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急需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的原文和译文

道家

急需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的原文和译文

  成语故事作文之  坐井观天  浙江谢辉根  [出处]  《庄子·外篇·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说]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成语新编:坐井观天  文/王蒙  蛙君幼时,家中有一口浅浅的枯井,他喜欢常常坐进去冥思遐想,高眺远望。及长,蛙君习画,尤喜坐入枯井,或系入水井,身围救生圈,心平气和,徐徐仰望,特坐独视,怡然自得。有时看到枝叶扶疏,有时看到花开花落,有时看到阴云一块,有时看到白云一朵,有时看到明月一轮,有时看到繁星几点……凡春夏秋冬,阴晴寒暑,风雨雷电,蚊蝇蜻蜒,蝙蝠飞鸟,树木花草,天光云色,轮廓虽小而变化无穷,均甚可观。蛙君喜而时习之,揣摩烂熟,因象生意,因意生气,因气生力,力发笔从,一幅幅亦古亦今,非古非今的奇画出世矣。  蛙君画甚为走红,以致走向世界,在香港、纽约、苏黎世的绘画拍卖市场上亮相,有一幅莫名其妙图,卖到250美元。  这一消息传来,舆论哗然。或曰,250美元算什么,实是对我美术家之污辱。毕加索之画曾卖2500万美元!蛙君售价不过毕老的十万分之一,实是有辱人格国格。或曰,这250元也是看准了蛙君二百五,才略施小计,吊蛙君的胃口,心怀叵测,别有用心,对蛙君表现,应该查一查。或曰,250元是一个伟大的开端,有了二百五才有二千五、二万五、二十五万以至更多,蛙君的画实代表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撞击、融合、火花、变奏、误区、怪圈……云云。  一好事记者对蛙君进行追踪采访。蛙君幼稚,便把自己如何如何坐井观天作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记者。记者写了报道,舆论再次哗然。或曰,某方面之所以出250元,无非是妄图把吾们的艺术家全部干净彻底地赶到井里去。或曰,吾早就说过蛙某的画没有前途,怎么样?勿谓言不预也。或曰,坐井观天,其实连二百五的画也是画不出来的。记者报道,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克里空”,实违背了新闻道德与新闻纪律,必须严办,不可纵容也。或曰,蛙某坐井观天,偏住一隅,实是对于艺术事业的挑战,而他的挑战居然成功了,惊世骇俗,不能掉以轻心。或曰,蛙某,虽然不才,却亦不应全盘否定。坐井而画,误入歧途,能坐视不管不问不援不救乎?!  于是制定了救助蛙君系统工程计划。拉上他航海航空航天,令其知世界之大与井口之小以及以往诸画之微渺,拉上他参与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冷餐会纪念会发奖会校友会联欢会追悼会大宴会小宴会舞会今晚我们相识会……令其知世界之美妙缤纷诱惑梯突。蛙君如饥似渴如醉如痴如醍醐灌顶,暂停做画,不谈二百五的艺术。而是徜徉宇宙,遨游太空,沈浸人生,享受快乐。人皆谓蛙君好戏,还在后头呢。  坐井观天新启示  文/刘先明“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个“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通常用来比喻某人的见识有限,眼光短浅;但是我认为这则故事在强调现在人们应该开阔思维、眼界放开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他值得关注的因素和信息,当我们再对这则成语故事分析后,会有更深刻和实际的启示。  就这个故事来分析,焦点在于青蛙该不该跳出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什么要“跳出来”呢?就为了看看天有多大吗?  青蛙跳出来看看的目的不该是看天有多大,而是要知道无边无际的天底下,肯定还有很多井、甚至比自己现在所在的井还要好的井;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的井是不是会有哪一天会没水、要有危机感;应该在跳出来后,在明白井外有井、井外有湖的情况下,在确保能维持自己生命时间情况下的活动距离范围里、再去寻找有没有比这口井更好的湖泊或水井,进一步去发现并栖身于水源比这口井的水源更充足、水质也更适合青蛙生存和繁衍的水源地,或湖泊或水井。  但是在决定是否马上跳出来的时候,它也要考虑跳跃能力、环境条件等问题,如果井中的环境和它的跳跃能力都不可能让它跳跃出来,它没必要现在马上跳,否则跳的越高,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应该要等到井里水多、能够跳出来的时候跳,如果能有锻炼身体的作用,可以边锻炼边试跳,否则那只会是无味的浪费和消耗。青蛙跳出来后,如果没找到比这口井适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它应该在欣赏了自然界的美妙、知道了天有多大的信息后,再回到这口井里去、维持它的生命、繁衍后代、完成它的使命。  每一个动物都是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功能并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发挥作用的,每个动物要在生物链中发挥作用,前提是要形成和具备本动物群种的生命、繁衍能力,青蛙的使命也应该是繁衍生命的、成为自然界生物链中不可断的一个链,那么它的生命中是不能没有水的,而井是较能积蓄、保存水,是比较适合青蛙生存的地方,对于青蛙来讲,它要关心的是水以及能盛满水的湖泊或水井,只有有了这样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才能生存、实现自己繁衍生命的使命,现在,青蛙选择和占据了一个比陆地、沙漠等环境里水源相对多的环境里生存,不乏是一个暂时的明智选择。  这个故事自然也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因为我们身上有青蛙的影子。

尊师重道之心,至诚至敬。|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尊师重道之心,至诚①至敬②。 【注释】①至诚:最真诚。②至敬:最恭敬。 【释义】尊崇师道之心最真诚最恭敬。 【点评】能够从内心尊崇师道的人就是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福建通志》卷首之四

古文《尊师》的译文

学者师达而有材无位置,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李燕在左则右,中在左则左中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也。若此,则名好显眼,得行。张野故事。吱吱叫,也不争轻重尊劈。贫富而争道,与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进得所欲。晋城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雪不及学,而人为都是学者师达而有材无位置,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李燕在左则右,中在左则左中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也。若此,则名好显眼,得行。张野故事。吱吱叫,也不争轻重尊劈。贫富而争道,与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进得所欲。晋城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雪不及学,而人为都是名人者未学者师达而有材无位置,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李燕在左则右,中在左则左中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也。若此,则名好显眼,得行。张野故事。吱吱叫,也不争轻重尊劈。贫富而争道,与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进得所欲。晋城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雪不及学,而人为都是名人者未之。学者师达而有材无位置,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李燕在左则右,中在左则左中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也。若此,则名好显眼,得行。张野故事。吱吱叫,也不争轻重尊劈。贫富而争道,与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进得所欲。晋城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雪不及学,而人为都是名人者未之

古文《尊师》的译文

原文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圣人生於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译文从事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知识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圣人所在的地方,天下就能治理好了。圣人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的教诲,是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的,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未曾有过。

《醉翁亭记》原文和译文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如下: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的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高二语文醉花阴原文及译文

【 #高二# 导语】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醉花阴原文及译文》,助你金榜题名! 1.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XX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XX比黄花更加消瘦。 3.注释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4.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5.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6.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如梦令》,均属于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即便是写惜花、写离愁,仍格调清新,笔法自然,毫无矫饰。充分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代“婉约词宗”的大家风范。   《醉花阴》讲述的是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事。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含蓄,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重点放在赏读诗句上,通过赏读分析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写惜花之情,此词篇幅短小,但意趣横生,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很有生活情趣。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限于课堂时间限制,在教材处理时不能兼顾,只能一主一次——重点赏析《醉花阴》,而将《如梦令》作为当堂检测,点到为止。   二、教学目标设定:   因为该两首诗编入选修课本,而且之前学过李清照的几首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常识,而在于通过比较、分析、阅读,对李清照对李清照其人、其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鉴于此,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三、教学方法:强调诵读、引导赏析、比较阅读   四、课前准备:   1、搜集李清照的相关图片和照片,制作PPT。   2、准备好《醉花阴》MP3音频材料。   3、印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最后一片树叶译文中树叶在叹气是因为什么?

树叶在叹气的原因是感慨时光的流逝

帮忙做一下古诗的资料(译文和作者资料)

〖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流程万里黄沙, 风簸水动波浪淘卷着泥沙从天边流来。 今天我要沿黄河之水直上天河, 与它一同到达牵牛织女的家门。

《祖逖闻鸡起舞》译文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祖逖闻鸡起舞》译文

http://www.jc5000.com/english/showone.asp?id=46633

《祖狄闻鸡起舞》的古文与译文

【原文】祖逖,东晋人也,有大志,常欲光复中原。后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庭中。后渡江,募士铸兵,欲扫清中原。出《资治通鉴》。【译文】祖逖是东晋人,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常常希望能够收复中原失地。后来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人交情很好,常常共被而眠。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练剑。渡江以后,他招募勇士,铸造兵器,打算将胡人逐出中原。

祖逖闻鸡起舞的原文,译文和词语解释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的译文

反反复复反反复复飞

祖逖闻鸡起舞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祖逖闻鸡起舞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孟浩然诗词《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译文赏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代: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闻一作:听)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注释】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旧游:指故交。   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遥寄:远寄。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赏析】   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诗人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读者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解闷十二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一味妙悟而已。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王士碌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翻译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和译文

1、译文:山色昏暗听猿猴啼叫声声都带着悲愁,苍江夜里水流湍急。风吹得两岸的树发出声响,月光照着江中这一叶孤舟。建德不是我的故乡,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还是把我这两行热泪,寄给遥远的海西头的朋友。 2、原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 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 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怀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泪两行, 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原文翻译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原文和译文

1、译文:山色昏暗听猿猴啼叫声声都带着悲愁,苍江夜里水流湍急。风吹得两岸的树发出声响,月光照着江中这一叶孤舟。建德不是我的故乡,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还是把我这两行热泪,寄给遥远的海西头的朋友。 2、原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 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 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怀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泪两行, 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诗句译文赏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系列:唐诗三百首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解 1、沧江:同「苍江」 2、建德:今属浙江,居桐江上游。 3、非吾土: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4、维扬:即扬州。 5、海西头:扬州近海,故日海西头。 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 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 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 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 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赏析 ue771ue771这是旅中寄友。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开头两句有造作雕琢感。「急夜流」三字,若直说「夜急流」更顺畅得多。然而三、四两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却是随手拈来,清新诱人,江上夜色,如置眼前,足见诗人何等大手笔。 ue771ue771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

《宿建德江》译文

《宿建德江》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李清照《诉衷情》“……”译文。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需要译文吗?说句老实话,如果每一首词都被翻译成白话,也就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信、达、雅,说来容易做到难啊。其实很多古诗词不必找到翻译,意会,方能体会到词中的深味啊!

陆游诗词《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原文译文赏析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宋代: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译文】   当初我作为低级官吏进入京城,结识的朋友都是英雄豪杰。起草重要文书,用蜡封固并连夜传送,骑着马奔驰传告中原人们。   时机容易失去,壮志难酬,两鬓已生白发。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一种“功名”。   【赏析】   词的上片是忆旧。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唐宋时九品官服色青,公元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陆游为官期间交识的同辈人士多是一时俊彦,因言“结友尽豪英”。   “蜡封侯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这时宋孝宗刚即位,欲有所作为,遂恢复起用主战派的人物张浚,筹划进取方略。   词的下片是抒愤。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换头三句既是词意的转折,接连三个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现出他激动的心情,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经历的转折。“时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说,好景不长,本来满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竟被轻易地断送了!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北进结果遭到符离之败,反而又结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兴和议。这些史实概括在这一短语之中,表现出了陆游的痛惜之感。“志难成,鬓丝生”就个人方面说,正因为整个政治形势起了变化,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以致成终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   “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歇拍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平章风月,弹压江山”是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的。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此时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们,予以有力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平静心情。   扩展阅读:爱管闲事的陆游   1191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因为力主抗金而得罪了权贵们,被免职后隐居山阴三山。他乐于助人,同情百姓,深得当地群众的拥护。二年后,他被推荐为地方上的甲长。从此,只要村庄里有什么事,大伙儿都愿意来找他商量,要他帮忙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特别是老百姓怕打官司,要是遇到邻里之间的纠纷,百姓总爱让陆游解决。而陆游总能断得一清二楚,令双方心服口服。   有一天,陆游正在自家屋前饮酒,一群人急匆匆地来找他。一问,方知鉴湖村的陈大与塘湾村的赵四因为搭建猪棚闹意见,不知怎的打了起来。当时有的人手里还操着棍子、扁担之类的器械。陆游自然不敢马虎,他看到气势汹汹的人群中有人受伤了,头上直流血,显然是受了重伤。陆游马上将那名伤员扶进屋里,叫人去请医生,并亲自取来清水和毛巾,料理伤员。   陈大和赵四都等在外头,想请陆游马上解决问题。陆游叫他们说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陈大在建猪棚时,不小心弄碎了隔壁赵四猪棚的瓦片,赵四要赔,陈大就是不情愿。于是赵四*了陈大的墙,接着双方打了起来,而陈大的兄弟因此受了伤。陆游听后,叫双方回家去安心的等着。   第二天一大早,陈大和赵四又来到陆游家,要求陆游评理。而陆游只是一个劲地询问伤员的情况,谈论双方以前友好相处的事情,而对于打架伤人之事,则闭口不谈。   这样过了几天,陈大兄弟的伤势好转,而赵四也心生悔恨。赵四主动地买了一些东西上门去看望陈大的兄弟,陈大也愿意赔偿赵四的损失。就这样,一场官司风平浪静了。   事后陈大和赵四问陆游为什么不当场解决问题。陆游笑笑说:“我当时不急于调解纠纷,就是为了让你们两家人回去消消气,这样也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听了陆游的一番话,陈大和赵四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长跪在陆游面前不肯起来。

《诉衷情》原文译文及宋词赏析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注释】   ⑴远山: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⑵流芳:流逝的年华。   ⑶敛:收敛表情。   ⑷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译文】   清晨起来,将帘幕卷起,看见满地清霜。天气太多,你用热气呵着纤手,试着描画梅花妆。都因离别的幽恨,所以你故意把双眉画成山的式样,浅淡而又细长。思念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是令人感伤。想要唱歌却先收起微笑,想要微笑却又愁上眉头,这真是最令人断肠的事情。上片即行点题。首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取意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是对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现实的概括。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将歌妓的怨嗟和悲苦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赏析】   上片即行点题。首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取意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是对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现实的概括。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将歌妓的怨嗟和悲苦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上片即行点题。首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取意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是对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现实的概括。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将歌妓的怨嗟和悲苦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孝宗写的苏文忠公集序言的译文

试着翻译了一下,仅供参考(纯手打,求给分,话说好长啊。。。。。。。。。。。。。。。)敕令:朕在百圣时代(众多圣人在世时,大概是先秦)之后继承了失传的学问,在六籍之中探求含蓄而精微的言辞。将要在这篇文章中使用(找到的的微言,绝学)来缅怀元老旧臣(苏轼)。虽然你无法亲眼见到朕的礼仪,尚且可以在圣旨(的文字)中看到。彰显它(圣旨)用作儒者的尊奉之物,使用它(圣旨)来奖赏你作为帝师的荣宠。因此已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涵养他正直高大的品格,尊崇他崇高明睿的见闻。(你)广泛的观取书籍之多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遥追礼仪、法则之始。大概如同金玉之声。所说的有见识的话语可与孟子相比,讨论国事岂会低于陆贽。你在嘉祐盛世年间,曾经有特别启用的召见,在熙宁变乱更易时期,上陈了长久治理国家的策略。感叹异人断断续续的出现,惊悸于谗言的中伤,放逐到岭南海边(偏远之地),却犹如在朝廷(为国家着想),考虑古今兴衰的原因,就像掌握了天地造化一样。没有人能夺走你的高尚的节操,没有谁能获得你自然的名声,名誉。无法推究你生前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评价会在你死后显现。人民传习你元祐年间的学说,家中有苏轼你的书作。朕多次拿起圣旨又放下(斟酌字句),久久的钦佩你崇高的品行,有如玉般的才能(的你)本可以重用,可惜朕和你不在同一时代了。君子的品行不公开炫耀而能彰显,用以研究时世。倘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唯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特别追赐苏轼为太师,其余的和以前一样。

《放鹤亭》的译文

宋朝熙宁十年的秋天,徐州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茅屋被大水淹没了半个门扉那么高。第二年春天,大水退去,张君把家搬到原来住处的东边,东山的山脚下。他登上高处四下张望,发现了一个奇异的地方,就在那上面建了一座亭子。徐州的山势,山岭连绵,在城四周围成了一个圈,隐隐约约像个大环一样,只在它的西面留了一个缺口,而山人所建之亭,就在那个缺口处。春夏之交,草木连天;秋冬时节,月光雪景,千里一色;风雨阴晴之间,放眼望去景色变化无穷。 张君有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于飞翔;他早上就望西山的缺口处去放鹤,听任它自由飞翔,(鹤)有时站立在水田里,有时飞翔在云端;到了傍晚就沿着去东山的路回家,所以给他的亭子取名“放鹤亭”。

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和译文是什么?

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及译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前赤壁赋》译文和注释

《前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下面是其译文和注释,欢迎阅读: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注释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9]少焉:一会儿。 [11]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14]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20]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27]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3]缪:通"缭"盘绕。 [34]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ī)酒:斟酒。 [39]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40]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舟:小舟。 [43]寄:寓托。 [44]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数次。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50]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55]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56]更酌:再次饮酒。 [57]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8]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59]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60]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诗经《召南》译文与赏析

召南 召南 这里的“召”,大约是指周武王的庶弟召公奭(shi)的领地——洛阳至丰镐之间东边的一部分。那么,“召南”大约是指来自汉水流域上游——今河南南阳,湖北郧阳、襄阳等地一些方国的民歌。“召南”共有14篇,记为: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驺虞。 鹊巢 【原文】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1)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2)之。之子于归,百两将(3)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4)之。之子于归,百两成(5)之。 【注释】 (1)两:通假字,通“辆”量词。 (2)方:依据,占有。 (3)将:送,护卫。 (4)盈:满,占据的意思。 (5)成:成就婚礼。 【译文】 喜鹊筑好窝巢,斑鸠来住很好。姑娘就要出嫁了,有百辆车子迎接。 喜鹊筑好窝巢,斑鸠占有了它。姑娘就要出嫁了,有百辆车子来护送。 喜鹊筑好窝巢,斑鸠占满了它。姑娘要出嫁了,有百辆车子来迎娶。 【解析】 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婚配的诗篇,描写了嫁娶之时盛大的场面,从新娘出嫁到婚礼礼成,全诗都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诗三章都以鸠占鹊巢起兴。一章“百两御之”,是写成婚过程的第一环,新郎来迎亲;二、三章继续写成婚过程第二、三环:迎回与礼成。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虽只有短短三章,却让人回味无穷。 采蘩 【原文】 于以(1)采蘩(2)?于沼于沚(3)。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4)之僮僮(5),夙夜在公。被之祁祁(6),薄言还归。 【注释】 (1)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 (2)蘩:水草名,即白蒿。可食用,常作祭品。 (3)沚:水中小洲。 (4)被(bì):古代妇女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 (5)僮僮(tónɡ):形容首饰繁多,又说发髻高而蓬松的样子。 (6)祁祁:众多的样子。 【译文】 哪里去采白蒿?在沼泽和沙洲旁。采来白蒿做什么?拿给公侯祭祖先。 哪里去采白蒿?去到幽深山涧旁。采来白蒿做什么?拿给公侯祭宗庙。 头饰佩戴得整齐,从早到晚去庙堂侍奉。首饰佩戴得华丽,侍奉结束才回家去。 【解析】 这是古代女子采蒿时唱的歌。此诗记叙了古代妇女采白蒿助祭的经过。而到野外去采白蒿,在祭祀场所守候侍奉,肯定不属于王公贵族们干的事。做这些事的,只能是下等的仆人,而且是女仆。千辛万苦到野外采来白蒿,是供王公贵族祭祀用;费心劳神打扮装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当侍奉结束,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究竟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经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草虫 【原文】 喓喓(1)草虫(2),趯趯(3)阜螽(4)。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5)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6)。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7)。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8)。 【注释】 (1)喓喓(yāo):虫鸣叫的声音。 (2)草虫:蝈蝈。 (3)趯趯(tǐ):昆虫跳跃的样子。 (4)阜螽:即蚱蜢。 (5)觏(ɡòu):遇见,相遇。 (6)惙惙(chuò):忧郁不安的样子。 (7)说(yuè):通假字,同“悦”,高兴。 (8)夷:平静,指心中安定。 【译文】 草虫喓喓鸣叫,蚱蜢四处蹦跳。没有见到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在这时相遇,心里安宁不忧愁。 登上高高南山,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君子,忧思不断真凄切。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在这时相遇,心里喜悦乐陶陶。 登上高高南山坡,采摘青青的嶶菜。没有见到君子,心中悲伤真烦恼。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在这时相遇,心里平静又欣慰。 【解析】 这是一首抒写一位女子因思念行役在外的丈夫而引发的忧伤情怀。诗首章将思妇置于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于是埋在妇人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而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情别绪,改用拟想,假设所思者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那将是如何呢?这里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可掬。运用以虚衬实,较之直说如何如何痛苦,既新颖、具体,又情味更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以想象为心灵的慰藉,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永恒的生存状态,因而为我们提供了可歌可泣的永恒源泉。 采苹 【原文】 于以采苹(1)?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2)潦(3)。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4)。于以湘(5)之?维锜及釜(6)。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7)之?有齐(8)季女(9)。 【注释】 (1)苹:一种多年生水草,古人常用作祭品。 (2)行(yǎn):通假字,通“衍”,水沟。 (3)潦(lǎo):雨后路上的积水。 (4)筥(jǔ):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5)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6)锜(qí):有足锅。釜:无足锅。 (7)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8)齐(zhāi):通假字,通“斋”,指不吃荤,不喝酒,以示对神的恭敬。 (9)季女:行将出嫁的少女。 【译文】 到哪里去采浮萍?就在南面涧水滨。到哪里去采水藻?就在那水沟积水。 用什么来盛放?有那圆篓和方筐。用什么来烹煮?有脚的锅与无脚的釜。 祭品安置在哪里?宗庙祠堂窗户下。谁来主持祭礼?有那斋戒的美丽少女。 【解析】 此诗描写女子采苹祭祀的活动。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苹藻。”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苹菜、采水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甘棠 【原文】 蔽芾(1)甘棠(2),勿剪勿伐,召伯(3)所茇(4)。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5),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6),召伯所说(7)。 【注释】 (1)蔽芾(fèi):树木茂盛的样子。 (2)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3)召伯:即召公,名奭(shì),姬姓,封于燕。西周的开国元勋。 (4)茇(bá):草屋,这里是指在草屋中居住。 (5)败:折枝丫。 (6)拜:拔也,一说屈、折。 (7)说(shuì):休憩,止息。 【译文】 棠梨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也莫砍伐,那曾是召伯居住的地方。 棠梨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也莫毁坏,那曾是召伯休息的地方。 棠梨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也莫折损,那曾是召伯停歇的地方。 【解析】 这是一首赞颂召公的乐歌。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的资料都足以证明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流播广远。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听讼决狱、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释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不忘前人,留下树木睹物思人;后人为了感念前人,把基业世代相传。人类的历史进程,大概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 行露 【原文】 厌浥(1)行(2)露,岂不夙夜,谓(3)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4)?何以穿我屋?谁谓女(5)无家?何以速(6)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7)?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注释】 (1)厌浥(yì):形容潮湿的样子。 (2)行(háng):道路。 (3)谓:同“畏”,意指害怕。 (4)角:啄,嘴。 (5)女:通假字,同“汝”,你。 (6)速:招,致。 (7)墉:墙,墙壁。 【译文】 路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赶路?但怕路上露水多。 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谁说你还没成家?为何害我上公堂? 即使让我蹲监狱,你也休想把我娶!谁说老鼠没有牙?怎么穿透我的墙? 谁说你还没成家?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让我吃官司,我也坚决不嫁你! 【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不知名的女子为拒绝与一个已有家室的男子重婚而作。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次章用比兴方法说明,即使 *** 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用诉讼来胁迫自己,她也决不屈服。第三章谓鼠虽有牙而无穿我墙之理,你已有妻则无使我遭诉讼之理,但你若欲陷我于诉讼,我也不会屈从你。 此诗风骨遒劲,格调高昂,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 *** 的抗争精神。这是气节作为主体价值的一种体现。气节是为了维护某种内在的价值观,比如尊严、人格、理想等,而不顾牺牲现实的实际利益,乃至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它表现出作者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境界。 羔羊 【原文】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1)。退食自公,委蛇委蛇(2)。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3)。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4),素丝五总(5)。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1)五紽(tuó):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丝结、丝钮。五紽指缝制细密。 (2)委蛇(wēi yí):同“逶迤”,从容自得的样子。 (3)緎(yù):缝也。 (4)缝:皮裘。 (5)总:四百丝,四緎为总。 【译文】 羊羔皮做的大袄,五处花边白丝缝。退朝回家去吃饭,逍遥踱步慢悠悠。 羊羔皮做的大衣,五处花边白丝缀。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归家去吃饭。 羊羔皮做的大袍,五处花边白丝缠。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回家享佳肴。 【解析】 本诗描写的是身穿羔羊皮裘袄的贵族大夫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 *** 。但实则表达着对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厌恶。 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 殷其雷 【原文】 殷(1)其雷,在南山之阳(2)。何斯违(3)斯,莫敢或遑(4)?振振(5)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6)?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1)殷(yǐn):雷的震动声。一说喻车声。 (2)阳:山南为阳。 (3)违:离开,远去。 (4)遑(huánɡ):闲暇。 (5)振振:勤奋的样子,旧说忠厚老实的样子。 (6)处:安居,居住。 【译文】 雷声隆隆震天响,就在山的南坡。为什么此时离去?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雷声隆隆震天响,就在山的南边。为什么此时离去?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雷声隆隆震天响,就在南山脚下。为什么此时离去?实在不敢有片刻停驻。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解析】 此诗表现了思妇渴望远役丈夫早日返家的急切心情。隆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忽儿在山的南坡,忽儿在山的旁边,忽儿又到了山的脚下。这雷声勾起了妇人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忧念:在这恶劣的天气,他却要在外奔波跋涉,怎不叫人牵肠挂肚!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便有了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 此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复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每一章虽只寥寥数语,却转折跌宕,展示了女主人公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多种情感交织起伏的复杂心态,活现出一位思妇的心理轨迹,堪称妙笔。 摽有梅 【原文】 摽(1)有梅,其实七(2)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3)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4)之。求我庶士,迨其谓(5)之。 【注释】 (1)摽(biào):落下。 (2)七:指的是树上的果实还剩下七成。 (3)迨:及,趁着。 (4)塈(xì):通假字,通“摡”拿,取。 (5)谓:说。 【译文】 梅子熟了纷纷往下落,树上还剩下七成。 追求我的好男子,不要错过今天这个好时光。 梅子熟了纷纷往下落,树上还剩下二三成。 追求我的好男子,要趁着今天这个好时辰。 梅子熟了纷纷往下落,拿着浅筐来拾取。 追求我的好男子,只要你说一句话。 【解析】 这是一篇写女子渴望爱情的诗。由梅子剩下六七成到剩下二三成到纷纷落地,可以看出女子希望马上得到爱情。所以她告诉男子要“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兮”。可见当时的社会风俗并没有束缚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反映了质朴的民风。 敢于将自己内心的欲求表达出来,而不顾忌外来的压力,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赞赏。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的女性早已超越了表达自己内心欲求的方式,而以现实的行动去实现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正如时髦话说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样做,同样需要勇气和自信,同样得到赞赏和讴歌,丝毫没有什么可以嘲弄和指责的。 小星 【原文】 嘒(1)彼小星,三五(2)在东。肃肃(3)宵征,夙夜(4)在公。实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5)! 【注释】 (1)嘒(huì):星光微弱却明亮。 (2)三五:形容星星稀少。 (3)肃肃:急急忙忙赶路的样子。 (4)夙夜:早晚的意思。 (5)犹:不如。 【译文】 那些微弱明亮的小星,三三五五的镶嵌在天空上。 急急忙忙地在夜间赶路,早晚不停地为公家办事。 这就是不一样的命运啊。 那些微弱明亮的小星,参星和昴星也出现在了天上。 急急忙忙在夜间赶路,拿着自己的被子和床帐。 这就是我的命不好。 【解析】 这是一位下层的官员在外办事,早晚奔波、不能安居、披星戴月的怨歌。全诗都用微弱的星星和在夜间匆忙赶路刻画出了一个劳动者形象,本来夜间应该在家休息,但自己却“抱衾与裯”不能安居。因此发出了“实命不同、实命不犹”的感慨。 诗的夜景描写十分生动,将一幅夜间行进图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歌两章均将自然现象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包含了一种对世间不平的深深抱怨。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辛劳和凄苦。 江有汜 【原文】 江有汜(1),之子归,不我以(2)。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3)。 江有沱(4),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5)也歌。 【注释】 (1)汜(si):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 (2)以:用,指需要。 (3)处:忧愁。 (4)沱:江水的支流。 (5)啸:号哭。啸也歌,指悔恨地悲歌号哭。 【译文】 大江滔滔有叉流,这个人儿回故里,不肯带我一同去。 不肯带我一同去,将来懊悔来不及。 大江之中有沙洲,这个人儿回故里,不再相聚便离去。 不再相聚便离去,将来忧伤定不已。 大江也会有支流,这个人儿回故里,不见一面就离去。 不见一面就离去,将来后悔长号哭。 【解析】 对于本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说弃妇说怨;一是说男子失恋。无论哪种理解,总的基调是一致的,都是对已经破碎的爱情的追忆。诗人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生活中虽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大度,但很多人还是陷于“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执着,给内心带来痛苦的煎熬。这就是古人的浪漫情怀。 野有死麕 【原文】 野有死麕(1),白茅(2)包之。有女怀春,吉士(3)诱之。 林有朴樕(4),野有死鹿。白茅纯束(5),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6)兮,无感(7)我帨(8)兮,无使尨(9)也吠。 【注释】 (1)麕(jūn):一种似鹿而小的动物,俗名獐子。 (2)白茅:一种夏季开白花的草本植物。 (3)吉士:古时对男子的美称。 (4)朴樕(sù):小树。 (5)纯束:捆扎,包裹。 (6)脱脱(duì):形容动作文雅舒缓。 (7)感(hàn):通假字,通“撼”,动摇。 (8)帨(shuì):女子的佩巾。 (9)尨(mánɡ):长毛狗,多毛狗。 【译文】 山野有只死獐子,白茅缕缕将它包。少女春心刚萌动,英俊猎手来追求。 树林里面有小树,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紧紧把它捆,有位少女颜如玉。 你我悄悄相亲爱,别动我的美佩巾,别惹狗儿汪汪叫。 【解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后一段全录男女相爱时的言语,活泼生动。侧面表现了男子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赞美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 谈情说爱,男欢女爱,肯定属于不便于说清楚的事情一类。男女幽会,多半在夜里四下无人处,其中的幸福甜蜜的滋味,只有两个人才能体会,外人永远不可能分享。这是神奇的、妙不可言的爱情的味道。 何彼襛矣 【原文】 何彼襛(1)矣,唐棣(2)之华(3)?曷不肃雍(4)?王姬(5)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6)之孙,齐侯之子(7)。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8)。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注释】 (1)襛(nónɡ):花木繁盛的样子。 (2)唐棣:木名,似白杨,又作棠棣、常棣。 (3)华:同“花”。 (4)肃雍:形容庄严大方的样子。 (5)王姬:周王的女儿,姬姓,故称王姬。 (6)平王:指周平王,名宜臼。 (7)齐侯之子:指王姬所嫁之人,即齐桓公。 (8)缗(mín):合股丝绳,喻男女合婚。 【译文】 怎么那样艳丽绚烂?如同唐棣花般美丽。 为何那样庄重大方?是王姬出嫁的车队。 怎么那样艳丽绚烂?如同桃花李花般娇艳。 平王之孙容貌够姣好,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 用什么东西来钓鱼?撮合丝绳麻绳成钓线。 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平王之孙容貌够娇艳。 【解析】 本诗描写婚嫁的场面,奢华的阵势和美丽的鲜花暗示着这并非是寻常百姓家的嫁娶,而是王侯之家的婚配。这是王姬嫁给齐侯之子时的场景。近现代学者大都认为是讥刺王姬出嫁车服奢侈的诗。也有人认为诗中描述的是很般配、门当户对的婚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极力铺写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首章以唐棣花儿起兴,铺陈出嫁车辆的骄奢,“曷不肃雍”二句俨然是路人旁观、交相赞叹称美的生动写照。次章以桃李为比,点出新郎、新娘,刻画他们的光彩照人。“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二句虽然所指难以确定,但无非是渲染两位新人身份的高贵。末章以钓具为兴,表现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婚姻美满。总而言之,这是一场盛大隆重的婚礼,过程的确是华美壮观。 驺虞 【原文】 彼茁(1)者葭(2),壹发五豝(3),于嗟乎驺虞(4)! 彼茁者蓬(5),壹发五豵(6),于嗟乎驺虞! 【注释】 (1)茁:草木初生出来壮盛的样子。 (2)葭(jiā):初生的芦苇。 (3)豝(bā):雌野猪。 (4)驺(zōu)虞:一说猎人,一说义兽。 (5)蓬:蒿草。 (6)豵(zōnɡ):一岁的小野猪。 【译文】 芦苇茁壮又茂盛,箭箭射在母猪上,猎手箭法真神奇! 蓬蒿茁壮又茂盛,箭箭射在小猪上,猎手本领真高强! 【解析】 本诗是赞美猎人的诗歌。第一章在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母猪藏匿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极为隐秘,猎人却能够“壹发五豝”,所获不菲。第二章指出行猎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浅兽肥,虽然猎物小猪不易被发觉,但猎人仍然能够“壹发五豵”,轻松从容。打猎的地点、背景在变,但猎人的收获同样丰厚,足见其射技之高超。猎手是男子汉,男子汉应当骑马射箭,当兵打仗,勇猛顽强。一箭射中五只野猪,将男子汉的高超箭术和英勇气概体现无疑。

诗经《陈风》译文与赏析

陈风 陈风 陈,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妫满,号胡公据说是帝舜的后代,因有功于周,武王封他于陈,并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他。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疆域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的部分地方。“陈风”就是采自这个地方的民歌。 当时,陈国王室崇尚巫术,继而全国巫风盛行。祭祀歌舞的集会,方便了青年男女的交往,所以在陈风中反映这种巫风的诗常伴以爱情。这是区别于其他方国民歌的一个显着特点。“陈风”共有10篇,计为: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宛丘 【原文】 子之汤(1)兮,宛丘(2)之上兮。洵(3)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4)其鹭羽。 坎其击缶(5),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6)。 【注释】 (1)汤:舞姿摇摆的样子。 (2)宛丘:地名,今河南淮阳县。 (3)洵:确实。 (4)值:持。 (5)缶(fǒu):瓦盆,可敲击发声。 (6)鹭翿(dào):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译文】 你舞姿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来声声传,宛丘之下舞翩然。无论寒冬和炎夏,手持鹭羽舞姿美。 你击缶来声声响,宛丘道上欢舞。无论寒冬和炎夏,手持鹭羽舞姿艳。 【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跳舞的巫女的喜爱之情,全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热烈。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热性、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的陈国,男子被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曼妙舞姿所深深吸引,却不敢奢望能够与她在一起,只是远远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言语间透露出对巫女的爱慕之心。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首章表达了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次二章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绘的巫舞场景,无处不透露出巫女的吸引力,无声地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关注和爱恋。牛运震《诗志》评此诗曰:“一头两脚,一曲两直,别格活调。” 东门之枌 【原文】 东门之枌(1),宛丘之栩(2)。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3)于差(4),南方之原。不绩(5)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6),越以鬷迈(7)。视尔如荍(8),贻我握椒。 【注释】 (1)枌(fén):木名。白榆。 (2)栩:柞树。 (3)谷(ɡǔ)旦:美好的早晨。 (4)差(chāi):选择。 (5)绩:把麻搓成线,纺织。 (6)逝:往,赶。 (7)鬷(zōnɡ):会聚,聚集。迈:行。 (8)荍(qiáo):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 【译文】 东门之外种白榆,宛丘之下种柞树。子仲家中好女儿,大树底下翩翩舞。 良辰美景正当时,同往南方平原处。放下手中纺的麻,姑娘热情婆娑舞。 良辰佳会总前往,屡次前往已相熟。看你好似荆葵花,送我花椒一大束。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情歌,男女集会时歌舞,互赠礼物来表达爱慕之情。它反映了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诗是以男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外种着茂盛的白榆和柞树。姑娘在树下舞姿翩翩,小伙心生爱慕之情。在某一个良辰吉日,女子放下手中纺织的活,前往“南方之原”,在闹市翩翩起舞。男子眼中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她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二人感情真挚热烈,大胆奔放,也体现了当时的民风。 衡门 【原文】 衡门(1)之下,可以栖迟。泌(2)之洋洋,可以乐(3)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4)?岂其取妻,必齐之姜(5)?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注释】 (1)衡门:横木做成的门,指简陋的居所。 (2)泌(bì):泉水。 (3)乐:疗救。 (4)鲂(fāng):同下“鲤”均为鱼名,较为名贵。 (5)齐之姜: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下“宋之子”也是名流贵族。 【译文】 横木为门住所简,可以当作栖身处。泉水流淌不停息,可以止渴还充饥。 难道想要吃鱼时,定要鲂鱼才甘心?难道想要娶妻时,必要娶那姜姓女? 难道想要吃鱼时,定要吃那黄河鲤?难道想要娶妻时,必要娶那宋姓女? 【解析】 许多学者认为此诗乃隐者表述安贫乐道之词。但也有学者从上古时期的民俗考察,认为这是一首情诗。结合当时民歌创作的时代特征,将这首诗定位为一首带有哲理意味的情诗较为贴切。 诗在章法上十分独特,先是叙事,由叙事引发议论。男女相爱至深,男子不由发出一番感慨: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度美好韶光?本诗虽然简单明了,但表现了上古陈地百姓自由、纯朴的爱情意识。 东门之池 【原文】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1)。彼美淑姬,可与晤歌(2)。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3)。彼美淑姬,可与晤语(4)。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5)。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注释】 (1)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以便取出纤维。 (2)晤歌:用歌声互相唱和。 (3)纻(zhù):麻的一种。 (4)晤语:会面谈心。 (5)菅(jiān):菅草。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可做索。 【译文】 东门外有护城河,可以浸麻和泡葛。温柔美丽好姑娘,与她相会问歌唱。 东门外有护城河,河水可泡浸纻麻。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倾谈情相和。 东门外有护城河,河水可泡浸菅草。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叙话真快活。 【解析】 这是一首情诗。表现了在劳动中的男女之间大胆而直接的爱慕之情。沤麻是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这艰苦的劳动中,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相聚的喜悦远远超过了劳动的艰辛,歌声充满欢乐之情。全诗三章十二句,每章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诗歌通过反复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加强了主题。 东门之杨 【原文】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1)。昏以为期,明星煌煌(2)。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3)。昏以为期,明星晢晢(4)。 【注释】 (1)牂牂(zānɡ):形容树叶茂盛。 (2)煌煌:星光灿烂的样子。 (3)肺肺(pèi):同“牂牂”。 (4)晢晢(zhé):同“煌煌”。 【译文】 东门有株大白杨,风吹叶儿沙沙响。约好黄昏来相见,一直等到星满天。 东门有株大白杨,风吹叶儿沙沙响。约好黄昏来相见,一直等到星灿烂。 【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主人公与心上人相约黄昏后,他满怀希望地站在树下等待情人的到来,一直等到启明星都出现在了东方。虽然诗中没有提到情人是否最终到来,但等待的那份焦灼和惆怅早已跃然纸上了。 此诗运用的并非“兴”语,而是情景如画的“赋”法描摹。终夜难耐的等待中,有风吹白杨树声和“煌煌”明星之景的点染,烘托了不见伊人的焦急和怅惘。全诗无一句情语,而懊恼、哀伤之情自现,这正是本诗情感抒写上的妙处。 墓门 【原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1)。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2),谁昔(3)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4)萃止(5)。夫也不良,歌以讯(6)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 (1)斧以斯之:指用斧头将树木劈开。斯,劈开,砍掉。 (2)已:止,指改过自新。 (3)谁昔:往昔,从前。 (4)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5)萃止:聚集,栖息。 (6)讯:告诫。 【译文】 墓门前有大枣树,拿起斧头砍掉它。那是个不良之人,国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坏不悔改,从来他就是如此。墓门前有棵梅树,猫头鹰来栖息此。 那是个不良之人,唱歌规劝他悔改。规劝他却不曾听,摔了跟头才想起。 【解析】 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表达了陈国的百姓对统治恶行的不满和憎恨之情。本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抑扬顿挫,用指斥告诫的语气抒发愤恨之情。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国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人们在愤恨之余,也流露出了对国家前途兴亡的担忧和感叹。 防有鹊巢 【原文】 防(1)有鹊巢,邛(2)有旨苕(3)。谁侜(4)予美?心焉忉忉(5)。 中唐有甓(6),邛有旨鷊(7)。谁侜予美?心焉惕惕(8)。 【注释】 (1)防:水坝。 (2)邛(qiónɡ):山丘。 (3)苕(tiáo):苕草,一种长在低湿处的植物。 (4)侜(zhōu):欺诳。 (5)忉(dāo)忉:焦虑忧愁的样子。 (6)甓(pì):砖瓦,瓦片。 (7)鷊(yì):通“虉”,绶草,一般生长在阴湿处。 (8)惕惕:形容提心吊胆。 【译文】 堤坝喜鹊来筑巢,土丘上面长美苕。是谁离间我爱人?让我心忧添烦恼。 庭中通道铺瓦片,土丘上面长美绶。是谁离间我爱人?使我心焦添烦恼。 【解析】 这首一首情诗,表达诗人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诗人十分思慕自己的情人,担心她受到别人的欺骗而对自己变了心。所谓爱之愈深,忧之愈切。虽然不知怀疑是真是假,但诗人对这份爱情的在乎程度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比喻,比喻中采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比喻人世间也不可能出现的情变。例如,喜鹊搭巢在树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铺路的是泥土、地砖,决不是瓦片;绶草生长在水边,山坡上是栽不活的。这种不现实的比喻也暗含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意味着作者的担心,或许也是多余的。 月出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1)兮。舒窈纠(2)兮。劳心悄(3)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4)兮。舒忧受兮。劳心慅(5)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6)兮。舒夭绍兮。劳心惨(7)兮。 【注释】 (1)僚:美好的样子。 (2)窈纠(yǎo jiǎo):女子舒缓的姿态。 (3)悄:忧愁的样子。 (4)懰(líu):姣好的样子。 (5)慅(cǎo):心神不安。 (6)燎:美好。 (7)惨(zào):忧愁烦躁的样子。 【译文】 月亮出来多皎洁,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脸庞多姣美。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解析】 这首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作者通过优美的言语营造出月夜朦胧的意境,将对女子的深深思念融入这溶溶月色之中。《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它所描绘出的迷离清濛的氛围和对那位美丽佳人的深深思念让人充满了想象。此诗一出,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千百年间,见月怀人的诗作总让人有一淡淡的忧愁之感,想必无论哪个时代,此情此景,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株林 【原文】 胡为乎株(1)林?从夏南(2)!匪(3)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4)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注释】 (1)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西华县夏亭镇北。 (2)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 (3)匪:不是,通“非”。 (4)说:通“税”,停车解马。 【译文】 为何去株邑之郊?只为去把夏南找。并非要到株邑郊,只想把夏南寻找。 驾起大车赶四马,停车在株邑之野。驾起轻车赶四驹,到达株邑吃早饭。 【解析】 这首诗对陈灵公的荒淫生活进行了冷峻深刻的讽刺。诗中提到的“夏南”,乃陈大夫御叔之子夏徵舒。据《左传·宣公九年》披露,夏徵舒的母亲夏姬则是闻名遐迩的美妇,引得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的馋涎。三人彼此间常以此诗相互逗乐,相互戏谑。这帮衣冠禽兽的丑恶的行径让百姓们十分不满,因而作诗讽刺。 本诗首章以百姓路边明知故问的问答形式暗示了陈灵公跟随夏南前往夏姬家中,二章又假设陈灵公的口吻讲述他驾车不分昼夜赶往夏姬家吃早饭,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变得昭然若揭。讽刺之意不言自明,十分犀利。 泽陂 【原文】 彼泽之陂(1),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2)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3)。有美一人,硕大且卷(4)。寤寐无为,中心悁悁(5)。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6)。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注释】 (1)陂(bēi):水边的地。 (2)伤:按《尔雅》注引《鲁诗》作“阳”,阳,予也。女子自指的代词,意思是“我”。 (3)蕳(jiān):兰花。 (4)卷(quán):美好的样子。 (5)悁(yuān)悁:忧愁的样子。 (6)菡萏(hàn dàn):荷花别称。 【译文】 在那清清池塘旁,长着蒲草与荷花。有个英俊美男子,让我思念没奈何。 朝思暮想没办法,涕泪滚滚如雨下。在那清清池塘旁,长着蒲草与兰花。 有个英俊美男子,身材高大让人爱。朝思暮想没办法,心中忧愁不堪言。 在那清清池塘边,长着蒲草与荷花。有个英俊的男子,身材高大多端庄。 朝思暮想没办法,翻来覆去难入眠。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在池塘岸边一位女子对意中人的深深思念。女子由景生情,真率坦诚,整首诗充满了清新的气息。全诗三章十八句,每章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叙述女子看到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荷花,不禁想到自己思慕的英俊男子,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夜晚辗转难眠,于是将一腔愁闷吟唱出来,便成此篇。

诗经《国风·邶风·泉水》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邶风·泉水》   先秦:佚名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   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怀念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还有众位好姊妹。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   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赏析】   此诗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自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清人陈继揆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   扩展阅读:诗经价值影响之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赋诗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现,切合了《诗经》的文学功能,是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认识,是中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雏形。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等。诗歌作者是认识到了其作诗的目的与态度的,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歌颂、赞美、劝谏、讽刺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诗言志,也是使赋诗言志真正切合《诗经》的文学功能及其文学批评作用。   《诗经》社会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这是《诗经》编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诗经》产生其时及其后一些士大夫们所极力主张和宣扬的内容。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曾多次向其弟子及儿子训诫要学《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兴、观、群、怨”说,也是他认为《诗经》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社会功用的原因所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阐明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既点出了《诗经》的文学特征——以形象感染人,引发读者的想像与联想,又切合了社会与人生,达到了实用功效。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诗经《国风·卫风·芄兰》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卫风·芄兰》   先秦:佚名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赏析】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这是诗经中惯用的复沓的手法,用以强调本意,诉说“童子”的不解风情。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扩展阅读:诗经价值之礼乐文化及其它价值   周代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文化。其中的礼,融汇了周代的思想与制度,乐则具有教化功能。《诗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表现了周代的这种礼乐文化,成了保存周礼有价值的文献之一。   例如,《小雅》的《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均为燕飨乐章,它们或燕乐嘉宾,或臣工祝颂天子;而《寥萧》则为燕远国之君的乐歌。从中可知周朝对于四邻远国,已采取睦邻友好之礼仪政策,反映了周代礼乐应用的广泛。又如《小雅·彤弓》,记叙了天子赐有功诸侯以彤弓,说明周初以来,对于有功于国家的诸侯,周天子均要赐以弓矢,甚而以大典形式予以颁发。相比之下,《小雅·鹿鸣》的代表性更大些,此诗是王者宴群臣嘉宾之作。“周公制礼,以《鹿鸣》列于升歌之诗。”朱熹更以为它是“燕飨通用之乐歌”诗中所写,不光宴享嘉宾,还涉及了道(“示我周行”)、德(“德音孔昭”),从而显示了“周公作乐以歌文王之道,为后世法”。   除燕飨之礼外,《诗经》反映的礼乐文化内容还有:《召南·驺虞》描写春日田猎的“春蒐之礼”;《小雅·车攻》、《小雅·吉日》描写周宣王会同诸侯田猎;《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小雅·大田》等描写祭祀先祖,祭上帝及四方、后土、先农等诸神;《周颂》中多篇写祀文王、祀天地,可从中了解祭礼;《小雅·鸳鸯》颂祝贵族君子新婚,《小雅·瞻彼洛矣》展示周王会诸侯检阅六军,可分别从中了解婚礼、军礼等。

诗经的译文及鉴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 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诗经的译文及鉴赏,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⑴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⑶萚(tu):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⑷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⑸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鉴赏   此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总结: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拓展:诗经选集   《关雎》   (男子慕恋女子,想和她结成伴侣的恋歌。《关雎》开头的“关雎和鸣”之景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祝贺婚姻的幸福,请注意比兴的作用。《桃夭》开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方面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同时运用了比兴手法,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也可以说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蒹葭》   (蒹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赏析:   本诗选自《王风》,写的是一个王室后裔面对旧都废墟的哀思。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昨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兽散去。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黍离之悲,即亡国之痛)

诗经采薇的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芽已破土钻。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已经过大半。没有家也没有室,只因猃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猃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如饥渴实难忍。驻守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问。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啊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熳一丛丛。高大马车又谁乘?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蔽。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象牙箙鱼皮。每天岂能不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诗经《国风·卫风·竹竿》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卫风·竹竿》   先秦:佚名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   钓鱼竹竿细又长,曾经垂钓淇水上。难道不把旧地想,路远无法归故乡。   泉源汩汩流左边,淇水荡荡流右边。姑娘长大要出嫁,父母兄弟离得远。   淇水荡荡流右边,泉源汩汩流左边。嫣然一笑皓齿露,身佩美玉赛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桧木桨儿柏木舟。驾车出游四处逛,以解心里思乡愁。   【鉴赏】   此诗写一位远嫁的女子思乡怀亲的感情。全诗四章,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全诗从回忆与推想两个角度来写,可分两大部分,前后各两章,分别成一层意思。   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不可能忘记。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故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三四两章,便是想像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第二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故乡,我终于回来了!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赏。不过,旧地重游,也不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三四两章想像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驾船游赏故乡的想像,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扩展阅读:诗经历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如《天作》记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为郊祀天地时所歌。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宝贵的民俗材料。

诗经:《国风·周南·芣苢》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周南·芣苢》   先秦:佚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注释】   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赏析】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扩展阅读:诗经经典名句   1、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本意是她赠与我木瓜,我用佩玉报答她。比喻得到别人的好处而予以更好的回报   2、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   弗及:指看不见。这个姑娘要远嫁,一路远送到原野。遥望身影渐不见,串串泪珠如雨连。女子一朝远嫁,从此分别,家人会十分伤感。   3、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兢兢:恐惧貌。业业:感到危险的样子。霆:霹雷。句意:如同在雷霆的包围之中,感到危险和恐惧。现在指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为“兢兢业业”。   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邶风·击鼓》   有个文雅的君子,他努力进修学业,就像切断骨角制成骨器一样,又如磨光象牙一般,似雕琢美玉,又和磨制石器相同。后以“切磋琢磨”比喻人们在学业德行上应当互相商讨研究,取长补短。   5、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诗经·邶风·绿衣》。   绿外衣啊绿外衣,绿外衣里有着黄衬里。心里的忧伤啊,何时才能停止。诗中的主人公看着爱妻为自己精心缝制的衣服,不禁睹物思人,引起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诗人以借物抒情的方法,通过对绿衣的反复咏叹,抒发了对亡妻的真诚怀念之情。语句虽朴实,却感人肺腑。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金秋之季,拂晓时分,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一位男子来到河边,翘首伫立,找寻那个人,那个人在河那一方。抒发了诗人对所怀念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苦闷心情。   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我曾对你发誓,无论生死离合都永不变心。我紧握着你的手,要与你白头偕老。用以形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或表达山盟海誓。   扩展阅读:诗经简介(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国风·郑风·丰》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郑风·丰》   先秦:佚名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译文】   难忘你人物好丰采,你曾在巷中久等待,没跟你同走悔不该。   难忘你健美好身材,你曾在堂中久等待,没和你同去悔不该。   锦缎衣服身上穿,外面罩着锦绣衫。叔呀伯呀赶快来,驾车接我同回还。   外面罩着锦绣衫,锦缎衣服里面穿。叔呀伯呀赶快来,驾车接我同归还。   【赏析】   《郑风·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情!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亲,幸福生活仿佛在向她招手。但却因父母的变卦,最终她没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余,她要作最后的努力,呼唤爱人重申旧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唤男家快来人驾车迎接她过门去成亲。这种由满腹悔恨引起的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的强烈感情,在诗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现实中是一种无望的追求。她其实并没有找到越过急流险滩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诗中,读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对着她父母的,但却无法知道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父母的态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来把她迎娶过去。看来等待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首诗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   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对自己屈从于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极度的悔恨,希望爱人重申旧盟心情表达得极其迫切,一句话,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为此诗抒情的一大艺术特色。一、二两章中抒发的未能与爱人结合的悔恨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叹息声;三、四两章中抒发的迫切想与爱人结合的向往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唤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其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幻觉,这种悲剧意味极浓的感情大跳跃,读者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   扩展阅读:诗经价值之历史与民俗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后世史学家的史书叙述这一历史阶段状况时,相当部分依据了《诗经》的记载。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诗,本是歌颂祖先的颂歌,属祭祖诗,记录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到周灭商建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辉煌功绩。这些诗篇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记录了周民族的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记载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迁徙、大战争等重要历史条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等多方面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虽然这些史料中掺杂着神话内容,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可以置信的史实。   《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包括恋爱、婚姻、祭祀等多个方面。如《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婚姻观。   《诗经》中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直接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为后世留下了有关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告诉人们这种类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庙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体状况。更多更正规的记录祭祀内容的诗篇,主要集中于《颂》诗中。如《天作》记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为郊祀天地时所歌。这些诗章充分表现了周人对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诚,以祭祀歌颂形式,作讴歌祈祷,反映了其时人民对帝王与祖先的一种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从中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是宝贵的民俗材料。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诗经《国风·邶风·谷风》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邶风·谷风》   先秦:佚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矣。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译文】   山谷来风迅又猛,阴云密布大雨倾。夫妻共勉结同心,不该动怒不相容。采摘萝卜和蔓青,难道要叶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抛弃:到死与你不离分。   迈步出门慢腾腾,脚儿移动心不忍。不求送远求送近,哪知仅送到房门。谁说苦菜味最苦,在我看来甜如荠。你们新婚多快乐,亲兄亲妹不能比。   渭水入泾泾水浑,泾水虽浑河底清。你们新婚多快乐,不知怜惜我心痛。不要到我鱼坝来,不要再把鱼篓开。既然现在不容我,以后事儿谁来睬。   好比过河河水深,过河就用筏和船。又如河水清且浅,我就游泳到对岸。家中有这没有那,为你尽心来备办。左邻右舍有灾难,奔走救助不迟延。   你不爱我到也罢,不该把我当仇家。我的好心你不睬,就像货物没人买。从前害怕家贫穷,患难与共苦经营。如今家境有好转,嫌你厌我如毒虫。   备好干菜和腌菜,贮存起来好过冬。你们新婚多快乐,拿我积蓄来挡穷。粗声恶气欺负我,粗活重活我担承。当初情意全不念,往日恩爱一场空。   【赏析】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丈夫因境遇变化或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在《诗经》这部汉族文学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已多有反映,《卫风·氓》是一篇,《邶风·谷风》又是一篇。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卫风·氓》相比,《邶风·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并没有对负心汉进行直接的谴责,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近,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复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近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这样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平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复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扩展阅读:诗经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诗经《国风·鄘风·君子偕老》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先秦:佚名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译文】   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饰插满头。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深似河,穿上礼服很适合。谁知德行太*恶,对她真是无奈何!   服饰鲜明又绚丽,画羽礼服绣山鸡。黑亮头发似云霞,哪用装饰假头发。美玉耳饰摇又摆,象牙发钗头上戴,额角白净溢光彩。仿佛尘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间!   服饰鲜明又绚丽,软软轻纱做外衣。罩上绉纱细葛衫,凉爽内衣夏日宜。明眸善昧眉秀长,容貌艳丽额宽广。仪容妖冶又妩媚,倾城倾国姿色美!   【注释】   君子:指卫宣公。   偕老: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副:妇人的一种首饰。   笄(音jī):簪。   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   委委佗佗(音yí),如山如河:一说举止雍容华贵、落落大方,象山一样稳重、似河一样深沉。一说体态轻盈、步履袅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佗同“蛇”、“迤”,或音tuó。   象服:是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   宜:合身。   子:指宣姜。   淑:善。   云:句首发语词。   如之何:奈之何。   玼(音此):花纹绚烂。   翟(dí):绣着山鸡彩羽的象服。   鬒(音诊):黑发。   髢(音敌):假发。   瑱(音tiàn):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   象:象牙。   挮(音替):剃发针,发钗一类的首饰。一说可用于搔头。   扬:额。   且:助词,无实义。   皙(音xī):白净。   胡:何,怎么。   然:这样。   而:如、象。   瑳(音搓):玉色鲜明洁白。展:古代后妃或命妇的一种礼服,或曰古代夏天穿的一种纱衣。   絺(音吃):细葛布。   绁袢(xièpàn):夏天穿的亵衣、内衣,白色。   清:指眼神清秀。   扬:指眉宇宽广。   颜:额。引申为面容、脸色。   展:诚,的确。   媛:美女。   【鉴赏】   《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他们认为此诗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属于理想的“小君”(国君之妻)。而朱熹《诗集传》则说:“言夫人当与君子偕老,故其服饰之盛如此,而雍容自得,安重宽广,又有以宜其象服。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他以为服饰仪容之美乃是反衬宣姜人品行为之丑。在这点上今之学者又多从朱熹之说。   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首章揭出通篇纲领,章法巧妙。宣姜本是卫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占,后来又与庶子顽私通,劣迹斑斑。“君子偕老”一句基此而来,起调突兀如当头棒喝,寓意深婉,褒贬自明。“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四句造语奇特,叙服饰与叙仪容相交叉,辞藻工美,极力渲染宣姜来嫁时服饰的鲜艳绚丽,仪容的雍容华贵。末二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逗露讥刺,全诗惟此二句是刺意,其他均是赞叹称美之辞,但此二句与“君子偕老”一句遥相呼应,暗自缀合,含蓄蕴藉,藏而不露。   次章与末章用赋法反覆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美。次章起始“玼兮玼兮”六句与末章起始“瑳兮瑳兮”四句复说服饰之盛,次章“扬且之皙也”三句与末章“子之清扬”四句是复说容貌之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二句神光离合,仿佛天仙帝女降临尘寰,无怪乎姚际恒《诗经通论》称此诗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并谓“‘山河"、‘天帝",广揽遐观,惊心动魄,有非言辞可释之妙”。“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二句巧于措辞,深意愈出,余音袅袅,意味无穷。这两章造句齐整,意象迷离,所以陈继揆《读风臆补》说:“后两章逸艳绝伦,若除去‘也"字,都作七字读,即为七言之祖。”   全诗反覆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铺陈处用力多,反衬处立意妙,对比鲜明,辛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扩展阅读:诗经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5、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6、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7、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1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卫风·淇奥》   先秦:佚名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赏析】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淇奥》就是一曲形象的赞歌,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全诗分三章,反覆吟咏。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复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淇奥》反复吟颂了士大夫几个方面的优秀之处:首先是外貌。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学问很好。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春秋时诸侯国很多,能对应诸侯,不失国体,对每个士大夫都是个考验。看来,诗歌从撰写文章与交际谈吐两方面,表达了这君子处理内政和处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贤人。正因为他是个贤人,从政就是个良臣,再加上外貌装饰的庄重华贵,更加使人尊敬了。所以,第一、第二两章结束两句,都是直接的歌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从内心世界到外貌装饰,从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这位士大夫都是当时典型的贤人良臣,获得人们的称颂,是必然的了。此诗就是这样从三个方面,从外到内,突出了君子的形象。诗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成为日后人们称许某种品德或性格的词语,可见《淇奥》一诗影响之深远了。   扩展阅读:诗经现实主义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10、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诗经关雎译文

诗经关雎译文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

朝天子·咏喇叭原文及译文注释

  《朝天子·咏喇叭》全曲借物抒怀,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以下是我整理的朝天子·咏喇叭原文及译文注释,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 一作:锁呐;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一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译文二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   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注释   1.朝天子:曲牌名。   2.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3.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4.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   5.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6.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   7.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   8.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和。   9.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10.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11.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早发白帝城的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希望对你有用噢,望采纳!

早发白帝城的译文

《早发白帝城》的译文如下:早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行程。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早发白帝城》全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赏析: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早发白帝城的注释和译文

早发白帝城的注释和译文如下:一、注释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二、翻译及原文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早发白帝城》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创作的一首诗,也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该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此诗是在优美的环境描写中发端的。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目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求 郑燮 《咏雪》 的译文。。。。。。

以画竹而闻名的郑板桥,也喜欢用数字入诗,他的数字诗《咏竹》可谓别出心裁:“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诗中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却写尽了竹子的风姿神韵。他写的《咏雪》诗也十分别致:“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咏雪的译文和主旨是什么?

译文 一个大寒的时节,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大哥的长子谢朗说:“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说道:“不如把这比作柳絮凭借着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主旨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而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两人的比喻各有好处。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在最后的公大笑了 表示太傅欣赏道韫的才华 而最后还特别介绍道韫证明他欣赏道韫的才华

咏雪文言文翻译文

1、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咏雪》作者是南北朝的刘义庆,原文如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文言文译文阅读答案

1. 文言文咏雪学翻译 文言文翻译: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言文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此文出自南北朝·刘义庆所写的《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作者简介: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7]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后世影响: 《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文言文《咏雪》所有解释 《咏雪》原文及译文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 《咏雪》阅读答案 阅读咏雪,完成各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雪骤 (4)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2)补充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并翻译.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4.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1.(1)家庭聚会;(2)差不多可以相比;(3)不久,一会儿;(4)指子侄辈 2.(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的家庭气氛 4.言之成理即可,不讲理不得分.“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老师意见:但是一般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此 “咏絮才”成为典故,谢道韫被称为才女.而 “撒盐空中”只有在某一种情况下更合适——雪成“霰”(xiàn)时.在古代还有许多咏雪的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4. 咏雪文言文的翻译 咏雪全文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全文阅读: 出处: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对照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 【课外文言文《咏雪》的练习题】 一、《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对两种答案都满意2、为后喻而“笑乐”3、“笑”前喻.“乐”后喻】二、“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那一句较好?为什么?【答案:“柳絮因风起”较好.因为“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空中”仅仅形似,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不够好】三、你还积累过哪些描写雪的诗句?请写2句【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人是以“,”为句)】四、翻译欣然( )【高兴的样子】内集( )【家庭聚会】俄( )【常与“顷”、“而”连用,都有片刻的意思】差( )可拟( )【差不多 相比】未若( )【比不上】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的样子】五、《咏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融洽、欢快、轻松】(好有好多,你可以到网上查查)。 6. 文言文文义解释快我急咏雪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5)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6)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7)内集:家庭聚会.(8)讲论文义:讲解诗文.(9)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11)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12)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13)古今异义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因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又急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鉴赏】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神鬼怪异之事.【同篇附录】咏雪 · ***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咏雪 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咏雪 骆宾王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咏雪的诗句 【徐陵】琼林玄圃叶.桂树日南华.岂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明朝阙门外.应见海神车.洪升《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咏雪 傅察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咏雪 飞花岁晚江南杨柳花,余杭门外蕊争发.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到晓翩翩出绣户,随烟直上透窗纱.绕帘渺渺落霓裳,呵手惊飞暖翠华.忽忆离人隔溟海,独颦远黛恨天涯.三生苦短何时见,桃叶渡头看鹜霞.。 7. 【语文文言文阅读(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评论(19) | 给力616不给力32。 8. 咏雪的全文翻译 现代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进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5)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6)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7)内集:家庭聚会。 (8)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9)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11)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2)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13)古今异义 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因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咏:朗诵上面为全文翻译,下面个别字的翻译答题不易,记得采纳。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译文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译文如下: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送元二使安西的相关简介如下:作者是王维。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太原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第,开元九年(721年)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咏雪的译文是什么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言文咏雪的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的译文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七律二首·送瘟神的注释译文

余江县:在江西。华佗:三国时名医。薜荔(bì lì):亦称木莲、鬼馒头。桑科,常绿藤本,含乳汁。叶厚革质,椭圆形,下面有凸出的网络。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富果胶,可制食用的凉粉。茎、叶、果供药用,有祛风除湿、通血活络、消肿解毒、补肾、通乳作用。遗矢:遗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派使者到楚国看廉颇,想召他抗秦。使者诳报道,“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血吸虫病后期人常水泻。鬼唱歌: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坐地、巡天、牛郎:毛泽东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五日致周世钊的信,“坐地日行八万里,蒋竹如(毛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同学)讲得不对,是有数据的。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做旅行。坐地球,不付代价(即不买车票),日行八万里,问人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牛郎晋人,血吸虫病,蛊病,俗名鼓胀病,周秦汉屡见书传。牛郎自然关心他的乡人,要问瘟神情况如何了。大熊星座,俗名牛郎星(是否记错了?),属银河系。”尽舜尧:《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红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

七律二首·送瘟神译文 | 注释 | 赏析

七律二首·送瘟神 [近现代] ***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方一直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就连华佗也奈之不得。成千成万户人家变得萧条冷落,大片田地荒芜,许多村庄已被完全毁灭。人们住在地球上,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巡视了宇宙中万千星河。牛郎要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 如今的南方春天,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拂,景象格外优美,中国的六亿人都是尧舜一样的圣人。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青山也有意地化崎岖险要为康庄大道,为人民作桥梁。五岭山脉高峻与天接,劳动人民却在山上挥动雪亮如银的锄头;摇动铁臂来搞水利建设,使大地震动。请问瘟君你想要去往哪里呢?我们用烧纸船和蜡烛把它送走。 创作背景

送瘟神二首诗词原文及译文

送瘟神二首诗词原文及译文如下:《七律二首·送瘟神》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译文:祖国大地上白白有这么多的绿水青山,连神医华佗拿小小的血吸虫也没有根治的办法。许多村庄荒草丛生,杳无人迹,瘟疫无情蔓延,千门万户家破人亡,听到的只是鬼在唱歌。坐在地球上每天行走八万里的路程,沿着天路遥遥地看过浩渺的银河。牛郎如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一切悲欢离合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春风吹拂杨柳新绿,新中国一片春意盎然,六亿人民意气风发,个个都像古代的尧舜一样。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人民群众挥动银光闪闪的铁锄,挥舞着坚实的臂膀,兴修水利,整治山河,使大地都为之颤动。试问瘟神啊,你要往哪里去?人们焚化纸钱,点起明烛,火光明亮,照耀天空,以此来送走瘟神。

咏叹调的汉语译文

在深沉的夜让我生存仿佛疯子于云端仿佛盲人于花丛。在深沉的夜让我哭泣于盘绕的河上。在深沉的夜让我落进无能为力的空虚。在深沉的夜让我死去仿佛一只没有生气的乌。在深沉的夜。谁会想得起我在深沉的夜?如此贫乏的思想,没有奇迹的爱情,在深沉的夜。友谊都已寂灭。让我受苦在深沉的夜。分离的手没有人相认在深沉的夜。在深沉的夜让我永远让我孤独的脸永远痛苦在深沉的夜,在带走记忆的深沉的夜。

送灵澈上人注释及译文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独回青山渐行渐远。注释1、灵澈(chè)上人:唐代诗僧,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上人,对僧人的敬称。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夕阳:一作“斜阳”。《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原文是: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当时灵澈上人游方歇宿润州竹林寺。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这首诗便是写傍晚时分,诗人相送灵澈暂回竹林寺归宿的情景。

送灵澈上人 译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注释:1.灵澈:当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2.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3.杳杳(yao咬):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4.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5.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注释译文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李商隐咏史译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咏史诗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分析社会变化,将国家的兴亡归因于“人为”。在《览古》中,他把纵的历史与横的观实联系起来指出:“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统治集团:一切都在变化,金城汤池并不能永保国家不衰亡。他还根据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在他对历史的一个根本认识是:“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他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贯穿于李商隐全部的咏史诗中。最显著的是一首《咏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说明了兴亡有道,不关天命。他又说:“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咸阳》)。秦并天下不系于得山河之险。他既然认为理乱兴亡有线索可寻,又存有“乘运应须宅人荒,男儿安在恋池隍”(《题汉祖庙》)的雄心,因此,虽然古来人事代谢,仍觉事有可为。并不悲观。在强调人为的同时,诗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条件、天命王气作为精神支柱,毫无顾忌地苟安享乐的封建统治者。如《南朝》:“地险悠悠天地长,金陵玉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此诗举梁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将“半面妆与分天下”联系起来,辛辣地讽刺了腐朽昏聩的建统治者迷信王气,自恃天险,不图进取,自食亡国之果。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其次,诗人常托古讽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国之君因沉湎女色,穷奢极欲而导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象。他对于历代著名的好神仙、好酒色的帝王以及荒淫无耻的亡国败国之君,如周穆王、陈后主、隋炀帝、唐玄宗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讽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起到一定的讽谏作用。如《南朝》中“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齐宫词》中“梁台歌舞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隋宫》中“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像这样内容和风格的诗在他的咏史诗中占着绝大部分。这说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看出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帝王已经踏上前朝的覆辙,不可避免要走向灭亡的深渊。只因为不敢正面揭发所以借咏史讽刺。但李商隐在不少的咏史诗中过分地把沉湎女色看成是亡国的最大原因,而忽视政治、经济和阶级矛盾等更重要的因素,这是受他的阶级出身和时代历史的局限所致。诗人于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国亡加速,虽站在维护唐王朝利益的立场上,在咏史诗中虽是曲折的但也是“微而显”地表明自己的主张和对时局的激愤。《韩碑》分通过对唐宪宗时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坚持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态度;当然李商隐的咏史诗都有现实背景,指事切近。宪宗服金丹求长生,反而暴卒,葬于景陵。他作了—首《过景陵》诗咏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但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除宪宗外,李商隐身历的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成疾,他便写了大量咏史诗讽刺帝王求仙。如《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等。敬宗以年少继位,荒淫无度,故李商隐每在诗中借民间对北齐后主高纬的称呼——“无愁天子”以点醒之。如《陈后宫》,《富平少候》,冷隽地讽刺了不知忧国忧民、整日醉生梦死的最高统治者。 再次,李商隐更可贵的地方是:他认识到一切败亡的祸根,都在于最高统治者皇帝贤愚不分、不重视人才和骄奢淫佚、好女色、好求仙。因此,他咏史诗里的皇帝便主要是两类典型。他在《瑶池》和《贾生》等诗中辛辣地讽刺了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无益和他们爱人才爱百姓不及好神仙的愚行。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是以前诗坛上常写的题材,然而,李商隐写出了比别人不常有的深刻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他不只写皇帝不重视人才或爱好求仙,而是把二者对比起来写。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侍臣自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汉宫词》)。并且,他不只写皇帝奢华淫乐,而是把它与误国、亡国联系起来写。

送灵澈上人注释及译文怎么译?

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注释:1、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3、杳杳:深远的样子。4、荷笠:背着斗笠。扩展资料: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李商隐咏史译文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咏史诗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分析社会变化,将国家的兴亡归因于“人为”。在《览古》中,他把纵的历史与横的观实联系起来指出:“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统治集团:一切都在变化,金城汤池并不能永保国家不衰亡。他还根据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在他对历史的一个根本认识是:“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他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贯穿于李商隐全部的咏史诗中。最显著的是一首《咏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说明了兴亡有道,不关天命。他又说:“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咸阳》)。秦并天下不系于得山河之险。他既然认为理乱兴亡有线索可寻,又存有“乘运应须宅人荒,男儿安在恋池隍”(《题汉祖庙》)的雄心,因此,虽然古来人事代谢,仍觉事有可为。并不悲观。在强调人为的同时,诗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条件、天命王气作为精神支柱,毫无顾忌地苟安享乐的封建统治者。如《南朝》:“地险悠悠天地长,金陵玉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此诗举梁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将“半面妆与分天下”联系起来,辛辣地讽刺了腐朽昏聩的建统治者迷信王气,自恃天险,不图进取,自食亡国之果。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其次,诗人常托古讽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国之君因沉湎女色,穷奢极欲而导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象。他对于历代著名的好神仙、好酒色的帝王以及荒淫无耻的亡国败国之君,如周穆王、陈后主、隋炀帝、唐玄宗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讽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起到一定的讽谏作用。如《南朝》中“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齐宫词》中“梁台歌舞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隋宫》中“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像这样内容和风格的诗在他的咏史诗中占着绝大部分。这说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看出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帝王已经踏上前朝的覆辙,不可避免要走向灭亡的深渊。只因为不敢正面揭发所以借咏史讽刺。但李商隐在不少的咏史诗中过分地把沉湎女色看成是亡国的最大原因,而忽视政治、经济和阶级矛盾等更重要的因素,这是受他的阶级出身和时代历史的局限所致。诗人于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国亡加速,虽站在维护唐王朝利益的立场上,在咏史诗中虽是曲折的但也是“微而显”地表明自己的主张和对时局的激愤。《韩碑》分通过对唐宪宗时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坚持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态度;当然李商隐的咏史诗都有现实背景,指事切近。宪宗服金丹求长生,反而暴卒,葬于景陵。他作了—首《过景陵》诗咏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但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除宪宗外,李商隐身历的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成疾,他便写了大量咏史诗讽刺帝王求仙。如《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等。敬宗以年少继位,荒淫无度,故李商隐每在诗中借民间对北齐后主高纬的称呼——“无愁天子”以点醒之。如《陈后宫》,《富平少候》,冷隽地讽刺了不知忧国忧民、整日醉生梦死的最高统治者。 再次,李商隐更可贵的地方是:他认识到一切败亡的祸根,都在于最高统治者皇帝贤愚不分、不重视人才和骄奢淫佚、好女色、好求仙。因此,他咏史诗里的皇帝便主要是两类典型。他在《瑶池》和《贾生》等诗中辛辣地讽刺了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无益和他们爱人才爱百姓不及好神仙的愚行。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是以前诗坛上常写的题材,然而,李商隐写出了比别人不常有的深刻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他不只写皇帝不重视人才或爱好求仙,而是把二者对比起来写。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侍臣自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汉宫词》)。并且,他不只写皇帝奢华淫乐,而是把它与误国、亡国联系起来写。

送灵澈上人译文

送灵澈上人译文如下: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送灵澈上人译文

送灵澈上人译文如下: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送灵澈上人注释及译文

注释:1、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2、苍苍:深青色。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5、荷(hè)笠:背着斗笠。6、荷:背着。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作品简介与赏析《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李商隐咏史译文

一、李商隐《咏史》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二、附原文如下: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三、赏析: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 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 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 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 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 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 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四、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送灵澈上人的注释译文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咏史》其五译文

咏史 作者: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1,一片降旗百尺竿2。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3? 全部注释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3.南京为六朝故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此咏六朝兴废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华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萧条冷寂。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阐发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之理。与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刘、余《集解》云:"层层作势,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之中自含顿挫之致。" 【赏析】: 这是首咏史诗。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咏史 左思 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认为自己文韬能与贾谊、司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与司马穰苴并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平治天下。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隐退田园。但他的抱负落空了,西晋统治者认为他出身寒微,将他弃在一旁。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 容止篇》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左思虽貌丑,但极有才气。《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据《晋书》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

咏史八首其六译文

楼上的自己翻得?解得不错,只是"哀歌和渐离"句中"渐离"是人名,高渐离,荆轲的好友。呵呵

《咏史》其五译文

  咏史  作者: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1,一片降旗百尺竿2。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3?  全部注释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3.南京为六朝故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此咏六朝兴废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华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萧条冷寂。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阐发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不在山川形胜之理。与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刘、余《集解》云:"层层作势,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之中自含顿挫之致。"  【赏析】:  这是首咏史诗。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咏史 左思  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认为自己文韬能与贾谊、司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与司马穰苴并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平治天下。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隐退田园。但他的抱负落空了,西晋统治者认为他出身寒微,将他弃在一旁。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 容止篇》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左思虽貌丑,但极有才气。《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据《晋书》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 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同样是刘勰,评潘岳则曰:“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  左思的《咏史八首》不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以写自己的怀抱。本篇为第一首,乃是言志之作。晋武帘时羌胡、东吴和晋屡相攻伐,咸宁五年 (279)晋伐吴,诏书有 “ 孙皓犯境,夷虏扰边, …… 上下戮力以南夷句吴, 北威戎伙 ” 等语,和此诗所咏情事相合。  本篇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墨淋漓,气象开阔。然而,这些议论不是空泛的,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壮志高标通过那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表达出来。比如诗人自述文才出众,便说 “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这就使人想到他具有贾谊和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又如他自述武略过人,是借 边城报警和自己娴习兵法来表达的。他不空谈志向的宏伟,而是写道: “ 长啸 清风,志若无东吴 ” ,以此见出其豪放高迈的胸襟。正因为诗中的议论都紧扣住具体意象,因此,全诗既有纵横古今的气势,又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此诗以情取胜,但并不疏于文辞。诗中多用对偶句,造句工稳,读起来自然流畅。他也精干炼字,象 “ 弄柔翰 ” 的 “ 弄 ” 字,生动地表明诗人运笔白如,得心应手; “ 长啸激清风 ” 的 “ 激 ” 字,写出了诗人搏击风云的气概;而 “ 左眄 ” 、 “ 右盼 ” 二词,更是大有顾盼间横扫千军的气势。这些字词都有传神写态之妙,正见出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力。  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郁郁:茂盛的样子。涧:本指两山间的流水,此指谷 底。苗:指初生之草木。  2.彼:指山上苗。径寸茎:直径一寸的茎干。荫:遮蔽,遮掩。此:指涧底松。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木。条:条干。百尺言其高大。  3.世胄:世家子弟。胄:后裔。蹑:登。英俊:有才能的人。沉:埋没。下僚:地位卑下的小官。  4.地势:地理形势。这里表面上指松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实际上指世胄英俊所处的地位权势不同。使之然:使他们如此。由来:从来,从古而来。非一朝:不是一天形成的。  5.金张:指汉代金日惮(石字旁,音DI一声)和张汤家,自汉武帝时起,到汉平帝止,七代为内侍。《汉书·金日惮(石字旁,音DI一声)传赞》:“七世内侍,何其盛也。”又《汉书·张汤传》:“安世(张汤子)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惟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借:依靠旧业:先人的遗业。七叶:七世,指汉武帝到汉平帝(武、昭、宣、元、成、哀、平七帝)。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侍中插左、常侍插右)。戴逵《释疑论》:“张汤酷吏,七世珥貂。”珥:插。  6.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老年仍居郎署小官。《文选》李善注引荀悦《汉纪》:“冯唐白首,屈于郎署。”伟:指才能突出。白首:白头,指年老。招:指被皇帝召见、重用的意思。  《咏史》其二 翻译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赏析:  《咏史》的第二首,它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腐败局面,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强烈对比,反映出寒门与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又引用史实说明有才之士横造压抑乃古有之。这样的诗歌所评论的就不止是现实,而且包容了历史;所谴责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的痼疾;所抒发的也不只是作者的个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来寒士们的不平之鸣。这首诗开端巧用比兴,然后用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实,最后援引史实进行说明,使史实与现实紧密结合,咏史实为咏怀,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我仰慕段干木这位贤士,虽然隐居安卧不作官,却能(藩:保卫)保护魏国君主免遭秦国的兵祸.  我仰慕鲁仲连这位贤士,谈笑间能使秦军撤退.  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而当国家遭受灾难时能站出来解除祸乱.  大功告成后,又以接受封赏为耻,这种高尚的气节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  面对官印(组,系官印的带子)不肯系佩在身,面对爵位(珪,同圭,上圆下方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所赐予的珪也不同)他岂肯接受.  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有的人觉得这样很荣耀,)而他把这比作好像浮云一般,根本无所谓.  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八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论左思的《咏史》诗  为什么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呢?这在《咏史》诗中亦可以寻找到理解这一问题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jī@⑺,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fǔ@⑻仰生荣华,咄嗟复diāo@⑼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诗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诗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诗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我们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诗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咏史八首其六译文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荆轲在燕国的街边饮酒,喝醉了气魄更加慑人。他唱着悲哀的歌曲与他的好友高渐离相和,旁若无人。虽然没有壮士的气节,却也有着与世间普通人不同的品行。他的目光高昂,斜睨着四海之内,那些豪门大族都不值一提。富贵的人虽然富贵,他确把他们是做尘埃。贫贱的人固然贫贱。他确把他们看的重迂千金。眄:miǎn斜视豪右:豪门大族。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后汉书·张衡传》谢谢楼下提醒,这个我都不太熟,只是听说过…………嘎嘎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译文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原文 意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歌咏梅花的诗词有100多首。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吃的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寂寞,再到莫雨黄昏的愁苦,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词的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梅花无意抢春光却惹来繁多。俗话的嫉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陆游是坚定的抗金派,因而在仕途上不断遭受顽固守旧派的污蔑与打击。中年后入蜀,任蜀帅范成大的参议官。虽未实现其破敌复国之心愿,但中年时期的军旅生活为他的诗词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晚年后,陆游闲居山阴老家,临终之时依然惦念国家的统一。其一生笔耕不辍,今有九千三百余首诗词传世,辑为《剑南诗稿》,有文集《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卜算子·咏梅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在驿站外的断桥旁边,她寂寞地开放无人呵护。已是日落黄昏还独自忧愁,又受着骤来风雨的欺侮。无意去苦苦争占春光,任凭百花讥嘲嫉妒。纵然片片凋落碾作尘土,沁人的清香却依然如故。 【鉴赏】 这是一首相当有名的咏梅词,词人不仅以梅自况,而且对梅的高洁品质进行了赞美。 上片起句即写梅的生存环境之恶劣,“驿外断桥边”之荒凉,人迹之罕至,最终导致“寂寞开无主”。一枝野梅,在这样一种凄清的环境中独自开放,无人欣赏,无人采摘。这样也就罢了,待到黄昏独自哀愁之时,又有风雨来袭,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境况糟糕至极。然而,身处逆境中的梅花并不屈服,即便寂寞,即便无主,依然开放,黄昏的落寞、风雨的摧残自然也奈何它不得。这里词人用“驿外断桥边”、“黄昏”和“风雨”三种意象,凸显了梅的孤独与坚定。 下片词人借梅言志,表达了心中的不屈和坚定。无意争春的梅花在春天只是淡然自若地开着,但苦争的群芳却依然对其嫉妒不已,梅只能随之任之。这里表面写梅,实则人梅结合,词人借梅之身表达了自己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品性。然而桀骜的梅花却有着悲惨的命运,风雨中凋残的梅花化成了泥土,被碾成了尘埃。结尾一句“只有香如故”,言梅花身虽没了,但是香犹在。这再次体现了梅的坚韧,同时也暗含了词人抗金的坚定决心。 整首词灵活恰当地运用了象征、比拟手法,实现了人与梅的完美结合,可谓咏梅词中的上乘之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意思和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解释 诗篇名。唐代王勃作。杜少府为作者友人。诗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慰勉 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 开阔 ,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 改变 了汉魏以来送别诗的 传统 格局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注释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   ⑵之:到、往   ⑶蜀州:现四川崇州   ⑷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⑸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⑹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⑺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⑼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⑽比邻:并邻,近邻。   ⑾无为:无须、不必。   ⑿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⒀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风烟弥漫,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作别时我心里想:你我都是志在四方的人;   四海之内一定有知心朋友,哪会在乎路途的远近;   别因为分手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