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果我们破坏生态环境,会造成怎样的灾难

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就是地球上大多数的生物死亡

人类破坏了哪些生态环境?

. 由于人类的贪婪和对地球资源毫无节制地索取,从1750年左右的工业革命伊始至今的260余年里成为人类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资源以及损毁超过以往所有时期的总和,因此有科学家预测将来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的话,既不是外星人所为,也不是小行星袭击地球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使自身的生存基础消失所导致的。人类主要破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态环境: 1、破坏大气、海洋和水资源环境: 大规模的工业污染即生活排放(汽车尾气)空气中充斥着过量的硫化物和二氧化碳,个人类健康带来新的不良因素,导致患呼吸道疾病、肺癌等疾病患者急剧增加。人类所生产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江河湖海等水体,由污染形成大面积的绿藻水体,由于水质腐败和缺氧造成大量水生物的减少与灭绝,致使海洋资源日趋枯绝; 2、破坏自然地貌、植被环境: 大规模的开垦种值和放牧,严重地破坏了地球的自然植被与地貌,造成地表荒漠化,导致人们居住区域日渐缩小和沙尘暴频发,人为的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3、破坏物种多样化环境: 由于贪婪而毫无节制的砍伐森林资源,严重地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成环境,有科学家测算出现在每一分钟就有1.5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会成为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

我国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具体数据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我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环境是一种特殊资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我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我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  为了改变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生态环境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我快受不了你们破坏环境的行为:砍伐树木、焚烧山野、焚林而猎、涸泽而渔、焚烧垃圾、污水任意排放、江河放药闹鱼、工厂尾气不达标肆意排放、废旧冰箱雪种任意排放和丢弃、废旧电池任意丢弃。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原有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变成了对立的关系,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资源被过度开发。1.砍伐树木。2.焚烧山野,3.焚林而猎,4.涸泽而渔,5,焚烧垃圾,6,污水任意排放,7,江河放药闹鱼,8.工厂尾气不达标肆意排放,9,废旧冰箱雪种任意排放和丢弃,10,废旧电池任意丢弃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其中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臭氧层被破坏。2、首先会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机制减退;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导致白内障眼疾和皮肤癌发病率上升。3、其次,减慢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低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造成绝收;50%以上的陆生植物,如土豆、瓜类、番茄、甜菜等,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4、还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减少海洋生物数量,大量鱼类死亡,同时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5、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从而导致南北极冰雪部分融化;加上海水本身热膨胀,就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25~100厘米,一些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将葬入海底。6、而且还会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土林有什么影响?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 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 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 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 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态环境破坏带来了什么灾难?

生态环境破坏打破了生态原有的平衡,随着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气候变化越来越难以预测,人类的生存也开始失衡。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动物或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多种有用物质材料。植被还是气候和无机环境条件的调节者、无机和有机营养的调节和储存者、空气和水源的净化者。植被在人类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植被破坏植被破坏是生态破坏的最典型特征之一。植被的破坏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而且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可能引起土壤荒漠化;土壤的荒漠化又加剧了水土流失,以致形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并最终形成土壤荒漠化的重要根源。目前,全球大面积的荒漠化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森林曾经覆盖世界陆地面积的45%,总面积为60×108公顷。有人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中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繁衍物种、动物栖息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还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木资源,支持着以林产品为基础的庞大的工业部门。若非森林的荫庇,人类的祖先不知何以栖身。虽然历史上地球的森林广阔,但到19世纪初全球森林面积已减少到55×108公顷,到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为41.47×108公顷。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损失森林面积达(1800~2000)×104公顷。目前,森林面积已经缩小了1/3,世界林地约占陆地面积的1/3,共40×108公顷。其中2/3为密林,1/3为由阔叶树与草地组成的疏林。造成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做是生产木材和薪柴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长期过量地采伐,使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其次是现代农业的有计划垦殖使部分森林永久性地变成农田和牧场。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了某些地区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如旱灾、鼠虫害等)。

8个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有哪些?

8个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有: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相关如下: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三分之二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水圈污染严重,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造成水和水体污染,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

生态环境有哪些破坏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因素的破坏和污染等原因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有时候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哪些后果?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 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拓展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近年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有哪些事例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砍伐树木挖掘河沙杀伤动物,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遭受破坏事例

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

生态环境产生的原因 应如何解决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法律,设置了机构,逐步增加了投入,加大了重点地区的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形势严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废水排放量2003年达到460亿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1333.6万吨,超过环境容许量68%。城市垃圾产生量已接近每年1.4亿吨,处理率仅54.2%,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每年约1000万吨,1/3没得到安全处置。 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一类水最好,源头没有任何污染,三类以上的可作饮用水源,最差的五类可以用于农业灌溉。2003年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的水仅占38.1%,劣五类的水占29.7%,即近1/3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都不合格,可见污染之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三级,一级标准空气质量最好,长期生活在超过三级标准的大气中,身体会受到伤害。2003年国家掌握监测数据的340个城市中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城市有142个,占41.7%;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91个,占26.8%。 目前新的环境问题已经凸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我国江河湖海有机污染依然严重,同时湖泊和海域又出现以氮、磷为主要污染物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少城市饮用水源地已监测到许多微量的有毒有害化合物,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大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污染尚未解决,大城市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发展,氮氧化物及其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呈明显加重趋势。除了大气和水污染之外,土地污染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废旧汽车、家电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放射性污染威胁也在增加,国内已有6万多枚各类放射源,每年还以15%的速度增加,尚有上万枚废......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是人场过度增长,地球各种自然资源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只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排放污染的空气、排放污染的不经过处理的水、将大量重金属和各种化学污染物排放到土壤。 生态环境严重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溼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人为因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事例 世界十大污染事件: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近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⑵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死亡率大大增加。⑶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三天有17人死亡。⑷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⑸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余人。⑹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⑺富山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⑻爱知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因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这种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造成中毒,患病者超过10000人,16人死亡。⑼博帕尔事件:1984年设在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⑽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1986年原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 造成我国环境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是多方面的,其实最主要方面就是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的恶化原因 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历史长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过分强调工程措施,而忽视了生物措施。部分生态建设项目忽视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环境建设管理方面“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没有认真执行。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人类的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1.比赛砍伐树木2.抓捕小动物3.乱踩小草坪4.随地大小便5.伤害小花小草

社会上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砍伐林木之后的变化 森林是大地的肺,动物的家,人类的希望。然而,人类因土地资源的有限,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不断的向森林伸出恶毒之手。例如,台湾因兴建水坝而牺牲林地,砍伐森林种植槟榔,都使遭受破坏的森林面积,不断扩大,使森林覆盖率正在急剧下降;全世界每年约有一千五百万公顷至两千一百万公顷的森林遭受破坏而急速消失。如果以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八十年后,全世界除保护区外,所有的森林都将完全消失。 森林的破坏和绿地的丧失,是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迁,进而影响人类本身的生存。此外,森林的砍伐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台湾这几年来,每逢豪雨及成灾,不正是大地对我们的哭诉与反扑吗?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我们该省思的时候了。恐龙横行地球一万年,最后仍因不明原因而灭绝,希望人类不要用自己的双手造成相同的结果。救救我们的森林,也是救我们自己。林木砍伐后的情行林木砍伐复植后的情行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8个

1、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 2、战时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3、马来西亚超过8万平方公里热带雨林因油棕种植遭到破坏; 4、青龙山自然景观遭破坏,腾冲云峰山因开采矿石自然景观遭破坏; 5、毁林开荒造成土地荒漠化,开发房地建筑毁坏林田,工厂排放废水使本来清澈见底的河流污浊不堪臭气熏; 6、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 8、南极臭氧空洞,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 9、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

有哪些是被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地方...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表现有哪些

森林资源的枯竭经常出现沙尘暴洪水泥石流等一些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8个

1、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 2、战时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3、马来西亚超过8万平方公里热带雨林因油棕种植遭到破坏; 4、青龙山自然景观遭破坏,腾冲云峰山因开采矿石自然景观遭破坏; 5、毁林开荒造成土地荒漠化,开发房地建筑毁坏林田,工厂排放废水使本来清澈见底的河流污浊不堪臭气熏; 6、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 8、南极臭氧空洞,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 9、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

破坏生态环境需要修复吗

破坏环境的行为人一般是需要承担修复责任的。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侵权人在期限内未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进行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负担。

生态环境遭到了哪些破坏?

一、区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林草植被退化,生态功能下降,洪涝灾害、沙尘暴加剧;海洋和淡水渔业水域污染加重,海蚀范围扩大,水域渔业功能削弱;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环境恢复治理滞后。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种群数量减少,种质资源及野生亲缘种丧失,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珊瑚礁、红树林破坏严重,近海天然渔业资源衰退。三、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种养殖业的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是当前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扩展资料:生态破坏是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导致了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环境本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此外还有湖泊的富营养化、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乱捕滥猎、乱砍滥伐、毁林造田等。目前,我国的生态恶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一是积点连片,由原来的局部、小范围的生态破坏恶化逐步演变成区域性、大范围的生态恶化;二是从量变到质变,由原来以单要素为主的生态破坏,逐步发展成整个区域或流域生态的结构性破坏,功能退化甚至是完全丧失。

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什么危害?

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其中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臭氧层被破坏。2、首先会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机制减退;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导致白内障眼疾和皮肤癌发病率上升。3、其次,减慢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低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造成绝收;50%以上的陆生植物,如土豆、瓜类、番茄、甜菜等,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4、还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减少海洋生物数量,大量鱼类死亡,同时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5、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从而导致南北极冰雪部分融化;加上海水本身热膨胀,就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25~100厘米,一些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将葬入海底。6、而且还会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将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额 我也不知道 我也需要啊

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科学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资源的需求量必将迅速增加。这是影响我国末来生态环境状况最根本的因素。  (一)开发历史长,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今天的生态环境是历史塑造的。目前我国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覆被率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北方大面积的沙化土地等,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我国历史上曾是多林的国家。在太古时代,森林覆被率估计为49%,东北、四川和云南地区高达800/6-90%。直至清初,森林覆被率还有26%,从18世纪初到解放前的200多年间,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这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  (二)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压力大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1998年夏季发生在我国的特大洪灾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生态环境涉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类活动干预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规律,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全国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受到了惩罚。例如,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罗布泊,原是一片绿洲,60年代以后,塔里木河上游垦田用水,水量大大减少,后来又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把塔里木河完全切断,致使罗布泊整个干涸,下游大片胡杨林因缺水死亡,沙化面积扩大。  (四)法制不健全,部门分割,管理混乱 。 科学管理是使现代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序化的根本手段,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管理更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在污染控制的管理方面虽然己取得一些成就,但仍是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尤其在生态环境的管理方面,可以说很不完善,甚至完全没有管理。这亦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许多毁林盗伐、哄抢乱采国家资源、滥捕滥猎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人或单位,因缺乏具体量刑标准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戒,因而无法遏止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五)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 人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在远古时代,人是环境的掠夺者;在农业社会,人是环境的利用者;在工业社会,人是环境的创造者: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今天,人成了环境的协调者。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沿用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旧的被淘汰,新的产生出来,总是朝着投入少产出多的方向发展。而我国至今仍有不少部门和地区沿用着陈旧的技术,原料的消耗高,成品产出少,适应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的客观现实。如我国森林采伐技术仍比较落后,一般都是蚕食式采伐,使一些地方资源枯竭,而另一些地方则是过熟林自然枯损。在林木加工上,木材利用率低。在造林方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造林整体规划,而是习惯于搞大轰大嗡的造林运动,在造林中又不重视造林技术,轻视管护,从而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成材率都较低。

建筑生态环境与暖通空调系统的关系(二)

4.2 暖通空调系统反作用于建筑生态环境   4.2.1 城市热岛效应   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面,它是由沥青、混凝土、石子、金属等热传导率和热容量大的材料组成,与郊区农村的植被及土壤的性质不同,它凹凸不平,使地面风速减小,城区空气湍流增加,而且还坚硬密实不透水,使城区的蒸发减小,径流过程加速,从而使空气湿度减小,这样导致城市工业、交通及人们生活释放的大量余热,无法排出。同时城市中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供了凝结核,导致城市大气透明度降低。   由于气象站一般设在郊外,利用CTTC程序[2]计算得到的一个典型小区室外空气温度和气象站空气温度存在明显的差别。以定量的说明城市中心与郊区的空气温度差别。   4.2.2臭氧层破坏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是它对于大气污染却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在15~25km的高空,大气中的氧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形成臭氧层,阻止了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的大量达到地面,但是近年来,因暖通空调行业中大量CFC与HCFC类含氟制冷剂的使用,造成了地球两极臭氧层遭到破坏,形成空洞,导致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含量增多,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严重威胁。   4.2.3 环境污染   空调的耗电量大,是众所周知的。在我国,电力的绝大部分是由煤炭来供应的,煤炭燃烧的废气中含有大量对环境有害的成分,加之我国对于废气不能进行很好的处理,势必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燃油空调中一次能源的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   4.2.4 噪声污染   暖通空调设备中,风机、电机、空调机组及各种空调器、末端设备都会产生噪声,噪声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健康状况都会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室外的声环境。   4.3 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4.3.1 适当的控制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增加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可以充分利用昼光照明,减少电气照明的能耗,也减少照明引起的夏季空调冷负荷以及减少冬季采暖负荷;另一方面 ,增加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又会引起空调日射冷负荷的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对太阳辐射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a)选用节能玻璃窗。   b)采用将可见光引进建筑物内区,同时遮挡对周边区直射日射的遮檐。   c)采用通风窗技术,将空调回风引入双层窗夹层空间,带走由日射引起的中间层百叶温度升高的对流热量。中间层百叶在光电控制下自动改变角度,遮挡直射阳光 ,透过散射可见光。   d)规划建筑布局,避免日晒。居住建筑多采用行列式或组团式布置。   e)利用建筑物中庭,将昼光引入建筑物内区。   f)利用光导纤维将光能引入内区,而将热能摈弃在室外。   g)最简单易行但又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设建筑外遮阳板,也可将外遮阳板与太阳能电池结合,不但降低空调负荷,而且还能为室内照明提供补充能源。   4.3.2寻找绿色环保的制冷剂   自《蒙特利尔议定书》签定的近10年来,制冷空调行业已作了积极响应,采取了许多措施和行动,寻找绿色环保的制冷济,以替代CFC与HCFC类工质。 从目前情况分,替代工质有许多种。   4.3.3常规能源的优化利用   例如对于小区中的采暖系统,在城市规模、市政管网设施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应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大型采暖方式;在有合适的低温热源可以利用的地区可考虑采用热泵等采暖方式;对以电为主要能源的地区,电力峰谷差大的地区宜采用蓄热技术;泵、风机等动力输送设备宜采用变频技术;集中供热应对热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加强保温;对于集中供热的采暖末端应设有热计量装置和温控阀等可调节装置等。   4.3.4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模拟设计   暖通空调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运行的,这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系统运行中的最不利工况,而且要对系统运行的过程进行预测,了解其动态的运行效果,这样才能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做出的选择。   计算机由于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在此时便发挥出了作用,例如可以运用计算机对热湿过程进行模拟,对空调系统进行多工况调节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   4.3.5 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利用中的比例,同时要注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效率。   4.3.6 确定合适的通风量及气流组织形式   合理的气流组织可以保证送风气流送到所需的任何地方,而不出现死角,重叠和短路等不合理的现象。气流出现死角通常是由于送风口布置不均,或者是数量不够造成的;气流出现重叠则是因为送风口数量过多;气流出现短路,一般是送、回风口位置太近造成的,这些在我们设计中都应该注意。   4.3.7 水的循环利用   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对于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应考虑海水利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如美国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生态住宅,它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是将雨水汇集到房下储水槽,然后送到厨房,使用后经净化再冲厕所或浇灌植物。   4.3.8 加强空调系统的维护   空调系统对于环境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维护和监测不够造成的,这是由于目前物业管理部门缺乏暖通空调专业人员,空调系统的维护工作难以科学合理的完成。对于空调的维护主要包括水系统和风系统。   a)水系统的清洁维护主要采用化学、物理手段。通过自动或人工的方法定期向水中放入化学药品来实现软化水和杀菌的作用,并且要定期排放污水。通过各种除垢仪清除水中的污垢。   b)风系统的清洁维护是通过对过滤器的清洗、更换完成的。   5、结语   (1)建筑生态环境是一种基于生态的建筑环境观。要求在建筑的范围内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这就需要明确它考虑的各个方面。   (2)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立这种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建筑生态环境与暖通空调系统是相互影响着的,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其目的是为协调这种矛盾服务的。   建筑生态环境的观念在我国建筑设计特别是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的地位还不突出,人们只是在口头上呼喊着建筑环境的恶化,期盼所谓的生态建筑。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建筑设计、施工人员却很难真正满足所谓生态建筑的要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如人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筑生态环境的指导观念,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能得到广大建筑行业人士,特别是暖通同行的共识。

近年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有哪些事例

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 二:臭氧层破坏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 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 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据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吨/年。 因此我们要多种树来避免水土流失。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调查报告

一、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 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二、马来西亚超过8万平方公里热带雨林因油棕种植遭到破坏开采矿石百丈“夕阳照壁”被炸飞,青龙山自然景观遭破坏腾冲云峰山因开采矿石自然景观遭破坏半年毁了二百亩 海南保命林成了养虾塘像毁林开荒造成土地荒漠化,开发房地建筑毁坏林田,工厂排放废水使本来清澈见底的河流污浊不堪臭气熏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四、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五、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六、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七、 日本有居世界前列、高达69%的森林覆盖率,但每年消耗的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且他们还把用过的筷子回收制成纸浆。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却“吝啬”到全靠进口解决一次性筷子生产的程度;而森林资源紧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排世界第121位)的国家,却大量砍伐林木生产一次性筷子换取外汇,这实在值得反思。 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地球的哪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导致这一地区300年内无法居住人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中国西北部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加重,塔克拉玛干成为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中国南方的水污染和外来物种水葫芦、紫茎泽兰的入侵,导致本土植物种类大幅度减少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破坏的事例、数据

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 l0.5万化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 1111万吨,比上年增长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 3.9%;工业粉尘排放量 576万吨,比上年下降 0.5%。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围为 90一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 8%。据67个城市统计,51% 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标,尤以吉林、济南、太原、兰州、包头、延安、西安等城市为重。 据66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8一55.8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显重于南方城市。降尘年月均值在 30吨/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长春、大同、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吉林、鹤岗、沈阳、兰州和唐山。 据72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围为 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重庆、太原、乌鲁木齐、宜宾、南充、济南、石嘴山、青岛、天津、长沙和大同。 据72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围为 l1一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长春、济南和运城污染明显加重,兰州、宝鸡和南充咯有好转。 2000年,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58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85一7.4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52%,均为南方城市。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怀化、百色、南京、重庆和广州市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社会上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以下几类,1.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动植物的生命运动有时也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2.人类的行为,主要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还有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

地球臭氧层受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

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建筑生态环境与暖通空调系统的关系(一)

1、 引言   建筑生态环境的概念是对建筑有影响的一切的外在事物,不仅包括室内、外的热、湿、光、声、水等等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考虑的是生态,包含的是一种生态的理念,即使建筑,人,环境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共生。而建筑作为一种人工环境应该去适应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明确暖通空调系统在其中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暖通空调的任务是什么?绝不仅仅是选择几个设备,满足人们对于温湿度的要求,这只是一个低层次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种建筑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达到一种生态循环的要求,这是暖通空调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我们专业之所以改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原因。   2、 建筑生态环境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与特定的文化背景,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还有着物质形态的特征,从本质上看,建筑也是环境,是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它与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建筑生态环境是指建筑周围,对建筑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的外在事物。与传统的建筑环境类似,一般也分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两个部分。   2.1 建筑室内环境   建筑室内环境包括建筑室内的温度,湿度,气流组织分布,空气质量,采光,照明,色彩,空间布局等及它们相互组合后产生的效果。它是影响人们舒适感觉和健康的直接方面。传统的建筑环境考虑的往往只是温湿度的要求。   2.2 建筑室外环境   建筑室外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包括建筑热湿环境,光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还有其他的一些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物理环境等。所谓建筑热湿环境,主要反映在空气环境的热湿特性中,它受室外气候参数和各种湿热源的影响;建筑的光环境是为了达到人们视觉和心理的满足;水环境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用水的需要;声环境则一方面满足人们听觉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尽量降低噪声的污染;人文环境是指人们的生活等各方面的习惯;地理环境是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建筑环境在这里却几乎不考虑人文和地理等的影响。   3、 暖通空调系统的发展   现代建筑的存在,既作用于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作用于居住者和使用者。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住所,人类从原始的洞穴、简陋的茅草屋到高级豪宅;从低矮的多层建筑发展到100多层400多米高的高层建筑;从简单的居住发展到今天的办公楼、写字楼、会堂、宾馆、体能场馆、商业建筑、医院、图书馆等功能种类繁多的建筑,这些建筑形式及功能的发展,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居住办公,而希望能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适宜的温湿度,使用方便的冷热水系统,清洁的饮用水系统,快捷安全的垂直交通系统等等,这些都依赖于暖通空调系统等建筑设备的发展,而暖通空调系统的发展又是由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的众多要求所决定的。总之,现代建筑离不开暖通空调系统,同时科技的快速进步和房屋建筑技术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暖通空调系统的发展。   但是,暖通空调发展到今天,在满足人们众多功能要求的同时,不得不将考虑的范围扩展到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周围环境的无限破坏,这些都对人类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何建立一种生态的平衡,这需要我们暖通空调进行反思。   4、 建筑生态环境与暖通空调系统的关系   建筑与建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质应该是建筑去适应其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各种恶劣影响,而暖通空调系统此时便在建筑中发挥一种能动性的作用,利用各种方法创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环境,以此来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1 建筑生态环境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影响   4.1.1 室外污染   室外环境与室内是有联系的,室外的污染必然会影响到室内。室外在没有工业污染的条件下主要是受交通车辆散发的VOC气体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室内还是室外,总是离地面越高VOC的含量越低。所以一般认为建筑物的一层受到室外影响。   4.1.2 室外计算参数   室外计算参数包括室外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以及大气压等。参数确定得过高,会增加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经济上不合理;确定得过低,则满足不了工艺和人们使用的要求,实用上不合理。而目前我们的设计参数都是根据不保证率来确定的,室外空气温度的变化会使暖通空调系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处在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这样也会在经济上产生不合理。   4.1.3 城市的区域风场   风是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由于建筑地理位置的一些影响,在太阳直射的中午,会在高层建筑的背光面形成一块大的阴影区,导致这块地区的温度低于周围大气温度,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这种差异温度差更为明显,这样就导致了区域范围内大气压差,形成一个区域风场。这不仅影响了周围低矮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而且高层建筑本身的背光面房间负荷也相应减小了。   4.1.4 霜冻效应   霜冻效应是一种温度的局部倒置现象。当空气流入山谷、洼地时,只要没有风力扰动,空气就会如池水一样聚积在一起。处于这种凹地里的建筑或住宅,以及多高层建筑的底层和地下室都会出现一种温度比周围地面上的温度低得多的情况,特别是在夜间更为明显。这就对地下室等的空调设计提出了要求。

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怎样的破坏要有数据

fhtryut6

8个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有哪些?

关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扩展资料:生态环境破坏的表现: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三分之二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水圈污染严重,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造成水和水体污染,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破环生态环境?

那就太多了,比如乱砍乱伐,向池塘里倒入粪水脏水,燃烧秸秆麦穗,把废旧电池扔进土壤,把塑料垃圾袋扔进海洋里等。

生态环境材料的发展生态环境材料的意义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生态环境材料科学对材料产业发展有何

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生态环境材料是人类主动考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材料,是充分考虑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材料主要有:纯天然材料、仿生物材料、环境兼容性包装材料、环境兼容性涂层材料、环境降解材料以及环境工程材料等各类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传统的材料研究、开发与生产往往过多地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而对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能源及资源,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生存的严峻事实重视不够。生态环境材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类材料是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可降解和可循环利用或者是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在尽可能满足用户对材料性能要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尽可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研究、设计、制造材料以及使用、废弃材料产品时,一定要把材料及其产品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协调性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改变只管设计生产,而不顾使用和废弃后资源再生利用及环境污染的做法。

生态环境材料的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生态环境材料是人类主动考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材料,是充分考虑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材料是由日本学者山本良一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代表了21世纪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概念: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特征:生态环境材料追求的不仅是优异的使用性能,而且从材料的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的整个生命周期(life cycle)中必须具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性以及舒适性。 生态环境材料的判据:质量、经济、资源、能源、环境意义: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生态环境材料?

太复杂,能写几本书。楼主想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生态环境材料包括哪些

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生态环境材料是人类主动考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材料,是充分考虑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材料主要有:纯天然材料、仿生物材料、环境兼容性包装材料、环境兼容性涂层材料、环境降解材料以及环境工程材料等各类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生态环境材料是由日本学者山本良一教授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代表了21 世纪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生态环境材料是人类主动考虑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开发的材料,是充分考虑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有关的研究报道和生态环境材料的要求,可将其材料特征分为十类:一、节约能源:通过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如轻质、耐热、绝热功能、能量转换等)实现提高能量效率,即通过改善材料性能降低能量消耗从而达到节能。二、非节约资源:通过更优异的性能(强度、耐磨损、耐热、绝热性、催化性等)可降低材料消耗,从而节省资源。三、可重复使用:材料的产品收集后,允许再次使用该产品的性质,仅需要净化过程如清洗、灭菌、磨光和表面处理等即可实现。四、可循环再生:材料产品经过收集,重新处理后作为另一种新产品使用的性质。收集产品视为原材料。五、结构可靠性:材料使用时具有不会发生任何断裂或意外的性质,是通过其可靠的机械性能(强度、延展性、刚度、硬度、蠕变等)实现的。六、化学稳定性:材料在很长的使用时间内通过抑制其在使用环境中(暴风雨、化学、光、氧气、水、土壤、温度、细菌等)的化学降解实现的稳定性。七、生物安全性:材料在使用中不对动植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性质。八、有毒、有害替代:可以用来替代已经在环境中传播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材料。如氯氟甲烷的替代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等都有很高的可置换性。九、舒适性:材料在使用时能给人提供舒适感的性质。包括抗振性、吸收性、抗菌性、湿度控制、除臭性等。十、环境清洁、治理功能:材料具有的对污染物探测、分离、固定、移动或解毒以便净化废气、废水和粉尘等的性质

如何认识新型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绿色建筑如果按照因地制宜的策略,可以更多地利用建筑本身的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减少一部分不必要的投资。当然,这对设计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条件。从整个建筑的运行成本看,绿色建筑的成本反而会降低一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前面的建设投入,运行成本暂时还看不到。按照国外的经验,真正的绿色建筑,运行成本是会降低的。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和广东,在经过了上个黄金十年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后,猛然回头,却发现在付出了巨大环境和能源、低端人力资源泛滥的代价后,得到的并非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闷头生产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黄冈市新型建材产业园秉承绿色环保理念,以“我出资,你办厂,我订货,你生产”与企业紧跟政府倡导绿色经济,企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工业用地税金已与环保能力挂钩,今后发展一定要抬头看天,不然就要被时代淘汰。 

生态环境材料制造有哪些公司好

生态环境材料制造好公司有:1、江苏新嘉理生态环境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830万(元),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31日。注册地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兰山村,法定代表人为王维成。经营范围包括生态环境材料、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新型建筑材料(不含琉璃瓦)、陶瓷用高档装饰材料。从事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建筑用隔热、降噪及防火材料的批发、进出口业务和技术研发(以上商品进出口不涉及国营贸易管理商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2、黄石冠泰生态环境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公司成立于2022年06月15日,注册地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新街办冶炼路5号(申报承诺),法定代表人为郭金平。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生态环境材料制造。生态环境材料销售。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非金属矿及制品销售。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金属材料销售。金属矿石销售。选矿。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矿物洗选加工。

生态环境材料的提出有什么必然性

类的生产过程从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来看,可以说是将大量的资源提取出来,又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人类在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传统的材料研究、开发与生产往往过多的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而对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生存的严峻事实重视不够。   生态环境材料是在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意义和世界各国纷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环境材料的发展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5%,其中2010年财政环保支出2426亿元,同比增长25.4%。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将达3.1万亿,较“十一五”期间的投资额增长121%。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的加大将直接推动中国生态环境材料的发展。生态环境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材料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未来中国生态环境材料产业市场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中国生态环境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在2012年将超过300亿元。

生态环境材料的介绍

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的生态环境材料的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材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研究,以下几点已为世界公认:① 材料的环境性能将成为2l世纪新材料的一个基本性能;②用LCA方法评价材料产业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三废排放等将成为一项常规的评价方法;③结合资源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和再资源化研究将成为材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④各种生态环境材料及其产品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其发展的重点。高分子生态环境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是:① 开发高效生产技术,使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以及生态化;②优化设计,根据各种高分子材料制品用途进行可降解或长寿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③探讨与环境协调的再生循环方法,使高分子材料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生利用。总之,生态环境材料必将成为未来新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学科的新型材料,在保持资源平衡、能源平衡和环境平衡,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该类材料,就可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该类材料代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必将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态环境包括哪些?

不清楚

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的开发是未来高分子材料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是应根据用途和是否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延长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开发速度。目前日本在长寿命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出兴光产公司开发了长寿命蓝光和绿光有机发光材料,此材料改进了蓝光有机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因而得到电流发光效率为9cd/A,半寿命为223000h,不仅改进了绿光有机发光材料的色纯度,而且提高了寿命。兰伟等对用于长寿命热电池的气相SiO,复合保温材料进行了研究。其所研制的保温材料在500~C,密度为0.265g/em时,导热系数为0.0629W/(Ill·K),接近美国同类材料Min—K的水平。

生态环境材料制造是什么行业类别

制造行业。生态环境材料制造主要体系是材料制造,所以生态环境材料制造是制造行业。行业分类,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详细划分,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

生态环境材料的三要素

生态环境材料的三要素如下:1、先进性:扩展人类发展前沿领域以人类发展为导向。2、环境协调性:与生物圈共存,减少对环境的危害。3、舒适性:优化便利设施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生态环境材料是什么?

生物降解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环境和能源之间的矛盾凸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能被细菌、霉菌、藻类等微生物降解的一类高分子材料。真正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在有水存在的环境下,能被酶或微生物水解降解,从而使高分子主链断裂,分子量逐渐变小,以致最终成为单体或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的降解通常是以化学方式进行的,即在微生物活性的作用下,酶进入聚合物的活性位置并渗透至聚合物的作用点后,使聚合物发生水解,从而使聚合物的分子骨架发生断裂,成为小的链段,并最终断裂成稳定的小分子产物,完成降解过程。一般高分子材料通过生物物理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和酶的直接作用等途径而进行降解。

生态环境材料销售包括哪些

生态环境材料销售包括纯天然材料(木材,竹材,石材)、仿生材料(人工关节和脏器)、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袋)等。生态环境材料销售从事各种生态环境材料销售及相关附属的不涉及许可审批的活动,均使用生态环境材料销售的规范表述登记经营范围。

什么是生态环境材料?

传统的材料研究、开发与生产往往过多地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而对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能源及资源,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生存的严峻事实重视不够。生态环境材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类材料是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可降解和可循环利用或者是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在尽可能满足用户对材料性能要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尽可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研究、设计、制造材料以及使用、废弃材料产品时,一定要把材料及其产品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协调性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改变只管设计生产,而不顾使用和废弃后资源再生利用及环境污染的做法。

什么是生态环境材料,试举例说明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在这个概念中,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举个例子,比如说pm2.5对人类的影响,这就是研究环境某个因子(pm2.5)对人类(生物)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单方面的,那么人类对pm2.5的作用,体现的就是人类对pm2.5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导致大气pm2.5增加,而pm2.5的增加导致人类健康严重影响。这就是生态学的观点,一种干扰(人类生存活动,对自然就是一种干扰)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反馈作用这个干扰源本身,来抑制干扰程度增加。由于这个推论,我们可以猜测,加入人类继续不加控制的制造各种污染,那么最终丧失的是人类自然的性命和健康。 生态学的常用方法,主要就是系统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目标的作用和反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什么?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生态环境还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但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文明衰落的例子比比皆是。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基础和材料,因此是生产力直接的“构成要件”。

生态环境有哪些??

动植物,空气,水,土壤、气候等等一切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 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 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 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 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法律分析: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沙漠化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第十一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第十二条 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法律主观:第一条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依据 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 环境保护法 第五十八条等法律的规定,对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提起 诉讼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条依照法律、 法规 的规定,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 第三条设区的市,自治州、盟、地区,不设区的地级市,直辖市的区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第四条社会组织章程确定的宗旨和主要业务范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且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社会组织提起的诉讼所涉及的社会公共利益,应与其宗旨和业务范围具有关联性。 第五条社会组织在提起诉讼前五年内未因从事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受过行政、刑事处罚的,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无违法记录”。 第六条第 一审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管辖 。 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在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后,裁定将本院管辖的第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交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同一原告或者不同原告对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有 管辖权 的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由最先 立案 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共同上级人民法院 指定管辖 。 第七条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辖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实际情况,在辖区内确定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区域由高级人民法院确定。 第八条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的 起诉状 ,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二)被告的行为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初步证明材料; (三)社会组织提起诉讼的,应当提交社会组织登记证书、章程、起诉前连续五年的年度工作报告书或者年检报告书,以及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的无违法记录的声明。 第九条人民法院认为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不足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其释明变更或者增加停止侵害、恢复原状等诉讼请求。 第十条人民法院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并公告案件受理情况。 有权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在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参加诉讼,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列为共同原告;逾期申请的,不予准许。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人身、财产受到损害为由申请参加诉讼的,告知其另行起诉。 第十一条检察机关、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可以通过提供 法律咨询 、提交书面意见、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应当在十日内告知对被告行为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十三条原告请求被告提供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被告应当持有或者有 证据 证明被告持有而拒不提供,如果原告主张相关事实不利于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第十四条对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认为必要的,应当调查收集。 对于应当由原告承担 举证责任 且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必要的专门性问题,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十五条当事人申请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就因果关系、生态环境修复方式、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以及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等专门性问题提出意见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前款规定的专家意见经质证,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十六条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认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不予确认。 第十七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以反诉方式提出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行为,原告可以请求被告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民事责任 。 第十九条原告为防止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和扩大,请求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原告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采取合理预防、处置措施而发生的费用,请求被告承担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条原告请求恢复原状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被告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损害发生之前的状态和功能。无法完全修复的,可以准许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 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被告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确定被告不履行修复义务时应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也可以直接判决被告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包括制定、实施修复方案的费用和监测、监管等费用。 第二十一条原告请求被告赔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二条原告请求被告承担检验、鉴定费用,合理的 律师 费以及为诉讼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三条生态环境修复费用难以确定或者确定具体数额所需鉴定费用明显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结合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范围和程度、生态环境的稀缺性、生态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防治污染设备的运行成本、被告因侵害行为所获得的利益以及过错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参考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意见、专家意见等,予以合理确定。 第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应当用于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 其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败诉原告所需承担的调查取证、专家咨询、检验、鉴定等必要费用,可以酌情从上述款项中支付。 第二十五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协议内容公告,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 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审查认为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的内容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出具调解书。当事人以达成和解协议为由申请撤诉的,不予准许。 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基本事实和协议内容,并应当公开。 第二十六条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而使原告诉讼请求全部实现,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二十七条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但本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除外。 第二十八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权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就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另行起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一)前案原告的起诉被裁定驳回的; (二)前案原告申请撤诉被裁定准许的,但本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除外。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证据证明存在前案审理时未发现的损害,有权提起诉讼的机关和社会组织另行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十九条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不影响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已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认定的事实,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被告均无需举证证明,但原告对该事实有异议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就被告是否存在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等所作的认定,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主张适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告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被告主张直接适用对其有利的认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被告仍应举证证明。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一项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依法确定的重点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情节特别严重情形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的努力

实话实说—探索中国生态之路!中国环保路线错,都为环保来献策;环保理论西洋派,中国处处闹灾害;污水都往河里排,千年传统遭破坏。政府带头排污水,死猪污染长江水!环保大法不科学,死鱼再多都没错!“达标排放”珍禽亡,沙漠排污却遭殃。污水集中危害大,环境灾难让人怕;集中污水七百亿(吨),能使东海升9厘(米),蒸发降水是平衡,无蒸发来无降水,玉龙雪山白变黑,山东水库见了底。赤道离咱太遥远,厄尔尼诺是诡辩。污厂运营B O T, 滴滴污水都是利。污水黑色利益链,官商学界都喜欢。三湖藻灾二十年,污厂依然在大建。昆明大建污水厂,滇池藻灾二十芳。云南大建污水厂,大旱大灾闹水荒。无锡建厂来水荒,太湖鱼儿死光光。青岛奥帆(建厂)来浒苔;至今浒苔年年来。北京奥运(建厂)来雾霾;千治万理还是霾;历史记录到元代,大旱之年才有霾;大气湿度连年降,无水尘飞雾霾来。全国大建污水厂,冻雨溜冰闹南方,地下水枯大树亡,南涝北旱救灾忙。1A万亿未见效,三湖依然劣五类。别向农民泼污水,‘"蓝藻是因用化肥‘"。人人交纳排污费,毒米毒气与毒水,喝一口来洗个澡,教授官员都吓跑。分散处理德国人,中水含有富氮磷,蓝藻根源污水厂,中水不再河里淌。月亮并非西方圆,茅坑大树数千年;造纸皮革与印染,自古就是高污染;阴阳平衡人人念,污水自家茅坑填;茅坑水井数千年,育我中华千千万。碧水蓝天N年前,小河嬉水在童年。排污管道来中国,黑水臭沟真是多。搬来西洋污水厂,蓝藻浒苔惊中央,青岛浒苔年年猖,旱涝冻雨雾霾狂。专家媒体不可靠,无磷洗粉不见效。温室气体是谬论,雪融海升是伪证,气候大会要钱狠,碳交易来是骗人。菌藻关系新理论,浒苔不再是飘来;浒苔成因不难题,除蓝妙招再不提。山东浒苔告江苏,却因文章得平息。生活污水是有机,污厂中水为无机;分解有机靠菌类,菌类污染水臭黑。吸收氮磷靠藻类;藻类污染草原水;菌类藻类相阴阳,有机无机是平衡,江河湖海天然态,排进污水坏生态。海洋赤潮与绿潮,形成机理详介绍。请您告诉奥巴马,亚洲鲤鱼不能杀,污厂中水长蓝藻,吃掉蓝藻全靠它。科学探索爱环保,欢迎大家都来聊。快转微群朋友圈,青山绿水为子孙。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法律主观:第一条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依据 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 环境保护法 第五十八条等法律的规定,对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提起 诉讼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条依照法律、 法规 的规定,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社会组织。 第三条设区的市,自治州、盟、地区,不设区的地级市,直辖市的区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第四条社会组织章程确定的宗旨和主要业务范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且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社会组织提起的诉讼所涉及的社会公共利益,应与其宗旨和业务范围具有关联性。 第五条社会组织在提起诉讼前五年内未因从事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受过行政、刑事处罚的,可以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无违法记录”。 第六条第 一审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管辖 。 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在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后,裁定将本院管辖的第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交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同一原告或者不同原告对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有 管辖权 的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由最先 立案 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共同上级人民法院 指定管辖 。 第七条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辖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实际情况,在辖区内确定部分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区域由高级人民法院确定。 第八条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的 起诉状 ,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二)被告的行为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初步证明材料; (三)社会组织提起诉讼的,应当提交社会组织登记证书、章程、起诉前连续五年的年度工作报告书或者年检报告书,以及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的无违法记录的声明。 第九条人民法院认为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不足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其释明变更或者增加停止侵害、恢复原状等诉讼请求。 第十条人民法院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并公告案件受理情况。 有权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在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参加诉讼,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列为共同原告;逾期申请的,不予准许。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人身、财产受到损害为由申请参加诉讼的,告知其另行起诉。 第十一条检察机关、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可以通过提供 法律咨询 、提交书面意见、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应当在十日内告知对被告行为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十三条原告请求被告提供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被告应当持有或者有 证据 证明被告持有而拒不提供,如果原告主张相关事实不利于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第十四条对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认为必要的,应当调查收集。 对于应当由原告承担 举证责任 且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必要的专门性问题,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十五条当事人申请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就因果关系、生态环境修复方式、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以及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等专门性问题提出意见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前款规定的专家意见经质证,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十六条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认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不予确认。 第十七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以反诉方式提出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行为,原告可以请求被告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民事责任 。 第十九条原告为防止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和扩大,请求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原告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采取合理预防、处置措施而发生的费用,请求被告承担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条原告请求恢复原状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被告将生态环境修复到损害发生之前的状态和功能。无法完全修复的,可以准许采用替代性修复方式。 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被告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确定被告不履行修复义务时应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也可以直接判决被告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包括制定、实施修复方案的费用和监测、监管等费用。 第二十一条原告请求被告赔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二条原告请求被告承担检验、鉴定费用,合理的 律师 费以及为诉讼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三条生态环境修复费用难以确定或者确定具体数额所需鉴定费用明显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结合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范围和程度、生态环境的稀缺性、生态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防治污染设备的运行成本、被告因侵害行为所获得的利益以及过错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参考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意见、专家意见等,予以合理确定。 第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等款项,应当用于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 其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败诉原告所需承担的调查取证、专家咨询、检验、鉴定等必要费用,可以酌情从上述款项中支付。 第二十五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协议内容公告,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 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审查认为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的内容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出具调解书。当事人以达成和解协议为由申请撤诉的,不予准许。 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基本事实和协议内容,并应当公开。 第二十六条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而使原告诉讼请求全部实现,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二十七条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但本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除外。 第二十八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权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就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另行起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一)前案原告的起诉被裁定驳回的; (二)前案原告申请撤诉被裁定准许的,但本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除外。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证据证明存在前案审理时未发现的损害,有权提起诉讼的机关和社会组织另行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十九条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不影响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已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认定的事实,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被告均无需举证证明,但原告对该事实有异议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就被告是否存在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等所作的认定,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主张适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告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被告主张直接适用对其有利的认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被告仍应举证证明。

生态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1、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3、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4、气候资源气候资源,通常是指光、热、水、风、大气成分等。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资源,可被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利用,或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及能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1、自然环境保护:为了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对山脉、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自采矿或滥伐树木,尽量减少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2、地球生物保护:包括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维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3、人类环境保护:使环境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二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 四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资料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资源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滥伐、干旱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2002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1984年:防治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   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 一齐关心与共同分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环境千年 行动起来   2001年: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命所系   2004年: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2006年:沙漠与沙漠化   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2008年:改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2年: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哪些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生物保护、人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为了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对山脉、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自采矿或滥伐树木,尽量减少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地球生物保护:包括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维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做法如下:1、提倡步行,或乘坐公共汽车。2、使用布袋或纸袋替代超市、商场等提供的塑料袋。3、加强然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一个新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4、水池附近不准堆放垃圾等废弃物,不准修建渗水坑、渗水厕所,不准铺设污水管道,不准居住人员等。5、搞好生活营地的绿化、美化工作,临时住房、仓库、厂房等临时施工设施。6、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7、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1、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2、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3、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什么是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节约资源。相关介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做法包括:1.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现实表明,其所谓“卫生”和 “方便”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与“折枝为筷”本质相同,与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众多生产基地和繁琐运送过程的多次性筷子比,既不卫生,也不方便。2.拒绝过分包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来的食品或其他物品往往有两三层的包装,有时多达四五层。十年前的调查就表明,我国人年均包装物为lO公斤,全国每年包装垃圾将近 1000万吨,而且这个数字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急剧增加。3.使用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就等于把一张纸变成两张来用4.尽量购买本地产品记住,这并非支持地方保护。现代社会,生活消费品供给线路的延长,也开列出了一张长长的生态账单。尽管运输成本逐年下降,生活消费品从农场、牧区、工业园区等运送到大城市的超级市场直至消费者手中,还是移动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长的路程。5.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而不是电热水器直接的阳光是所有能源中最丰富、洁净的一种。每年由于太阳照射而到达地面的能量相当于1990 年全世界所消耗能量数的6000倍以上。而且太阳能比其它能源分布更广,所有有阳光照射的地方都可以利用太阳能。6.使用节能型灯具应该淘汰家中的白炽灯泡。最新节能照明产品——小型荧光灯比白炽灯效率高3倍,寿命长9倍,而且发出的光的亮度相当。虽表面上一个普通40瓦白炽灯泡比同样亮度的8瓦节能灯管要便宜10-20元,但如果按每日照明5小时来计算,每盏节能灯每年可以节约70度电。

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丧失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种消失人口激增大气质量恶化森林破坏严重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1、森林破坏降低了陆地植被的储碳容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导致土地资源丧失;   2、中国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资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3、近代中国人口激增:增加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气质量恶化,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扩大,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气温呈上升趋势。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三、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有很多好处,比如避免森林面积的减少、避免土壤遭到破坏、美化生活环境、治理混乱的城市、缩小极地臭氧层空洞等。保护环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利用开发新能源、清洁能源等等。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爱护我们共同的环境我们义不容辞。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点滴做起,倡步行,骑单车,双面使用纸张,节约粮食,一水多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尽量利用太阳能,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生态本身就是经济,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信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通过提升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新风尚,不断推动绿色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氛围,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怎么保护生态环境

如何保护环境,我觉得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从大到小来讲。国家层面肯定就是建立健全相关环保制度,社会上营造保护环境的氛围,个人要以身作则,乘坐公共交通,养成环保意识。高中政治有没有。

人民网如何评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一方面,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民之所愿;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是民之所盼;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是民之所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的使命所在。另一方面,如果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则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5年多来,中国生态环保队伍动真碰硬、利剑治污,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打破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手较硬、生态环境保护一手较软”的怪圈。中央环保督察实现全国全覆盖,督察人员推动解决8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震慑强烈;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审计,从以往“审钱”拓展到“审绿”,锱铢必较;单2017年,全国环保系统共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23.3万份,罚没款数额总计115.6亿元,不留情面。正是这支生态环保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为人民群众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然而,凡属过往皆为序章。当下,仍有一些地方搞口号环保、数字环保、假治理、走过场,平时不用力、临时一刀切,导致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风险加剧;依然有一些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方面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不力;甚至有一些唯利是图的经营业者通过官商勾结寻求“保护伞”,有一些无视群众健康的环保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谋求私利,导致生态文明建设举步维艰。在跨越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期”关口,尤需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保铁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清除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作风“微生物”、腐败“污染源”。打造好这样一支生态环保铁军,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众所周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得罪人的事。“命不好、干环保”,在基层经常能听到环保执法队伍这样的吐槽。有人总结,他们的酸,在于压力大、风险高,有时还面临恐吓和人身威胁;他们的苦,在于执法靠“奇袭”、取证要“伪装”;他们的辣,在于执法常遭抗拒、出现场屡求警察压场;他们的甜,在于斗智斗勇“破案”带来的成就感、群众支持帮助的鼓励。由此而言,欲稳定这支队伍并发挥强大战斗力,愈发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环保干部撑腰打气,愈发呼唤各部门“一岗双责”、科学考评体系的配套支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以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以再建新功彰显新气象。广大生态环保干部唯有矢志当好生态“护旗手”、环保“守门员”,通过强化执法监管筑牢生态环境“安全网”,深化改革创新激活生态文明“新动能”,才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场大仗、硬仗、苦仗,重塑中国生态“高颜值”,让美丽中国的擘画早日走进百姓的生活。来源:凤凰网综合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处于什么时期?

处于建设时期

如何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好制度不执行,就会沦为“稻草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落实生态环保制度。如何做到创造性落实,而不是僵化地落实,考验着各级各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实践中还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如,有的地方认识不足、重视不足,仍未认清环保的重要性;有的干部表面上“支持拥护”,工作时却敷衍应付;有的部门只考虑自身利益,对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究其成因,一方面是一些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缺失,另一方面存在不会干、不想干等因素。让生态环保制度落地生根,需要领导干部展现新作为、提升执行力,真正想办法、动脑筋、善作为,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好环境。  领导干部在生态环保上有新作为,基础在做实。“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比如,一些地方在治污时,采用“日常巡查+节假日专项整治”的办法,执法人员利用节假日,对河水采样监测、对沿河企业排查整治,为政府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一种执法自觉与保护自觉。其实,环境友好、生态和谐,就是保护出来的效果、奋斗出来的结果。  领导干部在生态环保上有作为还不够,关键还要做好。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时,就考虑到了当地的人文资源、特色景观,赋予了生态保护以文化意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武鸣区为例,自2013年开始,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态村屯的创建,在罗波生态示范项目中,将壮族的民族特色与新农村的建设要求结合起来设计,为美丽乡村增添了美好色彩。在一处农村污水治理项目中,能看到代表壮族文化特色的戏台背景墙,一池睡莲与周边花草交相呼应,宣传低碳环保的海报映入眼帘……生态环境之美,不仅美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繁星闪烁,更是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清新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貌。看得见绿水青山、望得见人文景致、记得住美丽乡愁,生态环保工作也就体现出更加呼应现实的价值。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彻底丢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错误认识,穷尽办法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思路,环保事业才能从被动走向主动,盘活绿色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关乎每一个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情况,有什么比几十亿人的健康重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