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的译文1 文须有益于天下2 著书之难3 文人之多一共3篇 要翻译

zimeng428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无处寻凡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1年前

相关推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李贽《续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
我在门外1年前1
ychong163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73.3%
B

谁能帮忙翻译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文人之多》这三则呢?
dahlang0071年前1
天津版苦茶花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文之不可绝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交,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文章不可以和天地隔绝,要阐明道理,要记录国家大事,要体察民间隐情,要宣扬人的善良,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写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如果净说些妖魔鬼怪的事,毫无根据的话,鹦鹉学舌,污蔑攻击他人,这样只能害人害己,多一篇,就多一篇祸害.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chuǎn喘)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子类的书,除了《孟子》、《荀子》之外,《老子》、《庄子》、《管子》、《商书》、《申子》(申不害)、《韩非子》,都能自成一家之言.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就不行了,都是沿用了诸子的观点和事实,汇编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他们的书籍,都是从前人的书本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多,大概只有《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了.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宋朝的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贵与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写成的,终于成了后代不可或缺的书;所以其中小有舛漏,也还难免.像后人写的书,越多舛漏越多,越快越不传:所以这样,是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了,想急于求名的原因啊.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我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
唐宋以后,哪个文人像我?本来就有那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说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宋代刘挚每当教训他的子孙时说:人要以学识为重,名声为虚!是啊,只靠“文人”的名声立世,怎么能让人敬重呢?这就是杨雄所说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中间诗句未译,拟可看懂.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请问为什么选D 怎么从材料分析出来的 古文没看懂
raymondhr1年前1
不世之功q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本题就是考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材料选取的还是很恰当的,他一向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句话和材料不谋而合.
我自己古文不好,简单说一下切莫取笑“怎么知道当今之空谈还胜于前代?从前空谈老庄,现今空谈孔孟,不通晓六艺中的文章,不考据历代帝王的典故,不取法当代的实务.举着夫子论政所说“大端一切不问”为幌子,说着明心见性的空话,来代替修身治世的实际学问,大臣懒惰国事就不安宁,武将少了周边的民族就作乱 ,就会国家颠覆,社稷倾倒.”
后面说的重全是空谈的原因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iloveyang01年前1
蜜芽儿 共回答了32个问题 | 采纳率93.8%
D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xylsg1年前1
傲世群雄之kk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D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luke102881年前2
luofurong 共回答了2个问题 | 采纳率50%
d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bys_19721年前2
SZrainman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44.4%
D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路过ty1年前1
涛宝爱井宝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D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曾经有归家1年前4
xdq2000 共回答了41个问题 | 采纳率63.4%
C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
  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linlinzhao1年前1
hjh281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选择A项,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