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审计风险中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什么?

审计风险中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什么?, 审计风险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怎么理解? 风险识别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除了询问管理层和对财务报告负有责任的人员外,还应当考虑询问内部审计人员、采购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其他人员,并考虑询问不同级别的员工,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有用的资讯。 在确定向被审计单位的哪些人员进行询问以及询问哪些问题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何种资讯有助于其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管理层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如新的竞争对手、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流失、新的税收法规的实施以及经营目标或战略的变化等。 (2)被审计单位最近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交易和事项,或者目前发生的重大会计处理问题。如重大的购并事宜等。 (4)被审计单位发生的其他重要变化。如所有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内部控制的变化等。 这个问题在措辞上不是很完善,现在就“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的关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解决题主的疑问。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不适当,或者虽然选择适当,但并未正确的运用,都将导致财务报表错报,根据相关的金额和范围,这项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对与此相关的风险应当设计相应的审计程式予以识别并评估其风险大小。检查是否确实存在错误选择或运用会计政策,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如果确实出现重大错报,应当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判断这项错报的严重程度及是否具有广泛影响,决定审计报告的意见型别。通常,严重的错报但并不具备广泛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如果同时具备广泛影响则应当发表否定意见。 审计风险中会计政策的变更是什么?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比较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有:坏账损失的核算在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之间的变更、外币折算在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或其它方法之间的变更等。 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重要的会计政策,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变更的原因及其适当性,即考虑:(1)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是法律、行政法规或者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要求的变更;(2)会计政策变更是否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资讯。除此之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关注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得到充分披露。 审计风险中重要专案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是什么? 会计政策包括,收入确认、存货的计价方法、投资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方法、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 行业惯例,注册会计师应当熟悉这些行业惯例。当被审计单位采用与行业惯例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其原因,并考虑采用与行业惯例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适当。 审计风险中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考虑是什么? 根据2015年注册会计师教材《审计》P140 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考虑包括: 1、职责分离的补偿。小型被审计单位拥有的员工通过较少,限制了其职责分离的程度。但是,在业主管理的小型被审计单位,业主兼经理可以实施比大型被审计单位更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可以弥补职责分离有限的局限性。 2、由业主发动的舞弊风险。由于内部控制系统较为简单,业主兼经理更有可能凌驾于控制之上。注册会计师在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时需要考虑这一问题。 小型被审计单位通常没有正式的计划和程式来确定其目标、战略并管理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管理层或观察小型被审计单位如何应对这些事项,以获取了解,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所有权结构 对被审计单位所有权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关联方关系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过程。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所有权结构以及所有者与其他人员或单位之间的关系,考虑关联方关系是否已经得到识别,以及关联方交易是否得到恰当核算。 同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对其控股母公司(股东)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包括控股母公司的所有权性质,管理风格及其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控股母公司与被审计单位在资产、业务、人员、机构、财务等方面是否分开,是否存在占用资金等情况;控股母公司是否施加压力,要求被审计单位达到其设定的财务业绩目标。 (二)治理结构 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和财务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治理层是否能够在独立于管理层的情况下对被审计单位事务(包括财务报告)作出客观判断。 (三)组织结构 复杂的组织结构可能导致某些特定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考虑复杂组织结构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合并、商誉摊销和减值、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以及特殊目的实体核算等问题。 (四)经营活动 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预期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主要交易类别、重要账户余额和列报。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 7.生产设施、仓库的地理位置及办公地点。 8.关键客户。例如,销售物件是少量的大客户还是众多的小客户;是否有被审计单位高度依赖的特定客户(如超过销售总额的10%的顾客);是否有造成高回收性风险的若干客户或客户类别(如正处在一个衰退市场中的客户);是否与某些客户订立了不寻常的销售条款或条件。 9.重要供应商。例如,是否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原材料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付款条件;以及原材料是否受重大价格变动的影响。 (五)投资活动 了解被审计单位投资活动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被审计单位在经营策略和方向上的重大变化。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投资活动。主要包括: 1.近期拟实施或已实施的并购活动与资产处置情况,包括业务重组或某些业务的终止。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并购活动如何与被审计单位目前的经营业务相协调,并考虑他们是否会引发进一步的经营风险。 2.证券投资、委托贷款的发生与处置。 3.资本性投资活动,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近期或计划发生的变动,以及重大的资本承诺等。 4.不纳入合并范围的投资。例如,联营、合营或其他投资,包括近期计划的投资专案。 (六)筹资活动 了解被审计单位筹资活动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评估被审计单位在融资方面的压力,并进一步考虑被审计单位在可预见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筹资活动。主要包括: 1.债务结构和相关条款,包括担保情况及表外融资。例如,是否存在违反借款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情况。 2.固定资产的租赁,包括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进行的筹资活动。 3.关联方融资。例如,关联方融资的特殊条款。 4.实际受益股东。例如,实际受益股东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其商业声誉和经验可能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影响。 5.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 小型被审计单位拥有的 通常较少,限制了其职责分离的程度。业主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较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一些关键领域是否存在有效的内部控制。 我想知道审计风险中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是什么? 对被审计单位所有权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关联方关系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过程。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所有权结构以及所有者与其他人员或单位之间的关系,考虑关联方关系是否已经得到识别,以及关联方交易是否得到恰当核算。例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属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属于其他型别的企业,还应当了解其直接控股母公司、间接控股母公司、最终控股母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构成,以及所有者与其他人员或单位(如控股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的规定,了解被审计单位识别关联方的程式,获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所有关联方资讯,并考虑关联方关系是否已经得到识别,关联方交易是否得到恰当记录和充分披露。 同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对其控股母公司(股东)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包括控股母公司的所有权性质,管理风格及其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控股母公司与被审计单位在资产、业务、人员、机构、财务等方面是否分开,是否存在占用资金等情况;控股母公司是否施加压力,要求被审计单位达到其设定的财务业绩目标。

审计风险准则体现出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我国出台的审计风险准则,包括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l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浅谈如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企业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为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管理的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审计意见会出现不恰当或不正确的问题,从而导致产生内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1、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建立了企业集团,包含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在经济上都实行单独核算,投资的多元化,经营的多样化,关联交易增加,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加之内部经济关系有的尚未理顺,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等,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问题缺少依据,获取正确审计意见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2.内部审计在企业内具有相对独立超脱的地位,发挥高层次的内部监控作用。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的内容广,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高,范围广。如:某些专项审计结果及审计信息,为企业高层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交的审计报告,是企业领导及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单位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审计的结果是企业对各单位领导奖惩和子公司经营者的年薪收入及职工工资奖金发放的依据;对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是领导及财务部门作为财务检查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结果是核实工程造价并作为财务结算的依据等等。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审计的影响越大,相应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3、内部审计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其独立性和超脱性是相对的,在提出审计意见时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和政策,又要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既要考虑合规性,又要注重合理性,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实际情况等。此外,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到外单位进行调查核实时,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手段。这些都会使发表审计意见不恰当或不正确的可能性增大,形成审计风险。   4.有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发生财务错弊的可能性增大,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存在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和审计遗漏,得出的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   5.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内部审计十分重视,对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期望值高,希望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能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能查清查实,对离任及接任领导的经济责任能划分得清清楚楚。总之,对审计提供的审计信息及审计结果要求质量高,可靠性强。而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期望要求,因而产生了期望差距,形成审计风险。   6.审计人员如果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对复杂的问题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审计事项就不能选择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运用必要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任务。由于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差错审计判断不正确、审计方法不当及程序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审计信息失真及审计意见不正确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控制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   l、内部审计在审计前,必须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管理以及以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等情况进行分析,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通常经营规模大,经济关系复杂,内部控制不力,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经营管理问题较多,经营效益起伏大,审计次数少的单位,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对审计风险大的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可拒绝接受,避免承担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根据领导批准的审计工作计划,无选择地按计划进行审计。为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往往将审计风险大的单位作为审计重点,以期通过审计促进其改进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产生审计风险可能性大的单位,在确定主审人选、投入审计人员力量、审计时间安排等方面要予以充分考虑,周密安排,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时,注重分析评估审计风险,可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2.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是圆满完成各项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从审计任务的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到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整个工作流程必须有一套规范程序。审计人员应按规范的程序操作,一环扣一环,并且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各项目审计工作应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上进行控制,将审计风险隐患消灭在审计的各个环节。   3.原始的证据越多,证据的证明力越强越充分,审计的风险也就越小。审计人员应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收集详实的审计证据,防止主观臆断,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对于审计中的难点和疑点,要深入调查,分析取证,既要收集实物和文件证据,又要找人谈话调查取得被调查人签字认可的调查记录等证据。对审计出的问题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验证,以取得足够的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来支持审计意见,避免因证据不足产生审计风险。   4、防范和控制出具审计报告的风险,应把好审计工作底稿质量关。首先,项目主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必须仔细认真地审查工作底稿,对审计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对不符合要求的审计工作底稿要求重写或补充完善。其次,必须分清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责任,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审计人员仅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再次,文字表述应持谨慎态度。注意掌握以下几条原则:不在审计时间范围的审计事项,审计报告中不出现;审计仅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在审计后发表意见;对审计结果,要说明是采用某种审计方法计算或分析得出的;经审计核实后,能定量反映的问题定量反映,对无法定量的,以定性的方式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确因各种因素所限,无法核实的问题,审计报告也应如实反映,并说明导致对某一问题无法审计查清的原因。   5.必须建立严密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应建立和完善项目主审负责制,审计业务质量复核制,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   6.内部审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的内审人员队伍。同时,应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克服“内部审计不存在审计风险,即使产生审计风险也不负法律责任”的想法,充分认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及产生审计风险的危害,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主观努力,限度地避免产生审计风险,减少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损失。

审计人员怎样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风险控制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特点计算机辅助审计,顾名思义就是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对手工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与以往的手工方法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1.审计过程自动控制在审计工作中,常常伴随着大量的重复计算工作,以往审计人员大都借助计算器进行审计,这往往容易使人在疲劳中产生差错。但使用计算机完全可以按照人们事先编号的程序自动运行,而且运算的速度快、精度高。另外,计算机具有的逻辑判断功能,能够对审计所进行的每一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保持了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贯性。2.审计信息自动存储在手工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使用纸和笔对审计信息进行频繁的“寄存”和“重取”,既费时又容易出错;而计算机的存储器有足够的容量保存各种审计信息,当计算机运行时,审计信息被加载到存储器中并被存储起来,而后在需要时,可迅速、准确地被取出。3.转移了审计技术的主体在手工审计中,一些审计人员的技术与经验往往支撑着审计的全过程,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得审计处理的主体由人变为计算机。因此,审计人员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对一些审计项目内容的规范上或去探讨一些新的审计方法。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意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质量的最有效的辅助工具,是现代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所不可缺少的帮手。1.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制年度审计计划,记录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安排审计任务和进行时间预算。如利用计算机来处理编写审计报告,可以使审计报告的格式、措辞等更为标准、规范,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审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2.利用计算机建立审计数据库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建立审计数据库能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3.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财务系统审计可以利用各种审计软件对财务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例如,通用审计软件,具有常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功能,包括查账、复核、核对、抽样、汇总、分类、预测、决策等。因此,审计工作使用审计软件,可以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所产生的风险与防范计算机审计风险可以理解为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形成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原因1.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账簿记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线索十分清晰。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大都存储在磁盘上,而且,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删除、转移,因此,审计人员发现错误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2.动态中进行审计取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系统每时每刻都处于运作当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完成审计任务,一方面又不能妨碍和终止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这样只能在系统运作过程中进行取证,难度较高,也存在一定审计风险。3.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控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处理;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功能是否恰当有效会直接影响系统输出信息是否真实和准确。内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也使舞弊行为有机可乘,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4.缺少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标准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于以往传统的手工审计而言,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等发生了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现阶段,新的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方面的标准和准则尚未出台,因此,也容易产生审计风险。5.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审计的对象也更多更复杂了。因此,审计人员除了要有专业的审计、会计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否则,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有可能偏离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审计风险。(二)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的防范1.健全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原有的标准和准则有的已经不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这给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尽快制定出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和准则,来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2.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计算机审计的风险大多是一般控制上的漏洞所形成的。例如,职责分工不明确,数据的输入与审核由一人兼任;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地防止未经授权批准的人接触计算机等。因此,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阶段,一定要注意控制措施的设计,使得系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环节都有适当的控制。3.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为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认真检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属审计时间范围内的财务数据,是否属结账后的数据,财务数据是否有纸质账册、报表相配套。同时,审计人员获得的财务数据,应该是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对财务数据作现场备份所得的。4.选择合理与有效的审计方式由于被审计内容大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而磁性介质很容易被篡改、删除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一般应采用就地审计或突击审计的方式,把系统中正在运行的数据拷贝出来进行审查,以防数据被修饰,降低审计风险。计算机审计减少了手工抄录、复制、核对、计算、汇总等方面的工作量,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增强了审计实施的针对性,提高了查账的透明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审计理论与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如何升级计算机硬件设施以降低审计风险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特点计算机辅助审计,顾名思义就是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对手工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与以往的手工方法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1.审计过程自动控制在审计工作中,常常伴随着大量的重复计算工作,以往审计人员大都借助计算器进行审计,这往往容易使人在疲劳中产生差错。但使用计算机完全可以按照人们事先编号的程序自动运行,而且运算的速度快、精度高。另外,计算机具有的逻辑判断功能,能够对审计所进行的每一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保持了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贯性。2.审计信息自动存储在手工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使用纸和笔对审计信息进行频繁的“寄存”和“重取”,既费时又容易出错;而计算机的存储器有足够的容量保存各种审计信息,当计算机运行时,审计信息被加载到存储器中并被存储起来,而后在需要时,可迅速、准确地被取出。3.转移了审计技术的主体在手工审计中,一些审计人员的技术与经验往往支撑着审计的全过程,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得审计处理的主体由人变为计算机。因此,审计人员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对一些审计项目内容的规范上或去探讨一些新的审计方法。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意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质量的最有效的辅助工具,是现代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所不可缺少的帮手。1.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制年度审计计划,记录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安排审计任务和进行时间预算。如利用计算机来处理编写审计报告,可以使审计报告的格式、措辞等更为标准、规范,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审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2.利用计算机建立审计数据库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建立审计数据库能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3.利用审计进行财务系统审计可以利用各种审计对财务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例如,通用审计,具有常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功能,包括查账、复核、核对、抽样、汇总、分类、预测、决策等。因此,审计工作使用审计,可以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所产生的风险与防范计算机审计风险可以理解为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形成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原因1.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账簿记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线索十分清晰。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大都存储在磁盘上,而且,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删除、转移,因此,审计人员发现错误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2.动态中进行审计取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系统每时每刻都处于运作当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完成审计任务,一方面又不能妨碍和终止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这样只能在系统运作过程中进行取证,难度较高,也存在一定审计风险。3.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控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处理;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功能是否恰当有效会直接影响系统输出信息是否真实和准确。内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也使舞弊行为有机可乘,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4.缺少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标准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于以往传统的手工审计而言,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等发生了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现阶段,新的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方面的标准和准则尚未出台,因此,也容易产生审计风险。5.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审计的对象也更多更复杂了。因此,审计人员除了要有专业的审计、会计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否则,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有可能偏离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审计风险。(二)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的防范1.健全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原有的标准和准则有的已经不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这给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尽快制定出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和准则,来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2.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计算机审计的风险大多是一般控制上的漏洞所形成的。例如,职责分工不明确,数据的输入与审核由一人兼任;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地防止未经授权批准的人接触计算机等。因此,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阶段,一定要注意控制措施的设计,使得系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环节都有适当的控制。3.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为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认真检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属审计时间范围内的财务数据,是否属结账后的数据,财务数据是否有纸质账册、报表相配套。同时,审计人员获得的财务数据,应该是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对财务数据作现场备份所得的。4.选择合理与有效的审计方式由于被审计内容大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而磁性介质很容易被篡改、删除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一般应采用就地审计或突击审计的方式,把系统中正在运行的数据拷贝出来进行审查,以防数据被修饰,降低审计风险。计算机审计减少了手工抄录、复制、核对、计算、汇总等方面的工作量,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增强了审计实施的针对性,提高了查账的透明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审计理论与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风险是指形成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失败是既成的事实(即已经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其具体差异体现在形成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原因上。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虽然遵守了审计准则的要求,但由于内部控制和审计测试技术的固有局限性,即使注册会计师完全遵守审计准则,实施了所有必要和恰当的审计程序,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也无法将所有的错误与舞弊揭示出来,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面临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可见,只要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就会存在审计风险。审计失败是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从而得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因此审计失败是可以避免的。

关于分析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可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审计也需支持成本效益原则。这些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这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 audit 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 Ateele,1992)。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编辑]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  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  (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  (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  (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  (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编辑]控制风险(Control risk)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编辑]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  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  (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  (2)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唯一的委托人”,突出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责任的重大,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而给使用人带来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及所在的事务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不断改变。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财产委托人要了解财产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观审查、如实报告的责任。而在审计人员与财产受托人员之间,财产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财产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员对财产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义务。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鉴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另外,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诸如违约、失察等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2、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缺陷。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运用抽样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大量的审计实务问题。因此,审计风险必然存在。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的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审计职业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应用到具体的审计中,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足把握断定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规避审计风险  1、从理念层面规避审计风险。  所谓理念层,主要是涉及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的经营思路和办所方针。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时,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以上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或大专院校发起设立,长期以来,会计师事务所“挂靠”在发起单位之下,显然其能否做到独立就令人十分怀疑,更难以表明其所持立场的客观公正性.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事务所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国家规定所有的事务所在98年底要与原挂靠单位脱钩,向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发展。性质转变了,但其中遗留的问题却很多,因此,我们要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将审计推向市场,在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下,树立风险管理的观念,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主体。  从理念层面规避风险,主要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出资人与非出资人的关系。在脱钩改制后,事务所出现了两个阶层:出资人和非出资人。两个阶层在利益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在风险控制理念上也存在着差距。作为事务所管理层,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平衡两个阶层的关系,共同把事务所推向前进。  (2)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应该注重长远发展,不要为眼前的小利之得而给事务所的长远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处理好占领市场与品牌塑造的关系。事务所占领市场是十分必要的,但更要注重市场的质量。如果以高风险低收益为代价去占领就没有必要了。事务所应以品牌为重,如果面对的市场不利于品牌塑造甚至有损于品牌,就应该放弃。  (4)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当前一些事务所,存在“吃光分光”的现象,这极不利于事务所的发展。应该在积累与分配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搞好员工福利待遇,同时又要提高事务所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事务所的经济实力。  2、从约束机制层面来规避审计风险。  约束机制主要是利益约束机制。只要一个人的工作与其利益及前途挂钩,其责任心自然就增强了,风险意识自然就浓了。合伙制是一种较好的利益约束机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方向,合伙制可以让每一个执业者真正地成为风险主体,真正地珍惜自己的执业资格。  3、从实施层面来规避审计风险。  实施层面主要是对业务承接、审计、报告签发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扫除风险。  1.业务承接。  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委托业务的可接受性。  (1)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  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2)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既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3)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过去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集中在陷入财务困境的审计客户。  当其面临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把损失转嫁他人,而目前的法律常常判有赔偿能力的一方败诉,故这种客户的审计风险很大,一般最好拒绝;否则,执行较详细的审计,提高审计费用。  (4)确立适当的收费标准.切忌只求经济效益.不问审计风险的做法。  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业务迅速扩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执业人员却无视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一问题,抢客户,压价收费。创收意识加大了收费的随意性,却严重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缺乏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质量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收费应以服务质量,工作量大小,参加人员层次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大小,按规定标准合理收费,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实施。  执行适应的审计秩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合理的审计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计划,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集中审计资源于高风险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重大差错或非法事项,最终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把风险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可以说,审计风险的防范本质上就是质量控制的问题。  (1)提高执业水平。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有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严格按照执业准则开展工作。执业准则是社会衡量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尺子”,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注册会计师的一把保护伞。按照准则执业,导致的可能是过失责任,不按准则执业,就可能是故意欺诈了。当然,不能把按照准则执业仅仅理解为工作底稿的完备。工作底稿要完备,但完备工作底稿并不是唯一目的。而且,完备工作底稿也有很多手段,包括不正当手段,所以,工作底稿完备与否并不是风险高低的标志。注册会计师的价值不在于把工作底稿做得美观,而在于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对会计信息作出公正的鉴定。  (3)重视符合性测试工作。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相当重视符合性测试,他们用在符合性测试上的精力甚至超过实质性测试。而国内很多事务所并不注重符合性测试,往往只是走形式。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做符合性测试,而且要做好做深入,要仔细调查企业背景和经营状况,把握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及运作情况,在测试工作中,如果确定风险过高,宁可不接该项业务。  (4)建立和使用事务所自身的“风险库”。这里的风险库包括基本审计风险点和审计案例两方面。事务所可以选择业务较全面的客户,审计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注册会计师对每一重要客户的年度审计做出一份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以供其他人员执业时参照,这样既便于有效地理解准则,又有实例可供参照,提高了作业的标准化,减少了执业的随意性.3.报告签发。  在出具报告征求意见稿之前召开内部会审会议。这种会审会议类似专业会诊。该会议应该有项目经理、审计实施人员和质量监控人员共同参加,对审计中涉及到的重要方面逐一会审,对遗漏的重要方面提示出来,并且做好补充程序的实施,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4、加强自我保护,促进有关法规的健全:  1.鉴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可以明确委托方的会计责任和受委托方的审计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这样一旦发生法律诉讼才有可能将审计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在我国《注朋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风险。但保险公司还未开展责任险业务,因此,行业切会应积极与保险公司磋商,努力促成该项业务。尽管这不能抖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损失。  3.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当前的诉公爆炸中也暴露出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上的弱小,如“深口袋”责任,“集体诉讼”丈式,对证券法的理解上的分歧等等,极易造成会计师事务所败诉。  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团结起来,利用自身的影响促成有关法律的修正,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的评价准则

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步骤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水平的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 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评估总体及总体各组成部分错弊的严重程度。相同性质的小金额错弊的累计可能会对总体或总体有关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水平产生影响,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水平时应当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二)审计目的;(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四)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五)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六)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性质、金额、项目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动趋势等。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本机关及所处环境等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确定重要性的判断基础和比率的标准。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和比率。判断基础通常可以采用预算收入或支出总额、投资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指标。审计机关规定重要性比率的范围,审计人员在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判断后,在审计机关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比率。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 评估审计风险的步骤是:(一)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二)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三)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评估控制风险水平;(四)利用风险模型计算检查风险水平,并据此确定审计测试的范围和工作量。 固有风险是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固有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及其环境,以及该类会计事项或业务的性质有关。审计人员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包括管理人员的诚信和能力;(二)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异常变动情况;(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四)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调整变化情况;(五)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部门或行业的环境因素;(六)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专业判断的幅度范围;(七)需要利用外部专家工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事项的复杂程度;(八)是否存在容易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九)是否属于容易发生差错的业务领域;(十)在会计期间,特别是临近会计期末时,发生的异常或复杂的会计处理情况;(十一)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等。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测评后,应当对各主要业务和会计领域的控制风险作出初步评估。控制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有关。评估控制风险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二)经济业务以及相关控制手续的执行是否及时和有效;(三)经济业务及各控制环节是否由合格的人员执行;(四)业务活动的记录是否完整;(五)业务处理程序是否独立;(六)关键点控制是否存在;(七)控制目标是否满足;(八)控制系统是否有效地运行,各项控制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等。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将控制风险确定为高风险:(一)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二)审计人员无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三)审计人员不准备进行符合性测试。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错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水平与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直接相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越大。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所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来确定检查风险,并以此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数量。 本准则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人员运用审计重要性、评估审计风险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审计重要性(以下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第三条 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步骤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水平的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第四条 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评估总体及总体各组成部分错弊的严重程度。 相同性质的小金额错弊的累计可能会对总体或总体有关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水平产生影响,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第五条 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充分考虑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和其所关注的事项。第六条 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确定审计项目中的重要性水平,以决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审计报告阶段,应当将审计发现的错弊及推断错弊金额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审计结果,作出审计结论。第七条 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水平时应当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审计目的; (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四)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 (五)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 (六)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性质、金额、项目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动趋势等。第八条 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工作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工作量也越大。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依照重要性水平来确定所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第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本机关及所处环境等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确定重要性的判断基础和比率的标准。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和比率。 判断基础通常可以采用预算收入或支出总额、投资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指标。 审计机关规定重要性比率的范围,审计人员在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判断后,在审计机关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比率。第十条 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水平的考虑可能与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考虑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如果前者大大低于后者,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测试是否充分。第十一条 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审计人员应当将已发现错弊及推断错弊金额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决定是否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决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以及如何作出审计评价意见。第十二条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第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审计测试措施,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第十四条 评估审计风险的步骤是: (一)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二)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 (三)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评估控制风险水平; (四)利用风险模型计算检查风险水平,并据此确定审计测试的范围和工作量。第十五条 固有风险是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 固有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及其环境,以及该类会计事项或业务的性质有关。 审计人员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包括管理人员的诚信和能力; (二)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异常变动情况; (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 (四)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调整变化情况; (五)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部门或行业的环境因素; (六)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专业判断的幅度范围; (七)需要利用外部专家工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事项的复杂程度; (八)是否存在容易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 (九)是否属于容易发生差错的业务领域; (十)在会计期间,特别是临近会计期末时,发生的异常或复杂的会计处理情况; (十一)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等。

工程造价审计投标方案之审计风险评估怎么写?

第八章 审计风险评估工程造价审计在建设项目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有效的监控手段。工程造价审计工作通长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完成,遵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所花费的相关费用开展监督与审核工作。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同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决定了我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水平。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也更加重视,近年来推行了许多措施来增进我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并卓有成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工程造价审计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节 工程造价审计中的主要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工程项目和审计业务特点所决定的,具体说来,审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建设方与施工方利益冲突的风险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原因,建设方要求较低的建设成本,施工方则要求较高的施工利润,对情况介绍带有片面性,对合同及有关签证理解不一,导致审计方对问题作出错误判断和计算,若有一方不服,审计方必然要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二、建设方与施工方利益一致的风险利益一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方通过施工单位搞假项目,假结算,套取国家建设资金,搞小钱柜,施工方则收取所谓的管理费;二是双方有关人员相互串通,徇私舞弊,采取多签证、乱签证、隐瞒施工情况等手段,利用审计方的信誉与权威,为其作保护伞,使其非法行为合法化。一旦事情败露,审计方则受牵连,成了替罪羊。三、外部协调的风险外部协调包括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有关业务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四、内部协调的风险内部协调包括审计口径是否一致,审计程序是否统一,审计方法是否适当,审计制度是否健全等。五、政策及技术水平的风险工程造价审计中,若审计人员对政策理解不透,对技术业务不熟,该算的不算,不该算的又重复计算,则导致审计工作处处被动,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如果遇到各专业中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时,审计人员难有准确、合理的判断,这些缺乏专业胜任能力的表现都会产生审计风险。同时,由于某些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是知情不报,也给工程造价审计带来风险。六、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的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存在脱节现象投资审计可分为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它蕴含了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学科,前者以会计师、审计师为主,而后者以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加强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的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对拓宽审计领域、加大审计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投资审计工作中,往往分由两个部门进行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其中财务审计由国家审计机关负责,而工程造价审计则主要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两者存在脱节现象。社会审计机构为了营利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工程造价审计时,往往会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串通作假,由此产生的审计风险则主要由审计机关承担。可见,为实现投资项目的全面审计,加强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的紧密结合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将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紧密结合起来,对建设项目自开工至审计截止日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才能真正实现投资领域的全面审计,在概算编制、概(预)算执行、损失浪费、施工单位转分包、工程造价高估冒算等问题上进行配合,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效率。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的紧密结合:1.组成一个统一的审计组,同时开展建设项目的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工程造价审计的,必须根据审计署颁发的《关于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配备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担任审计组长,负责业务指导和审计复核工作。对聘请的外部人员的审计成果应严格实行三级复核制度,以达到有效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2.设立审计联合业务会制度,互相通报审计情况。财务审计人员与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应及时交流、沟通,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疑点、线索进行重点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发现的财务收支领域的疑点问题,往往就是财务审计的重点,反之亦然。通过互相沟通,往往能够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查出大案、要案线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如何评估并控制审计风险

上学期学的审计学,答了一些,希望能有所帮助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风险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的程序,特别是为注册会计师在下列关键环节作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 (1)确定重要性水平,并随着审计工作的进程评估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否仍然适当; (2)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是否适当; (3)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包括关联方交易、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或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等; (4)确定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所使用的预期值; (5)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6)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的程度是否恰当,关键是看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是否足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2)分析程序;(3)观察和检查。 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注册会计师除了询问管理层和对财务报告负有责任的人员外,还应当考虑询问内部审计人员、采购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其他人员,并考虑询问不同级别的员工,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有用的信息。 2.实施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既可用作风险评估程序和实质性程序,也可用于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复核。如果使用了高度汇总的数据,实施分析程序的结果仅可能初步显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分析结果连同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时获取的其他信息一并考虑。 3.观察和检查 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结果,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观察和检查程序: (1)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2)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 (3)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 (4)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 (5)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 (二)其他审计程序和信息来源 1.其他审计程序 除了采用上述程序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获取信息以外,如果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信息有助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这些信息。 2.其他信息来源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承接客户或续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的经验是否有助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方面的问题: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如何计算的?

重要性水平一般是根据总资产的0.5%来计算的。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审计实践。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怎么写?

存在什么事实,分析有什么风险。没有固定的格式。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反向关系,而且也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审计风险的高低取决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也受审计风险的影响。此外,不能忽视非重要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总之,正确理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引言  在现代审计工作中,不仅要确保审计质量,同时也要提高审计效率。《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特征,能用量化表示的重要性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审计理论的难点,而且是决定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关键。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很多,但笔者仍认为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以明确其中的深刻内涵。  2、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可以是反向关系,也可以是正向关系  要正确理解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必须理解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理解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被审计单位,从这个角度考虑的审计风险称之为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二是审计人员,从这个角度认识的审计风险称之为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所以,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也应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2.1、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  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时实际存在或评估的审计风险。  实际的审计风险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的,是所审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那么,该项目就是审计人员实际面对的审计风险。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越敏感,较小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其判断或决策,则审计人员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低,较大的错报或漏报也不一定影响其判断或决策,则审计人员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就应越高。因此,重要性与实际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  评估的审计风险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是指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越高,即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被审计单位出现重要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则审计人员越要小心谨慎,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高。因此,重要性与评估的审计风险也成反向关系。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8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所以,当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时,应当按照审计准则所强调。的这种反向关系,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便确定将要进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原本2000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是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1000元,过高地估计了审计风险,这时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但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如果原本1000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00元,过低地估计了审计风险,这时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致使审计证据不充分,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可见,准则强调二者之间的反向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2.2、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现场作业、出具审计报告时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是对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模型为:  期望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不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或漏报,而且也应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要求。所以,模型中的固有风险既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出现的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也应包括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被审单位在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负债的性质、金额以及融资的能力、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所导致的风险,则上述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模型可改为:  期望的审计风险=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  在模型中,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所以,控制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要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则取决于根据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如果期望的审计风险较低,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以便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也就是说,应该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才能满足较低的期望审计风险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过高,即允许存在的错报过大,则将承受过高的审计风险。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还可以联系审计证据来理解,即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  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  3、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互为前提、互为存在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决定了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或修正后的重要性水平又决定了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审计风险不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惟一因素,还存在一些其它因素,如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和业务性质、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等;同样,重要性水平也不是导致审计风险的惟一因素,一些其他因素,如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经验不足、审计判断失误、审计独立性不强等也会导致审计风险。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如图1.  审计人员应以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为开端,确定初步的重要性水平,再根据初步的重要性水平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通常,初步评价的重要性水平要比修正后用于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性水平低,这样可以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谨慎,扩大审计程序,以便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为自己提供一个安全的余地。因为审计人员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编制审计计划,只能根据预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实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与预测的有差异,他对重要性水平的估计也会变化。根据修正的重要性水平决定审计意见的类型,此时的审计风险就是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又称终极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又是互为存在的,两者必须同时考虑。审计风险说的是一种不确定性(可能性),重要性说的是一种错误的额度,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一定错报数额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说起重要性水平时,它是指在一个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的重要性水平;而当谈及审计风险时,它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要性错报的审计风险。  4、非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所谓非重要性,是指从数量上看似不重要的项目,可其实质影响并非如此的错报。如:①可能变亏损为盈利或变盈利为亏损的错报;②可能掩盖了亏损或盈利或使财务趋势改变的错报;③可能影响被审单位遵循贷款协议或其他合同所要求的流动性或盈利性的错报;④可能隐瞒不法交易或其他舞弊行为的错报等。审计人员可能因这些错报未达到重要性水平而误以为“不重要”,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而被审计单位利用重要性虚构一些对盈余等方面有实质性影响但又达不到所谓“重要性”标准的交易和事项。这种非重要性错报使审计人员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过高,而实际的审计风险依然存在。  在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要降低非重要性错报导致的审计风险,应该考虑每个账户错报的重要性,而不管与其他账户错报合并的影响。如果单个错报对整个会计报表是重要的,即使这一错报能被其他错报所抵消,也应认为是重要的错报;如果单个错报不重要,但与其它错报合并后是重要的,应作为重要的错报;特别应注意的是那些估计项目的错报是否能被准确计量项目的错报所抵消。如果不考虑这种非重要性错报,即使在审计人员降低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仍会很高。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如何评估并控制审计风险

风险评估主要有三个程序:1、 询问,主要是询问各种人员,并把被审计单位的业绩与询问结果对比结合分析,比如在看报表时,利润表显示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大,但是在询问生产人员时,生产人员说公司不怎么生产了,工资和奖金已经拖欠了很长时间。这时候就有问题,风险评估的时候就要把收入、应收款项、存货和成本评估为高风险,这是询问程序的一个例子。实际运用时,注意不要让其他人员知晓,最好采用突击询问。2、观察和检查。审计是基于认定的再认定,管理层给出的报表我们需要再认定,在审计时,我们看过报表后,对于报表上所列项目,大额项目我们要一一验证。比如生产企业的存货,报表上的数额我们要确认是否存在,那我们就可以去仓库实地查看,看看是不是有那么多存货,另外还要关注存货的状况,可能被审计单位的确有那么多存货,但是如果沉旧过时也是不可以的。在使用时,也是要注意不让被审计单位的人察觉,可以借故去参观一下,突击进行查看。3、分析程序。对于分析程序,这个在风险评估中应用最普遍。由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前后期的报表是具有可比性的,通过前后各期的对比分析,对于明显不合理的指标,我们要特别关注。比如一个企业本期毛利率大幅上升,但是本期产品销售价格并未上升,且原材料价格也未有明显下降。这就说明企业的销售是不合理的,应当予以特别关注。在使用分析程序时,要注意所使用数据的完整性,不完整的数据会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合理。关于风险的控制:前面评估中,要将风险高的领域界定,并分配较多的审计资源,以应对高风险。要认真执行各个审计程序(认真执行要求审计人员按照准则要求执业,比如往来询证函要进行全程控制,存货监盘要切实做到,不能事后盘点)。对于风险较高的领域要尽可能使用实质性程序。增加细节测试,增加样本量,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评估程序

一、审计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风险评估程序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在了解和评估一般控制活动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1)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否都有必要的控制政策和程序;(2)管理层在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业绩方面是否都有清晰的目标,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是否对这些目标加以清晰的记录和沟通,并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监控;(3)是否存在计划和报告系统,以识别与目标业绩的差异,并向适当层次的管理层报告该差异;(4)是否由适当层次的管理层对差异进行调查,并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5)不同人员的职责应在何种程度上相分离。以降低舞弊和不当行为发生的风险;(6)会计系统中的数据是否与实物资产定期核对;(7)是否建立了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接触文件、记录和资产;(8)是否存在信息安全职能部门负责监控信息安全政策和程序。二、审计风险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不同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下是有大小之分的,审计人员可针对审计过程中的诸多主客观情况,对某些审计事项的审计风险大小及其可能导致的危害进行分析、估计和测试,以确定合理水平的审计风险,尽量避免和控制审计损失的发生。具体项目审计风险的估测,包括收集信息、收集证据和实证观察三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客观的估计是根据足够的历史资料,利用统计的方法或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未来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这种估计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主观的估计也是审计风险估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它利用有限的信息,由审计人员根据个人的判断进行估计。这种估计建立在信息和个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之上,这种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同样能有合理的结论,使之接近客观估计。通过审计风险识别,充分揭示了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风险因素,通过审计风险的估测,从量上确定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的严重程度。审计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标准是通过大量的致损资料的分析(包括法院判决和庭外解决),承认审计风险的发生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前提下,从经济、心理等因素出发,确定一个整个社会都能接受的界限,作为衡量总体审计风险严重程度的标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不重视,审计职业界要确定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标准很困难。由于资料的限制,无法得出这方面的结论,但审计风险社会可接受水平可定为5%,社会可接受的损失程度以保险公司的保率为准。运用社会标准对审计项目风险进行衡量是审计风险评价的关键,根据衡量的结果以确定是否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到什么程度。当估测出的损失发生概率和损失严重程度大于社会标准时,则说明拟接受的审计项目较危险,这时如果这个差距太大,以致审计人员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它进行控制,则可考虑不接受这项业务,这也称为风险回避;如果差距不大,可以采取一定办法对它进行控制,并可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但同时应提高审计费用,或通过其他方式转嫁一部分风险,这也称为风险转移;当估测的结果小于社会标准时,虽然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但人们能够接受,从一定意义上讲,认为审计是安全的,但仍需在审计过程中采取一些控制措施,以保持总体审计风险不超出社会可接受水平,这也称为风险自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第十七条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不得随意撤换。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

什么是审计风险评估

问题一:什么是风险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包括哪些内容? 风险评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风险评估相当于风险管理,包括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计价、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应对等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风险评估直接细化为风险计价、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狭义的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判断、排序的过程,包括风险计价、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是风险应对、风险控制的主要依据。此外,还有更狭义的风险评估的定义,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企业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影响程度,即风险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广义风险评估即为风险管理,也是内部控制中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狭义风险评估可作为内部控制构建和实施的一个流程,并要与具体业务流程相结合,离开具体业务的风险评估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可作为管理控制的内容,风险评估可作为内部控制的流程,且应当以风险管理来统领所有风险评估的内容。 风险评估的内容 简单来说,风险评估的内容就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可能性表示一个给定事项将会发生的概率,影响则代表它的后果。笔者认为,对于风险发生概率的估计要考虑以下因素:风险相关资产的变现能力、经营管理中人工参与的程度以及经营管理中是否涉及大量繁杂的人工计算等。影响程度分析主要是指对目标实现的负面影响程度分析。风险影响程度大小是针对既定目标而言的,因此对于不同的目标,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衡量标准。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进行评估,也就是既考虑固有风险,也考虑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风险应对之后所残余的风险。对剩余风险的评估是指对企业风险控制或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采取应对措施之后的风险进行的评估。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剩余风险的评估。明确针对风险应对之后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就要树立一个风险评估持续性和重复性的互动过程,风险评估不是一次性的管理活动。无论是对固有风险的评估还是对剩余风险的评估,始终不变的是要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 当然,风险评估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危险上,而是既要考虑因危险而退缩的风险,也要考虑未抓住机会的风险。也就是说,在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同时,还要评估机会失去的可能性和影响。 一般来说,对识别出来的风险,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后,就可以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问题二:审计中风险评估的过程是什么?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对现有审计方法中了解公司状况这一观念的发挥和发展,其审计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评估公司的经营风险;(2)了解公司的经营活动;(3)理解公司关键经营环节;(4)与公司管理层的观点相协调;(5)如审计风险法一样评估重要性水平及风险。该方法要求合伙人和项目经理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审计活动当中,从事先规划阶段就要参与到项目中,而不只是事后监控,要自始至终负起责任。 问题三:对审计风险评估的总体要求是啥意思?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专门规范风险评估的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问题四:关于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区别是什么? 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部分。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如果注册会计师意图将审计风险降为低水平,通过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后,将重大错报风险定位高水平,则注册会计师应使用较多的审计程序、追加审计力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以使审计风险为低水平。 问题五:我想知道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是什么?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内部财务业绩衡量可能显示未预期到的结果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通常会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与内部财务业绩衡量相关的信息可能显示财务报表存在错报风险,例如,内部财务业绩衡量可能显示被审计单位与同行业其他单位相比具有异常快的增长率或盈利水平,此类信息如果与业绩奖金或激励性报酬等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可能显示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存在某种倾向的错报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业绩衡量所显示的未预期到的结果或趋势、管理层的调查结果和纠正措施,以及相关信息是否显示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问题六:如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 一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风险评估的最后一个步骤,获取的关于风险因素和抵消控制风险的信息将全部用于对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将作为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时间的基础,以应对识别的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应该考虑一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已识别的风险、错报发生的规模及发生的可能性。 1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第一,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对财务报表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考虑,识别风险。例如被审单位因相关环境法规的实施需要更新设备,可能面临原有设备闲置或贬值的风险;竞争者开发的新产品上市,可能导致被审单位的主要产品在短期内过时,预示将出现存货跌价和长期资产的减值。第二,结合对拟测试的相关控制的考虑,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发生的可能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如销售困难使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可能导致年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而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显示出存货的计价认定可能发生错报。第三,评估识别出的风险,并评价其是否更广泛地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进而潜在地影响多项认定。第四,考虑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错报的重大程度是否足以导致重大错报。 2 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应当确定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相关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相关。如被审单位存在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该事项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是与报表整体相关的。 3 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特别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的、根据判断认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相关。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如企业并购、债务重组等。判断事项通常包括做出的会计估计,如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估计、需要运用复杂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等。 二 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采取的应对措施》规范了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程序,即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总体应对措施 审计过程中应对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以下总体应对措施:第一,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第二,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工作。由于各行业在经营业务、经营风险、财务报告等方面的特殊性,审计人员的专业分工细化成为一种趋势。第三,提供更多的督导,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组的高级别成员要对其他成员提供更详细、更及时的指导和监督并加强项目质量复合。第四,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被审单位人员如果熟悉审计人员的套路,就可能采取种种规避手段掩盖舞弊行为,因此在设计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应当考虑使某些程序不被预见或了解。第五,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特点,意味着此类风险可能对......>> 问题七:风险审计的什么是风险审计 风险审计的定义: 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 对机构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及风险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 风险审计的意义: 风险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风险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风险审计将使内部审计全面发展和深化 风险审计的要求: 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发生给企业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企业目标实现事故的可能性。它是一种或有损失,而不是必然损失。除少数固有风险难于预测和控制外,一般具有可测性、可变性和可控性。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普遍存在。任何企业、任何经济活动,从始至终都伴随着风险。既有来自内部的风险,又有来自外部风险;既有显性风险,又有隐性风险。例如筹款集资存在到期难于归还的偿付风险,投资经营存在得不到预期回报甚至血本无归的亏损风险,预购赊销存在客户拖延履约或出现坏账损失的信用风险,对外贸易存在汇率风险,互相担保存在承担连带代付责任的风险等,风险之多不甚枚举,经济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问题八:审计和审计风险的最新定义是什么 国内外审计职业团体和学者都下过各自的定义,可谓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其中权威性的有: (1)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例如,审计人员在那些他们所不知道的情况下,可能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报表提供了无保留意见。”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4)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材《审计》提到:“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仍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 上述定义尽管表述有异,但内涵相同,即都认为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但这些定义存在定义外延太窄、都是针对财务报表审计、没有揭示审计风险的实质等问题。 问题九: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2000)审计署令第2号]第十三条的规定,“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审计人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需要做一些具体分析。

什么是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简而言之,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相关性材料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技术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如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层人士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审计风险评估也就越高。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审计人员的主观影响和控制。  举例说明:  审计风险的评估:  1、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的要求,结合对其他相同性质单位的审计经验,根据审计目标要求,本次审计项目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定为5%。  2、固有风险评估,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按照稳健性原则,将固有风险水平确定为中,即50%。  3、控制风险评估,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由于缺少一些控制环节,将控制风险定为中,即50%。  4、审计检查风险,按照风险模型计算公式计算检查风险,即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5%/(50%×50%)=20%,即要求的检查保证程度为80%,说明今后的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样本和较多证据,应以余额测试为主。

审计风险评估包括哪些方面

审计风险评估是评估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它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评估: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被审计实体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弱点等。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被审计实体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潜在错误或欺诈行为的风险,以及这些错误或欺诈可能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的影响。相关方风险:评估与被审计实体有关的各方(如高级管理人员、股东、重要客户等)可能对审计工作和报告结果产生的影响和干扰的风险。法律合规风险:评估被审计实体是否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包括税务、劳动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规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业务风险:评估被审计实体所处行业和经营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竞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这些风险对财务报表和业务运营的影响。人员风险:评估审计团队成员的素质、经验和专业能力,以及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熟悉程度和专业判断力的风险。技术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系统和工具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技术故障和数据完整性问题的风险。技术风险时间和成本风险:评估完成审计工作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包括资源分配、工作进度安排和预算等方面的风险。时间和成本风险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审计团队可以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性和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东西写吗

我觉得都很好写啊,花点时间到学校图书馆的电脑上上维普、万方找几篇东西拼起来不就好了么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的 论文大纲

试论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写作提纲一、 绪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愈演愈烈,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因此,应当积极了解审计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 本论(一) 审计风险的概念 (二)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2、 审计对象的复杂多变增加了审计风险 3、 实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4、 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 5、 审计方法本身隐含审计风险 (三)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3、 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5、 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三、 结论审计活动作为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接受法律的规范与调整。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职业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最终起到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作用。 这个是我自己的论文,你看下你是否用得上。呵呵~~

我的论文题目是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应该怎么写.

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结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防范审计风险已日益引起审计界的重视。本文就结合本区基建审计工作实践,谈谈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旨在引起关注和启示。 一、审计风险发生的几个环节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的全过程。 审计风险具体存在于审计立项、调查取证、出具报告、提出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等整个环节。其发生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文书制作风险。 1.越权风险。包括审计范围越权和审计评价越权。审计机关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界定。超出法定范围去审计评价,会导致政治、社会、司法等诸多方面的损害。 2.程序风险。包括审计计划、立项、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的下达送发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程序的违法未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但程序违法会导致行政诉讼而使审计的结果无效。 3.取证风险。审计中大量工作是调查过程。而取证是调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最终作出评价和处理处罚的基础。取证不慎,所取证据不完整充分,不真实有效,会导致所作的评价失去证据的有效支持。 4.判断风险。审计中的判断是对调查中的问题分析观察。分析不深不透不细,观察不全不力,凭借主观猜测,经验判别,会导致性质认定中使用法规不当,造成定性不准,造成审计处理处罚中的不当。 5.处理处罚风险。审计事项所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失误,必然导致处理处罚的不当。即便在判断中没有发生失误,但由于处理处罚中使用法律法规不当,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造成审计复议和行政诉讼。 6.文书制作风险。这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表达或词不达意、模棱两可,或由于一时疏忽造成重大笔设,或校对不严出现严重错误,会导致文书制作形成内容上的错误和不当。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几个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的。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本文来自】:诺贝尔论文网( http://www.lwenwang.cn)【详细参考】:原文地址- 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9359&p=1

我的论文题目是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应该怎么写.

一、审计风险发生的几个环节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提出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乃至审计复议的全过程。 审计风险具体存在于审计立项、调查取证、出具报告、提出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等整个环节。其发生的关键环节主要有: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取证风险-判断风险-处理处罚风险-文书制作风险。 1.越权风险。包括审计范围越权和审计评价越权。审计机关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界定。超出法定范围去审计评价,会导致政治、社会、司法等诸多方面的损害。 2.程序风险。包括审计计划、立项、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的下达送发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程序的违法未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但程序违法会导致行政诉讼而使审计的结果无效。 3.取证风险。审计中大量工作是调查过程。而取证是调查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最终作出评价和处理处罚的基础。取证不慎,所取证据不完整充分,不真实有效,会导致所作的评价失去证据的有效支持。 4.判断风险。审计中的判断是对调查中的问题分析观察。分析不深不透不细,观察不全不力,凭借主观猜测,经验判别,会导致性质认定中使用法规不当,造成定性不准,造成审计处理处罚中的不当。 5.处理处罚风险。审计事项所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失误,必然导致处理处罚的不当。即便在判断中没有发生失误,但由于处理处罚中使用法律法规不当,会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造成审计复议和行政诉讼。 6.文书制作风险。这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表达或词不达意、模棱两可,或由于一时疏忽造成重大笔设,或校对不严出现严重错误,会导致文书制作形成内容上的错误和不当。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几个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为目的。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什么是审计风险它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1)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有缺陷,导致其无法准确地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完善,没有缺陷,那么审计员检测到误差的可能性将会更小,控制风险就越低。(2)测量风险:测量风险是指由于取证限制、抽样误差等因素导致审计员未能掌握全部需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对财务报表进行适当评估的风险。在实施审计程序时,若选错了抽样方法或存在欺诈行为等,将会增加这种风险。(3)报告风险:报告风险是指审计员不能正确得出应得的审计结论,包括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或未能及时发现重大错误而导致审计工作不达标准的风险。该风险可通过审计师的专业水平、专业判断力和道德意识来降低。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之前无法察觉一项存在的错误或偏差,导致失误或误判、不适当的审计结论等,所以企业和审计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都需要考虑这三个组成要素。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审计员才能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并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风险包括哪些

1、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2、审计风险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二、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三、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2)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

如何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

如何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2017   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需要依赖审计人员有限的的专业判断和专业胜任能力,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师也会有误断的时候。那么面对潜在的审计风险,注会师该如何正确应对?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如何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的知识,欢迎阅读。   1、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现状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 风险的现状   1.审计诉讼“爆炸”   进入诉讼“爆炸”时期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的舞弊案件激增,注册会计师形象一落千丈。国内外由于审计风险导致的重大审计事故层出不穷,“安然”事件,“世通”事件,深圳“原野”事件等给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敲响了警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2.“深口袋”现象流行   社会日益认同,受害方应该向有能力赔偿的一方提起诉讼,相比因经营或财务困境而错报或舞弊的被审计单位,收入颇丰的事务所往往有更充分的赔偿能力。因此,失意的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常将注册会计师作为诉讼的主要目标,而法院也往往由于同情受害者而判定其赔偿受害者。   2、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源自审计主体的审计风险   1.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有限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需要依赖审计人员有限的的专业判断和专业胜任能力,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师也会有误断的时候。(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谨慎态度影响审计风险。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但也会因为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风险意识、法制观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2.事务所内部治理风险   (1)人员管理风险。注册会计师的智力劳动是事务所审计业务得以开展的基石,失效的内部人员管理意味着审计人员能力和品质的低质量,潜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2)文化管理风险。事务所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遵守,进而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3)质量控制风险。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环节,经手人多,故审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会导致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从审计对象的演变来看,最初的会计账目审计阶段,随后审计对象扩展到资产负债表,进而扩展到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和管理政策进行审查。审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在所难免。   4.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1)审计方法的固有缺陷。目前广泛采用的审计方法均以合理保证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前提,因此一定程度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2)审计工具的相对滞后。传统的审计程序和落后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环节对在计算机环境下生成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为审计意见的提出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   5.成本效益原则   作为盈利性组织,事务所不可能一味增加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而不考虑自身收益情况;成本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审计质量的局限性,也就意味着审计风险的必然性。   6.事务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事务所为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即使明知该客户的审计风险比较大,仍愿意去冒险。审计风险无法成为选择客户的标准,导致审计风险缺乏可控性。   (二)源自审计客体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风险   (1)被审单位严重舞弊。被审计单位为达到不良目的,有意篡改资料,伪造证据,使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掌握的信息出现严重不对称。(2)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无内控或者内控不完善,使财务错误或舞弊得不到发现或有效控制,从而产生控制风险。此外,一些企业表面虽有完善的内控,但实质上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或员工串通舞弊,极易蒙蔽审计人员。   2.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渐大,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为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亦即审计风险也水涨船高。   3.经营者既是被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的现实   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但在实践中,作为审计客体的被审计单位既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审计对象的生成者,同时又是审计业务的委托人。缺乏独立性,审计风险随之加重。   4.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   随着会计电算化、无纸化办公的普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已由侧重人工转为侧重自动化。电子数据处理部门主导下的内部控制,往往难以预见和防范大额、异常、偶发的交易中潜伏的错误;未经授权存取、修改资料可能会不留痕迹;设计、修改应用程序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与舞弊可能长时间存在而不被发现。   (三)源自审计环境的审计风险   1.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变化   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是以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为背景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势必受相关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在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企业舞弊的概率相对较小,审计人员所处的审计环境相对良好宽松,审计风险也相应降低;反之,则审计风险加大。   2.审计报告的影响越来越大   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利益相关者越来越难以独立对企业状况做出客观认知,越来越依靠独立第三方的审计报告来评价企业或做出决策;网络等传媒的普及,使审计报告极大的公开化,使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大幅增加。所以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责任以及面临的职业风险也与日俱增。   3.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   审计业内认为其审计工作是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在所有重大方面合理保证审计报告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而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所有的错误和舞弊予以揭发。这种审计期望差距,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往往需要涉及非会计领域,关注会计记录背后的其他事项,从而加大了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4.政府部门的干预   由于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上市公司及事务所与政府部门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脱钩改制。在少数项目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发表,面临着来自行政部门的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风险。   5.会计制度不健全   (1)会计制度制定速度总是跟不上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不能随新的经济业务的产生而立即制定适用的会计制度。(2)会计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过于复杂,在实践中很难被有效地执行和运用。(3)会计行业执法力度不严,使得很多会计职员的作假行为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力的打击。   3、规避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改进审计主体   1.分散和转移审计风险   (1)事务所业务多元化。注册会计师不应把业务范围全部集中在审计等风险较高的鉴证业务上,也应关注非审计业务,实现多元化业务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因业务分布狭窄而导致的执业风险。(2)避免同一客户业务多元化。事务所不应向同一客户既提供审计业务,又提供非审计业务,否则因独立性的缺失会潜伏着较大的自我评价威胁,也不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3)合同或保险。事务所既可以通过经济合同与客户约定由被审计方或其他单位个人承担损失或相关财务后果,也可以购买相关职业保险使潜在的审计后果由全行业共同承担。(4)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在事务所内部化解损失的办法,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一旦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避免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   2.建立事务所自身的“风险库”   事务所应该定期将实务中较易出现舞弊的"基本审计风险点纳入“风险库”,在具体实践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此外,审计人员有必要收集整理审计案例入库,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   3.健全事务所风险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事务所内部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2)质量考核评价与奖惩制度,以审计风险的规避和审计质量的保证为考核的标准,而非以审计工作量或者进度等指标。此外需要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技术支持与咨询制度等。   4.完善从业人员素质   (1)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从业人员既要有深厚的审计和会计知识,还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事务所有义务对员工进行后续教育。(2)加强从业人员道德建设。审计职业以独立客观的身份发表公正的意见,维护职业和行业的良好形象无疑会降低失察舞弊的机会,削弱审计风险。(3)完善从业人员的管理机制。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任人唯贤。同时事务所内部还应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审计人员的工作与其利益及前途挂钩,增强其风险意识。   5.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还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关系,控制审计成本与提高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预期与审计效果的关系,改进原有审计手段与掌握现代审计方法的关系等。   (二)改正审计客体   1.加大舞弊处罚力度   由于社会公众根深蒂固的“深口袋”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审计客体篡改资料,伪造证据等行径,因此,亟待有力处罚来扭转这一局面,从源头上控制审计风险。   2.加强内控监管措施   被审企业无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表面完善而实质上管理层凌驾或员工串通舞弊,隐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所以,监管部门应构建内控有效性的评价尺度、对自动化内控及人工内控的明文规范、及对企业完善内控的法令要求。   3.健全会计制度   鉴证对象信息的在会计制度的约束下生成,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在会计制度的约束下工作。若能改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和过于庞杂的不足,以及对会计职员作假行为打击不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审计风险。   4.控制经营风险   被审计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控制经营风险,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源自于经营风险的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三)改善审计环境   1.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1)必须解决审计组织地位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要在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与政府部门真正脱钩改制,形成良好的执业环境。(2)在审计组织内部,要确保上岗审计职员与被审计单位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保证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职员公正态度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削弱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2.增加审计的透明度   增加审计透明度可以通过审计公示来实现。可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增强审计威慑力。同时可约束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规范审计作业程序,确保审计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执法到位。   3.建立同业互查制度   同行业之间由于存在竞争,相互进行监督更能保持公正、客观和独立的态度,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和社会可信度。   4.展沟通渠道   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使其知悉审计工作的意义、审计法律体系组成等,可以使审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审计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5.改善相关法律环境   健全审计法规与准则。越是健全完善的审计准则和法规,对审计人员及其业务操作要求越高,审计人员面临的约束越多,则审计风险意识就越强。 ;

审计风险的特点是什么

审计风险的特点:1、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定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2、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3、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假如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假如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4、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5、可控性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扩展资料:审计风险的固有风险特点: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权力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

审计风险名词解释

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柯勒会计词典》把审计风险解释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观点是:”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什么是审计风险?

审计的风影是指审计人员因发表的审计意见偏离被审事项的客观事实,而将承担审计责任的可能性。在会计报表中,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的某些重要项目反映失实而未予发现,就形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可分性、潜在性和可控性等特征

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的含义: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对于审计风险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增加风险机会。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会计界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审计人员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是能够将会计重大的错报事项揭示出来的。但是,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的错报事项都揭示出来。

审计风险如何控制

防范审计风险方式有以下这些:1.可从源头防范审计风险,完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2.应当规范审计程序,从过程中进行防范。3.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防止人员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每个审计项目都会有风险。只有从根源上了解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规避与防范风险。笔者现就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1.法律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关法律规范也越来越严格,相关的法律责任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行为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并因此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相关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审计的目标、范围和难度在不断的扩大和增加审计从详细审计阶段发展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和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大。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风险中控制措施是什么?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采取措施来控制审计风险,努力提高审计结论的公允性,增加审计结论的安全程度。(一)建立一套合理公认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并严格按审计准则办事,加强质量控制不按审计准则执业,注册会计师将面临犯重大过失的指控,在法律诉讼中很难不负赔偿责任。加强质量控制,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面临审计诉讼的巨大压力,回避不是出路,拒绝对“公允”发表审计意见也不是办法。惟一的出路是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努力提高执业能力,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办事。

审计风险如何分类?

楼上回答的很正确

请详细论述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总体措施的内容: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下列总体应对措施:①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②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③提供更多的督导; 考试大为你服务④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⑤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关于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如下: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师在审计前就已经存在的风险,这不是由审计师能够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 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相关工作计划,包括确定审计的时间范围和性质开展相应的审计程序。审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对于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错报,由于职业判断失误,审计的固有局限性,审计师职业素养不够或未尽到审计师应尽有的责任,未发现并且要求管理层纠正错报,那么这一部分风险就叫做检查风险。官方定义为某一认定层次的风险。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风险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发现该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审计师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度越高,那么审计师就越需要尽可能的获取更多或更适当的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以保持审计风险在一个可接受的低水平。

审计风险包括什么?

审计风险包括什么: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两个要素构成。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2)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

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间是什么关系?

三要素是检查风险,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 关系是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比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有哪些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也可以用公式表达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报错风险还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的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审计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可能性。它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企业规模在扩大的同时,生产经营过程也会变得复杂,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审计人员产生失误的可能性越大,得到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加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2、审计法律环境的直接影响。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有关法律的约束,在履行职权时,相应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审计责任的存在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3、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的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呈反比关系。而做任何事,都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若想降低成本,则审计风险就会加大。4、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和社会各界对审计结论的依赖程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与审计风险呈正比的关系。如果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或执行不力,内部控制风险水平比较高,则审计风险将加大。审计风险的危害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结论的不真实,导致投资决策失误而遭受权益的损失。而投资失败后,投资者会通过起诉被投资方和审计人员,以尽可能地降低其损失。这样一来,购买高昂保险费来应付以及支付赔偿会使投资者损失大量的钱财甚至信誉。

审计风险包括哪三种风险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关于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如下: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师在审计前就已经存在的风险,这不是由审计师能够控制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 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相关工作计划,包括确定审计的时间范围和性质开展相应的审计程序。审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对于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错报,由于职业判断失误,审计的固有局限性,审计师职业素养不够或未尽到审计师应尽有的责任,未发现并且要求管理层纠正错报,那么这一部分风险就叫做检查风险。官方定义为某一认定层次的风险。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风险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发现该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审计师所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程度越高,那么审计师就越需要尽可能的获取更多或更适当的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以保持审计风险在一个可接受的低水平。总之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对象本身固有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审计师在后续审计过程中,因主观客观原因为未及时发现并纠正错报导致的风险。如果财务报表本身的错报就很少,那么审计师即便开展较少的审计程序,也可以将总体的审计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如果说财务报表本身错报就很多,那么即便审计师开展充分的审计工作,很可能最终总体审计风险还处于一个高位。解释一下公式,不要记错。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其中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最终风险模型公式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由哪些要素构成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

审计风险有哪些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职业界(如 AICPA,CICA)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但审计风险的涵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A.A.Arens)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方法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示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一)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认为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准确,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而言的报告。因而,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二)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一般认为不可能,?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而大量的是?风险,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但?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研究和调查时间的延长,影响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也会导致损失(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失)。因而,从理论的探讨来说,?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仅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而在实务中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三)审计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20年来,这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63A风险。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由于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由于司法传统(指美国),也很难决定谁有权期望获得审计利益。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但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问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deepodket concept of liability)。上述因素,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Konrath,1993)。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审计风险的研究意义

可以衡量并控制审计主体的损失。控制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控制包括经营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还或倒闭的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2)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

什么是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解释

1、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 2、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 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 3、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

审计风险中组成要素是什么?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

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的定义如下: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 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

包括审计风险的三大风险是那几个

审计风险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2)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百度百科提供的

审计风险的定义和组成要素是什么?

审计风险定义: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组成要素: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因此,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1、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2、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3、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

审计风险定义,其具体内容有哪些

2010年11月1日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第十三条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第十四条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第十五条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审计风险是什么意思呢?

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

什么是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 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

审计风险的内容

法律分析:审计风险包括以下内容:(一)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二)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条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第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第十三条 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十四条 审计人员对其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

审计风险有哪些?

  一、审计风险x0dx0a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x0dx0a  (一)重大错报风险x0dx0a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方面考虑重大错报风险。x0dx0a  1.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x0dx0a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有,如经济萧条。此类风险难以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相反,此类风险增大了任何数目的不同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对注册会计师考虑由舞弊引起的风险特别相关。x0dx0a  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包括:考虑审计项目组承担重要责任的人员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是否需要专家介入;考虑给予业务助理人员适当程度的监督指导;考虑是否存在导致注册会计师怀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事项或情况。x0dx0a  注册会计师同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注册会计师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获取审计证据,以便能够在审计工作完成时,以可接受的低审计风险水平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x0dx0a  2.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x0dx0a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x0dx0a  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x0dx0a  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其认定,固有风险较高。例如,复杂的计算比简单计算更可能出错;受重大计量不确定性影响的会计估计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较大。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也可能影响固有风险,比如,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_估错报(计价认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还可能与多个甚至所有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有关,进而影响多个认定的固有风险。这些因素包括维持经营的流动资金匮乏、被审计单位处于夕阳行业等。x0dx0a  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x0dx0a  (二)检查风险x0dx0a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以及其他原因,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其他原因包括注册会计师可能选择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过程执行不当,或者错误解读了审计结论。这些其他因素可以通过适当计划、在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恰当的职责分配、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及监督、指导和复核助理人员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得以解决。

审计风险到底包括哪些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按风险来源分为两类: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从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也分为两类: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审计风险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识别是审计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识别审计职业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的估测和控制技术的选择才有实际意义。事实上,在提供鉴证服务的同时,审计人员就已经承担了法律责任。这些责任在某些情况下会转换为负债或损失。因此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识别审计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审计风险识别的途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利用外界的风险信息、资料识别风险;二是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的力量,根据客户的特性识别风险。由于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审计人员应把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最容易引起风险的领域(因一般审计实务书籍中都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避开详细的程序式的检查,而把审计判断集中于披露问题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2、使用破产或兼并预测模型来预测高风险的业务;3、避开高风险的行业,或对高风险行业提高审计费用;4、坚持稳健主义。

什么是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1、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2、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3、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4、审计风险从广义上去理解,就是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其与审计职业相联系的风险,它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经营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还或倒闭的可能。

什么是审计风险?其具体内容有哪些?相关关系如何

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 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业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扩展资料:一、意义审计风险的意义很重要,审计风险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就是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其与审计职业相联系的风险,它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的损失或责任风险,而且包括经营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还或倒闭的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审计环境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与审计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动的总和。二、影响因素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2、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3、政治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4、行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5、人文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有哪些?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有哪些

审计风险如下:1、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业务本身具有的风险,也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种风险。2、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3、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简介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2、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什么是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的涵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实践中倾向于第二种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不能形成和发布正确审计意见的可能,而不是指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承担的损失,尽管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因为发布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导致损失的产生。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对其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审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从总体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具体风险看,每个会计单位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一个或多个因素,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而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并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不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所制约,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降低其水平,能促使审计理论研究,提高审计质量。

什么是审计风险

1、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2、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3、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

审计风险包括什么

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第三十条 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最新的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什么?谢谢!!!

通俗地讲,就是审计过程中应发现的问题而未发现,导致应承担相关责任。

审计风险的模式

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及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摘要:本文以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八手,从审计准则和审计实务两个方面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最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之处。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式;风险导向审计中国分类号:F23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1-0118—04审计风险是审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实务界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而率世纪初以来,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企业财务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案例的接连发生,更使人们关注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本文试从审计风险模式演变人手,探讨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和最新发展。一、审计风险模式及其演变从一般规律来说,审计风险受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审计风险基本模式就是由审计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要素构成的。从审计客体来看,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成果和资产负债状况最终都须通过财务报表予以反映。但不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会导致审计失败及审计责任,所以财务报表本身的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ill从审计主体来看,如果审计人员不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或所遵照的审计准则已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也会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责任.从而形成审计风险。由此,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式可表述为: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审计主体风险=财务报表风险×检查风险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对审计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一样,导致不同时期的审计方法也不一样。以下就从这三个阶段来分析审计风险模式的发展演变。1.账项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在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产所有者对会计核算进行独立检查,促使受托责任人(通常为经理或下属)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注册会计师主要对客户负责,对第三者的责任则不明确,因此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小。其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目的是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注册会计师根据财务报表的每一项目来进行审查,包括检查支持凭证,评估报告资产的价值(通常是成本),确定受托责任人对存货购买和发出核算的正确性。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审计风险模式是审计风险基本模式的简单表现,此时财务报表的风险主要指财务报表各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所以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可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检查风险。即以分析固有风险为基础.以控制检查风险为重点,因此,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大样本抽查审计方法。2.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随着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和复杂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迅速增大,使得详细审计难以实施,因此,职业界逐渐将转向抽样审计。然而,采用抽样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企业风险、样本取舍、误差范围乃至误差率进行估计,具有内在局限性。同时职业界逐渐认识到,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报表的可靠性,防止重大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所以,注册会计师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形成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重点在于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如果企业建立起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可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固有风险,因此财务报表风险同时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这个阶段的模式可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其构成要素已由原来的两项变为三项,增加了控制风险,且将对控制风险的测试评价视作审计风险控制中的最重要方面。3.风险导向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管理层欺诈舞弊活动的出现和抽样审计的随意性使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制度基础审计过于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即控制风险而相对忽视引发审计风险的其他因素和原因,未能做到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这种情况下,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便应运而生。其传统模式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策略所确定的,谨慎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将其确定为较低水平,同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则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以及评价内部控制对两者作出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并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水平。该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的模式虽然形式上相同,但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其特点在于实施审计程序都取决于对检奄风险的评估。二、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注册会计师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转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如果必要)和实质性测试。即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这个较低层面上风险的评估,忽视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及目前影响企业的其他因素);企业的性质,包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经营、筹资和投资;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同时,审计风险是审计内部环境与审计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之中,应将其与所处环境联系起来,视之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也深刻意识到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是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的。为了减少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审计人员必须研究报表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以取得对它的充分理解。(一)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改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r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AASB)于2003年10月发布了一系列审计风险准则,包括《A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评估重大错报的风险准则》、《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风险的反映程度准则》和《审计证据准则》。这些准则已从2004年12月15日起正式施行。新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和相应的审计程序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强调注册会计师应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有效地执行风险评估,把重点集中在财务报表出现错报的高风险领域,同时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联系起来。实施新准则将有效地提高审计的质量,增强公众对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的信心,也有利于保护公众的利益。1建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83年提出的:9审计风l盈=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即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据此,先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然后再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问和范围。传统审计风险模型随着审计实务的发展,逐渐表现出其缺陷和不足。因此,新准则制定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会计报表整体层次;二是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陈述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同会计报表整体关系紧密的重大错报风险或对许多认定都有潜在影响的重大错报风险。它通常同控制环境和其他环境因素相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陈述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构成。对于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做出整体反应,例如,对审计小组强调收集和评价证据过程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分配一些更有经验或具有某方面特别技能的人或专家参加审计小组;对审计小组加强督导;在选择实施审计程序时加入更多的未预料的因素;必要时考虑调整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对于交易或账户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注册会计师则应该确定下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行控制测试,实施实质性程序,测试表达和披露的充分性等。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2.要求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当今大多数的审计案件中可以看出,其中很多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 “仓促上阵”所致。注册会计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关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信息,特别是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信息、被审计单位信息和内部控制信息。经营环境信息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所在行业环境、法律环境等外部因素。行业越不景气,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反映不实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而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越健全,审计主体将承担的审计风险可能也越大。对于被审计单位,主要是考虑其经营情况,投资、融资的情况,同时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品格和声誉,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和诉讼纠纷,以及被审计单位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重大会计问题和异常事项。内部控制则主要包括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新准则对这些相关信息都作了详细列举.对注册会计师从各方面收集信息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增强了可操作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务中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应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对审计职业的挑战,审计职业界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审计方法。国际五大(现只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则走在前列。1997年,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小组出版了研究报告《以战略系统观组织审。计_》,提出了毕马威的BMP(Business Measurement Pwcess)审计模式。这一审计方法首先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然后,以五个原则(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风险评估、业绩计量和持续提高)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出关于剩余风险的结论及其对审计的影响;最后,用剩余风险来指导实质性测试.从而自下而上地完成审计工作。可以说,毕马威的这一审计模式已经体现了关注企业内外环境的思想。与此同时,其他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与学术界联手开发新的审计方法。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经营审计”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以“审计创新”为名开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形成了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的系统方法,简称BEAT(business environment analysis template);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普华永道审计方法”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AS/2”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这些审计模式虽然在具体的结构性框架上存在细微的差异,但基本原理相同。可以说,国外职业界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探索,为注册会计师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促进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正是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和归纳审计实务做法的基础上,对原有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修订,也是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完善。三、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以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为基础制定的,但还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估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准则框架。中注协独立审计准则建设的重点是,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为基础,拟订和修订审计风险准则,以强化会员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降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模式发展的回顾和国际上风险导向审计最新发展的研究,正好为中国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审计实务的发展提供借鉴。1.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如果只是重点关注于各类交易事项和账户余额,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很可能只发现被审计单位小的错误而忽略大的问题。中国有必要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的做法,对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进行修订,将环境变量引人其中,使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引导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减少可能产生的审计风险。2.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精神来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很难始终保持怀疑态度,有时过于“轻信”管理当局。中天勤一位参与银广夏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事后承认,缺乏对管理当局所提供资料真实性的质疑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应借鉴国际惯例.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3.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审计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在很多情况下,各审计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收集的数量和方法等,都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即便审计准则制定得再具体详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都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将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中国注册会计师一般专业知识较扎实,但缺乏丰富的职业经验.职业判断水平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在涉及审计风险的时候。因此,建议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4通过参加职业责任保险抵御审计风险。由于独立审计是一个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即使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会不断增大,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一定措施抵御审计风险。中国大部分事务所采取了提取执业风险基金的做法,即提取一定比例的专项基金以弥补审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在事务所内部化解的方法。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行的做法是参加职业责任保险。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5.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资料库,并适当利用专家的工作。国际“四大”都有较完善的资料库,并聘有很多各行各业的专家。在了解客户控制环境时,审计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查找相应的资料,以判断客户经营情况是否合理。在缺乏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则较多地利用专家的工作。而会计师事务所普遍缺乏资料库,审计人员无法判断企业经营的合理性.以致于中天勤的审计人员无法判断银广夏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项目的利润情况;而且中国准则中虽然规定了利用专家的工作,但审计实务却很少采用。因此,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尽快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并在需要时考利用专家的工作。6.充分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执行针对舞弊的审查程序。分析性程序是通过计算特定的项目和比率,以发现异常趋势和波动。在审计计划和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整体状况,并发现异常情况,即把握风险因素,以便采用适当的方法降低审计风险。但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以降低成本为幌子,只是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象征性进行~下分析性复核,这根本无法保证审计质量。4同时,确定了重大错报的风险水平以后,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对策,实施相关的测试程序,特别是针对舞弊的。因为,舞弊行为通常比较隐蔽,但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管理层舞弊。如AICPASAS.99要求必须对管理层逾越内控风险执行专门的实质性测试,建议评估管理层逾越内控风险的审计程序包括:检查特殊分录和其他调整;对会计估计进行复核以检查其倾向性,包括对重要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进行追溯复核;对大笔非正常交易的业务合理性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管理层越过内部控制或存在大笔不合理交易的情况,同时管理当局具备舞弊的动机时,审计师就必须采用更加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减少发生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在审计工作底稿的各级复核中,都要特别关注是否存在管理当局财务舞弊,舞弊的程度,以及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参考文献:【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2】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Ⅱ.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4).【3】朱小平叶友“审计风险”概念体系的比较与辨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9)【4】绦政且、谢荣审计研究前沿【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刘蜂等“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2,(2).

审计风险的含义是什么呢?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的USCPA相关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包括

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有缺陷,导致其无法准确地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完善,没有缺陷,那么审计员检测到误差的可能性将会更小,控制风险就越低。(2)测量风险:测量风险是指由于取证限制、抽样误差等因素导致审计员未能掌握全部需要的信息,从而影响对财务报表进行适当评估的风险。在实施审计程序时,若选错了抽样方法或存在欺诈行为等,将会增加这种风险。(3)报告风险:报告风险是指审计员不能正确得出应得的审计结论,包括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或未能及时发现重大错误而导致审计工作不达标准的风险。该风险可通过审计师的专业水平、专业判断力和道德意识来降低。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之前无法察觉一项存在的错误或偏差,导致失误或误判、不适当的审计结论等,所以企业和审计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都需要考虑这三个组成要素。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风险因素,审计员才能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并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风险取决于哪些因素

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行业环境、人文环境。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膨胀,经济环境逐渐复杂,市场环境的多元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以及电脑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都给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合理把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2、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增加风险机会。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扩展资料: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 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 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

如何有效应对审计风险

【摘要】本文对当前存在审计风险做了描述,对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就如何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 审计风险是审计师对有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存在无意中未能修改其意见的风险。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每个审计项目都会有风险。只有从根源上了解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规避与防范风险。笔者现就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法律环境不断变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关法律规范也越来越严格,相关的法律责任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行为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并因此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相关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审计的目标、范围和难度在不断的扩大和增加 审计从详细审计阶段发展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和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大。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3.被审计单位情况复杂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呈现多样化,管理结构日趋复杂,使得审计内容更加广泛。当前的现实是所有的经济组织都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结论的公正性和正确性,都会增加审计风险;同时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失真,如财务报表虚假失真、会计资料不完整等也能带来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管理人员品行不端且能力很差,如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等同样带来审计风险。 4.审计报告的影响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审计,投资者也日趋依赖审计报告。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稳定性将会增加,审计意见会被更多的人依赖,审计报告的敏感性和审计风险也会提高。 (二)主观原因 1.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不严。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否健全,是否建立了严格执行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如果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混乱,会直接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承接、人员委派、业务约定书签订、审计计划编写的不当;造成审计外勤工作、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和复核等工作严重错误和遗漏,审计风险随之发生。 2.注册会计师经验和能力的缺陷 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运用较深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进行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能力决定其职业判断力,而职业判断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但审计经验是需要不断积累的,甚至是失败教训的堆积。因此,一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不出失误是不可能的,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环境,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师也会有误断的时候。 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不一 注册会计师要为会计信息外部使用人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可信赖的专业服务,这就对其职业道德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要有高尚的品德,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遗憾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上述条件,不执行审计职业道德,弄虚作假,隐瞒真情,掩盖违纪违规的情况时有发生,安然事件就是明证。 二、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身素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相继出现,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这都需要注册会计师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通过学习,主要是后续教育学习,从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两方面入手,培养大批具有较新知识结构、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注册会计师队伍。 (二)规范审计程序、完善审计质量控制 1.审计程序是进行审计时所依据的步骤,是获得证据的手段。进行审计时,最关键是要按审计程序执行,可以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对于特定的账户和确认使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工作效率会更高。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执法的随意性。 2.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各环节的审计工作规范,能够减少审计风险。质量控制是指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较为规范和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应当做到:(1)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对各责任人员进行考核;(2)建立重大审计项目审议制度,对特殊的、重大的、有争议的项目应开展审计案例分析,从规避审计风险的角度决定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3)规范审计业务的流程,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审核等各环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4)完善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三级复核制度。 (三)坚持独立性 独立性被誉为审计的灵魂,在审计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审计准则就是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事实上,很多诉讼案件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偏听客户的一面之词和屈从于各种压力造成的。失去了审计独立性,就很难做到不偏不倚,也不能进行适当的审计规划,并按规划实施审计,也就谈不上审计风险的管理。独立性虽然不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但可作为审计风险预防性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积极与委托单位交流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应尽快与委托单位的主要人员见面协商,如主要行政领导、财务和业务主管及内部审计主管、电子数据处理工程师等,讨论对财务报表或执行审计工作有影响的重要事件。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入查证和调查,并加以分析判断,彻底弄清事实,辨明是非。对审计不当和失误的定性和处理,要坚决及时纠正,不要因顾及面子而强词夺理。委托期间良好的工作关系有助于避免出现年终财务报告审计风险。 (五)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及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 每个审计单位都要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为此所需承担的风险责任,通过自觉行动防范审计风险的产生,保持审计业务适度发展,防止冒进。审计机构应按照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防范基金,专户专储,建立风险防范基金,专门用于因为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可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这是进行有效风险防范,避免遭受损失,转移风险的另一种方法。 尽管风险在一定范围内总是存在的,但是,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树立起风险意识,认真谨慎地对待、控制、防范,就一定会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成功地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

包括审计风险的三大风险是那几个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包括哪些要素

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包括三个:即审计风险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

审计风险如何控制

防范审计风险方式有以下这些:1.可从源头防范审计风险,完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2.应当规范审计程序,从过程中进行防范。3.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防止人员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每个审计项目都会有风险。只有从根源上了解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能规避与防范风险。笔者现就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1.法律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关法律规范也越来越严格,相关的法律责任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行为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并因此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相关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审计的目标、范围和难度在不断的扩大和增加审计从详细审计阶段发展到会计报表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和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大。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什么是审计风险?其具体内容有哪些?相关关系如何

  一、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方面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1.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有,如经济萧条。此类风险难以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相反,此类风险增大了任何数目的不同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对注册会计师考虑由舞弊引起的风险特别相关。  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包括:考虑审计项目组承担重要责任的人员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是否需要专家介入;考虑给予业务助理人员适当程度的监督指导;考虑是否存在导致注册会计师怀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事项或情况。  注册会计师同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注册会计师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获取审计证据,以便能够在审计工作完成时,以可接受的低审计风险水平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  2.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  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其认定,固有风险较高。例如,复杂的计算比简单计算更可能出错;受重大计量不确定性影响的会计估计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较大。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也可能影响固有风险,比如,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髙估错报(计价认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还可能与多个甚至所有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有关,进而影响多个认定的固有风险。这些因素包括维持经营的流动资金匮乏、被审计单位处于夕阳行业等。  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以及其他原因,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其他原因包括注册会计师可能选择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过程执行不当,或者错误解读了审计结论。这些其他因素可以通过适当计划、在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恰当的职责分配、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及监督、指导和复核助理人员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得以解决。

审计风险是什么?

关于审计风险,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如国际审计准则界定为“实质上”,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界定为“重大”,而美国审计准则界定为“无意”行为,而非有意为之;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因而审计风险具有下面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以上内容由会计培训专家理臣教育选送,我们不生产知识,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分析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很多,从被审计单位、审计过程和会计师事务所三个角度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某些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为达到上市、借款等目的,采用各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甚至串通舞弊,造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过于薄弱,审计这样的高风险企业时,审计风险自然增大。并且避免审计人员查出公司的问题,这类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不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无疑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  2.审计方法的固有局限性  由于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和审计人力的限制,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进行核查,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不可能是全面检查,而是抽样。抽样的过程中存在抽样风险,并且根据抽样的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本身也存在误差。因此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绝对可靠。  3.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不足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审计人员自身专业能力有限,工作经验不足,所审行业不熟悉,都有可能在复杂的审计业务中判断错误,因此产生审计风险。有些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不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讲人情、收好处,遗漏重要审计程序,提供不实审计报告,也会形成审计风险。  4.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很大一部分是规模较小的事务所。这些事务所可能呈现出的特征是有业务则承接,没有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比如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注重甚至完全忽视质量管理,导致发生错弊和过失。  5.审计活动法律环境不健全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法律并不健全,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力较小。比如许多法律涉及刑事责任或者吊销注会资格证书、罚款等行政责任,这些法律条文中存在大量原则性、抽象性条款,忽视对受害人损失的赔偿。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配套,条文规定不明确,审计活动法律环境不够健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约束力不足。

什么是审计风险

已经有人回答你定义,我就实际工作经验跟你讲讲,可能会更有用些的。审计风险就是在会计师对企业的账务进行查询的时候发现企业的相关科目及重大往来发现严重性的错误,会导致企业的相关税务出现问题。也就是说白了的偷税漏税,或者企业是个空壳公司之类的。如果这个注册会计师没有根据职业道德披露所发现的问题,则会致使出现相应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包括哪些内容

  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又包括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于财务报表审计而存在,注册会计师只能去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但不能通过实施审计程序降低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将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审计风险如何分类?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结构的前提下,由于内部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账户、交易类别和整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拓展资料: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内在风险; 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能发现和改正已发生的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不能查出重大不实事项的可能性称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有哪些?

  一、审计风险x0dx0a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x0dx0a  (一)重大错报风险x0dx0a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方面考虑重大错报风险。x0dx0a  1.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x0dx0a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有,如经济萧条。此类风险难以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具体认定;相反,此类风险增大了任何数目的不同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对注册会计师考虑由舞弊引起的风险特别相关。x0dx0a  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包括:考虑审计项目组承担重要责任的人员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是否需要专家介入;考虑给予业务助理人员适当程度的监督指导;考虑是否存在导致注册会计师怀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事项或情况。x0dx0a  注册会计师同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注册会计师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获取审计证据,以便能够在审计工作完成时,以可接受的低审计风险水平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x0dx0a  2.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x0dx0a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x0dx0a  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x0dx0a  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其认定,固有风险较高。例如,复杂的计算比简单计算更可能出错;受重大计量不确定性影响的会计估计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较大。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也可能影响固有风险,比如,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_估错报(计价认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还可能与多个甚至所有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有关,进而影响多个认定的固有风险。这些因素包括维持经营的流动资金匮乏、被审计单位处于夕阳行业等。x0dx0a  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x0dx0a  (二)检查风险x0dx0a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以及其他原因,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其他原因包括注册会计师可能选择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过程执行不当,或者错误解读了审计结论。这些其他因素可以通过适当计划、在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恰当的职责分配、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及监督、指导和复核助理人员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得以解决。

什么是审计风险

什么是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涵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审计风险的知识。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的涵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针对会计报表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实践中倾向于第二种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不能形成和发布正确审计意见的可能,而不是指审计人员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承担的损失,尽管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因为发布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导致损失的产生。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对其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审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从总体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具体风险看,每个会计单位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一个或多个因素,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而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并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不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所制约,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降低其水平,能促使审计理论研究,提高审计质量。 ;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