"己欲立可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意思

gzghm2022-10-04 11:39:542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2条回复
心神不宁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年前
allenchow 共回答了5个问题 | 采纳率
意思是我要成功就要先帮助别人成功;
我成功了就帮助更多的人成功!
1年前

相关推荐

英语翻译忍字有三诀一:忍物欲二:忍人欲三:忍己欲能忍物之所欲此谓之忍者乃人中人能忍人之所欲此谓之贤者乃人上人能忍己之所欲
英语翻译
忍字有三诀
一:忍物欲
二:忍人欲
三:忍己欲
能忍物之所欲此谓之忍者乃人中人
能忍人之所欲此谓之贤者乃人上人
能忍己之所欲此谓之圣者乃人之尊
谨忍字三诀吾当以之为铭导吾之言行德
翻译成通俗易懂的
julieanna1年前6
牵着你的手LOVE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能忍物之所欲此谓之忍者乃人中人
能忍人之所欲此谓之贤者乃人上人
能忍己之所欲此谓之圣者乃人之尊
谨忍字三诀吾当以之为铭导吾之言行德
英语翻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英语翻译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雍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其言也 ,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 (《论语·雍也》)
jsjaw20011年前1
落尘梵听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后3句都是中的.)
1.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2.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3.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4.【原文】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
lajihc8881年前4
sixileo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总之这两个句子是一个意思的!
近几年,“达人”一词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
近几年,“达人”一词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云里起舞1年前1
elf555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C

己无欲,己无不所欲,己欲之心何也?曰:爱也.爱何也?曰:爱世也,己心乐也.这句话做何解释?
己无欲,己无不所欲,己欲之心何也?曰:爱也.爱何也?曰:爱世也,己心乐也.这句话做何解释?
我的解释是:我没有欲望,但又有很多欲望,我为什么又有欲望之心?回答说:爱也.爱什么?回答说:爱这个世界上所以的人和物,我的心因此而快乐也.你同意我的观点吗?请你提供你的观点.
glh19701年前8
zcx227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就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人没有欲望,和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有欲望其实是一样的.这是两个极端.也就是说一人不应该没有任何欲望,也不应该欲望泛滥.没有欲望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而欲望泛滥的人会被欲望弄得晕头转向,迷失在无边的欲望之中.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心里所坚持的东西.比如作者就是以爱来作为自己的坚持的.因为他认为爱就是整个世界,这是最广博的心胸.
一个人有了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不会如同行尸走肉,不会迷失方向,并且所坚持的还是那么的神圣,自己心里当然就是快乐的了.
英语翻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业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英语翻译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业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emiyb1年前1
为什么要穿衣服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子贡问:“假如有人能够广施恩惠给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个人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
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不一定做得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孔子认为仁即爱人的论点是什么?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了"____,____","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孔子认为仁即爱人的论点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了"____,____","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等论点
shijie20081年前2
yao852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是什么意思?
伊布拉西莫为奇1年前1
ghgg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u3002
qyh21年前2
sunshuzhong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先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通达事理先让别人通达事理
围绕"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 写一篇700-800字的议论文.今天就要 ,
yanghg1年前1
xiaonan5585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帮你找了一些素材,希望对你有用 http://wenda.so.com/q/1365296699060077
下列各项划线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己欲立而 立 人

下列各项划线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己欲立而
A.子曰:“ 食,足兵,民信之矣。”
B.欲 其身,而乱大伦。
C.士志于道,而 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老者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玩具剑1年前1
孤独的孩子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C
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祥解
随便DE玩一下1年前1
郑竞争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出自《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