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扶我过桥东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起了什么作用

xibao1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abc00000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杖藜扶我”是“我扶杖藜”的倒装句,属于主语后置,从修饰手法看是拟人.这样写的效果,使读者想象到作者老态龙钟的模样.
1年前

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提问原题如下: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 无寻处,昨夜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提问
原题如下: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 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 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 请简要分析(5分) 9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 简要分析.(6分) 8、(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 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 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6分)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 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 ;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翻译: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 惆怅,我住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 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 在寒风中依然绽放.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 玉的美人,聊表相思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 余灰,令人怅惘不已.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 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 ,才独自离开回家.疑问:(1)第8题说这首诗是咏梅诗,并且在 答案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前几句是用来表现梅 花品格的,可是参阅第9题答案可知,全诗的主 旨是抒发作者寂寞惆怅之情的,那么写梅花是 为了干什么呢,难道梅花的精神和品格中有“寂 寞惆怅”这一种?所以我认为不能说是咏梅诗,梅花跟主题有什么关系?(2)可可在“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中 给烘托/渲染的定义是:常用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中,先 描摹景物营造环境,再通过意境烘托人物情感 .也就是说,烘托的目的是表现人的情感,可 参照第8题答案知道,烘托的作用是表现梅花的 品格,而非人的情感,那么定义就与答案矛盾 了,求解到底哪个正确?(3) 还有一个不算是疑问的疑问.就是下阕 前两句“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让 人晦涩难懂,梅能寄相思?作者要折梅寄给的 美人是谁?
12luck1年前1
天色未明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以下仅表我个人看法:1.写梅是为了渲染烘托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以寓情于景.至于如何体现寂寞惆怅的,诗中只有几树梅,但是还有雪压,梅在雪中独自绽放,自然是寂寞的,况且梅是高洁的,自然就是寂寞的了.清高之士皆寂寞啊.且作者睹花思美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吧.2.至于渲染烘托的定义,我认为不要过分苛求,这里既然突出梅花的品格,也是算将梅花拟人化了,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当然了,最终还是要突出表现人的情感.但但请注意,第8题问得是怎么样表现梅花的,而不是怎么么样表现人的情感的!所以回答是正确的.当然了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作者的情感.所以是没有矛盾的.3作者想通过梅寄去自己的相思,一方面是以梅寄托自己的寂寞,另一方面是以花来喻美人,表达了自己对美人的赞美和思念.至于美人是谁,本人实在不知,不敢妄言,当然了也对诗歌的解读没有太大影响.以上仅个人观点.望能采纳.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力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什么意思(麻烦详细一些了
君君885561年前2
公子也很穷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8.5%
漫兴
作者: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欲尽头】指三春欲尽,古人多有春愁
【按】暮春时节,杨花飘落如铺毡、荷叶初生缀如钱、竹笋初芽细难见、小鸭沙间傍母眠,皆佳境也.
【糁】谷类磨成的碎粒
【点】点缀
【稚子】嫩芽
【凫雏】水鸭幼雏
【赏析】
柳絮随风飞舞,落花逐水飘流,这是暮春的特有景色,但却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感伤.在诗人笔下,柳絮和桃花人格化了,像一群势利的小人,它们对春天的流逝,丝毫无动于衷,只知道乘风乱舞,随波逐流.这正是诗人痛苦的原因.这里面,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后来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的含义是什么?
江南一叶20051年前1
宇雨杉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如山如岳1年前1
wlv2000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88%
8、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能作简要分析的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
  表现了作者落寞佣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能作简要分析的。
《绝句》(南宋 志南)赏析:1、写的是什么季节?2、“杖藜扶我过桥东”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yyxxjj19791年前1
独孤的舞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从“杏花”得知是农历二月,仲春.
“杖藜扶我”是“我扶杖藜”的倒装句,属于主语后置,从修饰手法看是拟人.这样写的效果,使读者想象到作者老态龙钟的模样.
宋志南的《绝句》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的《绝句》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依次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2.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3.诗歌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杏花雨”、“杨柳风”的?
亲,0
聆荷1年前1
zhuji009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一、韵脚:[一东]上平:
二、季节:早春二月
三、鉴赏:这首小诗从侧面景物,通过短篷,杖藜、小桥东、杏花雨、杨柳风等景物,描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这首诗写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和尚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本诗尤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被世人称道.
绝句译文僧志南 写的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xuyueyouran1年前3
菜籽虫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杜甫《绝句》试析
(第七册)《绝句》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
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爱写下来,一时不去拟
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
总题.本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从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
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愉快,
因此他能够用闲适的心情去欣赏草堂附近的景色,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
诗人倚窗向外眺望,首先看到的是近景: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
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
黄鹂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
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
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
山).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西岭虽
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
积雪图,气势非凡.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
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
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费伟说:“万里
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
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全诗四句,两两相对,刚好组成两副对子.这两副对子写的景色远近交错,形成一个完
整的、辽阔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千秋雪”使人想到宇宙的无穷,“万里船”使人想到地
域的广大.这首小诗描绘出来的图景,真是尺幅千里,容量极大,给读者无限广阔的思索空
间.
苏轼 鹧鸪天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苏轼 鹧鸪天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诗的下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我是急用,必有重谢
Jlsn121年前1
蓝蓝的小窝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你的问题就是我们高三月考 诗歌鉴赏 的原题,下面最后一段是答案.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片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下一句
aa1472583691年前1
孤山一片云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古代诗歌阅读(16分)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
古代诗歌阅读(1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诗写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时期。他被贬后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过着隐退生活。
10.(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yaya80801年前1
雁过场空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10、(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每问1分)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1分,分析2分)
11.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3分)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小题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人间四月天20051年前1
坦言的gg之徒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小题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形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折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首诗考核的是写梅花的手法,所以和抒情方式基本无关,也就是表现手法和修辞,从诗句看,全诗写梅花主要集中在二、三联,内容为“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这两联主要梅花生存的环境,和盛开状况写出梅花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主要是烘托和渲染。答题时先答手法,然后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本诗可从诗中的词语“惆怅”“沉吟”“独自回”等词语看出,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具体解释。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就本诗中的意象作简要赏析.诗人为何“杖藜倚至黄昏”?
benok1年前1
夜好象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本诗可看作一首田园诗,选取群山、新月、飞鸟、落霞、夕阳等意象,以大托小、远近结合,有声有色.颈联富有哲理意味,意味深长.
2因为作者敬佩农民辛勤劳动,所以一直看着,不忍离去,“杖藜倚至黄昏”.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整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整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杨柳风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起回答,
xiaopeng85151年前1
轻描淡写110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比喻
南宋的志南和尚寻春,来到河畔,发现杨柳发绿的时候,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寒冷,为后人留下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名句.“吹面不寒”即是春风吹到脸上,无甚寒意,使人感到格外柔和.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漫兴》 赏析 杜甫的是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最好详细一点
谢dd1年前2
ww了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漫兴
作者: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欲尽头】指三春欲尽,古人多有春愁
【按】暮春时节,杨花飘落如铺毡、荷叶初生缀如钱、竹笋初芽细难见、小鸭沙间傍母眠,皆佳境也.
【糁】谷类磨成的碎粒
【点】点缀
【稚子】嫩芽
【凫雏】水鸭幼雏
【赏析】
柳絮随风飞舞,落花逐水飘流,这是暮春的特有景色,但却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感伤.在诗人笔下,柳絮和桃花人格化了,像一群势利的小人,它们对春天的流逝,丝毫无动于衷,只知道乘风乱舞,随波逐流.这正是诗人痛苦的原因.这里面,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后来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绝句 志南 赏析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熊熊喝牛奶1年前1
once003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92.6%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句意思是:在参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宋代志南写的《绝句》的诗意绝句【宋】 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急求这首诗的诗
宋代志南写的《绝句》的诗意
绝句
【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急求这首诗的诗意!(注:只要诗意,不要赏析)
庞霄竹1年前1
swear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赏析:“古木阴中系短篷”,精勤不懈的禅者,在深山旷野之间盖结茅篷独住.这里没在檀越施主的供养,只有大自然培植的古树,为禅者提供了参天的林荫,成为他们遮蔽风雨的阿兰若处.“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是山居者用以攀山越岭的树根手杖.在志南禅师的心中,山中虽然渺无人迹,但遮蔽风雨的古树,支扶身躯的手杖,都是与他朝夕相伴的道侣,成为他禅修的增上缘.隐居的生活虽然清贫刻苦,但行者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真趣.正如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空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沾衣欲湿杏花雨”,春天杏花盛开,与点滴的雨水凝聚而飘落,像天雨妙花一样,缤纷而下.杏花雨好像要沾湿和尚的衲衣,却又未能沾湿---这是譬喻外境不能牵动禅者寂静无染的心.这境界仿如《维摩诘经》中所叙述的“天女散花”公案一样,清净无染的菩萨们,是不会被落花所沾染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清风在柳枝间迎面吹来,并无丝毫的寒意.禅者之心已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恬然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