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黄帝内经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的解释[The Yellow Emperoru2019s Internal Classic,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医书。简称 《内经》 。黄帝、歧伯等以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其内容包括较长时期的多人作品。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的治疗。在 朴素 的唯物主义观点 指导 下,阐述中医 基础 理论、辨证论治 规律 、病证等多方面内容, 奠定 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词语分解 黄帝的解释 .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居 轩辕 之丘 ,故号 轩辕氏 。又居 姬水 ,因改姓 姬 。国于 有熊 ,亦称 有熊氏 。以土德王, 土色 黄,故曰 黄帝 。《易·系辞下》: 经的解释 经 (经) ī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 相对 :经纱。经线。 经纶 (.整理过的蚕丝;.喻 政治 规划)。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 直角 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什么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如《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写的。《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获得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钻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际是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后世经过考证,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名称由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流传至今。其在隋朝时期的合本(包括了 《素问》和《灵枢》)由杨上善整理为《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 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 论 上 建 立 了 中 医 学 上 的 “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 、 “ 脉 象 学 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症”、 “诊法”、 论治及“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 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 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 总结。它的问世方以智简介,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 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 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 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 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 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 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 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 《黄帝内经》 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 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 《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 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1/6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 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 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 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 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 《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 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 16 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 《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 《脉要》等 8 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 《奇恒》、 《奇恒之势》、 《比类》、 《金匮》、 《从容》、 《五中》、 《五过》、 《四德》、 《上下经》、 《六十首》、 《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 《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 29 种。 至于用 “ 经言 ” 、 “ 经论 ” 、 “ 论言 ” 或 “故曰……”、 “所谓……” 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 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成书考略 古人对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成书于先秦、 战国之时。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 明代桑悦、 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一、二》中以为《素 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 于上古。” (二)成书于虞国、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程颢、司马光等。他 们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 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 定了这一说法。斗中说《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 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 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成书于西汉时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类稿》认为《素问》“ 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由 仪狄是生其前面彼时人已皆伪邪?《脉要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欲 血而受,则罗与欲血皆汉时事邪?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 在这 里,朗玻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 《素河》产生于西汉时期。 对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这些。然而研究并没有到 此结束,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们通过对《内经》和《周礼》及 《史记·扁鹊仓公传》的对比,说明三者在学术思想上的一致性,并通过2/6对《素问》文学 结构的分析, 说明这一部分出自于先秦而不可能迟于扁鹊。 并通过分析前人 的成说和大论的内容, 认定这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战国至东汉之间, 而且经过多数 医家汇集而成。至于《灵柩》,作者先通过对其书的真伪的分析,判定《灵柩》 与《针经》实即一书,而后又得出结论,“《灵柩》和《素问》一样,基 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亦并不是 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问遗篇》,则属伪书,其时代不出于唐宋之 间。 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同时完成于一个 短时间内,而是由许多医家和学者写成于不同时期。 《内经》中的篇章既有写成 于战国时期,又有成于秦、汉甚至更后。 究其论据有五:其一,《素问》的有些 篇章用干支来表示时间, 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以后的事。 其二, 《素问· 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 ”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其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 《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其四,与 1973 年长沙马王堆 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 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 年安 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 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 西汉更早。其五,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现在方以智简介,《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这一点已有不少人予以肯定。至于要 确定具体的成书年代,就现在来看远非易事。3/64/65/66/6

《黄帝内经》最早成书于什么时期

最早起始与先秦时期,基本上定型于西汉时期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嘴边周围起皮是什么原因

黄帝内经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 是一本书

《黄帝内经》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部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共有18卷。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典籍,又称为《黄帝素问》和《黄帝问经》。该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经典之一。该书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素问》主要介绍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阐明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脉、气血等概念。该部分内容分为81篇,分别涉及经络、脏腑、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方面。《灵枢》则介绍人体生理、病理、针灸、按摩、药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涉及人体结构、功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以及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技术等。该部分共分为81篇。《黄帝内经》内容丰富、理论完备,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圣经”,对于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有什么作用

三个“第一”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相关传说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什么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典籍,又称为《黄帝素问》和《黄帝问经》。该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经典之一。该书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素问》主要介绍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阐明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脉、气血等概念。该部分内容分为81篇,分别涉及经络、脏腑、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方面。《灵枢》则介绍人体生理、病理、针灸、按摩、药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涉及人体结构、功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以及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技术等。该部分共分为81篇。《黄帝内经》内容丰富、理论完备,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圣经”,对于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为什么是土德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五德终始之说,称金、水、木、火、土相继为帝王之德。历代帝王的“德”都遵循这一更替次序。这当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荒诞无稽。但是,从史实来看,五德部分是实践的总结,部分是主观臆造。就实践而言,太昊木德,炎帝火德,黄帝土德,少昊金德等实际上是他们各自的天文学实践。下面仅以黄帝为例,略作讨论。 《史记》开篇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多数文献说黄帝姓姬,更可信。轩辕同天鼋,是图腾,从中国和美国易洛魁人的图腾可以证实,上古时龟、鼋、黾(蛙)的界限并不严格。商代虎与豹的区分也不严格。“姬”字,左边的“女”暗示这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的姓,右边是龟、鼋的侧视图。“黄”是龟、鼋的正视图。黄帝为龟(鼋)帝,与夸父为猴王(榆罔),伏羲为虎王,太昊为大太阳神,少昊为小太阳神一样,是上古帝王称号的特色。决不会有什么公孙之类的姓氏。 在易洛魁人的《轩辕黄帝礼天祈年图》(见韶华宝忠双 欧阳如水明《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上,龟的四周有二十八颗星,围成一圈,这就是二十八宿。易洛魁人与中国隔绝,依旧处在迁出华北时的社会形态,他们已没有文字,所以只用二十八颗星代表二十八宿,但这已经是中国在黄帝时代有了二十八宿的直接证据。因为史书明载二十八宿源于黄帝之时,而在易洛魁人那里有物证。 《史记·天官书》说:“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女主象也。岁填一宿,其所居国吉。未当居而居,若已去而复还,还居之,其国得土,不乃得女。若当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东去,其国失土,不乃失女,不可举事用兵。其居久,其国福厚;易,福薄。” “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女主象也……”这里把黄帝、土星、中央、土、夏季、日戊、己统一到一起,是人为归纳的体系。晋灼曰:“常以甲辰之元始建斗,岁镇一宿,二十八岁而周天。”广雅曰:“镇星,一名地侯。”文耀钩云:“镇,黄帝含枢纽之精,其体旋玑,中宿之分也。” 填星,又叫镇星,就是土星。它代表黄帝,是因为黄帝观测土星,考定星历。土星公转周期是29.46年,黄帝取28年,所以分黄道为二十八份,每一份叫一宿。二十八宿的意义在于把黄道划分成28个区域,以便于更准确地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制订历法。目前学术界认为黄帝生活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印度最初使用二十七宿,即分黄道为二十七份,比二十八份逊色。他们在吠陀中以昴宿为第一宿,依岁差原理推算,昴宿为春分点,时间在公元前2500年。可见,中国的二十八宿与印度的二十七宿不同,是独立起源的,时间早的多。 “斗为文太室,填星庙,天子之星也。”(《史记·天官书》)土星与天子划了等号,因为土星是代表黄帝的。其它四大行星都有对应的天子,为什么只有土星如此尊贵?因为黄帝是第一个把土星作为观象授时依据的天子。 二十八宿被分成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每七宿分别与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搭配,于是产生了一星期七天的说法。中国古代习惯以干支纪日,虽有星期,但日常不应用。日语、韩语至今仍在使用以七星命名的一周七天的说法,其实这本来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别以为那是舶来品!欧洲语言一周七天的名称,实际上也是完全相同的体系。如下所示:今名古名英语法语西语德语星名星期日日曜日SundaydimanchedomingoSonntagSun,Soleil星期一月曜日MondaylundilunesMontagMoon,Lun-星期二火曜日TuesdaymardimartesDienstagMars星期三水曜日WednesdaymercredimiercolesMittewochMercury星期四木曜日ThursdayjeudijuevesDonnestagJupiter星期五金曜日FridayvendrediviernesFreitagVenus星期六土曜日SaturdaysamdisabadoSamstagSaturn 上述一周七天的名称,部分与中国古名相同。这种语言里不同,另外的语言里反而相同。例外的情况应是变化的结果。这种联系是否暗示在数千年前古代中国与欧洲有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说土星“三十岁一周天”,比“二十八岁周天”更接近29.46年。熟知天文历算最新成果的司马迁为什么不用“三十” 呢?这与他写《天官书》的立场有关。《天官书》重在占星气,思想体系属黄帝时代,所以保存了黄帝时代的文化特征。如轩辕星,相当于狮子座,今称“土相”,正与黄帝土德有关。中国古代星图上,轩辕星画成龟状,与黄帝图腾一致,因此我们可以确信, 正因为轩辕星与自己的图腾像看起来相似,轩辕氏族才选它作主要的占卜对象,用轩辕命名它。 上图:狮子座 《史记·历书》载:“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太史公是认真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经过调查研究,证明黄帝时代已有国家,历法体系日益完善,所以他从黄帝写起。占日的羲和、占月的常羲的存在可以证明,八卦、文字的应用可以证明,司马迁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易洛魁人最高首领的称呼——哈约温特哈——黄帝,说明在大约五千年前的确有“黄帝”这个称号。谁还能说黄帝是战国时代学者虚构的呢? 黄帝土德,是观测土星的实践的总结。五行之土,源自土星,不是泥土的土。

汉字密码:黄帝作弩

弓箭必然是早期原始部落就普遍使用的武器,作为它的升级版的弩,在中国又是谁发明的? 魏晋之际史学家谯周所撰《古史考》说“黄帝作弩”。但我们知道,人们喜欢把所有创造都推到黄帝大人身上: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甚至指南车这样古代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物,也被算成他老人家的发明。而且,一个魏晋之际的人,依据什么能论断黄帝是弩的发明者? 然而,假如远古的命名与赠谥是严肃的,那么从黄帝之名,我们可以认为至少有两个事物的发明(再发明、大改进、普遍使用),应该算在黄帝一族的身上。 一个就是战车,黄帝族又称轩辕氏,而成熟战车的出现,大概也就是部落逐渐扩大为最原始的部落国家的时刻。 另一个就是弩,证据就是“黄”这个字。黄帝、炎帝、商契、成汤,应该都是古代大能的后代谥号,这些名字里保留着后人对他们最深刻的记忆。 黄,一般情况下它是指一种颜色,但为什么创造它的商族人,却要写成与黄色完全无关的模样?或许在他们的遥远传说里,黄帝确实也是其中的一个远祖,但因为和其他部落共享这个祖先,他也就并不是本部落的“上帝”(创始祖先)。当然,这个无从确证,唯一能够作证的,是汉字本身。汉字黄,本就是一把弩的样子。当然,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 金文和甲骨文,应该理解为同一种文字的完全版和简化版,也就是说,甲骨文是金文的简化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繁体正版。甲骨文保留了最核心的部件,金文则保留了全部细节。 在“黄”字中,甲骨文由两个部份构成:一个“矢”,和一个类似长方框的特殊部件。但在金文中,这个特殊部件呈现得更为细致、清晰,它不是方形的,而是椭圆形的,而且是由三条线组成。但金文中的“黄”字还有另外一个部件,一个类似“廿”字的部件。如果没有对弩的了解,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字为何用这几个部件构成。 我们的推论是:黄字呈现的是一把基本完整的装了箭矢的弩,金文特别强调了它是踏弩(蹶张弩),也就是用脚踏弩机于地,用全身使力上弦的一种弩。那个像“廿”一样的部件,就是把脚伸进去方便全身用力开弓的弩蹬,现代警察使用的弩上,弩蹬这个部件尤其明显。但为什么弩身不是一把弓,而是三根有弧度的东西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在三弓床弩上找到答案,黄,刻画的也是三弓弩,但不是床弩,而是蹶张弩,单兵弩。也就是说,黄甚至有可能是连弩、三连弩!至少,它一定是特别强力的一种弩。这种弩,当时的名字就叫“huang”,就像它发射时那暴烈的声音,后来又有人称它为“大黄”。冠之以大,意思显而易见。 《太公·六韬》说:“陷坚败强敌,用大黄连弩。”《史记·李广传》记载:“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也就是说,一直到汉代,人们还记得“黄”是一种强弩! 用黄字表示黄色,也许就是因为它们的发音一致。但显然在创造这个汉字的商族人心目中,黄,最重要的是一种脚踏上弦的强弩。 黄字的形象来自于弓弩,这样的考证有点过于大胆,似乎只是孤例,而孤例往往是研究的死敌。好在我们能够从另一个汉字中查到有力佐证。这个汉字就是“单”字,它的本义就是“弹”,这表示它和弓弩会非常想像。这个单(弹)字似乎表明它不是射击弹丸的那种弹弓,而是射出束缚动物、敌人双腿的绳索(两端石子,中间绳子),而它的机身,似乎就是一个弩机。这种兵器西方称之为弹索弩,和我们的甲骨文和金文描绘的高度一致。(参考:中新网8月23日电 据美国侨报网报道,22日,美国橙县警方现场公开测试新型的无伤执法用枪。这种类似于泰瑟(Tasers)电击枪的无伤执法用枪,射出去的不是子弹,而是带着两个重量码和4个钩子的绳索。射出后,带着重量码和钩子的绳索会在瞬间将嫌犯捆绑,使其失去反抗和逃脱的能力。) 后来“黄”被改称为“弩”,就像“矢”被改称为“箭”,自然有它们各自的历史原因。但“弩”的名字里显然有“怒”的意思,而并不意味着它是奴隶或者女人使用的兵器。弩的意思,就是怒之弓。 如果黄帝真的是黄帝,黄真的是对一个伟大部落创始祖先的谥号、尊称,那么黄这个字,黄帝这个名称,很可能就是记录了黄帝发明弩的伟绩,一如轩辕氏一名,同样记录了他们一族在战车上的绝对领先。 战车加上强弩,这一族必然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对强者。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