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的译文

空间任期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樱朱音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法律,是天下的评判标准,也是君王的准绳
1年前

相关推荐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什么意思
渔公1年前1
d7rbm6w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
文言文翻译...1,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珠2.引经附法,上者得以重秘其术,使民难窥,下者得从因缘为市
荷间清梦1年前1
天宇王子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66.7%
立志行善而违背了法律的免除.立志行恶而顺从法律的该(杀) 珠 是不是打错了 诛 同珠?
引经附法,上的能以重保密的方法,使人们难以看到,下的得到,不知道了,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意思是什么?
伤感流行1年前1
gysang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法律,就是天子和天下所有人所共同遵守的东西
帮助我翻译一下古文啊其父于公为县狱吏,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愚者战车1年前1
yun-1234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简易:于定国的父亲是县衙狱吏时,断案公平,被判刑罚的人,对于公的判案都很服气,没有怨恨.
本文出自西汉《于定国传》,于定国是西汉丞相,字曼倩,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以上译文大致为:于定国的古琴于公当县衙狱吏(县狱吏是西汉时设置的一种县衙掌理狱讼的官)的时候,判断狱讼(监狱案件和民间状事)公平允当,被判处罚的人,莫不心服口服,毫无怨恨.
法者,定分止争也 文言文解释快啊,急用!
taurids1年前3
nancy南希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法律,是平定分歧,制止争斗的.
与“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与“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xuweiss1年前1
蓝天碧水湾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C

定语后置,其他是判断句。
有度(节选)翻译: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
有度(节选)
翻译: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karenray111年前1
我很规定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楚庄王并吞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如今这些国家都成了弱国,是因为它们的群臣官吏都专干乱国的事,而不干治国的事.这些国家混乱衰弱了,又都丢掉国法去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混乱衰弱只会加剧.
学过就是好,知识真的是力量呀!
英语翻译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
英语翻译
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又有免行钱者,约京师百物诸行利入厚薄,皆令纳钱,与免行户祗应.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又令民封状增价以买坊场,又增茶监之额,又设措置河北籴便司,广积粮谷于临流州县,以备馈运.由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矣
xiaoqi07121年前1
鼠女的生活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在变法、学问、人格各侧面均有所抵牾;同时代的苏轼、司马光更在不同时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系统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政局、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活动、新法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著作不下百部,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并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孔.本书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