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是怎样说服韩信的?帮帮忙啊啊啊啊啊!是作业啊 !~~~

zhanweio1983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张颖tianqing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1年前

相关推荐

古文翻译,关于评价,蒯通,里面两段话,请大神翻译下
古文翻译,关于评价,蒯通,里面两段话,请大神翻译下
林西仲:“蒯生托相术做个起引,其言三分天下也,以息天下之祸为词,且三分之后又可以专制海内,比武涉更高一著.其言终为汉王所擒也,以厚交不可恃,忠信不能保二意倒入功略之大必不见容于汉,比武涉更深一层.末段请其速断,以事机闲不容发,过此以往,则难于行,此则武涉未曾道及也.”
茅坤:“武涉之说,为楚也,而蒯通何为哉?其言甚工,假令韩信听之,而欲鼎分天下,海内矢石之斗何日而已乎?大略通特倾危之士,徒以口舌纵横当世耳,非深识者.” .翻译两段的话,我加分给你
梅字1年前1
浪尖的沙子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林西仲评说:“蒯生借托相术做个话引子,他说三分天下,以平息天下的战祸为说词,而且三分天下之后,又可以专制海内,比武涉的计策更高一着.他说韩信最后会被汉王抓住,以“深厚的交情不足以凭恃,忠心和守信也不能保全自身”这两层意思,又接着说明“卓著的功勋必然不能让汉王容忍”,这就比武涉想得更深了一层.最后他请韩信赶紧决断,是因为这件事的机会间不容发,一旦错过,就难以实施了.这是武涉没有讲到的地方.”
茅坤评说:“武涉的游说是为了楚王,而蒯通是为了谁呢?他的话很中听,假如韩信听了他的话,想要鼎分天下,那海内的战火真不知道哪天才能结束.一般来说,这种本事不小但非常危险的人,只知道靠口舌来怂恿和操纵当权者,并不真是有真见识的人.” .
如果当初韩信接受了蒯通的建议,项羽、刘邦和韩信能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吗?
深圳鹏运1年前1
榕树71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不可能的,因为刘邦这个人特有心计,而项羽天生就是一个莽夫,有勇无谋,他不可能存在很长久的,即使没有刘邦,像他这样的人也成不了大事的,打仗还可以,说到做管理,那还差很远.还有就是韩信,此人虽说有点心计,但是心肠太软了,也太忠心了.即使韩信不利用他,他最多也只能做个将兵的人,厚黑学没练到家的永远都做不了开国皇帝.
司马迁评价蒯通,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请大神翻译下
惊鸿一瞥0011年前1
chany090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蒯通的计谋太NB了,使齐王混乱,使淮阴侯骄纵,最后导致了二人的灭亡.蒯通这个人,擅长游说辩论,为讨论东周战国的兴衰写了八十一篇文章(他著有战国时说客权变的文章八十一篇,合为《隽永》一书,今佚.)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①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①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①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韩信谢曰: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②后数日,蒯通复说曰: “夫听者事之侯也,计者事之机也, 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 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不如驽马之安步;’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洋察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③汉十一年,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④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成语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项为:( )(2分)
A.漂母之恩 B.胯下之辱 C.破釜沉舟 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小题2:从文本第①段中可看出,导致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是?(2分)
小题3:文本①——④段中划线句理解错的一项是(2分)
A.“先生:你暂且休息去吧,我会想念你的。”
B.能听取意见,是事情成功的征兆;能正确谋画,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C.我后悔没有运用蒯通的计谋。
D.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
小题4:从文本的第①、②段中,简析韩信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太史公曰”这一段文字的三点内容。(3分)

L幽o灵v娃e娃1年前1
zhengy98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小题1:C
小题1:功高震主
小题1:A
小题1:①孤傲树敌多;②犹豫狐疑(患得患失);③知恩图报。
小题1: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小题1:C 解析:破釜沉舟,《史记》载“项羽破釜沉舟”事,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小题1:功高震主解析:从蒯通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韩信已经形成功高震主之势。“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小题1:A解析:A正确翻译为:“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小题1:①孤傲树敌多;②犹豫狐疑(患得患失);③知恩图报。 解析:从第一节的蒯通讲话中,我们看出,韩信由于功高而傲,楚、汉皆不信,没有盟友;从第二节蒯通再次劝说并无果而终看,韩信优柔寡断;从韩信自己不忍背弃汉来看,他还是看重汉王对他的知遇之恩的。他的知恩图报的观念很深。
小题1: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解析:“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说明韩信少有壮志,而“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则是具体的的表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从这句叹息中不难看出,太史公认为韩信的问题是:不懂谦让;然而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在愤激的语言中,太史公把观点含蓄表达出来,天下已经安定才动手,太迟了!
蒯通是什么时候来到韩信身边的同上~最好要有依据
xorg1年前3
惊人一幕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560] ,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561] ,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562] 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在韩信伐齐之时,也就是汉四年十月
"蒯通"第一个字读什么,第几声?
用_户_名1年前1
神圣炎龙骑士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kuai, 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