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作品简介与赏析《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 中。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 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 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 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 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 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 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 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 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 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 以能够长寿。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 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 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 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拼音

论语十二章全文拼音版子zǐ曰yuē :“ 学xué而ér时shí习xí之zhī , 不bù亦yì说yuè乎hū ? 有yǒu朋péng自zì远yuǎn方fāng来lái , 不bù亦yì乐lè乎hū ? 人rén不bù知zhī而ér不bù愠yùn , 不bù亦yì君jūn子zǐ乎hū ?”《 学xué而ér 》曾zēng子zǐ曰yuē :“ 吾wú日rì三sān省xǐng吾wú身shēn : 为wèi人rén谋móu而ér不bù忠zhōng乎hū ? 与yǔ朋péng友yǒu交jiāo而ér不bù信xìn乎hū ? 传chuán不bù习xí乎hū ?”《 学xué而ér 》子zǐ曰yuē :“ 吾wú十shí有yòu五wǔ而ér志zhì于yú学xué , 三sān十shí而ér立lì , 四sì十shí而ér不bù惑huò , 五wǔ十shí而ér知zhī天tiān命mìng , 六liù十shí而ér耳ěr顺shùn , 七qī十shí而ér从cóng心xīn所suǒ欲yù , 不bù逾yú矩jǔ 。”《 为wéi政zhèng 》子zǐ曰yuē :“ 温wēn故gù而ér知zhī新xīn , 可kě以yǐ为wéi师shī矣yǐ 。”《 为wéi政zhèng 》子zǐ曰yuē :“ 学xué而ér不bù思sī则zé罔wǎng , 思sī而ér不bù学xué则zé殆dài 。”《 为wéi政zhèng 》子zǐ曰yuē :“ 贤xián哉zāi , 回huí也yě ! 一yī箪dān食sì , 一yī瓢piáo饮yǐn , 在zài陋lòu巷xiàng , 人rén不bù堪kān其qí忧yōu , 回huí也yě不bù改gǎi其qí乐lè 。 贤xián哉zāi , 回huí也yě !”《 雍yōng也yě 》子zǐ曰yuē :“ 知zhī之zhī者zhě不bù如rú好hào之zhī者zhě , 好hào之zhī者zhě不bù如rú乐lè之zhī者zhě 。”《 雍yōng也yě 》子zǐ曰yuē :“ 饭fàn疏shū食shí , 饮yǐn水shuǐ , 曲qū肱gōng而ér枕zhěn之zhī , 乐lè亦yì在zài其qí中zhōng矣yǐ 。 不bù义yì而ér富fù且qiě贵guì , 于yú我wǒ如rú浮fú云yún 。”《 述shù而ér 》子zǐ曰yuē :“ 三sān人rén行xíng , 必bì有yǒu我wǒ师shī焉yān 。 择zé其qí善shàn者zhě而ér从cóng之zhī , 其qí不bù善shàn者zhě而ér改gǎi之zhī 。”《 述shù而ér 》子zǐ在zài川chuān上shàng曰yuē :“ 逝shì者zhě如rú斯sī夫fú , 不bù舍shě昼zhòu夜yè 。”《 子zǐ罕hǎn 》子zǐ曰yuē :“ 三sān军jūn可kě夺duó帅shuài也yě , 匹pǐ夫fū不bù可kě夺duó志zhì也yě 。”《 子zǐ罕hǎn 》子zǐ夏xià曰yuē :“ 博bó学xué而ér笃dǔ志zhì , 切qiè问wèn而ér近jìn思sī , 仁rén在zài其qí中zhōng矣yǐ 。”《 子zǐ张zhāng 》

有哪个版本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一、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注释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地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4、愠:生气,发怒。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6、吾:人称代词,我。7、日:每天。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是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11、信:诚信。12、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3、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14、立:立身,只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15、惑:迷惑,疑惑。16、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19、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赏析:《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论语十二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笔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翻译1、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国学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国学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是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十二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二、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论语》评价在历史上,《论语》的地位非常独特。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威力可见一斑。《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的星河之中,孔子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论语》则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儒家经典之一。对于中华文化精神的奠基与确立,恐怕没有哪一个人能够与孔子并论,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够与《论语》媲美。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 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翻译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 翻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翻译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 翻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 翻译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翻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学常识 “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内容如下:曾子曰:“吾6日7三省8吾身:为人谋9而不忠10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1乎?传12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13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4,四十而不惑15,五十而知天命16,六十而耳顺17,七十而从心所欲18,不逾矩19。”《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20,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1,思而不学则殆22。”《为政》。子曰:“贤哉,回23也!一箪24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25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26者27不如好28之者,好之者不如乐29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30,曲肱31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32而富且贵,于33我如浮云34。”《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5。择其善者36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37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8。”《子罕》。子曰:“三军39可夺40帅也,匹夫41不可夺志也。”《子罕》。

高中新课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

高中新教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晓,明白。)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到知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操练和复习,这样的学习不也让我感到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投到我孔门之下),我不也感到快乐吗?人家不理解我,而我并不感到愤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为别人考虑事情有没有不尽心尽力呢?我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够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的技能(教给我的知识)我有没有反复练习(操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独立做事,四十岁的时候遇到事情不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天意何在了(哪些事情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的时候就能听进去不同的意见,七十岁的时候就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越过规矩(超过规范)。”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复习(温习)学过的知识(经历过的事情)而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就可以成为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你如果只学习而(但)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定见。”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真是高尚啊,这个颜回啊!一箪(碗)米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的贵族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是颜回也不改变他的(好学的)乐趣。真是贤德啊,我的弟子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怎样学习的人,不如那些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那些以学习为乐的人。”第二种理解:“懂得仁义的人,不如那些喜爱仁义的人;喜爱仁义的人又不如那些以施行仁义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而枕在胳膊上睡觉(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富有的生活和高贵的地位,这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不可靠,也不长久。”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多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里面。我可以选择他好的方面跟着他学,看到他不好的方面我要对照自身来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在河边(站在河流的上游)说:“逝去的(时间)就像这河流一样(匆忙)啊,不(遗漏)放弃任何一个白天和黑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啊,但男子汉却不可以他的改变志向啊。”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最近发生的事情,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啊。”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胡说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高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文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就: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      如…何: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贤:德才兼备的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虑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   文:文饰   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士:有抱负的人。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    子曰:“譬(pi)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kui),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譬如:比如。篑:盛土的筐子:中止,停止。往:前进。     子曰:“知(zhi)者不惑(huò),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聪明;智慧。 忧:忧愁。  惧:害怕,恐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禺笨,也要照你的话去做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小子:指学生们。观:观察力  。怨:讽刺。迩:近。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晓,明白。)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恕,汉语拼音为shù。这个恕字,虽然经过孔子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但他的含义很广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够推给他人。这里包括言语行为都在其中的。)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国学经典: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解

国学经典: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解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下面我准备了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提供给大家参考!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孔子论语故事   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名字很奇怪,叫宓子贱。宓子贱在鲁国的单父这个地方任职前,去拜谒孔子。孔子叮嘱他:“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反而轻易否决别人,更不要轻率许人,这样容易丧失操守。”   子贱在位期间,齐国进攻鲁国,单父恰好在齐军的必经之路上。此时正值秋收,田里的麦子成熟在望,但齐军一来,粮食肯定会被敌人抢走。   单父的百姓急了,纷纷向宓子贱提议说,应该赶在齐军到来之前,发动所有人抢收麦子。因为是非常时刻,也不要管谁种谁收,谁抢到就归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齐国人!但宓子贱早已拿定主意,前来请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齐军很快攻到单父,田里的麦子被他们一抢而光。   过了几天,鲁国当政的贵族季孙氏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怒:这宓子贱怎么能把粮食拱手相让给外来侵略者呢?他亲自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可宓子贱说:“今年田里没有收成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种再收。但如果我允许大家去抢收麦子,那么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会暗暗盼着明年还有这样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样一来,地方的民风就跟着变坏了。对于鲁国来说,一季麦子是小事,但如果让老百姓产生了靠敌人入侵而发财的念头,他们就不会拼命抵抗敌人的侵略了,这才是鲁国的大害啊!衡量了这个利害关系后,该放弃的还是一定要放弃。”   听了宓子贱的话,季孙氏惭愧地说:“我真是目光短浅,比不上宓子贱的智慧啊。” ;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In the practice of art, what is valuable is natural spontaneity. Aording to the rules of art held by the ancient kings it was this quality in a work of art which constituted its excellence; in great as well as in *** all things they were guided by this principle.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著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著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动 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哪里有?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著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著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孔子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记得好评和采纳,答题不易,互相帮助,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禽虫十二章 白居易 禽虫十二章 燕违戊己鹊避岁,兹事因何羽族知? 疑有凤王颁鸟历,一时一日不参差。 [不知其然也。燕衔泥常避戊己日,鹊巢口常避太 岁,验之皆信。] 水中科斗长成蛙,林下桑虫老作蛾。 蛙跳蛾舞仰头笑,焉用鲲鹏鳞羽多? [齐物也。] 江鱼群从称妻妾,塞雁联行号弟兄。 但恐世间真眷属,亲疏亦是强为名。 [故名也,江、沱间有鱼,每游辄三,如媵随妻, 一先二后,土人号为婢妾鱼。礼云:雁兄弟行。] 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 须知年老忧家者,恐是二虫虚苦辛。 [自警也。] 阿阁鹓鸾田舍乌,妍媸贵贱两悬殊。 如何闭向深笼里,一种摧颓触四隅? [有所感也。] 兽中刀枪多怒吼,鸟遭罗弋尽哀鸣。 羔羊口在缘何事,暗死屠门无一声? [有所悲也。] 蟭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 应是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 [自照也。] 蠨蛸网上罥蜉蝣,反覆相持死始休。 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仇。 [诫报也。] 蚁王化饭为臣妾,螺母偷虫作子孙。 彼此假名非本物,其间何怨复何恩? 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 鸟兽不曾看本草,谙知药性是谁教? [尝猎者说云:鹿若中箭发,即嚼豆叶食之,多消 解。箭毒多用乌头,故云乌毒。又燕恶艾,雀欲 夺其巢,先衔一艾致其巢,辄避去,因而有之。] 一鼠得仙生羽翼,众鼠相看有羡色。 岂知飞上未半空,已作乌鸢口中食。 鹅乳养雏遗在水,鱼心想子变成鳞。 细微幽隐何穷事,知者唯应是圣人。 [鹅放乳水中,不能离,群雏从而食之,皆饱而去 之。又如鱼想子,子成鱼,并皆是佛经中说。] 白居易《寒闺怨》唐诗原文及鉴赏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深义。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①十二章 【原文】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原文】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规矩,规范。 【语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原文】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语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 i),有害。 【语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原文】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 堪:忍受 【语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原文】 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雍也》) 【注释】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 (hào):喜欢,爱好。 ④乐(lè):以??为乐趣。 【语译】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 指热水。 ②肱(gōng):胳膊。 ③于:对,对于。 【语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语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原文】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语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原文】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 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语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原文】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③仁:仁德。 【语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相关内容: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仁,仁德。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