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黄帝内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请问,《黄帝内经》里《上古天真论》讲七八变化的具体原文是哪些?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时期的医学世著,也是历代各中医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全书完成于秦汉时期。对于它的编写者一直没有定论,因为它不是由哪一个人编写的,而是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现在的版本是由唐代的李冰编排的,并且补充了已经失传了的两篇:《刺法论》、《本病论》。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这本书的作者是黄帝吗?

这本书并不是黄帝编写的,很有可能是由当时的很多人一起创作而成的。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的好?

我看了几位老师的皇帝内经,我感觉还是徐文兵的讲解同属易懂,可以上网看吗?就知道了。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如下:1、《灵枢·本神》原文:故神者,所以为形也,形者,所以变化也;神者,所以为变化之官也。故气定则神舒;神舒则形正,形正则气行,气行则化已。翻译:所以说,神是形体存在的根本,形体是各种变化的基础。神是掌控变化的机关。因此,当气定时,神就会舒展。神舒展则形体正常,形体正常则气血流通,气血流通则身体得以健康。2、《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是故资生之气,禀神而生,通使以之,和调以之,御寒以之,御暑以之,御风以之,御雨露以之。翻译:因此,人体获得了生命之气,借助神气而存在,运行于身体,调节身体平衡,抵御寒冷,抵御酷暑,抵御风寒,抵御风雨和露水。3、《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夫病之生也,气先受邪,乃生为病。邪之积也,病之形也。翻译: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身体先受到了邪气侵袭,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邪气的积聚便是疾病的表现形式。黄帝内经的静心口诀1、冰寒干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2、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3、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尘垢不沾,俗相不染。4、飞花落叶,虚怀若谷。千般烦忧,才下心头。即展眉头,灵台清幽。5、无有相生,难以相成。心无挂碍,意无所执。解心释神,莫然无魂。6、闭目养心、闭目降气、闭目行悦、闭目卧思、闭目解乏、闭目释烦。7、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微风无起,波澜不惊。幽拿独坐,长啸鸣琴。8、禅寂入定,毒龙遁形。我心无窍,天道酬勤。我义凛然,鬼魅皆惊。9、天高地阔,流水行云。清新治本,直道谋身。至性至善,大道天成。10、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注释】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③恬惔虚无:恬惔,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黄帝内经到底是什么年代的著作呢?为什么叫黄帝内经

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增补创作而来。之前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黄帝内经》。学术理论:1、“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2、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3、人体是调统一体的:《黄帝内经》认为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扩展资料《黄帝内经》的价值:1、《黄帝内经》以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与哲学围绕生命展开的所有思想与理念凝练于其核心理论中,是将传统哲学思想文化落地于具体实践的典范。2、《黄帝内经》的理论与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延伸与诠释。3、《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文化,对发展中医药理论是重要的,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也起到一定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如何论情志?

一、什么是情志《黄帝内经》将人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和五志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表现形式多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人们称其谓“神志”。二、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我们知道,人的意志出自人的大脑。中医认为脑为髓海,其根本在肾;同时,脑的活动又有赖于心供给脑所需的血液与氧气,因此,肾与心对大脑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黄帝内经》论情志不离五脏的道理所在。我们先来看情志对脏腑的影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我们遇到开心的事情就开心,遇到恐怖的事情就害怕,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映,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情志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内伤七情”就是这么来的。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中举对范进来说是很突然、很强烈的,受了这个刺激后,他就疯了,这是“大喜伤心”,是情志对脏腑的影响。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情志致病的特点就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情志是怎样影响到脏腑的。1.情志可以影响脏腑的气机。情志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这样记载:怒则气上。意思就是说,一发怒,气就往上走。这就是为什么有脑梗类的人忌讳发怒,发怒的话,怒气就会往上充,脑血管就会破裂。“喜则气缓”,“缓”是个通假字,通“涣”,也就是涣散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过喜就会心神涣散。喜乐太过的化,气就会散掉,这个时候就会导致人的死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大笑而亡的人。传说宋代的抗金名将牛皋听到金兀术被杀后,就大笑而亡了。这就是他的气一下子散掉了。“悲则气消”,中医认为,一哭就神魂散乱,气就会短。哭的时候,越哭气越短,这就是“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就是说受到惊吓或过于恐惧时,气就往下走,上焦完全闭住了,下焦整个打开。那么,在人身上会出现什么象呢?我们常说有人吓得尿裤子,这就是气往下走的原因。在中医文化里还曾经流传过这样的小故事:有一个孕妇要生产了,可一直生不下来。有一个叫叶天士的名医到了那个人家里后,抓起一个铜钱往墙上一扔,那个妇女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人家就问那个名医是怎么回事,医生是这样解释的:“人都是为了抓钱而来的,座椅小孩一听见钱声,就赶快初生了。”实际上这是笑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恐则气下”,那个孕妇听见“哗啦”一响,一紧张,气往下走,就把孩子给推出来了。“惊则气乱”,气乱,指气机紊乱。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其调和,出现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思则气结”,意思是,如果过思的话,我们的气就会凝聚而不通畅。气凝聚剂在那里,就会影响消化,久而久之,脾胃就会出现问题。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喜欢上一个姑娘,可是它们家里不同意,不让它们见面,于是这个小伙子就天天四年这个姑娘,饭也吃不下,人也瘦了,这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相思病”。相思为什么会称为病?就是因为它使人的气凝结,让人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2. 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个都很好理解,我们就举一个例子,一位老人有一次经过一个坟地,突然间从一个坟头的背后窜出一条狗来,一下子差点把他扑到,他两条腿都吓软了,还以为是从坟里面钻出来的鬼,回到家后就开始天天晚上做噩梦,这就是“恐伤肾”。3. 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前面我们了解到情志对脏腑的影响,同样,脏腑也是可以影响情志的。正常的脏腑机能可以产生正常的情志活动;反之,脏腑功能失调也必然导致情志的异常改变。《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肝则悲,并于肺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也指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现代心身医学提供的资料表明,许多慢性病人都有一些常见而又比较固定的心理变化特点,如肺结核病人经常有很兴奋的表现;心脏病人则有恐惧、焦虑、孤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情志生克法人们在情志上得了病该怎么办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上肾,思胜恐”。中医认为,情志的病是不可以用药来治愈的。针对情志病,中医基本上采取情志生克法,也就是以情治情法。原理实际上还是五行相克的原理。“悲胜怒”,就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当一个人发怒时,应多想想悲伤的事,因为“金克木”,人体中肺金可以克肝木,一般来说气到恸哭一场后气也就消了,就是这个道理。“恐胜喜”,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说恐惧可以战胜过喜过散的心。再来看范进的例子,他因为中举而开心得疯掉,结果是他的岳父一巴掌把他扇醒了。这就叫“恐胜喜”。“怒胜思”, 一个人思虑太过的话,激怒他就可以了。华佗曾用此方治愈久治不愈的病人。当时华佗给一人看病,得知他是因思虑过度致病的,就向他索要高额报酬,但拿到钱后又不给他看病,此人一气之下口吐鲜血,但病也随之好了。为什么呢?怒则气上,把病人惹怒后,他就可以把胃中的淤血吐出来,这样病也就治好了。“喜胜忧”, 当一个人心中郁结不快,常常生闷气,悲伤心情无法排解,长此以往必将疾病缠身,因为过悲伤肺。根据“火克金”,此时须找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多想些快乐的事,便可以克制悲伤情绪。“思胜恐”,思虑是可以战胜恐惧的。就是说,你如果把问题想清楚了,一般来讲就不害怕了。大家要记住,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就拿此次5.12汶川地震来说,对于那些幸存者,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疏导相当重要,不能让他们再去回忆那个场面,不能再活在阴影中,根据“土克水”,就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多想自己今后该如何,把事情想清楚了,也就不会再恐惧了。

《黄帝内经》对关于情志病的问题做了怎么样的论述?

《皇帝内经》主要内容是教授你怎么养身,你问的问题,最好在网上下载个《皇帝内径》的讲座,我下载的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讲的,很棒!

内经和黄帝内经有什么区别?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同一书。

黄帝内经里面的‘内格’是什么意思??

内格:病症名,阴阳上下表里闭塞不通的症状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http://www.iiyi.com/bbs/thread-1579427-1.html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部

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一共有十八卷,九卷为《灵枢》,另外九卷为《素问》。《灵枢》主要是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研究的书,主要研究的是人体的病因,当找到病因之后,就会对人体所产生的病因对症下药。因为果然认为任何病痛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要想解决和治疗疾病,首先就要从病症的根源开始,就要深入了解病源。《灵枢》也记载了很多治疗方法。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针灸方法。针灸就是按照一定的角度把针具刺入到患者体内。并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针灸技术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问》主要是记载着一些医学资料,其中记录了一些临床经验,并对这些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还记录了一些疾病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基本上都是能够治标治本的。这些方案大多数都结合了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

什么叫《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梦幻西游中有同名道具。 黄帝内经(古书)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1、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2、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内经关于五脏六腑的描述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简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①“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②“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③“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④“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⑤“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⑥“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⑦“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 。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 。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注:“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叙述的非常详细。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都是此学说的内容。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 。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滥觞。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 ,用寒热归纳的 ,从虚实而论者 ,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 、《灵枢·五阅五使》 和《灵枢·五色》 所载,这些在临床上都很有意义。察形态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 ,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辨舌苔者,如《素问·热论》 、《素问·刺热论》 和《灵枢》 所载等等。2.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闻声音者,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其次是嗅气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3.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4.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黄帝内经》言切脉最详,主要为:(1)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3)调息法: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5)六纲脉:《黄帝内经》所载脉象很多,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等等。但常以六脉为纲加以概括。其次是切肤:肤泛指全身肌肤,按肌肤而协助诊断的内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等。但论之最详细的是切尺肤 。因为脉象与尺肤有必然的联系,故诊病时亦可互相配合。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2.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者,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因地制宜者,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 。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和《素问·征四失论》所载。3.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叙述最详。4.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5.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要义。7.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8.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其应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9.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非常多,仅仅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 、方员补泻 、深浅补泻 、徐疾补泻 和轻重补泻 等,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黄帝内经简单介绍

1、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3、《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4、《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国学梦)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国学梦)如下:1、《灵枢·本神》原文:故神者,所以为形也,形者,所以变化也;神者,所以为变化之官也。故气定则神舒;神舒则形正,形正则气行,气行则化已。翻译:所以说,神是形体存在的根本,形体是各种变化的基础。神是掌控变化的机关。因此,当气定时,神就会舒展。神舒展则形体正常,形体正常则气血流通,气血流通则身体得以健康。2、《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是故资生之气,禀神而生,通使以之,和调以之,御寒以之,御暑以之,御风以之,御雨露以之。翻译:因此,人体获得了生命之气,借助神气而存在,运行于身体,调节身体平衡,抵御寒冷,抵御酷暑,抵御风寒,抵御风雨和露水。3、《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夫病之生也,气先受邪,乃生为病。邪之积也,病之形也。翻译: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身体先受到了邪气侵袭,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邪气的积聚便是疾病的表现形式。黄帝内经的静心口诀1、冰寒干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2、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3、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尘垢不沾,俗相不染。4、飞花落叶,虚怀若谷。千般烦忧,才下心头。即展眉头,灵台清幽。5、无有相生,难以相成。心无挂碍,意无所执。解心释神,莫然无魂。6、闭目养心、闭目降气、闭目行悦、闭目卧思、闭目解乏、闭目释烦。7、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微风无起,波澜不惊。幽拿独坐,长啸鸣琴。8、禅寂入定,毒龙遁形。我心无窍,天道酬勤。我义凛然,鬼魅皆惊。9、天高地阔,流水行云。清新治本,直道谋身。至性至善,大道天成。10、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_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_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注释】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③恬_虚无:恬_,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_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⑥恚嗔:恚,指愤怒;嗔,指仇恨;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的原文以及译文

1、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2、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内经为什么叫内经?

缩写而已啊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内经》是一部专论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虽然有《素问》与《灵枢》之别,但其内容都是偏重理论和原则的论述。所不同者,《素问》内容偏重中医人体生理病理学、药物治疗学基本理论,而《灵枢》则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和人体解剖等。具体讲,《素问》九卷论述了人体的发育规律,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养生原则和方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各种疾病之治疗原则和方法(针、砭、灸、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望、问、闻、切四诊方法和要求等等;《灵枢》九卷论述了九针形质、用法、禁忌,人体经络循行、穴位,情志与疾病,人体体表与内脏解剖,针灸方法与原则,体质类型等等。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书原名《内经》,全书18卷,162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以论述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多方面。该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的医疗原理;它系统总结了具有中华民族独创性的脏腑经络学说;详细记载了全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全身脉络、腧穴,以及它们的分布循行与针疗、刺法、刺禁等具体内容;此外,还在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总结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如临床病症方面叙述了44类,共311种病候;诊断方面有运用切脉结合望诊的总结,治疗方面有“治未病”、以防病为主的医疗思想。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 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黄帝内经》静心诀

《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 静心养神对于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一、闭目养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三、闭目行悦 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四、闭目卧思 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的序言

中国人历来重视养生,重视养生学研究和著述,早在唐尧时代,人们 就开始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疾病。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如《老子》、 《庄子》等,便记载有许多关于养圣的理论和方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的医典《黄帝内经》,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养生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后 世医学家和养生家在此基础上对养生学有更多的继承和发展,涌现了更多 的养生著作,如《养生延命录》、《孙真人养生铭》、《遵生八笺》、《寿养丛书》等,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养生方法,如气功、炼丹、导引、食 养等,并吸纳了儒家、道家等百家之长。在数千年的养生学发展中,最终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养生文化。 在林林总总的历代养生书籍中,价值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数《黄帝内 经》,这部书有“医学之宗”的美誉,亦被后人奉为养生圭臬,但其内容 却远不止一部养生书或医书,它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所以在 中华养生文化中占据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是因为它所包含的养生之道、 养生原则和方法蕴藏着深刻的大智慧,而且,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它永不 过时,常用常新。 《黄帝内经》是中国人的长命真经,是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寻求健康 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我们应该珍视这座养生智慧的宝藏,读懂老祖宗留 给我们关于养生的启示,并将之运用到现代日常养生中去。 遵照“天人相应”的思想进行养生:《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极富 哲学意味,因而有人认为这也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 其思想的核心便在于“天人相应”,书中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 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 则而生长的。人只有“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当今社会,我们中的许多人通常难享天年,难享无疾而终,守着最 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物身体疾病仍是此起彼伏,归根结底在于,现代人的 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冬天在暖气房里吃冷饮,夏天守着空调冻得发抖,熬 夜……致使我们阳气不足,脾胃虚弱,抵抗力低下,时常感冒,患上各式 各样的慢性病。《黄帝内经》中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养生原则是“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 活。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这 八字养生箴言,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整部《黄帝内经》的养生精要,对于当 今人们的养生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根据不同体质进行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养生应“因人施养” ,并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 质、痰湿体质、血淤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等九种,人与人有体质的 不同,不同体质有各自的特点,易患不同的疾病,因而应根据不同的体质 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运用情志养生法: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种情 绪。七情属人体正常生理现象,会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会导致疾病。《黄 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 。在各类精神疾病高发的现代,认识到七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掌握古人 调摄情志的方法,非常重要。 食养之道,起居之道:《黄帝内经》中提出“居处依天道”、“饮食 遵地道”,这也反映着“天人相应”的养生思想,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 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 。天黑了就应该睡觉,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平时吃东西 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不时不食”,不合时令的食物 不吃,这才是正确的饮食观念。而现代人的暴食暴饮、吃反季果蔬、熬夜 等生活方式也常常成为疾病的根源,要避免各类疾病,不妨按照《黄帝内 经》中的食养之道、起居之道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祛病保身秘法:《黄帝内经》并不主张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 “内求”的智慧来调理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这样便不须求医问药 。在书中,预防疾病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思 想——于疾病未发之前,即能防患于未然,为人铲除病源。对于这一思想 ,书中有一个既形象又深刻的比喻:“斗而铸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 ”此外,还阐述了人如何才能不得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 体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而如果 身体状况变差,那么细菌、病毒这些邪气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压过身体里 的正气,正气不如邪气,那人就会得病了。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压力大、环 境污染严重的时代,更应该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史上最神奇也是最伟大的著作,文字古奥, 博大精深,为使读者深入领会到其中的养生智慧,掌握各种养生方法和原 则,以指导现代生活条件下的日常养生,并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我们编 写了这部《养生智慧大全集》。我们摒弃了时下流行的以经解 经、随文演绎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只能让读者在养生保健的知识上对《 黄帝内经》有一定了解,却没有具体实用的方法。本书深入挖掘了《黄帝 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对成为后代中医养生最基本理论的“法于阴阳,和 于术数”、“形神合一”、“因人施养”等养生原则进行了深刻、透彻的 解读。同时,结合当今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介绍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中医 养生实用方法,以帮助读者切实掌握补足阳气的方法、不同体质的养生法 、十二时辰养生法、四季养生法、经络养生法、情志养生法、饮食养生法 、阶段养生法、女人养颜秘方、中医自然疗法、诊病秘法等。此外,本书 还几乎囊括了所有从《黄帝内经》衍生出来的养生方法及理念,以及众多 当代国医大师的养生绝学,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一切中医养生都是从 《黄帝内经》中来的。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种新的解读方式,有更多的读者能参悟《黄帝内 经》中的养生智慧,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灵活运用其中的养生方法,轻松实 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ufeff《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中《黄帝内经》学术体系是其关键。《黄帝内经》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进行阐述,形成了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渗透与影响,它既是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部分。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由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内容的分类来概括。在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诸注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唐代杨上善《太素》分19类,元代滑寿《读素问钞》分11类,明代张介宾《类经》分11类、李中梓《黄帝内经知要》分8类,清代沈又彭《医经读》分4类,虽繁简精粗不同、类别间有出入,但大体可以概括《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内容。经过繁简修合、纲目条贯的整理,主要内容如下: 藏象: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核心。「像」,指外在的生命现象,既包括有形可见的躯体肢节脏腑血脉的形象及其动态变化,又包括各种无形的生理、精神现象;「藏」,是指藏于体内有形、无形的脏腑、经络、精气神及其永不休止的活动。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脏腑、经络、精气神。同时,人的活动与天地自然、社会人事密切相关,因而人们在探索人体生命活动时,又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因而也成为藏象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疾病:论异常的生命活动,有两部分内容:一是病因病机。病因即生病的原因。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和规律,其内容包括发病、病理、传变等。其中的病理,主要论述病变的机理,如表里出入、寒热进退、邪正虚实等的具体病变机理。二是论疾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即病证。《黄帝内经》论疾病多以「疾」、「病」、「候」表述,个别之处提到「证」,与候同义。《黄帝内经》论疾病重其整体机能异常和阶段变化性质,后世概括为「证候」,体现了中医学疾病学理论的特色。 诊法:论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疾病的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与判断法则。《黄帝内经》深刻地阐述了中医的诊病原理,主要是创造性提出望闻问切与四诊合参的直观察验的疾病诊察方法。此外,在疾病判断法则方面,《黄帝内经》的特点是以「审察病机」为中心的审机论病,并体现在疾病的脏腑分证、经络分证、病因分证等,实为后世「证候诊断」之源。 论治:《黄帝内经》除了阐述天人合一、心身一体以及治未病等治疗思想外,主要阐述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是指导治法、疗法的准绳和法则,如治病求本、调节阴阳、因势利导等。治疗方法又有无形的方略技巧与有形的处理措施之别,前者称治法,如解表清里、理气活血等;后者称疗法,如药物疗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精神疗法等。《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疗法,并论述了它们治病原理、使用方法与宜忌等。《黄帝内经》论治内容丰富,形成了完整的论治体系。 养生:即颐养生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无病之摄养,目的是健身缓老与防病。在对疾病和衰老的认知基础上,《黄帝内经》确立了「治末病」养生思想,并提出外以避邪、内以养正的原则和多种养生方法,建立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学说。二是病后康复。 以上内容,未将阴阳五行与运气学说包括于内。阴阳五行,是战国秦汉占主流的哲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在《黄帝内经》学术体系之中,它虽然含有具体的医学内容,但其主要作用也是论证和规范医学知识与理论的方法学工具,因而未列入医学理论,而是将其划归于医学基础的哲学部分。运气学说,不仅讨论气候变化规律同生物生存、人的生理病理关系,也探索论治、方药原理与原则,还富含藏象、病机、病证、诊法与摄生等内容,属于综合性理论,宜作专题研究,非医学理论固有组成部分。 医学基础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医学基础,无论其固有内涵、表述方式,还是其研究方法、形成过程,广泛涉及中国古代传统科学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哲学、天文历法、气象学以及社会学等。 哲学:在战国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处于萌芽时期。在医学领域,对于动物和人体器官、组织,即使解剖也难以完全了解其机能,更难以将实质器官、组织与生命现象完全结合起来,医学研究只能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基础上,借助自然哲学进行,因而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不仅成为《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方法学基础,渗透到中医理论的各部分,而且还借助其哲学术语表述医学概念。具体而言,哲学的作用,一是引导医疗活动的指向,赋予医学观察和医疗实践以特定内容;二是约定医学概念独特内涵及其表述方式;三是建立推理体系、理论模型。 天文历法、地理学、气象学:人生天地之间,气交之中,在广泛的时空条件下受着自然力量的制约,因而人类必须了解自然、把握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同时,中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建立、发展和成熟,也有赖于其他学科,成为医学理论形成和建立的基础。 社会学:《黄帝内经》中许多篇章阐述了古代社会与医学起源、发展情况。随着社会发展,私有制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增多,疾病也渐致复杂,单纯的汤液醪醴不能适应临床需要,于是发展成为多种剂型、多种治法。此外,《黄帝内经》还有大量社会经济状况、风土习俗、人情心理以及社会地位变迁等及其与疾病关系的记载,并贯穿于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诸学说之中。它将人与社会生存环境的失调作为重要致病因素,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理论;它重视在疾病防治过程中纠正社会性致病因素,并以此作为疾病防治的重要原则,完善了中医学疾病防治理论,为中医学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农学、数学、物候学等,对《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形成均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其学术体系形成的基础。

求黄帝内经通俗版译文~~通俗易懂的~~

建议看看曲黎敏讲解的版本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2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已发送。

常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个什么鬼?

就是根据十二时辰,针对人体的十二个部位的养生法,其实也就是要人们饮食起居要有规律。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2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邮箱呢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3》最新txt全集下载

已发私信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Ⅱ-全天候身体健康调理法的图书目录

引言 借天地之力养五脏六腑第一章 子时: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黄帝内经》认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这里的“夜半”即指子时,也就是指晚上的23点到凌晨1点。意思是说子时为阴气最重的时刻,之后阴气渐衰,阳气渐长。阴主静,阳主动,与之相适应,人体此刻最需安静,我们此时最宜安然入睡。中医养生特别讲究睡“子时觉”,因为子时气血流注胆经,阳气开始生发,而睡眠就成了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阳气为生命之本,“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如果你在这个时候熬夜,就会将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消耗掉,这对人体是极为不利的。子时睡觉养生发之机,从脏腑的角度来讲也是养人的胆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若胆气没有生发起来,就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生机养不住,整个人就会昏昏欲睡。因此,睡好子时觉,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子时就相当于一年中的冬至日,睡觉最顺应天时睡觉养阳,阳气才是护佑一身的根本老人想要获得良好的睡眠,最重要的是补充足够的阳气胆有多清,脑有多清,晚上觉睡好了,白天头脑才清醒凡十一脏皆取于胆,胆汁分泌正常,脾胃消化才正常少白头多是胆经气血不足,疏通胆经才是解决之道宵夜会让人长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会阻碍胆汁分泌附:子时经络锻炼:胆经锻炼有绝招,敲对位置功效妙第二章 丑时:旧血不去,新血不来,深度睡眠让肝血推陈出新丑时——1∶00~3∶00——肝经最旺丑时(凌晨1~3点)气血流注肝经,这时轮到肝“值班”了。肝主藏血,中医认为“卧则血归于肝”,人体在此刻应进入深度睡眠当中,以利于肝血的代谢。如果此刻没有好好休息的话,肝 血不能及时回流,就会导致代谢失常。肝血不能“推陈出新”,肝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 引发肝病。现在得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就与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关。肝脏功能出现异常,对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与思维也是紧密相关的。肝气足,思维就会敏捷,反应也会更加灵敏。反之,就会 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肝开窍于目”,视力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所以,无论 是为了您的健康还是事业,丑时保证深度睡眠都是必不可少的。丑时春入户,养好了肝血,人在春天就不容易犯困睡得越深,肝脏净化血液的工作效率就越高养好肝血,拯救你的眼睛女人以肝为本,远离妇科疾病,一定要养好肝怒伤肝,有了火气一定要发泄出来“夜雨剪春韭”,养肝莫忘吃春韭附:丑时经络锻炼:肝经之上生灵药,太冲行间章门找第三章 寅时:日夜交替之时就是气血整装待发的时刻寅时——3∶00~5∶00——肺经最旺寅时也就是凌晨的3点至5点,此时肺经当令。肺为“相傅之官”,能朝百脉。寅时全身气血都流注肺经,我们身体的这位“相傅”此刻就担负起“均衡天下”的责任,对全身的气血重新进 行分配,此刻肺是最忌打扰的。如果有器官在此刻特别活跃的话,肺就不得不多分配给它一些 气血,这样就极易导致气血分布不均。对人体而言,这种现象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为了能使 肺正常工作,寅时各器官都必须进入“休眠”状态。有些老年人在寅时总会醒来,这很可能是因为体内气血太虚,肺在分配气血时有些力不从心。这时不要忙着起床,可在床上练练“赤龙绞海”法,以达到化生气血的功效。另外,平常生活 中可以多吃一些能润肺的白色食物,这样对养护肺脏也是很有好处的。阴转阳时,肺开始对全身的气血进行大分配寅时醒来睡不着,大多是气血不足,不妨试试“赤龙绞海”法老年人不要早起,静静躺着让气血活动,阳气就会慢慢生发起来寒气最易袭击肺,凌晨三点要关掉空调,盖好被子抵抗“秋老虎”,白色食品来助阵患有咳嗽、气喘的人要多按摩太渊穴附:寅时经络锻炼:列缺鱼际和太渊,肺经效果最灵验第四章 卯时:太阳升起之时,大肠经也会跟着兴奋起来卯时——5∶00~7∶00——大肠经最旺卯时(5∶00~7∶00)轮到大肠经“上岗”了。《素问?灵兰秘典》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为了配合大肠经的工作,此时我们该“方便”了。每天起床后喝杯温开水,有冲 洗肠胃、清理体内毒素、促进排便的效果。对于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多练习 “赤龙绞海”加按摩天枢,对促进排便有相当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卯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所以对于心血管不好的老年人来说,清晨起床后不要急于进行户外锻炼,这时可在床上练练“静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盘足坐法”, 既可以提升体内阳气,又可以锻炼身体,其效果不亚于任何户外运动一觉醒来,排便是对大肠经最好的照顾“赤龙绞海”法加按摩天枢,是每个便秘患者都应该掌握的“排便”良方黎明同房,瘫倒一床,清晨性爱是美丽的“罂粟”五更时分拉肚子,大多需要补脾肾以提升大肠经经气附:卯时经络锻炼:大肠经要好好敲,合谷更是宝中宝第五章 辰时:赐点食物吧,胃经在“嗷嗷待哺”辰时也就是早上7~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在值班。经过一夜的消耗,它早就饿坏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该及时给它补充营养。卯时人体内的阳气就已经完全生发起来了,辰时太阳出来后,天地间一片阳的气象。此时人体就需要补充一些阴,以调节阴阳平衡。而食物就是属阴的,此时吃早餐,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一 样。又因此时阳气最盛,脾胃的运化功能最强,就算摄入的热量再多,我们的身体也能把它们 “消灭干净”,所以也不用担心自己会长胖。如果你不吃早餐,到了胃经值班时无事可做,就 会过多地分泌胃酸,长此以往,胃病就会找上门来了。再者,没有食物,脾胃气血生化乏源, 对各脏腑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按时吃早餐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早餐吸收好还不易长胖,原因就是这时候阳气最旺清粥小菜,“中国式”早餐最合中国人脾胃早起没精神没食欲,可按摩阳陵泉穴泻肝火想美容,不想面色憔悴,就要时时拍打阳明经每月艾灸足三里,胜服“长生不老丹”附:辰时经络锻炼:上下齐抓共管,胃经保养最为关键第六章 巳时:脾经在尽职尽责地对食物进行大分解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到11点钟,这时轮到脾经值班了。我们说过辰时应该吃早饭,而食物在经过胃的消化之后,还要运输到全身各处,以供养身体,这时脾就担负起“运输大队长”的工作 了。中医认为,脾胃不分家,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里将脾胃的功能比作仓廪,即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等物质 以供养全身。脾胃因此又有“后天之本”之称。“内伤脾胃,则百病丛生”,所以想要健康, 首先要做的就是养好脾胃。想要养脾,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脾主肌肉,通过锻炼肌肉,便 可达到强壮脾胃的效果。锻炼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只有上午9点到11点之间脾经当令时 进行锻炼,效果才是最好的。巳时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段“4”字腿是上班族保养脾经的简便大法思虑过多不仅心会痛,脾也会“痛”口水是脾经向你发出来的“求救信号”减肥和治疗糖尿病的第一要务就是养好脾脏脾经是人体的“定海神针”,养好了,小病也就没有了附:巳时经络锻炼:突出重点,疏导全面,脾经是人体的能量线第七章 午时:短暂的休息让身体气血充足,神清气爽午时——11∶00~13∶00——心经最旺在古代的计时方法当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子时和午时,如古代的练子午功、睡子午觉,但因为子时正当半夜,我们一般都处于梦乡之中,所以相对来说,我们对“如日中天”的午时会 更为熟悉。午时,就是正午太阳走到天空正中的时候,又叫日中、日正、中午等。午时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时辰,因为这一时段我们要进行两项最重要的生命活动,那就是吃午饭和睡午觉。饮食以养形(形体) ,睡眠以养神(心神),形神皆安,则体康身健,百 病不侵。同时,午饭和午睡也是在为我们下午的工作和学习储备能量,养精蓄锐。因而如何才 能更好地把这两件事情都做好,是关乎我们生老病死、生存发展的大事。午时,阴长阳消,午睡让过旺的心火顺利地消减下去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午睡也有大讲究午饭要在午未交替之时的12∶30吃最好心火大,嘴巴苦,试试苦瓜排骨汤心主神明,心经是安心定神的“第一要道”附:午时经络锻炼:两“少”一极泉,守好神门是重点第八章 未时:营养大调整,就看小肠经泌别清浊的功能有多强未时——13∶00~15∶00——小肠经最旺古代有一种说法,羊在日跌之时吃草。为什么呢?因为日跌之时是由小肠经“当班”主时的未时,而小肠是管消化吸收、泌别清浊的,羊此时吃草,消化吸收好,新陈代谢好,羊就长得好 ,长得壮。而对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午饭在午时就吃了,但消化吸收却是在未时进行的,这餐饭吃得好不好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只有我们的小肠得到充足的营 养补充,小肠经的气血才会充足,才有能力加强全身的气血供应,强化与心经的沟通联系,促 进新陈代谢和身心健康。未时不是“未事”,小肠不是小事,身心健康无小事,行动应该从现在开始!午餐吃饱也要吃好,这样才能让小肠经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热心肠”其实是小肠经阳气旺盛,“心肠”热工作累了,在桌边蹭蹭手掌就可以消除颈肩酸痛下午两三点脸红心跳病在心,但要从小肠经来治孝敬父母的最好礼物——养老穴124附:未时经络锻炼:每天摆臂100次,小肠经气血最顺畅第九章 申时:多喝水,膀胱经才能持久地保持青春活力申时——15∶00~17∶00——膀胱经最旺对我们来说,每天有两段时间最为宝贵,一个是朝阳初升之时,一个是夕阳西下之际,这两段时间人的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敏捷,四肢灵活,既是工作学习的良辰吉时,也是活动身体的绝 佳时机。可以说,一个人的身体好不好,精气神足不足,主要就看这两个时间的表现。尤其是 由猴子所代表的从15点到17点的申时,如果这段时间你“人困马乏”,筋疲力尽,那就赶快出 去活动活动,振奋精神,提升阳气。申时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新陈代谢,这段时间是身体的一个代谢高峰。因为此时是由膀胱经“当班”,而膀胱是人体日常的主要废物排泄通道,就是装、泄废水的。如果这时候 能多喝点水冲一冲身体的这个“下水管道”,那就能有效预防管道生锈、拥堵等麻烦事儿的发生!多喝水促进尿液排泄,让膀胱“津液之府”实至名归申时阳气沉降,是用泻下法治疗中下焦脏器疾病最为有利的时间下午三四点犯困,多是膀胱经阳气衰弱,气血不足“动汗为贵”,申时是健身除病的最佳时机掌心“灸”天柱,电脑一族明目解乏的小妙招附:申时经络锻炼:背部两根擎天柱,膝后一口健康井第十章 酉时:休息调养,让肾从容地贮藏脏腑的精华酉时——17∶00~19∶00——肾经最旺太阳落山鸡回笼,预示着开始进入一天中的“秋冬季节”,秋冬季节就是收获贮藏的季节。这里的贮藏是指把粮食装进仓库。那人体的“粮食”和“仓库”是什么呢?粮食就是精气血,而 仓库就是肾脏。而傍晚的酉时(17∶00~19∶00)又是气血流注肾经的时段,所以此时是人体贮 藏精华、调养肾脏的最佳时机。申时膀胱排毒,酉时肾脏藏精,有排有收,有进有出,排收正常,进出有序,则健康常在,生命无忧!下班之前一杯水,排石洗肾清膀胱练功也要讲时机,酉时练逍遥步让老人肾气足,福长寿肾阳虚者在下午五六点补肾阳最为有效酉时吃羊脊骨炖花生仁,哺乳期妈妈最好的补养两种地黄丸是天黑之前发低烧男人最好的药品附:酉时经络锻炼:肾经是宝藏,脚下有金矿第十一章 戌时:快乐起来,看心包经大显神威护心强身戌时——19∶00~21∶00——心包经最旺戌时属狗,心包经当令。狗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也是最忠诚的动物,帮助人们看家护院,守卫安全。古人真的聪明至极,以狗来暗喻心包对自己的主人——心脏的忠诚。所以,要保  养心脏,得先与心包搞好关系,而与心包“拉关系”的捷径便是心包经。我们中国人做事儿最讲人情关系。你心脏的功能好不好,心神的工作是不是正常,就看你与心包经的关系怎么样?你把心包经“伺候”好了,它就会通过回报心脏来报答你。不过,瞅  对时机才能办成事。你要跟心包经拉关系,最好是在日落西山黄昏中,安静快乐两小时!保护心脏有妙招,每天戌时揉心包(经)紧张的时候就振臂握拳,这样可以激发心包经的能量戌时补土,饭后休息半小时最能呵护胃气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鼓掌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健康双手合十,闭眼静养十分钟,是收敛心气、培养元气之妙法附:戌时经络锻炼:心包经敲得好,全身上下无疾扰第十二章 亥时:天地归于安静,养阴育阳在亥时亥时——21∶00~23∶00——三焦经最旺曾经有一位民间中医高人告诉我:“养生其实是有诀窍的,这个诀窍就是时间上的讲究。不论你的方法有多么好,多么高明,如果你没有用在最合适的时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即使很简单的方法,如果你用对了时间,并且坚持去练,那必事半功倍!”亥时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候,天地归于安静,人可以酣畅地释放激情,然后进入甜美的梦乡;亥时也是一天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阴气极旺将衰,阳气已尽将生,而此时也是人结束一天的生活,开始孕育新的生命周期的时刻。所以,亥时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男  欢女爱,畅享激情,但这并非“常规动作”,偶尔为之即可,以节欲保精,益肾护身;二是  进入梦乡,安身定神,养阴育阳,休养生息,此乃每日必行之举,违则伤身损体!睡觉是天下第一大补,亥时入睡最能养阴35~40岁的人,要想留住青春,一定要在亥时入睡“五龙盘体”是道家祖师送给现代“劳心劳神族”的健康大礼三焦经上的阳池穴可以调动人体的能量,让手脚不再冰凉“兜肾囊”——古代养生家秘而不传的男性强肾秘法附:亥时经络锻炼:三焦经显效,气顺百病消附录一 十二时无病法附录二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人体分布规律表附录三 十二经穴起止表与起止歌附录四 常用穴位简便取穴方法及穴位主治一览表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

  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养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十二时辰养生法   1.子时 (23:00-1:00) 胆经旺   子时前入睡,晨醒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2.丑时 (1:00-3:00) 肝经旺   丑时不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易躁怒,易生肝病;胆的排毒,亦同。   3.寅时 (3:00-5:00) 肺经旺   心脏病患者此时最易发病。寅旪醒来睡不着,多为气血不足;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Medicine,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4.卯时 (5:00-7:00) 大肠经旺   卯时排便是对大肠最好的照顾。空腹喝水,有利于晨便;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5.辰时 (7:00-9:00) 胃经旺   辰时胃部吸收能力増强,此时应吃早餐,吸收好,且不易胖;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6.巳时 (9:00-11:00) 脾经旺   巳时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应适量喝水、适度运动   7.午时 (11:00-13:00)心经旺   午时人体气血最旺,不宜做剧烈运动,应小憩,宜于养心   8.未时 (13:00-15:00)小肠经旺   未时锻炼小肠经,有利于吸收营养   9.申时 (15:00-17:00)膀胱经旺   申时学习效率高。多喝水,多吃水果,有利排泄,泻火排毒   10.酉时 (17:00-19:00)肾经旺   酉时发低热是肾气大伤,肾阳虚者此时补肾阳最有效   11.戌时 (19:00-21:00)心包经旺   戌时进餐不宜过油腻过饱。心脏病患者宜揉心包经,可保护心脏   12.亥时 (21:00-23:00)三焦经旺   亥时睡觉是最好的进补,此时睡眠,百脉得以休养生息;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流注于经脉的气血有盛有衰,把每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除了在对应的时辰敲对应的经络,晚上的时辰换在白天相对应的时辰来敲,还要注意做以下的事情来保养经络。按照这个时间表保养经络,事半功倍。   十二时辰养生法则   子时:胆经当令   子时是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 “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部两侧,顺人体侧面而下,一直到脚的四趾。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春天把生发之机养住了,一年都好;少年时把生机养好了,对一生至关重要;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如果要是养肝的话,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如果一夜一夜地打牌,是养不起肝的。   在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是你要有所收敛,你不能让它一下子就生发上去,所以一定要让它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   所谓升中有降,用一个比方来说:大家都看过九龙壁,看龙图就会发现,升龙的头都是降下来的,降龙的头是升上去的,就是所谓升的东西你一定要有降才可以,生发的东西一定要有收敛,而收敛之中也一定要有生发,这就是中国学问,非常灵活,不能只有生发没有收敛,只有收藏而没有生长,都是不可以的。所以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中医的经脉也是从肺经开始的,现在所谓的正月也是从寅时开始的,这就告诉我们一天真正的开始是从寅时开始的。   人体的气机都讲顺其自然,也就是从肺经开始的。这个时候是阳气的开端,所以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老人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容易早醒?实际上就是气血能量不足了。   给大家提个醒,一般老人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话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病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中医有一个句话特别有意思,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肺是阴主内,大肠是阳主外。中医有事没事都会问二便(大小便),这个千万别大意。其实,在中医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况,问大便就是要知道你心肺功能如何。比如心血旺的话,大便是成型的,而且是很粗的,所以小孩的大便和老人的大便是不一样的。小孩的大便又粗又大又长,可是到年老的时候,都拉得特别细。当大便特别细的时候,说明心肺特别差,这就叫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肺功能好的话,大便功能就好。吃泻药治疗便秘的方法是错误的,它消耗了人体很大的元气。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现在很多女孩子长青春痘,想治疗的话实际上也要从胃经治。通常长青春痘的年轻人喜欢吃冷饮,损伤的就是胃气。   从子时开始到卯时,实际上是人体的重新再分配,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如果不吃早饭,长期下去对人体的损伤非常大。   记住晚饭要吃少,而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吃饭、去睡觉就不容易生病。很多人把晚饭当成正餐,忽略了中午饭和早饭,这都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吃早饭,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那么脾是什么呢?脾的右边是一个卑鄙的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   还有肌无力的问题,不要小瞧它。到了老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些这样的症状,都有点肌无力。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大大的三角眼,老了就是一个小小的三角眼,这就是脾虚弱的现象。嘴唇滋润、丰满,脾的运化功能就好。脾功能好的话,这个人的肌肉就会很发达。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子时和午时,午时的特点就是午时一阴生。   一上午的运化全是阳气,这个时候就是一阴生。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天地在变,我就不变,我就歇着。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趴一会儿,歇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   午时属相是马,马的性子非常烈,马属火。我们的心就像一匹烈马,永远努力工作着,因此一定要善待它啊。所以在这阴阳交替的时辰,人最好处于休息状态。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是指下午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就是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不见得要多,一定要好,午饭的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比如说有些女人长了蝴蝶斑,这就是典型的小肠有病,这靠美容是没用的,按西医的说法是内分泌问题。   心和小肠相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阳出了问题,阴也会出问题,反之同样。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可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于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如果下午二三点钟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你心脏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因为脸红是一种心火外散的现象。因此,这时的红光满面不是好事。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指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时候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是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是太阳。它是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主要是阳气上不来,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千万别把膀胱经理解为储尿器。申时在12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是可以上窜下跳的经脉。所以古代讲“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好阶段,如果是正常人,这个时间段的判断力应该非常好。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这个时候就是难受”。这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是指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我们中国人对肾最为关注。肾主藏精。什么是精?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它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一种物质。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谓“人活一口气”。这个元气藏在哪里?它藏于肾。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而身体自有一套系统,经脉要是不通畅的话,吃多少补品都没用,不是想补就能补进去的,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   肾精足的一个表现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精。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什么是心包呢?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   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到腑,所以当你懂得经脉就可以治疗这类病。   心的外围专门负责心的一个功能叫“喜乐”——“喜乐出焉”,心包经又主喜乐。所以说句实在话,人体在这个时候应该去有些娱乐。   如果你觉得中指发麻,那就是心包出问题了,因为心包经走中指;如果你觉得小指发麻,那是心脏有问题。另外,大拇指为肺经所主,所以大鱼际发青就是肺寒。老年人一方面要多观察手指,也要多活动手指,对身体会有好处。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个时候是三焦经当令。在中医里,三焦经是个很特殊的概念。   什么是“三焦”?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一般说来,人体心肺属上焦,中间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三焦”的性质是温曛的,如同小火,就是说我们的人体要保持一个不温不火的一个度,那就是“三焦”。而且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   亥时的属相是猪,猪的形象是什么样?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也就是说到了亥时人就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孕育新的生命,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生发。所以在亥时我们就要休息了,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黑暗中,让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

黄帝内经12时辰养生法_十二时辰养生法

  中华养生文化认为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因此将十二地支作为每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即每日的十二个时辰对应人体的十二条经脉,环环相扣,十分有序,称为“子午流注”。根据子午流注,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作息规律结合,即十二时辰养生方法。      丑时:(01:00~03: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肝。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养生方法: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废物代谢。      寅时:(03:00~05: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肺。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养生方法: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卯时(05:00~07: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大肠。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实了,卯时应有正常的大便。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冒地而出。   养生方法:是起床的时候了,最好先空腹喝上一杯凉开水,以刺激大肠,有利于晨便,排除体内垃圾。      辰时(07:00~09: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胃。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这时候人吃早餐,就如同冒地而出的小草被三月的和风细雨润泽一样必须和重要,这就好像阳气的生发要靠阴气来养,大地需要雷电的鼓荡和春雨的润泽。   养生方法:此时进食早餐,最好摄入一天营养的30%~50%,以保有一天的活力。      巳时(09:00~11: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脾。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也是吃早餐不会令人发胖的原因。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巳”代表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山川万物一片葱茏。   养生方法:此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      午时(11:00~13: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心。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消化。   养生方法: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午餐应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然后午休。      未时(13:00~15: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小肠。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养生方法:此时或午眠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或做家务。      申时(15:00~17: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膀胱。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上额头而至巅顶,气虚、气实都容易引起头痛或两目外鼓等症。这时是健康的人学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   养生方法:此时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酉时(17:00~19: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肾。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养生方法: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      戌时(19:00~21: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心包。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有利于消化。   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接口,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   养生方法: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      亥时(21:00~23: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三焦。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状态,百脉修养生息。   养生方法:这个时刻人们应该安眠,让整个身体(三焦)都得到休息和休整,并从这种彻底的休整中孕育新的生机。      子时(23:00~01:00)   时辰特点:气血运行到胆,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养生方法: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经过整日忙碌,此时应该放松心情进入梦乡,千万别让身体过度负荷。   本文摘自《让你不生病》   10566

《黄帝内经》中的“肾出涌泉”中的涌泉穴位于身体的那个位置?

脚底

《黄帝内经》多少字?

各个版本的《黄帝内经》可能在字数有一些差别的一般认为《黄帝内经》共156507十五万六千五百零七个汉字其中的《素问》91720字而《灵枢》64787字

黄帝内经什么版本的好?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目前存世的最早版本是元代胡版《黄帝内经》。但元代之前,《黄帝内经》存在着大量版本,如唐代《黄帝内经太素》甲、乙本,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明抄本等。在阅读和研究《黄帝内经》时,以下版本被认为是较好的选择:1.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灵枢经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这两本书是现代学者对《黄帝内经》进行注解的最新版本。2. 《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俗称梅花本),以及《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梅花本),这两本书是刘衡如先生校勘的精选版本,质量最佳。3. 《黄帝内经苏文译解》(南京中医药大学)和《黄帝内经灵枢译解》(南京中医药大学),这两本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对《黄帝内经》进行现代白话文翻译的版本,对于初学者而言较为友好。在选择《黄帝内经》的版本时,建议考虑以下几点:1. 版本的历史背景:有些版本出自较早的年代,可能更接近原著。2. 版本的注释和翻译:不同版本的注释和翻译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理解能力的版本。3. 版本的印量和印次:一般来说,版本印刷次数越多,说明市场需求越大,也说明该版本的品质和价值较高。4. 版本的收藏价值:某些版本数量稀少,收藏价值较高。总之,在选择《黄帝内经》的版本时,应根据个人需求和偏好进行综合考虑。

黄帝内经全文翻译

黄帝内经文言文翻译1.求黄帝内经文言文全文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消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淑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田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雄比缨,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求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平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阎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读。庞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送,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仰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宝应元年岁农壬寅序。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2.求这段译文在《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以及标题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最后一段)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3.《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现在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简脱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酌《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其中书简脱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扩展资料《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发病机制、法治诊断、预防性保健和运气理论等:1、"整体概念"强调人体本身和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人体的结构和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2)"阴阳五线"是用来说明事物对立面之间关系的理论。2、"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内脏、12经络、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3、"病因与发病机制"描述了疾病发生变化的发病机制和发病机制后,人体是否使用了各种致病因素。4、"法治诊断"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5、系统地阐述了中医保健理论,是对健康和疾病预防经验的重要总结。6、"运气理论"研究了自然气候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追求利益,避免危害。通过历代医。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共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各为八十一篇,共一百六十二篇。《素问》主要论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五运六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则、药物、病证、治法、养生等。《灵枢》主要论述自然事物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体生理、病因病机、摄生、诊断、治疗及医德等。《灵枢》的核心是脏腑经络学说。在理论上,《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建立以下学说,即“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并建立了“四诊参合”的诊法原则。《黄帝内经》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了研究“五运六气”的运气学说。它是以五引、六气、三阴三阳为其理论基础,并配合天干、地支,来测知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疾病的流行发展。这是把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相统一的“天人相应”学术理论。

扁鹊用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不是靠一人之力 而是和其它学科一样 无数前辈不断总结的 只是到黄帝内经时期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黄帝内经》有多少章节

《黄帝内经》分上卷素问篇和下卷灵枢篇。上、下篇各10卷81章,所以共162章节。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它是关于什么的著作?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中医四大经典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能论》),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 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如今,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有几篇啊?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分:灵枢和苏文。它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学书籍。他以黄老的学说为基础,创立了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运气等学说。市面上有这些版本:《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二版》、《灵枢经二版》;郭译《黄帝内经注疏》与《黄帝灵枢校注》.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苏文译解》第4版,《黄帝内经灵枢译解》第3版;.张景岳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张志聪的《素问注》、《黄帝内经》的《灵枢注》;李仲子的《内经要义》,秦伯未的《内经要义》;王洪图《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文解》、《王洪图内经讲义》等。这些版本是最好的:推荐元代胡版的书店。现存最古老的《黄帝内经》版本是元代胡书局刻本,因为这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黄帝内经》实物。龙伯坚、龙赵石的《黄帝内经集解》,里面收录了各大注释家的注释,包括王冰、马山、丹波袁剑等。《黄帝内经》就是繁体版,简体版,英文版而已。世界上所有完整的《黄帝内经》注释手稿都是王冰编的,所有所谓的版本只是翻译、注释或出版社不同而已。如果真的想研究《黄帝内经》,建议熟记,看各种解释,这真的很重要。先背十经,掌握十二经及各经的相关病症,然后带着兴趣随意背,不断降低自己的目标。关键是坚持,坚持每天打开书背诵。一年就能背出浅显的题,你才是王者!每一段都可以比较不同注释者的思路,对读者很有帮助。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

两汉。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的原文以及译文

1、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2、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的?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唐代启玄子开始整理编著形成基本形态,后经宋代林亿孙奇高保衡校正。孙兆重改形成现在 的基本模型

《黄帝内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人关于天地和生命规律认识的大百科全书,以阐述生命规律和医疗理法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概述了关于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宇宙学说),关于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生物演化说),将阴阳五行规律应用到人体上,认识到人体结构和机能、病理和病因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提出了系统的养生、治病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元始经典。《黄帝内经》法人于自然,以自然之法治人,自外而知内,从显而知微。包含了同类相似、整体与局部相似、宏观与微观相似、人和宇宙相似的广义相似律。全书约70万字,分《灵枢》九卷和《素问》九卷,共计十八卷,具有汇编性。成书年代最迟为汉代,一般认为在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一共有多少本

《黄帝内经》就一本,分为《灵枢》、《素问》,各81篇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一直没有公论吗?难道还有别的说法?反正高中历史教科书上说的是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里面包含养生,天文,历史,各种知识,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中医经典。如果对中医感兴趣可以试着看一下。

下面几句话出自黄帝内经,什么意思

推荐王洪图老师的讲座。在优酷网上可以搜索到。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

黄帝内经词语解释

黄帝内经 [ huáng dì nèi jīng ] 生词本基本释义[ huáng dì nèi jīng ]简称《内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作者不详。成书于战国时期。原书共十八卷,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本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黄帝内经》是如何记载24候?

《黄帝内经》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根据农历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共8气。每气15天,一气又分3候,每5天一候。8气共是24候,每一候应一种花信。24候便成了24种花期的代表。

《黄帝内经》共有多少册?

现在书店有在买一本国学普及版的《黄帝内经》,就一本,在一两百页左右,6块钱。如果是初次阅读《黄帝内经》,可以选择这本,通俗易懂。

《黄帝内经》讲什么

养生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之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黄帝内经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时,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黄帝内经》   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黄帝《黄帝内经》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黄帝《黄帝内经》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上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黄帝《黄帝内经》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内经》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黄帝内经》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黄帝内经》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   ——黄帝《黄帝内经》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u2026u202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内经》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黄帝内经》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黄帝《黄帝内经》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黄帝内经》   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黄帝《黄帝内经》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黄帝内经》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黄帝内经》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黄帝《黄帝内经》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黄帝《黄帝内经》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黄帝内经》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黄帝《黄帝内经》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黄帝《黄帝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敌治未乱.   ——黄帝《黄帝内经》   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黄帝《黄帝内经》   逆其根,则伐本,坏其真矣.   ——黄帝《黄帝内经》   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黄帝《黄帝内经》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黄帝《黄帝内经》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比较好,比较权威

正版

《黄帝内经》好的注释版本

给你个网址:tui.qihoo.com/24424855/article_1174863.html?sk=5be9

黄帝内经分为多少部?

不知道有几部,但是我知道有6本。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 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五藏别论》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素问·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本神》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灵枢·决气》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调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玉机真藏论》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素问·举痛论》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灵枢·百病始生》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最好?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分:灵枢和苏文。它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学书籍。他以黄老的学说为基础,创立了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运气等学说。市面上有这些版本:《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二版》、《灵枢经二版》;郭译《黄帝内经注疏》与《黄帝灵枢校注》.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苏文译解》第4版,《黄帝内经灵枢译解》第3版;.张景岳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张志聪的《素问注》、《黄帝内经》的《灵枢注》;李仲子的《内经要义》,秦伯未的《内经要义》;王洪图《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文解》、《王洪图内经讲义》等。这些版本是最好的:推荐元代胡版的书店。现存最古老的《黄帝内经》版本是元代胡书局刻本,因为这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黄帝内经》实物。龙伯坚、龙赵石的《黄帝内经集解》,里面收录了各大注释家的注释,包括王冰、马山、丹波袁剑等。《黄帝内经》就是繁体版,简体版,英文版而已。世界上所有完整的《黄帝内经》注释手稿都是王冰编的,所有所谓的版本只是翻译、注释或出版社不同而已。如果真的想研究《黄帝内经》,建议熟记,看各种解释,这真的很重要。先背十经,掌握十二经及各经的相关病症,然后带着兴趣随意背,不断降低自己的目标。关键是坚持,坚持每天打开书背诵。一年就能背出浅显的题,你才是王者!每一段都可以比较不同注释者的思路,对读者很有帮助。

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吗?

三个“第一”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相关传说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黄帝内经一共有几篇?

《黄帝内经》即是一本,分素问和灵枢两大篇,每篇各10卷81章。现最新版的《黄帝内经》,是由李史峰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印刷的“家藏四库”丛书。你可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联系。

《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黄帝内经》到底是哪个先者的作品

是我们的祖先 黄帝 撰写的

黄帝内经属于什么道家,佛家,儒家?

儒家经典,首先黄帝内经是体现古典唯物主义的儒家经典,它所提及的阴阳五行和道家的意义内涵并不完全相同,更多反映矛盾观和辩证论,也无道家的怪力乱神,除了医学外和四书五经的治国齐家平天下不谋而合

黄帝内经奠定了什么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如《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写的。《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获得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钻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医。《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著名医学先知岐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这一著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医界优秀理论的“百家之言”。其后,《黄帝内经》就被历代医家视作无上的经典。成为从古至今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据考证,由于当时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诉诸文字、著书立说。医学界许多有见地、医理精深的医学家则共同著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完备而且见解高深的医学宝典,其间虽然也受到了儒家、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但是由于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并存在着临床实践对于理论的使用和验证,与普通的哲学学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这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从此,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今昔对比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一部《黄帝内经》,另外六部著作已经佚失了,但从其内容和成就来看,的确非同寻常。很难想象,这样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却只占同等水平的医学理论著作的七分之一,中医学的丰厚底蕴令人惊叹。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以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理论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医古文《黄帝内经素问》序的简化字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译文: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现在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简脱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酌《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其中书简脱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扩展资料《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素问》所创立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医家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贯穿全书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方面。1、阴阳平衡论阴阳学说本为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内经》的作者将其引人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各种问题。在生理方面,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气通天论》),认为人体的阴阳双方应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如果阴阳平衡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其病理表现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调经论》)。此为中医的病机总纲。在诊断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应象大论》)。即用阴阳分析四诊获取的症状和体征,将阴阳作为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纲领。在治疗方面的大法是“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至真要大论》)。所谓“平”,即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法,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期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素问》的阴阳平衡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邪正盛衰论邪正盛衰理论取法于古代的军事思想。《素问》将这一思想引入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的盛衰。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病论》)。必须提高人体内“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刺法论》)。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至于增强正气的方法,《素问》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上古天真论》)。以上论说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邪正盛衰的辨析,直接关系到判定病证的虚实和预测疾病的转归。“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通评虚实论》)。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虚实表现。《素问》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热病、风病、寒病、咳病、疟病、厥病、痹病、疾病、腹中诸病等各种病证的虚实表现,并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总结出“五实”、“五虚”的基本证候。虚实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三部九候论》)。辨析邪正盛衰的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治疗。后人本此原则创立了诸多相应的方剂,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3、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是古人深人细致观测与考察天文、气象、地理环境等得出的一个观点。《素问》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人体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宝命全形论》)。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调经论》)。《素问》体现“天人相应论”有如下4方面的内容:一是五运六气学说,在《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大论及《素问遗篇》有详细论述。运气学说认为,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疾病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医生必须注意每年的“气运”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二是探讨了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如果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六淫病邪就会侵犯人体而出现季节多发病,或病邪潜伏体内后时而发。如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阴阳应象大论》)。因此临床必须“因时制宜”辨治疾病。三是探讨了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方域不同则患病各异,治法亦当有所区别。如《异法方宜论》分析了四方不同的疾病和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因地制宜”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提出了一日之中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生气通天论》)。人体发病也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例如临床上小儿外感发热多出现这种情况,若患儿上午诊病,医生以为发热已愈而不再用药,常会贻误病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素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