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美国经济统计部门-哪里可以查到服务业(我国通常叫第三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

美国经济部门官方网站

数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有什么区别

数量经济学是运用数学研究经济问题的学科,它与数学有共同点都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都是方法沦和工具性质的知识门类。 数量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的计量的学科,或是研究组织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数量经济学是统计学分支 统计学主要是大范围方面的图形知识 数量经济学是代数为主 统计学比较多人报考,找工作方面比较困难,但有不错的工资 数量经济学```少之又少人报考,找工作方面还不错 以上要学历比较高 还是比较辛苦 你要想清楚啊!

经济统计和社会经济统计一样吗?

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的区别为:指代不同、专业优选院校不同、就业情况不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统计学主要研究统计分析原理和统计分析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定量方法有哪些?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定量方法有哪些

中国宏观经济统计迈向大数据2.0时代

中国宏观经济统计迈向大数据2.0时代大数据并不是单纯的海量数据,它更蕴含着一种计算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发现。  大数据比传统抽样调查的优势就在于,大数据是采集每个可以采集的数据点,用全面数据代替了抽样、片面、局部的数据。分析数据,就是为了从数字中寻找可能的规律。一个真实过硬的数据体系,更有益于科学决策,造福于社会。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有过一个著名论断:中国人不善于用数目字管理,对古币存世量的讨论,大多含糊其辞。  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历经1996年和2009年两次修订。社会各方越来越重视分析比较各类数据。不过,现实表明,我们的宏观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仍有大力提升的空间。2013年全国31省区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约为63万亿,这个数据超出了全国GDP总量逾6.1万亿。事实上,像这样巨大的统计“误差”绝非个例。出现这类统计误差,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统计标准不一,比如未能有效厘清对特殊企业特殊行业的统计内容;二是统计中掺有政绩“水分”,这也是导致统计误差的重要原因。  在抽样分析时数据测量能力有限,而大数据能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数据,并且对宏观趋势给出快速预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能够自己说话,传统的科学统计模型已经过时,理论也可能被终结。  大数据的能量往往也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房地产价格统计上,银行的贷款信息及住建部门的网签数据能让房地产价格数据更真实可靠;在就业领域,搜索引擎大数据可以帮助监测预警失业率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通过钢铁、有色金属、能源、水泥的贸易数据判断供需走势等等。这些不是异想天开,它们一旦落地,将大大提高宏观经济数据的精细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所说,“谁拥有了大数据,谁就占有了制高点。就政府而言,大数据必将成为宏观调控、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信息基础”。他的话可谓高屋建瓴。今年全国两会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可以通过分析春节期间移动用户漫游情况,掌握人口的流动规模与迁徙规律,为交通管理、铁路运输、公共安全管理等提供决策参考。这是挖掘大数据价值的现实建议。  与不少发达国家已把大数据的开发应用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相比,我国的大数据管理还处萌芽状态。重定性、轻定量,重观点、轻数据的思维惯性,使得我们在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上不太灵敏。  目前,虽然各方都为挖掘大数据开发了很多工具,但大数据的成熟应用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首先,数据杂乱,价值密度低,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信息仍没有成熟的方案。同时,数据的规模并不能决定一切,不论是哪种数据分析方式,都可能存在统计上的缺陷,不能说数据更大、更新、更快就没有问题。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统计迈向大数据2.0时代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经济统计学出来能干嘛

经济统计学提供了一种研究经济现象和分析经济数据的方法,可以在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1、政策制定与决策经济统计学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制定税收政策、评估政策效果,以及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和战略决策支持。2、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统计学可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经济体系的强项和薄弱环节,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经济统计学还可以帮助研究经济发展模式、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3、市场分析和预测经济统计学可以通过分析市场数据来研究市场行为和趋势,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市场分析和预测服务。通过对需求、供应、价格等因素的分析,可以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和调整策略,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生产和投资决策。4、经济效益评估经济统计学可以对各种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评估,包括项目投资、政府政策、社会福利项目等。通过建立模型和采用统计方法,可以量化不同因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并为决策者提供评估结果和建议。5、研究与学术领域经济统计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研究方法。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推动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应用。拓展知识:经济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失业率、贸易数据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在经济统计学中的应用也日益重要,能够帮助提高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效率。经济统计学在应对经济危机、评估政策效果、探索新的增长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03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企业经济统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企业经济效益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劳动消耗之( )   A.比 B.差 C.和 D.乘积   2.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   A.等于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指标 B.小于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指标   C.大于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指标 D.与发电设备综合利用指标没有数量关系   3.用期末固定资产净值除以期末固定资产原值得出的系数是( )   A.固定资产磨损系数 B.固定资产有用系数   C.固定资产更新系数 D.固定资产拆除系数   4.企业生产设备按接近生产程度可分为( )   A.通和设备和专用设备 B.机械设备和热力及化学设备   C.带病运转设备和停机待修设备 D.已装完设备和实际使用设备   5.平均建设工期指标通常只能在( )   A.同行业内部比较 B.不同行业内部比较   C.比较时不受行业限制 D.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6.从能源供应的角度计算的指标称为( )   A.能源消费总量 B.企业收入能源消费量   C.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D.企业能源最终消费量   7.企业原材料最低储备定额等于( )   A.经常储备限度 B.经常储备最低限度   C.保险储备 D.季节性储备   8.企业工业增加值的价值构成为( )   A.C+V+M B.C1+V+M   C.C2+V+M D.V+M   9.工业商品产值中不包括( )   A.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成品加工价值 B.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   C.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的价值 D.用自备原料生产的成品价值   10.增加值指标中不包括( )   A.劳动手段折旧价值 B.劳动对象转移价值   C.必要劳动价值 D.剩余劳动价值   11.在进行建筑工作量计算时,按分部分项工程完成量计算建筑工作量的方法是( )   A.单价法 B.扩大单价法   C.工序比重法 D.部位进度法   12.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划分是根据( )   A.产品的使用价值划分 B.产品的用途划分   C.产品的质量划分 D.产品的表现形态划分   13.下列活动属于非生产性服务的是( )   A.商品经营活动 B.货物运输业活动   C.教育服务 D.对机械设备的修理   14.劳动成果是指企业职工投入劳动所得的成果,包括( )   A.未经开发的农村资源 B.未经开发的天然矿藏   C.外购的机械设备 D.经过加工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品   15.统计调查按调查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   A.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B.一次性调查与经常性调查   C.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D.直接观察法、采访法与报告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决定企业生产能力的基本因素有( )   A.设备的数量 B.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 C.单项设备生产能力   D.全年平均生产能力 E.本年新增生产能力   17.原材料储备量( )   A.就是原材料库存量 B.计算以仓库实际库存为准 C.包括盘盈量   D.扣除盘亏量 E.是一个时点指标   1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   A.分子是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B.分母是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C.是能源产出率的倒数   D.是能源转换率的倒数 E.分母是产值指标   19.下列不作为企业劳动力统计的是( )   A.本企业退休人员 B.本企业付工资的代培人员   C.停薪留职人员 D.参军人员   20.按“工厂法”计算的企业工业总产值( )   A.受物质消耗转移价值的影响 B.受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   C.受企业生产起点变化的影响 D.不能确切反映企业生产工作量的变化   E.不能用来反映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21.下列指标中,用于反映企业生产工作质量的指标有( )   A.合格率 B.废品损失率 C.产品质量分   D.返修率 E.质量损失率   22.企业工业总产值包括( )   A.成品价值   B.本期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   C.半成品期末期初结存量的差额价值   D.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量的差额价值   E.已销售产品的价值   23.企业产品实物量的表示方法有( )   A.原始实物量计算 B.标准实物量计算 C.基期实物量计算   D.报告期实物量计算 E.以上都正确   24.在企业经济统计分析中,对生产条件、过程及成果的分析也就是投入一产出的分析,在产出方面有( )   A.产品产量、产值和品种分析 B.发展规模速度分析 C.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D.产品质量变动分析 E.产品销售预测分析   25.企业资本金很多表现为物质形态,故又称为资产,按它们在生产经营中周期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   A.流动资产 B.固定资产 C.无形资产   D.递延资产和其它资产 E.有形资产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数量是按______计算的。   27.反映企业劳动占用最综合的指标是企业的______.   28.已安装设备完好率是反映______占交付使用设备的比重。   29.原材料消耗量是以产品为对象计算的,而原材料消费量则是以______为对象计算的。   30.经常储备的数量大小决定于原材料______的长短和平均每日原材料消费量的大小。   31.若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______于100%,则说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节约了原材料。   32.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交货______因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损失的费用。   33.工业商品产值是指本期生产的可供______并能取得经济收入的产品价值总和。   34.产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不同企业产出成果不同,区别表现在品种、_____和数量方面。   35.原始记录是按照______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做的最初的数字和文字记载。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企业生产能力   37.劳动生产率   38.生产税净额   39.企业生产定额   40.企业新增固定资产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应从哪几方面设置企业经营效益指标   42.建筑企业建筑材料消耗总量由哪几部分构成   43.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有什么区别   44.按“工厂法”计算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作用是什么   45.什么是企业,工业企业与工厂有何区别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46题10分,47题7分,48题8分,共25分)   46. 某企业附属劳动服务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如下:(1)销售商品45万元,已销售商品进价总额为19万元;(2)固定资产折旧2800元;(3)工资及奖金支 出37500元;(4)运费支出23000元;(5)旅差费支出13680元(其中14%为个人生活补贴);(6)支付保险费280元;(7)邮费支出 1800元;其他支出36400元(其中90%为物耗)。试计算其商业总产值,生产净值和增加值。(10分)   47.已知某地区某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500万元,投资完成额按构成分组如下:   (1)建筑安装工程350万元;   (2)设备购置125万元;   其中:建筑单位管理费4万元;勘察设计费3万元;房屋和牲畜购置费7万元;新建筑单位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5万元;施工单位转移费6万元;   (3)建筑部门未完工程期末期初增加量5万元;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建筑工业总产值。(7分)   48.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   单位:万元   指标 上年 本年   企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 1800 2000   产品销售收入 1456 1500   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520 —   又知本年一、二、三、四季度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分别为516万元、500万元、494万元、490万元。   计算:①本年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1分)   ②上年和本年定额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和天数;(4分)   ③上年和本年百元产值占用额流动资金;(2分)   ④加速流动资金周转节约金额。(1分)

浙江省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试题

浙江省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统计的三种涵义中,统计活动和统计学之间的关系是( ) A.理论与方法的关系 B.方法与成果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理论与成果的关系 2.等距分组数列在全距固定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呈( ) A.反比关系 B.正向关系 C.不确定性关系 D.无关系 3.某地区每百户家庭彩电拥有量为120台,这个指标是( ) A.比例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结构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4.已知某公司下属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及总产值,求该公司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应采用( ) A.简单算数平均法 B.加权算数平均法 C.简单调和平均法 D.加权调和平均法 5.第一批产品废品率为1%,第二批产品废品率为1.5%,第三批产品废品率为2%,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25%,第二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30%,则平均废品率为( ) A.1.5% B.1.6% C.4.5% D.4% 6.若产品价格上涨5%,产量下降5%,则产值指数( ) A.为1 B.降低 C.增长 D.为0 7.按月平均法计算的季节比率之和等于( ) A.100% B.100 C.1200% D.1200 8.某单位2003年前4个月产值分别为400万元、420万元、450万元,440万元,1-4月初工人数分别为60人、64人、68人、66人,则第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等于( ) A.6.61万元/人 B.6.62万元/人 C.6.63万元/人 D.6.51万元/人 C.0.92 D.0.65 10.统计设计的中心内容是( ) A.明确统计研究的目的 B.确定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C.确定统计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D.统计整理方案的制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统计活动的特点表现为( ) A.数量性 B.总体性 C.社会性 D.变异性 E.具体性 12.以某大学为总体,以下各项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 A.在校学生人数 B.在校男女生比率 C.教师总人数 D.录取新生的平均分数 E.新增教师人数 13.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下列选项属于专门调查的有( ) A.经常性调查 B.普查 C.一次性调查 D.典型调查 E.全面调查 14.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 A.确定组距 B.划分各组的界限 C.确定组数 D.确定全距 E.选择分组标志 15.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则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 ) A.高度相关 B.负相关 C.显著相关 D.无相关 E.低度负相关 16.在直线回归方程 =200-2x中, 为总成本估计值(元,人民币),x为产量(件),这个方程意味着:( ) A.产量每增加1件,总成本增加2元 B.产量每增加1件,总成本下降2元 C.产量为0时,总成本为200元 D.产量为0时,总成本为2元 E.总成本因产量的增加而降低 17.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包括( ) A.样本容量 B.被研究单位标志变异程度 C.抽样方法 D.抽样组织形式 E.样本的可能数目 18.时间数列变动因素可分解为( ) A.长期趋势变动 B.季节变动 C.时间变动 D.循环变动 E.不规则变动 19.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 ) A.普查 B.统计报表制度 C.连续性调查 D.一次性调查 E.典型调查 20.按照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统计分组可以分为( ) A.简单分组 B.单项分组 C.品质标志分组 D.数量标志分组 E.复合分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按变量的连续性,可以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和_________________。 22.统计调查中,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现象总体称为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 23.统计分组的目的是要按照不同的标志,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正确表现出来,保持组内的同质性和组间的_________________性,以便研究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 24.某企业计划2004年实现产值200万元,实际实现产值220万元,则该企业2004年计划完成程度为_________________。 25.甲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乙企业10%,标准差高于乙企业20%,则甲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代表性_________________乙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代表性。 26.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选样本单位,如果要使抽样平均误差减少50%,则抽样单位数需要增加到原来的_________________倍。 27.抽样误差来源于登记性误差和_________________。 28.已知某批产品不合格率为10%,则合格率的标准差为_________________。 29.某公司2004年前四个月人数分别为100人、80人、98人、102人,则该公司2004年一季度平均人数为_________________。 30.统计调查中的调查时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所属的时间。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平均指标 32.相关关系 33.估计标准误差 34.统计指数 35.分布数列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6.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37.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 38.简述回归分析的特点。 39.简述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40.甲、乙两班在统计学考试中,甲班平均成绩89分,标准差13,乙班成绩资料如下: (保留2位小数) 成绩(分) 人数(人)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合计 2 5 8 6 4 25要求: (1)计算乙班平均成绩。 (2)比较两班平均成绩的代表性。 41.某地区1995年至2000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保留2位小数)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粮食产量(万吨) 400 ( ) ( ) ( ) ( ) ( ) 累计增长量(万吨) — ( ) 50 78 ( ) ( ) 环比发展速度% — 105 ( ) ( ) 108 107(1)利用指标间的关系将表中括号内所缺数字补齐; (2)计算1996年至2000年5年的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量和年平均增长速度。 (3)用最小二乘法配合粮食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 42.已知两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表:(保留1位小数) 商品名称 单位 销售额(万元) 销售量个体指数% 基期 报告期 甲 件 500 888 123 乙 双 450 420 93 合计 — 950 1308 — 计算:(1)计算销售额总指数及销售额增减的绝对额; (2)计算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3)计算销售价格总指数及由于销售价格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43.某灯泡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500只进行质量检查,检验结果显示这500只灯泡的平均耐用时间为9.48千小时,根据以往检测的数据,耐用时间的标准差为0.787千小时,计算: (1)在95.45%(t=2)的概率保证程度下计算该批产品平均耐用时间的置信区间(保留3位小数)。 (2)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极限误差减少1/3,则至少需要抽取多少灯泡进行检验?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备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若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应( )   A.等于0   B.等于1   C.大于1   D.小于1   2.判定现象相关关系的方法有许多,其中能证明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紧密程度及其方向的方法是( )   A.计算相关系数   B.编制相关表   C.绘制相关图   D.进行定性分析   3.在抽样推断中,样本的容量( )   A.越多越好   B.越少越好   C.由统一的抽样比例决定   D.取决于抽样推断可靠性的要求   4.报告期商品销售额增长4.5%,商品价格降低了5%,则商品销售量( )   A.增长0.5%   B.增长10%   C.增长10.5%   D.增长11%来源:考试大网   5.下列属于相对数时间数列的是( )   A.某企业第一季度产值   B.某企业第一季度各月产值   C.某企业第一季度人均产值   D.某企业第一季度各月人均产值   6.对200件产品进行检验,发现8件废品,则其合格率的方差为( )   A.0.04   B.0.96   C.0.0384   D.0.196   7.在研究总体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标志值是( )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众数   D.中位数   8.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指标属于(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强度强对指标   9.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总体,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必须为100%或1,这种相对指标为(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例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10.统计分组是指对( )   A.总体单位的分组   B.总体的分组   C.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分组   D.一个分组标志的分组   11.调查几个大型的主要的发电厂,就可以了解我国电力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2.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分组,再从各组中随机抽取一定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是( )   A.随机抽样   B.机械抽样   C.分类抽样   D.整群抽样 来源:考试大   13.样本指标的数值( )   A.是确定的   B.不是确定的   C.与全及指标的数值差距很大   D.与全及指标的数值完全相同   14.下列情况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汽车台数   B.工人人数   C.工厂数   D.工业总产值   15.要了解某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全班学生   B.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个学生   D.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直线回归方程中的两个变量( )   A.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   B.一个随机变量一个是给定数值   C.两个都是随机变量   D.两个都是给定数值   E.两个都不是随机变量   17.抽样推断的抽样误差( )   A.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   B.可以事先计算   C.可以通过不同的抽样方式消除   D.范围可以事先控制   E.只能事后进行计算   18.按照指数所采用的基期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 )   A.数量指数   B.质量指数   C.动态指数   D.定基指数 来源:考试大   E.环比指数   19.下列社会经济现象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   A.某工厂“九五”计划期间各年产值   B.某农场“九五”计划期间各年生猪存栏数   C.某商店“九五”计划期间各年末利税额   D.某学校“九五”计划期间各年毕业生人数   E.某兵营“九五”计划期间各年末战士人数   20.下列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A.某地区人口数   B.某地区人口死亡数   C.某地区在校教职工人数   D.某地区基本建设投资额   E.某地区每年生产汽车辆数   21.标志变异指标可以( )   A.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   B.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   C.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节奏性   D.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E.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   22.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是( )   A.变量值的大小   B.变量性质不同   C.选择的分组标志   D.组距与组数   E.组限与中值   23.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 )   A.准确性   B.具体性   C.及时性   D.全面性   E.系统性   24.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功能不同可分为( )   A.评价指标   B.数量指标   C.预警指标   D.监测指标   E.描述指标   25.全国人口普查中( )   A.全国人口是总体   B.全国人口数是总体   C.每个人是总体单位   D.男性人口数是数量标志   E.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相关系数r=±1,说明现象之间存在____________。www.Examda.CoM   27.大数法则是关于大量的随机现象具有____________。   28.个体指数是反映____________事物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29.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说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一般水平也称____________。   30.标志变异指标反映总体分布的____________趋势。   31.按照统一折算的标准来度量被研究现象数量的计量单位称为____________。   32.统计分组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对总体而言是____________,即将总体中的各个个体按照它们的差异性分为若干部分。   33.调查表一般分为单一表和____________表。   34.编制时间数列必须准遵守指标值的____________原则。   35.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则是说明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置信度   37.同度量因素   38.平行分组体系   39.几何平均数   40.循环变动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简述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   42.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43.设计问卷调查的原则。   44.统计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45题7分,46题10分,47题8分,48题10分,共35分)   45.7月初某企业月末工人数月产量资料如下表所示:   时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工人数(人) 550 540 548 550 555 560 550   产量(千件) 220 200 300 351 360 360 340   试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人均月产量。(7分)   46.根据8起火灾损失额(y,万元)及其火灾地点与消防队距离(x,公里)的资料,经计算得知:   Σx=36.4 Σy=880 Σx2=207.54 Σxy=4544.6 Σy2=104214   要求:计算相关系数及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指出当火灾发生地点与消防队之间的距离每增   加1公里,损失额作如何变化?(10分)   47.某市场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和价格变动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报告期销售额(元) 价格上涨(+)或下降(-)%   甲 600 20   乙 8100 -10   丙 1875 25   计算三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及价格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8分)   48.某企业对4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抽样调查,测得灯泡平均使用寿命为1200小时,使用寿命的标准差为240小时。试以95%的可靠性来推断该厂全部灯炮使用寿命的区间范围。(t=1.96)。(10分)

农业经济统计分析论文

农业经济统计分析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农业经济统计分析论文,请参考!   农业经济统计分析论文    摘要: 农业经济统计作为掌握农业生产一手数据资料的重要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标准化数据统计水平的提升,其在农业经济统计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愈加深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足够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对数据统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业经济统计相比其他行业统计的特殊性,其标准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农业经济 ;数据统计 ;标准化    一、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石。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通过标准化指标的构建和标准化统计步骤的实施来完成的。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信息数据化详细全面探究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问题,了解当前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面临的问题和其未来在标准化道路上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分析性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现状   (一)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精细化水平不高   对于任何行业的数据统计进行体系把握和控制时,必然涉及到统计标准的选择上来。对于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也不例外,由于农业统计的发展处于从传统型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其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首先,在我国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方面,农业属于农、林、牧、渔业中的一类,并包含农业服务业及其他农业服务业,但是在统计体系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于复合行业即可能包含农林牧副渔业中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的统计信息划分就不够清晰,可能会导致在农林牧副渔业中的统计信息存在交叉及数量关系方面的不准确,当前有关农业统计并没有对这复合行业进行详细划分和规定,可能会存在复合行业的统计信息缺失及错配的情况。其次,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历史经验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而得,这使得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中仍然保留着很多传统过时统计方式的影子,很多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可以被先进的设备设施所替代,而传统的一些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人工成本较高、准确性较低等缺点,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如在实际工作中的农产品成本统计,就是采用的简单平均法统计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即县级对各乡村调查户数据汇总,以各户的实际播种面积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省市级采取简单算术平均办法来进行汇总。如果遇到调查户数据记录不准确,就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影响统计结果。   (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从收集到传输缺乏专业性   由于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收集的不同也为农业经济统计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在收集环节到传输环节由于信息量大、种类多,农业经济统计面临着专业性较弱的问题。首先,在收集阶段,由于统计抽样的方式选择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确定,由于种类过多,在统计抽样时,如何选择抽样方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抽样方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最终呈现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随机抽样方式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普遍、操作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农业统计时却并非特别容易进行。这和农业统计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经济统计的一般是生鲜制品,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类较难,在统计过程中随机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也容易使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下降,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于大规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其次,在数据传输阶段,过去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数据一般由村开始层层上报,下层人员有关统计知识的水平较低,数据的传输多采用报送纸质资料、电话汇报等方式,这容易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二次差错,同时这些差错也很难在后续的复核、处理过程中被发现,最终这些差错就会扩大数据的误差率,造成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用性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此类问题,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中的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的统计就是由县级信息员报送,省市级信息员逐级汇总,层层上报,上报过程中,如果每一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增加下一步的复核难度。   (三)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偏低,缺乏可信度   农业经济数据在经历过收集、传输之后必然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处理问题,只有进行有效数据处理和加工,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可视化,才可以被加以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数据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当前,在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处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经济数据的信息可信度欠缺。首先,部分农业经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仍然较为落后,统计分析手段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汇总、平均方面,未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和分析。简单的数据统计手段对于简单分析农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精细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如何对现有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加以利用,指导并促进未来农业生产便成为关键性难题。其次,统计部门也需要找寻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原因,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可以适时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预测未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规律轨迹。当前有的统计部门的人员构成仍然较为传统,难以负担负责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也难以对未来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也使得统计数据虽然已经存在,但是能够用好、用对统计数据的人员不多,难以将一手数据转换为具有真正经济价值的统计数据信息。为解决农业经济信息统计标准化,陕西省农业调查总队几年前就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统计调查网络,设立了一套科学的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成了农村统计调查信息网络体系,调查手段日益现代化。实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及时、准确反映和监控全省农村社会经济指标。    三、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不断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精细化   当前,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为了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化。首先,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不单指一项制度,而是指一套全面的从指标制定到指标实施、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全面的数据统计指导规范。统计标准化需要符合基本的统计制度规范要求,并利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和方式对统计标准化指标进行确定以协调其与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其次,过去的农业经济统计存在指标过于粗放化的问题,不利于统计数据的精细化收集和处理工作,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应当进行细化和详细解释定义,确保指标体系精细化也为后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扫除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对于复合领域的经济统计问题要把握复合行业的经济实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指标和实际的对应。对于不确定统计指标项目的内容,可以向有关统计单位进行咨询汇报以确定统计指标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的专业化,强化统计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管理   想要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专业化水平不高、数据收集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益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统计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进程,提升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质量。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确定准确的总体、样本等基本概念信息,在选择抽样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并进行误差可能性分析。通过选择合理的抽样方式既可以保证统计抽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统计工作的成本。其次,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升统计专业水平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传统的纸质材料报送方法虽然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面对大规模大批量的统计数据,传统纸质材料报送方式既不利于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也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留档。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云内存的兴起使得电子信息化数据传输和存储成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统计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   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对于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道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在农业经济统计部门可以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学和农业复合学历背景的人才来从事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人才引进政策也会在短时间内提升从事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内部培训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现有职工的统计业务水平。内外部员工水平的整体提升会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其次,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系统也可以通过不断磨合、系统升级来提升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处理准确性。在未来,农业经济数据的处理不单单局限于简单的数理统计方面,还可以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来对未来情势进行预测。通过多种模式来提升数据处理水平,可以全面提高统计信息的可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前期统计数据收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确保统计结果在可行的置信区间。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逐步提升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处理水平,最终实现统计结果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全方面发展,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对于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标准化的统计体系、专业化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式、非传统的信息传输模式和标准化处理方法都对提升统计信息的可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和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才能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发展需求,适合我国基本现状的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和方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茹.我国乡镇(街道)图书馆统计标准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2).   [2]王萍.建立中国统计业务流程的构想[J].统计研究,2013(03).   [3]毛燕.四分位法和迭代法对数据分散的能力验证检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比较[J].冶金分析,2016(05).   [4]肖应旺,杨军,张承忠,姚美银,杜瑛.统计监控建模数据预处理离群点检测算法[J].控制工程,2013(04). ;

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的目录

一、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工作报告吉林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吉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吉林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吉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综述工业经济工业经济综述交通、邮电交通邮政电信信息产业供电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内外贸易商务经济供销合作社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旅游旅游政府法制政府法制检察法院税务国家税务地方税务金融、保险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吉林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吉林市分行交通银行吉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吉林市分行吉林市商业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市分公司经纪管理与监督工商管理统计审计技术监督药品监督城市执法人事、劳动保障盐人事管理劳动保障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卫生事业体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外事及民族事务外事民族事务社会团体总工会团市委妇联老龄委残联其它民政人民防空计划生育区、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船营区龙潭区丰满区昌邑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吉县舒兰市磐石市蛟河市桦甸市二、2006年统计年鉴综合1-1行政区划(2005)1-2土地面积与人口密度(2005)1-3社会经济主要指标(1986-2005)1-4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1990-2005)1-5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1990-2005)1-4主要指标占全国全省比重(2005)国民经济核算2-1主要年份全市生产总值2-2主要年份全市生产总值构成2-3主要年份全市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2-4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2-5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2-4三次产业增量贡献率2-7三次产业拉动率2-8总产出2-9全市生产总值构成项目(2005)2-10按支出法计算的全市生产总值2-11按行业划分的资本形成总额2-12最终消费2-13居民消费水平2-14各县(市)生产总值主要指标(2005)人口3-1主要年份全市总人口数3-2主要年份全市户数、人口数、人口密度3-3按普查口径全市总人口数3-4按普查口径全市户数、人口数、人口密度3-5主要年份人口自然变动3-6分县(市)区尸数与人口(2005)3-7分县(市)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5)3-8分县(市)区人口机械变动情况(2005)3-9计划生育情况(2005)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4-1主要年份从业人数及构成4-2主要年份分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及构成4-3主要年份市区从业人数及构成4-4主要年份职工人数4-5按经济类型分各行业从业人员数(2005)4-4各县(市)全部从业人员数(2005)4-7按县(市)分国有经济全部在岗职工年末人数(2005)4-8国民经济各行业女性从业人员(2005)4-9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2003-2005)4-10城镇失业人数、失业率及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人数(2003-2005)4-11离休、退休及退职人数(2005)4-12主要年份职工工资总额4-13主要年份职工年平均工资4-1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05)4-1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05)4-16分县(市)区职工工资总额(2005)4-17分县(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2005)4-18职工增减变动情况(2005)固定资产投资5-1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5-2市区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2005)5-5重点项目一览表(2005)5-6新增生产能力(2005)5-7房地产投资与销售情况(2000-2005)5-8按市县分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2005)原材料和能源消费6-1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2005)财政、金融、保险、证券7-1地区财政收支7-2主要年份金融机构存贷款7-3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入7-4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支出7-5主要年份银行现金收支7-6银行现金收支(1996-2005)7-7保险业务情况(1995-2005)7-8证券期货市场基本情况(2005)7-9企业股票股本构成情况(2005)7-10股票发行情况一览表(2005)7-11国税税收情况(2005)7-12全市地税税收完成情况7-13市区地税税收完成情况物价8-1主要年份物价指数(上年=100)8-2主要年份物价指数(1950=100)8-3消费价格类指数(2005)8-4零售价格类指数(2005)8-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02-2005)人民生活9-1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情况(1990-2005)9-2城市居民、农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1990-2005)9-3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1990-2005)9-4农村住户每百户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2000-2005)9-5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990-2005)9-6城市居民不同收入层次家庭基本情况(2005)9-7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现金收支情况(2005)9-8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2005)9-9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主要商品(2005)9-10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构成(2003-2005)9-11城市居民居住情况(2005)9-12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年末耐用品拥有量(2005)9-13农村住户基本情况(1996-2005)9-14农村住户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2005)9-15农村住户人均总支出(2005)9-16农村住户人均现金收入(2005)9-17农村住户人均现金支出(2005)9-18农村住户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005)9-19农村住户购买消费品情况(2003-2005)9-20农村住户平均每百户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003-2005)9-21农村住户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1996-2005)城市公用事业10-1主要年份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10-2全年供电10-3城市住宅10-4城市供水10-5城市公共交通10-4城市供气10-7城市环境卫生10-8城市道路、下水道及绿化10-9环境保护基本情况10-10环境质量状况10-11工业“三废”排放情况10-12分县(市)区工业“三废”排放情况(2005)业渔11-1农村基本情况(1980-2005)11-2农村劳动力(1985-2005)11-3分县(市)区乡村户数、人口、劳动力(2005)11-4主要年份耕地面积11-5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2005)11-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间消耗及增加值(1990-2005)11-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间消耗及增加值构成(1990-2005)11-8主要年份农作物播种面积11-9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11-10主要年份主要农产品产量11-11蚕桑、水果生产情况(1978-2005)11-12林业生产情况(1978-2005)11-13畜牧业生产情况(1978-2005)11-14水产品生产情况(1978-2005)11-15农业现代化情况(1985-2005)11-16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1985-2005)11-17农林牧渔业主要经济效益(1985-2005)11-18分县(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5)11-19分县(市)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05)11-20分县(市)区耕地面积(2005)11-21分县(市)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005)11-22分县(市)区主要农产品产量(2005)工业12-1工业企业单位数(1985-2005)12-2分县(市)区工业企业单位数(2005)12-3主要年份工业总产值12-4分行业工业总产值(1985-2005)12-5分县(市)区全部工业总产值(2005)1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5)12-7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5)12-8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5)12-9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5)12-10规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998-2005)12-11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2-1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05)12-13大中型企业基本情况(2005)建筑业13-1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1986-2005)13-2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2005)13-3建筑业企业财务状况(2005)13-4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5)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14-1交通运输情况(1990-2005)14-2邮电通讯情况(1990-2005)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5-1主要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总额(2005)15-3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经营情况(2005)15-4省外连锁总公司在吉林连锁分店经营情况(2005)15-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财务状况(2005)15-4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财务状况(2005)对外贸易和旅游业16-1对外经济情况(1990-2005)16-2对外贸易主要经济指标情况16-3外贸出口商品构成16-4主要出口商品总值16-5旅游总收入和星级饭店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999-2005)16-5国内旅游情况(2005)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17-1科技、科研、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基本情况17-2文化事业基本情况17-3教育事业基本情况体育、卫生和其他事业18-1体育事业基本情况18-2卫生事业基本情况(不含诊所等)18-3社会救济、优抚对象及殡葬情况(2001-2005)18-4优抚事业单位及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基本情况县区基本情况19-1主要年份生产总值19-2主要年份生产总值指数19-3主要年份总人口19-4主要年份农业人口19-5主要年份人口出生率19-6主要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19-7主要年份从业人员19-8主要年份职工人数19-9主要年份乡村劳动者19-10主要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1主要年份财政收入19-12主要年份财政支出19-13主要年份耕地面积19-14主要年份农业机械总动力19-15主要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6主要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19-17主要年份粮食产量19-18主要年份玉米产量19-19主要年份水稻产量19-20主要年份大豆产量19-21主要年份肉类总产量19-22主要年份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9-23主要年份工业利税总额19-24主要年份邮电业务总量19-25主要年份年末电话用户19-26主要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7主要年份实际利用外资19-28主要年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29主要年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30主要年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31主要年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32主要年份小学在校学生19-33主要年份卫生机构数19-34主要年份卫生技术人员19-35主要年份医院床位数19-36主要年份职工平均工资19-37主要年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38主要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19-39主要年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40四城区和二开发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05)20-1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05)企业调查21-1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集团经营情况(2005)21-2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1-3企业景气指数(2005)21-4企业家信心指数(2005)

简述常用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常用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指数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弹性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分析中组合运用比较有效。此外,利用现代统计思想专门使用的综合分析指标或综合评价指标方法,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衡量收入差异程度的方法有哪些?国民经济统计学 大题(急求)在线等

  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洛伦茨曲线  原理:以人口百分比为X轴,以收入百分比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角线OP称为“绝对平均线”。在OP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Y=X,即人口比重等于收入比重,这说明所有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是相等的。  (2)基尼系数  我国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国际标准)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2--0.6之间比较合理。  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水位”。  这种状况说明,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  (3)五等分比差法  其原理是:将所要分析的总体按人口标志五等分分组(每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0%,有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计算各组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重,并选取收入最高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0%)和收入最低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0%)各自占有的收入比重相比较,以前者相当于后者的倍数说明总体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相差倍数越大,表明差异程度越高。  ======================================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如果国家间收入差别是由各国资源的初始禀赋不同所造成的,那么,随着各国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这些差别会逐渐消失。换言之,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人均收入的起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同,落后地区最终将赶上发达地区(Barro,1998)。但是,也有学者对超过100个包括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绝对趋同现象(Ben-David,1998 )。林毅夫等(1998)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的地区发展差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三类地区之间。蔡昉等(200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在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的趋同现象,却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趋同“俱乐部”。同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有条件趋同。  以库兹涅茨假说为核心的理论则认为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两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收入差距会扩大,而后经过短暂的稳定,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尽管有大量的学者利用截面资料或历史资料对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但是,这些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受到了另一些研究人员的质疑和批评(卢嘉瑞、陈永国,2001;彭玉生,1998)。王检贵(2000)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无论从经验事实还是从计量方法上看,“倒U假说”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多捍卫“倒U假说”的文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  在中国,关于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倒U假说”在中国成立与否和经济转型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展开的。陈宗胜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和赵人伟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利用不同的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不同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和不同的数据来源,对全国总体上及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别得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总体上及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扩大的结论(赵人伟等,1994;陈宗胜,1999;赵人伟等1999:陈宗胜等,2002)。  如果以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指标和计算方法来区分,泰尔指数方法,高鸿桢(1995)、魏后凯(1996)、李实等(1998)、张平(1998)、蔡昉等(2001)分析了全国不同区域或者不同人群组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动状况。根据基尼系数分解法,向书坚(1998)、陈宗胜(1999)、陈宗胜等(2002)分析了中国全体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基于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利用不同来源的数据得出了两种不同的基尼系数,可是,对研究方法和使用数据来源的认识上的差异,引发了两方对收入分配研究的学术争论(陈宗胜,2000;李实,2000;陈宗胜2002;李实,2002)。

怎样理解计量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统计学,数学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学的作用存在某种期待的结果,它把数理统计应用于经济数据,以使数量经济学构造出来的模型得到经验上的支持,并获得数值结果。它不同于经济理论和数量经济学,也不同于经济统计学。经济理论所作的陈述或假说大多是定性分析的。例如,微观经济理论声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可望增加对改商品的需求量,即经济理论假设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具有一种负的或逆向关系。但此理论并没有对这两者的关系提供任何数量度量,也就是说,它没有说出随着商品价格的某一变化,需求量将会上升或下降多少。计量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提供这一数值估计。换言之,计量经济学对大多数的经济理论赋予经验内容。经济统计学的问题,主要是收集、加工并通过图表的形式以展现经济数据。这也是经济统计学家的工作。他们是收集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失业、价格等数据的主要负责人。这些数据从此构成了计量经济工作的原始资料。但是,经济统计学家的工作却到此为止。他们不考虑怎样用所收集来的数据去检验经济理论。当然,如果他们考虑的话,他们就变成计量经济学家了。 数学在计量经济学中常要用数学形式(方程式)表述经济理论而不去问理论的可度量性或其经验方面的可论证性。如前所示,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兴趣在于经济理论的经验验证。我们将看到,计量经济学家常常使用数理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数学方程式,但要把这些方程式改造成适合经验检验的形式。这种从数学方程式到计量经济方程式的转换需要有许多的创造性和实际技巧。

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数理经济学之间有什么区别

不是一门课。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是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方法论基础,对于经济问题试图对理论上的数量接近和经验(实证)上的数量接近这两者进行综合而产生的经济学分支。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经济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决非一码事;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

我10月份报考了一门“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己看书有点难,要用很多时间,希望有朋友帮助我加快学习进度

这门课程的重点是1到7章,占8成左右,后面的主要是前几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前面几章的重点首先要搞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然后就是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等等,因为后面很多概念的计算都需要用到这些公式,所以这个是基础。方差和平均差标志变异系数也要从概念去理解,例如方差他其实还是算术平均数,这些公式看起来难,但是记起来还是有规律的。然后就是指数那一章的内容,只要搞清楚指数是怎么样定义的,其他的可以自己推算。抽样推断也是个重点,用前面的内容很多,所以前几章是基础。几个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就是组距分组的中位数,众数,不重复抽样的样本单位数的公式,其他的觉得都可以自己理解。基本概念要互相比较,类似的公式也要互相比较,多做练习,书上有几个错误的地方,自己认真看,应该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这门课,要多做练习,多多比较,找出重点,尤其是前7章。

求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的学习方法,准备考,有点担心中

主要就是五大核算啦,要会基本的编表,例如国民资产负债表,计算神马的应该是投入产出核算多做几道题,其他部分多看看书,理解应该没什么问题。楼上说的大概是统计学,不是国经统吧……

如何复习高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一、试述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答:1、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必须明确;2、指标体系的内容必须全面、系统;3、指标体系要层次清楚、联系紧密;4、指标体系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二、试述资料整理方案的内容。  答:1、确定汇总的指标与综合表;2、确定分组方法;3、选择资料汇总的形势;4、确定资料的审查内容与方法;5、进行历史资料口径的调整。   三、试述相关分析的主要作用。  答: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关系;2、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3、判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  四、试述影响人口出生率水平高地的因素。  答:1、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的影响;2、出生率水平的高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科学文化水平的高地及妇女就业程度均有密切的关系。  五、试述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答:1、能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强化宏观经济调控;2、能提高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料的使用价值;3、能满足国际对比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六、试述社会总产值的作用和局限。  答:作用:1、社会总产值反映了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总成果;2、社会总产值反映了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3、社会总产值是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基础资料之一。  局限性:受产品中原材料转移价值大小的影响;专业化协作程度高低和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  七、试述商品流转活动的主要分类。  答:主要有一下三种:  1、按买着与卖者不同分类。买者、卖者主要有生产者、商品专卖者和消费者三类,进行商品交换主要表现为一下六种买卖行为:①生产者将商品卖给商业经营者;②生产者将商品卖给生产资料消费者;③生产者将商品卖给生活资料消费者;④商品经营者将商品卖给商品经营者;⑤商品经营者将商品卖给生产资料经营者;⑥商品经营者将商品卖给生活资料消费者。  以上①④⑤⑥是通过商业部门的商品流转;②③是不通过商业部门的商品流转;  2、按买卖行为在生活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类。可将商品流转分为:最初商品流转、中间商品流转和最终商品流转。上述①②③属于最初商品流转;④属于中间商品流转;②③⑤⑥属于最终商品流转。  3、按买着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同分类。可将商品流转分为商品批发流转和商品零售流转。上述①②④⑤属于商品批发流转,③⑤属于商品零售流转。  以上三中分类中,按买着与卖者的不同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  八、试述海关进出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区别。  答:1、性质和统计范围不同;2、统计渠道和汇总方法不同;3、统计商品目录不同;4、统计时间差别。  九、试述资金流量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1、分析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2、分析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3、分析积累与消费的关系;4、分析货币供应量;5、分析收入分配去向。  十、试述宏观经济效益的特点。  答:1、宏观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全局的经济效益,或者说是从有机联系的整体上来看的经济效益;2、宏观经济效益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效益;3、宏观经济效益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的经济效益;4、宏观经济效益是近期和长远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十一、试述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  答: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2、符合深化改革的需要;3、符合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4、符合对国民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和总体平衡的需要。  十二、试述简单直线回归分析的特点。  答:1、在回归方程中,两个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2、回归方程的主要作用在于由给定的自变量数值推断或估计因变量的可能值;3、在无明显因果关系的两变量间,可以求出两个回归方程;4、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为回归系数,它的正负号分别表示正、负相关;但它的数量值并不表明相关的密切程度;5、计算时对资料的要求是:自变量是确定的值,因变量是随机的。推算出来的因变量的估计值也只是一个可能数值。  十三、试述抽样估计的特点和方法。  答:特点:1、它在逻辑上运用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2、它在方法上运用不确定的概率估计法,而不是运用确定是数学分析法;3、抽样估计存在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总是和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联系在一起。  方法:1、点估计2、区间估计。

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经济统计是何种关系

从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从概念、框架及记账方法等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会计核算的思想。同时,国民经济核算也需要利用会计核算、特别是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因此,两种核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企业会计核算之间又绝不是完全对等、简单包容汇总的关系,而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本文拟就核算对象、目标及核算要素、原则、方法等基本问题,对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澄清对二者关系的一些认识问题。 一、 核算对象和目标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核算目标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信息。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所有者(业主)和债权人等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为他们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从内容看,它包括一国当期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对外经济往来诸方面的活动;从主体上看,它包容了一国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所有经济单位。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构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各自独立的核算。在核算目标上,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个数据信息体系,主要是为了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与会计核算相比,更多地体现其分析性框架的功能。 不同核算对象和目标决定了核算内容的差异。企业会计核算明显地具有下述特点:第一,强调资金量的核算,以资产(资金运用)和权益、负债(资金来源)作为基本核算恒等式,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归纳为“先进->购入商品存货->销售->收取账款->现金”的不断循环,视收入为货币资金的增加,费用为资金的消耗;第二,强调收益尤其是投资收益的核算,它体现了投资者关心的焦点,因而损益使企业会计最重要的报表,盈利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尽管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却更加重视经济过程中的实际流量,常常通过对价值量作物量和价格的分解,通过价格缩减,来观测经济流量及其变动状况。除在金融交易中是对资金量本身进行核算外,其余价值量资料更多地体现了对表现各异的经济流量以价格为同度量因素所做的综合。在具体核酸中,国民经济核算遵循生产。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平衡式为核算框架,以生产作为核算的核心;重视比之便冬季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强调以核算期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特别强调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机构部门的分量核算,从数量上测度各部门之间及内部的结构关系,整个核算的出发点从国内来看是全方位的。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基本的,由此还导致出其他一系列差异。 二、 核算的基本概念 从构成两种核算的基本概念看,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基本一致,有些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无法体现或无法直接体现。下面对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一)资产、负债和权益(净值) 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对资产的定义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关于资产的分类。会计核算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区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国民经济核算则首先强调资产的形态,要求区分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然后再作进一步分类。这两种处理有联系也有区别。例如,会计核算将那些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定义为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给预付款项、存货等。这里,以“一年”为标准来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长期债权与短期债权,这是国民经济核算所沿用的,但将存货(属非金融资产)与现金、存款等金融资产项目放在一起,则不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 关于负债和权益(净值),两种核算的定义表面上看来具有相似性,实际上,由于核算的立足点不同,相似的定义下包含着内容的重大差异。企业会计是立足于投资者(业主)投入资本之外对外承担的债务相应地,权益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主要体现为投入资本和与此相关的资本公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将企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明确为资金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关系。其它部门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企业会计是为权益,国民经济核算则是为企业对国家、居民、国外的负债。因此,利用会计资料进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负债与权益资料必须中心组合。应将权益数据按照资金来源进行细分,分离出其它各部门对企业部门的投资。 (二)收入、费用、受益于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 收入、费用和收益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中在性质上与上述概念相近的是总产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但这两组概念在内容上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个区别是总产出的确认标准不同于会计对收入的确认。企业会计依照销售发生来确认收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总产出则是依照生产而不是销售作为纪录的时间标准。不同确认标准的选择在于不同的核算目的。对企业来说,只有产品销售出去才意味着企业经济过程的终结和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总量是当期生产总量,他不直接受是否销售的限制。产品生产关系到一国经济价值是否增加,而销售是一国内部的交易,只涉及产品在哪里实现(使用),不涉及是否实现问题。 第二个区别是费用与中间消耗的内容的不同。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各种非耐用物品和服务的耗费,即劳动对象的耗费(计算净增加值时,中间消耗还包括劳动资料的耗费即固定资产磨损),而会计中的费用除以上内容之外还包括或劳动的耗费(工资及工资性支付)和一些计入生产费用的税金(如烧油特别税)等。差异的根源依然和核算目的有关。企业会计从投资者(业主)角度认识问题,劳动者与政府是与投资者和企业对立存在的,对活劳动耗费和税金的支付是为获取收入而不得不完成的支付,外在于企业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并在收益计算中扣除。国民经济核算强调在原有经济价值上的增值,只有原投入的中间产品消耗才属费用消耗,劳动者与投资者一样,使已投入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生产、创造增值的主体,因而对劳动者的支付与对投资者的支付一样,都是新增加值的经济分配行为。 以上两个区别决定了利润和增加值的区别。一方面活劳动费用和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纳税是利润计算的扣除项,但却是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利润已销售为基础,是销售收入中实际实现的收益,增加值则以生产为基础,是当期生产价值中所包含的新增加值。这样,利用会计资料计算增加值,除利润资料外,还须从费用数据中分解出其它增加值要素部分,最后还要注意生产与销售口径差异的影响。 三、 核算原则 明确核算原则是为了规范核算行为,使整个核算保持统一的处理。有些原则是所有经济定量核算都应遵守的,如真实客观性,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致性、反映及时性等。另外一些核算原则也是不同核算都须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是不同核算所做的规定可能不尽相同。还有一些原则则是某一种核算所特有的。下面我们就后两类原则对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一)记账基础 记账基础即记账时间原则,一般有两种:依照经济活动自身发生的实践作为记账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以货币收支实际发生的时间加以记录,称为现金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其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应在销售完成之后加以确认,费用则应以实际消耗发生来确认,支出也以经济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数额计入相应期间。对那些货币收支与经济业务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会计通过应收、应付、预提、摊销、递延等账户处理手段,反映在资产与负债诸项目中。 国民经济活动也有实际资源流和货币流量方面。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比较侧重于经济活动实际流量的核算,因此它全面贯彻了权责发生制,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前提并不相同。如果确认收入有三种试点选择及生产完成、销售完成和收回贷款,那么两种核算只是在否定第三种选择上取得了一致。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生产层次上贯彻权责发生制,而会计核算则主要是在销售层次上贯彻这一原则。 (二)配比原则 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利润)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从经济性质上应有因果关系,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实践上的一致性,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 国民经济核算在计算一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当期净成果——增加值即国内生产总值时,强调要保证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配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和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也是配比原则的应用。但是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的差异,配比原则在此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这是两种核算配比原则的基本差异所在。 还须指出,会计关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在历史成本(实际交易成本)原则下在资金层面上成立的,是当期收入的资金与所花费的资金的配比。它注重内容上的配比,却不重视收入与费用中内涵的价格是否一致。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规定,在计算增加值时,中间消耗同总产出一样,都应按照现期市场价格估算。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处理方法,是以经济意义上的配比为基础,不仅在所属时期、所含内容上,而且在价格上都体现了配比。两种核算在这一点上的差异,在计价原则的比较中可详细看出。 (三)计价原则 会计原则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核算,从而对资产及相关流量采用何种价格,两种核算都是为核算的关键问题。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计价方式中,现行企业会计采用历史成本即实际交易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即对资产根据其购入成本计价,不考虑资产的重置和变现价值;使用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一起历史成本加以估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也十分符合企业会计从投资者角度核算资金及其收益的特点。但是这样核算的资产量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在当期的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总是以当期价格计算。显然,只有在币值基本稳定前提下,这种计价才有效而合理。为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持续变动(比如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时,如此处理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低估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因当期价格的收入与历史成本的费用向派别而高估受益,将持有资产产生的损益记入当期经营的利润并加以分配。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规定,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基本计价基础,在没有货币交易情况下,估价则根据指出的当期成本和可参照的市场价格做出。通常称此为机会成本原则,即按使用物品与服务是预料到的选择机会估算成本,而不管以前的购买价格是多少。这里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强调核算期当期而不是历史各时期的价格,二是强调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之所以采用了与企业会计不同的处理,主要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对经济流量与存量的核算,不是单纯资金量的核算。一国国民财产是历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产品总和,而不是历期货币投资量的总和,它需要统一的价格作同度量因素来加以综合;同样,以当期总产出扣除中间消耗(本期或以往时期生产)计算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其前项与后项也应以同一时期的价格计价,以保证最终产品实物量与价格量的相互对应,使生产计量与分配、使用计量保持一致。 由于计价原则不同,造成了国民经济核算利用会计资料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有关资料不能直接汇集成企业部门和国民资产负债表,不仅因为前者是个时期价格的混合量,还因为会计核算对在制品和制成品存货适宜生产成本计价的;第二,会计中有关销售和存货资料不能直接推导出企业总产出;第三,会计中有关生产费用的资料不能直接调整为中间消耗;第四,会计中的利润资料不能等同于国民经济核算的企业部门营业盈余,这是由第二和第三点决定的。由此以下,许多流量包括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四)划分收支性质原则 企业会计核算原则规定,应将支出区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受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反映;资本性支出是指与当期和以后时期收益有关的支出,应计列为当期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然后在本期和以后时期逐步计入费用。 依据收支性质加以划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了更广泛地体现和定义,一般将与当期收益有关的手指成为经常性收支,与资产有关的收支则成为资本性收支。这一原则要求,第一,在计算增加值过程中,中间消耗应仅限于与当期生产耗费相关,不能挤入与未来使其收益有关的支出或耗费;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要区分立足于增加值基础上所产生的经常性收支和与资产变动相联系的资本性收支。经常性收支涉及增加值的收入分配和消费、储蓄活动,它们不会影响支出者与收入者的资产负债变动;资本性收支包括实物投资、资本转移及金融交易活动,收支的发生会对交易双方的资产负债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两种核算关于划分收支性质原则上的一致性,无疑有利于资料的转换和应用。尽管在具体操作上还须作细致的研究,但它为进行一下资料的汇集转换奠定了基础:从企业收益分配资料到国民经济分配核算的各种收入流量,从企业资本收支资料到国民经济有关投资核算的各种流量。 (五)其它 谨慎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所特有的,它要求在核算中对一切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都应合理预计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入则不能提前入账。这一原则从根本上说是要保证对投资者提供比较稳健的信息,防止其产生任何偏于乐观的收益预期。显然这一原则与会计核算的目的紧密相连。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功利性目的,无须体现谨慎原则,企业会计在谨慎原则下采用的特有核算方法如坏账准备金计提,存货计价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会影响国民经济核算对会计资料的应用,但这种影响不是根本性的。 另外,交易者分类原则和生产、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特有的原则,对于以单个企业为核算对象的会计核算来说,这些原则是根本不必要的。 四、 核算方法 企业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是借贷记账法。作为一种复式记账法,它要求分项目建立T型账户,每一账户都分为借贷双方,分别记录与以账户有关的增加、减少及期末余额;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将以相等的数额分别计入至少两个对应账户的借贷方。 国民经济核算也采用了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但由于宏观核算的特殊性,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与不完全等同于企业会计,主要差别在于: 第一,企业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账户要严格区分其性质,不同性质的账户借与贷有不同的增减含义。国民经济核算在大部分情况下(除国际收支表)均采用简单的复式记账,对每一账户的左右两方直接标以支出与收入、使用与来源、资产与负债表,每一项经济交易只要同时计入一个账户的收入(来源)方和另一个账户的支出(使用)方即可。 第二,任何一笔经济交易都涉及交易双方,同时引起实际资源和资金的相向流动。以复式方式描述这一交易,即可以用甲方放弃实际资源,乙方取得实际资源(或甲方取得资金、乙方放弃资金)来表示,也可用乙方取得实际资源放弃资金(或甲方取得资金放弃实际资源)来表示。企业会计核算始终以本企业为立足点,即站在交易的一方来描述企业与外部间的交易。国民经济核算在描述各交易主体(部门)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包括了经济交易的双方,是从两方分别描述的,因此在账户记录上表现为四式记账,即从甲、乙双方分别做复式记录。 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意味着国民经济账户有着基本一致的结构和平衡关系,从而为资料的利用转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交易者分类原则和四式记账法这些特殊性,从交易一方描述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不一定完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从交易双方所做的描述。如果能对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按照交易对方的性质加以区分,那么无疑会大大提高资料的可利用性。如投入资本和负债按照资金所有者的性质, 融资方式分组,产品销售按照购买者性质分组,不仅有助于正确记录企业部门的经济交易,还可为其他部门(企业部门对应方)的记录提供参考材料。 综上所述,由核算对象和目的所决定,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在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国民经济核算要利用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转换有关概念的内涵,尤其要将建立在销售基础上的一系列概念调整为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转换。如何实现上述转换,需进一步研究和在实践中摸索。 值得注意的事,会计核算模式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以往几百年间,它形成了一套较为严谨并得到了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然而近几十年来,经济现实的变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使之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如出现了增值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会计的新发展使得它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更加接近了。如增值会计注重反映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对企业投资者和劳动者的关系做了重新认识;通货膨胀会计则着重反映国民经济状况对企业核算带来的影响,强调以现期成本作为估算资产、确定受益的估价基础。随着增值会计的出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开始由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配比向生产收入与中间性消耗的配比扩展,等等。这些核算思路和内容,较之传统会计,要更加接近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我国推行的新会计核算制度仍然是国际传统会计方法。因此,我们在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关系时,既要着眼于现行会计核算模式,又必须注意会计制度的新发展。 高敏雪 原载《统计研究》1994(1)

经济金融学包括经济统计学吗

先来看看它们的概念: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金融学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是研究公司、个人、政府、与其他机构如何招募和投资资金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从概念来理解,两者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区别。其实这两者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所以可以这样说:经济学知识包含金融学知识。经济学、金融学、经济统计学属于经济类学科,其中经济学属于总领学科,金融学下属于经济学的细分主要研究经济活动中各个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经济学和金融学都偏理论偏研究,讲的很宽泛,而且应该是经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经济统计学是实用学科,以前面两科为基础,注重实践。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