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重点词语等,以及相关联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 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仍然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当我) 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愈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还言;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和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围裹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神仙一般;而我虽然1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皮袍和绸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君则已经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1]嗜:特别爱好,喜欢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待嫁的女子,这里指侍女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32]衾:(qīn)被子。  [3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7]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4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辈:同辈的人。  [4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3]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4]夷:平和。  [4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46]与游:相互交往。  [47]趋:快走。  [48]慕:仰慕。  [49]拥覆:围盖起来。  [50]色愈恭:态度更加恭恭敬。  [51]乃和:才得暖和。乃,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祖居浙江金华,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逐句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翻译】: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明代〕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字词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如下: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家求借,亲⼿抄录,约定⽇期送还。天⽓酷寒时,砚池中的⽔冻成了坚冰,⼿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们⼤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师和名⼈交往,曾快步⾛到百⾥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望重,门⼈学⽣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侧⽿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句话;等到他⾼兴时,就⼜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扩展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_翻译及赏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 :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国中文言文 , 赠言 , 劝勉 , 学习 , 励志序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著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赏析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创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 历史评价 刘基曾评价宋濂的送东的前五个自然段,从不同侧面,用多种表述手法,充分叙述和阐明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秉持的精神、态度。最后一个自然段,才简要说及题意:因为马生进见,又因为马生年轻善学,所以著文勉励马生。 这种别具一格的文章结构布局,可以说是先“宾”后“主”。“宾”,着力叙事说理、笔墨酣畅,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过渡到“主”——惜墨如金地点明题意。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紧凑严密,前两部分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部分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谈,令人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时期,如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虚心求学的学生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他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 *** ,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阳马生序》可谓其散文中的佳作,体现了其长者之风、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细细品味。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76篇诗文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南北朝·刘义庆《陈遗至孝》 陈遗至孝 南北朝 : 刘义庆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国中文言文 , 孝道 , 故事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未知·佚名《崔篆平反》 崔篆平反 未知 : 佚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国中文言文 , 寓理 , 故事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齧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宋代·朱熹、李幼武撰《陈谏议教子》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齧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国中文言文 , 寓理 , 教育故事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é)。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翻译: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但是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向百里之外,手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也没有稍微把话说得柔和一点,把脸色放温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敬的等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虽然我很愚笨,但最后还能有所收获。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深的山坳和巨大的峡谷中。严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其译文 分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天气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屈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抄完了,(赶紧)跑去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到成年的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跟我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呵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冒着)隆冬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皮肤冻裂了(我)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替我)盖上,过了很久,(我)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可以享受。跟我同住在旅店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头戴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色玉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上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般;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辛勤和艰苦的情形大体就是这样。  分析  本段可分五层。  第1层叙幼时求学的情形(开头至“余因得遍观群书”)。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嗜学”与“家贫”是相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勤苦在这一层中的表现是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其结果是“遍观群书”。  第2层(“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这一层是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立侍”,“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第3层(“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行“深山巨谷”,冒“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写出了跋涉的艰难。  第4层(“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叙述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这一层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第5层(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是对前四层意思的归结,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本段是作者自叙,现身说法。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  现在许多学生在太学里求学,朝廷天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都给送来皮袍和绸衣,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忧了;坐在大厦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请教得不到回答,没有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聚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才看得到。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分析】  本段可分作五层,前四层从四个方面和第1段对照,第5层是从对照之中推导出结论。  前四层是一个并列复句,分句间用“;”隔开,各代表一个侧面:  第1层:有“廪稍之供”、“葛裘之遗”与前面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  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的“行深山巨谷”对比。  第3层:“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的“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  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前面的“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经过这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之艰难和今日之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讨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和悦。他自己说少年时代学习用心,非常刻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了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  【分析】  本段点明写作用意:因为马生来谒,所以著文加以勉励;因为马生年轻好学,所以值得夸奖。作者先赞马生善学。“流辈甚称其贤”、“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这些情况表明马生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这也是“善学”的结果。“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这是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  以上三段行文紧凑严密,前两段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段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书法[1]余幼时即嗜学(2)。家贫,无从致(3)书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5)笔(6)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7)。录毕,走(8)送之,不敢稍逾约(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10),益慕圣贤之道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19)获有所闻。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 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20)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1)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2)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23)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24),以衾(25)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26)日再食(27),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26),戴朱缨宝饰(2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1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尝趋(13)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6),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17),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18)9)之帽,腰白玉之环(30),左佩刀,右备容臭(31),烨然(32)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33)处其间,略无慕艳(34)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5)。盖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翻译我小时候特别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这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被冻得像冰一样硬,(而且)手指不能够自由伸屈,但却仍然不敢放松(抄书)。等到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和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给我围裹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给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不告诉,求解答却没有结果的情况了。凡是你们应该有的书,全都集中在这里,再也不必像我那样亲自动手抄录,要向众人借取,才能看到书的情况了。太学的学生中,如果有学业不精进,道德修养不好的人,那就不是天资低下不如人,而是不如我那么专心致志地学习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东阳的马生君则,在太学,都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当我) 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愈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垂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似的;而我虽然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成就什么事业,还有幸在朝中做官,承蒙天子恩宠的光泽,追随在公卿大人们的身后,每天在旁边陪坐,准备回答众人的咨询,即使公卿的姓氏名字很尊贵,四海之内也有人把他们称呼错了的时候,况且他们的才能远远地;坐在高大的房子下面诵读诗书,再也没有到处奔走求学的辛苦了;有太学里的教官给你们当老师,再也不会有提问而学已经学习二年,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德才兼备。我在京都去上朝时,马生以同乡人之子的名义拜谒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初次拜见长者的礼物,言辞极为畅达;和马生讨论分辩问题时,马生说话的神态谦和,脸色平易近人。马生说自己年少时,在学习上用心很辛苦,这样的学生才称得上是好学生啊!马生即将回乡去见自己的亲人了,我因此把求学的艰难写下来并告诉给晚辈。说我勉励同乡人刻苦学习,就正合我的一番心意;如果歪曲我的本意,夸耀胜过我了呢?东阳马生在太学学习,每天都享用朝廷供给的伙食,每年都享用到父母供给的皮衣和布衣,再也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了自己的运气好,而在同乡人面前自高自大的话,哪里是明白我的心意所在呢!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加翻译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本文整理了该篇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注释 (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余:我。嗜(shì是)学:爱好读书。 (3)假借: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偷懒。 (5)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8)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9)硕(shuò朔)师:大师,即学问家。游:交游。 (10)尝:曾。趋:奔赴。 (11)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扣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12)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没有一点随随便便的样子。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14)叱(chì赤)(咄duó夺):斥责。 (15)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16)卒:终于。 (17)箧(qiè窃):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着鞋子。 (18)穷冬:深冬。 (19)皲(jūn军)裂:皮肤因干燥或受冻而裂开。 (20)僵劲:僵硬。 (21)媵(yìng硬)人:这里指侍候的仆人。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 (22)衾(qīn钦):被子。 (23)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24)日再食:每日两餐。 (25)被(pī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26)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27)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28)容臭:香袋子。 (29)烨(yè页)然:光采艳丽的样子。 (30)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31)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32)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33)缀:这里意为“跟随”。 (34)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35)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36)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凛)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37)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位):赠,这里指接济。 (38)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39)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40)流辈:同辈。 (41)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42)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夜):拜见。 (43)撰(zhuàn赚):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至):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44)夷:平易。 (45)“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46)诋: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赏析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勉之意是力透纸背的。全文对学之意义只字未提,仅在“非苦学无以成”上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学有所成”也是众人追求的目标。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现身说法,语重心长,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年轻后生,并不避讳自己早年家贫、求学历尽千辛万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现身说法,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样是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让人乐于领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文中还以如今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与自己当初求学之艰苦,从衣、食、住、学等方面进行鲜明对比,着重强调,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专心致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翻译:我从小就特别热爱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就常常去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后)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日期,按时归还.(有时)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水都结成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伸直弯曲,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录完毕,亲自跑去送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问;又担心自己无法和大师,名人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很高,名望很大,弟子门生多得挤满了整个房子,但他对待学生从来没有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些,把脸色放的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待候著他,提出疑惑,向他请教道理,俯下身子,倾耳聆听;有时候遇前辈发怒,呵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貌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等到他高兴后,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也听到了一些收获.当我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女仆拿著热水给我浇灌,给我裹上大被子,慢慢地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每天两顿饭,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别的同学都穿著华丽的衣服,戴著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著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著香袋,光彩耀眼好像神仙一样;我穿著破破烂烂的,和他们相处在一起,丝毫没有羡慕的念头.这是因为我内心有值得快乐的地方,所以不觉得吃饭,穿衣服跟不上人家.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望LZ采纳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和赏析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相互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伴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   当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给我)两顿饭吃,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年纪老,而且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 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相互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着陪伴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   当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 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给我)两顿饭吃,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 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 我求学时的勤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年纪老,而且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余:我。   幼时:小时候。   嗜:喜欢、特别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得到书。 致:得到。   以:用来   观: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1 每:常常。   2 假借:同义复合词。 借。   3 假,借。   4于:介词,从。   5之:的。   6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7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走: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以:以为;是:这样。   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 “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担心。 .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往。   尝:曾经。   趋:赶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叩,请教。   执:拿着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色: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或:有时。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 色:表情。 恭:恭敬   至:周到。   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俟(sì):等待。   卒:最终。   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拉。   箧:书箱。   屣:鞋。   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肢体。   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洗浴。 沃,浇水洗(四肢)。 灌通“盥”。   衾(qīn):被子。   拥:盖着。   而:表承接。   乃:才。   日再食(sì):每天供应两顿饭。 再:两次。   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旧。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奉:供养。   耄老:很年老。   预:加入。   盖:大概。   道:说,讲。   诸生:指太学生。   太学:明代中央 *** 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lǐn)稍:官家给的粮食。 当时 *** 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裘(qiú):皮衣。   葛(gé):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遗(wèi):赠送,给予,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代指有学识的人。   非天质(zhi)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流:平。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 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yè):拜见。   撰(zhuàn):同“撰”,写。   长书:长信。   贽(zhì音至):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夷:平和。   毕:完毕   尝:曾经   患:担心   稍:稍微   闻:收获   若:就像 卑∶底下 重点句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其译文 分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天气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屈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抄完了,(赶紧)跑去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到成年的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跟我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呵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冒着)隆冬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皮肤冻裂了(我)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替我)盖上,过了很久,(我)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可以享受。跟我同住在旅店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头戴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色玉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上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般;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辛勤和艰苦的情形大体就是这样。  分析  本段可分五层。  第1层叙幼时求学的情形(开头至“余因得遍观群书”)。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嗜学”与“家贫”是相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勤苦在这一层中的表现是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其结果是“遍观群书”。  第2层(“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这一层是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立侍”,“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第3层(“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行“深山巨谷”,冒“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写出了跋涉的艰难。  第4层(“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叙述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这一层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第5层(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是对前四层意思的归结,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本段是作者自叙,现身说法。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  现在许多学生在太学里求学,朝廷天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都给送来皮袍和绸衣,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忧了;坐在大厦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请教得不到回答,没有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聚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才看得到。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分析】  本段可分作五层,前四层从四个方面和第1段对照,第5层是从对照之中推导出结论。  前四层是一个并列复句,分句间用“;”隔开,各代表一个侧面:  第1层:有“廪稍之供”、“葛裘之遗”与前面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  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的“行深山巨谷”对比。  第3层:“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的“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  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前面的“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经过这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之艰难和今日之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讨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和悦。他自己说少年时代学习用心,非常刻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了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  【分析】  本段点明写作用意:因为马生来谒,所以著文加以勉励;因为马生年轻好学,所以值得夸奖。作者先赞马生善学。“流辈甚称其贤”、“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这些情况表明马生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这也是“善学”的结果。“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这是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  以上三段行文紧凑严密,前两段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段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本内容由我跟大家分享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   [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余:我。   [3]嗜:喜欢、特别爱好。   [4]无从:没有办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担心。.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赶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27]俟(sì):等待。   卒:最终。   [28]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箧:书箱。   屣:鞋。   [29]穷冬:隆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1]舍:指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4]汤:热水。   [35]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拥:盖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42]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43]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4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49]盖:句首发音词。   赏析: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平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习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在写法方面,下述三者都值得学习:   一、紧扣中心,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本文的中心是个“学”字。作者记自己幼时如何“嗜学”,成年以后如何“慕道”,说太学诸生应专心学习,嘉许马生“善学”,及“道为学之难”以送马生等,由己及人,自始至终,无一不从“学”字着笔。写自己过去生活的清苦,今日太学条件的优越,仍然围绕着“学”字来写,只是角度不同。作者自述学习勤奋,勇于克服困难,是为现身说法,阐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使马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懂得学习必须“勤且艰”的道理。列举太学的生活、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情况,是为了说明客观条件的优越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马生认识到应该珍惜已有的条件,像作者那样专心求学,做到业精德成。这样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通过具体事例与实际情况的叙述,从不同角度加以说明,使马生和读者都能从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中受到启发,悟出怎样为学的道理。   二、概叙与细叙相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记叙有概叙与细叙之分。作者通过概叙,对自己幼年以至成年刻苦学习的过程与全貌,做了粗线条的叙述;通过细叙,对典型材料、具体环境加以生动、细致的展开。两者结合,使叙述有点有面,既能使读者对作者艰苦学习的情况有整体的认识,又能对其中重点“细节”获得深刻的印象。如细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这一“细节”,将作者长期“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辛勤具体地反映出来。又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久而乃和”这段细叙,将“尝趋百里外”从师途中的环境与艰辛反映得很为生动。再如“先达……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听;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段细叙,将“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的尊师的神态和顽强学习的心理,真实地表现出来。此外,如同写衣着,对同舍生细加叙述,与肖像描写几乎没有区别,对自己则只用“缊袍敝衣”四字加以概叙,而对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却又用了细叙的手法。两者相辅相成,既表现了作者家境的贫寒,生活的俭朴,也反映出他的志趣的高尚。   三、对比方法的运用,是本文写法最明显的特点。主要将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自己过去学习时的艰苦进行对比;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注评时已分别说明,这里不重述。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多音字)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gōng),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uó)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办法买到书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借来就)亲手抄录,计算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的读到各种书籍。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相交往,我曾经跑到奔向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不曾略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伺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因此我虽然愚笨,但最终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当初我去拜师,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严冬寒风凛冽,积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女仆端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腰刀,右边垂挂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毫无羡慕之心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那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送来冬夏服装,(这就)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宽敞的厅堂里面诵读《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了;还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得不到解答、探求学问而得不到收获的情况了;凡是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儿,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后才能看到。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东阳马君则在太学中读书已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文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1]余:我。   [2]手自:亲自动手。   [3]嗜:特别爱好。   [4]无从:无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假借:同义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   [11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既:已经。   [12]患:担心,忧虑。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4]尝:曾经。   [15]趋:奔向。   [16]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7]叩问:请教。叩,请教。同义复词。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ò):训斥,呵责。   [25]至:周到。   [26]复:回答。   [27]俟(sì):等待。   [28]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箧:书箱。屣:鞋。   [29]穷冬:严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31]舍: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陪嫁的婢女,这里指女仆。   [34]汤:热水。   [35]沃灌:浇洗。   [36]衾(qīn):被子。   [37]拥:围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41]被(pī):通“披”,穿戴   [42]缨:帽带   [43]腰:在腰间挂着。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 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穿着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中:内心。口体之奉:供奉口和身体,指吃的和穿的。奉:供养。   [49]盖:大概。   [50]道:说,讲。   [51]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52]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53]缀:这里意为“跟随”。   [54]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55]诸生:指太学生。   [56]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57]县官:这里指朝廷。   [58]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59]裘(qiú):皮衣。   [60]葛:葛布。   [61]遗(wèi):赠送,给予,这里指接济。   [62]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代指有学识的人。   [63]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64]流辈:同辈。 流:平。   [65]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66]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67]谒(yè):拜见。   [68]撰(zhuàn):同“撰”,写。   [69]长书:长信。   [70]贽(zhì至):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71]夷:平和。   [72]“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73]诋:毁谤。   [74]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75]骄乡人:对同乡骄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译文我在年幼的时候就十分嗜好学习。(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地方可以得到书来阅读,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写,算着日期,按时归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送东阳马生序》注释: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2、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3、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4、致:得到。5、余:我。6、嗜学:爱好读书。7、假借:借。8、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9、走:跑,这里意为“赶快”。10、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赏析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作者】宋濂 【朝代】明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家求借,亲⼿抄录,约定⽇ 期送还。天⽓酷寒时,砚池中的⽔冻成了坚冰,⼿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 还⼈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们⼤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 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师和名⼈交往,曾快步⾛到百⾥之外, ⼿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望重,门⼈学⽣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 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侧⽿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 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句话;等到他⾼兴时,就⼜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 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在深⼭⼤⾕之中,严冬寒风凛冽,⼤雪深 达⼏尺,脚和⽪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给我灌下热⽔,⽤被⼦围 盖⾝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 学者都穿着锦绣⾐服,戴着有红⾊帽带、饰有珍宝的帽⼦,腰间挂着⽩⽟环,左边佩戴着⼑,右边备 有⾹囊,光彩鲜明,如同神⼈;我却穿着旧棉袍、破⾐服处于他们之间,毫⽆羡慕的意思。因为⼼中 有⾜以使⾃⼰⾼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家。我的勤劳和艰⾟⼤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于君⼦的⾏列中,承受着天⼦的恩宠荣耀, 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 我的"⼈呢?   如今的学⽣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和夏天的葛⾐,没 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的屋⼦⾥⾯诵读经书,没有奔⾛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当他们的⽼师, 没有询问⽽不告诉,求教⽽⽆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不必再像我这样 ⽤⼿抄录,从别⼈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 ⽤⼿抄录,从别⼈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 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不如我这样专⼀,难道可以说是别⼈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年了,同辈⼈很称赞他的德⾏。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 马⽣以同乡晚辈的⾝份拜见我,写了⼀封长信作为礼物,⽂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语温和⽽态 度谦恭。他⾃⼰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母双 亲,我特地将⾃⼰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 ⾃⼰遭遇之好⽽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翻译: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注释:1、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2、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3、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4、余:我。嗜学:爱好读书。5、致:得到。6、假借:借。7、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8、走:跑,这里意为“赶快”。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10、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11、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12、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13、尝:曾。14、趋:快步走。15、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16、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1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19、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20、俟(sì):等待。欣(xīn):同“忻”。21、卒:终于。22、箧(qiè):箱子。曳屣(yèxǐ):拖着鞋子。23、穷冬:隆冬。24、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25、僵劲:僵硬。26、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27、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28、汤:热水。沃灌:浇水洗。29、衾(qīn):被子。30、逆旅:旅店。31、日再食:每日两餐。32、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33、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34、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35、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36、烨(yè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37、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38、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39、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40、缀:这里意为“跟随”。41、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42、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43、县官:这里指朝廷。44、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45、裘(qiú):皮衣。46、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47、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48、非天质之卑: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49、流辈:同辈。50、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51、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52、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晚辈初次拜长辈时所赠的礼物。53、夷:平易。54、归见:回家探望。55、“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56、诋:毁谤。57、际遇之盛:际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58、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如下: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家求借,亲⼿抄录,约定⽇期送还。天⽓酷寒时,砚池中的⽔冻成了坚冰,⼿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们⼤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师和名⼈交往,曾快步⾛到百⾥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望重,门⼈学⽣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侧⽿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句话;等到他⾼兴时,就⼜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在深⼭⼤⾕之中,严冬寒风凛冽,⼤雪深达⼏尺,脚和⽪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给我灌下热⽔,⽤被⼦围盖⾝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服,戴着有红⾊帽带、饰有珍宝的帽⼦,腰间挂着⽩⽟环,左边佩戴着⼑,右边备有⾹囊,光彩鲜明,如同神⼈;我却穿着旧棉袍、破⾐服处于他们之间,毫⽆羡慕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翻译: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注释:1、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2、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3、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4、致:得到。5、假借:借。6、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7、走:跑,这里意为“赶快”。8、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9、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10、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11、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12、尝:曾。13、趋:快步走。14、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15、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16、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17、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18、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19、俟(sì):等待。欣(xīn):同“忻”。20、卒:终于。21、箧(qiè):箱子。曳屣(yèxǐ):拖着鞋子。22、穷冬:隆冬。23、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24、僵劲:僵硬。25、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26、灌:浇水洗。27、衾(qīn):被子。28、逆旅:旅店。29、日再食:每日两餐。30、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31、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32、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33、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34、烨(yè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35、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36、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37、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38、缀:这里意为“跟随”。39、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40、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41、县官:这里指朝廷。42、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43、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44、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45、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46、非天质之卑: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47、流辈:同辈。48、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49、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见。50、撰(zhuàn):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晚辈初次拜长辈时所赠的礼物。51、夷:平易。52、归见:回家探望。53、“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54、诋(dǐ):毁谤。55、际遇之盛:际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56、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2、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家求借,亲⼿抄录,约定⽇期送还。天⽓酷寒时,砚池中的⽔冻成了坚冰,⼿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们⼤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师和名⼈交往,曾快步⾛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望重,门⼈学⽣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侧⽿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句话;等到他⾼兴时,就⼜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在深⼭⼤⾕之中,严冬寒风凛冽,⼤雪深达⼏尺,脚和⽪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给我灌下热⽔,⽤被⼦围盖⾝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服,戴着有红⾊帽带、饰有珍宝的帽⼦,腰间挂着⽩⽟环,左边佩戴着⼑,右边备有⾹囊,光彩鲜明,如同神⼈;我却穿着旧棉袍、破⾐服处于他们之间,毫⽆羡慕的意思。因为⼼中有⾜以使⾃⼰⾼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家。我的勤劳和艰⾟⼤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于君⼦的⾏列中,承受着天⼦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呢?如今的学⽣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和夏天的葛⾐,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的屋⼦⾥⾯诵读经书,没有奔⾛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当他们的⽼师,没有询问⽽不告诉,求教⽽⽆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不必再像我这样⽤⼿抄录,从别⼈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不如我这样专⼀,难道可以说是别⼈的过错吗!东阳的年轻⼈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年了,同辈⼈很称赞他的德⾏。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以同乡晚辈的⾝份拜见我,写了⼀封长信作为礼物,⽂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语温和⽽态度谦恭。他⾃⼰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母双亲,我特地将⾃⼰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遭遇之好⽽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写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注释 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 趋:快步走。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 卒:终于。 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僵劲: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衾(qīn):被子。 逆旅:旅店。 日再食:每日两餐。 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 缀:这里意为“跟随”。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见。 撰(zhuàn):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辩:同辨。 夷:平易。 归见:回家探望。 “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诋(dǐ):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如下: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家求借,亲⼿抄录,约定⽇期送还。天⽓酷寒时,砚池中的⽔冻成了坚冰,⼿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们⼤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师和名⼈交往,曾快步⾛到百⾥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望重,门⼈学⽣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侧⽿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句话;等到他⾼兴时,就⼜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在深⼭⼤⾕之中,严冬寒风凛冽,⼤雪深达⼏尺,脚和⽪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给我灌下热⽔,⽤被⼦围盖⾝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服,戴着有红⾊帽带、饰有珍宝的帽⼦,腰间挂着⽩⽟环,左边佩戴着⼑,右边备有⾹囊,光彩鲜明,如同神⼈;我却穿着旧棉袍、破⾐服处于他们之间,毫⽆羡慕的意思。因为⼼中有⾜以使⾃⼰⾼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家。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朗读

原文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 jiǎ )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àng)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多音字)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shāo)之供(gòng),父母岁有裘(qiú)葛(gé)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é)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选自《宋学士文集》(又名文宪集)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翻译:我很小时就非常爱学习。由于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去依靠家人获得书看,只能向家里有藏书的人借他们暂时不看的,自己用手抄,然后慢慢看自己抄的读本,我总按最快抄完的时间还书。  原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翻译:即使到了大寒的节气,砚中的墨水结成了冰,手指僵硬不能屈伸,我都不敢有所懈怠。抄完后,赶快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还期一点点;原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因此大多情况下我求借时人们愿意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遍各类书籍。二十岁后,更加仰慕圣贤学说中精妙细微的地方,又苦于不能与名气大的老师和学子交往,最远曾慕名走到百里外,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原文: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翻译: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态度对所有求学者都很严厉。我站着学生中等待机会,一旦有机会,马上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提出不懂的地方,询问道理所在;有时遭到他的呵斥,我只能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回嘴解释;等到他心情好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不聪明,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原文: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翻译: 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原文: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翻译: 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和注释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劲(jìng,多音字)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bì)衣处(chǔ)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gōng),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uó)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办法买到书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借来就)亲手抄录,计算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的读到各种书籍。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相交往,我曾经跑到奔向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不曾略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伺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因此我虽然愚笨,但最终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当初我去拜师,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严冬寒风凛冽,积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女仆端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腰刀,右边垂挂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毫无羡慕之心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那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送来冬夏服装,(这就)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宽敞的厅堂里面诵读《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了;还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得不到解答、探求学问而得不到收获的情况了;凡是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儿,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后才能看到。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东阳马君则在太学中读书已两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文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1]余:我。   [2]手自:亲自动手。   [3]嗜:特别爱好。   [4]无从:无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假借:同义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   [11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既:已经。   [12]患:担心,忧虑。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4]尝:曾经。   [15]趋:奔向。   [16]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7]叩问:请教。叩,请教。同义复词。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ò):训斥,呵责。   [25]至:周到。   [26]复:回答。   [27]俟(sì):等待。   [28]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箧:书箱。屣:鞋。   [29]穷冬:严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31]舍: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陪嫁的婢女,这里指女仆。   [34]汤:热水。   [35]沃灌:浇洗。   [36]衾(qīn):被子。   [37]拥:围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41]被(pī):通“披”,穿戴   [42]缨:帽带   [43]腰:在腰间挂着。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 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穿着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中:内心。口体之奉:供奉口和身体,指吃的和穿的。奉:供养。   [49]盖:大概。   [50]道:说,讲。   [51]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52]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53]缀:这里意为“跟随”。   [54]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55]诸生:指太学生。   [56]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57]县官:这里指朝廷。   [58]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59]裘(qiú):皮衣。   [60]葛:葛布。   [61]遗(wèi):赠送,给予,这里指接济。   [62]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代指有学识的人。   [63]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64]流辈:同辈。 流:平。   [65]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66]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67]谒(yè):拜见。   [68]撰(zhuàn):同“撰”,写。   [69]长书:长信。   [70]贽(zhì至):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71]夷:平和。   [72]“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73]诋:毁谤。   [74]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75]骄乡人:对同乡骄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翻译:他们学业没有精通,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不是天赋或资质不好,就是用心没有我这样专一。一、出处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送东阳马生序》。二、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送东阳马生序》创作于公元1378年,即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在1377年告老还乡后,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他,于是宋濂写了这篇序,鼓励晚辈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二、作者简介宋濂,生于公元1310年,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主要作品有你《宋学士全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其译文 分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天气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屈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抄完了,(赶紧)跑去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到成年的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跟我交往,(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呵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冒着)隆冬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皮肤冻裂了(我)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替我)盖上,过了很久,(我)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可以享受。跟我同住在旅店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头戴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色玉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上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般;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辛勤和艰苦的情形大体就是这样。  分析  本段可分五层。  第1层叙幼时求学的情形(开头至“余因得遍观群书”)。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嗜学”与“家贫”是相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勤苦在这一层中的表现是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其结果是“遍观群书”。  第2层(“既加冠”至“卒获有所闻”)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这一层是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立侍”,“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第3层(“当余之从师也”至“久而乃和”)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行“深山巨谷”,冒“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写出了跋涉的艰难。  第4层(“寓逆旅主人……”至“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叙述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这一层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第5层(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是对前四层意思的归结,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本段是作者自叙,现身说法。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  现在许多学生在太学里求学,朝廷天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都给送来皮袍和绸衣,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忧了;坐在大厦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请教得不到回答,没有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聚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才看得到。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分析】  本段可分作五层,前四层从四个方面和第1段对照,第5层是从对照之中推导出结论。  前四层是一个并列复句,分句间用“;”隔开,各代表一个侧面:  第1层:有“廪稍之供”、“葛裘之遗”与前面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  第2层:“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的“行深山巨谷”对比。  第3层:“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的“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  第4层:“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前面的“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经过这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之艰难和今日之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讨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和悦。他自己说少年时代学习用心,非常刻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了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  【分析】  本段点明写作用意:因为马生来谒,所以著文加以勉励;因为马生年轻好学,所以值得夸奖。作者先赞马生善学。“流辈甚称其贤”、“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少时用心于学甚劳”,这些情况表明马生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这也是“善学”的结果。“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这是本篇赠序的写作意图。  以上三段行文紧凑严密,前两段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段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的译文:我小时候就嗜好读书。(但)家境贫寒,没有地方可以得到书来读,常常去有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还书。天气严寒,砚池里的水冻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会停止抄写。抄写完了,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我年轻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伴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解释;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拿被子围盖(我),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红色的帽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大概我的勤奋而且艰苦就像这样。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要是)他们学业有不精通,德行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就是用心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论辩,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如下: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写作方法层次分明,描摹细致。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翻译: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仍然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当我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态度愈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还言;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和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围裹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神仙一般。而我虽然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成就什么事业,还有幸在朝中做官,承蒙天子恩宠的光泽,追随在公卿大人们的身后,每天在旁边陪坐,准备回答众人的咨询,即使公卿的姓氏名字很尊贵,四海之内也有人把他们称呼错了的时候,况且他们的才能远远地胜过我了呢?现在诸位学生在太学学习,每天都享用朝廷供给的伙食,每年都享用到父母供给的皮衣和布衣,再也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了;坐在高大的房子下面诵读诗书,再也没有到处奔走求学的辛苦了有太学里的教官给你们当老师,再也不会有提问而不告诉,求解答却没有结果的情况了。凡是你们应该有的书,全都集中在这里,再也不必像我那样亲自动手抄录,要向众人借取,才能看到书的情况了。太学的学生中,如果有学业不精进,道德修养不好的人,那就不是天资低下不如人,而是不如我那么专心致志地学习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东阳的马生君则,在太学已经学习二年,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德才兼备。我在京都去上朝时,马生以同乡人之子的名义拜谒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初次拜见长者的礼物,言辞极为畅达;和马生讨论分辩问题时,马生说话的神态谦和,脸色平易近人。马生说自己年少时,在学习上用心很辛苦,这样的学生才称得上是好学生啊!马生即将回乡去见自己的亲人了,我因此把求学的艰难写下来并告诉给晚辈。说我勉励同乡人刻苦学习,就正合我的一番心意;如果歪曲我的本意,夸耀自己的运气好,而在同乡人面前自高自大的话,哪里是明白我的心意所在呢。注释: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2、余:我。嗜学:爱好读书。3、假借:借。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5、走:跑,这里意为“赶快”。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7、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8、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9、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10、尝:曾。趋:奔赴。《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