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学习指导技能的学法指导的原则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必须遵循学习活动的规律和原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掌握学法,指导确立学习目标是基点。目标是人们欲求的结果和将要达到的标准,它是行动的指南。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它便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对学法的掌握,只有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一般来说,人们确定目标后,总要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它。而特定的方法、能力、手段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目标而言的,学习目标和学法的关系正是如此。如有的人想成为画家,则会锻炼、学习绘画的能力和方法,而不会去练声、练耳。因此,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使其掌握学法时精力集中、有的放矢。要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可帮助学生制定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以督促学生不断进取,习得相应学法,实现所定目标。周恩来青少年时期,就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为此,他自觉发奋学习,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有了远大志向,学习目标才能明确,掌握学法才会有方向。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使学习获得成功,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手段,还必须做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围绕基点打好基础,为学会学习创造必备的条件。基础越扎实,越有利于认识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如阿基米德之所以能根据澡盆溢水而发现浮力定律,与他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是分不开的。其次,要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在一定时间内,为完成学习任务事先做出的明确而具体的安排,是学习行动的纲领。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计划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并督促学生坚持执行,及时检查并适时调节,为学生掌握学法提供保证。学生掌握学法,一定要基础扎实、计划明确。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有计划的安排,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学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性活动过程,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步获得的。因此,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学法,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切不可“一曝十寒”。学贵有恒,恒心是推动学习的力量。有了恒心,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才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受得起各种考验,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惟有长年累月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成果。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法,若能坚持不懈,则会受益无穷。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技能技巧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和矢志不移的一贯追求。教师在指导学法时,就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有恒”原则,要求学生学做“有恒”之人。 掌握任何方法、技能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运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运用,才能使学法逐渐熟练起来。指导学生掌握学法,需要将学法理论与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做到学用结合。因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又通过实践来检验、深化、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明白学以致用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在领会学法。为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的这一原则,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学法理论与学习实践相联系,不死搬教条。学法很多是前人总结的成功经验,但如果死背条条框框,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把前人总结的方法、原则,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才有意义。第二,要从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例如,自己尝试着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方法。第三,熟能生巧。方法越用越活,技能越练越精。只有反复实践,学以致用,才能加深对学法的理解,认识到学法的真谛。 “学则须疑”,是古往今来被一致公认的治学法则。“疑”是学与思结合的媒介,是思维的触发点,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疑”是人们在认识上的矛盾之处,没有认识上的矛盾,就不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就不会去解决问题而获得真知。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要有疑的意识,“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就要善于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去思考,从而事事有疑,处处疑,最后由多疑到少疑,再激新疑。善于质疑,还要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敢不敢疑,首先是一个勇气问题,面对经典的书本,甚至名家、名人,能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疑?这就要有不迷信权威的勇气;其次是毅力和恒心的问题,疑点问题一下子不能解决,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直到水落石出?总之,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参与质疑、解疑,必定有利于科学学法的形成。 兴趣是主动、积极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或意识倾向。它是一个人从事学习或工作的动力之一,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使他们愿学、乐学,教师就要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和成就感。学生喜欢玩,是因为玩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他们玩得尽兴后,常用“过瘾”来表达这种心情,就像口渴的人喝够了水后所产生的那种痛快感。但这种兴趣不能持久,只有社会的认可成为个人的需要,所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才能作为意识倾向影响人的行动。如教师的表扬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好的理想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的羡慕,家长的期盼,强烈的事业心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更持久,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根据不同的人灵活采取不同的方法。兴趣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掌握学法、刻苦学习。人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后,就会对其产生定向关注,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兴趣出毅力,对学习充满兴趣的人,则可以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兴趣出创造,强烈的兴趣是灵感之源,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推动下,促发了惊人的创造。 获取突破性、创造性的学法,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大胆的想象。因此学法指导要从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学习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亦步亦趋,难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要打破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顾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宽学习活动的领域,弥补因感官造成的认识局限性。通过想象可以把枯燥的知识表现得生趣盎然,栩栩如生,让人产生无穷的兴趣。在想象中也可以看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敢于提出改进的设想,推动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想象力的人。学法指导,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终身学习的必然需求。学会学习就是在未来的时代学会了生存,教师若能通过学法指导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获取了教育的巨大成功。

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

1.为什么在高中课程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答: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2.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  答: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答: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第二个特点是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第三个特点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实施和组织呢?  答: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还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比如,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进行讨论。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表达和交流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5.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该如何发挥?  答: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同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6.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哪些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第二个特点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第三个特点是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7.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必修课,全体学生必须参与。对这门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如何加强管理?  答: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中得以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可采取先试点,再在面上推开的工作策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两年内做到全面实施。教师培训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机构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积极引导,加强素质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支持和帮助学校开辟校外学习、研究的渠道,发展教育系统与校外系统的联系,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环境上发挥作用。另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积极推动。要针对地区差异和学校类型差异,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注意扶植、帮助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评估项目中增加对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情况(包括课程落实、制度建设、资源利用等)的检查内容,并把它作为学校评优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还要重视发挥教研、科研机构的作用,要组织力量开展切实的研究、指导工作。及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应用,并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或向行政领导部门提出建议。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年和三年规划。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等,并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的轨道。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习指导:如何安排暑假学习计划

1、制定暑假学习计划,要梳理一下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容易丢分的知识点等;然后再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任务,一一的去落实。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电子电路基础及通信电子电路学习指导书电子版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讯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工程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矩阵论、泛函分析、数值分析、半导体光电子学导论、半导体器件物理、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电路设计自动化、电路优化设计、数字信息处理、信息检测与估值理论、导波原理与方法、导波光学、微波电路理论、高等电磁场理论、应用信息论基础、数字通讯、系统通信网络理论基础、现代管理学基础等。

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目标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运用自主探究、讲座对比的方法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该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这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内涵2、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3、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的是研究性学习,同学们看一看我们这本教科书是不是与其他学科的书有所不同?它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看书就知道学的是什么内容,你们拿了一这本书是不是感到很含糊,究竟是学什么呢?同学们,看看这本书,它是研究性学习的背景材料与示例,所以说它不是一门学科,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好好的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把它应用到其它学科中去,从而提高我们学习效率。这种新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目的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的呢?首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研究?(深入细致的钻研)(学生回答)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重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3、重体验。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4、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5、重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三、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三)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四、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①研究性学习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个人选择课题,二是组成课题小组,三是拟定课题计划,四是组织课题评审,五是开展课题研究,六是教师监控指导,七是形成成果报告,八是进行课题答辩。这里我重点说说当务之急,选好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和进行调查研究。②先说选课题,选课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课题研究有时候就是一槌定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是否妥当,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改。实际上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过程。选题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选题能力。或者说一个人的研究能力首先就表现在选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来说,选题比科研方法更重要。选题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年英国的哈雷仅掌握了三次哈雷慧星的行踪,就发现这是同一颗慧星,并预测出下一次回归的时间;而我国从春秋时代到哈雷同期,有关哈雷慧星的记载有31次,却从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弱项。什么是课题?课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择课题要考虑实际需要,例如能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选择研究专题必须考虑专题的科学根据、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选专题时,要特别注意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条件。要考虑学习精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从我们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专题宜小不宜大,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论文(项目)的难度。要选那些常被大人们忽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来进行探索研究。尽量在选题时不要走入误区。例如没有解答可能的问题(如:最后一只恐龙的诞生日),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3000年11月5日温州天气怎样)或者可以产生无穷辩驳的问题(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课题的选择:“品牌与形象”→“服装品牌与个人形象”→“校服与中学生形象”。③再说成立课题组。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课题需要一个集体协作,有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俗话说孤掌难鸣。你不能一个人去造一个导弹,去建一座大楼。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专业性强,决定了集体协作完成。我们搞课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分享他人成果,学会尊重他人,要有协作精神。因此我们成立课题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课题组一船以四到六人为宜。同一兴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能力互补。课题组分工要明确。组长要会当组长,组员要会当组员。当然研究性学习还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还有一种是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④第三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即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谋划。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是课题背景条件。就是这个课题是在什么情况下筛选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其二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课题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结果。包括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例如某项关于城镇中学学生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城镇中学学生厌学的情况:研究假设是当前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率比重点中学高。再如某项关于实习效果的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预习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假设是预习与学习成绩成正比。其三是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把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研究专题。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四是研究的方法及步骤。就是具体的研究方式、手段和工具,研究步骤是研究的阶段、过程和时间规划。(1)查询有关资料和文献,为课题研究与学习积累知识基础方法:去图书馆查有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对有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进行访谈。进而再把查询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2)调查:方法:A、问卷法:(最常见的一种调查方法)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比较多而全面的信息。缺点:较难得到非常可靠的答案。采用无记名的形式。举例:期末时的学生评教。B、访谈法:单独进行的交谈,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却有更多和典型性和具体性,毕竟各人的想法不同,对某一典型的深入研究更加有利于对总体的分析。举例:学生座谈会C、实地考察法举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D、网上调查法: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隐蔽和真实,大多数人在网络上更加容易无所顾忌,更加容易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得到的调查的真实可信程度自然会更高,而且在网络上问卷是全社会开放的,所以不会拘泥于自己选定的调查对象,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想念得到的答案会更加客观。(3)情况分析:参照例题进行分析。(4)探讨对策:参照例题进行分析。其五是研究的预期成果。通过大家查资料、调查、分析、探讨,辛苦地劳动,总要把研究的结果颂出来,让大家知道通过你的劳动,获得的成果。可以撰写一系列的调查报告、论文或心得体会。其六是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组长和组员分工要明确。要落实责任,分关把口。不能叫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其他人闲得没事干。这一部分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专题可以不写。或注明是个人独立研究。其七是学习者的体会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活动,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自己,获得了怎样的收获。五、总结:1、请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2、教师总结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的介绍

本书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制定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指导书。全书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重点,难点解析,剖析了各章节的知识结构,提示了各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并编制了适量的自测题(附答案),有助于学员迅速掌握原教材的主要内容。

饭桌礼仪学习指导

1、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2、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3、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4、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老人跟前,按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客人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客人先动筷子,以表示对客人的重视。

什么是学习指导

在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依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创设有利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方法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简单点,就是教人怎么学习

如何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指导其进行综合性学习指导

所谓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就我班学生现状,基础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更应给予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达到相应的水平。一、捕捉自主学习中出现的不同信息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使问题向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开放。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思维状态。这就是要求我们做好对于学生信息的捕捉和回收工作。只有时时刻刻分析整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在学生徘徊迷茫时及时引导,在障碍阻塞处点拨,在融会贯通前疏通,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取得成功。二、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和分寸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怎样指导才充分、必要又不会包办代替?哪些指导是必要的,哪些指导是不需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指导自主学习时会面临的具体问题,指导不好就会影响自主学习效果。比如,介入的时间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展开自主学习,往往会使学生丧失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机会,造成包办代替的后果。反之,在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或学习不得法而急需指导时,我们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往往会使学生处于盲目状态,不但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效益,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对学生不敢放手,指导不到位,不充分,也常常会导致学习活动偏离目标和方向,或使学生不知所措,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介入的时机和指导的分寸,适时、适度、适当地发挥指导作用。三、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维在学生思索问题零散琐碎,难以形成清晰的条理和整体印象时,教师可进行整体思维的引导、点拨。如当有的学生发现的知识处于无序状态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理序点拨,以使知识条理清晰,扣线串珠。当有的学生思维处于凌乱状态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整合引导,以使思维井然有序,清晰明朗。如果能抓住时机予以及时的、充分的引导,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使自主学习向纵深发展。四、帮助学生接通思路当有的学生认识失误、理解偏差时,教师可以通过有的放矢的引导来帮助他接通思路,或通过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以求得经验的支撑;或通过策略与方法的适当渗透,以求得借鉴;或通过适当的旧知的复习铺垫,以求得知识的沟通。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想办法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大学生学习指导》七:在大学学什么(三)学会思考

在中小学我们学习大多是死记硬背,习惯记标准答案,我们对于独立思考的理解主要是不要去抄同学的答案等。但走上社会后就要能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思维,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通过自己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找出一个最佳的答案。 现在我们读大学,目的就是使我们更好地社会化,为走上社会做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对问题学会思考。 学会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也是你超越他人的途径。善于思考就是要敢思、爱思、多思。敢思就是有胆量,冲破人所固有的从众思维模式,不怕别人嘲笑,敢于思考难题,不怕权威,不唯书,不唯上,要有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爱思,就是把思考当乐趣,倾心地去思考,执着地去思考,这样思考的质量就会越来越好,思考的效率越来越高。勤思多思是通向智慧的大门,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由于大师比普通人思考的多,著名作家萧伯纳说:“难得有人一年会思考二三次以上,我则用一星期思考一二次而驰名国际文坛。”只要你也多思勤思,你也一样能成为大师,多思就能生疑,有疑就要多问。 大学学习的质疑性原则告诉我们,上大学不仅是来“学”的,而且是来“问”的。 多思多问就能使我们深入地掌握知识产生的过程,并能获得学习知识、创新知识的方法。问使我们学会思辨,思辨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学会思考的过程。 其次,我们还要学会独立思考,上大学作业不多,即使有作业大多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需要我们在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理解、记忆的情况下,更多地需要自己去体验、归纳、推导、运用、模拟、探索、发现。通过这些思维实践活动过程,自己寻找知识的真谛。习惯了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转变思想,接受这种我们原先渴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虽然它会更为艰苦,花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对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有帮助的。 第三,学会思考还要注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勤于观察、善于质疑的习惯。观察和思考是一个人创新应该具备的品质,观察是前提,思考是保证,没有观察就不会发现问题,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发掘和提炼,没有观察和思考就不能突破前人,就没有理性的升华,就没有新的发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人们仔细观察和缜密思考下产生的。 案例:鲁班偶然发明了锯。 鲁班是战国时代有名的木匠。有一天,他到山上去砍伐树木,正在爬山的时候,他偶然被山上的一种野草划破了手指。鲁班很奇怪,一棵小草为什么这么锋利?怎么样能划破皮肤呢?他把草摘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长有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到启发,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想如果用铁打成边缘上有细齿的铁条,这样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做了几根带齿的铁条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对这个耳熟能详的儿时故事,不知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里面蕴含着几种科技创新的品质。现在我们一起分析一下,一是所有的发明发现都是源于生活生产实践,鲁班正是在砍伐树木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这种草,发明了锯。二是他善于发现、质疑和思考。一个人上山被野草划破了手是常事,自信倒霉也就过去了,但唯有鲁班从划破手指的疼痛中发现奇迹,为什么一棵小草有这么大的威力,并能发挥想象力,联想到了自己的“专业”。三是他不但发现了、思考了,并且又去尝试了。并且坚持到成功。可以想象,他发明锯的过程肯定是经过多次的尝试才逐渐完善的。 独立思考的质疑精神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更加重要,更应强调。信息时代人们往往认为信息重于一切,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有害的,获取信息绝不是最高目的。如果不加选择地利用这些信息,首先说是不科学,有可能是有害的,现在谁都可以开博客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各种材料,你搜索到了就成了你的权威材料和数据。我们说质疑的前提是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现在互联网上的东西更不能迷信。不迷信不等于不相信而全盘否定,关键是对任何信息都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分析比较证实确认,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我们要成为信息的主人,不要当信息的奴隶,信息通常只能是激活我们思维的材料,决不能被它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开展学习指导?怎么样进行学习指导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初中数学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二、对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三、学习能力的指导。  第一方面,对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具体体现在: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好数学有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创设情景的引入,或从远及近以及有实例进入课堂;还是在讲授新课,例题、练习或者是答疑解难,课堂小结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即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学习,从而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练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得体,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题等,例:……从中“悟”出规律。让他们在学习中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磨练意志,争取独立解决问题。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看书、做笔记、独立完成作业等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需求;对学生应进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并通过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建立评价表扬制度;鼓励学生发展;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使班级建立学习规章制度,养成良好学风。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上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此情境中,好的“学法”才能被学生愉快地接受,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第二方面,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师能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并让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交流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认识。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合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某些数学结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启发式提问取材想、发现,应留有余地地让学生猜一猜问题的规律、解题方法、结论等。如在讲零指数幂的定义时由 ÷ 从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得 ÷ = 。从除法化为分式后约分得 ÷ = =1从而引导学生猜想 的定义。当然在讲解时应强调前面的导入,由于出现了除法运算就应保证分母不为零,从而在得出零指数幂的精确定义 =1(a≠0)。类似的导出负指数幂的概念。又如在求n边形的内角和时,使学生置身于猜想发现的情景之中,先让学生考虑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考虑其规律猜想出n边形的内角和,再加以严密的证明。内是得导处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公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使学生多动手实践,积极自主探索,并与师生间、学生间合作交流。  3、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实际,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对学生点拨学习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引导学生总结时,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应用,在训练中巩固掌握学法。最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形成自学能力,这样就将学法指导的重要目标——教会学生学习落到实处。  第三方面,注重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对学生数学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加以指导培养是重要的环节。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重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  3、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具有从事继续学习的基本功。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总是要先给学生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力求做到细致、全面。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差异,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在这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才会得到培养和逐步提高。另外如注意力,包括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持续性和转移等。这些都有一个训练培养的过程。在数学中的计算过程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注意力,它也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如很多初中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常常是注意了计算而忽略了符号。在合并同类项时注意了系数而顾不上指数。这些计算中的失误、究其原因有知识是否过手、掌握知识是否熟练的问题,也有运算时注意力是否集中的问题。因此在学习数学时,要求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良好的素质,而数学中的运算或证明就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素质。还有记忆力是人类思维的素质,特别是理解性的记忆,往往与后天的培养有关。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经常要求学生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作分析和类比比较。特别是需要学生将新知识和已被头脑中记忆的一些内容相类比。即在分析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理解记住新知识。如在记住Rt△的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分析射影定理的共性与个性,自然有利于记住射影定理这个新定理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又如对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定理系统的分析与类比,都极大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住这些数学知识。当记住这些数学内容后,学生就能建立或扩大这些数学知识概念的体系或建立数学内容中不同概念体系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时正如著名科学家阿尔福u2022托夫勒斯所说:“所谓天才就是先于别人或多于别人掌握求识界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相结合,教师的指导与学生探求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学习指导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贴心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又是班级工作的领航人,学生的年龄越小,就越需要班主任的领航。学生是走向胜利的彼岸,还是沉入学习的海洋,关键在于班主任这位领航人,班主任如何领好学习之航呢?  一、班主任要有“大学习”的观念。  班级授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同学科教师交互向群体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同一个班级接受着不同老师传授的不同学科知识,这就是班级学习。班主任应注意到这种学习的特点:分科学习,群体学习。而班主任教授的是一门学科知识,指导的是群体的学习。那么,班主任就应“风物长宜放眼量”,树立“大学习”的观念。即要指导全体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协调好各任课教师间的关系,不要利用班主任的权威要求学生学习自己所教学科;要面对全班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不要只照顾个别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各科学习,不要出现偏科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的学风纯正,才能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  二、班主任要在班内建立“比”、“学”、“赶”、“帮”的学习激励机制。  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年龄越小,其动机就越不明确,其行动也就没有目标。此时,班主任就应为学生创设具体可行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动机,引发学生的行为,使之产生竞争意识。而“比”、“学”、“赶”、“帮”就不失是一种好的学习激励机制。群体学习为“比”、“学”、“赶”、“帮”创造了可能性,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就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快在班内建立起学习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好的要使之突出出来,使之成为班级学习中的火车头;学习不好的也要使其看到希望,充满必胜的信心,促其奋勇直追。从而形成好生猛跑,学困生直追,好生带学困生,学困生不掉队的良好的学风。  三、班主任要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指导。  只要正常的学生,都有着共同的学习心理,可以这样说没有甘当学习差的学生。其实原本没有学习差的学生,所谓的学习差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比如,当面批评学生说:“你不行”、“你真笨”、“你永远也学好”、“你不如某某”等等,一次,两次,久而久之,终于使这些学生承认了“笨”,甘于了“差”。从而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动力,害怕了学习,周而复始终成学困生。这难道不是人为的制造学困生吗?班主任理应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摸清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唤醒学困生沉睡的“大脑”,使其扬起学习的风帆,去摘取学习的明珠。具体做法试举三例:  1、建立学困生学习档案。即对学困生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基础、智力因素、家庭情况、交友等方面进行追踪统计记录,以便找出学困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  2、开展“一帮一,差对好”的结对子活动。即让班里的优秀生和学困生结成对子,同游戏,共活动,帮思想,助学习,使学困生受到优秀品德、良好学习态度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3、及时表扬学习有进步的学困生。学生的学习愉悦莫过于教师尤其班主任的表扬,表扬胜于批评,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一直在批评中成长的学困生,表扬是医治学困生的“特效药”。  四、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因事施教。  一群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不可能不发生碰撞,不可能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事件组成了一个多彩的班集体,形成了美丽的丰富的学习生活。班主任应善于获取发生在班内的各种事件,洞察事件的真谛,因事施教。好事要使之光大,坏事应使之消失影响,力争使之形成从善如流,视恶如仇,争做好事的班风,从而使全体学生能够在思想上明辨是非,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五、班主任要向学生讲学法。  下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应成为指导学生的一个主题,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懂得教法,还应懂得学法。只有获得正确的学法,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即学贵有法,学贵有得法。做为班级领航人的班主任理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法,同一学科不同的章节也会有不同的学法;不同的学生要指导不同的学法,同一学生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也要指导其不同的学法,甚至不同的学期要有不同的学法,同一天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学法。  总之,学法应因学科、因人、因时而制定,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同中求异,异中寻同;时时调整,事事不同,人人有法,这就是班主任的学习指导工作。

学习指导 名词解释

  学习指导是指在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为依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创设有利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方法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学习指导的内容有哪些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  同学们获取的数学知识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教师讲授、阅读课本或者其它资料、自身实践。所以要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阅读、学会听课、学会思考。  1、学会阅读。阅读教材来获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较好地掌握数学语言,提高自学能力。  2、学会听课。所学的知识,一般都是间接知识,是抽象、形式化的知识,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必须听好教师的讲解。  3、学会思考。数学具有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思维来学习的,所以思考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反思和反求。  二、抓住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  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独立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四重要环节,掌握好每一环节,对学习起着至并重要的作用。  ⑴加强预习。预习是探索知识、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阅读和自学能力。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如定义,要求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和符号。对于关键词语要认真推敲,明白涵义,对相近的概念的定义,能加以对比,分清异同,并能举出符合概念的实例。预习定理时,要求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懂得定理的应用。预习例题时,要求看懂解题过程,找出解题的关键,重视书写格式的示范性。  在预习时要求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预习提纲:要求认真看书后,把重点概念、定理、公式整理在笔记本上。②预习习题:看书后能自行解决书上的习题,有疑难问题留待课堂上解决。③提出问题:学习了基本概念、完成预习后,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概念进一步深化。  ⑵加强听课。①做好课前心理、物质两方面的准备。课前不应搞剧烈运动,不参与带刺激性的活动。同时要准备好上课用品,并认真思考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这样一上课就能进入状态,善始善终听好课。  ②带着问题听课。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把预习中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好,从而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增加听课的效率。  ③积极思考问题,大胆举手发言。要求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向老师请教。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敢于一题多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求异。  ④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手脑并用。上好数学课,必须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数学概念是通过做题来巩固的。在做练习时,不能马虎对待,不能得过且过,而要认真分析,认真推理,认真演算,认真听老师讲评。  ⑤重视听好每一节课的小结。每节课老师都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重点、难点,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要求听好、掌握好,并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记录在笔记本上。  ⑶加强总结归纳复习  很多同学认为,课前预习了,上课听懂了,课后就是做题巩固了,这是很片面的。要结合复习,对所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每一章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总结规律。按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写出简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专题化、条理化,这对深化知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⑷加强作业  也有一些同学认为,作业就是把老师布置的题目做完。这也是很片面的。在做题目的同时,要对当堂课的题型再作回顾,掌握解题规律,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题中所起的指导和定向作用。使同学们能用较少的时间,较小的题量,达到较好的效果。

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有效辅导应有的放矢在进行辅导前,要事先要确定辅导的对象和内容。辅导的内容主要有①解答疑难;②堵漏补差;③拓展提高;④端正态度、指导方法等。辅导的对象应该既有学习困难者、存在学习障碍者,又包括学有余力者和因故缺课者。由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对课内教学的适应性不同,有着不同的辅导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订辅导方案。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大多采用个别辅导或者集体辅导形式。要使辅导工作深入有效,教师一定要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积极地投入,要注意跟学生坦诚交流,沟通心灵,用积极情感点燃智慧火花,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辅导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中落实,方法上得当,我们学校的有效辅导工作一定会有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并结出丰硕的教学成果。

卫生统计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的内容简介

每一章均设以下栏目:【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了解、熟悉和掌握。“了解”者,只需知道有此事;“熟悉”者,需知来龙去脉;“掌握”者,需牢牢握于掌中,会算、会用。层次清楚了,读者就不致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难点】最好放在课后复习时阅读,要点所在、彼此联系以及可能的陷阱,作者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帮助读者把成堆的知识顺理成章。【案例讨论参考答案】与教科书每一章的案例讨论遥相呼应。针对似是而非的案例,读者务必在讨论乃至争论得不可开交之后才翻阅这一部分。最好是一眼、一眼地“偷看”,不要顿时放弃悬念。【电脑实验程序及结果解释】进一步就教科书中全部电脑实验,注解程序的主要语句,展示输出结果,并诠释其意义。在这部分内容的指导下,师生可以顺利地完成电脑实验,并理解每一个细节。如果尚不具备电脑实验的硬件或软件,教师可利用这一部分“讲”实验,学生仍可形象地“领略”有趣的现象,增强对统计学概念的“悟性”。【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与教科书每一章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一一对应,旨在帮助读者自行对照与反思,也可适当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补充练习题】与【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是为读者准备各种考试服务的,《卫生统计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每一章增列了相当数量的选择题,也有一些是非题和简答题,同时提供了参考答案。

炒股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技巧?有没有比较靠谱的老师可以学习指导?

也毫不在乎。但是对于后者,你常常快乐。倘不是手指害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学习指导的目录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学习指导》1.长度和密度的测量[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课后问题与思考]2.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3.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4.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5.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6.静电场的模拟[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7.电桥法测电阻[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8.电子射线束的电偏转和磁偏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9.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10.分光计的结构与调整[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11.电表改装与校准[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12.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13.电位差计的校准和使用[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课前思考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课后思考题][实验小结和体会]14.用牛顿环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15.用分光计测量三棱镜的折射率[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16.用双棱镜测量光波的波长[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17.单缝衍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18.迈克尔孙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课后问题与思考]19.密立根油滴实验[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处理][课后问题与思考]20.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21.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22.温度传感器的特性研究[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预习问题][实验内容和数据处理][实验小结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