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人欲,苦难生”的出处以及含义是什么?

老透明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dkaj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血色浪漫》
“世上万事,无始无终.源不可寻,流不可追.顺天理,心自名,逆人欲,苦难生.人生有崖,生命不息.凡事不求至名,所得方可久长,奢求过甚,难免形神俱伤.”
1年前

相关推荐

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待 如何翻译
spfql1年前1
menglx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就是说孝经不起等待,别想着来日方长,等它日做成大事之后再衣锦还乡,而后从容尽孝,可是有谁又曾想过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又有谁知道生命也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原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效而亲不待"
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是天理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 理论
雨崩赶马人1年前3
奇搜搜9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68.8%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所以,天理就是指那些不符合封建时代的“礼”的标准的事情,因此选择C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礼,灭人欲,这与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virtualpeng1年前2
001wo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孔孟是倡导作用,没有多少人喜欢遵守,三纲五常则是人们较多遵守的,是一种约束.而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和王守仁的天理及人欲为一体是让人寻求“道”“理”的分歧.
天理存则人欲灭,人欲胜则天理灭
公主嫁到1年前1
lastboy2000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人欲源于天理,人欲过盛则使人忘记天理.而过于恪守天理者所遵循的天理,并非真正的天理,真正的天理与人欲并无矛盾.
怎样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
zhy_jill1年前1
yinzichen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欲望是两面性的 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王阳明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吗
lanjun711年前1
忍者阿丸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0.8%
不主张,他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主张“知行统一”,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并没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人欲利己先利与人,人欲达己先达人是什么意思
supermakes1年前1
吴思珍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就是你如果想赚钱就先把你口袋里的钱给我,让我发达了,有钱了,你自然就跟着发达有钱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安而心不宁啊.
Fantasy_lu1年前1
能先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在山里面,要下雨之前,会吹很大的风.
树想停止摆动,但是风一直吹,所以停不了.
人思想想安静下来但是心里面还是一直在想.
很人性的翻译啊.
二程的理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最早是二程提出的还是朱熹?二程的思想还有哪些?
arotapple1年前1
187285328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朱熹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
凌nokia1年前1
浮头蟒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冲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他人哉?
人欲在随时代变化,礼也在时刻变化,不能规定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有君的做法,臣要有臣的做法.——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存天理灭人欲.
边烽1年前1
yanjingwe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这是朱熹提出来的,他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的,但有个大敌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是要人人遵循了“理”,幸福生活就来了,世界和平了.所以他想让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的“欲”.
陆九渊 和朱熹的观点陆九渊是心学,其观点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要扫除.朱熹是离,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是不都是认为物欲会
陆九渊 和朱熹的观点
陆九渊是心学,其观点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要扫除.
朱熹是离,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
是不都是认为物欲会蒙蔽理.一不一样.
L维O情V空E间1年前1
dszwk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陆九渊 主观唯心主义
朱熹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和朱熹常相辩难.朱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于约﹐以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
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下列关于陆王心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B.在维护封建道德上走向极端 C.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
下列关于陆王心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B.在维护封建道德上走向极端
C.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在人格发展上没有积极意义
lh3073071年前1
zy882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C

求下列古文解释.盖非礼而视,人欲之害仁也;非礼而听,人欲之害仁也.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
求下列古文解释.
盖非礼而视,人欲之害仁也;非礼而听,人欲之害仁也.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wsktxgt1年前1
近藤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不合礼仪的看,是人欲损害仁;不合礼仪的听,是人欲损害仁.
克,就是战胜.已,指自身的私欲.复,恢复的意思.礼,指自然法则所规定的礼仪.
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是对是错,还有什么是“格物穷理”
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是对是错,还有什么是“格物穷理”
如题
hh雪1年前1
fuhongx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用现在的人文主义精神来说,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的这个观点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阐述的知行合一和朱熹所倡导的去人欲 有什么联系
mms141年前1
lqm200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翻译
vufuture1年前1
M-Cowboy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