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性神经递质指的是()和()3常见的内生致热原包括(),(),()与()

科学的春天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peter_zheng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假性神经递质指的是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常见的内生致热原包括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1年前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作家的“假性影响”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学才华,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6.下列对作家“假性影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作家虽未有作品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绿茶豆浆1年前1
servic84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6.A
7.C
8.C

6.由“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几句话可知。
7.据原文知,“可持续写作”必须有优秀作品问世,“成名”之后仍继续“经营”文学。
8.据原文知,作家“昙花一现”的原因不止一种,只有当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时,才涉及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学才华,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1.下列对作家“假性影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 ]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作家虽未有作品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爱海的傻鱼儿1年前1
笑笑炮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A
2.C
3.C
假性神经递质如何形成
pigu_1年前1
_花花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该学说认为,HE的发生是由于正常神经递质合成或/和假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部位堆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传导功能紊乱,最后导致昏迷.此学说的建立是根据“网状结构是维持意识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
脑干网状结构中的上行激动系统对于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觉醒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行激动系统能激动整个大脑皮质的活动,维持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当这一系统活动减弱时,大脑皮质就从兴奋转入抑制,进入睡眠.上行激动系统在网状结构中多次地更换神经元,所通过的突触特别多.突触在传递信息时需要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和氨基酸类(γ-氨基丁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当脑干网状结构中假性神经递质增多时、则竞争性地取代正常神经递质而被神经末梢所摄取和贮存,当发生神经冲动时再释放出来.因假性神经递质作用效能远不及正常神经递质,使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失常,因而到达大脑皮质的兴奋冲动受阻,大脑功能发生抑制,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
假性神经递质是指化学结构上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胶十分相似,但其生物学效能仅为正常神经递质的1/10~1/100的物质,如羟苯乙醇胺、苯乙醇胺等.
假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包括:①抑制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②抑制正常神经递质的合成,而促进自身合成
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蛋白质在肠道分解后,其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即带有苯环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经肠道中细菌脱羧酶的作用可生成苯乙胺和酪胺,这些生物胺被吸收后经门静脉入肝.在肝功能正常时,苯乙胺和酪胺可经单胺氧化酶作用被分解清除.在肝硬化伴有门脉高压时,由于胃肠道淤血水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发生异常,蛋白质类食物在肠道下端竟细菌作用产胺增加;同时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经肠道吸收进入门脉血中的生物胺在通过肝时不能被充分解毒或者由于门-体分流而使大量生物胺直接进入体循环中.酪胺与苯乙胺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再经脑细胞内非特异性β-羟化酶作用而形成羟苯乙醇胺和苯乙醇胺.
阅读下面文章。(9分)作家的“假性影响”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 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
阅读下面文章。(9分)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 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 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 学才华 ,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小题1:下列对作家“假性影 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作家虽未有作品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 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酒醉人醒1年前1
freya24680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由“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在文学的意义上,当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几句话可知。)
小题1:(据原文知,“可持续写作”必须有优秀作品问世,“成名”之后仍继续“经营”文学。)
小题1:(据原文知,作家“昙花一现”的原因不止一种,只有当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时,才涉及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
互为逆否名命题的同真同假性如何证明
互为逆否名命题的同真同假性如何证明
书上就直接给结论的
请有才人士给出相关证明
秋心1年前2
xztt_zm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个人理解,不够专业,仅供参考.
可以利用真值排斥来证明.
1,“q”与“非q”异值,

2,“p→q”与“p→非q”至多有一真命题;
“非q→p”与“非q→非p”至多有一真命题.
3,“非q→p”与“p→q”至多有一真命题;
“p→非q”与“非q→非p”至多有一真命题.
因“→”在真命题中有传递性,同真就得出与1矛盾的结论.
4,“p→q”“p→非q”与“非q→p”至少有一真命题;
“p→非q”“非q→p”与“非q→非p”至少有一真命题.
由2、3、4得
5,若“p→q”为真,则“非q→非p”也为真;
若“p→q”为假,则“非q→非p”也为假.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你可以参考转化为专业数学术语.
数学人教2-1中的命题问题对于“若a≠1,则a可能为3”①它是不是命题?请证明.②为什么他的逆否命题和原命题的正假性不同
数学人教2-1中的命题问题
对于“若a≠1,则a可能为3”
①它是不是命题?请证明.
②为什么他的逆否命题和原命题的正假性不同?
③你能列举相似的命题吗?(不要“若a≠1,则a可能为2”之类的)
逆否命题是“若a不可能为3,则a=1”吧?逆否否的是谓语诶!
骚锅1年前20
m729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1、不是命题.
2、既然它不是命题,也就不存在逆否命题.
3、能,比如“若一辆车是大客车,那它价格可能要20万以上”.(若一辆车价格不可能要20万以上,那它不是一辆大客车,是错误的).
详细说明:
1、在现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是指一个判断(陈述)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当相异判断(陈述)具有相同语义的时候,他们表达相同的命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判断的概念是“肯定的”,而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命题不能用“可能”2个字.简单地说,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成“有A则有B”,而不能说成“有A则可能有B”.因为“可能有B”意思和“可能没有B”是一样的,若按LZ所说,将意思相同的“可能有B”和“可能没有B”否定,变成“不可能有B”和“不可能没有B”,将变成2个意义完全不同的陈述句,那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同一个意思的句子,否定后不能成为2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句子.这也就是“可能”这个词不能用在命题中的原因.
2、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为等价命题.如果原命题成立,逆否命题成立.命题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是作为公理存在的,请不要尝试去怀疑它的正确性.LZ所举的例子,因为不是命题,也不存在所谓的逆否命题,更无从论证其是否等价了.
3、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用到了“可能”这个词,随便都可以举一大堆例子,如“若一个人很高,那他可能是男的”,“若手机是满电的,那它可能用上7天”等等.
4、关于“可能”2字不能用于命题的附加说明:因为命题都能说成“有A则有B”,A和B的关系是明确的,而“可能”却不是明确的关系,也就是除了B,还有其他情况存在.但是如果能将这些可能性囊括起来,则包含“可能”一词的陈述句能够成为命题.假如LZ的例子改为“若自然数a≠1,则自然数a可能等于2、3、4...等等除1以外的任何自然数”,此时“若自然数a不可能等于2、3、4...等等除1以外的任何自然数,则自然数a必定是1”成立.这样就杜绝了用“可能”这个词时出现的以偏概全的情况.
虽然都用了“可能”一词,请详细体会其区别.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