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考试失利的小作文200字?

我独自坐在窗前,两眼凝视着远方。眼,已哭得红肿;泪,还在流着。我没有擦,让泪流到嘴边,涩涩的。任泪水打湿刚发下来的分数少得可怜的试卷。  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时,我的心跳得厉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我不敢正视老师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不敢看那可怜兮兮的分数,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多少天来努力的成绩,但我不得不信,那可怜的分数就摆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失败了。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腿;想起了关心她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一个高大笔直的形象闯入我的眼帘。我定睛再看,原来是窗外那棵白杨,那棵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生存下来的白杨,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我突然又想到居里夫人、爱迪生、威灵顿将军……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不,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回去那曾属于我的第一。  失败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沁园春 雪 作者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谈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一词是如何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试分析下片三个典故的含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华,有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却未能得到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的重用,于是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辛弃疾登上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城上的亭子—赏心亭,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词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替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是说: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答,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却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更深入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寓情于其中。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一“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但这里,作者又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作者写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据说是吴王阖间所造的钩形之刀,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兵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而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至此作者还嫌不足,接着又写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混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姐龋”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啼独语,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表示脚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用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亦即作者进一步抒写自己空有抱负而知音难觅的苦痛心绪。如果说上片是写景抒情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直接言志,也就是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了。下片十二句,分五层意思:“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尽”是尽管、纵然。意思是说:先不要提什么妒鱼脍,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归来没有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妒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这里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想回去也回不去呀!在这层意思中,“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下“游子”的真情流露;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朝廷的激愤,又呼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并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妒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妒鱼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祀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沱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紧接前面,这里大意是说:我辛弃疾既不学为妒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记。“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沱设想,表示疑虑。意思是说:像你(指许沱)那样的琐屑小人,又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四层意思。“流年”,即岁月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是全首《水龙吟》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己经发展到最高点,达到高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作者抒发的“登临意”的第五层意思,并由此句收束全文。“倩”,在这里是“请”、“央求”的意思。“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摄”,是“擦”的意思。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所以“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当时一般生活现象在这首词中留下的痕迹。这三句是继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昆曲《夜奔》中有这样的唱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于流泪,这说明当时辛弃疾内心是多么地苦闷和伤心!

谈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一词是如何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试分析下片三个典故的含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华,有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却未能得到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的重用,于是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辛弃疾登上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城上的亭子—赏心亭,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词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替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是说: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答,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却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更深入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寓情于其中。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一“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但这里,作者又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作者写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据说是吴王阖间所造的钩形之刀,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兵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而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至此作者还嫌不足,接着又写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混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姐龋”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啼独语,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表示脚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用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亦即作者进一步抒写自己空有抱负而知音难觅的苦痛心绪。如果说上片是写景抒情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直接言志,也就是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了。下片十二句,分五层意思:“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尽”是尽管、纵然。意思是说:先不要提什么妒鱼脍,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归来没有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妒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这里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想回去也回不去呀!在这层意思中,“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下“游子”的真情流露;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朝廷的激愤,又呼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并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妒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妒鱼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祀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沱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紧接前面,这里大意是说:我辛弃疾既不学为妒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记。“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沱设想,表示疑虑。意思是说:像你(指许沱)那样的琐屑小人,又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四层意思。“流年”,即岁月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己长到几围粗,便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如堪?”意思是,树己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写这三句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是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诸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这里,作者意在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年华虚掷,使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是全首《水龙吟》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己经发展到最高点,达到高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作者抒发的“登临意”的第五层意思,并由此句收束全文。“倩”,在这里是“请”、“央求”的意思。“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摄”,是“擦”的意思。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所以“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当时一般生活现象在这首词中留下的痕迹。这三句是继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昆曲《夜奔》中有这样的唱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于流泪,这说明当时辛弃疾内心是多么地苦闷和伤心!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什么异同?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情景交融指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理解,就是:情景交融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而借景抒情等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区别诗歌鉴赏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触景生情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触发点不同.借景抒情是一种写作方式.触景生情是一种思想活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写作手法.两者意思相近.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紧密.寓景于情?确定不是寓情于景吗?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有区别吗

诗歌根据题材划分,主要有以下十二类: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等。下面分类结合实例进行介绍。  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之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  如下面这首诗:      望 岳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融景于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情景交融则是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2、顺序不同融景于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融情于景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触发点不同。情景交融是情和景融合一起,同时描写。3、性质不同融景于情是一种思想活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写作手法。两者意思相近,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扩展资料: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景抒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情景交融

李煜《浪淘沙》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简析】 此词将梦前梦中梦后,穿插行进,对比强烈,揭示了内心,诠释深深的悲苦无奈和始终不渝的怀念故国的绝望心情。 淅淅沥沥的细雨,敲打着窗台,故国神游,繁花似锦。干戈起,将一场春梦惊醒,罗衣锦被,难挡寒冷。艳丽的江南,欢娱陶醉,突兀回到现实。翘首凝望栏杆,空虚忧愁相袭,往日梦碎。在梦幻的召唤下,时光悄然流逝,回望故国心茫然,愁思哀怨诉衷情。即便身为赵宋的阶下囚,但思念故国的的感伤永不老去。

意境情景交融的典型诗歌

1. 关于诗歌意境情景交融特点的诗句 关于诗歌意境情景交融特点的诗句 1.情景交融的诗句 1、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2、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3、西江夜行 唐代: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译文:长夜漫漫,故人都在哪里,行船在这碧波夜月之中缓缓前行。天空辽阔悠远,思念故乡的情思越发哀切。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 想到回家时林中树叶不知换了多少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4、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5、秋夕 唐代:白居易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译文: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2.情景交融的诗句都有哪些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学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求一句古诗名句要求:意境美,情景交融的 孟浩然入长安求仕时写的一联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曾震动长安,轰动京师,王维为之击节称好,且赞不绝口。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河汉,就是天河,银河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而几点雨滴在梧桐之上,都是以景为心情导引的形容吟咏。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道: (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明月清霁,天上微微地点缀着一些云彩,使得银河显得稍稍暗淡了下来,朦朦胧胧的,更增加了几分风韵; 稀稀疏疏的雨点,滴落在清秋的梧桐叶上,发出了嘀哒嘀哒的响声,更显示出这清秋夜晚的凄清来。 4.古诗词情景交融的句子一例,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 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 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晚唐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和更漏子(玉炉香)也堪称是情深景真的优秀作品。 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种神韵之美。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 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 干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 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干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着重写景,借景烘托情思,香烟蜡泪,暗示女子秋思萦怀,心情愁闷,雨滴声声,滴落到梧桐叶上,直到天明,可见她辗转反侧,一夜未曾入睡。萧萧秋风,冷冷秋风无一不渲染出相思女子的秋思无限,秋愁万端,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 女词人李清照是善因景言情的妙手。我们且来品读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真实地描绘了一位国破家亡羁留异乡的女词人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无边的愁绪,梧桐细雨,憔悴黄花,疾风过雁寂寞黄昏,所有这些景语无一不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注脚。真是一字一泪,字字血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千载之下,仍令读者为女词人悲惨的际遇掬一把同情之泪。 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素来为人称道。风乍起,吹纹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求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也是写女子想念远人。开篇景语“风乍起,吹纹一池春水”描写细腻,春水因风吹而激起一圈圈的涟漪,这正如思妇平静的心为大好春色所触动而引发出相思之情。 以此景语刻划思妇心理状态之微妙,贴切形象生动。闲引鸳鸯手捋红杏。 倚栏看鸭斗,碧玉 子口乎要坠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把女子空虚寂莫百无聊赖的懒散神态寓于形象的画面之中,见景而见人。 5.【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 意境的基本特征关于什么样的作品算有意境,说法并不相同.这同对意境的理解有关.如果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认为 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表现抒情主体的情感、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方式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只要是具备了情景交融这个特点,就是有意境.如果把意境界定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那么,只有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事件揭示出整个人生意味的作品,才是有意境的作品.因此,必须先搞清意境的界定关于意境的界定.在关于意境的各种界定中,我比较倾向于1999年版《辞海》的界定: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这个提法,讲到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本人认为其中的“深邃幽远”是指意境的本质特征.这应该比较符合实际.我们在欣赏诗词书画时,看到评论家关于作品意境的评论中,使用最多的评语是:“意境深邃”、“意境深远”、“意境清远”、“意境清幽”、“意境幽深”、“意境开阔”、“意境雄浑、超脱”等.这些字眼都和“深邃幽远”较接近.从字面解释,深邃幽远是指在作品的表层下,含有更深更远的含义,推演之,就是指含有“言外之意”.这一点也和我国古代多数文论家的意见一致,他们在谈到与意境有关的问题时,多很强调言外之意,如“文外之旨”、“象外之旨”、“画外之音”、“境生象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意无穷”等等.因此本文把具有言外之意看作是意境的本质.“言外之意”如何产生?它形成于“虚实相生” 和“意与境谐”.鉴于对“意与境谐”中的“境”在理解上还有歧义.本文改用更通俗的提法——“情景交融”.它是从作品的内容形式方面来说的.“虚实相生”则是从意境的结构方面来说的.这样,本文对意境的特征作如下规定:意境的本质在于有言外之意,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景交融是意境在内容形式方面的特征,或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在结构上的特征.由于“言外之意”产生于“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并且也体现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中,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一)情景交融二)虚实相生。 6.情景交融的古诗文及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