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孟晚舟回国第二天的语文课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孟晚舟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孟晚舟,197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加拿大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是中国企业家、电信工程师,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长女,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学士学位。

《孟晚舟回国第二天的语文课》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1、问题导向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跨学科整合:教师通过引入法律、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相关法律法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3、个性化学习: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个性化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 [浅谈新课程环境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二是教学体现新课程观念。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生物教学;新课程观念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教学如何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怎样体现新课程观念?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   1.树立新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课程就是科学的科目”的观点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认同。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相去甚远。于是学科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脱离了社会发展。   新课改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课程。就生物学科而言,新课程改变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来认识生物学现象和学习生物学知识,从而强化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使新课程的功能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转变为三维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建立新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观念中只有一种系统,那就是知识系统,很少会考虑到知识以外的其他系统的存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意义。生物学知识固然有其自身的系统性,但是这只是一种概括化、抽象化、体系化的系统。从学生学的角度看,生物学知识还可以还原成它本来的混沌状态,与它相关的事物和真实环境一起构成生态系统。就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鸟类,既可抽象出生物学的知识,也可抽象出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还可以抽象出文学、艺术甚至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学习的基本方式来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所有活动均具有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主要是非系统化的学习,如情景性的学习、问题性的学习、感悟性的学习等,因此我们应根据生物学新课程体系的特点,摒弃过去高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方式的教学观念,建立和形成多种学习方式并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教学观。   二、教学体现新课程观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高中学生通过对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尊重那些学习努力、热爱科学、理科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因为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生物学内容时理解方式和深度会有所不同。过去,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理科倾向突出的那部分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新的高中生物课程宗旨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面向全体叙述,促进其共同发展。   注重个性化教学,是指在我们考虑了每个学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那些在数理逻辑和科学方面有特长的优秀学生的存在。新教材选修模块的设置,以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创建,为教材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这就给生物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地处理,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为那些有兴趣、有精力、希望深入学习生物学的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特长,展示才华。   2.关注学生发展   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基础上,高中生物课程要继续提供公民必备的生物知识与技能。高中学生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陈述性原理的生物知识,又能进一步掌握观察技能、实验制作技能。这些知识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近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化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我们生活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3.重视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生物教学尤其要注重生物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在参与探究时,学生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也在于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   生物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同步进行,主要内容包括:(1)题目的自主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2)课题组成员组合的自由性,兴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组,有利于全员参与和开展研究。(3)指导教师的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指导者。(4)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因为探究生物问题是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必然大大提高。(5)时空的不固定性,空间、时间根据课题进展而不相同,学生的自由度很大,真正使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以前的生物教学重点在生物学理论上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难以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生物教学中应涉及对学生有用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探究其原因,其实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其内容也涉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首先,实现生物学习评价的多元化。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生物学习评价目标的认识从狭隘的“胡同”中走了出来,那种仅仅以双基落实为终极目标而忽视生物能力、生物意识、生物情感的做法已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而代之以多元化的评价。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生物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状况、促进与鼓励生物学习的良好作用。   其次,强调生物学习评价的“三个结合”。生物学习评价应强调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总之,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是分出等级,评价的目的是使叙述发现不足,找准目标,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优化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围绕着实验建立起来的学科,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生物实验教学部分却是生物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薄弱点,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由于实验教学质量不高而造成的“拖后腿”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大刀阔斧地对现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用黑板做实验”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的压力在不断地压迫着每一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以考试“马首是瞻”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实验活动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导致生物实验在考试大潮下备受冷落。在很多教师看来,依靠讲实验、背实验就能够足以应付考试过程中的实验部分考察,而无须花过多的精力去开展各种生物实验,这样就导致生物实验教学中“用黑板做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着。    2.片面强调验证性实验    在高中阶段,大多数的实验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这也是高中阶段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掌握生物规律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虽然我们肯定验证性实验的价值,然而,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生物实验还有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任务,而相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却难以保证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过多的开展验证性实验,会封闭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3.实验过程中教师“一手抓”    在新课程理念下,之所以非常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因为这一能力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从实验的准备、实施到最后的总结归纳,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考察和训练,而要想实现实验教学的这些教学效果,必须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开展实验活动的时候往往“一手抓”地帮助学生从头到尾准备妥当,学生只须按照教师事先制定的方案,提出的要求,做一个“提线木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的能力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实验教学的价值大量丧失。    4.过分依赖多媒体工具    如今,多媒体工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教学活动中,其中也包括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生物实验可以弥补很多传统实验方式的不足,对于优化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然而,有些教师却在使用多媒体工具的时候不懂节制,过分依赖多媒体,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常常以录像或者实验演示课件来替代生物实验,学生只能用眼“看”实验,而无法用手做实验,导致实验能力的欠缺。    面对高中实验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呢?    二、优化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1.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    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无法为考试加分的实验活动始终备受冷落,从而导致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总是裹足不前。因此,要想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优化实验教学活动,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实验课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楚它与理论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肯定生物实验在辅助理论讲解,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方面的价值,让师生充分认识到认真开展实验活动的必要性,这样对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验证已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知识是生物实验活动的两大价值功能体现,然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往往都较为重视运用实验的验证功能,在开展生物实验的时候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而对实验的探究性功能却很少挖掘,导致学生这方面实验能力的缺失。为此,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挖掘实验的探究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中的探究活动。例如,笔者在讲到“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实验时,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用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制作临时装片:为什么盖玻片和载玻片要用纱布擦拭干净?如果擦拭的不干净,是否会影响到实验观察的效果?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滴的是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滴的却是生理盐水?取材时能否取用洋葱鳞片叶外表面上的薄膜?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引导,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也就成为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过程,而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探究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具有诸多益处。    3.努力提高学生实验活动的参与度    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应当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操作实施、结论分析这样几个环节,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开展的实验活动中,学生根本无法充分接触到这样四个环节,而是一味地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实验活动相对被动,参与积极性很低。在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实验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实验参与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实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改变教师过去“一手抓”的局面,这样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渗透实验”之前,就让学生思考一下能不能用其他的材料替代课本实验中用的“玻璃纸”,结果有的学生想到了纸,有的学生想到了纱布,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鸡蛋膜。在学生的各种提议中,大家纷纷进行了尝试,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果如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明显高过以往,并且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恰当选用多媒体工具辅助实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潮流,但无论如何,多媒体都不应当成为我们开展生物实验的主要形式,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工具来辅助实验教学。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时,从洋葱的培育,到取根、解离、漂洗,时间跨度往往较长,学生很难形成较深的印象,从而导致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出现各种问题。为此,笔者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先利用多媒体工具把整个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用动画课件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这种试听体验,给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再开展实验活动就顺利很多。    5.积极开展课外实验    课堂实验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但如果我们把实验活动局限在课堂之内,会大大限制实验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在生物实验中,有一些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和观察,同时又不是很复杂,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把学生引向课堂以外,积极开展一些课外实验。例如,为了说明“植物具有顶端优势”这一现象,笔者就带领学生一起到校园观察各种植物枝条还有顶芽和侧芽的长势及大小并寻找规律 ,学生通过这一简单的室外实验观察便能够充分了解到植物端优势的存在及形成原因。这种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观察实验的机会,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不容乐观,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实验教学地位较之于以前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很多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对实验教学的改革。相信在新课改的契机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实验教学一定能不断得到优化,更好地向素质化的方向前进。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与新课改同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自我提高,自发学习,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借鉴和探讨。一、教学反思的作用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二、教学反思的内容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如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如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三、教学反思的策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内容错综复杂,覆盖面广,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一)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把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二)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三)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写“教学后记”,不但不是负担,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促进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历史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反思之间的关系,要以学习为“舟”,以研究为“桨”,以反思为“帆”,积极主动地投身予新课改,相信一定会推动新课改和历史教学工作驶向成功的彼岸,高中历史教学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索] 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实践新课程最值得研究的一个教育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得到更快发展的一次机遇。新的教学理念从各个层面指明了高中物理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要内容,体现了物理学自身及其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教师必须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课上得更开放、更生动。教师要调整好心态,把重点转移到“过程与方法”上,必须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研究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机会,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环境。   1.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领悟新课程真谛   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是决定这次课改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要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革命性变化。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又不能盲目的试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不允许失败,失败了就会贻误一代人。我们应在物理教学中研究三维目标的落实措施,适应教学方式、学习形式、教学评价的变化,大胆探索,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求发展,从反思中求落实。   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并非是完全抛弃原有的好的做法(如重视基础知识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我们应该承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如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不重视物理实验,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绝不是一无是处。而新课标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出台的。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才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价值所在。因此,对于新课标新课程,我们不必人为地给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旧课程,没有必要过多地去斥责。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我们不是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完善、要发展。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开放的课堂体系,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实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是“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就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更多地扮演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二、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1.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特别是要做一名出色的物理教师, 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敬业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物理教师, 就要热爱物理学科教育, 以喜爱专业、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感感染学生;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迫切地希望他们成才,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确立威信,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中学物理教师要有全方位的知识能力素质   在拥有丰富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例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计算机语言与操作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具性知识已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新课程, 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教育教学基本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物理观察和实验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与创新能力。      三、物理新课程应该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      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或各有侧重,但在深层蕴涵的价值取向上,则是沟通的、互补的,共同的目标指向就是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对此,有人把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比喻为一个三棱锥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里,真、善、美将越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由此可见,我们以往在物理课程中对科学的人文价值几近漠视,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不够高。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文化和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都是残缺和扭曲的。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在素质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对理想教育的追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作课后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理念: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2.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从实质上说,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是工具主义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应。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目标:根据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高中培养目标,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 (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繁、难、偏、旧是高中课程内容的基本描述。课程内容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升学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随意拔高教学大纲的要求,使课程内容超出原有国家课程内容的要求。二是知识取向价值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致在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对知识过于重视以及高考以纸笔考试为主的方式在客观上强化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使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被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这样一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排斥现代知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课程知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课程内容的陈旧也就不足为怪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知识改革和重建强调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谓时代性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一些具有时代性的鲜活的知识要纳入到课程内容中,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封闭性,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为课程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把现代知识纳入课程内容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国家课程或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进行。基础性是我国传统课程的基本特色,以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导致课程功能和目标异化、扭曲。在新课程改革中,基础性被赋予新的含义,其实质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一个国家公民所必需的知识、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所必需的知识。基础性反映我国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选择性原则主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种选择性就是要改变以往单一、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赋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这种选择实际上是适应学生的课程理念在课程内容上的反映。选择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学会选择,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选择,这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学生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是多种多样。以往单一的课程结构只重视学生的统一发展,忽视学生个性的养成。因而,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一种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课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改革从三个方面重构课程结构:1.设置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改变传统的学科占据课程主导的局面。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需要和学科群的发展驱使而规划的学生学习的范围。新课程规定学习领域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和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构成。学习领域的设置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思想。它一方面避免了传统学科课程之间相互隔离的状况,加强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关照了学生的发展和经验。科目是学科,是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单位。新课程中除了综合实践活动外,其他7个领域设置了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12—13个科目,新设艺术和技术科目。科目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相联系。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围绕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生活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不同模块可以组合。模块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模块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形的梯状序列,使课程内容得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系。其次,模块为学生和教师的经验介入课程提供空间,为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提供前提,也为科学技术进入课程提供整合的空间。最后,模块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可能性。2.合理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使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我国以前的高中也设置过选修课,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必修课被人为赋予了极高的学科价值,而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的装饰。新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这样一种状况,充分发挥选修课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在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关系上,形成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的新思路。首先,新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Ⅰ和选修课Ⅱ。由于采用模块的方式,学生在必修课之中也有一定的选择性。选修课Ⅰ由国家研制,选修课Ⅱ由学校开发,但是国家规定选修的基本要求。其次,在开设选修和必修课时,保证学生的基础性。对选修科和必修课基本关系的处理,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偏科导致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又赋予选修课程以重要的价值,改变了以往选修课程不受重视的局面。3.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学习经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要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以学科课程为依托,扩展、深化学科课程中提供的研究主题,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和活动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是通过研究而学习,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国家规定了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必修课,三年为15学分,再加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际的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学分为23学分。(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以及学生自主性主要通过学生自订学习计划来进行。学生在学校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在学校提供的课程之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自行拟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自主选课和自订学习计划是学生主体性提升的表现。自订学习计划避免了统一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决定发展的意识。当然,学生制订的学习计划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成人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学生自订的学习计划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高中新课程要求实行学分制管理,这是与学年制管理不同的弹性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改变以往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评价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功能。以往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实际上是评价功能的窄化,是对评价某一方面功能过度重视,而发展性评价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评价的功能,它包含以往评价的合理性。课程改革也要求改变传统的高考决定学校发展和学生质量的状况,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评价机制。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最易了解学生发展状况的地方。校本评价制度的建立,把评价的权利归还学校,学校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这样使外部评价和校本评价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在评价方式上,转变以往的量化评价为主的形式,逐渐走向质化评价。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和学生成长过程的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功能。(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赋权承责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课程发展中,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前沿。但在传统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成为行政机关制订的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学校作为课程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这种集权制管理造成的后果是,学校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式,丧失自己发展的特色,同时造成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课程变革和实施。新课程改革倡导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权利归还学校,在归还权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校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承担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的自主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地调整,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一是自己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的特色,保证学生的发展。

化学教师如何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课堂仍是新课程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如何组织好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本文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教学以及媒体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化学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组织好课堂教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经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现阶段,班级授课制仍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仍是新课程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但由于近几年我县教师管理体制的变化,高完中和城区初中的扩班增容,不少富有潜力的优秀初中化学教师部分向主城区流动,部分考调到高完中和城区几所中学,致使全县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化学师资力量较以往大大削弱。现在留在初中的多为师范数化班毕业的老教师和近几年招考的非专业教师,少有的几个中青年教师后学历虽是本科,但也是函授和中文自考毕业,真正从师范院校毕业和后学历为化学的专科生已不多,部分教师对老教材比较熟悉,自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化学新课程的教材体例,目标要求,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不强,专业素质不高,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为了让现有教师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改,我们除强化课程新理念的学习,搞好新教材的培训,认真开展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抓好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外,重点是引导教师组织好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经过一年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那么如何组织好化学新课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明确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前提。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根据“生活—化学—社会”的线索组织学习内容,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要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重视设计是基础 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整合三维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合理组织学习内容;要考虑化学启蒙教育基础性的特点,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谨,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结合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介绍化学知识、观点和方法;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选择与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如何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出发,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学习化学科学的方法,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科学素养。总之要打有准备之仗,不上无预设的课。 三、转变行为是关键 有人说,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才有学生的地位和行为的转变。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配角,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课堂上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确立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真正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习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教学”向重“个性化教学”转变。逐步培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学会放开手脚,充分利用前面学习《氧气》已有的“固体+液体”和“固体+固体”制取气体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小组合作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课前要求学生:1、查阅你所知道的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哪一种更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2、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内容。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准备,用实验通知单告诉实验室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课上由学生汇报选用哪种方法制取,为什么?选用什么装置,依据是什么?如何验证?教师点评,各组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体验实验成功地喜悦,得到自主创新的满足,增大学习化学的信心。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从中教师既可了解学生掌握“双基”的情况,发现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潜能,学生又能感觉到自己作课堂主人的欣慰与责任,主体意识也能逐步建立起来。 四、改变方式是核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也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化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接受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 “听、记、背、练”的被动状况。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与思考、调查与分析、资料查阅与信息收集、阅读与发现、讨论与交流、实验与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方法,感受学习与探究乐趣的同时,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的科学探究就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读化学”和“听化学”方式截然不同,它要求为学生提供“做科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做”来学习化学。如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就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动手探究,例如试一试都是无色液体的水和酒精,那种物质能点燃;试一试在酒精灯上点燃纸花和硬纸板的难易;尝试熄灭蜡烛火焰的种种方法,回忆生活中熄灭煤气炉火或煤炉火焰的经验,从“做”中领悟和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比单纯从原理上分析或让学生被动的观察老师的演示、验证讲述的道理,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 五、优化实验是重点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所以化学新课程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求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验证假设,获得问题的解决或取得探究的结果。《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41个实验系列,其中80%以上的试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可见化学实验不再仅仅是学生验证化学知识、训练操作技能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因此在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学习“分子的性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酸雨的形成及危害”、“钢铁制品生锈的条件和防锈方法”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按自己的方案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只作为设计的引导者、实验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者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以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优化实验教学还要重视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及时补充易耗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同时老师也要创新思维,在用好现有器材和药品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常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用替代品进行化学实验。如用废弃的饮料瓶、小药瓶、一次性塑料杯、碗作反应容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取用药品或作定量反应容器,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红砖粉末代替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分解双氧水制氧气,用常见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短缺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熟悉的素材,学习身边的化学,解决周围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能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六、整合媒体是手段 媒体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可以提供丰富、优化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集于一体,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送效率,同时还可以把化学反应“由快变慢”(如用慢动作播映爆鸣气燃烧现象)、“由慢变快”(如把铁制品锈蚀的现象用几个镜头浓缩表现出来),可以把某些图像“由静变动”(如用Flash动画模拟分子的运动和变化,模拟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等),用录像将某些真实的事件重演(播放小白鼠在密闭的玻璃罩里呆一天后逐渐疲乏、室息,像钟罩内充入氧气,小白鼠又渐渐复活的录像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形象直观的现象,又能更深刻地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部分可见度不高的演示实验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实况直播”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可以让大班额中、后排的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和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可以用电脑多媒体灵活自如的移动、修改、叠加实验装置,绘制装置图,比在黑板上绘制既省时、效果又好;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及时收集处理和传输教学反馈与学习评价信息,使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和融洽;还可以编制课件、提供学习资料在网络教室进行交互式学习。另外,互联网上有异常丰富的化学资源,教师可以参考和借鉴,学生也可以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或与同伴交流。所以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 但近两年我发现少数教师喜欢把实验制成课件演示或用课件代替板书的情况,对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危险性大、耗时长的实验可以计算机进行模拟,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取代化学实验,可以演示或学生可操作的实验还是要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才有真情实感或亲身体验,才能体现化学的特点,发挥实验的功能;课堂上,教师边教学边板书,才有利于学生明确重点,把握关键,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跟着课件走马观花看热闹。多媒体教学有不少的优越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延伸课堂,“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科书”,但他仍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千万不能将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要学会将现代多媒体与化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总之,要组织好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师的自我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要多学多听多看,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真正上好化学课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怎样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效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受到广大教师的眷注和青睐。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指导不到位、组织散乱、设置问题缺少研究价值、学生参与欠平衡等问题,致使合作探究“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合作效率呢? 一、 明确一个前提--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交流,是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中推崇“合作学习”正是因其具有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拓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等方面的优势,而要真正发挥这种优势,科学构建学习小组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 1、广泛参与,自由结合。构建学习小组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合理分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及个性差异,在教师指导下或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谁当表述员、谁当组织员、谁当记录员、谁当检查员。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以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二、夯实一个基础--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突出个体的作用,而个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良好学习习惯的“沉淀”积累上,所以,必须培养每个合作学习个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学会勇于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因此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积极参与。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对于这位“代言人”而言,他当然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而对其他人来说,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成效。 三、提供一个保障--构建合适的合作学习环境 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良好和谐的环境,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学习、广泛交流,主动获取知识。 1、创造“爱心”的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对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是主要的需要。小学生都是需要爱和尊重的,只有对他们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合作学习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把鼓励送给他们,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回答错了,也没有人会嘲笑;另一方面,小组成员要真诚主动交流内心的想法,有问题大家一起研究交流、共同协作解决,培养良好的合作情感。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毫无戒备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2、给予“充裕”的时空环境。这里的时空环境一方面是指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另一方面,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是小组合作之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和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时,要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再听听同伴的做法和意见,与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在充分感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他们的合作将不再盲目,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3、营造“热情”的帮助环境。一个班级往往有十多个合作学习小组,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考虑到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帮助性的提示,在那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一定的启示,而不至于让他们束手无策,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这样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 4、提供“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一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已见、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四、把握一个关键--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独立思考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自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如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把18朵花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朵?这道题有几种分法?教师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有的同学可能会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这时教师可以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必能立刻活跃起来,广泛交流各自的想法。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能否用除法计算。这时候全班同学可能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老师这时不要马上裁决,应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会,在辩论会中,既能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能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必将紧张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交流中也就会踊跃、主动。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活跃思维,学生不仅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就能顺利发现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教学理念八字格言_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英语教师观念更新,各种新课堂模式应运而生,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方式、作业布置等许多方面也发生转变。但一些新式课堂教学存在误区,使新课程标准异化,一些教师执教的英语教学走入迷失自我的境地。笔者认为,要使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取得成功,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是统一的,任何割裂和对立二者关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2)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初中阶段应重在打牢基础。英语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流。   3)以各种方式和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以丰富、灵活、有趣的形式呈现知识,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并探究总结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其在英语学科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听读与说写      1)听、说、读、写相辅相成,重视听说,不能忽视读写。听、说、读、写既是英语学习的方式,也是英语学习所培养的技能。许多教师发现虽然现在不少的学生听说能力较以往要好些,可落实到笔头上就差得惊人,结果到了初二便产生严重的分化,不少学生更是一筹莫展。这可以说是过分强调听说而忽视读写的必然结果。   2)以阅读为突破口,提高语言的复现率,积累语言知识与素材。对于一般人来说,使用英语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读,他们不可能整天和别人用英语交流。学生广泛大量地阅读各种英语报纸、杂志,必然可收到积累知识、扩大词汇、提高能力的学习效果。   3)以写为载体,加强语言正确性和准确性训练。只有通过各种写的形式进行语言的操练,才能更好地提高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认知规律,培养自学能力。   听、读、说、写四种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语言技能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功能和学习效果,必须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 母语与目的语      1)在现实中,母语的运用受到不正确对待。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天,人们格外看重用英语组织教学,即用目的语教外语,于是母语的使用就易受到挑剔甚至指责,甚至出现有的学校领导禁止外语教师上课用母语的现象。   2)母语的恰当运用有助于降低课堂教学难度。事实上,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处于低年级段的初中更是如此。初中学生初学外语,对目的语的规则了解不多,且由于语言较浅显,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自己的母语,便希望能使用已具备的母语知识去解释外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样学习起来效果更佳,积极性也更高。   外语学习中,记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外语而言,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更敏感,记忆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学生在记忆外语词汇、语言知识时,总喜欢将其与对应的母语挂钩;在记忆语法时,总喜欢用母语概括规律。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利用母语,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适当运用母语,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外语课堂上要尽量使用目的语教学,又不可完全排斥母语。外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益。      4 教师与学生      1)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削弱课堂教学效益。教为学服务,教是手段、措施,学是目的和结果;教最终是为了不   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尚处于不成熟的年龄阶段,自控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监控下学习(包括纪律和学习内容)。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其学习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教师的科学安排、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们难以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   2)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结果在许多课堂上,知识未得到落实,学习任务被压在课后。这样加重了学生负担,变相增加了学习难度,减弱了学习效果。因此,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把课堂控制权交给学生,更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上学有所得,打牢“双基”,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误解。   新一轮外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需要热情参与,也需要理性思考;既需要改革创新,也需要对好的东西发扬继承。在积极、大胆投身外语课程改革的同时,更要冷静、理性地处理好这4种关系,唯有如此,才能使外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平安城镇中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摘 要: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几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素质 方法和途径 一、锤炼师德、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人才培养者的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更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这一角色特征要求教师加强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修养,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人格因素对学生所起的影响作用。因此,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做好学习笔记,用先进教师的事迹来规范自己,使自己热爱教育事业,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教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情感,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化学教学中去。 二、更新观念、努力进取 (一)注入爱心、改善师生关系 尊师是一种社会美德,但把学生永远置于被支配的地位就出现了偏颇,这有碍于学生独立人格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发展。因而,这就需要教师爱生如子,既不应因学生的家庭地位、家庭状况不同而不同,更不应因教师与学生家庭私人关系交往的程度不同而不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不看对象的盲目、抽象的爱,而是一种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情况而赋予的具体的爱。教师应改变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既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尊重学生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包括尊重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现有状态,学生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尊重不是放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必然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并能把这种爱迁移到学习上。 (二)改变角色、增强服务意识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旁观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服务意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及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慎重地运用 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 纳,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信心,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三)勤于学习、树立课改意识 1、学会使用《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了解它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如: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化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重视并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熟悉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适应课堂的能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目前教育环境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加强 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及 《教育学》、《心理学》、《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等,它们会使教师琢磨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化学教师还应制订一个规划良好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各种专业杂志、报刊等,如《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中学化学》,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 3、研究多种教学模式 一些教师常宁愿相信过去和经验,相信吃苦耐劳,而不相信科学研究和科学结论,这是我们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应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要给青年教师交任务、压担子,引导他们参加课题研究,促进他们在研究中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把教育科研能力作为青年教师必备的基本功。首先可提供课题让化学教师进行尝试,如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教师激趣--学生自定目标--教师导法、学生自主解疑--教师引评、学生自主总结--教师设序、学生自主作业。引导、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探究--组织研讨--引导归纳;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自行探究(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分析研究(搜索整理信息,思考与讨论,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创造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树立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正确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使评价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与反应等,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是否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受学生欢迎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学校应建立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把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师生关系等都引入考评的重要项目,促进化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5、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竞争 教育管理心理学认为: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激励起着强化动机,改进行为,达成目的并最终获得满意的一种催化剂式的作用。在化学教师的培养与提高过程中,学校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不断激发教师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学校还应制定师资自培目标,举办多种竞赛,如说课、写教学案例及设计、实验操作、自制教具、改进实验比赛等,鼓励化学教师主动参与,让他们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调节心理、增强体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一些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思想障碍,觉得压力大、任务重,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学校应对这些精神压力大、教育教学成绩不能提高的教师多做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使他们顺应改革的潮流,提高自信心,集中精力投身于化学教学,同时学校还应督促教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总之,只要化学教师着意投身于化学教育教学,锐意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结出累累硕果。

论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政治教学在中国存在着诸多弊端。从名称上来探讨,国外把这门学科称为社会科学,而国内则称为思想政治。实则高中政治涵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以及系列选修课。“思想政治”作为带有浓重历史遗留色彩的名称,如何旧瓶装新酒,是政治教师面对的尴尬,也是教学的瓶颈。新课程的实施恰好给予了政治教师一个新的契机去改变这一切,应对这一切。 一、政治教学的瓶颈 1、误解政治的瓶颈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的不和谐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对政治这门课程的误解。高中生把高中政治误以为是初中政治一般只要划划背背,开卷考试,误以为政治都是离自己很遥远的没有原则的对党和政府的宣传,进而轻视这门课程,轻视它的价值,甚至部分政治教师也抱有这样的想法。政治教师既无心又无力狠下工夫,陷入教与学不和谐的怪圈,导致政治教学水平与质量难以大幅度提高。要冲出这个困境,政治教师自己首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学科认同感及归属感,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喜欢政治,乐意探索政治的奥秘。2、政治理论太过抽象的瓶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部分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除了经济生活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外,其余内容离学生都较远。这就要求学生用已有的感性经验来理解理论,绝不能把理论当作死板的教条,只能使理论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但是让学生用少得可怜的政治参与来体验政治生活、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文化、学习哲学中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确实是有难度的。虽然这些在教师看来是科学的精髓,博大精深,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背景。因此,事实上来讲,理论教学虚高的问题总是难以从根本上来解决。3、教材内容滞后的瓶颈政治和新闻一样具有时效性,虽然好多规律、原则、远景规划等短期内并无变化,但是和政治相关的材料层出不穷。教材理论难以反映理论发展前沿与创新的成果,不能体现社会新发展。于是今天的政治就成了明天的历史,教材的滞后性不言而喻。虽然在新课程体系下,从教材结构、课文内容已体现出了“新”字,但是对同一个问题的分析也具有时效性。去年人民币币值稳定,今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去年人们忙于抑制物价上涨,今年又要应对金融风暴保增长;去年学习十七大,今年热议土地流转。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不断关心时事政治,密切关注社会变化与发展,恰到好处地运用身边的材料弥补教材中的不足。这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挑战。二、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这三个瓶颈呢?1、情景教学,创建“生活化课堂”教与学的矛盾由来已久,学生对“政治”的误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现状,教师应该接受新课程理论,在课堂中设置情景,并且一以贯之。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生活情景,因为“生活化课堂”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比如在《多变的价格》一课,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学生上农贸市场买菜的情景来帮助学生设疑导学。抛出问题:菜农在菜场开市前并未开会讨论,如何得知蔬菜该卖多少钱一斤?一下子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灶。这个情景与课文的探究题相互呼应,并且一以贯之,整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从生活经验中寻找价格变动的原因。其次,教学设计要灵活,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如在学习《公司的经营》一课时,虽然学生从未见过公司的运作,只是偶尔从电视、电影中了解。但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提供了条件。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它是基于历史和现实而指向个体未来可能生存与发展的生活。课堂教学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比如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公司的经营》这两框,我们可以采用延续情景的教学法,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假设自己从设摊经营、到雇佣工人帮忙开小店,再到吸引外资办公司,让学生来判别个体、私营、外资、混合所有制经济。《公司的经营》我们还可以顺延这个情景,请学生帮“我们老师”考虑公司要如何设立,有哪些要求,开什么公司,如何经营等等。与此同时,学生就自然而然成了我这个“老板”的下属,职能部门仿效班干部团队设置一目了然,各学生分别成了总经理、董事会成员、股东等。在这个情境中寓教于乐,效果很不错。 再次,教师要放低姿态、发扬教学民主,减少“身份角色”,不以势压人,不以压代教,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用平等的姿态、平易近人的风格来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2、引入探究性课堂教学,减少理论深度、抽象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从课堂的一个个探究中去总结归纳,然后自己推理、演绎。比如在讲金钱观、消费观时,首先,请学生归纳身边看到的一些不好的消费行为,然后根据这些行为让学生去猜测人们的消费心理。虽然学生归纳地不够专业,但是呼之欲出的答案让学生们满怀期待,当老师讲出答案时,正中学生下怀,印象深刻。根据这个逻辑,对比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学生还可以自己去判断是非,归纳正确的消费观。书中每个单元探究并无规定答案,而更重视学生的头脑风暴法思考出的开放性答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于教师创设的新颖而有意义的探究,比单纯的“一对一”的问答兴趣更加浓厚,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进入实践探究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并且亲自调查,以期找出答案。这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团体)主动探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知识新技能的过程。比如,学生外出调查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关系问题,而后自己得出并不是钱越多幸福感就越强的观点,从而结合书本主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些“点拨”是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贴合实际、生活,又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成就感油然而生,慢慢便会爱上这样的学习方法。再次,作为老师对于高深的理论,自己不应该一知半解,我们的体会是,看教参还不够,应该拿本科阶段的书,有条件更翻阅研究生课程书本,搞清来龙去脉,厘清理论产生的背景、形成原因以及最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厚积薄发,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受教师的智慧和力量。3、联系热点,丰富教材,与时俱进 “教材唯上”的观点已经过时,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过时的观点,教师要敢于纠正。用前沿理论来替代滞后的理论。针对政治教学“时效性”的特点,教师首先要学会自己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的积累,筛选与教学相配合的材料。视频、图片、文字等。只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即可。在讲《生活处处有哲学》时,我们运用一些当红情景剧如《武林外传》的片段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影片中的人是如何在生活中利用哲学的,马上替代老旧的讲法——书本上“杞人忧天”的例子。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更是可以利用国际政治(比如总统选举)、经济风云(比如股市变幻)等来分析书本上的内容,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学生最愿意听的内容。其次,教师还应发动学生共同搜索与学过的内容有关的材料,通过政治小报、辩论赛、课前新闻播报等方式来共同翻新书本。总之,政治教师应该正视这些瓶颈和尴尬,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改变学生,改变自己,使思想政治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用学科!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课程改革从启动到现在,经历了激情――困惑――务实三个阶段,课堂教学也逐渐从表面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来。但是,仍然有不少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商榷,下面谈谈自己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能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吗?      “算法多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可以使教师不搞填平补缺一刀切,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途径。但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计算题,可以出现三、四种算法,甚至更多。这时,不少学生弄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接着老师组织大家讨论,哪种方法最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终于得出了一个最好、最简单的方法。比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最优化的是“(长+宽)×2”的方法。学生做作业时你会发现,还有一些“学困生”所选择的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的这种最复杂却是他们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这时候老师是否还一味强调最优化的算法?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如何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反思二:教计算法则不符合新课标吗?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一些教师不教计算法则。首先,教材在计算课教学内容中没有出现计算法则,这是教师不教计算法则的主要原因。其次,计算课教学内容多,练习量大,既要进行估算,又要进行算理及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没有时间教计算法则。第三,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   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增加了算法多样化,并适当降低难度及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但基本要求没有变。因此,教师不要被当前某些理念或教学形式扰乱思想,以至放弃传统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法则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像以前那样去背计算法则。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计算法则。其实只要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课一得,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把算法多样化、算理与计算法则的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法则的教学问题也就得到较好的解决。   对于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可以建议:第一,虚心向身边的教师请教,尤其是老教师;第二,阅读老教材,研究其他版本教材对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新、老教材都有各自的优点。   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课改背景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计算教学,既继承我国在计算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又能在新形势下不断开拓创新,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反思三:新教材的应用题教学需要完整的体系吗?      1.新教材上没有应用题章节,减少了教材内容。也没有了旧教材原来偏难、繁杂的题目,这样应该是减轻了教学负担。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也有所下降,教栅然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要求应以哪些内容作为依托呢?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教材练习中出现的几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教材基本知讽点都不包含的应用题。如生活中读里程表、水表、电表,列车行驶时间、速度等问题,这些题通常要花大量时间来教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更难了。   2.新教材没有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更不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原来旧教材将应用题分类、按年级编排,每一种典型应用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规律,就是复合应用题即一般应用题,也有解决的步骤和方法。新教材却删掉了这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实践活动课应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用课堂内知识解决课堂外问题,重在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知识。可新教材的“搭配中的学问”。“体育中的数学”都是排列组合问题,将这些问题引人课本,是否增大了教学难度?值得深思。      反思四: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      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好像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了。因而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情境,却把“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这个重要的问题忽视了。这样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前不久在某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情境创设的一个案例,教学内容是“三步计算题”。首先是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一天走到黑风山口时,一位妖怪站在大道中间,大声说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妖怪举起一妖牌,上面写一道计算题:74+100÷5×3。然后老师问:“这道题中含有几种算法?”生答后,教师继续问:“计算这道题要几步呢?”接着是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怎么计算?老师最后继续讲故事:师徒四人继续西行,路的中间有一大门,门上写有一道算式:(440-280)×(300-260),写上正确答案此门自然打开……案例中的情境创设,确实对小学生起到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应该仅此而已,更应该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能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能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如果让那些非数学的因素干扰了数学学习,我们有可能又回到形式化的教学上去,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此刊编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同时我认为,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要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      反思五:离开了“合作交流”就不是好课了?      合作学习是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于是,不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   还是以上面的“三步计算题”的教学为案例。计算74+100÷5×3之前,学生就已经有了混合运算的基础了,他们难道连几步计算都不清楚了?会因为“两步”还是“三步”发生争执吗?看看“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在这里安排一个“小组讨论”,能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要学生来“讨论、交流”完成的话,那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必须要有同伴的帮助;或者是小组的讨论交流能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时才适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必须的则用,可有可无的则坚决不用。否则,淡化了数学的本质不说。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愿今天课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分实在,让我们的学生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单位: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广西南宁,530022)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如下:理念1:“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英语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课程特殊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爱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实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实力,培育创新精神。面对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理念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敏捷开放。基础教化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学问、情感看法、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育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实力。理念3:“突出学生主体,敬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动身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建学问、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呈现特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理念4:采纳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加。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加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胜利。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主动的学习看法,促进语言实际运用实力的提高。理念5:注意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爱好和自主学习实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意培育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念。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实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实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教化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什么叫课程理念

第一课程概念,第二课程内容,第三课程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大课程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如下:理念1:“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英语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课程特殊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爱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实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实力,培育创新精神。面对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理念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敏捷开放。基础教化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学问、情感看法、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育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实力。理念3:“突出学生主体,敬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动身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建学问、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呈现特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理念4:采纳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加。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加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胜利。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主动的学习看法,促进语言实际运用实力的提高。理念5:注意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爱好和自主学习实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意培育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念。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实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实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教化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关注学生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包括哪些

新课程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关注学生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性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9、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0、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1、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12、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扩展资料: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如下:理念1:“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英语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课程特殊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爱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实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实力,培育创新精神。面对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理念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敏捷开放。基础教化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学问、情感看法、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育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实力。理念3:“突出学生主体,敬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动身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建学问、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呈现特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理念4:采纳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加。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加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胜利。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主动的学习看法,促进语言实际运用实力的提高。理念5:注意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爱好和自主学习实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意培育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念。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实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实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教化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的五个大概念为: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1、教案的立场是老师,不是学生。医生写处方从来不写自己要做什么,都写病人要做什么。老师现在备课都在写自己做什么,我们的工资就比不过医生,因为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老师的教案是写给领导看的,以自己为中心的。2、教案的单位是课时,而不是学习。我们设计的教案,应该是我们怎么教,还是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学会呢?老师要把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进阶过程设计出来。3、老师花那么多时间做出来的PPT只是课堂上展示一下吗,课后有没有给学生?周末学生想回忆一下这个星期学过的内容,他到哪里去找?为什么不把编制教案的时间,用来编制学历案,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学生复习时可以作为参考。它一方面体现了信息时代对人创造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孩子身心化发展特征。未来教育观,并不是我们要生活在未来,我们只能生活在今天,因为过去无法改变,未来还没来,只是表明社会节奏更快了,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了。新冠疫情,只不过是世界不确定性的表现之一。所谓“核心素养观”,即是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有: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讲师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xx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xx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如下:理念1:“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英语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课程特殊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爱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实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实力,培育创新精神。面对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理念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敏捷开放。基础教化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学问、情感看法、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育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实力。理念3:“突出学生主体,敬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动身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建学问、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呈现特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理念4:采纳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加。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加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胜利。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主动的学习看法,促进语言实际运用实力的提高。理念5:注意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爱好和自主学习实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意培育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念。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实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实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教化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整理亲子游泳品牌课程理念

整理亲子游泳品牌课程理念亲子游泳作为融合“游泳健身”和“亲子教育”这两大中高频、强需求的品类,被我国越来越多的85、90后家长所接纳和喜爱。医学家已经证实亲子游泳会明显提高儿童的智力和体能水平。对比传统早教,亲子游泳的优势在于能让孩子从主动运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实践表明在水中即使是还不会坐的婴儿,都可以很自如地挥动手臂和小腿,这是因为婴儿在呱呱坠地之前就生活在“羊水”这一水域环境中,因此即便第一次进入游泳池,也能很快适应。亲子游泳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健康运动需求,又能有效促进父母与孩子在游泳过程中互动探索,建立更深厚的亲子感情。随着亲子游泳品牌逐渐增多,这让很多家长犯起了“选择恐惧症”。笔者建议家长朋友们在选择亲子游泳品牌时,优先考虑课程理念,其次才是距离远近、停车是否方便等外部因素。笔者整理了目前国内主要的几个亲子游泳品牌的课程理念,看看哪家跟您的教育理念契合呢?NO.1优瑞国际亲子游泳优瑞亲子游泳成立于2012年,是目前市面上有影响力的亲子游泳机构中成立时间最早的,同年11月第一家门店在北京面世。RECOURZ课程体系源自瑞典,由著名国际亲子游泳专家、教育家UlrikaFaerch女士结合中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精心打磨并落地。课程以尊重(Respect)孩子意愿的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游戏互动(Interactthroughplay)的方式让孩子建立水中安全意识,并习得水中安全技能(Safeinwater),同时引导每个家庭建立正向的亲子依恋关系(Bonding);在温馨和谐的课程氛围中,让每个孩子健康茁壮成长。2017年,优瑞以优质的会员服务,标准化的管理运营,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亲子游泳机构。优瑞国际亲子游泳各门店均施行高标准的统一化管理,年服务近百万人次。NO.2海帆亲子游泳海帆(High-Five)亲子游泳课程源自英国剑桥,致力于为0至9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亲子游泳教育,运用乐教乐学的教育方式,加强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独创PACK教育体系,课程涵盖亲子游泳必修课程,水中瑜伽和水中家庭特色课程。NO.3龙格亲子游泳馆龙格游泳俱乐部源自于德国,首家门店于2014年开业,专注于0至6岁家庭陪伴是教育。致力于为中国家庭传递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倡导健康的家庭关系养成,让水上教育根深中国,让中国宝宝影响世界。NO.4蓝旗亲子游泳馆蓝旗亲子游泳馆是一家专业以亲子游泳为经营内容的服务机构,主要针对0—6岁的宝宝及其家庭,为他们提供属于自己的亲子欢乐时光。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婴幼儿潜能、培养婴幼儿个性为目标,以不断提升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提高家人间的感情与责任。NO.5酷游儿童游泳中心酷游儿童游泳中心主体服务于0-12岁儿童及其家庭,宗旨是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孩子体能、智能、心理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环境,提供一个快乐的平台。秉承快乐教学、服务至上的理念,致力打造中国集亲子游泳、婴儿游泳、儿童游泳领域的专业机构。NO.6月儿湾亲子游泳馆专业从事0-6岁婴幼儿水育早教服务,集婴幼儿水育早教课程研发/产品研发/教具研发/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连锁教育服务企业。月儿湾秉承良心教育、真诚服务,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0-6岁宝宝早期教育的好产品,让中国宝宝健康成长,让中国家庭重视早教,重视儿童素质教育。NO.7妙妙天才亲子游泳妙妙天才是一家全国连锁机构,专注于0-12岁婴幼儿成长服务。集儿童游泳、早期教育、儿童GYM、成长助力计划为一体的国际化机构,致力于打造“儿童成长一站式服务平台”。坚持以爱,温馨和奉献作为机构核心文化,以儿童教育心理为理论支撑,注重孩子情商和性格的培养。让孩子沐浴在充满爱的环境中。NO.8优范儿亲子游泳优范儿品牌诞生于国内水中运动的真空期,在以前,国内水中运动行业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自优范儿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水中运动的研究和探索,实践与理论结合发展,并成功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优范儿”模式,在国内的水中运动行业中脱颖而出。优范儿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国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尊重孩子个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品格和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NO.9觅蒙体智能亲子游泳觅蒙MERMAN是一家致力于科学研发儿童体智能教程、教玩具的高端亲子服务机构,专注于0—6岁儿童体智能成长。觅蒙团队一直希望以快乐氛围去学习作为儿童成长教育的出发点,改善单一的游泳学习方式,让游泳成为一种科学完整且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课程体系。将童话故事与儿童游泳课程相结合,觅蒙提出“童话互动情景教学式”水上亲子游泳课程与“水上体智能成长测评系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更投入、更快乐的去学习游泳课程,从而发展体智潜能,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与学习能力、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NO.10艾贝瑞Aberry国际亲子游泳中心。艾贝瑞是一家传播亲子之爱的亲子俱乐部。在这里,艾贝瑞亲子水育早教的教练员,均具备英、澳等多国权威机构颁发的婴儿游泳专业教练资格认证证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宝宝进行有计划性的潜力开发,将水中体验教学和亲子互动教学相结合,趣味认知与水中游戏相结合,培养婴幼儿个性、创造力、品格的发展。从体能、体质、专注力、情绪表达和控制力、习惯行为、问题行为、性格养成、亲子感情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长期追踪和优化带给宝宝家庭更先进、更完善、更珍贵的亲子时光。

整理亲子游泳品牌课程理念

亲子游泳作为融合“游泳健身”和“亲子教育”这两大中高频、强需求的品类,被我国越来越多的85、90后家长所接纳和喜爱。医学家已经证实亲子游泳会明显提高儿童的智力和体能水平。对比传统早教,亲子游泳的优势在于能让孩子从主动运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实践表明在水中即使是还不会坐的婴儿,都可以很自如地挥动手臂和小腿,这是因为婴儿在呱呱坠地之前就生活在“羊水”这一水域环境中,因此即便第一次进入游泳池,也能很快适应。亲子游泳不仅能满足孩子的 健康 运动需求,又能有效促进父母与孩子在游泳过程中互动 探索 ,建立更深厚的亲子感情。 随着亲子游泳品牌逐渐增多,这让很多家长犯起了“选择恐惧症”。笔者建议家长朋友们在选择亲子游泳品牌时,优先考虑课程理念,其次才是距离远近、停车是否方便等外部因素。笔者整理了目前国内主要的几个亲子游泳品牌的课程理念,看看哪家跟您的教育理念契合呢?NO.1 优瑞国际亲子游泳 优瑞亲子游泳成立于2012年,是目前市面上有影响力的亲子游泳机构中成立时间最早的,同年11月第一家门店在北京面世。RECOURZ课程体系源自瑞典,由著名国际亲子游泳专家、教育家Ulrika Faerch女士结合中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精心打磨并落地。课程以尊重(Respect)孩子意愿的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 游戏 互动(Interact through play)的方式让孩子建立水中安全意识,并习得水中安全技能(Safe in water),同时引导每个家庭建立正向的亲子依恋关系(Bonding);在温馨和谐的课程氛围中,让每个孩子 健康 茁壮成长。2017年,优瑞以优质的会员服务,标准化的管理运营,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亲子游泳机构。优瑞国际亲子游泳各门店均施行高标准的统一化管理,年服务近百万人次。NO.2海帆亲子游泳 海帆(High-Five)亲子游泳课程源自英国剑桥,致力于为0至9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亲子游泳教育,运用乐教乐学的教育方式,加强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独创PACK教育体系,课程涵盖亲子游泳必修课程,水中瑜伽和水中家庭特色课程。NO.3龙格亲子游泳馆 龙格游泳俱乐部源自于德国,首家门店于2014年开业,专注于0至6岁家庭陪伴是教育。致力于为中国家庭传递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倡导 健康 的家庭关系养成,让水上教育根深中国,让中国宝宝影响世界。NO.4蓝旗亲子游泳馆 蓝旗亲子游泳馆是一家专业以亲子游泳为经营内容的服务机构,主要针对0—6岁的宝宝及其家庭,为他们提供属于自己的亲子欢乐时光。以爱护婴幼儿身心 健康 、开发婴幼儿潜能、培养婴幼儿个性为目标,以不断提升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提高家人间的感情与责任。NO.5 酷游儿童游泳中心 酷游儿童游泳中心主体服务于0-12岁儿童及其家庭,宗旨是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孩子体能、智能、心理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环境,提供一个快乐的平台。秉承快乐教学、服务至上的理念,致力打造中国集亲子游泳、婴儿游泳、儿童游泳领域的专业机构。NO.6月儿湾亲子游泳馆 专业从事0-6岁婴幼儿水育早教服务,集婴幼儿水育早教课程研发/产品研发/教具研发/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连锁教育服务企业。月儿湾秉承良心教育、真诚服务,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0-6岁宝宝早期教育的好产品,让中国宝宝 健康 成长,让中国家庭重视早教,重视儿童素质教育。NO.7妙妙天才亲子游泳妙妙天才是一家全国连锁机构,专注于0-12岁婴幼儿成长服务。集儿童游泳、早期教育、儿童GYM、成长助力计划为一体的国际化机构,致力于打造“儿童成长一站式服务平台”。坚持以爱,温馨和奉献作为机构核心文化,以儿童教育心理为理论支撑,注重孩子情商和性格的培养。让孩子沐浴在充满爱的环境中。NO.8优范儿亲子游泳优范儿品牌诞生于国内水中运动的真空期,在以前,国内水中运动行业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自优范儿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水中运动的研究和 探索 ,实践与理论结合发展,并成功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优范儿”模式,在国内的水中运动行业中脱颖而出。优范儿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国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尊重孩子个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品格和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NO.9觅蒙体智能亲子游泳觅蒙MERMAN是一家致力于科学研发儿童体智能教程、教玩具的高端亲子服务机构,专注于0—6岁儿童体智能成长。觅蒙团队一直希望以快乐氛围去学习作为儿童成长教育的出发点,改善单一的游泳学习方式,让游泳成为一种科学完整且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课程体系。将童话故事与儿童游泳课程相结合,觅蒙提出“童话互动情景教学式”水上亲子游泳课程与“水上体智能成长测评系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更投入、更快乐的去学习游泳课程,从而发展体智潜能,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与学习能力、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NO.10艾贝瑞Aberry国际亲子游泳中心。艾贝瑞是一家传播亲子之爱的亲子俱乐部。在这里,艾贝瑞亲子水育早教的教练员,均具备英、澳等多国权威机构颁发的婴儿游泳专业教练资格认证证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宝宝进行有计划性的潜力开发,将水中体验教学和亲子互动教学相结合,趣味认知与水中 游戏 相结合,培养婴幼儿个性、创造力、品格的发展。从体能、体质、专注力、情绪表达和控制力、习惯行为、问题行为、性格养成、亲子感情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长期追踪和优化带给宝宝家庭更先进、更完善、更珍贵的亲子时光。

在新课程理念下圆的认识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然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来说,培养空间观念的重任,主要落在数学教学上,尤其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上。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他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等,他们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他们玩的皮球、乒乓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二、通过观察比较,获得感性经验,形成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实物视图的初步认识和常见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粉笔盒、牙膏盒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了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 “ 观察物体 ”时 ,我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桌上的茶壶,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且能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我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 ,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动手操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动手操作要概括世界的一切。”因而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 此外,渗透、迁移、表达、猜测等许多的教学方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用得很广泛。总之,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要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让学生说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部的面积应求五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顶部的面积则要用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的面积应求四个面的面积等。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明确不管长方体的位置如何,它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长、宽、高的积,因此,求油箱里油的体积,游泳池里水的体积都是长、宽、高的积。通过这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学生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又如在平行四边形特点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即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总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干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深刻认识。概括地说,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充分感知、操作体验、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的。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效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受到广大教师的眷注和青睐。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指导不到位、组织散乱、设置问题缺少研究价值、学生参与欠平衡等问题,致使合作探究“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合作效率呢? 一、 明确一个前提--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交流,是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中推崇“合作学习”正是因其具有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拓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等方面的优势,而要真正发挥这种优势,科学构建学习小组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 1、广泛参与,自由结合。构建学习小组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 2、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合理分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及个性差异,在教师指导下或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谁当表述员、谁当组织员、谁当记录员、谁当检查员。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以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二、夯实一个基础--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突出个体的作用,而个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良好学习习惯的“沉淀”积累上,所以,必须培养每个合作学习个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学会勇于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因此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积极参与。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对于这位“代言人”而言,他当然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而对其他人来说,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成效。 三、提供一个保障--构建合适的合作学习环境 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良好和谐的环境,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学习、广泛交流,主动获取知识。 1、创造“爱心”的心理环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对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是主要的需要。小学生都是需要爱和尊重的,只有对他们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合作学习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把鼓励送给他们,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回答错了,也没有人会嘲笑;另一方面,小组成员要真诚主动交流内心的想法,有问题大家一起研究交流、共同协作解决,培养良好的合作情感。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毫无戒备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2、给予“充裕”的时空环境。这里的时空环境一方面是指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另一方面,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是小组合作之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和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时,要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再听听同伴的做法和意见,与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在充分感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他们的合作将不再盲目,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3、营造“热情”的帮助环境。一个班级往往有十多个合作学习小组,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考虑到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帮助性的提示,在那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一定的启示,而不至于让他们束手无策,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这样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 4、提供“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一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已见、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四、把握一个关键--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抓住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独立思考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自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如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把18朵花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朵?这道题有几种分法?教师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有的同学可能会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这时教师可以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必能立刻活跃起来,广泛交流各自的想法。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能否用除法计算。这时候全班同学可能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老师这时不要马上裁决,应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会,在辩论会中,既能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能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必将紧张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交流中也就会踊跃、主动。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活跃思维,学生不仅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就能顺利发现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确定一堂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即课程目标,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以下原则性、方向性的要求: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地说: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心智健全的人,积极向上的人,与社会融洽的人。课标的第三部分,即内容目标,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可操作的要求。每一个具体目标中都规定了以下内容: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时主语缺失,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方式——谓语,行为动词,规定可操作的行为要求;学习的内容——宾语,包括学习的结果性目标,学习的情感性目标。例如:“搜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两部分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课程理念是什么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现在的新课程理念对于观课议课的要求是什么?

议课的原则议课也和观课一样,不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都是研究者,都有通过课堂达到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专业品质的目的。因此,议课双方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开诚布公,崇尚分析。2、尊重事实,尊重隐私。3、就课论课,研究问题。议课的准备1、相关背景资料的准备。这种准备从大的方面来说,需要专业上的准备,要准备相关的理论和信息,事先就议课的主题尽可能多地查找有关资料;从小的方面说,需要行为上的准备,如,了解议课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听取其他人的意见。2、观察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观课者在议课前腰对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分工分组观察得来的数据,要汇总、核查,看是否有效,如果不同观课者对同一现象的观察结果相差悬殊,要追求其原因,做必要地校正。实在不能校正的,要舍弃。数据汇总后,要拿出分析意见。3、制定会议议程,通知有关人员。议课的操作:1、授课教师的反思。议课开始,观课者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应保证被观察者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感受。认真听取授课教师的反思,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观察的不足,有利于我们对观察数据的解读和分析。2、观察者的报告观课者应以观察合作团队的名义汇报观察分析结论。报告数据要提供书面材料,分析不要急于做最后结论,要把初步结论提交会议讨论。3、思考和对话议课会议要留有充分的时间供双方思考与对话。思考与对话也是研究的过程,可以使议课人员交流思想,共享成果,产生相一致的结论。 4、 协商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观课者要形成一个观察报告,被观察者也要撰写一份反思报告。两个报告围绕一个主题,各自阐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和以后的行为改进计划。 5、后续跟进意义重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需要根据课堂观察采集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自己今后教学改进的参照,形成“观察——反思——改进”的活动链条,促使这种课例研究方式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议课的基本形式: 议课是在更大的范围、更大的空间之中进行更多的教学研讨,可以是面对面的,可以是个别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网络形式的。1、“面对面”议课,直观教学目标的制定。所谓“面对面”议课,通俗地说就是当面直接交流,大家就一个话题围坐在一起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因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在学生,所以,议课时我们的关注点应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议授课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双基”的传授。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是否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由此而生成学生自身的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与成长需要。我们议课时要研究“学生”,研究“为什么而教”。2、“设计型”议课,思索教学预案的科学性。在议课的过程中,观课者、教者会交流学情,从而更好的了解真实的学习状态,为教学设计的完善做好铺垫工作。教者在进行预案的设计时,会对文本进行难点的书面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新内容、达成新目标的困难和障碍,生成交流的重点。这种重点、难点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者也是课堂教学所展现的价值取向。找准了“点”,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与观课者交流时有更好的分享。3、“互动型”议课,把握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预案生成之后,教者可以将预案以书面形式呈现给观课者,倾听观课者的意见,观课者观察、思索、完善教者的流程,让预案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简单的说,在实施预案的过程中,教者能利用收集到的有关观课者事先提供的信息和资源,顺着学生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4、“多形式”议课,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完成后,教者可以将课堂反思通过书面的分析与观课者进行综合评估,也可以上传网络,进行网上研讨。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小组间的交流,形成重组的预案,再次进行观课教学,完成“预案——观课——交流——新预案——反思——收获”的议课程序,从而发现并探寻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为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龙家圈乡小学教育精品、实现高位运行;为矫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在全县小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文件为指导,结合我乡工作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课堂”,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实施内容和策略  1.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否则,谈不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1)备内容  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与课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  (2)备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3)备训练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训练教材,教师必须先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具体策略:  抓实集体备课。首先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内容到位,备课主讲人到位。其次完善集体备课常规:一人主备、教研组内讨论、集体修改,真正将集备制度落到实处。  2.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  (1)提高教学内容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高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4)提高教学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5)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效益。  (6)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然,高效课堂教学环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以上六条外,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与学生主导地位的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教师的示范作用与课堂教学细节问题等等,都值得去认真研究。  具体策略:  (1)创新教研课。本学期一人至少一节优质课,以“高效课堂”为主题,拉开过程,展示成果,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落实教学反思。本学期要求老师将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案例与反思写在教师笔记上,每学期10篇,每篇字数不少于800字,乡、校组织展览、交流、评比。  3.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要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高效训练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练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必须做到,及时批改,精批细改;讲评之前必须先做统计归纳,切实提高讲评的针对性。  具体策略:  抓实“教学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认真考核、认真教研)的查评工作,将教导处抽查和组内自查结合起来,搞好学生作业负担调研。  4.提高课后辅导的高效性。  课后辅导要突出一个“勤”字,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的落实到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在注重学生知识辅导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补“差”先补“心”,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具体策略:  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点,加强辅导,促其不断进步。  挖掘苗子,培养尖子,以好带差。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5.提高教学评价的高效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鼓励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具体策略: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高效的手段,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充分体现发展性。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导向作用。  教研室建立各学科全面调研和重点学科调研相结合的常规调研制度,真正切实、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老师。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本人的评价,如通过听课、考评、问卷或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实施建议  1、各年级组和教师根据本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专题研究,广泛学习,统一思想,加深对实施高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教导处、备课组及时制订与高效教学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是常规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制度,高效运行,确保有效教学顺利推进。  3、加强教学常规考核的力度。根据县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县小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文件中的重点内容,大力加强常规管理考核,坚持月检查考核制度,严格考核,与奖励挂钩,认真向教师反馈考核情况,促进整改提高。  4、备课组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及活动方案,进一步优化高效课堂教学管理的的水准。  来源:江西教师网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步进行:  一、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要做的工作。  1、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  2、研究教材  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步来研究:  ⑴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课程标准的目的是弄清自己教学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它的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⑵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  一是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  二是透。就是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三是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如同蜜蜂酿蜜一样,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⑶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教师能获得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相关的关盘、课件、软件包以及网上其他人开发的有关材料,都可以辅助教师把握教材内容。  ⑷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找出教材中最基本而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即重点。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复杂技能,即难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知识,即关键点。  ⑸对教材精细加工  教材的精细加工涉及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合理安排与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主要是从内容质量、内容深度、内容广度方面对教材进行取舍;给教材增添一些背景性、经验性、活动性、练习性、扩展性的材料;从顺序、时间、素材等方面对教材进行调整;从教材的知识性、情趣性、操作性进行加工。  3、确定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二、制定教学策略  可以从以下四步进行:  1、安排教学程序  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  2、组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  3、选择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  4、设计练习作业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三、撰写教案  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  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  来源:江西教师网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备好课写好教案的基础,更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教师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下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老师们共同切磋。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这一目标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设计全过程,起着灵魂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一定要根据课标和学情,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学生实际;二是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提那些笼统的一节课无法达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2.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思考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课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在这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二是一本为本,照本宣科。3.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按照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去制定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环节附和新课程的理念。主要表现在学习环节上注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上。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比较突出;三是各学习环节循序渐进,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四是各学习环节简便易学,操作性较强。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学习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一是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二是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应太多,一般做到五个左右为宜,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空间,给学生留出思考、消化、吸收及生成的机会。4.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讨活动 只有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所体验,进而在交流及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感悟,达到学习目标,因而这一环节是备课过程中最细化的一个环节,也是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独具个性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情境和活动的创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动的内涵,活动要有针对性、深刻性,不切合学习内容的活动,再新颖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留有空间,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留有空间,为学生的实践留有空间;三是活动的设置要精细化,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具体步骤、活动中学生可以做什么、教师可以做什么,活动如何步步深入,达到实效;四是活动过程中的总结反思,一方面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及时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将学习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要有所提高。5.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 这一步骤,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再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能确保教学设计比较科学、精致并紧扣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断提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哪些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即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以教师教作为评价对象,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因此,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然。 二、新课程理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 而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纲要》内容)简言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保证进行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 2.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使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应做到:一是应反映既定的教学目的;二应体现课堂教学内在的规律;三应体现课堂教学自身丰富多样的个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3.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应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4.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评价标准呈内隐状态,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 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很重要。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1)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4)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 2.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教师应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避免传统教教材的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2)学习环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 (3)应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3.教学过程 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应体现这一特点: (1)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拓展其发展的空间。学生应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并且能采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 (2)教师能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促进相互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3)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以及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4)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享受体验成功的愉悦。 (5)课堂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4.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1)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 (2)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只是从几个大的维度着手,更重要的是种评价思想。它从宏观层面,从课堂教学的共性出发,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另外,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应面面俱到,并不是上述维度都必须体现每一堂课中。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该考虑面向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低中高年级的教学标准应有所区别等。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 附表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A级标准 1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体现 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课程的理念,比较有效地使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与教材编制的基本思路有机融合。能够全面、具体、科学地体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比较准确地制定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形成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教育目标。 2 教学准备和环境创设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3)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4)教学反馈和评价内容的选择 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和创造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注重直观、趣味、形象生动,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料,利于学生的体验、探究、反思、表达和创造等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等。选择适当的教学反馈、评价内容及形式,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对学生客观地评价。 3 学生活动 (5)多种方式的学生参与(6)自主合作学习的体现 学生能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如游戏、模拟、角色扮演等。学生能够自主和合作学习结合,学习过程探讨交流充分,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 教学策略和方法 (7)体现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学习(8)体现师生相互学习、合作学习(9)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教师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注意引导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计划。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围绕这些内容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 5 教学效果 (10)学生能力方面的效果(11)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发展性和生成性,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态度获得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 附表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权值 等级或得分 1 教学目标 ⑴ 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注重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获得。⑵ 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语文学科的特色。 2 教学设计 ⑶ 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材内容的取舍、与整合。⑷ 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⑸ 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⑹ 教学设计有序、恰当,重点准确、难点突出。 3 教学策略与方法 ⑺ 通过体验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⑻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⑼ 采取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教学能力 ⑽ 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强的课堂教学机智。⑾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学语言应规范、精炼、生动,教态自然大方。 5 教学效果 ⑿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⒀ 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社会性的形成,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⒁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即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以教师教作为评价对象,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因此,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然。二、新课程理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而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纲要》内容)简言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保证进行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导向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2.有效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使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应做到:一是应反映既定的教学目的;二应体现课堂教学内在的规律;三应体现课堂教学自身丰富多样的个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3.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应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4.可行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评价标准呈内隐状态,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很重要。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1)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3)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4)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2.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教师应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避免传统教教材的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2)学习环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3)应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3.教学过程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应体现这一特点:(1)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拓展其发展的空间。学生应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并且能采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2)教师能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促进相互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3)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以及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4)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享受体验成功的愉悦。(5)课堂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4.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1)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2)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良好个性的形成。(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只是从几个大的维度着手,更重要的是种评价思想。它从宏观层面,从课堂教学的共性出发,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外,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应面面俱到,并不是上述维度都必须体现每一堂课中。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该考虑面向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低中高年级的教学标准应有所区别等。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附表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序号评价内容评价指标A级标准1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体现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课程的理念,比较有效地使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与教材编制的基本思路有机融合。能够全面、具体、科学地体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比较准确地制定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形成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教育目标。2教学准备和环境创设(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3)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4)教学反馈和评价内容的选择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和创造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注重直观、趣味、形象生动,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料,利于学生的体验、探究、反思、表达和创造等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等。选择适当的教学反馈、评价内容及形式,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对学生客观地评价。3学生活动(5)多种方式的学生参与(6)自主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能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如游戏、模拟、角色扮演等。学生能够自主和合作学习结合,学习过程探讨交流充分,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4教学策略和方法(7)体现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学习(8)体现师生相互学习、合作学习(9)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教师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注意引导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计划。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围绕这些内容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5教学效果(10)学生能力方面的效果(11)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发展性和生成性,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态度获得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附表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序号评价项目评价要点权值等级或得分1教学目标⑴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注重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获得。⑵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语文学科的特色。2教学设计⑶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材内容的取舍、与整合。⑷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⑸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⑹教学设计有序、恰当,重点准确、难点突出。3教学策略与方法⑺通过体验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⑻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⑼采取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教学能力⑽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强的课堂教学机智。⑾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学语言应规范、精炼、生动,教态自然大方。5教学效果⑿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⒀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社会性的形成,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语文新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与《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比较  (一)《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  ●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  ● 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性地体现在 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 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一些基本的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创造潜能,人际交往)  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  (二)关于总目标:  总目标大致与修订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两部分相对应,大纲对总目标的表述在技术层面较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具体。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九条。  相对于大纲,我们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第二条关于阅读能力,加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仅在阅读方面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口语交际方面表述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大纲:“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听与说分开,且未重在交际),特加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专加“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条,体现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体育新课标的要求《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和颁布的,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标准等,并提出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体育新课程技术课教学设计建立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 教学设计要符合各地区与学校实际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习惯各不相同。新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了各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力求使《课程标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在进行体育课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在体现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的具体条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目标确立为:一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二是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三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四是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给每位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体能。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既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能力的培养。 (四) 教学设计要注意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变化 体育隐性课程的影响无处不在,且内容及其丰富,而且隐性课程的接收机制是无意识的,具有持久性。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而这种转化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教学设计要使隐性课程向显性课程转化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效应,避免消极效应。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注意新的隐性课程的产生所导致的各种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五) 教学设计要注重校本课程建设,突出学校和民族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课程自主权,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新课程突出了“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新特点,并且打破了以往僵化统一的课程内容,赋予学校更多课程自主权,力求让每一个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六) 教学设计要重视体育课的教育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国际激烈竞争的年代。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关系到培养什麽样人的问题,是关系国家存亡的问题。教育是各类各级学校的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学校各门课程教学的根本的任务。教师应将树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等贯穿于体育教学设计和一切教学活动中。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一群人蜂拥而上,就不会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前门上,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数感,更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倒下来量,还有人提议量升旗的绳子,再除以2。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顶上有一部分,怎么办?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1米的米尺,笔直插在旗杆边。这时正阳光灿烂,在旗杆影子的边上马上出现了米尺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0.45米。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尺长与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米尺的长度与它影长的比。(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例如,在教学“分类”的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可以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学习。每人把自己新带来的铅笔都拿出来,4个人的铅笔集中一起,摆放在桌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分。分完后,再让学生“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来分的?有几种分法?如果他说的不完整,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经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学生分铅笔的分法想出了十多种。如,有按铅笔杆的颜色分的;有按铅笔有没有橡皮头分的;有按铅笔的长短来分的;有按橡皮的颜色来分的;有按铅笔杆上的花色图案来分的;有按铅笔杆有棱和没棱来分的。有按铅笔上有汉字没有汉字来分的。有按花铅笔杆上花色不同来分的。有按铅笔杆上有没有字母来分的;有按铅笔削没削过来分的;有按铅笔削一头还是削两头来分的;还有按包裹橡皮的铅制品颜色不同来分的等等。真是人多智慧广。学生分铅笔的分法之多,超出了老师备课时预的六种分法。从这一例子来看,真正体现了新教材的好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我认为,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明显优于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在游戏中体现“做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从游戏中感知概念、游戏中发现问题、游戏中引发问题的思考。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捧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创造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时,我引入了掷小球游戏,让学生讨论数的分与合的不同方法。学生分成小组,指名学生抓起10个小球,一次投篮,看谁先报出他投进几个小球,就让谁来投小球,并请他讲讲是怎样想的。如一个学生投完后,篮外有3个小球。有的说我是想3和7合成10,所以投进7个球;有的说前面一个同学蓝外有4个球投进6个,现在蓝外是3个,我可以肯定他投进了7个,因为外面少一个,里面就多一个……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想出正确答案,呈现出思维的个性化、多样化,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哪几个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1、教学设计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1整合性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1.2交互性课堂师生交互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在同一时空中共同参与的传授活动,双方互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以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3开放性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的不唯一开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4实效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并摒弃与实现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2、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别具匠心地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教师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教师追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老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了新课。在教师引导下,大家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后,教师风趣地激活学生的思路:“现在你们知道猴王是用什么规律来分饼了吧!”“如果猴丁要4块,你们想猴王该怎么办?要5块呢……”学生们信心十足地回答出来,此时老师充分表扬大家:“你们真比猴王还聪明!”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整个40分钟学生始终在愉悦、欢乐但又紧张的气氛中学习,体现在“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新课标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2.3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可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小学美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展开教学工作

要认真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搞好基地建设,抓好课题研究。 二、主要工作 (一)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1、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改方向。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积累中进行理论创新,在教改实践中反思。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认识。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空间、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育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2、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搞好课改年级课教材的集体备课,并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观摩研究课。 3、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刊物、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改进教研方式,做好教学工作。 1、组织学科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领会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单元教学要求。 2、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美术学科教学建议》。 3、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日程安排第一月份1、召开全体美术学科教师会议,布置新学期教研工作。 2、一年级苏少版课标本教材以及四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 3、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第二月份1、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研究课、教材教法研讨座谈。 2、学科常规调研。 3、美术一年级集体备课。 4、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第三月份1、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课题研究工作。 3、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第四月份1、组织参加常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 2、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3、课题研究工作。 第五月份1、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2、参加市区美术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商讨下学期工作。 3、学期工作总结。 4、整理上交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角色。(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唤起学生的“学”。(三)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二、更新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是创新的基础。一个乐于研究和勇于创新的英语教师应首先把握教育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国家教育方针、英语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凡是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法都是以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语言规律为基础。一个勇于创新的外语教师,会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从乐于研究到善于研究,进而达到创新的境界。四、积极参与科研,增强创新能力。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已成为历史教育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五、把握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水平。1、时代不断进步,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自我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会刻苦钻研,加强本学科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2、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并付诸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自己能灵活驾驭新教材。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多观摩名师的课,以人之长补己之短。3、勤于写作。许多时候是想归想做归做,不及时把学习和思考,经验和总结写下来,提升至理论高度,就会使自己永远停留在较低一级的层次。拿不出实际的材料说明自己的说法对错与否,也不便自我的反思和进步。认真撰写论文是教师业务的记录的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此外,还包括,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教案等等。4、善用资源。现代科学技术推陈出新,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我们要善用自己身边的每一分资源,少走弯路加快前进步伐。5、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确立教育教学新理念.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无疑是当代教师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摘自网络)

如何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二、 全面发展的理念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三、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教学理念需坚持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美术多元化教育新课程理念

美术多元化教育新课程理念   美术多元化教育新课程理念,学习美术让孩子有更多的创造力,想象力,能让孩子思维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新的理念逐渐形成,下面来了解一下美术多元化教育新课程理念。   美术多元化教育新课程理念1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打破了传统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课程,仅仅从艺术领域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幼儿园中探索一条将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园整体课程相结合的途径,让美术教学活动和幼儿园中的其他活动如:语言、音乐、体育等活动有机的整合渗透在一起,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美术教育,呈现出开放性和发展性特点。使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更能发挥其特点,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美术素养。    1、美术教学和音乐的有机渗透   音乐活动也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将音乐欣赏与绘画相辅相成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借助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联想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想象力让幼儿进行作画。在进行音乐绘画教学中应先请幼儿欣赏音乐作品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倾听音乐。在幼儿欣赏音乐时,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同时向他们提出欣赏的要求。如欣赏《狮子王》一曲时,伴随着音乐向幼儿提出:“仔细听,是谁在吼叫?”吸引幼儿注意欣赏。幼儿通过反复多次的聆听欣赏,在音乐中感受到某种东西,这时启发他们用动作、手势、表情等各种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整个表达的过程就是对作品思考、回忆、感受的过程。幼儿经过欣赏音乐,产生了想象,这时为了鼓励幼儿把想象表达得更加具体形象,适时地引导幼儿采取绘画的形式。因为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而音乐又能发挥幼儿想象能力、培养其敏锐感受力,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将孩子感知到的音乐形象,通过认真分析,找出其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脑有所思、手有所致。    2、美术教学和语言的有机渗透   幼儿喜欢听故事、念儿歌,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些爱好,把语言渗透到美术的教学中来,利用语言这一种交流工具帮幼儿理解记忆绘画形象。如:小班的幼儿画小鸟时利用儿歌“太阳圆又圆”画一个圆形当头:“月牙弯又弯”在圆形后边画半圆形做身体;“太阳长嘴又长眼”在圆上添画眼睛和尖嘴;“月牙拿把小蒲扇”在身体后画三角形做尾巴。幼儿儿歌念完了画也画好了,幼儿边念边想边画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教师在中大班用猜谜语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也是很好的形式。例如:在中班绘画活动中教师说谜语幼儿猜“有只盒子方又长,中间玻璃亮堂堂,唱歌跳舞又演戏,天下大事盒中装。”孩子们猜出是电视机后,教师接着说:“对,今天就请小朋友画电视机。”幼儿在猜谜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电视的结构很快便画出了电视的外型。在大班的连环画《小猫钓鱼》中,引导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然后再复述故事,在幼儿熟悉故事的情节后再提出要求让幼儿作画,自然而然孩子们绘画时就会更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也活灵活现、富于创造性。    3、美术教育和体育活动的结合是新课程理念下新的尝试   体育活动能锻炼幼儿的体魄发展幼儿的各项基本动作,它和美术活动的结合应该说是动静交替,既让幼儿在活动中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开发了幼儿的思维,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对于教师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是很值得尝试的。如:在“变变变”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用绳子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在扩展幼儿经验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来尝试变换造型,这时幼儿的身体有的直有的弯还有的趴在地上学蛇爬行,有的学小兔子的跳的动作,幼儿合作用身体变换造型时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和同伴蹲、站不一摆出了太阳的造型,有的摆出了花儿的造型,还有的尝试踩在同伴的身上摆出数字的造型。   另外,大自然也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最佳时机。如:在冬日的雪天,当皑皑白雪堆满幼儿园的院子时,带幼儿到雪地里去作画肯定是每位幼儿都愿意积极参与的,当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或者小脚作画时,那满院的画作会让大家欣喜若狂,在想象力悄然在心中放飞的同时,还增强了孩子身体的御寒力和抵抗力,这不也正是体育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吗?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单一学科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了,更不能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拓宽美术教育的内容,更新教育观念让美术与其他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今天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具有多元、开放、整合的特点。   美术多元化教育新课程理念2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美术教育 人类历史上尽管有不同的文明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离不开美术。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美术,文明与美术同时产生,不管在哪个文明和那种文化中,美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经验。没有美术,我们的生活就缺少色彩与光泽,美术总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   那什么是美术教育,在《艺术课程标准》中,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目标已从过去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促进学生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按照《艺术课程标准》的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包括技术,但不完全是技术,还包括人文精神;艺术包含技术,但不完全是技术娴熟的演员、画家演示的技术;艺术是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著名家席勒说:最终而言,有的人不是国家工具造就的,只有打开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浇灌,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    美术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能力;   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美术不仅是感情的传达、心灵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之泉的浇灌培养出有道德的人。   新课程标准也给了我们新的理念,即: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应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较高艺术审美修养和思想内涵的合格人才。特别是通过欣赏创造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而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更是与其他的一样,在共同教育学生如何生活、怎样做人、不断改造着、丰富着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树立“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大美术观念。    2.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进行美育    2.1抓住学生的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走进教室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我们可爱的弟子;观察我们每一个学生,分析每一个可教育因素,优秀的及时表扬,有问题的针对情况巧妙解决。如我所教的班在“课前一首歌”时,有的两种现象:一种是,有的班非常投入的唱,我情不自禁地拍着节奏和大家一起唱,歌声唱罢我们一起鼓掌,接下来的美术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另一种现象是,学生虽然嘴在唱,但确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于是我抓住了这个交流的机会,请学生点评,再让文娱委员点评,最后,让文娱委员范唱,如不巧文娱委员感冒了,那还有班长、班干部,再发动大家支持班干部,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组成五人合唱团范唱,这样一来,唱得非常自然理想,激起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同学们以团结饱满的热情参与美术教学活动。    2.2学生学习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现代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成为精英的教育,基础教育必须使每个儿童享有学习的机会,必须为每个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全面基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应该给于所有学生公平的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享受艺术,具有用绚丽的画笔、优美的动作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   传统的艺术教育常常给孩子统一的规范,同样的模本,限制他们的个人体验、个人表达和创作的方式,结果造成孩子大都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同样的画,缺乏个性、创造性,这其实是不符合艺术活动的本性。多一把尺子衡量事物,多几把尺子衡量我们的学生,用更多的模本和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思考中鉴别、在判断中提高美术素养,也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水平。相信评价方法的全面性会使我们的美术课越来越生动,让我们的学生能以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识别美与丑,鉴别和评价美的种类、美的程度。   面向每个学生,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有利条件。面向每个学生,还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   教育改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怎样衡量一个学生的美术素养?怎样在不同的课业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中全新的发展,全面的评价也日益在美术课堂中展现出她的魅力。    全面评价学生能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每个学生的知识、经历、思想、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表述、造型表现、审美观等不同,从而对每个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教师更应尊重、引导发展学生的优秀个性,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在六年级下册的绘画课上,有的学生说,我的画画的不好;有的学生说,我天生不是画画的料。针对个别学生的认识,我就和他们谈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一种超越实例的行为,通过无实例的途径达到人性的世界。”我和学生交流,什么样的画才叫好画!画画是表现自己情感,张扬个性愉悦心灵的过程。交流畅谈“劳作者的伊甸园”,绘画的起源,绘画是文字代替不了的语言……畅谈后,学生理解了师生的评价语言,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在赏析作品时畅所欲言了,在造型表现中就更好地发挥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重点是色彩、造型、构图等,并以表现创作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善用各种美术,从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经过多维性评价,学生变的更自信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有效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开发了潜能,丰富了审美观念。   美术课的课文内容图文并茂,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指导学生要结合图文自主学习研究知识两三分钟后,进行五分钟的互动探究,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学生二分钟评价,评价自主、互动探究的效率及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教师分析自己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学生智慧的集中对比评价。这是课中小节评价,也是强化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的环节。在这一评价的环节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美术自主、互动交流中探究的能力,体现了学生以提出问题开始,以探究问题结束的主题地位。如在欣赏《外国雕塑》这一课时,当欣赏《维`纳斯》是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美与爱之女神及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都说维纳斯美我们怎么看着不美”。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的合作伙伴,这时给予学生以引导和鼓励,感谢你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想了解只有你说出来了的问题。   每个人的知识、经历、思想、观察能力及审美观的相同吗?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相同吗?只有智慧才能启迪心灵;只有善于提问才能富有想象力,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在评价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交流思想大胆质疑既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角色。(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唤起学生的“学”。(三)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二、更新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是创新的基础。一个乐于研究和勇于创新的英语教师应首先把握教育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国家教育方针、英语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凡是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法都是以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语言规律为基础。一个勇于创新的外语教师,会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从乐于研究到善于研究,进而达到创新的境界。四、积极参与科研,增强创新能力。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已成为历史教育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五、把握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水平。1、时代不断进步,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自我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会刻苦钻研,加强本学科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2、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并付诸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自己能灵活驾驭新教材。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多观摩名师的课,以人之长补己之短。3、勤于写作。许多时候是想归想做归做,不及时把学习和思考,经验和总结写下来,提升至理论高度,就会使自己永远停留在较低一级的层次。拿不出实际的材料说明自己的说法对错与否,也不便自我的反思和进步。认真撰写论文是教师业务的记录的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此外,还包括,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教案等等。4、善用资源。现代科学技术推陈出新,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我们要善用自己身边的每一分资源,少走弯路加快前进步伐。5、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确立教育教学新理念.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无疑是当代教师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摘自网络)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儿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给了学生做事情的底线,教给了学生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法律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悉法律,在需要时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四个步骤: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对新课程有个粗略的了解,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2、课时听讲。在老师授课时, 学生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老师如何讲解新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的,并做好课堂笔记。教师所作的板书,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和提炼的,对研读教材大有裨益,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的。3、课后复习。课后的复习, 一定要及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因为,知识是连贯的,这一节不打好基础,就影响下一段落的学习,此外,复习- -定要及时,才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4、学会做题。做题,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做题,不仅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方法,增强驾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惟一标准,评价轻选拔和甄别的单一功能,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即对教师的评价两个部分,是这两个部分的有机统一。”本文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谈谈看法。一、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惟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这与多年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分不开的。在学校的工作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个指挥棒的氛围下,就自然地会出现这种以考试代替评价的倾向;并且这种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们往往会自觉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待评价,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评价。二是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略对定性评价的研究。在课程评价上运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课程的实质。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说成是简单化、不科学的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进死胡同。三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和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长。三、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一)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以往的学生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点滴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对学生评价真正成为过程性的评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遵循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关系,我们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来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等。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方法、所采取的态度、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这所以的点点滴滴能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更有利。“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它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评价与记录的管理。(二)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创新:浅谈新课程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教育创新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有着明显的差别,要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教师是关键。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惟有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从经验型转向创造型的创新      传统观念上,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是靠教学经验的积累。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师的素质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的职业不再是有文化知识、能传授知识就可以立足讲台。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创造型,从单一教学型转向教育科研型。教师的专业化要具备五种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知识融合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面对即将全面实施的新课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崭新的理念,以挑战的姿态,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从传统教学转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支配者、控制者,是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转变成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真正转变,除了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需。新课程、新教材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新教材中大量的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不断学习。教师需要掌握并恰当地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各科新教材大都提供了有关网站,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和学习领域。      三、从神坛上的“圣人”转向伙伴及指导者的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下进行的。而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等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基本知识为线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新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强调学生活动的重要性,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实验探究等。教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成为万事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从传统意义上的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从程式化教学转向多样化教学的创新      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多的体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接收式学习。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是多样化的,课外学习也应是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社会角色体验、社会劳动服务、企业生产实践等都是学习的方式。教师应培养较强的反思意识,对于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对于程式化的传统教学,要进行重新建构和思考。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是教师创新的结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五、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的创新      现代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传统的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呼唤开放式教育。教师要具备开放的气魄和胸怀。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向全校师生及家长、社会开放。通过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技艺和水平,让家长和社会了解教育进而理解、支持教育。其次,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该是开放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场所。再次,教学结构、呈现方式、活动方式也应是开放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充分运用活动的多样性和课程的选择性来实施我们的课程。最后,教学手段应是多样的,课程资源应是开放的。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开通信息渠道,借助有关学习网站的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链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艺术教育室等场所进行开放式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特长和终身学习能力创造条件,进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改革是一所学校办学改革的主阵地。近几年来,我校课堂教学变革呈现如下特点:以导学案为载体,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在“我”字上见个性;以交往互动为方式,突出学习的互补性,在“实”字上见功力;以问题情境为引领,突出学习的深刻性,在“问”字上见创意;以激发潜能为旨归,突出学习的智慧性,在“悟”字上显智慧。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信息技术考试合格率、高考本科录取率一直高位走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捷报频传,办学整体实力迅速提高。我们觉得,之所以教学效益在不断提高,是因为教师们在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力求促使课堂教学三个主要环节的变革,最终趋向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之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   一、 教学设计 环节的变革   1.变“条块设计”为“系统设计”   (1)教学设计的理念――系统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即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四项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犹如一条“食物链”,教学设计必须全面地考虑四项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变“条块设计”为“系统设计”。   (2)教学设计的原则――动态和开放   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变化是永恒的。一方面,教师、学生是发展的;另一方面,教学媒介、教学调控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调控不仅仅是师对生,因此,教学系统具有非静止、不封闭的特点。与之相适应,教学设计应遵循动态与开放的原则。体现动态与开放的原则,教师要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出最佳方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3)教学设计的重点――互动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形成的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2.变“设计教程”为“设计学程”   (1)教学设计的旨归――规划学生的学程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要将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来,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要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实现教与学的互长。   (2)教学设计的施行――“预设”加“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么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原先预设的规划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伴随教学情境的变化,面临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因而,教学过程的推进,必须“预设”加“生成”。教学不全盘舍弃设计框架,又能及时纳入新的信息,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生成教育智慧的场所。   (3)教学设计的拓展――纳入学生的经验   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学生,教师规划“学程”不能无视、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学设计需要开放地纳入学生的探究历程,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不断超越教科书等基础教学媒介,培植课堂新的生长点。   3.变“知识目标”核心为“多元目标”整合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定位教学目标,不仅要确立知识目标,还要确立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课堂管理环节的变革   1.课堂管理方式由“控制”转为“交流与沟通”   (1)约束不应是唯一的调控方式   传统观念里,课堂管理被认为是应对性的,即寻求应对学生“变故”的对策。强调以纪律作保障,运行预定的课堂程序,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一些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试图控制学生的行为,一些教师沉溺于约束学生,忽略了有利于实现控制的教学准备,结果产生了更多的控制问题。这种课堂管理的前提与归宿是控制学生,而不是为教与学创设条件,必定遭到学生的抵制,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约束不应是唯一的调控方式。   (2)交流与沟通,建立师生认同感   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应是一种积极的师生交往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课堂管理必须将注意力从应对性惩戒策略转向前瞻性的或预防性的策略。这时,课堂管理被诠释为“创造和维持教与学行为产生的环境所必要的规则和程序”。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交流和沟通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是有效管理的明显特征。教师如果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妥善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不仅会影响其师生关系,而且会使课堂目标难以实现。因为沟通与交流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促进课堂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减少课堂中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实施课堂活动和达成课堂目标的内在动力,产生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   (3)交流与沟通,营造“支持型”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施优质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以交流与沟通为主要方式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打破“控制与服从”的程式、打破严肃与沉寂的气氛,让师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以“控制与服从”为特征的课堂管理,容易造成一种“对抗型”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以“交流与沟通”作基础的课堂管理,有利于营造一种“支持型”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信赖学生、宽容学生,学生则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2.课堂管理路径由“静态封闭”转为“动态开放”   (1)动态管理是生成式课堂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因而教师采用静态维持式管理就能很好地调控课堂。新课程背景下,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例较大,课堂是生成式的、发展性的。课堂管理中教师只有更多地采用“动态开放性”的调控方式,才能不断适应“生长着”的课堂。动态管理要特别注重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要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要创设一种师生彼此接受的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探究态势。   (2)动态型管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预设程序的实施,教师传授的内容、方法等都是先前设定的,课堂管理就是要避免教学过程远离预设的运行轨道;这种静态封闭的管理,必然会形成以教为中心的格局。以教师的教来组织教学,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管理应由调控“教情”转向调控“学情”,用教师的教来引导、帮助、校正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动态影响其学习状态,强化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开放式管理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以往的课堂过程,总是力求排斥一切干扰,防止“节外生枝”,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使课堂的“师传生受”变得“井然有序”,但也杜绝了创生的可能。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他们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独特的“心理世界”,在课堂教学中难免要“旁生枝节”,要生发出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时,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管理,包容这些不可预见的因素,转化形成学生的即时创造。   3.课堂管理手段由“惩罚”转为“激励”   (1)激励手段的功效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是倾向于“惩罚”,以此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常常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学习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遇到各种不同的阻碍是不可避免的,常常也是事先难以预料的。适当激励的措施与行为,可尽量克服这些阻碍。激励和引导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激励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增强动力,使学生有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自尊感。   (2)激励手段的运用   首先,要求教师就课堂目标与学生进行多回合、多层次的沟通,要向学生明确阐述课堂目标及其对学生的关联、价值与意义,使课堂目标融入学生的价值体系。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目标的演变与抉择,积极支持学生为实现远期目标而努力。再次,教师要善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向学生表达真诚帮助的意愿,鼓励学生在需要时与教师联系,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教师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通过有效的激励,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朝着追求卓越表现的方向不断进步。   三、教学评价环节的变革   1.变评“教”为评“学”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评价是否得当等,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新课程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出了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促进者、指导者,学生则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基于这种教学中心的转移,学生就成了教学评价的主体。   确立学生评价主体,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评价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取结论等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强调评“学”为主,是要纠正过去过分倚重评“教”的不良倾向,但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不应舍弃。因为评“教”有其独特的价值,即“以教促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就是要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组织并进行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等,即评价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学”的价值。   2.变“标准化”评价为“个性化”评价   课堂教学是丰富的、复杂的活动,教师的教学也各具特点,有着极强的个性,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知识水平,结合个性特点,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多角度的,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评价标准,不应“一刀切”,应给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发挥个人特长的空间。   3.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就课堂教学而言,有些方面可以量化,有些方面不可以量化,因此,应加强质性评价,引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情境测验、行为观察等质性评价方法。质性评价的出现,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应充分发挥每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把定性、定量评价统筹于一身,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4.变“终结式”评价为“全程式”评价   应以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全程式”评价代替只关注结果的“终结式”评价。将评价活动置于日常教学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纳入教学工作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一个章节或一个教学模板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跟踪评析,然后对其课堂教学作出完整的评价。应注意教师和学生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积累,建立个人档案袋,允许被评价者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并发表意见。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新理念、转变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赵汉华,朱丽.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观.宁波大学学报,2003(8).   [2] 杨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现代教育科学,2004(3).   (责任编辑关燕云)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注意什么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基本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教师构建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1. 学习观一般说来对学习有两种认识,一种叫作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另一种叫作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上,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外在刺激与头脑中反应建立的实质联系。外在的刺激即是习题、题目。学生的反应就是解题的方法。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用两个字概括是“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是学习观的问题,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对学习观的不同认识。但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用建构主义的语言来说,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文本在课堂中就是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是指更广泛的对象。学习者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学生。学生与教材的交互作用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交互作用。所谓交互作用,是教材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材也有影响。这怎么理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材如果不去读,就是死的,没有生命力,学生去读教材,是学生赋予教材以生命力,就是激活教材。那么学生怎么激活教材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以原来的经验来解释教材中的内容,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建构。建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生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发挥了一个基础的作用。2.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相当基础的概念。老师们都给学生上课,但“什么是教学”,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得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在这里,我想介绍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观发生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作了相当详细的陈述,我将其概括为:“师生互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的互动。所以,在教学中有两个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在这两个互动中,师生是共同发展的。这种教学观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3. 教材观现在正在建设新的教材,但对于教材是什么、教材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都正在讨论之中。过去认为课本是教学之本,教材是“圣经”,教师根据教材来教是绝对没错的。而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去做,而且,教师有责任进行课程剪裁,使教材符合学生的情况。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4. 教师观讲到教师,我们想到的总是“奉献”。“红烛颂”用红烛比喻教师是不恰当的。首先,这个比喻没有看到教师在奉献的同时自身也在发展,而且奉献越多的教师发展得越快,奉献的经历也是发展的经历,付出与回报总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比喻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新课程的推广一定会造就一批名师。要让教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是一个新的教师观。另外,怎样看待教师的角色、看待教师的发展,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不再提了呢?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了呢?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了呢?教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这是教学工作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教师的领导作用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发挥领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领导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这一点没有看到的话,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作用。过去过于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讲授者的职能,现在是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职能。课程标准中提出这一点,意义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我国的教学理论上,这四个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我们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二、大胆实践,推动教学改革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要建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些研究和实践。1. 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对一期课程的反思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动接受式的教学。小学数学学科中被动接受式学习有这样几个特征:(1)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有些教师对学生十分负责,总是教师讲授得过多。另外,存在着一种“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和教学的现象,即类似于打乒乓球,教师只接乒乓球台上的球,而不接界外的球。对学生的回答,只肯定那些与自己教案相符的答案。课堂上表面是一问一答,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想法没有得到表达,因此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情况也反映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问题。怎样克服这种情况是值得思考的。(2)“过度练习”所谓过度练习,是指不合适地安排练习活动。这不是量的多少的问题,而是不合适。讲到练习,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关键的是要进行有效的练习,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使练习题发挥作用。第二,“熟能生厌”。即不合适地、过多地安排练习,会使学生形成负面的情感体验。这种不适当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形成一个负面的情感体验。另外,我们的一个调查发现,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比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降低。这是否与我们的练习有关呢?我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第三,“熟能生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做一些应用题,教师告诉学生数量关系,方法是什么样,让学生模仿,做很多,再模仿,再做。这个过程,其中有思考的含量,但在很大程度上,老师是让学生记忆解题方法的过程。而实际上这是模仿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过程。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减少学生创造的空间。这样看来,题海战术主要是记忆的战术,而不是思考的战术。它会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降,思维能力降低,这就是“熟能生笨”。有这样一句话:“教学就是讲到懂,练到懂,考到懂。”这个做法就是模仿,提高了成绩,但没有发展思维。过度练习的本质,不是思考,而是缺乏互动性,这种过度练习恰恰背离了数学的本质。(3)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的机会少,课堂活动比较单一。教学改革就是要探索怎样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主动的发展。(4)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课堂中学生真正表达自己意见和理解的机会不多,整个课堂的环境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老师说,课堂不是在组织学生讨论吗?我调查过,公开课一般都有许多讨论,但它讨论有这样几个特点:时间短,不超过两分钟;讨论是被动的讨论,并不是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除了被动的讨论外,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情况太多了。被动的表扬(“你真棒!”)和被动的接受表扬。在教学中缺少的是教师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与合作,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体,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真诚的交流。(5)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开放性不够学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现成的一些标准答案。被动接受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的,应对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成为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被动接受式的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学得很苦,特别是高年级;教师教得很苦;但有时效果不理想。问题症结是被动接受式教学。因此我们提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2. 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实践这八个字。因此,课堂教学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实际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研究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在研究中,我们要研究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后再看学习结果的改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也就说,要以学生为本。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要求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驾驭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这是校本课程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要处理好教师和备课或者教案的关系。备课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和基础。真正互动式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不能完全把教案作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第二,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实施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就要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是有效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在上海听过一节课:复杂分数的比较。这节课可以说是上得非常的“好”。教师表达非常清楚,提问非常清楚,板书非常清楚。印象特别深的是这位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正好铃声响。这节课上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课后专家讨论这节课,认为这节课学生没有参与,没有活动的空间,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师的。这种表现即是打乒乓球式的教学,一个特点是从来没有界外球。而实际上,上课是看学生的投入,看学生的思考过程,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一节课要有三个“看”:第一是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了;第二个是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第三是看学生思考的层次。教师应该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领导课堂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2)关注发展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发展呢?我们认为,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领域。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基本学力是指学习的能力。第二,个性与品德。第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概括说,第一块叫作“基础”,这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发展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的发展,是发展的载体。第二块叫作“品德”,是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人;第三块叫作“思维”,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所谓大智慧是指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大智慧,日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大智慧作为一个目标,这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共识。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关注学生的思考,一定会为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风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所谓情感,就是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孩子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态度,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指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价值观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有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课程、教学活动都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显性的课程,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第二是隐性的课程,即数学活动背后渗透的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例如,我在徐州听课的一个例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为妈妈买一束花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你们帮我选择一下。在这个例子中,显性课程是计算数学问题,隐性课程即渗透了一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我们社会、我们民族所提倡的,而最近一段时间,这种价值观似乎是淡化了。但这个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很自然地把这种价值观渗透进来。课堂中我们应该把一定的价值观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有价值观隐含在内的。有一个教师让孩子比较最贵的游艺活动的价格,显性知识没问题,但隐性价值的处理是不恰当的。现在一些新教材中很注意隐性价值观,例如,环保问题、奥运问题、关心他人的问题等,向学生渗透一种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在课堂中要把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与数学教育联系起来。新教材现在有四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渗透了价值观的培养。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认为教师的发展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叫作“新教师”,在该阶段,教师主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二叫作“有经验的教师”,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比较自如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叫作“专家型的教师”。我们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展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只是很少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参与研究,研究的方式是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有许多学者提出“反思型教学”,反思型教学就是教师的反思。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开展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与反思的过程。(3)关注过程首先要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三个思考层次的合理组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讲。这样才能做到“精、准”,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目前对关注过程的教学也有不少研究。例如,HANDS ON的活动,称为“动手做”,主要是法国和美国的数学课、科学课中所运用的策略。基本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HANDS ON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三、学会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广大教师加强研究。研究的基本方式是行动研究,就是从实践到反思,然后再进行实践。广大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实现自主发展。我们在下文中提出一些可以进行研究的角度。1. 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数学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基”训练达到科学的平衡。2. 如何激励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新时代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精神。数学学科是理性沟通与思考的重要工具。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3. 如何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社会的意义。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并处理由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机会,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4.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讨论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参与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投入其中的参与者。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不再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名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名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多一些问题,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要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位来加以安排,认为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下,学习才会发生。5. 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会做人,获得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而且也是重要的学习产物和素质。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行为的改变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和学习取向形成的过程,这些态度和取向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生怎样投入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在小学生的这种学习过程中品质是重要的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学生对学习活动兴趣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倡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喜欢数学和数学学习的学生多起来。我们已经指出,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是紧密结合的。“知”、“情”结合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的一个特征。使学生感到“愉快”并不是指一味地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而是指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性问题后的精神满足。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达到“知”、“情”互促的目的。6. 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的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领域。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本书也举出了一些案例。我们认为,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应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获得实际经验,进行数学思维。要把活动和思考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些实践活动具有广泛的范围。如,户外活动、制作活动、利用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意义的活动、调查活动、应用活动、综合知识的活动、探究活动、提出新问题的活动等。小学数学教学要加入制作、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意义,丰富学生对它们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儿童尝试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和大胆探索,强调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好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的能力。7. 如何适当体现课程的弹性从学生如何学习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学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数学教学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动向。小学数学教学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具有适当的弹性。学校数学课程要安排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活动。例如,探究数学的某个内容或者专题,有关数学的实际活动,应用数学的活动,数学史的有关专题等,都可以是选择学习的课题。学习的程度也应有一定的弹性。学生的选择学习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补习、补充、发展、深化,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使数学课程具有弹性。8. 如何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这是近二十年来数学教学改革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研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生活题材中引入数学,而且要注意加强数学和其他科目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允许在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他问题。综合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数学教学设计要从数学应用广泛性这一特点出发,要注意数学应用具有多科性、数学可以解决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数学与自然、语文等学科有关,是学习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是不必要的。相反,数学可以从这些科目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从而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并从它们那里吸收丰富的营养,特别是语言发展是理解力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研究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制定工作计划,通过课程综合工作,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另外,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只是涉及数学的一招一式,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知识与能力,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数学能力与许多一般能力应该协同发展。如合作、实验、分析、推理、观察、交流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在兴趣,并适当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各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总结的方法,培养以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正确看法。9.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探究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举出三种。第一种是小组主题讨论。在小组主题讨论时,每人负担一项工作,如主席、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课题学习。第二种方法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针对某一项主题,模拟真实情境,由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情境中的各个角色。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通过模拟情境解决应用问题的讨论。第三种方法称为“头脑风暴”的讨论。请各组成员尽量把想到的点子写下来,越多越好。然后一一讨论各组所提出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各种观点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引发学生讨论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撰写与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值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需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所以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对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自觉破过去“教师即知识权威”的“师本角色”,立“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如何制定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设计也是如此,它有基本格式,但无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在借鉴别人优秀教学设计的同时,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做好教学设计这项最基本的、也是最为常规而又最重要的工作,如为每一篇教学设计提炼出一个符合一定教育理念或法则,且教法个性鲜明、语言精炼的主标题,并具有“设计理念”、“教学分析”、“设计思路”、“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反思”等基本构建,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学情预测和某一教学环节设计说明等,如此,定会使该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教学设计要有时代性、挑战性,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要融入教师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实施新课程,一定要走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这一目标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设计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一定要依据课标和学情,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实际;二是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提那些笼统的一节课无法达到的要求;三是要整合心理、道理、法律、国情的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四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针对性。2、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思考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具有地区特色的,反映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在这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二是以本为本,照本宣科。3、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应太多,一般三到五个为宜,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生成的机会。4、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探讨活动。只有创设出恰当的活动和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所体验,进而在交流及老师的指导中有所感悟,达成教学目标,因而这一环节是备课过程中最细化的一个环节,也是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独具个性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活动和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动的内涵;活动要有针对性、深刻性,不切合教学内容和主题的活动,再新颖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留有空间,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留有空间,为学生的实践创造留有空间;三是活动设置要精细化,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具体步骤、活动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做些什么,活动如何步步深入,达到实效等;四是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总结反思,一方面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要有所提高。5、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这一步骤,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再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能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精致并紧扣主题,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断提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但遗憾的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老师并不注重这样的反思,课备好即止,上过即忘,以致自身能力提升得很慢,收获很少,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特别强调这一要求。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自觉加强现代课程理论的学习,自觉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索,脚踏实地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每堂课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使所有学生都能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惟一标准,评价轻选拔和甄别的单一功能,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即对教师的评价两个部分,是这两个部分的有机统一。”本文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谈谈看法。一、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惟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这与多年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分不开的。在学校的工作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个指挥棒的氛围下,就自然地会出现这种以考试代替评价的倾向;并且这种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们往往会自觉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待评价,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评价。二是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略对定性评价的研究。在课程评价上运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课程的实质。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说成是简单化、不科学的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进死胡同。三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和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长。三、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一)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以往的学生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点滴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对学生评价真正成为过程性的评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遵循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关系,我们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来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等。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方法、所采取的态度、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这所以的点点滴滴能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更有利。“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它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评价与记录的管理。(二)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深、体验最丰富,想说的话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评价时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我们应首先注意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让评价主体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并将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当作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全面、更客观,也更能促进评价主体对自己的表现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自觉纠正错误、强化行为,更健康地发展。(三)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体现个性差异。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全面落实各项评价内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依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每个人在七种智力上呈现的方式不同,组合的方式不同,呈现的表象或给他人的感觉也就不同。所以,从这个理论出发,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差生,而以往所说的差生,则是以学习班的结果作为惟一尺子衡量的产物。多一把尺子,会减少许多的差生,乃至根本没有差生。在评价时,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评价的方式达到真正促使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四)参评主体的多元化原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体现在评价这一环节则是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同伴,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从而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例如,要对一个学生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的评价,参评主体应该包括:1、教师的评价,要注意这里的教师不是指班主任,而应该包括所有的科任老师;2、学生的评价,又可以分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而且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评,因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学生自我反省的机会;3、家长的评价,俗话说“知子莫如母”,学生跟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家长应该是最了解学生的,因此家长对子女的评价也应该是最全面、最真实的。因此充分处理好这几个参评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评价(五)倡导质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将定性的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的一种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进程,如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形成等,也可综合各个方面来加以评价。2.延迟性评价。在学习中,学生总有不理想的时候,或者说一时难有长进,甚至出现暂时停滞不前的迹象。此时,应暂缓评价,给学生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待到达到一定目标或某一方面有进步时进行评价。(六)评价的激励原则: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学生评价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和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在活动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但也不能毫无原则地盲目激励,该指出纠正时还是要指出纠正,要视学生和当时的事情灵活处理,否则学生评价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些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惟一标准,评价轻选拔和甄别的单一功能,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即对教师的评价两个部分,是这两个部分的有机统一。”本文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谈谈看法。一、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惟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这与多年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分不开的。在学校的工作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个指挥棒的氛围下,就自然地会出现这种以考试代替评价的倾向;并且这种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们往往会自觉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待评价,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评价。二是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略对定性评价的研究。在课程评价上运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课程的实质。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说成是简单化、不科学的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进死胡同。三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和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长。三、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一)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以往的学生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点滴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对学生评价真正成为过程性的评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遵循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关系,我们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来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等。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方法、所采取的态度、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这所以的点点滴滴能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更有利。“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它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评价与记录的管理。(二)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

新课程理念是什么意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的概念: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什么叫课程理念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有新的大纲相配套; 二、新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初中)九年级成为一个上下连贯的科目和教材系列; 其中,小学阶段设有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科目; 三、新课程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设定的课程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四、目前针对新课程,国家基础教育司已经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了相关的教师新课程继 续培训教材。 五、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内容将更加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更新,能有效地提高我 国中小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具体体现: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生活化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从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生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2、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此次课改的核心理念。4、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方式《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5、评价的根本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评价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教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扩展资料: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这首先表现在教育需求多样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管理体制多样化;再次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样化等等。这些都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它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进行柔性设计与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弹性教学与弹性管理模式,主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政策法规体系与舆论氛围,以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如何做好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新理念  1、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数学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活动,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3、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  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1、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变化规律,创设动画情境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改变例题的叙述情节,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第43页的归总应用题是先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我们所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已不会感兴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5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根据你自己的做题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学生四人或两人小组讨论片刻,争相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一分钟做了20道题。照这样的效率,估计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题。”有的说:“我两分钟做了30道题。估计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题。”再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这道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小组的协助下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因而,强化情景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  是导入阶段的方向。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学”中,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量树高、旗杆和周围的物体。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画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五、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有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学生们准备材料特别充分,有的自画10个小红旗,有的画6只小动物,有的画12个三角形,画8个小圆片,画9个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个大圆,长方形、正方形纸、铅笔、蛋糕、小棒、小正方块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了心理准备。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素材又是他们自己所熟悉的、喜欢的。课一开始,通过两三分钟对学生的了解:“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并把你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在交流中说出操作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5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在交流,争议中解决问题。如有一位学生在演示把6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这时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质疑:“为什么和都可以?”另一位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只铅笔,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只铅笔。”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生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周围事物了解的情况设计一张统计表。”这时,同学们积极地动起来了,有的自己独立设计;有的两、三人合作,有的收集信息,有的整理数据。有的设计了“四(1)班财产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1)班教学用具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四(1)班各组人数统计表”“中山路小学各年级统计表”“某小组家庭住址统计表”“某小区人数统计表”“四(1)班数学成绩统计表”“近一周天气变化情况统计表”等等。这样设计的开放性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又如,请你用长24cm,宽12cm的铁板,为客户设计一个高3cm的无盖铁盒。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设计了不同规格的铁盒。在交流中讲出自己的设计意图。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们教师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很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题。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的概念: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教学方式和方法

课程理念是什么?

课程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扩展资料教学理念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学生观是什么?

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教育意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育意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教育意义】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 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 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可称为“智能型”教学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可称为“育人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为什么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 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 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可称为“智能型”教学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可称为“育人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怎样备课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必然引起我们对教学作全面反思。但课改不能仅停留在观念的变革上,它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对学校来讲,对广大教师来讲,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教学创新,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新课程下新老教材的课怎么上?实行新课程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核心的问题就归结到如何备课上。 当前,我校的师资不算紧、课程不算多,教师任务不算很重,教师为应付检查(教师应付学校检查,学校应付上级检查)照抄旧教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教案流于形式,把动态的学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旧备课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师教法陈旧、思想观念转变慢,新课改对他们来说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青年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个人喜好备课、上课,他们某些观点新奇,但得不到理论支持;骨干教师虽然走在课改前沿,但他们校内外活动多,好的观点和做法仅仅在每学期的一两次教研课、公开课中体现平时亦忙于应付。就是有些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其实质仍然是应付检查(教研活动检查)的个人备课。因为,教研组的做法一般是,把备课的任务分配给几位教师,每人承担一定量的备课任务,然后交流(交换)。这种集体备课虽有交流、自主修改,但缺少情感的沟通,缺少争论,缺少商榷,缺少思维碰撞。这样备课只是手工劳动;几乎没有经过大脑的过滤的教案,只能是财产的浪费,体力的浪费,生命的浪费。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呢?下面就新课改下的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扬弃传统的备课观,树立互动生成的备课 扬弃意味着继承和发展。备课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对教材的钻研,有对学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设计,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还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等。直面新课改,我们不能把传统的备课观一棍子打死,而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进行扬弃。如传统备课中提出的吃透两头,掌握双基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知识和技能相吻合,并不矛盾。关键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创造性的工作,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考虑进去,设计出符合新理念的方案,并在实施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对话,即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将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上课不再是执行教案者,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的互动生成者。因此,教师要树立互动生成的备课观。教师的备课,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交往的平台,具体地说:一是能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二是能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三是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四是要能关注学习的积极评价。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写成的。能成为教材,自有其价值存在与相应的精神穿透。这就要求我们备课前一定要先对全册教材内容有个简要地了解与整理,对整个知识系统有个全面的感知,再针对单位备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最终形成程序方案。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好的教材也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课标》所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牵涉到备学生情况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则需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 挑战;如果对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比较难,较为抽象难解,则要考虑是否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与坡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成功,激发良好的学习意愿。然而,备学生是一个复杂、难把握、具有较高弹性的问题,为使每节课都能确保顺利,遇到问题有个回旋的余地,教师必须做好教学时的应急预案,也就是尽可能的多想几种可能。在不断解决问题,战胜问题的创造性劳动中逐渐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使用教材还包括扬弃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与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课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等。资源的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是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应该注意的是,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而他们往往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所以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这样课堂的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四、提倡集体备课,努力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 借助于集体备课加强对课程、对教材、对教学的研究与交流,用科研提升教研,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课程改革,进而有效的帮助组内每一位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有效的集体备课,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环节: 1、个人预案 集体备课的前提是教师独自写出个人预案。每位教师生活阅历、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互不相同,因此教师钻研教材、设计个人预案时,不必写详案,而是个人在某个环节的独特见解,或是对他人教案某些认同章节的摘录、修补。个人预案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独自的教学风格,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良好开端。 2、集体研讨 在教研组里,分单元确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主题进行集体讨论。采取先逐人谈设计意图、教法学法指导、学生参与情况,即交流个人预案;再共同探讨,确立共性的东西,形成共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中心发言人把讨论过程及内容作好详尽的记录,整理形成材料并作总结发言。 3、整合实践 中心发言人从总结材料入手,把优秀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设计,融入本单元教案,诉诸笔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体详案,再分发给组内成员。这时的集体详案,虽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交流与研讨已比较合理,但每个教师的观念与行动间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老师要以集体详案为蓝本,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二次加工,并在实践中检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而完善。 4、认真反思 新课程对我们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备课中的反思,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我们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最终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出发,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 5、实践成案 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对上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的反思稿进行再实践,即运用反思稿在自己班级里进行教学,验证反思后形成的解决方案是否切实有效。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从而又进入反思与修正,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教学案例成案。从以上几个环节来看,备课确实是一个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在师师、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必然会在思维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留下真实的缺憾。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激发我们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细致分析,进行案例分析,进而面对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时,能随时提取移植,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备课也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然而,要备好课并在备课中有效的实施新课程,就得更新备课的概念,懂得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书写教案是备课,查阅资料是备课,了解学情是备课,上课后的教学反思、总结更是备课,而且是重要的环节。

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的五个大概念为: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1、教案的立场是老师,不是学生。医生写处方从来不写自己要做什么,都写病人要做什么。老师现在备课都在写自己做什么,我们的工资就比不过医生,因为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老师的教案是写给领导看的,以自己为中心的。2、教案的单位是课时,而不是学习。我们设计的教案,应该是我们怎么教,还是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学会呢?老师要把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进阶过程设计出来。3、老师花那么多时间做出来的PPT只是课堂上展示一下吗,课后有没有给学生?周末学生想回忆一下这个星期学过的内容,他到哪里去找?为什么不把编制教案的时间,用来编制学历案,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学生复习时可以作为参考。它一方面体现了信息时代对人创造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孩子身心化发展特征。未来教育观,并不是我们要生活在未来,我们只能生活在今天,因为过去无法改变,未来还没来,只是表明社会节奏更快了,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了。新冠疫情,只不过是世界不确定性的表现之一。所谓“核心素养观”,即是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政治理论常识、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思想(含新课程理念) 怎么去复习 在网上哪里有权威

shudiana

围绕着新课程标准谈谈你对语文课程理念的认识

对语文课程理念的认识如下:“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提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重点主题,课标要求体现这类主题的作品应占到60%~70%。语言运用是四个核心素养当中的核心内容。在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结合方面,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结合方面,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和运用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在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结合方面,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包括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方法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性。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如下:一、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增强了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