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法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新个税法5千元起征个人所得税,那公司要上税吗?

公司肯定要上税的

新个税法如何计算个税

如果企业采用绩效工资,个税缴纳人数超过二三十人,推荐使用博诚经纬的新个税核算系统

个税法个税的征收方式?考取个税师容易就业吗?

个人所得税是指当你的工作收入超过5000元的时候就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个人所得税网上申报不管有没有达到应交税额,都是要在网上申报个税的。应纳所得税额=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那么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是什么呢?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可分为按月计征和按年计征。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实行按年征收应纳税额,其他所得应纳税额实行按月计征。

个税法修正后,到底是少交税还是多交税,还是用数

你好!个税起征点是5000元的话,对于大部分来说是少缴税了。

新个税法速算扣除数是多少?

速算扣除数是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数据。速算扣除数实际上是在级距和税率不变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比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多纳的一个常数。故此,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用全额累进的计税方法,只要减掉这个常数,就等于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简称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扩展资料:速算扣除数是指为解决超额累进税率分级计算税额的复杂技术问题,而预先计算出的一个数据。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税特点,是把全部应税金额分成若干等级部分,每个等级部分分别按相应的税率计征,税额计算比较复杂。简便的计算方法是先将全部应税金额按其适用的最高税率计税,然后再减去速算扣除数,其余额就为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是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和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相减后的一个差数。税额计算个人所得税1.工资、薪金所得部分的个人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的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4.劳动报酬所得(4000元以下)的个人所得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劳动报酬所得(4000元以上)的个人所得税额=[每次所得收入x(1-20%)]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00元的,税率20%,速算扣除数为0;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税率30%,速算扣除数为2000元;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0000元的部分,税率40%,速算扣除数为7000元.5.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1-30%)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1-20%)]×20%×(1-30%)"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20%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1-20%)]×20%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个人所得额=每次所得收入×20%8.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速算扣除数

新个税法通过个税多少起征?

综合所得从按月、按次征收改为按年征收,起征点从原工薪所得的每月3500元提升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适用原工薪所得3%-45%超额累进税率,但扩大了较低档次税率的级距,30%以上较高档次税率保持不变。

个税法自行申报有什么方法

要进行个税费的自行申报,那么具体的办法一般是纳税人取得应纳税所得后,根据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项目、数额,计算出应纳的个人所得税额,并在税法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如实填写相应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报送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新个税法通过后交多少税?

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新个税法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新个税法规定,历经此次修法,个税的部分税率级距进一步优化调整,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不变。

新个税法下个人外部取得的劳务费用如何扣税

新个税法下个人外部取得的劳务费用如何扣税1、不到4000元的,扣除费用800元:应纳税所得=收入-800元2、收入超过4000元的,扣除20%的费用:应纳税所得=收入*(1-20%)3、收入超过20000元的,还要加成征收:20000元至50000元的加征五成,50000元以上的加征十成.4、应纳税款可以用速算公式计算:应纳税款=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劳务费税法规定包括什么?劳务费税法规定包括以下三点:1、个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收入,应当交纳个人所得税.应交税款=(劳务报酬收入-费用扣除额)*税率.根据题中情况,相关的费用扣除额和适用税率为800元和20%.2、劳务报酬项目应交的个人所得税,由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税法规定,向其主管税务机关交纳.因此,你应当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交纳.3、帐务处理问题.根据会计制度、税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企业支付的劳务费支出,不构成工资总额,应当计入"管理费用--劳务费"科目,并不计提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不交纳各项社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在计算应交企业所得税时,劳务费应当在当地税务机关规定的劳务费扣除标准(注意,不是工资标准,如计税工资标准等)内,据实扣除.新个税法下个人外部取得的劳务费用如何扣税?不少学员

新个税法对兼职是怎么扣税的

那如果是退休后又返聘的收入要如何计算

新个税法规定,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的税率为多少

是的,税后工资=应发工资-社保个人缴费部分-个人所得税

个税法新规争议有哪些?

(一)个人终止投资所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争议案  1、新股东不享有公司相应份额权益的,其撤回出资时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净资产份额的,不应按照净资产份额进行纳税调整。  2、《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6条规定的特别纳税调整的对象限于“企业与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企业与自然人之间发生的各类交易不属于可以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的范围。  (二)房地产开发公司借个人名义贷款融资导致个人所得税争议案  C公司向个人支付的利息实质上为C公司向W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个人未取得所得,不应承担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同时,C公司向个人支付的利息为C公司的融资成本,应准予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个人出租房屋未申报纳税案  1、对个人来说,构成偷税的情形只能是 “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不缴或者不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2、个人不构成偷税,并不意味着个人的行为无须承担行政责任。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4条第2款的规定,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四)某房地产企业向股东家庭成员销售房产个税义务确定争议案  1、根据《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稽查局对重大税务案件在进行税务稽查过程中,应当由其所在税务机关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对案件实施审理并作出审理意见,稽查局应当根据该审理意见作出处理及处罚决定。因此,对于重大税务案件,虽然由B市地税局稽查局作出处罚决定,但该决定已经代表了B市地税局的意见和决定,并以稽查局作出处罚决定的形式表现。在行政复议程序中,如果某一税务机关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作出集体审理与集体决策的,则该审理委员会所在税务机关为复议的被申请人,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稽查局不是被申请人,相应的复议管辖权应在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  2、购房人未支付房款的事实不能否定双方之间的买卖关系。  (五)自然人股东逾期归还被投资企业借款个人所得税争议案  1、财税[2003]158号文属于规范性文件,《行政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另财税[2003]158号文认定投资企业向其自然人股东的借款在超过纳税年度仍未归还的属于股息、红利所得,属于对《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股息、红利所得的扩大解释,不仅没有取得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而且直接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2、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对于不属于稽查局职责的,应将案件移交税务局处理。  (六)自然人股东转让被投资企业股权个人所得税争议案  股东为公司垫支的款项属于借贷关系,不属于股权转让所得。  (七)自然人股东转让企业股权所涉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争议案  1、股权转让双方约定本次股权转让的个人所得税等相关费用由受让方承担合法有效,此时,受让方支付的款项属于税后款项,即在支付款项时已经履行了代扣义务,转让方的纳税义务已经依法履行,其纳税环节已经终结。受让方未履行代缴义务的,应独立承担偷税责任。  2、股权转让时的包税条款范本:甲方因合同项下股权转让需承担的一切税费,由乙方承担和支付,乙方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时间向税务等相关部门缴纳。若发生税务等部门向甲方追缴的情形,甲方可在缴纳前要求乙方缴纳,或在缴纳后要求乙方支付所缴纳的税费。  3、股权转让时的历史税务问题担保条款范本:甲方承诺,公司在交接前未收到工商、土地、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口头或书面通知;对于交易前产生的相关漏税、欠税等历史遗留问题,应有转让方承担。

新个税法速算扣除数是多少?

速算扣除数是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数据。速算扣除数实际上是在级距和税率不变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比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多纳的一个常数。故此,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用全额累进的计税方法,只要减掉这个常数,就等于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简称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新个税法拟于什么时候起全面施行?

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草案。根据草案,新个税法拟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拟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并适用新的综合所得税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草案日前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8月29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该草案。根据草案,新个税法拟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拟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并适用新的综合所得税率。与会的多位委员表示,修改后的草案已经比较成熟,赞成这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且尽快实施,让老百姓早日享受到减税后的成果。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拟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上调,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收入综合计税,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都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到底怎么操作?多位与会人员表达了高度关切。徐绍史表示,专项附加扣除的范围、标准和实施方案由国务院确定,还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时间很紧迫。希望抓紧时间早点制定方案,听取各方意见之后,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以便于个税法从明年1月1日开始能够顺利地实施。宋琨委员说,税前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数额怎么掌握?如果这个问题不明确的话,这部法可能会打折扣。对于如何操作,郭雷委员建议,最好能考虑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根据不同地区生活水平、抚养赡养水平、居住城市水平,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且明确路径和条件。来源: 凤凰网财经

新个税法的一些问题

改革后税率表 起征点3000元级数 含税级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应纳税额<1500元 5% 0 2 1500元<应纳税额<4500元 10% 75 3 4500元<应纳税额<20000元 20% 525 4 20000元<应纳税额<40000元 25% 1525 5 40000元<应纳税额<60000元 30% 3525 6 60000元<应纳税额<80000元 35% 6525 7 应纳税额>80000元 45% 14525 按新个税计算7900元应该交个税 (这只是按目前网上的税率计算,实际交税要根据新出台个税计算)(7900-3000)×20%-525=455元

新个税法拟于什么时候全面施行?

相关信息表明预计是2018年10月1日

新个税法下,每月扣的税一样吗?

过去的个人所得税是以月为单位计税,并且工薪族每月工资与扣除项不变的情况下,所扣缴的个税是一样的。但在新税法下,即使每月工资一样,扣缴的个税也可能会不一样。 因为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工资采用“累计预扣法”按年计税,每个月工资不再孤立地计算,而是要累计起来计算。法律分析累计预扣法具体计算公式:累计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比如:先把本年收入加起来,减去六万,再减去各项医疗保险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费用,用这个金额乘以对应的税率即为本年度应缴纳税款。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实行按年计征应纳税额,其他所得应纳税额实行按月计征。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办理汇算清缴。预扣预缴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居民个人向扣缴义务人提供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扣缴义务人按月预扣预缴税款时应当按照规定予以扣除,不得拒绝。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不办理汇算清缴。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新个税法出台了,月入万元如何实现不缴税?

新个税月基本扣除额为5000元,从其他扣除项目(如:住房租金、房贷利息、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等)凑够5000元就可以不用交了。

新个税法实施,缴纳个税有哪些新变化?

在即将实施的新个税法中,有三个方面的变化,最引人关注。第一个变化,是免征扣除额,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起征点的上调。从原来的每月3500元,调整为每月5000元,按年收入来算的话,就是每年60000元。第二个变化,是增加了多个专项附加扣除的项目,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这些方面的支出,也将可以被用于抵税。第三个变化,则是税率级距的优化调整。扩大了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了25%税率的级距,这将使中等以下收入群体税负得到明显下降。新个税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个税法关于房贷部分夫妻二人的扣除方式

准确的说是“房贷利息抵个税”,就是将购房人的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支出可以作为起税前项进行抵扣。也就是说,简单说就是公司财务在核算你本月工资时,除了扣除五险一金外,还会把你所承担的房贷中的利息部分,也一并扣除,最后剩下多少钱,再去计税。

新个税法拟于什么时候全面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新个税法拟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拟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并适用新的综合所得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先行适用新的经营所得税率。扩展资料: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共7级。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3、比例税率。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中,对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税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新个税法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8月31日,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通过,起征点每月5000元,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最新起征点和税率,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扩展资料税法征税对象一、法定对象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二、居民纳税义务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是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当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即就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三、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2018年10月1日实施的新个税法,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个税起征点是否有调整,应该怎么算?

此次税改基本减除费用提高到5000元/月,统一了国内外人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外籍人员不再享受1300元/月的附加减除费用。这样处理,符合WTO有关国民待遇原则,有利于公平税负、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和规范税制。2005年之后的历次改革,在提高基本减除费用的同时,同步降低外籍人员附加减除费用,使外籍人员的总体费用扣除维持原有4800元/月。此次税改基本减除费用提高到5000元/月,已经覆盖了外籍人员4800元/月的标准,改革后,外籍人员也适用5000元/月的扣除,不再额外扣除附加减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