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性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学生性格特征

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性格特点鲜明,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认真加以引导,从而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早日成材。我想这也是广大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通过多年来和孩子交谈、观察,总结了一下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点,供广大家长和老师参考。1、早熟。由于生物制品、激素、影视宣传等,使我们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越来越早熟,对世界有着超越年龄的思维。2、可塑性强。所有孩子的内心都是向善的,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心狠手辣,杀人放火,都有成功的欲望,都有英雄梦。3、好奇。孩子们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总想探索一切,总想知道一切,总想掌握一切,充满幻想。4、贪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不爱玩的孩子,并且方式多种多样。5、自以为是。自以为已经长大,自己是全能的,自己是英雄,是救世主,敢于勇挑重担。已经认识部分世界,在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完全的情况下,自认为什么都懂,什么都行。一瓶不满,半瓶咣荡。6、自控能力差。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容易被诱惑。7、意志力脆弱。在生活中稍有挫折就可能灰心丧气,意志不坚定。植8、识别判断能力欠缺。由于知识和技能不全面,对世界没有足够的正确判断能力。9、逆反心理强。由于和家长老师沟通欠缺,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讨厌家长和老师的处处节制,拒绝执行家长和老师的意图,总想反着做。和家长存在代沟。

中学生性心理的阶段性特性的表现本能性

中学生在初中与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年龄特征、生理素质、生活环境、后天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在自我意识、认识事物、思维方式、心理定势,再现技能,评价态度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笔者在从事中学各阶段从初一到高三各年级教育教学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七个方面问题,与同仁研讨。一、自我意识:客体与主体初中学生受小学保姆型教育的影响,视教师为权威,在教育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被动的客体身份,易受师说感染,习惯依赖“拐杖”蹒珊学步。高中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疏导型教育方式,羽毛渐丰,自我意识增强,作为受教育者,易进入客体角色,但在许多教育活动中也能独立发挥主体作用,日臻成熟老练。教育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注视这一变化进程,掌握“火候”,运用教师主导作用原则,授业、解惑、示范、指导、组织、检查诸方面学会从“教”到“导”,从“牵”到“引”,设置情景,提供条件,使其学会反“客”为“主”,发挥双重身份,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学习自觉性。二、认识水平:感性与理性在认识事物水平上,初中生与高中生亦有明显差异,前者一般易产生感性认识,即运用眼、耳、鼻、舌、身等官能发挥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应信息;后者则能运用“心之官”,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当然,再升华到形成系统理论,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作为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力戒急于求成,随学生年龄年级的增高采用不同对策,作出不同要求,循循善诱,使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人教社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如《中国历史》课本根据初一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图文并茂,详略得当,课后练习思考题的难度及份量也不大,在启发学生认识历史人物、事实同时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上完全适合学生认识能力实际,可望能使初一历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思维方式:形象与抽象与认识水平差异相联系,思维方式上不同阶段也有差异。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多了心眼,但思维方式仍摆脱不了形象性、定向性;高中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展,思维活动增多,思维方式向抽象、发散的方向进展。如教师画一圆圈让学生认识:前者可能答案是“圆”、“太阳”、“月饼”;后者则可能回答成:一动点到一定点等距离的轨迹。“球的剖面”、“当几趋向于“∞”时的正几边形”……所以教师启发学生思维时一定要看对象,方法得当。在初中阶段多采用“形象性原则”,如用动作手势,联系实际,电化教学手段和形象性语言,使抽象变具体,理性化感性,深奥成通俗,复杂为简单。在高中阶段,则要多用“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思考,举一反三,巧设悬念,诱“敌”深入。如果教学是一幕话剧,老师要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观众变成演员,从而使学生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四、心理定势:求同与求异我国古代的儒学教育一方面造就了教师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师道尊严客观上造就了学生求同心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易被同化。时至今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尚存,在中学阶段,初中学生对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易产生“同步效应”、“集肤效应”,既便于管理也有利于教学,但容易埋没人才,不能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明察秋毫、慧眼识才,善做“伯乐”。高中学生随着知识、信息的增多,思维方式的变化,渐露出求异心理,他们不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往往有独到见解,上下求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如一道题目多个解题思路,一个问题,多种认识角度,引导得法,能迸发出智慧之花,孕育出科学之果。因而,要调节好“频道”,减少“指令”性,加强“指导”性,为学生迷津指路,化腐朽为神奇。走出一条求是创新的教育新路。五、评价态度:肯定与否定有人总结出学生认识的“三部曲”小学生:“老师说……”;中学生:“书上讲……”;大学生:“我认为……”;这说明学生随着年龄、知识、阅历增长,对老师(包括间接老师----书本知识)的信度呈递减趋势,并变得越来越自信。中学生虽处中间阶段,但同样有个渐变过程,对师、书、我有不同的区分度:初中生眼里,教师迷惑度大一些,特别是知能合一的老师易受崇拜。这样,老师要取信于学生,必须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同时要完成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学会“让贤”,解放自我,由“填鸭”喂食到赶鸭下水觅食。高中生心目中,书本比教师可靠,枯燥的教育教学方法会使其失望甚至反感,平辅直述浅显的提问不屑一顾。少数学生甚至我行我素,消极对抗。老师洋洋洒洒娓娓道来,他不知所云心猿意马如坠云雾山中,往往形成教学脱轨情绪对立,出现严重的偏科跛腿倾向。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精通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实战必需的“十八般武艺”改进教法,传授学法,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扬弃”,运用多种调适手段,搞活教学氛围,促进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六、应用能力:仿造与创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是为了应用。这里指的应用是广义的,既有日后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也包括学习过程中对己学知识的应用,而后者更有现实意义。中学生应用能力在初、高中不同阶段有明显差异,初中生有较强的仿造能力,而高中生表现出较突出的创造性特点。如理化实验,前者可以在教师演示后模仿做学生实验。后者则可能设计或改进某项实验的部分或其中环节;又如作文,前者习惯于对范文的仿写,后者则能较好地进行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改写或命题作文,并在立意上注重创新;再如演算习题,前者多善于比照例题单向推理,后者就可能发散思维,走出令人膛目结舌的捷径;在书法、美术习作方面或课余活动组织安排上亦表现出不同特色。因而作为他们的指导者必须循序渐进,做出切合实际的估价和不同要求,因势利导,不能操之过急,同时多创设一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从仿造到创造的嬗变进程。七、行为习惯:自发与自觉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首要任务。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之一,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之一,因而在中学阶段“扶危定倾”,“实为神圣之天职”(扬昌济语)。中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如前大方面一样,在初中与高中表现出不同,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前者兴趣广泛,分辨是非能力差,受社会环境影响大,易受腐蚀而导致不良行为发生甚至走上歧途,社会上大量少年犯罪案例说明了这一点。后者随着道德、法律方面知识增多,是非观念增强,世界观开始形成而具有自制力,但也可能因主客观条件不利导致自暴自弃或其它不良行为发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教育性原则,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就初中生而言。要求上明确具体,方式上灵活多样,时间上常抓不懈。对高中生而言,一要严格要求,二要以理服人,三要尊重学生人格,四要发挥师表作用,总之均要行之有效、持之以恒,以疏导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这样才能“长善而救其失。”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要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用教书一样的责任感去育人,我们这些“灵魂工程师”就一定称职合格乃至优秀。

怎么开展中学生性教育?

对于中学生的性教育,重点应在性道德教育方面,应教育他们学会男女之间在的正确交往,使之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内容,要正确处理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男女平等、尊重女性是中学生性道德的基本要求。要自尊自爱,使中学生男女之间保持正常的交往。在男女学生交往中,要教育他们不仅自尊自爱,而且互相尊重,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仪态大方。要正确地对待贞操,封建社会鼓吹的贞操只是针对妇女的,对男子无任何约束力。在两性关系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实行男女平等,即男女双方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片面要求女性的贞操是不平等的。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男女学生共同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客观上为中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正常的交往机会。这样,他们可以逐步认识到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是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可以破除那种男女交往必然发展到性交的错误观念,使得男女交往一开始就避免出现性敏感等异常心理。

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中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几个明显的两性情感发展阶段,如何应对也是各位家长所关心的,寒竹哥跟大家一起探讨下: 1. 异性疏远期 异性疏远期主要发生在青春发育的初期。 2. 长者敬慕期(爱慕期) 在青春发育的中期,中学生常常会对周围某些在文艺、体育、学习以及外貌上特别出众者(多数是同性或异性的年长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其仰慕爱戴。 3. 异性向往期 到了青春发育的后期,青少年进入异性向往期。爱慕期是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性生理成熟的同时,伴随着性心理和行为上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异性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兴趣,一种爱恋、思慕、亲近的情感。 4. 择偶尝试阶段 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少年(18~20 岁左右),是由青少年期到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此时期的青年显然比青春期中期更为成熟,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更趋专一化,萌发爱情,进入了恋爱择偶的时期。应对策略: 1. 抓好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性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其核心是性道德教育。 2. 进行爱情基础知识教育 教师要告诉学生“青春期不是播种爱情的季节”。 3. 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 4.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组织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从而把异性同学之间的吸引力转化成班集体团结向上的凝聚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中健康成长。=================== 如果有问题,寒竹哥也欢迎你随时留言,或发送私信,寒竹会尽力和你一起探讨,找到最适合的办法。谢谢!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学生已经是“准成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出现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2.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3.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二、独立性增强,叛逆心理出现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时孩子往往表现得很叛逆: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另一种是内隐的叛逆,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同样令父母头疼不已。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自控能力弱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于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又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等。供参考。

中学生性教育该如何开展?

中学生性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在开展中学生性教育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适时性:性教育应该在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后进行,一般在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性知识的需求迫切,同时也能更好地接受相关知识的教育。2. 全面性:性教育应该全面覆盖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包括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避孕方法、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性别平等观念、性别角色认知等内容。3. 科学性:性教育的内容应该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避免传播错误的观念和信息。可以参考国内外权威的性教育教材和研究报告,如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性教育指导纲要》等。4. 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5. 互动性:性教育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和困惑。6.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性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性教育工作,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7. 评估和反馈:定期对学生的性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性教育体系。总之,开展中学生性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简述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当代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渴望了解和掌握性知识;(2)性情感的不稳定以及性适应能力较差;(3)对性自慰行为的误解而产生焦虑情绪;(4)源于性心理压力而产生网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