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中原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都曾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修武县目前人口26 万,面积722平方千米,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大县人口小县,但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导致了自然生态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废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及空气污染,这些已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中原掘起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利用率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道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维持经济增长,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手段,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重建生态环境的任务已刻不容缓。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比较优势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产品链条短,属于典型的原料型生产,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产出效率低、浪费较为严重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受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和产业边缘化等因素制约,我县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问题更为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目前,我县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时期,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建立环境经济体系的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拉长矿产品加工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由初级原材料输出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和对污染排放的经济代价,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其模式,为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支付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随着绿色GDP理论的建立与推广,依靠循环经济提高效益水平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主流模式。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驱国家,早在1972 年就制定了《废物处理法》,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 亿欧元,吸纳就业人数达24 万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能源政策,环保产业在2000年达到1000亿美元。资源匮乏的日本,为应对国际市场日趋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涨价风潮,2000 年的“环保国会”提出把发展环保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改善日本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2000年世界6000亿美元环保产业市场中,占了近2/3的份额。欧盟诸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原则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从我国的实践看,自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根据生态学原理的组织生产方式,已建立起贵港等10个生态工业园区,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有效控制并减少了污染排放。从我县来看,近几年在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业经济转变为旅游经济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看,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才能使产品生产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突破“绿色壁垒”,扩大对外贸易;才能缓解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的产业政策为先导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必须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对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环境承载能力弱、经济欠发达的修武县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而紧迫。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应着重抓好5个方面:(1)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聘请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全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以修武生态示范区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生态化布局论证工作,重新审视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环保准入、入驻企业是否具有产业关联度,是否能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能否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并制定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发展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促进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的形成。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试点的争取工作,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在制定“十一五”计划和远景发展规划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优先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的项目,规划建设若干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圈。在农村,应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推广发展一批种植、养殖、能源(沼能、秸秆气化等)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区。(2)探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应用足用活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尽快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制定完善工业园区入驻项目环保准入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等,把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簇群的培育纳入到生态产业链之中,鼓励和扶持能够衔接上下游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要坚决拒之门外,防止出现园区入驻企业的“大杂烩”。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方面,对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给予大力支持。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排污收费,特别是要运用经济激励和惩罚等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3)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应把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重点扶持秸秆气化和沼气等新型能源开发,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技术引进、联合攻关、嫁接改造等措施,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延长矿产、建材、化工、等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企业间废弃物的资源化连接,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4)择优发展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广泛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产业链试点工作。通过择优扶强,重点培植,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企业,示范带动集约型、生态化工业体系新框架的建立。如以中州铝厂为核心,加快赤泥尾矿综合利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使多年废弃的1亿多立方米赤泥尾矿尽早发挥效益。并鼓励煤矿企业,实现粉煤灰、矿石尾渣的资源化,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5)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什么是“循环经济”和“绿色GDP”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也被称为经济(或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即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自然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委员们近几天来国际机场旁听席

矿业循环经济应从资源综合利用入手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是—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其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与循环利用是基础,而矿产资源是最重要的基础资源,矿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矿产资源又是不可再生的,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不仅是矿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矿业循环经济在整个国家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无以伦比的重要作用。一、矿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达到资源最佳利用化、废物最小量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从这一整体原则出发,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涵,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1)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最充分、合理、有效的开采与综合回收矿产资源,实现最佳的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率。(2)在现在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除主矿产外,最大可能地回收利用一切共伴生资源,实现最佳的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和利用率。(3)依据科技进步,综合开发利用矿山固体废弃物(包括表外低品位矿石或贫矿石、采矿废石、煤矸石、选矿尾矿、湿法冶金尾矿或尾泥、冶炼渣、化工渣、粉煤灰等矿山二次资源),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4)釆用先进技术与设备,节能减排,并进行废气处理与利用,防止对大气的污染;进行矿山废水(包括矿坑水、洗选矿废水、水冶和化工废水等)的处理与循环利用,实现矿山废水的零排放。(5)建设地、采、选、冶、产品深加工、产运销一体化大型矿业集团公司,探索企业生产新模式,延长企业产业链,实现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6)开发利用无废或少废生产工艺技术和加强绿色化科学管理,从开釆、选矿、冶炼、深加工、运输、贮存、装卸等各个生产环节,开展以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与保护环境为中心内容的清洁生产,以达到实现最佳资源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双重目的。(6)从单个企业清洁生产、企业间共同形成工业园区、全社会产品消售后的资源再生回收三个层面,有规划地构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整体社会循环,实现循环经济的物质闭路循环和绿色物流。(7)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企业文化,坚持“三同时”原则,保护和绿化与美化矿山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绿色矿区。二、矿业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受社会、地域、资源、环境、经济、交通等多种因素制约,尤其是区域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全社会废旧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更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实施与管理。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因此,就矿业循环经济而言,在现在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从何处切入应该研究。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加之我国矿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在矿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应从单个矿山企业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入手,而要选择的矿业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应该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共伴生资源、贫矿资源和尾矿等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中,特别是应从尾矿等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入手。这不仅是因为尾矿等矿山二次资源堆存数量大、压占大量土地、污染生态环境,而且由于过去生产技术及管理等原因,使得尾矿等矿山二次资源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有用金属和矿物,同时由于其主要成分大都由硅酸盐、铝硅酸盐、碳酸盐矿物和少量金属矿物组成,也是建筑、陶瓷、玻璃、水泥工业的重要矿物原料。开展其中有用组分的综合回收,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开展矿山固体废弃物的整体利用,用于生产微晶玻璃、砖体、水泥、陶瓷制品、建筑石料,或者大量用作矿坑或井下回填、充填塌陷地或洼地、复垦造地等,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是治理矿山环境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开展尾矿等资源的再回收和综合利用,生产简便、技术可行、投入少、收效快,是当前矿山企业最行之有效的、可行的经济生产活动,是当前矿山企业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最实际的切入点。三、开展资源综合回收的关键技术共伴生矿产资源、表外矿石或贫矿资源、尾矿等矿山二次资源,它们的共同点是矿物和化学组成复杂、有用组分品位低且分散。因此,开展这些资源中多种有用组分的综合回收利用,仅釆用常规的选矿技术和火法冶金、电冶金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湿法冶金技术已在矿业、化工、医药、食品等多种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在从矿石中回收金、银、铀、钍、铝、铜、稀土、稀有金属等方面,早已成为必须采用的成熟技术。湿法冶金是—种通过化学手段进行的矿石有用组分浸出、分离、浓缩、富集、提纯与精炼的工艺过程,故又称为化工冶金,俗称“水冶”,也有人称为化学选矿。该技术采用多种化工过程,因此适用各种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的提取,对于低品位难选冶矿石、尾矿等资源的综合回收,更是必须采用的技术。特别是近10多年来,在湿法冶金技术中,除常规浸出工艺外,微生物(细菌)浸出、加压浸出、焙烧浸出、微波浸出、磁化浸出、拌酸熟化浸出、堆浸、地浸,以及离子交换、溶剂萃取、化学纯化、电解精炼等工艺技术的发展,使得湿法冶金在矿石加工方面更具优越性。因此,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特别是从矿石、尾矿等资源中综合回收各种低品位有用组分,采用选矿———湿法冶金联合工艺,将成为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必然采用的关键技术。四、问题与建议当前,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存在着认识、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仅就矿山企业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与利用来说,就存在如下主要问题:共伴生资源、贫矿资源、尾矿等二次资源的数量、种类、质量和价值等家底情况不清,心中无数;缺乏有关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完整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如矿山尾矿等二次资源的所有权界定不清,矿山企业本身不利用,也不允许外企业或外人利用;广谈循环经济理论的多,付诸实践的少,多数矿山企业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持观望或等待态度;多数企业没有或缺少资金投入,更缺乏实用的工艺技术;有些地方严重存在着尾矿资源乱采滥挖或哄抢现象,以及二次污染问题;按国家有关政策,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可享受—定优惠经济政策,但—些地方并不执行,甚至乱收费或任意撕毁合同的事时有发生等等。鉴于以上各种实际存在问题,要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开展矿产资源和尾矿资源的综合回收与利用,特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如循环经济法,资源综合利用法;建立长效机制,如尾矿资源管理制度、资源节约管理制度、资源综合利用激励制度或奖惩制度、循环经济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循环经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形成循环经济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体系。(2)建立和制订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政策、鼓励政策与经济扶持措施,如税收优惠,实行鼓励节约与惩罚浪费相结合的税收政策;实行投资倾斜和建立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支持重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对循环经济产业项目,提供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进行合理定价,实行价格优惠等等。(3)以法律形式界定尾矿等矿山二次资源的所有权问题,实行尾矿等矿山二次资源开发利用使用权申报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对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矿山企业本身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支持其他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4)建立国家各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机构,设置专业管理人员。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矿山企业及投资者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诸方面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负责各种可综合利用资源的管理,负责制订和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5)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对共伴生资源、贫矿资源和尾矿等矿山二次资源的调查研究,摸清家底,为统筹安排,为制订和实施合理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6)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鼓励和支持多种渠道社会资金投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项目;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技术攻关,研究和推广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选择一些重点先进典型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产业化试点示范工作。(7)建立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经济指标体系和评估验证体系,以及各种技术标准;实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度;将资源综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企业循环经济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推进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8)广泛开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树立节约型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循环经济发展是以 为先导的

是以先进的发展观念为先导

发展循环经济有什么意义?

更高效的利用钱

我国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是什么?

1、坚持突出重点。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提升重点区域、重点品种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2、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切实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3、坚持市场主导。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4、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引领作用。主要目标: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更加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约 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利用量达到 6000 万吨,废钢利用量达到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 400 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的核心是(  )。

【答案】:D资源再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循环经济的中心涵义是“循环”,强调资源再利用过程中的循环,其目的是既实现环境友好,也保护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ABC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手段,其核心应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故本题选D。

发展循环经济的两个实例

一、天津市以部分区域为试点进行的把生活用水经过处理之后循环再利用。二、甘肃部分铁矿厂引进先进科技,把从烟囱里飘走的烟灰(含有大量矿物成分)收集起来进行提炼加工,不仅有效防止了环境污染,也节约了资源。

如何发展中国的循环经济

摘 要:循环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的梯次使用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模式上,它主张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尊重生态系统的消耗能力和再生能力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怎样做到循环经济?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请简述为什么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是绿色营销理论的基础

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与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的新的营销观,是生态文化兴起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要求人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对企业来讲,就是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进行绿色营销。可持续发展是以生态的持续发展为基础、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社会可持续性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 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整体。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在最一般意义上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布伦特夫人所指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后人瞒住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涉及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综合的发展,它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人口、科技、资源、制度、环境等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人口、环境、资源、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入手,即通过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什么

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矿山循环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矿山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灵宝黄金”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发展矿山循环经济的建议和意见等方面进行阐述,仅供借鉴和参考。一、循环经济及其特征(一)循环经济的思想认识过程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的治理,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人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人们仅仅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非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才逐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二)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概念的提法很多,在矿业领域,我们认为,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三)循环经济的特征循环经济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企业层面(小循环)、区域层面(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当前的矿产资源现状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和30%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是源于矿产资源。总体上讲,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品种全,已发现的矿产171种,探明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于世界第3位。如果按人均计算,我国人均矿产资源的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53位。从资源的特点分析,主要是一般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大宗资助战略性矿产较为短缺。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大中型矿床少、小型矿床多。从资源的利用方面分析,据统计,我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平均在50%以上。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我国资源消耗大幅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保有资源储量下降,对外资源依存度不断提高,全国近200个矿业城市中有47座资源枯竭,400多个大中型矿山中有一半以上为资源重度和中度危机矿山,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这些情况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广泛和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明确指出:“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台湾问题,最大的经济问题是资源问题,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总体上讲,目前的资源利用情况令人堪忧。如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继续沿用传统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必然对我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严重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矿业开发必须尽快告别传统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三、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定位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建立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规范、相关制度、办事规则、操作规程十分必要。(一)矿业开发走循环经济之路,应构建五大体系1.理论创新体系方面要加强研究,构建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具有有限性和消耗不可逆性。因而,矿业开发应该对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及矿业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的资源经济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矿业开发特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2.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建立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构建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矿业开发涉及勘查、开发、利用、消费等诸多方面,因而应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在矿业和循环经济立法方面的经验,建立矿业开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为矿业开发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3.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构建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资源回收的技术装备水平。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动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4.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方面矿产资源的国家属性决定了政府对矿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责任和作用。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以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发展区域多元矿业经济为指导,建立专家建议、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企业响应的资源优化配置体系。资源配置包括行业间的矿山资源配置,矿业开发所需的外部资源配置,优质矿山与优势企业配置等等。5.企业文化创新体系方面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矿业企业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要把体制、制度、管理和企业文化通盘考虑,注重观念创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创新体系。(二)矿业企业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1)科学合理的设备设计、生产设计,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为了推行循环经济,要以实行绿色设计作为起点,在生产设计中就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要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便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生产设计中,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2)推行清洁生产、节约和综合利用能源,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要积极主动防治工业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以零排放为目标,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目的。(3)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有力举措。针对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尾矿再利用技术等课题进行相关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四、“灵宝黄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所为(一)我国黄金行业的特点黄金行业在中国整个矿业中是一个小行业,受多年来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形成黄金资源严重分割,重复建设,小矿连片,缺乏规模经济格局。由于矿山规模小,技术和管理落后,效率低,效益差,在金价低迷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随着金价逐步走出低谷,目前在中国,仍旧保留了1000家以上的黄金企业,其中很多黄金矿山企业规模小、负债重、效益差、竞争力弱。而中国黄金企业全年的黄金产量,可能就是世界一家大的黄金公司一年的产量。从产业来看,有很多的小企业事实上仍旧挣扎在后续发展不足的境地。矿权和企业的地方分割,使得在同一产金基地,多家黄金企业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纠纷不断。(二)“灵宝黄金”的发展现状灵宝的黄金生产历史悠久。起于宋朝,盛于明朝,1964年国家在灵宝小秦岭地区开展大规模地质找矿工作,1975年开始工业开采,1976年地方黄金生产拉开序幕,1984年以来产金连续稳居全国产金县第2位。曾经一段时期,灵宝黄金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一度出现开采无序、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2002年,灵宝市委、市政府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整合了地方有较好效益的枪马金矿、崟鑫金矿和黄金冶炼厂,成立了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公司成立以后,积极学习其他领先的黄金企业,在做好内部整合的同时,放眼于全国有成矿前景的区域,积极考察有成矿条件的地区,收集矿权和黄金企业信息。通过几年的投资考察,在全国逐步建立了进一步发展和扩张的基地。目前,已经在内蒙古、新疆、江西、甘肃等省(区)取得了1000多平方千米的探矿权,生产规模、公司资产、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以较强的实力跻身全国五大黄金企业,为做大做强中国黄金事业进一步贡献力量奠定了基础。(三)“灵宝黄金”发展循环经济的尝试1.综合回收有价元素根据小秦岭金矿田的矿石特性,不断研究冶炼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了综合回收银、铜、硫、铅等多种元素。目前,日处理精粉700吨,今年即将达到900吨。形成了年冶炼黄金10吨、白银30吨、电解铜近1万吨、工业硫酸16万吨的生产能力。电解铜、硫酸、白银等副产品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接近30%。生产出的电解铜作为地方一家铜箔厂的主要原料,工业硫酸为地方及其周边地区化工企业提供了原料保障。2.降低矿山贫化率在采矿生产中相继探索、采用了岩爆防治技术、悬臂梁和前探梁相结合支护技术、缓倾斜薄矿脉开采等先进适用技术。枪马分公司针对倾角>50°的矿体,研究出一种新的采矿方法——垂直分幅式沟堑采矿法,它具有三大优点:采出矿速度快、采矿费用低、贫化率低,在101脉3号采场实验后,单采场比全面法可节约采矿费86.9万元。完成了《直接顶不稳定的缓倾斜极薄矿体采矿法》的研究报告,其优点是:大量废石不出坑,降低了采选成本;并能充填于采空区,对采空区进行了处理;采用分层爆破,大大降低了贫化率,提高了入选品位。3.提高矿山选矿回收率2004年,投资500万元对所属的枪马金矿分公司、崟鑫分公司的选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使选矿工艺流程由原来的汞选+浮选改为了重选+浮选工艺流程。改造后根除了环境污染;使规模由原来日处理800吨增加到1000吨,相当于新建一个日处理200吨选厂;选矿回收率也由原来的90%提高到92.3%。2005年,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崟鑫金矿分公司500吨/日选厂2号球磨机的更新改造,使设备运转率比过去提高2%,每处理1吨矿石维修成本下降0.5元,按年处理矿石22万吨计算,年节约费用11万元。4.开发低品位矿石在新疆,对一些老矿山遗留下来的低品位矿石及尾矿进行了堆浸实验,年堆浸矿石60万吨,取得的效果被自治区黄金局作为经验推广。在资源拓展上,全面启动低品位矿石开挖。在灵宝区域,组织力量对渣坡中有价值的废弃金矿石进行开发利用,对一些废弃老坑口进行回采和残采,仅2005年就开发低品位矿石5万多吨,成效明显。5.加强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对小秦岭矿区采用原位清理、修建挡墙、削坡压实等治理措施对矿区废渣堆进行了治理,治理规模57.6万立方米;采用覆土造田措施对矿区现有尾矿库进行了治理,治理规模28.7万立方米。对平整后的土地种植了优质经济树种苹果树,既及时做好了植被的恢复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矿山的水土流失,又达到了绿化目的,还可在将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此外,对黄金冶炼分公司冶炼的废渣通过渣样化验,确定其中还存有进一步利用的价值,目前,选择了合适的位置按环保要求标准集中堆放。同时,对渣样通过不同实验进行再利用研究,待有了一定规模和技术进一步提高的时候,再进行处理。(四)“灵宝黄金”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困难当然,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老矿山开采深度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数千米以下,由此而带来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条件恶化、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难题,已成为矿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深部及复杂矿体的安全、高效采矿综合技术已迫在眉睫。应通过科技攻关,解决难采矿床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建立起难采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的综合技术体系。五、发展黄金行业循环经济的几点想法和建议(1)不利的资源禀赋与较重的矿业税费共存。我国企业整体税负在世界排名前列,企业负担较重。而黄金企业风险相对较大,矿业税费偏重。采掘业税赋(主要包括: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城建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外的销售税金以及其他税费)高达销售收入的12%左右,而全国工业总体税负水平为7%左右。建议国家从扶持产业发展角度出发,要留给黄金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只有纳税主体不断地发展,国家税收收入才能进一步提高。(2)从产业的角度,国家需要通过政策和制度安排,为提高黄金行业集中度提供宏观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和引导黄金企业的市场化,打破地域分割,为提高行业的集中度破除障碍,为企业能够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问题,制定系统、长远的开发方案奠定基础。(3)此外,资源和矿山管理部门应在法律制度、经济政策、行政管理各层次,使公益性地质调查、商业性矿产勘查、矿产开发利用各环节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把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工作做实。恢复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率”监督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建立综合利用评价体系,落实激励政策,为黄金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环节是什么?

1.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实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2.资源消耗环节加强对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3.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气液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4.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5.消费环节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水节能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节能减排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河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热烈祝贺省国土资源厅、省矿业协会在灵宝举办“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高层论坛”。通过这次论坛,必将对我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家知道,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就环境保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环境保护加快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目前,全国上下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并越来越多地体现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中,成为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认清形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进入21世纪前20年,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国务院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5月我省人大在三门峡举办“河南省第二届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张大卫副省长在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在今后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将完善政策机制,有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全省各级政府建设资金,也要向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倾斜,同时,要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行排污交易权制度。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统计制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机制。省委、省政府这样高度重视,促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作不懈的努力。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在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给我省第二届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的贺信中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这些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这是对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鼓励和肯定,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为论坛发的贺词中说:“河南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已进入由点到面的实施阶段,效果显著,这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一)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打造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已逐步贯穿到我省经济发展全过程,特别是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省第二届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三门峡宣言》提出,充分认识我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机遇和挑战、加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尽快研究制定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促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等。宣言已在全省产生重大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并涌现出不少好的示范典型。三门峡市围绕能源、铝工业、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煤化工、林果生产加工等五大基地建设,打造了煤——电——铝一体化、采矿——冶炼——精深加工——废弃矿石利用、煤——气——化工系列产品、果品基地—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酱——果胶——果渣饲料综合利用和木浆纸——板纸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九大产业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义马市围绕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很有起色,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又促进节能减排,工业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已被国家评为“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列入全国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城市。鹤壁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将煤炭伴生的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构建了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煤层气——电力、煤炭——煤化工三大产业链。昔日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对大气、水造成严重污染,如今已大部分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节能减排。据有关资料鹤煤集团曾算过一笔账,该集团循环经济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有力拉动矿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预计年经营收入可达114.04亿元,实现利润26.11亿元,集团董事长李永新满怀信心地说:“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让我们更富足,也会让我们头顶的天空更蓝,我们身边的淇河水更清。”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成绩是显著的,国土资源的平煤、焦煤、永煤、义煤集团,铝业、钼业集团以及多金属矿产、尾矿、废弃物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等,都不同程度取得成效,矿业循环经济成功或基本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最近,省中小企业服务局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将在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造纸、皮革、农产品加工,废旧物资回收等九大行业的300家企业10个工业园区和10个产业集群中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着力培育九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到2010年河南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将努力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创造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100个节能示范企业、100个减排示范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改造20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打造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十分令人振奋的。(二)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作出节能减排一系列工作部署,制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用真功夫,把“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落到实处,省政府已明确了我省2010年节能减排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30%,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末下降15.6%,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17.4%,省辖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节能减排工作是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如果没有强制性节能减排指标,许多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减少污染和能耗,我省从2005年开始就抓得很紧,每年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国务院办公厅曾下文件予以肯定。全省已关闭取缔了541家(条)重污染企业(生产线),1207家企业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其中,淘汰关闭水泥机立窑生产线338条,生产能力2983万吨。2007年省委、省政府又确定对355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企业,实施停产治理或限期治理,并依法关停42台(合1435兆瓦)耗能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要求33家(合10630兆瓦)电厂机组年底前完成脱硫治理任务,同时关闭、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所有水泥机械立窑、倒烟窑的耐火材料企业。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如我省在全部淘汰、关闭落后的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同时,将大力支持5000吨/日以上技术含量高、节能效果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辉县市2006年在淘汰关闭到位的28家47条,年产近500万吨立窑水泥厂生产线、削减粉尘排放约 4万吨的同时,市政府环保部门帮助4家关闭的水泥厂联合起来,新上750万吨/年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现在又有3家联合新上5000吨/日,目前已通过省环保局环评审批,预计2008年该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可达930万吨,比关停前提高86%,还增加了430万吨。该市通过淘汰关闭落后的立窑水泥生产线后,环境效益已显现出来,已大大改善了当地老百姓常说的“出门捂着脸,吃饭捂着碗,一年吃一块预制板”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状况。当地干部怎么说的呢?他们说:不说别的,单从我市旅游资源、壮美太行这一点,就得关闭!旅游点好,有啥用!污染那么重,谁来!俺要下决心让能耗下降、生态好转,产业壮大和旅游繁荣实现多赢。这一番感言,体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深入人心。另外,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我省2005年开始对重污染行业、污染大户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截至目前,全省已通过验收196家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减少污染,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变为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企业。三、总结循环经济成功范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带动环保产业发展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各工矿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不少成功或比较成功的范例,这些成功范例对于进一步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带动了环保产业发展,值得认真总结推广。据了解,我省各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成功范例因地制宜、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转变观念、先进技术、创新管理、人才保障非常重要,如:①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纳入企业核心战略,有规划见行动;②重视高科技,有先进技术作保障,将“废物”资源化,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③有适应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相应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④重视选拔人才,把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选派到经营各个环节中去,做到人尽其才。这些经验是十分可贵的。发展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发展循环经济带动环保产业发展,而环保产业领域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业、洁净产品生产等又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提供先进技术和物质保障。据2004年调查统计,全省环保产业产值达160.1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居中部地区首位。近年来环保产业每年以25%以上速度递增,预计2010年我省环保产业收入将达到600多亿元。目前,环保产品如除尘脱硫、煤气发生炉、生物质气化锅炉、危险废物处置、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赤泥、电石渣所需的制砖机、砌块机……城市污水处理所需的曝气、格栅、板框压滤机以及所需絮凝剂等300多种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仅综合利用产品年收入即达39.5亿元,义马锦江能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生产的粉煤灰砖,年收入即达3.3亿元,环保产业已成为推动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次“河南省矿业循环经济高层论坛”,愿河南矿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更加扎实、蓬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强管理,采取措施,从资源开发的源头起就搞好综合利用,采用环保产业先进技术和装备,使我省矿业真正步入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轨道。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例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目标与衡量标准  对于循环经济的内涵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循环”二字的字面理解,而应该从经济层面,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对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更深刻的分析。  这里我首先给出一个实例,看看循环经济在一个企业层次上是什么内涵。我国有一个啤酒厂,它每天都排放大量COD、纯碱含量很高的污水,根据环保法,它每年必须缴纳几十万元的排污费,对于一个竞争领域的中型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作了如下供作。  1、对原来的电力系统和所有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降低了单位产出的电力、原材料消耗;  2、对所有包装物进行回收,每年获得一笔废旧物资销售收入;  3、投资建立了纯碱回收系统,每年回收纯碱40吨,可以不端循环使用,节约了一笔成本开支。  4、对制啤酒的麦糟进行回收用于制造高效有机肥,每年有一大笔销售收入;  5、投资建立一个日处理废水2000吨的废水处理设施,使企业内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节约了新水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污水排放,降低了污水排污费;  这样做的投入产出效果是:总投资600万元,每年增加效益约100万元,增加了20多个就业岗位,减少了50%的废水排放,节约了10%的电力消耗,增加了数千吨的高有机肥产品供给,啤酒产量不变。  企业这样做的原始动力来自于比较高的污染排放费和追求经济效益。  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啤酒厂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循环经济内涵和目标在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上进行界定。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各种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对所有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追求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是政府通过收取污染排放费(实质是环境税),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资源,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的结果。它改变了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改变了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多方共赢,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按照对循环经济内涵和目标的上述界定,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是否满足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的标准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是技术效率标准,可用原始资源与环境的生产率、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强度、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等指标来测定。第二方面是经济标准,可用生态环境在制度上是否进入了经济循环体系、企业的外部性是否得到了承认和计量等指标来衡量。当然,具体的判定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循环经济模式不是目的,它是解决资源与环境压力的一种生产方式。它要求进行制度变革。  二、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中央对循环经济的定位是建立在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功能认识基础上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巨型大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大体相当,但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4.5倍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进入了全面工业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了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以后,再用十年,到2030年我们应该全面实现工业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50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150年的工业化历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在我国在时间尺度上要被压缩掉三分之二。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具有内在冲动力并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就业压力巨大、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这决定了中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具有极高的强度,这种强度世界上前所未有,污染类型复合重叠,治理难度极大。要实现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完成这个任务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循环经济概念的发源地德国和日本那样,将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废弃物管理与循环利用上。因此,循环经济的内涵在中国被扩展了,不仅仅局限于“闭环”(循环的同义语)生产模式上,节约利用资源、短缺资源替代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也被纳入了循环经济概念之内。尽管在学术上这种扩展并不严格,但却有利于在实践上制定综合性政策与法律体系,简化行政程序,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推进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有利于建立节约型社会,避免法律法规体系过于繁杂。  从实践上看,以节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对环境经济、生态经济进行深化和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很多从事地方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感觉无从做起,我认为,循环经济是新兴工业化的核心之一,循环经济做好了,新兴工业化也就完成了一半。因为新兴工业化不仅需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同时,我们也必须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也有资源消耗和污染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是新兴工业化的高级形式。这也表明了循环经济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展与优先领域  从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倡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以来,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不同领域和层次上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设立的辽宁循环经济示范省、贵阳循环经济示范市、以及7个生态建设示范省开展了较全面和系统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总体上,各地循环经济试验示范的成功做法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重视,组织领导有保障,实施机制正确。第二,统一部署,规划先行,示范引路。第三,因地制宜,模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了企业、工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面,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覆盖了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  循环经济涉及到所有的经济活动和消费领域。但是,由于我们还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大量投入,需要在资源开发、资源替代与循环利用资源之间进行比较和优化选择,不能像搞运动一样的全面铺开。因此,近期内应该选择若干优先领域加大推进力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该遵循以下四原则:  第一、“四统一原则”,即,市场效益、就业、循环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四统一”原则。实践表明,一些产业领域和某些产业组织方式可以实现“四统一”,对于这样的领域和产业组织方式,政府要制定明确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这样的领域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具体项目,存在于许多产业行业内。这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去发展。例如,废旧轮胎处理和资源再生,用于制造高级防噪音地板和其它建材,即可解决废旧轮胎带来的污染,又可以增加就业,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类似这样的领域应该优先扶持发展。  第二、“遏制双高原则”,即,治理“双高行业”原则。双高行业指高污染排放和高原始资源消耗行业。例如,冶金、化工、造纸等行业,是包括能源在内的原始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行业,应该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这些行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了,污染下降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样的领域政府应通过严格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去推进。  第三、“抑短原则”,即,抑制资源短缺程度最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使用原则。这样的领域可以通过价格形成机制和政策去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总体上极为短缺,又难以通过进口的方式解决,因此,水的循环利用应作为优先推进领域。  第四、“成熟技术原则”,即加速推进已经具有成熟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应用与推广扩散原则。例如,造纸黑液的回收利用,钢铁企业循环用水,居民小区中水循环利用都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应优先推进。  第五、“规模经济原则”,即推进企业规模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网络原则。循环经济的资源消耗减量化本身必须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应该在产业政策上促进企业规模化生产,没有规模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同时,必须优先推进循环经济地域化规模经济网络。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内集聚,以便形成产业循环链条,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区域性规模化,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在地域上的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产业的区域集聚化,才能形成规模化的专业循环经济企业。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也与产业分布过于分散化、小型化,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有重要关系。在这方面,山东省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山东省早在几年前就全部关闭了生产能力在5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由政府支持建立了一批具有处理造纸黑液和循环用水能力的大型造纸厂,其结果是纸的产量增加了,经济规模扩张了,排放的COD等污染物却下降了。这一例证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污染排放总量的上升。如果做得好,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翻两番而环境得到改善的目标。  四、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和对策措施  我国目前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在观念认识方面,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其根本原因是重经济增长,轻资源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政绩观作怪。认识问题的另一种表现是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清洁生产及污染防治;要么将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外延无限扩大,任务不明确,实践无抓手。许多消费文化和价值观也是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摆阔炫耀的痕迹。  在制度方面,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是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制约因素。  在法律与政策方面,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严重缺位,管理体制尚没有明确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另外,我国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循环经济依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针对上述障碍和制约因素,各级政府需要有步骤地采取有效对策,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逐步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一,提高认识,科学把握其内涵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使各级政府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两个战略高度。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和国家经济主流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同时,决策者、企业家和公众正确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问题。因此,在2005年,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统一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第二,创新制度,落实政策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现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将资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中,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二是对现有宏观经济目标体系进行改造,扬起单纯的速度调控目标,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和协调性,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体系;三是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者、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四是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实践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如,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透明制度,发挥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作用等机制。五是尽快制定出台循环经济政策目录和鼓励支持的产品目录。六是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尽管很多学者都正确地指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没有制度创新,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由立法机构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和政策规则,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其次,政府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通过惩罚和奖励双重激励措施,把外部性转变内部性;第三,必须借助于经济伦理和生态伦理相结合的新的社会道德约束。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础上的有规则的经济,今天的市场经济早已经脱离了原始的自由放任状态。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  在今天的中国,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与消费是社会大众的基本索求,就业的压力和利益的追求成为推动资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内在力量。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德伦理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之前,市场的力量只会强化“理性经济人”的动机和行为,公共利益无法自动实现。因此,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作为公共资源拥有者的代表,必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立法机构和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作为微观的主体加入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而是通过制度安排,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循环经济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有法律、法规和政策都应该在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同时,使得生产者追求利润的目标不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矛盾。  第三,搞好规划,抓好试点  制定规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应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并将其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之中。这样,循环经济理念才能发挥全局性的战略作用,才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才能将循环经济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高度,才能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  在规划基础上,抓好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应逐步扩大试点的范围,在重点企业、行业、工业园区和重点省(市)继续稳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一批重要的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建立废弃资源循环型产业园区。通过试点,总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政策需求,提出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和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第四,建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体系上的高端化经济模式,需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技术和产业链接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应为此设立专项资金和适当调整现有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大投入,引导科研机构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研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  第五,强化环境监管,提高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的外在动力  发展循环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发挥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和监督作用。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依法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在污染控制工作中,特别要加强对化工、冶金、印染、食品、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生产全过程和排污的控制,建立完善的排污、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要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对重点污染行业、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控制污染排放的详细计划;在废弃物处理、处置管理中要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加强废弃的减量、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省(市)建设中,要以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和建设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控制污染排放是否有利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废物成为原辅材料再加工利用,使物质得到循环,不向外环境排放。他可以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也可以是企业每个工段之间的。 就一个企业而言,控制污染物,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自身的污染物循环再利用不也是这样的目的么,也是循环经济啊。

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答: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赵家荣告诉媒体:经过近10年发展,循环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3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为137.6%,比2005年提高了37.6个百分点。“十二五”前4年,我国资源产出率提高10%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13.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4%。“2014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1.5万亿元,从业人员2000万人,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近2.5亿吨,与利用原生资源相比,节能近2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90亿吨,减少固体废物排放11.5亿吨。”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在清洁生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一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迅速实现产业化。“十三五”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到循环经济,一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本身成效的指标体系,比如资源产出率等;二是评价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绿色化程度贡献的指标。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伴随价格和收费、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政策等的深入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将加快形成,催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7期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胡晓琳 高玉清 【摘 要】从二十世纪末我国开始着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点以来,循环经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认可,在实现可持续发 展战略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其 根本途径。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涵义出发,对循环经济的优势做出阐述与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 结合河北省当前经济发展现状论述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河北省全面开展的可行性,并针对目前河北省循本途径, 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分析;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201101320)”阶段性 成果。【作者单位】胡晓琳,高玉清;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是这个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不成正比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资源的日益减少也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一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必要性与紧迫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性,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进入关键的推广与普及阶段,对循环经济的充分认识与研究对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经济,由资源利用到支出产品,造成环境污染,具有低利用、高排放的特点。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资源与能量得到科学持久的利用,最大化的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性经济,尊重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二、循环经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 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这无论是第一种现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都存在消耗高、产出低、污染大的现状,我国在正确面临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模式较其他模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式与策略都更加具有优势,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耗高。循环经济从经济源头上考虑到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利用以及 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实现资源的回收即减量化、再以及再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遵从3R 原则,利用以及资源化,这三个原则针对生产中不同的三个阶段:减量化针对资源的开采阶段,以将资源的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鼓励将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为投入的主要组成;再利用针对生产过程,以将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回收实现资源与产品利用率的提高;资源化是再利用的延 续,通过对废弃物的再造,实现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并能减少废弃物的有害性。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减少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经济的发展以环境的污染为代价也体现出相关部门的关注, 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紧迫性,因为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提起高度重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技术结构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减轻环境负荷,在企业的管理中也采取了许多强制手段,但是与循环经济不同的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循环经济以物质资源节约以及循环利用为核心,对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从根本上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循环经济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以及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我国步入WTO 市,“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一词也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场以来 是指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的一个环保约束,这个壁换而言之我国是绿垒的出现一直严重限制了我国扩大出口,色壁垒的最大受害国之一,但是我国也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不遗余力的搞好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循环经济无论是从农业还是工业上都能够通过减少环境破坏以及发展原生态产业来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出口产品能够逐渐符合国际的环保标准,从而实现我国出口的扩大化,实现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河北省普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优势,河北省开展循环经济的普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该是河北省在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循环经济的普及在河北省是可行的主要表现为 ·34·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2011. (10).7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它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大量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4.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使得资金可以投入更多的产出产业,使我过的经济不断壮大。  5.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一样的投入,更高的收益,显然对我国的经济将有显著的提升。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循环经济对生态环境起什么作用?

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即首先要在生产源头——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要从根本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也就减少环境负载的污染。从理论上讲,“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产品的绿色设计中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绿色设计包含了各种设计工作领域,凡是建立在对地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高度关怀的认识基础上,一切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乃至生物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设计,都属于绿色设计的范畴。

推进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形式有哪些

形式有4种:第一种为作物轮作、种养结合的生态园;第二种为以沼气为核心、种养结合的生态园;第三种为以鱼塘为中心的生态园;第四种为山林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园。

列举4-5个案例说明环境保护、低碳发展和循环经济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不只是烧钱的环保经济。

这世界要你何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 A.模式化B.减量化C.再利用D.资源化E.经济化正确答案:BCD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是什么?

根据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增长的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应在下述四个方面:(1)资源瓶颈领域、战略矿产领域、优质资源领域。(2)高耗能、高污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领域。(3)参与国际竞争的生产领域。(4)对公共生活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具体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分布在以下行业和领域中:(1)工业生产的重点行业,如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造纸行业。(2)再生资源领域,如废旧汽车、废旧机电、废旧家电、废旧橡胶、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水回用。(3)农业领域,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在提出背景、关注重点及定位上存在区别。在提出背景上,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为了有效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在关注重点上,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调“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GDP);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在定位上,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减量化)、废物的重新利用(再利用)和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再生利用(资源化)。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在根本目标、发展要求、基本保障上存在共同点。从根本目标上说,二者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主要依靠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形成低碳的经济结构来实现这一目标;循环经济主要依靠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降低环境末端治理的成本来实现这一目标。从发展要求上说,二者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在生产环节消耗更少的碳能源,多使用清洁的替代能源以维持生产的能量供应,形成低碳的经济结构;在消费环节减少直接或间接的化石能源消耗,代之以消耗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形成低碳的消费模式,进而实现全过程的低碳目标。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减量化,并对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实现再利用;在消费环节实现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而实现全过程的低耗、低排目标。从基本保障上说,二者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突破是推进这两种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运用都涉及生产、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都需要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解读《建议》:如何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十一五”期间应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第一,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利用,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属材料利用率,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严格工程建设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过度包装。 第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推进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建筑)、酿造等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行业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秸秆综合利用。 第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预防;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 一要转变发展观念。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三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要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重点加快水价、电价、热价调整,加快供热体制、煤热价格联动、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五要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 六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七要加强宣传教育。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纳入基础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内容,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完)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二要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三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四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有什么经济意义?

转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经济”的深圳。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建立“绿色GDP”概念,把“绿色GDP”确立为主要发展目标。全面评估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建立“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并把它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指标。二是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推广清洁生产,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方式,建设节约型城市。三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李鸿忠报告摘要 记者:李鸿忠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经济”的深圳。怎么理解“绿色经济”这个概念?对深圳而言,绿色经济意味着什么?发展绿色经济,对深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有什么作用? 丁四保:可以说“绿色经济”是一个比“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提法,更容易为广大群众理解并取得包括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实际支持。如果“绿色经济”能成为大家热爱的、自觉的行动,事情就好办。因为,无论是“科学发展观”也好、可持续发展也好、循环经济也好,最终都要求被社会所接受,我们称它们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意义在于普及,其重要性就在于此。 对深圳来说,提倡绿色经济还与深圳特有的自然条件也很相称,这是人们往往忽略的。大家知道,深圳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又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很多地方土壤比较肥沃,科学上叫做“自然生产力高”。这样的条件下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多,生物多样性非常好,这就是生态好,绿色多。同时,这样的条件下生态和环境的恢复功能也比较强,即使某些地方的植被被破坏了,也比较容易恢复。根据深圳的这个特点,提倡绿色经济的涵义就更丰富了。 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来看,深圳提倡绿色经济也具备优越的条件。比如说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技术非常重要,要求城市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很强;组织循环经济又要求城市政府有相当强大的财政能力去支持作为“分解者—回收者”的企业;形成“循环社会”更要求政府在水、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中投资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并承担多方面的保障。国内的专家早就说过,中国最有条件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城市就是深圳、上海和北京。记者:深圳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发展方向? 丁四保:深圳在过去的25年里,作为国内外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不仅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而且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创造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奇迹。深圳完全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奇迹,做全国转变增长方式的先锋。 记者:目前深圳经济结构中,哪些现象是不符合绿色经济观念的?估计政府会做什么样的调整?您的建议是什么? 丁四保: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发展问题”,必然要求制度建设,要求法律的保障,这也是改革,从制度上约束和改变我们的传统行为。所以,市人大最近抓的“促进循环经济条例”的制订,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尽管还没有完全的经验和充分的实践,但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事情开了头,肯定有好的发展前景 记者:深圳提出了产业适度重型化的思路。请问,怎样理解产业适度重型化与绿色经济的关系? 丁四保:我们知道,深圳制造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是深圳又面临着四个“难以为继”,解决这个矛盾惟有发展“绿色经济”,就是用循环经济的组织、技术争取从源头上做到减量,在中间环节上做到循环、再生产和再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节约土地和水资源,才能实现环境的友好排放,才能实现经济增量和排放(绝对)减量。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踩点回答。8点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A,B,C,EABCE[精析]在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应重点从五个环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①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②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④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⑤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但整体上比较脆弱。未来一个时期内,我们的经济正处于大众消费时代,对物质产品消费的需求将会高速增长。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郑州市磴槽集团有限公司原隶属于登封市大金店镇,现改制为民营股份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煤为主,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企业集团,下属六个煤矿、两个水泥厂、一个物资公司,共9个企业。拥有职工7000余名,年可产原煤200万吨,集团公司年总产值7亿元,利税达到2亿元。是河南省利税百强企业、登封市集体企业纳税大户,被誉为嵩山脚下的一颗明珠。集团母体企业磴槽煤矿连续20多年被原能源部、煤炭部评为全国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质量标准化矿井,被誉为全国乡镇煤矿“五朵金花”之一。2007年7月10日,全国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现场会议期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等领导都深入磴槽煤矿井下,对磴槽煤矿安全办矿、科学办矿、文明办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号召全国小煤矿向磴槽集团学习。集团骨干企业金岭煤矿2000年建矿,完全按照正规化、标准化设计施工,2004年4月正式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39万吨,这次资源整合改造为60万吨。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该矿已经成为全国乡镇煤矿的样板企业,先后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依法办矿先进单位,被省煤炭管理局评为特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现场会期间,金岭煤矿也是会议参观的主要煤矿之一。几十年来磴槽集团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认可,这与我集团历年来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就磴槽集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给大家作以介绍,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一、强化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回收率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做好煤炭资源回收工作,实现科学开采,集团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第一,建设组织机构。集团公司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主任,以生产技术、安全等部门为委员的资源管理委员会,为煤炭资源均衡开采提供了组织和技术上的保障。各矿成立了“三量”管理机构,制定日常储量管理和提升回采率管理办法。第二,出台管理制度。各矿按照公司的要求,制定了煤炭资源回收与“三率”考核制度,如,《资源回收管理规定及考核办法》、《资源回收率及储量管理办法》等。金岭煤矿制度规定:回采工作面回收率与生产区长、班长的当月工资挂钩,完不成当月回收率计划,扣当月工资总额的10%,超额完成当月回收计划的,奖当月工资总额的5%。磴槽煤矿制度规定:每天的查班人员必须对工作面资源回采率的情况进行检查,回采率达不到要求的,每次对区队长进行100~500元的罚款。磴槽煤矿把生产科、安全科、地测科等全体人员分成7个查班小组,每周轮流下井值班。对照质量标准化标准,发现回采工作面或煤巷掘进头等地区,有丢失或者浮煤超过标准的,上至区长下至采煤队干部,每次罚款200~50元不等,情节严重的要从重处理。第三,部门注重指标考核。集团公司给所辖矿井下达年度生产计划的同时,按照国土资源局规范开采的回采率指标给各矿井下达年度矿井回采率计划,并对本年度的资源回采情况进行考核。如2006年度集团公司给磴槽煤矿下达年度采区回采率计划为75%,实际完成了76.5%,比计划提高了1.5%;给金岭煤矿下达采区回采率计划80%,实际完成了81.2%,比计划提高了1.2%。一3煤层或一7煤层工作面回采率已达到97.5%,采区回采率已达到87%。均高于国家制定的采区回采率标准。除此之外,在技术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第一,优化采煤工艺。过去,很多矿井布置工作面回风巷时,要设计在距上一水平工作面运输巷10米左右的原始煤层中,留设一个10米宽的煤柱,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不利因素曾连连出现,特别是两大突出问题,首先是瓦斯容易在上隅角聚集且不易排出;其次是留设煤柱,浪费国家资源,使采区回采率达不到行业标准的要求。针对这样的难题,经过全矿全体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和多年来的大胆试验,把工作面的上回风巷设计在沿上一水平回采工作面的下溜子巷边,沿空送巷,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上隅角的瓦斯大部分都扩散到上部的采空区内,有效地解决了上隅角瓦斯容易聚集的问题。另外是沿空送巷不留设煤柱,合理地把矿产资源进行回收,从而为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奠定了基础。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对矿产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在开拓设计上加大力度精益求精。10多年来,把井筒和集中运输大巷都布置在二1煤底部的L7灰岩中,实行二1煤和一7煤或二1煤与一3煤联合开采,全部采用片盘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在井筒附近不留井筒保护煤柱,跨过两个井筒一直回采到设想的井筒保护煤柱以外,躲过压力集中带。此种方法经过磴槽煤矿三个水平的回采结果证明,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矿井的资源回收率。第二,改造采煤工艺。过去,小煤矿开采薄煤层普遍采用前进房柱式采煤法,工作面资源回收率仅有60%。磴槽集团则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采用薄煤层开采工艺,在薄煤层开采中,河南省第一家采用了单体液压支柱,无煤柱全垮落缓慢下沉法,使工作面回采率达到97%。特别是金岭一7煤层,国家列入不可利用储量,煤层平均只有0.55米厚,我们进行了无煤柱长壁式开采,既回收了资源,又起到解放层作用,保证二1煤层的安全开采,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一3煤层或一7煤层工作面巷道采取单巷布置,工作面上巷沿空送巷与采空区留10米左右煤柱防漏风。工作面两条下巷,上一条(煤巷)作为工作面下巷,下一条(半煤岩)作为上工作面集中运输巷,并作为下一工作面的上巷。两巷之间的煤柱,在下部工作面推进时回收,为提高资源回采率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三,加强地质观察、分析,为储量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地质人员经常深入井下,为各采掘工作面的地质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及时掌握提供各煤巷掘进头和回采工作面的煤厚及地质构造,当采掘工作面揭露异常地质构造时,加强观测,通过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并现场落实措施执行情况,从而正确的指导施工,合理开发煤炭资源。二、实施煤气共采,充分利用瓦斯资源,变废为宝磴槽集团金岭煤矿由于开采的煤层赋存瓦斯含量高,瓦斯涌出量逐年增大,治理瓦斯问题已经成为矿井安全生产的最大难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煤炭安全监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12字方针,2003年初与中国矿业大学进行科技联姻,开展了矿井瓦斯治理的科技攻关。根据矿井二1煤层(高瓦斯煤层)与一7煤层(低瓦斯煤层)间距较小(18~22米)的特点,把一7煤层作为二1煤层的解放层,提前开采,然后在一7煤层与二1煤层中间做一条抽放巷道,采用底板钻孔穿层抽放瓦斯,同时地面建立永久性瓦斯抽放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二1煤层开采过程中瓦斯高的难题,保证了安全高效开采。然而,瓦斯抽上来后对空排放既是一种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为此,公司研究提出了矿井煤层气与煤炭资源共采、综合利用瓦斯的战略决策,通过论证和设计在2004年11月份实现了利用瓦斯做饭及公共场所采暖,既方便了矿区的生产生活,也为煤矿企业节约了资金。2004年12月份开始筹划瓦斯发电项目,先后安装5台发电机组,目前为止,瓦斯发电厂5台500千瓦的发电机组已全部正式运行,年发电量达到1200千瓦时,价值700万元,为矿井提供50%的供电需要,缓解矿井供电不足的问题。三、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找到其基本载体和有效途径。磴槽集团原来一直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集团公司的6家煤炭企业(磴槽煤矿、金岭煤矿、马池煤矿、金星煤矿、陈楼一三煤矿、伊登煤矿)年产原煤近200万吨。而大量的煤矸石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还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决定成立科技攻关小组,变废为宝。攻关小组从分析煤矸石成分入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经化验分析当地的煤矸石中氧化钙成分较高(大多在30%以上),不仅具有粘土成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发热量(1100大卡),完全可以用于水泥生产,于是先后兼并了两家水泥企业。2004年7月磴槽集团兼并登封市宏昌水泥有限公司,2005年9月又兼并了登封市金博水泥有限公司,两个水泥公司现拥有固定资产9800万元,职工400余名,年产32.5等级“金颖牌”、“奇慧牌”普通硅酸盐水泥50万吨,年产值1.1亿元。均采用“双掺”生产工艺,即在生产过程中掺入煤矸石、硫酸渣、磷石膏、粉煤灰、采矿废渣等工业废弃物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属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实践证明,生产中掺入煤矸石以后,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原煤消耗,减少了粘土用量,而且还解决了煤矸石堆放造成的土地浪费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在水泥生产中用硫酸渣代替铁矿石、用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并使粉煤灰的掺兑比例提高到14%左右。整个水泥的生产过程中总工业废渣掺兑量已经超过了30%(最大可达38%)。由于公司领导班子重视环保治理,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因此,掺兑各种废弃物后经市环保部门检测,排放口各项指标优于国家环保标准。2005年4月被核定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享受国家免税政策。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用户青睐,除畅销登封外还远销伊川、偃师、平顶山等周边县市。产品经省市质量部门抽查检验,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先后被省技术监督局批准为采用国际标准产品。宏昌水泥厂年需水量在7万吨左右,为了不浪费宝贵的地下水资源,我们把陈楼一3煤矿井下排出的污水经过沉淀、净化后用于生产,仅电费一项就可节约费用3万余元。2006年共生产水泥50.5万吨,利用煤矸石15.2万吨,硫酸渣2.04万吨,磷石膏1.42万吨,采矿废渣2.62万吨,粉煤灰13.84万吨,合计利用废弃物35.12万吨。这些工业废渣的使用不仅使水泥吨生产成本下降25元,同时也使企业增加效益1200余万元。为了使掺兑工业废渣后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我们先后投入860余万元对立窑收尘器进行了更新换代,把原来的高压静电除尘器更新为玻纤长布袋除尘器;投资40余万元把生料磨、水泥磨用除尘器进行了改造;投资24万元新增除尘器6台(套),并抽出12人(各厂6名)组成环保管理小组,对企业内收尘器(26套)实行分片包干管理,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环保制度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准绳并认真实施。由于工作方法恰当,措施得力,两厂分别在2005年12月、2006年5月经省市环保部门达标验收一次通过。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尽快淘汰机立窑水泥生产线,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有效发挥,把企业做大做强,集团公司董事会经反复讨论决定自筹资金,新建一条4500吨/天水泥熟料生产线及12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项目总投资46753.26万元,其中6800万元用于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生产水泥熟料155万吨,水泥200万吨。预计年可消耗粉煤灰65万吨,磷石膏6万吨,煤矸石90万吨,采用熟料余热发电可节约原煤3万多吨,其他矿产资源(粘土、铁矿石等)也可节约28万吨。预计新增利润4420万元。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为推动中国矿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什么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在提出背景、关注重点及定位上存在区别.在提出背景上,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为了有效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在关注重点上,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调“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GDP);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在定位上,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减量化)、废物的重新利用(再利用)和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再生利用(资源化).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在根本目标、发展要求、基本保障上存在共同点.从根本目标上说,二者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主要依靠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形成低碳的经济结构来实现这一目标;循环经济主要依靠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降低环境末端治理的成本来实现这一目标.从发展要求上说,二者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在生产环节消耗更少的碳能源,多使用清洁的替代能源以维持生产的能量供应,形成低碳的经济结构;在消费环节减少直接或间接的化石能源消耗,代之以消耗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形成低碳的消费模式,进而实现全过程的低碳目标.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环节实现资源减量化,并对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实现再利用;在消费环节实现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进而实现全过程的低耗、低排目标.从基本保障上说,二者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突破是推进这两种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运用都涉及生产、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都需要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铝制造和铝制品产业为例,和其他金属资源一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铝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保有一定量的铝是必须的。如果把经济社会看成一个盒子,它周边的环境看成地球的生态环境,之前的做法相对来说是比较持续不断从自然环境中把新开采的铝输入到这个盒子当中,再有一定量的铝(废弃物)从盒子中出来回到自然界。如果这么持续走下去,输入的那一端迟早有一天会消耗殆尽从而不能维持盒子里面(经济体)的高速运行,而输出的那一端也会因为累计金属污染而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循环经济就是为了最小限度地控制这个盒子的输入和输出,尽最大可能减小铝的需要同时维持同样或者更高的经济水平,这需要技术的个性,以及加大回收利用的效率,从而实现单位铝创造的GDP的数量。简单地说就是尽量让这个经济系统封闭起来不依赖外界的输入以及对外界的输出。 这也是一个GDP质量的指标。

怎样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对策)

  1.美国是怎样发展循环经济的?http://www.eedu.org.cn/Article/es/envir/recyclingEconomy/200810/30203.html  2.如何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 循环模式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十一五”期间应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第一,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利用,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属材料利用率,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严格工程建设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过度包装。  第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推进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建筑)、酿造等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行业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秸秆综合利用。  第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预防;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  一要转变发展观念。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三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要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重点加快水价、电价、热价调整,加快供热体制、煤热价格联动、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五要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  六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七要加强宣传教育。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纳入基础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内容,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发展循环经济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有何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的核心是(  )。

【答案】:D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积极推进城镇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

循环经济的例子

比如利用废纸生产出再生纸的贺卡、笔记本等,这就是循环经济啊!

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什么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请运用生态平衡理论通过具体实例论述我国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开展国民经济绿色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应当说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简言之,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都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物质循环不仅是自然作用过程,而且是经济社会过程,实质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自然过程和经济过程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发展过程。确切地说,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物质循环是生态经济的基本功能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转变,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之中,物质循环是推行一种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经济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是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循环经济则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推行的主要理念是:   第一,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第二,新的经济观。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要求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新的生产观。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是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第五,新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循环经济既然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就是转变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上来,并且进入到经济结构调整之中,以“协调”、“减量”和“循环”为主要手段,落实到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实现经济转型,制度环境与政策条件十分重要。要完成经济转型必须建立一整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规范引导经济运行。体制、制度、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转变的,更谈不上经济转型。此外,国家经济综合部门要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利用 国债等渠道进行投资引导,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环节;要运用财政、税收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节约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对生产再生资源的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要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合理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解决价格障碍。建立健全生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回收付费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对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义务。   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是企业面对的挑战。它不仅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会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如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以生产板材为主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注重把废弃的矿渣重新变成产品,20年来,累计搬走废渣1000多万立方米,创收4.5亿多元,盈利1.43亿元,回收废钢142.3万吨,把原先的废渣山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公园,减少了渣尘污染,改善了生活环境。   城市在经济转型中,特别是资源型城市,更要重视同城市建设、产业优化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要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在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以及环境的可容量。使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循环经济在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社区全面推进,有序地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提高资源利用率,标准答案,希望采纳

国家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一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5,人均耕地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也面临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资源利用水平低。矿产资源总回采率、单位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产品单耗指标居高不下。三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大。我国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大,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高资源消耗产业占全部工业的80%以上。四是环境问题突出。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大力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把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转到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轨道上来。存在对资源高开采,低利用,对环境造成比较大地破坏等问题,所以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虑,应推行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有什么意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经济”的深圳。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建立“绿色GDP”概念,把“绿色GDP”确立为主要发展目标。全面评估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建立“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并把它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指标。二是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推广清洁生产,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方式,建设节约型城市。三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李鸿忠报告摘要  记者:李鸿忠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经济”的深圳。怎么理解“绿色经济”这个概念?对深圳而言,绿色经济意味着什么?发展绿色经济,对深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有什么作用?  丁四保:可以说“绿色经济”是一个比“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提法,更容易为广大群众理解并取得包括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实际支持。如果“绿色经济”能成为大家热爱的、自觉的行动,事情就好办。因为,无论是“科学发展观”也好、可持续发展也好、循环经济也好,最终都要求被社会所接受,我们称它们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意义在于普及,其重要性就在于此。  对深圳来说,提倡绿色经济还与深圳特有的自然条件也很相称,这是人们往往忽略的。大家知道,深圳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又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很多地方土壤比较肥沃,科学上叫做“自然生产力高”。这样的条件下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多,生物多样性非常好,这就是生态好,绿色多。同时,这样的条件下生态和环境的恢复功能也比较强,即使某些地方的植被被破坏了,也比较容易恢复。根据深圳的这个特点,提倡绿色经济的涵义就更丰富了。  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来看,深圳提倡绿色经济也具备优越的条件。比如说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技术非常重要,要求城市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很强;组织循环经济又要求城市政府有相当强大的财政能力去支持作为“分解者—回收者”的企业;形成“循环社会”更要求政府在水、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中投资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并承担多方面的保障。国内的专家早就说过,中国最有条件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城市就是深圳、上海和北京。  记者:深圳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发展方向?  丁四保:深圳在过去的25年里,作为国内外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不仅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而且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创造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奇迹。深圳完全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奇迹,做全国转变增长方式的先锋。  记者:目前深圳经济结构中,哪些现象是不符合绿色经济观念的?估计政府会做什么样的调整?您的建议是什么?  丁四保: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发展问题”,必然要求制度建设,要求法律的保障,这也是改革,从制度上约束和改变我们的传统行为。所以,市人大最近抓的“促进循环经济条例”的制订,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尽管还没有完全的经验和充分的实践,但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事情开了头,肯定有好的发展前景。  记者:深圳提出了产业适度重型化的思路。请问,怎样理解产业适度重型化与绿色经济的关系? 丁四保:我们知道,深圳制造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但是深圳又面临着四个“难以为继”,解决这个矛盾惟有发展“绿色经济”,就是用循环经济的组织、技术争取从源头上做到减量,在中间环节上做到循环、再生产和再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节约土地和水资源,才能实现环境的友好排放,才能实现经济增量和排放(绝对)减量。

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

材料一: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单位产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50%。我国每吨标准煤产出的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待回收再利用。材料二:据统计,每回收利用一吨废纸可以造800千克好纸,挽救17颗大树,少用纸碱240千克,降低污染75%,节省能源40%;每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或柴油。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更是一个“资源小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以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矛盾;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点

1、减少环境污染2、节约资源3、增强企业竞争力4、扩大就业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对发展认识深化的标志。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经济、人文、自然诸要素的整体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着生存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字,能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突出。有资料表明,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量的27%,水泥总量的40%,煤炭总量的31%,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世界的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11倍,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一些地方已经远远超过了极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和今后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也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追求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发展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循环经济理论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循环经济近期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答案】:A,B,E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1、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2、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5、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选项C和D后半部分颠倒了,因此答案为ABE。详见教材P149-150

发展循环经济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试述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2008年8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章 减量化  第四章 再利用和资源化  第五章 激励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本法所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本法所称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  本法所称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第三条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  第四条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  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  第五条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   第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  第十条 公民应当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委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  国家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第十四条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上级人民政府根据前款规定的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主要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十五条 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置。  对前款规定的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生产者委托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回收的,或者委托废物利用或者处置企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受托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负责回收或者利用、处置。  对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物,消费者应当将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  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名录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规定。  第十六条 国家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建筑、造纸、印染等行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量超过国家规定总量的重点企业,实行能耗、水耗的重点监督管理制度。   重点能源消费单位的节能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执行。  重点用水单位的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并将主要统计指标定期向社会公布。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  国家建立健全能源效率标识等产品资源消耗标识制度。  第三章 减量化  第十八条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发布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  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和产品,禁止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第十九条 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器电子等产品,不得设计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在电器电子等产品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二十条 工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制定并实施节水计划,加强节水管理,对生产用水进行全过程控制。  工业企业应当加强用水计量管理,配备和使用合格的用水计量器具,建立水耗统计和用水状况分析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国家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进行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节约淡水资源。  第二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高效节油产品。  电力、石油加工、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企业,必须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以洁净煤、石油焦、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燃料油,停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油发电机组和燃油锅炉。   内燃机和机动车制造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内燃机和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采用节油技术,减少石油产品消耗量。  第二十二条 开采矿产资源,应当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采用合理的开采顺序、方法和选矿工艺。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开发利用方案中的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矿山水循环利用率和土地复垦率等指标依法进行审查;审查不合格的,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开采矿产资源的监督管理。  矿山企业在开采主要矿种的同时,应当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实行综合开采、合理利用;对必须同时采出而暂时不能利用的矿产以及含有有用组分的尾矿,应当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资源损失和生态破坏。  第二十三条 建筑设计、建设、施工等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其设计、建设、施工的建筑物及构筑物采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技术工艺和小型、轻型、再生产品。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国家鼓励利用无毒无害的固体废物生产建筑材料,鼓励使用散装水泥,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禁止损毁耕地烧砖。在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和区域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粘土砖。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当推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  在缺水地区,应当调整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农业,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建设和管护节水灌溉设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的蒸发和漏失。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及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国家机关等机构的用能、用水定额指标,财政部门根据该定额指标制定支出标准。  城市人民政府和建筑物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建筑物维护管理,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建筑物,除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外,城市人民政府不得决定拆除。  第二十六条 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  本法施行后新建的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使用再生水。在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地区,限制或者禁止将自来水作为城市道路清扫、城市绿化和景观用水使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在保障产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具体名录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对列入前款规定名录中的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由国务院财政、税务和对外贸易等主管部门制定限制性的税收和出口等措施。  第四章 再利用和资源化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  新建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施,确保本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当发展串联用水系统和循环用水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再生利用。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回收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  建设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与综合利用资源发电的企业签订并网协议,提供上网服务,并全额收购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  第三十四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等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发展生态林业,鼓励和支持林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木材节约和代用技术,开展林业废弃物和次小薪材、沙生灌木等综合利用,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   第三十六条 国家支持生产经营者建立产业废物交换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交流产业废物信息。  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当提供给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  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支持废物回收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及信息交流。  废物回收交易市场应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安全和消防等规定。  第三十八条 对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船、废轮胎、废铅酸电池等特定产品进行拆解或者再利用,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 回收的电器电子产品,经过修复后销售的,必须符合再利用产品标准,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利用产品。  回收的电器电子产品,需要拆解和再生利用的,应当交售给具备条件的拆解企业。  第四十条 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  销售的再制造产品和翻新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制造产品或者翻新产品。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企业建设污泥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设施,提高污泥综合利用水平,防止产生再次污染。  第五章 激励措施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三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自主创新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列入国家或者省级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安排财政性资金予以支持。  利用财政性资金引进循环经济重大技术、装备的,应当制定消化、吸收和创新方案,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并由其监督实施;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对重大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实行统筹协调,并给予资金支持。  第四十四条 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企业使用或者生产列入国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鼓励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当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当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企业,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第四十六条 国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引导单位和个人节约和合理使用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资源高消耗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实行限制性的价格政策。  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其上网电价。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收取的费用专项用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不得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押金等方式回收废物。  第四十七条 国家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循环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发现违反本法的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行为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 生产、销售列入淘汰名录的产品、设备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违法使用的设备、材料,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违反本法规定,进口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由海关责令退运,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进口者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责任,或者承担有关处置费用。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对在拆解或者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器电子等产品,设计使用列入国家禁止使用名录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向本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有关情况,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电力、石油加工、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企业未在规定的范围或者期限内停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油发电机组或者燃油锅炉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拆除该燃油发电机组或者燃油锅炉,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矿山企业未达到经依法审查确定的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矿山水循环利用率和土地复垦率等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采矿许可证颁发机关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粘土砖的期限或者区域内生产、销售或者使用粘土砖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继续生产、销售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电网企业拒不收购企业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生产的电力的,由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企业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销售没有再利用产品标识的再利用电器电子产品的;  (二)销售没有再制造或者翻新产品标识的再制造或者翻新产品的。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本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如何发展中国的循环经济

摘 要:循环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的梯次使用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模式上,它主张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尊重生态系统的消耗能力和再生能力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应该包括哪些关键产业环节?

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尽可能减少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经济模式。为了实现循环经济,需要考虑涉及到的各个关键产业环节。下面列举一些可能包括的关键产业环节: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将废弃物品和废弃材料进行分类和回收,以便再次被使用或转化为新的产品,在此过程中也有益于减少排放量。生产和设计环节:以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为重点,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考虑材料和能够合理利用、具备适应性和耐久性的要素等问题。消费与服役环节:倡导延长商品服役时间而非过早抵达废品站。新技术和创新:采用新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能够更加高效地使用资源,并有能力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倡导节约意识:推广和普及可持续消费产业及环保文化,引导人们从心理上帮助构建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共同营造一个普及节约意识的社会。以上只是一部分关键产业环节的例子。要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也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推动等多方面的合作。

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更好的利用再生产过程,达到生产资料的充分利用。

哪些领域可以发展循环经济

钢铁、橡胶、废纸、废塑料、大宗固废物等领域可以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完整的表达是资源循环型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废弃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

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政府拟将采取的策略和措施有哪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1、健全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等。2、建立严格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建立单位能耗公报制度,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健全重点行业新建项目、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高耗能企业节能审计制度。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3、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家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4、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水价、电价、热价调整,加快推进供热体制、煤热价格联动、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研究建立节能专项基金,形成支持节能稳定的资金渠道。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首选。如果不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只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风险非常大,而且国家经济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非持续局面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然而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和水资源的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以矿产资源为例,目前我国能源供应的92%来自矿物能源,制造业原材料的80%来自矿产品,建筑业对矿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低于制造业。我国几种主要的原材料,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纤等的产量已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 我国既是材料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巨大的材料产品产量,需要开发很多矿产资源作支撑,虽然矿产资源品种齐全,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在经济发展中占支柱性地位的大宗矿产储量不足,以中小矿居多,缺少特大型矿产和富矿石。通过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最新研究表明:201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为21种,其他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铁、锰、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石将严重短缺。 我国铁矿石资源大多是品位低、杂质多,无法满足生产高精尖钢产品的需要。难以直接利用的贫矿占95%以上,含铁平均品位只有33%。因此,2003年我国钢产量达到2.2亿吨时,进口的铁矿石量也增加到全部铁矿石的一半。 目前,国内铜矿资源保有储量为6300万吨,可利用的储量只有3500万吨,人均储量只有13.2kg,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8%。而根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铜的累计需求量将达到30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8000万吨。2003年,我国60%的铜矿资源依赖进口。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铝合金生产国,而铝土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283kg,相当于世界水平的7.3%。而且几乎全部都属于难以冶炼的硬铝石。随着国内铝合金产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的氧化铝需求1/2依靠进口。 另外,我国是能源紧缺的国家,煤、石油、天然气只占世界可开采资源量的12%、3%和2%,人均占有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6%、15%和10%。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增长迅猛,200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6.0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但能源生产的高速增长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目前能源工业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外,还面临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尖锐矛盾的严峻挑战。 据悉,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同时消耗占世界当年消耗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只创造了占世界4%的GDP。由于我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原因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 钢铁、电解铝、水泥等9种重要工业原材料生产量大幅度增长,电力、煤炭等能源供不应求。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重大压力。目前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等未被合理回收。 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灾祸。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使得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让步。 欧盟于2002年公布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下简称《指令》)中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在电子电器产品和设备中禁止使用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世贸组织原则同样也是市场准入门槛的环保法令,将直接影响各国的产品进出口额。发达国家近年来设置的贸易壁垒正从关税型转向技术型,表现为掌握核心技术后,再提高进入门槛,不排除从原材料环节就实施行业控制的可能性。欧盟的《指令》一旦如期生效,以我国电子产品现行环保状况,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而国外产品却可以长驱直入"低门槛"的中国。此项禁令将影响到我国相关产业的约2.6万亿产值、700万人就业和2万多个企业的生存问题。我国信息产业部提出相应对策,拟订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提出对6种有害物质的减量使用和禁用方案,日期与欧盟同步,替代物开发迫在眉睫。 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国际环保标准。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由于我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未经历过的。新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内外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的重大问题做明确回答。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明确、发展方式不当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途径和具体方法,并结合义煤的实践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要“把握大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工业园区”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工业园区建设”等观点。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安全,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维护人类健康生活和延续生存的先决条件,安全是保证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前提。要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安全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转变观念,增强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认识决定着观念,观念支配着行动。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白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有什么必要。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就是说,既要加快经济发展,为人们更好地生活、生存创造雄厚的物质财富,又要通过保护环境,为人类健康生存和延续提供良好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观念,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达到互补双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二、把握大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落实这一基本国策,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以资源为源头,以循环利用为目标,选择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先进、资源再利用性强的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形成区内循环,同时在规划布局上,要使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对接,搞好循环的衔接,形成由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即企业———区域———地区———整体的相互关联、互补、互动、共赢的循环体系。义煤集团公司,近几年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依托煤的下游产品构建了跃进、观音堂煤、电、建材工业园区;利用中煤、尾煤、劣质煤、矸石、煤灰、炉渣、气建设高压蒸氧砖和煤矸石新型墙体砖,从煤到建材,自上而下形成了循环利用,拉长了产业链,既提高了资源的再利用,增加了经济总量,又减少了排污占地和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以煤、电为依托,针对陕渑煤田伴生的铝矾土资源,研究了煤、铝共探、共采技术,构建了张村工业园区:利用矿区周边的重晶石等矿物质建设了钡盐厂,利用铝矾土分期建设了60万吨氧化铝厂,利用电、铝矾土建设了棕刚玉、致密刚玉厂,利用赤泥、钡渣等废弃物续建了粉磨站制水泥和新型建材厂。依托煤、电和石灰岩资源构建了仁村工业园区:利用煤、电优势和充足的优质石灰岩及新型的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建设了年产400万吨的水泥厂,利用石材、水泥、粉煤灰、余热续建了建材制品厂。利用煤、电、气构建了义马煤化工工业园区:通过煤的气化,建成了日产300 万立方米煤气、年产120万吨甲醇的气化厂。四个工业园区,按规划将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一个个优势互补、上下游互动、物质循环流动、废弃物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内循环系统,同时各工业园区之间有着紧密对接,为形成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保证循环经济又好又快的基础。工业园区建设,要根据各工业园区生产和发展的特性、特点,坚持技术优先的原则,同时把节能及环境保护摆到突出位置,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其快速发展。要紧密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科学合理地选上项目,以节能、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优化项目设计,选好工艺、设备,科学组织施工,力求达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建设快、投资少、见效好。按照每个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自上游向下游有序安排上项目,使下线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副产品和废弃物,保证每个工业园区尽快达到功能齐全、相互协调、平衡发展、不留后患的目标。我们为解决跃进工业园区的粉煤灰、炉渣和煤矸石,在规划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新型建材业时,首先核准电厂的粉煤灰、炉渣排放量及煤矿原有矸石堆放量和平均每年新排放量,然后按核准量确定高压蒸氧砖和新型矸石砖的生产规模,这样,既使再利用物料合理有序流动、减少二次转运造成的成本升高和污染,又基本保持了排放与利用二者之间的相对匹配,不至于造成因利用量小而造成新堆放或因利用量大而造成生产线停工待料。搞好工业园区产业链之间的衔接,确保上、下游产业之间对接协调,生产能力配比合理,尽量达到在平面、立面、流程、生产规模趋向合理、均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让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努力,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步伐,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有何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我国如果沿袭传统牧童经济模式,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很快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必须调整好“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关系,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达到资源的最大化与最优配置。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具体分为以下几点:(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继续因循旧习,以消耗大量的有限资源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才能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以将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面对日益凸现的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什麽意思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发展这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有哪些?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绿色模式发展的理性选择,因为:(1)它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水平的1/2。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2)它是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造成很多疾病和自然灾害。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和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循环经济势在必行。(3)它符合我国建立现代企业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要求。在西方国家,循环经济已成为趋势和潮流,有的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不但是当今的时尚,而且是企业长期牢固地占有市场,并成为国际市场拓展的有力措施和发展战略目标。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我国城市生态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生态化的平衡发展与良性循环是城市生态实现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但经济生态化是前提。循环经济正是经济生态化的转向,它突破了传统经济对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最大堡垒。(5)它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长期以来,西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原料地和重化工基地,资源被过度开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恢复环境治理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有哪些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包括:精细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无害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环境检测技术等。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2、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有什么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第二,发展扦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十四五” 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法律依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二条 第二款 坚持突出重点。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提升重点区域、重点品种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切实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市场主导。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引领作用。

生物能源的循环经济

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带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循环经济.以巴西以例,垃圾正在变成有价值的能源.根据巴西有关行业协会统计,2004年巴西回收铝易拉罐90亿个,回收率达到96%,居世界第一.其他各类垃圾的回收率也居世界前列,创造了循环经济模式.回收的垃圾,根据分类,被用于不同的方面,其中大部分非金属类的垃圾均可以转化为能源.生物能源作为绿色能源,具有可再生的特点,而化石能源却是不可再生能源,这是生物能源的一大优势.根据估算,地球的石油枯竭期最多可延长到百年,而对于中国这个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来说,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而生物能源主要利用淀粉质生物如植物,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其他燃料,从大范围来看具有大量的来源.据专家估计,全球每年产生的生物质能的储量为1800亿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生物能源在将来大有可为,尤其是在石油供应紧张的时候,生物能源将大显身手.面对如此数量巨大的生物质资源,如何提高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也是一个科学性的问题.在化石能源仍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生物能源的开发技术也异常重要,因为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以我国为例,国内大约有20亿亩荒山荒地可用于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而且我国的产能微生物研究,生物转化研究,过程与设备研究等已趋成熟,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技术也具备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条件.因此,政府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生物能源的发展政策焉规划,合理利用各种手段来支持和推进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极大地推动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

如何通过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做了专题部署,全文共分9个部分35条。《意见》要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二是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三是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四是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五是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方面,《意见》指出,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意见》指出,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意见》要求,要在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发展绿色产业。  《意见》指出,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一是要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二是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三是加强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强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在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意见》要求,要修订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同时完善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意见》还特别明确,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将对各类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加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管理。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强化矿产开发准入管理。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说一说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背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政府管理和引导,在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珍惜资源的风气,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机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状态,其核心内容是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途径。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一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 5,人均耕地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矿产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也面临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资源利用水平低。矿产资源总回采率、单位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内先进水平,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些产品单耗指标居高不下。三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大。我市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大,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高资源消耗产业占全部工业的80%以上。四是环境问题突出。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大力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把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转到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轨道上来。 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优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生产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针,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法制、政策、制度、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资源节约机制,在全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绿色钢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节约为本、效率优先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2、依靠科技、优化结构原则。依靠技术进步,重视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3、最低消耗、适度消费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反对资源浪费。 4、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原则。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发动广大企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目标任务 1、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5%,取水量降低3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农业节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7;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180万元以上;每增加亿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5公顷以下。基本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园区,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明显增强。 2、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取水量降低4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4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农业节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8;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300万元以上;每增加亿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0公顷以下。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指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资源开采、消耗类和加工类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业园区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循环经济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莱芜。三、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工作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能计划和目标,突出抓好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和循环利用、土地利用等环节。 1、资源开采环节: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大力提高资源采收效率,合理开发煤、铁、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实行保护性开发;改善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矿业优化升级;统一规划、配置水资源,控制用水需求,防止水源衰减。 2、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降低原材料消耗强度,加强钢铁、电力、煤炭、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的消耗管理,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技术、工艺和设备,实现能量梯次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益。加快机电设备、产品和落后工艺的更新改造步伐,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所有城区新建居住建筑全部按照国家节能标准设计和施工,不断降低建筑能耗水平。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消费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一次性产品使用。工业用水推广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分质利用等技术。农业推行节水灌溉。 3、资源循环利用环节: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提高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等大宗工业废渣和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发展沼气技术,加强秸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研究其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建设污水处理回用设施,逐步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推动不同行业建立共生耦合关联,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建材、电力等行业废弃物的消化功能,加大废弃物的利用量。推进废钢铁、废金属、包装废弃物、废旧轮胎、报废机动车等的回收循环利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及管理体系;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4、房地产开发和土地利用领域: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从严控制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推行建设多层标准工业厂房;开展旧城改造,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合村并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要着重发展高层建筑,特别是新建住宅、宾馆饭店、写字楼等以高层为主;开展墙体材料革新,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淘汰粘土砖,严禁毁田烧砖;盘活企业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启动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深化供热体制改革,逐步取消按面积计热收费,实行分室控制,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在新建集中供热建筑中安装分室控制、分户计量的热计量装置,将热计量装置的安装到位纳入建筑节能认定范围。 (二)主要措施 1、更新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级政府要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要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重眼前、轻长远,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倾向,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搞好宣传教育,倡导崇尚资源节约的社会风尚和消费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决策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中小学和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相关课程和专业。 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公开曝光,使公众充分认识我市的资源形势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每年的节能、节水和土地宣传周等宣传活动,提倡节俭消费、科学消费,鼓励公众节能、节水、回收再生资源,创建节能节水社区和循环经济社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我市的产业、产品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

500分求以《构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为题目的毕业论文!(绝对信誉给分)

给我1000分我也不干~

浅析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中州分公司是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氧化铝生产企业,是我国铝工业产业政策规划优先发展的铝工业基地。近年来,中州分公司牢固树立“消除浪费无极限”和“铝工业无废物”的理念,以科技为支撑,以降本为重心,以标准化管理为平台,以群众性参与为源泉,持续推进降本增效。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改进,分公司氧化铝产量以平均每年近20万吨的速度大幅度攀升,由1998年的20万吨发展到2006年的173万吨,而吨氧化铝能源消耗的标煤却由1998年的2095千克降低到2006年的988.95千克,降低了52.79%,其中电耗由624度降低到359度,降低了42.46%;铝矿石单耗由1998年的2.05吨降低到2006年的2吨,降低了2.44%;蒸汽消耗由5.02吨降低到2.66吨,降低47.01%。9年来,中州分公司累计生产氧化铝751万吨,上缴利税85.59亿元。企业连续9年位居焦作市第一利税大户,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纳税诚信企业”。企业销售收入从10.27亿元增长到58.03亿元,上缴税金从2.22亿元增长到15.62亿元,在2005年河南省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排名中跃居第10位,2006年中州分公司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位列394名。2005年,中州分公司还作为氧化铝行业的惟一代表,被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名单。一、实施科技创新,为节能降耗提供支撑中州分公司始终坚持走产学研联合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工艺设备改进等降本增效的难点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近年来,先后获得2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有20多项属国内外首创。有32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13项获省部级二等奖;申报专利50余项,其中40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26项授权。我公司承担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30万吨/年选矿拜尔法生产氧化铝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强化烧结法氧化铝生产工艺的成功开发和工业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业的高度关注。其中,强化烧结法新工艺被国内知名专家称为是我国氧化铝生产理论的一场技术革命,并荣获第八届中国专利金奖;选矿拜尔法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实施,开创了世界上将选矿技术应用到氧化铝生产的先河,为我国中低品位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生产氧化铝找到了一条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新型工艺路线;后加矿增浓溶出项目开创了氧化铝行业在一条生产线上同时应用一水硬铝石和三水软铝石的先河。这三项技术目前已成为中铝公司氧化铝生产的核心技术,并被国内权威人士公认为我国氧化铝未来发展改变资源状况、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保证我国氧化铝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一)改进传统工艺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是生产氧化铝最古老的工艺,存在能耗高、流程长、成本高的缺点。为改进该工艺,中州分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了“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并先后实施了产业化和改扩建项目,较传统烧结法年增产30万吨,烧结法氧化铝工艺能耗由1999年的1821千克标煤降至目前的1061千克,能耗降低了41.7%,仅能源消耗一项,年可节约标准煤69万吨,年创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中州分公司还围绕“强化烧结法生产工艺”的消化与吸收,通过全流程的技术攻关,使熟料窑运转率由原来的不足90%提高到95%以上,窑台时产能从原来的58吨提高到63吨,窑龄由原来的不足120天提高到平均200天以上,从而使6台熟料窑年产氧化铝约90万吨左右,系统生产能力提高了50%以上。同时,中州分公司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对熟料窑电收尘、热电锅炉除尘器、全厂工业废水零排放等环保项目进行了改造,特别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使熟料窑电收尘的外排尘量降低40%以上,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年回收碱725吨、水200万吨,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0%以上。(二)积极研发新工艺分公司围绕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开展攻关,并对工艺进行不断完善,先后取得了“选择性磨矿”、“双流法溶出”、“选矿—拜耳法新工艺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等多项科技成果。其中,“选矿—拜耳法新工艺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应用”获中国铝业公司第二次科技大会惟一的一项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工艺于2004年投入生产实践后,选矿拜耳法系统供矿铝硅比从传统的10以上降至5.7左右,为我国低品位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资源的充分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据测算,通过应用选矿拜耳法新工艺,我省现在铝土矿资源经济服务年限可提高3倍以上。选矿拜耳法新工艺与国内主要采用的混联法相比,建设投资可节省15%~20%,生产成本可降低10%,生产能耗可降低50%。同时,中州分公司应用了拜耳法溶出器后加矿增浓技术,在最后一个溶出器中加入国外的三水软铝石,生产能力将在少量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高6万吨,使热能得以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产能,而且有利于生产砂状氧化铝,使氧化铝单位投资比常规投资节约50%。该项目9月30日已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三)梯级利用资源为充分利用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梯级利用的产业链。中州分公司不断加大化学品氧化铝的开发力度,先后自主开发了干白氢氧化铝、超细氢氧化铝和高白氢氧化铝三大系列10余种高新产品。其中,SH—M75干白氢氧化铝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超细、高白氢氧化铝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品不仅具有高附加值优势,而且还具有环保优势。其原料来自氧化铝生产中间的溶液,而生产化学品氧化铝的废液可以返回氧化铝生产,因此生产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而且可降低氧化铝生产成本,这是单独的化学品氧化铝厂无法比拟的。化学品氧化铝的开发,使分公司的经济活动成了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成为现实。目前,化学品氧化铝生产规模达到了年产13万吨的水平,产品白度一般均在94%以上,年出口创汇超过900万美元。(四)循环利用能源在推进替代技术方面,分公司不断完善强化烧结法、选矿拜耳法、高温双流法溶出、块煤代焦等先进技术及工艺;在推进减量技术方面:不断改进氧化铝间接加热脱硅、母液管式降膜蒸发、高效CO2压缩机等新设备的技术条件,使母液管式降膜蒸发技术首次应用于烧结法系统,使蒸汽消耗显著降低。(五)实施清洁生产分公司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对熟料窑电收尘、热电锅炉除尘器、工业废水零排放等环保项目进行改造,并积极推进再利用技术。目前已实现了水(工业废水零排放、赤泥回水、灰渣回水和蒸发回水的再利用)的多次利用;热的梯级利用(高压蒸汽发电、中压蒸汽溶出、低压蒸汽蒸发、乏汽用于加热);不仅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而且每年回收碱700余吨,水200万吨。同时,分公司积极围绕选矿尾矿、灰渣、赤泥的综合利用开展科技攻关工作。灰渣干法堆存方案的可研报告已通过审查,年底前可实施完毕。尾矿及赤泥综合利用方案已与相关院校合作开展攻关。二、实行标准量化管理,为节能降耗提供平台中州分公司引进了标准量化管理模式,狠抓量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持续改进管理三个环节,重点改进了内部运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一)实施标杆瞄准,进行全方位对标,快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分公司高起点瞄准美国铝业、加拿大铝业等国际同行优秀企业对标,建立了包括与设计对标、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标、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标的一流指标体系,并列入绩效考核方案进行考核。通过系统化运筹、阶段性推进,整个指标体系中每年都有40%的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去年该公司内部45项指标创新体系中,有35项创历史最好水平,主要经济指标连创历史新高。在质量指标上,该公司要求冶金级氧化铝与国际砂状氧化铝技术进行对标,化学品氧化铝与日本住友产品、美国雅宝产品进行对标,使产品质量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节能降耗指标上,吨氧化铝工艺能耗由2001年的1344.67千克标煤,降至目前的882.52千克,降幅达34.37%。汽耗、碱耗等主要技术指标已分别达到先进水平,有5项指标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新纪录”。氧化铝间接加热脱硅、管式降膜蒸发、高效CO2压缩机等减量技术和水、汽等能源的再利用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仅循环回收利用废水一项每日就节约新水1万立方米。(二)建立预算值、标准成本等量化管理体系为搭建标准量化管理平台,分公司不断完善计量网建设,建立了以优化生产管理为中心的预算值管理体系和以优化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目前,中州分公司计量网建设已基本完成,班组可以看到当班消耗成本,车间可以看到当天消耗成本,相关考核体系也正在逐步完善当中。这两个体系的建立,为该公司ERP项目的成功实施创造了条件。(三)完善责任,建立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责任制中州分公司每年对科技节能、管理节能的目标、内容、措施进行详细分解,制定持续改进计划,以对策表的形式,出台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管理创新等项目课题实施计划,确定项目负责人、目标措施、完成期限、绩效评价等。为使各项目标、措施落实到位,该公司建立了督导机制,由总经理办公室下文督办,每月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通报。为激励各单位将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实施方案落到实处,中州分公司还建立了持续改进运行机制,设立持续改进管理创新绩效奖,每月对节能降耗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立项课题所取得的成果按6个等级进行奖励。三、鼓励全员参与,为节能降耗提供丰富源泉中州分公司始终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财富,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方针,搭建成才的平台,鼓励员工创新,积极开展先进的操作法、劳动竞赛、自主管理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发动全体员工节能降耗。(一)建立以开展“五小”、“十个一”活动为主体的群众性创新运行模式“五小”,即小设计、小窍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十个一”,即: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张纸、一分钱、一度电、一两煤、一颗螺丝钉、一两碱、一两矿石、一千克汽油。围绕此项主体,开展了“争创节能降耗能手”、“我为降本献一计”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从重点攻关到小改小革多角度体现员工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州分公司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等及时发现、及时表彰奖励,实施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评比制度。2002年以来,先后涌现出了“泉水操作法”、“国强看火法”等30余项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一年,共收集职工合理化建议2548条,采纳1643条,实施1025条废旧物质利用发生额301万元,节约资金577万元。(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激励员工全方位节能降耗开展了青年指标擂台赛、指标王班组、创建检修品牌等劳动竞赛活动,并且建立了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品牌班组的竞赛,使班组掌握更多关键技术决窍,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品牌班组队伍,进行全方位节能降耗,使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真正落实到基层。在选矿拜耳法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州分公司开展了重点工程专项竞赛活动,第一条生产线仅用14个月就建成投产,第二条生产线仅用264天就建成投产,创造了世界氧化铝建设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中州速度”。近年来,中州分公司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专项劳动竞赛费用,开展各类竞赛活动392项,取得了显著成绩。(三)开展了以班组为主体的自主管理课题攻关活动围绕降本增效,运用标准量化管理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试点分厂,每个班组都确定了自主管理攻关课题,车间、分厂不定期进行成果发布,通过班组自主管理课题攻关活动,使班组自主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涌现出了许多“学习型班组”、“资源节约型班组”、“创新型班组”等,获得了十几个国家级、省级创新示范岗。四、把握生产成本中心定位,生产运行的内在质量不断提高分公司牢牢把握生产成本中心这一定位,建立以成本预算控制为纽带的生产指挥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精简、效能、统一、权责一致”,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拓展降本内涵,顺利完成了各年度的生产经营任务。(一)优化生产组织,确保系统均衡稳定在生产组织上,分公司全面落实“安全、高效、均衡、稳定”的工作方针,坚持以锅炉汽平衡为中心,强化调度指挥,优化生产组织,确保生产系统均衡稳定运行。在烧结法系统,通过对碳分、脱硅、赤泥外排及回水、供汽、供风等系统的经济运行模式研究,实现了生产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在拜耳法系统,针对铝土矿浮选流程的优化,精尾矿的过滤、沉降及选矿水的循环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难题,通过抓系统攻关、技术二次开发和经济技术指标的优化,保持了拜耳法生产系统的稳定高产运行。分公司坚持实施全方位全员消除浪费,开展了“十大降本成果、百名降本能手、五小十个一”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广大员工牢固树立了消除浪费无极限的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2006年,分公司全年综合氧化铝现金成本与总部下达的成本指标相比,降低5.45元/吨。通过产量的快速提高,年人均氧化铝实物产量从建厂初期的11吨提高到目前的349吨,实现了快速增长,创下全国最高。(二)夯实设备管理基础,实现安全高效运行在设备管理上,分公司不断夯实管理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了设备系统的“安全、经济、高效、稳定”运行,为生产的持续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2005年3月中州分公司试运行“以点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管理模式”,目前运行规范,点检、检修、操作三方协调有序,点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3年度中州分公司被评为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分公司熟料窑、高压溶出运转率分别达到96.9%和96.7%,锅炉运转率达到98%,产能同步提高,设备状况持续改善。(三)树立持续改进理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从2002年开始,中州分公司在总结以往实践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新理念,坚持务实创新,实施“系统化运筹,阶段性推进”,带动了各项专业管理。按照上市公司“集中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再造业务流程,建立新的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自觉服从中国铝业在财务、物资配送、销售、投资和科技研发等5项职能上的垂直集中管理。中州分公司率先在中国铝业各成员单位中建立以单套账核算为核心内容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形成了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和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率先组建了物配中心,取消二级库,实现了采购、质管、验收三权分离和存货的集中配置,提高了物流效率,推动了中国铝业物流的集中管理。单套账核算和物资集中配送模式取得的探索经验还在中国铝业得到全面推广;销售管理严格执行中国铝业的有关政策,与客户共建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投资管理严格执行公司总部投资计划,加强项目建设“四大控制”,技改及基建投资完成量连续两年刷新建厂以来的新纪录,一项工程获国优银奖。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分公司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拉开岗位奖金分配差距,有效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了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三个机制,形成管理人员上下靠业绩,收入分配多少靠贡献的新机制。在信息化建设上,中州分公司ERP项目于2006年6月1日顺利实现一次上线成功,目前运行稳定,对分公司业务流程的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分公司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ERP、GCC、404等工作纳入到统一领导之下,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在中铝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州分公司正在开展标准量化管理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动力量和物质量实时采集和网络传输,初步实现了生产成本的量化分解。回顾“十五”,中州分公司依靠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从上市时中国铝业最薄弱的一环,到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人均贡献利税、资产收益率三个综合指标考核体系中最优企业的巨变。中州分公司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首批“绿色企业”、“清洁生产示范性企业”、“河南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河南省诚信纳税大户”荣誉称号。展望“十一五”,中州分公司将围绕公司总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中铝百年老店”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为把中州分公司建成高新技术集成、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能耗显著降低、企业内部和谐、队伍充满活力、固定资产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50亿元的大型铝工业基地而努力奋斗!

说一说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背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政府管理和引导,在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珍惜资源的风气,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机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状态,其核心内容是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途径。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一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我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 5,人均耕地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矿产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也面临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资源利用水平低。矿产资源总回采率、单位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内先进水平,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些产品单耗指标居高不下。三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大。我市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大,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高资源消耗产业占全部工业的80%以上。四是环境问题突出。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大力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把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转到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轨道上来。  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优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生产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针,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法制、政策、制度、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资源节约机制,在全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绿色钢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节约为本、效率优先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2、依靠科技、优化结构原则。依靠技术进步,重视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3、最低消耗、适度消费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反对资源浪费。  4、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原则。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发动广大企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目标任务  1、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5%,取水量降低3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农业节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7;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180万元以上;每增加亿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5公顷以下。基本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园区,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明显增强。  2、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取水量降低4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4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农业节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8;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300万元以上;每增加亿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0公顷以下。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指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资源开采、消耗类和加工类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业园区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循环经济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莱芜。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工作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能计划和目标,突出抓好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和循环利用、土地利用等环节。  1、资源开采环节: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大力提高资源采收效率,合理开发煤、铁、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实行保护性开发;改善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矿业优化升级;统一规划、配置水资源,控制用水需求,防止水源衰减。  2、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降低原材料消耗强度,加强钢铁、电力、煤炭、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的消耗管理,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技术、工艺和设备,实现能量梯次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益。加快机电设备、产品和落后工艺的更新改造步伐,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所有城区新建居住建筑全部按照国家节能标准设计和施工,不断降低建筑能耗水平。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消费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一次性产品使用。工业用水推广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分质利用等技术。农业推行节水灌溉。  3、资源循环利用环节: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提高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等大宗工业废渣和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发展沼气技术,加强秸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研究其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建设污水处理回用设施,逐步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推动不同行业建立共生耦合关联,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建材、电力等行业废弃物的消化功能,加大废弃物的利用量。推进废钢铁、废金属、包装废弃物、废旧轮胎、报废机动车等的回收循环利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及管理体系;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4、房地产开发和土地利用领域: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从严控制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推行建设多层标准工业厂房;开展旧城改造,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合村并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要着重发展高层建筑,特别是新建住宅、宾馆饭店、写字楼等以高层为主;开展墙体材料革新,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淘汰粘土砖,严禁毁田烧砖;盘活企业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启动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深化供热体制改革,逐步取消按面积计热收费,实行分室控制,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在新建集中供热建筑中安装分室控制、分户计量的热计量装置,将热计量装置的安装到位纳入建筑节能认定范围。  (二)主要措施  1、更新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级政府要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要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重眼前、轻长远,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倾向,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搞好宣传教育,倡导崇尚资源节约的社会风尚和消费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决策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中小学和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相关课程和专业。  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公开曝光,使公众充分认识我市的资源形势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每年的节能、节水和土地宣传周等宣传活动,提倡节俭消费、科学消费,鼓励公众节能、节水、回收再生资源,创建节能节水社区和循环经济社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我市的产业、产品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坚持发展中调整的原则,在发展中构筑新优势,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是努力建设钢铁深加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构筑机械加工、粉末冶金及纺织、无纺布、建筑材料、造纸等优势系列产品,重点拉伸和延长钢铁、化工、煤炭等产业链;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项目、企业和园区,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拟选择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10个项目、10个企业、2个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系统推出以“点、线、面”为特色,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综合试点。树立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为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开展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认定管理工作,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扶持,优先立项,充分利用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在农业方面,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秸杆还田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加快推进农村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农资节约,大力推广、研制和生产与现有农业劳动力、机械配套的联合收割机、玉米秸杆粉碎还田机械等,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扩大秸杆直接还田面积,推广秸秆气化和利用农作物秸杆栽培食用菌等技术,搞好作物秸杆综合利用。三是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先进技术和设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壤保、蓄水能力,实施农村节水型卫生户厕改造,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  4、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节能节水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和开拓节能领域。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重点开发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产业链接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工业废弃物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等。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国外研究机构以多种形式进行合作,通过自主研制、联合开发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核心技术。扶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大力开发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和产品,逐步淘汰资源消耗高、技术含量低、土地占用多、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产品和项目。突出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节能工程;抓好钢铁、电力、建材、纺织、机械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制定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目标及节能措施,加强跟踪指导,检查落实能耗限额和能耗定额执行情况;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和农业机械节能,鼓励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推进清洁燃料应用推广,加快环保节能公交车辆更新步伐;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空调、冰箱等产品国家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支持研制和推广节能家电,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太阳能及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加强电力需求管理,优化电力生产调度,对钢铁、水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制度,积极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规定,对符合规定条件但尚未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的工业用电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强化负荷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有序用电方案;大力推行节约用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器具和设备的推广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加强管理,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利用再生水,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活动,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控制对水资源的乱引滥取;大力推进原材料的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以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加大节约工作力度,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产出率;限制茶叶、保健品、月饼等物品过度包装,倡议商店、超市等商品流通行业不经销过度包装产品。  5、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工业污染。加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热潮,逐步建立由末端治理,转向以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污染防治体系,指导企业建立清洁生产中心,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的新路子。选择部分企业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制定标准,逐步深入,树立清洁生产典型示范企业,发挥先进企业典型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市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  6、加大执法工作力度,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节能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土地法》、《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有利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法制氛围。深入开展能源利用监测工作,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每年进行一次能源利用检查、监测或能量平衡,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继续生产或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设备(器具)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对达不到最低能耗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销售和使用;对矿产资源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方案由有资质的评审机构评审并报送有关部门审查核准后,方可实施,从源头上杜绝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市经贸委、建委、水利与渔业局、国土资源局、质检局等部门要研究制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管理制度并健全项目能源、水资源论证制度、节能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  7、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事业的支持力度。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合理确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上网电价,制定实施峰谷电价。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交流,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各区人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建立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共同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

合肥循环经济园5年规划_废旧轮胎回收再生利用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以来,中国轮胎循环利用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成功地奠定了轮胎循环利用大国的地位。近几年来,国家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建立节约型社会,合理利用资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针已成社会共识。据了解,2006年中国轮胎翻新量达到960万条,成为继美国、印度、欧盟、巴西之后的翻胎大国;再生胶产量达到165万吨,是世界第一再生胶大国;胶粉产量达到3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0%。但是资源的无端消耗和浪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橡胶轮胎的循环利用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正因为差距大,市场潜力才巨大。      1.废旧轮胎回收再生利用将是知识经济时期的“E产业”      随着轿车进入家庭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废旧轮胎的数量还将大量增加,如何有效回收利用,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废旧轮胎具有很强的抗热性和抗机械性,并很难降解,几十年都不会自然消失掉,长期露天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极易滋生蚊虫传播疾病,并容易引发火灾,被人们称为“黑色污染”。如何把这些废旧轮胎回收好、利用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时代。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它要求以废旧物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废旧轮胎的生成量也越来越多。据世界环境卫生组织统计,世界废旧轮胎积存量已达30亿条,并以每年约10亿条的数量增长。废旧轮胎作为可资源化的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和再生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发达国家,以废旧轮胎无偿利用减免税赋、发放政府补贴及扩大资源利用量的立法方式予以支持。展望21世纪,废旧轮胎回收再生利用将是知识经济时期的“E产业”(环保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我国是橡胶消耗大国,但又是一个橡胶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年消耗量的一半左右需要进口。因此,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对我们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这是节约橡胶资源、保护环境、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2.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的主要方式      废旧轮胎不再是废弃物,而是炙手可热的资源。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废旧轮胎已不同于其它固体废弃物而能成为资源,通过深加工产生的橡胶粉及其延伸产品高附加值,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传统的用废旧轮胎生产再生胶相比较,橡胶粉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没有再生胶生产所带来的污染,也没有其他二次污染;符合国际趋势,科技含量高,设备和产品适合国际化经营;废旧轮胎利用率100%,是真正的循环利用并且可持续发展;橡胶粉可以延伸成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并且可循环使用。   一条破旧报废的轮胎,经过粗破、粉碎、脱硫、精炼等工序后,成为可以生产新轮胎的原料――丁基再生橡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业也兴旺起来,子午线轮胎逐年增多,废弃的丁基胶囊和丁基内胎也日渐增多。如果不能再生利用,不仅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也浪费了资源。资料显示,每生产一条轮胎需要几十至几百千克的胶料,每生产一千克合成胶需三千克石油。生产丁基胶囊、丁基内胎所用的丁基橡胶是―种优质的合成材料,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所以,丁基再生橡胶在市场一露面,便成为抢手货。   随着国际原材料市场橡胶、炭黑、钢材等价格的不断上涨,轮胎工业的成本压力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我国汽车工业和轮胎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废旧轮胎产生量越来越大。通过废旧轮胎的再利用来缓解我国橡胶资源的紧缺状况和解决黑色污染问题,近年来备受业界人士的关注。      我国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主要分为三种方式:   旧轮胎翻新。翻胎工业是橡胶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资源再生利用环保产业的组成部分。旧轮胎翻新不仅可延长轮胎使用寿命、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减少环境污染,是一个功在企业、利在社会的产业,很有发展前途。   生产再生橡胶。再生胶产业对废轮胎的利用率最高,达到利用总量的80%。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废橡胶综合利用分会统计,2005年我国再生橡胶的产量已达130万吨。按3吨再生橡胶替代1吨天然胶计算,等于找回了40多万吨天然橡胶,相当于我国天然橡胶全年产量的2/3。但是,由于再生橡胶生产无法解决耗能大、工艺流程长、投入成本高和污染严重等问题,所以把再生橡胶作为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方式并非最佳选择。   生产硫化橡胶粉。这是一门新兴材料科学,是集环保与资源再生利用为一体的很有发展前途的回收方式,也是我们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利用形式。   发达国家并不热衷于将废旧轮胎转化成再生橡胶,而更加注重转换成热能和橡胶粉的技术。与此同时,废旧轮胎翻新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为其循环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轮胎翻新在美国和日本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是利润非常好的项目。      3.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有利于节能环保,市场前景看好       一条轮胎翻新,一般只需新胎价的三分之一,按翻新后最低达到新胎行驶里程的80%计算,轮胎翻新一次可降低轮胎费用约2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近几年来,我国翻新业发展迅速,其主要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国产化率达到90%,2006年我国轮胎翻新量已达到950-960万条。但轮胎翻新的总量只占新胎总产量的4%以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国内翻新技术已经不是难题。一条合格的翻新轮胎其行驶里程基本上达到甚至超过新胎的行驶里程,翻新一条旧轮胎所消耗的原材料只相当于制造一条同规格新轮胎的15%-30%,消耗的能源为新轮胎的20%-30%,而一次翻新轮胎价格约为新轮胎的50%-80%。尽管翻新轮胎有着很好的性价比优势,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符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需要,但是影响我国翻新业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比如,我国轮胎消费观念守旧,人们对翻新轮胎的质量不太认可。同时,国内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作坊生产的假冒翻新轮胎严重扰乱了翻新市场的正常秩序。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废旧轮胎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快速产生,已成为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源。2005年美国轮胎翻新量约为2800万条,新轮胎与翻新轮胎比例为9∶1,每年因此节省用油40亿加仑。同年我国轮胎产量为3.18亿条,轮胎翻新量仅为1100万条,新轮胎与翻新轮胎比例约为29∶1。如果每年赋予300万条旧轮胎以新的生命,使轮胎的行驶寿命达到10-15万公里,那么,每年可以节约橡胶价值达4.5万亿元,同时又防治了“黑色污染”。      4.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期待国家的政策支持      被称为“黑色污染”的废旧轮胎,处理好了是可再生资源,处理不好则变为有毒、有害的垃圾。如何防止废旧轮胎对环境的污染,并对其进行有效回收利用,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橡胶消费量已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2006年达到380万吨左右,占世界橡胶消费市场的五分之一。但国内需要的60%以上天然橡胶和40%左右合成橡胶要靠进口,中国橡胶资源不足的现状已引起国内外天然橡胶生产商、合成橡胶生产商及营销商们的高度关注。因此,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极具发展潜力的橡胶消费市场。 “十五”期间,国内汽车橡胶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仍有50多亿元的汽车橡胶制品需要从国外进口。这说明我国的汽车橡胶产业目前还满足不了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我国橡胶工业的现状是:改革开放为其提供了持久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凸显了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汽车工业、交通运输业及矿山的迅速发展致使废旧橡胶日益增多,污染与再生循环利用不容忽视。为此国家也给与了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针对目前存在的废旧轮胎管理混乱、废旧轮胎回收率低、走私废旧轮胎严重等问题,国家正在积极起草《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另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已经起草了《关于对进口翻新用旧轮胎实施备案、检验监管的公告》,预计年内就将公布实施。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也正在研究与废旧轮胎回收相关的减税措施,预计今年年底就会出台。今年1月颁发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显示,利用废轮胎生产胶粉、再生胶、轮胎、炭黑、钢丝、防水材料、橡胶密封圈的企业,以及进行轮胎翻新和生产翻胎用胎面胶的企业均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企业的资金支持。最近,该行业的两家胶粉生产企业已经申请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国债贴息贷款项目和国家示范工程项目,总计获得贴息贷款1.5亿元。   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明文规定禁止进口废旧轮胎,但目前走私现象非常严重,《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如出台,将会对这一现象起到遏制作用。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废旧轮胎占废橡胶产品的60%以上,因此废橡胶的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废旧轮胎的处理和利用。目前我国废旧轮胎处理以再生胶为主,但是与环境亲和性最好的轮胎翻新在我国却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近几年间我国平均每年轮胎翻新量仅为400-450万条,约为新轮胎产量的3%和废旧轮胎产生量的10%,新胎与翻新胎的比例仅为29∶1,远远低于10∶1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翻新胎以斜交胎为主,翻新质量也较低。我国已经将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并决定从制定法律法规、给予税收优惠、提供贴息贷款等多方面全力支持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理论的兴起是什么?

循环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时代。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提出“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地球就像是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能合理地开发资源,而一味地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宇宙飞船经济观》首次提出了要以“循环经济”代替“单程式经济”,以解决单向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问题。后来,英国经济学家D. Pearce和P. K. Turner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这一概念,循环经济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认识,在积极的探索中,一种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此诞生,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循环经济开始作为实践性概念出现于德国、日本和美国,并制定了诸如《物质循环与废物管理法》、《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等相关规定。

发展循环经济有何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观,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 G D 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我国环境竞争力,实现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目标无法实现,而且由于经济建设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总体来讲,目前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成果。1.C模式1)A、B、C模式介绍诸大建等人定义了经济发展的A、B两种模式,并且通过对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C模式。A模式是指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称增物质模式。这种模式与以往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类似的规律,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即GDP的增长依赖资源投入总量的增加;GDP的增长伴随污染排放总量的增加;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需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将随经济同步增加。B模式是指当前发达国家所沿用的发展模式,也称减物质模式。这种模式属于绿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计划得到解决。从增物质化到减物质化的两种选择如图6.9所示。图6.9 从增物质化到减物质化的两种选择显然,A模式属于危险的发展道路,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和环境的退化,我国迫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能继续遵循传统的A模式。然而,从我国当前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来看,也不可能沿用B模式。通过对生态效率进行情景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C(China)模式。C模式也称1.5~2倍数发展战略,即我国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同时,允许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但是污染排放需要严加控制)最多增加1倍左右,用不高于2倍的自然资本消耗换取4倍的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社会福利。该模式将给予我国GDP增长一个15~20年左右缓冲的阶段,并希望经过15~2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2)C模式的实现需要技术和政策的双重保障产品层面上,生态效率的提高有四个阶段,见表6.1。配合四个阶段在技术方面提高生态效率有四种途径。表6.1 生态效率提高的四个阶段阶段1(倍数2):过程改善(Procedureimprovement)更合理地生产同一种产品例如原材料的变更,铁的连续浇铸。一般而论:采用更清洁的生产技术阶段2(倍数4):产品创新(Productre-design)用更少的投入生产同样的或同价值的产品例如用轻便型小汽车取代传统型小汽车,用晶体管收音机替代电子管收音机。一般而论:零部件的变更/提高再生循环率/改善拆卸性/零部件的再利用等阶段3(倍数10):产品替代(Productre-place)产品概念的变革和功能开发,即产品不同用途相同例如从用纸交流变更为采用Email,用公交车代替私家车。一般而论:采用替代型产品阶段4(倍数20):系统革新(Systeminno-vation)革新社会系统,追求结构和组织的变革例如租用而不是购买冲浪板,更合理地调度交通。一般而论:从产品经济到功能型经济(1)技术方面:① 过程改善:在产品形态不变和城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的工艺和过程进行减物质化的改进。例如,汽车后面装个尾气净化装置,烟囱上面装个烟气脱硫装置等。这种在原有技术层面上的改进,它的效率提高最多不会超过2倍。② 产品创新:在产品形态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中的关键性部件进行替换。例如,把使用石油燃料的汽车变成使用燃料电池的汽车。这种改进可以有4倍左右的生态效率。③ 产品替代:从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生态效率的思考。例如,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实际上是一个交通结构问题。因为要实现运输功能,不一定非要用小汽车不可,发展轨道交通比在单个小汽车上的改进,生态效率会有更大的提高。因为单个汽车效率再改进,也抵不上小汽车总量的增加。④ 系统革新:经济社会发展部门和资源环境保护部门应联手讨论一种综合的、多赢的发展战略。例如原城市规划概念是功能分家,工业区、居住区、休闲区等是分开的,这样就需要交通把它们联系起来,在此情况下的环境压力就加大了。而今的城市规划概念已经被新的功能集成的规划思想所替代,在城市组团里面实现居住、就业、购物、休闲的集成,实现最少量的交通。系统革新可以提高20倍左右的生态效率。提高生态效率的四种途径如图6.10所示。提高生态效率的四种途径可以从总体上归纳为两大类:部门内的改进和跨部门的变革。图6.10 提高生态效率的四种途径(2)政策方面:需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具体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估理论,制定有针对性的输入端控制政策、过程性控制政策、输出端控制政策;二是政策性质决定的规定性政策、市场性政策以及参与性政策。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肖华茂提出来的,他在《面向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一文中界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区域内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再使用的效果。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或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它须与区域经济规律相一致,又须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自然流动为基线,构造其产业结构,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在肖华茂看来,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三种区域战略转型模式。(1)以苏南、上海等地为代表的国内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上海、江苏和山东都位于东部发达地区,都较早地制定了整体层面的循环经济规划。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和实践的省市之一。目前,上海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山东省则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点、线、面”和“八创建活动”模式,使循环经济的试验示范无论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江苏省在2003年结合生态省建设,制定了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的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循环经济试点,且进展良好。循环型工业是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按照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者的共生结构和食物营养链网关系原理,以及工业系统的物质能量流要素,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进行生态重组,形成生态工业系统。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做法是按照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把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核心是运用食物链原理,优化农业产品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产业链的结构,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在服务业领域,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落实到各个行业部门,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餐饮业等活动。最后将绿色消费与生活模式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循环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循环型社会。(2)以辽宁等地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战略转型模式。辽宁省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在循环经济发展试点方案的基础上,辽宁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循环经济“3+1”发展模式。“3”是指“大”、“中”、“小”三个循环。“小循环”是在企业层面,结合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和创建废物“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中循环”是指在工业园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结合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和老工业区调整改造,辽宁省建设了抚顺矿业集团、大连开发区和沈阳铁西区三个生态工业试点园区。在区域层面,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大力开展城市中水回用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形成区域的资源利用“大循环”。“1”是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是指资源再生产业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目前的重点是发展粉煤灰和煤矸石再生利用产业,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试点以来,辽宁省已有350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3个试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并产生效益;建成80多个中水回用项目;与2000年相比,2003年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量分别提高了66%和59%。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如图6.11所示。(3)以贵阳市等试点地区为代表的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图6.11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市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的我国首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跨越式战略转型的首次尝试。贵阳市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核心系统和八大循环体系”战略框架,建立和采取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制度建设、立足生产、转变观念”的循环经济建设和推进体系。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并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特点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设计了工业生态园整合模式、虚拟仿生循环模式、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模式、工农业融合模式、农户群的共生网络模式、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商业化专业化的回收处理模式等特色区域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什么?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论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丛书名: 国际借鉴丛书  平装: 26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010079318  条形码: 9787010079318  尺寸: 20 x 13.8 x 2.4 cm  重量: 299 g内容简介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静脉产业发展动因及其发展趋势、静脉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静脉产业有助于变革生产模式和增长方式、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静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层面制约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因素、市场层面制约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因素、建立健全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发展静脉产业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静脉产业有利于转变增长模式、静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等等。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章 静脉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特征门  第一节 静脉产业发展动因及其发展趋势/1  第二节 静脉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12  第三节 静脉产业有助于变革生产模式和增长方式/20  第二章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现状/28  第一节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28  第二节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36  第三章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48  第一节 政策层面制约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因素/48  第二节 市场层面制约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因素/60  第三节 建立健全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68  第四章 “静脉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73  第一节 发展静脉产业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73  第二节 发展静脉产业有利于转变增长模式/83  第五章 静脉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92  第一节 静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92  第二节 静脉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原则/94  第三节 静脉产业发展的战略步骤/99  第六章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战略任务/110  第一节 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统筹发展战略/110  第二节 静脉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战略/114  第三节 静脉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120  第七章 静脉产业发展的模式/127  第一节 动静脉产业协同共生模式/127  第二节 静脉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化模式/135  第三节 静脉产业发展的模式创新/141  第八章 静脉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168  第一节 静脉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168  第二节 构建静脉产业发展体系/172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静脉产业发展的机制/184  第九章 构建静脉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200  第一节 构建静脉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200  第二节 构建静脉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205  第三节 静脉产业的规范发展/211  第十章 国外静脉产业的发展与借鉴/215  第一节 国外静脉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216  第二节 国外静脉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232  第三节 国外静脉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245  第四节 国际发展静脉产业的启迪/251  后记/260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