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思三驱以为度 度如何翻译

罗交2022-10-04 11:39:542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2条回复
saras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
度:程度,限制.
1年前
新生197966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喜欢游乐,就想到应当以“三驱”为限度。
1年前

相关推荐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B.指从此以往十五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B.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D.不如因而厚遇之(古:于是;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mindyturn1年前1
gaogaozaishang88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1.7%
D


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翻译
daijin761年前4
bird轻描淡写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谏太公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有不明白的请继续追问,
求古文翻译"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深圳丛飞1年前1
hcc1234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
不过这里的"三驱"有两种解释,
1:课本上对“三驱”的解释是“打猎时,只围合其三面,使被围的禽兽可以逃去一些,不忍把禽兽完全捕杀,这是古人所谓好生之德.”
在《向易》中却特别提倡古代天子打猎的“三驱”之法,不主张对野生动物一网打尽.《比卜》中记载:“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意即:最明显的比附措施是用“三驱”之法,放走前面的野兽,使周围的邑民百姓没有戒备之心(意为不搔扰狩猎地区民众),这样才是吉利的.《周义正义》解释说:“凡三驱之礼,禽向己者则舍之,背己者则射之,故失其前禽也.”即打猎时将三面包围,放开一面,进来的野兽,凡是面对自己直冲过来的,一律放走;凡是背朝自己的则可以射杀.这样就可以保证野生动物资源不枯竭.孔颖达注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可见,驱,本是打猎的一种形式,而仅围三面,则显出猎者的仁慈了.这里的“三驱”即应解释为“三面驱赶”.
2:同样十分普遍的“一年驱赶(打猎)三次”
早在《春秋》中即提出了君主田猎的“三田制”,以限制天子打猎的时间.据说在此之前,天子四季都可以出猎,孔子认为夏季打猎,有违天时,所以限制一年只能春、秋、冬三季田猎.古代天子田猎是一件大事,有保护庄稼、祭祀、练兵等多重含义,并非只是打打猎那么简单,更是一件重要的政治活动.因此后世君主多推行“三驱之礼”.由此可见,早期的“三驱”确实应指“一年打猎三次”,因为夏天是动植物生长、繁衍的重要阶段,此时禁止打猎,对生态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方式,统治者向被统治者传递着一种“仁”的信息.因此《汉书•五行志》中有“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鸾之节,田猎有三驱之制.此谓田以三驱以为度”.这里可见,三驱已成为一种古代礼制.
南朝陈末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日干豆,二日宾客,三日军庖.”后人即解释为:一年打猎三次,分作三个用途,即祭祀(豆,古代一种盛器.干豆,即置干肉于豆中以祭)、宴客、充当军粮.
由此可见,“三驱”确有两种解释:一年在春、秋、冬季打猎三次;打猎时仅从三面驱赶,让鸟兽有路可逃.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是统治者表明自己“仁”治的一个方式.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翻译
cq65432101年前3
caohpin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
英语翻译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3有复于王者曰4师道知不复可知矣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生命树的果实1年前1
7847877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1.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翻译:快乐地游玩打猎时,就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能赶尽杀绝.
2.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
翻译:由此可知,公子一定会埋怨那件事而返回来.
3.有复于王者曰.
翻译:向王回禀的人说.
4.师道知不复可知矣.(“知”应该是这个“之”)
翻译:从师之道的礼仪不再受推崇是可以预见了.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翻译:楼阁的通道像不用雨过天晴就出现的彩虹一样高高地挂在天边.(借喻楼阁之高)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了什么
mm的画笔1年前1
lulufly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省略了“三驱以为度”中的“之”字,即: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其句式顺序可为:乐盘游,则思以三驱为度.所以具体来说省略了“三驱”
冯谖客孟尝君,急就是有一篇古文是《冯谖客孟尝君》,里面有说冯谖三驱,然后从三驱中能想到什么,主要是需要一个主题 1驱而之
冯谖客孟尝君,急
就是有一篇古文是《冯谖客孟尝君》,里面有说冯谖三驱,然后从三驱中能想到什么,主要是需要一个主题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18。券遍合,起19,矫(jiǎo)命,以责赐诸民20。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2长驱21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22,衣冠而见之,曰:“责(zhài)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3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3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DIY菜鸟1年前1
Eros-Eros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第一件事:
  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下养有三千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有人推荐冯谖:“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于是请来冯谖,说想请您帮助去收取息钱。冯谖爽快地答应了。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装置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冯谖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因烧其券”(《战国策·齐策》),冯谖说:“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是,“坐者皆起,再拜”(《史记·孟尝君列传》),“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这样,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 冯谖办完事后,立即赶了回去。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冯谖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义,把债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义市的典故)。孟尝君听后虽然心里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挥挥手说:“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作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第二件事:
  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的,先生若能接他来梁国,在他的辅佐下,定能国富而兵强。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于魏国使臣赶回薛地,告诫孟尝君说:“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冯谖诱使魏惠王珍重、竞争孟尝君,从而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抬升了孟尝君的价值。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要“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等齐国的宗庙在薛地落成后,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第三件事:
  自从齐泯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后,门下食客多离他而去。孟尝君恢复相位后,冯谖策马前去迎接,其他门客都未到。孟尝君感慨地对冯谖说,自己一生好客,对待客人从来不敢有所闪失,而他们见我被罢官,却都离我而去了。今仰赖冯谖先生得以恢复相位,门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我如果再见到他们,“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听了忙下马向孟尝君叩头,孟尝君急下马制止,问他是否是替其他的门客谢罪。冯谖说,不是。而是为“君之言失”。他说,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象有生命的东西一定会死亡一样,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也是一种规律。赶集上市的人,清晨时都急急地赶往集市;但到日落时,人们就是经过集市,也只是甩着膀子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他们不是爱好清晨,厌恶傍晚,而是因为傍晚时分,希望得到的东西,在那儿已经没有了。您失去相位,宾客自然都离去了,您不应该因此埋怨士人,希望孟尝君能够“遇客如故”。孟尝君非常感激冯谖的提醒,于是再次拜谢并接受了冯谖的建议,“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史记·孟尝君列传》)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