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为良民的卒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购物狂花花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一期一会啊啊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终于【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②人也,长厚③不忤①物,晚年家颇裕.一夕,盗④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舍之子也.令仪曰:"汝素⑤寡悔⑥,何苦为盗耶 "曰:"迫于贫耳!"令仪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⑦足以度荒."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天明时负归."盗大惭,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⑨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⑩.
[编辑本段]【翻译】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者;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无忧了.”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于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于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注释
①忤:wǔ,不顺从
②市井:做买卖
③长厚:长,zhǎng.年长而厚道
④盗:小偷
⑤素:平常
⑥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
⑦十千:指一千铜钱
⑧使去:拿走
⑨掖:教育
⑩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1年前

相关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3: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4: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6:“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请简要评价此思想。(4分)
误杀1年前1
520popeye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0%
(1)现象:反映了在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 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现象: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6分)
(3)重农抑商思想。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 起到了一定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 经济原因。(5分)

英语翻译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
英语翻译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
kingywzkl1年前1
zgz007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说的是清朝顺治年间,滕、 峄一带地方,十人中有七人为盗.盗者如此之多,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是挣扎在死亡线上而铤而走险的人;但却也有些盗贼是残害百姓的恶棍.对前者应该同情,对后者应该惩办.然而,由于当时的封建王朝昏庸无能,面对盗贼束手无策,便想出一个荒唐的安抚之策.地方官员为了将盗贼与一般百姓区别开来,便另立“盗户”一个名目,凡属盗户与良民发生纠纷,官府特意偏袒盗户,于是便形成一个风气:凡是打官司的人,为取得官府的偏袒,便都冒称自己是“盗户”,同时又指责对方不是“盗户”.对于争讼事实的曲直是非,反而无人过问,争讼的双方及官府都把精力放在是否“盗户”的调查上.
说来也巧,此时县衙门正闹狐患.县令女儿被狐祟住了.便请来术士趋狐,术士捉狐于瓶中,欲用火烧之.狐在瓶内大呼:“我是盗户,我是盗户.”狐想用“盗户”之名取得宽恕.
文言文阅读。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 ① 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 ②
文言文阅读。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 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 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 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 符捉入瓶,将炽以火 ,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别:另立户头的意思。②曲意左袒:有意袒护。③稽籍:查看户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恐其复叛也    盖:_______
②后讼者 冒称盗户  辄:_______
官署多狐     适:_______
④而怨家则 攻其伪劣 力:_______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邑宰别 为“盗户”  孤之有孔明,犹鱼 有水也
B、而先 盗之真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分人
C、反复 苦       启窗而观,雕栏 望焉
D、宰有女 所惑     国险而民附,贤能 之用
3、请将文中划线的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巧用曲笔,用“狐”事妙接“盗户”事,深具讽意,既体现了志怪的特点,又含蓄地表现了主题。文中使“狐”事和“盗户”事有机结合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ulu04031年前1
hustor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1、①因为 ②就,总是 ③适逢 ④竭力
2、A
3、(术士)用符(把狐狸)捉进瓶中,将要用为烧(它)。
4、“我盗户也!”
于令仪济盗成良——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的原因是什么?
lhn_19851年前1
t颦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与伶仪的宽厚之心感化了他.
这答案保证对!
聊斋志异 盗户顺治间,滕、峰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
聊斋志异 盗户
顺治间,滕、峰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
作者巧用曲笔,用“狐”事妙接“盗户”事,深具讽意,既体现了志怪的特点,又含蓄地表现了主题。文中使“狐”事和“盗户”事有机结合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符捉入萍,将炽以火”翻译
盖恐其复叛也 (意思?)盖:
适官署多狐(意思?)适: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邑宰别之为“盗 户”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而先以盗之真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反复相苦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D. 宰有女为所惑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海轮儿1年前1
梦leenaa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关键语句是: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
“符捉入萍,将炽以火”翻译:用符咒将其捉进瓶中,用火焰炽烤它。
盖:因为
适:当时
《善士于令仪》邻舍子“卒为良民”的两个原因
chen_32601年前1
海蓝鱼儿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1)平时很少有过错,本来就是个好人
(2)於令仪对他的善举深深地感动了他
盖恐其复叛也 快是盗户里的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
盖恐其复叛也

是盗户里的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
常山日月1年前5
happy12112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什么什么的原因
有趣的数学题+推理题,有A B C D四名学生参加考试,A、B、C为良民,三人学习成绩相当(可以认为ABC分数一样);D
有趣的数学题+推理题,
有a b c d四名学生参加考试,a、b、c为良民,三人学习成绩相当(可以认为abc分数一样);d为***,因为私通考官,所以一般考试分数都在四人平均分(假设为m)以上,请问:
1.有哪些情况可以让a、b、c三人的分数都不低于平均分的70%?(即a>m*70% ,b>m*70% ,c>m*70% )
2.要使用d的分数低于平均分的70%(d
avp3211年前1
lemontea0624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楼上是列举法解题了.但是太复杂了吧.题目也没问那么细.
我觉得1.ABC都不低于平均分的70%是可行的,只要3人的分数尽量接近于D就可以了.按题目D的分数在M以上,其实就是高于ABC三人的平均分(假设为N).
设D的分数为X,(3N+x)/4*70%
用“安善良民”怎么造句快点啦急!
sandy_1年前1
抱阳老人 共回答了30个问题 | 采纳率93.3%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它可以让聪明的人变笨,把勤劳的人变懒,把安善良民变成穷凶极恶的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