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李商隐 李商隐《端居》赏析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1.诗

幸福是选择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端居》李商隐
李商隐《端居》赏析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诗中景物衬托出了怎样的氛围?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情感?处理提问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newobject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1 凄冷
2 主要表达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1年前

相关推荐

古诗词《端居》李商隐解析高一
xxhxxh111年前1
jackgeng0 共回答了58个问题 | 采纳率46.6%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
《端居》李商隐 阅读《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1.这首诗第二局中的“
《端居》李商隐 阅读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局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雪蝴蝶19821年前1
yangpingpp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 凄冷
2 主要表达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113646.htm
《端居》李商隐意思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在宁女1年前1
li5652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抒发思乡思亲之情
《端居》中首句的悠悠二字用的巧妙,请简要分析
《端居》中首句的悠悠二字用的巧妙,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
606jjj1年前2
双手紧握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1、准确描摹梦境,准确写出远方来信的特点。准确写出我的迷蒙心态。
2、借物抒情
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