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2)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3)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训练(4)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提高(5)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2、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3、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训练。4、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提高。5、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经典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生活理想切合实际。3、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4、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5、善于从经验中学习。6、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会有一个观念的、正确的评价和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合适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做到就事论事,顺其自然。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能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自我整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谈定冷静的处理和对待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简短的有哪些?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6、性心理教育,即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简短有哪些?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如下: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2、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3、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4、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5、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6、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原则1、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2、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例如,中学应当把青春期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来抓。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知识如下:.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是什么?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是:1、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2、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的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另外,很多学校口头上说是实行素质教育,实际是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许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等等。3、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4、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5、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和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为中促使学生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简短是什么?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简短如下: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2、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3、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4、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5、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克服困难。2、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并加以运用。3、教师课外可以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与此同时教育所有同学。4、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着重讲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又哪些方法保持心理健康?等问题。5、可以请教心理咨询师,让他们参与其中。并教育他们。6、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会,表彰优秀同学,让他们借鉴学习。7、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教育。比如学生写信投放到校内收信箱等。或者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都有助于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如下: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 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普

【 #教育# 导语】小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教育频道!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普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2、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3、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4、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   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转变,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堪忧。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知识,更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 2.造成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恶劣的气候,各种事故等人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是产生不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冲击甚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对孩子造成不良刺激,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   2.学校教育的忽略。   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的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另外,很多学校口头上说是实行素质教育,实际是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许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等等。还有部分教师欠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惯于不自觉地将许多本来属于心理问题的东西看成是思想意识问题。如:把学生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这种把学生心理看成思想问题来处理的方法,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从多方面做起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使学生无时无刻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和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为中促使学生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能力差,随意采摘践踏花草,或随意丢纸屑等。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在校园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在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就不忍心破坏,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比如:对教师进行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与此同时,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教师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u201eu201e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4.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精心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5.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深化心理品质教育   据调查,目前上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如何教育好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再忽视,但,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对小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矫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同时也不是单靠教育力量就能一劳永逸,而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6.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   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7.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8.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普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如下:1、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2、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的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另外,很多学校口头上说是实行素质教育,实际是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许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等等。3、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4、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5、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和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为中促使学生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关系到以后的身心成长。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著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身心健康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理健康又是主导方面。对于外界环境因素的 *** ,人的心与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时,就要充分注意心与身两个方面,不能只注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因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络、相互制约、互动影响着的。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以什么为标准?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呢?这是任何一位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回避、必须明确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十分困难的问题。   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规定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因而认真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1、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   经验性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比如,个体基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智慧活动、情感活动或人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感到不舒适、不适应,感到烦恼而又难以自我调节,因而意识到或认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二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   2、心理健康的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性变化为根据的心理诊断标准。医学标准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现异常,其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系统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性变化的过程,即使目前未能发现任何生理病理性变化,也不等于这种变化过程不存在。随着现代科学和诊查技术的发展,必定能在更加精细的分子水平上发现这种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程度。医学标准认为,人体这种生理病理性变化的存在,才是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可靠标准,因而医学标准十分重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检查及心理上的测定。一般来说,医学标准对于大脑及其他躯体病变导致的伴发性心理障碍及癫痫、药物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诊查十分有效,而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因为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通常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单凭医学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判断标准相互印证。   3、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比较,显得过于离奇,不相适应,不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就被认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二是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   社会适应性标准是与社会常模即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常态相比较而言的。就是说判断某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或异常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常模,是否符合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常态,而不以有无病理性变化为依据,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社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及其影响。***2***必须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及对社会的影响。***3***要注意细心观察。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和行为突然一反常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判断其正常或异常并不困难,然而如果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不明显的、渐进性的,要作出确切的判断就是相当困难的,必须注意细心地观察。   4、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事实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对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呈现正态分布,即居于中间状态者为大多数,视为心理的正常范围,而偏离中间状态居于两端者为少数,视为心理异常的范围。必须明确,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某些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惧、注意分散或人格结构上的某些弱点或缺陷在居中的大多数正常人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未必就是病态,只有偏离均值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一个半或两个标准差以上才是不正常的,并且偏离程度越大越不正常。尽管如此,也未必都有病理性变化,因而不可轻易作出心理疾病的诊断,一般可表述为某项或某几项症状偏高或略显偏高。 “的人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2、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3、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训练。4、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提高。5、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经典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生活理想切合实际。3、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4、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5、善于从经验中学习。6、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会有一个观念的、正确的评价和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合适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做到就事论事,顺其自然。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能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自我整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谈定冷静的处理和对待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下:1、 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师会对小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专制的老师 以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精神,使学生焦虑忧郁,造成学生对学校产生消极的态度。2、 坚持心理健康的科学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和方法的依 据是学校心理学。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学校心理学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和这些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3、 尊重与理解学生首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许多学生特 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觉性较差,缺乏自信。这时,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将有助于形成小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让学生接受。只有无条件地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包括同情性理解,认识性理解两种。同情性理解,是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当事人的心理去体会,理解他们的难处与困惑。4、 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坚持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心理更健康,素质提高更快。5、 全体与个别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于较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理 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重点治疗。在个别教育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措施。如:通过班会、晨会、各种课外活动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对于家庭不健全的学生,要采取个别教育,与他们交心谈心,多多关心帮助他们,替他们保守秘密,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有效地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治疗。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知:小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认知,即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优点和不足,认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2、情感管理:小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表达情感、了解情感的基本特征、学会适应情感变化。3、人际交往:小学生应该学会与他人交往、解决人际矛盾、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4、压力管理:小学生应该学会认识压力、了解压力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学会解压、放松。5、意义及价值观:小学生应该学会认识自己的生活意义、了解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影响、学会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1、促进健康成长: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促进健康成长。2、预防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在小学生中也非常常见,例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他们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3、提高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4、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往。5、建立家庭和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和谐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家庭建立更加和谐、温馨的环境。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