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什么情况下需要提供桥梁抗震计算书

很多时候审图的人都是根据抗震烈度看一下构造和钢筋规格、间距等是否符合抗震设计,一般不会提出要进行抗震计算,但是如果他们要你提供抗震计算的话,那么就老老实实的计算下吧

桥梁抗震设计反应谱曲线有哪些特点

桥梁抗震设计反应谱曲线的特点如下:1、其特征周期比国家规范的远震反应谱特征周期略长。2、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略大。3、反应谱的有效周期从3秒延长到10秒,以适应桥梁自振周期长的需要,其中在6秒以后取常数。除了给出阻尼比5%的反应谱外,还给出了阻尼比2%的反应谱曲线,以适应钢结构设计的需要。正式颁布的规范中特征周期降为0.9秒,动力放大系数取与国家规范一致。其特征周期应为0.65秒,这将会大大减小桥梁抗震设防的地震作用计算,会给桥梁的抗震能力带来不安全隐患。同时得出土层的卓越周期约为2.0秒。4、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是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也很不一致。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中看诊设防烈度为7度下面的0.1g和0.15g是什么意思

适用范围扩 大到所有公路工程;调整了抗震设防标准;修订了液化土的判别方法;补充了软土地基上路基抗震设计的规定;增加了使用橡胶支座的梁桥、弯桥、动水压力、动土压力、连孔拱桥等的地震荷载设计计算公式;修订了反应谱曲线;增补了隧道抗震部分;修订和增加了抗震措施有关条文;结构理论方面改用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法。与原规范相比,在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上以及在内容上均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在本规范施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随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北京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100010),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时参考。

桥梁抗震设防措施等级7,需要用带e的钢筋么?

虽然我不熟悉道桥规范,但我不会相信桥梁结构的抗震等级分有七级!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等级只分四级,基本抗震构造措施是跟着结构的抗震等级的。建筑工程结构必须用带E字(不是e字哈)的钢筋是有范围的,不是所有构件一律要,见混凝土施工规范或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都是5.2.2条规定的范围。所以我推想桥梁里也不会各种构件一律要用带E字的钢筋。聆听高见!猜想楼主题目没有陈述正确,可能说的是地区设防烈度七度。地区设防烈度有可能与结构抗震等级划分有关,但与钢筋带不带E,没有直接关系。见交通部道桥规范,或见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这是国家通用规范。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下面的0.1g和0.15g是什么意思

根据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应按提高一度即8度确定结构的抗震措施,如果是混凝土结构,可以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其抗震等级。

桥梁抗震概念设计?

桥梁抗震概念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使用安全,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很关键,要结合实际。中达咨询就桥梁抗震概念设计和大家说明一下。桥梁是交通生命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震区桥梁的破坏不仅直接阻碍了及时救灾行动,使得次生灾害加重,导致生命财产以及间接经济损失巨大,而且给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带来困难。在近30年的国内外大地震中,桥梁破坏均十分严重,桥梁震害及其带来的次生灾害均给桥梁抗震设计以深刻的启示。在以往地震中城市高架桥或公路上梁桥的墩柱的屈曲、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剪断、钢筋裸露断裂等震害,桥梁防震越来越受到各国工程师的重视。1.典型桥梁震害简介历史上发生的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促使人们去研究和了解这种特殊的自然灾害,探讨减轻震害的对策和方法。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地震工程研究与结构抗震理论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大多数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相应的结构抗震设防原则与抗震设计规范。但是,1971年圣费南多地震(M6.6);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地震(M7.0);1994年诺斯雷奇地震(M6.7)以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均为中等强度的地震,而桥梁的破坏却十分严重。这迫使各国工程师对桥梁震害进行分析,对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与抗震设计原则提出新观点。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典型的桥梁震害。1999年台湾地震中乌溪桥南下线桥墩受剪破坏情况(见图1)。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阪神高整线在神户市内高架桥的倒毁,一共18根独柱桥墩被剪断,长500m左右的梁部侧向倾倒(见图2)。阪神地震中西宫港大桥系杆拱主跨的东连接第一跨的引桥由于支座抗剪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导致落梁破坏(见图3)。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地震中高整公路880号线塞普里斯高架桥。地震中该桥有一段800m长的上层桥面因桥墩断裂塌落在下层桥面上,上层框架完全毁坏(见图4)。2.桥梁震害分析桥梁上部结构由于受到墩台、支座等的隔离作用,在地震中直接受惯性力作用而破坏的实例较少,由于下部结构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则是桥梁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下部结构常见的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1)墩台位移使梁体由于预留搁置长度偏小,使得桥跨纵向位移超出支座长度而引起落梁破坏;(2)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由于抗剪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导致落梁;(3)配筋设计不当,承载力不足,引起结点部位破坏;(4)墩柱失效引起落梁破坏。3.关于桥梁抗震概念设计的一些想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如下原则:强柱弱梁:要求同一结点柱端截面受弯承载力总和大于梁端受弯承载力总和;强剪弱弯:控制截面的抗剪承载力大于抗弯承载力;强结点弱构件:梁柱结点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关键部位,要保证结点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建筑结构抗震的一般原则同样适用于桥梁结构。如前所述,桥梁在地震中往往下部结构破坏,所以在抗震设计中桥墩比桥梁重要。并且桥墩是桥梁结构中最重要的承重构件,桥墩破坏将导致整个桥梁结构的倒塌。在地震作用下,它是压、弯、剪构件,其变形能力不如以弯曲作用为主的梁,因此要使桥梁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应该确保桥墩有足够的承载力与延性。即从桥梁整体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应该要求“强墩弱梁”。如今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增加结构延性,提高结构耗能能力对于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结构的弯曲破坏是塑性破坏,发生弯曲破坏时,钢筋屈服形成塑性铰,从而具有塑性变形能力,构件表现出很好的延性,而且结构的塑性变形使得刚度下降,其所分担的地震作用也相应减少。当结构发生弯曲破坏时可以有效地通过变形来吸收和耗散能量。而结构剪切破坏时,其破坏形态是脆性破坏或者延性很小,不能满足桥梁延性设计的要求。桥墩在地震作用下要有足够的延性,其控制截面处的抗剪承载力要大于抗弯承载力,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即从个别受力构件的角度出发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应该要求受力构件“强剪弱弯”。以往的桥梁震害中,支座破坏引起桥梁结构塌落毁灭屡见不鲜,它历来被认为是桥梁整体抗震性能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城市高架桥梁柱的结点,桥墩与盖梁的结点,桥墩与基础等结点也经常发生破坏。结点是保证结构整体工作的重要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结点受到水平、竖向剪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受力复杂,并且一旦受损难以修复。由于结点受力复杂,目前美国的AASHro规范,欧洲的Eurocode规范和我国的公路抗震设计规范对结点的设计和构造都没有特别的规定。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除了要保证桥墩、桥梁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外,还要保证桥梁节点有足够的承载力,避免节点过早破坏。即“强节点,弱构件”。4.结语(1)如今人们对地震作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单从理论上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不可取,桥梁工程师要从震害中吸取教训,凭借经验进行概念设计在桥梁抗震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2)桥梁震害多种多样,包括桩基折断,地层不均匀震沉陷,砂土液化等,文中只简要介绍了桥墩、支座、结点的震害。(3)无论桥梁结构还是建筑结构其受力构件的受力性质都是拉、压、弯、剪、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两种结构具有相似性,建筑结构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同样可以用于桥梁结构中。桥梁抗震概念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使用安全,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很关键,要结合实际。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桥梁抗震等级什么依据评定的

桥梁抗震等级什么依据评定的根据地震区划图,玛多县地震加速度0.15g,按2020版公路桥梁抗震规范规定,桥梁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桥梁抗震措施等级为三级。拓展资料:(一)野马滩大桥,本次地震烈度(8.4度)高于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可能是设防地震加速度2倍以上,是导致桥梁发生垮塌的直接原因。(二)昌麻河大桥,通常情况下,按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本桥不应该发生垮塌,具体要等中国地震局发布地震烈度图后,才能进一步明确原因。(三)工程师要常怀敬畏之心,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借用《三体》的一句名言: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细则分析?

我国早在1990年1月1日就颁布施行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使用至今已长达将近20年,许多方面已显得落后,不能满足我国公路桥梁快速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在此期间,国内外公路桥梁抗震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因此,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讨论与修正,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要求和规定单独成册,终于在2008年8月29日发布并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以供公路桥梁设计部门进行抗震设计时遵循。《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在设计思想、安全设防标准、设计方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1.桥梁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标准是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最基本问题。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研究者和工程师都提出分级抗震设防的原则:即小震不坏;中震发生有限的结构或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大震发生严重的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破坏,但不产生严重的人员伤亡;而在可能袭击工程场地最严重的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倒塌。这些基本的结构性能目标至今仍被大多数的设计规程所采用。但传统的作法是,只针对单一的地震作用水平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如《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就是这样。现在的问题是针对每一个目标都给出相应的具体设计程序。这样一来,就需要对目前实际上还是单一水准强度抗震设计原则进行修订,采用多水准、多设防目标和多阶段的抗震设计原则[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参照国外桥梁抗震设防的性能目标要求,同时考虑了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T B02-01-2008)[2]中桥梁抗震设防性能目标要求的延续性和一致性,规定:A类桥梁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中震(El地震作用,重现期约为475年)不坏,大震(E2地震作用,重现期约为2000年)可修;B、C类桥梁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El地震作用,重现期约为50~100年)不坏,中震(重现期约为475年)可修,大震(E2地震作用,重现期约为2000年)不倒;D类桥梁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小震(重现期约为25年)不坏。《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3]中桥梁的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各抗震设防类别桥梁的抗震设防目标[4]如表2所示:2.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和能力保护设计2.1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延性抗震设计主要是利用结构、构件自身的延性耗能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设计时是通过增加结构、构件延性来实现,对结构允许出现塑性铰的部分进行专门的延性设计。在该方法中,容许很大的地震力和能量从地面传递给结构,而抗震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为结构提供抵抗这种地震力的能力[5]。由于《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只采用一阶段设计,通过引入综合影响系数来折减地震力后采用弹性抗震设计,其隐含的意思是允许结构进入塑性,对结构的延性性能有相应的需求,但在设计上又没有进行必要的延性抗震设计,其延性能力能否满足延性需求是不确定的,这也是该规范存在的一个较大缺陷。因此,《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对E2地震作用的抗震设计阶段,对延性抗震设计作了明确的规定,弥补了原规范的不足。2.2 能力保护设计《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中引入了能力保护设计原则。1971年美国圣弗尔南多(San Fernand)地震爆发以后,各国都认识到结构的延性能力对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意义;在1994年美国北岭(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神户(Kobe)地震爆发后,强调结构总体延性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为保证结构的延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地震破坏的随机性,新西兰学者Park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能力保护设计原则(Philosophy of Capacity Design),并最早在新西兰混凝土设计规范(NZS3101,1982)中得到应用。以后这个原则先后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等国家的桥梁抗震规范所采用。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设计,使结构体系中的延性构件和能力保护构件形成强度等级差异,确保结构构件的地震破坏只发生在预定的部位,而且是可控制的,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选择理想的塑性铰位置并进行仔细的配筋设计以保证其延性抗震能力;而不利的塑性铰位置或破坏机制(脆性破坏)则要通过提供足够的强度加以避免。如今,能力保护设计思想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接受。3.桥梁减隔震设计桥梁结构减、隔震和耗能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后,已经逐渐进入实用阶段。未来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规范应对这些技术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作出具体、细致的规定。实际上,日、美、欧、新西兰等主要地震国家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已经引入相应的条款。我国新的《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中也将桥梁减隔震设计单独成章,体现出其重要性。应当注意,这一技术对桥梁的实际减震效果虽有少量的验证,但其减震规律变化和经济合理性都有待深入论证。并且,隔震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适用。4.实例分析某桥梁总体布置为40m+40m+40m的连续刚构桥,截面是单箱单室(如图1所示),桥宽9.3m,墩高l0m,桥墩截面如图2所示。该桥所在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1)规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采用Ⅱ类场地土反应谱,取结构重要性系数1.3。经计算,得出结构在恒载、《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描述的地震动作用下第一跨桥墩底、墩梁刚接处、主梁跨中三个控制截面的内力。如表3所示。《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出版及实施后,其在设计思想、安全设防标准、设计方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等方面的较大变化必将引起相关设计、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本文分别从桥梁抗震设防标准、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和能力保护设计、桥梁减隔震设计等几个主要方面将之与原《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一些不同之处,其实为抛砖引玉,以利于对新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查询建筑企业、中标业绩、建造师在建、企业荣誉、工商信息、法律诉讼等信息,请登陆中达咨询、建设通或关注中达咨询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基础设计方法?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相关内容,以供参考。本文对世界主要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的现状进行了概略的比较,着重介绍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的设计方法,并指出了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一、引言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Loma Prieta地震(M7.0)、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M6.7)、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M7.4)、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M7.6)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近几次大地震造成的大量桥梁的破坏给了全世界桥梁抗震工作者惨痛的经验教训。各国研究机构纷纷重新对本国桥梁抗震规范进行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工作。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对结构抗震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十分重视减振、耗能技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桥梁、道路方面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经重新编写,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美国也相继在联邦公路局(FHWA)和加州交通部(CALTRANS)等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修订有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ATC-18,ATC-32T和ATC-40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指南。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或指南无论在设计思想,设计手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于1989年正式发行。随着中国如年代经济起飞,交通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兴建、跨越大江,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阪神地震的经验,地震后桥梁上部结构的修复和重建都比下部基础经济和省时、省力,因此桥梁基础的抗震能力的要求应比桥墩高。三、日本桥粱基础抗震设计方法细节1.按流程,先用震度法设计。震度法基本概念是把设计水平震度Kh乘以结构Kh的计算方法如下:其中Cz——地区调节系数;Kh0——设计水平震度的标准值。其中,δ是把抗震设计所确定的地基面以上的下部结构质量的80%或100%和该下部结构所支承的上部结构质量的100%之和作为外力施加到结构上在上部结构惯性力作用点位置发生的位移。2.用震度法设计以后,如果基础结构是桥台基础或者桥墩的扩大基础,不需要用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法设计。这是因为设计桥台基础时,地震时动力压力的影响非常大,此外结构背面存在的主体也使结构不容易发生振劾。而对于扩大基础来说一般地基条件非常好,因此,地震时基础某些部位转动而产生非线变形可以消耗许多地震能量。3.用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法设计时,首先要判断基础水平耐力有没有超过桥墩的极限水平耐力。这是因为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法的基本概念是尽量使地震时在桥墩而不是在基础出现的塑性铰。如果在基础出现塑性铰,发生损伤后,修复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把基础的行为控制在屈服范围内。如果基础水平耐力小于桥墩的极限水平耐力,则要判断桥墩在垂直于桥轴方向的抗震能力是不是足够大(按式(3))。因为如果桥墩在垂直于桥轴方向具有足够大的抗震能力(例如壁式桥墩),而且基础的塑性反应在容许范围以内,则基础的非线性行为能吸收大量的振动能量并且基础仍然是安全的。桥墩的极限水平耐力Pu≥1.5KheW(3)Khco——设计水平震度的标准值;Cz——地区调节系数;μa——容许塑性率;W-一等价质量(W=Wu十CpWp);Wu——振动单位的上部结构质量;Wp——振动单位的桥墩质量;Cp——等价质量系数(剪断破坏时1.0,剪断破坏以外是0.5)。4.桥墩的极限水平耐力满足Pu≥1.5KheW时,对基础塑性率进行对照检查。虽然基础的非线行为能吸收大量振动能量,但是对于有的基础部件来说,可能会遭受过大的损伤。所以要控制基础的反应塑性率,按如下要求:μFR≤μFL(4)式中μFR——基础反应塑性率;μFL——基础反应塑性率的限度。5.发生液化时,要降低土质系数。随后的计算(对照和检查)同上述方法基本一致。6.在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法的流程中,最后是对基础水平位移、转角的对照和检查。要求是基础最大水平位移为40cm左右,基础最大容许转角为0.025rad左右。四、结语本文对世界主要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比较,主要介绍了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总的来说,日本的基础设计方法规定比较细致,相对而言,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比较笼统,对于扩大基础和桩基础没有分开规定。这一点,在新规范制定时应予以重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法律分析:《规范》适用于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圬工或混凝土拱桥、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的梁桥的抗震设计。斜拉桥、悬索桥、单跨跨径超过150m的梁桥和拱桥的抗震设计,除满足本规范要求外,还应进行专项研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条 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否符合前款规定进行立项审查,对符合前款规定的予以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立项的,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一条 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研究?

近些年来,在我国乃至世界地震灾害频频发生,公路桥梁等交通工程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在灾害中减轻公路桥梁的损害程度,我们都觉得有必要增强桥梁的抗震能力,加强桥梁工程抗震的研究。在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当中对桥梁的抗震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要做到预防为主兼顾治理,对现有的桥梁做好全面的调查,建立档案,做好抗震设计工作,开展桥梁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和试验,做好抗震强度和稳定的设计工作,满足抗震要求。  一、桥梁的震害原因分析  现结合国内外以往的地震,大部分桥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分析其震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桥台震害其主要表现为桥台与路基一起滑动并移向河心,以致桥头、重力式桥台的胸腔及桩柱式桥台的桩柱不同程度沉降、开裂、倾斜和折断等。另外,桥头的沉降会导致翼墙损坏并开裂,而重力式桥台胸腔开裂会引起整个台体被移动并下沉。  2.桥墩震害在地震力作用下桥墩会不同程度的倾斜、沉降、滑移、开裂、剪断和钢筋裸露扭曲。  3.支座震害根据以往工作经验,会发现某些桥梁的支座设计并未充分考虑抗震的需求,如某些支座形式和材料上存在缺陷、在构造上连接与支挡等构造措施不足等,以致支座在地震力作用下会发生较大的变形和位移。  4.地基与基础震害在地震力作用下地基中的砂土会被液化,以致地基失效,基础沉降或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地面较大变形,地层发生水平滑移、下层、断裂等。地基与基础震害会使桥梁发生坍塌,给震后修复工作带来困难。  5.梁的震害梁的震害主要是有桥台震害、桥墩震害、支座震害等引起的,其主要表现为主梁坠落,这也是最严重的震害现象。  二、关于桥梁的抗震设计  1.体系的整体性和规则性  桥梁的整体结构要协调,上部结构应尽可能是连续的。较好的整体性结构可有效防止构件及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震散掉落,同时它也是结构发挥空间作用的基本条件。不管是在平面还是在立体上,结构的设计都要力求使桥梁在质量、刚度、几何尺寸等方面协调匀称,避免突然变化。  2.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源于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并使结构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在不增加重量、不改变刚度的前提下,提高总体强度和延性是两个有效的抗震途径。刚度的选择有助于控制结构变形;强度与延性则是决定结构抗震能力的两个重要参数。由于地震动可造成结构和构件周期反复变形,使其刚度与强度逐渐退化,因此,只重视强度而忽视延性绝对不是良好的抗震设计。  3.强度安全度差异适中  能力设计思想强调强度安全度差异,即在不同构件与不同破坏模式之间建立不同的强度安全度。通过强度安全度差异,确保结构在大地震下以延性形式反应,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在我国以前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中,普遍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思想。  4.设置多道防线  尽量使桥梁设计成具有多道抵抗地震侧向力的体系,在高强度的地震中,一道防线遭到破坏后,则有另一道防线可以支撑着桥梁,不至于使桥梁出现倒塌的现象。因此,超静定结构优于同种类型的静定结构。  5.多阶段设计方法  随着对地震产生机理、地震动特性以及地震作用下各类结构动力特性、破坏机理、构件能力研究认识的加深以及对结构在不同发生概率地震作用下预期性能目标的不同,促使结构设计在设计原则、设防水准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由原来的单一设防水准一阶段设计逐渐改进为双水准或三水准两阶段设计、三阶段设计,以及多水准设防、多性能目标准则的基于结构性能的设计等。  三、桥梁抗震加固技术  地震波传到地基,使桥梁因受地震的影响而引起垂直和水平运动,导致桥梁桥体也会因此产生垂直和水平运动。桥体结构同时增加地震的荷载惯性力,加大他的变形和受力。竖直的惯性力只对不对称的、双悬臂结构的桥产生较大的地震力。  1.1伸缩缝加固  设置拉杆是针对桥梁结构出现位移时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在限制结构位移的同时,也可在相邻框架间传递纵向地震力。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并不能用简单的弹性分析方法就能获得结果,基于伸缩缝相对复杂的模型进行的非弹性动力分析,表明他们的最大纵向位移可以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出来。另外,可使用的方式还有拓宽支撑面,螺旋连接等方式进行加固。  1.2落梁抗震加固  落梁抗震加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纵向落梁的抗震加固,一方面是横向落梁的抗震加固。横向落梁加固方面通常采用钢丝绳横向连接加固,另外可用横向挡板方式进行加固。  1.3结构抗弯能力加固  加固效果问题,与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方法相类似,同时应确定上部结构强度在发挥出来时所需要的变位程度是否会落在桥台上,即地震是否被限制在纵向反应范围之内;上部结构是否有足够的延性承受等。此种方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强度问题:减少作用力。  2.1拱桥上部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与方法一般来讲,大跨径拱桥比小跨径拱桥更容易遭受地震破坏;高墩台比低墩台更容易遭受地震破坏;多孔连续拱桥比单孔桥更容易遭受地震破坏;双曲拱桥比板式拱桥更容易遭受地震破坏,这些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拱桥的加固,主要以整体加固为主,并对薄弱部分进行强化处理。  1)石拱桥的加固中,在拱圈跨中,1/4跨处增设三道钢板、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锚箍拱圈,对于拱上建筑的处理与梁式桥的处理方式相同。  2)双曲拱桥的加固。在拱波个拱肋之间的裂缝,可以用环氧混凝土、混凝土进行压浆处理;拱板上增设钢筋网并用混凝土填筑,厚度应达10cm;钢筋网的搭接应保证了拱圈的整体性;拱肋之间采用加强筋或梁进行连接;对桥墩、桥台的放拱脚处采用加强钢筋再浇筑混凝土进行增强处理,此时要注意负弯矩作用的影响。  2.2桥梁下部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与方法  在桥梁抗震加固设计中,基础加固可能是最昂贵的,所以,根据原来结构的受损状况,考虑到在受力状态下地震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确定出加固方法。除了地基土液化及斜坡上土体体滑移所引起损害外,其他应进行基础专项性考虑。  1)加固盖梁一柱节点区。其主要方法有减少盖梁中的地震力作用;提高盖梁的抗弯强度;提高盖梁的抗剪强度;提高盖梁的抗扭强度;修复的可行性处理;连接节点预加力应力;用外套层加固结构连接点;更换节点;  2)提高基础稳定性。在地震中,基础摇摆可以认为是隔震的一种措施,说明这种隔震方式有效的削减了桥墩和上部结构的地震影响。主要使用的加固方法有:锚杆法;增大基脚平面尺寸法;增设阻尼装置法;连续梁法;  3)提高基础抗剪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桥梁的抗震设计及抗震加固技术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桥梁的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工作。以更好的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分级设防标准,确保公路工程各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度,使公路交通成为安全、可靠的“生命线工程”。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