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什么是中国的孝道文化?

1、儒家孝道: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孝经由儒家推广也被人们认可,古代统治者还建立了一套以孝为主体的律法。古时候,晚辈辱骂长辈,会被当地自订的宗法所判,儿女打父母则是会被官方的律法判罪,罪可致死。又如父母丧亡,儿女需为其守丧三年,为官者则需褪去官服,守丧之后再复职。如此种种,不再多说,但这无一不表明了孝字在古时候的中国多重要。儒家的孝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占有巨大的作用,为维持社会安定、社会秩序作了巨大贡献。2、孝的现代意义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扩展资料:典故:1、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2、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3、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孝

有没有关于孝道的故事

看书

孝道二十四孝故事

答:一、二十四孝图主要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十四孝图》里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关于孝道的故事

1、大孝感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2、闻雷泣墓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历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

1、卧冰求鲤王祥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爸爸给他娶了一个后妈,这个后妈将王祥养大成人,但是从很早之前后妈这个角色向来都是比较恶毒,不近人情的,王祥的后妈朱某也是如此。她对待王祥一点都不好,为人非常的挑剔刻薄,甚至还经常在王祥的爸爸面前编造王祥的的坏话,让父亲对王祥越来越反感。2、涌泉跃鲤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四川。故事好像是有一对孝顺的夫妻,男的叫姜诗,女人为庞某,二人对他们的母亲非常的孝顺,就连周边的人也都知道,他们非常孝顺他们的母亲,姜诗与庞某的家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来回一趟需要6、7个小时,庞氏的婆婆爱喝长江水,并喜欢吃鲤鱼。然后庞氏每天均会步行七里的路程,去取长江水,并为婆婆做鱼吃,每天如此,我想一般人不能这样坚持吧。历史作用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你好,关于孝道的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历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有:1、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2、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4、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5、埋儿奉母:郭巨,东汉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关于孝道的故事文言文

1. 求关于“孝”的古文,最好是叙事的古文故事.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1.jpg />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2.jpg />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3.jpg />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4.jpg />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5.jpg />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6.jpg />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images。 2.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3. 孝的文言文故事“禹” 原文: 舜,有虞氏首领,又称虞舜。母亲早亡,继母生子名象。继母与弟象对舜心怀嫉恨。舜的父亲眼瞎,又不辨善恶,偏听偏信,对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有一次,他们要舜去修仓,待舜登上仓顶,他们却抽去梯子,放火焚烧。舜挟着两个斗笠,从仓顶飘然而落,毫发无损。又有一次,他们要舜去淘井,舜刚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滚落,舜从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继母及弟象十分惊恐。尽管他们对舜屡次加害,舜对父母孝敬如初,对弟象依然友好。帝尧知舜至孝,又见他德才兼备,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禅让给他。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后世尊为“远古圣王”。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 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4. 孝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关于孝到的文言文【篇一:关于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5. 求10个孝的故事,字少的来,不要文言文,少的适量~ 1.黄庭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2、庾黔娄,我给父治病,亲自尝大便 3.孟宗,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4.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5.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只知道这么多了。 6. 求珍惜敬孝的文言文 《二十四孝》讲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选择吧,有的是糟粕。 例如郭巨埋儿,这样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 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 瞽搜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 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 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 名恒。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 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 曾参。字子舆。 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 乃啮其指。参忽心痛。 负薪以归。跪问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 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 衣以棉絮。闵损。 衣以芦花。一日。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 损曰。母在一子单。 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 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尝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 南游于楚。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乃叹曰。 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 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 途遇一妇。求为永妻。 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 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 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 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 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目。 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 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江革。少失父。 独与母居。遭乱。 负母逃难。数遇贼。 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 贼不忍杀。转客下邳。 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 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 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 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 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后汉陆绩。 字公纪。年六岁。 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 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 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 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有诗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 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 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 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 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 乳其姑。奶不粒食。 数年而康。一日玻长幼咸集。 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 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 有诗为颂。 诗曰孝敬崔家妇。 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 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晋。 吴猛。年八岁。 事亲至孝。家贫。 榻无帷帐。每夏夜。 蚊多潜肤。恣取膏。 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 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 继母朱氏。不慈。 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 时天寒地冻。祥解衣。 卧冰求之。冰忽自解。 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有诗为颂。 诗曰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 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汉。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 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 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 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 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 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 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 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 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 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 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朱寿昌七岁。 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 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 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 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 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 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 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 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 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 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 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 甜。心甚忧之。 至夕。稽颡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 奉养二亲。备极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 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蔡顺少孤。 事母至孝。遭王莽乱。 岁荒不给拾桑。以异。 7. 关于慈孝的古文,最好的文言文的文章最好长点的. 《二十四孝》讲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选择吧,有的是糟粕.例如郭巨埋儿,这样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瞽搜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3363464薄太后.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后汉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有诗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奶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玻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有诗为颂. 诗曰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 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有诗为颂. 诗曰黑桑奉萱帏.饥啼泪满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 十九、扇枕温衾汉朝黄香 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有诗为颂. 诗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二十、涌泉跃鲤汉朝姜诗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召邻.母.供。 8. 曾子孝的故事 我很喜欢曾子,中国历代帝王也很喜欢曾子,因为他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到现在还深刻影响着我们,这是孔子他老人家做不到的。 关于孝的只有几个故事,不知道你满不满意? 一是奉养父母,虽然生活十分俭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养父亲。还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放弃了多次去异地做官的机会。 二是尊敬父母,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 三是取悦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悦父母的典型事件。话说曾子跟随父亲在在瓜地里劳动除草,但是失手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后仍然弹琴歌唱,作出快乐的样子。 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曾子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并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鱼,感觉味道很鲜美,但却把它吐了出来,别人问起原因,他说:“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生鱼的味道,现在我却吃了生鱼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来了。”从此以后,终生不再吃生鱼。双亲去世以后,曾子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 没有古文的啊,不好意思

孝道故事十个字?

十大经典古代孝道故事1、卧冰求鲤在小编看来,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孝道故事当属卧冰求鲤。这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孝道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位叫王祥的人,生母去世早,而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使他失去父爱。一年冬天,父母生病了,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面上都结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鱼,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王祥就去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体温把冰焐化,为母亲打鱼。这个时候,冰块忽然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继母吃到鱼后,病果然好了。当时的人们谁也没见过大冬天凿冰能捕到新鲜的鱼,认为是王祥的孝顺感动了天地,后来民间便流传出了“卧冰求鲤”的美谈。2、孝感动天孝感动天这个古代孝顺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是《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相传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个善良孝顺的人。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总是用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而后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大家都说是因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最后还把天下禅让给了舜。3、卖身葬父在一些古典小说和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古代女子卖身葬父的情节。其实这个故事最早来源于《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是历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对董永说,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4、戏彩娱亲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名叫老莱子。老莱子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不仅在吃住上满足父母的要求,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此外,还想尽一切办法来博得父母的开心。已经70岁的老莱子,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笑。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这个中华孝道故事,便是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5、哭竹生笋从古至今,有关孝道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孝子孟宗哭竹生笋额故事,就是经典的孝道故事。孟宗是三国时期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因为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希望母亲病情赶快好转,就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过了一会,听到有东西从土里面冒出来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地上突然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立马小心的摘取了竹笋,回家熬笋汤给母亲喝,之后母亲身体果然大有好转。6、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因为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就从百里之外的亲戚家借米来回孝敬父母。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不愁吃喝。每每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到:“即使现在想吃野菜,想为父母去借米,又哪里能如愿呢”。7、亲尝汤药熟悉西汉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汉文帝刘恒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孝子。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就是中国十大孝顺典故之一,还被列入民间通俗读物《二十四孝》之中。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他亲尝汤药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8、恣蚊饱血恣蚊饱血这个孝道小故事,讲述的是晋朝时期有位叫做吴猛的人,非常孝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幼年母亲早逝,便与父亲相依为命。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是没有蚊帐的。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9、弃官寻母朱寿昌,字康叔,宋天长同仁乡秦栏人,是当时有名的大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中流传甚广的孝道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朱寿昌7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五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在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在同州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10、涌泉跃鲤古代孝顺的经典故事涌泉跃鲤,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姜诗为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婚后两人对父母都特别孝顺。由于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有次庞氏打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孝道故事

这里有一个《子游问孝》的典故。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一点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的。我们讲求的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现在大多数的子女都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消费,所以“孝”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神享受呢?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给它们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还不如它们么?其实父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非份要求吗?只不过是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不愿去做罢了。只要稍微用一点自制力,兄弟就可以做到“孝”了。我们看

中国是非常重视孝道,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孝顺的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你知道哪些?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中国二十四孝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忧心 涌泉跃鲤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大舜的孝道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叫瞽叟,没有知识,又喜欢妄作妄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很贤德,可是早早就亡过了。他的继母为人不知礼仪,口里不说忠信的言语。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很傲慢。他们常常想要谋害舜: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 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舜就像孩子般的呼叫哭泣,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事后舜毫不嫉恨,舜以为父亲、母亲、弟弟这样对待自己,都是自己侍奉不得法,不能够得到爹娘弟弟的喜欢,过在自己,不在他们,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有一次舜在厉山地方耕种,天帝就派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十四孝图列举文中出现的有关孝道的成语故事?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有没有关于当今社会的孝道故事?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关键词:孝 儒学 伦理道德 《孝经》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社会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孝”字简释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 ,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1](P39)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2](P398)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 二 阐发儒家孝道观的主要经典著作《孝经》 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孝经》“是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引起的争议最多的著作”。 [3](P1)其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学术价值上,而是在社会价值上。以致其面世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 《孝经》成书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但“今文《孝经》经过刘向整理后,才确定了后来流行本的规模”。 [3](P11)东汉时,《孝经》就被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当时流行的是孔安国传郑玄注。自那以后,《孝经》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到唐代,玄宗亲自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学者邢昺为之作疏。现今流行的《孝经》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由于《孝经》将家庭与社会人伦道德紧密结合,加上统治者的积极宣扬,故《孝经》几乎成了封建时代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 对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证伪的官司。笔者则认为《孝经》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们且看两例有力的证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司马迁是位大史学家,治学严谨,考证确凿,加上离春秋战国时代较近,资料转抄讹误甚少,当不会有错。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书》言“为曾子陈孝道”,即《史记》载“故授之业”。从马、班两位史学大家的记载可以看出,《孝经》的最初作者实际上应为两人: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将孝道口述给曾子,曾子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间或插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就是所谓的孔子“述而不作”。他们两人的关系类似于当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关系。故笔者认为《孝经》的最初作者应是孔子和曾子。当然,曾子的门人可能也参与了整理《孝经》的工作,于是也有他们的观点及其在书中对他们先生的尊称。 今本《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对于《孝经》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皆传文”。 [4](卷八十二) 《孝经》一书,对于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之间的各个阶层的孝行都有明确规定。但其基本倾向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那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从而达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得到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 三 孝为德之本 历代儒学之士大力宣扬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5](P71)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仁也。” [5](P430)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5](P359)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6](P475)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5](P171)“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简明概括。而他又认为 “孝”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5](P71)既然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那么,为了这种理念价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体最直接的行为要求。 儒学创始者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7]诚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所以他又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P79)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P44)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5](P79)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5](P79)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P98)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孟子对孔子仁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因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5](P357)又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5](P385)。推已及人,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孟子孝道观的独到见解。故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P253) 孔孟以后,宣扬孝道观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学领袖关中张载、洛阳二程都大力阐发孔孟儒学孝道观,从而使孝悌观念在民众中得以迅速传播,并打下深刻的烙印。 张载则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 [8](P180) 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9](卷十一)“为仁之本”与“仁之本”是有区别,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又说:“人无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尽孝尽悌也不可。”[9](卷二十三)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 清朝名儒魏源也对孝道有所阐发,他说:“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10](P14)把侍奉双亲的“孝”和“敬”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魏源的新见解。 四 孝为政之本,统治者对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观念也是统治者为政的根本。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5](P82)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用孝悌观念来影响社会政治,就是参政了。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学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指出了“孝”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行为的结合体。而“孝道”对封建政治的重要性在《孝经·三才章》里则体现得更为具体。《孝经·三才章》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以孝行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孝经·孝治章》载:“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只要推行孝悌,就会国泰民安,政治清明。有子也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P70)历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对于稳定其统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汉代统治者为表示推崇孝道,自惠帝始,给多数皇帝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等等。《汉书·艺文志》载:“汉文帝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孝经》受到重视。同时将行孝与否作为选吏的依据,行孝者可以被举为“孝廉”,由朝廷任命为官。更有甚者,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注解《孝经》的也屡见不鲜,如晋元帝、梁武帝、唐玄宗等都曾为之作注。 封建统治者重视“孝道”的宣传,主要是为了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大学》里的“三纲八目”。 《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为三纲。就是一要修明天赋善德,二要治国安民,三要达到以上两项所应当达到的目标。 《大学》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统治者利用孝道来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过程。向广大民众宣扬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响人们,以齐其家。而这两项措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治国必先齐其家”[5](P12)指出了以孝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孝者,所以事君也”,[5](P12)把人们行孝的对象直接指向为君主。《礼记·祭义》则说 “事君不忠,非孝也。”更加明确地指出对君主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现。 当然,统治者要推行孝道,还需以身作则,广敬博爱,规范天下。“所谓平天下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5](P14)正因为如此,历代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做出了许多诸如上述一些宣扬孝道孝行的姿态。 除了用一些非强制性手段外,统治者还运用了强制性手段来推行孝道,那就是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刑律中,制订了对“不孝”作出惩罚的法律条文。秦代便继承先秦“惩治不孝”的传统,专有惩罚不孝的规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就载: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惩治,官府按其所告查办,“将其子断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论之”。其后历朝都有对“不孝”作出惩治的法律条文,而且更加繁密严厉。 历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稳定其统治。但不可否认这一行为在客观上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五 儒家孝道观的民间影响 历代儒学之士在理论上的大力阐发,封建帝王在行动上的推崇,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广为流传。 《二十四孝》始成于元代,多数人认为是郭居敬撰辑。 《二十四孝》在民间的影响巨大,流传甚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它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稳定统治的需要,历代帝王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二是经过几代儒学之士的阐发,孝悌观念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在一般民众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宣扬这一观念的《二十四孝》自然容易被民众接受。 《二十四孝》所选孝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说,包括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孝子;从社会地位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从年龄上说,孝子中有幼童,有成年,还有老人;老莱子戏彩娱亲,汉文帝亲尝汤药等等典型事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二十四孝》为各式各样的人物树立了孝行榜样。 然而,《二十四孝》的流传具有双重性,它既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人们心目中人道性的“孝”的观念,从而导致了“愚忠”“愚孝”现象的发生。 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关于孝道的成语故事

卧冰求鲤 埋儿奉母 扼虎救父 割股救亲

百善孝为先的故事简短 孝道的故事介绍

1、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二十四孝图的孝道故事

现在被人们所熟知的《二十四孝图》是指元人郭居敬编撰的、用以宣扬孝道的书籍,又称为《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郭居敬遴选出历史上二十四个孝子的事迹,配上简短的诗文对它们加以阐释和歌颂,这种形式通俗易懂,容易被人们识记,因而很快就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民间蒙学读物。《二十四孝图》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凝聚了许多前人的智慧,其中的图像和故事文本也蕴藏着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汉代是《二十四孝图》形成的开端。汉武帝大力推广儒家思想,“举孝廉”使孝成为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这标志着“孝”得到了上层政治权力的认可与庇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东汉刘向编写了《孝子传》,记录的人物包括《二十四孝图》中的舜、郭巨、董永。《孝子传》开创了专门记录、称颂孝子人物的典范,这是一千多年后《二十四孝图》形成的开端。魏晋至隋朝是《二十四孝图》的酝酿期。继刘向之后,文人士子编写了多种版本的《孝子传》,如晋朝时陶渊明和徐广分别编写了《孝传》、《孝子传》,南朝刘宋时期王韶之编写了《孝子传》,这多种《孝子传》中出现的孝子人物不尽相同又有所交叉重叠,其中共涵盖了《二十四孝图》中的闵损、郭巨、老莱子、杨香、吴猛、曾参、蔡顺、董永、王祥、丁兰顺。自刘向《孝子传》以后,以某种形式专门为民间孝子人物立传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为一种独特模式,这种模式推动了《二十四孝图》的形成。唐朝是《二十四孝图》的初步形成期。在这一阶段,佛教在民间获得长足发展,它积极地融合、吸纳中国本土的思想,民间孝义思想就被纳入其中,佛教进而成为促进孝文化迅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是残存于敦煌石窟的卷经,这也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二十四孝”一词。据此推测,在唐朝时,二十四孝的系统可能已经形成,这对元朝《二十四孝图》的定型具有非凡的意义。宋元是《二十四孝图》的定型期。宋代理学发达,孝文化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现了许多关于孝的典籍文章,其中,对《二十四孝图》有着最直接影响的是宋代林同撰写的《孝诗》。《孝诗》中共有二百八十首五绝诗,每首诗以人名为题,而《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子人物在《孝诗》中均有出现。元朝时,郭居敬编成《二十四孝图》,后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逐渐成为民间蒙学教材。此后,《二十四孝图》成为固定的模式并流传至今。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孝道故事

卧冰求鲤的孝道故事。 王祥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爸爸给他娶了一个后妈,这个后妈将王祥养大成人,但是从很早之前后妈这个角色向来都是比较恶毒,不近人情的,王祥的后妈朱某也是如此。 她对待王祥一点都不好,为人非常的挑剔刻薄,甚至还经常在王祥的爸爸面前编造王祥的的坏话,让父亲对王祥越来越反感。 涌泉跃鲤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四川。 故事好像是有一对孝顺的夫妻,男的叫姜诗,女人为庞某,二人对他们的母亲非常的孝顺,就连周边的人也都知道,他们非常孝顺他们的母亲,姜诗与庞某的家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来回一趟需要6、7个小时,庞氏的婆婆爱喝长江水,并喜欢吃鲤鱼。 然后庞氏每天均会步行七里的路程,去取长江水,并为婆婆做鱼吃,每天如此,我想一般人不能这样坚持吧。 哭竹生笋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卧冰求鲤的故事,大致是一样的,就是再一次寒冬,孟宗的妈妈生病了,想吃嫩笋,但寒冬腊月根本就没有,但是从小就孝顺的孟宗,用尽了所有办法,也没有找到嫩笋,于是伤心地在竹林中大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 得到嫩笋的孟宗,赶快回到了家中救了母亲一命,可以看出他的孝心感动了大地。 从以上这三个关于孝道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必须要有孝心,没有孝心的人根本不可能看到奇迹,只有有孝心的人才能看到奇迹。

关于孝道的小故事?

1、芦衣顺母孔子有个弟子叫闵损,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2、亲尝汤药刘恒,汉高祖和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3、埋儿奉母汉朝有个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4、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5、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孝

有关孝道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沉香救母

古代的孝道故事100字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孝道故事30字

一,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二,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三,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四,尝粪忧心:庾黔娄,任县令时赴任不满十天,忽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要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五,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六,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七,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八,拾葚异器:蔡顺,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问:“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九,涌泉跃鲤:姜诗,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后来他家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十,闻雷泣墓:王裒,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十一,乳姑不怠: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后来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十二,卧冰求鲤: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十三,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十四,卖身葬父:董永,少年丧母,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十五,刻木事亲: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禀告,回家后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十六,行佣供母: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十七,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人。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十八,埋儿奉母:郭巨,独自供养母亲,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十九,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二十,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二十一,啮指痛心:曾参,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二十二,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二十三,芦衣顺母:闵损,孔子的弟子,生母死后父亲娶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只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父亲知闵损受到虐待后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二十四: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关于孝道的故事 关于孝道的故事有哪些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历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黄香扇枕温席算一个吧。他夏天怕父亲热,提前把床铺扇凉。冬天怕父亲冷,提前用身体把父亲的被捂暖。

孝道故事

孝道故事有:1、黄香温席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2、张良拾鞋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时曾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居住。有一天,张良闲来无事,便信步出游。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立在桥头,老人的衣着打扮像一个贫苦的人,似乎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听着这无礼的要求,张一股怒火直往上窜,想:"我与你一点不认识,凭什么要我给你拾鞋?"但当他想到老人年岁已大,身体不灵便,下侨取鞋有困难时,便强压着怒火,到桥下为老人取来了鞋子。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于是,张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而去。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去的身影,一点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你在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跪下来说:"是!"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已早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就走了。又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起了床,向下邳桥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大怒,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于是,半夜时分已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步履蹒中山地走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露出了笑容,说:"年轻人就应该如此!"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张良深深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在历史上留下了"张良拾鞋"这一段佳话。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4、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5、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孝故事

关于家风和孝道的诗句

1.关于家风的诗句 孟子:养身莫善于寡欲。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李世民: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2.关于孝道的诗句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扩展资料: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 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游子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孝道 3.有关家风家训的诗句 孟子:养身莫善于寡欲。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李世民: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 纪晓岚: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林则徐: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正,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救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恶肆意,阴陟无益。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4.关于孝的诗句 这个有点多啊……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5.关于家风古诗词 《家风》 春耕秋钓旧家风, 门巷荒寒屋壁空。 四海交情残梦里, 一生心事断编中。 买鱼日待携篮女, 裹药时从挟簏翁。 便废闲吟亦未可, 吾徒岂独坐诗穷。 关于家风的诗句: 1、孟子:养身莫善于寡欲。 2、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3、李世民: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4、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5、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6、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 7、纪晓岚: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8、林则徐: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正,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救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恶肆意,阴陟无益。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6.关于“家风”的诗句有哪些 1、《小宅》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 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 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2、《过南城县麻姑山》 作者:崔橹 朝代:唐 似前如却玉堆堆,薄带轻烟翠好裁。斜倚兔钩孤影伴, 校低仙掌一头来。盘疑虎伏形难写,展认龙拏势未回。 惊讶昔人曾羽化,此中争不接瑶台。 诗手难题画手惭,浅青浓碧叠东南。尘愁世界忙心在, 霞伴神仙稳梦酣。雨涕自悲看雪鬓,星冠无计整云篸。 家风负荷须名宦,可惜千峰绿似蓝。 差烟危碧半斜晖,何代仙人此羽飞。高袖镇长寒柏暗, 古祠时复彩云归。红尘鞭马颜将换,碧落骖鸾意有违。 声利系身家系念,今生辜负六铢衣。 3、《百宝妆》 作者:长筌子 朝代:元 榴蕊浓芳,帘幕半卷,清闲白昼偏长。院宇无尘,微雨过池塘。幽轩细细,风披竹欹,石枕藤床。分外凉。看云峰偃仰,高眠晃然,已到义皇。休休尘世俱忘。真常妙用,安排黄卷炉香。莫羡俗情,如蚁慕膻肠。清虚淡素甘贫乐,纵酷暑难侵道哲堂。好栖心见素家风,洞中别是仙乡。 4、《永遇乐》 作者:葛长庚 朝代:宋 懒散家风,清虚活计,与君说破。淡酒三杯,浓茶一碗,静处乾坤大。倚藤临水,步屧登山,白日只随缘过。自归来,曲肱隐几,但祗恁和衣卧。柴扉草户,包巾纸袄,未必有人似我。我醉还歌,我歌且舞,一恁憨痴好。绿水青山,清风明月,自有人间仙岛。且偎随、补破遮寒,烧榾柮火。 5、《吕氏子夔郎求诗》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乃祖身兼将相祟,诸孙玉立有家风。 此郎己复麈埃外,它日相期气类中。 行己勤劝须自省,读书亹亹要新功。 果能哮吼如狮子,一瓣香应嗣放翁。 6、《家风》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春耕秋钓旧家风,门巷荒寒屋壁空。 四海交情残梦里,一生心事断编中。 买鱼日待携篮女,裹药时从挟簏翁。 便废闲吟亦未可,吾徒岂独坐诗穷。 7、《送张惟俭秀才入举》 作者:李嘉祐 朝代:唐 清秀过终童,携书访老翁。以吾为世旧,怜尔继家风。 淮岸经霜柳,关城带月鸿。春归定得意,花送到东中。 8、《声声慢》 作者:李曾伯 朝代:宋 红绡剪就,绛蜡熔成,天然一种仙姿。竹外家风,凄凉俭薄为宜。东君苦怜消瘦,强教伊、傅粉匀脂。较量尽,胜夭桃轻俗,繁杏粗肥。好是新妆雅态,对疏蟾淡淡,薄雾霏霏。迥出红尘,轻盈玉骨冰肌。犹嫌污人颜色,谁云似、虢国娥眉。香韵别,怕满园、蜂蝶未知。 9、《赠送张叔和》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张侯温如邹子律,能令阴谷黍生春。 有齐先君之季女,十年择对无可人。 箕帚扫公堂上尘,家风孝友故相亲。 庙中时荐南涧苹,儿女衣袴得补纫。 两家俱为白头计,察公与人意甚真。 吏能束缚老奸手,要使鳏寡无颦呻。 但回此光还照己,平生倦学皆日新。 我提养生之四印,君家所有更赠君。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 我肱三折得此医,自觉两踵生光辉。 团蒲日静鸟吟时,炉薰一炷试观之。 10、《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 作者:皎然 朝代:唐 夜凉喜无讼,霁色摇闲情。暑退不因雨,陶家风自清。 凝弦停片景,发咏静秋声。何事禅中隐,诗题忽记名。 7.关于“家风家训”的古诗有哪些 1,《家训》年代: 宋 作者: 胡铨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 观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无衣儿号寒,绝粮妻啼饥。 文思苦冥搜,形容长苦羸。俯仰多迤邅,屡受胯下欺。 十举方一第,双鬓已如丝。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可怜少壮日,适在贫贱时。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状貌如妇人,光莹膏梁肌。襁褓袭世爵,门承勋戚资。 前庭列嬖仆,出入相追随。千金办月廪,万钱供赏支。 后堂拥姝姬,早夜同笑嬉。错落开珠翠,艳辉沃膏脂。 妆饰及鹰犬,绘采至蔷薇。青春付杯酒,白日消枰棋。 守俸还酒债,堆金选娥眉。朝众博徒饮,暮赴娼楼期。 逢人说门阀,乐性惟珍奇。弦歌恣娱燕,缯绮饰容仪。 田园日朘削,户门日倾隳。声色游戏外,无余亦无知。 帝王是何物,孔孟果为谁。咄哉骄矜子,於世奚所裨。 不思厥祖父,亦曾寒士悲。辛苦擢官仕,锱铢积家基。 期汝长富贵,岂意遽相衰。儒生反坚耐,贵游多流离。 兴亡等一瞬,焉须嗟而悲。吾宗二百年,相承惟礼诗。 吾早仕天京,声闻已四驰。枢庭皂囊封,琅玕肝胆披。 但知尊天土,焉能臣戎夷。新州席未暖,珠崖早穷羁。 辄作贾生哭,谩兴梁士噫。仗节拟苏武,赓骚师楚累。 龙飞睹大人,忽诏衡阳移。帝曰尔胡铨,无事久栖迟。 生还天所相,直谅时所推。更当勉初志,用为朕倚毗。 一月便十迁,取官如摘髭。记言立螭坳,讲幄坐龙帷。 草麻赐莲炬,陟爵衔金卮。巡边辄开府,御笔亲标旗。 精兵三十万,指顾劳呵麾。闻名已宵遁,奏功靖方陲。 归来笳鼓竞,虎拜登龙墀。诏加端明职,赐第江之湄。 自喜可佚老,主上复勤思。专礼逮白屋,悲非吾之宜。 四子还上殿,拥笏腰带垂。父子拜前后,兄弟融愉怡。 诚由积善致,玉音重奖咨。资殿尊职隆,授官非由私。 吾位等公相,吾年将期颐。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把琖吸明月,披襟招凉颸。 醉墨虽欹斜,是为子孙贻。2,《题杨虢县竹亭》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夜宿密公室,话馀将昼兴。 绕阶三径雪,当户一池冰。家训资风化,心源隐政能。 明朝复何见,莱草古沟塍。3,《诫儿侄八百字》年代: 宋 作者: 范质 去上初释褐,一命列蓬丘。 青袍春草色,白紵弃如仇。适会龙飞庆,王泽天下流。 尔得六品阶,无乃太为优。凡登进士第,四选升校雠。 历官十五考,叙阶与乐俦。如何志未满,意欲凌云游。 若言品位卑,寄书来我求。省之再三叹,不觉泪盈眸。 吾家本寒素,门地寡公侯。先子有令德,乐道尚优游。 生逢世多僻,委顺信沈浮。仁宦不喜达,吏隐同庄周。 积善有馀庆,清白为贻谋。伊余奉家训,孜孜务进修。 夙夜事勤肃,言行思悔尤。出门择交友,防慎畏薰莸。 省躬常惧玷,恐掇庭闱羞。童年志於学,不惰为箕裘。 二十中甲科,赪尾化为虬。三十入翰苑,步武向瀛洲。 四十登宰辅,貂冠侍冕旒。备位行一纪,将何助帝酞。 即非救旱雨,岂是济川舟。天子未遐弃,日益素餐忧。 黄河润千里,草木皆浸渍。吾宗凡九人,继踵升官次。 门内无百丁,森森朱绿紫。鵷行洎内职,亚尹州从事。 府掾监省官,高低皆清美。悉由侥幸升,不因资考至。 朝迁悬爵秩,命之曰公器。不蚕复不穑,未尝勤四体。 虽然一家荣,岂塞众人议。颙颙十目窥,龊龊千人指。 借问尔与吾,如何不自愧。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弟。 怡怡奉亲长,不敢生骄易。战战复兢兢,造次必於是。 戎尔学干禄,莫若勤道艺。尝闻诸格言,学而优则仕。 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戒尔远了耻辱,恭则近乎礼。 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相鼠与茅鸱,宜鉴诗人刺。 戒尔勿旷放,旷放非端士。周孔垂名教,齐梁尚清议。 南朝称八达,千载秽青史。戒尔勿嗜酒,狂药非佳味。 能移谨厚性,化为凶险类。古今倾败者,历历皆可记。 戎尔勿多言,多言者众忌。苟不慎枢机,灭危从此始。 是非毁誉间,适足为身累。举世重交游,凝结金兰契。 忿怨容易生,风波当时起。所以君子心,汪汪淡如水。 举世好承奉,昂昂增意气。不知承奉者,以尔为玩戏。 所以古人疾,蘧蒢与戚施。举世重任侠,俗呼为气义。 为人赴急难,往往陷刑死。所以马援书,殷勤戒诸子。 举世贱清素,奉身好华侈,肥马衣轻裘,扬扬过闾里。虽得市童怜,还为识者鄙。 我本羇旅臣,遭逢尧舜理。位重才不充,戚戚怀忧畏。 深渊与薄冰,蹈之唯恐坠。尔曹当悯我,勿使增罪戾。 闭门敛踪迹,缩首避名势。名势不久居,华竟何足恃。 物盛必有衰,有隆还有替。速成不坚牢,亟走多颠踬。 灼灼园中花,早发还先萎。迟迟涧畔松,郁郁含晚翠。 赋命有疾徐,青云难力致。寄语谢诸郎,躁进徒为耳。 4,《新凉理故书有感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空花瞥过似浮荣,海水难湔是恶名。功比禹轲真学者,罪浮桀纣亦书生。 国师族覆惭家训,太尉朝危悔宦情。束起陈编呼伯雅,胸中磊磈暂浇平。 5,《白氏夫人生日二首》年代: 宋 作者: 仲并 断机久已传家训,采藻端然继国风。庭院炉烟春蔼蔼,门阑瑞气晓葱葱。 遐龄愿效三桃实,拜寿何辞百盏空。自幸晚为门下士,余波应许丐奇穷。 8.有关家风的诗句 孟子:养身莫善于寡欲。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李世民: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颜之推: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尊亲;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保五毂恩;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主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苏洵: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 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 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纪晓岚: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林则徐: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正,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救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恶肆意,阴陟无益。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道的四重境界是什么?

孝道的四重境界可以用弟子规来总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孝道的内容有哪些

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1、孝感动天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2、戏彩娱亲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3、鹿乳奉亲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4、百里负米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5、啮指痛心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6、芦衣顺母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7、亲尝汤药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8、拾葚异器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9、埋儿奉母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10、卖身葬父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11、刻木事亲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ú]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12、涌泉跃鲤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13、怀橘遗亲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陆绩,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14、扇枕温衾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15、行佣供母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16、闻雷泣墓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17、哭竹生笋三国时期吴国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孟宗(?—271),字恭武,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18、卧冰求鲤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19、扼虎救父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20、恣蚊饱血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21、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22、乳姑不怠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23、涤亲溺器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24、弃官寻母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关于孝道的资料

1、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2、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3、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何谓孝道?怎么行孝道?怎么样才叫孝?拜托各位大神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亦不改变对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希望采纳

为何要讲孝道,孝道在现代仍然有重要意义

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  其次,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敬老养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什么为孝?孝道是什么意思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亦不改变对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谈谈对孝道的认识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什么是孝道

孝道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中华民族历史上孝道故事

二十四孝图

关于孝道的诗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孝道的定义是什么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和封建孝道如何界定

传统与封建当前明显的界定为:1.当前传统孝道,尊进老人,奉养老人,和老人协商处理家庭事务。2.封建孝道,子孙对长辈惟命是从,长辈永远是对的,晚辈听之任之。

孝道的本质是什么?

孝道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孝道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其中包括经济上的支持。因此,如果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会被认为是不孝。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内涵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惠互利的。子女们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内提供经济支持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责任。如果一个人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但是能够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为自己和家庭贡献价值,也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此外,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选择在家里负责照顾年迈的父母或者患病的家人,这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总之,孝道的表现方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在现代社会中,子女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上的支持。孝道的本质是关心、照顾和尊重父母,而不是仅仅在经济上提供支持。

什么叫孝道?何以为孝?

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传统孝观念的积极价值 首先,传统孝观念中的“养亲”、“敬亲”具有普世价值 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养亲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养。子女在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 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其次,“亲亲”、“敬长”观念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中国传统社会,特重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关系,而调节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孟子则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也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我们敬重父母,也应该敬重由父母所创造的生命。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会强调对待师父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朋友关系一样是由精神或文化的关系而产生,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我们求友的目的就是借助朋友之力来充实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因此,友道实为师道的扩大,中国的师友关系一样是导源于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 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究一个“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敬爱,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等等,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果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都做到了“亲亲”、“敬长”,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再次,传统孝观念中的“立身扬名”之孝造就了许多忠君爱国的杰出英才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然后方可言孝。而中国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这三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总体上来看,都已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内侍候父母的范围,而是一种社会的事业。众所周知,儒家对“立身”最为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始终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于治平,在此意义上,立身之孝就会导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当然,古人行事、建功立业的促动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也可能是出于现实功名利禄的引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父母的教诲曾对他们的心灵产生过巨大的震撼力。传统孝观念强调对父母的遵从,因而父母教诲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终身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飞的母亲为勉励他英勇抗金,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杨家将满门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妇的谆谆教诲与榜样示范;汉代的司马迁为了了却父母的宿愿,宁可承受着沉重的打击而隐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记》。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也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英才,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创造的业绩,正好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亲亲的爱国可能。

孝道的资料

孝道阁楹联“孝道阁楹联”(己丑·梁咏书)

孝道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孝论”经典集纳⑤  《为政》○子曰:“孝慈,则忠。”  今译:当政者如果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就会赢得人民的忠诚。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今译: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译: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寿数的增加,在让人为之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忧惧。  《先进篇》○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译:好孝敬的闵子骞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非议。  《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  《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今译: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去世,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有自尽其身的时候的。  以孝事亲、以孝奉君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重要传统美德,却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滞后于西方,而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但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孝悌观念的缺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孝道的长短,也不时受到方方面面的论说。不用说,这其中缘由,是非常值得当代中国人加以反思的。  从以上对儒家孝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的孝道观,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反思。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许多传统道德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与抉择。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所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等,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讲,虽然传统的孝道多有时代局限和具体实践上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所以,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来讲,我们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是保存人类,赡养自身。所以,赡养父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这样的赡养中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第三,孝与忠是相通的。在家孝与在外忠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孝子不一定就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问题,旧时代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同样是孝子的必然归宿。第四,孝并非唯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求法治和民主的时代,要想使孝道生机勃勃,必须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当然,孝道不必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对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往往容易与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产生现实的矛盾。所以,要想使传统的孝道美德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必须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责任心放在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于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为此而破裂,影响到社会安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讲诚信和讲信誉的行为准则,其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尽心敬养,甚至不能以礼相待,就很难想像他会做到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也许有人会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该是俗语所说的那样,“父子勤算帐、兄弟算清账”,而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亲情和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孝道的宗旨,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更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真正的孝道永远都是有原则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勤算账和算清账,对谁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必须保证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实现了事业成功,尽孝尽悌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行孝的过程,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辈既不要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要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这就需要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讲规则,都在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孝道,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所以,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新时期的孝道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孝道是要解决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当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责任无疑会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从父母到子女,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如何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他们的父母长辈如何得到孝养,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望采纳

何为孝道什么是孝道 善事父母为孝

1、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2、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孝道的本质是什么?

孝道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孝道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其中包括经济上的支持。因此,如果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会被认为是不孝。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内涵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惠互利的。子女们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内提供经济支持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责任。如果一个人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但是能够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为自己和家庭贡献价值,也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此外,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选择在家里负责照顾年迈的父母或者患病的家人,这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总之,孝道的表现方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在现代社会中,子女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上的支持。孝道的本质是关心、照顾和尊重父母,而不是仅仅在经济上提供支持。

孝道的主要内容

gank

孔子的孝道是什么?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与对话文体呈现,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研究儒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由于《论语》一书当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而孝道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的一种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承袭孝道对于后进样中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在孔子的儒学精神当中孝道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本的核心,是“礼”的重要的形式体现之一。故本文将着重对于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今的影响做浅要论述。《论语》当中的孝道在《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阐述有很多,比如发在为政篇当中就有“子游问孝”等,学而篇当中也有,《论语》当中对孝道的阐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呈现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对于孝道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首先是“赡养”,对于孝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问孝一篇当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谈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老人的温饱,让老人不会为了衣食去担忧劳碌。赡养双亲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界定孝道的物质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标准。其次是“尊重”。赡养并不仅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赡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在为政篇当中孔子说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孔子的观念,他认为仅仅只是供给父母衣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给吃给喝但是却不尊重,那也和养狗养马没有太大的区别。父母老人是一个人,需求的不仅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对于父母的意见还有言语要恭敬,虚心。然后就是“色”这个色指的是你的脸色,前两者做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第三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孔子认为不仅需要供给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悦,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愿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边当做一种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为了“孝”而“孝”,父母会察言观色有思考,对于子女的神情最是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快乐,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的,子女愉悦父母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母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对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的定义“色”是相当的准确的。“立身”,这最后一个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也是《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界定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严格的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需要做到前面三个去对待父母好,还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让父母对于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为你的处世而感到忧心。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为担忧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让父母安心地安养晚年,这便是最大的孝道。“孝”与“礼”的关系在《论语》当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礼”待之。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礼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儒家重视礼学文化,在《论语》当中关于礼的体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礼可谓是儒学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当中更是把“礼”放在了首位,也就是礼是对孝的一种界定,孝道要符合礼节,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贯穿了孝道了全部,无论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需要以礼相待,方为孝道。“礼”与“孝”结合来看的意义很广泛,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在孔子的观念里面侍奉父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要郑重相待,表情、言语、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去对待父母才能称之为孝顺,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不能说错,但是未免有些严苛。“孝”与“礼”的关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对于孔子孝道思想承袭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论语》当中的孝道的发展及影响《论语》当中对孝的阐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孝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围绕孝展开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认识,是一种对孝礼的推行,使给后世在治国齐家上面留下了一个道德参照基础。以孝以仁治国从汉朝以来孝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知礼懂孝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论语》当中的孝道文化深刻久远对于现今也是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首先要赡养尊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育长大,在正当壮年时期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我们,辛苦的将我们养大之后,父母变得年迈,生活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回报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孔子提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温饱不再是一个问题,父母年迈之后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对于孩子能够给予多少物质上的东西给他们其实真的要求不多,他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说几句贴心的话。所以在当今社会孝道中的“赡养”这一项相对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强调“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来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面立足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从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态势来看,还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父母生活,不断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让父母年纪一大把还在为着生计子女发愁。或者是一些年轻人遇见了一点挫折便选择放弃生命,完全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抛弃了自己的赡养职责,是不孝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这是一种忘记了礼法的行为,所以可见学习礼法,体会古人经典当中的内涵是多么的重要。《论语》礼法孝道对于今天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论语》当中除了强调对于生者以礼,侍之以孝之外,对于逝者也要尊重虔诚的缅怀。曾子②在学而篇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逝者要慎重的去对待,要虔诚的去缅怀祖先,人民的道德会变得忠厚。通过祭祀来改善道德风气着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祭祀当中不仅仅只是在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对于孝文化的重温和弘扬,追思的不仅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后代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于形成一种感恩的品质和习惯。在后世对于《论语》的孝文化发扬过程当中其实有些走偏了,后来孝道变成了一种“愚孝”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实对于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顺。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来对父母耐心的提出谏言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父母有了过错,不应该盲目的去选择跟从,也不该去听之任之,任凭父母走向错误的深渊,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子女在发现父母的错误之后,应该找对方式方法,心平气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进行沟通,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换意见,去倾听父母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坚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责父母,一味地去批评父母不对。在《论语》的里仁篇③当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为人子女在父母犯错之后,要抱着尊敬的态度去规劝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是与后面的愚孝是不一样的。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视礼仪,对于丧礼要求极为繁琐,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会有些靡费的成份在里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怀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礼节来彰显孝道,那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将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话,就更是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了,这些都是要舍弃掉的,只要保留精华的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发扬和传承就好了。《论语》中还将孝界定为“无改于父之道”。孔子认为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要去观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亲时候要继续继承。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多元化发展,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去界定孝道在当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父亲优良品质的一种学习和继承。《论语》当中对于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孝礼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食物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过于的单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选择性的去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当中真正的奥义,然后付诸行动才更加具有意义。

什么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现代意义

  《为政》○子曰:“孝慈,则忠。”  今译:当政者如果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就会赢得人民的忠诚。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今译: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译: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寿数的增加,在让人为之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忧惧。  《先进篇》○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译:好孝敬的闵子骞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非议。  《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  《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今译: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去世,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有自尽其身的时候的。  以孝事亲、以孝奉君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重要传统美德,却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滞后于西方,而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但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孝悌观念的缺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孝道的长短,也不时受到方方面面的论说。不用说,这其中缘由,是非常值得当代中国人加以反思的。  从以上对儒家孝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的孝道观,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反思。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许多传统道德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与抉择。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所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等,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讲,虽然传统的孝道多有时代局限和具体实践上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所以,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来讲,我们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是保存人类,赡养自身。所以,赡养父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这样的赡养中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第三,孝与忠是相通的。在家孝与在外忠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孝子不一定就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问题,旧时代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同样是孝子的必然归宿。第四,孝并非唯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求法治和民主的时代,要想使孝道生机勃勃,必须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当然,孝道不必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对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往往容易与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产生现实的矛盾。所以,要想使传统的孝道美德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必须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责任心放在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于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为此而破裂,影响到社会安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讲诚信和讲信誉的行为准则,其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尽心敬养,甚至不能以礼相待,就很难想像他会做到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也许有人会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该是俗语所说的那样,“父子勤算帐、兄弟算清账”,而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亲情和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孝道的宗旨,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更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真正的孝道永远都是有原则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勤算账和算清账,对谁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必须保证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实现了事业成功,尽孝尽悌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行孝的过程,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辈既不要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要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这就需要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讲规则,都在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孝道,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所以,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新时期的孝道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孝道是要解决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当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责任无疑会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从父母到子女,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如何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他们的父母长辈如何得到孝养,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望采纳

有关孝道的经典语句

有关孝道的经典语句如下:1、父好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服有信。2、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3、母暖是世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这种爱凝聚成了我的勤奋毅力和意志,它永远闪耀在我青春的光芒之中。4、不得乎亲,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5、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6、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孝。不需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孝。也不需要说出多么感人的话语;孝。更不需要送出多么昂贵的礼物。他们只需要一个感恩他们的心。只要心里面有他们,爱他们。他们就会感到非常的满足。8、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9、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0、不可以不相纷,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11、如果母亲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如果母亲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暗是我生长的根啊,我是母亲您理想的果。12、孝敬和判逆之间,仔推为而死,选择光荣;李魁只身劈虎报母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玟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帮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个有价值的,无愧生命无愧社会的真正的人,人们也会赠与你回报。1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4、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15、在子女面前,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孝道什么意思?

应该是“孝顺”,“孝”为供养、补给、仿效、尊、敬的寓意。“顺”是随、从的意思。“孝顺”的含义:赡养和尊敬长辈,供给和顺从长辈的心愿。“孝顺”既是“孝道”。“孝顺”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的范例比比皆是。老辈含辛茹苦把后辈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要付出多少辛酸与血汗?为了儿女,可以无怨无悔的付出、心甘情愿的付出、全心全意的付出、没有任何奢求的付出,如果儿女遇到致命的威胁,父母会毫不犹豫的拼命维护、甚至以命换命。老辈如此的维护子女,如果子女再不孝顺,那就不是人了、就连畜生都不如。有句俗语:“每个人不一定成才,但要一定要成人”,“先做人、后做事”,这里的“人”不但具有道德、智慧、正直,还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敢于担当的勇气,而“孝顺”是做“人”最基本的条件。我不知道各位听没听说过“为人处事”有这么一句话:“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能和别人真心实意相处?”可见,“孝顺”已被世人评判为“处身立世”的一个准则。父母之恩大于天啊,连父母恩情都忘却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做人。那一家没有老的?没有老的哪来小的?想想吧。。。。。。当今遵守“孝道”的人比比皆是,只是程度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不同而已。尽“孝道”,是对老辈养育之恩的报答、感恩,何来的成就?对自己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还需要别人赞许吗?记住,你只是尽了自己该尽的义务、遵循了做人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孝道的核心是什么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与对话文体呈现,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研究儒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由于《论语》一书当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而孝道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的一种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承袭孝道对于后进样中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在孔子的儒学精神当中孝道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本的核心,是“礼”的重要的形式体现之一。故本文将着重对于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今的影响做浅要论述。《论语》当中的孝道在《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阐述有很多,比如发在为政篇当中就有“子游问孝”等,学而篇当中也有,《论语》当中对孝道的阐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呈现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对于孝道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首先是“赡养”,对于孝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问孝一篇当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谈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老人的温饱,让老人不会为了衣食去担忧劳碌。赡养双亲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界定孝道的物质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标准。其次是“尊重”。赡养并不仅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赡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在为政篇当中孔子说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孔子的观念,他认为仅仅只是供给父母衣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给吃给喝但是却不尊重,那也和养狗养马没有太大的区别。父母老人是一个人,需求的不仅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对于父母的意见还有言语要恭敬,虚心。然后就是“色”这个色指的是你的脸色,前两者做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第三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孔子认为不仅需要供给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悦,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愿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边当做一种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为了“孝”而“孝”,父母会察言观色有思考,对于子女的神情最是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快乐,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的,子女愉悦父母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母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对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的定义“色”是相当的准确的。“立身”,这最后一个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也是《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界定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严格的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需要做到前面三个去对待父母好,还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让父母对于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为你的处世而感到忧心。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为担忧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让父母安心地安养晚年,这便是最大的孝道。“孝”与“礼”的关系在《论语》当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礼”待之。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礼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儒家重视礼学文化,在《论语》当中关于礼的体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礼可谓是儒学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当中更是把“礼”放在了首位,也就是礼是对孝的一种界定,孝道要符合礼节,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贯穿了孝道了全部,无论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需要以礼相待,方为孝道。“礼”与“孝”结合来看的意义很广泛,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在孔子的观念里面侍奉父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要郑重相待,表情、言语、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去对待父母才能称之为孝顺,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不能说错,但是未免有些严苛。“孝”与“礼”的关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对于孔子孝道思想承袭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论语》当中的孝道的发展及影响《论语》当中对孝的阐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孝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围绕孝展开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认识,是一种对孝礼的推行,使给后世在治国齐家上面留下了一个道德参照基础。以孝以仁治国从汉朝以来孝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知礼懂孝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论语》当中的孝道文化深刻久远对于现今也是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首先要赡养尊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育长大,在正当壮年时期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我们,辛苦的将我们养大之后,父母变得年迈,生活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回报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孔子提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温饱不再是一个问题,父母年迈之后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对于孩子能够给予多少物质上的东西给他们其实真的要求不多,他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说几句贴心的话。所以在当今社会孝道中的“赡养”这一项相对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强调“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来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面立足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从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态势来看,还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父母生活,不断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让父母年纪一大把还在为着生计子女发愁。或者是一些年轻人遇见了一点挫折便选择放弃生命,完全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抛弃了自己的赡养职责,是不孝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这是一种忘记了礼法的行为,所以可见学习礼法,体会古人经典当中的内涵是多么的重要。《论语》礼法孝道对于今天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论语》当中除了强调对于生者以礼,侍之以孝之外,对于逝者也要尊重虔诚的缅怀。曾子②在学而篇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逝者要慎重的去对待,要虔诚的去缅怀祖先,人民的道德会变得忠厚。通过祭祀来改善道德风气着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祭祀当中不仅仅只是在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对于孝文化的重温和弘扬,追思的不仅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后代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于形成一种感恩的品质和习惯。在后世对于《论语》的孝文化发扬过程当中其实有些走偏了,后来孝道变成了一种“愚孝”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实对于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顺。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来对父母耐心的提出谏言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父母有了过错,不应该盲目的去选择跟从,也不该去听之任之,任凭父母走向错误的深渊,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子女在发现父母的错误之后,应该找对方式方法,心平气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进行沟通,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换意见,去倾听父母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坚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责父母,一味地去批评父母不对。在《论语》的里仁篇③当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为人子女在父母犯错之后,要抱着尊敬的态度去规劝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是与后面的愚孝是不一样的。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视礼仪,对于丧礼要求极为繁琐,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会有些靡费的成份在里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怀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礼节来彰显孝道,那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将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话,就更是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了,这些都是要舍弃掉的,只要保留精华的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发扬和传承就好了。《论语》中还将孝界定为“无改于父之道”。孔子认为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要去观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亲时候要继续继承。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多元化发展,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去界定孝道在当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父亲优良品质的一种学习和继承。《论语》当中对于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孝礼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食物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过于的单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选择性的去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当中真正的奥义,然后付诸行动才更加具有意义。

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诗句

1.诗经中有关孝的诗有什么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诗经中有关孝的诗有什么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3.诗经里有哪些讲孝道的句子 1.《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 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 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2.《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3.《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4.《大雅·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5.《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诗经》里的孝文化: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的表示祭祀孝敬祖先的诗句。孝作为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弘扬。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周代统治者重视教化,经常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资料,而孝思想占据了当时社会伦理的极大部分,这样一来,《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既有关于孝的内涵、行孝的对象,也有关于行孝的方式, 4.孝经里关于孝道人的诗经 1、孝经一通看在手 唐 杜甫 《可叹》 2、家藏一卷古孝经 唐 薛逢 《邻相反行》 3、孝经始向堂前彻 唐 杜荀鹤 《贺顾云侍御府主与子弟奏官(敕下时,年七岁》 4、孝经末后章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5、孝经末后章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6、读至孝经章句匝 元 王哲 《减字木兰花 自咏》 7、(臣尝于经筵论奏仁宗皇帝谥日明孝 宋 苏轼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 8、孝先经笥谑兼忘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昼眠?此诗为晁补之作?》 9、孝经论语教儿童 宋 陆游 《农事稍间有作》 10、孝经章里观初学 宋 陆游 《野步至近村》 11、孝经一生行不尽 宋 陆游 《寓叹》 12、欲为乡邻讲孝经 宋 陆游 《自咏绝句》 13、有人颁孝经;意欲口打贼 清 袁枚 《咏史》 14、孝先经笥谑兼忘 宋 晁补之 《次韵棠美甥昼眠》 15、檀弓孝经不浪许 宋 陈杰 《书徐经坂先志》 16、逐字教儿读孝经 宋 仇远 《忆窊石章氏女子》 17、经言事父孝 宋 林同 《圣人之孝十首·武王》 18、惟言在孝经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刘瓛》 19、孝经虽始教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王僧儒》 20、孝经惟泣诵 宋 林同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徐份》 21、惟宝蒙求与孝经 宋 刘克庄 《书画一首》 22、伊大孝是经 宋 宋祁 《顺祀诗》 23、孝先经笥谑兼忘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昼眠》 24、孝庙经帷盛表章 宋 项安世 《挽程尚书词》 25、孝经题幼志 宋 许月卿 《暮春联句九首》 26、手抄孝经不彻章 宋 杨万里 《跋尤延之左司所藏光尧御书歌》 27、传家刻孝经 宋 赵蕃 《魏辰州生日》 28、令因涕出受孝经 宋 赵与泌 《劝孝》 5.关于孝的诗句大全 1、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3、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4、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5、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着 6、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8、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9、顾我,复我。——《诗经》 10、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12、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14、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15、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6、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17、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8、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19、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2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2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2、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2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6.关于孝的诗句 这个有点多啊……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7.关于孝道的诗句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扩展资料: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 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游子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孝道

关于孝道的短语有哪些

孝道的本质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孝道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其中包括经济上的支持。因此,如果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会被认为是不孝。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内涵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惠互利的。子女们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内提供经济支持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责任。如果一个人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但是能够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为自己和家庭贡献价值,也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此外,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选择在家里负责照顾年迈的父母或者患病的家人,这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总之,孝道的表现方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在现代社会中,子女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上的支持。孝道的本质是关心、照顾和尊重父母,而不是仅仅在经济上提供支持。

孝道故事30字

!!!!!!!!!!!!!!!!

孝道的经典语句

孝道的经典语句如下: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2、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能够解忧。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世上最崇高的名字,就是母亲。呼唤母亲就是呼唤新生;母亲就是未来世界的象征。5、孝敬和判逆之间,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魁只身劈虎报母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6、孝顺是什么?孝顺是太阳,给人带来温暖;孝顺是大山,给人带来依靠。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8、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9、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10、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11、父母的爱是崇高的爱一只是给予,不求索取。不溯既往,不讨恩情。12、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13、我们的孝心,只能与时俱进,变得更加坚固!14、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15、尊重他人的有职责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古代关于孝道思想的诗句

1. 关于的孝道诗句 关于的孝道诗句 1.关于孝道的诗句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扩展资料: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 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游子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孝道 2.关于孝的古诗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步虚》【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13、《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3.关于孝心的诗句 1、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2、墨萱图·其一 元代:王冕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译文: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3、慈乌夜啼 唐白居易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译文: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4、元夕二首 明·王守仁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译文: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5、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宋·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译文:做儿子的能死节于孝,做臣子的能死节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 4.关于孝的诗句 这个有点多啊……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5.关于孝道的诗句 1、唐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清 黄景仁《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宋 李觏《和育王十二题·供奉泉》璘师凿此泉,晨夕奉亲老。因知达者心,岂尝离孝道。 4、隋 佚名《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于穆帝临,至矣元造。克配其得,惟我文考。 仁恩广罩,栾叶永保。宗祀惟初,以扬孝道。 5、宋 王之道《渔家傲·老老恩波今及老》老老恩波今及老。诏书前日新颁到。 视膳慈宁先嗜好。隆孝道。 慕逾五十前王少。想见天颜温色笑。 东朝上寿称觞了。易俗功深神且妙。 来窈窕。德齐任姒消骄傲。

孝道是什么?

“孝道阁牌匾”“孝道阁牌匾”(己丑·梁咏题)

什么叫孝顺和孝道

孝顺就是对老人呜呜微不至的照顾,常回家看看。跳到那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他老人家养活咱们小咱们就应该养活她的老这是天经地义的。

孝道的现代意义有哪些

孝道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尊重长辈和关心家庭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中,孝道意味着关注长辈的安全和健康,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支持。此外,孝道也意味着重视家庭和家庭传统,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责任,并关心家庭的未来。

你怎样理解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与对话文体呈现,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研究儒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由于《论语》一书当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而孝道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的一种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承袭孝道对于后进样中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在孔子的儒学精神当中孝道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本的核心,是“礼”的重要的形式体现之一。故本文将着重对于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今的影响做浅要论述。《论语》当中的孝道在《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阐述有很多,比如发在为政篇当中就有“子游问孝”等,学而篇当中也有,《论语》当中对孝道的阐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呈现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对于孝道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首先是“赡养”,对于孝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问孝一篇当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谈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老人的温饱,让老人不会为了衣食去担忧劳碌。赡养双亲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界定孝道的物质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标准。其次是“尊重”。赡养并不仅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赡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在为政篇当中孔子说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孔子的观念,他认为仅仅只是供给父母衣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给吃给喝但是却不尊重,那也和养狗养马没有太大的区别。父母老人是一个人,需求的不仅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对于父母的意见还有言语要恭敬,虚心。然后就是“色”这个色指的是你的脸色,前两者做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第三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孔子认为不仅需要供给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悦,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愿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边当做一种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为了“孝”而“孝”,父母会察言观色有思考,对于子女的神情最是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快乐,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的,子女愉悦父母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母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对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的定义“色”是相当的准确的。“立身”,这最后一个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也是《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界定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严格的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需要做到前面三个去对待父母好,还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让父母对于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为你的处世而感到忧心。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为担忧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让父母安心地安养晚年,这便是最大的孝道。“孝”与“礼”的关系在《论语》当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礼”待之。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礼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儒家重视礼学文化,在《论语》当中关于礼的体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礼可谓是儒学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当中更是把“礼”放在了首位,也就是礼是对孝的一种界定,孝道要符合礼节,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贯穿了孝道了全部,无论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需要以礼相待,方为孝道。“礼”与“孝”结合来看的意义很广泛,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在孔子的观念里面侍奉父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要郑重相待,表情、言语、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去对待父母才能称之为孝顺,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不能说错,但是未免有些严苛。“孝”与“礼”的关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对于孔子孝道思想承袭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论语》当中的孝道的发展及影响《论语》当中对孝的阐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孝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围绕孝展开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认识,是一种对孝礼的推行,使给后世在治国齐家上面留下了一个道德参照基础。以孝以仁治国从汉朝以来孝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知礼懂孝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论语》当中的孝道文化深刻久远对于现今也是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首先要赡养尊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育长大,在正当壮年时期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我们,辛苦的将我们养大之后,父母变得年迈,生活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回报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孔子提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温饱不再是一个问题,父母年迈之后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对于孩子能够给予多少物质上的东西给他们其实真的要求不多,他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说几句贴心的话。所以在当今社会孝道中的“赡养”这一项相对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强调“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来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面立足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从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态势来看,还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父母生活,不断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让父母年纪一大把还在为着生计子女发愁。或者是一些年轻人遇见了一点挫折便选择放弃生命,完全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抛弃了自己的赡养职责,是不孝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这是一种忘记了礼法的行为,所以可见学习礼法,体会古人经典当中的内涵是多么的重要。《论语》礼法孝道对于今天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论语》当中除了强调对于生者以礼,侍之以孝之外,对于逝者也要尊重虔诚的缅怀。曾子②在学而篇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逝者要慎重的去对待,要虔诚的去缅怀祖先,人民的道德会变得忠厚。通过祭祀来改善道德风气着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祭祀当中不仅仅只是在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对于孝文化的重温和弘扬,追思的不仅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后代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于形成一种感恩的品质和习惯。在后世对于《论语》的孝文化发扬过程当中其实有些走偏了,后来孝道变成了一种“愚孝”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实对于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顺。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来对父母耐心的提出谏言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父母有了过错,不应该盲目的去选择跟从,也不该去听之任之,任凭父母走向错误的深渊,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子女在发现父母的错误之后,应该找对方式方法,心平气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进行沟通,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换意见,去倾听父母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坚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责父母,一味地去批评父母不对。在《论语》的里仁篇③当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为人子女在父母犯错之后,要抱着尊敬的态度去规劝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是与后面的愚孝是不一样的。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视礼仪,对于丧礼要求极为繁琐,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会有些靡费的成份在里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怀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礼节来彰显孝道,那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将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话,就更是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了,这些都是要舍弃掉的,只要保留精华的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发扬和传承就好了。《论语》中还将孝界定为“无改于父之道”。孔子认为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要去观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亲时候要继续继承。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多元化发展,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去界定孝道在当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父亲优良品质的一种学习和继承。《论语》当中对于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孝礼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食物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过于的单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选择性的去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当中真正的奥义,然后付诸行动才更加具有意义。

关于孝道的理解和感悟

关于孝道的理解和感悟如下:1、我们必须孝顺父母,不仅要尊重我们家中的老人,照顾自己的孩子,同时我们必须尊重和照顾其他家庭的老人和孩子。2、孝顺是一个阳光的词,温暖父母疲惫的心。孝顺是一种责任,分担父母的痛苦。孝顺是一首温暖的小歌,解释了父母的感受。3、孝顺,也许是一个吻,或者一个微笑,也许是一桌子的菜,或者下雨时及时出现的雨伞,甚至可以是温暖的拥抱,美好的祝福。4、作为孩子,我们必须知道父母的年龄。一方面,我们要庆幸,因为我们的父母还活着。另一方面,我要要担忧,因为他们正在慢慢变老。5、孝道不仅仅是为父母做事,为父母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尊重,就是在父母面前,不要体现出自己的不开心,不让父母担心。6、需要孝顺的人其实不多,只想告诉你,选择孝顺,不要让迷雾遮住你的眼睛,让污垢掩盖灵魂,为老人,为自己,抱着一颗纯洁而孝顺的心。7、孝顺,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太多感人话语,也不需要昂贵的礼物。父母需要的,是子女能把他们放心上,用心爱他们,他们就很满足了。8、我国最关注的孝顺,给父母,表达爱意,真挚敬意,不只是物质质上给予支持。9、孝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一个能为父母双亲服务的孝子,应该始终以最诚挚的敬意照顾父母,为父母服务,精心照顾。当父母去世时,要有最悲伤的心情来追思。10、孝顺就像父母给孩子的半粒糖一样,亲密而纯洁。孝顺就像一杯回报父母的酒,温暖而甜蜜。孝顺就像一朵绽放在心中的花朵,它比大自然更持久和永恒,还散发着芬芳。

什么是孝道?如何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孝道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其中包括经济上的支持。因此,如果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会被认为是不孝。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内涵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惠互利的。子女们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内提供经济支持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责任。如果一个人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但是能够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为自己和家庭贡献价值,也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此外,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选择在家里负责照顾年迈的父母或者患病的家人,这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总之,孝道的表现方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在现代社会中,子女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上的支持。孝道的本质是关心、照顾和尊重父母,而不是仅仅在经济上提供支持。

关于孝道的诗句

关于孝道的诗句如下: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3、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5、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6、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失柏庐。9、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10、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12、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西塞罗。1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14、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15、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16、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17、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什么是孝?什么是孝道?

孝尽父母

怎么理解孝道的含义?

关于孝道的理解和感悟如下:1、我们必须孝顺父母,不仅要尊重我们家中的老人,照顾自己的孩子,同时我们必须尊重和照顾其他家庭的老人和孩子。2、孝顺是一个阳光的词,温暖父母疲惫的心。孝顺是一种责任,分担父母的痛苦。孝顺是一首温暖的小歌,解释了父母的感受。3、孝顺,也许是一个吻,或者一个微笑,也许是一桌子的菜,或者下雨时及时出现的雨伞,甚至可以是温暖的拥抱,美好的祝福。4、作为孩子,我们必须知道父母的年龄。一方面,我们要庆幸,因为我们的父母还活着。另一方面,我要要担忧,因为他们正在慢慢变老。5、孝道不仅仅是为父母做事,为父母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尊重,就是在父母面前,不要体现出自己的不开心,不让父母担心。6、需要孝顺的人其实不多,只想告诉你,选择孝顺,不要让迷雾遮住你的眼睛,让污垢掩盖灵魂,为老人,为自己,抱着一颗纯洁而孝顺的心。7、孝顺,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太多感人话语,也不需要昂贵的礼物。父母需要的,是子女能把他们放心上,用心爱他们,他们就很满足了。8、我国最关注的孝顺,给父母,表达爱意,真挚敬意,不只是物质质上给予支持。9、孝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一个能为父母双亲服务的孝子,应该始终以最诚挚的敬意照顾父母,为父母服务,精心照顾。当父母去世时,要有最悲伤的心情来追思。10、孝顺就像父母给孩子的半粒糖一样,亲密而纯洁。孝顺就像一杯回报父母的酒,温暖而甜蜜。孝顺就像一朵绽放在心中的花朵,它比大自然更持久和永恒,还散发着芬芳。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传统孝道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什么是孝道?

儒家孝道: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曾子认为,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孝的现代意义: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扩展资料: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

什么是孝道?

  一、孝道的定义:奉养父母长辈的准则叫“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二、孝道的内容:孝道的内容主要包括:1、养亲与敬亲;2、顺亲与谏亲;3、传宗接代;4、丧亲与祭亲;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1、养亲与敬亲:(1)养亲是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2)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而且把能否敬爱父母作为人与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   2、顺亲与谏亲:(1)顺亲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论语·学而》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谏亲是在父母犯错的时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议,让父母能改正错误,这也是孝的一种内容。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要委婉谏议。《论语·里仁》说:“事父母几谏”,即委婉劝谏。《孟子·告子下》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   3、传宗接代:传统封建的孝观念认为人在结婚之后必须生子,生子育孙能使家庭以至整个宗族得以稳固和延续,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这一重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对祖先最大的不尊。《孝经·圣治章》也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即使奉养父母锦衣玉食,但终无后人再续家门,让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会感到无限遗撼,感到愧对父母。可见传宗接代观念在古代是报答、安慰父母的一种方式和情结。   4、丧亲与祭亲: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孟子·滕文公上》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礼记·祭义》说:“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从以上可看出传统孝观念非常重视“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说的丧亲。曾子将丧亲之孝概括为“慎终追远” 。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行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礼仪。可见,子女表达丧亲之孝的形式就是丧葬和祭祀,也就是说父母或长辈去世后要举行葬礼和祭礼。   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1)立身: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礼记·祭义》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孝经·开宗明义章》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2)立功: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经·开宗明义章》说:“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什么是孝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孝道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其中包括经济上的支持。因此,如果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会被认为是不孝。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孝道的内涵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惠互利的。子女们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内提供经济支持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责任。如果一个人工作以后不给家里打钱,但是能够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为自己和家庭贡献价值,也是一种表达孝道的方式。此外,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选择在家里负责照顾年迈的父母或者患病的家人,这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总之,孝道的表现方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在现代社会中,子女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上的支持。孝道的本质是关心、照顾和尊重父母,而不是仅仅在经济上提供支持。

什么叫孝道

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1][2]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可以看看24孝的故事: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此外,可以多看看儒家孔子的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什么是孝道?

  一、孝道的定义:奉养父母长辈的准则叫“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x0dx0a  二、孝道的内容:孝道的内容主要包括:1、养亲与敬亲;2、顺亲与谏亲;3、传宗接代;4、丧亲与祭亲;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x0dx0a   1、养亲与敬亲:(1)养亲是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2)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而且把能否敬爱父母作为人与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x0dx0a   2、顺亲与谏亲:(1)顺亲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论语·学而》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谏亲是在父母犯错的时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议,让父母能改正错误,这也是孝的一种内容。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要委婉谏议。《论语·里仁》说:“事父母几谏”,即委婉劝谏。《孟子·告子下》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x0dx0a   3、传宗接代:传统封建的孝观念认为人在结婚之后必须生子,生子育孙能使家庭以至整个宗族得以稳固和延续,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这一重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对祖先最大的不尊。《孝经·圣治章》也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即使奉养父母锦衣玉食,但终无后人再续家门,让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会感到无限遗撼,感到愧对父母。可见传宗接代观念在古代是报答、安慰父母的一种方式和情结。x0dx0a   4、丧亲与祭亲: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孟子·滕文公上》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礼记·祭义》说:“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从以上可看出传统孝观念非常重视“事死”的。x0dx0a   “事死”也就是古人说的丧亲。曾子将丧亲之孝概括为“慎终追远” 。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行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礼仪。可见,子女表达丧亲之孝的形式就是丧葬和祭祀,也就是说父母或长辈去世后要举行葬礼和祭礼。x0dx0a   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1)立身: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礼记·祭义》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孝经·开宗明义章》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2)立功: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经·开宗明义章》说:“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何为孝道?

尊老 养老 顺老 做好自己树立形象 您就是父母的镜子

何为孝道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里面,是很重视礼的。那么,这个礼有什么用,对谁有用,什么时候用,都是很有讲究的。而且,这个礼自古至今没有断过。中国儒释道三家中,对于国家稳定,对于社会秩序维护,对于家庭安定团结,儒家的礼功不可没。 那么这么纷繁芜杂的礼,我们该怎么来学习和了解呢?窃以为,作为国家的一分子,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安分守己,重视礼仪道德,这个国家将是多么强大,多么坚不可摧。 我们每个人,无论你在国家、社会上是什么地位,自己都有着最基本的身份:为人子女,为人兄弟姐妹,为人夫、妻,为人父母……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在社会上受人尊重,拥有良好口碑,首先要从家里做起。在家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门一定错不了。你看,孔子也是这样说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可见,仁道的根本在个人身上落实起来还是孝道。 我听老百姓这样说:在家不行好,出门大雨浇。不是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貌似在讲一个动物的人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是讲学习做人的途径。但其实,这里面强调了孝的作用。 它讲了一个人在家里该如何,在外面该如何。只有在家时懂得怎样,出门才能够成为什么样子。 最后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个人理解是我们都听得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先做人再做事。把人做好了,做事没问题。否则,不懂做人,当然不理解为啥要学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这里面就相对全面的提出了做人做事的标准。基本上是对男性提出来的。因为在当时女性没有地位。但是,我觉着在今天看来,衣不过时:其中道理男女通用。 无论男女,在社会上只要尊重贤者,轻视色(男女都是色)。在家里侍奉父母竭尽全力。在单位讲求奉献,愿意付出。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无论他懂不懂“礼”,都是值得尊重的。堪当时代楷模。 这里有几个地方要注意:凡重色者,必然是心理不健全的人。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最终的结果是不用想象就可以预见的——重色轻友。会有什么好处呢? 在家孝顺父母。这里要强调的是:重心不重行。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他天天给父母做事情,父母真的会开心吗?必有所图。但是,心到了即使没有在身边服侍,父母依然会很欣慰的。 凡是在家孝顺的人,出门无论做事做人都不会差太远。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老人可以含笑。 这个我们要分开看。它有个前提: 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父亲。如果父亲提不上串,做人做事一塌糊涂,这段话无效。那么,这个人必须早早就立志,并且坚决不与其父亲同流。真要孝顺,还需要不断的劝解父亲走向正途。 如果父亲行得正做的端,我想儿子应该有必要在父亲去世之后长期坚持父亲的教导。改都改不了,几十年根深蒂固了。 我们读书识字,千万不能离开生活。不要忘了,我们学是为了用,是为了让我们活的更好。只是死读书读死书,一味盲听盲信,不如不学。 我们应该都见过没有文化,没读过书,但是事业做大,人品有口皆碑的人吧。当今有个典范就是:曹德旺。另外一位已经去世,就是台湾橡胶大王王永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所以这样回答。其实我们可以放大一下:小孟和家里人生气了。但是,又因为不敢违背老人,心里不舒服。所以,就来找老师求教。老师知道问什么,就巧妙的回答:按照规矩做。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得罪老人,又能够保留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个和两面三刀不同。 孔子很了解人性,他深深的知道百人百性。所以,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什么意思呢?你和家人的关系是你家的事。你按照规矩做,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好。不关别人的事。有必要担心自己是否孝顺吗? 是呀。有没有想过:能来往就多来往,不能来往就少来往。活着的时候知道他是自己的父母。死了也不忘去做该做的事。哪里有什么孝顺不孝顺的疑惑呢? 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必要用别人的行为语言来绑架自己。孝道和穿鞋一样,哄不了人。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个很多人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话好像没回答呀?父母只担心孩子的健康。看起来并不正向呀? 如果这样理解:父母把我们养大不易。他们希望我们健康快乐。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止。即使我们长大成人,在他们眼里还是孩子。他们还会操心。 当我们懂了这道理,就应该懂得反哺。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孝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让他们担心就是孝顺。 这点很高级了,超越了要服侍照顾,一三五问安,二四六叩头。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的意义是什么?是让我们知道自己之所出。永远不忘先人的恩德。祭祀这件事,不分好坏。无论父母生前如何,都应该做。因为,祭祀的本质是不忘本!这个本是家族,不仅仅是父母而已。 那么,你说祭如在是不是应该?祭祀这件事为什么不可以代驾懂了吧。懂了这点,你就懂了人!懂了做人。懂了为什么在外的游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懂了为什么初一十五烧纸送钱。 人活着要有寄托!这个神,就是你的寄托。个人有个人的寄托,民族有民族的寄托。古圣先贤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神!是我们民族的寄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当今社会,人们认为给老人一口饭吃就行了。猫了狗了都可是这样养的。如果只是养了,没有敬意,养父母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这怎么能算得上孝顺?什么时候,孝顺的 门槛这么低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回答色难,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子夏这孩子有个性,必然会产生和父母之间的争执。所以,老师说:“别给脸色看就好了。家里有事,腿勤点。有饭,先让老人动筷子。”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我想这就是针对另外一种不懂事理的老人应该有的做法。我们不要争吵,劝就是了。为什么?为了息事宁人。为了暂时的耳边清净。 这样的父母,一辈子都是如此,别指望可以改变他们。能做的就是劝劝罢了。即使他们有很多缺点,看在生我一世的恩情,总不能不恭敬。我们只可以在内心里忧愁一下,不可对他们产生怨恨。 道理简单,很容易理解。但是,做到非常难。因为对象不是讲理的人。但是,如果有这样的父母,我劝你抓紧去买彩票。因为:你比别人幸运。你天天都在考验之中,他们的无理会促使你成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是两千年来误会最多的。以为做大事,必须要父母死后才可以。只要父母活着,就不可以走远。那你看见天底下有几人这样做的? 别说远游了,就是出差都不行。还要不要上班,生活?如果这理解是对的,有必要的,那么父母就不值得尊敬!再说,你看夫子出游列国,身边跟了那么多人,都是父母双亡的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正确的理解是:父母在不要无故远游。父母身体不好,不要离开太久。 亲,你觉着呢?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这样的理解是合乎人情的。但是,我觉着有些缺憾。因为,古人很看重命。所以,这里的“年”,指的是父母的八字,父母的命运。不仅仅是年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生老病死我们不能决定。但是,如果我们提前了解了,是不是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命理学。后来被人们看做迷信的东西。但是,它的的确确可以起到让我们的生命减少很多遗憾的功能。可以预知!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不会没有缘由的称赞一个人。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学习孝道,学习的是“道”。道只有一个,那就是孝。但是,尽孝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仅仅是二十四孝而已。 所以,不要以为今天我们了解了孝,就可以孝。一定要学孝,行孝,坚持不懈。 我们为什么要对老人行孝?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没关系,不要等到自己不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了。 行孝要趁早。

什么是孝道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什么叫孝道?何以为孝?

羊羔跪乳,乌鸭反哺。饮水思源,就是教育我们不要忘本,遵循这些即为道。 孝顺孝顺,顺为先吧,个人见解

与孝道有关的诗词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步虚》【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13、《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关于孝道的名言。

1、咱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2、孟子曰:“不得乎亲,不能够为人;不顺乎亲,不能够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联相处得不好,不能够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孟子·离娄上》。3、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4、在这个世界上,咱们永远需要报答最完美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5、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6、年老受尊敬是出此刻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7、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