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的含义和出处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的理由的作文600到100字,

wcrystal2022-10-04 11:39:546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6条回复
花都没开好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1年前
大脸猫6_6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1年前
lbc1222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
“道”就存在与人的周围,存在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参悟到、意识到。 道 即: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出处: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1年前
bai7881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9.3%
这是征文吧,好像要600z~1000z
1年前
问问玉兰油 共回答了5个问题 | 采纳率
中庸之道并不远离人们,如果有人修道故作高深玄妙,使道远离人们,那就不可以说是修道了。(中庸 第十三章 笃行篇)
1年前
dsmyzczcyg 共回答了2个问题 | 采纳率
同学,我们也参赛。我觉得,还是自己写比较好吧,于你于我都公平。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是,道不远人出自《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为了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也就是说:道在心中,只要你持向真向善之心,自然得道. 。道是一种规律,是一种法则,也是一种本质。
希望你可以用自己的笔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得了...
1年前

相关推荐

翻译“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福森海1年前3
jianwu2004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原话出处不详,但这句话本身有两个出处:
前半句的‘一叶知秋’出自『淮南子·说山』,意思是:看见一片叶子落下,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由细微的征兆,可推知事物的演变和趋势.
后半句的‘道不远人’则源自『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里的‘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对‘道’的理解有很多,都有道理,说它是世界的本地也不为过.用现在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变化的,而且存在规律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从落叶这种细微的现象就能推知季节的变化,这就是‘道’,它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关键看你是否能领悟,所谓格物所致就是这个道理.
英文的翻译:
The falling of one leaf heralds the autumn.It manifests that the Path(the Tao,principle of universe) is never far from human being.
吾道以一贯之;道不远人是什么意思
深谷幽蓝1年前1
g77wode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参,从古从众读森.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孔子出.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datalao1年前1
dongqinger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在《中庸》中,孔子有一段对道的议论,其中引用了诗中的比喻,就很能说明问题.孔子说,道本来并没有远离于人,而是因为人的理解远离了道,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学说才远离了人,所以这一些学说,是不可以称为“道”的.(“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急求道不远人诚信待人的理由 征文
yinqinhua1年前1
下夜班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6.2%
道不远人:诚信待人的理由
“凡出言,信为先,诈为妄,奚可焉”这是几句出自儒家经典《弟子规»中的话,它告诉我们讲诚信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与人交往不可说谎骗人.通过几天对《弟子归》的学习,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信.何谓信呢?信就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以诚待人,信是成功阶梯之第一步.
古往今来,有关诚信待人的事例不胜枚举.古有"一诺千金"、"立木取信",今有"七旬老汉艰苦还钱"不用想太远,我们现在在这里,就给大家举个"因诚信待人而求得工作"的事.有一个岗位需要招人,先后来了四位应聘者.在招聘条件一栏中,有一项条件是必须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但面对招聘者拷问,应聘者很快显示出对这一行的无知.最后来了一位男学生,他坦率地对招聘者说,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但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并且有信心经过短暂的实践后,能够胜任它.招聘者毫不犹豫地录用了他.此后他和那几个招聘者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那个招聘者说,有很多求职人在介绍自己的情况时并不诚信,而你为什么能够诚实相告呢?应聘者说,小时候有一次他拣了钱,奶奶问他时,他撒了谎,奶奶朝他屁股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然后告诫他说:"错不可怕,只要你诚信你就有救."他说他永远记住了奶奶的话,试想一个人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想依靠骗人取得别人的信任,他能行得远吗?
这个故事充分向我们说明了,诚信待人的必要性.只要你以真诚之心对待别人,别人也就会实实在在地对待你,况且你也可能会因此得到文中那般美好的待遇,并且《弟子归》中那一条条诚信待人的具体事例,也警惕我们在生活中要讲诚信."孔老夫子也说过,你们不可不听啊"!德国诗人海涅有一句名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诚信在商海纷争的大潮里,更显得其芬芳可贵和魅力独特.
这一个个诚信的事例,一句句诚信的名言,就是告诉我们关于诚信最好的诠释,是我们诚信待人的理由啊!望大家在学习品味经典的过程中,学会诚信待人.
道不远人怎么样
kkyy10251年前1
夏日繁星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道”,汉字的基本词源含义:“辶”为脚,经过、越过之意;“首”为头部在先,即引领和给出方向;其派生意思为道路、方式、方法.在其根本意义上,“道”意.
法无定法,道不远人
py56101年前1
shenjianhua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法无定法,万法归宗
真正的大道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大道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的身旁,等待着我们去随时认识、应用它们来为我们服务,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大道(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足够(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没有把握、错过机会(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环境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使它们从我们的身旁悄悄流失.所以说:“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以长生、成仙为目的的“修道”,不如以求知为目的的“学道”,而这个又不如以日常生活智慧形式的“体道”.所以说,故“修道”不如“学道”,“学道”不如“体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间的一切法门,均不是我们要获得的自然道法(终极真理),可道的道法,可命名的概念,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事物本质、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正所谓,法无定法.所以说,“何处寻“法”(终极真理)?又有何“法”可寻”呢?
下面是在下领悟: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了自己的需要,才能知道如何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理解了“真”才可以获得善与美,一切价值规律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这就是价值相对性原理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杭州汤汤1年前1
liuding333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在《中庸》中,孔子有一段对道的议论,其中引用了诗中的比喻,就很能说明问题.孔子说,道本来并没有远离于人,而是因为人的理解远离了道,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学说才远离了人,所以这一些学说,是不可以称为“道”的.(“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民胞物与"和"道不远人"分别是什么意思?
时一民1年前1
sdfasdfads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词目 民胞物与
发音 mín bāo wù yǔ
释义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出处 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示例 那里有一个是认真存了“仁人测隐”之心,行他那“~”的志向,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北宋张载的伦理思想.他从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的观点出发,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抽象命题.要求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找”.
他的“民胞物与”思想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就其总体来说还,是属于封建思想体系.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人的自觉行为与道的关系必须要加以检讨,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忠恕”与“道”的关系.对《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程颐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为子思为了教化的方便,有意将忠恕与道拉开了距离.一些学者亦持类似的看法.然弟子侯仲良后来修正说:“以学者施诸己而不愿,然后不施诸人,故谓之‘违道不远’,非以忠恕为违道不远也.”(见《胡宏集·论语指南》)意思是说,“忠恕,违道不远”,并非是指“忠恕”本身“违道不远”,而是说人如果做到了“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忠恕之“事”,便是以自己的行为实际证明了“人”的“违道不远”,而不能将忠恕之事与忠恕之道分割开来.胡宏和朱熹都继续了侯仲良的这一思路.从而,“忠恕,违道不远”等语便应读做:忠恕,是说明人离道不远的,譬如“施诸己而不愿,然后不施诸人”的行为就是道的表现.这说明随着理学的发展,道不离物的原则进一步得到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