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结合当下经济形势,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治理(论述)  (一)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当经济运行中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时,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抑制过旺的总需求。  1.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发行来降低流通中的货币量来抑制通货膨胀。  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二是提高利率。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抑制通货膨胀。  运用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和收入减少,从而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  二是削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消除财政赤字、平衡预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  三是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二)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指通过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控制一般物价的上涨幅度。  这种抑制性的收入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工资、价格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冻结工资和物价。工资、价格管制通常采用道义劝告和指导、冻结工资等手段进行。  (2)利润管制。利润管制是指政府强行限制大企业或垄断性行业的利润,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收入指数化政策(减轻通胀的分配效应)  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联动政策,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让工资、利息、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益部分地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  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论述)  一、货币政策手段  2006~2007 年央行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胀。  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先后提高准备金率15 次,仅2007年就达到10 次,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年底的14.5%。2008 年上半年又先后5 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 月份上调至17.5%。  2.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2006 年4月28 日到2007 年12 月8 日8 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仅2007 年一年就先后9 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007 年初的2.52%上调至4.14%,累计上调1.62 个百分点;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 个百分点。  3.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自2003 年4 月启动发行央行票据以来,发行量就逐年扩大。2005~2007 年每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数额分别为2.79 万亿元、3.65 万亿元、4.07 万亿元。  4.运用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手段。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手段,调节货币供求,稳定物价上涨。央行频繁的加息行为反映了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5.结果遗憾的是央行采取的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07 年5 月至2008 年8 月,广义货币量M2增速仍然高位运行。我国延续多年的“高通胀,高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6.调整不到位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没有看清。此次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上型,而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成本推动的作用,也有结构性特征,而且还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新特点。使用单一的“数量型”政策工具难以解决各目标,同时证明了主要用于调控短期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综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二、汇率政策手段  1.国际热钱流入的原因: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导致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原因。这些热钱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可利用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带来了更大不确定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  2.改变以往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元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美元贬值,我国庞大的以美元标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大幅缩水。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机制。  3.“小幅快跑”可以尝试。有关学者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度必须在稳步上升的前提下,加快升值节奏,人民币升值既要改变一开始的“小幅慢走”,又不能跑得太快,“小幅快跑”是可以尝试的新措施。我国需要继续深化汇率管理体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4.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也是汇率政策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汇率机制,在此次危机来临时显现出其不足。因此,需要改变汇率一味的单一升值趋势,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汇率在合理的区间上下波动,增加汇率的灵活性。例如,当国际经济环境不佳时,我们可以采取适当贬值的手段。  5. “超主权货币”。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货币”的观点,他希望IMF 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三、财政政策手段  1.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 年各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央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成效有限,货币发行量仍高于经济需求的货币量,但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却更加有效。财政政策不仅可以调节需求,对供给方面也能产生影响,而且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  2.此次通货膨胀中农产品涨价是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政府提高价格管制能力,尤其要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价格。四个方面:  (1)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生产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证国内的粮食供应稳定;  (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用科技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规模化、机械化,真正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4)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政府应加强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4.政府需要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给予企业和居民各项财政补贴。  针对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可以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使贸易不平衡问题得以缓解。  对于流进我国的热钱,可以采取征收托宾税的办法,防止资本市场膨胀带来的通货膨胀,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  针对成本和结构型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税率,同时对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企业,如粮油面、石油、电力等给予财政补贴,以减轻这些企业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5.通货膨胀还会对居民产生财富效应,尤其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最大。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要把财政支出不断地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财政收入的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有好又快发展。

大学生如何看待2012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放缓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需求疲弱。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增大,新兴经济体国家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又趋低迷。在目前严重的欧债危机条件下,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二次触底。从目前几个大的经济体发展来看:1、美国经济复苏显著放缓。2011年前两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分别增长0.4%和1.0%,远低于2010年各季度增速。虽然美国使用了刺激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但在高的失业率条件下,个人消费持续疲弱,刺激性政策的效应减弱,无法有效接续经济增长动力。2011年一季度美国消费按年率仅增长0.4%,为经济复苏以来最低水平;前两季度投资增速分别仅为3.8%和6.4%,远低于去年同期31.5%和26.4%的水平。二季度出口按年率仅增长3.1%,也创下自复苏以来最低水平。目前,美国失业率仍在9%左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欧元区经济欧元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加剧。尤其是受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深化因素的影响,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仅为0.2%,明显低于一季度的0.8%。三季度以来,欧元区主债危机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严重乏力。同时,欧元区各国经济走势分化更加明显。虽然德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工业产出指数7月环比增速高达4.1%,但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国工业产出指数7月环比进一步下降,降幅分别为0.7%、0.7%和3.0%;欧元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7月失业率高达10%,其中西班牙失业率升至21.2%,为金融危机后的最高位。3、日本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连续负增长,但逐渐呈现好转迹象。由于地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日本生产设施严重损坏和电力供应短缺。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9%,出口大幅下降,对外贸易顺差减少;二季度经济延续下滑态势,环比负增长0.5%,其中,出口降幅环比高达4.9%,对外贸易转为赤字。随着地震造成的供给端约束逐渐消除和灾后重建展开,日本经济逐渐呈现好转迹象。工业生产4、5、6月持续环比正增长,7月工业生产排除季节性因素已恢复至震前水平;出口在3、4月环比分别下降8.0%和7.0%后,5月开始恢复环比正增长,7月已接近震前水平。同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渐恢复,私人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共投资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而增加,二季度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日本经济仍未走出通货紧缩的态势,8月数据显示,扣除生鲜食品的消费物价指数一季度和二季度同比下降0.8%和0.3%。4、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普遍回落。随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和全球经济增速趋缓,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出现回落。巴西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低于一季度的4.2%;印度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一季度7.8%的增长率,为18个月以来最低;俄罗斯二季度GDP同比增长由一季度的4.1%下滑至3.4%;墨西哥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为3.3%,为2009年四季度以来最低。二、2012年世界经济走势展望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认为世界经济处在新的危险阶段。从发展态势看,虽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深化,甚至拖累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有可能引发世界经济二次触底。但如果有关国家携手积极有效应对,明年世界经济仍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1、美国经济仍将保持缓慢复苏、低增长态势美国经济复苏仍将保持缓慢态势。首先,受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通胀率上升影响,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下降。今2011年前两季度,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按年率分别增长1.2%和1.0%,明显低于去年各季度增速。8月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44.5,为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次,受经济整体不景气影响,投资者信心不足,二季度美国CEO信心指数由一季度的67大幅降至55。7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50.9,为2009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10月份,国际组织、美国政府、经济学家和大型商业机构都下调了对美国经济2012年的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国经济2012年的增速预测为1.8%;美国白宫预算与管理办公室预测增速为2.6%;费城联储发布的经济学家调查预测增速为2.6%;花旗银行为2.1%。从目前形势来分析,美国经济2012年陷入大幅度衰退可能性不大。第一,去年10月以来,美国消费者信贷按年率一直保持正增长,今年7月已接近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扩张;第二,今年3-7月,美国房价已连续5个月保持上涨态势,房价回升有助于提升消费能力和投资信心,减少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损失;第三,今年4月以来,美国工业生产一直保持扩张态势,7月工业生产指数和产能利用率提升都较为明显;第四,美国银行体系状况逐步改善,今年前两季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分别实现3.6%和15.2%的正增长;第五,美国刺激性财政政策获得新的空间。今年8月2日国会提高联邦政府举债上限,为美国政府继续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创造了条件。9月8日奥巴马总统推出4470亿美元的就业创造计划,拟从减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为美国经济继续注入动力;第六,美国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态势,美联储已宣布延长4000亿美元的国债期限,未来美联储仍有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放宽货币环境的可能性。2、欧元区债务危机加剧、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二季度以来,欧元区经济受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南欧诸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因素影响,经济信心指数持续下滑,8月为98.3,较7月下滑了4.7,今年以来首次低于长期平均水平(100),在17个成员国中,只有德国的经济信心指数高于长期平均水平。因此,随着目前债务危机的加剧,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速较2011年将明显回落,下行的风险加大,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3、日本将缓慢复苏、经济有望实现低增长虽然2011年日本经济仍将出现负增长,但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带动下,日本经济有望逐步缓慢复苏。日本央行预测,经济从2011年3季度恢复环比正增长,4季度开始进入温和复苏轨道,但日本经济仍面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日元升值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经济复苏缓慢,有望实现2%左右的低速增长。4.新兴经济体增速仍将继续、但增长速度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给2012年新兴经济体增长带来下行压力。巴西央行预测巴西2012年经济增长率为3.9%;墨西哥银行最新估计2012年经济增长率将为4%左右;亚洲开发银行在9月报告中,将印度本下一财年增长预测8.3%。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在放缓,但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减弱将抑制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这将有利于缓解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经济过热,加之发达国家延长低利率货币政策执行时间,新兴经济体有可能适度放松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普遍显著好于发达国家,刺激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从目前看,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2012年有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目前仍然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过早放松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泡沫过度积累,目前货币政策仍坚持偏于紧缩,但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2012年有可能适当调整目前偏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分析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大的形势处于缓慢性复苏、低增长态势。

分析我国2012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 政府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措施

一、我国经济形势展望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基本得到控制,2011年第四季度通胀率走入下行通道,11月通货膨胀率为4.2%,可见我国的通胀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展望2012,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很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震荡;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毕吉耀等,2011)。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张立群(2011)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呈下行态势,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进入2012年后,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平稳降低,受世界经济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当然也存在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困难和就业问题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1)总结,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步伐放缓,呈现出“经济增速逐季回落、通胀压力高位回缓、经济泡沫逆转、资源错配加剧、金融风险上扬与结构刚性持续的局面”。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CQMM )课题组(2011)使用预测模型得出,2012年, GDP增长率可能回落至9. 45% ,CPI预计将维持在4. 55% 的水平。 我们认为,在进入2012年以后,通胀并不像之前那样是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但基础还不牢固,仍有继续影响的可能。因此,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和外围环境都面临一个严峻形势,应当对于增长情况赋予更多的关注。在国内经济中对民生和经济总量有重要影响的房地市场调控已经取得成效,从经济的长远健康角度而言,目前的房价仍具有泡沫成分,房地产市场调控在2012年仍然重要。(一)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率虽然回落,但通货膨胀的危险犹在。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进入2010年以来,通货膨胀就开始成为经济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2011年7月CPI甚至达到了6.5%的峰值,之后在中央大力的调控治理下虽然开始走入下行通道,但参考09年末的形势,在11月CPI和PPI数据虽然都处于低位,并不意味着来年的通货膨胀可以完全放松。随着美国继续推行小规模的国债购买计划,并长期将名义利率维持在低位,全球的流动性仍然充裕,这部分流动性是否会向我国传导,仍是一个重大问题。纵观2012,通货膨胀仍然是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其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二)增长问题1.外围环境仍然不稳定 2012年,欧元区国家将迎来一个还债高峰,欧洲债务危机将继续发酵,为应对欧洲债务危机,欧元区国家将被迫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据统计,欧洲债务危机主要国家在明年2-4月会有大量债务到期,债务违约风险将会集中凸显,欧洲能否就此问题达成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并将其对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降至最小化,将是2012年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驱动事件。 欧洲的债务危机已经通过金融市场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传导,在美国、日本等经济体本身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观察2000年以来数据,可以发现,出口一直是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借鉴2009年的经验,如果我国的净出口表现不理想,那么投资就担负起了保持经济增长的重担,这样与历史数据相比过高的投资拉动额,对之后的经济会有一个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总体态势下,2012年我国出口将受到严重挑战,而“外向型经济”也将受到重大的影响,经济增长总体情况并不乐观。2.中国经济的内部制约因素 除去国际环境的外生影响,随着我国经济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素相对价格体系也随之在迅速调整。(1)劳动力成本上升目前我国各地都出现了工资上涨的情况,特别是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热门行业。苏剑(2010)通过依据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作用来进行研究,发现以“民工荒”为特征的特定市场劳动力短缺将是今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的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劳动力无限供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然而,在工资上涨的压力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的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的竞争力将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调整;其次,劳动力及价格的上涨对于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物价控制等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2)房地产泡沫 房价泡沫是金融危机的主要来源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为泡沫资产的温床,其中仅2009年,从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价几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几乎毫无效果。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仍然按照一个平稳的增长速度进行,这说明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的泡沫化的趋势。进入2009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东等过剩流动性的目标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全国平均值。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28.73元,这就意味着一名平均收入水平的北京市民一年的工资并不能够在同期的北京购买1平方米的房子。房价水平与收入水平脱钩,正是房地产出现泡沫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目前,虽然房地产销售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但是我国的商品房销售增速已经开始下降,这些都说明房价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应继续加强调控。与此同时,房价下跌将导致我国房地产投资的下降,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可能性加大。同时,由于刚需商品房的替代品——“保障房”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商品房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得到一部分的缓冲,但由于房地产的高产业关联性,房地产“去泡沫化”给2012年带来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不容忽视。二、政策目标选择(一)调控政策总体目标的选择 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所谓“稳中求进”,就是在巩固价格水平稳定这一成果的情况下,实行调整性的政策组合促进经济的增长。张立群(2011)对此的解释是统筹协调好控物价、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之间的关系;孙学工、樊彩跃(2011)认为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提高重要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寻找新的增长点。 我们认为,2012年我国应警惕通货膨胀,以保增长为主要政策目标,同时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挤除房价泡沫。因此,我国2012年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保增长、抑通胀、控房价。(二)引入供给管理的总供求分析框架 目前的宏观调控理论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和抑通胀二者之间只能保证一个,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想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而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就得忍受高失业。这是需求管理必然的结果。实际上,有一些政策措施是能够同时保增长、抑通胀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税收的措施就是如此。降低生产成本和税收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刺激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加供给,稳定物价,这就同时达到了保增长、抑通胀的目标。这种政策被称作“供给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与以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特征的“需求管理政策”不同,后者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同一时期只能保证一个,而且在实现一个目标时必然以另一个的恶化为代价。 苏剑(2008)、刘伟和苏剑(2007)探讨了供给管理在短期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许多人认为,供给管理政策只适应于长期调控,不适合短期宏观调控。在他们看来,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这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的规模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都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因此在短期内总供给是无法调控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正是由于供给管理政策的长期性特点,使人们对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视仅限于其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而对供给管理政策的短期调节效应没有予以充分承认。事实上,供给管理政策不仅能够,而且经常被运用于调节短期经济波动,只是不被人们关注,或者不被视为供给管理政策,被想当然地看作需求管理政策了。总供给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决定的,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却是可以由政府在短期内调控的,政府只要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因此,供给管理是可以用于短期调控的。 苏剑(2008、2011)指出,调节短期经济波动经常运用的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财政政策,比如针对企业的税收政策,减税意味着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实际利润上升,其效应相当于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2)要素价格政策。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比如能源、原材料价格、利率等,都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要素价格政策的一种。(3)第四,行政、法律手段。这些手段影响企业在某一市场的准入条件和审批手续办理的难易程度,因此可以达到调节某一行业的总供给的目的。(4)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政策,比如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深化改革等等,都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三、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一)宏观政策组合 在进行政策设计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下滑虽然有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要想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只要稍稍放松政策紧缩力度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幅度的刺激措施。否则就会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的局面,房价调控和抑制通胀的成果就将毁于一旦。因此,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应采取“稳中求进”的方针。在这一大背景下,为了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控房价三个目标,我们认为我国应该采取以下的政策组合。1.货币政策:“总量稳健、定向扩张” 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的总规模,防止流动性在2011年紧缩后的大规模扩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和房价,并以定向扩张的货币政策扶持小微企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企业和项目。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基本偏紧,但是是全面性的偏紧,所以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运营问题。因此进入2012年以后对经济中的流动性应当进行有目的的倾斜,通过利率政策和信贷政策等,对小微企业以及其他符合长期目标的企业予以定向宽松。2.财政政策:以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为主,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总的方向应该是扩张性的,但以供给管理(尤其是降低企业税收)为主。大型的国家财政购买计划可能会使得目前已经过剩的部分夕阳产业再度扩张,不利于经济总体的结构转型和长期稳定增长。而且如果实施大规模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还可能使经济陷入新一轮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降低企业税收一方面刺激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供给,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而供给的增加又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因此这种政策能够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目标。3.实现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 任何改革措施都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改革措施影响总需求,有些改革措施影响总供给,在宏观调控中应该积极、充分地利用体制改革的有利效果,既推进改革,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跟降低企业税收一样,一些体制改革措施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刺激供给、抑制物价,有助于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目标。(二)具体调控措施1、供给管理层面(1)降低企业税费 在短期供给管理政策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自然是减税。为了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应当降低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就相当于企业的成本,因此减税就相当于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降低企业税收和降低个人税收虽然都是减税,但对经济的影响不一样。降低个人税收通过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因此是需求管理政策;这种政策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却会加剧通货膨胀。但降低企业税费是供给管理政策,企业能够在原材料位于高位的情况下维持其原售价,同时又提高了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激励,从而一方面稳定了物价,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减少企业生产税费不仅仅从生产成本角度减低了企业的成本,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而言,减税政策一方面压缩了税收机构的运行成本,降低了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干预,减少了政府规模、另一方面也同样减少了企业的缴税成本,能够为企业正常运营管理节约更多的经费,激发企业内部管理活力。降低企业税收降低针对企业的各种税收,尤其是要大幅度降低微型企业的税收。我国最近在某些地区试点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提高这些税收的起征点的做法就是这种政策。(2)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显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很高,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1]。其中很大比例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垄断收费权(过路费、过桥费)使得物流业成本居高不下。 实际上,降低物流成本这种政策我国近年来一直在采取,但仅主要针对农产品,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扩大到所有产品的流通过程。由于一国的总生产成本肯定小于其国内生产总值,因此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肯定大于18%。因此,如果把物流成本降低10%,就会使我国的总生产成本降低至少1.8个百分点,假定这会一比一地反映在价格上,那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下降至少1.8个百分点。在执行上,政府只需要出台一个降低高速路收费标准的规定就行了,不会增加政府的额外财政支出。因此,这种政策的效果应该非常好。(3)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其他辅助方法 降低企业注册门槛,鼓励各种创业活动,尤其是对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更应如此。改进工商管理,简化行政管理环节,降低行政性收费标准,免去可以免去的各种收费。加强和改善经济方面的立法、司法、执法,增加这些方面的透明度,提高执法、司法公平,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同的履行,尽可能降低经济纠纷出现的可能性和处理经济纠纷的成本。(4)实行以猪肉价格为主的肉禽价格保护制度 我国近期的通货膨胀中,食品价格占到了很大一部分,通过观察09年12月以来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均基本上高于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在通货膨胀高企的时期,居民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大于CPI,峰值达到了33.6%的涨幅,相对应的,本期CPI指数也到了6.5%的峰值。因此可以认为,肉禽价格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考虑到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在肉禽价格的上涨中,猪肉价格对CPI上涨率起到了主导性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对猪肉等肉禽价格的管理措施存在问题。以猪肉为例,在价格上涨时,政府出手稳定价格;而在价格下跌伤及养猪者时,政府并没有采取相适应的措施。肉价涨时政府打压,肉价跌时政府不管,其结果,肉价波动的风险大部分由养猪者承担,这种做法严重打击养猪者的生产积极性,其结果是肉价下跌时,养猪者大幅度减少生产,使得下一期猪肉价格大起;肉价上涨时,养猪者不敢大幅度增加产量,结果肉价大涨的局面加剧。这部分风险又将转化到民生中,造成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 要避免猪肉等肉禽价格的大起大落,就要像粮食保护价一样,实行猪肉保护价制度,而且肉禽保护价应该保证养殖者有一定的正常利润。这样就能保护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保证肉禽生产。供给有保证,肉价自然不会大起;保护价的存在则避免了肉价大落。这从供给层面,对保证民生,调控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2、需求管理层面:扩大有效需求(1)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把我国对部分产品的进口需求转换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我国虽然每年出口规模很大,但进口也不少,净出口的规模其实并不大。2009年我国的进口总额达到了68618.4亿元,接近消费总额165526.8亿元的1/3。刨除通货膨胀因素,我国1990-2009年的进口平均增速为13.5%。这意味着我国的国内需求还是有的,只是有相当一部分需求花在了购买外国产品上,只要能够把这些需求转换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就相当于扩大了内需。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或自主创新的方式进行国产化工作。这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换。(2)严厉打击生产犯罪和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产品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增强我国产品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扩大对我国产品的需求 自从三聚氢胺事件发生以来,我国的乳制品业受到了严重打击,尤其是婴幼儿乳制品受到的打击最大,高端婴幼儿乳制品行业几乎成了外国品牌的一统天下。尽管政府加强了监管,但老百姓依然不买账,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产犯罪的惩罚力度太小,老百姓无法相信生产者不会继续造假。因此,加强对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确保消费安全,才能保证我国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才能扩大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对生产犯罪的打击力度过小,甚至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佑之下犯罪者毫发未损(比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必然迫使国内消费者转而消费外国产品,这不仅降低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也会削弱政府扩大内需的其他政策的效果。 具体措施方面,可以考虑借用市场力量打击生产犯罪。比如鼓励消费者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道,为避免搭便车的情况发生,可以实行最先起诉者优先政策,规定一旦确认生产犯罪,将对犯罪者处以高额罚款,并把对犯罪企业的处罚的一定比例甚至全部归最先起诉者所有。(3)吸引民间资金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开发,用对荒地、荒山、荒漠的长期使用权或所有权吸引私人企业投资 扩大投资的关键是给企业提供好的投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土地的需求也将扩大,地价将逐步上升。因此,许多沿海城市都已经开始了填海造地的工程。在内地,我国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地、荒漠,尤其是面积巨大的沙漠。随着地价的上升,距离繁华经济带较近的荒山、荒地、荒漠甚至沙漠就逐步有了开发价值。我国目前的生态治理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的,以后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双方共同进行生态开发和治理。 可以考虑如下政策: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然后进行招标,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将该土地一定时期的使用权甚至所有权赋予治理企业,以此来吸引企业进行生态治理和开发,从而扩大投资。参考美国“西进运动”对西部地区的成功开发,有理由相信吸引民间资金对荒地、荒山、荒漠等的开发是切实可行的,也具有很大的长期效应,这部分刺激出的有效需求是依乘数扩散的,如果切实能够成规模开发,很可能会带来我国经济的一个新长期增长点。3、控制房价,挤压房产泡沫 在房价调控中,应强化住房的居住功能,淡化投资功能,去除投机功能;同时合理调控预期。在2012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仍应放在与增长问题和通胀问题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对其进行持续性的科学调控,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同时又将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1)税费层面调控 首先,按现行所得税法,对住房投资征收利得税,并在此基础上征收住房投资附加利得税,并按持有年限执行累退税率。比如,持有两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100%征收;持有两年以上五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80%征收;持有五年以上至十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50%征收;持有十年以上二十年以内,对税后所得按20%征收;持有20年以上,不再征收附加利得税。这样,就可以有效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只留下居住性和投资性住房需求。 其次,全面征收物业税,把投资性住房逼向房屋租赁市场,抑制房租,并给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源,预防地方政府财政危机。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份来自于出售土地使用权,这就形成“房地产绑架地方财政”的情形,而全面征收物业税,有利于开拓地方政府税收来源,不仅对房价起到调控作用,还能消除房产调控的后顾之忧,并预防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一举多得。如果在持有环节不征税,那持有者就几乎没有持有成本,考虑到交易成本等因素,租出住房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实行物业税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租房选择,抑制房租大幅上涨,为改善民生起到重要作用。之所以要全面征收物业税,就在于一个人可能在许多城市都有住房,对其持有的部分住房征税将造成地方政府间税收利益的分配不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一个住房所在的政府为这套住房及其所有者提供了保安、教育、医疗、道路等公共服务,因此所有者应该缴纳税收。(2)选择执行限购政策,尽量避免用提高利率、提高首付等手段控制房价 由于限购政策在根本上还是违背市场的选择机制,长期实行会给社会带来福利损失,因此如果上述税收政策能认真贯彻实施,就不再需要限购手段。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政策可能的滞后周期,上述政策不是短期内就能出台的,因此,限购政策就应该继续执行下去,直到住房税收体系完善为止。 而控制房价的目的首先是民生范畴的意义,提高利率虽然可能有助于抑制房价,但却提高了房贷和月供,这部分支出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刚性需求”中的工薪收入者。工薪收入者的住房支出可能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然而提高首付则直接限制了工薪收入者的购房能力,对“刚性需求”有大的挤出效应,与调控目的不符。因此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调控中,还是应选择好调控指标和手段,以防出现与调控初衷背道而驰的现实。(3)合理调控房价预期 应该注意到政府政策尤其是政府房价调控目标及政府对该目标的表述方式对老百姓房价预期的影响。房价调控是政府调控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博弈,政府对老百姓的房价预期有很大影响,而预期对房价则具有正反馈作用。比如,我国政府去年宣布的房价调控目标是“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这就导致老百姓认为,即使政府的调控目标实现,也只不过是房价增速下降,而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因此老百姓就会抓紧时间购房,结果就导致房价过快增长,政府的调控目标就实现不了。因此,在老百姓的预期作用下,如果政府宣布的目标是“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最终结果必然就是“房价过快增长”。目前,我国的房价下降的预期逐渐形成,这也将有一个正反馈机制,政府应注意谨慎选择宣布房价调控目标,以免房价下降过度。我的建议是,在目前阶段,应该继续坚持“让房价回到合理水平”这样的目标,利用预期的正反馈机制,让房价降下来;随着房价的缓慢回落,逐步调整政策目标和明确合理房价区间,让老百姓形成“房价稳定”的预期。当然,老百姓房价预期的最关键决定因素还是之前所说的政府采取的其他实质性调控措施,比如限购、利得税、物业税等,这些政策的选择应考虑到其对老百姓的预期的影响。(4)加强保障房建设,优化保障房结构,对保障房合理定位,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 对于极低收入群体,应以保障房来满足其住房需求。同时从经济运行的层面而言,调控房价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保障方的建设来弥补。可以说,保障房一方面从住房需求角度满足了极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同时又作为调控政策对刺激实体经济方面的“缓冲垫”,防止房地产市场调控对其上下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 但一方面,现在保障房太少,另一方面,保障房分配制度有缺陷,导致许多高收入者得到保障房,而极低收入者反而得不到。我们可以在保障房的户型、面积等方面进行专门考虑,以挤出高收入者对保障房的需求。比如,可以考虑保障房面积分20平方米、30平方米、50平方米三种,小面积的给单身使用,中等的给没有孩子的两口家庭使用,大的给三口之家使用。使用者可以申请购买,也可以以保护价租赁。而且保障房不得在市场上出售,也不能出租,只能按原买入价(可以进行通货膨胀调整)卖回给政府主管机构,一个家庭买了商品房之后必须把保障房卖回给政府。这样,高收入者就没有了获取保障房的积极性。第一,户型小,不符合高收入者的需求,而低收入者则能够接受。第二,不能在市场上出售,意味着不能取得投资收益,投机者也不需要。第三,一个人不会永远都是低收入者,随着年龄、资历、经验等的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会提高,比如刚毕业的学生肯定买不起房子,只能住保障房,随着收入的增加,就能买得起更好地房子,于是就会搬走,保障房腾出来给新的年轻人使用。也就是说,保障房就是仅能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房的条件不能太好,否则就会产生寻租行为,保障房可能就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对住房有更高需求的人可以进入商品房市场,用市场价格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

1997-2003年期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2002年 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2007年 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2007年6月13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7月至2008年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2008年11月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2010年3月5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7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2月12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之后5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早在去年11月初,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就曾明确表示,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缉稜光谷叱咐癸栓含兢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2010年12月24日央行首度详细披露了明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任务:控制货币总量、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指出: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胡晓炼明确表示,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既能在经济偏热时适当紧缩,也能在经济偏冷时适当放松,有助于更加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她也提出明年“稳健”政策的四大任务:其一,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回归常态,才能实现“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其二,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银行信贷增长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从反危机特殊时期的常态应对,转向合理适度的增长。其三,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其四,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加快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中国是好还是坏?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对于中国而言,首要的还是要解决汇率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一直是对中国不利的。对内也不利于扩大内需。虽然不能说解决好汇率问题就解决了一切,但是如果不解决好汇率问题肯定是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障碍作用。其次,就是要解决好外向型经济结构,只有减少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才能真正的做到收放自如。这和第一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外贸企业吸收消化了大量的就业,如何解决好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大问题。第三,也是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内需。提高内需的源动力是人民的收入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以及社会保障的真正到位,只有解决好每个老百姓的住房、医疗、退休金以及教育等各项基础保障以后,才能让内需真正扩大。在解决好各项基础保障的前提下大力扩展新的金融业务,这样才能让经济有持续稳定的源动力。综上所述,只是一个很粗略的解决方案。深入探讨限于篇幅的原因无法展开来谈。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如何?仍有哪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增长今年预计达10%;而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虽然保持了复苏势头,但近10%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在中国等新兴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出口增长,推动了经济复苏,但其财政赤字高企,债务规模接近 GDP的200%;欧元区经济总体上保持上行态势,但受到希腊等多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经济复苏和调整举步维艰。总的看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后危机时期的结构调整,很难快速实现稳定的增长。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量,其经济恢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其一,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财政赤字风险,这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目前从欧洲到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都呈现加剧的状况,一旦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金融市场将大幅震荡,拖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去年以来相继发生的冰岛、西班牙、希腊和迪拜债务危机,就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很大冲击。(希腊债务危机: 09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对其成员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引发希腊债务危机。迪拜债务危机: 09年11月,迪拜财政部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以便进行债务重组。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公司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被此次迪拜债务危机深套其中的债权人包括汇丰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全球多家知名大银行。)不仅如此,作为危机源头的美国金融业,其盈利前景仍存在很大变数。如身陷“欺诈门”的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集团,在今年4月16日被美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涉嫌在销售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类证券的金融衍生品时存在欺诈行为。消息传出,由于高盛集团将面临司法调查,其声誉损失对业务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引发全球金融市场不同程度动荡。其二,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高企。09年以来,全球经济的复苏主要是政策刺激的结果,是“无就业增长”的复苏。目前美国和欧元区失业率都达10%的较高水平。这已经成为目前美欧政府焦虑不已的一大问题。就业状况的暗淡,将直接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发达经济体缺少国内消费的拉动,经济恢复的基础很不牢固。其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前国际上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主要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着外需的复苏,使中国这类的出口大国深受其害。09年以来,数十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调查和起诉,美国等国又不断逼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目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超过半数都是针对中国的。此外,国际主要股市、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由于为应对危机采取刺激性经济政策,各国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规模扩大,使潜在的通胀风险日益积累,去年以来,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相继出现粮食价格大涨、通货膨胀严峻的问题。(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全球性通胀的隐忧,已成为明显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国际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甚大的中国经济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巨额主权债务或财政赤字、就业市场不振,新兴国家的通胀压力等问题,都反映了刺激经济政策的后遗症正在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三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乃大势所趋,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危机后,主要国家和集团相继召开峰会,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监管达成广泛共识。由于当今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源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反映的是当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数十年过去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两大机构中的发言权势在必行。在匹兹堡金融峰会上,与会国代表一致同意将基金组织和世行份额向发展中国家分别转移5%和3%。在今年4月的基金组织和世行会议上,也决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世行这一改革进展,使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投票权整体超过47%。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远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质性进展。由于其涉及到改革成本的分担和传统主导大国的既得利益,如美元国际地位、国际金融救援,发展中国家权利与责任的不匹配等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虽然各方都认为需要改革,但改革的意愿在各国之间明显不同。发达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意愿相对要小;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加发言权,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改革意愿更为强烈。同在发达国家之间,欧洲国家更强调进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而美国则多有保留,不愿放弃其在该领域的权势。)问题还在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意愿在减弱。四是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经历金融危机打击后,美、英等发达国家意识到,其经济过度依赖服务业,靠消费拉动经济存在的问题,欲通过重振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和扩大内需);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但经济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目前欧洲高福利国家的经济调整就面临强大阻力,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国家还出现了社会动荡,英、法等国都接连发生大规模罢工抗议活动。

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在进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人反对,但其势头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统一大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论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1500字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怎样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情况说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已经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四季度后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对通胀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涨幅加大。今年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empirenews.page--]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也要看到,当前市场仍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目前市场正在观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很难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老百姓也很难建立起信心,我们的调控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是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外贸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继续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抓紧把目标任务分解下去。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当前节能减排形势有反复苗头,对此决不可忽视,放任自流。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二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细化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速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继续用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般包括社会生产总值,社会零售品消费总值,信贷额,工业出产品价格指数等等。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还算平稳。虽然GDP增速有所下滑,但是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如何?

那是相当强势

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古人有云,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故而能赚钱的忙着赚钱,不能赚钱想办法赚钱,真不行的,只能犯罪赚钱了。不要迷信,天下一个道理,这理国内外皆适用。。。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处于经济新常态下。 新常态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结: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判断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形式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三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将会出现哪些变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闫敏表示,“变”主要体现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两大方面,表现为四大变化:第一,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加大。尽管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但是美国对欧盟、中国、日本、加拿大等主要经济体发动贸易制裁,给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显著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指出,美国发动的针对全球的贸易战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率到2020年降低0.5个百分点,意味着全球经济将损失4300亿美元;同时贸易壁垒会阻碍投资,抬高国际商品价格,扰乱国际供应链,减缓新技术的传播,降低全球生产率。第二,中美经贸争端不可避免。今年以来,美对华贸易摩擦不断扩围升级。本轮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严峻性特征,表现为持续时间长、涉及产品广、征税力度大、战略意图明显。美国对华出口商品实施实质性征税,短期将一定程度上产生几方面影响,一是对我国外贸发展形成冲击;二是影响相关领域就业;三是阻止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大资本市场震荡。第三,主要经济体货币财政政策出现调整。美国货币财政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今年以来美联储两次加息,同时缩减资产负债表,实施减税措施等。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也在逐步退出缩减量化宽松政策。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将提高其国内资本收益率,吸引全球金融和产业资本流向发达国家市场,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投资资金趋紧等风险。第四,投资下滑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受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格控制和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和购买服务、清理和规范PPP项目以及金融机构严监管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基建投资增速大幅放缓,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对经济平稳运行形成压力。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怎么样

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后期阶段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的重工业化是处在中后期。对于一个大国的经济体,与小国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大国的经济体其共性的特征,就是更加地加速发展所谓的“重化工业”,简单的理解,2002年以后我国重化工业的比重一直增加,占比达到了70%。第二个就是带头性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的新特征。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维持了10%左右的GDP高增长,其重要的特点,就是高增长产业的交替出现。 第三个是消费结构的升级,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完全不一样,而且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升级过程当中,就是由80年代对“吃、穿”,到90年代“用”为主,到新世纪以“住、行”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第四个因素就是城市化进程。中国以每年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其城市化水平。就意味着一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城市化的加快,创造了大量的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基础产业、建筑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第五个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加速,恰恰是中国在过程当中最值得分析、研究的一个过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需非常大。比如说有一些产业,就是典型的外需导向型的产业,外需特征的产业像电子信息产业,其一半的产品出口占其产值的一半,是非常典型的外需特征的产品。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

法律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从要素结构看,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人口(16—59岁)总量开始减少,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呈现出负贡献;随着人口红利高峰期过去,储蓄率开始下降,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减弱;随着比较优势逐步减弱,外贸出口增速大幅放缓,技术溢出效应减小,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效应放缓,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短期内比较稳定,因而短期内全要素生产率(TFP)也存在放缓态势。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是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的宏观、量化宽松政策。现在倡导供给侧改革以及国内国外双循环,都是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来制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如何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如何坚定信心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100?

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定信心: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仍然向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来应对,包括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开放等,预计未来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关注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看好我国的发展潜力: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红利,以及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未来,随着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关注国家政策和措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加强投资、消费等领域的激励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等,这些都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之,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需要有全局的视野和客观的态度,关注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相信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实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是什么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多极化发展。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怎样的?

物价涨势较快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面貌

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定信心: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仍然向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来应对,包括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开放等,预计未来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关注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看好我国的发展潜力: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红利,以及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未来,随着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关注国家政策和措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加强投资、消费等领域的激励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等,这些都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之,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需要有全局的视野和客观的态度,关注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相信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实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怎样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定信心: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仍然向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来应对,包括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开放等,预计未来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关注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看好我国的发展潜力: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红利,以及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未来,随着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关注国家政策和措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加强投资、消费等领域的激励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等,这些都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之,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需要有全局的视野和客观的态度,关注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相信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实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针对这种形势你认为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目前仍在持续。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2.7%,主要来自居民消费较快增长和库存增加的带动。美国本轮经济复苏的势头快于前两轮,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衰退更为严重,基数较低;二是由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刺激政策力度远超以往。从总需求(消费+设备、住宅投资+出口)角度来看,消费和出口增加是推动美国强劲复苏的两大因素,说明目前的增长是实施国内减税政策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体现,符合美国实施所谓“出口倍增计划”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美国今后的经济复苏和增长将更多受到外部市场需求的左右。欧洲经济因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而受到影响。日本经济保持了4个季度的曾张,第一季度主要是受消费和海外净需求增长的拉动。还有,世界主要经济体还面临着其他一些风险和经济下的压力。目前我国出口的回复性增长将有前高后低的态势。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影响,全球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一般来说,由于国际贸易订单和实际交易之间存在时间差 ,出口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可能会在下半年有所显现。2009年,中国玉南欧三国的双方贸易相当的突出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很高。面对这种世界形势,中国应该妥善处理好进出口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应明确表明维持现有储备资产结构和支持欧元稳定的态度,以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出现欧元大幅度贬值带来资产?s水问题的长期化,实现储备资产增值保值。第三,积极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抓住我国外贸发展的新机遇,做好相应的政策。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怎样?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虽然去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由负转正,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去年九、十月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外,其余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筹供应紧张,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前几年,我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讲稳健,实际上是放松银根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现在通货紧缩趁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是要求适度收紧。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方向正在调整转型。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从紧一些,但不能太紧。所谓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时采用约刹车手段。对一些消费热点和投资重点还要继续支持,还要支持扩大就业;但对过度的低水平重复投资要“削峰”,采取“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重现。要坚持上下微调:松紧适度,这与中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货紧缩趋势,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还是要警惕其再现。从经济走向上看,从去年到今年是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因此,首先要挡住通胀苗头的压力,特别要注意控制投资的过度扩张。防止大起大落,关键是防止投资的大起。整体经济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资的过度扩张。投资扩张的规律首先是引起投资品需求的扩张,继而引起消费品需求的扩张,再进而引起生产能力和产品供应的扩张。故而物价走势的轨迹,也是投资品和生产资料先涨,消费品后涨;终而因供大于求导致双双下跌。我国本轮物价上涨趋势,也是上游产品价格涨幅高于下游产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滞后期约为半年到一年。但我国此轮物价上涨,上游产品能否顺畅将涨价传递到下游产品,与过去相比,受阻因素颇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就业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社保教育等支出预期加大等导致消费倾向下降,关税减免,进口限制放宽取消,以及国际通缩尚未过去等等,最终消费需求受到上述种种限制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向最终消费品传递。至于上游产品涨价能否通过成本推动最终消费涨价,未必尽然,主要原因是劳动工资。因为就业问题困难,涨不上去,通胀的一个核心机制即工资与物价的轮翻上涨,现在看不出有发生的迹象,所以现在离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很远。在这种情势下,过一两年后,一些部门过度投资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会导致通缩压力。所以,对新一轮投资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度膨胀要密切注意。通过投资规模的适当控制,我们既能遏止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领先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于先,又能抑止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实现双防的目的。 现在宏观调控当局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警惕,并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货币供应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实际水平,有助于约束投资过度扩张,控制物价上涨趋势,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势发展出现不可预计的不确定因素,显示出现有财政信贷政策调控力度不足,投资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产品上涨趋势迅速向下游最终产品传递,引起通胀预期骤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对资产的需求和产品的需求)爆发的现象,推动通胀升级。如果CPI升至5%以上。并持续数月、半年以上,在通胀加剧的情势下,则需考虑出台更加从严的调控措施,如大幅减少赤字国债,向上调整利率,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但这只是作参考的预想,且要有备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较少有现实的可能性。 现在让人比较放心的是,通货膨胀有益论的市场大大缩小了,大家提高了对防止通货膨胀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胀时期那样,有人郑重其事地把通货膨胀政策当作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人民日报上公开推荐出来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像在93—95年通货膨胀时期那样有人推出“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不可怕,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才过瘾的主张,有人提倡有人响应的事情也不会再有了。这次出现通胀的苗头后,某些利益集团对通胀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热”的微弱呼喊。但是社会上和政府宏观调控当局更多倾向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理性的思考对策探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定信心: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仍然向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来应对,包括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开放等,预计未来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关注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看好我国的发展潜力: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红利,以及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未来,随着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关注国家政策和措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加强投资、消费等领域的激励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等,这些都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之,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需要有全局的视野和客观的态度,关注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相信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实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针对这种形势你认为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楼上胡说八道吧,中国是全球化表现最有活力的大国。

如何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正确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把握几个方面:一、经济正在经历艰难时刻一个时期以来,除了大环境国际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结束了两位数高速增长之后,开始阶段性转换,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增长速度呈阶梯式回落之势。经济增长速度阶梯式回落,使各方面压力加大,相当多的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部分地区经济下滑严重,一些省份财政收入急降、失业问题突出,股市大幅动荡,地方债务风险升高。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三大需求同时收缩;二是工业生产继续回落;三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四是部分地区困难凸显。二、在经济下行中有亮点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确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当前,但也不乏亮点。一是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第三产业增长增速较快;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目前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到60%,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在加速调整,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三是新市场主体继续快速增加。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尽管有些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但又不断有新生,实际上生生死死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四是能源消耗进一步下降。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内容,是经济运行效益提高的重要体现;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经济增速,说明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幅相对稳定。三、“三期叠加”下寻找和把握经济发展机会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难。所谓换挡,就是从高挡换到中高挡,减速成为必然;结构调整,意味着产能过剩行业收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意味着刺激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生作用,使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运用受到掣肘。“三期叠加”矛盾交织,对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形成制约。还有,当前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官不为”。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在守规矩守纪律要求越来越严的大背景下,的确出现一些官员怕犯错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缩手缩脚,积极性主动性下降的情况。近年来对GDP增长指标考核力度减弱,部分区域和县域取消GDP考核,也对地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客观影响。同时,还要看到,经济下行往往会惯性发生作用。但分析经济形势不能只看一面,看不到困难就找不到政策着力点,只看困难看不到亮点则容易丧失信心。对经济形势有利条件是,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的效应会逐步显现;国家批准的重大工程项目会陆续展开并产生相应的经济带动作用;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势新亮点会得到强化;基期年度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意味着新的经济年度增长基数相对低。只要决策者能审时度势,仍然把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得当,同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扩大“改革红利”,把有利条件变成实际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是什么?

简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是:一、疫情成为影响经济表现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疫情“黑天鹅”,各经济体采取了不同策略,严阵以待者有之,寻求“群体免疫”者有之,左右摇摆者亦有之。时刻增长的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在令人揪心的同时,也成为检验抗疫的最严苛指标。同时,经济复苏的程度也与各国抗疫的成效呈现极大相关性,能够严格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国家经济复苏更为强劲。二、疫情加速了世界经济重心“东移”进程。与欧美发达国家“集体熄火”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较为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为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表现一枝独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也是唯一保持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更跃升为当年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具体表现为:1、从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的增长情况看,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称,疫情成为美国的“滑铁卢”。美国商务部1月28日公布的首次预估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2020年美国实际GDP萎缩3.5%,这是美国经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全年萎缩,同时也创下了1946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2、欧洲成为经济下滑的“重灾区”。欧盟统计局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欧元区经济下滑6.8%,欧盟经济下滑6.4%。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联邦统计局2月2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GDP下降4.9%。即便如此,德国经济在欧洲已算表现不俗,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GDP降幅甚至接近10%。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定信心: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仍然向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来应对,包括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开放等,预计未来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关注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看好我国的发展潜力: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人口红利,以及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未来,随着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关注国家政策和措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加强投资、消费等领域的激励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等,这些都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之,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需要有全局的视野和客观的态度,关注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相信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实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多地开年“拼经济”高频词:高质量发展,提振消费,投资,优化营商环境,展现了新年的开局势头,释放了全力拼经济、奋战开门红的强烈信号。高频词一:高质量发展经济大省广东于1月28日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把目光锁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将其视为“根本出路”。同样在1月28日,重庆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各地普遍对高质量发展和营商环境建设等进行详细安排,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进一步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本地区节前召开的“两会”精神落到实处。高频词二:提振消费围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多地陆续提出应对方案。例如,山东提出要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稳就业、促增收解决“不敢消费”问题,以提品质、强引导解决“不愿消费”问题,以创场景、优环境解决“不便消费”问题,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推动消费复苏。今年年初,多地出台了具体方案提振居民消费,例如《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对个人消费者今年6月底前置换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万元财政补贴。提振消费在今年各地“拼经济”的大背景下居于重要位置。董希淼认为,社会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居民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高惺惟表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内需的潜力远远没有被释放出来。通过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高频词三:投资围绕投资,多地加紧谋划布局。河南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火热启动,332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超过3.1万亿元。福建、陕西、云南等多地也盯紧重大专项。新的一年,各地新老基建齐抓共进,一批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浮出水面。推进经济运行稳步回升需要充分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投资需求是内需的一部分,投资需求扩大了,老百姓的收入就增加了,消费也就增加了。从长期看,投资扩大会带来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强,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基础设施加码会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从现在地方对今年经济发展的部署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正向拉动作用并没有弱化,

如何理性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如何?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提高/降低银行利息,对商品实行限价销售,提高/降低关税,国家投资给某一项目或者部门资金,提高/降低/取消税收,发放国债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比较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努力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使经济运行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在世界经济稳中趋缓的背景下,在国内稳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

谈谈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的认识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迫切想知道的事情! 我国的整体经济事态稳定上升,GDP便是主要的体现。我国近些年的GDP增长势头稳定,基本保持在8到9个百分点之间,这样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如今我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中国的GDP虽位列世界第二,但却不值得骄傲,因为美国的GDP大约为我们的两倍。第二,经济强国不等于经济大国,我国属于经济大国。 因为我国的底子雄厚(也就是有钱)所以在这个金融危机尚未平息的年代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看准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大量的投资迫使资金大量的涌入,这种流动资金大量流入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因为虽然就目前的形势看,感觉一下子有钱了确实不错,但是如果那一天中国的市场不景气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撤资,再加上人民币的贬值,又使得资金大量的外流,这样会给我国造成灾难性的打击。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1990年日本的金融危机,美国就是利用这种手段摧垮了日本的金融体系,使得日本负债累累,现在他们有用同一种手段来对付中国了 ,我只想说一句,这个游戏中国玩不起!我们的政府正在全力以赴采取应对措施,相信我们的政府,相信我们的金融机构,中国宏观调控对经济影响已经显现,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不高,货币政策因此不会在短期内转向,仍将继续维持偏紧状态。   从当前经济数据看,经济已经开始放缓,比如4月PMI各项数据,特别是整体定单指数和出口定单指数开始放缓。彭文生认为短期内通胀压力不会减小,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节奏是首先影响经济增速,然后对通胀产生影响。  鉴于目前通胀压力较大,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抑制通胀影响不明显,因此未来,央行可能再次加息。  对于今年整体货币紧缩政策会不会影响房地产价格,楼市调控目前对房地产成交量已有影响,大家可以看到成交量已经下降,但房价怎么走,还要看一些长期结构性的措施,包括保障房的供给。这些长期结构性政策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形成有效供给,才能看出对市场的影响。  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今年全年,人民币整体升值幅度可能达到5%-7%。人民币汇率变化,还是取决于美联储的货币宽松程度。  人民币在今年升值如此幅度,对降低国内通胀压力有利,同时并不会推高国内资产价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适应当前经济形势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品德,决定人能否立世;能力,决定人能走多远。在品德方面,这是当前最欠缺的,应加大力度培养,品德的培养就是“修身”,重点就是“五伦”(人伦规范与人际关系准则)和“十全”(基本品德),这是修身的根本内容,也是“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基础。在能力方面,当着重培养“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这三种基本能力,具备此等能力又何愁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我们的大学生如具备了以上品德和能力,必将能够在不断“修身”的基础上“以史为鉴”、“积贤为道”而“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稳中有升。。。这四个字能用好多年

今年经济形势怎样

形势较好,gDP增长7%!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如何?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在进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人反对,但其势头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统一大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这一进程不会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一直往前转,这两股力量不可阻挡。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和网络化的力量,也称作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 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苏联东欧国家走上市场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步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也大为松动。整个世界的开放度、市场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 2001年时,每3分钟需1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降到3美分。网络化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力量不可阻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哪里的市场条件适合,哪里的成本低廉、潜力巨大,它们就往哪里推进。有研究显示,全世界已有6.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以资金、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驰骋世界市场,它们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专利,9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些庞然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WTO的成立,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步加强,又大大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的显现,南北差距的拉大,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不合理(这些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制定的),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富国集中,不发达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产业结构的全球整合,使发达国家一部分人失业;工业化的步伐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醒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当调整,需要反思,应当给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欧盟语),应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 与经济全球化一道,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大大小小多达140多个,但在世界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是三大主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筹划并形成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的兴衰起落,与这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密切相关。 经过五次扩大,欧盟今天已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25国人口4.5亿,GDP逾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GDP的30%。欧盟已建立起欧元区,统一了货币,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亿,GDP 11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要向南美扩张,美国认为拉美是“一个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如果拉美进入,便可形成一个包括34国、8亿人口、占半个地球的大市场。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这是迟早的事。 一个以双边为基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10+3”(东盟10国+中日韩3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脑们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并使其转入具体实施。中国与东盟已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在2012年最终建成。在此基础上,以“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并逐步走向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更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占东亚地区GDP90%以上的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拥有占世界1/3人口,GDP达到7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我国的主要市场、主要贸易伙伴,都在这一范围。美、欧、日三大家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一半。因此,密切关注世界三大市场的动向尤其重要。正如有专家所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影响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格局产生决定作用,对世界各国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环境 经济的发展是要受到环境制约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有四大环境,即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1.政治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甚为重大。从整个世界政治环境看,对和平发展有利。大国关系进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局部战争、国际恐怖活动、民族与宗教冲突、社会动荡,都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不确定的因素增加。 2.市场环境,包括气候、人文环境、劳动力素质、市场消费潜力、劳工价格、交通通讯条件、企业信誉、政府的经济贸易投资政策和开放度、法制状况、办事效率等等。美国开列的世界新兴市场名单,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兰等在市场环境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资者总是涌向那些市场开放度高、投资回报率高、经营条件好的地方。 3.资源环境,关系到生产能否有保障,经营成本能否降低,经济发展能否持续长远,是物质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能源、土地、矿产、水、粮食等自然资源条件的保护、改善与开发。无论是像日本、新加坡这样的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还是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制定规划时,都不能不把资源问题作为前提条件。石油、粮食、水三大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4.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社会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世界有11亿人不能用上清洁水。酸雨、沙尘暴、持续高温等现象的出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拿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使经济做到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创造良好的四大环境。 四、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以发展现代化科技来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日本重提科技立国的口号,欧洲提出加快追赶美国的目标。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入了发展高技术、创立新产业的阶段,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如果说各种先进工具的诞生,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当前正在演进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其巨大效应,美国人把它与300年前的英国产业革命相提并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峰估计可延续到2020年前后,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强大加速器。21世纪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领域,四个制高点上加快发展并展开激烈竞争。这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 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后10年技术变革将超过20世纪百年的总和。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加速器,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手段,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是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最重要的武器。专家们认为,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兴衰、经济的增长,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巨大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前加快,规模巨大。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扩大,都为金融资本的迅速进出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好的条件。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从事各种投机炒作。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无控制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常常产生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金融危机国际化。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泰国金融风暴很快便波及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频发,提醒世界各国在扩大开放金融市场时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提高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加强预防金融危机的管理体系。 六、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全球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便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0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有的已被边缘化。 据统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占世界总量的65%。而世界其余地区,人口占世界的89%,GDP却仅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个国家,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1%,只相当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家的资产。 统计数据还显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现在已达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国家刚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达37930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2000年,世界净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这笔投资中的82%分配给了发达国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国直接投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不稳定、动乱、对富国的不满和怨恨。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现状是西强东弱,北富南穷,北攻南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南北对话,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减免债务,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的呼声日益增高。 七、中国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快车的动力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及国家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2002年GDP总量为1.2万亿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国家统计局9月份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116898亿元人民币。 在世界经济近五年来平均增长不到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高于8%的速度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已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余家到中国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据商务部外资司8月的信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总数已超过600家。这些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这将为我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积极作用。这表明,跨国公司把中国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也已是数以千计。正如国际舆论指出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增大,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八、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世界经济经过两年多的低速增长,逐渐从低谷走向复苏,形势向好。 进入新的世纪初年,由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网络和股市泡沫出了问题,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世界三大经济火车头美欧日同时减速,世界经济在2001年、2002年出现低速增长的不景气局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0年时,世界经济增速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为3.0%。世界出现贸易和对外投资双下降。跨国兼并的势头也明显减弱。 经过近3年的调整,采取降息、减税、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也从10年沉睡中醒来,缓慢复苏。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高达7%,是经济亮点。因此,人们在2003年底称世界经济是“开往春天的火车”。 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要彻底消除还有待时日,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贬值疲软,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增加了反恐斗争的难度,世界局势不稳定,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一切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变数和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2%。同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 2004年可达4.6%,据称即将调高为4.9%。这个乐观的估计能否实现,还有待于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前景看好。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各方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站位不同,看法各异,也属正常。有几个共同点,应该是具有共识的。 最关键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缺失。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按照近些年的状况来看,已经将其成果消耗得差不多了。但是,新的革命性的技术成果尚未被发现和发明,新的跃升性的发展阶段尚未看到曙光。老火车头难以拉动越来越陈旧、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多挂载的车厢。随着人口增多,欲望提升,对新增物质财富的需求更加强烈,但产出与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于是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反复地翻掘,内卷内耗和低水平竞争之类的现象必然随之出现。即使出现了一时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往内里查看,还是新瓶装旧酒,甚至是旧瓶装旧酒,只是用了个新包装而已。时代在呼唤未来的哥伦布、麦哲伦,急需发现带领人类 社会 发展层级跃升的技术新大陆。 下面的各种问题,都是在上面这个问题上派生出来的,都能在其中找到根源。 一是财富的分配方式出现了问题。有史以来的人类 社会 的各种问题,都能从中找到财富分配问题的影子。虽然一直都在寻找财富有效分配的办法,但是始终都没找到最理想的方式。财富的创造者和财富拥有者,始终是对立的。创造者不能决定财富的分配,拥有者不愿有效的分配。史上的各种暴力抗争和改朝换代,都是财富分配问题的终极爆发。虽然有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但当今的财富分配问题,依然是人类的主要问题。而且,在某些局部和个别层面,还呈现出史无前例的严重性。乘上 科技 的翅膀原本只能攫取一地财富者,拥有了攫取全人类财富的能力。财富多者,真正地实现了富有四海;财富少者,不是身无分文而是负债累累。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化会出现反对声音的原因之一。 二是经济的活跃程度在逐渐降低。从投资者的角度上看,虽然在局部地区的投资总体上呈现增长势头,但就全部范围来看,投资增速总体放缓已成事实。投资找不到方向,投资找不到新增长领域,是主要原因。现有的投资,主要还是为满足市场需求的既有投资主体的生产基地的区域布局,或者是细分领域的冒险性尝试。加之一些区域的不稳定的、预期不明确的 社会 人文因素影响,逐利的资本也被迫收起了欲望的爪子。实业领域的投资受阻,资本转向了虚拟领域,比特币的暴涨暴跌,美股的无头无脑、漫无目的地上涨,就是典型的表现。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加剧了财富分配固已存在的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看,即使有少部分财富自由程度较高者,能够撑起部分高端消费的市场。但是,从大众消费市场看,占经济单位主体的家庭和个人,除了维持基本生活的开支之外,能够拥有积极主动消费的能力并不多,而更多的消费体现的是被动的消费,消费的领域和范围也较为狭窄。这对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来说,贡献的在一定程度上的负能量。大多数的消费者,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财富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现实可支配财富的数量。相当一部分人当前的支配的财富,是透支未来的预期收入。这种现象,更加加重了现实消费的心理负担。还有部分消费者,出于防御性的财富安全需要,将现实的消费需求收缩起来,将现实的可支配的财富贮存起来,同样未能对市场的活跃起到现实的积极作用。 三是经济宏观管理能力的严重欠缺。经济的顺畅运行,需要两个方面的有机协作,一是经济规律在正常地发挥作用,二是需要宏观管理能力的有力和得当。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运行的恒定,不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运行偏差。宏观管理能力,就是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偏差的预见和及时纠偏。在全球重商主义盛行几百年后的今天,商业化思维已经渗入了几乎每一个人的头脑和行为,全体的经济行为能力的多样化,造就了经济运行形式的复杂性。在此环境中,一直以来,经济宏观管理的能力和手段,相较于复杂的、多样的经济运行形式,是显得非常不足和滞后的。尤其是 社会 精英都集中于经济运行领域,获取与其智力、能力和欲望相匹配的财富时,这对于整体才智普通的经济宏观管理群体而已,想好更好地实现调控和管理的挑战空前巨大,甚至是不能够实现的目标。智力如同体力一样,弱者臣服于强者。于是,如欧美的大多数国家,宏观的经济管理团队,必须是受到经济运行集团的严重影响甚至控制的。因此,可以常见到备受争议的经济管理政策的出台,可以常见到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的经济管理政策的出台,可以常见到明显有失公平的经济管理政策的出台,却很少能见到具有预见性、引领性的经济政策的出台。智不如人、技不如人,不得不承认是客观的存在。更何况,法无禁止皆可为,已经在经济领域深入人心。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管理能力和手段的欠缺和落后,经济的运行规律不时发生的异象难以得到及时纠偏,使得让大多数经济参与者能够普遍满意的经济运行形势难以呈现,大多数参与者贡献的要素未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财富的分配在一次次经济规律运行表现偏差中倾向了少数人群手中,固有分配问题非但不能得到纠正而且还出现了新问题。 然后,各种细小的、局部的、琐碎的、偶发的问题频繁出现、交织、互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无从判别和思考,更来不及及时作出经济行为调整。于是乎,似乎不经意之间,作为个人或者较小的经济参与主体,财富随波而沉,越沉越深。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怎样?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189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比上年同期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投资出现回落,是GDP增速回落主要原因(中国1至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刷新了自1995年有记录以来的新低)。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201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比一季度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单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整体处于稳中向好的态势,上半年能取得6.8%的成绩,放眼国内外都算是优等生,经济体量摆在那,更何况是在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海外经济市场带来的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结合国内经济中去杠杆,紧信用,防风险等,这些让上半年的成绩得来倍加不容易。上半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产业与上年同比都是回落的,即使是回落,也能取得6.8%的好成绩,只能说我国经济韧性是十足的。另外,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与上年同期相比,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上升14.2个百分点,这说明消费才是拉动我国最重要的动力。

中国经济形势如何?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对于中国而言,首要的还是要解决汇率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一直是对中国不利的。对内也不利于扩大内需。虽然不能说解决好汇率问题就解决了一切,但是如果不解决好汇率问题肯定是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障碍作用。其次,就是要解决好外向型经济结构,只有减少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才能真正的做到收放自如。这和第一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外贸企业吸收消化了大量的就业,如何解决好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大问题。第三,也是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内需。提高内需的源动力是人民的收入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以及社会保障的真正到位,只有解决好每个老百姓的住房、医疗、退休金以及教育等各项基础保障以后,才能让内需真正扩大。在解决好各项基础保障的前提下大力扩展新的金融业务,这样才能让经济有持续稳定的源动力。综上所述,只是一个很粗略的解决方案。深入探讨限于篇幅的原因无法展开来谈。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随着美联储加息,中国经济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的情况,而汇率、产能、物价、老龄化等等问题全部都交织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中国结。该如何解开需要很高的智慧。第一大风险,产能严重过剩,之前我们就爱玩命生产东西,现在东西多了根本没人用的了,大量的东西积压,然后存在仓库里。我们一直的态度就是,管他呢?接着生产,并且加码生产。好比当年也是钢铁产能过剩,怎么办呢?我们再建一座钢铁厂,建无数的楼房,然后钢铁产能就用上了,但问题是新建出来的钢铁厂也是要生产的,等新钢铁厂建好了,发现产能过剩并未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而建钢铁厂的钱,是管银行借的。这就是第二个严重的风险。当今中国面临的五大风险第二大风险,债务危机,大量地方债要到期,虽然都有政府信用在做背书,但政府也不都能接触到印钞机,所以大部分的地方政府也是很愁,不借钱没法搞建设,不搞建设就没业绩,没业绩就升不了官,所以谁管人民到底需不需要,反正得修点什么,实在没什么修的,也得把地下的青砖都掀起来,买新的重新铺一遍。政府的钱也是借的,而像铺青砖这种事并不产生经济效益,所以通常是GDP越高,债务越高。欠的钱越多。要想还这些钱,似乎已经不可能了,但银行说了,虽然本金我可以先不催你,但这利息你总得给点吧,要不兄弟就真搞不下去了。这就牵出了第三个风险银行的金融体系风险。

经济形势严峻到什么程度

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十分的不乐观,形势严峻。经济下行,消费不振,工厂裁员降薪,甚至是倒闭,就业疲软,收入下降。同时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开销却大幅上涨,导致老百姓口袋里没有钱了,甚至是负债了。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要开始过苦日子了。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面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应如何处理好中日、中美、中法关系

大国关系在冷战后进行了深刻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正与日俱增,而经济关系成为各国关系中的核心,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对外关系对外行为最主要的动因。而在不久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大国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需要我们的政治家们运用她们的睿智,处理好与个全球各主要大国的关系,切实维护好我国的国家利益。对于中日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日本国内一片哗然,纷纷指责美国的越顶外交,并迅速采取行动最终在美国之前与中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日关系也在风雨飘摇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当前的中日有着畸形发展的趋势,政冷经热是历届两国政府所亟待解决的难题。近些年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建立和加深战略互惠关系已成为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国内的经济建设早已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休戚相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同样中国制造早已遍布全球,日本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国,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日本国内对待历史的态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中日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障碍。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历届政府一直奉行实用主义外交,而在国际经济国内化国内经济国际化的今天这项国策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抛开意识形态的分歧,搁置争议,建立互信将是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力争实现的目标。中美,中法 明天再写,先玩游戏^_^

对现在的经济形势有什么困惑

我们并不是学经济学的出身,现在只是凭着一点常识,来谈谈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现在中央正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且力度有越来越猛之势,而传媒也一片叫好之声,但照目前的路走下去,前景是否可以乐观呢?从我国的现实看,六七年前,我们被迫走上宏观调控之路,对当前的政经制度、社会文化心理诸方面,当和那时仔细相比,以求得教训。从扩大内需政策依据的理论基础看,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无论是其理论本身,还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都不是没有问题的。美国当年的大萧条,是不是凯恩斯主义政策解决的,也不是没有疑问。对于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甚至默里·罗思巴德等人的论述,甚有加以注意的必要,不听取相反的意见,只有一边倒的意见是很危险的。当然,即使批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在短期内有效,有人也会说我们要的就是短期的效果。我承认在两种统计上的宏观经济数据之间,有时候能够确立一种经验上的联系,但是否可以依据这种联系,来制定经济政策,制动一方面,求得影响另一方面呢?即使从短期来看,这种政策的影响如何,也必定要看此时此地微观主体的行动决策。为什么中央一再降低利率,积累的幅度是如此之大,却效果不显呢?若是老百姓心中惶惶然没有底,他如何肯拿出积蓄来去消费;若因为执法不畅等原因,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很大,它如何肯去投资?中国人现在的行为,实在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要求的相去甚远。这时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宏观经济理论依据的微观基础不一定是可靠的,其对人的行为假设,并不是普遍的、基本的,可能却是历史的、具体的,只在某时某地为真实的一些现象。所以在外国正确的假设,到了中国就行不通了。进而言之,这是更重要的,宏观数据之间的联系,可能也是表面的,往往是彼一时有,此一时无;外国有,而中国无。甚至,不同时不同地的数据,是否反映了同一个实在,我看也成疑问。这样说来,一定要从政策的有效来考虑问题的话,依从凯恩斯主义的思路,倒不如依陈云同志的思路。但大家又都不愿回到计划经济。一种政策,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不是说其不理想的后果就不出现了。当前的扩大内需政策,很可能只有再分配的作用,即劫贫济富,劫无权者济有有权者。通货膨胀伤害的首先是老百姓,使百姓们的储蓄缩水乃至化为乌有。现在有所谓以股市繁荣来刺激经济、刺激消费一说,这实在是饮鸩止渴之举。当下中国的经济状况处在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久病更不可下不对症的虎狼药。现在中国经济困境的症结所在,一言而敝之,是因为微观经济环境的恶化,而这是因为在中国近十年来,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之下,经济绩效的提高已到了一个尽头。甚至,制度和文化竟越来越变得反生产性了。什么叫反生产性呢?就是在此种境况下,做蛋糕的人得到的蛋糕越来越少,在分蛋糕中耍手腕的人得到的份额越来越多,结果,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降低,蛋糕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经济改革,以1989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十年,改革开放确实为普通人带来了实惠,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感到生活变化最明显,最有奔头的时候。其实,当时那些改革政策的推行,并不是非常困难的,只要中国共产党内部能够克服意识形态的障碍就可以了。可是,取得的成效是如此明显,竟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在了。不象今天这样,政府要去刺激经济,要去搞活国企,但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收效不大。可以说,在当年,推行政策的人也不一定预期到政策的效果会这么好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当时推行的改革措施,确实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制度环境,而这个崭新的制度环境,对于当时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来说,大大改变了他们行为的模式,可以说发挥了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宏观的经济现象,所谓宏观的经济表现,是以微观个体的行动为基础的,是个人行为的结集。这一点,我想是政策制定者当知道的最基本的常识。在那十年里,贫富的差距也拉得并非很大,而且致富的人,有许多也并非是因为有了权力背景,而是其经营填补了社会特别紧缺的需要。虽然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拿剃头刀的,但摆摊理发的人,有什么权力可言呢?这种社会现象,你可以说是不好,但因此想让政府干预一下这种社会不公,那就太没有道理了,因为摆摊理发的人并没有犯法。我们中国的思想方式,一向是从经验出发,不重视理论思维的。我国经济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其措施也是来自于具体的经验,所以那时经常有各种试点。后来,这种改革思路,还被总结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上述政策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是否有内在的、统一的逻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否应当是同一逻辑的推演和贯彻?或许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样系统的理论总结工作,没有很好地进行,或者说对决策者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乃至中国社会的前途来说,都是一个悲剧。从1992年开始了第二个时期的改革,这期改革一开始,是将过去一段时期人们必须表面尊奉的意识形态信条抛弃了。但是却又没有建立任何新的信仰。大家都去发财吧,可是真的大家都能发财吗?不讲道德原则的民族是注定要贫困下去的。接着是一轮全民经商的热潮。这个时候,也出了一些企业家,而且这些企业家发财致富的速度惊人,但是,这些企业家们的致富,许多却是靠寻租、投机而暴富,是靠公共权力的腐败和掌握公共资源的人腐败发的财。换言之,更多的是财富的转移,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如果说八十年代打破了底层人民的追求幸福生活的枷锁的话,九十年代则是解放了有权有势者,他们得以放心大胆地追求财富。而在不自觉间,八十年代改革的内在理路没有彻底坚持下去,达到其逻辑的结论,反而停滞下来,停留在一些不完善的、半吊子的制度上。而这些制度所能容纳的人民努力的发挥,所能容纳的经济绩效的表现,到今天可以说到了一个尽头。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已达到了一个均衡点,再难有什么高速增长出现了。另外我们还需注意一点,这时期,社会风气变坏使得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被严重侵蚀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信用关系几乎处在瓦解中。什么是社会资本呢?简单说,就是人群使合作得以达成的道德共识、文化传统等等。为什么中国的社会资本在这近十年里,被消耗得如此利害呢?一个原因是,旧的一种信仰破了产,一些有权有影响者,再加上一些文人帮腔,竟相率信奉起禽兽之道来了。殊不知,唯有有道德的国度能富裕,在道德瓦解的状态下,全体国民只能在贫穷和悲惨中挣扎。在现有的制度下和社会信用瓦解的局面中,在社会的上层,固然忙于寻租;而在社会的底层,稍微一点大规模的社会合作皆不易实现,合作局限于小商小贩、小饭馆、发廊。底层的服务业还是很繁荣,很方便的。但是,当我经过那些饭馆、发廊,看到那么多的年轻姑娘的全日性工作就是端盘子、给人洗头时;看到城市里的单位竟有这么多其主要工作我看就是站着或座着的棒小伙子保安时,我的心总是很难受。既为这些人们乏味的工作,黯淡的前途,也为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其中体现的中国经济环境的问题。甚至娼妓业的发达,也不纯粹是个社会风气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一行业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有关,是面对面的现金交易。在中国人当前可怜的、残缺不全的个人财产权利制度下、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下,这类交易和合作是容易进行的。但是,这其中还是有道德,有正义.我们毕竟没有到那种局面,人们当面为盗为匪,不讲丝毫正义良心,那时,我们只好成为各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并对他人严加防范,连一点合作也谈不上。有效的制度,就是要在残存的社会资本的条件下,促使人们的合作,甚至在长期优良的制度环境下,使新的社会资本得以生成。九十年代,中国在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方面,可以说是乏善可称。或许人们要说证券市场的建立和企业股份化改造的成就。但我还有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我们这方面的改革,一开始就重视的西方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其本质的方面,其所由发生的方面。股份制是大规模的、完全陌生的人们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完备的个人财产权利体系,没有完善的法制和诚实信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不易成功的。我倾向于认为它是上述几个条件发展成熟后自然而然的产物,而不能人为地拔苗助长。我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可以说不能支持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合作。我们的搞法,是不是有点大跃进了。现在看看,我们的股市,真的起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麽?还是又创了一个寻租的场所,股民间赌博的场所。中国股市的隐患,必有爆发的一天,不信可以拭目以待。探究现今中国的经济困境的原因,主要不在阅读宏观的统计材料,而是要分析微观个体的现实处境,进而探究影响他们行为的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那么,在今天的形势下,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局面,有什么意见要贡献呢。无它,只是把八十年代改革内在的逻辑进一步推演下去罢了。八十年代的是一基本的制度结构的变革。最基本的制度,不是那些大词,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说法,但关系到无数普通个人对于他一生的规划,时时刻刻影响到千千万万人的选择。所以,我们社会的面貌,被它极大地塑造了。八十年代的制度变革,合乎民心,顺乎民意,因而含有正义性。它创造的经济奇迹,说明它具有合理性。再加上和人民现有的文化和习惯相符合,所以制度运行的成本很低。可以说八十年代的制度变革已给了我们很好的方向,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其正义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逻辑的建构,以逐渐实现制度逻辑的内在一致性,这正是制度进步的不二法门。正本清源,纲举目张,一些次一级的制度在基本制度的确立下,在人们变化的实践中,才能合乎逻辑地被创造出来。例如在今天的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软件的法律很难实施,因为一般人们绝不以买卖盗版为可耻,且监督的成本也很大。知识产权是一项很抽象的财产权利,是派生出来的财产权利,而且至今对它的许多方面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和规定。一些在我国非常具体的财产权利都无法得到确实的保护,却要落实这么抽象、派生的权利,又岂不是太大跃进了一些。所以通过一项新的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难见什么效果,也不会因此就在中国见到一个新兴的软件产业。八十年代基础性的制度变革,仍然有待于完善,而这种完善,和八十年代一样,将有巨大的效果,并直接经济绩效上。而且,变革和新制度运行的成本较低,不会引起大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失序,只要执政者思想观念变化一下,头脑转过弯来就行了。下面以产权体系中的土地制度、束缚人身自由的户口制度、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管制制度说明一下这种变革的思路。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在一个财产权利体系中,关于土地使用的权利是相当重要的,而这样的财产权利体系要真正能发挥作用,产生长期有序的经济增长,无论对于土地使用的权利加以怎样的限制,但其初始拥有者的权利必须是长期的稳定的。要有多长呢?三十年的承包权是不够的,七十年的使用权也是不够的,九十九年的租用权也太短了,至少应达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对一项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其它限制,但必须长期化。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土地私有权,再强调土地私有权的法律,也不会规定他人的鸟儿也不能从私人的土地上飞过,也不会规定宅前屋后的通道别人也不能走。实际上,在一些国家的市镇,甚至住宅的外在风格,也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可以规定一个人占有的土地不可超过一定数目,也可规定某些特殊地区的土地不能作某些特殊的用途。在这些规定下,一个人仍可作长期的、理性的计划。但是,面对一项短暂的土地使用权,一个人的计划也必定是短期的。若每个人都只能作短期的计划,无法顾及到久远的将来,代与代间的合作无法达成,结果也是灾难性的。人们进行任何经营,从事任何事业,都是发生在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他居住的房屋,也必须建在土地上。所以,土地对于一个人长远的生活规划,对于一个企业长远的经营,实在是太重要了。一个人的生活计划,由于代际间的合作,实际上并不止于他生命的结束,而是可推向无限远的将来。即以建造房屋来说,即使一个人一生积累所得,也不足以建造一所房子,但父子孙几代人合作,还是能盖起房来,但这需要有稳定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说,在所有的财产权利中,只有土地使用权是一定要长期的,其它到不一定。比如我眼前这台电脑,我知道它将来又会被新的机型取代,所以我买这台电脑时,若只买到了使用三年或占有三年的权利,这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从哪几方面影响中国经济

不仅要关注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短期影响,例如人民币的货币政策走向、未来经济是否会减速等问题,危机的长期影响更值得关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美国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将使中国不再可能高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今后中国的增长势头要靠国内。这将驱动中国要素市场的改革,要素价格的调整。中国的产品市场化已走得非常彻底,但要素市场则不然。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几乎都受到政策的限制,存在成本的扭曲,导致中国生产成本被普遍扭曲或者低估。这导致出口强劲但消费不强,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结构不理想。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势头强劲,国际收支呈现持续较大顺差,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出现逆差,加上其国内经济长期疲软,美日等国为转嫁本国经济困境,借口近年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极力助推、鼓噪人民币升值,对非正常外资涌入中国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激增,加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扩大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流入的热钱会继续增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更大。概括的说,人民币升值将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或拥有高流动性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是长期利好,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其它则影响较小。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2006年1-11月份,资金来源中外资增速仅次于国内贷款。利用外资总额313.6亿元,增长41.1%。据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分析,这些国际游资主要通过四种渠道进入热点地区房地产市场:1、直接设立外资房地产投资公司或参股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2、间接投资。购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或外资房地产中介公司以包销的方式批量买入楼盘,再进行商业性销售。3、外资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4、非居民外汇流入,结汇购买房产。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大因为现金的流动性最强,最方便随时进入、随时撤离,所以向中国商业银行结汇成了热钱的首要选择。国际热钱套利活动是通过套取该国货币从事投机性交易,因此大量的套利活动,导致国际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热钱的结汇使中国外汇占款增加,央行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因而冲击了正常的货币流通,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大大增加,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这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相矛盾,影响了其效果的发挥并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成本,增大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流入中国的非正常外资中,有一部分投机于房地产、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这些热钱在上述市场上兴风作浪,也抵制和弱化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目前中央银行只有通过回购、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外汇占款,更没有有效的资产来对冲过多外汇占款,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大大增加。

中国应如何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 具体宏观调控措施是什么

首先,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其次,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推荐阅读:国家统计局介绍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实录)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推荐阅读:今年中国工资涨幅将列全球第一?第四,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今年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5.95%。房价虽不直接计入CPI,但房价持续上涨将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之中。沪深股指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后,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继续震荡盘升,屡创新高,目前已站上4700点的高位,市场成交量也有所放大。 推荐阅读:沪深股市总市值首次超GDP总量 逼近22万亿元第五,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虽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而且投资反弹的趋势比较明显,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5%,增速较1-5月份提高2.4个百分点。受房价大幅上涨的刺激,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因此,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 第六,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上半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根据历史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40%左右将逐步转化为消费资金,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就业岗位,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第七,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会商后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呈现蔓延之势。推荐阅读:国家统计局:6月份中国食品价格呈两位数增长第八,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6月末M2同比增长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1.06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第九、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已几次上书要求成品油涨价,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第十、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为了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将加快税制改革进程,并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资源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服务价格的涨幅中有一半左右来自资源价格的传导,因此,资源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为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人会一样 有可能有些人的容貌一样 但是 个性绝对不会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能力素质不一样,生活环境,教育程序,个人努力程序不同人与人之间也许只有很小的差距,但这种很小的差距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则世界就是对的;你认为你行,你就行。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环境,想力求改变,则首先应该改变自己,假如你有积极的心态,你四周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一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三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1000字以上)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铮)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的不利环境中,中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画出一道漂亮的上行线。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一步应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的专家们近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 “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和确立。”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刺激下,我国成功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1%,特别是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呈上升态势,经济增速回升到7.9%,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8个百分点,扭转了2007年三季度以来连续七个季度同比增速下滑的势头。 王一鸣认为,综合起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基本触底,二季度由“前低”向“后高”转换。随着一揽子计划逐步落实到位,经济回升的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确立。 当前,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是经济回升的主要驱动力,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对稳定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标志着供给面出现了积极变化,就业形势逐步走出谷底。 随着经济形势的向好,市场预期和信心正在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5个月超过50%的临界点,股市继续呈上行走势,房地产销售快速增长。王一鸣指出,这预示着市场驱动作用逐步增强。 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一些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投资、工业、区域协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 祝宝良指出,从投资结构上看,农业、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奠定了基础;在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高技术行业、抗周期行业增速较快,制造业结构有所调整;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从收入分配结构上看,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增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我持谨慎乐观态度。回升态势比较明显,但显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准的程度,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是9.8%。而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1%的数据看,与历史平均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更重要的是,与上一轮经济上升期外需强劲的环境相比,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牛犁认为,世界经济情况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还影响中国经济中为出口服务的相当一部分产业。如果没有新的意外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实体经济负增长的程度也有所缓解,但世界经济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改善,需要时间调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持续攀升,会明显减弱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对中国经济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内部的问题与矛盾也需要消化解决。祝宝良指出,突然的外需严重不足,使得这一轮产能过剩的矛盾比亚洲金融危机时要深刻得多。过去一个时期外需主导型发展形成的很多产能并不属于落后产能,调整起来是相当困难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虽然市场驱动作用正逐步恢复,但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王一鸣认为,当前经济回升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政府扩大投资带动,内生动力还不够强。 通胀预期明显上升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王一鸣指出,虽然年内出现通胀可能性非常小,但货币信贷的迅速扩张和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强化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在经济还没有复苏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上升使宏观政策同时面临促进经济稳定回升和防范通胀风险的双重压力。 推动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 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下一步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专家们认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 “要推进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平稳增长趋势。在当前内生动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个基本立场不能动摇。”王一鸣强调。 他同时也指出,短期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经济根本复苏和持续平稳增长,必须把短期政策与中期调整战略结合起来,下一步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创造条件。 对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通胀预期和货币信贷供应量问题,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虽有所增强,但不必过度担心。 宋立说,上半年7万多亿元的信贷总量虽然比较大,但要看到去年贷款偏紧了一些,今年上半年有恢复补偿的性质,尤其是危机时期需要一定的“超额”货币信贷供应。通胀预期对经济复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胀预期和现实通胀压力比较难把握。总体来看,既有货币信贷造成的上行因素,也有产能过剩的下行因素,两种因素抵消之后的现实通胀压力不会太大,因此,不宜过度渲染通胀。 宋立建议,下一步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同时消除可能存在的泡沫。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支持。 对于增强未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方面,祝宝良建议,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领域,还是在住和行方面。同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工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将开拓出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 王一鸣建议,从深层次上解决扩大消费的动力问题,还要推进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大对新兴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对未来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而无论是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还是产业转型升级,都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当前经济形势与新时代发展之路【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建近28年来,为我团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作为中国农业科技普及教育主力之一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寻求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是摆在农广校面前的首要任务。下面对我校新形势下农广校的发展之路作出分析。   一、从农广校的现状看其发展的必要性   我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于1983年,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下设的市级分校,共开设种植、畜牧、农机等,由此可见,农广校基本上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办学体系,在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受训农民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而,作为农业劳动者素质教育前沿阵地的农广校,其不断发展是新形势“三农”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从农广校现存的问题看其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125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   (一)我团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80%的团场劳动力仍处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团场连队高素质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团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   (二)远程教育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发挥还不够,工作水平需要切实提高。农广校是一支体系较为健全、队伍较为完整、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多年来缺乏必要投入,特别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强,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从而大力培养出一支既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改进,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意愿和多样化学习需要。   三、从农广校的机遇与任务看其探索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上,都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农民教育培训成为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二是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如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日制农村籍学生给予生活补助,截至2009年125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有几百多人享受全日制助学补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财政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加。三是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空间,农业的功能也得到很大拓展,农民学习并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致富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满足农民培训意愿,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我国农村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培训方式,在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锦州市两级农广校要准确定位,紧密围绕锦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职业的变化特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农民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培训方式方法,推动农广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要坚持下沉办学重心,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特点,把培训过程与关键农时季节、关键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把课堂直接办在乡村,办到田间地头,办进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把农广校的中专函授教育、全日制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农民生产技术与增加收入为目的,真正办农民满意的培训。   (二)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努力钻研业务,强化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发扬农广精神,把与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农、林、牧等各相关单位的培训联系起来,全市统一建立健全门类齐全、人员素质较高的师资库且保证有一批具有高级、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充足在第一线,以提高农广校教学质量与社会影响力   (三)以务农农民和企业工人为重点。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加强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对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水平。同时,围绕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农业农村新兴岗位开展培训。   (四)强化远程教育手段,开发教学媒体资源,努力搭建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平台建设的重视和经费投入,购置相关设备,提高自身采集、制作、传播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能力。把平台作为服务“三农”的舞台,主动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培训手段和传播渠道,为农民提供需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使农民群众能够得到实惠。   (五)利用国家扶贫助学政策,深化教学改革,抓好全日制中专办学工作。为农广校的发展增强了后劲,但仍需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认真落实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对基层农广校办学的指导和检查,提高教学质量。   (六)加强体系建设,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努力协调师级相关部门,加强基层农广校自身体系建设,主动争取团级农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农广校人员配置、设备更新、环境改变增加投入,为农民教育培训搭建最基础的平台,以此大幅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责任编辑:彭 洁)   来稿日期:2012-06-25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大学生该怎么做

面对如今的经济形势的话,学生一定要学好本专业的东西,同时学一学金融,或者说其他的关于社会上能够投资理财的东西,这样的话出来以后能用自己的能力赚钱,也可以用自己的经济头脑赚钱。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应对呈现出如下新的特点与趋势:世界经济大转折: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大变革: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秩序大调整:20国集团等作用上升;中国外交大发展:和合外交上新台阶。正确的把握这些,对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1、这次经济危机的危害与原因危害:这次经济危机是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到全球金融危机,从金融危机发展到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按照格林斯潘的说法,这次危机严重程度超过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衰退,主权债务危机使冰岛、希腊、阿联酋(迪拜)等国家经济面临崩溃边沿,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严重负面冲击,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原因:有各种各样说法,我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发展是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作用是重要原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监管机制的弊端与放纵金融市场的所谓“创新”等是体制原因;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弊端的长期高扬、危机到来后错误地采用了提升利率等做法,是直接原因。2、进入后危机时代的特点与影响特点:“时代”是个大课题。这里所说的“时代”,可以认为是“时期”较为恰当。所谓“后危机时代”,可以理解为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后期;另一个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后期加上这次经济危机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它内涵两个层面的特点:特点之一是经济情况好转。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出现一些复苏迹象。2010年初以来,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收到效果,世界经济企稳回升,IMF预计2010年增长3.9%。出现了经济复苏的“亮点”,“金砖四国”情况看好。促使其好转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各国自身的高度重视和措施得力;另一方面,集体救市力度和方式、方法得体。特点之二是世界经济从整体看,并没有强劲复苏。不确定因素仍很多,主权债务危机令世界蒙上阴影。全球经济在未来几年将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其主要原因有:经济危机自身的惰性影响;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衍生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国际环境内其它负面因素的作用。影响:双重性。后经济危机时代,从本质上看,仍然是处于危机之中,不完全是好事情,危机仍在祸害全世界。经济仍属低迷,失业比重仍大,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根本好转;各种矛盾丛生,世界和平、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南北失衡的现象仍然在加剧,历史进步的步伐仍慢。对人类智慧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空前。这是挑战。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坏事发生的同时,产生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加快了国际体系变革的进程;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竟相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大国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互动期;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亚太地区格局加速演变,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备受各方关注。二、世界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1、世界格局及其转换概念:世界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或者是突出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一种框架、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国家集团、突出力量综合实力的对比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最终原因来自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而形成的。在世界格局中,充当主角的必备条件是:具有强大的实力;奉行独立的外交路线,对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别称为“极”。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有规律性: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集团利益的考虑,以及外交政策的调整。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转换: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三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基本政治格局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即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的产生;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维也纳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的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基木政治格局”;第五次即20世纪 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旧格局的打破,多极化发展,新格局待立态势。2、战后世界多极化的三次大发展前两次:世界多极化经历量变到质变过程,战后有三次明显大发展: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两极格局中,出现了日本、欧共体、第三世界、中国等新生力量。标志着世界多极化的萌生。第二次是20世纪 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旧格局终结。多极化发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共体成为欧洲联盟,全方位扩展其影响;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中国内政、外交生气勃勃。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雏形显现。第三次:第三次就是以21世纪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安全格局、文化安全格局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多强一超”模式基本形成。国际力量继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一超,即超级大国美国。是“当今世界超强的一极。”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是美国单极独霸的。冷战后美国企图一手遮天,并付诸了行动,取得某些进展,但事与愿违居多。美国在走昔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老路。当前新的美国单极独霸全球的认识和定位难以服众。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折腾,当然包括近20年美国霸权主义恶性膨胀,硬实力大损耗,特别是软实力中的“形象”声名狼藉,整体在走下坡路,对世界的掌控能力下降。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借助别国力量缓解金融危机就是明证。不过其超级影响力仍不可忽视。对世界多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下述“角色”水平值得关注:俄罗斯,虽然已没有昔日苏联“超级大国”的“威风”,但也并非是“瘦死的骆驼。”世界“一强”的地位,应该说有充足分量。国土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地大物博世界公认;军事实力逊于美国,但世界第二的位置,否认的声音不多;科技水平、宇宙开发、外交影响等等,不及原苏联,但在当今这些领域的世界一流行列中,俄罗斯名次靠前。欧洲联盟,作为集体“一强”,也有突出的理由。一体化水平的首屈一指(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外交力求用“一个声音说话”、已有共同的安全计划等),使之成为了“准国家实体”。国民生产总值在欧共体12国时,就已超过了美国,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外交影响力也在增升(况且英国、法国一直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日本,作为单个国家,经济、科技总体水平高,在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是客观事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依此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政治努力已引人注目。对第三世界,有人故意漠视这一力量的存在,是不合适的。从他们崛起之日起,其担当国际事务生力军的作用就在不断发挥。“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为重要特征的多极化趋势,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巴西、印度的影响力在上升。中国是当今世界独特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多极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与西方大国迥然不同。”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种事实表明,世界的现在不是、未来也很难是单极独霸,世界已是多极政治格局的理由充分,只是多强的“角色”是“哪些”?学术界有争论。三、国际秩序机制与态势拓新1、国际秩序内涵与弊端内涵:当今国际秩序,指旧冷战结束以来,由世界上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类规范、准则、原则、目标行事,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经济政治机制和整体态势。这个定义,出于下面的慎重思考:从时间概念上看,国际秩序的出现,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同步。这里指的是1991年12月以来的国际政治秩序。从行为主体上看,建立或维系国际秩序的是世界上的所有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包括各类国际组织、各种会议、论坛等)、宗教势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从奉行的准则上看,国际秩序通常奉行的是国际行为规范。从追求的目标看,自从人类进入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孜孜以求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由于时代背景、国家利益、阶级地位、个人经历等原因,目标的设定差别很大。取得的效果与国际秩序始终未能尽如人意。从国际保障机制和秩序的整体态势看,有合理成分,但弊端严重。 弊端:当今的国际秩序,从机制种类看,大致可分为“旧”与“新”两种,并且互相交织。“旧”中有“新”;名“新”实“旧”;“新”、“旧”并存的现象。如果从水平上看,和谐的态势在上升,欠和谐的问题严重。后者对前者的负面影响不容乐观。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际秩序的突出特点,各国或国家群体出于自身追求最佳利益的考虑,先后提出和实施了各自的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方案。内容和效果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秩序优化艰难。根本原因是北强南弱,西强东弱。2、国际秩序的机制、态势拓新表现:国际秩序的机制、态势拓新,主要体现在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以及首脑峰会的机制化,以及“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机制化上。20国集团首脑峰会机制化:20国集团的建立,最初由美国等7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 科隆 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 亚洲金融风暴 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 金融 和货币体系的稳定。20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开始举行20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以应对这次国际金融狂飙。 20国集团成员:是有8国集团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加上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欧洲联盟等组成。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先于20集团首脑峰会机制化。主要体现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上。12年间已召开了15次。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次峰会。2009年4月2至4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英国伦顿举行第二次峰会。2009年9月24至25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东部的老工业城市匹兹堡召开了第三次峰会。2010年6月26日至27日,第四次20国集团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从华盛顿到伦敦,再到美国匹兹堡,又到"枫叶之国"的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不到20个月的时间,20国集团领导人4度聚首, 共商大计,标志着制度化。20国集团峰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第5次20国集团峰会即将在韩国首尔举行。每一次峰会,中国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冬天危机爆发之初的华盛顿,到2009年春天树立信心的伦敦和2009年秋天达成具体共识的匹兹堡,再到2010年夏天承前启后的多伦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次亮相20国集团的舞台。在这4次峰会上,胡锦涛先后发表了4份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主旨讲话。阐明中国政府为应对这场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主张。每一次峰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都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中国一次又一次展示着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智慧和力量。“金砖四国”首脑峰会机制化:“金砖四国”,是指 巴西 、 俄罗斯 、 印度 及 中国 四个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 七国集团 成为世界最大 经济体 的 国家 。这个简称来自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开头字母BRICs (Brazil、Russia、India、 China)的谐音(意指“ 砖头 ”)。这四个国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和“咖啡王国”;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 世界工厂 ”。 “金砖四国”(BRICs)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高盛的这份经济报告,使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作为 新兴经济体 的代表和 发展中国家 的领头羊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由此BRICs(译称“金砖四国”)的称谓便风靡世界。“金砖四国”首脑巴西总统卢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度总理辛格,首次正式会晤于2009年6月16日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20国集团峰会期间举行。四国领导人重点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国集团峰会进程、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金砖四国”对话、未来合作等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了多项共识。“金砖四国”首脑巴西总统卢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度总理辛格第二次正式会晤,于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会晤在巴西外交部举行。在这次会晤中, “金砖四国”领导人重点就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气候变化、“金砖四国”对话与合作前景等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国邀请“金砖四国”首脑第三次峰会未来在中国召开。评价:20国集团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机制化,国际社会均给予了积极评价。关于20国集团峰会机制化的意义:《爱尔兰时报》认为,多伦多20国集团峰会还未开幕就已经成功,因为它代表着全球经济的85%,取代了仅由发达国家参加的G8。这可以被视为二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变革之一。美国外交理事会的斯图亚特u2022帕特立克撰文指出:对美国而言,20国集团峰会至少在4个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它能缓解国家间的危机,同时它是一个平台,能鼓励新兴经济体承担新的责任;第三,它的存在对联合国而言是健康的竞争。最后,提供了一个更灵活的协商环境,有更多协调的空间。 关于“金砖四国”峰会机制化的意义:巴西总统卢拉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话说,“金砖四国”坐在一起开会就是历史性时刻。 新加坡 《联合早报》认为,金砖四国峰会未必只是向美国发出强烈信号的临时性工具,“金砖四国不仅关注克服金融危机的战略,而且谋划‘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新秩序。” 巴西峰会的声明强调,“金砖四国”对话与合作不仅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种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秩序优化的态势值得肯定,但不能评价过高、企望值过度。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兴国家参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度”毕竟是有限的,加之新兴国家之间存在众多差异与矛盾、20国集团首脑峰会与“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机制化仅属于初始阶段、论坛水平。未来G8、G20、“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共存竞争合作有可能,而G20与“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短期内完全代替G8不现实,为此忽视联合国的存在不可取。四、中国特色外交迈上新台阶1、中国外交的特色应对 继承:中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总方针、总政策。长期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宗旨、方向、目标、道路;把独立自主作为根本准则;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一切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加强与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作为外交基本立足点;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创新: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中国外交工作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以多边峰会外交为主要平台,以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重要动力,以统筹协调为根本工作方法,强抓机遇,化解挑战,开拓进取,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巩固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多边峰会外交成果丰硕,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作为贯彻中国外交的主线,努力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加大运筹大国关系力度,同各大国的关系处在稳中有升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维护了良好周边环境;采取切实步骤,巩固了发展中国家在我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大力加强公共外交,增强了我国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领事保护放到外交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召开了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为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开拓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于2010年1月1日生效,这为外交事业大发展特别是外交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2、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承诺国际地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仍处在初级阶段;中国是当今世界独特一极,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庄严承诺:胡锦涛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的巴西利亚“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合作、开放、互利、共赢》中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现在有很多人关心,中国今后会是什么样的国家?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事?对老朋友会怎么样、对新朋友会怎么样?他回答: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中国的发展只能也必然是和平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共赢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负责人的发展。总之,如果从另外角度审视当今世界态势,宏观看,是和谐之中欠和谐;具体讲,世界经济是危机之中有亮点,世界政治是和平之中欠和平,外交关系是和合之中欠和合。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要潮流,不能因为现在世界经济处在危机之中,就否认、或看不到主流;但和平、发展、合作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13分)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国民经

(1)1.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各项措施的实行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激发市场活力。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或改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3.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稳增长与调结构、促改革结合起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1.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居民消费升级;2.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出现和成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内需拉动转变;3.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试题分析:(1)解读设问,当前我国经济工作所坚持的政策取向,就是针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坚持不扩大赤字,不超增发货币。不用短期政策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采取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措施,通过“促改革、调结构”。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改革措施,上述举措政府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得国家宏观调控更加合理,同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体现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解答此类信息类题目,可以遵循由近及远的思维顺序,首先,信息消费也是一种消费,但在消费中,信息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和精神消费,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有利于满足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其次,消费对宏观经济和生产有巨大的影响,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信息消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nbsp;内容摘要: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建议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nbsp;一、2008年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调整nbsp;2008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nbsp;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nbsp;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使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回落到8月份上涨1.0%。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3.8个百分点,年内有望继续小幅走低,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3%,物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nbsp;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nbsp;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8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920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升值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左右。nbsp;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nbsp;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和粮食出口受到政策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从工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1-8月,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6.5%、8.3%、10.1%、13.3%和7.4%,增幅同比下降9.8个、9.4个、10.8个、11个和7.6个百分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10.2%提高到今年的31.6%;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的5.2%提高到今年的50.3%。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今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去年。nbsp;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下图显示,2008年二季度以来,反映经济未来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数下降势头明显,表明经济趋势性下滑的风险在增大。nbsp;对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测详见附表1。nbsp;二、充分估计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性nbsp;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

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来合理运用财政政策?

在宏观财政政策上,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与紧缩型的财政政策,构成了财政积极政策的主体。无论财政积极政策的扩张型还是紧缩型,都不是只针对财政运作的某个方面,而是涵盖于财政一定运用期间的全过程;也不是仅针对经济周期而运作,而赋予了财政管理新内涵,客观要求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政管理尚有不完备之处,财政积极政策的运作需要财政管理要相应跟上,需要从当期运用并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全力推进财政管理的改革。  (一)改革财政预算管理,建立预算运行新机制。当前财政的预算管理存在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影响着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是由下到上的本级预算编制程序,使预算编制权分散于各个单位,造成财政预算的编制总是处于被动的、宏观而不具体的状态,预算的权威性被肢解,预算编制秩序较乱。二是部门预算多头管理,多年来财政内部职能部门围绕预算科目搞加加减减,导致部门资金底数不清,难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预算编制、执行和审查监督在各个层次上滚在一起,不利于科学规范管理和财政资金的有序运转。上述预算运行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使财政政策难以到位执行,往往扩张型政策宽松有余、紧缩型政策约束不力。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任何时候财政积极政策都能顺利得以贯彻实施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审查3个相互独立、职责分明的预算管理子体系,相应引发机构重设、实施部门预算及单一账户管理、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等一揽子改革。目前地方财政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实施部门预算并到位入项编制。  (二)建立宏观调控预算,实施财政政策的反周期运作。财政积极政策的扩张型和紧缩型,主要针对经济状况及经济周期性的变化而言。经济过热时,将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的财政收入和为降低需求而减少的财政支出留作储备;经济过冷时,启用这部分储备刺激经济增长。这个结余预算就是宏观调控预算,这项储备也可称为周期性财政储备。去年中央实施的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扩张型财政积极政策,要求地方配套大量资金,这对已经确定的地方预算盘子是个很大的冲击。如果地方有这样的后备,问题就很好解决。另外,也可通过实施部门预算管理,将优化组合而集中的部分资金用于财政储备,在一定条件下再追加用于有关部门的支出。  (三)围绕公共财政的框架建设,建立财政积极政策的综合运行机制。中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对财政职能转变的要求,并不是财政要更改名称了。对“当前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中央财政主要是部署“当前财政支出”向“财政公共支出”的转变。事实上,规范“财政公共收入”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规范地方税种,设计税收政策,压减或消除税收提留、税收减免、税收优惠等税式支出,都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内容。财政积极政策的扩张型与紧缩型,无非是“减增税”和“增减支”,都与建设公共财政新框架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要首先建立财政积极政策的综合运行机制,通过政策的运行引导财政模式的转变。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可以考虑在财政内部设立一个综合性的政策设计与决策服务部门,统一管理各项财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统筹规划设计公共财政模型。  (四)建设“项目库”管理系统,规范财政支出运作行为。当前,财政预算管理的趸大数、切大块、粗放运作行为正被逐步消除,财政资金的项目管理时代即将到来。建设一个财政支出的“项目库”,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的必然要求。“项目库”的建设要设立“总库”,更要建立“人头经费库”、“公用经费库”、“农业项目库”、“基建项目库”、“专项经费库”等一系列“分库”,通过财政主动提库来编制各项支出预算的办法,改变以往政府职能部门交库的运作方式,增强财政行使分配职能的主动性。这是财政转变职能、建立公共财政模式的必然过程,同样也是实施好财政积极政策的客观要求。  (五)同步实施财政各项改革措施,发挥财政政策的综合效应。当前财政改革的方面很多,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应同步配套实施。改革预算管理,建立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审查监督新体系,需要同步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管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否则部门预算的安排仍存在漏洞;实施预算内外统管的综合财政管理办法,应在税费改革的大环境下继续实施突破,并抓住机遇完善横纵向的转移支付制度等。  (六)运用好当期扩张型财政积极政策,长期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当前启动经济、推进增长,不仅要把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落实好,严格按规定落实转贷资金和配套资金,还要严格按预算落实预算内外的其他建设性资金,准确把握积极财政政策的后期效应,理顺政策效应与经济结构优化的关系,避免重复建设。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图书目录

前 言第一章 2009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0年预测一 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二 影响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三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预测第二章 寻求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更大突破——2009年农村改革回顾与未来中长期政策调整展望一 2009年农村政策调整概述二 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难点三 调整农村改革发展模式第三章 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一 农村产业对国内生产的贡献二 农村投资与消费三 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四 农村部门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五 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第四章 农业投入与产出一 农业产出及特点二 农业投入及特点三 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第五章 农村产业结构一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特征二 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及趋势第六章 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一 总体情况二 粮食三 经济作物、蔬菜、水果四 肉蛋等畜产品五 水产品六 农资市场七 2010年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预测第七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力一 农产品进出口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二 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三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四 政策评价与形势展望第八章 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一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二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增长第九章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一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二 近年来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趋势第十章 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二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进展三 农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展望第十一章 农垦经济形势分析一 农垦经济发展历程二 2009年农垦经济形势三 农垦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四 2009年农垦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五 2010年展望专题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回顾与进展一 集体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二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三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涵四 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五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六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专题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经验三 结论与启示专题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评价——基于8省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一 实地调查及数据说明二 农户参与林权改革情况三 林权改革过程评价四 林权改革效果评价专题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及绩效比较——以福建、江西为例一 林权制度改革前产权状况比较二 林权制度改革前后产权安排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三 林权制度改革初步成效比较分析四 小结专题五 集体林权改革的评价与思考一 20世纪80年代集体林权改革未获成功的原因二 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的评价三 国内外林权改革的评价四 深化农村林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前社会经济形势如何?

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我刚从美国回来,美国许多企业由于业务萎缩而冻结招聘,波音公司要进一步裁员。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影响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但是见效果有一个滞后时间,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其次是建筑、能源、机械、 IT类专业会受影响

钢材价格一路上涨引热议,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明朗吗?

钢材价格一路上涨可能会加快订单数量,下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开工项目增多,对于钢材的消费上涨,而且带动煤炭和原油涨价

股市走势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之间有何关系?

一个股市就是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好坏,很多企业都是上市的。购买股票的,如果它们发展得好,那就可以推动国家经济。

股市走势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之间有何关系?

我觉得一个趋于稳定的股市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因为现在股市在中国很流行,占据主流,是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怎么填写

安全问题、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店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

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论文

论文天地http://www.lunwentiandi.com你可去找找看,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怎样的

经济运行状况与特征 1.1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减速。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1.5%,远低于2000年4.7%的水平,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1%;日本2001年经济的下滑幅度将为0.9%;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5%,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可以认为,2001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其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达到119.2点,比2000年提高4.4点;全年实现利润达到或略高于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实现242%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亮点。亮点之一是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没有实现扭亏。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17.2亿元,同比减亏增盈23.4亿元。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的迅猛增长是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受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度增长是第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西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运行抹上浓彩的一笔。2001年通过一系列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与监管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变化从整体上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2001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之一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贡献度下降 2001年我国实现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上。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前十一个月的增长率为10.4%,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而且政府通过国债资金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前十一个月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001年我国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而言,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12月份,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挫之后,再次呈现攀升势头,从11月份的96.9点回升至97.1点。这说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扑塑迷离,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首先应归功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总体经济的表现,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之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线产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破冰在即,新兴行业引领大势。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年全国14个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尤其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对内需的拉动明显。110月份,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24.1%。在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经开工604个,到年底将有290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这批项目的建成,预计可实现新增利润158亿元,新增税金88亿元,出口创汇17.5亿美元。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这些新兴行业包括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讯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10月份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20.5%,居各行业之首,比全部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结 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民航业和电信业,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内重组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相继推出。 之三资本净流入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0年我国出口出现27.8%超常增长,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数很高的基础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减速,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的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的下降,不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于就业、税收等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从年中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延缓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预计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是难能可贵。 2001年利用外资的意外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仅有的外部拉动因素。国际资本内流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经营法》的修订,使我国今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扭转了自99年开始出现的增长率减缓的态势,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际外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2经济增长预测 2.1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强劲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其二是外资增长对200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净流入,我们基本的观点是,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着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继续趋弱。 由于预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平稳增长,估计其增长幅度将在11%-13%之间,略低于2001年。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其投资增幅分别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度相对较低,大约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的因素远远多于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良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将对2002年的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3)为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大优惠政策,并把“西气东输”等重要工程向外资全面开放。预计2002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0.3-0.4个百分点(张昌彩),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于国际环境未有改善和国内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呈持续下滑态势。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但这样的强劲增长显然在2001年急剧失速,出口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出口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 2002年的消费预期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一般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10%,略低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会继续下降。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构成中的比例高达61.3%,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2.2 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权威的IMF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预期,据其估计,2002年即使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中国今明两年经济仍将强劲成长,预估2001年将达到7.5%的增长率,2002年预估为7.1%。IMF预估中国将不会像亚洲其他各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增长7.7%,最悲观的预测为6.5%。下面是全球权威机构对中国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7.7%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7.6%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7.2%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7.1%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7.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GDP增长7.0%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6.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依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在继续保持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GDP将实现7%的增长;第二种可能性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再持续下滑,GDP将实现7.5%的增长;第三种可能性是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开始松动,M1增长14.5%,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是,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能达到7%左右的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较快转入复苏,又能把入世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增长率也可望达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经济增长率则可能略低于2001年。 在综合分析2002年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估计2002年GDP的增长有望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围绕7%的增长率水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估计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 2.3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吸引外资将十分有利。 2)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实。结合国家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特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同时,西部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内外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平稳增长将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内需的基础。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农村费改税和减负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有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提高基本工资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全国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将对2002年的最终消费产生正面影响。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其效应将在2002年显现出来。另外最近几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和住宅消费等,将在2002年继续成为带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2.4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23.1%,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因此全球经济的衰退与不稳定将使2002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2.4%,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1.4%。全球经济2002年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出现放缓迹象。由于经济衰退程度尚属温和,美国连续11次降低利率也将逐步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年中前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美国消费开支回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反弹。在美国经济遭遇经济衰退的同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下降到0.7%。今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1.7%,明年放慢到1.3%。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0.4%,明年将再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尽管其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将开始复苏,其中发展(相关,行情)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2.9%增加至2002年的3.7%,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将以1.6%的速度增长,但是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显然缺乏信心,其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1年政府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显著,2001年前三个季度集体投资与个体投资的增幅落后于国有经济,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幅。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个主要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存疑虑。其一是投资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包括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融资机制、税收制度等。其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投资环境不利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从长期看对民间投资形成制约。 3)2002年将可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通货紧缩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缓解之后,自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价格指数走势再次全面走低,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年5、6月份由正变负,预示着200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受到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其他将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分流问题更趋突出;社会风气不良、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2.5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着下列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可能加快我国的资本净流入。二是入世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符合WTO规则而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调整尚待时日,因此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目前难以判断。三是我国入世后各贸易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都存在,判断那种效应更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四是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场是否完全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资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够市场化尚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3.1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其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其影响力有减弱的趋势。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开始凸现出来。 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种尝试。实践表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2001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持续保持GDP达到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被长期化,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政策其积极效应开始减弱。据有关人士测算(张昌彩),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1.7个百分点。其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税收政策开始对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增长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财政收入达到1187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高于GDP的三倍多。这种财政税收的超常规增长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的减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均难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2002年实现7%以上的GDP增长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主要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续维持较高的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000亿-150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国债的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二,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 3.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改革银行体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谨慎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等三个方面。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在保持稳健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表现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但是总体表现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对2001年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从2.16%提高到2.97%,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9次调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后7次调整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圆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低0.25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招标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主要参考指标,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信贷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费信贷获得迅猛发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亿元。 有必要对2001年的货币政策的得失进行反思与调整。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超前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导致实际利率过高,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受到限制。从资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特别是M0和MI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长66%,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率为123%,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相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第二,从2001年9、10月份开始,银行放贷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10.9%;1至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37.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货币的流动性在减弱。由于人民币的低利率政策已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间很小,降息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当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再造,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多存少贷的问题。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和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实施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使证券市场由一个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继实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以及实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到市场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在以监管与规范为主基调的前提下,维护市场的稳定将受到重视,其中,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积极迎接入世挑战2001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2002年展望宏观经济研究2002/1 2.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力保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增长2002中国经济展望中国计划出版社 3.李晓西:今年投资需求增长可弥补外需下降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经济研究资料2001/11 4.张昌彩:2001年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分析及今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1/12 5.蒋万进:2001年货币政策及2002年展望2002中国经济展望 中国计划出版社 6.李泊溪: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2/5 7.钟伟: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新三驱马车”中国信息报2001/7/23

如何看待今后的经济形势呢?

我觉得未来的经济形势肯定是好的,但是短期内由于疫情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是不好的。

从多方面来论述今年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物价涨幅趋稳,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增长逐季回调,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略好于今年,国内投资、消费有望实现较快增长,预计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全年达到9%左右。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今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今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去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去年同期12.5%的增速。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前8个月累计出口9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今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今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000061)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今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涨,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回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今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显示,虽然8月份部分指标小幅逆转,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仍在下降,经济运行将延续短期下行态势。同时,先行扩散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反弹,先行指数降幅缩小,筑底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历史经验和全球经济走势综合判断,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有望出现在2011年一季度。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去年三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政府福利支出等,以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今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今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也将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1年其进口增长将维持在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0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明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今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今年。 今年以来,投资增长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1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今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今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明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明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四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综合上述分析,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今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1年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1年,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应对增长速度放缓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贷款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可选择的政策包括: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积极推进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民生性转移支付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将政府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表明,节能减排对行政管理的依赖程度依然过高,依靠行政命令、实行“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控制能源消耗,已产生一定负面效果,而且难以持续,也容易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不当限制。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可参考国际不同行业能耗、排放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投资审批权限,重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项目的监管职能。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应集中在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准入条件的审核上,并应实行双向监督(项目没有达标,政府监督项目;已经达标而不核准,企业监督政府)。简单地从行业产能规模出发控制新项目建设,落后产能得到保护,抑制了市场竞争对产能动态优化的作用,应当加以改变。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六)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将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长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供给体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直接增加财政投资是必要的,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此同时,应相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的体制机制建设,严格杜绝违规占用、谋取不正当收益的行为。

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好吗

不是

求大师分析一下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对黄金价格的影响

现在全球面临全球通货膨胀的危险近期股市下跌是由于加息影响黄金下跌是因为前期黄金涨的太多获利回吐和美元反弹

综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分析我国中央银行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其效应如何?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目前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应: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的、需要交存存款准备金的一般性存款范围,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的进行现金卖断和正回购交易。 2011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前三个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万亿元,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9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6%。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549元,比上年末升值4.21%。

分析2015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该采取哪些措施

用50年的时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入世界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前20名的国家行列。到2050年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到2050年单位能量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0-12倍。到205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5岁(每10年提高3岁)。到2050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进入世界前50名。到2050年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到2050年能有效地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公正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确保中国的人口安全、食物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争取到2030年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并改善人口结构。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和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社会财富积累能力。争取到2050年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形势怎么样?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一)国际因素分析1.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2.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退出抉择艰难。3.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4.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竞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仍错综复杂。 美国经济:已由流动性黑洞走向流动性陷阱。美国现在的情况比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情况要严重得多。 欧洲经济:目前是货币紧缩和通货膨胀问题同时存在,两者很难平衡。 日本经济:十多年来一直在流动性陷阱里不能自拔。 本次源自美国金融危机的西方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地显现出来。一是随着众多国际性银行和金融机构深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资产损失甚至倒闭,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其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将遭受较为严重的直接损失;二是汇率变动必然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三是对我国出口会有重大影响。四是热钱可能大量涌入。 然而,从总体上看,尽管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国内因素分析1.当前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信心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结构调整难度加大。3.后危机时代具有重大发展机遇,但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几点判断 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处在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仍然是成立的。第一、国际消费结构的改变对中国的出口从另一方面讲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二是石油和其它基础产品价格下降,对我国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十分有利的;三是如果监管有力,调控有效,大量外资的进入可以为我所用;四是西方国家经济的颓势为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战略的选择 1.保证:政府驾驭能力 2.重心:调整结构,扩大内需 (1)资源流向(从房地产和出口企业转向扩大内需部门) (2)收入分配和技术创新 (3)9亿农村居民需求:土地使用权流转

如何全面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和变化?

2001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低于2000年的水平,但仍可达8%左右;消费需求略有下降,投资增长加快,国内价格水平上升,通货紧缩进一步缓解。 1998年以来中央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回升。 进入2010年以来,在国内外良好经济环境的支持下,我国经济继续延续和保持去年4季度以来较快的增长态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从1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看,相对于去年的投资带头、消费稳定和净出口拖后腿的发展局面,今年的国民经济发展更趋向于均衡增长的模式,正逐步从政策拉动型向内生增长型转变,沿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道路迈进。 1.经济增长态势强劲,已回归平稳较快增长通道。 2.物价温和上涨,通胀压力犹存。 3.3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呈现消费稳、投资降、净出口升的特点。——消费。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热点消费快速增长。——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外贸。进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进出口结构更趋平衡。 4.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货币供应增速继续明显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大幅下降,货币政策基本回归正常化。 主要的风险因素是: 1.通胀压力有增无减,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在加大,宏观经济存在局部和结构性过热风险。尽管今年通胀失控的可能性很小,但未来可能影响物价上升的因素仍很多,通胀预期仍在不断强化。 2.房地产泡沫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系统性风险。中国住房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双重属性。作为消费品来说,国际通行的房价收入比是衡量房地产泡沫的主要指标。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倍之间,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我国目前全国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5倍。 3.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持续攀升。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日显突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这主要表现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也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再分配中对收入的调节不力,城乡、行业、地区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过高;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第三次分配中慈善捐助数量太少。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突出问题之所以呈现出多年采取措施却长期未得到解决的态势,有其客观必然性和极其复杂性,今后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具有长期性、尖锐性和艰巨性。 4.以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地方财政风险加大。当前财税体制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权跟事权还不够匹配,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比较慢,所以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土地财政以及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大量融资。 5.贸易摩擦和升值压力成为制约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外部不确定因素。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各国普遍产能过剩,失业率居高不下,短期内过度消费的模式受到一定打击。同时,世界经济仍是在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增长,复苏的可持续性还需要继续观察,尚存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何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我国的经济形势

两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根据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就是抓中心、抓重点。中国解决所有问题都要靠自己的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在中国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他说:“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深入考察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断,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邓小平在谈论稳定问题时,几乎都是将稳定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从未就稳定来谈稳定的。他始终是把稳定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来加以论述的。他强调:“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他认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其中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尤为重要。”第二,带有鲜明的时间性,即时间上的相对集中性。稳定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稳定与发展不可分割,这就验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在看问题、办事情中既要全面把握,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切忌平均使用力量,不分主次一把抓。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 在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其他工作也不能忽视,因为主次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物质基础,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其他各项事业都发展了,才能给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9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形教课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近期发生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是因一系列因素逐级放大、火上加油造成愈演愈烈。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和保险都是美国金融资金链条的一环,现在银行和基金都遭殃了,保险公司将是下一波危机爆发的焦点。因为为了取得信用保险,一些基金的投资者就跟保险公司联系,而保险公司又买了一些MBS(即贷款抵押证券等)。所以,保险公司的隐患还未暴露出来。美国金融体系是自成一体,而且将风险分散到全球,因此次贷发生后,全球都很恐慌。但是,目前AIG出现了问题不是承保业务出问题,而是投资出现了巨大亏损,如同AIG在全球保险业有多少还未暴露出来,因此这个风险还未可知,不过肯定是存在的。富通9月15日发表公告称,该公司持有雷曼兄弟债券1.37亿欧元,逆回购交易2.70亿欧元,CDS交易产生的损失700万欧元。受此影响,富通股价出现大幅度下跌。而平安保险因购买欧洲富通集团股份,间接持有雷曼兄弟债券,平保投资额浮亏逾140亿元,因此给市场带来较大心理影响,平安股价一路下挫。但是,其他两家保险公司并未“触雷”。据悉,在当前3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中,保监会仅批准了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QDII额度,分别为相应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2%和15%。记者发现,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都未投资雷曼兄弟、AIG、美林的相关债券。中国太保之所以没有QDII额度,原因是监管层本来计划在其完成H股上市之后再批准其投资额度。为防止AIG的危机在中国重演,国内当前应加紧推出存款保险,因为存款保险是一颗定心丸。金融危机最怕的就是银行挤兑,任何银行不可能把所有存款都放在自己手里,都把它贷出去了,如果大家都去银行提款,那就必然会造成严重的问题。美国早就对1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户实行保险制度,因此,尽管美国这次金融风暴来得这么厉害,银行并没有受到挤兑等等影响。金融风暴带来三大启示美国次贷危机给国际化业务已具相当规模的中资银行带了一定的损失。有关人士指出,由于我国金融改革的滞后性和国内市场的非理性,金融创新理应减缓步伐,甚至更有人认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不宜即时推出。金融创新要继续 据悉,一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在8%以上,相当于12.5倍的杠杆,华尔街投行的杠杆却到了30倍,这是史无前例的。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达33倍,高盛亦有28倍。史无前例的30倍杠杆意味着什么?赚1%相当于30%股本金的回报,但风险来了后,亏损3.3%即意味着破产。风险管理要加强 从这次倒闭或被兼并的金融机构来看,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行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资产集中风险的管理方面,内部控制上都有严重缺失。对中外金融机构来说,都需要改进对各类风险的评估;要有一套严格的风险管理的政策与程序;对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要做压力测试;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对各种可能风险出现后要有处理的预案。

关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解析及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简单的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两条腿走路加一根拐杖。国际环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衰退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机遇。8%的增长会保持下去。10年之后就是世界第一。但有个条件,钱不再外流了,只能回收。因为帝国主义太不是东西。

宁夏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发展

一、基本面:数据频现积极信号外部需求疲软、人口红利减少、落后产能淘汰……这些无一不是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来源。但是,如果仅仅以此来定义中国经济,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透露,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平稳、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温和、贸易顺差保持较大规模。具体看,今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货物贸易顺差达13319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倍。在主要指标呈现回暖迹象的同时,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成为亮点。数据显示,1—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而服务业投资占比继续提升。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增长、PMI连续4个月小幅扩张、部分传统行业盈利出现回升等也都是不容忽视的积极信号。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今年以来实际的表现其实要好于年初各界的预期。“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及稳增长政策。”二、政策面:求新谋变屡出实招韧性不小,潜力巨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在这些略显严肃的政策公文中,不难找出“众创”、“大数据”、“跨境电商”等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关键词”。这正是6月中旬以来国务院各项求新谋变行动的缩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在评价国务院推动“互联网+”的新政时认为,11个具体计划行动中涉及诸如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实际上是把“互联网+”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了一起,这就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着眼于新经济的政策,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基于对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方向的把握做出了长期规划,从而为我们挖掘经济潜力、释放深层活力奠定了基础。”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人民日报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国家的正确宏观调控政策。然而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试阐述现阶段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关键词 宏观经济 发展形势 调控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对政府的调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正确原则,会导致在判断宏观经济时出现分歧,从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充满随意性、盲目性,无法为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来说,相关部门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形势,促进个人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让政府部门经济调控更具有效性。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讲,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着中部、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慢于东部地区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发展成绩显著,并且农村公共设施、住房条件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仍然难以跟随城市发展步伐。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

科学分析经济形势 江西如何推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要继续切实采取措施,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地区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要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要积极建设先进装备、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原材料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制造业亦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一定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形势的新变化,依托现有基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发挥优势中崛起。一方面,中部地区要加强区域间发展战略的协调,积极吸引沿海地区产业和企业向中部地区合理转移,为中部地区提升产业层次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中部地区还要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依托现有原材料产业和制造业良好的发展基础,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促进产业升级。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与此同时,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联系起来。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三次产业间的比例以及区域资源是否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等标准来衡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链变动出现了新的趋势: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先进制造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从事先进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国际产业分工的有利时机,在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不同区域间产业的合理转移,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应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产业,采取不同的措施。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可以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为基础,加速推动产业链向上端(研发)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拓展,同时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在产业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切实做好对引入企业的环保综合评估,在承接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与经营方式的创新。东部地区可按照优化提升、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思路,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支持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就一个区域的经济资源而言,包括技术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在这些资源当中,有些具有可流动性的特征,而有些资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的经济资源存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市场价格杠杆等因素的作用,一个区域的经济资源不仅会在自身区域内流动,也会在不同区域之间发生流动,从而导致区域资源存量发生改变,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规划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我国,城乡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等资源,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内的资源状况,对城乡经济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城市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空间。要坚持统筹规划,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林)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对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要制订合理的开采计划,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采收率,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资源开采开始衰减的城市,要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好各种共伴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重视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为本地资源型企业寻找后备基地,同时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有关部门在规划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时,要适当向资源枯竭城市倾斜,帮助其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鼓励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这样可以吗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前景展望论文

经济形式我明白我来洗e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