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为什么是儒家代表?韩非子和李斯两个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可是为什么两人师从的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candyluo0526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谁不爱自己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跟根时代的变化 所定!
儒家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是因时而宜!荀子的时代可能更适合儒家 到了下一时期 可能法家用来调合更好!
1年前

相关推荐

语文知识,谢谢下面第一行是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派,第二行是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请把相应的找出来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荀况 庄周
语文知识,谢谢
下面第一行是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派,第二行是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请把相应的找出来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况 庄周 韩非 孟轲 墨翟
可能是万科王石1年前5
zdy197279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9.3%
墨家:墨翟
儒家:荀况 孟轲
道家:庄周
法家:韩非
荀况的劝学中有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 }之所学也 括号里的字怎么读?
ajiao17221年前2
sailing18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yu
荀况的名言,有看得懂,
uu大1年前3
秋叶蓝湖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这是荀况的作品《劝学》中的一段话: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图片中此处遗漏了一个“王”字)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落款:巳丑年仲冬月 凤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我朋友要演讲、希望用这句名言做主题、希望各位给解释下什么意思、
楼里猪头1年前1
yywqqq14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可参考《荀子》中《劝学》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英语翻译自子游、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之俦,有盛名而免过患者,时复闻之,但其损败居多耳.每尝思之
英语翻译
自子游、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之俦,
有盛名而免过患者,时复闻之,但其损败居多耳.每尝思之,原其所积,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使人矜伐,故忽于持操,果于进取
他这么说,是对子游、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的褒还是贬
fly099191年前1
lanxin1016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像子游、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这些人,
享有盛名而能免除过患,有时也听说过,但他们大多经历了许多坎坷.我反复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是由于文章的功能在于表达感受,抒发性灵,这容易使人盲目自负,疏忽于磨练节操,胆大妄为.
略带贬义,主要是让子孙以之为鉴,在文章一途上务必慎重,以免恃才傲物,惹祸上身.
对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选自《荀子》,作者荀况,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
对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选自《荀子》,作者荀况,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
对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自《荀子》,作者荀况,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察今》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G.《论衡》是一部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作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王充。
D.《察今》和《庖丁解牛》都是说理性历史散文,《鱼我所欲也》是寓言性诸子散文。

e76vqgrgqe1年前1
wsh6b639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C

A项荀子为儒家学派;B项《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作;
D项《察今》《庖丁解牛》都是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及作者《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
《荀子》及作者
《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CXKS1981年前1
忆雪缘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这人是三中的么...
《荀子》,现存二十卷,三十二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劝学》(荀况)和《孙权劝学》同是“劝学”,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劝学》(荀况)和《孙权劝学》同是“劝学”,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天就要交,
s7v7n19841年前1
冰冻的太阳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写法的不同之处:一是体例之别.孙权劝学的体例为语录式.而荀子劝学则为议论式;二是内容之别,孙权劝学用乃内容单一,例子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来说服吕蒙,说服力欠缺;而荀子劝学篇为历史名篇,内容纵横驰骋,空间和时间性跨度大,比喻生动恰当,从学习的不同角度来论述学习的重要和方法;三是历史价值之别.荀子劝学耳闻目睹,而孙权劝学也只是此题出时才知,恕孤陋寡闻.
翻译一下啦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五月六1年前1
SB_竹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所以作为人的根本原理,必须有各种等级的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没有比等级名分更重要的了,等级名分没有比礼的原则更重要的了。
简易文学常识~下列历史人物以事代先后为序排列,正确的是:a,司马迁 陈寿 韩愈 司马光 关汉卿 曹雪芹b,荀况 诸葛亮
简易文学常识~
下列历史人物以事代先后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马迁 陈寿 韩愈 司马光 关汉卿 曹雪芹
b,荀况 诸葛亮 郦道元 沈括 柳宗元 吴承恩
c,孟子 贾谊 范哗 范仲淹 王充 罗贯中
d,刘向 苏洵 王勃 陶渊明 欧阳修 施耐庵
要求列明各人的朝代,并把错误的作出修正,
建阳1年前23
枯水个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a, 司马迁(西汉) 陈寿(西晋) 韩愈(唐) 司马光(北宋) 关汉卿(元) 曹雪芹(清)
b, 荀况(战国) 诸葛亮(三国) 郦道元(北魏) 沈括(北宋) 柳宗元(唐) 吴承恩(明)
c, 孟子(战国) 贾谊(西汉) 范晔(南朝宋) 范仲淹(北宋) 王充(东汉) 罗贯中(明)
d, 刘向(西汉) 苏洵(北宋) 王勃(唐) 陶渊明(东晋) 欧阳修(北宋) 施耐庵(明)
答案为a
劝学文言文,荀况
salas_091年前2
woyouzouyuci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 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俺黑1年前1
woshisqz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x0d可参考《荀子》中《劝学》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