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系统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过程控制系统的目录

第1章 绪论 11.1 过程控制发展概况 11.2 过程控制的特点 31.3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分类 41.3.1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41.3.2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81.4 “过程控制”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9思考题与习题 10第2章 被控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112.1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112.2 工业过程数学模型建立 122.2.1 机理建模方法 122.2.2 系统辨识法(实验模型) 142.2.3 混合建模法 152.3 单容对象的动态特性 162.3.1 自平衡过程的动态特性 162.3.2 无自平衡过程的动态特性 182.4 多容对象的动态特性 192.4.1 具有自平衡能力的双容过程 192.4.2 不具有自平衡能力的双容过程 212.5 用响应曲线法辨识过程的数学模型 222.5.1 无滞后一阶惯性环节的参数确定 222.5.2 一阶纯滞后惯性环节的参数确定 232.5.3 二阶环节的参数确定 242.5.4 n阶环节的参数确定 242.6 最小二乘法辨识过程的模型 25思考题与习题 26第3章 过程控制系统——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273.1 过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概述 273.1.1 对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要求 283.1.2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283.1.3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293.1.4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293.2 控制方案设计 303.2.1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303.2.2 被控变量确定 313.2.3 控制变量确定 323.3 过程控制系统设备选择 393.3.1 测量仪表与传感器选型原则 393.3.2 执行器(调节阀)选择 423.3.3 控制器(调节器)选择 443.4 简单过程控制系统的投运和控制器参数整定 453.4.1 简单控制系统投运 453.4.2 控制器参数整定 463.5 单回路控制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513.5.1 喷雾式干燥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513.5.2 贮槽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53思考题与习题 54第4章 复杂过程控制系统 574.1 串级控制 574.1.1 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574.1.2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与分析 594.1.3 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 644.1.4 串级控制系统控制器参数整定 654.1.5 串级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674.2 前馈控制 694.2.1 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694.2.2 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 724.2.3 前馈控制的选用与稳定性 764.2.4 前馈控制系统的工程整定 764.2.5 前馈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794.3 大滞后补偿控制 824.3.1 大滞后过程与常规控制方案 824.3.2 大滞后过程的预估补偿控制 854.3.3 大滞后过程的采样控制 874.3.4 大滞后控制系统工业应用举例 884.4 比值控制 924.4.1 常用的比值控制方案 934.4.2 比值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整定 954.4.3 比值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964.5 分程与选择性控制 974.5.1 分程控制系统原理与设计 974.5.2 分程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994.5.3 选择性控制系统原理与设计 1014.5.4 选择性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1034.5.5 选择性控制系统中的积分饱和与防止 1034.6 多变量解耦控制 1054.6.1 概述 1054.6.2 相对增益及其性质 1064.6.3 复杂过程控制通道的选择 1134.6.4 耦合过程控制器参数整定 1164.6.5 解耦设计 1174.6.6 解耦控制中的一些问题 1204.7 计算机过程控制 1224.7.1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1234.7.2 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 1264.7.3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135思考题与习题 139第5章 先进过程控制 1465.1 预测控制 1465.1.1 概述 1465.1.2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1475.1.3 预测控制的实现 1525.1.4 预测控制的工业应用 1535.2 模糊控制 1585.2.1 模糊数学基础 1585.2.2 模糊控制器工作原理 1635.2.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1665.2.4 模糊控制器的改进 1725.2.5 模糊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1745.3 神经网络控制 1785.3.1 神经元网络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1785.3.2 神经元网络的模型 1825.3.3模糊神经网络 1865.3.4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结构 1895.3.5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设计 191思考题与习题 198第6章 聚类融合控制 2006.1 聚类融合控制的基本概念 2006.1.1 问题的提出 2006.1.2 聚类融合控制的基本思想 2006.2 聚类融合控制系统的结构 2016.3 模式窗口及时间序列融合 2026.3.1 模式窗口的概念 2026.3.2 融合窗口及其选择 2036.4 聚类融合控制系统的设计 2046.4.1 输入信息空间 2046.4.2 聚类融合空间 2066.4.3 类别空间 2076.4.4 控制输出空间 2086.5 类别空间的特性 2096.5.1 类别空间坐标系统 2096.5.2 定性类别空间 2106.5.3 过程行为的基本类别 2116.5.4 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 2126.6 ART在聚类融合控制中的应用 2136.6.1 ART神经网络的特点 2136.6.2 ART-2的参数设计 2136.7 ART-2应用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2186.7.1 小幅值分量特征的判别 2186.7.2 幅值大小的问题 2196.8 时间序列信息融合的结构 2206.8.1 集中式和分布式融合 2206.8.2 用二进制编码进行二次融合 2226.9 模糊聚类融合控制 2246.9.1 模糊控制存在的问题 2246.9.2 模糊聚类融合控制的基本思想 2266.9.3 模糊聚类融合控制系统的结构 2276.9.4 模糊聚类融合控制的设计 2286.10 聚类融合控制系统的工业应用 2296.10.1 概述 2296.10.2 循环流化床锅炉简介 2296.10.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聚类融合控制 230思考题与习题 239第7章 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 2407.1 概述 2407.1.1 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 2407.1.2 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2427.1.3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 2427.2 集散控制系统的现场控制站 2437.2.1 参数控制 2457.2.2 逻辑和顺序控制 2517.2.3 数据监测 2547.3 集散控制系统的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 2557.3.1 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的功能 2557.3.2 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的硬设备 2567.3.3 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的软件 2577.4 集散控制系统的网络与通信 2617.4.1 概述 2617.4.2 网络技术初步 2617.4.3 信息传输技术初步 2637.4.4 典型系统的通信网络 2657.5 集散控制系统的工程化设计 2677.5.1 工程化设计的特点 2677.5.2 集散控制系统的方案论证 2687.5.3 集散控制系统的评估 2687.5.4 集散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270思考题与习题 271第8章 过程控制工程应用实例 2728.1 化肥厂H2/N2比例控制 2728.2 氯乙烯精馏过程控制 2758.3 TDC-3000在聚苯乙烯装置上的应用 2778.4 CENTUM系统在合成氨装置中的应用 282思考题与习题 284附录A 信息融合基础知识 285A.1 自适应谐振神经网络 285A.1.1 自适应谐振理论 285A.1.2 ART-2神经网络 289A.2 模式识别和聚类分析基础 295A.2.1 模式和模式空间 295A.2.2 模式类和类别空间 295A.2.3 模式识别 296A.2.4 聚类分析 296A.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297A.3.1 多传感器系统 297A.3.2 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 298A.3.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 301参考文献 305

过程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的性能指标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它们的定义是什么?

北科大过程控制选修的说.......

过程控制系统中估计模型参数最小二乘法的一次完成算法与递推算法的区别是什么?

一次完成算法,要求事先采集并存储好所有的数据,然后进行一次运算,得到结果。递推算法,每次只需要输入一个或几个新的数据,然后不断更新结果。因此,如果采集数据需要耗费的时间多,或者数据太大无法一次运算,就可以用递推算法。

最简单的过程控制系统是由3个自动化仪表组成的,分别是检测部分、控制部分、执?

应该是:执行部分

现场总线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设计内容有哪些

现场总线的主要特点:系统的开放性。传统的控制系统是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一般只能通过工作站的串口或并口对外通信。在现场总线技术中,用户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对象,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组成大小随意的系统。2.可操作性与可靠性。现场总线在选用相同的通信协议情况下,只要选择合适的总线网卡、插口与适配器即可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输与沟通,大大减少接线与查线的工作量,有效提高控制的可靠性。3.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传统数控机床的信号传递是模拟信号的单向传递,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较大,系统难以迅速判断故障而带故障运行。而现场总线中采用双向数字通信,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分散到现场设备中完成,可随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4.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 现场总线是作为适应现场环境工作而设计的,可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射频、红外线及电力线等,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采用两线制实现送电与通信,并可满足安全及防爆要求等。

pid规律的各个环节对过程控制系统分别有什么影响

当今的自动控制技术都是基于反馈的概念。反馈理论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测量、比较和执行。测量关心的变量,与期望值相比较,用这个误差纠正调节控制系统的响应。 这个理论和应用自动控制的关键是,做出正确的测量和比较后,如何才能更好地纠正系统。   二、PID调节器的基本知识:   1.PID控制及其工作原理:   PID控制是工业过程控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规律,PID控制表示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1.Diferentia1)控制。其工作原理是:由于来自外界的各种扰动不断产生,要想达到现场控制对象值保持恒定的目的,控制作用就必须不断进行。若扰动出现使得现场控制对象值(即被调参数)发生变化,现场检测元件就会将这种变化记录并传送给PID控制器,改变过程变量值,经变送器送至PID控制器的输入端,并与其给定值(简称sP值)进行比较得到偏差值(简称e值),调节器按此偏差并以预先设定的整定参数控制规律发出控制信号,去改变调节器的开度,使调节器的开度增加或减少,从而使被调参数发生改变,并趋向于给定值(SP值),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2.PID被调参数的选定:   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工艺过程的工艺参数很多,但并非所有的参数都要加以控制,而且也不可能都加以控制。因此,正确选定被调参数显得尤为重要。选择被调参数要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深入分析生产工艺过程,找出对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节能、环境保护等具有决定性作用,能较好地反映工艺生产状态变化的参数,并且这些参数可以直接测量,或者是人工控制难以满足要求,劳动强度很大,客观上要求进行自动控制的参数。被调参数的选择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调参数一定是反映工艺操作指标或状态的重要参数。二是被调参数是为保持生产稳定,需要经常控制调节的参数。三是如果工艺参数本身就是要求控制的指标,则应尽量选用直接控制指标作为被调参数。如果直接指标无法获得,则应选用与直接指标有单值对应关系且反应又快的间接指标为被调参数。四是被调参数一般应该是独立可调的.不至于因调整它时引起其他参数的明显变化,发生关联作用而影响系统稳定。五是被调参数应是易于测量、灵敏度足够高的变量。   3.控制器各项的选择:   在实际过程控制中。为使现场过程值在较理想的时间内跟定SP值,如何确定选用何种控制或控制组合来满足现场控制的需要显得十分重要。现将常用的各种控制规律的控制特点简单归纳如下;(1)比例控制规律(P)。在基本控制规律中,比例作用是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控制规律,它能较快地克服扰动的影响,使系统很快地稳定下来。但不能很好稳定在一个理想的数值,常有余差出现。它适用于控制通道滞后较小、负荷变化不大、控制要求不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有余差的场合。(2)比例积分控制规律(PI)。在工程中比例积分控制规律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控制规律。积分能在比例的基础上消除余差,它适用于控制通道滞后较小、负荷变化不大、被调参数不允许有余差的场合。(3)比例微分控制规律(PD)。微分具有超前作用,对于具有容量滞后的控制通道,引入微分参与控制,在微分项设置得当的情况下,对于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着显著效果。因此,对于控制通道的时间常数或容量滞后较大的场合,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减小动态偏差等.可选用比例微分控制规律。(4)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规律(PID)。PID控制规律是一种较理想的控制规律,它在比例的基础上引入积分,可以消除余差,再加入微分作用,又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它适用于控制通道时间常数或容量滞后较大、控制要求较高的场合,如温度控制、成分控制等。总之。控制规律要根据过程特性和工艺要求来选取,决不是说PID控制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不分场合地采用是不明智的。如果这样做。只会给其他工作增加复杂性,并给参数整定带来困难。当采用PID控制器还达不到工艺要求,则需要考虑其他的控制方案。如串级控制、前馈控制、大滞后控制等。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简答题求解

控制系统工作 检测输出量(被控制量)的实际值; 将输出量的实际值与给定值(输入量)进行比较得出偏差; 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去消除偏差,使得输出量维持期望的输出。20: 五个主要部分,即:定义变量、模糊化、知识库、逻辑判断及反模糊化(1) 定义变量 也就是决定程序被观察的状况及考虑控制的动作,例如在一般控制问题上,输入变量有输出误差E与输出误差之变化率CE,而控制变量则为下一个状态之输入U。其中E、CE、U统称为模糊变量。(2) 模糊化(fuzzify) 将输入值以适当的比例转换到论域的数值,利用口语化变量来描述测量物理量的过程,依适合的语言值(linguisitc value)求该值相对之隶属度,此口语化变量我们称之为模糊子集合(fuzzy subsets)。(3) 知识库 包括数据库(data base)与规则库(rule base)两部分,其中数据库是提供处理模糊数据之相关定义;而规则库则藉由一群语言控制规则描述控制目标和策略。(4) 逻辑判断 模仿人类下判断时的模糊概念,运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论法进行推论,而得到模糊控制讯号。此部分是模糊控制器的精髓所在。(5) 解模糊化(defuzzify) 将推论所得到的模糊值转换为明确的控制讯号,做为系统的输入值。

自动化专业的过程控制系统科目,那本教材写的比较好?各位大哥指点一下迷津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王再英、刘淮霞、陈毅静编著。目前是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本科阶段的专业教材,讲述比较系统。

为什么说研究过程控制系统的动态标比静态更为重要?

因为实际环境在实时的发生变化,如果单纯只研究某一状态先的静态,实际的意义不大

在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中 干扰和扰动是一个意思吗?

是的

.对轧钢加热炉燃烧温度串级控制系统,如何设计一个过程控制系统

以下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1、采用PID控制器对炉内多个测量点的温度进行控制,并将炉内测量点温度数据传输到监控系统中。2、逐级对加热炉进行控制,从前往后分别为进口、出口和沿程各段,每个测量点都需要有单独的控制逻辑。3、系统需要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控制参数,经过反复试验确定合适的PID控制参数。4、在监控系统中添加数据采集、记录和报警功能,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确保工艺安全稳定。

二级过程控制系统用什么开发

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技术。要开发二级过程控制系统,要进行编程,必须要利用的手段就是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技术。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控制系统使被控制对象趋于某种需要的稳定状态。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控制系统?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4.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90年代前中期“学前课程变革的主题更加鲜明,出现了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生存课程、上海新课程等多种课程实践。”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总之,9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逐步扩大,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  1.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纵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史,学前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到进行初步的中国化探索以及独立探索,都是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至今。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课程改革。1989年国家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在试行7年后,于1996年经过修订正式颁布,其内容“反映了幼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在其基础上,可依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但是文件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为例,分别阐述了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中,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  2.由照搬国外经验向逐步中国化转变。20世纪初,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是靠简单抄袭国外实现的。如“从教育内容、方法,到设施和玩具,先效仿日本,后效仿西方。”模仿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这样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完全“模式化”地照搬,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必然无法实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参考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移植,没有考虑到中国与日本国情的差异。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已突破了照搬国外经验的模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杜威的思想被引入,我国老一辈的学前教育家已认识到照搬国外模式的不足,他们一方面借鉴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例如,1925年陈鹤琴提出幼儿园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即“单元中心制课程”;张雪门依据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思想,进行了“行为课程”的研究,这些都是学前课程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成果。到了八九十年代,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在继承先前经验、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消化吸收,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由分科课程向多元化课程转变。我国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学前课程模式的影响较深,分科课程一直占据根深蒂固的地位。自80年代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深刻认识到分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各个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活动和直接经验,于是幼儿园综合主题的教育受到追捧,主题化课程也逐渐兴起。此外,在不同教育理论指导下,活动课程、游戏课程、领域课程也同步兴起,学前教育课程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并不遵循“普遍适合性”的原则,而是充分尊重不同地区幼儿园课程的差异性,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园采用的课程通常不适用于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开设一些民族特色课程,特别是少数民族游戏在幼儿园活动课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是为有差异的幼儿群体分别提供适宜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学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取向,已成为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 什么样的过程控制系统是稳定的

具有鲁棒特性的系统,即受到干扰以后能够自动快速建立新平衡的系统算是稳定的吧

简述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基本建模方法?

1、机理法建模 用机理建模法就是根据生产中实际发生的变化机理,写出各种有关的平衡方程,如物质平衡方程,能量平衡方程,动量平衡方程以及反映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化学反映等基本规律的方程,物性参数方程和某些设备的特性非常等,从中获得所需要的数学模型。由此可见,机理建模法的首要条件是生产过程的机理必须已经为人们充分掌握,并且可以比较准确的加以数学描述。2、测试法建模 测试法一般只用于建立输入——输出模型。它是根据工业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的实测数据进行某种数学处理后得到的模型。用测试建模法一般比用机理建模法简单省力,尤其是对那些复杂的工业工程更为明显。如果两种基本建模方法都能达到目的,一般采用测试建模法。

过程控制系统钟有哪些类型的被控变量

1,被控变量:“被控变量”是“被控对象”上的一个“输出”。 2,控制变量:影响“被控变量”的外部因素则是“被控对象”上的“输入”。显然,影响“被控变量”的“输入”不止一个,在影响“被控变量”的诸多输入中选择其中一个可控性良好的“输入量”作为“控制变量”,而其他没有被选中的“输入量”作为“干扰”。 3,控制对象“控制对象”又称“被控对象”。 4,被控对象:控制系统中,作为广义的控制对象,除控制器(调节器)以外的执行器(调节阀)及测量变送装置都包括在内。作为狭义的控制对象,其端部参数(输入、输出)有被控参数、控制参数和扰动参数,它们通过控制对象的内部状态而相互联系。 我觉得这已经很清楚了吧?

连续生产过程是过程控制系统的什么

【过程控制系统】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这里“过程”是指在生产装置或设备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过程。表征过程的主要参量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

简述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基本建模方法?

1、机理法建模用机理建模法就是根据生产中实际发生的变化机理,写出各种有关的平衡方程,如物质平衡方程,能量平衡方程,动量平衡方程以及反映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化学反映等基本规律的方程,物性参数方程和某些设备的特性非常等,从中获得所需要的数学模型。由此可见,机理建模法的首要条件是生产过程的机理必须已经为人们充分掌握,并且可以比较准确的加以数学描述。2、测试法建模测试法一般只用于建立输入——输出模型。它是根据工业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的实测数据进行某种数学处理后得到的模型。用测试建模法一般比用机理建模法简单省力,尤其是对那些复杂的工业工程更为明显。如果两种基本建模方法都能达到目的,一般采用测试建模法。

请教离散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区别在哪?

离散控制系统:时间上离散、空间上离散;比如啤酒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时间上连续;比如发电多学点控制方面的,为建模打好基础。

过程控制系统的章节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工业过程数学模型  第3章 控制器的控制规律  第4章 简单控制系统  第5章 常用复杂控制系统  第6章 先进控制技术  第7章 典型过程单元控制  第8章 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  参考文献

过程控制系统一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Uh

过程控制系统(PCS)与分散控制系统(DCS)有什么区别

你说的PCS是不是PCS7什么的,DCS是完善的离散控制系统,八个字: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工业上标准形式的就是一个中控室+N多控制站组成。PCS,西门子早先没有DCS系统,有强大的PLC系统,然后,随之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升,推出了PLC基础上的DCS系统,叫PCS。或者也有把流程性行业中的控制系统,比如化工工艺流程中的称为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的内容简介

本书在分析稳态和动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简单控制系统,常用复杂控制系统(串级、均匀、比值、前馈、选择性、分程、双重、差拍等控制)的结构、原理、特点、适用场合、系统设计及应用等问题,并简单介绍了先进控制技术(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软测量技术、纯滞后补偿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综合自动化等)。阐述了过程工业(石化、化工、轻工、医药等)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还介绍了典型工业生产过程(常减压过程、催化裂化过程、乙烯生产过程、聚合过程、生化过程、造纸过程、冶金过程、电力过程和化肥生产过程)的控制。本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基本理论与新技术并重,内容切合信息时代的需要,并力求深入浅出,着重物理概念。 本书可作为大学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过程控制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有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使用,还可供需要了解过程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工作者参考。

过程控制系统的介绍

《过程控制系统》本书以过程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全面地介绍了相关过程的动态特性、建模方法、控制器原理、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等内容。既介绍简单控制系统,又阐述复杂控制系统与先进控制技术以及聚类融合控制,并分析控制系统方案,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对典型流程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案例分析,并介绍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过程控制系统有哪些环节组成的,各有什么作用?

1、被控对象:是过程控制系统需要控制的目标,是过程控制系统中的主体环节。2、测量变送装置(检测元件和变送器):用于检测被控变量,将检测信号转换为标准信号;3、控制器:将检测变送环节输出的标准信号与设定值信号进行比较,获得偏差信号,并按一定控制规律对偏差信号进行计算,运算输出送执行器。4、执行器:处于控制环路的最终位置,也成为”最终元件“。用于接收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并控制操纵变量变化。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控制系统?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4.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90年代前中期“学前课程变革的主题更加鲜明,出现了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生存课程、上海新课程等多种课程实践。”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总之,9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逐步扩大,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  1.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纵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史,学前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到进行初步的中国化探索以及独立探索,都是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至今。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课程改革。1989年国家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在试行7年后,于1996年经过修订正式颁布,其内容“反映了幼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在其基础上,可依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但是文件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为例,分别阐述了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中,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  2.由照搬国外经验向逐步中国化转变。20世纪初,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是靠简单抄袭国外实现的。如“从教育内容、方法,到设施和玩具,先效仿日本,后效仿西方。”模仿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这样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完全“模式化”地照搬,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必然无法实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参考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移植,没有考虑到中国与日本国情的差异。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已突破了照搬国外经验的模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杜威的思想被引入,我国老一辈的学前教育家已认识到照搬国外模式的不足,他们一方面借鉴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例如,1925年陈鹤琴提出幼儿园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即“单元中心制课程”;张雪门依据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思想,进行了“行为课程”的研究,这些都是学前课程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成果。到了八九十年代,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在继承先前经验、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消化吸收,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由分科课程向多元化课程转变。我国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学前课程模式的影响较深,分科课程一直占据根深蒂固的地位。自80年代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深刻认识到分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各个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活动和直接经验,于是幼儿园综合主题的教育受到追捧,主题化课程也逐渐兴起。此外,在不同教育理论指导下,活动课程、游戏课程、领域课程也同步兴起,学前教育课程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并不遵循“普遍适合性”的原则,而是充分尊重不同地区幼儿园课程的差异性,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园采用的课程通常不适用于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开设一些民族特色课程,特别是少数民族游戏在幼儿园活动课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是为有差异的幼儿群体分别提供适宜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学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取向,已成为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过程控制系统的图书目录

1 概述1.1 过程控制的任务与目标1.2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1.2.1 过程控制系统组成1.2.2 过程控制系统特点1.3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4 过程控制的进展1.4.1 过程控制装置的进展1.4.2 过程控制策略与算法的进展习题2 过程控制系统建模方法2.1 过程控制系统建模概念2.1.1 建模概念2.1.2 过程控制系统建模的两个基本方法2.2 机理建模方法2.2.1 单容对象的传递函数2.2.2 具有纯延迟的单容对象特性2.2.3 无自平衡能力的单容对象特性2.2.4 多容对象的动态特性2.3 测试建模方法2.3.1 对象特性的实验测定方法2.3.2 定动态特性的时城法2.3.3 测定动态特性的频域法2.3.4 测定动态特性的统计相关法2.3.5 最小二乘法习题3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3.1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步骤3.2 确定控制变量与控制方案3.2.1 确定控制目标3.2.2 确定控制方案3.3 过程控制系统硬件选择3.3.1 控制装置3.3.2 测量仪表和传感器的选型原则3.4 节流元件计算3.4.1流量计算有关的基本概念3.4.2 流量计类型3.4.3 节流元件3.5 调节阀选择3.5.1 调节阀计算基础3.5.2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3.5.3 调节阀口径计算3.6 计算举例3.6.1 角接取压标准孔板计算3.6.2 蝶阀计算习题4 PID调节原理4.1 PID控制概述4.2 比例调节(P调节)4.2.1 比例调节的动作规律和比例带4.2.2 比例调节的特点——有差调节4.2.3 比例带对于调节过程的影响4.3 积分调节(I调节)4.3.1 积分调节规律和积分速度4.3.2 积分调节的特点——无差调节4.3.3 积分速度对于调节过程的影响4.4 微分调节(D调节)4.5 比例积分微分调节(PID调节)4.5.1 比例积分(PI)调节4.5.2 比例微分(PD)调节4.5.3 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规律及其基本特和4.6 数字PID控制4.6.1 数字PID控制算法4.6.2 改进的数字PID算法4.7PID调节器的参数工程整定4.7.1 PID参数整定的基本原则4.7.2 PID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4.7.3 PID参数的自整定方法4.7.4 数字PID参数的整定4.8 智能PID控制方法4.8.1 模糊PID控制4.8.2 神经网络PID控制4.8.3 专家智能自整定PID控制习题5 串级控制6 特殊控制方法7 补偿控制8 关联分析与解耦控制9 模糊控制10 先进过程控制方法11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12 集散控制系统附录 DCS课程设计任务书参考文献

过程控制系统中,控制通道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过程控制系统中,控制通道应该具备被控参数与控制变量 之间的关系即为控制过程的动态特性。过程控制主要是应用于生产环境的状态监测和控制。

什么叫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ControlSystem,简称CCS)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这里的计算机通常指数字计算机,可以有各种规模,如从微型到大型的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可以是有线方式,如通过电缆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联系;也可以是无线方式,如用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光波等进行联系。参考下baidu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055.htm

过程检测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区别

  过程控制系统即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部门有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过程控制主要用于使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参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产量和质量稳定。60年代,随着各种组合仪表和巡回检测装置的出现,过程控制已开始过渡到集中监视、操作和控制。70年代,出现了过程控制最优化与管理调度自动化相结合的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  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数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这里“过程”是指在生产装置或设备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过程。例如,锅炉中蒸汽的产生、分馏塔中原油的分离等。表征过程的主要参数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通过对过程参数的控制,可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能耗减少。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四个被控变量是什么

温度、压力、流量、物为。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四个被控变量是:温度、压力、流量、物为。过程控制系统一般指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的被控变量是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份等这样一些变量的系统。

什么是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它由哪几部分组成?通过具体示例说明。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是指由被控对象、测量变送装置、计算机和执行装置组成,以实现生产过程闭环控制为目的的系统。将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系统,就称之为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最基本特征是一个实时系统,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1、硬件组成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硬件一般由被控制对象(生产过程)、过程通道、计算机、人机联系设备,控制操作台等几部分组成。2、软件组成计算机控制装置配置了必要的软件,才能针对生产过程的运行状态,按照人的思维和知识进行自动控制,完成预定控制功能。计算机控制装置的软件通常分为两大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能够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顺序控制与数值控制、直接数字控制与监督控制、最优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生产管理与经营调度等任务,它的出现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给工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扩展资料: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1)数据处理系统(DAS),对生产过程参数作巡检、分析、记录和报警处理。(2)操作指导控制系统(OGC),计算机的输出不直接用来控制生产过程,而只是对过程参数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后输出数据,操作人员据此进行必要的操作。(3)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计算机从过程输入通道获取数据,运算处理后,再从输出通道输出控制信号,驱动执行机构。(4)监督控制系统(SCC),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参数和对象的数字模型给出最佳工艺参数,据此对系统进行控制。(5)多级控制系统,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分别由几级计算机进行控制,一般是三级系统,即经营管理级(MIS)、监督控制级(SCC)和直接数字控制级(DDC)。(6)集散控制系统(DCS),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实现地理和功能上的分散控制,同时通过高速数据通道将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实现复杂的控制和管理。(7)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SCADA是以计算机、控制、通讯与CRT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综合自动化系统,更适用于/点多、面广、线长0的生产过程。由于控制中心和监控点的分散而自然形成了两层控制结构。(8)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是新一代分布式控制系统,与DCS的三层结构不同,其结构模式为/工作站)现场总线智能仪表0两层结构,降低了总成本,提高了可靠性,系统更加开放,功能更加强大。在统一的国际标准下,可实现真正的开放式互连系统结构。(9)计算机集成过程控制系统(CIPS),利用DCS作基础,开发高级控制策略,实现各层次的优化,利用管理信息系统MIS进行辅助管理和决策,将企业中有关过程控制、计划调度、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信息进行集成,经科学加工后,为各级领导、管理及生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控制、管理的一体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过程控制系统(专业术语)

过程控制系统过渡过程常用的品质指标有哪些?

均值、标准差和均值偏差。1、均值:指标值的平均值。在过渡过程中,均值越接近目标值,说明过渡越平稳。2、标准差:指标值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小,说明过渡过程中波动越小,稳定性越高。3、均值偏差:指标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异。均值偏差越小,说明实际值越接近目标值,过渡越平稳。

wincc报警记录里面怎么显示过程控制系统

1、打开开发环境,选择要显示报警记录的画面或者窗口。2、添加一个报警列表控件,在工具箱中找到该控件并拖放到画面上。3、配置报警列表控件的属性,显示过程控制系统的报警记录,通过右键单击控件,在菜单中选择属性选项来访问控件的属性设置。4、指定报警列表所关联的报警组,是一种逻辑分类,将不同类型的报警分组显示。5、设置过滤条件,显示过程控制系统的报警记录,根据报警的来源、类别、等级等设置过滤条件。6、定义报警列表的显示方式和格式化,选择报警记录的排序方式、显示的报警数量、报警时间的格式化等。7、保存配置并运行画面或窗口,报警列表控件将显示过程控制系统的报警记录。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最终的目的

抑制外界影响,确保过程稳定性,使生产过程的工况最优化。1、工业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是满足生产、控制目标的需要,主要包括三个控制目标生产自动化水平的高效,管理层次的工业控制水平,设备可靠性、可量产性。2、过程控制目的是为保证质量,提高产量,节能降耗,安全运行。

过程控制系统的输入包括哪些

控制器,控制阀,被控对象,测量变送器。1、控制器:输入信号是给定值与测量值的偏差,输出信号是对偏差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经计算后送给执行器2、控制阀:输入信号是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是操纵变量。3、被控对象:输入信号是操纵变量输出是被控变量。4、测量变送器:输出信号是测量值,输入是被控变量。

过程控制系统影响

过程控制的优缺点 过程控制也称为现场控制,其优点是及时发现问题与偏差,及时纠正问题和偏差,及时止损。它的缺点主要是容易造成过程或活动的干扰,影响效率。 离散控制的优点: 1)有数字计算机构成的数字校正系统装置,效果比连续式校正装置好,且由软件实现的控制规律易于改变,控制灵活。 2)采样信号,特别是数字信号的传递可以有效地抑制噪声,从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允许采用高灵敏度的控制元件,提高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 4)用一台计算机分时控制若干个系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经济性好。 5)对于具有传输延迟,特别是大延迟的控制系统,可以引入采用的方式稳定。

过程控制系统投运需要那几个步骤?

过程控制系统投运的步骤包括过程控制系统投运、调节阀手手动遥控、调节器投运。1、过程控制系统投运过程控制系统是指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反馈控制的形式,主要分为常规仪表过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两大类。2、调节阀手手动遥控电动调节阀一般有手自动转换开关,但调节阀出现故障,调节阀已经不能动作,切换没有意义,而气动的一般没有手自动转换开关。当调节阀出现故障时,打开旁路阀门,关闭调节阀前后截止阀,检修调节阀,调节阀修复后打开前后截止阀,关闭旁路阀门。3、调节器投运调节器将生产过程参数的测量值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出偏差后根据一定的调节规律产生输出信号推动执行器消除偏差量,使该参数保持在给定值附近或按预定规律变化的控制器。可编程调节器属于调节器的一种,可编程调节器又称数字调节器或单回路调节器。它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部件的一种新型调节器。它的各种功能可以通过改变程序编程的方法来实现,故称为可编程调节器。

过程控制系统(PCS)与分散控制系统(DCS)有什么区别

1、优点不同PCS即ProcessControlSystem的缩写,意思是“过程控制系统”。全集成自动化的优点不仅在设计和工程阶段,而且在装配和调试阶段以及操作和维护阶段都表现不俗,尤其是统一的数据管理、通讯和组态。由于DCS将系统控制功能分散在各台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结构采用容错设计,因此某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故障不会导致系统其他功能的丧失。此外,由于系统中各台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比较单一,可以针对需要实现的功能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软件的专用计算机,从而使系统中每台计算机的可靠性也得到提高。2、组成不同分布式控制系统它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和控制等4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SIMATICPCSS7由ASI,现场传感器总线,Profibus,工业控制总线以及ProfiNet网络总线组成其总线网络。由于组成该系统的控制器都是由西门子S7系列的PLC组成,因此叫做PCSS7,实质上PCSS7即西门子的DCS。3、应用不同SIMATIC PCS S7 过程控制系统是全集成自动化(TIA)的核心部件,是适用于生产、过程和综合工业中所有领域的统一、客户化的自动化系统平台。通过全集成自动化概念,西门子为所有过程自动化应用在一个单一平台上提供了统一的自动化技术,从输入物流,包括生产流程或主要流程以及下游流程,直到输出物流。流程工业CIMS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处理的对象是整个企业的全部生产活动,DCS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和实现手段,在流程工业CIMS中完成重要的基础控制和实时生产数据采集、动态监控等功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CS百度百科-DCS

过程控制系统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初期,国际上元器件生产厂家基本上是以工艺监测和产品检验为主要手段保证产品质量,这是一种“事后检测”的方法。随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到,保证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在工艺过程中建立一种预防性方法,保证工艺过程始终处于统计受控状态,将质量建立在产品的内部。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一些元器件生产厂家在“事后检测”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事前预防”为特征的SPC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并在世界范围的元器件生产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几年的SPC实践,美国于1988年首先颁布了第一个用于元器件生产的SPC标准“EIA-557统计过程控制体系”。我国也已经于1997年颁布了“GJB3014-97电子元器件统计过程控制体系”军用标准。经过近10年的推广、应用,目前SPC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已在各国元器件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保证生产厂家工艺过程的统计受控状态。当监测出工艺中因存在异常原因而出现失控或失控倾向时,及时发出警报,比便采取措施,维持受控状态,保证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可靠性。  2、用于定量评定生产线、单道工序或单个工艺参数是否处于统计受控状态,因此特别适用于生产线的认证,包括评价新安装的生产设备是否已调试为稳定受控运转状态。  3、代替一部分筛选和可靠性试验。例如新版本美国军标规定,对S级复杂微电路,可以通过在键合工序中实施SPC代替100%非破坏性键合强度试验。  4、SPC统计过程控制的应用情况已成为表征产品内在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大型整机厂在批量采购元器件产品时,除要求采购的产品满足质量特性参数测试和可靠性考核外,还同时要求元器件生产厂家在提交元器件产品时必须同时提供生产过程的SPC数据,以证明产品是在受控工艺环境下生产的,而不是仅仅靠筛选监测得到的,因此表明产品具有较高的内在质量和可靠性。同样,元器件生产厂家在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时,也应高要求供货方在提供原材料时同时提供生产过程的SPC数据。  5、由于SPC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的核心是保证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可靠性,因此特别受到对可靠性有更高要求的军用元器件生产的重视。例如美国在军用标准中明确规定,所有军用微电路制造厂必须在1990年12月31日钱完成SPC大纲的制定,以保证SPC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  如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百度搜盈飞无限,登陆官网,您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质量管理的最新资讯。

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其基本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传统的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纸笔记录进行数据采集,企业负责人或者说质量主管主要靠“猜”。这种方法对人的经验过度依赖,非常不利于质量管理的效果。统计过程控制将在实时生产过程中获得的以产品或其他形式存在的质量参数绘制在事先确定好控制限的图表上,从而帮助企业对生产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管控与分析,效果显著。下面文章将具体介绍统计过程控制的四个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了解这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一、统计过程控制原理之过程所谓过程指的是共同工作以产生输出的供方、生产者、人、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以及使用输出的顾客之集合。过程的性能取决于供方和顾客之间的沟通、过程设计及实施的方式、动作和管理方式等。过程控制系统的其他部分只有它们在帮助整个系统保持良好的水平或提高整个过程的性能时才有用。二、统计过程控制原理之有关性能的信息通过分析过程输出可以获得许多与过程实际性能有关的信息。但是与性能有关的最有用的信息还是以研究过程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变化性中得到的。过程特性(如温度、循环时间、进给速率、缺勤、周转时间、延迟以中止的次数等)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我们要确定这些特性的目标值,从而使过程操作的生产率最高,然后我们要监测我们与目标值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如果得到信息并且正确地解释,就可以确定过程是在正常或非正常的方式下运行。若有必要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校正过程或刚产生的输出。若需要采取措施,就必须及时和准确,否则收集信息的努力就白费了。三、统计过程控制原理之对过程采取措施通常,对重要的特性(过程或输出)采取措施从而避免它们偏离目标值太远是很经济的。这样能保持过程的稳定性并保持过程输出的变差在可接受的界限之内。采取的措施包括变化操作(例如:操作员培训、变换输入材料等),或者改变过程本身更基本的因素(例如:设备需要修复、人的交流和关系如何,或整个过程的设计——也许应改变车间的温度或湿度)。应监测采取措施后的效果,如有必要还应进一步分析并采取措施。四、统计过程控制原理之对输出采取措施如果仅限于对输出检测并纠正不符合规范的产品,而没有分析过程中的根本原因,常常是不经济的。不幸的是如果目前的输出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可能有必要将所有的产品进行分类、报废不合格品或返工。这种状态必然持续到对过程采取必要的校正措施并验证,或持续到产品更改为止。通过对统计过程控制原理的分析,很显然看出,仅对输出进行检验并随之采取措施不是一种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对过程信息收集和分析是质量管理的重点,有利于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最大程度地避免召回与返工,这就是现代质量管理相较于传统质量管理的最大优势之一。如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百度搜盈飞无限,登陆官网,您可了解更多关于统计过程控制方面的最新资讯。

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即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部门有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过程控制主要用于使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参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产量和质量稳定。60年代,随着各种组合仪表和巡回检测装置的出现,过程控制已开始过渡到集中监视、操作和控制。70年代,出现了过程控制最优化与管理调度自动化相结合的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数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这里“过程”是指在生产装置或设备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过程。例如,锅炉中蒸汽的产生、分馏塔中原油的分离等。表征过程的主要参数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通过对过程参数的控制,可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能耗减少。

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

满意答案有你才精彩8级2010-04-05 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这里“过程”是指在生产装置或设备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过程。表征过程的主要参量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通过对过程参量的控制,可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能耗减少。一般的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反馈控制的形式,这是过程控制的主要方式。 过程控制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部门有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过程控制主要用于使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参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产量和质量稳定。60年代,随着各种组合仪表和巡回检测装置的出现,过程控制已开始过渡到集中监视、操作和控制。70年代,出现了过程控制最优化与管理调度自动化相结合的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80年代,过程控制系统开始与过程信息系统相结合,具有更多的功能。

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

凡是采用模拟或数字控制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就称为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s)可以分为常规仪表过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两大类。随着工业生产规模走向大型化、复杂化、精细化、批量化,靠仪表控制系统已很难达到生产和管理要求,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部门有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过程控制主要用于使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参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产量和质量稳定。60年代,随着各种组合仪表和巡回检测装置的出现,过程控制已开始过渡到集中监视、操作和控制。70年代,出现了过程控制最优化与管理调度自动化相结合的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数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这里"过程"是指在生产装置或设备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过程。例如,锅炉中蒸汽的产生、分馏塔中原油的分离等。表征过程的主要参数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通过对过程参数的控制,可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能耗减少。

过程控制系统有哪些环节组成的,各有什么作用

过程控制系统(专业术语)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这里“过程”是指在生产装置或设备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过程。表征过程的主要参量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通过对过程参量的控制,可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能耗减少。一般的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反馈控制的形式,这是过程控制的主要方式。有PID 调节

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即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部门有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过程控制主要用于使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参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产量和质量稳定。60年代,随着各种组合仪表和巡回检测装置的出现,过程控制已开始过渡到集中监视、操作和控制。70年代,出现了过程控制最优化与管理调度自动化相结合的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  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数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这里“过程”是指在生产装置或设备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和转换过程。例如,锅炉中蒸汽的产生、分馏塔中原油的分离等。表征过程的主要参数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通过对过程参数的控制,可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能耗减少。

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指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表征过程的主要参量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浓度等。通过对过程参量的控制,可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能耗减少。一般的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反馈控制的形式,这是过程控制的主要方式。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工和建材等工业生产中连续的或按一定程序周期进行的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称为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保持生产稳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保证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进步的特征,是工业现代化的标志。扩展资料:过程控制系统发展趋势:一、大力推广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普及应用具有智能I/O模块的、功能强、可靠性高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广泛使用智能化调节器,采用以位总线(Bitbus)、现场总线(Fieldbus)技术等先进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DCS和FCS控制系统。二、大力研究和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是一种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也是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又一重要领域。智能控制系统的类型主要包括:分级梯阶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专家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和基于规则的仿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等。三、控制与管理结合,向低成本自动化(LowCostAutomation,LCA)方向发展LCA是一种以现代技术实现常规自动化系统中的主要的、关键的功能,而投资较低的自动化系统。在DCS和FCS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将生产过程控制任务和企业管理任务共同兼顾,构成计算机集成控制系统(CIPS),可实现低成本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方向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程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