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工程地质勘探钻探方法有哪些

打孔。。。。看你要多大直径

中国石油勘探核心期刊有哪些

给您推荐一个自助投稿网站——万维书刊,上面的刊物非常全,包括各类的刊物,电子邮箱基本都有,并且大多还能连接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此投稿网用着很方便,过去看看吧! 此投稿网的特点:自助投稿、非中介、高校教师创办、免费、直接投稿编辑部、可以收藏期刊、保存投稿记录、期刊点评、连接期刊官网等,功能齐全。每个刊物的电子邮箱都来自官网或者知网、万方等权威网站。 请收藏并且介绍给同学们吧,让他们投稿时也省一份心!祝投稿顺利!心情愉快! 您谷歌键入“万维书刊”,首页便是!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要素结构分析

赵 旭(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油气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083)摘 要 以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类别、实施阶段、作业类型及其各自风险特点为基础,结合专家意见,全面识别了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共14类风险。运用解释结构模型,以在实施的开发项目为例,构建了14类风险之间的因果结构图,得出项目建设风险、组织风险和跨文化风险是项目运营的直接风险,可通过有效的风险处置措施预防或规避;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为项目运营的间接风险,此类风险虽然不直接影响项目实施,但对项目效益的影响较大,且很难直接通过管理规避,更多的时候属于被动承受的风险;地质风险、资源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属于项目深源风险,产生于项目初期,是所有风险产生的根源因素。依据典型风险事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关键词 国际油气项目 风险识别 ISM(解释结构模型)风险结构 风险管理Risk Factor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il and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ZHAO Xu(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Fourteen kinds of risks in th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wereidentified by using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Delphi method in this paper. Hierarchical relations among risks were hackled by introducing the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t conclud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projects and intercultural risks are direct risks of projects operation,which can be prevented or avoided by effective measures.Eight kinds of risks containing political risks and economic risks are indirect risks,which can"t be directly avoided through projects management.Although the indirect risks can"t directly impact the projects implementation,they have more influence on projects profits.Geological risks, resources risks and uncontrollable risks are initial risks,which generated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projects.Key words international oil and gas project;risk identification;ISM;risk structure;risk management1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特点[1]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流程涉及几十道工序、上百门学科,与普通工程项目相比,具有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性高、投资规模大和作业环境差等特点,涉及跨国经营,更要体现投资环境、作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以及资源主权国与投资主体间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相比单纯的国内勘探开发,更加复杂,其主要特点如下:1.1 合同条款相对复杂资源国在吸引外国公司投资的同时还要保护本国利益,因此通常通过外国投资法、石油法、产量分成协议等方式与投资方进行合作。合同约束条件大体包括:(1)勘探费用全部或大部分由外国公司承担,如有商业发现,可以在生产的油气中回收,否则勘探费用沉没;(2)勘探开发区块边界明确,还可能规定特殊的深度或层位,要支付土地租金,有的国家还要求缴纳签字费;(3)项目期限有明确限制,一般勘探期为5~10年(划分为2~3个阶段,每个阶段为2~3年),开发期为10~25年;(4)每个阶段要承诺一定的义务工作量,如地震勘探公里数、探井数(进尺数)和勘探投资金额;(5)每个勘探阶段结束后,都要退回一定比例的勘探面积,同时外国公司有权结束合同;(6)如有商业性发现,要向主权国申请生产合同,主权国有一定的参股权;(7)一旦发现油气田并投入生产,资源国可能要求上缴矿区使用费、所得税和附加利润税,还可能对原油出口、设备进口、外汇出口等有所限制;(8)可能有雇佣当地劳动力的规定和资助当地社会的规定;(9)有些国家还有国有化的法律条文。1.2 项目选择相对复杂国外油气项目分布在各种类型的盆地和区块,需要全面分析优劣后进行综合评价。要对待选区块的地质、资源条件进行比较和筛选;要考虑油气发现后的生产状况,结合区块所在国的财税条款考虑对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估;同时还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的作业条件、市场条件、政治环境等影响因素。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评价它的有利方面,看到某个区块的资源远景,而且要避免 “只重资源,不顾效益” 的盲目投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科学考虑或者忽略,都有可能增加项目的风险。1.3 工作量投入相对谨慎相对国内的勘探开发投资,国际项目需要严格遵循效益观念,十分强调勘探开发程序,尽可能少投入工作量,使已投入工作量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勘探作业与地质评价交替进行以便及时作出勘探决策。油气发现后,仍然要谨慎投入工作量,每项勘探作业后都要对油气田的资源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当油气田确定具有商业价值后,则要尽可能加快开采速度,以便及时地收回投资,不同于国内强调稳产年限的思路。当然油田开采速度加快必然会加大建设投资,加速油气产量的递减,因此,需要结合效益评价找到合理平衡点。2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风险特点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从类别方面可分为勘探项目和开发项目。油气勘探项目根据勘探程序可分为区域勘探、圈闭勘探、油气田评价勘探3个阶段;开发项目从项目实施过程所处的状态阶段方面主要可分为项目评价期、项目建设期、油气开采期3个阶段,还可能包括弃井恢复期;无论是勘探项目还是开发项目,从作业性质方面可分为作业者项目和非作业者项目[2],如图1所示。图1 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类别对处于区域勘探阶段的勘探项目来说,对项目地质条件的认识和资源量的估算应该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尽量避免评价者主观的判断。这是尽量缩小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差距的重要一步。资源量的确定性与否也是整个项目最根源的风险因素,因此,在这个时期地质风险和资源量估算风险是重点需要关注的风险因素。对处于建设期的开发项目来说,每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前一项工作延期,必然导致后续工作无法按期开展而使整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不能如期实施,从而使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在这个时期,项目建设和组织实施的风险会成为影响项目整体风险的最直接因素。对于非作业者项目来说,虽然投资主体不承担主要作业任务,但由于勘探开发项目的高风险性,有必要对主体作业方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跟踪,特别是对于深水开采等技术难度较高的作业项目,格外需要密切跟踪分析,从而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作业方的技术方法不当带来的连带损失。此外,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也会给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的风险,国际油气勘探开发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风险因素的复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3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结构模型构建3.1 ISM模型简介ISM模型即解释结构模型,是1973年由美国Warfield教授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有关问题而开发的一种结构模型化技术。该模型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列出影响某一系统的各个要素,比较其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根据可达矩阵的分解建立结构模型,最后建立解释结构模型。3.2 风险ISM模型的建立[4]1)成立风险结构分析专家组。成立ISM模型实施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从事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行业专家、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综合运用风险因素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根据项目的类别、实施阶段、作业类型,全面识别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14类风险。(表1)。表1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分析[2,5]2)确定各风险间的关联性,建立关联矩阵。根据各风险间的两两关系,按照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和步骤,可以建立二元关系图(图2)。图2 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二元关系图根据二元关系图,构建关联矩阵A。关联矩阵A用M×M方形矩阵来表示,M为系统要素的个数。矩阵的每一行和每一列对应图中一个节点(系统要素)。矩阵中每个元素的取值遵循下列原则:要素Si对Sj有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1;要素Si对Sj无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0。即: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以风险因素二元关系图为基础,依据上述原则,构建关联矩阵A如下: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3)建立可达矩阵。可达矩阵M反映了不同风险因素间存在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结构关系。根据关联矩阵A和布尔运算法则,运用Matlab计算得(A+I)3≠(A+I)4=(A+I)5,由此得到可达矩阵M=(A+I)4。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4)确定可达集与先行集,进行级间划分。按照ISM方法,要对可达矩阵M进行处理。首先要划去M中完全相同的行及与其相对应的列,本可达矩阵中S2和S7节点相应的行、列元素值分别完全相同,S3、S4、S5、S6、S9、S10完全相同,S12、S13、S14完全相同,因此划去S7、S4、S5、S6、S9、S10 、S13、S14,得到可达矩阵缩减后的缩减矩阵M′,然后再按M′中每行元素“1” 的个数多少,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形成右上角元素全为0的缩减矩阵M*。M*中行和列的排列顺序为S12、S11、S3、S2、S8、S1。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M*中对角线上的每个单位矩阵(M*中所标示)所对应的全部行因素为一个递阶结构层次。被划去的S13、S14和S12,S4、S5、S6、S9、S10和S3,S7和S2、S8处于同一层级,且为强连接要素。因此,从M*中可以看出,影响项目风险的因素有5层:第一层:S12、S13、S14;第二层:S11;第三层:S3、S4、S5、S6、S9、S10;第四层:S2、S7、S8;第五层:S1。5)作出递阶有向图。这5层因素集中反映了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形成了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影响因素链,通过对M*分析可绘出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如图3所示。图3 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解释结构模型4 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如图3所示,对一个正在实施的油田开发项目来说,起主要作用的风险因素共14个,由缩减矩阵M′经过初等变换得到的M*所显示的结果可知,项目风险结构可分为5个层次,每个层次对项目总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将这5个层次的风险依据可管理性划为3个类别。第一类是直接风险,包括第一层次的项目建设风险、项目组织风险和跨文化风险,以及在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人的行为不当可能给项目各方造成损失的风险,而多文化的工作环境使得项目的组织与管理难度增加。因此,这3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尤其是对于勘探项目,存在一旦失败则前期投资沉没的巨大风险。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类是间接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竞争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会通过合同来传导。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油价的波动,会促使资源国调整合同分成条款来约束投资者的超额收益,资源国与财税相关的法律条款的变动和由政权更迭、内部和外部战争导致的政治风险可能导致合同财税条款的变更甚至项目搁浅;来自国际或资源国同行业公司的竞争,可能使合同约定的获利条件更加苛刻。上述风险除突发性政治事件可能导致项目中止外,其他风险的作用效果都是通过影响项目合同的执行,进而影响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增加了项目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上述6类风险加上合同风险又会对项目的推进带来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第三类是深源风险,是较难通过管理和研究规避的客观风险,主要由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组成,而地质认识方面的不确定性,又是导致这3类风险的根源,更是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系统风险的源头。这4个风险因素属于自然性风险范畴。表面上看这类风险与项目其他风险的相关性较小,但由于涉及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及勘探开发业务的特殊性,深源风险与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也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如:主要油气区块的自然灾害可能推高油价,地质资料获取的难度可能增加信息不对称的同行业竞争风险,而技术手段的不恰当及资源估算的不准确又可能直接导致项目失败。5 风险管理思路[3,6]以上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明确了影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实施的风险因素的结构特征,以及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为了消除和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基于ISM模型,提出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思路如下:1)地质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处于模型最底部,它们从根本上影响着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属于所有项目风险中最基本、最深层次的风险因素,同时也是可控程度最低的风险,可以全过程密切关注并努力适应这些风险因素的变化,尽力避免与之相关的风险导致项目最终失利(表2)。2)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竞争风险及由此产生的合同风险处于中间层。一方面,它们的风险效果不如直接风险那样常态化地与项目实施关系紧密,无法直接进行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这类风险是三类风险中相互关系及传导方式最复杂的一类,但其可控性仍然较深源风险强,可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进行预测和控制(表3)。表2 常规深源风险的处置方式表3 常规间接风险的处置方式3)项目建设风险、项目组织风险和跨文化风险是最直接、常态化的风险因素,但却是可控性最强的风险因素,只要管理者在整个勘探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严格的控制,就可将此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表4)。6 结 论国际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具有综合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性高、区域性风险大和政治风险高等特点。项目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技术先进与否、资金雄厚与否,更取决于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水平。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找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递阶层次关系,将风险解释为直接风险、间接风险和深源风险3类,并总结各类风险的特点,提出常规风险事件的应对策略,使管理者在不能全面兼顾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寻找合理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项目经营效率。表4 常规直接风险的处置方式参考文献[1]焦方正.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杨宝君.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3]徐涛.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1999,19~25.[4]朱琳,吕本富.解释结构模型的简便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12).[5]廖鲁海,谢霞.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及应用[J].预测,1999,(3):56.[6]邱克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浅议如何提高煤田勘探的精度

一、煤炭技术进步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米厚松散冲积层的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每月23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近几年来,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到2005年底,全国符合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条件的煤矿共有197个,产煤6.35亿吨,人均工效达到17.5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04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技术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为全面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地面抽采、本煤层抽采、邻近煤层、采空区抽采等瓦斯抽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属于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的原国有重点煤矿90%以上开展了瓦斯抽采工作,年抽采量达到20多亿立方米,其中40%被用于瓦斯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和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被普遍推广应用,在煤矿瓦斯事故监控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开发的地音监测仪、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电磁辐射装置,用于预测矿井动力灾害,使不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可能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同时矿区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矿井火区的早期预报、注浆灭火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十五”期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 (四)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 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经过十几年的攻关,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以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与煤共伴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地面和井下相结合的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土地复垦、洁净开采以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工业试验研究阶段,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发展。年产50万吨甲醇、15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加工转化技术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二、煤炭工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井工开采比例大,中小型矿井数量多,导致了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煤矿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还相对落后,煤炭资源洁净开发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够成熟,大量煤炭直接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要解决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十一五”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 煤炭工业要全面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综合攻关,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绿色开采,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所突破,“十一五”末使科技对全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四、“十一五”煤炭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 (一)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 在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的地质勘探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结构的勘探精度,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资

资源勘查工程这个专业属于勘察工程还是地质勘探,可以报考哪个注册工程师

属于地质勘探类的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这个专业属于勘察工程还是地质勘探,可以报考哪个注册工程师

资源勘查工程属于地质勘探类的专业。可以报考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源勘查工程是指勘查资源的一个学科。资源勘查工程培养具备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及矿产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决策与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扩展资料:资源勘查工程学科课程说明:1,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沉积岩石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能源地质学、资源勘探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等。2,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专业实验:常见矿物、岩石、化石等鉴定实验、矿石(矿产)鉴产与分析、钻探与取芯、电法与地震资料解释与分析等。4,学制:4年。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6,相近专业: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7,就业前景:主要到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勘探技术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挺好的。开设课程:工程地质学、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地震勘探原理、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数字处理、地层倾角测井、测井仪器、工程岩土学、综合录井与气测、数字信号处理基础、沉积岩与沉积相勘探技术与工程在资源勘查和工程勘察两个方向上有所侧重。资源勘查,顾名思义是对资源的寻找和勘察,工程勘察则重在研究和查明工程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由于采掘技术等原因,曾一度出现资源短缺和地质行业的效益滑坡,而随着技术的提升,开采也从过去的浅层矿发展到现在的深层矿,新一轮的资源开发正在进行,地质行业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勘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勘察、资源勘查等方面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推荐去地质工程师、前期报建经理、地质勘探人员物探人员能源开采人员、高级地质工程师、地质勘查工程师、技术工程师、销售工程师、总经理、水文地质工程师、采矿工程师等岗位。原始生活简单,觉得长期性跑郊外有一种与时代脱轨的觉得。不清楚别人是否有,我还在矿山开采都是有这种感觉,一方面自然环境略微偏僻一些,与外部沟通交流少。另一方面,针对本人的人际交往关系与相处圈或是非常局限性的。现在我说下自己的状况,让你也做一下参照,我还在某国营企业矿山开采,薪资待遇不高,但也处在如今市场行情流行范畴吧。每月一周假日,可自行安置时长,并且背井离乡很近,家中也可以关照到。尽管薪水觉得不高,可是起码工作中还算轻轻松松,家近,也可以说是一种优点。

资源勘探工程专业是做什么

资源勘探工程专业是做什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资源勘查、地质矿产、矿业投资等领域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一、资源勘探工程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培养具备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及矿产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决策与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专业涉及从勘查选区、勘查评价到矿产开发全过程的地质、技术、经济及环境等方面内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面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融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业经济与环境及矿业政策法规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主要课程: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能源地质学、资源勘探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等。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培养要求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资源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室内外王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及工业价值,进行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资源勘探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资源勘探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挺好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面较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主要是有着固体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两个大领域的就业方向来选择,其中一方面可以在相关的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内进行研究、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则可以选择一些企事业单位来从事相关的资源勘查工作。专业虽然就业面比较窄,但是因为其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与国民经济命脉有着很大的关联,可以促进工业的进程的发展,所以其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不错的。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资源勘查工程主要研究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及矿产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从勘查选区、勘查评价到矿产开发全过程的地质、技术、经济及环境等方面内容,常于野外作业。专业融合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业经济与环境及矿业政策法规等多种知识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以及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能力:1、掌握基础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现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及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资源勘探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资源勘探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下: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简介资源勘查工程主要研究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及矿产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从勘查选区、勘查评价到矿产开发全过程的地质、技术、经济及环境等方面内容。常于野外作业。专业融合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业经济与环境及矿业政策法规等多种知识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以及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资源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室内外工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及工业价值,进行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科要求该专业对物理、地理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热爱资源勘查工程,能够适应室外勘查工作的学生就读。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知识能力1.掌握基础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有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具有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勘探、开发技术进步对新区、新领域勘探的促进

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拓展了勘探开发领域。过去难以涉足的地表和地质条件复杂区、海域深水区已经成为勘探的主战场;低渗、特低渗油气藏的开发技术走向成熟,成本明显降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取得了突破,极大地拓展了油气资源内涵。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过去不能成为资源、没有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开发、处于特殊赋存状态的油气资源也不断被发现、被证实,过去没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也可以进行经济有效开发利用,这不但丰富了油气资源类型,也增加了油气资源潜力,带来油气储量、产量的明显增长。(一)地震技术20世纪50~70年代末,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是构造勘探,提高分辨率的要求尚不迫切。在这个时期,提高分辨率主要集中在提高地震波的检测精度上。采取解放波形、突出标准波等方法,提高了反射波对比的可信度,正确构制剖面图。进入80年代,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地震勘探不仅要解决一般的构造问题,还需要查明复杂隐蔽的非背斜圈闭、地层岩性和薄层油气藏,进而对储层进行横向预测与油藏描述,因此,提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的要求。随着勘探领域不断向大沙漠地区和复杂山地地区扩展,大沙漠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山地地震勘探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二)钻井、测井技术我国石油钻井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不断打开新的勘探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勘探空间,带来储量、产量的增长。钻机能力在1957年前为2000m,1957年后钻机能力达到3200m,60年代中期开始水平井施工,70年代中期可以钻6000m深井。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勘探开发进程加快,4000m以上的深井钻井工作增多。进入90年代,钻井技术逐步细化为水平井、多分支水平井、大位移井、深井、超深井、小井眼、连续油管钻井、重入井钻井和欠平衡钻井技术等。高温钻井、高压钻井技术在2000年以来进展较快,对高温高压区油气发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大拓展了勘探空间。储层保护技术的进步,使特低渗透和超低渗透油藏勘探取得了成功。近年来,测井和分析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新的分析测试技术在石油地质研究及勘探活动中取得了很大进步;测井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推动下发展迅速,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器研制成功,推动了地层各向异性研究;网络测井作为新一代测井系统,正在研制和完善;新型满贯组合测井系统、三分量阵列感应测井仪、油基泥浆电阻率成像测井仪等新型裸眼井测井仪器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套管电阻率测井仪、新型脉冲中子类测井仪等新的套管井测井仪器不断出现;随钻核磁共振测井、随钻地层测试等随钻测井系列不断增加;过套管地层测试、井下永久传感器工艺技术等新的测量工艺技术日趋成熟;测井-取心联作、套管外取心、动电测井、套管钻井测井等技术正在加快发展。地震技术、钻井、测井等技术的进步,使过去难以发现的油气资源得到发现,大大拓展了勘探领域(图4-11),油气资源潜力和储量产量也相应得到提升。图4-11 勘探技术进步使资源领域不断扩大(三)层序地层理论技术发展与直接寻找有利圈闭20世纪90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取得突破,借助地震、井筒技术可以在多数盆地中较为准确地恢复地层沉积层序,确定有利成藏区和目标层位,直接确定岩性地层圈闭,极大地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我国石油地质学家结合中国陆相盆地发育的实际,发展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勘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勘探技术进步不断拓展勘探领域

一、技术进步提高了勘探成功率,拓展了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经历了光点地震技术、模拟地震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三个发展阶段。在我国,光点地震技术和装备在1973年被模拟地震技术和装备全部取代;模拟地震技术在1987年被数字地震技术全部取代。20世纪80年代末,三维地震勘探在东部探区全面推广,并带来勘探成功率的明显提高,复杂断块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是我国油气勘探的一项成熟技术。经过80年代中期以来的多年攻关,二维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不断提高,在东部地区,1.0s反射波主频达到了100Hz以上,2.0s反射波主频达到了80Hz以上;采用地震与测井资料进行联合反演,已能圈定3~5m厚的砂体。地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仍是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时期。20世纪50~70年代末,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是构造勘探,提高分辨率的要求尚不迫切。在这个时期,提高分辨率主要集中在提高地震波的检测度上。采取解放波形,突出标准波等方法,提高反射波对比的可信度,正确构制剖面图。进入80年代,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地震勘探不仅要解决一般的构造问题,还需要查明复杂隐蔽的非背斜圈闭、地层岩性和薄层油气藏,进而对储层进行横向预测与油藏描述。因此,提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的要求。随着勘探领域不断向沙漠和复杂山地扩展,大沙漠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山地地震勘探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整体上讲,我国西部山地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多变,地震勘探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仍需要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二、钻井、录井和测井技术发展,不断打开勘探禁区不同盆地勘探目的层钻探能力的主控因素不同,低热流盆地钻探能力主要受目的层埋深控制;高热流值盆地主要受目的层地层温度控制;大面积低渗透目的层勘探主要受储层保护技术发展控制;而异常高压之下的目的层勘探主要受高压钻井技术发展控制。我国东部盆地地热流值高,特别是松辽盆地,克服储层高温是深部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西部地区盆地地热流低,但储层埋深大,克服深度限制,经济有效地钻达目的层是勘探开发的关键。我国许多盆地发育有异常高压层、区,如何有效突破高压层,钻达目的层是这些盆地勘探突破的关键。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勘探开发主要受渗透率控制,在钻井过程中如何保护低渗储层是勘探开发的关键。钻机能力在1957年前为2000m,1957年后,钻机能力达到3200m,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水平井施工,70年代中期可以钻6000m深井。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勘探开发进程加快,4000m以上的深井钻井工作量增多。进入90年代,钻井技术逐步细化为水平井、多分支水平井、大位移井、深井、超深井、小井眼、连续油管钻井和欠平衡钻井技术等。高温钻井、高压钻井技术在2000年以来进展较快,对高温高压区油气发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大拓展了勘探空间。储层保护技术的进步,使特低渗透和超低渗透油藏勘探取得成功。录井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仪器的更新,已经突破传统地质录井内涵,从单一的地质服务转向综合性服务,并为现场决策提供了多参数、大信息量和实时的决策基础数据和分析资料。定量荧光、地化、气测、压力录井,工程录井、随钻测量等,对发现油气显示、储产层预测、生油层评价,对发现钻井工程部安全因素等对勘探成功率的提高、缩短油气发现周期等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测井和分析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新的分析测试技术在石油地质研究及勘探活动中取得了很大进步;测井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推动下发展迅速,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器研制成功,推动了地层各向异性研究;网络测井作为新一代测井系统,正在研制和完善;新型满贯组合测井系统、三分量阵列感应测井仪、油基泥浆电阻率成像测井仪等新型裸眼井测井仪器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套管电阻率测井仪、新型脉冲中子类测井仪等新的套管井测井仪器不断出现;随钻核磁共振测井、随钻地层测试等随钻测井系列不断增加;过套管地层测试、井下永久传感器工艺技术等新的测量工艺技术日趋成熟;测井—取心联作、套管外取心、动电测井、套管钻井测井等正在加快发展。水平井技术应用,使薄互层和复杂断块油田得以高效开发。对于薄层油藏,由于储集层厚度很小、产能低;复杂断块油藏的复杂结构,给开发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采用水平井开发方式,可将薄互层和复杂分布储层串联开发,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三、开发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扩大储量范围三次采油技术的成功应用,使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得到有效开发,不断提高油藏采收率。大庆油田三次采油的石油产量连续多年在1000×104t以上,大庆长垣主力油田采收率也不断提高,达到了60%。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不断发展,油藏精细描述、早期或超前人工注水、整体压裂和重复压裂、井网优化、早期人工举升开采、严格的油层保护措施、丛式井和小井眼、简化地面集输流程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不断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益,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的低渗透油田得到有效开发。可开发储层渗透率也不断降低,储量范围不断扩大。鄂尔多斯盆地可开发储层渗透率下限已经达到0.3mD,相应的可开发储量有了明显增长。稠油热采技术不断进步,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在蒸汽吞吐技术基础上,具有辽河油田特色的蒸汽辅助重力泻油(SAGD)技术应用取得成功,使稠油采收率大幅度提高,较蒸汽吞吐提高25%以上,使稠油采收率达到50%以上。

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测井面临的技术问题

测井技术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手段,其核心问题是进行储层有效性评价、油气层识别和计算储量。以碳酸盐岩为主体海相油气藏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多重性,以及低孔、低渗特点,使得传统测井解释理论、方法和技术面临严重挑战,成为当今测井评价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近几十年来,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海相非均质储层评价,一直是人们优先关注的课题。一是基于具有巨大潜在回报,全世界大约60%石油储量蕴藏在碳酸盐岩储层中,还有巨大潜在附加天然气储量;二是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石油工业界都在研究上做出非常大的努力,试图采用很多不同模型来解决非均质储层评价的难题。3.4.1.1 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海相储层的地质特性(1)储层具有复杂孔隙空间储层具有复杂孔隙空间,是由原生孔隙、大量发育的次生孔隙构成并呈极不均匀随机分布的复杂孔隙系统,导致储层具有很强非均质性与强烈各向异性特点,表现在:1)油气分布:储层层间、层内的非均质性、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分布的随机性,都将导致层间、层内油气分布的复杂化,例如原生孔隙的高束缚水及低油气饱和度特点,次生孔隙的低束缚水及高油气饱和度特点,都会增加测井评价油气层和计算饱和度的难度。2)渗流特性:碳酸盐岩储层原生渗透率可能很低,但却可以有很好的渗流能力。储层渗透率主要来自于次生孔隙系统的贡献,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裂缝系统的发育程度。因此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将更为复杂,与碎屑岩以粒间孔为主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在碎屑岩等均质储层中,以孔隙度预测渗透率的评价技术往往难以适应碳酸盐岩储层。3)导电特性:组成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系统的不同“元素”(原生与次生,孔隙、裂缝与溶孔),其导电能力将会有很大差异,主要取决于孔隙大小、曲折度、连通性及发育程度。这一特点导致阿尔奇公式在描述碳酸盐岩地层导电特性存在严重局限性,表明描述储层电阻率公式不同于砂岩。另外,方解石的亲油度一般大于亲水度,使得碳酸盐岩储层往往具有混合润湿性或亲油性,这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电流的传输特性和油田的采收率。因此,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砂岩储层成熟测井评价技术的有效性往往发生明显退化,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评价方法。(2)储集类型多样性储集类型多样性是碳酸盐岩储层另一个重要特点,并成为分析测井响应特征和优选测井系列与解释方法的基本依据。1)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类型有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及裂缝型,并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具体可分为以下4类:A.层状溶孔型储层:以普光6井飞仙关组二段—一段上部地层(井段4990~5085m)为例,其测井响应特征反映在自然伽马、双侧向电阻率和三孔隙度测井曲线上有很好的对应性,具有“一高双低”的特征,即具有高孔隙度、低自然伽马和低电阻率显示。溶蚀孔发育层孔隙度平均为9%,是溶蚀孔不发育层的2倍,电阻率读数大于2000Ω·m。在FMI图像上,溶蚀层表现为暗色溶孔呈近水平条带状分布,层内连通性好;暗色条带上下为颜色相对较浅的溶孔欠发育的高阻薄层。B.非层状溶孔型储层:以大湾1井飞仙关组二段—一段上部地层(井段5070~5130m)为例,在FMI图像上,形状不规则的暗黑色高导异常体为溶孔呈团块状分布的显示。溶孔发育段主要集中于7个层,每段的有效厚度2.0~10.0m不等,岩性为白云岩和粉细晶白云岩,与溶孔欠发育或不发育、厚度2.0~3.0m的灰质白云岩呈互层状分布。对于溶蚀孔发育层段,测井曲线响应非常典型,电阻率与孔隙度曲线对应性好,溶蚀孔洞孔隙度在10%左右,受溶蚀孔发育的影响,电阻率值大幅下降,深浅侧向电阻率的差异能定性反映出溶蚀孔洞发育的程度,大部分属于Ⅰ类层级别的储层。而溶孔欠发育或不发育层电阻率范围为10000~30000Ω·m,最高可达100000Ω·m,视孔隙度也明显降低。C.裂缝型储层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压性微裂隙和张性裂隙,压性裂隙由构造挤压而成,张性裂隙由拉张作用而形成。裂缝型储层,一般岩石基质物性较差,原生孔隙和次生孔洞均不发育,是以裂缝为其主要储集空间和连通渠道,通常储集性能较差,渗流性能好。例如大湾1井飞仙关组二段—一段中部地层井段5150~5200m,岩性为深灰色灰岩、灰色含白云质灰岩和浅灰色灰质白云岩,计算的视平均孔隙度数值较小,为2.8%~2.2%;深侧向电阻率在3000~30000Ω·m之间,多为4000Ω·m,双侧向电阻率正差异明显,为裂缝发育显示特征。从FMI图像上看,该层段发育高角度裂缝,暗色细条带呈近垂直于水平面方向分布,电阻率曲线数值无明显减小特征,主要为Ⅲ类储层。D.裂缝-孔洞型储层是属于孔洞型储层和裂缝型储层的较好组合,孔洞是其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既作为储集空间,但更是作为连通渠道。相比单一孔洞型或单一裂缝型储层,孔洞和裂缝共存大大提高了地层的储集、渗流能力。例如普光6井5085~5165m井段,属于飞二段—一段中部地层,岩性为灰色白云岩和溶孔砂屑白云岩,属浅滩相沉积。在FMI图像上,形状不规则的暗黑色高导异常体为溶孔呈团块状分布的显示,一些正弦状暗黑色细条带即为裂缝分布于其间。其自然伽马8~12API,双侧向电阻率呈正差异,深侧向电阻率在3200~7000Ω·m之间,个别层段大于10000Ω·m,计算视平均孔隙度7.0%~14.0%。裂缝-孔洞型储层,由于孔隙连通性好,储层渗透能力较强,渗透率随孔隙度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趋势比较明显,呈现高孔隙高渗透率的特点。2)作为目前我国海相层系最大的油田——塔河油田,是以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为主要储层,岩性虽然比较单一,但储集空间溶孔、洞、缝均十分发育,储集类型更为复杂,主要有5种典型的储层类型:A.大洞穴及洞穴充填物储层:测井主要响应特点是:成像测井的电导率明显增大,表示为较暗的颜色;在动态图上,溶洞中仍可见裂缝交叉切割的角砾-原地角砾未完全溶蚀的痕迹(图3-129)。在常规测井资料上,溶洞处自然伽马曲线呈“反弓”形,井径曲线有明显的扩径现象;双侧向数值明显减小,呈大的“正差异”;密度值曲线在溶洞处呈“弓”形;声波时差和中子孔隙度增大;中子孔隙度在溶洞底部增大更为明显。B.由单一产状裂缝溶蚀形成的小溶洞储层:在成像测井图上小溶洞的特点是,纵向上洞径不大(大多小于1m),仍粗略可见裂缝的产状。常规测井资料上小溶洞井段自然伽马值增大,并在小溶洞处形成小尖峰;双侧向数值明显减小,呈现小的“负差异”。该类储层是构成塔河油田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可能是沟通储集空间最重要的通道(图3-130)。沙74井于2000年8月15日对5484~5496m井段射孔酸压,排酸求产折算日产原油204m3,截至2000年底,已经累计产油22×104t。C.溶蚀裂缝储层——经过溶蚀改造的裂缝,其形状多不规则,裂缝宽窄不一。裂缝处的导电性比较微晶灰岩好,在成像测井资料上,裂缝表示为黑色的正弦线(图3-131),双侧向测井数值明显降低,表现为深浅侧向值出现“差异”。D.溶蚀孔、洞型储层——在成像测井资料上可见深黑色的斑点(图3-132);常规测井资料显示密度值略有降低,中子孔隙度略有增大,声波时差与纯灰岩基本相同。T443井于2001年9月19日对井段5593~5601m、5565~5572m和5558~5565m电缆射孔酸压,9月27日产稠油达到240m3/d,气11000m3/d,自喷至2004年5月5日。阶段累计产油74815.1t、产水22950.2m3、产气553×104m3。图3-129 TK311井大溶洞井段的响应特征图3-130 沙74井单一产状的裂缝溶蚀扩大形成小溶洞测井响应特征图3-131 裂缝型的响应特征(沙67井)图3-132 一间房组溶蚀孔洞储层的响应特征(T443井)E.溶蚀孔-裂缝型储层在常规测井资料的典型响应特征为:电阻率值降低,深浅侧向接近重叠,出现小的“负差异”;密度、声波时差、中子对孔隙度均有反映。不均匀分布的小溶孔在FMI图像上呈分散状黑色小斑点,由于滩相储层的成层性较好,通常呈条状。沙76井成像测井显示一间房组发育有礁滩相储层,为提交该地区地质储量提供了依据(图3-133)。总之,碳酸盐岩油气藏由于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渗流特性的不同,形成不同储集类型的油气层,衍生了不同的评价难度,需要采用不同应对性的分析思路和评价方法,进行储层评价。现分析如下:●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碎屑岩相似,基本可套用于碎屑岩的分析思路和测井评价方法,这是碳酸盐岩复杂储层评价中比较简单的一种类型。但仍要注意具有的其他特殊性,如岩性成分、骨架、裂缝、孔隙结构以及低孔隙等因素的影响。图3-133 一间房组溶蚀孔-裂缝型储层响应特征(沙76井)●裂缝与孔隙都十分发育的碳酸盐岩储层,虽然具有复杂的双重孔隙空间,但由于缝、孔、洞十分发育,储层连通性好,使得碳酸盐岩储层固有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趋于退化,而使储层评价的难度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如具有这种储层特性的油气藏,往往有比较统一的气-水或油-水界面,如任丘、王庄油田等。但仍需要建立应对性的分析思路和测井评价方法,并作过细分析。●具有强烈非均质性裂缝-洞穴型或者缝、洞、孔均不发育的复杂储集空间型碳酸盐岩储层,是目前评价难度最大的主要类型,也是进行应对性分析的重点。(3)储层基质孔隙度低,岩性复杂储层基质孔隙度低,岩性复杂,这一特点造成储渗性能变化大,电阻率测量结果受岩石骨架和孔隙结构影响严重,反映储层孔隙流体性质的信息弱,又由于裂缝系统泥浆的深侵入特点,大大增加了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难度。例如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飞仙关组一段—三段储层,有效孔隙度在2.01%~28.12%之间,平均孔隙度9.22%,渗透率在0.0143×10-3~4562.607×10-3μm2之间,平均188.89×10-3μm2,储层的主要岩性为鲕粒粗—中晶白云岩、鲕粒细—中晶白云岩、残余藻屑白云岩;长兴组储层厚度在50~150m之间,储层有效孔隙度在2.01%~23.05%之间,平均孔隙度5.13%,渗透率在0.0138×10-3~9664.877×10-3μm2之间,平均渗透率124.81×10-3μm2,储层的主要岩性为海绵障积白云岩、溶孔白云岩、白云岩。具有基质孔隙度低、变化大,储层岩石成分复杂的特点,影响了一系列储层参数的精确计算与气层的正确划分和识别。而我国的东部、西部以及南方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所面临的储层,虽然具有同样复杂的地质特征,但各地区的差异性却显得十分突出,也更进一步增加测井的评价难度,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应对思路和对策。主要表现在:1)川东北的普光等地区的碳酸盐岩为一套地台开阔浅海亚相的鲕粒滩,有利的储层相带集中于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地层,储层的孔隙类型可划分为四类。飞仙关3段的中上部,主要以高角度的裂缝为主,为溶蚀孔洞不发育的方解石为主的灰岩地层,底部则为非层状的溶蚀孔洞为主的储层。飞仙关一段和飞仙关二段的以层状、互层为主的溶蚀孔洞发育的鲕状白云岩储层。长兴组以非层状的以溶蚀孔洞为主的鲕粒状白云岩储层。储层的孔隙以粒间溶孔、晶间、晶粒、溶孔和鲕模型孔为主,孔隙度在2%~15%,最大孔隙度可达到20%以上,平均7%左右。2)东部以胜利油田下古生界奥陶系和寒武系为代表的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是形成于残丘山、断块潜山,在其残丘山断面经风化剥蚀的作用,受地表水的淋滤作用,往往形成残丘山的风化壳,储层往往以溶蚀孔洞为主,而在潜山的顶部和内幕,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裂缝十分发育,伴随裂缝有发育的溶蚀孔洞,在潜山的内幕,受潜流带的控制及以白云岩为主的地层在成岩作用下,形成的粒间孔、粒间溶蚀孔隙为主的孔隙状储层,有效储层纵向上横向上分布差异很大。孔隙度普遍较低,储层平均变化在3%~7%之间。3)西部塔河油田的古生界碳酸盐岩主要是古斜坡大型的碳酸盐岩古岩溶形成的以溶蚀孔洞为主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溶蚀的孔洞、大型的洞穴、溶蚀裂缝及其他组合特征,其沉积相带具有多种类型,如奥陶系上统良里塔格组颗粒状灰岩,含生屑颗粒灰岩,溶蚀孔洞十分发育,厚度在20~30m呈层状展布,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分布稳定。针对钻井取心描述、镜下分析和与成像对比分析,提出了如上所述的5种典型的储层孔隙类型,是目前评价难度大的主要类型。总之,地区差异性进一步增加了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海相储层测井评价的复杂性,需要采用针对性解释模型和分析模式,以提高测井评价的成功率。3.4.1.2 测井面临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海相储层与测井有关的地质特性,使传统测井理论和许多成熟评价技术,出现理论的不适应和解释方法有效性的明显退化。进一步优化和更新原有测井解释理论、探索新思路和评价方法,已成为国内外测井行业普遍关注的课题。面临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有以下是三个方面:(1)传统测井解释理论的不适应性传统测井解释理论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出现非阿尔奇化,产生非阿尔奇特性。分析岩石导电机理、建立相应解释模型,在测井评价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测井地层评价公认的饱和度经典模型——阿尔奇方程,它是以定律方式确定了地层电阻率、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和油气饱和度四者的基本关系,为测井数据反演和地层油气和度计算提供理论与实验的依据。基本形式如下: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式中:Sw为含水饱和度,%;Rw为地层水电阻率,Ω·m;R1为地层电阻率,Ω·m;Φ为储层孔隙度,%;a为与岩石性质有关的岩性系数;m为与岩石孔隙结构有关的孔隙(“胶结”)指数;b为饱和度系数;n为饱和度指数,与润湿性、油气水在孔隙中分布状况有关。实践证明,在均质亲水碎屑岩地层中,阿尔奇方程的应用相当成功,描述阿尔奇特性的有关指数与系数m、n、a、b相当稳定,一般在1.7~1.85之间。因此对于不同的硅质碎屑储层,可以采用相同的公式,进行有效的测井评价。但在描述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特点的非均质地层中,则存在严重局限性。组成海相碳酸盐岩等非均质储层孔隙系统的各种“元素”(原生与次生,孔隙、裂缝与溶孔),由于孔径大小、曲折度和连通性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将导致各自的导电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非均质储层,即使在相同岩性和相同孔隙度、矿化度和含水饱和度的条件下,储层电阻率数值有可能由于储层孔隙结构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数值。因此不同碳酸盐岩储层,甚至同一油藏的不同储层之间,方程中的关键指数“m”变化非常大,饱和度指数“n”也会随着含水饱和度、孔隙度、润湿性而变化。如普光1井的飞仙关组储层实际测定的m在1.33~2.62之间,n在1.08~2.26之间,表明由于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各向异性,以及润湿性的影响,使得非均质储层的电流传输特性和描述岩石电阻率公式,不同于均质的碎屑岩砂岩。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双孔隙结构模型仍不能有效的表征岩石的导电机理,特别是对非均质性的孔洞缝地层,表明对于碳酸盐岩储层导电机理的定量描述与饱和度模型的研究,还亟待解决。2)传统的“测井轴对称性”理论面临严重的挑战。“测井轴对称性”理论是建立在均质、各向同性地层基础之上,是传统测井仪器设计和数据反演的重要依据,其要点:对于水平分布的层状均质、各向同性地层,地质属性及其映射的测井参数,是以井轴为中心呈轴对称性分布。这样就把测井测量与数据反演的复杂“三维”问题转化为比较简单的“二维”问题,如图3-134所示。图3-134 复杂的“三维”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二维”问题在非均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条件下,影响测井的因素很多,响应结果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相当多的情况,已不能用简化的具有轴对称条件的二维环境计算的结果或图版进行描述和反演,其理论计算已变成全新的高难度的三维数值计算。首先,由于裂缝和孔洞分布的不均匀性,储层呈各向异性,使得井周储层岩石电阻率、孔隙度等无法满足轴对称分布的条件。这一特点从图3-135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反演的普光6井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孔隙度频谱分析图,可以得到印证。图中表明处在同一深度、同一探测范围的孔隙度(包括微电阻率)并不与井轴呈对称性分布,而是在以井轴为中心的3600m的范围内其数值有很大的变化,如在5360m处,围绕井轴的孔隙度数值可由2%~26%。第二,在复杂的孔隙介质条件下,泥浆侵入情况不再是简单的径向侵入,由于各个方向的孔隙结构不再相同,泥浆滤液侵入必然表现出各向异性,同样说明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测井响应实际上是属于三维的问题。然而,目前广泛应用于测井解释的评价标准和经验,普遍以“直井模型”二维环境条件为基础,对于碳酸盐岩海相各向异性油气藏来说将不再适用。为突破测井资料解释的局限性和非适用性,必须发展三维环境下的数值模拟。图3-135 普光6井飞仙关组、长兴组不同孔隙类型孔隙频谱分析(2)海相非均质储层测井评价技术方法有效性许多建立在均质、各向同性地层基础之上并适用于碎屑岩储层成熟的测井评价技术,在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海相非均质储层,其有效性将出现明显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组成海相碳酸盐岩等非均质储层孔隙结构的多重性,原生与次生孔隙的并存、裂缝与溶孔、溶洞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孔径尺寸、曲折度和连通性之间的极大差异,大大增加了储层有效性评价的难度。2)储层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烈,电阻率和孔隙度测井的测量结果受岩石骨架和孔隙结构影响严重,反映储层孔隙流体性质的信息弱,又由于裂缝系统泥浆的深侵入特点,造成储层流体性质难以识别。3)储层的非均质性、岩石成分的复杂性和低孔隙度特点,以及孔隙度测井的天然气响应,都影响一系列储层参数(岩石矿物成分、孔隙度、饱和度、有效厚度等)的确定精度,增加储量计算难度,需要从测井解释理论和计算方法进行优化。(3)测井能力尚未能满足海相油气藏勘探的需求海相油气藏勘探所处的深层、高温、高压和小井眼,以及存在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等复杂环境条件,增加了测井技术配套和取全取准资料的难度,特别是影响了成像测井等关键技术的应用。1)深井测井能力严重不足是目前最大问题,深度大于7000m超深井仪器系列不全。2)高温高压(温度在175℃以上、压力在140MPa以上)系列不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关键性项目的测井仪器,如: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偶极横波和高分辨率的电阻率测井等。3)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套管钻井等方面的测井工艺技术尚未形成。4)缺乏具有抗腐蚀气体(硫化氢气体)、液体环境下的测井仪器和配套的相关设备。5)井况复杂、井壁平整度对贴井壁测井仪器的测量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将造成无法取全测井资料,并大大削弱和限制测井技术解决海相油气藏地质与工程问题的能力。需要从分析国内测井技术资源的现状入手,并通过适量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以应对海相油气藏勘探对测井技术配套的需求。为此,要重新审视碳酸盐岩的岩石物理特性,将先进的科学分析、实验与最新测井仪器的井下数据采集相结合,重新审视多孔介质物理、化学性质的基本理论,重新审视碳酸盐岩岩石物理特性,在更新传统测井解释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测井系列,探索并形成新的测井分析模式和评价方法,以提高海相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效益和效率。

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测井系列的优化

3.4.2.1 现代测井技术发展主要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球性科技发展浪潮推动下,测井技术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主要标志是新一代成像测井投入商业性应用并日趋成熟。这一发展进程,大大提高了测井技术解决地质问题与工程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在油气藏勘探和开发中的作用。现将其主要发展特点归结如下:(1)形成四大测井技术系统:裸眼井测井、套管井测井、随钻测井和井间测井系统1)裸眼井测井技术——新一代裸眼井测井技术是以阵列化、频谱、能谱化测量和二维及三维成像显示为主要特征,以全井眼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成像测井、阵列感应/阵列侧向成像测井为核心,包括偶极横波成像测井、综合岩性孔隙度测井、元素俘获测井、模块化动态地层测试器等井下仪器所组成的新型测井技术。最近推出的具有三维测量功能的扫描成像测井仪系列——电阻率、声波、核磁三种扫描测井仪,标志着成像测井技术又有新的发展。新一代裸眼井测井系统的主要特点是:A.在技术上,成像测井实现了“地面采集成像化与多任务化,下井仪器阵列化与频谱、能谱化,数据传输遥测化,处理解释工作站化”。这样使得长期以来,作为表征地层地质特性的常规测井曲线,由原来把地层近似视为均质的平均化测量,发展为以“井”为对象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测量,并对测量结果以具有三维模拟性质的二维可视图像进行显示,能对地层非均质性作出响应。B.成像测井具有观测密度和方位覆盖率大的特点,有效信息大量增加,使得测井信息的反演更易接近目标。所提供的图像往往是地质现象的直观显示,大大缩短了测井信息与地质特性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分析地层非均质性能力、解释地质特征能力,以及人们有效理解、运用这些信息和数据的能力。C.方位成像测井。微电阻率扫描、井眼超声波成像以及方位电阻率成像等测井的应用,突破了测井数据处理两个传统的基本假设,能够在地层为非成层和不具有旋转轴对称的状态下,获得可信的反演结果,从而能够较好应对地层非均质性和水平井钻探的挑战。D.成为研究地层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应对复杂地层油气评价的有效手段,在裂缝性、砾岩体、低渗透、火成岩油藏与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和油气藏发现,以及精细分析油藏地质特性、地质构造和沉积相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2)套管井测井技术。套管井电阻率测井、储层饱和度(脉冲中子)测井、元素俘获测井、过套管动态地层测试器以及新型综合岩性孔隙度测井和组合式生产测井仪(如CPLT、Flagship仪等),是组成新一代套管井测井的主要技术。众所周知,进行生产测井和油井采收状况动态监测,解决油井钻采中的工程问题,如固井质量评价、油井套管技术状况分析等,是套管井测井传统应用领域。新一代套管井测井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套管井电阻率测井研制成功,配套的新型传感器利用,促使套管井测井进入了“地层评价”这一新的应用领域,它的技术功能和作用有了明显提升。这样就能够在下套管的新井中,进一步取全资料;对于无法录取裸眼井测井资料的意外事故井,可以通过套管井测井进行地层评价;可以对老井重新评价识别漏掉的油气层和储量;可以定期开展时间推移测井,更有效地监测油气藏流体界面和饱和度动态变化等。在生产测井这一领域,技术也有明显进步。常规生产测井传感器只能用在近垂直井中测量简单的两相流动、反映垂直或近垂直井中有限范围的流动方式。新型传感器,如“泡”流动成像仪、水流成像仪以及利用GHOST进行三相持率(持气、持油、持水率)测量等,则能克服上述缺点,不仅能提高精度、解决多相流问题,而且可用于大斜度井和水平井。3)随钻测井技术。随钻测井的早期是通过测量井斜、方位,为钻井提供几何导向,属于随钻测井的雏形,为随钻测量(MWD)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钻自然伽马和电阻率仪器的问世,随钻测井(LWD)主要用于简单的地质导向。随着随钻电阻率仪和孔隙度仪的发展,逐步提高随钻地层评价和地质导向的效果,即通过监测水平井与上、下界面的距离,控制水平井在油层中的钻进方向。随钻测井虽然分辨率没有电缆测井高,但能够获得钻进过程中地层的原始信息,因此能在泥浆侵入地层和井眼变得不规则之前,更确切反映地层特性。新一代传感器,如钻头电阻率成像仪、方位密度中子仪等的运用,标志着随钻测井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A.探头更趋近于钻头处或以钻头作为电极,增强探测和实时导向功能。B.成像化。可进行井下倾角实时处理,进一步提高分析地层特性能力。C.实现方位测量。可对地层参数进行方位测量和显示,以提高地质导向准确性。如方位密度中子仪,可对井眼中不同区间密度、中子测量进行平均,提供井眼上、下独立测量值。D.配套化。具有测量多种电阻率、密度、中子、声波、自然伽马等配套功能,在困难地理条件下(如深海、沙漠腹地、沼泽),用以替代普通电缆测井。4)井间测井技术——井间测井技术应用是当代测井技术的重大突破,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实现“井间”地层与油藏特性的直接测量,进一步解决在油藏研究中,“井孔”与“井间”信息不平衡问题,从而提高油藏研究和横向预测的有效性,并将从根本上改变测井技术横向探测能力不足的固有弱点。从而把发现油气藏与描述油气藏特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开发的井间测井技术主要是井间电磁成像系统(井间电阻率成像测井)和井间地震测井,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技术一旦达到实用阶段,将会引起油藏研究革命性变化。因为这就意味着测井技术的两个基本系列——电阻率与孔隙度系列,可直接运用于井间的测量。井间电磁成像系统是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置于两口井中,接收由发射器发射并经地层传播的电磁波。反演后获得有关井间地层电阻率的分布信息,从而实现井间电阻率直接测量。和井间地震相比,井间电磁测量结果对井间地层特性和流体性质的变化更为敏感。所提供的井间电阻率成像,可用于研究井间油藏构造、砂体展布和裂缝发育方向;能够比较清楚地描述井间的油、气、水层分布,指示水驱及热采波及前沿和方向,分析井间剩余油分布,从而可提高油田滚动勘探和开发调整中钻探高效井成功率;优化油田开发方案和提高采收率。井间电磁成像测井目前已在美国、加拿大以及中东地区等投入现场应用,所提供的“油藏”规模下的井间电阻率,在追踪注水、注蒸汽(稠油热采)应用中均见到较好效果。1998年11月至2004年4月,胜利油田与EMI公司合作,分别在胜利油区孤岛、埕东油田的8对井中,成功地进行了16个井次系统现场试验。测量是在对于井间电磁技术很有难度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是地层为典型的低电阻率剖面,地层背景电阻率仅为1.5~2Ω·m;二是进行穿透一层和二层金属套管系统试验。取得在典型低电阻率剖面中、井间距分别达433.6m(裸眼井—裸眼井)和300m(裸眼井—金属套管井)、260m(金属套管井—金属套管井)重复性好、精度高的完整测量数据。反演得到的井间电阻率成像图,在分析井间油、水、气分布、砂体展布方面也见到较好地质效果。(2)测井信息的采集逐步实现高集成度的阵列化、成像化、频谱化和网络化应对各向异性、多元储集空间、裂缝、薄互层等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是推动成像测井发展和应用的动力。成像测井问世以后,逐步发展了一批具有阵列化、成像化、频谱化测量特点的井下仪器系列,实现如下的成像方式:A.井壁成像(方位成像):利用旋转型探头进行扫描,获得井壁图像。B.径向成像:利用多个探头组合(阵列及交叉阵列)的大信息量采集,获得有较强垂向分辨能力、不同探测深度的径向成像图,以了解储层在径向上的地质特性及各向异性,如分析储层沿径向方向的饱和度剖面。C.井周分区成像:利用聚焦方法,探测井周不同扇体、不同径向距离的地层特性。D.井间成像: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置于相邻的井中,反演后获得有关井间地质特性的分布信息。E.谱分析成像:利用能谱、频谱、波谱等直观成像显示,描述地层特性。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提升阵列化、成像化、频谱化仪器的集成度及其探测性能,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3)从传统的一维测量向三维测量发展,开辟三维岩石物理学的研究时代成像测井是对油气藏表征和数值模拟技术发展的有力推动。油藏表征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实质上是用随机技术来描述“确定性”油藏的概率性分析,包括建立一维“井”模型—二维“层”模型—三维“体”模型,其精度主要取决于对地层非均质性的分析和对“不确定性”因素的预测。应该指出,制作油藏一维“井”模型,从本质上讲是三维问题。由于传统测井理论是建立在均匀无限空间、各向同性介质基础之上,只有在均质地层中才能服从地层是“呈层状并与井轴呈对称性分布”的基本假设,因而普通电缆测井则把这一问题的解决仅局限于一维和二维。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非均质储层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重要勘探目标,也进一步挑战了测井理论关于“地层呈层状并与井轴呈对称性分布”的基本假设。而成像测井系统的应用,特别新一代三维扫描测井仪系列的应用,不仅能重现井眼及其周围地层的三维特点,而且意味着“三维岩石物理”研究的起步。新一代成像测井精细分析油藏地质特性的能力,铸就它成为三维油藏表征与数值模拟的主体技术。然而应该指出,现阶段投入应用的成像测井主体技术,还不完全是真正意义的三维空间测量,但三维空间测量必然是今后发展趋势,目前正在推出的电阻率、核磁共振、声波扫描测井系列以及井间测井技术,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因此可以预料,随着三维空间测量测井技术的实现,将预示着三维岩石物理学研究时代的到来,并进一步推动测井理论、方法的更新与发展。(4)裸眼、套管与井间测井系统的有机组合,实现油气藏的“四维”动态监测随着套管井电阻率测井的突破,以及储层饱和度测井、元素俘获测井、过套管动态地层测试器、组合式生产测井仪等新一代套管井测井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促使套管井测井技术由动态监测和解决油井钻采中工程问题的传统应用领域,进入了“地层评价”这一新的应用领域,技术功能和作用有了明显提升。这一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强化,特别是随着井间测井技术趋于成熟,将大大提高测井技术的空间探测能力,并与裸眼井测井技术形成三方面的有机组合,逐步实现油气藏动态地质特性、油气井采收状况和工程状态的“四维”动态监测:A.油气藏静态—动态分析,包括二次和三次采油的油气藏描述和数值模拟。B.水淹状况和饱和度的“四维”监测。C.采收率的标定和动态监测。D.油气井生产“四维”动态监测。E.固井质量静态—动态监测。F.油气井套管工程状态“四维”动态监测等。(5)测井地质和工程应用覆盖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事实上,现代测井技术的应用已经覆盖油田勘探与开发的全过程,成为当今油气资源评价和油藏管理的关键技术手段,以及钻井和采油工程设计、施工、质量评价的高效益技术手段。这一趋势又将随着今后测井技术的发展而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主要有:A.油气资源评价:油气层评价、产能预测和储量计算。B.地质研究:构造分析、沉积学研究、裂缝及其分布格局、地应力分析和横向预测。C.油藏工程:油气藏静态与动态描述、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气藏数值模拟、水淹状况和剩余饱和度分析、采收率标定和动态分析以及油气藏管理过程的优化。D.钻井工程:水平井与大斜度井的地质导向、确定和建立上覆地层压力,孔隙压力、坍塌压力、破裂压力梯度剖面、进行岩石的可钻性和井眼稳定性分析、为钻井与钻井液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井身质量监控、固井质量评价。E.采油工程:岩石力学强度分析、优化油气井防砂与压裂设计、建立温度与压力剖面及其监测、油气井注入剖面与生产(产液、产气)剖面的动态监测、油气井套管工程状态动态监测、油气井管理过程的优化。总之这一发展进程,正在改变人们对测井技术及其传统作用的固有概念,从内涵和外延大大丰富了对其现今作用的认识,并重新形成对其未来作用具有开拓性的设想。知识迅猛增长与快速更新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其结果将会造成领域专家知识的不足。因此随着测井技术的迅猛发展,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的专家,特别是测井专家自身,都面临着一个再学习的问题,都有一个重新认识测井现今与未来作用的任务。而这一发展趋势,将推动90年代完成数控阶段的我国测井技术,向成像测井阶段发展。3.4.2.2 新一代成像测井技术及其作用(1)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是一种重要的井壁成像方法,它利用多极板上的多排纽扣电极向井壁地层发射电流,由于电极接触的岩石成分、结构及所含流体的不同,由此引起电流的变化,并反映了井壁各处岩石电阻率的变化,据此形成电阻率的井壁二维成像。斯仑贝谢公司的FMI是目前电成像系列中最先进的一种,该仪器有4个主极板和4个辅助极板(翼板),每一个极板和翼板有两排电极,每排有12个电极共计192个电极,在井眼中,井壁覆盖率达到80%,纵向分辨率为0.2 in(5mm),探测深度为1~2in。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主要应用于:A.地质构造解释:确定地层产状、识别断层、不整合、牵引、褶皱等。B.沉积学解释:识别层理类型、砾石颗粒大小、结构、判断古水流方向、识别滑塌变形、进行沉积单元划分、判断砂体加厚方向等。C.裂缝识别和地层孔隙结构分析:识别高角度裂缝、低角度裂缝、钻井诱导缝、节理、缝合线、溶蚀缝、溶蚀孔洞、气孔等,确定裂缝产状及发育方向,划分裂缝段,可对裂缝参数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原生和次生孔隙的匹配程度。D.地应力方向确定:根据井眼崩落和诱导缝的方向,确定现今主应力方向。E.薄层解释:准确划分砂泥岩薄互层及有效厚度。(2)核磁共振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的商业性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测井学科的一个重大技术成就。原子核的磁性与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是核磁共振技术的物理基础。现代核磁其振测井则是以氢核作为目标核,通过调节核磁测井仪的工作频率,探测地层中氢核的核磁共振特性。目前主要是探测氢核的横向弛豫和扩散弛豫过程,通过测量揭示岩石的孔隙流体性质及其流动特性,定量提供地层孔隙度的组合和渗透率、孔隙尺寸分布等储层参数,以及有关孔隙流体性质的信息。其测井响应既取决于氢元素在地层孔隙中的赋存状态和丰度,又与地层的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有关,但一般不受岩石骨架矿物成分的影响。核磁共振测井主要应用于:A.提供准确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岩石物理参数。包括地层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自由流体、毛管束缚水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岩石物理参数。B.分析储层的孔隙结构。T2分布的形态指示了储层孔隙结构分布、分析孔隙尺寸大小和复杂储集空间的类型等。C.有效划分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提供的有效孔隙度、束缚流体孔隙度、自由流体孔隙度,以及T2分布可以直观显示储层与非储层。D.识别流体性质。利用双TW双TE测量方式和标准T2谱形态分布,有助于识别岩性和复杂储层的流体性质。E.估算原油黏度和扩散系数。利用双TE测井资料的扩散分析方法,估算原油黏度和扩散系数。(3)偶极横波成像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技术是为了解决单极声波测井在软地层中无法测量横波这一难题,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而提出的。它是把新一代偶极技术与最新发展的单极技术结合在一起,提供了当今测量地层纵波、横波和斯通利波的最好方法。只要在适当发射频率下,无论大井眼井段还是非常慢速的地层中都能得到较好的测量结果,另外探测深度也相应有所增加。偶极横波成像测井主要应用于:A.岩性识别。主要是利用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等参数,确定地层的岩性。B.识别气层和气-水界面。根据偶极阵列声波资料得出的纵横波速度比及其他岩石力学参数,可比较有效识别气层与气-水界面。C.判断裂缝发育井段、类型,分析裂缝储层的渗流特性。利用纵、横、斯通利波的幅度衰减直观地判断裂缝发育带,分析裂缝有效性。D.地层各向异性分析。在裂缝性地层或构造应力不平衡的非裂缝性地层中,根据快横波和慢横波的检测,可以分析地层的各向异性大小、方向及其影响因素,并确定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大小。E.岩石力学参数计算,进行井眼稳定性分析和压裂高度预测等。(4)阵列感应/阵列侧向成像测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各大公司吸收了几种新型感应/侧向测井仪的优点,研制出具有更优探测性能的阵列感应/阵列侧向成像测井仪。它们都具有高分辨率、探测深度和分辨率相匹配的特点;具有软件聚焦的功能;具有5~6个独立、探测深度依次递增的阵列组合,其中感应成像测井仪可提供垂直分辨率分别为1ft、2ft、4ft,探测深度分别为10in、20in、30in、60in、90in和120in的视电阻率数据。阵列侧向成像测井可以得到6条探测深度不同的视电阻率曲线,形成径向电阻率成像,大大提高了测井分析储层径向特性和求解地层真电阻率的能力。一般来说,阵列感应主要适用于低电阻率剖面,阵列侧向则适用于高电阻率剖面。阵列感应/阵列侧向成像测井主要应用于:A.划分渗透层。根据泥浆滤液侵入地层的驱替状况,划分渗透性地层和分析储层可采程度。B.评价储层流体性质,确定受污染状况。C.描述地层电阻率及侵入剖面径向变化。通过反演得到原状地层、侵入带电阻率、冲洗带与过渡带半径,描述地层电阻率径向变化和提供饱和度径向成像图。D.薄层评价。准确地测量出薄层电阻率,有效识别层内的非均质性,有利于薄油气层的识别。(5)模块化动态地层测试器模块化动态地层测试器是新一代的电缆地层测试装置,改进的探测器采用模块化结构,以应对不同应用需求。特别是石英压力传感器,可快速、准确响应地层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泵排模块的应用,可采集原状地层的PVT流体样品;并能直接测量地层径向和垂向渗透率等,从而大大增强仪器直接测压、取样和分析储层特性的功能。模块化动态地层测试器主要应用于:A.测量地层压力剖面,计算地层压力梯度、压力系数、流体密度等参数。B.估算地层径向和垂向渗透率。C.快速评价油气层,确定或预测气-油-水界面。D.预测储层产能。根据压力测试和取样样品分析数据,估计油层生产能力。E.地质与工程应用。在多井评价中可以研究油藏特征、井间连通性;在地质研究工作中用于沉积相分析和进一步认识构造;在开发区块进行油层动用情况和潜力分析;在钻井工程方面可以结合声波、密度测井资料合理确定安全的泥浆比重等。(6)地层元素俘获能谱测井元素俘获能谱测井(ECS)是用中子激发直接探测地层俘获伽马射线,从俘获伽马射线能谱中获得有关硅、钙、铁、硫、钛、钆等地层元素含量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计算出地层中各种矿物的类型和含量。主要应用于:A.岩性识别和储层评价。确定矿物和岩性,可准确计算岩石含量和特殊矿物。提供不受井眼影响的准确的泥质含量,为更准确计算孔隙度提供条件。B.沉积相研究。准确识别石膏和钙质,为沉积相的判断提供指相矿物。清楚显示沉积旋回变化,为划分地层提供依据。C.烃源岩研究。精确测出钙的含量,减少把薄互层钙质或膏质胶结层误判为烃源岩的可能性。准确提供无有机质影响的干岩石骨架体积,为利用综合体积法计算烃源岩提供重要参数。总之,随着现代测井技术特别是成像测井技术的应用,塔河、东部及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以及海相层系前瞻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多方面提升了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具体表现在:纵向上可识别碳酸盐岩储集的主要类型;准确提供剖面的孔隙度数值;可对裂缝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标定孔隙的大小分布;分析裂缝与溶蚀孔洞分布关系;特别是在碳酸盐岩气藏的流体识别有了比较大的进展。3.4.2.3 海相层系测井系列的优选(1)优选测井系列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海相储层地质特性、评价难度以及现代测井技术发展特点与作用,就能形成对测井系列选择与优化的更明确思路。1)有针对性地分析常规测井系列。电阻率与孔隙度系列,在海相储层评价中的适应性,明确其功能和作用。核心是进一步明确各种常规测井技术在储层有效性评价和流体性质识别的能力和存在的局限性,为优化常规测井系列提供直接依据。2)加强新一代成像测井技术的应用。加大现代测井技术应用力度,主要是加强成像测井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如微电阻率扫描、偶极横波、核磁共振成像测井等,有针对性在新区、新领域的探井、复杂油气藏的探井和开发井、油气藏研究和动态监测的关键井和观察井,取全取准配套测井资料,为单井精细解释和油气藏研究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3)生产测井的早期介入。在勘探阶段应选择一定的探井或评价井,进行生产测井,搞清油气藏流体的产出剖面,并验证储层划分标准,提高复杂油气藏测井评价的可信度,为计算储量提供重要依据。4)形成探井油气层快速评价的测井系列,提高海相探井的解释成功率。核心是解决海相复杂储层流体性质识别这一关键难题,主要是有针对性增加一些具有直观、快速显示储层流体性质的测井仪器方法,如模块化动态地层测试器、旋转式井壁取心器与现场核磁共振分析仪相结合等,形成完整的疑难探井快速评价测井系列。即以常规和成像测井、岩心和录井资料,对储层有效性和油气水作出判识,优选目标层位,以模块化动态地层测试器进行验证,快速评价油气层和油气藏类型,达到缩短发现油气藏的周期,提高勘探效率和效益。5)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储层特点,提出优化、配套和规范的测井系列。(2)优选测井系列的技术目标1)提高单井解释可信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测井与其他“井筒”技术,搞清每一口探井主要地质特性,核心是正确识别和划分气、油、水层,尽量做到使每一口探井的完井决策不留遗憾。2)通过一口或几口探井和评价井的精细解释,基本搞清油气藏基本特性,实现对储层和油气藏的整体评价。(3)碳酸盐岩海相层系的测井系列在探井和评价井中,形成以三电阻率、三孔隙度和自然伽马(或能谱)等常规测井为基础,微电阻率成像、核磁共振、多极子阵列声波、地层元素俘获能谱测井和阵列侧向测井为核心的完整测井系列。

测井勘探及其发展趋势

(一)测井勘探技术简介测井是通过在钻孔内测量各个岩层的不同物理性质来研究钻孔地质剖面,解决地下地质问题和了解钻孔技术状况。1910年首次试用了电阻仪测井。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采用电测井技术。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岩层的电、磁、核、声、热等各种物性特征,开发出多种测井方法。早期的测井为单道测量、模拟记录。单独采用电测井方法研究钻孔剖面会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每一种测井参数只反映岩性的一个侧面,各种测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此,通常采用综合测井技术,取长补短,去伪存真。我国已把综合测井技术列为油、气、煤等矿产地质勘探的常规手段,其测井曲线可作为划分岩油、气层、煤层,确定其厚度和埋藏深度,以及区分含水层、隔水层的重要依据。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油气、煤炭测井技术走上了数字化道路,它使油气测井技术从定性分层定厚发展到定量分析;从人工解释发展到计算机解释与成图;从单一划分岩层到解决多种地质问题,为评估油气煤炭等资源储量及其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应用测井技术勘探始于1939年,七十多年来,中国油气、煤炭勘探测井技术经历了5次更新换代。第一代:半自动测井技术:第二代:全自动测井技术;第三代:数字测井技术;第四代:数控测井技术;第五代:成像测井技术,这些测井技术对提高油气煤炭等资源的勘探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目前测井解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解释的不确定性利用测井技术测得的信息仅仅是间接包含了岩石的地学描述信息,而不是直接得出地学知识信息。人们希望用测井数据去直接解释一个地质目标,也就是说在测井与地质之间寻找对应关系。由于测井数据集是确定的,全部可量化的(而不是描述的),维数是有限的(即仅有几种测井方法),因此测井数据集与地质描述结合之间就不是一一对应的,存在着不确定的解。(2)解释的区域性由于沉积体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地质对沉积体的描述大多是地区性的。而测井方法是固定的,同样是电阻率曲线对不同井、不同层位、不同地区,即使是同一类岩石也不会具有相同的数量。这就是为什么用同一种测井方法,如果不修改控制参数,在研究地学问题时在不同的地区会得到不同的结论。(3)负载能力有限性地球物理测井测的是地层的电性、声学特性和核物理特性,加上探测研究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地质对象的响应差异并不显著,如有岩性误差,测井仪误差,井径和钻井液影响。所以测井识别地质现象的能力是很有限的,需要数学和物理约束,才可以得出满意的解。测井地质学成果是地质识别的辅助信息,即辅助地质人员在由数据信息到知识和智慧(即决策)信息的生成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三)测井发展主要方向1.测井技术发展方向(1)电磁成像测井技术它是电测井发展的主流方向,它使电测井信息的现场处理和后处理技术发生了突破,可以提供较为完善的测井图像,方便直观解释与应用。电磁成像测井仪器采集的信息量大,信息全面,经过复杂的测后处理,如软件聚焦、图像处理等可形成曲线、图像,适于进行地质应用解释。(2)随钻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是一种新型的测井技术,它能够在钻开地层的同时实时测量地层信息。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实时测井,在定向井和水平井的钻进过程中,用随钻测量的数据可实时确定井眼轨迹和地层岩性,从而可以实时确定靶点命中情况;其次,不需要电缆,可测全常规测井项目,由于测速慢,降低了放射性测井的统计误差,提高了仪器的纵向分辨率;最后,随钻测井数据是在地层刚钻开后不久测量到的,这时的地层还未受钻井液污染或侵入很浅,能较真实地反映原始地层的特性。随钻测井系统的缺点是数据传输率低,实时传输的曲线条数和数据采样率受到限制,数据的精度也低于电缆测井,在探测器设计、可靠性和数据传输、资料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随钻测量在进行地层评价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它仍是进行地层评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好的结果。近几年来,由于随钻传感器的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其在地层评价方面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提高了随钻测量信息的可靠性。由于中子孔隙度、地层密度和补偿双电阻率随钻测井仪的问世,随钻测量在地层评价中的应用不断扩大。随着随钻测量数据传输率的改善,将会进一步提高采样的频率,并允许进行更多的随钻测量,如地层倾角、微电阻率测井、核磁共振等。这些信息与井场计算机系统相结合可进行实时的油气分析。另外,随钻测量的数据解释、质量控制、标准化等问题也会逐步改善,使随钻测量技术得到完善和提高。(3)井间测井技术发展井间测井技术,包括井间地震测井和井间电磁成像测井。主要是通过实现对井间地层特性的直接测量,改变测井横向探测能力不足的固有弱点,同时也能较好地解决井孔与井间所采集到的信息类型和信息丰度极不平衡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改变单纯以井为分析窗口推演和预测井间地层属性的传统研究模式。美国能源部把井间电磁成像特别是金属套管井间电磁成像列为面向21世纪的能源科技战略发展规划的重点技术研究项目。目前,在我国,井间测井技术主要在油气勘探方面得到一些应用。胜利油田从1997年开始,与美国EMI公司开展井间电磁成像测井技术应用方法的合作研究,主要的技术目标是实现井间电阻率信息的直接测量,以提供反映井间构造、储层和油气水分布的二维乃至三维的电阻率图像。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分别在胜利油田所属的孤岛、埕东油田的3对井中,成功地进行了10个井次的井间电磁成像大型工业性试验。反演得到的井间电阻率成像图,分析井间油水分布也见到较好的地质效果,标志着井间电磁成像测井技术在实用化方面有了重要的进展,并有可能应用于其他能源矿产的勘探。(4)测井的正演、反演研究电法测井正演研究是电法测井研究的基础。正演模拟计算可为仪器设计服务,仪器的改进也必然需要正演模拟的配合。为了尽量准确、快速地求取地层电性参数,在给定完善仪器的条件下,使正演计算方法快速准确,反演算法才可能稳定有效。电磁测井的数据处理和成果解释都离不开数值模拟,这些使电测井的正演、反演成为研究热点。(5)测井装备向高可靠、集成化、成像化、网络化发展井下仪器向阵列化和集成化发展,变单点测量为阵列测量,以适应地层非均质的需要;变分散的仪器测量为高精度的组合仪器测量,以适应质量和效率的需要。(6)声波测井方面偶极子和多极子横波测井、声源及声波频谱测井研究、井间声波测井研究、声波测井识别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探索都将成为研究的热点。(7)核测井方面中子测井法将继续得到发展。(8)套管井电阻率测井以及井下永久探测器等油藏动态监测技术系列不断发展和完善(9)数字电子技术和遥测技术不断改进使仪器精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使仪器的应用扩展到高温高压环境,使井下处理得以增强,促进了新的小井眼设计取得成功。2.测井解释发展方向1)更新用测井资料确定岩性、岩相、环境研究的概念,将测井信息作为单项指标量提高到模型化的高度(即由数量模型提高到概念模型),建立典型模型。2)深入研究测井曲线的旋回特性,建立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体系,并以层序地层、旋回地层和地层模拟为综合测井和地震勘探资料研究使地震高分辨率上升到测井的量级,使测井在区域研究上有更大的用武之地。3)将测井资料进一步有效地应用到地应力计算、次生孔隙评价、地层敏感性分析和油层、煤层保护等工程方面。4)测井资料应用从目前的单井评价和多井评价发展为油气煤层等综合优化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测井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我测井的 楼下说的很清楚了 就是用地球物理的手段解决地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勘探 是在开发前中后期都会用到测井 分勘探测井、工程测井、生产测井。是最精细的探测方法。但受到测井仪器的影响,国内的技术比国外落后很多。

市政热网工程,管道基础设计必须要勘探吗?如果土质比较坚硬那?

勘探是设计基础,必须勘探。有克服坚硬地质设备,这个你不用担心。

油气勘探概况

油气勘探阶段主工作流程油气勘探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地表未见到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开始研究到发现、探明油气田,直到查清油气田内部流体性质及具体分布特征的漫长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划分与命名可有不同的方案或说法。从勘探程度上可分为概查、普查、详查和油气田勘探,也可分为区域勘探、圈闭预探和油气藏评价勘探;从勘探主要目标上可为分盆地评价、区带评价、圈闭(靶区)评价和油气田勘探。详细的工作流程,可以参考下图:

资源勘查与煤炭勘探

煤炭地质勘查是对煤矿床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取地质信息的过程,是查明煤炭矿产资源、煤炭储量以及生产所需的其他基础地质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分阶段并依次进行。它包括从煤矿床的预查直至开采完毕整个过程中的地质勘查工作,是由勘查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勘查生产实践需要决定的,也是由煤炭勘查的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决定的。勘查阶段划分的合理与否,将影响到煤炭勘查与矿山设计、矿山建设的效果。因此,它不仅是煤炭勘查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是煤炭勘查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技术经济政策性问题。根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和与煤矿设计、建设与开采的关系,一般可分为资源勘查、开发勘探和矿山闭坑治理三大阶段。在煤矿设计、建设前的地质勘查工作属于资源勘查阶段;而在煤矿设计、建设与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勘探工作,属于安全生产保障勘探阶段,属于矿井地质工作的范畴,涉及闭坑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更注重环境建设与恢复治理。因此,煤炭勘探学实际上是煤炭经济地质学。(一)综合勘查方法的形成综合勘查的概念和方法体系是在新中国煤田地质勘查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完善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煤炭地质勘查队伍创建之初,学习苏联煤田地质工作方法,在老煤矿区向外围新区发展中,裸露和半裸露地区多采用山地工程、地质填图、钻探和采样化验等手段进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为验证钻探质量并发挥钻孔一孔多用的作用,亦逐步开展电测井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东部地区在分析地质规律基础上,采用电法扫面、钻探验证的综合普查找煤方法,总结出一套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勘查经验,在皖北、鲁西、豫东、冀东、辽南等地找到了一系列大型隐伏煤田。20世纪60~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的采用山地工程、地质填图、物探、钻探和采样化验相结合的综合地质勘查方法并逐渐开展和应用航片地质填图、遥感解译、数学地质等新技术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在安徽刘庄和山东唐口精查中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提高了勘查精度并减少了2/3钻探工程量,大大节省了勘查投资,缩短了勘查周期。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能查明落差大于10m的断层,在地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甚至连落差为5~10m的断层亦有明显显示,在探测煤层厚度变化、分叉和尖灭方面亦取得了初步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到推广运用,1995年煤矿采区三维地震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探明井田内小型地质构造和煤层厚度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大大提高了勘查精度。1996年以后,彭苏萍(1996)等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成功解决了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小断层、小陷落柱等地质问题,在中国东部能查清1000m深度内3m断层,精释精度大大提高。提高了地质勘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程度。目前,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和快速精准钻探技术为核心,遥感、物探、钻探、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方法体系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煤炭地质工作中综合勘查的重要性。综合勘查又称为综合勘探(generalized exploration),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综合勘查,是指在地质勘查中以煤为主,同时做好勘查区内各种与含煤岩系伴生或共生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勘查。《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明确指出,煤炭地质勘查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护矿产资源,做好与煤共伴生的其他矿产的勘查评价工作,尤其要做好煤层气和地下水(热水)资源的勘查研究工作。同时,综合勘查也是指在煤田地质勘查各阶段,针对具体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手段所进行的勘查研究工作。狭义的综合勘查,是指各种勘查手段的综合运用,又称为综合勘查方法或综合勘查技术。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是集地质填图、钻探、物探、测试、测绘、遥感和计算机于一体的综合勘探技术体系,即根据勘查区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合理选择高分辨率地震、钻探和数字测井等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手段,合理布置各项工程,强调各种手段密切配合和各种地质信息综合研究的现代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广泛、煤系赋存状况差异显著。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煤系形成于巨型聚煤坳陷,煤层稳定但后期改造显著,原型煤盆地破坏殆尽。中生代煤系形成于大、中型内陆盆地,煤质优良、后期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新生代煤系多形成于小型山间盆地或断陷盆地,煤层厚度大但不稳定。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煤系裸露或半裸露;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大、植被高度覆盖、交通极为不便;华北东北平原区为巨厚新生界覆盖。各勘查区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的显著差异,构成综合勘查方法选择的基础依据。2.合理选择勘查手段物探、钻探等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各有其不同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和应用效果,在运用各种勘查技术手段时要取长补短、合理配置、综合运用。综合勘查方法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勘查区具体的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适当的勘查技术手段组合,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我国黄淮海等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一般采用地震、钻探、测井和化验测试等勘查手段。在地层出露较好的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地质填图和遥感技术,开展大比例尺填图,如在贵州等地区效果非常好。3.注意各种手段的密切配合和施工顺序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唐口和刘庄勘探(精查)等中日合作项目,均成立了由地质、物探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项目组,组织协调地质勘查工作,并制定了严格的施工顺序:先施工地震、测井参数孔、开展地震试验,获得最佳的地震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工作,根据地震资料调整钻孔位置,施工钻探基本工程;根据钻探、地震取得的地质成果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勘查区的煤岩层对比、构造方案;初步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图,分析地质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施工构造验证孔和其他加密工程。4.强化各种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一个勘查项目应用多种勘查手段所获得地质资料十分丰富,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勘查,强化各种手段获得的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十分必要。如唐口等项目,除综合钻探、地震等手段取得的地质资料进行构造分析研究以外,还运用地震资料研究煤层厚度和结构变化趋势、河流冲刷带、圈定煤层可采边界、上覆松散层含水层分布等,同时,深入分析煤质资料,研究煤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程度。(二)综合勘查方法的运用《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规定了综合勘查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应根据地质目的、经济效果和地形、地质条件、物性条件的不同以及各种勘查手段的特长,因地制宜地配合、组合选用。在中国西部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宜先用遥感方法进行矿产资源综合调查,选择有利含煤区块进行地质填图、施工物探工程和钻探工程。在中国南方和西南暴露煤田和半隐伏煤田宜先开展地表地质工作,进行地质填图、施工坑探工程和钻探工程。在中国北方隐伏煤田以物探为主、钻探验证。1)暴露煤田和半隐伏煤田应在充分利用地质填图(有条件时还应开展航天、航空遥感地质填图)辅以槽探、井探、浅钻和地面电法做好地面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再采用钻探、测井和其他手段完成各项地质任务。2)凡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适宜的地区,应以地面物探(主要是地震,也包括其他有效的地面物探方法)结合钻探为主要手段,配合地质填图、测井、采样测试及其他手段进行各阶段的地质工作。地震主测线的间距:预查阶段一般为2~4km;普查阶段一般为1~2km;详查阶段一般为0.5~1km;勘探阶段一般为250~500m,其中初期采区范围内为125~250m或实施三维地震勘查。3)凡不适于使用地震勘查的地区和裸露、半裸露地区,应在槽探、井探、浅钻、地面物探和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开展钻探工作。

油气田勘探对象是什么?

长期的勘探实践发现,油气在地壳中是受区域地质构造及岩性、岩相等地质条件的控制而成群、成带有规律出现的。油气藏只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小单元。从小到大依次还有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和含油气盆地等。为了有效地进行油气田勘探工作,需要研究它们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一、油气聚集单元1.构造单元划分一个沉积盆地的构造区划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级:一级构造、二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一级构造是指根据盆地基底的起伏情况划分的隆起、坳陷和边缘斜坡等。坳陷是盆地主要发育时期的沉降中心或沉积中心。一般是盆地中沉积地层最全、地层最厚的地方,其中心是生油的有利地区。隆起是盆地中相对于坳陷地势较高的地方。一般沉积地层不全,即某一时期的沉积地层缺失或被剥蚀,因而厚度不大,不利于生油。边缘斜坡是盆地中从坳陷到边界的过渡地区。其沉积地层一般是由老到新,呈超覆的接触关系。超覆带往往是储集油气的有利地带。二级构造是指在一级构造范围内进一步划分的凹陷、凸起、长垣、背斜带和阶地等。凹陷是盆地中沉积地层最厚的地方,一般是有利的生油区。凸起、长垣和背斜带都是相对于凹陷的正向构造。一般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阶地一般是在坳陷与隆起或坳陷与斜坡之间,由阶梯状正断层所形成的平坦地带。有时它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三级构造也叫局部构造。它是二级构造范围内的背斜、向斜和鼻状构造等。其中背斜和鼻状构造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构造。2.油气聚集单元1)油气藏油气在单个圈闭中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称为油气藏。其中“基本聚集”的含义是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人们又把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称为“工业油气藏”。究竟聚集多大数量的油气才算有开采价值?这要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条件和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一般是把经济收益大于全部投资费用的油气藏定为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2)油气田油气田是指受同一局部构造面积控制的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则称为油田;只有气藏则叫气田;既有油藏又有气藏的则为油气田。油气田的全部含义,除上述地质学上的概念之外,还应理解为地理上包括一定范围、经济上是基本建设的独立投资核算单位。例如大庆油田的含义就相当广泛了。3)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指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的、位置邻近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从油气藏形成的全过程可知,油气运移是区域性的,即运移的主要指向是二级构造带。当二级构造带与生油凹陷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内的所有圈闭都有可能形成油气藏,致使油气田成群、成带出现而成为油气聚集带。因此,油气聚集带的形成是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和储集岩相带有利配合的结果。4)含油气区含油气区是指在同一大地构造单元内,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运移及储集条件的地区,包括若干二级构造带和生油凹陷的沉积坳陷。5)含油气盆地在起伏不平的地壳表面上,那些被山峦或丘陵所环绕的低洼地,地貌学术语称为盆地。地壳表面上的低洼地(包括陆地上的湖泊和大洋中的海域),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如今已被沉积岩所充填,地质学术语称为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首先调查研究的对象。含油气盆地是指那些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沉积盆地。或者说,在其中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的沉积盆地即可称为含油气盆地。也可以说,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存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均可称为含油气盆地。3.油气聚集单元与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油气聚集单元与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见表3-1。1 油气聚集单元与构造单元对应关系表构造单元油气聚集单元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坳陷隆起含油气区二级长垣、凸起背斜带、凹陷油气聚集带三级背斜鼻状构造油气田圈闭油气藏二、油气分布规律大量的勘探实践与科学研究证明,世界上99%的油气田都是在地壳上的沉积岩分布区发现的。因此,石油地质工作者总是把沉积盆地当作主要的勘探对象。如果在一个沉积盆地中发现了油气,其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1.盆地基底的起伏盆地基底的起伏控制着生油凹陷的形成与分布。在一个沉积盆地中,由于基底结构不同及升降运动的差异,致使有的地区隆起、有的地区沉陷,形成相对的隆起区、坳陷区和斜坡区。相对坳陷或凹陷的沉积中心常常发育着厚度较大的生油层,而成为有利的生油区。隆起和斜坡区因水体较浅,生油层不发育,但储集层相对发育—些。2.地壳运动的周期性地壳运动的周期性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形成与分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壳的升降运动是持续不断的。地壳上某一地区从开始下降到上升结束称为一个周期。地壳运动的一个周期也就相应的形成了一个沉积旋回。一个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初期下沉、相对稳定下沉、小幅度振荡运动和趋于上升四个阶段。在升降过程中,相应形成了一套由粗到细再到粗的沉积旋回。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往往是多周期性的,因而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一般来说,在每个周期的稳定下沉阶段,容易形成还原相的灰黑色泥岩沉积,是有利的生油岩沉积期。在每个周期从下降至上升的转折阶段,即振荡阶段,往往形成以砂岩为主的沉积,这是有利的储集层沉积期。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旋回的中部,生、储、盖组合最有利,含油也最为丰富。碎屑岩沉积是这样,碳酸盐岩沉积基本上也是如此。一般是旋回开始所形成的石灰岩有利于生油;旋回结束时所形成的蒸发岩,如石膏、盐岩等成为良好的盖层;而旋回中期形成的碎屑灰岩、白云岩等有利于储油。3.岩相古地理条件岩相是在一定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岩石组合。生、储、盖组合是一定沉积环境的产物。岩相古地理条件的变化,对生、储、盖组合的形成与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陆相碎屑岩发育区来说,湖相多为有利的生油区,而三角洲相多为有利的储集区。对海相碳酸盐岩发育区来说,适宜于生油层发育的相带是水体较深的、低能还原环境下形成的泥灰岩、石灰岩发育区。适宜于储集层发育的相带则是水体较浅的、高能氧化环境下形成的碎屑灰岩、介壳灰岩和鲕粒灰岩等发育区。4.二级构造带综上所述,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取决于大地构造条件。而油气的富集则受二级构造带的控制。由于各地区地质背景不同,二级构造带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一样。归结起来主要是继承性的二级构造带和非继承性的二级构造带两种类型。继承性的二级构造带不仅与盆地坳陷中的生油凹陷相毗邻,而且更重要的是与生油凹陷同时形成并一起持续发育。因此,它也接受了与凹陷相同时期的沉积,仅在岩性和厚度等方面有所区别。凹陷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而二级构造带则具备有利的储油条件。因此,它常常形成高丰度的油气聚集带。非继承性的二级构造带是指由于受后期的侧压应力等构造运动而形成的二级构造,与古隆起的关系不大。分析非继承性二级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凡是在油气生成及最后一次运移之前或同时形成的二级构造,都有可能形成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反之,则不利。总之,与生油凹陷匹配的或在二次运移时形成的二级构造带,控制着油气区域性运移和富集。因此,有利的二级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人工地震勘探

(一)人工地震勘探方法简介人工地震是解决浅部地层和构造的有效手段,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有两种基本类型,反射法和折射法。反射法是用人工在地面或地面附近激发声波,再记录来自地下的声波。折射法利用沿岩层界面滑行一段距离后,再返回地面的声波。目前,反射法应用较广。反射法地震勘探的基本几何学的依据是,由界面弹回的反射,其陡度严格地和入射的陡度一样,也就是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对地震波而言,最好用射线路径来描述。如果地面和反射面两者都是水平的,并在地面激发地震波,用离开震源一定距离的检波器接受地震波,那么,地震波的反射路径是从炮点到反射点再到检波点,这两条直线与通过反射点的法线间的夹角相等。据此,地震波的反射点就是炮点和检波点连线之垂直平分线与地下岩层界面的交点。(二)地层的弹性波参数天津地区为孔隙型地层覆盖,在表层0~20m多为粘土层,对人工地震波激发和接收有良好的地质条件。根据石油和地震部门的大量工作,获得的地层速度资料见表3-4。图3-4 总纵向电导图表3-4 地层地震波速统计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地层的地震波速随着地层时代由新到老,地震波速也越来越高。由于地层的密度与波速的差异,产生了波阻抗的差异,特别是不同时代地层的叠加,地层界面上的波阻抗差异较大,便产生了强或较强的地震反射波组。(三)地震反射特征1)新近系明化镇组:是一套砂泥岩组合,地震时间剖面反射特征是一套密集反射段,反射同相轴中等强度能量,连续性较好,反射频率在30Hz左右,数字剖面反射频率在20~25Hz,层速度为2000~2700m/s。2)新近系馆陶组:上部为厚层砂岩夹泥岩,中部以大段泥岩为主,下部以砂岩为主,底部为石英、燧石砂砾岩。地震剖面反射特征能量较弱,连续性差,而底部反射波能量较强,有一定的连续性,与下伏地层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3)古近系东营组:是一套砂泥岩组合,上部岩性细,下部稍粗,厚260~560m,反射特征上部为较弱反射地震相,下部有1~3个中强度能量,有一定连续性的反射同相轴,层速2770~3700m/s。4)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为砂泥岩组合,岩性较细,厚100~1300m,地震时间剖面上为弱反射地震相,底部有1~2个不连续的中等强度反射能量的同相轴;沙二—沙三段,塘2井录井资料说明,沙三段上部为大套泥岩夹薄层砂岩,下部为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厚1000m。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反映为能量稍强且不连续的地震相,在东丽区剖面上沙三段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较好。5)中生界在北辰区剖面上中生界反射层特征非常清楚,内部为弱反射较连续地震相,底部为2个反射能量较强且连续的反射同相轴。另外,在白塘口凹陷也有同样的反射特征。6)下古生界:其为奥陶系灰岩,故顶面为强反射而同相轴连续性好,内部为弱反射不连续地震相,底部为3个0.2s左右连续性好、频率低、反射能量强的同相轴。在淮淀乡、塘沽区、汉沽区下古生界顶面反射能量较强,同相轴连续性好,底界埋深偏移成像不好,画弧太多,反射特征不清。(四)地震勘探对地热地质研究的作用通过人工地震,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对寻找热储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对地质构造进行划分和编制热储层构造图,清楚地勾画出深埋型构造特征以及较准确的新近系、古近系、中生界等反射层的构造图,更直观的、进一步了解热储层的特征。2)根据反射波特征,反射波中断,同相性变化,波组产状等判别断裂的存在,从76-627测线(图3-5)沧东内、外断裂及上下层位关系剖面特征图上可以看到,沧东内、外断裂上的各反射层同相性发生变化,反射波中断和在断棱处产生绕射波,从图上亦能清楚地辨别上下层位的接触关系以及对深大断裂的认识。3)追踪地层的变化,利用地震反射层的地层反映特征,如反射层变陡、尖灭或中断来判断地层的倾斜、尖灭和断裂,还可以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追踪地层的变化。如天津地区,由于新近系馆陶组和石炭系—二叠系在人工地震剖面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的变化特征,一般在解译中将该反射层作为标准层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可针对某地情况,通过对比钻井资料,能较准确的判断地层的深度、厚度等,为直接利用地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由76-627测线(图3-5)可以看出,古生界与新近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且中生界趋于尖灭的特征。图3-5 76-627测线剖面图

什么叫地震法勘探?

地震法勘探,相关建筑人士还是比较陌生的,以下就是中达咨询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地震法勘探的基本资料,具体内容如下:地震法勘探是建筑专业术语,地震法勘探是地震勘探的一种方式,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做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地震法勘探原理: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地震勘探的难题是分辨率的提高,高分辨率有助于对地下精细的构造研究,从而更详细了解地层的构造与分布。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过程是什么?

石油存在于地下深处,达数百万年之久。所以,我们需花大力气才能找到它们,找到石油和天然气唯一的途径就是:一直向地下钻进,直到找到油气藏。这些油气藏深埋于地下,深度常常可达几千米。石油是不可能靠盲目下钻自己冒出来的!我们用的是钻井技术钻井是用钻头在一些固态物质(如木材或金属)上钻出一个圆柱形孔的过程,需钻物的材料、钻孔大小、钻孔数量和钻进时间决定着钻具和钻进方法的选择。。从地表,可以试着猜猜这些油气藏在何处并可以提出各种假设。但是,在用钻井触及油气藏之前是根本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存在的。找到油气藏,假设才能被证实。勘探钻井的费用极为昂贵,因此最好不要做出错误的决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了解具体的钻井位置,一些技术甚至可以使我们看到地下的情况。通过汇集整个团队的研究与工作成果,就拥有了获得成功的最大机遇。通过勘探钻井,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可以做出在某一区域继续还是停止勘探的决定。

油气田勘探程序与任务是什么?

原油和天然气都是深埋于地下的流体矿藏。与固体矿产(如铁矿、煤矿等)不同,油气聚集和储藏的地方往往不是生成它们的地方,这就给油气的勘探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虽然勘探的最终目的是寻找油气田,但开始却不能直接进行油气田的勘探工作。必须先从整个盆地入手,查明全盆地的区域地质情况,进而研究油气藏形成的石油地质条件,然后才能由面到点、由浅入深地判断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找出有利的含油气圈闭。因此,油气田勘探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归纳起来其特点有三个方面:(1) 区域性。油气藏的存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成群、成带分布的。其生成、运移和聚集是受区域地质条件控制的。因此,油气田勘探工作一开始必须首先从盆地整体入手,才能从中找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以便进一步开展勘探工作,减少盲目性。(2) 循序性。勘探工作总是先从区域上解决坳陷或凹陷的生油条件问题,再从中找出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局部构造和圈闭。只有遵守勘探程序、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提高勘探效率。(3) 综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油气田勘探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必须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相应的工作方法,综合研究,才能解决油气田勘探中的各种难题。根据上述特点,油、气勘探工作必须采用区域性综合勘探的方法,严格遵守科学的勘探程序才能提高勘探成效。一、勘探程序整个油气田的调查与勘探工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整个油气勘探工作是分阶段进行的。阶段是按任务划分或是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各阶段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工作的先后顺序称为勘探程序。根据总的找矿规律,按先“找”后“探”的原则,勘探程序可划分为调查与勘探两大阶段。调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量或地球化学探测研究油气藏存在的条件。勘探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钻探井、取岩心并测试地层以证实油气藏是否存在。二、勘探阶段与任务根据主要任务不同,将整个油气田勘探过程分为区域勘探和工业勘探两大阶段。1.区域勘探区域勘探是以整个含油气盆地为勘探对象进行整体调查。主要勘探方法有地面地质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参数井法等。区域勘探阶段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普查是区域勘探的主体,具有战略性。主要任务是了解区域的地质概况,划分构造单元,查明生、储、盖组合情况,特别是生油和储集条件,评价区域含油气远景,指出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二级构造带,为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找出有利地区,并估算六级远景储量。详查是在普查评价所划定的有利地区内进一步开展的调查工作。主要任务是在查明区域地质和生、储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控制油气聚集的二级构造带以及局部构造的地质情况。为工业勘探指出可供钻探的、有利于含油的局部构造,并估算五级潜在储量。2.工业勘探工业勘探也叫油田勘探。它是在区域勘探的基础上寻找并弄清油气藏。为油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取全参数、算准储量。为油田的全面开发做准备。主要勘探方法有地震法、钻井法等。在勘探程序上,工业勘探又分为构造预探和油田详探两个阶段。构造预探简称预探。它是在详查所划定的有利含油构造上进行钻探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发现油气田,确定含油气层位及其工业价值。并初步圈定含油气边界,计算三级概算储量。为油田详探提供含油气面积。预探证明确实无工业油气藏存在的,可以做出否定评价。油田详探简称详探。它是在预探提供的含油面积上加密钻探。其主要任务是查明油气田。即查明油气藏的特征及含油气边界、圈定含油气面积、提交二级探明储量。为制定合理的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全部地质基础资料。其中包括油气田构造的圈闭类型、大小和形态,含油气层位的有效厚度、含油高度和物性参数。还有油层压力、产能和驱动类型等齐全准确的油田参数资料。综上所述,各个勘探阶段的工作范围、主要任务和工作方法等都是不同的,详见表3-2。2 勘探阶段对比表阶段划分工作范围主要任务工作方法区域勘探普查 一个盆地或地区 对盆地进行整体调查,从区域上了解地层、构造和含油性等情况,指出有利的远景区。 地质、物探、化探和钻井等综合勘探详查 有利的远景区 研究控制油气聚集的二级构造带,指出有利的含油构造。 地质、物探、化探和钻井等综合勘探工业勘探预探 有利的二级构造带或局部构造 寻找油气田 以钻探为主详探 已见工业油气流的局部构造 查明油气田 以钻探为主

原神古时孤影活动完成风龙废墟的勘探的方法

1、首先,到达风龙废墟的勘探点后就可以在范围内放置勘探器了。2、然后,最多能放置三个勘探器,勘探器会指向附近的疑似目标点。3、接着,在目标位置使用勘探器后就会出现光柱。4、最后,与其互动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可能是宝箱、怪物、任务道具。

地震勘探技术是什么?

地震勘探技术是通过人工震源(如钻眼放炮等)产生地震波,在地面或井下接收和观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信息,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等,为寻找油气田(藏)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勘探方法。它是油气勘探工程中最重要的勘探方法之一,其优点是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勘探效率高。地震波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瑞利波)。纵波的质点运动方向与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它使得介质的质点局部密集或局部分开,产生一密一疏的交替变化,并以这种方式进行波的传播,又称疏密波。横波的质点运动方向与地震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伴随着波的传播,它使介质发生剪切变形,又称剪切波。面波是一种沿地表传播的干扰波,主要使质点做长轴垂直于地面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椭圆运动。地震勘探方法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在离震源较近的若干测点上,测定地震波从震源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上反射后回到地面的旅行时间,获得反射时间界面,多个时间界面就构成一个反射时间剖面。这种方法在地震勘探中广泛应用。折射波法是研究在速度分界面上滑行波所引起的振动,从而了解速度界面的深度和速度信息,这种方法仅在普查或特殊环境下使用。透射波法是研究透过不同弹性分界面的地震波,根据透射波的传播时间,可以测定钻井或坑道附近地质体的形态及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数据采集方法可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和四维。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地震数据采集(图4.6)、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成果解释。图4.6 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示意图● 一维、二维、三维和四维地震勘探维是构成时空理论的基本概念。构成时空的每一个因素(如长、宽、高、时间)都是一个维度。地震勘探方法按照维的不同,可分为一维地震、二维地震、三维地震、四维地震等四种勘探方法。地震勘探中的一维勘探是观测一个点的地下情况。二维勘探是观测一条线下面的地下情况。三维勘探是观测一块面积下面的地下情况;若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重复做三维地震勘探,则可称之为四维地震勘探。四维是观测同一块面积下面不同时间的地下变化情况。根据地质任务和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维的勘探方法。一维地震勘探:将检波器由深至浅放在井中不同深度,每改变一次深度在井口放一炮,记录地震波由炮点直接传到检波器的时间。这种只在一口井中观测的方法,叫一维地震勘探。它能测出该井孔中地层的速度,借此可以确定各个地层的深度和厚度。二维地震勘探:将多个检波器与炮点按一定的规则沿一直线(称测线)排列,在测线上打井、放炮和接收。采集完一条测线再采集另一条测线。最后得出反映每条测线垂直下方地层变化情况的剖面图。三维地震则是将多道(必要时可达上千道、上万道)检波器布成十字状、方格状、环状或线束状等,炮点与检波点在同一块面积上,形成面积形状接收由地下返回地面的地震波。四维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三维地震的延续。它要求在同一块工区不同时间(可能相隔几个月或几年,时间为第四维)用相同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将所得到的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进行比较。犹如将人物传记的立体电影一帧帧放一遍,细看每帧之间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人物的成长过程一样。● 地震检波器接收微弱地震波的第一步,是用灵敏度很高的地震检波器。它甚至能将其旁边一根小草的摆动所引起的振动记录下来。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又称检波器)和数字地震仪组成。检波器埋置于地面的装置,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电缆将电信号送入地震仪;数字地震仪将接收到的电信号放大、经过模数转换器转换成二进制数据、组织数据、存储数据。地震检波器是一种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能的机电转换装置。由于各种检波器的设计不同,因而,灵敏度和频率特性也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检波器型号。● 地震道在每个观测点上记录地震波,都必须经过检波器、放大系统和记录系统三个基本环节。它们连在一起总称“地震道”。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便于识别地震波,每次人工激发地震波时,都在许多观测点上同时接收。所以,地震仪一般是多道的。为了便于解释记录,地震仪中还设有不包括检波器在内的专用辅助地震道。

什么是矿产资源的勘探?它与勘查有区别吗?

勘探属于具体施工找矿的某一个手段,比如钻探,槽探,坑探。勘查就比较笼统了。普查、详查、细查是一个矿产,办理采矿证时到地质队去做的工作,要想对着个矿办理采矿证,必须找地质队去勘探,地质队要写普查报告完了写详查在写细查,这是3个勘查阶段。普查前面还有一个预查!!!

什么是矿产勘探?

矿产勘探 mineral exploration 是对经过普查、详查已确定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应用有效的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为矿山设计提供可靠的矿石储量和必要的地质、技术和经济资料而进行的地质工作。又称矿床勘探。矿床勘探主要是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选择采矿方法、矿石选(冶)或加工技术方法,以及矿山建设总体布置、远景规划和未来矿山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

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的物理特性与原理,根据各种岩石及其他矿物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理勘探仪器,探测工程区域内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研究不同物理场的地质内涵,了解区域内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和矿藏分布的勘探和测试方法。地球物理勘探一般分为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法勘探和人工地震勘探几类。地球物理勘探,它是运用物理学原理勘查地下矿产、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和理论,简称物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地质学研究、矿产勘查当今不可或缺的非常实用的一种最常用手段和方法。实际探测的区域重力场、航磁场是区域内地质构造在地球物理场中的反映,这些物理场与区域成矿作用、矿产富集与成矿区带的形成、分布也是相关的,并且也能互为因果。地球物理勘探主要用于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圈闭、断层发育情况、有无矿床生成的可能、有无矿床保存条件,矿体是否具备开发的条件等。相对于钻井勘探,它是着眼于较为宏观的或称战略方面的勘探。钻探则是侧重于点上勘探。地震勘探也需借助于区域内已有钻探成果如录井、测井、测试资料进行标准层的确定和标准层地质属性确定,从而展开对剖面分析与解释。物探与钻探的结合,共同推进地质找矿研究工作的进展。因此,在勘探界,有“地质指路,物探先行,钻探验证”之说。学习物探的人,也需了解钻探知识,它们是紧密相依的相关学科。(一)人工地震勘探知识人工地震,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主要手段,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煤田勘探和工程地质勘探以及地壳和上地幔深部结构探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利用炸药人工激发产生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的地质情况。炸药爆炸产生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同岩石或其他物质时其弹性系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声的变化,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再通过仪器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数据,利用地震波速度和岩石矿物的相关性,对地震波进行处理、解释后,反演出地下情况的知识。在油气田勘探中,人工地震用于寻找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圈闭。其工作主要程序分为:地震波和与地震波相关数据的野外采集、采回的数据室内处理和对处理数据的数据解释三个环节,相应产生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室内计算机数据的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解释成果资料三个部分。野外数据采集是人工地震勘探的基础工作,其产生的数据也是基础资料也称原始资料,主要是地震测线和地震波数据;人工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环节,是将野外采集到的地震数据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工作过程,通过“去噪”和“校正”技术处理,提高原始数据分辨率,这个过程就形成处理数据,再由处理数据形成可视的地震剖面图和一些其他成果图件及文字性的处理报告。(1)二维地震资料处理过程:原始资料的解编和观测系统的定义→振幅补偿、双向去噪→单炮去噪→野外静校正→地表一次性预测反褶积→速度分析→剩余校正→叠前去噪→速度分析→最终叠加→叠后去噪→偏移处理→最终二维处理显示剖面。(2)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过程:原始资料的解编和观测系统的定义→高通滤波→野外静校正→三折射静波校正→三维地表的一致性振幅补偿→三维地表一次性反褶积→抽CDP 道集→速度分析①→三维剩余静校正→三维 DMO→速度分析②→三维DMO叠加→三维去噪→三维道内插→三维进一步法时间偏移→三维修饰处理→三维数据图像显示。解释环节是前期数据处理环节产生的成果,运用相关知识,结合钻井等其他勘探资料,通过用计算机工作站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推断地层沉积、地下构造特征、岩性和含流体等地质结构情况。这种分析研究和推断结论产生的资料,称解释成果。解释成果主要有:断面识别成果、特殊地质现象解释、构造图和厚度图成果、三维可视立体解释构造图和文字性的解释报告。地震数据解释阶段的工作,一般将其归纳为四项工作: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解释和矿产检测;综合解释。地质科技人员阅读解释资料,最好能要了解解释程序和解释结论产生的过程,如二维资料解释,是在收集工区内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的,剖面解释首先是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剖面,确定标准层和标准层的地质属性,然后在进行非标准层的追踪;进行时间剖面的对比,断面的识别与解释;不整合面、超覆、古潜山等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构造图、厚度图、等厚度图的编制过程。了解它的解释工序和过程,就能深度看懂和彻底消化这些解释资料,而不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地震勘探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技术方法已被油田类企业广泛利用。其中油藏描述中圈闭描述、地层沉积描述、储集体描述、油气储量计算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深化,水平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区分地质特征的识别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初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也在酝酿发展。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利用等方面的知识都应了解或掌握。四维地震就是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加上时间推移,用于监测油气开采动态情况,油田开发的采收率一般在25%~30%之间,三维地震技术用于油田开发后采收率可提高到45%,据报道,将四维地震技术方法用于油田开发后采收率可提高到65%以上。了解这些人工地震知识后,对于利用这些物探资料作用非凡。如我们在看解释报告结论有怀疑时,可查看数据处理资料,看看它的“去噪”和“校正”过程中是否有瑕疵,了解一下标准层及其地质属性的确定是否准确。看看解释过程和解释观念。而不懂处理技术方面的知识是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的,而有时候发现了一个瑕疵就发现了一个矿藏构造或是纠正了一个对地层的认识;学习物探类学科的学生或刚刚从事其他学科的技术工作的人员只有了解和系统掌握了这一学科知识,才能看懂这些物探资料,而要利用这些资料,首先是读懂它,然后才能发现其中蕴含的价值。即使你是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你也得注意积累,因为人工地震在不同环境下的取得的数据,也会有巨大差距。如在沙漠地区因巨厚的地表浮沙形成低速层厚度横向变化很大,对数据采集中的激发和接收一致性影响较大,与此相应,它对地震波的能量衰减较为严重,对地震波的高频成分吸收强烈,对“静校正”提出了更高要求。同理,水网地区的人工地震与一般陆地人工地震“静校正”要求又有区别。处理与阅读这些资料奥妙无穷。人工地震产生的物探资料主要有:二维地震资料统计表续表三维地震资料统计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品种很多,但主要需看懂的资料是:处理报告、解释报告及图件。尤其是图件中的“时间剖面”。人工地震工程得到的是地震波数据,技术人员对数据的处理与解释结果体现在时间剖面上,而解释报告是对剖面的解读和总结的结论。一般表现为:推断地层分布、构造特征及流体性质,圈闭描述、地层沉积描述、储集体描述、矿产储量计算等。这些推断和描述是否准确,就得看推断和描述的依据和过程,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或对推断和描述给予赞成与否的结论。(二)重力勘探知识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中的又一种勘探方法。它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及其介质的密度差异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原理,在野外通过重力仪器测量,对重力数据进行观测,研究其重力的变化,推断地下构造的一种物理勘探的方法。由于重力异常区场与区域内地质构造、深部地壳构造以及地形、地貌均呈相关性,通常能反映出断裂构造带断裂构造的重力异常梯度带与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密切关系。而且,从成矿理论到勘探实践看来,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范围内会集中出现矿体。研究区域内的重力情况,也是认识地质构造和发现矿产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地质资料馆中主要珍藏的是围绕重力异常产生的资料。重力勘探产生的主要资料统计表续表要求能看懂的最主要的重力资料:布格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剩余异常图。趋势面分析报告。重力勘探项目处理成果报告。(三)电磁感应法勘探电磁感应勘探法,分为电法勘探和磁法勘探。电法勘探,是利用地壳中多种岩石或其他固态、液态、气态介质的电学性质的不同,引起的电磁场在空间分布状态发生相应变化实际差异,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寻找矿藏的一种物探方法。产生相关电法勘探图件和勘探文字报告。磁法勘探是根据区域内各种岩石和其他介质的磁性不同,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地球磁场及异常,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的又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磁异常是磁性地质体引起的,磁异常的分布与对应的区域地面及地下地层、岩层磁性相关。通常火山岩和变质岩易引起磁性异常,这种异常的变化激烈往往表明磁性体浅,意味着结晶体基底浅,反之,表示结晶体基底深。这样就能划分出隆起区和坳陷区,进而发现伴随火山岩活动的深大断裂带。电法与磁法勘探,实践中通常不是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利用电磁感应理论结合进行的勘探,它是在地质目标或矿体与相邻岩体存在电磁学性质差异时,通过观测和研究由地质目标或矿体引起电磁场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寻找地质目标或矿体的方法。电磁法勘探形成的地质资料统计表续表需要读懂的主要资料:电法、磁法或电磁法勘探报告,测线大地电磁测深Ρyx/Ρxy剖面图、测线大地电磁测深曲线与断层关系对比图、测线地质——物探解释参考剖面图、测线大地电磁测深地质解释剖面图、大地电磁测深仪野外处理结果曲线、大地电磁测深仪对比曲线册、大地电磁测深及解释研究报告、大地电磁测深勘探报告。(四)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地质学科里运用的遥感探测技术,又称遥感地质或称地质遥感。遥感地质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及遥感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遥感技术对地质学研究和探矿方面的作用:(1)能了解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在电磁波谱上的特征。(2)能了解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在遥感图像上的判别特征。(3)可以通过对地质遥感图像的光学及电子光学处理和图像及有关数据的数字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关认识。遥感技术在地质制图、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环境、工程、灾害地质调查研究中广泛运用。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上运用成果,得到遥感图像。它相当于一定比例尺缩小了的地面立体模型。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各种地物(包括地质体)的特征及其空间组合关系。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包括对经过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地质解释,即运用用遥感原理、地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以目视方法揭示遥感图像中的地质信息。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基本内容包括:(1)岩性及地层解译。解译的标本有色调、地貌、水系、植被与土地利用特点等。(2)构造的解译。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勾绘和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迹的形态、产状、分布规律、组合关系及其成因联系等。(3)矿产解译及成矿远景分析。这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解译工作。通常在大比例尺图像上,有的可以直接判别原生矿体露头、铁帽和采矿遗迹。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多波段遥感图像(特别是红外航空遥感图像)的解译与成矿相关的岩石、地层、构造以及围岩蚀变带等地质体。除目视解译外,还经常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区域矿产信息。成矿远景分析工作是以成矿理论为指导,在矿产解译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将矿产解译成果与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查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圈定成矿远景区,提出预测区和勘探靶区。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矿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手段。主要资料就是遥感图像——胶片和照片。对图像解译是阅读遥感资料的基本功。实践中阅读图片时,往往对照地面已开展的地质工作认识成果,可对遥感图像有更深入的解读。

高铁打眼勘探是什么阶段

前期工作阶段。根据查询新华网得知。高铁的勘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工作阶段,基本建设阶段,工程施工。高铁打眼是为了勘探地质,为下一步基础建设提供地层数据。

主要勘探领域与目标

一、勘探领域1.陆相高勘探区高勘探区是指勘探时间长,勘探程度高,资源探明率大于50%,精细滚动勘探发现储量比例较大的油区。目前老油区主要包括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的长垣、三肇、扶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以及苏北、南襄、江汉等盆地和地区。统计表明,目前高勘探区每年提交的石油探明储量占全国年增储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石油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三分之二,高勘探区在未来发展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据评价,高勘探区共有石油地质资源量149×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1.54×1012m3。截至2005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0×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0.28×1012m3,油气资源探明率分别为74%和18%。尚有石油地质资源量40×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1.26×1012m3有待发现,分别占全国待探明资源量的8%和4%,还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近年来,高勘探区精细勘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重新认识油气分布规律,转变思路拓展油气勘探领域,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油气勘探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冀东滩海老堡南1井在奥陶系及中浅层东营组试油获高产工业油流,初步形成一个4×108t级的勘探大场面;大港南部滩海也有多口井获高产油气流,形成一个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勘探场面。高勘探区主要勘探目标为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探索领域为深层。2.中西部前陆盆地前陆盆地主要发育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缘、南缘、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塔西南,吐哈盆地北缘,柴达木盆地的北缘,西南地区,酒泉盆地南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四川盆地的川西龙门山、川北米仓山—大巴山和楚雄盆地等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勘探程度总体还比较低,仍处在大发现的早期。全国前陆盆地共有石油地质资源量62×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7.09×1012m3。截至2005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0.75×1012m3,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37×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6.24×1012m3,分别占全国待探明资源量的7%和20%,油气资源潜力还很大。由于前陆盆地地表地形复杂、地下构造复杂,地震施工、解释及钻探难度都很大,目前除准噶尔盆地南缘、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吐哈盆地北部尚有较大的勘探工作量和油气发现外,其余前陆盆地勘探程度还很低,勘探潜力很大,应加强技术攻关,加大勘探投入,争取早日突破。今后的勘探重点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酒泉盆地,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西南缘的昆仑山山前,四川盆地西缘、西北缘、吐哈盆地等。3.大型陆相凹陷和其他中低勘探领域鄂尔多斯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准噶尔盆地腹部以及大量的中新生代中小盆地均属于中低勘探程度陆相含油气领域或盆地。由于盆地构造圈闭不发育,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和中生界石油资源主要赋存在岩性地层圈闭中。准噶尔盆地腹部资源丰富,但目的层埋藏深,油气成藏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大量陆相低勘探中小盆地还有一定资源潜力,需要进一步探索。4.近海盆地近海盆地主要生油层系为陆相沉积,主要产油层系渤海湾为陆相沉积,珠江口等为海相沉积为主。近海盆地具有从陆相—海相过渡性质。近海主要盆地包括渤海湾海域、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和东海等6个盆地,这些盆地已进行钻探,发现了油气田,并投入了规模开发,勘探程度较高。据评价,近海较高勘探程度盆地共有石油地质资源量96.09×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7.17×1012m3。截至2005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4.07×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0.48×1012m3,油气资源探明率分别为25.06%和6.64%,尚有石油地质资源量72.01×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6.7×1012m3待发现,分别占全国待探明资源量的14%和22%,油气资源潜力较大。盆地具有陆相到海相过渡性质。近海盆地勘探程度较松辽、渤海湾等老区低,勘探潜力大,例如渤海湾海域近年来相继发现新近系大油田,证实了该地区资源潜力的存在。近海盆地目前还处于构造圈闭勘探阶段,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刚刚起步。除了已发现的构造类型外,在新近系、古近系的构造—岩性复合类型圈闭、地层和大型岩性圈闭,都可望获得新的发现。5.海相领域我国的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广泛发育海相地层,西藏地区中生界、华南克拉通早中三叠世以下地层也为海相沉积。近年来,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海相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突破,展现了海相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轮南—塔河10×108t级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大油田以及哈得逊、塔中4、东河塘石炭系海相砂岩油田;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开江海槽两侧的天然气勘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找到了普光、罗家寨等气田。据评价,海相领域石油地质资源量99×108t左右、天然气地质资源量8.17×1012m3。截至2005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0.66×1012m3,油气资源探明率分别为11%和8%。尚有石油地质资源量87×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7.51×1012m3待发现,分别占全国待探明资源量的17%和25%,油气资源潜力还很大。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渤海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海相领域都有发现经济储量的良好前景,将成为我国陆上未来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二、勘探目标1.主要勘探领域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圈闭发育特点不同,其中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均衡发育的盆地居多,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主的盆地次之,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盆地较少。盆地的不同类型圈闭的勘探程度差别较大,塔里木、准噶尔、珠江口、渤海海域、琼东南、莺歌海、东海等盆地,圈闭发育均衡,目前部分盆地处于构造勘探早中期,部分盆地处于构造圈闭勘探中期,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均处于早期或起步阶段,勘探的主要目标还是构造圈闭,岩性地层圈闭处于逐步加强阶段。松辽、渤海湾陆上等盆地处于勘探中期,圈闭发育均衡,目前处于构造圈闭勘探晚期,岩性地层圈闭勘探中期或早中期,主要勘探目标为岩性地层圈闭。鄂尔多斯等盆地为构造圈闭不发育,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盆地,目前处于构造圈闭中期,岩性地层圈闭勘探早中期。主要勘探目标为岩性地层圈闭。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主的盆地,处于构造圈闭勘探中期,构造—岩性地层勘探早中期,主要勘探目标为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表6-2-1)。另外大量中小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也是主要勘探目标。表6-2-1 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阶段2.潜在储量增长领域大中型盆地深层和海域中低勘探程度盆地和地区是今后油气储量的主要潜在领域。其中石油勘探的潜在领域有渤海湾盆地滩海和海域、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以西、准噶尔盆地古生界、珠江口盆地坳陷带深层等。天然气勘探的潜在领域有松辽盆地深部断陷、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前陆区、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东海西湖坳陷和琼东南盆地深水等。

勘探与踏勘的区别

勘探与踏勘的区别如下:勘探释义:1.调查一个地区的矿藏2.寻找有开采价值的矿床踏勘释义:在修路、建筑、采矿等工程之前,对地形、地质状况进行的现场勘察

地震勘探有哪三种基本方法?

根据震源激发出的振动(也称地震波)向四周传播的波型特征,地震勘探可分为三种基本方法。它们是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什么是反射波法?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同样的感受:小时候在湖边玩耍时,将一粒石子投入湖中,平静的湖面在激起浪花的同时,还会产生向四周传播的波纹。水波传到对岸或遇到障碍物时,又会掉转头来反向传播。又如站在山前喊话,顷刻间会听到山那边传过来自己的声音。以上的现象是因为水波和声波在传播时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的缘故。与此相似,如果我们在离震源较近的若干接收点(1,2……,N)上布置检波器,就可以测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向地下传播遇到不同地层界面(Ⅰ、Ⅱ……)时反射回来的地震波及其依次回到地面各检波点的传输时间t1,t2……(t1,t2称为旅行时),旅行时的不同代表了浅、中、深地层在地下的埋藏深度的不同,运用这些微小差异就能直观地反映出地层的起伏变化。这就是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所依据的原理。什么是折射波法?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看看,将一根筷子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咦!筷子入水后魔术般地变折了?从水中取出筷子仍然是直的,这种奇怪现象可能大家都曾见到过,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如何进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炸药爆炸后,激发的地震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当遇地层分界面时,除有一部分反射波返回地面外,还有一部分地震波透过分界面并沿着该分界面在下面地层中传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沿分界面传播的地震波也会返回地面,这种地震波叫折射波。通过接收这种波来分析地层情况的方法就叫折射波法地震勘探。如果我们将激发点和接收点分别放在地质体的两侧,直接接收透过地质体的波,这种勘探方法叫透射波法地震勘探。目前,反射波法应用最广,折射波法次之,透射波法只作为辅助手段。

油气田勘探程序与任务是什么?

1 勘探工作特点油气田勘探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归纳起来其特点有三个方面:(1)区域性。油气藏的存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成群、成带分布的。其生成、运移和聚集是受区域地质条件控制的。因此,油气田勘探工作一开始必须首先从盆地整体入手,才能从中找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以便进一步开展勘探工作,减少盲目性。(2)循序性。勘探工作总是先从区域上解决坳陷或凹陷的生油条件问题,再从中找出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局部构造和圈闭。只有遵守勘探程序、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提高勘探效率。(3)综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油气田勘探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必须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相应的工作方法,综合研究,才能解决油气田勘探中的各种难题。根据上述特点,油气勘探工作必须采用区域性综合勘探的方法,严格遵守科学的勘探程序才能提高勘探成效。2 勘探程序整个油气田的调查与勘探工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整个油气勘探工作是分阶段进行的。阶段是按任务划分或是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的。各阶段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工作的先后顺序称为勘探程序。3 勘探阶段与任务根据总的找矿规律,按先“找”后“探”的原则,勘探程序可划分为调查与勘探两大阶段。调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量或地球化学探测研究油气藏存在的条件。勘探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钻探井、取岩心并测试地层以证实油气藏是否存在。根据主要任务不同,将整个油气田勘探过程分为区域勘探和工业勘探两大阶段。各个勘探阶段的工作范围、主要任务和工作方法等都是不同的,详见表6-3。表6-3 勘探阶段对比表

什么是油气勘探?

油气勘探,是指为了识别勘探区域,探明油气储量而进行的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及相关活动,是油气开采的第一个关键环节。运用的原理包括“地震地层学”、“数值模拟技术”等,采取的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等。新中国的油气勘探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在发达国家视为畏途的地方,找到了很多大型油气田。扩展资料:油气勘探采用方法之一:地震勘探特点:地震勘探也称勘探地震学,该方法的土要特点是:1、利用专门仪器并按特定方式观测岩层间的波阻抗差异,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2、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屮传播的规律与特点,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标服务;3、地震勘探的投资回报率很高,几乎所有的石油公司 都依赖地震勘探资料来确定勘探和开发井位;4、三维地震勘探的成果能提供丰富的地质细节,极大地促进了油藏工程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勘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油气勘探

勘测和勘探的区别

勘测是勘探第一阶段,以取资料,深化认识,落实方案为目的,勘探不仅涵盖勘测,还有投入实物工作量进行探索的内容,以最终获得发现为目的

勘探实践与认识

塔河油田勘探的不断发展依赖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勘探对象的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在塔河油田长期的攻关研究、勘探实践与油气发现过程中,解剖了碳酸盐岩大型古隆起岩溶缝洞型油藏成藏机理,逐步建立起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成油理论。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塔河油田勘探的方法技术系列,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4.3.3.1 提出“逼近主力烃源岩,立足大型古隆起、古斜坡寻找大型油气田”的勘探思路,发现了塔河油田,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相碳酸盐岩成油理论1996年前阿克库勒凸起钻了多口工业油气流井,有些为高产工业油气流,但试采不能稳产;塔河油田范围内也钻了多口井均见油气显示,测试没有获得油气流。对油藏类型、规模以及能否形成大油气田认识不足;缺乏储层预测、改造技术、侧钻井等技术,制约了发现。在长期的勘探实践中,认识到克拉通盆地古生界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是培育大型油气田的目标区,逐步提出并坚持了“逼近主力烃源岩,以大型古隆起、古斜坡、古潜山为勘探目标,靠近大型断裂、大型不整合面寻找大型油气田”的勘探思路。并且认识到寻找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大型油气田的主要目标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与思路,指导了塔河油田的发现。4.3.3.2 进一步提出了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成藏理论,指导了勘探部署,带来了塔河油田储量快速增长(1)岩溶缝洞型油气藏特征和海西期岩溶发育主控因素与储层发育规律认识的深入指导了勘探部署,提高了勘探井的成功率,带来了储量快速增长在塔河油田的勘探实践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油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塔河地区奥陶系大型岩溶缝洞型圈闭叠合连片含油、不均匀富集的特点,认识到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缝洞储层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同时认识到海西早期是塔河油田主体最主要的岩溶期次。在对海西早期岩溶的主控因素与储层发育规律认识基础上,指出阿克库勒凸起轴部裂缝发育,是海西早期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同时,岩溶地貌也是控制岩溶发育的重要因素,岩溶斜坡是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因此,阿克库勒凸起轴部与岩溶斜坡的叠合部位是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最有利的地区。随着认识的提高,及时调整勘探部署,加大了该区的勘探部署力度,提高了勘探井的成功率,探井成功率达到75%,并带来了储量快速增长。相继提交7、2、8区探明储量18268×104t油当量。基本探明塔河大油田的主体部分。这一阶段是塔河油田储量快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也带动了塔里木盆地原油产量的快速增长。(2)加里东中期岩溶的发现,进一步开拓了勘探范围通过“十五”前期的勘探和研究,加里东期古构造、古岩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塔河油田南扩提供了科学依据,加快了向外围甩开部署的步伐。塔河油田南部在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与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之间,以及上奥陶统内部(良里塔格组与桑塔木组间)存在间断,即加里东中期至少存在两幕岩溶作用(第一幕和第二幕)(图4-14)。同时对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有利储层分布区主要有两类。①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凸起轴部裂缝发育,因而加里东中期岩溶也发育。所以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的西南倾没端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②沿加里东中期所形成的断裂发育有利储层,如S112、S106井在加里东中期断裂附近,钻获高产油气流。在此认识基础上,加快了对该领域的勘探步伐,S96、S106、S112、S117等一大批井获得油气突破,相继提交探明储量31409×104t油当量。加里东中期岩溶对上奥陶统覆盖区中下奥陶统及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对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塔河油田向南扩大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塔河油田的勘探面积向南(含南东和南西)扩大了3700km2,从而扩大了该区的油气前景。(3)深化了塔河油田成藏特征认识,奥陶系油藏西扩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艾丁油区在对塔河奥陶系油藏多期成藏与改造认识指导下,提出艾丁地区岩溶缝洞型储层受控于早期断图4-14 塔河奥陶系岩溶储层纵向分布模式及岩溶发育范围示意图裂和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呈条带状发育。海西早期油气成藏,海西早、晚期构造运动时期,该地区处于岩溶低部位,受该期岩溶作用影响较小,古油藏遭受破坏作用较弱,保留重质油藏。在此认识指导下,部署的一批钻井获得突破,AD4、AD5、AD7等井在塔河奥陶系一间房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如AD4井20mm油嘴,日产油1024t,气4868m3。截至2006年8月6日,已累计产油47827.8t,产气140×104m3。该区2007年预计提交石油探明储量7200×104t,近两年有望提交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108t,为千万吨油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4.3.3.3 坚持立体勘探思路,指导了碎屑岩领域的勘探,实现了新地区、新领域的突破复式油气藏是指一个具有不同含油层系、不同油气藏类型、不同成因组成的含油气区。由于油源充沛,构造变动频繁,油气运移十分活跃,多类型油气圈闭和多油气层相互交错叠置,在地下有机的排列组合,有规律的分布。多期构造运动、多期油气成藏决定复式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特征,并是其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塔河油田紧邻阿—满生油坳陷,是一个由奥陶系岩溶缝洞油藏、古生界碎屑岩油藏与中新生界碎屑岩油藏组成的多层系、多领域含油的典型复式油气藏。通过对碎屑岩领域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规律的深入认识,提出喜马拉雅期构造反转控制着油气的调整运移二次成藏,塔河油田南部处于相对高部位,是油气调整运移聚集的指向区,所以是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碎屑岩的油气富集有利区。在此认识基础上进行了部署调整,加大了对该领域的勘探力度,最终实现了油气突破。在整个塔河区域整体背景上,针对三叠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开展成藏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指出各领域的有利油气聚集区,为进一步甩开勘探提供指导。三叠系油气分布东比西好,南比北好。成藏时间为中新世-上新世。三叠系油气富集明显受控于现今三叠系整体东南高、西北低的构造格局。三叠系油气成藏受控于连通下伏油藏与三叠系储层的断裂的形成期和三叠系的构造面貌。指出石炭系盐边、盐上地区是三叠系勘探的有利地区。截至2006年底,三叠系累计探明储量5178.85×104t油当量(石油3308.55×104t、气187.03×108m3);油气勘探成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3.3.4 工程、工艺技术的发展支撑了塔河油田的快速发展油气勘探是一个需要多兵种、多学科联合作战的行业。塔河地区1995年以前就已经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发现油气,并且获不稳定的油气流,但由于勘探技术与勘探对象不适应,未形成规模,亦未进行全面评价、开发。随着“八五”、“九五”以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科技攻关的加强,勘探评价预测技术的综合配套和集成,强化和提升了复杂目标的勘探本领,从而在取得重大油气突破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塔河油田勘探的方法技术系列,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定量解释技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大多以裂缝、溶洞型储集空间为主,在纵向及横向上的非均质性极强,测井储层识别与评价十分困难。针对这一世界性难题,通过“十五”期间的勘探开发实践与科研攻关,开发出一套包括成像测井技术、长源距声波全波测井技术、综合裂缝概率模型技术、双侧向电阻率及差异识别裂缝、双井径与钻头直径差值识别裂缝、声波、密度测井识别裂缝、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识别裂缝、常规测井资料识别溶洞、全波、偶极声波识别缝、洞发育段等技术方法系列。通过岩心-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的标定,定量解释储层,有效地解决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测井识别与评价难题,在勘探、开发井的完井选层、储量计算与油藏开发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2)地震岩溶缝洞储层预测技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大都位于5300m以下,埋藏深,裂缝、溶洞型储集空间在纵向及横向上的非均质性极强,储层预测与识别评价十分困难。面对这样一项世界级难题,通过几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和攻关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评价方法技术系列,主要包括以三维地震联片处理技术、地震属性提取、振幅变化率、相干体计算、三维可视化、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波形分析、地震反射特征研究、利用相干体、断裂解释技术、模型正演技术、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分频处理技术等。解决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预测与识别评价难题,建立了岩溶缝洞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在塔河油田勘探开发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为钻井部署、储量计算和油田开发提供了依据,为历年来储量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经实钻验证储层预测的吻合率高达90%以上,开发钻井建产率达到80%。(3)酸化压裂储层改造技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孔喉配合度低,这些都直接影响其原始渗流能力,完井后大多无自喷能力。显然,对这类连通性较差的碳酸盐岩储层,必须进行酸压改造,以形成一定丰度的具有一定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沟通油气渗流通道,使油井正常自喷生产。通过技术攻关与实践,形成了由前期清除技术、前置酸压技术、交替注入技术、快速助排技术、高排量施工、压前压后油井管理及酸压效果评估等技术组成的一套成熟的前置液酸压工艺。经推广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大幅度提高了油气产量,打破了制约油气田评价和产能建设的瓶颈,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以CX-206、xR-140、BD1-6B、DG-130等体系为主的胶凝酸系列及表面活性剂缓速酸和乳化酸多种酸液体系,使塔河油田酸压工艺和胶凝剂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为了降低胶凝酸中聚合物含量,减少储层伤害,研究开发了低伤害胶凝酸体系,使得聚合物加量减少到0.6%。同时针对目前很多储层异常高温高压的特点,开发了温控变黏酸体系,并在S110、S113、S119、TK209CH、T758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工艺效果,酸压井均取得了良好的储层流体评价。针对目前储层埋藏更深、温度更高特点,在进一步提高目前已发展应用成熟的压裂液体系性能基础上,我们优选了性能更为优良的有机锆交联剂。使0.6%GRJ-11与有机锆交联剂OBZ(OBZ-A∶OBZ-B=10∶1)形成的冻胶在剪切初期具有300mPa·s以上的表观黏度,120min时黏度达到134mPa·s。(4)超深层复杂地层钻井技术“十五”期间,随着塔河地区勘探进一步向外围扩展,天山南地区开始探索前陆盆地领域,勘探井目的层深度均>6000m,同时,还需解决过石炭系盐层钻井、复杂构造地层钻井等世界性难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攻关研究,建立了一套包括穿盐钻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特超深井钻井技术等超深层钻井工艺技术系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5)短半径侧钻技术前已述及,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一性强。一口钻井未获工业油气流,不能表明该地区储层不发育,没有油气藏,往往在其周围就有储层发育的部位。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可在该井周围确定储层发育部位,利用短半径侧钻技术在该井进行侧钻,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这项技术“解放”了一批未获工业油气流的钻井,表明塔河油田整体含油、不均匀富集的特征,为储量提交和产能建设奠定基础。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配套应用,为塔河油田的成功实现评价、探明与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6)碎屑岩隐蔽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十五”以来,针对塔河地区中生界碎屑岩低幅度、岩性及复合型隐蔽圈闭落实难度大,逐渐摸索出了以地震资料精细标定解释、速度研究、地震振幅属性提取分析等技术为核心的隐蔽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加大了科技攻关和综合研究力度,相继发现了一批岩性倾尖灭型非背斜圈闭(如THN1井、YT1井)和受岩性上倾尖灭+断裂控制的非背斜圈闭(如AT2井)并部署钻井,相继测试获工业油流,开拓了塔河南三叠系辫状三角洲河道、河口坝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非背斜领域的突破,发现了新的圈闭类型,开拓了新的勘探领域,进一步说明塔河油田碎屑岩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同时开发了一套“以振幅找油”为核心的成熟的碎屑岩隐蔽圈闭落实与评价技术,为碎屑岩领域油气勘探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什么是重力勘探?

又称重力勘查。是指测量与围岩有密度差异的地质体在其周围引起的重力异常,以确定地质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从而对工作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做出推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所要求的地球物理条件是勘探对象与围岩有一定的密度差,其体积足够大,能产生用现代重力仪器可以观测到的重力异常。

勘探是什么意思

探勘的解释[prospecting;exploration] 勘探 词语分解 探的解释 探 à 寻求:探求。 探讨 。 探索 。探试。勘探。 试探 。 钻探 。探幽访胜。探本穷源。 侦察 打听 :探问。探听。探询。探查。 探察 。 做侦察工作的人:探马(侦察骑兵)。敌探。密探。 访问 , 看望 : 探望 。探亲。探监。 勘的解释 勘 ā 校对 ,复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误。校勘。 实现调查,探测:勘测。勘探。勘查。 审问囚犯:勘问。推勘。 部首 :力。

勘探是什么意思

探勘的解释 [prospecting;exploration] 勘探 词语分解 探的解释 探 à 寻求:探求。 探讨 。 探索 。探试。勘探。 试探 。 钻探 。探幽访胜。探本穷源。 侦察 打听 :探问。探听。探询。探查。 探察 。 做侦察工作的人:探马(侦察骑兵)。敌探。密探。 访问 , 看望 : 探望 。探亲。探监。 勘的解释 勘 ā 校对 ,复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误。校勘。 实现调查,探测:勘测。勘探。勘查。 审问囚犯:勘问。推勘。 部首 :力。

 地震勘探

地震方法是目前我国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的主要物探方法。它通过研究人工激发和接收的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来调查地质问题。地震勘探的方法有近十种,以下仅对主要的方法——反射地震、折射地震、横波勘查、面波勘查、三维地震予以介绍。一、反射地震目前,反射地震是浅层勘查中得到最多应用的地震方法。虽然80年代它才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得到应用,但是在90年代初却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浅层反射地震技术系列。1.资料采集技术的改进(1)地震共中心点迭加(CMP)的野外资料采集中,需要大量的劳力埋置检波器。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国外研究出了一种陆地检波器拖缆,使用万向接头,可以自动确定方向。在瑞士两个试验场地的应用成果说明,该设备在技术上解决了检波器与大地间的耦合问题,只二、三人作业,即可完成过去10余人的工作,并且能取得与原来一样好的效果。(2)最佳资料观测时窗的重新提出。1984年Hunter等提出的最佳资料观测时窗(OWT)技术,要求在选择炮检距、高通滤波器、检波器及震源时,应特别注重主要目标反射波的探测。该技术在促进当时反射地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反射地震仪器、处理设备及技术均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一些适合浅层地震工作的场地仍可以利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取得很好的浅层地质构造信息(当然,对目前应用OWT的技术背景已作了较大的改进),这样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费用。为了引起地震工作者对OWT技术的重视,R.J.Whiteley等最近发表了1985~1986年期间,在评价曼谷周围地面沉降问题中,OWT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重温它在评价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面临的地面沉降问题中可以发挥的作用。2.具有指导意义的震源试验成果震源的选择对取得良好的浅层反射勘查成果非常关键。这是一个既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问题。为了给浅层地震勘查提供可选择震源的基本资料,多年来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等机构相继组织了用多种震源在不同类型地质条件下的大量现场对比试验。这类试验的技术含量高,费用昂贵。专家们根据选择最佳震源的基本条件对试验成果作了评价。对今后地震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试验有:(1)在1986年新泽西州、1988年加利福尼亚州和1991年休斯敦的试验中,分别用多种震源做了对比试验。Richard D Miller等对以上三次试验成果作了简单的概括(表20-1)。表20-1 1986新泽西州、1988加利福尼亚州和1991年得克萨斯州试验对比(2)在前三次试验成果的基础上,1993年11月在美国田纳西州橡树林保留地作的震源试验与前几次的试验不同。本次试验用了脉冲和振动两类震源,探测目标深度比原来大,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试验。试验资料提供了125个点的CMP和垂直地震剖面的噪声测试资料,包括35种振动震源和4种脉冲震源。将频谱白化法用于资料处理后,IVI Mini-vib震源能提供最佳的图像,反射波连续、清晰;不用白化法处理,IVI Minivib和Bison弹性震源取得的资料比较一致。(3)用于高分辨率勘查的轻便振动系统。针对浅层工程物探中探地雷达深度达不到,而一般地震方法又觉得太浅的目标,最近推出了一种轻便、高分辨纵波电磁地震波振动系统。只需对系统产生的电磁信号作简单的调剂,就可以单独地控制穿透深度和分辨率。提供的代表不同地质、场地条件和探测目标的七组试验成果指出:①在有利条件下,目标埋深为10~30m时,最高分辨率可达到20cm;②在城市沥青环境中,很容易激发出高频能量;③对埋在松软土0.5~5m深的很小且离得很近的物体,在频率大于300Hz的情况下,探测到了明显的反射同相轴。3.资料处理及解释方法研究(1)将石油反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到浅震资料时,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国内、外对这些问题做了比较深入探讨。如Linus Pasasa等已成功地将基尔霍夫深度偏移预迭加用于从德国一废物场地采集的浅层地震资料的处理。它简化了传统CMP的处理程序,只需对速度-深度模型作出评估和深度偏移预迭加,而不需要区分炮点资料中的反射波和折射波。用该种方法处理的资料在分辨率和信/噪比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2)采集浅层反射资料时,需要利用高频率和宽频带。但这样做会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如地滚波的空间假频;错误地将处理后的空气波及空气耦合波当做反射波来解释;在CMP剖面上将折射波解释为反射波以及处理中带来的一些人为现象。Don W.Steeples等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的陷井研究中,对识别、回避或消除这些干扰作了详细的研究。4.仪器发展总趋势80年代,发达国家浅层地震仪器的道数只有24道或更少;仪器动态范围通常为60dB或更小;另外,只能同时对一、二组同相轴成像,只记录单分量信息,并且通常只能用一种方式分析纵波。目前,仪器有了较大地发展,利用96dB、48道(或更多)地震仪器的大学、研究试验室和承包商的数量正在一天天地增多。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利用三分量设备记录三维信息,并且可以同时分析超过一种地震方式信息。国内仪器的发展现状同国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本相同。国内正在开展一种地震仪器的综合技术服务,意在利用浮点模块将过去的多种国外及国内生产的定点地震仪作技术升级和功能增强,并将12道仪器扩展为24道。在80~90年代,国内曾引进一批国外的先进仪器;但是至今,96dB及48道的仪器在国内还未得到应用。5.应用领域拓宽近年来,反射地震方法的传统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探测的目标也越来越复杂。国内外在探测第四系厚度和基岩起伏、含水层和古河道,断层、裂隙带等地下构造,滑坡及落水洞,以及地表沉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考虑到已有许多关于传统应用领域的资料可供参考,所以这里只对有代表性的新应用领域作一简单介绍。(1)为水资源管理提供资料。美国西雅图北皮吉特湾内一个小岛(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成了阻碍这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取决于预测地下水准确模型的开发。而准确的模型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地下水系统的几何形状的恰当评价。为了给该岛复杂地下水环境的管理模型提供资料,John H.Bradford等利用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该岛温带冰川沉积层中的浅部含水层做了调查。用迭代倾斜时差(DMO)速度分析对取得资料的速度结构作了分析,最终得到了一张质量得到很大改善的迭后深度偏移剖面。该试验说明,即使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也可以利用反射地震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有用的资料。(2)潜水面及饱和度与反射图像之间的关系的应用试验。精细的研究成果已经指出,潜水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震界面,而是在非封闭含水层条件下的地下水带与毛细带的分界面。为了更好地了解水文地质意义上的潜水面和它的地震图像之间以及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地下界面与排水间的关系,Ram Bachrach等在海岸沙滩上利用高分辨率地震作了试验。试验结果指出,①可以对2m深左右的浅部潜水层反射面成像;②该反射面与水文地质上确定的潜水面不一致,地震波只对部分饱和也就是说仅对地层中过去的水流敏感;③可以直接利用孔隙沙内的地震速度反演饱和度。以上这些结果对利用浅震监测地下水力学动态很重要。比如在抽水期间如果需要监测潜水面变化时,地震响应将只受饱和带剖面而不受潜水面本身的控制。这一结论与Birkelo等在一次用高分辨地震监测抽水试验中的成果一致。在那次试验中发现潜水位的地震图像与上层滞水的水位系统及饱和带顶部相一致。另外,反射地震对饱和带成像的能力,对确定地下非均匀体的位置也很有用处。(3)提供研究古气象的资料。近年来,充填更新世冰川构造的沉积物对研究古气候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较小、封闭、盆状(或似碗状)构造中的沉积旋回能为研究古气候的变化提供有用的资料。1996年在德国北部Tostedt附近的这类构造上做了二维高分辨率浅层反射地震勘查。Tostedt构造内,30、40和50m深度的反射波与魏克塞尔冰期的三组间冰段之间的相关性很好,由弱反射波确定了该构造的底部(最大深度为70m)。发现Tosedt构造被埋在一个比它大许多、从前未预计到的具有相同形状的凹陷内。高振幅反射波确定了该凹陷的底部边界(深130m)。反射地震勘查资料确定了两个似碗状构造完整的冰川成因。二、折射地震折射地震是最早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的地震方法。由于野外施工需要大排列和强震源以及自身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不高等技术缺点,其应用的主导地位已逐渐被反射地震法取代。目前,对传统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虽然不十分活跃,但也有了一些起色。折射地震仍不失为一种主要的物探方法(特别是在工程地质领域)。(1)传统应用领域包括重大项目选址(调查第四系厚度、基岩起伏、地下构造、岩土力学参数及岩性结构等),探测地下水位,为反射地震的静校正提供速度等。(2)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新应用。当前,水工环地质的一些调查中,需要了解一二十米范围内目标的准确深度和几何形状。但是,在这样的深度内,①电法的分辨率一般达不到要求;②如果场地内存在良性导电材料,因雷达波的能量被大量吸收,使探地雷达的穿透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深度;③当场地材料对反射地震高频信号具有强散射和滞弹性影响时,反射法赖以对目标准确成像的高频能量被大量吸收;再则,在10~15m目标反射波的时间(50ms)内,振源产生的噪音将构成对反射波的严重干扰;这样将使反射法的应用受到严格的限制。在上述情况下,折射地震能提供比其它物探方法分辨率更高的资料。已将折射地震用于瑞士北部这类与处置场地有关的调查,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与其他地震方法组合应用。折射方法的优点是能提供较准确的地震波速度资料,但是不能提供地质构造的准确信息;而反射地震则能提供地质构造的详细信息。在目前的浅层调查中,出现一种将折射地震和反射地震结合起来使用的趋势。比如,虽然100~150ms是浅层的重点探测目标,但迭加的反射资料却往往在这段时间内得不到良好的效果;而由折射炮点道集中的波场推出的速度模型却能提供浅层构造的地层横向变化信息。这些速度模型可用于:①在不能可靠描绘反射波双曲线为迭加处理提供速度资料时,提供迭加所需的速度;②炮检距不大使反射双曲线的正常时差校正量较小时,提供层速度资料。已将从得克萨斯和新墨西哥州采集的浅层反射资料用折射模型提供的速度处理,处理后的资料及其解释成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4)一种解决折射地震盲区的新方法的应用。折射地震探查中的盲区问题一直困扰着地震工作者。历史上有不少的学者曾提出过一些解决办法,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结合一个金矿折射地震勘查中遇到的盲区问题,在Redprit提出的确定盲区最大厚度的基础上,地震工作者利用常规时距曲线的解释厚度和最大盲区厚度的差来表示盲层之上的尾矿的真实厚度。该成果资料与场地钻孔资料取得了一致。三、横波反射法横波是一种质点振动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在横波勘查中,一般利用方向性振源激发地震波。在国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利用反射横波勘查的报导,但由于实际工作中很难将反射波从乐夫波(一种面波,在地震记录上的到达时间与横波相同)中分离出来,这成了反射横波法发展的致命弱点。不过,Bradiey J.Carr等人的新见解或许能给横波应用带来希望。他们在冰碛物的横波研究实例中,利用单个振电雷管激发出可供地震仪检测的横波;并且在地震记录中能将横波从面波中辨认出来。通过同一测线纵、横波实测资料的对比,发现横波CDP资料的垂直分辨率为1.5m,横波垂直剖面法(VSP)的分辨率为0.75m;即使这样,横波CDP的垂直分辨率也比纵波的(2.6m)高。他们得出结论,横波反射不但可用于非固结地质材料的调查,而且还能提供与场地冰碛物单元有关的构造关系的信息。四、瑞利波勘查瑞利波是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是面波中的一种。利用瑞利波勘查只有十多年的历史。瑞利波勘查方法可分为稳态法和瞬态法两种。美国最先提出瞬态模式的瑞利波勘查,但是未付诸实施。日本提出了稳态模式勘查,并与中国分头研制成功稳态仪器并付诸实施。在稳态瑞利波的研究方面,中国发展了多道仪器和井下防爆仪器,使瑞利波勘查在独头巷道的超前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理论和试验两方面的研究,在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发现“拐点”和“之字型”异常为D-Vr曲线上地层界面的两种基本异常形态;根据单条曲线的形态,可以确定洞穴、裂隙、松软等地质异常的基本类型;获得了深达一二百米以上的实测资料。稳态瑞利波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许多大中小工程项目之中,解决了一些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勘探深度、解释精度和空洞判断准确率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瞬态瑞利波法是一种近年来才用于实际勘查的比较新的物探方法。它用人工震源产生所需频率范围的瞬态激励,通过测量不同频率瑞利波的传播速度来探测不同深度(几十米以内)的岩土介质性质,进而推测岩石分层、断层、岩溶、洞穴等。该方法具有设备轻便、施工灵活、资料直观、精度高、受干扰小等特点。目前,在地基覆盖层、防空洞、路面厚度、煤矿井下掘进超前、巷底层间距、顶煤厚度及巷道的探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证明了瞬态瑞利波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瑞利波勘查的研究中,李锦飞(1998)提出了多分量瑞利波勘查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并研制成功专用防爆型多分量瑞利波勘探仪器。通过用极化分析方法对瑞利波记录的多分量信号的研究,提出了用极化滤波提取有效瑞利波的方法,该方法在煤矿井下以及地面实际应用表明,与单分量法比较,多分量瑞利波勘查在信噪比、穿透深度和可靠性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发展远景。五、三维(3D)地震勘探过去十年中,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已逐渐成为浅层勘查的重要工具。虽然单独利用2D资料也可以对简单连续地质特征填图,但是提供复杂反射体的大小和形状就比较困难。从近年国外推出的3D地震勘探的实例可以看到,3D资料具有这方面能力。但是,由于资料采集和处理比较困难以及费用昂贵等原因,3D地震还没能得到较多的应用。从目前国外对浅层地质调查不断增长的势头以及3D技术本身的实力来看,笔者认为在我国推广3D地震也只是时日的问题。为此,将有关的主要技术简介于下。(1)在规划3D地震勘探时,要准确定义勘查的主要目标。预计目标的最大和最小深度,横向范围要求的空间分辨率,探测浅、深部特征所需的最少迭加次数;最浅目标成图所需的炮-检距,浅、深部反射速度可靠分析所需的最大偏移距和方位角范围;尽力收集目标区的地质及以往的地震资料(如最佳震源能量和频率,检波器的大地耦合特征等)。(2)因为三维地震的复杂性及采集资料的数量巨大,所以不管其勘探规模如何,事前均需做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设计。三维勘查的几何结构模拟使分配关键参数(如迭加次数,最大最小偏移、在单个CMP面积元内分配方位角和偏移距等)成为可能。(3)根据设计的要求确定勘查参数。Frank Buker等在3D地震试验中选择勘查参数的方法(勘查的目标深度都在50m以内)可供参考(表20-2)。表20-2 3D地震勘查资料采集参数的比较(4)资料采集方式。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方式根据对实施项目的估计来设计,一般包括互相平行的数条接受测线,检波器道数及间隔和线距根据估算确定;另外,需布置与接收线垂直,并互相平行的震源线。然后利用设置的检波器网接收每一震源的信号。为了使大多数的CMP面积元内有较多的小偏移距的纪录道,并能够对极浅(小于50ms)地层做可靠地成像和确定均方根速度,Frank等在最近试验中,在上述主采方式的基础上,又布置了第二采集方式予以补充。(5)资料解释。目前的解释还未摆脱二维资料解释的局限,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比如在解释中,虽然引进了人机联作交互技术,但以系列密集垂直剖面和水平等时切片联合解释为基础的工作方法不能克服在断层组合上存在的多解性以及难于确定一些特殊异常体的位置等缺点。为此,煤科总院西安分院的程建远等结合煤矿三维资料解释的实际,从三维资料体积解释思路出发,提出了一种三维资料振幅切片解释的新技术。该技术可用于任意走向断层的解释,还可以用于一些特殊地质体直观、快速解释,空间分辨率较好。利用人机联作技术可以方便地勾绘to平均图,等高线和等厚线图。在三维振幅切片的提纯处理上,可引入航卫片图像的空间滤波和图像增强处理技术,用于获得更高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

钻孔、探井及探槽等勘探工程位置的测定

(一)钻孔位置测量1.钻探工程的作用钻探工程是勘探工程中的重要勘探手段,通过钻探可以取得岩心和矿心实物。这些实物可作为观察分析的资料,依据这些资料来探明地下矿体的范围、深度、厚度、倾角及其变化情况。2.钻孔的布设随矿体类型及勘探储量计算等级的要求不同,钻孔布设的形式和密度也就不同,但一般都是布设成勘探线或勘探网。目前主要采用勘探线。勘探线是一组与矿体走向基本垂直的直线。钻孔的位置是预先设计好的,其设计坐标是已知的,它是测设钻孔地面位置的原始数据。3.钻探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钻探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定钻孔的地表位置。钻探工程的工作量较大,成本费用也较高。所以对于钻孔孔位的布设要谨慎小心,并应仔细核对,以免定错孔位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钻孔测量一般分为初测、复测和定测3个步骤。(1)初测初测也称布孔,其任务是根据地质设计书的设计方位和间距,利用已有控制点将其测设到实地上,以便设钻施工。测设孔位的常用方法有:交会法、极坐标法或剖面线法。现大多采用全站仪法和GPS、RTK方法测设。初测中也需测定孔位的初测高程。通常是利用布孔中所用已知点的高程,采用独立三角高程交会方法测定。(2)复测1)复测桩的测定。初测标定的孔位标志桩通常会遭破坏。因此,必须在平整后的场地平台上恢复原来布设的钻孔位置,这项工作称为钻孔位置的校正,简称复测。所以在初测定位后,应随即设置复测校正桩作为复测的依据。一般的做法是:在标定的孔位桩周围钉几个控制桩(图1-52),P′为孔位桩,1,2,3,4为控制桩。控制桩1,2,3,4供复测钻孔用的,因此又叫复测桩。复测桩应设置在平整场地的影响之外。另外,还要根据初测桩测出复测桩的高程。图1-52 钻孔位置示意图2)孔位的检核。机台平整以后,即可用复测桩对孔位进行校核,其偏差不得超过图上的±0.1mm。若平整机台后,表示孔位的初测桩已丢失,此时需用复测桩重新标定孔位。在校核、恢复孔位后,还要对孔位桩的高程进行检核测量。(3)定测钻探完毕封孔后,再测定封孔标石或封孔套管中心的坐标及高程。坐标测定可采用交会法和GPS定位法,亦可采用经纬仪导线法或精密视距导线法。高程可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测定。不参加储量计算的钻孔,其坐标及高程可采用经纬仪视距导线施测。定测孔位相对于附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应超过图上的±0.1mm,故需按解析图根测量的方法和要求来进行定测。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中,通常把从一、二级图根点上测定的钻孔孔位当作三级图根点,所以规定经定测后的钻孔孔位可以作为测定其他地质点和槽、井位置的测站点。(二)探槽、探井测量探槽、探井都是轻型山地工程,主要用于覆盖地区揭露地质现象。其测量工作分两个步骤:1)初测。将图上设计的探槽、探井位置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按极坐标法或交会法测设于实地上,或采用GPS定位。较长的探槽,一般要求测设两端点的位置。2)定测。探槽、探井施工完毕后,再次测定其坐标及高程。探槽、探井定测分为一般探槽、探井和重要探槽、探井,其中一般槽、井又分平地、丘陵和山地,具体测定方法如下:①重要的探槽、探井要用解析法测定,精度按测站点的精度要求。②一般探槽、探井按测定地质点的方法测定。

什么是矿产资源的勘探?它与勘查有区别吗?

顾名思义,探,就是探明,查是查证普查就是随便设计几个孔,证实推断有没有矿产的存在以及储量的初步估算,属于调查阶段。详查,现在叫初步勘探,是对普查的进一步证实精查,现在叫详细勘探,是勘探的更精确的阶段,钻孔布置加密,弄清勘查区的构造,煤质,水文等地质条件,为建立矿井做准备。补充勘探,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某些地层范围更明确的了解,所作的勘探工作。区别在于使不同阶段,是对地层进一步的证实过程可能不够专业,呵呵

勘探和勘查的区别?

勘探是寻找有开采价值的矿床勘查是去实地查找证据和线索这两个词区别还是很大的啊,你想问的是不是勘察和勘查啊...勘察是指采矿或施工前,对地形、地质结构、地下资源等情况进行实地察看或调查

矿山勘探级别分哪四级?

国际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用数字指数,即A、B、C表示铁矿石的各级储量。前苏联自1928年起,也采用A、B、C表示不同的储量级别;又从经济的角度,将矿产储量分为平衡表内与平衡表外两类,以后虽经多次变动,但基本上仍然保留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规范管理的特征。1981年苏联的储量和资源分类新增了P1、P2、P3三级预测资源和按矿床复杂程度的分类,规定了各类矿床应探明的各级储量比例。1997年俄罗斯批准了新的分类,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勘探程度要求,矿石技术加工和开采技术条件由对各级储量提出要求改为对整个矿床加以确定。此外,平衡表内储量细分为采收有经济效益储量和国家采取特别措施支持下可开采的储量两个亚类;平衡表外储量也划分为两个亚类:①符合表内要求,限于矿山技术、法律、生态等条件不能利用的储量;②质量低或开采复杂因而经济上不合理,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者。对经普查详查已确定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应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矿产储量和地质技术经济资料而进行的地质工作。又称矿床勘探。矿床勘探主要是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选择采矿方法、矿石选(冶)或加工技术方法,以及矿山建设总体布置、远景规划和未来矿山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勘探是什么意思

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

勘探和勘察单位是同一个单位吗

不是。勘探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是获取深部地质资料必不可少的手段,其和勘察单位不是同一个单位,地质勘探单位是指承担地质勘探工作任务的基层单位,勘察,是指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并提出合理基础建议,编制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的活动,在采矿或工程施工前,对地形、地质构造、地下资源蕴藏情况等进行实地调查。

探索与勘探的区别

区别如下:1、探索一般是指自然未知部分的探索性发掘,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别人不敢做的事去做。2、而勘探是用钻探、物探、化探、坑探等技术手段,查明地质及矿产的情况,如矿床勘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探等。

勘探的意思是什么

调查一个地区的矿藏,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寻找有开采价值的矿床。

勘探的拼音是什么

kan一声tan四声

勘探是什么意思

(动)用钻探、物探、化探、坑探等技术手段,查明地质及矿产的情况,如矿床勘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近]勘测勘察。地震勘探对于词语的学习。你可以多去查一下字典或去询问你认为可以信任的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你要准备一个词典,可以随身携带或者是可以固定查找,这样不仅可以随时给你做出解答,也可以让你熟练的使用词典,这样也方便了你以后更好的学习,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会要求学生会使用词典。通过提前的练习,你提前掌握词典,也是方便了你以后的学习。地质勘探

勘探的解释

勘探的解释 [prospecting] 寻找有开采 价值 的矿床 详细解释 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 规律 、岩石 性质 、地质构造等情况。 郭沫若 《孩子们的衷心话》 :“不准 爬山 ,怎么能够去勘探?” 李若冰 《在柴达木盆地》 :“我们的人民,按照党和 毛 * 同志的计划, 开始 了 柴达木盆地 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一次 大规模 的地质勘探事业!” 词语分解 勘的解释 勘 ā 校对 ,复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误。校勘。 实现调查,探测:勘测。勘探。勘查。 审问囚犯:勘问。推勘。 部首 :力; 探的解释 探 à 寻求:探求。 探讨 。 探索 。探试。勘探。 试探 。 钻探 。探幽访胜。探本穷源。 侦察 打听 :探问。探听。探询。探查。 探察 。 做侦察工作的人:探马(侦察骑兵)。敌探。密探。 访问 , 看望 : 探望 。探亲。探监。

勘探怎么读

勘探的拼音:kān tàn。探勘又叫做勘探。勘探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是获取深部地质资料必不可少的手段。勘探工作必须在调查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勘探时,应充分利用地向调绘资料,合理布置勘探点,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同时应充分利用地面调绘资料,分析勘探成果,以避免判断的错误。在初勘阶段,勘探点的位罝与数量,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探基础上,视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实际需要而定。在详勘阶段,勘探点的数应满足各类工程施工图设计对工程地质资料的需要。具体要求可查阅有关规程、手册等。工程地质勘探的方法有坑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几类。下向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勘探是对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地下水、地热资源等进行系统性、目的性、科学性的探测和评价。在勘探过程中需要采取正确的做法,包括:1、调查研究:在实地勘探前,需要进行背景调查和文献研究,因为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后面的地质勘探,提高效率和减少失误。2、设计合理勘探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勘探方案是勘探工作的第一步。勘探方案必须根据勘探目的、勘探地质特征、勘探条件、人力和物力等因素依据分析研究制定,定期评估需要进行修改。3、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根据勘探地质特征、勘探目的、勘探技术和设备是否可行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促进勘探效率和任务完成。4、利用科技手段:选择先进的勘探技术和高效的工具,可以提高勘探效率,如利用遥感技术、开发勘探仪器仪表、采集有效数据等。5、确保安全:进行勘探工作时要注意安全,预先做好安全方案以及人员装备,做好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管理,确保勘探过程中人员的安全。

勘探的拼音

勘探的拼音:kān tàn。解释:调查一个地区的矿藏,寻找有开采价值的矿床。例句:在近岸石油勘查中,勘探船牵引着一个声源以及水下捡波器。近义词:勘测、勘察。反义词:掩埋、埋藏。勘探造句。1、为了寻找地下的矿产资源,地质勘探队员走遍了祖国的山南海北。2、勘探人员长年累月地工作在野外。3、勘探队员常年在野外作业,只能用帐篷遮挡风寒。4、在这里修建高层建筑物,我看还是事款则圆,待勘探小组测量后再定。5、勘探队在荒原峡谷间往来达两百多天,草行露宿,历尽艰辛,终于掌握了这一带地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6、我们地质勘探队在野外工作时,大家经常凑些自编自演的节目,苦中作乐,调剂一下生活。

地质勘探专家系统的意义和用途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最活跃和最广泛的课题之一。 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问题。也就是说,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某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简而言之,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专家系统 expert system 运用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通过推理来模拟通常由人类专家才能解决的各种复杂的、具体的问题,达到与专家具有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计算机智能程序系统。它能对决策的过程作出解释,并有学习功能,即能自动增长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 发展简况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应用领域,它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一般推理策略探讨转向运用专门知识的重大突破。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运用逻辑学和模拟心理活动的一些通用问题求解程序,它们可以证明定理和进行逻辑推理。但是这些通用方法无法解决大的实际问题,很难把实际问题改造成适合于计算机解决的形式,并且对于解题所需的巨大的搜索空间也难于处理。1965年,f.a.费根鲍姆等人在总结通用问题求解系统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化学领域的专门知识,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可以推断化学分子结构。20多年来,知识工程的研究,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应用渗透到几乎各个领域,包括化学、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农业、气象、地质勘探、军事、工程技术、法律、商业、空间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众多领域,开发了几千个的专家系统,其中不少在功能上已达到,甚至超过同领域中人类专家的水平,并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专家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3个阶段,正向第四代过渡和发展。第一代专家系统(dendral、macsyma等)以高度专业化、求解专门问题的能力强为特点。但在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可移植性等方面存在缺陷,求解问题的能力弱。第二代专家系统(mycin、casnet、prospector、hearsay等)属单学科专业型、应用型系统,其体系结构较完整,移植性方面也有所改善,而且在系统的人机接口、解释机制、知识获取技术、不确定推理技术、增强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的启发性、通用性等方面都有所改进。第三代专家系统属多学科综合型系统,采用多种人工智能语言,综合采用各种知识表示方法和多种推理机制及控制策略,并开始运用各种知识工程语言、骨架系统及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和环境来研制大型综合专家系统。在总结前三代专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的基础上,已开始采用大型多专家协作系统、多种知识表示、综合知识库、自组织解题机制、多学科协同解题与并行推理、专家系统工具与环境、人工神经网络知识获取及学习机制等最新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具有多知识库、多主体的第四代专家系统。 类型 对专家系统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类。通常,可以按应用领域、知识表示方法、控制策略、任务类型等分类。如按任务类型来划分,常见的有解释型、预测型、诊断型、调试型、维护型、规划型、设计型、监督型、控制型、教育型等。 体系结构 专家系统与传统的计算机程序系统有着完全不同的体系结构,通常它由知识库、推理机、综合数据库、知识获取机制、解释机制和人机接口等几个基本的、独立的部分所组成,其中尤以知识库与推理机相互分离而别具特色。专家系统的体系结构随专家系统的类型、功能和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为了使计算机能运用专家的领域知识,必须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表示知识 。目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式有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框架、状态空间、逻辑模式、脚本、过程、面向对象等。基于规则的产生式系统是目前实现知识运用最基本的方法。产生式系统由综合数据库、知识库和推理机3个主要部分组成,综合数据库包含求解问题的世界范围内的事实和断言。知识库包含所有用“如果:〈前提〉,于是:〈结果〉”形式表达的知识规则。推理机(又称规则解释器)的任务是运用控制策略找到可以应用的规则。正向链的策略是寻找出前提可以同数据库中的事实或断言相匹配的那些规则,并运用冲突的消除策略,从这些都可满足的规则中挑选出一个执行,从而改变原来数据库的内容。这样反复地进行寻找,直到数据库的事实与目标一致即找到解答,或者到没有规则可以与之匹配时才停止。逆向链的策略是从选定的目标出发,寻找执行后果可以达到目标的规则;如果这条规则的前提与数据库中的事实相匹配,问题就得到解决;否则把这条规则的前提作为新的子目标,并对新的子目标寻找可以运用的规则,执行逆向序列的前提,直到最后运用的规则的前提可以与数据库中的事实相匹配,或者直到没有规则再可以应用时,系统便以对话形式请求用户回答并输入必需的事实。 早期的专家系统采用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pascal、basic等)和人工智能语言(如lisp、prolog、smalltalk等),通过人工智能专家与领域专家的合作,直接编程来实现的。其研制周期长,难度大,但灵活实用,至今尚为人工智能专家所使用。大部分专家系统研制工作已采用专家系统开发环境或专家系统开发工具来实现,领域专家可以选用合适的工具开发自己的专家系统,大大缩短了专家系统的研制周期,从而为专家系统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条件。

工程地质勘探和水文水井钻探,地质岩心钻探的区别

  不是的  钻探的目的可分为:地质钻探,水文水井钻探,工程勘察钻探,石油钻探等等。    钻孔如下:  1.地质钻探:从钻孔中不同深度处取得岩心、矿样进行分析研究鉴别查明矿体或划分地层,判定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通常地质找矿中钻探的费用至少都要占到40%以上。钻孔直径小(46~91毫米 ),按矿种的不同 ,深度从几十米到几千米。     2. 水文水井钻探:钻探至含水层(位)时固井成孔,从而满足人畜饮水问题及农田灌溉或为地质部门提供水文观测。文地质钻探,普查孔直径小于150毫米,勘探孔直径150~350毫米,水井直径 150~550 毫米 ,孔深 300 米以上。     3. 地热钻探:钻探成,对地热资源通过热载体进行开采利用。目前的技术钻井深度一般可以达到3000到5000米,地热资源利用比较好的有羊八井高温地热田,西安地热田,北方集中在北京和天津两地。     4.工程勘察钻探:从钻孔中取得岩心、土样进行物理性质分析从而判断其地基基础是否满足工程建设的承载重力和稳定性。工程地质钻探 为勘察坝基 、水库、渠道、港口工程、高层建筑以及铁路、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情况。     5. 石油钻探:钻探成孔直接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国内有名的三家:中石油,中石化,海石油。钻孔一般开孔915毫米,终孔216毫米 ,孔深1000~7000米 及以上,通常井口要安装防喷器具。     6. 文物勘察钻探 (钻探) :直观准确地取得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分布范围、厚度、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

水文地质勘探内容及水文技术分析_水文地质勘探

  摘 要:的水文地质是工程地质工作普查与勘探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文地质勘探与工程地质勘探资料是正确评价地质环境不可缺少的。本文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工作等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水文地质;技术要求;地质特征;勘探调查   中图分类号:P3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工作程度和精度,会直截影响到整个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及规划,同时还影响到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安全事故的处理决策问题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勘查规范》、《固体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和各类地质勘查规范等要求,在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同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也应同时并进。   二、工作内容方法及要求    水文地质工程工作内容,应当根据勘查阶段和矿床类型的不同按《水文地质工程勘查规范》、《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和各类地质勘查规范等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综合确定。主要有区域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静止水位观测、抽水试验、钻孔简易水文观测、钻孔岩心水文工程地质编录、坑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地(表)下水长期观测、取样分析测试等。    (一)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一般垂直岩层、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对重要地质体、接触带、断层带、软弱夹层、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带、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方进行追索、观察、详细记录和描述,并描绘信手剖面图和进行拍照。对造成地质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地带进行重点调查和观测。原则上1:50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5OO~1000米,观测点密度3O~5O个/平方千米;1:10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25O~500米,观测点密度3~5个/平方千米;1:2000测绘观测路线间距l00—200米,观测点密度30~50个/平方千米。野外调查内容和要求为:    l、水文地质勘探内容和要求:(1)泉水调查:查明出露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成因类型、补给来源、流量、水质、水温、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部分代表性强的泉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2)老硐调查:查明硐El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老硐形状、断面、长度、揭穿层位和岩性、出水量、水质、水温、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3)地表水体调查:查明河流、溪沟点的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水位、流量、水质、水温、与地下水的联系,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水塘、湖泊的地貌位置和地质条件、水位、水质、水温、与地下水的联系,访问其动态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进行水质化学全分析和作细菌、污染、放射性分析。    2、工程地质勘探内容和要求:(1)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基本地貌形态特征、成因类型和展布情况,划分地貌单元。河谷地貌应调查谷底和纵向坡度的变化情况、断面形态、河床宽度、植被发育程度等;河流阶地应调查阶地的级数及高程、形态特征、长宽、高及坡度、地质结构、纵横方向上的变化、阶地的性质及组合形式;冲沟应调查其地貌位置、岸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程度、植被发育情况、沟底和沟口堆积物的特征等。(2)土体调查:松散碎屑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颗粒大小、形状、均一性、磨圆度、分选性、孔隙度、干湿度、透水性、颗粒成分、颗粒含量、固结物成分、含量和固结状态、密实度;粘性土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干湿度、压缩性、透水性、可塑性、矿物成分等。(3)岩体调查:应详细观察颜色、结构、构造、风化程度、全至强风化带厚度、岩石坚硬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岩体长度% )、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编制节理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可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进行分级。(4)地质构造调查:附近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各种构造形式的分布、形态、产状、规模、软弱结构面的产状、性质、断层的位置、类型、产状、断距、破碎带宽度、成分、充填胶结情况、工程地质特征、挽近期构造活动的形迹、特点、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节理裂隙发育组数、每组条数(条/米)、单条节理裂隙的产状、长、宽深度、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统计线节理裂隙发育率(岩体长度内裂隙宽度之和/岩体长度%)、节理裂隙切割岩体情况、切割岩石块度和形状。    3、环境地质勘探内容和要求:(1)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勘查区及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晴况、分析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2)社会和自然环境调查:调查居民及其它建筑物的类型、密度、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范围、破坏程度等。(3)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的地貌位置、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布范围、规模、形成时间、现状稳定性、发展趋势等;调查斜坡、人工边坡的变形破坏及其稳定性;地面塌陷、地裂缝、不良冲沟的发育与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形成原因、现状稳定性、发展趋势等。(4)地质环境污染调查: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调查由于原生地质环境引起的地方病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形成条件、污染源、污染物质成分、污染途径、污染程度、分布范围;放射性污染的种类和范围等。    (二)钻孔抽水试验    钻孔的抽水试验多是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试验前应先测量静止水位。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而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S≥10米),水量大时应作三次降深。稳定时段延续时间最低不少于8小时,稳定时段内水位波动相对误差不大于1% ;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 ;当单位涌水量小于或等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动相对误差(%)= (最大或最小值- 平均值)/平均值%]。抽水试验趋于稳定时采集化学全分析水样1件。    在抽水的试验过程中应当连续准确观测和记录下水位的下降、流量、水温、气温和恢复水位,水位下降、流量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分钟各观测记录一次,以后每30或6O分钟观测记录一次;水温、气温的观测时间间隔为每2—4小时同步观测记录一次;抽水达稳定标准停抽后,恢复水位观测时间间隔为停抽开始进行观测记录,以后每3O或6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直至稳定,稳定标准为8小时内水位波动范围不超过l0厘米。    (三)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观测    所有的施工钻孔均要求进行。由钻孔施工单位对施工的所有钻孔均进行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过程中的涌水、漏水、掉块、塌孔、缩径、扩径、卡钻、埋钻、掉钻、涌沙、逸气等现象发生的位置深度,测量涌(漏)水量和涌水水头高度。观测记录钻进过程中每一回次的起、下钻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并记录起、下钻动水位观测的间隔时间。遇休假或处理事故等停钻时间较长时,开钻前必须测量孔内水位。要求使用钻孔岩心鉴定记录表、岩心统计表、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表、钻孔止水记录表、钻孔止水检查记录表等专门表格进行观测记录。    (四)钻孔岩心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有多少人

512人。根据查询中原油田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8月28日,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现有工程技术人员512人(含博士9人,硕士47人),其中教授级高工4人,高级工程师278人,工程师233人。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性研究单位,研究领域涵盖了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油田化学,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及计算机应用等20多个专业类型。

石油勘探中的压裂是什么原理?

摘 要深层低渗油气藏具有深埋,低渗,物性差的特点。同时,它们具有复杂的结构,小的断块,许多含油层和各种类型的油藏。因此,这种储层的开发是相对困难的,并且必须通过增加产量或使用其他特殊技术来实现有效的产量。在原始井眼中横向钻探或运行4in套管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使用侧钻或运行4in的套管可以充分挖掘剩余的石油潜力,改善注入和生产井的格局,并恢复生产能力。通过对该技术的压裂方案,压裂液和支撑剂的研究和分析,采用支撑剂段塞技术和变排量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消除多条裂缝的影响。增加砂的比例,最好的阶段砂以形成裂纹的支撑形状可以达到较高的电导率;使用位移和液压喷射技术控制组件,避免失去对组件的控制;酸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潜在的裂缝和裂缝,提高施工成功率。通过实证评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原油田的深层低渗透4in套管压裂技术和配套技术,对大量受损的套管井和老井进行了重复利用和改良。剩余油的潜力和储存。地层水平加快了中原油田油气田的开发,提高了油气田开发的总体效益。关键词:压裂工艺;4in 套管;配套技术;效果评价第一章 前言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井深大于3000m,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气藏称为深层低渗透油藏。这种油气藏是非常规油气藏,具有埋藏油层深,渗透率低,物性差,结构复杂,断层小,含油层多,储层类型多的特点。因此,这种储层的开发是相对困难的,并且必须通过增加产量或使用其他特殊技术来实现有效的产量。中原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气田,油气藏较深,最深为4700米[1,2]。套管损坏的油井数量惊人,严重影响了油田的生存和发展。大量的套管损坏导致对注采井模式的损害以及不均衡的注采关系。水力压裂不仅是增加深层低渗透油气藏产量的主要方法,而且是生产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由于中原油田已开采了30年,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实施的增产注水措施,套管的大面积破坏不仅破坏了注采井网,而且破坏了注采井网。也失去了控制和可恢复性。储量还限制了增加产量和注入量的措施的实施,并增加了稳定油田产量的难度。为了改善井网的改组,增加剩余油的采收率并降低成本,采用4in套管和侧钻技术来增加注水控制储量和可采储量[3]。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井下有230口4in套管井,有456口4in套管井被吊死,钻了300多条侧钻。四个套管井控制着相当一部分的地质储量。在大多数这些井中,它在开发井模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大多数井的生产水平低,剩余油含量丰富且潜力巨大。压裂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在老油田的技术改造中,原始井筒的侧向位移或在4in套管中的作业是极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使用侧钻或在4in的套管中运行可以充分挖掘剩余的油,并改善注采井的井眼。因此,深层低渗透四套管压裂技术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4,5]。研究中原油田深低渗油气藏各类四套管井单层,次层压裂技术,对实现中原油田稳定增产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 压裂方案设计2.1选井选层及数据采集在完善施工计划之前,必须对施工地剩余油储备的分布进行了解;岩石力学参数和垂直应力分布满足裂纹扩展的要求,地层能量保留和井况均满足施工要求。需要包括以下关键测算数据:1.油气井参数:井的类型,井眼密度,固井质量,射孔条件,井下工具等;2.油气层参数:渗透率,流体性质,岩石力学性质,垂直应力分布等;3.压裂参数:压裂液性能,支撑剂性能,支撑剂填充层的电导率,抽水能力等;4.经济参数:压裂规模(流体消耗,支持剂量),成本,油气价格,投资回收期等。完成矿区数据,油管和套管数据,热力学数据,压裂液流变数据和其他数据,编辑这些数据,然后需要对压缩软件进行排序。2.2 压裂技术优化1、设计优化压裂设计是压裂施工过程中的执行文件。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常规压裂设计方法是在选择一定的压裂模型后,根据地层条件和设计能力确定压裂液体系和支撑剂类型,并定量计算所需的压裂液量,排量和支撑剂的顺利进行[6]。压裂增产措施有一系列考虑因素:储层流体供应能力,油井生产系统,压裂机理,压裂流体性质,支撑剂承载能力,施工控制和经济效果。然后全面找到最经济的设计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井增产措施的效益[7]。压裂优化设计的基础是水力压裂的油藏工程研究,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净现值。根据预压裂地层评价和压裂材料优化的结果,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水力压裂模拟和经济模型进行了单井压裂优化设计研究,包括:(1)使用油藏模拟模块来预测在给定油藏条件下不同裂缝长度和电导率的累计产量。通常,接缝的长度与累积输出不线性相关。随着接缝长度的增加,累计产量的增长率将降低,并且所产生的斜率将相对平坦。(2)使用水力压裂模拟软件确定不同接缝长度和电导率所需的施工规模和施工成本。随着接头长度的增加,建造成本也增加。(3)将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得出净现值曲线。曲线上有一个最佳点,对应于最佳点的接缝长度就是最佳接缝长度。在各种情况下,接缝的长度可以获得最大的净现值收益。与最佳接缝长度值相对应的是这种最佳设计的估计最大产量,最大净收入,最佳建筑规模和最经济的建筑成本[8]。2、管柱组合中原油田的4in套管井相对较深,管柱内径较小,摩擦较大,会给地面设备带来高压,造成设备损失大,并且受最大采油量的影响。 压力极限。 管道。 因此,根据4in套管井结构的特殊性,在4in套管压裂作业中,主要压裂管柱组合[9]为:(1)将4in套管或4in套管从原来的井眼悬挂在侧井的侧井上的井,通常在管下方使用φ89mm的油管和φ73mm的油管作为衬管和油管注入。(2)整个井的4in套管压裂井使用N80×φ73mm的加厚管注入空井眼。(3)根据实际情况,使用φ89mm的带套管的油管,将尾管悬挂起来进行施工。2.3 施工技术1、施工前置准备套管井中的深层和低渗透率4的侧移是近年来开发的油水井大修技术。在压裂过程中,它受到多次断裂和弯曲摩擦的影响。过去,预流体体积大且砂比大。对于这种类型的井,斜轴用于消除多个裂缝。通过对多处裂缝的分析,为了降低早期筛查的风险,过去的主要方法是增加压裂液的粘度,增加预液量和控制射孔层的厚度。通过研究裂纹萌生,扩展规律和弯曲摩擦,确定了降低弯曲摩擦的方法,形成了支撑剂段塞技术,变排量施工技术,交联凝胶段塞技术,射孔优化技术等综合压裂技术。确定了井眼附近的摩擦阻力以及地层的失水特征和渗透率,从而确定了合理的压裂设计[10]。通过综合的技术措施和减少滤料的方法,以及对水力压裂进行优化的模拟计算,压裂施工中的预液量减少到35%-45%。分析了井区附近的弯曲摩擦,并优化了预液消耗。抛光后的氧化皮可以有效地支撑裂纹并改善效果。为了获得具有高导电性的支撑裂纹,采用了高砂比施工技术。在优化泵注入程序时,根据地层渗透率和设计的单翼间隙长度,可以在设计计算期间根据对数分布或其他分布来分布裂缝中的电导率。支撑剂砂堤呈线性分布,并按6至8级添加砂,最高级砂比达到50%以上[11]。由于原始井段的生产或压裂,地层压力下降且流体损失增加。实施全面的过滤技术,例如过滤剂技术和粉末陶瓷过滤器过滤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地层的流体损失,增加了压裂液。效力。有效减少地层的流体损失是确保压裂成功的重要因素。减少滤失量的常用方法主要是使用滤失剂。当前,使用粉末陶瓷过滤器。粉末陶瓷的粒度为0.15-0.225mm或0.225-0.45mm。2.裂缝高度控制在水力压裂中,油气层的上,下阻隔层有时很小,压缩的裂缝有时会延伸到生产层之外并进入阻隔层。裂纹的垂直延伸不仅会导致裂纹高度过大,减小裂纹的长度,影响压裂效果,而且一旦进入附近的生产区域,很容易引起“窜”,造成水泡或管柱堵塞。为了有效地控制裂纹高度,近年来,国内外对裂纹高度增长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人们对影响裂纹高度的因素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已经开发了各种控制裂纹高度的技术。对于压裂夹层较小的井,为了避免裂缝的扩展和窜出,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接缝高度:使用施工位移来控制接缝高度,优化施工位移并控制高度裂缝的扩展[12 ]和压力。压裂液的粘度越大,压裂高度越高。第三是使用浮动或下沉的导向剂来控制裂缝的向上或向下。第三章 压裂液体系3.1 理论基础压裂液是水力压裂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抽水顺序和功能不同,分为准备液,准备液,载砂液和驱替液。压裂液在压裂施工中的基本功能是:利用水力压裂形成裂缝并扩展裂缝;沿裂缝运输和散布支撑剂;压裂后,流体会最大程度地破坏胶水和回流,从而降低了冲击裂纹的影响。对油层的破坏使其在储层中形成一定长度的高电导率,从而支撑裂缝。压裂液的基本要求是与储层兼容,不会造成二次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低摩擦力,并保持必要的粘弹性和低渗漏,并且易于在施工后快速回流以去除残留物,结构简单,工具容易,成本低等[13]。当前,广泛使用的水基压裂液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深度,低渗透的油气藏特征,开发了低残留胶凝剂,高温延迟交联剂,新型降滤失剂和高活性。诸如表面活性剂和复合粘土稳定剂等压裂材料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储层和温度要求的含水胶冻压裂液系统。根据4in套管压裂井的实际情况,对系统中的几种主要助剂和添加剂进行了优化,评价了其性能,筛选出适合4in套管压裂井的高性能压裂液。3.2 压裂液添加剂优选1、增稠剂的筛选水溶性聚合物可用作增稠剂,例如植物胶及其衍生物,纤维素衍生物(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生物聚合物和合成聚合物。为了满足套管井压裂中低渗透率的要求,有必要对压裂液交联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改性瓜尔胶具有低摩擦性能,并且是良好的减阻剂。 通过延迟交联,它可以形成低摩擦的压裂液[14]。图1 原粉性能评价表从图4中各种原粉的性能看水不溶物偏高则会使压裂液破胶残渣含量大,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和储层造成伤害。综合考虑决定采用低残渣羟丙基胍胶作为稠化剂。图2 低残渣羟丙基胍胶与常规胍胶性能对比表2 、交联剂的优选交联剂通过交联离子通过化学键将胶体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连接起来,形成具有粘弹性的三维网络胶冻。不同的交联剂具有不同的延迟交联性能,耐温性,抗剪切性和凝胶破坏性能。通过分析,选择了一种有机硼交联剂,克服了无机硼交联压裂液的瞬时交联,施工摩擦大,耐温性差的缺点。它也解决了有机金属交联剂的压力。很难破坏压裂液的胶水,严重破坏支撑裂缝的导电性,对机械剪切敏感,并且难以恢复粘弹性。 ZY-86有机硼交联剂是在硼酸盐和有机多羟基配体的复合溶液中诱导催化剂和助催化剂而形成的新型产品。根据油层温度的不同,ZY-86可用于处理80-130°C的油藏,交联速度可延长至3分钟以上,可以满足高温地层的压裂施工要求[ 15]。图3不同浓度下的冻胶粘度ZY-86 有机硼交联剂使用浓度为 0.1%-0.4%,随着使用浓度增加,粘度大幅度上升,但在高于 0.4%时发生脱水现象。图4不同 pH 值下的交联时间ZY-86 有机硼交联剂的交联速度取决于溶液的酸碱度,当 pH 值升高时,交联时间可达到 4min,因此在压裂液体系中还要加入一定的 PH 值调节剂。图5 ZY-86 有机硼与同类产品的耐温性ZY-86 有机硼交联剂可与胍胶等多种天然植物胶及其改性产品进行交联,在最佳的交联环境下,可满足 120℃地层的压裂施工要求。3、高活性表面活性剂研究研发的HY-605和HF605产品基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活性剂作为辅助剂。通过表面活性促进剂和多组分溶剂的协同作用,形成了新的高活性化学组成体系。HY-605和HF-605复合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当在水中的剂量非常低时,它可以大大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见图6)。图6 液体表面活性剂数据4、降滤失剂的优选压裂施工过程中的损失不仅降低了压裂液的效率并影响了裂缝的几何尺寸,而且还因为滤液沿着裂缝壁纵向渗透到地层中,导致了乳化,阻水,溶胀和迁移。 粘土等。经过测试筛选后提出的新型油溶性降滤液剂,有30%以上的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液体的流失,对地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可以适应压力的施工要求[16]。图7不同降滤失剂的使用效果5、复合型粘土稳定剂研究试验评价了复合粘土稳定剂的使用效果,对地层水渗透性的伤害率为 38.46%;含有 3.0%的复合粘土稳定剂水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的伤害率仅为 1.35%。图8 复合粘土稳定剂使用效果6压裂液配方组成压裂液配方研究包括配方的基本成分以及可以有效改善压裂液的其他添加剂的类型和最佳剂量。 例如交联剂,pH调节剂,破胶剂等,除了基本的化学作用外,在基本压裂液配方中,最佳使用范围还应与化学方法结合使用[17]。图9 压裂液配方组成一、支撑剂设计在倾斜井的压裂操作中,由于产生许多平行的和相互竞争的裂缝,每个裂缝的宽度非常窄,并且由于平行裂缝之间的竞争,彼此之间的原始应力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得每个裂缝的原地应力增加,地层裂缝压力增加,并且狭窄的裂缝导致液体进入并产生高的入口流动摩擦。为了保持裂纹的存在,与单个裂纹相比,它需要更高的液压差。因此,在正式压裂之前或期间使用少量的砂子混合物。泵送的目的是在多个裂缝中筛分次生裂缝,以防止流体进入和扩散,增加主要裂缝的膨胀,并使裂缝变宽。足够大以提供所需的压裂砂混合物[18]。支撑剂块的有效性在于其腐蚀作用。由于段塞很小,因此不会造成桥塞,因此流体可以继续以较高的位移进入裂缝并冲走某些通道。即使在段塞之前的裂缝开始处,也可以泵入低浓度的支撑剂,以冲洗掉从井眼到裂缝的障碍物。该技术的成功可以通过降低摩擦压力来衡量。支撑剂的量应基于摩擦压力是否降低来确定[19]。图10 支撑剂段塞应用规律支撑剂段塞技术段塞技术的关键点是:段塞的范围,使用量,支撑段塞的浓度和所用支撑剂的粒径。目前,在大口径井的现场处理中,预流体主要用于添加适量的淤泥。在每个平行裂缝中,含泥沙的液体将进入不同长度和宽度的裂缝,因为小的粉尘颗粒会迅速聚集在狭窄的裂缝中。阻碍液体流动的砂团的形成将防止裂缝进入和扩展。在较宽的裂缝中,它们会填满造成流体损失的间隙,从而提高液体利用率,并使裂缝更宽。最终结果是较小的裂纹停止发展,较大的裂纹变宽,因此较大的支撑剂颗粒可以顺利进入。基于此原理,目前在预流体中添加适量的淤泥是处理多处裂缝的最有效方法[20]。将低砂比的0.45u301c0.90mm支撑剂添加到缓冲液中。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含砂液体可在不完善的射孔和井附近复杂的裂缝结构中引起强烈的水力切割。这种高速含砂流体形成的水力切割效果可以帮助液体对各种因素形成的节流,弯曲结构和粗糙表面进行水力切割和抛光,从而使循环路径更加完美并减少摩擦。实验室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节流效果越大,曲折度越高,表面越粗糙,效果越强,实施效果越明显。现场的建设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将低砂比支撑剂添加到缓冲液中的过程可以同时减少弯曲摩擦并减少多个裂缝的影响[21,22]。根据井段长度模拟裂缝数量,分析摩擦力,综合考虑施工规模,确定支撑剂段塞的数量和粒径,并根据实际施工泵注入程序确定泵注入浓度。随着井段的增长,支撑剂段塞的体积应继续增加,但增加量将缓慢减少。对于短井,可能不使用此技术。第四章 压裂效果评价该井上部套管为原井套管,需卡封保护;自 2203m 以下为悬挂 4in 套管,采用 N80-φ89mm+N80-φ73mm 油管注入,因上下隔层厚度较小(上隔层 1.8m,下隔层 3.1m),本次压裂井段将 30#31#37# 包括进去,同时考虑地层滤失、多裂缝、弯曲摩阻等影响因素,决定前置冻胶中加入降滤失剂及粉陶,采用分段破胶、高效表面活性剂返排技术,尽可能减小地层伤害[22,23]。图11 目的层数据表该井 2008.5.8 完钻,是濮城油田的一口开窗侧钻井,完钻井深 2820m,详细小层数据如图11。施工管柱:N80-φ89mm(2190m)+封隔器+N80-φ89mm(10m)+N80-φ73mm(10m)外加厚油管,管脚:2210m;该井施工基本按设计执行,破裂压力 58.9MPa,加砂压力 41.5MPa,停泵压力28.7MPa,前置液 60m3,携砂液 61m3,加砂 0.9+15.2m3,平均砂比 24.9%,平均排量4.0m3/min,加入降滤失剂 600kg,套管打平衡压力 10.0MPa,施工非常顺利。该井压后产状为日产液 16.2m3,日产油 6.4t,含水 60%;截止 2011.02 已累计增油 1920.2t,有效期 300 天。第四章 结论经过项目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原油田的深层低渗透4in套管压裂技术和配套技术,实现了对大量受损套管井和老井的再利用,增加了开发潜力。油气藏产量的增加,加快了中原油田油气田的开发,提高了油气田开发的总体效益。在分析中原油田第四井套管应用和井深结构的基础上,在深低层单层压裂技术的完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分层压裂技术的研究。支撑剂段塞技术和变排量施工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消除多重裂缝的影响;增加砂比,使砂层形成最佳的裂纹支撑形状,并获得较高的电导率;通过排量和液压注入技术控制集管,避免失去对集管的控制;酸化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井底裂缝和裂缝,提高施工成功率。参考文献[1] 乐宏、杨兆中、范宇. 宁209井区裂缝控藏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202(05):90-102.[2] 曾凌翔、郑云川、曾波. 威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高效压裂工艺参数分析[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83(05):40-45.[3]崔博宇. 苏里格气田光套管分级压裂施工超压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4]陈文生,胡桂霞,曹松江.4in套管井分层压裂管柱的研究与应用[J].内江科技,2013,34(12):84+73.[5]李伟慧,伍俊.悬挂4in套管井压裂工艺技术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39(21):126-127.[6] Mojid Muhammed Rashik,Negash Berihun Mamo,Abdulelah Hesham,Jufar Shiferaw Regassa,Adewumi Babatunde Kawthar. A state – of – art review on waterless gas shale fracturing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1,196.[7]李金玉.提高压裂效果的方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11):54-55.[8]殷世巍.页岩气高效压裂工艺技术优化研究[J].辽宁化工,2020,49(10):1330-1332.[9] Kaiyu Cao,Prashanth Siddhamshetty,Yuchan Ahn,Mahmoud M. El-Halwagi,Joseph Sang-Il Kwon. Evalu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ater recovery ratios of shale gas wells and their effects on shale gas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76.[10]马楠,姚磊,高郎,胡伟,葛荡荡.低渗透油藏增产增注工艺技术研究[J].石化技术,2020,27(07):141+350.[11]李克智. 大牛地低渗气田水平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12] Sun Bin,Bin Sun,Wenting Zeng,Shuling Zhang,Dong Chen,Hongzhao Peng. Study on fracturing fluid filtration fracturing technology[J].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0,546(5).[13]张永飞,闫钰琦,李璐.水平井压裂工艺技术现状及展望[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06):278-279.[14] Yuting He,Zhaozhong Yang,Yanfang Jiang,Xiaogang Li,Yongqing Zhang,Rui Song.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fracture propagation model for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racturing[J]. Energy Science & Engineering,2020,8(8).[15]王薇.低渗透油田老井蓄能压裂工艺技术[J].石油知识,2020(03):58-59.[16]魏金辉,张栋,郭士英,李山山,徐长虹.低渗透储层交替脉冲压裂工艺技术[J].采油工程,2020(01):1-6+77.[17]张增年,李华川,郑家伟,马升平,戴启平,付军刚.压裂设备应用评价及技术发展展望[J].钻采工艺,2020,43(02):41-44+3.[18]黄凤楼.油田压裂增产改造工艺技术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03):148-149.[19]曾凌翔,郑云川,蒲祖凤.页岩重复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J].钻采工艺,2020,43(01):65-68+11.[20]陈亚联.新型压裂技术应用分析[J].化工技术与开发,2020,49(01):38-41.[21]张文宝,牛成飞,杨马庆.长庆油田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配套技术[J].石化技术,2019,26(12):57-58.[22]王元,李文举,魏小强.特低渗油藏采油工艺技术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11):78-79.[23] Zhongwei Huang,Shikun Zhang,Ruiyue Yang,Xiaoguang Wu,Ran Li,Hongyuan Zhang,Pengpeng Hung. A review of liquid nitrogen fracturing technology[J]. Fuel,2020,266.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见证取样规范。 见证取样比例是多少? 譬如100钻孔点见证取样要弄几个点啊?

钻探取样是为了探明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等未知情况而进行的取样。根据不同行业又可分以下几种:1)石油开采钻探取样目的是地底下是否有油和天燃气;2)地矿开采钻探取样目的是地底下是否有矿产;3)建筑所需的地质结构。

地球物理勘探(物探)

物探的全称地球物理勘探,它是以专门仪器来探测地壳表层各种地质体的物理场,从而进行地层划分,判定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一种勘探方法。

物探是不是勘探,是一个东西吗?

勘探范围比较大,物探只是勘探的一种手段

什么是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prospecting)应用 应用物理学原理勘查地下矿产﹑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和理论。简称物探。它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较广泛的运用。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prospecting)应用 应用物理学原理勘查地下矿产﹑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和理论。简称物探。它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较广泛的运用。 地下赋存的岩(矿)体或地质构造基于它们所具有的物理性质﹑规模大小及所处的位置,都有相应的物理现象反映到地表或地表附近,这种物理现象是地球整体物理现象的一部分。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相适应的仪器(见地质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作出相应的解释推断的图件。地理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质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地理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的结果,因此,它是间接的勘探方法。此外,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或勘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是根据测量数据或所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求解场源体的问题,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prospecting)应用 应用物理学原理勘查地下矿产﹑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和理论。简称物探。它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较广泛的运用。 地下赋存的岩(矿)体或地质构造基于它们所具有的物理性质﹑规模大小及所处的位置,都有相应的物理现象反映到地表或地表附近,这种物理现象是地球整体物理现象的一部分。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相适应的仪器(见地质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作出相应的解释推断的图件。地理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质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地理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的结果,因此,它是间接的勘探方法。此外,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或勘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是根据测量数据或所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求解场源体的问题,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地下赋存的岩(矿)体或地质构造基于它们所具有的物理性质﹑规模大小及所处的位置,都有相应的物理现象反映到地表或地表附近,这种物理现象是地球整体物理现象的一部分。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相适应的仪器(见地质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作出相应的解释推断的图件。地理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质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地理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的结果,因此,它是间接的勘探方法。此外,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或勘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是根据测量数据或所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求解场源体的问题,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地震勘探数据的采集

地震勘探野外采集的任务是获取原始资料。原始资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资料数字处理的质量和解释结果的精度。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由现场踏勘、施工设计、试验工作及正式生产等各阶段所组成,需由测量、钻井、激发、接收、解释等多工种密切配合进行。野外采集工作的关键是地震采集仪器和野外工作方法。地震采集仪器包括地震检波器及记录仪,野外工作方法目前则广泛应用多次覆盖方法,并采用组合激发、接收技术。野外采集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数字形式的地震记录信息。它的特点除了受到波在地层介质内传播特性的制约外,还决定于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工作方法和仪器性能。选择适合的工作方法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较快,记录仪器已全部实现计算机控制,炸药爆炸震源越来越多的为非爆炸震源所代替,用于横波勘探的水平振动可控震源也得到发展。1.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由人工激发产生,激发源可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两类。作为震源的炸药,通常为TNT和硝氨,它们的激发能量高,震源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在陆地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多数情况是在注满水的浅井中爆炸,以激发地震波。在无法钻井地区则采用坑爆,而在江湖海上勘探时则采用水中爆炸。炸药量及爆炸介质的岩性对地震波形状、波的振幅、频率等特点有重要影响。炸药量越大,地震波的视周期愈大,主频愈低。爆炸介质的性质对所激发的地震脉冲也有影响,在低速带疏松岩石中激发时,产生的振动频率低;在坚硬岩石中激发时得到的振动频率较高;在胶泥、泥岩中或潜水面以下激发会得到适中的频率。炸药震源是较理想的震源,但使用危险性较大,成本较高,在某些地区不能使用。这些因素促使地震勘探逐渐发展了非炸药震源。非炸药震源有以下几种。落重法震源是将n×102~n×103kg的物体从2~3m高处释放,撞击地面激发地震波。这种震源会产生严重的水平方向的干扰噪声。可控震源(又称连续震动震源),它向地下发射的不是脉冲波,而是可控制的连续振荡波。该振荡波持续时间很长,可达数秒,其频率在持续时间内产生徐缓的变化,形成变频扫描信号。这种震源产生的信号经反射返回地面的反射波是重叠的,无法分辨,必须把接收的反射波同震源的振荡信号用互相关技术进行处理,才能提取反射波信号。气爆震源和气动震源。气爆震源是将甲烷和氧的混合物装在一个密闭的圆柱状爆炸室内爆炸,驱动爆炸室活动底板撞击地面激发地震波。空气枪属于气动震源,它是典型的脉冲震源,主要用于海上地震勘探。电火花震源,是电火花发生器通过水中电极之间电流的突然放电来激发地震波,这种震源主要用于海上地震勘探,并且多采用组合激发。2.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系统,可将地震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面震动转换为随时间变化的电信号,经过适当处理后,记录在磁带或磁盘中。通常地震勘探多在很长的测线上布设许多检波点,这些检波点同时观测。对应于每个观测点的地震检波器、放大系统和记录系统所构成的信号传输通道称为地震道。(1)地震检波器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检测大地振动的探测器。它实际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按工作原理检波器可分为动圈电磁式、动磁式、压电式和涡流检波器等几种类型。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动圈电磁式(用于陆地地震勘探)和压电式(用于海洋地震勘探)检波器。动磁式检波器主要用于地震测井。涡流检波器则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型检波器。它适用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对低频干扰和面波有较强的压制能力,对强波之间的弱反射分辨较好,但总的灵敏度低于动圈式检波器,不宜用于深层勘探。(2)地震勘探数字记录系统地震勘探数字记录系统由前置放大器、模拟滤波器、多路采样开关、增益控制放大器、模数转换器、格式编排器、磁带机和回放系统组成。其方框图如图5-8所示。数字地震仪的发展趋势是向更精密、更迅速的增益控制和更大的总体动态范围发展。为便于三维数据采集,提高分辨率和更好地压制噪声,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多达几百到一千道的地震勘探记录系统。这样的系统使用现有的检波器电缆是很困难的,因而开始使用遥测系统。遥测系统沿着排列安放许多数字化单元。在陆地勘探中,数字化单元有时用无线电将信号传送到记录仪,全部操作由计算机控制。近年来,出现了地震勘探用的光缆,它不仅可以传输高密度的数据,而且不受电干扰。地震数据除记录于磁带、磁盘外,还可以进行照相显示或静电显示。显示方式除波形外,还有变面积显示、变密度显示、波形加变面积或变密度显示等方式,如图5-9所示。图5-8 数字地震仪框图图5-9 地震数据的显示方式3.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地震勘探数据野外采集有多种方式,采用哪种方式,由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因素所决定。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一般是在探区内布设多条测线进行观测。测线与测线间的相对位置由探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任务决定,一般布设成网状,在地面条件允许情况下,并尽可能布设成正交网状。测网的疏密程度,主要由勘探任务决定。区域普查阶段测线间距可为几十千米到一百千米,面积勘查阶段测线间距为几千米到十几千米,构造细测阶段或开发阶段测线间距可加密至几百米到几千米。测线网的疏密以探明构造特征为准则。测线应尽可能为直线,主测线应与预测的构造走向垂直,联络测线则平行于构造走向。工作过程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观测。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排列,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观测系统通常用综合平面图来表示。如图5-10所示。图5-10 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O1O6为地震测线,O1、O2…O6为测线上的各激发点。从各激发点出发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角的直线坐标网,将测线上对应的接收排列投影到该45°角的斜线上,并用颜色或粗线标出对应线段即可。(1)反射波法观测系统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如图5-11所示,沿测线布设O1、O2、O3、O4、O5等激发点,O1点激发时,在O1O2地段接收,可观测A1A2界面段的反射波,O2激发,接收地段仍是O2O1,可观测到A2A3界面段的反射波。然后移动排列在O2O3地段观测,分别在O2、O3处激发,可勘探A3A4和A4A5段界面,依此沿测线连续地激发、接收,直至测线结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界面。这种观测系统叫做简单连续观测系统。这种观测系统对地下反射界面仅一次采样,又称为单次覆盖观测系统,所得到的地震剖面为单次剖面。这种观测系统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又称双边激发或双边放炮观测系统,如图5-11 a所示。如果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向前移动一次(半个排列长度),这种观测系统称为单边激发(单边放炮)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如图5-11b所示。震源位于排列中间,也就是在激发点的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接收,这种观测形式叫做中间激发观测系统,如图5-11 c所示。图5-11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a—双边激发;b—单边激发;c—中间激发;d—间隔单次覆盖2)间隔单次覆盖观测系统: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第一道检波点间隔一段距离,称为间隔观测系统,如图5-11d所示。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为压制多次反射波的干扰,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方式称 为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图5-12 是一个六次覆盖系统的实例。图5-12 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4)非纵直测线观测系统:沿直测线观测时,激发点与接收排列不在一条直线上,激发点偏离排列线一段距离,这种观测方式称为非纵直测线观测系统,这种观测可作为连接测线。此外,进行三维地震时,还有专门的三维观测系统。(2)折射波法观测系统1)完整对比观测系统:沿测线方向通过连续进行相遇时距曲线互换点的连接对比以获得连续剖面的观测系统,称为完整对比观测系统。图5-13是追踪单一界面和勘探多层折射界面所采用的完整对比观测系统。图5-13 折射波法完整对比观测系统2)不完整对比观测系统:折射波法勘探中,不完全采用相遇时距曲线互换连接对比观测,也有部分地或完全用追逐时距曲线相似性标志连接对比的观测形式,这种观测形式称为不完整对比观测系统,如图5-14所示。图5-14a是只用追逐时距曲线对比连接的。图5-14b是每对相遇时距曲线在互换点处连接,而每对相遇时距曲线之间利用追逐时距曲线连接。图5-14 不完整对比观测系统3)非纵测线观测系统:利用折射波法研究盐丘、陡构造及断层等特殊地质体时,多采用非纵测线观测系统。它具有多种形式,扇形排列是常用的一种。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可把接收到的地面振动转换为电信号,记录这种信号就称为地震记录。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地震检波器和数字地震仪组成。2.1.2.1 地震检波器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它实质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现代地震检波器几乎完全是动圈电磁式(用于陆地工作)和压电式(用于海洋和沼泽工作)的。这里只介绍接收纵波的垂直检波器。2.1.2.1.1 地震检波器的主要类型和工作原理动圈式地震检波器 这类检波器结构如图2-1所示,其机电转换通过线圈相对磁铁往复运动而实现。线圈及线枢由一个弹簧系统支撑在永久磁铁的磁极间隙内,组成一个振动系统。当线圈在磁极间隙中运动时,线圈切割磁力线,同时在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势,感应电势的大小与线圈切割磁通量的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与其相对于磁铁的运动速度成正比。因此,动圈式检波器也称为速度检波器。大地作垂向运动时,磁铁随之运动,但线圈由于其惯性而趋于保持固定,使线圈和磁场之间有相对运动。对于水平的运动,线圈相对于磁铁是不动的,所以,这种检波器的输出为零。动磁式检波器 这种检波器主要用于地震测井,因此生产的数量很少。其结构见图2-2。它是由磁铁及固定在磁铁上的线圈、弹性垫片、软铁隔板组成。地震波到达时使水压发生变化,水压变化引起软铁隔板相对磁铁发生位移,进而导致磁路的长度变化,引起磁路中磁阻差改变,磁阻变化使磁通改变,结果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势。图2-1 动圈式检波器结构示意图图2-2 动磁式检波器结构原理示意图压电式检波器 这种检波器一般用于水下一定深度接收地震波,它是用压电晶体或类似的陶瓷活化元件作为压力传感元件,当这类物质受到物理形变时(如水压力变化),它们产生一个与瞬时水压(和地震信号有关)成正比的电压,因此,这种检波器称作压力检波器或水下检波器。还有一种压力检波器,通常安置在注满油的塑料软管内,油的作用是将水的压力变化传给检波器内的敏感元件。这类检波器包在海洋电缆(称拖缆)内。涡流地震检波器 这是一种新型检波器,其结构见图2-3。它是利用惯性部件和固定在机壳里的永久磁场作相对运动产生涡流,涡流又使固定在机壳里的线圈感应出电流的原理而制成。一个固定的圆柱形磁铁沿中央轴安装在机壳内,线圈固定地绕在永久磁铁的外面,非磁性可运动的铜制套筒由弹簧悬挂在磁铁和线圈之间构成惯性部件。当机壳被地震振动驱动时,固定在机壳里的永久磁铁和机壳一起运动,但由于弹簧悬挂着的铜制套筒因其惯性而滞后运动,于是,永久磁场和铜制套筒之间的相对运动在套筒中形成涡流,涡流的变化率引起变化的次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在固定的线圈中产生电动势而输出电压,通常把这种检波器也称为加速度检波器。图2-3 涡流地震检波器的结构图2.1.2.1.2 检波器的特性及指标要求人工产生的地震波再经地下界面反射后传播到地面引起的地面振动是非常微弱的,因此要求检波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另外,为分辨地下多层介质,要求检波器的固有振动延续度尽可能小,即应有较大的阻尼系数,再加上检波器的频率特性和相位特性。即我们把固有频率、阻尼系数、灵敏度作为评价检波器的重要参数。它们分别与检波器的弹簧的弹性系数、惯性体的质量、内阻和负载阻抗、机电耦合系数、摩擦系数等有关。一个合格的检波器,应有标定值,而且实测值应与标定值一致。2.1.2.2 地震数字记录系统简介图2-4为数字记录系统的方框图。图中除检波器外,可分为五大部分,其中有3个方面的技术水平直接代表了地震仪的技术水平:1)前置放大及滤波部分。这一部分属模拟电路部分,主要功能是对检波器接收的电信号放大及滤波。图2-4 地震记录系统框图2)多路转换器部分。这一部分实质是对多道输入信号进行采样。这是一个核心部件,若对很多道(上千道)用小采样间隔采样,就要求在一个采样间隔时间内对所有道采样一次。3)瞬时增益放大器部分。这是一个变放大系数的放大器,是一个核心部件。该部件体现了记录系统的动态范围,能将能量强弱差别很大的波记录下来。4)A/D转换器。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转换后的数字信号的有效数位影响地震波振幅的精度,目前已普遍采用24位转换器,这也是一个核心部件。5)数字记录部分。经前几部分得到的数字地震信号可记录在大容量的磁带或磁盘上,以供后续进行地震资料处理。

写出五种气体水合物勘探设备,并说明其用途

1、浅层剖面系统:可以精确揭示海底地形和海底以下40m内地层结构、断裂、滑塌和浅层气等,分辨率高达0.2m;可以得到浅部和一定深度的地层结构图像。2、单道地震测量: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水合物及其相关气体沉积的地震结构图像。3、旁侧声纳系统:一种用计算机处理海底声学信息的仪器,利用声学能量强度和回波到达时间变化来产生海底声学图像;测量海底地形精度大约为水深的3%,此范围内精确描绘海底大于5cm物体形状及位置,是目前获得海底图像的主要工具。4、多波束测量:以条带测量方式对海底进行无遗漏全覆盖测量,除了提供高密度的水深数据外,还可以提供类似旁侧声纳产生的海底图像,是当今世界上测量海底地形最先进的手段。它的调查结果类似于航空摄影,可将海底地形变化直观的用三维立体图表现出来。5、海底摄像:该技术用来观测海底地形地貌,分析并圈出可能与水合物有关的地貌标志。

磁法勘探的工作简史

磁法勘探是物探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种。17世纪中叶瑞典人利用磁罗盘直接找磁铁矿。1879年塔伦(R.Thaln)制造了简单的磁力仪﹐ 磁法才正式用于生产。1915年﹐施密特(A.Schmidt)发明了石英刃口磁力仪﹐磁法开始大规模用于找矿﹐以及在小面积上研究地质构造。不仅可以找磁铁矿,还可以研究地质构造、圈定岩体以及寻找与油田有关的岩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30s,前苏联罗加乔夫研制成功感应式航空磁力仪,其后航空磁法推广使用﹐人们可以快速而经济地测出大面积的磁场分布。磁法开始用于研究大地构造﹐及解决地质填图中的一些问题。1950s,1960s,前苏联和美国将质子磁力仪移装到船上,开展海洋磁测,其结果是在海洋磁测和古地磁研究成果支持下:(1)复活了大陆漂移学说,发展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2)推动了地学理论的大变革、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精度磁测应用于油气勘探、煤田勘探、工程勘探、军事等。中国于1936年在攀枝花﹑易门﹑水城等地开始了试验性的磁法勘探﹐1939年,顾功叙在云南易门铁矿上,李善邦、秦馨菱在四川綦江铁矿上用磁秤找矿。1950年后才大规模开展来。解放后,开始磁法勘探得到很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在:山东金岭镇、辽宁鞍山本溪、湖北大冶、内蒙古白云鄂博、山东莱芜、河北邯郸邢台、四川攀西等地区开展磁法找铁矿工作。(1954年开始投入航磁)我国80%以上的铁矿是通过磁测发现(或扩大)的。其它矿产:安徽铜陵、湖北铜录山的矽卡岩型铜矿;吉林红旗岭、甘肃白家嘴子、新疆喀拉通克的硫化铜镍矿床等,磁测都起到关键作用。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硌矿,山东、辽宁等地金刚石岩管,硼矿、石棉等矿产的发现和圈定起到重要作用。

磁法勘探可用来解决哪些地质问题

磁法勘探的基本常识 磁法勘查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简称物探)的一个重要分支。 磁法勘查是以岩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研究天然磁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查是物探方法中就用最早、理论最成熟、工作最轻便、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最强的方法,也是目前矿产勘查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人类很早就发现了磁的现象。地球周围存在磁场,称地地磁场,地磁场可以近似地看作在地心处的一磁偶极子所产生的磁场,其磁化轴与地球的旋转轴大约成11.5度的交角。 影响岩矿石磁性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因有磁性矿物的成分、含量、颗粒大小、结构等;外因有磁化场强、温度、压力等。 大部分矿物是顺磁性的,少量为抗磁性的。分布最广的铁磁性矿物是铁的氧化物,如磁铁矿、钛磁铁矿、赤铁矿等;在硫化矿物中有磁黄铁矿;以及一些分布较广,磁性较弱的铁磁性矿物,如菱铁矿、褐铁矿等。 磁力仪的介绍 磁力仪可分为相对磁力仪和绝对磁力仪,也可分为地面、航空、海洋、卫星和井孔磁力仪,我国使用过的磁力仪有:悬丝磁力仪、光泵磁力仪,还有磁力梯度仪、超导磁力仪等。现在电子在力仪已完全取代机械磁力仪,观测精度也由过去的几十纳特提高到一个纳特左右,甚至更小。 现在使用最普通的是河北大地探测技术有限公司的PM-2质子磁力仪、MCL-2磁通门磁力仪、MCL-5总场磁力仪、MCL-6三分量磁力仪

磁法勘探资料的野外采集

为确保野外所采集的磁测资料完整可靠,需要在野外工作中的不同阶段完成下列任务。(一)仪器的检测及其技术要求在野外磁测总精度确定以后,磁测的各个环节都要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才能确保总精度的实现。其中,磁力仪的精度是否能达到要求,必须在施工前经检查测试确定。观测均方误差是操作质量、点位误差、探头高度误差、日变改正误差等各种误差的综合反映,它是评价高精度磁测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在正式进行野外作业之前,必须对投入生产的所有磁力仪应进行噪声水平测定、观测误差测定、一致性试验、系统误差测定。1.噪声水平测定(静态试验)使用磁力仪进行地面高精度磁测时,开工前必须测定仪器的噪声水平。当有三台以上的磁力仪同时工作时,可选择一处磁场平稳且不受人文干扰影响的地段,将所有仪器的探头置于此区,并使各仪器探头之间的距离相距在20m以上,然后使这些仪器同时进行日变观测,在日变平稳时段进行秒级同步观测,以循环工作方式采集数据,循环时间为2s,读数时间间隔为15s,取100个以上的观测值按照式(2-4-1)计算每台仪器的噪声均方根值S: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式中:S为仪器的噪声水平(nT);xi为i时刻观测值(nT); 为i时刻的滑动平均值(nT);N为参与计算的数据个数。当仪器不足三台时,可用单台仪器在上述磁场平稳地段作日变连续观测百余次。若读数间隔为5~10s时,则用式(2-4-2)对观测数据进行圆滑: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然后按照式(2-4-1)计算仪器的噪声均方根值S。仪器的整体噪声水平用式(2-4-3)计算: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式中:S"为整体噪声水平(nT);Δxi,j为第j台仪器第i时刻观测值xi,,j与其起始观测值x0,j之差(nT); 为Δxi,j的平均值(nT);M为仪器台数;N为仪器观测值个数减1。每台仪器的噪声均方根值S及仪器的整体噪声水平S"应小于所要求的纳特值,否则要查明原因。是由于仪器本身造成的,则要更换仪器,重新测定;是因操作失误或由磁性干扰体引起的,则要另选场地,重新测定。2.观测误差测定(动态试验)在无人文干扰且磁场平缓(10~20nT)的地方,建立一条观测路线,设观测点50个以上。参与生产的各台仪器在这些点上作往返观测,观测值经日变校正后,根据式(2-4-4)计算各台仪器的观测均方根误差: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式中:ε观为仪器观测均方根误差(nT);δp为第p点上前后两次观测值之差(nT);N为观测点数。3.仪器一致性测定同一工区使用两台以上(含两台)仪器时,需进行仪器一致性测定,检测方法如下:(1)选择浅层干扰较小且无人文干扰场影响的地区,在测线上布置50~100个点(点距大于10m,最好与实际工作点距大致相当)做好标记,要求穿过10~200nT的弱磁异常变化区;(2)在早晨或晚上日变较小的情况下进行观测;(3)使参加野外观测的所有仪器严格按操作步骤在所确定的点上进行往返观测,在观测中应尽可能保持点位一致、仪器高度相同,避免一切人为干扰;(4)将观测值进行混合改正后,计算出各测点相对某固定点的差值;(5)仪器一致性用总观测均方根误差衡量,用式(2-4-5)计算出每台仪器的均方误差(单台一致性),用式(2-4-6)计算出多台仪器的总的均方误差(多台一致性),即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式中:n为观测点数;m为单台仪器往返总的观测次数,这里m=2n; 为第i点上多台仪器往返观测的平均值。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式中:k为某一观测点上,所有仪器,往返的总的观测次数;n,ΔTi意义同上。多台仪器的均方差应小于设计磁测总观测均方误差的1/2,否则应对仪器进行检修或剔除,以保证磁测质量。仪器的一致性不仅反映出仪器与仪器之间的偏差,同时也反映出探头与探头之间是否一致。当一致性均方误差小于仪器的均方误差的1/2倍时,可以不做探头一致性测试和主机的一致性测试;当一致性均方差大于仪器的均方误差2/3倍时,则要对探头一致性和仪器主机一致性分别测试,以便确定是何原因造成的误差过大。具体做法是:探头一致性只用一台仪器在同点位做总场观测,采集15个以上数据后,换上另一探头再重复观测,直至所有探头测试完毕。对观测值进行日变改正,然后列表分析各探头观测值与平均值的偏差。仪器主机的一致性测试则是采用探头不变而更换主机的方式做同样的观测,其结果仍需经过日变改正后列表分析。对仪器性能进行测定后,在性能符合野外生产的仪器中选择一个性能最好的进行日变观测,其他的进行野外生产,对性能不符合生产的仪器查明原因,进行修复。4.仪器系统误差测定在远离干扰的正常场上以20~100m的点距设置30~50个点,仪器依次在这些点上作观测,观测时保持探头的极地方位、轴线方位、高度及操作员所站位置相同。根据日变校正后的观测结果绘制仪器误差曲线。仪器的系统误差限差为小于等于1nT,不满足要求的仪器应作系统误差改正。采用式(2-4-7)计算各台仪器的系统误差: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式中:δT为各仪器系统误差(nT);N为测点数;Vp为某仪器在p点的观测值与所有仪器在该点观测值的平均值之差(nT)。(二)基点、基点网、日变站的设立与观测与重力测量一样,开展任何磁测工作都要先建立基点,基点可分为总基点、基点和分基点。基点的作用、选择(参见磁日变站选择)及基点网的联测、平差也与重力测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高精度磁测必须设立日变观测站,观测地磁场的日变化和短周期的地磁扰动,以便消除它们对野外磁测的影响(日变改正),这是保证磁测精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使用质子磁力仪测定地磁场总强度,无需用基点网进行地磁场传递和基点网联测,但须消除日变影响,求出各基点、测点之间的真正差值。因此日变站担负着基点的作用,并通过日变改正把测区的观测值归一化到同一时间。日变和短周期地磁扰动随纬度而变化,一个日变站的有效控制范围与磁测精度有关。通常在半径50~100km范围之内,高精度磁测日变站最大有效控制范围以半径小于25~30km为宜。1.日变站的设立由于基点兼有日变站的作用,因此基点确定后,日变站也将随之确定。日变观测站地址的选择和建立应符合下列条件:①地基稳固,周围地形平坦,利于标志保存的地方;②设于平稳磁场内,探头在半径2m及高差0.5m范围内磁场变化不超过设计总均方根误差的1/2,可通过做“十字”剖面的方式来确定是否在异常区;③无人文干扰(如建筑物、工厂、汽车等)附近无人文干扰磁场(包括远离电台),无磁性干扰源,并远离建筑物和铁路、厂房、高压线等工业设施,并在探头周围设置防护围栏,以防人畜干扰;④在驻地附近,交通方便,便于测定坐标及高程值。2.日变站基本场值的求取与联测至少连续观测三日(18时~6时进行,读数时间间隔取为1min),选取夜间平稳时段(20时~6时)磁场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日变站的基本磁场值。全区所有测点的总场值都归一到总基点上。日变站的基本磁场值T"0一经选定不应变动。基点磁场值计算公式为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式中:T"0为日变站基本磁场值(nT);N为数据个数;T"i为第i时刻日变站的观测值(nT)。3.日变观测选择同型号仪器中性能最好的仪器或比普通点磁测所用仪器精度更高的另一型号仪器作为日变观测仪器;设置仪器为自动循环模式,采样间隔一般为5~20s(CZM-2,CZM-3型质子磁力仪读数的时间间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每日开工前所有生产仪器要校对时间,达到秒级同步;每天日变观测时间应充分覆盖野外观测时间,即日变站的观测开始时刻要早于出工的第一台仪器,而结束时刻要晚于收工的最后一台仪器;日变观测仪器要防止雨淋、暴晒,安排专人看管。日变观测所用的磁力仪的精度应与相同或更高,如野外磁测使用CZM-2型质子磁力仪,则日变观测使用CZM-3型质子测力仪或MP-4质子磁力仪。(三)野外观测方法技术目前我校地面磁测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四种: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的CZM-2、CZM-3型质子磁力仪;加拿大先达利公司(scitrex)生产的MP-4型质子磁力仪和ENVI型质子磁力仪。它们的原理相同,都是测地磁总场强度的仪器。其中后两种包括较先进的磁力/磁梯度测量方式,其原理、性能及操作方法见附录五。1.普通测点的野外磁测在野外磁测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测网敷设,仪器的检查调节,仪器的一致性测定,基点、基点网建立联测,日变站的建立等)就绪后,就可以开始野外磁测(测点观测)。每个班组每个工作日的磁测都开始于基点,结束于基点。每个班组在基点观测以前都要与日变站核对手表(以日变站的表为准),每4h左右在基点上观测一次,观测时点位要准。在磁测中,按所使用的CZM-2、CZM-3质子磁力仪或MP-4、ENVI质子磁力仪的操作方法步骤进行观测,同时,每一个点都要记录点线号、时间和读数等。野外磁测中要做到:(1)观测时观测人员经过严格去磁,严禁携带任何磁性物体。测点读数次数均多于两次,任意两次读数差均小于1nT。(2)探头距仪器主体的距离,探头长轴的方位,严格按照测量前的收讯号试验及操作方法规定执行。在整个工作期间,探头的高度均保持一致。(3)观测时保持点位正确。当测点靠近公路,建筑物,高压线或其他人为影响时,尽量避开,在记录中给以注明。在陡崖附近或地形起伏较大时还要注意旁侧的影响。(4)在异常区应适当进行加点观测。(5)由于野外观测地质情况复杂,有些测点不能进行测量,应作一平移或舍掉测点,舍掉测点应在记录中注明舍掉原因。(6)质量检查应采用“一同三不同”的检查法,质检点均匀分布于全区,质检均方差应满足设计要求。2.精测剖面的工作方法在面积性磁测之后,我们已掌握了测区内的磁异常特征。为更精细测定某磁异常,以便对该异常作定量解释,我们要求作精测剖面测量。精测剖面的观测方法与野外普通观测相同,只是观测精度要求更高些。(1)精测剖面的布置1)精测剖面要垂直于异常的走向;2)测地工作要精确,测点位置及其高程要准确;3)剖面两侧应观测到正常场;4)要尽可能精细地测出异常,为此异常地段的测点要密些,正常场处测点可稀些。(2)精测剖面的磁测在精测剖面上应选用性能好和精度高的ENVI型质子磁力仪或MP-4型质子磁力仪,进行总强度磁异常ΔT要素的观测。(3)精测剖面的图示方法精测剖面应绘制地形、地质、磁异常综合剖面图。

磁法勘探技术

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磁法勘探是最具有基础性地质调查功能的技术手段。我国磁力仪种类和型号较多,但是与国外相比,仪器的稳定性和精度上存在一定差距。航空磁法技术方面,实现了航磁飞机、磁力仪的国产化,研制了多种航磁用途的专业飞机,如安装全轴梯度航磁测量系统的Y-12飞机、安装单磁测量系统的Y-8等。同时,自主研制了数字化航空氦光泵磁力仪和梯度仪,灵敏度达到了0.00025nT(单位带宽有效值);HC-90K型航空氦光泵磁力仪,灵敏度为0.0025~0.0100nT;AGS-863多通道航磁数字补偿仪,分辨率达到0.0001nT,补偿精度为19~80pT,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多种航空物探仪器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向高精度、小型化、集成化的迈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一代航空氦光泵磁力仪HC-2000研制成功,灵敏度由0.0025nT提高到0.3pT。该仪器在地质调查和深部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根据航磁资料,大冶铁矿在深部和外围取得了重要的找矿成果。2002年研制成功了DSC-1型航空磁自动补偿仪及数据收录系统,分辨率1pT,补偿后标准差0.035~0.08nT。在海洋磁法勘探技术方面,主要有GB-5和GB-6光泵式磁力仪,精度均达到0.1nT,但探测的深度不大,约为10~30m。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于2005年先后引进了先进的G-882 型海洋磁力仪,分别在中国渤海和中国南海、墨西哥湾、地中海、东非肯尼亚的8个海洋磁力测量任务中共完成海洋磁力测线约35170km。固定翼无人机航磁勘探系统(Sino Probe-09-03)项目,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航空物探的要求,攻克智能化无人机飞行平台研制的关键技术,研发出性能可靠、稳定的无人机物探飞行平台,研制出多探头、多分量的航磁张量探测系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满足了我国矿产资源详细勘查和地壳深部探测的重大需求。通过自主研制,集成了多套适用于高原地区、沙漠地区、海陆交互带、海域等不同地理环境的高精度航磁测量系统(部分含水平梯度)。集成开发了固定翼三频航空电磁测量系统。通过引进世界上先进的航空物探仪器,新集成了吊舱式直升机频率域航空电磁、磁测量系统(Impulse系统)和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查的航空重力测量系统GT-1A。此外,基于彩虹-3中型无人机平台,集成开发了国内外首套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法勘探/放射性勘探)综合站,突破了无人机超低空飞控、地形跟随及避障技术。地表/地下磁法勘探技术方面,地面磁法以高精度磁测寻找金属矿为主,近期随着陆地找矿的热潮,不断有新的科技公司生产新型号磁力仪。重庆奔腾数控研究所生产出的WCZ-1和WCZ-2磁力仪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的ZSM-3质子磁力仪,分辨率达到了0.1nT;CHS-A1矢量质子磁力仪,分辨率为0.1nT。地下磁法勘探主要是井中测量。北京地质仪器厂的CZJ-1井中质子磁力仪,最大下井深度达1500m,而井中三分量磁测尚未全面推广应用,但它可以发现远离钻井的强磁性矿床,发现井旁与磁黄铁矿物、磁铁矿物有共生关系的磁性较弱的矿体,该方法可成为矿山深部找矿中的有效手段。地面磁测发展了多种2.5D、3D反演方法、复杂形体正演方法、磁测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工作站,并制定了不同调查目标的高精度磁测工作流程。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 Probe,2008~2012)是我国历史上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专项中发展了区域重磁异常精细处理、异常多尺度分离、构造信息提取与增强和基于相关成像GPU并行算法的位场三维物性反演技术,为大数据体区域位场反演奠定了方法技术基础。同时应用于矿集区立体探测的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在低磁无人机研制、高可靠性自驾导航仪研制、氦光泵航空磁力仪与超导航空磁力仪研制以及配套的数据预处理系统开发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智能化、可靠性、多分量的航磁张量探测技术研究以及系统联调进展顺利,成为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的突破性亮点。

磁测仪器和磁法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一)磁力仪磁力仪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机械式磁力仪和电磁式磁力仪。由于磁法勘探早期主要以勘探磁性较强的固体矿产为主,使用的仪器主要为机械式磁力仪(又称磁秤)。机械式磁力仪可分为刃口式和悬丝式两种,而每种又可分为垂直磁力仪(测量磁场强度垂直分量)和水平磁力仪(测量水平分量)。仪器的灵敏度一般为n×10nT,主要用于地面磁测。随着磁法勘探研究的深度和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展,近年来已经向地壳深部与向微磁、弱磁性的地质对象勘探转变,不仅在油气藏、地热、煤田等弱磁性领域扩大磁法的应用,而且在考古、环境污染、灾害预测等方面也有应用。这就要求磁测仪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所以磁测仪器加速了发展速度,第一代磁力仪利用永久磁铁或感应线圈,如机械式磁力仪;第二代磁力仪应用高导磁性材料或原子、核子的特性以及复杂的电子线路,如质子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第三代磁力仪为利用低温量子效应制成的超导磁力仪。同时,磁性参数的综合利用方法,也从研究单一磁导参量和磁性参数向三分量、磁梯度和磁各向异性等多种磁性参数综合研究与利用方向发展。在我国,继质子旋进式磁力仪问世以来,又相继出现了光泵式、感应式、低温超导式和高温超导式磁力仪。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地球物理仪器的更新换代,弱磁测量仪器的灵敏度不断提高(n×10nT,1nT,0.1nT,0.001nT,10-6nT)。高精度的弱磁测量可以带来新的地质信息,取得新的地质效果,促进磁法研究向深层次发展。电磁式(高灵敏度)磁力仪主要包括磁通门磁力仪、质子旋进磁力仪、光泵磁力仪、感应类磁力仪和超导类磁力仪等。这些高灵敏度磁测量仪器由于其工作范围较宽(动态范围大),除可用于微弱磁信号的检测,如航空磁测、海洋磁测和井中磁测外,还可用于对磁测精度要求不高的地面磁法勘探中。下面介绍几种电磁式(高灵敏度)磁力仪。1.质子磁力仪质子旋进又称核子旋进(核旋)、核子(质子)自由旋进。这种磁力仪是核磁共振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地学仪器中的成功应用。其工作原理是:测磁探头内注有煤油、水、酒精、苯等富含氢原子的溶液,在强磁场的作用下,氢原子核,即质子的磁矩出现顺磁性,呈现宏观磁矩,在强磁场方向下做走向排列,这称为样品的极化。磁场越强,作用时间越长,极化作用越大。垂直地磁场的磁化场停止后,宏观磁矩绕地磁场总强度T做拉莫尔旋进,旋进频率和地磁场T的关系经过换算为T=23.4872f(nT)旋进讯号频率f和T成正比,T越大,讯号越强。目前质子磁力仪的测程一般是20000~100000nT。20000nT以下的讯号太弱,测量困难。目前质子旋进磁力仪的灵敏度约为0.1nT。2.光泵磁力仪光泵磁力仪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磁测设备,它是以元素的原子能级在磁场中产生蔡曼分裂为基础,再加上光泵技术和磁共振技术而制成。现在以氦(He4)光泵磁力仪为例说明其原理。所谓光泵作用,是用氦灯照射气压较低的氦(He4)吸收室,产生亚稳态正氦的原子,这里原子都存在磁矩,光泵作用的结果是使原子的磁矩达到定向排列。对于氦光泵磁力仪而言,磁矩和外磁场F的磁共振频率,有如下关系:F=0.03568426f0(nT)显然,f0的频率比核旋的频率高得多。光泵磁力仪的灵敏度可达0.01nT。3.磁通门磁力仪早期最原始的磁通门磁力仪,是激励线围绕在最里面,外面绕讯号线圈,反馈线圈为单片坡莫合金。这种探头的缺点是基波分量大,所以,后来变成双片的。这种探头,激励线圈顺接,讯号线围绕在外面。所以,没有外磁场存在时,两边的基波分量是抵消的,这就突出了二次谐波分量。必须记住,磁通门只有激励到饱和,才有讯号,讯号和磁场成比例。这种双片的典型探头,现在还在使用。探头后来发展成闭合磁路,就是现在磁通门探头用的。最新研制的磁通门探头如图4-2所示。探头只有一组线圈,激励从两端加入,中心抽头既是讯号,又是反馈。所以,这一组线圈起到激励、讯号、反馈三种作用。如果两边的圈数相等,电感相等,分布电容相等,两边的干扰(包括基波分量)可以抵消。所以这种探头灵敏度虽低(2~4μV/nT),但非常稳定,1.8cm的探头,当激励频率为0.1~10Hz,噪声水平在1nT值。若用方波或正弦波激励,噪声水平还可以降低一些。用这种探头做成的磁力梯度仪,已经成功。图4-2 磁通门探头磁通门磁力仪的灵敏率为0.2nT。4.超导量子磁力仪超导磁力仪是现代磁力仪中灵敏度最高的仪器。它是以磁通量子为基准的磁力仪,Φ0称为磁通量量子。有Φ0=h/2e=2.07×10-15(Wb)=2.07×10-2(nT·cm2)(4-7)上式中:e为电子电荷量;h为普朗克常数;Φ0只能取整数。磁通的分辨率高达10-4Φ0。利用超导电性技术、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制成的磁力仪,灵敏度可高达10-6nT,是对零磁测量的最好手段。可以测定心磁、脑磁、神经磁,是生物磁测的有力武器。超导磁力仪的量程也宽,可到几个特斯拉。另一特点是响应频率高,可从零到几十兆赫,所以,可测电磁波的磁分量,在地球物理学中,利用这种特性可制成航空磁梯度仪,可用于大地电磁法和磁测深中。在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中,可以测定磁性十分微弱的岩石标本,分辨率为5×10-8电磁单位。这种仪器的探头,需要液氦的低温条件,因此费用昂贵。20世纪末,高温超导弱磁测量也得以开展。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HTcrf·SQUID测弱磁技术已经达到了170fT的水平。超导磁力仪的灵敏度可达0.1pT。5.磁性测定仪器磁性测定有剩磁和感磁。测定剩磁的仪器现在主要是磁通门磁力仪,美国的DSM-1数字旋转式磁力仪,英国的Mini-spin都属于磁通门磁力仪。无定向磁力仪剩磁和感磁都能测。在这里,感磁主要是指磁化率。磁化率测量仪由主机、电源及探头组成。野外探测器呈长杆形,装有振荡电路。振荡电路在长杆末端探头(传感器)的线圈里产生交变磁场,磁场强度较弱,不到100A/m。探头同时又接收处于磁场影响之内的物质返回的信息,而这一信息又是与物质的磁化率成比例的。信息以脉冲的形式传回主机,主机则显示其为磁化率值。主机可接上微机,进行数据处理。野外测量的探头有两种类型:一种探头的传感器做成环形,直径近20cm,与探雷器相似,探测时需接触地面,有效探测深度约10cm;另一种探头的端部为尖形,直径1.5cm,必须与探测目标直接接触,或用钻头在表土上钻一小孔,把探头插入孔中测量。想要测量地表以下更深一点地方介质的磁化率,就需使用另一种野外磁化率测量仪器,它是由发射器、接收器、电子仪器和控制系统组成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装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它们的中间是电子仪器和控制系统。发射器发射的变化磁场(一次磁场)在地下介质中产生电流,而电流反过来又产生磁场(二次磁场),并为接收器所接收,由此可得磁场的虚、实分量。所谓某磁场分量的虚分量是指该分量与一次磁场相位相差90°时的那部分磁场的振幅,而与一次磁场同相的那部分磁场的振幅,称为实分量。所以前者又称为异相分量,后者又称为同相分量。这种仪器在低频(4kHz左右)工作时,测量实分量,可求得介质的磁化率;而在高频(40kHz左右)工作时,测量虚分量,可求得介质的电导率。横杆的长度可以变化,亦即改变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相应地也就改变了探测的深度。(二)野外工作方法1.测网的布置及野外观测方法磁法勘探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精测三种。野外测网密度主要取决于所探测的目标,由工作比例尺来决定。普查是用于了解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划分大的岩体或了解局部构造的位置、范围及产状等,一般采用1∶20万或1∶10万的比例尺布置测网。详查是用来了解构造形态及地质体的分布状况,一般采用1∶5万或1∶1万的比例尺进行工作。精测是为了具体查清某构造或地质体的产状及赋存情况等,一般采用1∶500或1∶5000的比例尺,测点距可加密到2m×5m。布置测网的原则是测线必须大致垂直构造走向和探测体长轴方向,对于近似等轴状探测体的勘探可采用方格网。密度要求一般要有2~3条测线,每条测线要有3~5个点通过异常。磁测精度一般用均方误差来衡量,我国磁测工作采取三级精度标准:高精度,均方误差小于5nT;中精度,均方误差为6~15nT;低精度,均方误差可大于15nT。一个工区的磁测精度,通常都是通过系统重复观测确定的,在非异常区计算均方误差,异常区和磁场梯度大的地区采用平均相对误差。在水文、工程地质工作中,磁测精度要求一般应在中等精度以上。磁测野外工作,由于磁力仪比较轻便,一般采用两人一个台组,在布置好的测网上逐点进行观测。在测区附近必须设立基点观测站,每天在出工和收工时要进行基点测量,其作用是将测区内的观测结果换算到统一的水平(校正)。另外,还应设立日变观测站,以便消除地磁场短周期扰动的影响。基点和日变观测站应选择在干扰噪音小的地方。2.观测结果的整理磁测取得的数据必须进行整理,以求出磁性体在各测点产生的磁异常值。在强磁区工作时,只要算出测点相对于基点的磁场增量就可以认为是测点的异常值。在弱磁区工作或精密磁测时,还要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各种改正。一般改正的项目有:1)日变改正,目的是消除地磁场日变对观测的影响。2)温度改正,目的是消除因温度变化引起磁力仪性能改变而使读数受到的影响。3)零点改正,目的是消除因仪器性能不稳所产生的零点漂移。在磁测精度要求较低时,上述三项改正可一并考虑,采用“混合改正”,测区较大时,还要进行纬度改正。由于高精度磁测仪器无零点漂移和温度的影响,故无须做温度改正和零点改正。考虑到环境及工程测量中所调查的范围不是太大,一般也不进行纬度改正。最后将改正后的数据绘制成各种图件,如剖面图、剖面平面图、等值线平面图等,以供定性、定量解释时使用。3.航空磁测工作方法简介在航空磁测中,磁力仪装在飞机上,多测量ΔT值,仪器是连续自动记录的。飞行高度、测网密度依工作比例尺不同而定。飞行时首先按基线飞行,然后进入测线飞行。测量结果要进行各项改正(日变、零点漂移、纬度、偏向、零线位置改正等),最后绘制成各种比例尺的ΔT剖面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

劳雷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设备

劳雷工业公司 地震勘探仪器设备三维地震系统DZ系列地震仪DZ是一个道数为4,6,8道采集站,24位A/D转换器,工业标准高速千兆以太网数据传输,0.02ms~16ms采样,任何PC座机可作主机控制器,可完成多线三维地震勘探,多达16线,每线480道。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StrataVisorNZXP型地震仪NZXP系列地震仪用到了Crystalsigma-deltaA/D转换器和Geometrics专利的过采样技术,实现了24位A/D转换的精度。可广泛用于折射、反射、地震监测、炸药震源,PRS-1为随机夯击震源的勘探。NZXP系列可以作为一个遥测记录中心来控制Geode采集站,最多可以控制多达1000道以上,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构成12~64道的单箱体地震仪。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Geode轻便地震采集系统Geode是一个道数为8、12、16或24道,实现24位A/D转换器的地震数据采集站,中央记录系统可以由一个便携式计算机或一个StrataVisorNZ型地震仪来完成。适合工程勘察等多领域的勘探工作。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轻便可控源城市地震勘探系统这是一套独特的轻便伪随机震源、可实现抗干扰浅层地震勘探系统(Minisosie)。系统包括轻便的建筑通用夯机震源、多道地震数据记录仪,内置实时相关信号处理软件。能快速完成相关处理,是目前开展城市地震的利器。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全波多种类型的可控地震震源大型可控震源:HEMI35(T);HEMI44;HEMI50;HEMI160。P波峰力输出分别为35000磅,44000磅,48000磅,50000磅和60000磅,车载,主要用于油气勘探。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震观测仪器设备Nanometrics Trillium 地震计Nanometrics是世界顶级专门研制地震监测仪器和各类宽带地震摆(传感器)的精密仪器制造公司。他的地震监测系统特供全球动力地震研究网络中心IRIS,产品畅销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Nanometrics Trillium宽带地震计采用均衡三轴设计,唯一移动无须锁摆的宽带地震计,无须重新对中。拥有稳定的低噪音和平直的频率响应等优异性能,超低的能耗和优秀的温度稳定性特点更是当前地震观测的理想选择Nanometrics Trillium Compact地震计微型地震计,超小体积和重量,更低能耗,同样低噪音、同样坚固稳定的优异性能。便于携带和安装,更加适应野外应用。Taurus多道地震监测记录仪Taurus是便携式地震记录仪,集各种功能于一体,轻便小巧,可直接跟各类地震传感器接口连接读数,连续记录超过 600 天,耗电量仅 680MW。这种新一代地震记录仪可联通Internet,无线和VSAT进行网络通讯。除此以外,在野外环境下,Taurus无须用到任何像笔记本电脑、计算机、PDA或外接中转等帮助来记录和读取各种记录数据。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电法勘探仪器设备EH-4 型连续电导率剖面仪该系统由GEOMETRICS公司和EMI公司联合研制,为世界首创的变频率电磁测深系统。采用独特的正交磁偶极可控源,结合地震仪技术,系统可快速、自动、多频率采集数据。每个点采集时间为 5~20 分钟。勘探深度2~1500m,通常 1000m左右,可现场实时彩色成像,是目前煤田、矿产、地下水、冻土层、山区工程、矿井工程、浅层油气勘探及AMT静校的最佳电磁仪器。全新数字化大功率TerraTEM瞬变电磁系统TerraTEM是澳大利亚Monex GeoScope公司生产的收发一体化瞬变电磁系统。仪器采用最新电子技术开发的数字化采集系统,精度高,稳定,轻便化,接收和发射可使用相同的线圈,也可以使用分体线圈。外接大功率发射机系统,电流可达到 50A,可做更深的地质勘探。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新型全功能多电极高密度地面、水上、井中直流电法(AGI)轻便小巧的高密度直流电法仪,将多个(4~256 个)电极排列以自动控制,编程组合的方式,实现自动快速的高密度快速采集。新型SuperstingTM R8/IP程控开关可一次性测量 8 个通道,大大缩短了自动测量剖面的时间,并且可以实现(IP)激电测量,在获得电阻率剖面的同时,获得同一地点的极化率剖面。仪器有配套的 1D、2D、3D、4D软件。同时可做井中、水上、水下测量。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高信噪比的IPR–12 时间域激发极化/电阻率接收机IPR–12 时间域激发极化/电阻率接收机,主要用于金属矿藏的勘探,也用于地下水以及地热资源的地电测量,通常能达到较大深度。IPR–12 可同时进行 8 道偶极测量,其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单道偶极测量。这种优点对于孔中采集特别有价值,可减少电极移动。内置的永久存贮记录与测量数据相关的所有信息,免除了手工备注之不便。IPR–12 接收机与PC机兼容,可以将电子数据传输到PC机进行快速处理。IPR–12 读数简单快捷,只需敲击几个功能键,因为IPR–12 拥有电阻自动检测功能、自电位SP反向补偿及增益设置。该仪器以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受业内人士认可,同时可兼容任何IP发射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航空电磁勘探系统AeroTEMAeroTEM系统是一个数字直升机载时域电磁系统,利用高功率发射机驱动一个多匝发射线圈和两个接收线圈,接收线圈处于发射线圈内。这种配置最大程度地增大了分辨率和辨识力,最小限度减小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并最大限度提高在崎岖的地形和强风环境下的性能。高空间分辨率的AeroTEM系统与其他直升机载电磁系统相比,产生更多的响应窗口,能更好地分离单个目标的导电性,可以区分极度倾斜地宝层以及水平的厚岩体。AeroTEM发射机接收平台非常坚固,由于它的刚性结构,可以在强风等恶劣天气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地形下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AeroTEM探测到的目标可直接钻探,而无需后续的地面调查。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GEM系列宽频带多频电磁勘探仪GEM–2 宽频带多频电磁勘探仪(EM系统):一种便携式、数字化、可编程的宽频带电磁勘探仪器。其特点是技术新,使用简便,适合浅层地质勘探、环境调查和工程地质勘测。GEM–2 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固定在一个配有背带的、貌似滑雪板的装置中,包含所有电子元件的机匣可以嵌入在板上,掌中电脑(PDA)粘贴在机匣上作为用户界面和显示。GEM–3宽带多频数字电磁探测器:适用于金属物的探测,例如地下埋藏的金属物、未爆物品和军火等。它重量轻、便携、用途广泛,基本配置的重量为 10 磅(5kg)。因为它是完全数字化的,故可以在许多其他的操作模式中对它进行编程。GEM–5 电磁感应梯度测量仪:一种由车辆牵引或者安装在车辆上的电磁感应梯度测量仪,具有高密度的三维空间采集数据功能;该系统主要应用于环境领域,寻找未爆炸武器;也可应用于探测埋藏物等民用领域。按照一般的应用情况来看,在恶劣的环境中,它可用于探测和寻找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GEM–5B电磁感应梯度测量仪:是GEM-5 的加强版,为探测深部的埋藏物提供了更大的发射磁矩。采用车拖式的工作方法。该系统可用于地质测绘、大坝和提防检查,也可以用于探测/描绘人工制造地下建筑物,诸如秘密的地下隧道等。该系统还可以通过测量来自建筑物中的本底电磁噪声数值来探测带有负载的供电线路。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Ohm Mapper电阻率成像仪Ohm Mapper是基于双偶极方式电阻率测量方法的一种电容耦合式电阻率测量仪器,专门用来测量岩土电性而无需打金属电极。一根同轴电缆上配置有发射器和多级接收器,沿地表单人拖拉快速采集,实时成像,比传统的直流电法快出多倍。可广泛用于探测地下水、工程检查、矿产调查、建筑质检、研究等领域,是地表高阻地区的最佳测量仪器。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重力测量仪器设备CG-5 微伽级流动型电子测量重力仪SCINTREX公司推出的整体熔凝石英弹簧自动电子读数重力仪,1 微伽分辨率,5 微伽精度,适合野外流动重力测量,与零长弹簧相比搬运时不用锁摆,重复性好,基本无掉格、线性温漂可自动校正、仅需 1~2 分钟即可完成单点测量,是当前基于熔凝石英弹性系统的最好重力仪。拉科斯特高精度g-phone潮汐重力仪一种便携式固体潮汐重力仪。原型号为PET,1996 年问世,量程为 7000 毫伽,数据的长期观测记录既可用台式PC机,也可用笔记本PC机。记录软件以Windows为平台。经我公司升级,目前为g-phone型,可以实现网络控制和远程数据下载,也可直接作为加速度计,记录地震事件。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高精度便携式绝对重力仪高精度绝对重力仪FG-5,FG5-L:适用于高精度观测地震、地壳垂直运动、火山监测、长周期固体潮运动周期观察、原子能废料清理、油气勘探、力传感器的校准、单位千克的重新定义、重力标准站、相对网络控制点及大G的测定等领域,精度可达1×10–8m/s2(MGal),观测时间<2小时。A10便携式绝对重力仪:这是一种可车载移动小型绝对重力仪,自动读数,使用方便。双探头系统,10μG精度,观察时间仅需10分钟。用12V电池。采用稳定激光以及标准时钟保持其绝对标定。不用网络回路闭合校正,不用进行漂移修正,毋需使用已知参考基站。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GWR台站式超导重力仪GWR超导重力仪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重力仪,其测量精度可达0.01微伽。仪器采用液氦冷却,有不同尺寸的杜瓦瓶可供选择。长期观测的台站式安装可加装外部电制冷装置以减少氦消耗。轻便的小型杜瓦瓶可构成便携式台站观测系统。新一代的iGrve体积更小,精度可达0.001微伽,可用于各种目的的4D测量。Scintrex公司高精度航空及海洋重力仪这是Scintrex的另一王牌产品。带有陀螺稳定平台的航空/海洋型重力仪,以每秒200次的速度自动对飞机或船只的各种姿态变动进行实时调整补偿,从而使重力传感器始终处于水平测量状态。航空及海洋型重力仪的动态实测精度均为0.2~1毫伽。磁力测量仪器设备ENVI-PRO质子磁力仪SCINTREX公司最新生产的带GPS定位功能的ENVI-PRO质子磁力仪,轻便且节省费用,多年来一直成功地应用于矿产和油气勘探。该磁力仪普遍用在铁矿石勘探、地质测绘、考古及岩土工程等领域。ENVI-PRO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轻便,拥有大窗口字符显示屏和大容量内存,与其多功能配置相适应。该系统包括各种相应功能的传感器及其附件、背包、可充电电池、充电器、RS-232串行电缆和运输箱。系统具有生产效率高、数据回放快、测量作业简便、时间节省、可随时升级等优点。G-858铯光泵高精度磁力仪Geometrics最新一代磁力仪,以其高灵敏度(0.02伽马)及高采样率(每秒10次采样)而深获各界的厚爱。目前的型号有:G-858SX和G-858G型便携式磁力仪/梯度仪,主机智能化程度极高,完全菜单式操作,本机LCD屏幕可同时显示多条侧线剖面结果以便实时分析异常。极高的采样率可以快速行进测量而不停下来,直接外加GPS则可实现无规则侧线扫描成图。适用于快速地质填图、扫雷、管线及场地清理调查。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CS-3航空磁力仪SCINTREX公司继CS-2之后推出改进后的CS-3高精度铯光泵航空磁力仪,它具有全自动南、北半球调整开关,灵敏度可达0.0006nt/Hz,测量盲区小等特点。航空动态实时磁补偿/数据记录系统RMS的(D)AARC500基于原有的AADCII系统,多年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地地球物理勘探行业航磁补偿的现实标准。(D)AARC500是RMS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以及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飞行研究实验室的共同协作结果。它继承了AADCII的低成本高效率、产出优良、具有一致性数据的传统特性。该系统是建立于优良的、非常可靠的硬件,证明在多种装置中使用具有成熟的、强大的补偿算法。与补偿一致的是:数据采集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性能、精确度以及可靠性。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RMS的(D)AARC500可用于直升机以及固定翼飞机的航磁(收录)补偿。最新推出的AARC510用于无人机测量。透地雷达仪器设备多种透地雷达SIR-20多通道高速透地雷达:世界著名的GSSISIR系列透地雷达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有超过2000多套的SIR系列透地雷达在世界各地使用,是国际物探和工程届公认的最优秀产品。GSSI参与了美国交通部组织的战略高速公路研究计划,SIR系统成为美国联邦交通部所推荐的唯一可达到速度和精度要求的公路路面厚度、沥青含水量及路基病害检测的雷达系统。SIR-20是在SIR-10B/10H的基础上推出的新产品,它继承了SIR-10B/10H的优点,使用了加固型全金属外壳笔记本计算机和Windows-XP操作系统,可以同时输入2个天线的数据,采样率达到5picoseconds,扫描速率为2到800线/秒。SIR-3000便携式透地雷达:一种轻便小巧,功能极强的单道透地雷达,带内置电池总重量4.1kg,和其他SIR系列雷达一样,SIR-3000型可连续快速实时彩色成像,它具有220线/秒的最高扫描速率。适用于雷达天线范围为16MHz~2200MHz。此型仪器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是一种经济型便携式雷达。StructureScanMini手持式钢筋扫描仪:GSSI厂家继上一代产品HandySan之后,2009新推出的一款专门用于钢筋定位、混凝土缺陷以及桥梁、路面检测的一款迷你手持型雷达。该系统内置1600MHz天线,集采集和处理于一体,小巧轻便;三侧激光定位,便于标定;功能键设计简单,易于左、右手操作,全彩色的数据显示更加直观,设计更加人性化。Terravision:14通道天线阵列雷达,专门用作道路管线立体扫描。扫描覆盖宽度1.8m,能快速获得地下三维透视图。探测深度3~4m,相当于14根400MHz天线,以不同视角窥视地下目标,并数字成像。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透地雷达配套正演软件该软件可帮助用户更好了解雷达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传播特征和成像原理。您可在PC机上自定义各种地质模型,模型设置简单;设计天线首波脉冲;显示电磁波衰减,几何传播特性收发天线方向响应;电磁波垂直、水平极化;电磁波反射、投射特征;电磁波射线路径显示;偏移处理。特别适用于科研及对地质雷达数据分析不成熟的用户。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综合测井仪器设备MOUNT OPRIS系列小口径多参数轻便数字测井仪著名的MOUNT测井仪系列、全数字化井下综合参数探头,包括:电阻率、自然伽马、伽马能谱、伽马密度、中子孔隙度、自然电位、声波全波列、磁化率、激发极化、声学二维/三维成像、井径、井斜、水质、流量等各种探头。有适用于煤田和金属矿测井的1000m、1500m、1850m绞车,也有适用于工程物探、水文地质、环境测井的100m、200m、305m、500m轻型绞车。各种探头放射性勘探仪器设备RS-230手持便携式能谱仪RS-230是采用BGO(锗酸铋)为闪烁晶体的能谱仪,灵敏度高出同体积碘化钠晶体的50%。如下文的RS-125具有直接的可读测量、化验扫描功能、数据存储、全天候气象保护。音频提示,无需时刻监视。应用蓝牙连接技术(BT),使它跟GPS、耳机或计算机实现了无线连接,噪音大的区域测量可使用USB耳机。重量轻便,仅2.04kg,野外性能稳定。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RS-125手持便携式能谱仪RS-125采用高灵敏度、2.0×2.0型碘化钠103cm3(6.3in3)晶体。具有直接的可读测量、化验扫描功能、数据存储、全天候气象保护。应用蓝牙连接技术(BT),使它跟GPS、耳机或计算机实现了无线连接,在噪音大的区域测量可使用USB耳机。重量轻便,仅2kg,野外性能稳定。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航空伽马能谱仪RS-500RS-500采用了先进的DSP/FPGA*技术,远远领先于现有的其他系统,创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RS-500等级。DSP/FPGA*技术及软件技术提供了之前在航空平台上无法获得实验室水平的光谱数据,漂移较少,产生能谱纯净。自然同位数完整多峰自动增益稳谱世界范围通用。RS-500测试箱内每一个晶体设计了独立先进的数字式分光计(ADS),使天然及人工放射性元素的探测操作尽可能自动清晰,将人为干涉最小化。采用了精准的“第一时间”技术,使您在第一时间获得精准的数据。无死时间,更有效率。1024道高分辨率,任何数量组合的晶体组记录速度达到10X/秒。独立的晶体ADS和处理,吞吐量高(>20X)。无失真,数据更真实。迭加无限数量的晶体时无信号质量的损坏,更有效率。系统设置及性能确认无需测试源。每个晶体计数率为250,000cps。自我诊断水平高。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地面及车载伽马能谱仪RS-700RS-700是一个功能齐全的γ射线和中子(可选)辐射探测和监测系统。可用于陆地车辆、直升机、无人机(UAV)或一个固定的位置。采用了与RS-500航空能谱仪相同的、先进的技术,获得与RS-500相同的、无可比拟的特性。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重磁勘探仪器

(1)重力仪重力测量分相对测量和绝对测量,相应的仪器有Z400型重力仪(附图11)和GA-1型绝对重力仪。按其应用领域划分有航空重力仪、地面重力仪、海洋重力仪和井中重力仪等。按仪器内部工作原理划分有石英弹簧重力仪和超导重力仪。Z400型重力仪是测量重力加速度值相对变化的仪器,仪器传感器用石英制成,采用零点读数,设有精密的温度补偿装置。读数精度±0.01mGal,观测精度≤±0.03mGal,读数范围0—3999.9格,格值为0.09—0.11mGal/格,混合零点位移≤±0.1mGal/h。(2)磁力仪磁力仪是测量磁场强度和方向的仪器,通常可分为绝对磁力仪和相对磁力仪两类。按照磁力仪应用的时间和物理原理,可分为第一代感应式磁力仪,如机械式磁力仪、感应式航空磁力仪;第二代核磁共振特性的磁力仪,如质子磁力仪(附图12)、光泵磁力仪、及磁通门磁力仪等;第三代低温量子效应的磁力仪,如超导磁力仪。目前磁力仪主要有高精度质子磁力仪、钾光泵磁力仪、航空磁力仪、标量磁力仪、矢量磁力仪。市场上最为常用的是高精确度质子磁力仪,主要型号有GSM-19T系列、PM-2系列、PMG-1系列、G856AX系列、ENVI系列、MCL系列、WCZ系列等。GSM-19T高精度质子磁力仪的主要技术指标,灵敏度:<0.05nT;分辨率:0.01nT;绝对精度:±0.2nT;采样率:3~60s;动态范围:10000~120000nT;梯度容差:>7000nT/m;工作温度:-40~+55℃;尺寸及重量:主机223mm×69mm×240mm,重2.1kg;传感器170mm(长)×75mm(直径),重2.2kg。仪器的主要特点是使用轻便、操作简单、内置高精度GPS(选项)、实时显示观测图像、自动警告低劣的观测数据等。

磁测仪器和磁法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1.磁力仪磁力仪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机械式磁力仪和电磁式磁力仪。由于磁法勘探早期主要以勘探磁性较强的固体矿产为主,使用的仪器主要为机械式磁力仪(又称磁秤),机械式磁力仪可分为刃口式和悬丝式两种,而每种又可分为垂直磁力仪(测量磁场强度垂直分量)和水平磁力仪(测量水平分量),仪器的灵敏度一般为n×10nT,主要用于地面磁测。随着磁法勘探研究的深度和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展,近年来已经向地壳深部与向微磁、弱磁性的地质对象勘探转变,不仅在油气藏、地热、煤田等弱磁性领域扩大磁法的应用,而且在考古、环境污染、灾害预测等方面也有应用。这就要求磁测仪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所以磁测仪器加速了发展速度。第一代磁力仪利用永久磁铁或感应线圈,如机械式磁力仪;第二代磁力仪应用高导磁性材料或原子、核子的特性以及复杂的电子线路,如质子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第三代磁力仪利用低温量子效应制成的超导磁力仪。同时,磁性参数的综合利用方法,也从研究单一磁导参量和磁性参数向三分量、磁梯度和磁各向异性等多种磁性参数综合研究与利用方向发展。在我国,继质子旋进式磁力仪问世以来,又相继出现了光泵式、感应式、低温超导式和高温超导式磁力仪。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地球物理仪器的更新换代,弱磁测量仪器的灵敏度不断提高(n×10nT、1nT、0.1nT、0.001nT、10-6nT)。高精度的弱磁测量可以带来新的地质信息,取得新的地质效果,促进磁法研究向深层次发展。电磁式(高灵敏度)磁力仪主要包括磁通门磁力仪、质子旋进磁力仪、光泵磁力仪、感应类磁力仪和超导类磁力仪等。这些高灵敏度磁测量仪器由于其工作范围较宽(动态范围大),除可用于微弱磁信号的检测,如航空磁测、海洋磁测和井中磁测外,还可以用于对磁测精度要求不高的地面磁法勘探中。下面介绍几种电磁式(高灵敏度)磁力仪。(1)质子磁力仪质子旋进又称核子旋进(核旋)、质子(核子)自由旋进。这种磁力仪是核磁共振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地学仪器中的成功应用。其工作原理是:磁测探头内注有煤油、水、酒精、苯等富含氢原子的溶液,在强磁场的作用下,氢原子核,即质子的磁矩出现顺磁性,呈现宏观磁矩,在强磁场方向下作走向排列,这称为样品的极化。磁场越强,作用时间越长,极化作用越大。垂直地磁场的磁化场停止后,宏观磁矩绕地磁场总强度T作拉莫尔旋进。旋进频率和地磁场强度T的换算关系为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旋进讯号频率f和T成正比,T越大,讯号越强。目前质子磁力仪的测程一般是20000~100000nT。20000nT以下的讯号太弱,测量困难。目前质子旋进磁力仪的灵敏度约为0.1nT。(2)光泵磁力仪光泵磁力仪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磁测设备,它是以元素的原子能级在磁场中产生蔡曼分裂为基础,再加上光泵技术和磁共振技术而制成。现在以氦(4He)光泵磁力仪为例说明其原理。所谓光泵作用,是用氦灯照射气压较低的氦(4He)吸收室,产生亚稳态正氦的原子,这里原子都存在磁矩,光泵作用的结果是使原子的磁矩达到定向排列。对于氦光泵磁力仪而言,磁矩和外磁场强度F(单位:nT)的磁共振频率,有如下关系: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显然,f0的频率比核旋的频率高得多。光泵磁力仪的灵敏度可达0.01nT。(3)磁通门磁力仪早期最原始的磁通门磁力仪,是激励线围绕在最里面,外面绕讯号线圈,反馈线圈为单片坡莫合金。这种探头的缺点是基波分量大,所以后来变成双片的。这种探头,激励线圈顺接,讯号线围绕在外面,所以没有外磁场存在时,两边的基波分量是抵消的,这就突出了二次谐波分量。必须记住,磁通门只有激励到饱和,才有讯号,讯号和磁场成比例。这种双片的典型探头,现在还在用。图4-2 磁通门探头探头后来发展成闭合磁路,就是现在磁通门探头用的。最新研制的磁通门探头如图4-2所示。探头只有一组线圈,激励从两端加入,中心抽头既是讯号,又是反馈。所以,这一组线圈起到激励、讯号、反馈三种作用。如果两边的圈数相等,电感相等,分布电容相等,两边的干扰(包括基波分量)可以抵消。所以这种探头灵敏度虽低(2~4μV/nT),但非常稳定,1.8cm的探头,当激励频率为0.1~10Hz时,噪声水平在1nT。若用方波或正弦波激励,噪声水平还可以降低一些。用这种探头做成的磁力梯度仪,已经成功。磁通门磁力仪的灵敏率为0.2nT。(4)超导量子磁力仪超导磁力仪是现代磁力仪中灵敏度最高的仪器。它是以磁通量量子为基准的磁力仪,Φ0称作磁通量量子: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式中:e为电子电荷量;h为普朗克常数;Φ0只能取整数。磁通的分辨率高达10-4Φ0。利用超导电性技术、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做成的磁力仪,灵敏度可高达10-6nT,是对零磁测量的最好手段。可以测定心磁、脑磁、神经磁,是生物磁测的有力武器。超导磁力仪的量程也宽,可到几个特斯拉。另一特点是响应频率高,可从零到几十兆赫,所以可测电磁波的磁分量。这种特性使它在地球物理学中,可制成航空磁梯度仪,可用于大地电磁法和磁测深中。在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中,可以测定磁性十分微弱的岩石标本,分辨率为5×10-8电磁单位。这种仪器的探头,需要液氦的低温条件,因此,费用昂贵。20世纪末,高温超导弱磁测量也得以开展。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HTcrf·SQUID测弱磁技术已经达到了170fT的水平。超导磁力仪的灵敏度可达0.1pT。(5)磁性测定仪器磁性测定有剩磁和感磁。测定剩磁的仪器现在主要是磁通门磁力仪,美国的DSM—1数字旋转式磁力仪,英国的Mini-spin都属于磁通门磁力仪。无定向磁力仪剩磁和感磁都能测。感磁在这里,主要是指磁化率。磁化率测量仪由主机、电源及探头组成。野外探测器呈长杆形,装有振荡电路。振荡电路在长杆末端探头(传感器)的线圈里产生交变磁场,磁场强度较弱,不到100A/m。探头同时又接收处于磁场影响之内的物质返回的信息,而这一信息又与物质的磁化率成比例。信息以脉冲的形式传回主机,主机则显示为磁化率值。主机可接上微机,进行数据处理。野外测量的探头有两种类型:一种探头的传感器做成环形,直径近20cm,有点像探雷器,探测时需接触地面,有效探测深度约10cm;另一种探头的端部为尖形,直径1.5cm,必须与探测目标直接接触,或用钻头在表土上钻一小孔,把探头插入孔中测量。想要测量地表以下更深处介质的磁化率,就需使用另一种野外磁化率测量仪器,它由发射器、接收器、电子仪器和控制系统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装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它们的中间是电子仪器和控制系统。发射器发射的变化磁场(一次磁场)在地下介质中产生电流,而电流反过来又产生磁场(二次磁场),并为接收器所接收,由此可得磁场的虚、实分量。所谓某磁场分量的虚分量是指该分量与一次磁场相位相差90°时那部分磁场的振幅,而与一次磁场同相的那部分磁场的振幅,称为实分量,所以前者又称为异相分量,后者又称为同相分量。这种仪器在低频(约4kHz)工作时,测量实分量,可求得介质的磁化率,而在高频(约40kHz)工作时,测量虚分量,可求得介质的电导率。横杆的长度可以变化,亦即改变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相应地也就改变了探测的深度。2.野外工作方法(1)测网的布置及野外观测方法磁法勘探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精测三种。野外测网密度主要取决于所探测的目标,由工作比例尺来决定。普查是用于了解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划分大的岩体或了解局部构造的位置、范围及产状等,一般采用1∶20万或1∶10万的比例尺布置测网。详查是用来了解构造形态及地质体的分布状况,一般采用1∶5万或1∶1万的比例尺进行工作。精测是为了具体查清某构造或地质体的产状及赋存情况等,一般采用1∶500或1∶5000的比例尺,测点距可密到2m×5m。布置测网的原则是测线必须大致垂直构造走向和探测体长轴方向,对于近似等轴状探测体的勘探可采用方格网。密度要求一般要有2~3条测线,每条测线要有3~5个点通过异常区。磁测精度一般用均方误差来衡量,我国磁测工作采取三级精度标准:高精度,均方误差小于等于5nT;中精度,均方误差为6~15nT;低精度,均方误差大于15nT。一个工区的磁测精度,通常都是通过系统重复观测确定的。在非异常区计算均方误差,异常区和磁场梯度大的地区采用平均相对误差。在水文、工程地质工作中,磁测精度要求一般应在中等精度以上。磁测野外工作,由于磁力仪比较轻便,一般采用两人一个台组,在布置好的测网上逐点进行观测。在测区附近必须设立基点观测站,每天在出工和收工时要进行基点测量,其作用是将测区内的观测结果换算到统一的水平(校正)。另外还应设立日变观测站,以便消除地磁场短周期扰动的影响。基点和日变观测站应选择在干扰噪音小的地方。(2)观测结果的整理磁测取得的数据必须进行整理,以求出磁性体在各测点产生的磁异常值。在强磁区工作时,只要算出测点相对于基点的磁场增量就可以认为是测点的异常值。在弱磁区工作或精密磁测时,还要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各种改正。一般改正的项目有:1)日变改正,目的是消除地磁场日变对观测的影响;2)温度改正,目的在于消除因温度变化引起磁力仪性能改变而使读数受到的影响;3)零点改正,目的是消除因仪器性能不稳所产生的零点飘移。在磁测精度要求较低时,上述三项改正可一并考虑,采用“混合改正”。测区较大时,还要进行纬度改正。由于高精度磁测仪器无零点漂移和温度的影响,故无需作温度改正和零点改正。考虑到环境及工程测量中所调查的范围不是太大,一般不进行纬度改正。最后将改正后的数据绘制成各种图件,如剖面图、剖面平面图、等值线平面图等,以供定性、定量解释时使用。(3)航空磁测工作方法简介在航空磁测中,磁力仪装在飞机上,多测量ΔT值,仪器是连续自动记录的。飞行高度、测网密度依工作比例尺而定。飞行时首先按基线飞行,然后进入测线飞行。测量结果要进行各项改正(日变、零点位移、纬度、偏向、零线位置改正等),最后绘制成各种比例尺的ΔT剖面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等。

想了解一些磁法勘探的基本常识

磁法勘探的基本常识磁法勘查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简称物探)的一个重要分支。磁法勘查是以岩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研究天然磁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查是物探方法中就用最早、理论最成熟、工作最轻便、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最强的方法,也是目前矿产勘查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人类很早就发现了磁的现象。地球周围存在磁场,称地地磁场,地磁场可以近似地看作在地心处的一磁偶极子所产生的磁场,其磁化轴与地球的旋转轴大约成11.5度的交角。影响岩矿石磁性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因有磁性矿物的成分、含量、颗粒大小、结构等;外因有磁化场强、温度、压力等。大部分矿物是顺磁性的,少量为抗磁性的。分布最广的铁磁性矿物是铁的氧化物,如磁铁矿、钛磁铁矿、赤铁矿等;在硫化矿物中有磁黄铁矿;以及一些分布较广,磁性较弱的铁磁性矿物,如菱铁矿、褐铁矿等。磁力仪的介绍磁力仪可分为相对磁力仪和绝对磁力仪,也可分为地面、航空、海洋、卫星和井孔磁力仪,我国使用过的磁力仪有:悬丝磁力仪、光泵磁力仪,还有磁力梯度仪、超导磁力仪等。现在电子在力仪已完全取代机械磁力仪,观测精度也由过去的几十纳特提高到一个纳特左右,甚至更小。现在使用最普通的是河北大地探测技术有限公司的PM-2质子磁力仪、MCL-2磁通门磁力仪、MCL-5总场磁力仪、MCL-6三分量磁力仪

大牛地气田勘探配套技术

4.4.3.1 低渗透储集岩综合评价描述技术体系低渗透储集岩综合评价描述技术体系,形成多层大型岩性圈闭叠合的气田基本地质模式,为解决岩性圈闭的识别评价、低渗透砂岩储层评价、低渗透背景下“相对高孔渗”储层的发育机理、寻找天然气富集高产区带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大牛地气田在勘探中面临着储层致密、圈闭隐蔽等难题:①气田的主要储集岩层是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和上石炭统太原组的障壁砂坝,与煤层、泥岩层呈互层发育,区域构造平缓,局部构造不发育,圈闭的隐蔽性极大。因此层圈闭的识别、描述、评价就成为气田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②气田储层整体属于低孔(孔隙度主要分布于4%~12%)、低渗(渗透率主要分布(0.1~3)×10-3μm)、低产的致密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横向变化大,精细的致密储层、气层分类评价是气田勘探的基础。(1)大型岩性圈闭评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和沉积相研究是层圈闭识别识别、评价的基础,依据有利沉积相带的分布确定层圈闭的基本轮廓;其基本表达方式是一个地层单元的砂岩厚度等值线图,边界数值在各层段不尽相同;层圈闭内的主要储层能够依据地震资料确定其空间分布范围;层圈闭的边界不是一个狭窄的界限,往往是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储层或减薄、尖灭,或变得致密,含气或不含气。在对大牛地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发展完善了岩性圈闭评价技术方法,包括:●针对砂泥岩频繁互层剖面岩性圈闭识别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对比技术。●针对潮坪-三角洲-河流体系的沉积相分析技术。●针对岩性圈闭边界识别的地质-地震联合解释技术。●针对岩性圈闭勘探潜力的地质综合评价技术。层圈闭的描述随着勘探的进程和地质认识的深入在不断地修正,评价内容和准确性也会随着勘探资料的增多不断深化和提高。在鄂尔多斯盆地首次建立了以长期旋回为单元的层圈闭划分识别方法,描述了大牛地气田的基本框架和多层叠合岩性圈闭的含气分布规律。大牛地大型气田是由多个岩性圈闭复合连片而构成的(图4-35),通过多年来的不断评价,7个层圈闭的特征已经基本查清,合计圈闭资源量6000×108m3,其中6个层位已提交探明储量、总计达到3293×108m3。根据已获得的探明储量和产气能力的大小,通过对层圈闭进行综合评价,7套气层均具有勘探开发潜力,其中盒3段、盒2段最优,其次为太2段、山1段。图4-28 大牛地气田东西向气藏剖面图(2)低渗透砂岩储集岩评价通过对各层段砂岩岩性、物性、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电性和含气性综合评价,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以岩相-孔喉结构为主导参数的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分类评价方案,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储层分类的原则是:有利于区分不同产能的气层、有利于运用测录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有利于建立沉积微相与储层的关系。分类方案中包括岩石学特征、岩相与微相特征、测井相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参数(表4-7)。低渗透背景下“相对高孔渗”储层的形成机理及孔喉特征如下。大牛地气田的成功勘探表明,大面积低渗背景下形成“相对高孔渗储集相带”(指具有相对高孔隙和相对高渗透率的砂岩储层)的条件有两个:①有利的沉积相带;②有利的成岩作用,即与原始沉积环境有关的残余粒间孔隙是形成有利高产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探区内致密砂岩的孔隙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双峰特点,可以区分出正常孔隙度和异常孔隙度两种,即在正常砂岩储层孔隙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受成岩作用影响的次生孔隙总体。这两个次总体的分界在8%左右。即孔隙度超过8%的储层(渗透率大于0.5×10-3μm2)是具有相对高孔渗的储层。组成相对高孔渗带的砂岩类型主要是粗粒的岩屑石英砂岩和粗粒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参数,在孔隙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中值半径、平均喉道半径等相对较大。相对高孔渗砂岩的孔喉分布主要为单峰型,主要为中—粗喉,排驱压力<1MPa,孔喉中值压力<3MPa,孔喉中值半径>0.3μm,最大喉道半径>0.5μm、喉道分选系数平均2.62。表4-7 大牛地气田石炭系—二叠系低渗透砂岩储集岩分类评价表气田内低渗砂岩中的异常高孔隙的成因主要有两种类型:①粗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的残余粒间孔隙,成因是早成岩期自生绿泥石包壳对粒间孔的保护作用;②粗粒岩屑石英砂岩中发育的大量溶蚀孔隙,其成因与成岩晚期有机质热演化脱羧酸作用相伴生的溶解作用有关。相对于高孔渗储层的主要微相类型是辫状河心滩、分流河道、障壁砂坝,储层层电性基本特征是声波一般大于220μs/m、砂岩密度一般小于2.4g/cm3、自然伽马相对值一般小于6%、电阻率值大于100Ω·m,单层无阻流量一般为(5~30)×104m3/d。(3)低渗透气层评价技术气田上古生界产气层位集中在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分别是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均为无边底水的定容岩性气藏。7套气层分属海相障壁砂坝、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分流河道、陆相河流成因类型,具有不同的储层沉积学、孔喉结构特征;处于箱型成藏组合中不同位置的气层在含气性、流体性质、岩电关系等方面均有所差异。为此,以测试和测井解释成果为基础,建立了各种关系图版,确定了识别储层和气层的各种参数标准,并结合沉积、储层和含气性特征制定了气层分类评价标准(表4-8)。Ⅰ类气层试气无阻流量一般大于10.0×104m3/d,主要分布于气田西南部的盒3段、盒2段和山1段,构成气田最主要的高产富集区;Ⅱ类气层无阻流量(5~10)×104m3/d,主要分布于气田西南部的盒3段、盒2段和山1段和东北部的太2段,以及气田中部的各个层段;Ⅲ类气层无阻流量小于5.0×104m3/d。表4-8 大牛地气田石炭系-二叠系气层分类评价表4.4.3.2 以三大沉积体系为目的层的三维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系列以三大沉积体系为目的层的三维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系列,有效地解决了致密薄储层及煤系储层的预测问题,实现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预测由定性—半定性—定量预测的飞跃,有效储层预测的成功率95%以上。技术系列包含6项核心技术和6项配套技术,实现了有利相带预测、砂体定性和定量预测评价、有效储层识别及其含气性预测。(1)反射结构-时差分析技术以“相控储层”理论为指导,以地震高精度成像资料的精细解释为基础,利用反射结构分析、时差分析等技术确定了盒2段、盒3段中河道的宏观展布特征(图4-29),为地震相-沉积相分析奠定了基础。(2)基于波形的模式识别技术以“相控储层”理论为指导,通过测井相及相应的地震相分析,有效的预测了3套气藏的沉积相分布特征(图4-30)。(3)以振幅为主的属性优化提取技术通过研究优化筛选出了反映砂体的敏感地震属性为振幅、波形等,首次在盒2段、盒3段建立了以中强振幅、在山1段以中弱振幅以及在太2段以强峰强谷振幅为砂体发育特征的地震响应模式。结合沉积相、测井相的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该区砂体预测的精度,为砂体宏观展布特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图4-29 盒3段高产区河道预测图图4-30 太2段高产区沉积相分布图(4)频谱成像技术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是该区的一类重要的气藏。针对常规地震煤系储层识别难的特点,利用煤的低频特征,应用频谱成像技术在频率域将煤与储层有效的区分开,达到了识别煤层间储层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煤系地层发育区储层的预测问题。(5)地质统计多参数反演技术在反演方法中首次引入地质统计理论及模拟退火理论,有效地克服了模型化的影响,不仅纵向分辨率由原来的20m提高至10m左右,而且在反演剖面中储层的形态更符合地质规律,其中砂体的横向尖灭、合并分岔现象、砂体的侧向迁移特征更加明显。与未加约束的钻井相对比吻合率较高,使得该区反演的可信度向前迈进了一步。其中岩性遮挡的孔隙度反演、盒3段电阻率反演及煤系地层的含气性指示曲线反演技术和研究成果填补了鄂尔多斯北部上生界有效储层预测的空白(图4-31)。图4-31 大牛地气田盒3段高产区多参数测井-地震联合反演图(6)含气性检测技术油气高频吸收衰减及叠前AVO属性反演技术为含气性预测提供了新手段。除了将角度道集剖面中极性转换点作为含气标志外,在AVO其他属性及相关分析中,又总结出泊松比是含气的敏感属性(图4-32),为含气性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图4-32 盒3段砂体及含气砂体AVO响应特征(7)测井数据校正及标准化技术在分析造成测井曲线畸变机理的基础上,指出井眼和泥浆是影响测井资料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为此采用类比法构建校正公式并消除环境的影响,对与地震密切相关的声波和密度资料进行重点校正;同时为消除测井曲线非归一化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以电性特征稳定的标志层配合直方图分析法,对自然伽马曲线及中子孔隙度曲线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有效地解决了影响反演精度的井径及非归一化因素的影响,为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8)岩石物理特征分析技术通过对目的层的储层参数进行深入的相关分析,建立了本地区岩性、物性、含气性及弹性参数的关系式,并明确指出波阻抗不能有效的区分储层及围岩,而伽马及中子孔隙度是区分岩性的敏感参数;盒3段气藏有效储层具有较高的的电阻率、自然电位负偏及中粗粒砂岩等特征;煤系地层有效储层具有低密度和低中子孔隙度特征;弹性参数分析得知泊松比随饱和度的增大而减小,是判别含气的有效参数(图4-33);为地震和地质资料相结合开展储层和含气性预测提供了依据。(9)储层模型正反演分析技术首次应用了弹性波正演模拟技术,提高了模型正演的精度。通过正反演模型的分析,认为在目前地震主频25Hz的条件下,地震可分辨的视厚度为30~40m,叠后反演视分辨厚度可达10m左右。在振幅调协范围内地震振幅随着储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AVO角度道集特征为振幅随偏移距的增加而减小并有极性反转现象存在,极性反转点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增加逐渐向小角度移动,有效含气储层一般都在20°以内,对属性解释起到指导作用。(10)储层岩性曲线重构技术针对波阻抗不能有效区分储层及围岩的难点,在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岩性识别的敏感参数伽马与中子孔隙度重新构筑了一条岩性曲线进行岩性随机模拟反演,有效地解决了砂层识别问题。图4-33 盒3段气藏岩性特征及其含气性特征(11)煤层遮挡含气性曲线反演技术针对太原组—山西组气藏泥岩高电阻率特点,开发研制了含气性指示曲线重构技术,即用密度和中子孔隙度的气层挖掘效应,通过交会分析拟合出含气性指示曲线进行煤层遮挡的随机模拟反演,极大地促进了煤系地层的含气性预测技术,为煤系地层储层含气性预测开辟了新途径。(12)可视化技术为更准确的刻画砂体的纵向叠置及横向的变化特征,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地震属性优化及反演等结果进行了三维空间的分析及雕刻(图4-34),精确刻画砂体展布特征,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开发井成功率。致密碎屑岩隐蔽岩性气藏的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是在大牛地气田的勘探开发攻关过程中逐步完善形成的,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复杂岩性气藏的储层及含气性预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根据预测成果提交了大量井位,在勘探开发中得到充分验证,砂体预测的精度由20m提高到10m左右,有效储层预测精度在95%左右。图4-34 有效储层反演的可视化追踪4.4.3.3 针对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工程地质特征的以大型水力加砂压裂和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工艺为主的工程工艺技术系列针对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工程地质特征的以大型水力加砂压裂和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工艺为主的工程工艺技术系列,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单井产量。(1)优快钻完井工艺技术有效地保护了储层,大幅度提高了机械钻速,缩短了钻井周期,降低了钻井成本。A.形成了适合于低压低渗碎屑岩储层的钻完井液体系。a.形成的屏蔽暂堵技术在探井中广泛应用,有效地保护了储层:通过屏蔽暂堵机理分析、暂堵模型以及大牛地气田致密碎屑岩储层孔喉分布特征的研究,确定了气田的屏蔽暂堵方案及暂堵配方,屏蔽暂堵钻完井液的暂堵粒子完全覆盖了储层孔隙喉道和裂缝宽度范围,可以保护储层喉道直径范围0.1~15μm、保护裂缝宽度的范围5~160μm,适应大牛地气田对致密碎屑岩储层进行屏蔽暂堵的要求,在大牛地气田勘探井中推广应用,对气层的发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应用效果表明:●降低了气层表皮系数,山2段气层和盒3段气层压前气产量有所提高。实施屏蔽暂堵技术井的表皮系数平均值为2.82,最高值仅7.77,远远低于2001年底前非屏蔽暂堵井的表皮系数平均值19.14;山2段气层和盒3段气层的压前平均气产量有所提高,其中山2段气层平均气产量提高了3.8倍,盒3段气层气产量提高了1.6倍。●提高了井壁稳定性,降低了井径扩大率。统计结果表明未进行屏蔽保护的井,全井平均井径扩大率达29.31%,目的层井段平均井径扩大率达16.49%。而实施屏蔽暂堵的全井平均井径扩大率为17.65%,比未进行屏蔽暂堵的井缩小了11.66个百分点。目的层井段平均井径扩大率为10.32%,比未保护的井缩小了6.17个百分点。●为提高了测井质量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气层识别。通过提高井壁稳定性和井眼的规则性,改善了井下数据采集环境,使砂层段的测井曲线不规则跳、抖动减少,提高了曲线的可视性和纵向分层能力,从而使储层岩性、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提高了解释精度,为及时准确发现气层提供了保障。b.建立了低伤害钾铵基聚合物钻完井液体系,在开发井中有效地保护了储层。通过钻井液配方的筛选和钻井液性能的优化以及钻井完井液动态损害实验,所筛选的钾铵基钻井完井液体系对储层的伤害深度浅,伤害低,平均渗透率恢复值大于70%,达到了保护储层的目的,该套钻井液体系在大牛地气田开发井中广泛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提高了井身质量:使用钾铵基聚合物钻井完井液体系二开井段和目的层段满足了钻井工程对井身质量的要求,平均井径扩大率二开井段≤15%,目的层段≤10%。●降低了完井液成本:低伤害钾铵基钻井完井液体系其材料费用比钾铵基暂堵钻井完井液体系降低52.10%;比两性离子暂堵钻井完井液体系降低58.34%;比聚醚多元醇钻井完井液体系降低46.69%;比天然高分子钻井完井液体系降低41.79%。●改善了井下数据采集环境:钾铵基钻井液体系的使用提高了井壁稳定性,井眼规则、钻井液滤失量小,侵入深度浅,改善了井下数据采集环境,为测井质量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发现和识别气层。B.形成的优质快速钻井技术提高了机械钻速,缩短了钻井周期,降低了作业成本,减少了储层污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钻头选型,优选出了适合大牛地气田不同层段的钻头类型,经过井身结构、钻井参数等优化,形成了优质快速钻井技术,使得全井平均机械钻速大幅度提高,技术实施前平均机械钻速为6.69m/h,技术实施后平均机械钻速提高到10.34m/h;技术实施前的平均钻井周期33.72天,技术实施后平均钻井周期缩短到21.05天。C.防窜固井技术解决了长气层段的固井问题,为多气层改造提供了保证。大牛地气田纵向上气层分布广、跨度大,固井封固段上至二叠系石千峰组下至奥陶系马家沟组,个别井段易漏和固井后易气窜。通过水泥浆体系配方优选,形成具有早高强、低失水、初始稠度低、稠化时间短等特点固井水泥浆体系,该体系具有较好的防气窜和防漏失性能。通过进一步优化固井设计和工艺,固井质量大大提高,优质率达92.7%,合格率为100%,为后续施工作业奠定了基础。(2)形成的以大型压裂、不动管柱分层压裂为主的储层改造工艺技术增大了泄气面积、实现了储层均衡改造,提高了单井产量和储量动用程度A.低伤害羟丙基瓜胶水基液氮伴注压裂液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问题,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满足大牛地气田气井加砂压裂的需要。由于储层具有致密、低压、高毛管压力等特点,易受入井液的污染,通过压裂液添加剂的筛选、压裂液综合性能评价,形成了针对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的压裂液体系,具有低滤失、低残渣、易携砂、低伤害等特点,满足了大牛地气田的压裂需要。B.优化压裂施工设计,形成以大型压裂为核心的压裂工艺技术,扩大泄气面积,提高了单层产能。针对气田储层特点,将裂缝三维延伸模拟技术应用于压裂施工设计,从地层条件出发,以最佳的压裂效果为目标优化设计,依据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力压裂裂缝模型,通过不同裂缝长度下产量的变化以及不同裂缝导流能力和铺置浓度对压裂井产量的影响分析,同时根据净现值、动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建立的气井压裂经济评价模型进行设计优化,优化出了适合于大牛地气田的裂缝长度和加砂规模,从而确定了以大型压裂为核心的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突破了上古生界低渗储层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压裂的认识。尤其针对盒2段、盒3段气层,平均加砂规模大于80m3,平均无阻流量达到9×104m3/d。C.形成的不动管柱连续分层压裂工艺技术,实现了对多层叠置气层的均衡改造,提高了单井产能。针对多套气层叠置的储层,开展了不动管柱连续分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通过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工具的优化选型和试验,形成了一套不动管柱连续分层压裂工艺技术,并在多气层叠合区推广应用,成功率96.55%,有效率93%,平均单层加砂40.88m3,单层最大加砂71.2m3,平均无阻流量6.02×104m3/d,最大无阻流量33.12×104m3/d,较相同储层条件的单井产能明显提高。不动管柱连续分层压裂工艺在大牛地气田的成功应用,实现了气层的均衡改造,也缩短了压裂投产的作业时间,与逐层上返进行两层压裂试气相比,作业时间缩短了将近三分之二,加快了施工作业进度;降低了压裂作业成本。

谢申克的勘探设备在哪

洞穴中的一处角落。魔兽世界中游戏中谢申克的勘探设备在洞穴中的一处角落,在卡利姆多的“纳塔利斯”地图,中立城市“加基森”中,会接到一个名叫谢申克的救赎任务。

第五人格勘探员朱褐石怎么获得

第五人格勘探员朱褐石获得方法如下:1、在第六赛季在赛季精华1中抽取勘探员金皮,即可免费获得勘探员;2、在之后勘探员上架商城之后,可使用线索购买。勘探员背景坎贝尔从一场可怕的矿难中幸存了下来,他的其他工友却没有他的这份幸运。灾难没有击垮他,却让他变的更加阴沉、寡言。他靠着从矿难中获得的陨石磁铁,从一名矿工转行为了一名地质勘探员,除了为了赚取更多的报酬外,也想远离矿井下深不见底的黑暗。

“朱夏油气勘探地质理论应用研讨会”总结

戴进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副秘书长)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受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周玉琦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周佰修的委托,对会议进行总结。1 会议概况“朱夏油气勘探地质理论应用研论会”,于2000年11月25日~27日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实验地质所召开。新老专家济济一堂,既有德高望重的院士老专家,又有国内石油界的后起之秀。这次会议是一次学术论文水平高、参会人员层次高、涵盖内容丰富、参会单位面广的、紧张的、愉快的、成功的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三大石油公司的代表、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代表、有来自北京等11所高校的代表、有来自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调局和青岛海洋所的代表。特别是我们还请到了朱夏先生的夫人华东师范大学的严重敏教授,请到了中科院院士刘光鼎先生、田在艺先生、任纪舜先生和张国伟先生。金庆焕院士虽因事未能到会,但专门打来电话向会议表示祝贺并请假;朱夏先生的弟子严跃骏博士专门从美国发来E-mail,向会议表示恭贺;朱夏先生的同事和战友、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塞风同志不顾年迈和初冬之寒,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会议;还有许多未能与会的老专家们分别以论文或电话的形式向朱夏先生表示缅怀之情,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这次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46个单位,共有12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71篇,会上宣读交流42篇。会议历时三天,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会议议程和任务。2 会议主要成果(1)会议缅怀了朱夏先生崇高的爱国奉献精神和治学严谨、勇于创新、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大家深深懂得,朱夏先生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毅然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5年又自动请缨到大西北,为开拓祖国的石油勘探事业、寻找油田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岁月,正是由于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大家一致认为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2)会议回顾了朱夏先生对建设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建设大庆油田作出的突出贡献。不少讲话和论文对朱夏先生的人格、为人、学术思想进行了缅怀,与会者深受启发,获益匪浅。(3)会议对朱夏先生提出的研究盆地的3T-4S-4M工作程式进行了研讨,认为朱夏先生的这一理论对全面分析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分析地球动力学作用及其含油气性这一系统工程具有长远的指导性的意义。许多论文以此为指导,报告了近年来作者们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比如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突破、渤海蓬莱19-1油田的突破、北滩海油田的突破、塔里木盆地的突破、吐哈盆地的突破、四川盆地的突破等,无一不与朱夏先生在含油气盆地方面的理论相联。又比如东海—冲绳海槽—菲律宾海剖面的双船反射地震成果,这是一项真正体现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它为东海油气田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这些令人振奋的成果,可以告慰朱夏先生“在天之灵”。(4)这次会议大多数的论文是反映我国各大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最新研究成果的。遵循朱夏先生把沉积盆地划分为不同的原型的思想,在当前我国油气勘探第二次创业中尤为重要。大家认为必须把勘探的范围扩大到前新生代盆地,要加强研究“叠合盆地”、“残留盆地”等改造后的盆地。会上有的论文强调了要把古生界地层作为油源层,以中、新生界作为储层,扩大华北的勘探前景。还有的论文指出了渤海及其周围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重要的油气前景,许多论文还分析了中国南方残留盆地的含油气前景。(5)反映在含油气盆地研究论文中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含油气系统的研究。结合渤海湾、东海等油气田的情况,有的论文探讨了成藏作用和成藏条件问题,研讨了动态成藏系统的问题。(6)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朱夏先生就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进行盆地模拟的设想。这次会议的论文中,有不少篇就是根据朱夏先生提出的3T-4S-4M盆地研究的工作程式,从盆地到圈闭进行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运聚史等四史的模拟,这些成果反映了近年来在含油气盆地研究定量化方面的进展。这次会议发言者制作的幻灯片优美,有的还配以动画,令听众耳目一新,这也是计算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效果,是科技进步的表现。(7)会议有的论文还涉及煤成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的问题。此外,有几篇论文还介绍了我国油气勘探的现状,基于目前原油产供的情况,建议有关决策者进一步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增加后备储量,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总之,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都反映了朱夏先生的活动构造历史观,指导了各大油气盆地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盆地研究TSM工作程式,正在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使当前盆地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这一切说明朱夏先生的理论和学术思想正在得到发扬光大。3 会议存在的不足和建议虽然这次会议是非常成功的会议,但是,本次会议还是存在一些令人感到缺憾的地方,主要是,在会议安排上时间太紧张,使有些想要发言的同志来不及发言,或发言者山于时间限制不能尽兴,也未能在会上安排充分讨论。在此,我既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又代表会议组织者——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并对大家在会议期间给以充分的合作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参会者对无锡实验地质所对会议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同行,会议就要结束了,大家可能还有未尽之言,愿我们新世纪再相会。明天,大家将要外出考察,自古江南地灵人杰,祝大家高高兴兴,旅途顺利!谢谢!

如何确定勘探工程间距和矿床勘探型别

如何确定勘探工程间距和矿床勘探型别 勘探工程间距和矿床勘探型别是按矿床所属勘探型别确定的。而矿床勘探型别则是总结以往各类矿产勘探经验,按矿床地质复杂程度和勘探难易程度划分的。 合理的工程间距是勘探工程数量多少和所探求储量精度的决定因素。中国现行的矿产储量分级划分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并按工程对矿体和地质构造的勘探控制程度、矿石质量等的研究程度,将储量分为A、B、C、D四级,A级由矿山生产部门求得作为开采依据,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级储量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对于探求某一级别储量所采用的勘探工程间距是按矿床所属勘探型别确定的。而矿床勘探型别则是总结以往各类矿产勘探经验,按矿床地质复杂程度和勘探难易程度划分的。划分矿床勘探型别的依据是矿体规模的大小、形态结构的复杂性、厚度稳定性和主要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及地质构造的破坏或影响的复杂程度等。根据上述因素将每类矿产分为若干勘探型别,对每种型别求取某种级别储量时的工程间距做了具体规定,供矿床勘探时参照使用。这项规定也是矿产储量委员会验收勘探地质报告时衡量对矿体(床)勘探控制程度的要求和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对十多种矿种进行了开采结果与勘探成果的对比,总结了过去勘探工作的经验教训,修订和编制了相应的矿种地质勘探规范,作为目前划分勘探型别和确定合理工程间距的参照依据。 桩基工程勘探点的间距和深度如何确定 1初步勘探在重点工程部位及控制工程勘探 2详勘,按照工程等级,例如特大桥工程,每个桩位都要勘探 3补勘,对于桩基,依据入巖深度和地域特点,结合详勘。 资源勘探工程排名 你好,这个专业是地质行业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可以达到200%以上。目前国家对于矿山开发还是很支援的,特别是国家短缺的稀有金属矿,一些金属矿,非金属矿。本人地质的。 勘察技术与工和资源勘探工程的区别 勘察技术与工程实际接近工程质勘察或岩土工程勘察准备建设工程专案质条件勘察工程建设服务 资源勘查通俗说找矿至于铁、铜、金、煤、石油、水都 勘察勘 如何确定桩基础勘探孔的深度,如何确定桩基础勘探孔的 勘察孔的间距要按勘察规范来确定,勘探孔的深度需要参考柱底力和图层应力现场确定。 高层建筑勘探点的数量,间距和深度如何确定 单幢高层建筑的勘探点数量,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不应少于5个,乙级不应少于4个。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少于2个。 根据高层建筑勘察等级,勘探点间距应控制在15—35m范围内,并符合下列规定: 1甲级宜取较小值,乙级可取较大值。 2在暗沟、塘、浜、湖泊沉积地带和冲沟地区;在巖性差异显著或基岩面起伏很大的基岩地区;在断裂破碎带、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勘探点间距宜取小值并可适当加密。 高层建筑详细勘察阶段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 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对于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在不具备变形深度计算条件时,可按式(4.1.4-1)计算确定: dc=d十αcβb(4.1.4-1) 式中dc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m); d--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埋置深度(m); αc——与土的压缩性有关的经验系数,根据基础下的地基主要土层按表4.1.4取值; β—与高层建筑层数或基底压力有关的经验系数,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可取1.1,对乙级可取1.0; b--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宽度,对圆形基础或环形基础,按最大直径考虑,对不规则形状的基础,按面积等代成方形、矩形或圆形面积的宽度或直径考虑<m)。 3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适当大于主要受力层的深度,对于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可按式(4.1.4-2)计算确定: dg=d十αgβb(4.1.4-2) 式中dg--一般性勘探孔的探度(m); dg——与土的压缩性有关的经验系数,根据基础下的地基主要土层按表4.1.4取值。 (有不详细之处你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这个标准。 JGJ72—2004;J366—2004) 如何确定高层建筑勘探点的数量,间距和深度? 按规范要求 高层建筑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一般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到稳定地层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 数量规定 一、每一单体的一级高层建筑,勘探点数量不应少于6个,二级高层建筑不应少于4个; 二、当建筑物平面为矩形时宜按双排布设,为不规则形时,宜按突出部位角点和中心点布设; 三、在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型变异较大处,宜布置适量勘探点; 四、勘探点间距一般为15~25M,一级高层建筑可取较小值,二级高层建筑可取较大值,为准确查明暗沟、塘、浜等异常带,勘探点间距还可适当加密; 五、在岩溶发育地区,勘探点应适当加密,必要时可按每个柱基下布置勘探点;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区,勘探点间距可取本条四款中的较小值; 六、为降水设计需要,必要时应布置查明地下水流速、流向和进行水文地质引数测试的专门勘探点; 七、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宜为全部勘探点总数的1/2以上。 勘探线间距与勘探孔间距有什么不同 1、勘探线间距与勘探孔间距的主要区别在于:勘探线间距是断面之间的距离,而勘探孔间距则是打孔的孔间的距离。 2、勘探线间距的计算:以两条勘探线上的钻孔为例,比如勘探线1上钻孔1的座标(x1,Y1),勘探线2上的钻孔2座标为(x2,y2),则两孔间的距离则为L=sqrt((x1-x2)*(x1-x2)+(y1-y2)*(y1-y2))。勘探线与正东方向的夹角为α,则两钻孔连线与勘探线间的夹角为β=90°-α-arctan((x1-x2)/(y1-y2)),两勘探线间的垂直间距D=L*sinβ。 3、勘探孔间距的布置:应布置在反应堆厂房周边和中部,当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较复杂时,可沿十字交叉线加密或扩大范围。勘探点间距宜为10~30M。 勘探孔间距离的确定是根据勘察阶段和什么来确定的 根据建筑物结构形式,岩土均匀性较差是要加孔。具体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6。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