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作风建设不扎实是受当前社会思潮的什么影响

作风建设不扎实是受当前社会思潮的享乐主义的影响一是学习上静不下心。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部分党员干部缺乏主动性,满足于一般了解和应付上面的考核。 由于平时政治理论不扎实,对上面的政策理解不透彻,与工作联系结合不紧密,上级政策很难在群众中得到有 效地宣传和贯彻。有时在做群众工作中甚至出现了理屈词穷的局面,工作中很难说服群众,让群众理解上级意 图,支持和配合市里的中心工作。在业务学习方面,不少同志满足于日常工作任务的完成,习惯于按常规办事,习惯于按经验办事,缺乏钻研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工 作难以打开新局面。二是工作上沉不下身。一些党 员干部习惯于在办公室开展工作,习惯于用电话指挥工作,特别是一些镇(街道)干部,缺乏深入基层、深入 群众的工作意识。有时下村只在面上走一走,到村干部那里谈一谈,而直接到农户,访贫问苦就更少,对基层 群众提出的问题,也是能推则推,不能一抓到底。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上级布置的任务和自己分管的工作, 习惯于用会议去贯彻,用会议去落实,而直接到一线了 解督查的比较少。有些工作上的会议自己觉得不是很重 要,请人代会现象也比较多。有的干部把许多精力化在 了接待、应酬上了。三是原则面前拉不下脸。有许多领导干部习惯于听好 话,看好脸,喜欢报喜不报忧,自己在原则问题上比较 圆滑。对部下存在的问题该提醒该批评也没有严肃地提 出来,怕得罪人,怕在民主测评中失选票。对上面的规 定,自己遵守还可以,但去大胆批评别人就觉得比较为难。在有的问题上不讲规矩,讲人情,不讲原则,讲感 情。在同事之间、在民主生活会上自我批评很有一套, 批评别人不痛不痒,表现出一种洁身自好,事不关已, 对事业对同志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四是名利面前吃不了“亏”。有的干部对名利看得很 重,职位上、待遇上,不比成绩,比资历,不比贡献, 比级别。平时工作不用心,认为年头到了就该提拔,同 事提职,他就应该有份,否则,组织上就亏待他了。从 政府部门到党群部门工作就认为不重用,从街道调到镇 里工作就感到没有面子,不提拔就不想去,在任职上与组织讨价还价,斤斤计较。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是什么

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至于个人的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等,都是应有之义。人文主义以理性思想为基础,同时和人本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显然不同于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当代建筑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思潮和流派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建筑思潮源远流长,建筑领域的新古典主义也是频仍出现的思潮,人们甚至创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以示不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在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新古典主义建筑仍大量出现,即在现代主义建筑极盛时期,各国各地区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仍是不绝如缕。各类新古典主义建筑最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在当代新建的房屋中有意识地保持历史上流传的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50年代以前,美国首都华盛顿建造的许多公共建筑也属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30年代的德国和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的前苏联,也风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北京的友谊宾馆、人民大会堂等,也可以算作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例子。高技术派国外不时有一些民用建筑以其形态类似工业建筑或看来像是某种工程构筑物而引起人们的注意。1977年巴黎蓬皮杜国立文化与艺术中心落成时引起一阵轰动,至今这座炼油厂人似的公共建筑仍是巴黎旅游的一个热点。80年代末落成的香港汇丰银行和伦敦劳埃德大厦,同样以其高技术派的建筑风貌名噪一时。这些著名的高技术派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新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酝酿、发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主要成员包括C.艾莫尼诺、G.格拉西、A.罗西和卢森堡的R.克里尔、L.克里尔等人,其中尤以罗西和克里尔兄弟为代表。它与诞生在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构成了当今世界建筑思潮的两大倾向。新理性主义又称坦丹萨(Tendenza)学派,是从两本特别具有创新意义的著作发端的,这就是罗西1966年的《城市建筑》和格拉西1969年的《建筑的逻辑结构》。新理性主义基本上承袭了2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的理性主义。1926年理性主义运动的宣言中指出:新的建筑、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和逻辑的紧密结合……。我们并不刻意创造一种新的风格……。我们不想和传统决裂,传统本身也在演化,并且总是表现出新的东西。理性主义的建筑往往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但却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孕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因此,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构成理性主义的主要特征,也与现代主义有着重要的区别。阿尔多.罗西对新理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罗西不同,克里尔兄弟在类型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城市形态学方面的理论。新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同时诞生在本世纪60年代,他们都针对已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而且同样主张回到传统中去学习,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意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家J.德里达的代表性理论,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论、解构和解构主义等。后结构主义否定结构主义把语言当成一个封闭的、稳定的、有明确含义的结构体系,认为语言的含义不在语言符号本身,而在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比较和差异之中。由于建筑现象的复杂,加上人为的复杂表述,解构在建筑中的含义很不容易确切表达,许多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作品,与解构理论之间并无直接关系。概括地说,建筑中的解构(或解构主义建筑)是指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理论在建筑创作中的反映。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宋代怀疑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经学变古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并非北宋庆历之际一蹴而就。从中唐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带来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在文化学术领域,儒、佛、道三教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从儒学、经学方面来讲,出现了三股新思潮:  一是以刘知几为代表的疑古思潮,对一些儒家经传提出疑问。二是以啖助、赵匡、陆淳为代表的新经学运动。他们三人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舍传求经”的经学新方法。三是以韩愈、李翱、柳宗元为代表,对儒学理论体系的重建。  这三股新思潮,是对汉唐儒学、经学的矫正与发展。中唐以后,儒家经学已经表现出与汉学不同的面貌,经学变古的起点,应当上推到中唐,天宝、大历之际可以作为旧经学与新经学的一个分水岭。北宋中期的经学变古,实际上是中唐以来儒学新风的延续与发展。不过,庆历以前,这种变古只是涓涓细流,到庆历之际,遂汇成江河,奔流向前,难以阻遏。因此我们可以说,经学变古形于中唐,成于庆历之际。  宋代经学变古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学观念的转变。首先,在宗经与重道的问题上,重视对经典中蕴含的“圣人之道”的发掘和阐发。在处理经典文本与圣人之道关系的问题上,一方面强调文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心明经”,在“典册”之外去寻求“圣人之心”。其次,在通经与致用的问题上,宋儒将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后世认为宋学空疏,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顾炎武批评宋儒“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日知录集释》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颜元也批评宋儒“以主敬致知为宗旨,以静坐读书为工夫,以讲论性命天人为授受,以释经注传、纂集书史为事业”(《存学篇》卷一)。其实这些看法是不全面的。说宋学重视义理,大体上并无大的差错。不过对于宋学,也不可无视其中的经世倾向。宋代学术思想史上,并非理学(道学)独行天下。宋学有很多学派,有的偏向于事功,有的倾向于义理。但重事功者并不排斥义理,重义理者也不排斥事功。  二是经学解释方法的革命。在儒学革新运动中,宋代学者建立了一套舍传求经、义理至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经学解释方法,或者叫宋学方法。在经典注释中,凸显主体意识,不仅诠释经典的本意(meaning),更注重对文本“意义”(significance)的发掘。宋代学者通过对汉唐经学的批判与超越,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建立了一套以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性命之学”,称之为“新儒学”,这是孔孟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  三是疑经改经学风的兴起。疑经改经学风的兴起是与经学变古同步的,事实上,疑经改经风气是经学变古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产物。怀疑的结果必然变古。宋代疑古思潮涉及到经史子集各个领域,而以经学怀疑最为突出。因此我们讲宋代疑古思潮,主要是指经学怀疑思潮。  二、宋代疑古思潮的分类和划分  根据具体内容,宋代疑古思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对汉唐传注的怀疑与批评。如《诗经》汉学,毛传、郑笺为其代表。《春秋》三传,汉晋时期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春秋谷梁集解》。《周易》有王弼注,《尚书》有伪孔传,《三礼》有郑玄注。唐代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宋儒对这些汉唐经学都提出了怀疑与批评。此外,宋儒对汉唐传统经学的章句训诂式研究方法也加以抨击。  第二个层次:对传世经典的怀疑与考辨。如对《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本文的怀疑与考辨。宋儒认为孔子死后道术分裂,门人弟子各得孔学之一偏,而罕窥圣道之全体大用。历经战国、秦、汉,“经伪史驳”,学者不见“全经”,儒家典籍遭遇焚毁以及后儒的窜乱,一方面出现了残缺,另一方面被增益、附会,因而失真,造成经典内部的矛盾。有些宋儒还出于卫道的目的,按照自己对儒家思想内在理路的认识,对一些经典进行了改动。如二程、朱熹都对《大学》作过改本,朱熹又改过《孝经》。晚宋王柏对《尚书》、《诗经》篇目也作过较大的改动或删削。他们这些作法,在后人看来是“淆乱圣经”,轻侮圣人,但在宋儒自己认为,自己所作的工作,都是为了“卫道”。  根据历史年代,宋代疑古思潮,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从宋初到庆历以前为第一期,为汉唐经学的余波与疑古学风的滥觞阶段。宋初官方经学沿袭了汉唐的经学传统,以章句训诂为特色,主要体现在对《五经正义》的整理校勘及《七经疏义》的校勘与修纂。但是,宋代疑古学风也滥觞于此时。北宋初期一些学者如柳开、王禹偁、孙复、胡瑗、石介等人也开始了对传统经学的批评与创立新儒学的尝试。从北宋庆历年间到北宋末为第二期,为“学统四起”与疑古思潮的全面展开阶段。庆历之际经学学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同时,疑古思潮也全面展开,涌现出大量的疑古学者,如欧阳修、李觏、司马光、王安石、张载、二程、三苏等。他们对儒家经典提出了很多疑问。南宋前期(庆元前)为第三期,此期特点是理学的继续发展与疑古思潮的深化。经学方法与内容发生了根本转变,宋学的特征完全形成。宋学最终取代汉学,在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上形成与汉学、清学鼎足之势。同时,疑古思潮也走向深化。此期疑古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不是北宋所能比的。代表人物有郑樵、叶梦得、朱熹、陆九渊、浙东学派叶适、吕祖谦等。南宋嘉定以后称为晚宋,是第四期,属于疑古思潮的末流期。朱熹去世后,晚宋学风分化为两种发展方向:实证派与空疏派。晚宋学风孕育了明学与清学。明学承接空疏之弊,清学则继承征实学风。疑古是晚宋经学思潮的重要内容。晚宋学者一部分走向考据之学,主张实事求是;另一部分学者可以称为唯理派,以理衡经,以理疑经,以己意为理,疑古势必走向肆无忌惮,这以王柏等学者为代表。  三、宋代经学的疑经改经  宋儒一般都同意这样的做法,求取“圣人之道”应从经典入手。但是,圣人之道与经典的关系,还有两个问题必须回答:第一,圣人之道是否全在经典之中?第二,经典讲的是否都是圣人之道?宋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他们的看法体现在对经典与传注进行重新审视上面。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经典有残缺、谬误,这就要求对圣经贤传进行“刊正补缉”工作。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为此,他们对汉唐经学进行了重新审视。他们认为,由于经学分裂,注疏破碎大道,解释互异,莫衷一是,互相矛盾,难以适从。在宋代一些儒者看来,汉唐传注之学更大的问题是对经典的解释违背了儒家的义理。  既然汉唐注疏之学没有真正把握圣人之道,没有穷尽经旨,而且没有阻挡住佛、老等异质文化的进攻,证明在它的框架内难以使儒学的基本精神得到阐扬,难以使儒学重现生机。因此,要给古老的儒学注入新的活力,必须进行变革,包括经学观念、经学方法、经学内容方面的重大变化。  不过,宋代儒者虽然指出儒家经典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他们的出发点不是要打倒经典,相反,他们指出这些问题,是为了维护经典的神圣性,拂去混杂在经典中的非圣之语,恢复经典的纯洁性。因此,很多人对“凌侮六经,诟病前圣”的作法并不以为然。反思的目的是“卫道”。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宋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他们虽然对汉唐传注之学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并不否认传注对于理解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主要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有哪些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部宣言书是什么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部宣言书是司汤达的文学评论《拉辛与莎士比亚》。长篇小说《红与黑》标着这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代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梅里美,浪漫主义气质的现实主义作家,以中短篇小说著名,《高龙巴》,《嘉尔曼》(又译为《卡门》)(代表作)。从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社会批判精袖有所削弱。这种风格的倡导者和代表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小仲马《茶花女》都德,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小东西》。以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小说集《周一故事集》,其中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哲学的重建》(张西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W26LEfCfFT2h87n4uKXBg 提取码: cfcu书名:历史哲学的重建作者:张西平豆瓣评分:7.1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1997-09页数:376内容简介: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始作俑者。自《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问世,声名鹊起。他对实践和异化范畴的诠释以及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思考,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实践-人道主义理解,成为20世纪西方新左派的重要思想源泉,同时也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严厉批判。这一切使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毁誉参半、颇多争议的人物。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作者通过溯本清源的梳理考察卢卡奇思想的发展轨迹,并侧重从他与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关系上,解读其重建历史哲学的理念――社会历史本体论与人类学相统一。其中一些见解发人深省,有些立论也可能引起争议,但只要我们从多维角度审视社会-历史的结构和变迁,就不难看到本书在拓宽社会认识上的启发意义和学术价值。――苏国勋作者简介:张西平1948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1995年在德国作访问学者一年。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翻译了《历史和阶级意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等著作。另有合著、编辑等出版物数种。

文学思潮有哪几大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共有8次思潮.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2、白话文学思潮: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特征:现代化、民族化。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题:人性、社会、革命。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5、左翼文学思潮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现代文学史上主要表现在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从1919年到1949年,当代文学是1949至今,现代文学是三十年的时间,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五四时期的自由、解放和个性;第二个十年是左翼为主,还有京派和海派文学,第三个十年是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五四”以前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滥觞阶段,形成了三种倾向: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新古典主义,反思、超越现代性的审美主义。这三种文学潮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也影响了“五四”及其以后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

20世纪西方画坛出现现代主义美术的各种思潮和流派包括哪些?,

20世纪以来,西方画坛出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各种思潮和流派,其中包括野兽派、未来派、立体派、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型派、超前卫艺术、波普艺术等等,在形式上不断翻新,在手法上标新立异,形成十分复杂的艺术现象。

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思潮有哪些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派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的统称.( 波普艺术,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表现主义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思潮有哪些

  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1905年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而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此派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大约于1910年前后产生,其代表画家有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和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而两人又分别代表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须,并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便是达达主义思想的体现。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画家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其绘画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代表画家有恩斯特、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米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性和自动性。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和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代表人物有美国画家约翰斯、劳生柏、沃霍尔等。  而70年代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代表画家有克洛斯、佩尔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汉森最为著名。除上述之外,可以归入现代艺术范畴的还有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等。其许多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围。

当代艺术思潮之我见——卡通一代

大多数的孩子喜欢看日漫,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崇洋媚外不爱国,根据这个发表下你的见解吧(我没写过,这只是我的小小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过哪些教育思潮

(1)平民教育思潮  由于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  (1)一部分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  他们认为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应该与破除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同时进行。要真正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先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条件下,工农劳苦大众才能获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为此,1919年邓中夏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及负责筹备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这些都是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  (2)另一部分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  他们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  为此,北高师师生于1919年组织了平民教育社;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于1923年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除体脑差别。  (1)北高师学生1919年发起组织工学会。  基本观点:倡导工学主义  (2)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沂发起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无政府主义者)  将工读视为实现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有效手段。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将工读互助团办成。  (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  (4)纯粹的工读主义者,他们把工读单纯看作是解决青年失学问题的好方法。  (3)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在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上,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二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选职业教育,思潮过到高潮。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形成思潮的原因:杜威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其中,“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的观点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  (5)勤工俭学运动  1912年吴稚晖、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1915年蔡元培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华工教育中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产生最初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想。1919看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达到高潮。早期共产主义者是此阶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发起组织和参加者。至此,勤工俭学运动的内容与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通过勤工与俭学以维持学业,提高到以俭学与勤工相结合,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出路的认识高度。  (6)科学教育思潮  1)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  认为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是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以及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  2)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主张以理性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建设未来教育。  3)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将科学的方法理解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以之为解决一切学术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一种较为具体的科学教育主张。  (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①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②教育是国家的任务。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1923年曾琦李磺在法成立“国家主义青年团”,余家菊和李磺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振。  (8)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受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中国,并都有热衷者尝试作引进课堂的实验。

黄炎培是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吗

答: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大批职业教育先驱于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现代思潮是指什么时候

问题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指的是什么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美术方面以毕加索为代表,作品多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表现作品主旨. 问题二: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都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是渴望建立独立民主自强的资产阶级 *** ;现代则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希望能帮助到你?_? 问题三:后实证与后现代思潮发展起来且日益强烈是在什么时候 你是看网络视频(社会科学方法论)做网络作业(八)吗? 答案是:C(20世界70年代以后) 问题四:现代思想开放是什么意思 是针对过去封闭的表述。 问题五: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是什么时候 我国基本上管理没什么太值得题的历史也没什么很著名的专家管理思想也没有国外的先进 管理学是起步阶段 好象70年国外的 彼得 德鲁克才创造了管理学 问题六:现代艺术思潮的特征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现代派 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的统称。( 波普艺术,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表现主义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u30fb奥古斯特u30fb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问题七:现代教育思想包括什么 从广义上说,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无论是零散的、个别的、肤浅的,还是系统的、普遍的、深刻的,都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在狭义上,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科教兴国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等。

现代货币数量论有哪些研究结论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中国当前建筑的主要风格及建筑思潮是什么?

1.欧陆风格   “粉红色外墙,白色线条,通花栏杆,外飘窗台,绿色玻璃窗”,这种所谓欧陆风格的建筑类型,主要以粘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符号为特征,反映在建筑外形上,较多的出现山花尖顶、饰花柱式、宝瓶或通花栏杆、石膏线脚饰窗等处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闷的暗粉色及灰色线脚相结合,另外,这一类建筑继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征,结合裙楼、标准层及顶层、女儿墙加以不同的装饰处理。   2.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线色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目前国内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   3.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4.异域风格。   这类建筑大多是境外设计师所设计,其特点是将国外建筑式“原版移植”过来,植入了现代生活理念,同时又带有其种种异域情调空间。   5.普通风格。   这类建筑很难就其建筑外观在风格上下定义,他们的出现大概与商品房开发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或开发商的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开发实力有关。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朴素,无过多的装饰,外墙面的材料义务细致考虑,显得普通化。   6.主题风格。   主题型楼盘是房地产策划的产物,2000年流行一时。这种楼盘以策划为主导,构造楼盘的开发主题和营销主题,规划设计依此为依据展开。

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批判了哪些思潮?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他生于1619年,死于1692年。他的祖籍是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黄宗羲、顾并称孙中山三大启蒙思想家。王夫之照片王夫之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朝鲜官员。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在他哥哥王介之的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职回家,在父亲的教育下读书。他的知识很丰富。他从小喜欢读书,14岁考上秀才。然而,他的中学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人们两次赞美他的知识,他还是没能通过举人考试。直到崇祯十五年,他和弟弟同时通过了举人的考试。王夫之生活在崇祯年间,当时局势混乱,各地爆发农民起义,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张率领农民军攻克衡阳后,召王夫之、张伟为谋士,他们不去,却跑了。李自成攻下城池时,王夫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甚至好几天没有吃东西。清军入主中原后,王夫之致力于抗击清军,但最终被清军消灭。之后,王夫之回到家乡隐居,发誓一生不剃头,不剃头。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写作,总结了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写出了许多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作品。从此,他的思想影响了社会。做完最后一份工作,他终于去世了,享年79岁。王夫之的主要观点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对后来的思想启蒙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世很多人都受到王夫之思想的影响。王夫之思想的影响非常广泛。王夫之照片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七点: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反对天下专制主义、反对人的先天知识观、正确的逻辑观、理势统一、人性变化观。可以说,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新颖的,也是非常符合现实的。这些观点有的是对当时社会存在思想的批判,有的是对国家发展的思考,有的是对人性变化的阐述。他的想法非常广泛。气的一元论是讨论理与物的关系。传统思想认为,理性存在于万物之中,先理性,后事物。但王夫之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一种事实存在,只有先在的东西才是正当的,因为理性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这个想法是开创性的,它让人们重新思考理性与物质的关系。“天下”观念认为天下属于所有人,而不是一个人,这是对当时皇权的严重挑战。人性论是人类的解放。他认为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所以,人性是可以被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自然改变的。王夫之的观点是当时社会的反映。这些观点至今仍有价值,称他为伟大的思想家并不为过。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是明末伟大的思想教育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观。他对当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夫之照片首先,阐述了学习与人性的关系。在封建时代,从秦朝到明朝,人们对人性的判断总是纠缠在善恶上。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有争论。王夫之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性分为先天和后天。它是人的眼、耳、鼻、口的器官,获得的知识和概念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人类的教育中,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本性,但后天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其次,是学思教育思想的转变。王夫之认为人“天生就知道”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人生来就知道一切。同时,他对学习和思考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习不影响思考。人学的越多,思维的边界就会越宽。但思考可以保证学习的态度和深度,两者并不冲突。所以,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深入思考,就要博学。还有

欧洲艺术思潮的多样性,能懂的进

欧洲曾以光辉灿烂的古代绘画闻名于世,而从19世纪以来,又以色彩缤纷的现代派绘画惊骇环球。特别是西欧,从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为代表的印象派出现后,流派日益纷繁,尤其令人瞩目。法国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是大家公认的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时出现的有德国以凯尔希纳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稍晚一点,毕加索为代表的主体主义、意大利卡拉•博乔尼等为代表的未来主义,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在瑞士首先出现的达达主义以及阿尔普、克利等人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艺术运动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形成了万态纷呈的局面。这些流派虽出现于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仍然绵绵不绝。首先,这些流派的创始者或骨干画家,在当代仍然活跃,并有佳作问世。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在50年代,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 毕加索的和平鸽及油画《朝鲜的屠杀》、《战争》、《和平》等作品的反对 侵略战争、歌颂和平的内容,在他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还涌现了一批新的绘画流派,如发端于美国、波及全欧的抽象表 现主义、在奥地利形成的幻想现实主义、萌发于英国的波普艺术、产生于法 国的塔希主义、偶发艺术、观念艺术、奥普艺术、人体艺术思潮、地景艺术、 新表现主义等等。总之,现代主义绘画出现了新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绘画更是高潮迭起,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也仍有一席之地,出现了多元的新局面。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达达主义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艺术流 派,它吸收了达达主义反传统的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扬弃了达达主义那否定一切的偏颇之处,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下,强调偶然的结合,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真实再现,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揉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超现实的情境,其手法是写实、象征和抽象等,20世纪30年代后,超现实主义在经过一段冷寂的时期后,50年代又在欧洲再度兴旺起来。这时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有福特里埃、杜桑等。杜桑是达达主义的鼓吹者,曾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以表示对众人崇拜的名画的蔑视而闻名,这时也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积极支持者。在意大利有卡腊和基里科。在德国有厄尔莱等人,他们都创作了较好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强调优先考虑造型而忽视绘画内容之风盛行的时候,刻意揭示作品内涵以及复兴奇特的异国情调风格等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有两个支系,一支是绝对超现实主义,以不受意识控制的无意识行动为主,其作品虽有某种程度的形象化,但却接近抽象派的特征,创作强调偶然机遇或自动行动。代表有西班牙的米罗,他的绘画除具有幻想的幽默外,那空想的世界相当生动。他笔下的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 都充满一种勃勃生机,似乎比在生活周围的真实对象更加真实。其它艺术家还有马宋、马塔等人。另一个支系是叫做超级现实主义。这派表现的大多是可以认识的场面或物体,注重细致地描绘事物的细部。但从整体而言,却又脱开物体的自然结构,以幻想的方式以描绘对象变形,并结合成梦境中的东西,以创造不受理性控制的潜意识的形象。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达利和比利时的马格里特、德沃尔等人。达利的作品往往表现凶残的梦幻或奇特的宁静气氛,爱用双重的或隐藏的形象。马格里特的绘画世界,充满了日常琐事的各种幻境,善于夸大突如其来的精神感觉,创造幻觉想象。 抽象主义绘画 抽象主义绘画在欧洲十分盛行。抽象主义或称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有宣言、纲领的社团,而是一种反对模拟自然形态,主张抽象表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它的特征是不描绘具体物象,而通过线条、色彩、块面、形体、构图等手段来表现各种情绪,激起观众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抽象艺术有两类:一是将自然的外形加以简化、变形,形成极为简单的、概括的形象。 一是不以自然的外形为基础的几何构成。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创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抽象艺术的代表除康定斯基外,还有荷兰的蒙德里安。像康定斯基等重视感情表现的抽象艺术叫抒情抽象或热抽象;而蒙德里安等表现理念的抽象艺术叫理念抽象或冷抽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主义在欧洲不仅盛行,而且还有发展。1952年,法国美术评论家塔皮耶首先用“塔希主义”一词概括的那些作品就是抽象艺术的新样式。塔希就是斑污、斑点的意思。而塔希主义就是用偶然的彩色斑点和色块所形成的绘画。法国的阿特兰、布仁、马蒂卮、阿勒、迪比费等人,就是塔希主义抽象画派的画家。这时抽象艺术的成绩突出的艺术家英国的戴维、尼科尔森,霍克尼的《强调安静的画》、《蛇》等作品,也是抽象主义的作品。60年代后,他转向写实风格。1948年,英法美首先在西柏林举办了抽象画展,德国中青年艺术家积极开展了非传统艺术的探索,打破了法西斯上台后形成的德国艺术与欧美艺术阻隔的墙壁,使德国艺术与欧美艺术接轨,其中特别活跃的沃尔斯、哈通、温特尔等就是较为出色的抽象艺术的画家。当代欧洲的抽象绘画,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1921—),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克利的作品,唤起以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演变为符号作为艺术构思的意念,又吸取中国画不求形似的传统,使其50年代后期的创作获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抒情抽象的风格。 波普艺术及与之有联系的其它艺术 波普是英语单词的缩写,意指流行艺术、通俗艺术。1952年,萌发于英国,后遍及欧美。现代主义艺术避开都市文明的压力,反对机械化、非人性的消费文化。而波普艺术家则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明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重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1956年,汉密尔顿在“这是明天”的展览会上,陈列了握着“POP” 字母的网球拍运动员的拼集作品《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丰富多彩?》,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第一件作品。1961年,举办的《当代青年艺展》,更表现了波普艺术强大的冲击力。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保罗齐、蒂尔森、霍克尼、史密斯、琼斯等。法国的波普艺术家代表应推雷塞。波普艺术虽以英、美两国为主,但旁支迭出,影响极广。一般认为:偶发艺术和集合艺术就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波普艺术强调艺术与生活结 合,因此便对人们周围的事物以及大众文化寄予关注。集合艺术就是把机械文明和大家消费的废弃物,收集起来,重新组合,并赋予它一种新的含义的艺术。集合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把现成品,如易拉罐、塑料瓶、机器的废旧物等结合起来,制成平面或立体形式的、可看、可模的艺术品。将这些在室内、室外环境中布置出来,产生精神上的感受,便又是环境艺术了。将艺术和大自然结合,直接借助大自然的景观而不借助造型艺术的传统媒介,或者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润饰,旨在使人注意大自然,使人从中获得异于平常的审美体验,便是“大地艺术”了。在欧洲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曼、谢乍,德国的史维塔斯、尔麦斯特,西班牙的塞尔拉诺、齐吉达,意大利的卡塞拉等人。他们的作品有的是绘画,有的是雕塑,但许多时候却很难按传统的方式划分类别了。 偶发艺术出现于60年代,它是以表现偶发性事件或不期而致的机遇为手段,重视人的行为过程,揭示人的本能反应的艺术,是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继续和发展。拼贴艺术和环境艺术还借助物质材料,偶发艺术却强调活动的机遇性,艺术活动在于即兴发挥,往往变成无情节的表演,而艺术家的身体也可作表演材料,使其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所以也称“表演艺术”。如法国的画家马修带上盔甲进行绘画表演,并给在画布上演出起名“中世纪的战斗”。法国另一位画家克莱因,他从二楼的窗口爬出,伸展双臂,平衡身躯,冒着死伤的危险,跳向空中,就是用自己身体创作的“绘画”作品。1970年,法国还出现了“零社”的艺术组织,到处演出他们的艺术。 观念艺术是60年代从偶发艺术及环境艺术中逐渐演化出来的艺术。它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并非艺术家创造的那种物质形态的作品,而是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因为观众从物质形态作品上所获得的信息量,不会比从概念及事件的意义中获得的信息多,这样,观念艺术家便以图表、文字说明、录相以至自己的身体为媒介,以表现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变异过程,使观众通过这些而在自己头脑里形成、完成艺术品的塑造。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阿尔芒,荷兰的布朗,意大利的曼佐尼,英国的阿纳特、伯金、克拉克、希利亚德等人。最早的观念艺术以语言为媒介,后从达达主义艺术家杜桑用小便池制作的《泉》中得到启发,表现手法便日趋丰富了。如1960年阿尔芒在巴黎办个人画展,展品是两卡车垃圾;布朗展览的作品是份文字说明,上写“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举行我的作品展览”。 人体艺术是以艺术家本人的身体或别人的身体作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 术。它是由波普艺术的分支偶发艺术发展而来的。这种艺术不叙述事件,也不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是那没有个性的身躯活动的现场记录而已。观众通过观看表演过程,去体会艺术家的作品。1961年,法国艺术家克莱因让两个女模特,浑身涂满油彩,在画布上互相拖拽滚打以制作绘画作品,这是欧洲人体艺术的序幕。此后,人体艺术在欧洲便风行起来,而且越到后来就越离奇,引起人们的非议。 波普艺术及与之相联系的集合艺术、偶发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 表演艺术、观念艺术、人体艺术都属后现代主义范畴,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很难界定,因为它们本身便是互相掺杂的,只是由于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或是侧重点有点差异,便往往出现不同的名称。这些艺术,目前还在发展。 新表现主义等艺术 这是20世纪80年代从欧洲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1980年,它首先在德国出现,并在欧、美艺术界引起较大的震动。新表现主义是在过去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一些手法,如色场绘画的色场层次组织、最少数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及波普艺术的形象等,运用绘画语言传达强烈感情的艺术。其特点是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表现强烈的率直、天真的情绪。实际上,它是对缺乏个性,缺乏感情的某些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弱点的反拨,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巴泽利茨,他的作品联想自由,想象奔放,色彩鲜明,甚至塑造人头朝下的人物形象,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彭克的作品以自由幻想的形式,表现强烈的内心活动见长,整个画面具有稚拙的情趣。波尔克运用波普手法,使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伊门多夫的作品,在整体上给人的感受是虚幻的,但在细部又注意写实。新表现主义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都能反映艺术家的个性。 写实主义绘画 欧洲有着写实主义的传统,19世纪30至7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掀起过强大的现实主义绘画思潮,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库尔贝。20世纪以来,尽管现代派绘画日渐成为主潮,但现实主义仍绵延不绝,放出自己的异彩。在英国,代表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等人。霍克尼起先热衷于抽象主义,60年代后,他也转向写实手法。他常常把光源和光线作为描绘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人物和道具。法国的富热隆是社会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远在1936年起,他便不断有表现工农、市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问世,如油画《1943年的巴黎街头》,揭露纳粹占领期间的悲惨生活。 50年代,他在诺尔省煤矿居住一段时间,创作了组画12幅的《矿乡》,以深沉严峻的笔触,表现出恶劣环境下工人的痛苦,拼搏和期待。他继承了库尔贝等写实主义画家的传统手法,也吸收了现代派的一些技巧,使其作品具有独特风格。直到70、80年代,他仍有大量作品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如《地铁——工作——睡觉》(1978)等。著名画家热莱原是抽象主义的巨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创作了写实的作品。德国在战后初期,曾出现过描绘战争灾难、痛恨法西斯罪恶的现实作品,但很快转向现代派的绘画。60年代后,现实主义又掀起了复兴的热潮,代表人物有施特克尔、伊门多夫、基费尔等人。格罗斯在战后的作品中,相当的一部分是以漫画的形式,揭露专制政权、腐败道德及战争的残暴、恐怖的内容。迪克斯作品中的现实内容也是明显的。 当代欧洲的现实主义画家中,成就突出的还有意大利的古图索(1912—1987),他在1943—1945年间,就发表素描和速写集,揭露法西斯纳粹占领期间的罪行。1946年与卡西纳里、科尔波拉等11位艺术家签署宣言,共同发起新艺术阵线,表明其坚持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态度。他的作品总是围绕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取材,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如《占领西西里荒地》、《讨论会》(1960)、《陶里亚蒂的葬礼》等。 西欧的绘画流派很庞杂,除上述列举的外,还有抽象表现主义、新达达主义,新抽象派等等,可以说,当代西方有什么绘画流派,欧洲便有什么流派,很难一一介绍。不过,上述所举的内容,也足以概括欧洲当代绘画的基本面貌了。 (2)东欧的绘画 前苏联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在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 绘画兴起于西欧时,苏俄出现过构成主义的绘画。抽象派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就是俄国画家。但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批判了形式主义、构成主义等绘画流派,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从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实主义绘画便成为苏联绘画的主流,其它绘画流派,特别是现代主义绘画几乎在苏联绝迹了。 在当代,前苏联绘画主要是现实主义的绘画,以60年代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后时期的绘画有不完全相同的特点。 1941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联进入全民性的卫国战争时期,艺术家也毫不例外地投身保卫祖国的斗争,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 内容大多是反对战争、保卫祖国、歌颂英雄、宣传团结对敌等,充满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顽强的战斗力。战后一段时期,这种主题的宣传画仍占有显著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是伊万诺夫、普罗科夫等。 伊万诺夫创作了100多幅宣传画,普罗科夫的《争取和平》(1950)等作品,曾风靡一时。此外,反映苏联人民高昂的革命热情的油画,特别是军事题材的油画,其成就也很突出。代表人物有莫伊谢延科、克里沃诺戈夫、涅普林采夫等等。历史画、风俗画,以谢罗夫的《农民代表访问列宁》(1950)、 普拉斯托夫的《割草季节》(1945)、女画家亚布隆斯卡娅的《粮食》(1949) 等作品就有代表性。 1960年以后,前苏联绘画仍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在风格、样式方面出现了新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出现了严格现实主义绘画流派和严肃风格绘画。严格现实主义绘画流派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表现普通群众的生活习俗、精神风貌。代表人物为科尔热夫、特卡乔夫兄弟等人。严肃风格绘画的代表人物有波普科夫等。在5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经济的繁荣及民主空气的淡化,苏联画坛上出现了一种曲意美化,粉饰太平,甚至阿谀谄媚的不良风气,其作品华丽、浮泛、空洞。这时,“60年代一代人”的画家涌现画坛,力矫时弊。因此,他们提倡的严格现实主义、严格风格都是针对上述不良风气而发的,具有一种明显的战斗性。 70年代,一批艺术家从欧洲文艺复兴和俄罗斯民间艺术中汲取经验,塑造现实和理想结合的形象,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的绘画热潮。如亚布隆斯卡娅的《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1973)、《亚麻》(1977),就带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这正是她对古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并从中汲取养料,追求古典式尝试的结晶。 80年代,前苏联社会进一步开放,西方现代派绘画如潮水般涌入,苏联艺术家也大批出国访问、交流,现代派的艺术便在苏联画坛上日益增加,打破了长期以来现实主义绘画一统江山的局面。 前苏联绘画长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深刻的特点,同时样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油画、水粉画、版画、镶嵌画、政治宣传画、肖象画、风景画、漫画、插图画等等,各个画种都有举世瞩目的名家和名作。莫伊谢延科的油画很出名,作品有《胜利》(1972)、《歌》(1980);基布里克、什马里诺夫、普罗科夫等都是著名版画家,他们的作品《啊,这就是美国》(1949)、《国际新闻》(1968)等,就闻名于世界。杰伊涅卡的镶嵌画也很出色,克里姆林宫会议大厅的画就是他的代表作。萨里扬以热衷为知识分子作肖象画而出名。梅利尼科夫艺术兴趣广泛,他除了以肖象画擅长外,其历史画、风俗画、风景画、大壁画都很有特色,主要作品有《在 和平的田野上》(1950),《告别》(1975)等等,苏联许多画家都是插图画的高手,如法沃尔斯基、格拉西莫夫、基布里克,什马里诺夫在50年代, 为高尔基的《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及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所作的 插图,曾轰动画坛,被认为是杰作。 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当代绘画也是以现实主义为主 导,波兰的科瓦尔斯基的《无产者》(1948)、匈牙利多马诺夫斯基的《出钢前》(1954),都是表现工人题材的作品。库列塞维奇曾创作了大量组画,如《华沙,1945》、《革命与和平战士》(1952)。他是波兰世界知名的版画家。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马伊斯托拉,长期深入农村,以农村题材的作品见长,作品有《保加利亚姑娘》(1952)等。保加利亚的版画也很有特色。60至80年代,重视形式上的变化和探索,具有当代造型风格。罗马尼亚的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为巴巴•雷尼等人。60年代后,民族特色日益浓烈。捷克的绘画,在1948年,官方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曾经活跃的现代主义作品便大量减少。艺术家或揭露纳粹的罪行,或表现新的生活,作品的思想倾向日趋强烈。70到80年代,新现实主义绘画风靡起来,代表人物为依洛德克、费夏雷克等等。这些国家也象前苏联一样,在80年代的末期,绘画艺术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这部专著的作者是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这部专著的作者是 张清华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文坛新潮迭起,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试验戏剧、新历史主义文学、新写实、新状态等,潮起潮落.文坛原有的话语被不断地突破、解构,新的美学原则、叙事抒情方式不断崛起,令人眼花缭乱.新潮文学自出现时起,人们就以不同的视角、方法审视它们,扣问其意义.在已有的研究论著中,张清华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极富个人色彩与创造性.他将史料考证、作品审美分析与理论思辨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论证了先锋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审美特征及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学术价值的新见.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的序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据西方建筑思潮统治地位的正统现代主义理论受到了广泛质疑和批判,随着“国际式”风格的衰落,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为开端,西方当代建筑进人_『一个众声喧哗的多元化新时代。建筑思潮与流派的产生与更迭以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展开,形形色色的先锋思潮、流派和探索不断涌现。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中国建筑界结束了与国际建筑潮流长期隔离的自我封闭,进入了一个与世界建筑潮流息息相通的国际化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到2l世纪之初的建筑表皮,以西方当代建筑为主体的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的传播,正在对中国当代建筑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许多思潮理论为中国建筑界所津津乐道,形形色色的流派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师模仿的对象,许多先锋建筑师像影视明星一样,成为青年学子崇拜的偶像。20、21世纪之交,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高速增长、规模巨大的市场经济,支撑起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建筑工地和设计市场,吸引着全球职业建筑师觊觎的目光。西方建筑师大举登陆中国设计市场,正在成为当今中国一个爆炸性的文化话题,从安德鲁的北京国家大剧院、赫尔佐格与德·默隆的国家体育馆(鸟巢)到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新厦,西方建筑师在国家级的建筑项目方案投标中频频获胜,不禁使人们发出惊呼:中国正在成为西方先锋建筑师的实验场!“狼”来了!中国建筑师进入了一个与“狼”共舞的全球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当代建筑创作和建筑理论研究进入了空前宽松、活跃的新时期,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不断涌入,不仅大大开阔了中国建筑师的视野,也为建筑创作与理论创新注人了新的动力。西方当代建筑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绝对的真理,中国建筑师必须学会借鉴其中的进步成分和积极因素,剔除违背建筑发展方向的糟粕与消极因素。早在80年代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引进中,对于它的消极和负面影响,曾昭奋先生就曾经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的道路上,既有花朵,也有泥坑。他告诫说:“后现代主义重视传统、重视旧形式,颇使那些无视现代主义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历史功绩的人们,能够在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原位上轻而易举地接过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主张。”面对形形色色、泥沙俱下的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邹德依先生则指m,建筑“创新”必须符合社会进步和建筑的前进方向,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时尚,只有当先锋建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构成进步的建筑。

如何看待当前形势下社会思潮多元化,社会信仰和信任出现的危机?

当一个曾经权威的事物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我们应该高兴的参与思考 因为人类历史上很多类似的事件都表明不迷信全威 会使得人类的自由意志得以完整的体现 从而出现文明的革命 思维的飞跃 知识与讯息的爆炸

谭盾音乐的巫化倾向与现代巫术思潮|谭盾

  听谭盾的大多数音乐,都会使我们进入一种幽远神秘、古老诡奇的魔幻世界。在他的音乐世界里,充盈着萨满巫傩的灵光,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色彩, 营造了神奇诡秘的氛围,复活了古老原始的文化。那里有鬼神嚎哭,有巫傩翔舞,有萨满迷狂,有灵魂游走――那是一个异样的世界,那是一个魑魅的天地。无庸讳言,谭盾音乐具有明显的巫化倾向和神秘主义色彩。谭盾创造的这种音乐境界,在某种程度上与席卷全球的“现代巫术”思潮有关。      音乐巫师的巫术音乐――谭盾音乐的巫化倾向      谭盾在创作、指挥他的许多音乐作品时,俨然是一位萨满,是一位巫师,是一位教主,他将乐坛当作了祭坛、神坛,将剧院当作了道场、寺庙,将音乐表演弄得如同宗教祭祀仪式。我们可以随意例举出他许多这方面的作品。   1985年,谭盾因外祖母逝世而创作的室内乐《道极》就已经有明显的原始巫术色彩。作品表现的是湖湘农村丧葬仪式中的道士做道场,为死者超度灵魂。在指挥表演《道极》时,谭盾就是道士,音乐会就是道场。他在那里鬼哭神嚎,整个表演过程鬼气森森。1989年,谭盾根据屈原作品改编、创作的祭祀歌剧《九歌》,共有9段。9段的名称分别为《日月兮》、《河》、《水巫》、《少大司命》、《遥兮》、《蚀》、《山鬼》、《死难》、《礼》(这与屈原抒情组诗共有11篇不同,标题也大都不同)。从9段的标题一眼就可看出又是巫文化。谭盾在其祭祀歌剧《九歌》的“节目介绍”中明白地说:“歌剧表演的是一个宗教祭祀仪式,展示了巫风的起源。”1990年,谭盾创作了《乐队剧场Ⅰ:埙》。埙的音色悲凉、萧瑟,擅于表现凄凉、哀伤的情绪。谭盾创作的埙乐运用了独奏埙与群埙的搭配,乐队与人声混用。中央音乐学院黄晓和教授认为整部作品“具有古朴的原始图腾崇拜仪式的特征”。1992年,谭盾创作了“为散布的乐队、二个指挥及现场观众而作”的《乐队剧场Ⅱ:Re》,全曲的核心材料只有一个“Re”音,通过反复哼唱“Re”音,构建起一个新的音乐文本体系;其中,谭盾又根据西藏喇嘛念经的形式,自编了一个“Hong Mi La Ga Yi Go”的“六字经”,要演员和观众采用藏戏念白的方式集体念诵这六字咒语,整个作品充满浓郁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同年,谭盾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完成跟随周文中、玛里奥u30fb达维多夫斯基和乔治u30fb爱德华兹攻读音乐艺术博士的毕业作品――交响乐《死与火:和画家保罗u30fb克利的对话》。在《死与火》的“间奏5:土巫”中,土巫像幽灵一样自远而近蹒跚而来,手舞足蹈。1994年,谭盾为世界著名的古典、先锋音乐四重奏组合克罗诺斯四重奏组(Kronos Quartet)创作的歌剧《鬼戏》(Ghost Opera),即是一部“鬼魂歌剧”。在这部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最杰出的歌剧”中,随着光影的明暗变化与律动,穿梭着“如梦游般行走”的演奏者,逼真地营造出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鬼魅氛围。1996年,谭盾创作了协奏曲《吉他代表的七种情欲》。2003 年9月3 日,美国《纽约客》(The New Yorker)发文赞叹此作品说:“谭盾是富有艺术魅力的大师。他的协奏曲是他对湖南当地道士作道场仪式的沉思, 与弗拉曼柯舞(flamenco,西班牙的吉卜赛舞蹈)的火热接触”(Seven Desires for Guitar(from Yi2),Critical Acclaim ,见“谭盾在线”英文网站)。1999年,谭盾根据自己1995年所作的电影《南京1937》的配乐,为香港中乐团重新编写创作了二胡协奏曲《火祭》,乐曲演绎表现了中国古老的祭祀音乐,以示对民族悲剧的追思,对战争亡灵的祭奠,以及对人类和平的祈祷和期盼。2000年,谭盾接受德国的国际巴赫学术院委托创作了管弦乐《复活之旅》(Water Passion after St. Matthew)。《复活之旅》在美国首演之前,布雷特u30fb坎贝尔(Brett Campbell)于2002 年7月5 日就这部作品采访了谭盾,他在报道中说:“谭盾站立在斯勒瓦(Silva)舞台演出这古老激情戏剧, 他将实现他的童年梦想:像巫师那样具有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意念。”(Water Passion after St. Matthew(2000), Critical Acclaim,见“谭盾在线”英文网站)2002年,谭盾创作出以寻找傩戏源头为主题的管弦乐戏剧《O》。“O”是英文“origin”(根)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作者进行文化寻根,寻找的乃是最古老的原始祭祀歌舞傩戏。2002年,谭盾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音乐日记十篇》,据作者的创作回忆,是缘于要寻找一位神秘的“石头老人”:“20年前,在土家族的一个村子里,我遇到一位能用石头敲出音乐的老人。他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调。更神奇的是,每段石乐后,他抛出手中的石头,落地后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他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当时我被震傻了,真觉得这位‘石头老人"就是我要寻找根籁的地图……20年后,我应邀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创作交响协奏曲时,我想起了这位‘石头老人",并再次回到了湖南的土家村。纯朴的乡民却告诉我‘石头老人"已经带着他古老的音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当时很悲伤,老想着:能不能把已经逝去的人再找回来?能不能让好的音乐永不消逝?于是,我重返湖南‘听音寻路",想绘出我心里的地图,想找回‘石头老人"和他那永远不应消失的音乐……”(谭盾:《〈地图〉创作回忆》,载“谭盾音乐会――湖南卫视七周年”网站)很明显,这位神秘的“石头老人”就是一位巫师。《地图》的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表现了一种“巫术世界”,在这部共有10个乐章的协奏曲中,重要一幕是一段谭盾亲自敲击石头的录像。在这里,谭盾已是“石头老人”的化身,自己亦成了一位致幻通神的巫师。   如果我们浏览权威且详细的英文版“谭盾在线”网站(https://www.省略),我们会发现与巫文化有关的英文词语满天飞,诸如:“shaman”(巫师)、“shamanism”(巫术)、“Shamanistic”(巫术的)、“shamanistic ritual”(巫术仪式)、“shamanistic culture”(巫文化)、“Musical Shaman”(音乐巫师)、“Shamanistic Music”(巫师音乐)、“shamanistic ritual style”(巫术仪式类型)、“shamanistic vocalizations”(巫师发声)、“shamanistic stone man”(巫师式的石头老人)、“shamanistic ‘ghost operas"”(巫术式的《鬼戏》)、“Chinese shamanistic traditions”(中国巫术传统)、“shamanistic choir”(巫术的的唱诗班,即湖南话的“夜歌队”,唱丧歌的)、“shamanistic funeral rites”(巫术的丧葬仪式,即道士作道场)、“shamanistic village”(巫村)、“shamanistic way”(巫风)、“primitive/shamanistic”(原生态的/巫术的),等等,不胜枚举。叶舒宪教授认为:“人类学与比较宗教学家对于巫术现象的认识,由于经历了20世纪的萨满教研究热潮而获得新的共识。那就是把巫术看成与萨满教相关或相通的跨文化的宗教活动。于是,关于萨满教的某些认识也适用于理解巫术。在一些语境中,巫师与萨满(shaman)几乎成为了同义词,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叶舒宪:《猫头鹰重新降临――现代巫术的文化阐释》,《寻根》2004年第3期)张光直先生也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巫师”译成英文应译作“shaman”,而不能译成“magician”或 “wizard”(术士)(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u30fb读书u30fb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27页)。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英文“谭盾在线”网站是一个具有深郁的巫文化特征的音乐网站。   谭盾从小就深受巫文化的影响。他出生在湖南长沙郊外的丝茅冲,谭盾的家就在坟山旁边,那里“白喜事”不断,每天大约要埋葬五十个人,每死一个人,都要由巫师、道士来主持丧礼,演奏哀乐。小时候的谭盾渐渐地发现巫师、道士是在寻求一种境界,可以跟过世与来世沟通,可以跟上帝与土地沟通。这些鬼气巫风,还有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声音慢慢地激发了谭盾对声音的敏感与好奇,并且在他心中扎下了根。长大成名后的谭盾曾告诉大家:“不怕大家笑话,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名道士、巫师。”(欧阳国忠、简海燕:《用湘楚之锤敲响世界大锣的作曲家》,见“易文网/音乐频道/中外书摘”网站)我们打开“谭盾在线”英文网站(https://www.省略),在第三大板块“Encounter Tan Dun”(遭遇谭盾)中即可看到“Shamanism & Childhood”(巫术与童年时代)、“Multimedia & Zen”(多媒体与禅宗)、“Orchestral Theatre & Ritual”(乐队剧场与仪式)、“Organic Music & Nature”(有机音乐与大自然)这样的标题,明显可以看出谭盾心中浓厚的萨满巫术、佛教禅宗、祭祀仪式、自然山水情节和情怀。   从小濡染巫傩文化,使谭盾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明显的泛灵论与神秘主义倾向。1999年,谭盾回到湖南,在与家乡人的对话中,他说:“其实我的作品,无论我怎样去组织一个语言,怎样根据一个题材去设计一个结构,我觉得有一个东西可能在我脑子里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就是湖南巫文化和傩文化对我心灵的撞击。这个撞击不是现在,而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或者是十几岁的时候。那种红白喜事,那种巫气,那种鬼气对我的撞击已经埋藏在我的心里了,以致于我现在在操作一个小提琴的时候,在操作一个整个交响乐队的时候,我对这个生命的控制,完全是来源于那种东西的一个不自觉的控制,好像是一种很宿命的东西你永远摆脱不了。所以在我的创作中间,你说它是属于现代的,它是属于国际的,其实都是狗屁。最最重要的实际上它是属于我儿时、童年时代的一种不自觉的回想。这个回想永远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好像摆脱也摆脱不了。”(刘飒飒、韩梅:《根籁――谭盾与家乡的对话》,《湖南日报》2000年7月1日第A03版)对于谭盾的这一特点,西方的乐评家早有察觉。布雷特u30fb坎贝尔(Brett Campbell)在《变换的仪式:中国作曲家谭盾在俄勒冈巴赫音乐节演出他的音乐》一文中说:“谭盾像一个巫师,帮助将古老中国的神秘视觉转换成强有力的当代经验。”玛丽u30fb璐u30fb韩弗理(Mary Lou Humphrey)也指出:“谭盾的音乐由非凡的生活经验塑造。1957 年8月18 日,他出生于中国湖南,自幼即深受乡村的巫术仪式和巫风的灌输培养。”由于谭盾音乐不由自主地采用巫术思维,明显具有巫化倾向,因此1989年美国乐评家约翰u30fb罗克韦尔(John Rockwell)曾在《纽约时报》以“A Musical Shaman”(《一位音乐巫师》)为题,对谭盾进行专题评价,即赞美谭盾为“音乐巫师”(以上英文评论文章详见“谭盾在线”英文网站)。      谭盾音乐的巫化倾向与全球的现代巫术思潮      身处二十、二十一世纪的文明时代,谭盾的音乐为什么还会有如此浓厚的巫化倾向呢?这样一位“音乐巫师”为什么会在欧美如此声名远播、影响深远呢?这我们必须联系现代生存危机与欧美现代巫术思潮来探讨。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斯u30fb韦伯(Max Weber,1864-1920)曾把西方国家从传统的宗教神权社会向资本主义的世俗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看成是一场空前的“祛魅”(disenchantment,或de-charm),即宗教神圣性的解体与颠覆。近三百年来,由于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的发展,人类无限制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争夺世界资源,从而就像孙悟空被唐僧解除了“紧箍咒”一样,在科学的大旗下消解了一切神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和谐关系被彻底打破,导致民族流血冲突、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地球已被人类弄得百孔千疮;两次世界大战、“9u30fb11”恐怖事件、美伊战争、SARS风暴、艾滋病、海啸、地震、冰灾、泥石流、沙尘暴、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这一波又一波的灾难,夺去了数以亿计的生命,也使整个人类始终处于生存恐慌之中。如果人类还像现在这样无所节制,那么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政治梦呓和自欺欺人的胡话。正因为如此,西方许多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与困境,都在寻找人类的新的生存之道,他们将目光转向东方、转向原始、转向生态,希望能从形形色色的“文化他者”(the cultural other)中寻找到反思与反叛现代性的镜子,寻找到拯救与解除现代文明病症的药方,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恢复自然神性为本真的文化寻根运动。方兴未艾的“现代巫术”(neo-shamanism),正是这种文化寻根思潮的体现。“现代巫术”也叫做“新巫术”,又可以叫做“新萨满教”或“新萨满主义”。“它是当代西方人反叛传统基督教,借助在教会和教堂以外的异教(尤其是非西方的宗教)和原始宗教的修持方式,来重建人的精神信仰和自然灵性的所谓‘新时代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性的逆向反应,其影响力所及,上自学院派的都市知识精英,下至乡镇社区的平民百姓,日益形成一种精神追求的文化风潮,波及到文学艺术和人文学科、心理学、宗教学、精神医学以及日常生活方式,至今仍在迅猛发展和普及之中。”(叶舒宪《猫头鹰重新降临――现代巫术的文化阐释》)“与大地之母的常青灵性或万物有灵论相同,萨满教的世界观可以归结于三点:(一)万物都是活的;(二)万物相系;(三)万物皆神圣。或人类中心主义或科技造成生态危机,或机械论世界观使人类与自然的疏离,或集体主义对个体的箝制,种种的危机都是萨满教‘复兴"的原因。也因为这样的背景,新萨满教的时代特色主要就在于‘强调"自然与个体的能力。过去,萨满‘被视为是某个特定阶层的人,具有特定人格或是被公众所授定的人才能够扮演的角色"。现在,则视为所有的人都具有成为萨满的能力。每个人在萨满的指导下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萨满,使自己的个体生命与万物得以重新联系,藉由培养对大地亲密和神圣的关系,可以疗愈自己,疗愈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疗愈大地。(海小呆:《新萨满教》,载“静心家园”网站)。   以“现代巫术”和“新时代运动”为代表的全球文化寻根是包括和涵盖了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一种思想现象和文化现象。如果说,启蒙运动是现代性的“祛魅”的话,那么文化寻根就是一种“复魅”,即重新恢复人类对自然“神性”的敬畏,重新进入一种天地人和的和谐生态环境中。现代巫术的风行,艺术的复魅,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它是人的无所不知神话的自我摧毁,是人对宇宙无穷奥秘的谦卑的沉默,也是人与大地之联系的重新修复;从音乐艺术的意义看,它是对建立在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的超越,是对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传统历史构架的消解,也是音乐艺术自身摆脱浅薄与透明的人生乐观主义的一种努力。正是在这种种意义上,笔者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音乐家表现出对世界神魅的兴趣甚至迷恋,使得世界音乐艺术拥有了一种新的深度模式,音乐批评界除了继续敏锐地观测这股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外,所给予的应是宽容、赞许与支持,而非大惊小怪。从祛魅到复魅,并非简单地回到洪荒远古的魑魅世界,而是在深层地思索人类的未来走向,仅此一点,就很值得我们欣慰。我们只有了解这些深层的宗教文化背景,才能透彻地解析谭盾巫术音乐以及《哈利u30fb波特》、《魔戒》(又译作《指环王》)、《达芬奇的密码》、《巫师唐望的教诲》等这些音乐、文学艺术作品轰动世界的原因。   谭盾对于自己采用巫术思维进行艺术复魅,也有明朗而清晰的阐释。他在其祭祀歌剧的“唱片说明书”中说:“回想起来我在《九歌》的音色结构上的确不自觉地受了‘五行学说"的影响……我在《九歌》中所感兴趣的是一种融戏、舞、乐为一体的形式,一种人、神及自然的关系,一种远古祀事和当代生活结构的联系,一种对现代文明的鄙视,和一种我们遗忘了很久的大胆追求纯美的人格。”1998 年5月,《九歌》首演于纽约城佩斯市中心剧院(Pace Downtown Theater),谭盾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他创作《九歌》的动机是缘于:“心灵与环境日益被污染,人类变得更加冷酷无情,甚至不尊重自身。”(Nine Songs(1989), Interview with Tan Dun,见“谭盾在线”英文网站)对于《地图》的创作意图,法新社记者的采访《获奥斯卡奖的作曲家渴望保存中国的传统》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谭盾说,在中国超常的、疯狂的经济发展面前,农村传统的消失就像迅速拆毁的摩天大楼一样。他叹着气说:‘各地的传统都在消失。"‘因为在中国这非常严重, 事情发生得那么迅速。这是意想不到的, 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保存文化和传统。"受村庄里‘石头老人"死亡的影响, 谭盾下决心用他的音乐帮助保护他从中获得激情的脆弱的乡村民间文化。他说:‘必须有一种方法,像一张精神地图,即使它们消失了,也能找回这些事物。"”(AFP Interview: Oscar-winning composer keen to preserve China"s traditions ,见“谭盾在线”英文网站)   谭盾在湘西凤凰演出《地图》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屏幕的画面可以看到巫师迎鬼、娱鬼、送鬼表演,同时在现场欣赏到英国大提琴家安希u30fb卡通纳(Anssi Karttunen)、上海交响乐团与画面上巫师的对话、碰撞。这里敬畏自然、交际天人的巫师,似乎成了西方人、文明人、城里人避免、反抗现代性危机的精神导师,而谭盾的《地图》也似乎为人类走出现代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生活误区树立了路标,指明了方向。《地图》的天人合一的内在意蕴与西方现代巫术的精神追求是完全吻合的。英文版“谭盾在线”网站在《琵琶与弦乐队协奏曲》的“节目介绍”中,是这样介绍的:“《琵琶与弦乐队协奏曲》是谭盾于1999年根据他的琵琶和弦乐四重奏《鬼戏》(1994)改写的作品。作品受到中国有4000年传统的‘道场"仪式中的‘傩戏"的启发。谭盾幼年时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做道场时,巫师与过去和未来的鬼魂相互沟通,在大自然和人类的灵魂之间建立对话。谭盾注意到这种对话产生‘不同时代、不同声音世界和不同文化的新对位法"。最终,这些鬼魂回到地球这不朽的大地。谭盾把傩戏描述为对人类灵性的反映,这种灵性经常受到都市文化和技术的冲击所埋没。这首协奏曲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理念。”筱葫芦先生也敏感地意识到:“1999年,居住在他形容为‘实验艺术之都"的纽约,文化差异令谭盾趋向融合中西、古今、新旧,创造越界的音乐世界。自童年开始生根的萨满文化,成为他面对文化冲击的‘镇静剂"。《乐队剧场系列Ⅳ:门》的转世轮回概念早在他心中已经萌芽结果,他俨然将自己化身成萨满(巫觋),作为人、神的中介,不以个人解脱为目标,却是在表演(仪式)中用尽色彩、声音、舞蹈,来追求超时空快乐。”(筱葫芦:《〈门〉外有新视野,等着瞧!》,载“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网站)因此,谭盾音乐尽管笼罩了层层巫文化烟雾,但就像费尔德曼所说的:“一个最现代的陈述可以是绝对原始的。”   总之,谭盾音乐迷恋巫傩神鬼,交际天人,作曲家就像巫师,剧院就像神坛,具有明显的巫文化色彩和神秘主义倾向。这种艺术复魅深受欧美现代巫术思潮的影响,是为了重新恢复人类对自然“神性”的敬畏,构建和谐的人、神及自然的关系,以此来反抗现代性危机,追求纯美人格,为人类寻找新的出路。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晓芳

什么是西方社会主义思潮?

什么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

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 六大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什么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含义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自十九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它主要盛行于二十世纪西方各国,影响延续至今。它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它所反映的内容和所用艺术手法与传统西方文学有着极大的不同,它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复杂性,现代主义文学由多个流派组成象征主义编辑概念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3,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 S艾略特.主要作品1,英国T S艾略特:《荒原》(1922)2,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1926),思索人生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3,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白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表现主义编辑特征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年代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个重要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2,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3,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主要作品1,在戏剧上: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2,在小说上: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城堡》(1915),《变形记》(1915)意识流小说编辑特征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2,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3,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4,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主要作品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4,美国的福克纳:《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美国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存在主义编辑概念1,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2,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3,"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孤独,失望,恐惧的思想情绪.4,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5,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法国萨特,法国加缪,波伏瓦.主要文学作品1,法国加缪:《局外人》(1942),《鼠疫》(1947),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法国萨特:《恶心》(小说),《自由之路》(小说),《墙》(短篇小说集),《死无葬生之地》(戏剧),《苍蝇》(戏剧),《禁闭》(戏剧,表明"他人就是地狱"),《毕恭毕敬的妓女》(戏剧),《存在与虚无》(哲学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著作)3,法国波伏瓦:《女客》,《第二性》荒诞派编辑概念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2,荒诞派因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 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3,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运动和前言不达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4,法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其独幕话剧《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主要文学作品1,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2,法国尤奈斯库:《秃头歌女》(1949,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椅子》(1959),《犀牛》(1958)新小说派编辑概念1,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后成为二战后法国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说流派之一.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2,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诞,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和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反对传统小说的倾向性,主张作家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新小说屏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3,代表人物有阿兰·罗布-格里耶,萨洛特,西蒙,杜拉斯.主要文学作品法国萨洛特:第一个写新小说2,法国西蒙:"新小说派之父",《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佛兰德公路》3,法国罗布—格里耶:《窥视者》:获法国1955年的"评论家奖",《橡皮》(1953,杜邦,格里纳达端,瓦拉斯,写政治谋杀案)黑色幽默编辑概念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2,"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得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3,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加速节奏的跳跃,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笔法富有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具有寓意性.4,美国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还有冯纳古特,品钦,巴思,巴塞尔姆,法国维昂.主要作家作品1,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2,冯纳古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1963,博克侬,麦克凯布)3,品钦:《万有引力之虹》魔幻现实主义编辑概念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主要作家作品1,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 帕拉莫》.2,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垮掉的一代编辑特征"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多为男女青年,他们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用同性恋,爵士乐,吸毒酗酒等来逃避现实并向体面的社会和美国传统价值观念挑战,提出"沉沦就是解放"和纵欲享乐合法的结论,他们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主要作家作品1杰克 凯鲁阿克:《小城镇与大都会》

什么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

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六大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1.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对中国的现实思潮影响巨大、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2.首先,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新流派,在这些大的流派之中又有相当多的分支,比如现象学中,几乎每一位大思想家都可独自立派。3.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基础主义、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对境域的关注,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丰富了人的哲学思维。

什么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

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 六大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新时期新启蒙文学思潮中文艺争鸣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新时期新启蒙文学思潮中,关于文艺争鸣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反对功利主义:主张文学艺术应当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艺术本身的价值。强调文学的使命在于探索人类内心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而非仅仅迎合市场需求和获取经济效益。倡导自由创作:主张给予作家和艺术家更大的创作自由,允许他们表达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观点。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反对对创作进行过度干预和控制。关注社会问题:呼吁文学艺术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作品反映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主张文学艺术与社会密切联系,扮演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的角色。探索个体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由意志和尊严,倡导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主张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我、追求自由和探索人生意义。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关注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相互交融,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和多样性。主张文学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各个民族和文化的独特性和平等性,促进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

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最迟适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它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主张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他自己使自己的目的,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把人看做人的工具。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在反封建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宣言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逐渐失去进步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实现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是革命的人道主义。  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在古罗马时期引申为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种人道主义理论和思潮逐渐失去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在现代 ,西方的思想家们虽然没有放弃人道主义的旗帜,但他们的人道主义理论,或多或少都具有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色彩 。  真正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从而吸取和发展其合理内容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目标,而且指出了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条件。在中国,对人道主义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要坚持和发扬的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革命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这种人道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道精神的精华,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根据这种理论,无情地批判了封建教会视肉欲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以及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当时所起的进步作用,使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  从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的人道主义者 ,大多是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提出或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理论要求现实的一切都要合乎人的理性。这种理性的人道主义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内直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并为即将胜利的资本主义制度描绘蓝图,从而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在法国大革命胜利以后,作为法国第一部宪法序言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胜利的记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早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发现人道主义本身的矛盾,并试图寻找解决方法。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而他们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恰恰是维护这种制度的,所以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本身不可能找到真正解决矛盾的出路 。从理论实质上看,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考察人时,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把人只看作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论,具有超阶级、超时代的假相。然而,在这种抽象人性论中追求的自由和享乐权利及公正的社会制度等等并不抽象,它们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鲜明地表明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性。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相应出现了公开抛弃人道主义旗帜的理论。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法西斯主义集团所推行的种种灭绝人性的政策,集中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反人道的本质。但是,在世界上有一大批正直的公众,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等,仍然信奉传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并从这个原则出发抨击资本主义世界种种反人道的罪恶,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道主义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流派 ,如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实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等,往往自命要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现代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立场相忤,却大都称自己是人道主义者,至少是人道主义的拥护者。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人的本质、人格、人与科学技术以及实现人道的设想等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不少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提出了各自的拯救人类的设想。萨特把超越性和主观性视作实现人道的手段。在他看来,人要成为人,需要超出自身,寻求人生的更高目的。超越的方向总是指向未来,而“投向未来”的选择是由个体的主观决定的,人道也只能实现于一系列的自由选择之中。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超越的目的是上帝,通向真正人的存在之路就是天启宗教和哲学,恢复人的本性要依靠爱的力量、理性的敞开性和同超越的存在交流的愿望。  马里旦试图以神道作为实现人道的手段,并用灵性的东西和宗教信仰鼓动人们创造人道化的社会环境。他指出,基督教的人生哲学指导着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个享有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同心协力,以完成人世间的人道事业。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大都把爱当作实现人道的杠杆。弗罗姆认为,人的苦难是由于缺乏爱引起的。缺少爱虽不能引起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但却是促使人走向坟墓的根源。然而,生命的意志深深扎根在人身上,作为生物的本能,它表现在肉体和精神中。这是对生命的渴望,也是爱的基础。马尔库塞设想在一种无抑制的文明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爱欲化,人的自由和幸福能在此获得充分的实现。施密特认为,借助爱就能实现人道化。因为,爱是幸福的状态,而获得这种状态又依赖于对某人或某物的爱。而且,爱改善人的状况,提供人生的意义,使人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中国理论界在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中,形成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定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在伦理道德领域中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之一。它要求社会对个人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同情,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革命人道主义”的继续和发展。“革命人道主义”是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真诚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使个人和社会的基本利益归于一致。这种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对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对共同利益的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但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自发实现的。这就需要大力加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包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根本上说,人与人之间的人道关系,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全部社会生活包括若干层次和诸多侧面,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人道主义代替不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客观经济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科学和文化发展规律,它不是支配全部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从抽象的人出发,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诉诸人性,乞求剥削者和压迫者的怜悯和慈悲,反对阶级斗争和革命暴力,它充其量只能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提出抗议,或者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寻找某种暂时的满足和安慰。所以,它在最积极的意义上,也只能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唯物地揭示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为基础,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前提,以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实现条件,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这就使它成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现实的人道主义。成语解释  【名称】:人道主义  【拼音】:rén dào zhǔ yì  【解释】:道:道义。关心人类幸福。  【出处】:①殷谦《棒喝时代》:“一个记者倘若要人们尊敬,就必须摆脱病态的自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怕的灾难和沉重的问题,并且将自己善念和祝福投向那些需要温暖和阳光的人们,要听到他们内心的哭泣,要看到他们眼中的泪影,更要热情地体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道主义情怀。人和禽售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内在的精神,就在于人能从利他的行为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就在于人懂得同情和怜悯,否则,人和禽兽又有何异?”②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如果你不是以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去对待他,那无异于落井下石、谋财害命,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事例】:我们要讲~。

问几道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简答题:一、新时期十年小说思潮的发展历程二、试论古华《芙蓉镇》的艺术特征

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国许多有识之士 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成为一代新的 作家,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便是这批新人的代表。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文 学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 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报刊这种新的媒体出现了,一批新的报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们以报刊 传播其作品,写作方法也因适应报刊这种形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在古文领域内 出现了通俗化的报刊文体,在诗歌领域里提出了“我手写我口”这样的口号。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这是因为“五四”作为一次新文化运动,不仅在社会史上开 启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在文学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在“五四”运动之前虽 然出现了一些带有新思想与新风格的作家,但那仍然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五 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质的变化。我们既注意19世纪末以来文 坛发生的渐变,更注重“五四”这个大的开阖。“五四”阖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 文学的门,同时打开了文学的一片崭新天地。 ;古华《芙蓉镇》的艺术特征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新时期以后中国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新时期文学显示出不同于新中国以往文学的新的时代特色: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本是中国文学主要的潮流。新时期的广大作家痛切地重新确认“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抒真情,讲真话,首先成为诗人的箴言。直面严峻的人生,在客观世界矛盾对立的斗争中去把握现实的革命发展,既热情歌颂光明,也尖锐揭露黑暗,成为广大作家自觉的创作趋向。在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中,革命现实主义日益成为创作的主流。正由于革命现实主义的深化,这时期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点与弱点的一面镜子,它的真实性和认识价值都大大加强了。新时期文学的这种开放的格局是过去所没有的。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双百”方针,加上思想解放运动使文学创作中革新精神普遍高涨。因而,这时期不只文学理论批评空前活跃,诸说蜂起,而且创作探索不断突破种种人为“禁区”和模式。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进而引起文学观念的多样变化,成为这时期文学的突出现象。而在多意向发展中主流仍然沿着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健康轨道前进。

波德莱尔是什么文艺思潮的代表

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艺思潮的代表。波德莱尔波德莱尔认为事物之间基于“彼此的类似”所达成的相互表达,即所谓“感应”或“应和”。具体而言,他宣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上帝之间、人的各种官能感觉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类似性”感应,而对这种“感应”的文字表达,则直接构成“象征”。由此诗人的创作便不再是苦心孤诣地创造象征,而是去体验和发现象征,只要诗人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与万事万物融为一体,就可以从声音中看到颜色、从色彩中嗅出香味、从味道中听到声音,从一事物感受到另一事物的存在。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中国为何仍然坚定不移推动全方位对 外开放?

因为全球化对中国最有利。今天中国面对的最大的危险就是逆全球化,美国特朗普各种方式退群、贸易战和单方面的关税壁垒,似乎给世界上营造了一种不可阻挡的逆全球化趋势。可以很明确的说,反全球化就是反中国。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有人提出新冷战这个说法,要美国跟中国全面脱钩、美国和中国各自形成势力范围并砍断一切联系,形成各自的保留地。然而我们必须尽力避免形成新冷战,首先我们在现在的全球框架之中,其实是占据主动权的,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当然这个说法有争议,在某些朋友眼中可能美国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我认为,_管美国的资本家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美国的民众也想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不用很努力就可以活得很轻松。但是我认为全球化给美国这个国家带去的产业空心化,长远来看弊大于利。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齐全的工业。我们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最大的消费国、是全球126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我们拥有着全世界最强大最齐全的工业能力,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重的生产过剩。不仅仅是生产产品过剩,同时面临着资本过剩,劳动过剩。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全世界都是我们的市场,我们缓解了三大过剩,尽情地倾销我们的产品,带动我们的产业升级,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的资本、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劳动力。扩展资料:现在特朗普不断地推动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因为他们在除了比如尖端芯片、航空航天、尖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还具有优势以外,其他的领域对面中国早已经溃不成军。特朗普试图使制造业回流美国,让美国重新变成一个强大的产业大国。中国必须全力阻止制造业回流美国,因为我们绝对不想面对一个具有金融霸权、美元霸权还具有产业霸权的美国。未来,中国的目标是继续维持与日韩、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同时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获利使他们积极地融入由中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告诉其他国家任何反对全球化的措施都是自绝于世界。只有这样凭藉着我们强大的工业能力、强大的对外贸易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使得更多的国家更深度地融入全球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他们的力量。

新时期文学的”后现代“思潮。

你可参看王治河主编《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一书。三联书店,1997

后现代文学思潮是什么意思?

后现代是针对现代而言的。就西方的后现代文学思潮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至于二者具体的分别,可参照哈桑关于现代与后现代不同对比的列表: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宇宙万物无差异说”/达达主义形式(联接的,封闭的) 反形式(相互脱节的,开放的)目的 游戏预谋性 偶然性等级序列 无序控制/逻格斯 枯竭/静寂艺术客体/完成的作品 过程/演示/发生着距离 参与创作/整体化 阻遏创作/结构解体综合 对比此在 缺失围绕中心的 扩散的体裁/疆界分明 修辞语义 符号附属结构 转喻选择 组合独根/深度 散须根/表面阐释/阅读 反阐释/误读所指 能指Lisible(供阅读的) Scritible(供写作的)叙述/宏观历史 反叙述/微观历史总体代码 独特用语征兆 欲望类型 变体生殖器/阳物 同质异形/雌雄同体偏执狂 精神分裂本源/原因 差异-延宕/痕迹上帝、圣父 圣灵形而上学 反讽确定性 不确定性超验性 内在性后现代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解构,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最符合后现代文本特征的是以马原(元叙事)、余华(死亡狂欢)、格非(本源缺失)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元叙事、死亡狂欢与本源的缺失都是解构性的文本策略,最终走向一切意义乃至文本自身的消解。残雪的作品应当属于现代主义范畴,因为其本身并不带有解构性。而王朔的文学在表现手法上略带后现代色彩,而其实质上并没有后现代精神。

如何理解后现代设计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建筑领域,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 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被现代主义设计奉若神明的经典原则“功能决定形式”,“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关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质疑,而以形式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设计文脉,来代替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及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人性的主导作用。后现代主义追求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在对于设计的核心问题上现代主义强调“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 “合情性”。后现代主义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融功能与形式于一体的审美体系上,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二者统一的自由形式,现代主义强调前者,走向极端冷酷的客观派,使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遭到严重忽视。后现代主义针对这一点强调人的目的性的重要性,认为设计是人的意志的自由表现。

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起源及发展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 dolcn.com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二 dolcn.com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禁欲为上的时代;将文艺复兴称为人文主义复苏,人性解冻,享乐主义盛行的时期,那么,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时期则可被视为天性的回归,反思、反省,自然优势,人与世界共存,多元、多中心时代。建筑开其设计思潮之滥觞。“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了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并设计了‘栗子山住宅",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开始形成。”③而此后,美国的波特兰大厦则可被立为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会由建筑开始呢?就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这是人对自身人性脆弱的再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生存与文明的再探讨。六七十年代是西方工业发展黄金时期,而人类对新事物总有莫名的恐惧。同样道理,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人们像被抛进未知世界的皮球,毫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滚。这时,人总要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世界,寻求生存与文明的庇护所。建筑可被视为人类自身心灵空间的延伸,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安全特质。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肉体,还同时作用于人的灵魂。因此,一方面,它要反映实用的功能这是相对肉体而言(虽然就灵魂而言,建筑也需要反映实用功能,但总的说来肉体对这方面的需要相对多些。);另一方面,它要发挥自己对灵魂的特殊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不但应抚慰处在郁闷和焦躁不安时代中干涸已久的人类心灵,而且必须打破阻隔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那道自文艺复兴以来风靡一时,甚至后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为律令(这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间的哲学观点,“强调人者[人的自我意识],尤重理性、主观以及人的天赋观念”④,特别体现在康德的人本主义思想中。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到:“头上有灿烂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虽然这种思想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道德律”最终导致人们在内心筑起一道自以为比自然律更伟大的人为律令。)。后现代主义讲求的隐喻、文脉和装饰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围绕着这层作用进行的。   我们以波特兰大厦为例来说明一下这种有意识或潜意识中所包含的意图。格雷夫斯所设计的这幢建筑一直被称作“隐喻的建筑”,它蕴涵着比拟和隐喻的文化连续性。波特兰大厦是一座15层高的楼房,其外观较为敦厚,既非现代的又不是复古主义的。立面用台座、墙身、顶部三段式建筑,大的壁柱和拱心石使人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柱式,墙体的带饰和色彩具有市俗情趣,整个形象既质朴严肃又多变有趣。之所以这栋后现代里程碑以这样的外观示人,在我看来就是为体现一种稳定的情绪和肯定社会发展的观念。首先,波特兰大厦的整体外观使人联想到古典柱式,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本身就是与人体崇拜有关。多利亚式是对刚强男性人体的模拟,伊奥尼亚是对柔和女人体的模仿,科林斯式则只是从伊奥尼亚式演变过来而已。这种对人体的模仿最能令人感到亲切并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形式上起到了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格式塔心理学派称其为“异质同构”。波特兰大厦的隐约意义则从这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或多或少的亲切感以及平缓、稳定的情绪。其次,波特兰大厦所具有的市俗情调肯定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少,它同意推动人类社会文化进步最基本的元素是平民大众,而并非就只是几个玩味所谓高雅和先进的,躲进象牙塔成一统孤芳自赏的卫道士。最后,在深层意义上说,波特兰大厦可能寓对自然的向往于关注人自身之中。因为对心灵的抚慰以及对社会的肯定都是在寻求一种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途径。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毕竟既是社会的动物,又是自然的物种。关注人及社会就必须关注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   虽然人不可能赤条条地在原始环境中再生存下去,但他还是离不开自然的。建筑的含义在于担当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沟通的信使,而并不是盛有一堆堆生物体地冰冷容器。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已经被后现代主义者所察觉,其被取代的命运是必然趋势。 dolcn.com  70年代后,当后现代主义从建筑观念中移植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时,同样也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时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和‘表演派"的出现”⑤。 三   但问题是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虽然它具有道格拉斯•戴维斯称作“快餐”系列的特点(一种晚期资本主义的现象。由于它的明白易懂、它的非正规性,它自我服务的谦逊态度和自我贬低的平凡性,无疑使它更象一种规模盛大的快餐,而不是现代艺术的那种正式筵席。)⑥,然而它那种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使艺术“生活化”和片面地强调观念的作用有时也让其陷入形式主义和低级趣味的泥潭。甚至,当后现代主义来到中国设计界时,有人从所谓传统的遗产中寻觅片言只字,拼凑出一幅又一幅玩味着所谓民族风格的艺术设计,但他们充其量只能被冠以“中国裁缝”的名衔。   在后现代主义出现的这么多年间,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共同发展。它呈现给世人的是一派新气象,从一开始后现代主义就想突破审美规范,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多元承认多中心并关注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艺术形式,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范畴转向了方法论,表达多种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矛盾的集合体,多种价值互相纠葛,后现代艺术家甚至常常自我否定,或相互否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它出现时间不长却展现出了蓬勃生机。但是“要预言它是否将开辟艺术史上一个新纪元,或仅仅是为现代主义提供一个堕落的最终结局,现在还为时过早”⑦。

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发展的设计思潮最为典型,影响首先体现在()

你好,帮你一下保证没问题.

二战后现代派建筑为何会出现名目繁多的流派和思潮?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经济和政治等制约条件也相继发生了转变。战后百废待兴,大量高速度的重建工作需要相应的建筑形式与之相适应。美国在战后经济实力骤增,炫耀财富的势头在建筑界亦有体现,日本则随着经济的上升而在建筑领域中异军突起。第三世界国家也做出一些成绩,巴西、印度等国在建筑界有了自己的探索。现代派建筑也开始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名目繁多的流派和思潮。第二、第三代建筑师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第一代建筑师的思潮和志趣也随着时间而发生了转变。著名的欧洲建筑评论家舒尔茨写道:“整个建筑学领域像是爆炸了。由此散发出来的许多碎片通常被称为‘视感混乱",偶尔看到的条理性大多是一些含糊不清的构件的单调重复。人们的环境从未像现在这样问题重重,他们关于试验的立足点也从没有像现在那么缺乏把握。”到6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什么,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什么,名词解释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全面抨击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理念,号召"建筑师们再也不要被请教徒式的、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美国建筑评论家布莱克在1977年出版的《形式跟从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一书中把现代主义建筑观点讥讽为"闪光的谬误",断言"现代建筑运动已走到了尽头"。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一开头就危言耸听地宣布"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亡"。从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不胫而走,成为通行的用语。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源是什么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欢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兴为您解答!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及发展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 )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他说得有鼻子有眼:  “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认定现代主义建筑的死期,它是被猛烈一击后死去的。许多人不曾注意到这一事件,也无人为之出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突然死亡的说法失实。”  詹克斯这段阴阳怪气的话指的是,雅马萨奇早年设计的圣路易斯城黑人居住的高层公寓,在那一天被有计划地炸毁的事。那些公寓楼是因为常出现暴力事件,作为不安全的房屋而被清除。这本是社会治安的事,詹克斯却把它归之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错误。事实是在1951年,那些公寓的设计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褒奖。  虽然如此,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在詹克斯出书的同一年,另一美国人布莱克出了一本自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起诉书”的著作,书名为《形式跟从惨败——现代主义何以行不通》。  l979年美国《时代》杂志也掺和进来。1月9日那一期有篇专文说“七十年代是现代建筑死亡的年代。其基地就在美国,在这块好客的土地上,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先驱们的梦想被静静地埋葬了。”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注意世界建筑领域中出现了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建筑倾向,有人称之为“非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主义建筑”,等等,但没有一个一致的名称,詹氏此书出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成为通行用语。  但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却非常分歧。美国建筑评论家赫克斯台布尔在《彷徨中的现代建筑》的讲演(1980年)中说:“在后现代的旗帜下聚集着一些不同的派别(相互之间不是没有摩擦)的人,其中包括将一切建筑都变成符号或象征的形式主义者,凌乱地接受所有历史和乡土元素的兼容主义者。这些不同流派之所以能联合起来,只是由于他们都认为现代主义是过时的东西……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  上述两位评论家都反对说现代主义死了。赫克斯台布尔说:“我认为它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赛维也说:“现代主义建筑没有死……根本在于美国人想要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詹克斯后来承认他的现代建筑“死于1972年”的说法是为了“增添一点戏剧性”,但还是坚持“死了”。到1983年,他终于承认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不符合实际。  当然,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不会不变化。六、七十年过去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大变,建筑方面自然也会与时俱变。不过,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创作趋向,不论其中的哪一流派,主要关心的是建筑形象、建筑艺术风格,基本不涉及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方面的事项。  从历史的眼光看,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应该被看作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学上、形式上的一种扩展、一种修正、一个变种,或其中的一个流派,即“后现代主义流派”。不过为简便起见,我们仍沿用后现代主义建筑这个名称。 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望您给个【最佳答案】,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亲,你还是一个人在百度知道里奋战么?猛击→ http://zhidao.baidu.com/team/view/%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9%A1%BE%E9%97%AE%E5%9B%A2 加入【百度知道顾问团】你我并肩作战,赢取大量百度财富值!副团长、明星团员的位子等你来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哪些文学思潮与流派

一、 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源介绍

1、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2、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哪些文学思潮与流派?最好具体点。

当代旧体诗歌多以体论,能开创独特诗风人物:90年代聂绀弩【绀弩体】《聂绀弩诗全集》、熊鉴《熊鉴诗集》,他们开始以口语今词与文言结合,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具现代性。21世纪代网络诗:曾少立【李子体】《李子词》,现代文学语言与旧体诗词格律结合,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观云【围脖体】,当代首家诗词微专栏天涯《围脖风月》,其体比格律略宽,较打油更雅,用韵宽,吸收了“段子体”、“语录体”、“网络语言”等当代文风,尽量行文流畅,文字直白,幽默时尚,以更有效地吸引当今信息时代的现代人群,具现当代性。参考:百度百科【聂绀弩】【熊鉴】【曾少立】【围脖体】【微博体】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共有几次思潮?分别是什么?

这个我也不清楚,应该就是思想运动嘛?这个好像是历史问题,不太懂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有几个思潮啊?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共有8次思潮.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2、白话文学思潮: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特征:现代化、民族化。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题:人性、社会、革命。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5、左翼文学思潮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源是什么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及发展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 )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他说得有鼻子有眼:   “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认定现代主义建筑的死期,它是被猛烈一击后死去的.许多人不曾注意到这一事件,也无人为之出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突然死亡的说法失实.”   詹克斯这段阴阳怪气的话指的是,雅马萨奇早年设计的圣路易斯城黑人居住的高层公寓,在那一天被有计划地炸毁的事.那些公寓楼是因为常出现暴力事件,作为不安全的房屋而被清除.这本是社会治安的事,詹克斯却把它归之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错误.事实是在1951年,那些公寓的设计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褒奖.   虽然如此,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在詹克斯出书的同一年,另一美国人布莱克出了一本自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起诉书”的著作,书名为《形式跟从惨败——现代主义何以行不通》.   l979年美国《时代》杂志也掺和进来.1月9日那一期有篇专文说“七十年代是现代建筑死亡的年代.其基地就在美国,在这块好客的土地上,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先驱们的梦想被静静地埋葬了.”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注意世界建筑领域中出现了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建筑倾向,有人称之为“非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主义建筑”,等等,但没有一个一致的名称,詹氏此书出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成为通行用语.   但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却非常分歧.美国建筑评论家赫克斯台布尔在《彷徨中的现代建筑》的讲演(1980年)中说:“在后现代的旗帜下聚集着一些不同的派别(相互之间不是没有摩擦)的人,其中包括将一切建筑都变成符号或象征的形式主义者,凌乱地接受所有历史和乡土元素的兼容主义者.这些不同流派之所以能联合起来,只是由于他们都认为现代主义是过时的东西……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   上述两位评论家都反对说现代主义死了.赫克斯台布尔说:“我认为它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赛维也说:“现代主义建筑没有死……根本在于美国人想要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詹克斯后来承认他的现代建筑“死于1972年”的说法是为了“增添一点戏剧性”,但还是坚持“死了”.到1983年,他终于承认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不符合实际.   当然,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不会不变化.六、七十年过去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大变,建筑方面自然也会与时俱变.不过,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创作趋向,不论其中的哪一流派,主要关心的是建筑形象、建筑艺术风格,基本不涉及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方面的事项.   从历史的眼光看,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应该被看作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学上、形式上的一种扩展、一种修正、一个变种,或其中的一个流派,即“后现代主义流派”.不过为简便起见,我们仍沿用后现代主义建筑这个名称. 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望您给个【最佳答案】,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 亲,你还是一个人在百度知道里奋战么?猛击→ http://zhidao.baidu.com/team/view/%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9%A1%BE%E9%97%AE%E5%9B%A2 加入 【百度知道顾问团】你我并肩作战,赢取大量百度财富值!副团长、明星团员的位子等你来坐!

后现代主义思潮到底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秉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并没有整齐清晰的模式和思想体系,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汇集着形形色色的流派、理论和假说。可以说,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中全面反叛性的思潮,它一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标举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构理性、消解中小躲避崇高、零度叙事、表象拼贴、与大众文化和流的鲜明特点。后现代主义虽然其风行的范围主要是在文学界、艺术界、文艺理论界,但影响很大。按照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说法,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主义变体出现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后现代主义是与先在的中国现代主义交织为一体而悄然出场的。在当时,人们还未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大多将之与现代主义混为一谈,等量齐观。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一步渗入了大众传媒和日常文艺消费,激起了众声“喧哗”。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艺术精品的存在受到了消费者的挑战,出现了高科技操作下的复制的艺术,甚至拼凑的艺术,无深度。平面化。增殖、拼贴、碎片等均成为后现代艺术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漫画《论语》,大话《西游》,戏说乾隆,“搞笑”诺贝尔奖金,“交配”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及王朔的“痞子文学”和“无知无畏”的文学批判等等。尤其是孔子和他的思想,在古典社会被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而顶礼膜拜,只有少数精英分于才对它有解释权;至现代社会,则被作为“孔老二”、“孔家店”而打倒,较多的“准精英”开始对它说三道四地进行批判;进而到了后现代的今天,竞成为大众调侃的“漫画”对象。这种现象,来自于现代艺术家杜尚的给《蒙娜丽莎》加上胡子并将小便池搬到展览会上作为艺术品展出,但不再具有杜尚的“先锋”、“前卫”意义,而是代之以大众时尚调侃的意义。结构主义漫谈陈君慧【摘 要】 结构注意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既有其内在合理性也有其内在不足,通过对结构主 义的哲学思考和对其诗性原则、图腾观和“基本模式”的透视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结构主义的 两面性。 【关键词】 结构主义;主题移心化;隐喻 结构主义思潮是本世纪60年代涌现的一股取代存在主义而占据战后法国主导地位、轰动欧美各国的社会思潮,其在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对其成果作了重要的推进。本世纪以来,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结构主义是实现这一革命转变的重要主力军,并且对艺术、文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但结构主义把文学研究的重心转入作品本身时忽视甚至排斥了作者和社会环境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并以语言模式去建立文学研究的普遍模式,甚至当作研究万事万物的普遍模式,这是其存在的问题,由于结构主义流派众多,其理论分析风格也各有不同,故本文选取四个层面即对结构主义的哲学思考、诗性原则、图腾观及“基本模式”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揭示结构主义的内在合理性及内在困境。 一、 关于结构主义的哲学思考 结构主义认为如果一种真理只对某一主体有价值,对他物无价值,这种真理就是一种偏见,在其看来“要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就必须摧毁‘我",代之以‘有",这就是‘主题移心化"”[1]。此观点是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相对立的: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二,其一是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个人主观意识既创造了主体,又创造了客体,并赋予客观世界意义予价值;其二是“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人之初空无所有,不具有自己的本质,后来的本质完全由人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行动决定,其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是“先验的自我”唯我论,通过现象学方法追溯到“自我”,“‘自我"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自我所‘构造"的对象,自我创造非我”[2],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核心是“主体中心化”,而结构主义强调个体的制约性,个体既受其他个体的制约,又受某一有关的整体系统的制约,这是从横的方向平面度来制约,同时个人意识界受非个人的无意识界机制的制约,这是纵向即深层结构制约,故结构主义认为既不存在胡塞尔所谓的先验的认识主体,也不存在存在主义所谓的进行自由选择的行动主体,“人的尊严价值只不过是主体中心化产生的谬见,科学的价值观应当把人与万物视为等价的功能成分”[3]。与结构主义相对立的另一种观点是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休谟强调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规律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习惯联想,至于世界本身是否有规律存在是不可知的,休谟认为:“假如一个人除了没见过X色度的兰色, 而对其它色度了然于心,当他把见过的色度从最深 排列到最浅,显然他会感知到因缺少这一色度而造成的空白,并能在观念上把这一色度添补出来。”[4]而结构主义认为色彩色度的分布和排列有不以人的主观感受为转移的内在结构,结构主义的本质就是把休谟从头到脚颠倒过来了。 结构主义与尼采认识论的虚无主义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尼采宣称上帝之死也开始了新的语言时代,由于删除了所指物,记号就成为空虚的,它不在关涉任何方面,只关涉其本身,因而这是虚无主义最极端的形式。尼采说:“人们往往受诱惑去取代已死之身的位置,用人性的绝对物去取代神性的绝对物,这样人就仍然面对着‘不完全的虚无主义",而人若继续把自己看成是‘主体"就会削弱上帝之死的效果,所以最后也应消除‘人"这个绝 对化所指,结构主义借此表示对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自然科学精神的怀疑。”[5] 二、 关于结构主义的“诗性原则” 雅各布森(R.O.Jakobson,又译雅克布逊)的诗性原则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引向组合轴。提出了隐喻与转喻。雅各布森认为:“与选择相关的是相似性,他暗含了某种替换的可能,选择的过程产生了隐喻,隐喻根植于相似性的替换:与组合相关的是邻近性,它暗含了某种延伸的可能组合的过程产生产生转喻,转喻是根植于邻近性的修辞和思想手段。”[6]两个对等关系的词,如根据语法的法则组织在一起,它们就构成了分析性即转喻关系,如能通过对等原则而隐含地联系起来,它们就构成了隐喻性关系,雅布各森认为隐喻是了解人类行为的普遍模式,但如果忽略了文化、 历史、习俗、语境等外部因素,即存在对等原则也未必构成隐喻,就此可结合中国诗作一些阐述:《诗经》有诗云:“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可说盛开的桃花与容光灿烂的新嫁娘之间存在相似性,二者构成了隐喻关系,但也可说盛开的桃花与容光灿烂的新嫁娘之间存在着物理上的邻近性,或许新娘在归家的路上就是桃花片片,春意盎然。杜甫《江汉》诗中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也有三种解读方式:心如落日,但它仍然强壮如初,病如秋风,但它会很快康复;心不象落日,它仍然强壮如初,病不象秋风,它会很快康复;在落日中,心仍然强壮,在秋风中病依然会康复。前两者属于隐喻关系,后者属分析性关系,前两者强调语法的灵活性、语义的相似相异, 而后者强化语义的连接和时空的修饰。 “人类头脑中存在着隐喻式的思维和神话式的思维这样的活动,这种思维是借助隐喻的手段借助诗歌的叙述与描写的手段来进行的”,[7]隐喻并非只是修辞学上的隐喻,而是还有文化意义上的隐喻 ——人对世界得体认,人类的思维特性、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在中国隐喻作为诗性存在和诗性显现的方式它的深层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统一论”:[8]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理解此类事物,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基本特征是把 人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进行类比性联想,以人自身的认识模式投射到自然万物并赋予其情感、意义 等,然后在倒过来从自然万物变化中体验人道的酸甜苦辣,由此卡西尔也称“天人合一是中国根本的隐喻”,[9]根本隐喻开始于中国的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周易》,逻辑起点是“一”和“- -”,据郭沫若解释,这两种爻直观表现了男女两性的差异,并 以这种差异作为理解宇宙万物的框架,男女交合生人,阴阳结合产物,人有悲欢离合,万物有悲欢离 合,二者本质上是印证、比拟、对应性关系。 三、 结构主义的图腾观 AB、BC、AC 三个弧度的面积表示在图腾艺术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三角形边长的长短意味着张力的大小,在图腾艺术生命感受的需要中,生存欲求与审美情绪意向的表达往往由“现在”指向“未来”,因而具有“历史性”,崇仰意向的表达不仅有规范的周期性的图腾仪式,而且与图腾禁忌的惯例相伴而生,因此它的表达具有“共时性”。由此可见结构主义的“共时性”和“历史性”在图腾中也有明确的表现。图(二)中审美情绪的张力却得到强化,并呈现“分化”的态势,图腾艺术日益走 向抽象化、图象化就反映了这一点,关于这一点李泽厚在《美的历程》第一章龙飞凤舞中言图腾由动物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后化是由于“积淀”,而对结构主义来说则是在系统中由崇仰意向、生存欲求两种成分的变化而引起审美情绪成分的变化。 结构主义图腾观的另一典型代表是列维-斯特劳斯的图腾观,其包括三个方面:图腾思维的特性:列维-斯特劳斯对图腾思维特性的理解受制于它 对“野性思维”和“文明思维”亦即原始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不具有历史性关系,前者不是后者的原型阶段,后者不是前者的高层发展,彼此是共时性关系,在同一理智平面互为存活;分类原则: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原始人发明图腾时有独特的逻辑思维能力即‘修补术"(根据 自然物种和原始人类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类似性来阐释图腾,并力图证明原始人是通过对图腾植物的命 名或者编码来象征人类社会的分类系统)”;[10]功能取向:图腾式思维同时进行分析综合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进行调解,使人类与自然、社会在彼此区别的同时,又保持着作为同一整体各部分间的相似性,促进一种无界域人类观念的形成,以完整的形 式把握现实两方面连续和冲突,调和时间的绵延和停滞的瞬间对立,从而把握共时性的世界和人生的永恒。 四、 结构主义建立的“普遍模式”的不足 温儒敏在论述中西比较美学时引用了这样一则寓言:一青蛙和鱼在水里,有一天青蛙跳出水面, 在陆地上看到了许多新鲜事物,于是它对鱼说陆地上有人,身穿衣服,头戴帽子,手握拐杖,脚登鞋子,此时鱼的脑子里便出现一条鱼头戴帽子,身穿衣服,鱼翅挟手杖,鞋子掉在鱼尾上,青蛙又说有鸟,鱼的脑子里便出现了一条腾空展翅的飞鱼…… 从上寓言可知,鱼没见过人,必须以它本身的模子去构思人,无法从人的模子去想象人,故鱼得到得人的印象是歪曲的,甲模子不一定适用于乙模子, 既然如此结构主义所追求的“共性”即抓住一个基本模子及其结构行为要素而放之四海皆准的可能性有多大?其一、“基本的模子”怎样建才合理?结构主义采用的方法是确立元素后在确立模子和法则,但问题在于文学是异常复杂的系统,元素的确立极其困难,导致了模子和法则确立的困难。其二、文化 (文学)其含义中有人为结构行为的意思,因此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其三、结构主义取共相元素建立深层结构对于某些现象如中文超脱时态变化、印地安语中不同时间意念以及某些语言中无单复数之别视为例外搁置一边。其四、雅各布森的语言行为选择与组合有合理性,但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选择组合方式,如西方诗歌中非常核心的隐喻结构在中国诗歌中尤其是在后期山水诗中占次要地位,这与中国文化“以物观物”、“目击道存”的体悟方式有关,这一现象是不容忽略的。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哲学评价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这些新的科学理论为强调“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非连续性”等为核心内容的后现代主义所吸取和利用。从社会历史背景上看,传统理性主义者深信人类理性的力量,深信历史进步的必然,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经过理性启蒙的世界并没有实现理性的许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深重的灾难,正如霍克海默与阿尔多诺在1947年写就的《启蒙辩证法》中所指出的那样:“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后现代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我们不仅要看到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的冲击,还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思潮的三个崛起是什么啊?

考试题目吗?三个崛起围绕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三个人的三篇有关新思潮诗歌的文章展开的激烈讨论,因为引发这场讨论的三篇文章的篇名都含有“崛起”字样,因此文学史上统称为“三个崛起”这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新《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现代文学思潮名词解释:野草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收录了鲁迅的多篇散文诗。这些散文诗是鲁迅在“五四”退潮时期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展现了当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些散文诗具有深邃的哲理性,是鲁迅全部哲学的体现。

3. 当代西方设计思潮主要有哪些

韩产哦

八十年代曾经升起“伤痕”文学思潮,请简单回答这个思潮的是如何发生的,有那些代表作家、作品与影响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渲泄,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揉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政治,同时也开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政治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然而,有意味的是当人们今天重审这批“伤痕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然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物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而从政治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 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也围绕现实主义“真实性”诸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中逐步深入。现实主义复归的事实是当时审美“言说”的方式,这一言说对“历史”(文革)的审视,对自我的探求(反思),对未来的追求和前进(改革文学)都与当时政治言说是高度一致的。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否认了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的附属地位,却也明白,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刻不可能完全摆脱政治、权势话语的囿限。即便作为思潮存在的“伤痕文学”离开政治因素,不仅无从表述,也毫无意义。“伤痕文学”的文化取值,政治选择与民众期望高度一致,文学言说与政治言说一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19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 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随着时代的反思,也许文学将进一步升华。“文革”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内心的空间。一个时代的代价不可能是单维度的,它在一个方面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许会在另外的地方给我们补偿。

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中国几种社会思潮

一、社会思潮的定义社会思潮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里对“社会思潮”做了如下定义:“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在此,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最为精炼而准确。二、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中国几种主要社会思潮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一种无端抹杀忘却客观存在历史,而按照个人主观意愿对历史进行虚假构想和盲目篡改的一种社会思潮。

当代社会存在哪些社会思潮

第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只能是一种社会公正、自由与世界和平、生活美好的社会模式。[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具虚幻性、迷惑性、煽动性,个别学生接受了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很大的相同点的观点,引起了一些学生思想混乱,并赞同应该继续在中国进行民主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自由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化、市场化、全面私有化,提出中国的唯一出路是大肆鼓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败论,搞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放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未对过。这些言论动摇了部分青年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一些大学生误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建立私有制。 第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有的人并不满足于在理论上研究和介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而是以此理论介入现实,就某一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他们以自由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与我们的国家和党争夺话语权。有些青年和大学生以这种理论为时尚,迎合公共知识分子的公正立场和中立态度,对主流意识提出质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局面,消减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此思潮宣称新中国成立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歪曲中国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主流和本质,把它说成是诸多错误的延续。这一思潮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出现在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影响到部分青年和大学生的思想,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好像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全错了。 第五,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此思潮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价值和尊严、呼唤人的自由,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这对大学生们认识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它所宣扬的否定主义、虚无主义,使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过度崇尚物质享受,放松自己。这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危害较大,让青年大学生丧失责任心,变得冷漠,丧失道德,更以极端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观。 第六,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这是把个人的享乐和自我满足放到第一位的消费思潮。消费主义思潮促使青年大学生勤俭节约美德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大学生追求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费和高消费,把奋斗、节俭等理想丧失得荡然无存,使大学生的人格扭曲,变得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等,这些观念及其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七,实用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导致实用主义思潮在国内迅速扩张。由于实用主义有注重实效、奋斗实干的理论内涵,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并直接导致秦南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自我意识膨胀,甚至部分大学生把自我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集体和国家利益对立起来,忽视社会价值。此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给一些青年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非主流的社会思潮有哪些

非主流的社会思潮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经济私有化思潮、民族主义、犬儒主义等。

当代中国社会有哪些思潮

主要有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邓小平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义思潮。主导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我们现在都是生活在邓小平思想的延长线上”。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有目共睹。然而社会上还有很多相反的“声音”,如“老左派”。“老左派”以“四个旋风,两个万言书和两本书”与“邓小平思想”进行了四次主要交锋,“老左派”的抗争,伴随改革开放全过程。接着马立诚先生提出了第三种思潮--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源于上世纪70年末以及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其核心是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尊重与保护。这种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迎合了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主张,曾在改革开放之初与主流思想合作。第四种思潮是“新左派”,与“西方接轨”是其典型的特点,多为海外留学归来人士所主导,中坚力量为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新左派”的“新”是一种民间疑问,“老左派”强调政府行为。“民主社会主义”是马立诚先生提到的第五种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来源于苏欧的社会主义理论,反对暴力,多党执政,侧重于群体福利,具有“浓浓的社会主义味道”,内部也有很多派别。这几年“民族主义”汹涌澎湃,马立诚先生继续其第六种思潮的阐述。反西方和抵制全球化是“民族主义”最突出的两大诉求。“民族主义”有着非理性的一面。“大陆新儒家”和“民粹主义”是马先生最后提到的两个思潮。“大陆新儒家”认为:“人总离不开信仰和精神支柱,因此儒学复兴顺利成章。”要求把儒学树为官学,以儒教为国教,建立儒家政治制度。“民粹主义”主张极端的平民主义,要求“均贫富”,反对简介民主基础上的代议制民主,要求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民粹主义”更多的是激情的、浪漫的,非理性的。扩展资料:“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只有八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开始进入一个群雄初起的春秋时代”,但毕竟只是“开始进入”,只是“群雄初起”。书中八种“是在当前语境下能够在大众传媒上公开进行论述和博弈的社会思潮”,而非社会思潮全部。不要说那些极端主义与分离主义的暗潮,就是“文革”后公开影响民间社会生活的基督教思潮,也没有包括在述评对象里。参考资料:凤凰网—马立诚: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中国几种社会思潮

一、社会思潮的定义社会思潮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里对“社会思潮”做了如下定义:“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在此,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最为精炼而准确。二、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当代中国几种主要社会思潮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一种无端抹杀忘却客观存在历史,而按照个人主观意愿对历史进行虚假构想和盲目篡改的一种社会思潮。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什么?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急

原因: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在西方被视为结构主义思潮创始人是谁

结构主义思潮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60年代,但它并不是在60年代才形成,也不是诞生于法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岁月。当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文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规律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1922)中所表达的见解: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出生于瑞士的斐迪南·德·索绪尔是将结构主义思想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第一人,他在长期的语言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19世纪在语言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比较语言学的观点相对立的新观点。比较语言学把一些语言事实当作孤立静止的单位对待,只注意了它们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忽视了语言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索绪尔则把具体的语言行为(“言语”)和人们在学习语言中所掌握的深层体系(“语言”)区别开来,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产生意义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的组合关系。语言学是研究符号组合规律的学问。索绪尔使用的词虽然是“系统”而不是“结构”,但意思是一样的。他把语言的特点看作是意义和声音之间的关系网络,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并把这种关系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原则。索绪尔的理论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来以《普通语言学》的书名出版,对结构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索绪尔也因此被人们敬称为“结构主义之父”。1945年法国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他把社会文化现象视为一种深层结构体系来表现,把个别的习俗、故事看作是“语言”的元素。他对于原始人的逻辑、图腾制度和神话所做的研究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具体逻辑”。他不靠社会功能来说明个别习俗或故事,而是把它们看作一种“语言”的元素,看作一种概念体系,因为人们正是通过这个体系来组织世界。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一个如火如荼的结构主义时代到来了。结构主义为什么能在60年代的法国流行起来并如日中天呢?其原因大概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结构主义最好被看作既是我概述的社会和语言危机的表现,也是对那种危机的反应。它从历史逃到语言--这是一种讽刺行为,因为正如巴尔特所看到的,没有什么行动在历史上能更有意义。” 战后的法国和其他曾经将版图延伸到国土之外其他土地上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法国的学者们已不能自由地出入曾经是他们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实地考察,重实地调查、轻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已不再适合他们,结构主义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这大概也是结构主义的大师们看上去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学教授”的原因。另外,战后法国经济飞速恢复与发展,以“他人是我的地狱”为宗旨的存在主义哲学同现实格格不入,人们对“个人”、“存在”、“自我意识”等等这些存在主义的概念失去了早先的热情和兴趣,结构主义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存在主义的否定的思潮而兴起。结构主义认为:“我”、主体, 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于是,在存在主义的退潮声中,以后起之秀身份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紧锣密鼓地登台亮相了。

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言简意赅

结构主义教育家一般具有3方面共同的特色。首先他们起源于对50年代出现的教育危机乃至国家安全的关心;其次他们主张探寻那些危机或危险的缘由,进而显示出他们所主张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学科结构;最后他们寻求或计划矫正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概言之,上述3方面特色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教育出了什么差错?为何会有那些弊端发生?它们如何才能被矫正? 50年代教育上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生活适应教育运动的影响,崇尚实际效用而忽视理论学习,为了附庸现实,过于多样化而忽视真正的学术基础。对此,结构主义教育家们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改进的观点。 目的观 结构主义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认为:“每一代人对于如何设计他这一代人特有的教育,都有一种新的愿望。正在形成作为我们这一代标志的,是广泛地重新出现的对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的关切。”他提出:“所谓教育,终究是要发展心智能力与感受性。……教育必须使智能发挥作用,借助个人超越自身的社会世界的文化方式,去开辟哪怕是些微的新局面,创造出自身的文化来。”(注:Bruner,J.S.(1962).On Know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98.) 费尼克斯(P.Phenix)以“意义”这一概念来置换理性要领,用“意义”表达理智或心的全部内涵。他提出:“如果人性的本质在于有意义的生活,那么教育的恰当目的就是促进意义的生长。(注:Phenix,P.(1964).Realms of Meaning.New York:McGraw-Hill,P25.) 显然,结构主义教育是主张教育应作为训练民主社会里和谐发展的公民的手段,但其目的观中唯理智论的特点是难以掩盖的。 知识观 根据布鲁纳的理解,知识是人们为了赋予经验中的诸规则以意义与结构而构成的模型。知识结构是使经验简约化、使经验相互关联起来所发现的构成概念,是赋予散乱的观察结果以条理性所构想的概念。知识的综合的基础,应当在知识本身的领域中去寻求。在知识教育中,应将知识的结构同儿童的学习过程关联起来。这就需要研究表象的阶段。布鲁纳强调,传授知识不是记住结果,而是让儿童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注:Bruner,J.S.(1962).On Know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98.) 赫斯特(P.H Hirst)认为教育必须发展人的心智,只有通过掌握知识的意义、逻辑关系和判断真伪的标准等方面的基本理性结构,才能最佳地发展理性的心智。在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时,他提出了数学、自然科学、关于人的知识、文学与美术、道德、宗教与哲学7种符合下列4大标准的理解世界的认知知识的形式??某些概念是某种形式所特有的;每一种形式都有能把各种概念联系起来的独特的逻辑结构;形式凭藉其术语和逻辑,具有可以检验的陈述或结论;形式具有探索经验和检验其陈述的方法。 结构主义教育倡导的是结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主动建构起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给人的经验以意义和力量,这是一种“建构主义观”。 课程观 布鲁纳强调课程内容应当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指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原则等理论知识。他认为学习是人的主观认识结构连续不断的构造过程,通过与认识对象的相互作用,人的认识结构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基本结构的学习对于学习者主观认识结构的发展最有价值。而且,基本结构有普遍意义,有广泛的可迁移性。 施瓦布(J.J.Schwab)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模写或反映,而是人的理智探究的结果。“科学研究的新路线,不单单要从客观事实开始,而且要始于概念,即心智的审慎建构。”(注:Schwab.J.J.(1962).The Concept of the Structure of a Discipline.In Giroux.H.,A.(1981).Curriculum & Instruction.P53.)这是一种课程的建构主义观。 所以,与经验主义教育观相比,结构主义教育以尊重知识领域的独立性、反映学科的内在逻辑(学科的结构和规律)为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科的逻辑经验本身的价值以及它在促进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学观 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靠教师传授的,因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基本结构也只能通过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学习,即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基本结构的过程。 赫斯特坚持知识是可以构建的,知识??有根据的陈述、结论或真理??是根据特定学科或认知形式的探究系统创造出来的。因此,他主张探究学习,即鼓励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 发现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罢,都更加尊重学习者人格的独立性(不过布鲁纳所说的独立人格是以超群的智力为核心的),把学习者看作有一个认识的、发展的和个人的心,虽受环境的影响,但人人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

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有什么影响?

让—保罗·萨特,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以他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曾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学寻根”的提出,和当时中国作家所受的外来文学思潮有什么关系?

33

问答题 文化寻根文学思潮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1 “寻根文学”提升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左右,文学界作品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共鸣的文学作品正在逐渐减少,文学创作水品缺乏与时俱进的突破,导致小说领域陷入了短暂的沉寂期。而“寻根文学”在承接“反思文学”等文学流派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与早起的文学流派相比,“寻根文学”更加注重寻求文学本体的发掘与回归,在吸收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大部分作品能够客观地阐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寻根派”作家在自我追求文化意识的同时将文学作品呈现出底蕴深厚的特点,如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就更加侧重描写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现代人身上的表现。也正是“寻根文学”自身具有的这些特点,才使新时期文学艺术的手法与形式更加的丰富,提高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并对推进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寻根文学”复苏了传统审美意识  “寻根文学”区别与其它文学流派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在于“寻根派”作家更加重视传统的审美意识,在认同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对传统的审美意识进行重新的审视。在“寻根文学”的许多作品中不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侧重与透视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如“寻根文学”代表作《棋王》,在这部作品中阿城刻画了主人公王一生对待人生的态度,既有务实的生存之道,又能够超凡脱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韩少功对寻根的理解中也提到寻根是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的历史因素的苏醒,所以“寻根文学”中把握的审美观点是要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有的气质。正因为“寻根文学”创作者们的这种审美愿望与审美追求才使传统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复苏。  3 “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  “寻根文学”的出现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当前作家的文学创作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寻根文学”发起了文化意识的觉醒,能够使当代文学工作者认识到在面临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相接受的情况下,应当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价值,文学只有在探寻出自身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意义。然而“寻根文学”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寻根文学”中的部分作品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分优劣,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不能起到弘扬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时也会使作品失去文学价值;二是“寻根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由于过于重视“文化”而消解了历史批判性,出现了作者观点之间的相互矛盾。当代文学工作者在认识到“寻根文学”不足的基础上能够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起到警示作用。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中国为何仍然坚定不移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小兄弟我怀疑我们可能上了同一节网课

以王蒙的创作为例,论述反思思潮中“复出”作家的思想

...这么深奥的问题值得找个人挑灯夜谈一下..

伤痕文学思潮与反思文学思潮在作家群方面的区别?

伤痕文学思潮和反思文学思潮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文学思潮。虽然两者都具有反思社会现实的倾向,但在作家群方面,它们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伤痕文学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以写作反映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炼钢”等历史事件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和社会伤痕为主要特征。伤痕文学作家多是6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对于文化大革命及其所引发的历史事件,以及个人与家庭在这些事件中所遭受的伤害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伤痕文学在思想上强调对于历史的记忆和反思,对于社会的改变持有批判态度。同时,由于文革时期新生代作家的特殊历史经验,伤痕文学在文学语言和风格上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反思文学思潮则是在90年代初期形成的,这一思潮的作家以自我反思和批判自身的个人经历和生命境遇为主题,探讨人类文明的困境和出路。反思文学作家倡导反思自我,反思人性的扭曲,反思社会的冷漠,通过反思来发掘生命的意义。他们认为,个人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文学写作源泉,作品的创作应该从自身出发,关注内心世界和生命经验。反思文学在思想上注重反思与探索,倡导对于人类生命、社会现实以及文学创作的自我反思。因此,尽管伤痕文学思潮和反思文学思潮都注重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但它们在作家群方面的特征不同。伤痕文学作家具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生代作家的特殊历史经验,他们更关注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批判;而反思文学作家则更加关注个人生命经验和内心世界的反思,他们试图从内心出发来探索人类生命的意义。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  ),另一种是(  )

复古论,虚无论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主要有哪些流派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绿色和平主义、女权主义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六种思潮。回答完毕!本观点纯属自搜,如有雷同全怨百度!

潮流的意思潮流的意思是什么

潮流的词语解释是:潮流cháoliú。(1)由潮汐引起的水的流动。(2)比喻社会变动发展的趋势。潮流的词语解释是:潮流cháoliú。(1)由潮汐引起的水的流动。(2)比喻社会变动发展的趋势。拼音是:cháoliú。注音是:ㄔㄠ_ㄌ一ㄡ_。结构是:潮(左右结构)流(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潮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潮水。引《北堂书钞》卷一三八引晋孙绰《望海赋》:“商客齐唱,潮流往还。”《南齐书·武帝纪》:“顷水雨频降,潮流荐满,二岸居民,多所淹渍。”宋梅尧臣《淮上杂诗》之六:“夜阑天转寒,坐待潮流涨。”⒉比喻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引宁调元《感事一什病中作》诗:“百国潮流_地来,天公沉鼾大如雷。”鲁迅《准风月谈·同意和解释》:“据说现在的世界潮流,正是庞大权力的政府的出现。”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徐夫人以为现在的新潮流,是不好的潮流么?”二、国语词典由于潮汐涨落所产生的海水流动现象。如:「追求自由、民主与人权是二十世纪的时代潮流。」词语翻译英语tide,current,trend德语Strom,Str_mung(S)_,Trend(S)_法语marée,courant,tendance三、网络解释潮流(词语释义)本义指由潮汐引起的水流运动,引申义为流行趋势的动向,比喻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在电力工程中特指电网各处电压(包括幅值与相角)、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的分布。关于潮流的近义词潮水关于潮流的反义词传统关于潮流的诗词《三犯渡江云·断潮流月去》《顾亭林·旦暮潮流急》《临江仙·诗国潮流惮讽谕》关于潮流的诗句廷阶许潮流梵潮流转界三千怒潮流恨关于潮流的单词latesttide关于潮流的成语心潮澎湃心血来潮哀思如潮潮鸣电掣韩潮苏海苏海韩潮思潮起伏韩海苏潮关于潮流的词语思潮起伏韩潮苏海人如潮涌苏海韩潮心潮澎湃韩海苏潮心血来潮心潮起伏潮鸣电掣赶潮流关于潮流的造句1、改革开放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消费潮流一直在变,王老_就是不懂推陈出新的道理,以致错失了许多商机。3、希特勒妄想称霸全世界,他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切诡计终成泡影,落得个自取灭亡的下场。4、亚非拉民族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势不可当。5、走向小康,这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时代潮流。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潮流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