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高中地理:河流的左岸与右岸,凹岸与凸岸怎样理解?

顺着水流方向,左边是左岸,右边是右岸。从岸来看,凸出来的是凸岸 凹进去的是凹岸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易受侵蚀而成为凹岸,南半球则是河流左岸易受侵蚀而成为凹岸

关于高中地理中,中国地理部分有什么好的参考书,地图册,练习册?

我那时地理是小科,不用仔细学,没买过什么参考书,不过根据我的经验,参考书、练习册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认真看一本就行,最好买一个既有讲解又有习题的,最好习题答案也有讲解的,如果不看,买多少都没用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表三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本组继续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切实落实学校对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求。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   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   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示范课活动,借助公开课比赛,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跨科听课,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间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3、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活跃状态。   4、继续重点抓好图示教学法课题研究工作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图形或图象来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读图方法研究包括学生读图习惯的培养,各种类型地图、图表的读法,读图形式的利用,读图能力的提高等等。   ②、多媒体地理课件的实用性研究、地理课件的制作、传统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等。   ③、创建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研究,教研组会上多安排高效课堂研讨的内容,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做好计划安排。   【篇二】   一.基本情况   高中理综教研组包括高中理、化、生三科教师共13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研究生3人,除4名新招聘老师最少都有3轮以上高中小循环教学经验及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分三个备课组(第一名为备课组长)   物理备课组:毛勇军(高一)周建穗(高一)李粟(高二)廖水金(高三)管道霞(高一、二)   化学备课组:熊远红(高一)刘斌(高三)龚新国(高一、二)彭龙飞(高二)刘小东   生物备课组:易永艳(三)周羽(高一)黄丽(高二)   二.指导思想   高中部综理教研组在学校、高中部的领导下,以自主务实实用提高的理念,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三.主要目标   高一年级: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选拔和培养苗子。做好特色高考的准备及培训工作。   高二年级:确定重点培养对象,根据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加强重点生,尖子生的辅导和培养,坚定不移抓好治拐磨尖的工作。   高三年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全力以赴加强重点生辅导和培养,理综高考成绩突破240分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常规教学研究   1.教学计划以同科及年级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但要体现班级的基础水平。要求在开学第一周内交高中部。   2.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定时定点,重点备进度,目标,重难点,方法作业等。每周一次,全学年度不少于20次。要求有记录。   3.上课和听课:   (1)杜绝无教案上课。每月在月底教研组检查一次。   (2)听课每期不少于15节(教龄未满6年者不少于20节),听课程序:领表任课老师签字交表盖章。   4.考查   认真做好月考等命题工作,及月考、期中、期末阅试卷及试卷分析工作,命题具体由备课组长按高中部要求落实到人。高一高二重点班和平行班可分卷命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6-0.7。   5.作业和辅导   (1)作业适量,及时批改。每月在月底教研组检查一次。   (2)常规辅导   (3)学科竞赛辅导,理化2科高一高二年级参加相应的市学科竞赛。高二生物、高三物理、化学参加奥赛联赛。要求选好苗子,有计划,有内容,定时定点进行。早准备早行动。   (二)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论文的基本格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教学问题提出的过程教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二部分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教案包括教学个环节),第三部分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参与者反思执教者自我反思)。   2.作课:精选教学问题,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案。要求备课组参与。   3.晒课:组内及校内公开研讨课。每人每学年最少1堂。要求全组成员参与听课。   4.评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评课,备课组各成员均为中心发言人,并对其提出评价和建议,授课人作评课记录。会后写好教学反思。   5.撰写案例研究论文。每人每期最少1篇。   纸质稿交高中部存档。本组在2012年上期末选编《高中理综组课例研究精选》一册,供参阅交流。   (三)课题研究   1.着手做好省级课题《萍城重要绿化树种的观察及其校本教材的编制的研究》,按《课题实施计划》进行。主要做好课题申报及准备工作(具体工作见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   2.生物备课组配合做好省级课题《中学生物前概念转变教学实验研究》的研究工作.本期主要做好中学生存在的前概念调查研究。   3.新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萍城重要绿化树种的观察》   (1)教材栏目的设置。(2)教材内容的选择。(3)教材排版和印刷。   五.具体活动及安排(第二学期另行安排)   9月份1.讨论计划(周羽)   2.自学学校《课任教师岗位承包责任制》   3.业务学习:概念转变理论(周羽)   4.公开课:前概念转变教学研究研讨课   第3周化学彭龙飞熊远红   5.备课组活动(各备课组长)   10月份1.公开课:前概念转变教学研究研讨课   第5周高一物理管道霞第7周高一物理毛勇军   2.备课组活动(各备课组长)   11月份1.业务学习:新课程理念(刘小东)   2.公开课:前概念转变教学研究研讨课   第9周高二生物黄丽第13周高一生物周羽   3.备课组活动(各备课组长)   12月份1.备课组活动(各备课组长)   2.撰写各种论文和总结.(各成员)   1月份理综组教研工作总结(周羽).   【篇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理科教研组教师将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热爱教育事业,以基础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规范自己的教学形为,认识教材的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本组教师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努力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二、主要工作:   (一)、坚持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组织本组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2、在学习的基础上,组织研讨与交流,促进教育教学认识的统一和观念的转变,形成先进的教学思想,切实改革课堂教学,以达到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3、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教材、理科课程标准,组织好新教材、理科课程标准学习,体会的交流以及教学中成功的经验交流,以便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新教材、理科课程标准的特点和知识体系。   4、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有关教学杂志,要求教师撰写课题论文与教育教学教学论文,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上交教务处。   (二)、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坚持以民主、和谐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和他们是真正平等的,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主动的去接近他们,在心理上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把教师当成一位和蔼的大朋友,能让他们主动和教师接触,交流,以便于教师能在学习或生活中去更好的帮助他们,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钻研业务,提高素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本组教师应相互学习,注意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组织自学新课改理论,并要求将自己的教学体会、经验进行小结,写成经验小论文,积极促进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本学期我组将组织老师撰写教学经验论文上交学校教务处及上级主管部门。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要注重基础,完成以下一些活动:   1、结合常规教研,在备课、上课、评课等教学活动中,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的主要环节,通过听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示范性。积极参与听课和评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教龄在五年以下不得少于20节),采取集体听课与自己听课相结合的方式。   2、组内开展一节展示课教学活动,并且有专人负责完成。   3、深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认真组织本组教师学习领会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人至少进行一次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实践。   4、认真参加教研活动,在恒字上下功夫,每次教研活动要有主题,有内容,有收获,要搞研究,要有质量,有特色,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在评课过程中,既要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又要发现问题纠正不足.听课采取组织听课和自由听课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听课、评课,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经常分析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5、加强对新老教师结对帮学的工作,全组共同关心,支持,帮助,促使新教师迅速成长,早出成果.同时也希望教务处加强领导,关心教研组的工作和新教师的培训工作。   6、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开展三课(讲课、说课、评课)活动。   7、全体理科教师自己制作教具至少一件。   8、按照理科教研组的具体情况,教研组成员尽量开足开齐有关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9、理科教师要经常学习,在电子备课室进行网络学习并且经常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10、搞好教育教学反思,多交流多总结,写好教学札记,落到实处。   (四)、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根据理科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之余及时开辟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在同学中广为推广,使同学们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中都充分使用学科特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喜欢这些学科,因材施教,认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2022高中地理老师年度述职工作总结(通用5篇)

u2003u2003弹指之间,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老师上,已经又快干满一年!又要开始构思高中地理老师的年度工作总结了。总结能让自己全面认自身优点和不足,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怎么才能将高中地理老师的年度总结写得全面呢? 2022高中地理老师年度述职工作总结(通用5篇)(篇一) u2003u2003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不知不觉又度过了一个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学年,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同事们共同合作,圆满完成了本学年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期工作小结如下: u2003u2003  一、工作务实、态度诚恳。 u2003u2003  本期任教高一年级六个班地理,周课时12节。在教学工作中一贯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试卷,耐心细致辅导每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业务,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自身修养。 u2003u2003  二、爱岗敬业、积极进取。 u2003u2003  本人一贯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扎实工作的同时,坚持读书看报,注重教学教改研究,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本期撰写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一文,已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有独特见解,积极参加示范课、公开课、竞赛,善于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创新。 u2003u2003  三、利用媒体,培养能力 u2003u2003  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读图观察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地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对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讲授“人口”、“城市”、“生产活动”等内容时,可充分展示地理图表的学科功能。教学时要求学生围绕图表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图表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十分注重学习中的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教给学生读图用图技巧: u2003u2003  ①明确各类图表的构成和表达方法; u2003u2003  ②会从图表读出相关信息; u2003u2003  ③会用图表表达相关信息; u2003u2003  ④会判断地理区位; u2003u2003  ⑤会运用图表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判断能力。 u2003u2003  本学年每个课时我都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大大提高。 u2003u2003  四、注重教改,提高效率 u2003u2003  本期在地理教学中继续采取“预习――质疑――释疑――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改尝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u2003u2003  总之,通过同事们的热情帮助和自己的主观努力,圆满完成了本期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标,继续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大胆改革教法,努力创新教学,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2022高中地理老师年度述职工作总结(通用5篇)(篇二) u2003u2003  时间很快,一个学年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年,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 u2003u2003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u2003u2003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u2003u2003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u2003u2003  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 u2003u2003  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u2003u2003  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u2003u2003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u2003u2003  二、存在的问题 u2003u2003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u2003u2003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u2003u2003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 u2003u2003  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u2003u2003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u2003u2003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u2003u2003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u2003u2003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2022高中地理老师年度述职工作总结(通用5篇)(篇三) u2003u2003  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时间很快,一个学年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年,收获颇多,现将这学年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u2003u2003  本学年我担任了6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量比较多,但课时不多,各班成绩水平也不一样,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年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u2003u2003  一、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u2003u2003  在教学中,要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时刻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除了联系实际以外,还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u2003u2003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本学年的作业分了好几部分:填图、绘图、课堂作业、同步练习以及训练卷的形式给学生增加做题方法和技巧。 u2003u2003  二、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u2003u2003  每周星期四第二、三节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u2003u2003  三、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u2003u2003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有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各成员相互评课听课,使我受益匪浅。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赛课活动,并获得了‘优秀十佳高校课堂教师”荣誉称号 u2003u2003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u2003u2003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 u2003u2003  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从学生成绩分析来看,除高一(x)班外高一年级地理成绩偏低,这说明教学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学生成绩提不上来,问题出在哪里?今后的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反复思量,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u2003u2003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u2003u2003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u2003u2003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u2003u2003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u2003u2003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u2003u2003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查找不足,向前辈学习经验,提高自己教学技能和教学业务水平,学人之长补己短。同时用心探究地理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2高中地理老师年度述职工作总结(通用5篇)(篇四) u2003u2003  回顾20xx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心中有许多感慨。记有位老师说过,一个没有上过高三的老师,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中学教师,他的教学生涯是不完美的。到四中任教以来一直私底下暗暗使劲,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关注高考信息,坚持每天都要做一份试卷或一道地理高考题目,以此来激励自己提升业务水平,以较充足的信心上高三,不要误人子弟。尽管在高三任教期间经历了许多的煎熬和挫折,但是,自己总算挺过去了,并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受益匪浅,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指导,让我也成长了许多,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u2003u2003  一、注重细节、讲求效率 u2003u2003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备好每节课 u2003u2003  为了把课备的更全面,更深入,每节课我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教参上的,备课系统上的,以及网上的。综合教材,资料,练习以及高考信息来备课;充分考虑学情、研究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状态,课前利用各种空余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各阶段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对前面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如知识点是否讲清楚,哪些内容还需要补充,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讲学生更容易理解等等。同时,尽量与其他老教师错开课,经常去听课,向他们请教。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我才能充满自信,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u2003u2003  2、“讲清楚、说明白”上好每一堂课 u2003u2003  每一次步入课堂,就都以自身饱满的情绪去感染了全体同学,使学生们也能以饱满的、高涨的情绪来参与我每一节课的教学,然后抓紧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把本课的知识重点学完,并把难点剖析清楚。据《中学生心理学》了解和实践证明,中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20多分钟之后精力开始涣散,课堂秩序有些不稳定了,这时就要用一些小幽默或地理小故事或开个玩笑改变一下课堂气氛,待学生把精力又集中时,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处理一些空间性强、理论性强、区域性强或综合性强的知识点时,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注重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三复习课的每节课容量都是很大的,涉及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非常多的,从我的角度而言,我总是强调:讲清楚、说明白,注重条理、高度概括总结。并及时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和掌握。 u2003u2003  3、及时检讨、总结反思 u2003u2003  每上完一节课,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总希望在课堂上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力求完美。上课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反映、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有疑惑时,我课后一定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然后把这一特殊情况写在教后记中,在下节课的复习中及时弥补,并通过一些经典题目加以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我不断地探索、反思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板书设计、语言组织等细节,以期增加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u2003u2003  4、全批全改、及时面批 u2003u2003  坚持全批全改,通过作业、练习的批改,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经常利用课间操、下课期间、自习课等课余时间及时找学生面批,及时反馈并加以辅导。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反馈给学生改正,使得教学过程逐渐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需要精讲精练,定期测验,反复练习。教师备好课,讲好课,每课都有作业,每星期都有练习卷,并且及时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高三复习,练习测验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反复操练,不断巩固知识点,使知识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u2003u2003  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方面,我坚持每天课后在黑板布置一道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附加题,让学生在课后研究探讨,然后利用自习课前几分钟讲解或让学生上台为同学讲解;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错题集,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并经常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将好的错题集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如何科学地做好个人的错题集;坚持利用每天中午时间从网上收集各地最新高考模拟题,并从中挑选出一些较有能体现高考意图的题目及时穿插到日常复习课中,或进行筛选处理后,整理成单张练习让学生课后及时练习,并抽空讲评。从高二年开始,任课班级较其他班多训练的题目在上千题以上,这为他们在高考中发挥出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u2003u2003  5、全程辅导、点面结合 u2003u2003  对于文科生而言,地理在政史地三科中是最难的,很难得分,部分文科生对学习偏重理科性质的地理感到确实困难,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相当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女生)。鉴于此,我就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舒导,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如多找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地理学科薄弱的同学更是多表扬,多鼓励。 u2003u2003  注意跟踪辅导,特别关注那些地理学习较差的学生,每天坚持利用上下午放学时间下班辅导,全程跟踪他们的全部学习过程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完成、复习等,在下班辅导期间,特别观察差生做作业的过程,及时给予辅导。结合每个学生的知识缺漏,精选辅导材料,给他们“开方”发单张练习,并独立讲评,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知识缺漏。对于优生,则不定期给他们各省市最新模拟题,并精选后组卷让他们练习,讲评提升。 u2003u2003  二、全面介入,一同成长 u2003u2003  在高三(x)班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我努力注重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经常开展班会和学生日常教育,对一些行为表现较差进行帮助教育,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协调优秀生和差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为班级的日常教育教学出谋献策,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释疑解惑。经过高二高三两年的时间,学生和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更加喜欢读地理,并经常与老师交流学习情况,这对日常课堂教学更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在过去的`一年,我始终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与他们一同成长。 u2003u2003  三、关注信息、把握走向 u2003u2003  及时获取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特别关注宁夏、海南、东北等名校的教学试题,通过看题做题、研究题型,加强对高考走向的把握和理解,参加高考信息交流会,经常与其他重点学校教师联系,探讨有关教学的问题。还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不断提高对地理新课标的认识,并通过学习经常反思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和心得,不断地推动自身思想观念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每堂课、每份练习的讲解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 ,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虚心向老教师求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颇多,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任教班级在每次大小考中都取得较好成绩。对我而言,这一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学习的机会,不管是日常教学还是育人,我都力求做到尽心尽力,尽善尽美,以无愧于学校、家庭和学生。 2022高中地理老师年度述职工作总结(通用5篇)(篇五) u2003u2003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7个班的地理课教学,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u2003u2003  一、认真学习、研究地理课课程标准,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u2003u2003  课程目标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选择教学类型与组织形式,组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深刻认识目标,既有助于我们进行地理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又有利于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操作,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u2003u2003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u2003u2003  二、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u2003u2003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我国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u2003u2003  三、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u2003u2003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进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u2003u2003  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u2003u2003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u2003u2003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u2003u2003  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u2003u2003  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u2003u2003  在教学中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如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u2003u2003  六、适当课后作业帮助知识巩固 u2003u2003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u2003u2003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u2003u2003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u2003u2003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u2003u2003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u2003u2003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u2003u2003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高中地理里 产业结构转移 和 产业结构升级或优化或调整 有什么区别

侧重方向不一样啊

高中地理里 产业结构转移 和 产业结构升级或优化或调整 有什么区别

侧重方向不一样啊

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是一种自觉追求。我们都知道,城市的国际化,最终取决于人的国际化。一个城市,无论其有多少高楼,人均收入有多高,如果它的市民没有国际视“国际视野”应更多地体现在价值认同层面。现代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培养出一群具备现代公民素质、具备历史纵深感与国际视野的人,让更多学子懂得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使命,明白自己与他人以及与世界的关系,懂得权利与义务的边界,懂得去呵护和追求那些人之所以为人、并且被时间反复证明了的共同价值。在这次中学生“精英论坛”上,与会者就如何强化自身的公民意识,包括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纷纷发言,还有的学生在演讲中结合中外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对“民主意识”“规则意识”的看法和见解,有的学生则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阐述了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怎样体现“规则制定民主”“实施过程民主”……深圳不久前提出要将”国际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而上述发言从某个角度看,体现的正是一种可贵的国际素养、国际视野。在升学率往往成为教育集体焦虑的大背景下,这样一个指向民主、规则、国际视野的中学生论坛活动,更凸现了值得放大的启蒙价值。也许有人认为,这种综合素养训练放到大学也不迟,殊不知,中学时期不仅是一个人重要的身体发育期,也是重要的精神发育期。错过了这样的窗口期,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意味着一种难以弥补的空白。也因此,我们希望,这场论坛活动所带来的“思想风暴”能引起更大的蝴蝶效应,更多的学校能够通过论坛、讲座、读书会等形式,对自由、平等、公正等常识进行传播与积淀。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打破僵化的教育工具化思维,获得更辽阔的眼界,学会尊重及鼓励独立思考与独立见解,让更多孩子成为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拥有人文、科学、法治、民主等精神的现代公民,而不是继续沦为教育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

高中地理,评价某事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哪里方面考虑?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生态环境中的诸多物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虽然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运用不同的手段,主要利用生态环境中的部分物质要素功能,但也会引起其他物质要素的变化,使生态平衡状况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毁林垦荒、围湖造田、乱排“三废”、过量使用化学制品、捕杀野生动物,虽然可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仅是眼前的、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得以满足;而由上述行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环境污染、食物链中断、物种减少、资源短缺、使生态失衡灾害不断,给人类全局的、长远的、持久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统一的。只要在生产经营者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行经营活动中,突出其三个特征,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突出其社会性,要从微观入手严格宏观调控。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事情,可以说生态经济是全民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求人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和促进生态平衡,使社会再生产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密切关注微观经济动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调控人们的利益关系,预防和制止某些利益群体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是突出其历史性,要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继承前人优秀成果,探索新的办法注重不断创新。人类已积累了不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和利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又必须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三是突出其科学性,充分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综合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是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因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两个规律虽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形式不同,但都共同影响着人们生产的物质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中决不可忽视这两个规律的共同作用,只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人类在总结无数次自然界的惩罚中,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使世界各国掌握了如何发展经济的科学依据。目前,各国正结合本国以及全球生态变化的实际,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人类将在新的认识指导下,去创造全面、持久的经济效益。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其措施?

保持情绪稳定,冷静面对。这里并不是说,出现了问题就不能解决暧昧的时候不闻不问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是什么?(高中地理题)

人口老龄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6、 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环境承载力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 城市形态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第三节 城市化一、 什么是城市化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 城市化的标志: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发达国家 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 晚(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中地理 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为城市化过程的低级阶段!城市郊区化为城市化过程的高级阶段!郊区城市化是郊区(农村)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是城市的生态化即生态型城市

高中地理 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区别?

就是和谐了

高中地理 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为城市化过程的低级阶段!城市郊区化为城市化过程的高级阶段!郊区城市化是郊区(农村)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是城市的生态化即生态型城市

高中地理蓄洪和滞洪有什么区别

蓄洪和滞洪的区别:蓄洪:指在汛期将洪水存起来,供使用。修建水库可以蓄洪。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滞洪:指利用河流附近的湖泊、洼地或划定的区域,通过节制闸,暂时停蓄洪水,待河槽中的流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再经过泄水闸放归原河槽。懂视网【www.51dongshi.com】

高中地理中交通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区别

基础设施的概念包括交通设施

高中地理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什么意思?

角速度是指地球上任意一点每小时转过的角度。如地球一周为360°,一天有24h,则地球上除南北两极以外的所有地点角速度为15°/h线速度是指地球上各地每小时转过的路程如纬度60°的地方线速度为870km/h,赤道上为60°地点的2倍,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南北两极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二者的区别?

生产泛指工业,比如你穿的衣服、吃的食品。耕作泛指农业,你都懂的。

2020高中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案范文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 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案范文一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难点: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是罗素追求的人类社会各人群、各种族及多元 文化 与生活方式的共存、交流与和谐相处。但今天,我们追求参差多态的现实可能更多地转移到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由于目前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造成的消极影响,地球物种灭绝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正愈演愈烈。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自然因素   1、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提问:物种灭绝和物种濒危是否是一回事?   点拨:物种灭绝和物种濒危的区别是它们分别处于某一特定物种走向消亡过程的不同阶段。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对象是濒危物种而不是已灭绝的物种。   提问: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物种灭绝的例子?   举例:(1)两亿四千五百万年以前,所有动物的95%,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全部灰飞烟灭,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恐怖的物种灭绝事件。   (2)《美国国家地理》发表 文章 指出在过去600年中,至少有4.4万种昆虫从地球上销声匿迹,更令人吃惊的是,大量昆虫灭亡这一趋势将逐年恶化,预计在未来50年里,可能会有数十万种昆虫走向灭绝之路。   提问:物种灭绝仅仅是一种偶然的不幸事件吗?   点拨:答案是否定的。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7最后两自然段和课本P108页阅读材料,从而认识到:物种灭绝不是一种偶然的事件。提示学生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2、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提问:那么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   过渡:虽然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当代人们对现今世界上动植物物种的消失速率越来越感到担心。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人口数量与物种灭绝数量的相关性:   读图4.13,分析下列问题:   (1).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怎样?   (2).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变化的趋势怎样?   (3).世界人口和物种灭绝数量变化有怎样的相关性?   (4).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   点拨: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物种灭绝数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2、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关系:   提问: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有什么不同?   点拨:人类早期狩猎和采集加剧物种灭绝,现今则是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加速物种灭绝。   3、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   读课本P109页案例和补充材料,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造成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补充材料:   每小时一个物种灭绝 地球贴上死亡标签   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人们很难想象,一个经历了千万年物竞天择的进化而生存下来的物种,就在一个小时内终结了它坚强的物种进化史。这只是野生动物被人类赶向灭绝之路的一个缩影。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类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发展的历史。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伴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   人的速度减少。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个种加快到每小时1个种。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和139全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16世纪以来,地球上灭绝的鸟类约150种,兽类95种,两栖及爬行类约80种。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人类活动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商业贸易而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走私的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成为仅次于军火、毒品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贸易。1只训练有素的猎隼价值5000到20000美元;1只鹦鹉约值4000到40000美元;1公斤麝香价值50000美元;1条藏羚羊绒围巾价值35000美元;1株兰花的价格也可高达2000美元;1株大烛台仙人掌竟可达7000美元。这一切的货币规模至少达到60多亿美元。    2020高中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案范文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该图反映了当代面临的哪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原因是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的特点   (1)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3.演化   有发生、发育和消亡过程,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表现 狩猎、采集、污染、生态破坏 影响 加速了物种灭绝 灭绝种类 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 为 原 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活工、农业生产动  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措施 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拓展提升]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态价值: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2)经济价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   (3)食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食品。   (4)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药材。   (5)科研价值:仿生学、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会价值: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2.(海南高考)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解析:高速公路是全封闭的,当它通过自然保护区时,会切断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缩小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同时过往的车辆会给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高速公路在经过自然保护区时,要注意修建野生动物通道,或者是采用高架桥的形式。   答案: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   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eq avs4al([教材问题提示])   P67思考提示 1.迅速增加。   2.不断增长。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关系。   4.人口的大量增加,使人类对物种的采猎过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人们必须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P69思考提示 1.很多热带雨林物种在人类还没有了解其价值之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能力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人类必须加强对热带雨林物种的研究,保护热带雨林。   3.野生生物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自然环境中,我们不要食用野生生物,要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020高中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案范文三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   (1)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3/4生活在热带地区。   (3)寿命:平均大约为 500万年。   (4)自然灭绝:平均 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增加。   2.物种灭绝的种类:植物和昆虫为主。   3.物种的作用   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无从估计。   4.人类的措施   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   2.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随着人口的加速增长,物种灭绝有加速的趋势。(√)   4.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要把所有濒危动植物移出原生长地,移入动植物园进行特殊管理和保护。(×)   5.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A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较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知识点 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问题探究]   读教材P67图4.13,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呈________趋势,世界物种灭绝数呈________趋势,两者之间呈________相关。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   (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上升 上升 正   (2)人类活动(人口增多)加速了物种灭绝。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将濒危物种移入适宜环境——迁地保护和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离体保护以及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   [ 总结 深化]   1.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工、农   业生产活动  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正在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正在趋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此外还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法指导] 图示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对点演练]   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黑冠长臂猿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实验动物,仅分布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因人类的捕杀,海南岛现仅存黑冠长臂猿约30多只,主要生活在霸王岭林区。   材料二 根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转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濒危动植物已经达到 10 954种,其中动物达5 423种,植物达5 531种。以动物为例,全世界现存鱼类的三分之一、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四分之一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此外,与1996年的统计数字相比,全世界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已经从2 059种上升到2 133种,哺乳类动物从1 978 种上升到2 133种,爬行类动物从407种上升到454种。   材料三 下图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灭绝原因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2)哺乳动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人类为何尽力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提供的数据,说明世界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物种灭绝加速。第(2)题,由材料三图中信息可知: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主要原因: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第(3)题,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既有利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又能更充分地利用生物的各种价值。   答案:(1)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加速。   (2)偷猎、栖息地的丧失。   (3)一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且能给后人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保持乐观态度   解析:1.C 2.C 第1题,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第2题,物种灭绝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能加速或延缓其灭绝速度。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增加生物多样性。   3.世界上物种主要分布在(  )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高山地区 D.寒带地区   解析:选A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有500万~5 000 万种,其中3/4生活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B.人类活动造成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   C.当前物种灭绝加速,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   D.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物种灭绝的速度相关   解析:选C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当前物种灭绝加速的主要原因。   5.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选D 现在藏羚羊的数量已经很少了,已接近灭绝的边缘,如果不保护,由于种群数量少和人类的猎杀,藏羚羊可能会灭绝,这样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6.下图是世界物种灭绝趋势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 757个,覆盖国土总面积约1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最近4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高中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地图的利用和三维空间方面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高中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教学理论和实践内容多,使学生感到很难学,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很大困难。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如何使教师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提高教学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学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呢?恰当的使用电教手段,就成为势在必行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要手段,它改变了教学挂图无法反映动态的三维地理事物的不足。是高中地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具有生机盎然的情境。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好电教媒体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展示动态的教学课题,利用精美的地理图片或文字及动画引入新课,能够迅速使学生进入新课中,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展示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晰的了解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的是空间现象的基本原理,用传统的方法和平面静止图像进行教学,将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对三维地理信息的感知方式和感知的直观性,进行直观教学。由语言的感知到实物实地感知,直观性在不断加强。如果学生听了别人的介绍,看了有关的录相,尤如身临其境心领神会,其感知程度会得到步步深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和突破知识的难点。CAI课件能提供文本、图表、图形、声音等多种教学信息,它能化静为动化平淡为神奇,化艰深为平易,可将不易发现的内部结构展现出来。由于它有形有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感知的直观性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和重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化的图文课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运动等感官都积极参与思考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教师通过地理组合图片、动态文字材料和地理场景、多种多样的地理动画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和生生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教学,也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学习中,快速掌握学习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就地理教学目的指出: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及创新和创造的意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技能、能力培养要求带知识”,更加突出地理教学对技能、能力培养的关注;同时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个要求合为一体,在能力方面,使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过程,逐步培养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能力,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加以认识、理解和想象的能力,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开展地理实践和社会地理调查的能力等。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点拨到位,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自主学习当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方面问题,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及时反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识记、理解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反馈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正确的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加以纠正,这样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处理好教材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关键,教师又可以借助录像或投影深入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得出结论。教师还可通过当堂测试的办法进行检验。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贯彻教学中的设疑、解疑、综合、反馈、矫正、深化的过程。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这些教学过程在多媒体的播放过程中,都能轻轻松松的完成。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师生互动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知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因此,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学中得到发挥,在实现教学目的中真正起作用,必须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高中地理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在时空上更有选择余地,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软件所表达的教学内容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它的作用随着学生的充分感知和积极思维充分体现出来。多媒体教学软件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视听能力、认识特点和兴趣需要等相吻合。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根据教学改革和培养对象的需要,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去开发运用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是惟一的知识源,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作用,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就从传统课堂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的指导者,也就是由讲解员变成了导航员,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搜集学习信息,从而将演讲式的教学过程转向讨论式、推导式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励学生探究学习;开启思路,揭示学习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强化要点、通过动感十足的影片引起学生注意等,使措施落实得当。在上课的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教师再从中进行引导、总结、归纳,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高低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谢谢

机械化水平高会提高粮食收获速度,从而提高商品粮的销售速度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高低会产生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可以提高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消极影响:会使单产下降,因为劳动力投入少,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精耕细作程度下降。望采纳!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要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适当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养成勤于思考的能力;其次在课题研究中要给学生选题的自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课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和展示多样化研究性成果的自由,对于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其次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学习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指导学生有目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能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课前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有目的的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课本结论、活动题、思考题和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如上饶城市交通为什么会越来越拥挤,农民工进城对城市产生哪些好处和坏处,信江河水质变化鱼类减少情况等等,为完成好这些相关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千方百计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多种渠道查找相关信息已经不是难事,而且这样得来的例证,即能丰富课本内容,又可引起学生共鸣,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热情高涨。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还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同时研究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但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受条件限制,自己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反之,学生遇到的困难解决不了,就会使研究难以继续,久而久之则影响学生的兴趣,使研究性学习举步维艰!再次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活动”和“读图思考”题,特别是每单元后的问题研究,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各章节的“活动”和“读图思考”,都是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有助于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及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都大有裨益,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质,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最后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学会与同学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组内成员对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小组间常以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其协作完成课题的进度情况。如研究课题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结论的验证乃至小论文或探究成果的展示都是小组同学在合作中齐心协力完成的,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竞争与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具有丰富而独有的许多素质教育价值,也是培养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发散性、启发性、方向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综合的发展,响应国家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但是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让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做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途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觉得地理难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乐学的目的呢?我在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这里作如下几点回顾与总结。(一)展现地理教师个人魅力有时候,学生愿意花时间、精力在某一课程上,并不是因为该课程很重要或很有趣等原因,而是因为他(她)喜欢该科任教师。因此,地理教师要勤于“修炼”“内功外功”,提升个人魅力。例如,运用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号召力的口才;“龙飞凤舞”“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板图等。如果你能在几分钟内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形象逼真的中国地图,学生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如积极参加比赛而得奖,让学生觉得你很厉害。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地理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昂的精神状态,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热爱自己的专业,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前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塑造地理教师“博学多才”的形象。地理教师由于专业的影响,知识面很广,往往给学生博学的印象。地理教师应努力更上一层楼,让学生觉得你“无所不知”。此外,地理教师备课量大,但要批改的作业较少,课余时间较多。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修炼”技艺,如球类运动、歌舞、绘画、书法、魔术、电脑编程等,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而且让学生觉得你多才多艺,敬仰、崇拜油然而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问题。教师如果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因此,地理教师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敏锐的观察力应是地理教师的强项),用心灵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兴趣爱好、身体健康、课余生活、经历体验、家庭等,让学生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学生自然就会感激你、喜欢你,从而“爱屋及乌”而喜欢地理课程。(二)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1.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境。例如:讲“气压带风带”可从介绍历史事实入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第一次航行是从西班牙出发,南行至北纬30°附近的加那利群岛停留后,折向西行。一路上天气晴朗,风平浪静,帆船行驶缓慢,用了26天才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第二次他把船向南多开了1000多公里,然后再向西横渡大西洋,船队一帆风顺,在东北风的吹送下,只用了20天就抵达了美洲。后人在他两次走过的路线上航行,所遇风的情况都是如此。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地球上风的分布是有规律的。风在全球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接着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这时部分学生会在心中提出成因问题,教师再明确提出:“气压带风带的这种有规律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把所有学生都带入成因问题的情境之中。在讲解成因的过程中,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需要,引导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经常处于“乐学”状态。教师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美,要用精炼、生动、富有逻辑性、多样性的语言;用清晰、响亮、舒缓、流畅的语音;用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调,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自身情感进行调控,满怀激情地开展教学活动,设法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让情绪亢奋起来,使学生脑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对所学内容留下较深印象。地理学科涉及到宇宙、大气、河流、地球、生态平衡、资源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要求教师用对大自然满腔热爱、对科学真理执着追求,借助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感染学生。如讲到黄河这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教师内心应充满骄傲自豪之情并溢于言表;当讲到由于我们缺乏科学知识,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时,教师的情感应是痛惜和担忧的。这样感染学生,使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并能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精心选择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引导和强化。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宇宙的奥秘(宇宙大爆炸、外星人、飞碟等),神奇的地转偏向力(形成许多奇异的现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爱情传说(月相),“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温的垂直变化)“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气温日较差大)的奇观,奇怪的“马纬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无风带)“贸易风”(信风)等。地理教师平常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素材,一有机会就与所讲授内容联系起来,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有的内容,编成顺口溜,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黄河和长江时,怎样让学生记住黄河和长江流经的省区呢?我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豫和鲁”、“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将地理的趣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不愁学生不喜欢地理,学不好地理了。4.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教学。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这一特点,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能见其形,如临其境。情境的再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将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起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这样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高三综合复习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也相当显著,如在旅游专题复习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近年来一些典型的例题串连起来,归纳总结出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反映很好。(三)化难为易,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培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教学中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知识积累,教学中可采用:(1)加强横向联系例如,表示东西经、南北纬的英文单词east、west、south和north的首字母(2)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按距日远近的排列顺序,可处理成“水浸(金)地球,火烧木星成尘土,天海冥王都叫苦”。还采用编歌诀、构建知识结构等等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们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联系实践,贴近生活,时时处处有地理。高中地理联系广泛,但也有很多地理概念非常抽象,这就要地理教师利用学生最容易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案例,起到一目了然,一叶知秋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高中地理课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学好地理课,能够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也就起到了传道解惑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最近的天气变化,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地理。如:1.在高三总复习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那几天,正好寒潮来了,我就由此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2.讲《气候资源》一节中气候资源与农业时,密切联系家乡的农业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家乡茶叶生产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温热多雾的气候,排水良好的山坡地,酸性土壤);3.讲《气候形成和分布》一节的气候形成因子是有关下垫面因素时,问在我们家乡山地南北坡的哪一坡的植被多?(南坡)为什么?(向阳坡光照充足)山上的马尾松南坡多还是北坡多?(南坡,因为马尾松是一种喜光植物,向阳坡多)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觉得以前没有很好的观察。增强了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身边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五)联系其他学科,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与各学科都有联系,恰到好处地在教学中引用跨学科知识来解决地理课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使较难的地理问题简单化,同时展示地理教师在综合课教学中的知识面宽的优势。当然需要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不断学习,学习好与地理课紧密联系的高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并把握和熟知高初中语文、英语课文中有关地理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在学习地理课的同时能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增强同学们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如:1.讲《自然带》中的热带荒漠时,结合高中英语课设计的阿斯旺水坝的建设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生态破坏、疾病流行、尼罗河三角洲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能够解决好英语课中难懂的很多问题。2.讲《地转偏向力》时结合高中物理中涉及的力的合成和分解,讲《潮汐》时结合力的分解和反作用力的知识,既轻松解决了地理课的难点,又使同学们感到地理老师知识丰富,成为同学们尊敬和信赖的老师。3.讲《喀斯特地貌》和《臭氧层空洞》时写出石灰岩溶蚀和沉淀的化学方程式和氟氯烃消耗臭氧层的方程式。(六)关注身边问题、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问题、热点问题,唤起学习欲望。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重要地理时事,因为这些重大事件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这些事件都和高中地理课有紧密联系,也是地理高考及其他学科高考命题的素材,近些年高中进行素质教育,高考更注意与国内外重大事件结合起来命题。如:2000年考了巴拿马运河、关贸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等当年的热点问题;2001年考了巴以问题和沙尘暴等当年的热点问题;2002年考了世博会和中亚等当年的热点时事;2003年考了海洋法、国土管理和三峡工程等热点问题;2004年考了臭氧层空洞和神州5号飞船等热点问题;2005年考印度洋特大地震和海啸。2005年印度洋发生海啸时,我及时把每天的动态告诉学生,并与课本相关知识进行联系,通过考试、提问、座谈等方式发现学生在这部分知识掌握情况比其他知识要好一些。学生关注地理热点、学习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就密切结合起来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高考成绩的提高。总之,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总结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高中地理教师期末总结如下,快随我一起来了解下。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总结   20XX年下学期我担任了xxx学校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   一、主动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走访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学者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教室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教室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角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培养优良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教室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参考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教室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4、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1   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由于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治学不严谨之嫌。如对课堂上听讲不认真或表现反常的学生,有时没有及时谈心交流;对没有交作业或作业做得不认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袭的学生,不是每次都过问,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进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3个班的地理课。教学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由于升中考时不考地理,学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把地理自作是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不重视。导致学习在课堂上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因此在学期初始阶段,反复多次,从高中为会考、高中综合科等方面,教育学生转变观念,学好所有科目,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如何学好地理,提出高中地理学习的要求。应该说,通过说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由于高中地理,尤其是高二第一学期内容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教材较初中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会将课本、教学大纲,会考说明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如“赤潮”,油轮泄漏,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震(近一、二年)事件等;结合往届学生某些知识点掌握的难易程度或易出现的错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把握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冷铎,暖铎的形成。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购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海洋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第四,精心编写单元练习,力求每一份单元练习能覆盖该单元的全部重点内容,有较大份量的读图分析题,亦增加一些反映当前的科技,经济,环境动态的题目。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全部收回批改。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习,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习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近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习中适当让学生练习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   另外,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八科的学习,加之部分科任实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地理,即使是单元练习,也有不少学生抄袭,以应付捡查。但这又不是一个学科的老师能解决的。当然,亦难的找到时间辅导学生,晚修时间根本无学生看地理书。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好的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为使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我将继续努力工作。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3   为了总结教学经验,使今后的教学更有进步,现将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纲教学,明确复习方向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 间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初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四、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五、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六、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4   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自然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地理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从而达到学习地理、应用地理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思想是在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地理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学生在学习了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地理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地理知识探索有效途径。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地理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示、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地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地理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讲难题时,我常常会让学生上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大家去理解,去判断谁是对的,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乐与表达并与大家辩论。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地理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地理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地理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高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习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地理学习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地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地理学习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地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我认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地理,乐于学习地理,才是重要的。 高中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13、14班)的地理课。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赤潮”,油轮泄漏,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震事件等,结合晋江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评讲练习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习,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习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近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习中适当让学生练习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四、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与感悟   在这学期的地理教学中,我不断反思,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感悟。   1、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2、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3、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课堂时间比较紧,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时好时坏,尤其是学困生,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

高中地理分析题水质变清的原因?

生活污水排放,不合理的用水,大量喷洒农药化肥。。。。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static/uploads/yc/zongjie/img021.jpg"width="484"height="300"/>#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篇1#新年伊始,一学期的工作即将圆满结束。学期初,承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作为一位本学期刚来的聘用教师的我在对校情完全陌生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去作带教工作深感责任重大,甚有几分惭愧。我回顾本学期来的带教工作应是遗憾与收获并存。带教双赢,使我得到的是更多的收获。在工作中,我和王老师共健师德,共同探讨教材教法,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教学,及时向领导和同事请教,我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活动与形式据校情我们以听课、评课为主,每两周一次听、评课,用示范课、公开课、随机听课的形式互听互评,听课评课时请相关领导和老师作指导,作好笔记,重作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另外,利用好网络资源,共同学习新课标,利用网络的教学实录与自身作比,找差距,促改进。公开课尽量用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促进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二、新教师成长分析自我认为是极富悟性和灵性的人,工作中具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特点。以我个人庸见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1、师德健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心学生、团结同事等品行表现出色,这块作为党员的王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2、教态稳健走向成熟一学期以来的结识,我由一个娇柔、可爱的学生形象正在向一个成熟、稳健的资深教师看齐。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天空对于初步教坛的我来说过于陌生,因此,学期初课堂表现给人以不知所措的感觉,通过几堂公开课的历练,我自信了,举止文雅,口齿清楚,文语滔滔不绝,学生的反应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一般到“爱上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3、课堂操控能力的全面提高初为人师的我,处处以自身的标准和要求去衡量学生,因此,教学中常遇尴尬局面,原因在于高估了学生的成绩,“因材施教,因生定法”是我需要学习的课堂教学理念,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应重基础教学,加以适当的知识拓展教学,那我们就必须要从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入手,利用好校本,适应学生,落实教学。在与学生的磨合中我悟到了独解。十月份,《多变的天气》这节示范课的教学是成功的:重难点突出,学生体验突出,课堂教学时间把握的恰到好处。这节课可以明显地看出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4、落实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源于平时知识点的是否落实,这一点我从茫然中很快就找到了一条明径,“与生共处,眼见为实”是我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良方,学生作业没完成我陪,学生迟到、早退我问,学生不会做我教,学生有难处我爱,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现在工作来看,我认为逐渐走出了新教师的窘境,“没有,只有更好”,为了追求更好,我们还要不懈地努力,在掌握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去备好教材,备好新课标,备好学生,巧设教案,巧制课件,巧用教法共同向更高的教学技能迈进。#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篇2#转眼又一个学期又将结束,蓦然回首,忧喜参半。本学期教研工作,根据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组织各项地理教研活动,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地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研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教研工作,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如下:一、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本学科组教师一起认真研读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教师们真正学到了相关知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行心灵的洗礼,同时,经过深入的学习,深刻感受教育的真谛。并及时写出内心的感受和心得,积极撰写教育论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用坚实的理论基础武装自己。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打造优质高效课堂1.根据学校教导处安排,继续推行听评课活动,加强本学科组各位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学习。明确教材如何处理,哪些内容需要拓展延伸,哪些内容需要重点突破,哪个知识点需要什么教学方法等等,解决教师对教材使用中的困惑。通过听评课及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是每一位教师对教材每一章、每一节都进行了分析,使教师之间更好的学习和交流其他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等。然后结合教学实际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开展听评课活动,使本组各位老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重视积累和学习,厚积而薄发,重视外出培训和二级培训。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手段努力提高本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向精品课堂推进。通过听课对其他骨干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把闪光点进行消化吸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同时就发现的一些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加强期中期末前的复习研讨交流工作,尤其是八年级复习交流工作。一是通过教研活动进一步明确了一轮复习的要求,要注重基础知识,要在读图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要系统性地掌握相关内容,要抓住主干知识,要总结题型及解题方法,选题训练要精讲精练。二是进一步研究近几年的会考方向,把握重点,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通过小课题研究,让本学科组每位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教学心得,提升认识,互相交流。4.利用教研云平台作用,加强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网络教研和交流。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才宝内容,使广大教师提高了网络教研和学习的能力。同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是课堂教学效率得打大大提高。根据学校教学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实自己的课堂,为高效优质课堂而不断努力!5.加强集体备课研讨。根据学校教研工作计划,本学科组积极进行集体备课活动,通过热烈讨论,充分交流,使备课更趋科学合理、高效实用。为高效课堂、绿色课堂打好坚实基础。总之,通过本学科组各成员的共同努力,学科组各成员在业务水平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教学成绩保持良好态势,在全区一模及地理会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篇3#地理教研组是一个小科组,一学期以来,作为科组和其中的每一位教师,虽无可歌可颂的业绩,但四位年轻人的工作是尽心尽责的,一丝不苟的,任劳任怨的,当然也是默默无闻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理教师难得在各种评优评先活动中榜上有名。可以这样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承受着一种另类的“寂寞”。但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更没有对别人获得的荣誉表现出丝毫的嫉妒。我们始终以一种平常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我们为培养合格地公民而工作。回顾即将结束的这一学期,地理科组主要做了如下六方面的工作:一.开好第一次科组会:本学期伊始,科组主持召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科组会,认真学习讨论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本科组的实际提出科组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使老师们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职责。二.配合学校和教导处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月”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按照学校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科组老师开展互相的听课、评课和说课活动,通过此项活动,浓厚了科组的教研氛围,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常规教学行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开展课外活动:在学校举办第四届科技节活动期间,本科组在初一、初二、高一三个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优秀地理小论文和优秀环保宣传漫画的评比活动,分别评选出优秀小论文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四篇和优秀环保宣传漫画一等奖两幅、二等奖两幅、三等奖三幅,另外还组织了题为“欢迎你到地球村”的地理游园活动,参加学生踊跃,兴趣盎然。四.加强校外交流,开拓视野:本学期多次组织科组老师参加由市、区教研室主办的各类教学专题讲座和市内兄弟学校举行的各种教学示范课、研讨课和教学开放日等教研活动,另外还与政治科组共同组织赴广西桂林师范大学附中的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比照出我们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五.组织科组老师参加国家和市、区教研室举办的优秀地理录象课和多媒体地理课件的评比活动:李钟文老师的《黄河》录象课获得宝安区一等奖,其同名的多媒体地理课件获得全国评比二等奖、深圳市三等奖、宝安区一等奖;张洪盛老师的《北方地区》和李吉雄老师的《水循环》、《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多媒体课件也获得深圳市三等奖。六.协同教导处和高一年级组做好今年高一地理的毕业会考工作:今年我校高一地理会考首次获准由学校自行组织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新的考验。受教导处委托,我们严格按照省教厅下发的《地理科会考纲要》的要求严密、科学地命好试题。为了使会考考试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科组协同教导处和级组共同制订了《做好高一地理会考工作的安排》,从组织命题、考试、评卷到成绩统计,整个程序严格按照省、市、区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圆满完成地理会考的组织工作。本学期地理科组应该说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与郑校长提出的“小科组也应该有大作为”的工作要求对比起来,我们的工作显然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科组的教研气氛仍不够浓厚,教学改革的步伐不够大,科组建设仍有待加强。#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篇4#一、教学方面重新来到高一年段教学,让我有了想要突破以往模式的`欲望。第一年是懵懵懂懂的,不知所措的,那么经历了两年教学和一次会考后,我会有什么不同了?我自信了,想改变,想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想知道不同教学的操作方式和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为了改善教法,我积极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成果和多年的经验,从课堂的把握,语速、时间的安排,作业布置,批改到平时的抽查,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力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时刻反省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善方法,如:上课时,语言不够精炼,话过多,容易导致听力疲劳,也容易听力混淆,所以我应注意语言尽量简练不过多重复,不过多解释。学生不会太笨,只要有看书没什么大问题。重点集中在课堂的前半段时间,而把次要的知识点放后面,还可以穿插些幽默的片段和基础练习。这些其实以前就有经常提,但总以为课程内容较多,没多少时间剩余。而事实上,讲多讲少其实没多大差别,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吸收的就那么多,讲多了也没用,还不如把重点讲清了,其他的略讲,或练习时再讲。语速放快,简练,清楚了就可以了,也不用担心剩太多时间,可多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学得轻松,他们才愿意学,这才是最重要的。作业布置方面,题量不要太多,应适量删减,留时间给预习作业。抽查方面,可利用每节课前十分钟小测。利用本身的自习,在走动时,主动给学生解答疑问,提点方法等。如果要使教学更加行之有效,除了教学有度外,教师课外也需要做许多工作,如整合习题,提纲,,材料,课件等等,回归到最原始的一句话就是:勤能补拙。二、自身学习方面工作之余,我也没放松个人的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学习,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不断的阅读教育教学著作。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通过网络学习,培训交流等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收获颇多,让我倍感欣慰;但看到结果,差距仍然存在,又颇感路途漫漫,其修远兮。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需要努力,希望下学期会有更大的进步。#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篇5#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本学期我担任了七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由于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治学不严谨之嫌。如对课堂上听讲不认真或表现反常的学生,有时没有及时谈心交流;对没有交作业或作业做得不认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袭的学生,不是每次都过问,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注意改进的问题。##

急求高中地理、历史、政治复习总提纲【可加图】

德国发动机韩国首都各界看法个个都很给大家都感到孤独的高端峰会的广泛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有几本书啊

3+6=9本 3本必修: 必修1自然地理; 必修2人文地理; 必修3区域地理 6本选修: 选修1宇宙与地球 选修2海洋地理 选修3旅游地理 选修4城乡规划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环境保护 不过肯定不用全学完的.

高中地理:河谷农业和绿洲农业都是灌溉农业吗?(这里的灌溉是什么意思)

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的温度和土壤的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求助

题目太大,太难答了!对照着课标条款,再去剖析吧.

高中地理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

区位因素分析,经纬度与地形剖面图结合,气候、纬度、地形……对一个地区的影响…………很多了。但是高考还是要看你的综合能力,然后多看看书,看看图,出去走走,看看纪录片比如地球脉动……大堡礁……动物世界也可以,多掌握课外阅读量对你没坏处…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答案

高中地理日本的知识点

日本是一个岛国,主要由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和北海道构成。其中本州岛是日本大城市的聚集地,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从南到北分别有中国地区、关西地区、近畿地区、关东地区、东北地区等划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日本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日本的知识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_东_部、_太平洋_洋西北部的岛国,东临_太平洋_洋,西临日本海。 2.领土组成:由_本洲、_北海道_、_四国_、_九洲_等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小岛组成。 领土评价: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_曲折_,多优良_港湾_,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3.地形特点:以__山地、丘陵_为主,_平原_面积狭小,多分布在_沿海_。 4.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日本象征,是活火山。) 日本位于_环太平洋_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_亚欧_板块和_太平洋_板块之间,地壳活跃。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 经济特点:加工贸易经济(进口原料—加工—出口工业产品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2.日本经济与世界联系密切(眼光瞄准海外市场)的原因: 优势:便利的海运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 劣势: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赖十分严重。 3.工业分布特点:集中在_太平洋_沿岸和_濑户内海_沿岸。 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最主要原因: 4.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按自东向西的顺序:京滨工业区(首都东京和横滨),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大阪和神户),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 文化 (会举例说明)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西方气息。 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模板及解题技巧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 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高中地理日本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区域地理东亚的知识点 ★ 高中地理亚洲知识点复习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2020高中地理重要基础知识点归纳 ★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整理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 。 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3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和学习策略

l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D%C5%B5%D7%B0%E5%CC%DB&sr=&z=&cl=3&f=8&tn=baidu&wd=%B8%DF%D6%D0%B5%D8%C0%ED%D6%AA%CA%B6%B5%E3&ct=0

高中地理总知识点

看看我lax的回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6960947.html?oldq=1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精选)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影响气温的因素 a.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b.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c.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d.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e.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f.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g.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3、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②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③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④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⑤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4、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①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②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5、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 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②降水少。③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7、海洋性气候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②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8、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9、风力的影响因素 a.气压梯度力大小; b.距高压中心远近; c.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d.植被多少; e.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利润。[记忆]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社会效益[了解]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 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3、环境效益[理解+记忆] 读课本《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 业 3)信息联系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记忆]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记忆]凡世界区域的传统工业都可借鉴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中小型企业) B、调整工业布局 (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C、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和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D、优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这类型的城市或区域转型出路: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规律:(1)优化产业结构,(2)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理解记忆] 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记忆] 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 国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温州工业可以借鉴的地方:(1)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协作(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理解记忆]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 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 产品:研发费用高; (3) 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记忆]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旧金山东南部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航空港)。 (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美国国防部) 世界区域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环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 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滨洲—滨 南昆 七纵 京沪 京九 京哈 京广 焦枝—枝柳 宝成—成昆 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防治:[理解记忆]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必然性:[记忆] 1)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途径——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记忆]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3、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绿色食品市场应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会更广阔?:(1)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价格(3)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康观念、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是高中必修的一门课程,那么你知道高中自然地理部分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等高线地形图 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3.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6.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海洋资源 1.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2.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人最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1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 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 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例题分析: 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 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 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选择B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2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 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 文化 、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 教育 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 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 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3 知识要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难点解析一: 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 难点解析二: 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 报告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 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4 知识要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难点解析一: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 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难点解析三: 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5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 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 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整理 ★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20总结 ★ 高一地理上学期工作计划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3、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4、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5、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6、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7、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8、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和学习方法

仅供参考,祝你成功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 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  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  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 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为西, 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 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其他:  1)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  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必修一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那么为了大家方便学习知识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的 文章 ,供大家学习参考!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 秋分 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 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 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6、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7、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8、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9、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0、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1、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2、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3、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4、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15、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6、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7、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18、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19、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0、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1、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22、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23、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24、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2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26、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7、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8、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2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0、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1、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32、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是一定数量个人的综合,强调规模。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1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 措施 ,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 文化 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 教育 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 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3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关于人口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 高二地理人口和城市知识点 ★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 2020高中地理重要基础知识点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

202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202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欢迎查阅!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 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 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 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 秋分 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 其它 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 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 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高中地理怎么学有效果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 方法 ,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 记忆方法 。 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 总结 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 学习方法 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 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总结归类,知识迁移 地理知识很多,命题方式也很灵活,不像政治、历史一样很多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可以找到,地理的学习,说到底就是一个方法的学习,所以地理成绩的提高必然要求掌握方法与技巧。 错题的整理总结归类和知识的灵活迁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会总结归类就是要用好错题本,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搞清楚正确答案的合理性,整理完之后还要从头到尾经常看。 地理综合题的答案具有格式化、类型化的特点,又往往和课本知识紧密相连,所以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每个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区位条件或影响因素,并对照课本找准知识的对应点,以后凡是这类问题,就可运用这种模式“因题制宜”并结合具体的地理背景加以改动,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_等高距,大于等于(n+1)_ 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_ 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202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2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大全 ★ 2022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 2022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 2022高三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10篇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重点高中2022年学校工作计划10篇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2022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地理这门学科我们本身就不陌生,在初中就接触过,但是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而且杂乱。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地理相关内容推荐↓↓↓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 中国重要的地理概况 地理科普小知识大全 超详细地理学习技巧整理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0度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及解题技巧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 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城市(因素)(地域形态)(布局形式) (1)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2)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②交通环境污染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 措施 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①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3)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④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高中地理 教学 总结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 教学 方法 ,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 教育 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在每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主要 经验 和教训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学校给我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了我自信,给了我荣誉,我会全力以赴,努力工作,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2022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2022 ★ 初中地理中考知识点2022年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2022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 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五篇 ★ 2022优秀的地理教学工作总结五篇 ★ 2022教学主题的工作计划10篇 ★ 2022地理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 地理教师2022年度工作计划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学习要讲究 方法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③要避开低湿地区;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 文化 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 网络技术 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 种植 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 措施 :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①工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如混合农业,基塘农业,立体农业等。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3 1)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4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为西, 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 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三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2020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 2020高三地理教师总结 ★ 2020高考文综知识点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   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五、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四、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五、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高中地理专题知识点归纳

成功和失败仿佛是两个不同的音符,人生如戏,不努力就没有机会,努力进取就有希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专题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专题知识点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山西能源基地的机遇与挑战 1.能源资源的分类 补: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关系图 补:判断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技巧 一是根据定义: 只要能够循环利用,不断更新的能源就是可再生的 只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形成,而且用一点少一点的就是非可再生的 二是根据分类: 除矿物能源外,其他的都属可再生能源 2.山西能源基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非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 (2)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3)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重要性 3.地位——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二、资源开发条件 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大、分布广、煤种全、煤质优、开采好) ①储量丰富 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有煤田分布) ③煤种齐全(10大煤种) ④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⑤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含有煤层气) 补:山西主要的煤田和煤矿 (1)山西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2)主要的煤田有: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河东煤田,其中面积较大的是沁水煤田和河东煤田; (3)主要的煤矿有:大同、平朔、阳泉、西山、霍州、晋城等。 补:诗歌记忆煤田位置: 河东煤田黄河东,沁水煤田沁水中,霍西煤田霍州西,宁武煤田北大同。 2. 市场广阔 ①能源消费大国 ②对能源需求量继续增加 ③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3.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①邻近主要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输煤、输电距离较近 ②有众多铁路线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补:我国铁路的“三横五纵” 南北向(五纵):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三横):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①扩大开采规模 ②增加产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①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②发展炼焦业,向外输出焦炭 补:山西能否发展黄河水运? (1)黄河在山西段位于黄土高原,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运 (2)黄河水量不大,季节变化大,发展内河运输比较困难。 补:简图法记忆晋煤外运 补:输电和输煤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故两种方式长期并存。 四、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 1.改革初期 2.六五时期开始——产业结构调整 ①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由原料工业逐步代替采掘工业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补:比较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与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造成生态问题和大气污染问题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 方法 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①废水:沉淀净化 ②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煤泥→干燥再利用 ③废气:做好消烟除尘工作、营造防风林带 例:废弃物利用技术 补: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综合比较 高中地理专题知识点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河流 1.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河流————人类的摇篮。 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 现在大河的两岸多是人口稠密、城市稠密的地区。 (1)流域——整体性 流域又称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2)水系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它汇聚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 补:如何认识流域的整体性特征 二、河流开发的自然背景 1.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开发利用方式和方向 2.田纳西河流域概况 (1) 位置:位于美国东南部 (2) 流域范围: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全长1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 补:简图记忆田纳西河概况 3.自然背景 (1)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 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弊: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突出。 补:分析一条河流水力资源丰富与否的思路 一是看河流的水量大小;二是看河流落差的大小 (2)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3) 水系 优点: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②水量丰富;③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缺点:①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4)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补:田纳西河在国家航运体系中的地位 (1)田纳西河流域遍及7个州,航运能联系4个州; (2)田纳西河通过密西西比河联系全国大部分地区; (3)通过密西西比河进入墨西哥湾,可发展河海联运。 总之,田纳西河流域的各州可通过田纳西河联系全国其他地区,并且可通过田纳西河出入美国的东南部。 补:如何分析影响河流内河航运的因素:水量;水量变化;经济发达程度 水量越大,水量变化越小,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内河航运越发达。 补:流域的自然背景与利用方式、开发方向的关系 三、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经济活动: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盛产棉花、马铃薯、蔬菜。 影响: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整个流域山青水秀,森林繁茂。 2.19世纪后期 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始对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补:流域19世纪后期的开发及其后果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构想 流域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田纳西河的开发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TVA) 2.流域综合开发的 措施 (1)防洪: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 (2)航运:通航里程长;联系范围广;经济效益高 (3)发电 类型:水电、火电、核电 影响: ①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②促进流域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炼铝、化学工业),两岸形成“工业走廊” 补:建水坝对航运的作用 补:水电、火电、核电的分布 ①水电站的建设条件是落差大的河段,因此水电站大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②火电和核电因为需要大量的生产用水和冷却用水,大多分布在水库附近、水源充足的地区。 ③核电的适应性强,又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用电量大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 (4)提高水质 (5)旅游: (6)土地利用: 建立保护区,调整农林牧,稳定河湖线,恢复采矿区。 补:误区 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与我国长江流域相似,误以为气候特征也相似。 气候类型: 田纳西河——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我国长江流域——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 田纳西河——冬、夏季气温都较低,降水夏秋季少 我国长江流域——雨热同期 2.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棉花的生长。 棉花:喜温、好光、生长期长。高温多雨的气候会使病虫害增多,容易烂棉桃。 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地大多具有光照充足、气候干旱、水源丰富的特点,如中亚、埃及、我国的新疆等地。 田纳西河夏秋季降水较少,正利于棉花后期的生长和成熟,而田纳西河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所以成为美国的棉花带。 3.梯级开发是所有河流开发治理的核心。 梯级开发是一种常用的开发河流水力资源的方式。 田纳西河、珠江红水河河段、黄河上游河段(刘家峡一带)都完成了梯级开发,而长江三峡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完成的是一级开发。 高中地理专题知识点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 种植 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 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社会、经济条件: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吉林省北部地区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三、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高中地理专题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2020高中地理重要基础知识点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貌整理归纳 ★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u2002u2002u2002u2002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u2002u2002u2002   一、区域的含义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u2002u2002u2002u2002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u2002u2002u2002u2002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u2002u2002u2002u2002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u2002u2002u2002u2002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u2002u2002u2002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u2002u2002u2002u2002   异:u2002u2002u2002u2002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u2002u2002u2002u2002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u2002u2002u2002u2002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u2002u2002u2002u2002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u2002u2002u2002u2002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u2002u2002u2002u2002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u2002u2002u2002u2002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u2002u2002u2002u2002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u2002   向左转|向右转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u2002u2002u2002u2002   1。地理信息技术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u2002u2002u2002u2002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u2002u2002u2002u2002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u2002u2002u2002u2002   2。遥感(RS)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u2002u2002u2002u2002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u2002u2002u2002u2002   3。全球定位系统(GPS)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u2002u2002u2002u2002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u2002u2002u2002u2002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u2002u2002u2002u2002   4。地理信息系统(GIS)u2002u2002u2002u2002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u2002u2002u2002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u2002u2002u2002u2002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 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 措施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 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 种植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 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 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②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③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   高中地理相比起初中地理难度系数有所增加,那么高中地理知识点又应该怎么总结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锦囊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锦囊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 0,南北纬 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 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 1°/日。   锦囊三: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 (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锦囊四: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技巧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如果其最大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锦囊五:判读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锦囊六: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锦囊七: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四大技巧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锦囊八:何谓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   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锦囊九: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2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3   一、自然资源   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4   1、水循环: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   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   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   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之:农业区位分析   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5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区   1、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6   冰蚀湖   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掘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中国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就是冰蚀湖。典型的冰蚀湖泊有巴松湖、那木拉错、嘎隆拉冰蚀湖等。北美五大湖成因也出于此。   冰碛湖   指冰川消退时,冰碛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碛物阻塞河床、冰川谷潴水而成的湖泊。其形状多种多样,多分布在大陆冰川作用地区,也出现在遭受冰川作用过的山地。如中国西藏的帕桑错、布托青错、新疆的喀拉斯湖、腾格达峰北坡的天池等。 ;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1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2 1.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2.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3.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4.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5.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6.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7.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8.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9.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 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10.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11.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12.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13.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3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 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4 交通线点的区位选择: 1、铁路线(京九线)的区位分析: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5.建设京九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2、公路选线一般 方法 :1.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路段;2.山区路线受地形影响最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成"之"字形;3.平原地区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4.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3、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要大一些,2.港口腹地是重要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是港口兴衰的基础;3.城市依托:城市与港口是相互依托的。 4、汽车站的区位要求:1.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平坦开阔的地形;2.既保证城市与交通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3.要与内干道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应布置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方便换乘和集散。 5、航空港的区位要求:1.地面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与飞机起飞净空条件;2.机场有适当坡度,地势高,保证排水和散雾;3.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4.跑道依盛行风向修建(迎风起降);5.机场占地面积大,噪音大,应处理好机场与城区的关系,并与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6、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1.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2.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3.属典型的混合交通;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7、城市交通环境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解决 措施 :1.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2.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3.发展城市公共交通;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5.错开上下班时间,避开交通高峰。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5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2020高中地理重要基础知识点归纳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 教育 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 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4.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2)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1) 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2) 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4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变质岩(变质作用)。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3.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5.气压带和风带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 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见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5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 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 秋分 ,秋分到 冬至 ,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 春分 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 ★ 2017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地理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临近高考的同学们该如何复习地理,考试时注意事项有哪些,该怎么复习地理。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u2002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u2002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u2002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u2002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u2002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u2002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u2002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u2002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u2002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u2002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u2002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u2002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u2002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u2002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u2002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u2002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u2002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u2002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u2002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u2002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u2002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u2002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u2002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u2002   ③地形平坦开阔;u2002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u2002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u2002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u2002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u2002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u2002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u2002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u2002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u2002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u2002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u2002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u2002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u2002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u200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拓展阅读:如何学好地理   第一条,用脑子看书,记下来。   第二条,用心看书,理解下来。   第三条,用精神看书,融入自己的意识中。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2、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3、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5、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6、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7、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8、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9、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10、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11、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12、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13、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14、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15、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6、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17、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18、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19、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20、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21、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22、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23、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24、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2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26、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7、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28、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2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30、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31、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32、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有哪些必备的知识点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像地理这样的学科主要以记忆为主,大家在平时备考的时候应该多多整理总结地理知识点,下面我为大家提供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知识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补充: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4、生物资源的利用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一直是大部分同学们头痛的学科,那我们该如何学好地理,地理该如何复习,复习时该注意哪些地方。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地理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幸福。有了知识,你就可以区别真理和谬误,可以分清高尚与渺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1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2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拓展: 地理提分攻略 1、根据高考地理题型整理归纳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以往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发现,很多情况下,重要知识点都会通过固有的题型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根据高考地理题型的不同,整理归纳重要知识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高考地理出现最多的就是关于分布规律的知识点,其展现的题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位置,或是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的综合应用,或是利用洋流的分布规律来解答地理问题等。这些都需要考生认真分析题型,仔细归纳总结知识点。 2、需要结合一些社会问题来分析解答 高考地理综合主观题所占分值较重,且一般一道题里所涉及的知识点众多,需要考生完全调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顺利解答。尤其是,高考出题者最喜欢结合当下聚焦的社会问题来出题,一是考察考生对社会实时的关注,二是真正的让考生将理论知识与 社会实践 结合运用。 因此,考生在紧张的备考阶段,还需要抽一定的时间了解一下当下社会问题,自己试着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出题者,会出一些什么样的题目,自己再试着解答。说不定在高考考场上真的会出现与你想法不谋而合的题了。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20个高中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求高中地理知识点框架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系统知识复习已经归纳的

自己归纳,记得最清楚。

高中地理教学中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课前准备与要求 试卷讲评课要避免两种做法:一是从头到尾逐题讲解,没有重点;二是对、抄答案,就题论题,浅尝辄止。要做到有的放矢,把试卷讲深讲透,首先必须广泛收集试卷信息,仔细分析答题情况。因此,讲评课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1、数据统计。 为了做到对成绩、对学生、对试卷心中有数,我们构建了《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分析表》。每次月考、模考后都要要求教师做好烦琐而准确的统计工作。除了要统计整套试卷的平均分,班级的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之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及每一知识板块,往往要具体到36分、33分、30分、27分及27分以下的不同得分情况的统计。 2、分析比较 分析即教师根据每题出现的典型错误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归纳造成学生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审题意识,或知识积累,或语言表达,等等)以明确学生在各个板块复习中的总体优势和劣势。比较是为了充分利用试卷的检测功能,发现教学中的进步和薄弱环节,发现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比较可以是同类班级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本次考试与近几次考试情况的纵向比较;可以将同一试卷中不同题型、不同板块的得分情况作比较分析;还可以从优等生与后进生进行比较,找出优等生之所以优秀,后进生之所以落后的原因。 3、确定重点。 数据统计及分析比较的根本目的,在于站在命题思想和备考策略的高度,对得分率低的试题认真查找失分原因,发现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并确定讲评的知识重点和板块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知识的讲评,一般要达到以下目的:(1)认知试卷。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试卷的整体结构、基础题型以及测试要达到的目标和已经达成的目标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2)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各种错误的同时,对错误率高达50%以上的试题要重锤敲打,重点讲透,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3)提要钩玄。教师对每一道题涉及的知识考点应有一个基本方法的归纳。如对大、小阅读题(自然科学类文章、文言文、文学作品)文本的整体把握,不同的文本类型应有不同的基本方法的指导;对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不同类型或不同文体的作文命题,也应有不同的基本审题方法或构思方法的指引。 二、讲评遵循的原则 1、及时性:趁热打铁。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喜欢把眼睛盯在分数上,不重反思,太过功利。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试卷讲评和结果反馈相对滞后。学生做完一份语文呢模拟试卷需要两个半小时,经理从识记、理解到鉴赏、评价、表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效如何非常重视,这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教学中,由于我们备课任务繁重、批改试卷难度大,往往把试卷发放和讲评工作搁置太久;此时,学生做题目是产生的思维火花已经消失,能够刺激他们思维的只剩下分数。因此,及时将考试结果和答案反馈给学生,是取得良好讲评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针对性:选题典型。 一份试卷中总有一些错误率高、迷惑性大的试题,还有一些能体现本阶段专题教学重点的试题。教师应选择这些试题作为讲评的重点,而不应面面俱到。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教师对某道题或某个板块试题的常见干扰陷阱设置讲清、讲明,以增强学生敏锐的识别意识;对某道或某个板块能体现本阶段教学内容的试题,应讲好其基本解题思路、答题策略,最好采用专题式讲评模式。 3、拓展性:融会贯通。 试卷讲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个重新整理知识的过程。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借题发挥,类比延伸,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清相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讲成语运用,讲语病辨析,讲语言连贯等,应将相关考点的思维方法适当归类,力争讲活一题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互动性:再现情境。 试卷虽然相同,但学生分数高低不一,答题思路方法也各有差异,知识缺陷和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讲评试卷时可安排几道题由学生讲述答题思路,还原考试情境,甚至让他们提问、质疑,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讲评更贴近学生心理。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教师会发现学生得了分的题目未必是因为知识学得扎实,有时属于歪打正着。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5、激励性:增强信心。 充分发挥试卷讲评课的激励性功能是讲评课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动机常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分数,取得好成绩后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但是,每次分数下来,总是几人欢乐几人愁。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情绪高涨,喜悦;成绩差的则情绪低落,甚至自卑、自弃。因此,每次考试成绩下来,笔者总是会强调,语文学习没有常胜将军,一马当先不必沾沾自喜,马失前蹄不必妄自菲薄,语文学习关键在于细、实、慢、活,坚持不懈。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 怎样分析人口增长情况及解决措施? 【基本思路】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迁移率等之间的关系,少年、青壮年、老年人所占的比例。【答题要点】(一)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1.后果(1)人口压力过大,粮食、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2)社会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教育难度大;社会治安问题严重;(3)影响经济发展2.措施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发展教育,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1.后果:(1)劳动力、国防兵力不足;(2)社会养老负担加重;(3)老年人问题突出;(4)影响区域经济发展2.措施:(1)鼓励生育;(2)适当移民;(3)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典型案例】发展中同家、我国农村中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问题。我国某些城市中子女与保姆争夺财产问题。2. 怎样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基本思路】 原因应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后果应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考虑。【答题要点】(一)、原因:1.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环境有很大差别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地形。 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变革(政治中的改变)、战争5.环境移民: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二)、影响:1.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紧张的压力,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2.对迁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增添了地区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的是易带来环境卫生问题、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典型案例】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带来的后果3. 怎样分析某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基本思路】影响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政治)等方面分析。【答题要点】1.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2)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纬度沿海地区。(3)河流:供水、运输、防卫、旅游;(4)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对某一个具体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兴起的最主要条件。(如株洲为交通)【典型案例】武汉、重庆、上海等沿河、沿海城市,石家庄、怀化、株州等铁路城市,大庆等矿业城市,拉萨等宗教城市。4. 怎样分析一个城市内功能区的布局?【基本思路】从三个主要功能区的经济、环境要求考虑,商业区主要考虑经济(地租水平),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和经济,住宅区要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答题要点】商业区: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郊区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一般占地最少。工业区:(1)向郊区迁移。原因: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的两侧。原因: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住宅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分高级(主导因素环境)和低级。与工业区、铁路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往往有绿化带隔开。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地最多。【典型案例】分析某个城市内工业向外搬迁的原因,分析某个城市内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否的原因。“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风);最小风频的风的上风向“水”:水质要求高的企业放在上游;对水产生污染的企业放在下游卫生防护带: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通常布有卫生防护带。(要考虑到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5. 怎样分析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基本思路】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过程;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城市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答题要点】1. 衡量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断:市中心人口密度发生变化)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起步早(晚);目前发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4.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中期:A.问题:加速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B.解决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后期A.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落。B.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中心衰落区。【典型案例】1.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6.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基本思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1.自然条件:气候(热量、气温日较差、光照、降水量、水热配合);地形(平原,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利于多种经营);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资金。3. 典型例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乳畜业(市场);立体农业(地形);花基鱼塘(市场)【典型案例】 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发展条件分析。7. 怎样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三个内涵,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途径,环境问题的表现【答题要点】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点(1)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原始社会(依赖和崇拜自然);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出现科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征服自然,对环境破坏力大);信息社会(追求人地协调)(2)三个原则和三个内涵: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物种之间、国家之间);持续性原则(“度”);共同性原则(共同参与,国际合作)。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庞大人口基数(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4)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5)环境问题表现:生态破坏(农村、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城市、发达国家)(6)产生的原因:索取物质和能量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2. 中国某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的原因及其措施(1)原因: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而现在农村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农民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2)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素质;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技术或资金密集型农业;加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3. 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 思路:原因应从污染源方面考虑,措施应针对原因进行,要从行政措施、公民行为、技术措施三方面考虑。2. 主要原因:(1)工农业发达,生产排放量大。(2)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废弃物没有达标排放。(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4)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自净能力差。3. 解决:(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3)大力发展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量。(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5)针对不同污染具体采用不同措施。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1)思路:问题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决措施主要从改变观念、政策导向、降耗减污等方面考虑。从解决措施可反推其原因。(2)措施:A.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B.建立相关法律,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限制投入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的投资。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D.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E.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F.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南方山区、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移民区等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业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治理措施分析;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层,如何解决?外国商人说“把GDP留给中国,把利润带走”。8.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基本思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答题要点】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与否、水源是否充足、气候、能源、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匹配状况2.社会条件: 交通状况(海运、内河航运、铁路线)、工农业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和工资水平、政策、工业协作条件。分析时一定要突出该工业地区最主要的区位条件。【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工业区、我国宝钢等工业的分布条件。9.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项 目 内 容集聚有利方面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集聚带来的问题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10. 怎样分析老工业区兴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调整措施?【基本思路】兴起主要考虑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条件;衰落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发展的冲击、环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调整措施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答题要点】1.兴起的条件: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辽中南: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水源不足;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2. 衰落原因:(1)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产品的地位下降。(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随着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原有优势资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5)环境污染严重3. 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发展科技,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繁荣经济,(5)优化环境【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区,某些资源型城市。11. 怎样分析两类新工业区兴起的条件?【基本思路】 新工业区主要有两类: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答题要点】1.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A共同条件:(1)科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 (2)交通高度发达(3)环境优美。B共同特点:(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3)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2.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共同条件:(1)大批廉价劳动力,(2)政策,(3)经济开放共同特点:(1)生产高度专业化(2)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资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为主(4)以轻工业为主(5)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包工【典型案例】前者:美“硅谷”、日硅岛、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后者如意大利的萨索罗、我国温州等。12. 怎样分析交通线建设的区位条件的意义?【基本思路】 突出对交通网本身,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考虑。经济因素往往是决定因素【答题要点】1.合理布局交通网:(1)缓解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2)活跃整个路网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1)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扩大交流的范围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3.科学技术是保证。(在这里会分析我国一些新建铁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4.社会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巩固同防,建设边疆等。【典型案例】 京九铁路建设、西南地区铁路(南昆、青藏)建设、江苏苏北地区铁路、沿江铁路建设的意义分析。13. 怎样分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意义?【基本思路】 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答题要点】1、对输出地区的有利意义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3)促进综合利用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利之处:可能会造成输出地区的生态破坏。2、对输入地区的意义:(1)提供较丰富的资源,缓解该资源供应紧张的压力(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输入区的生态环境【典型案例】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的意义。14. 怎样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基本思路】 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答题要点】(1)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和生产量(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 (3)加快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4)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费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来源渠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6)提供公民的节能意识【典型案例】 解决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措施。15. 怎样分析产业转移及影响?【基本思路】主要从产业转移的类型和对移出地区、移入地区的影响分析【答题要点】1、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2、移入地区的优势:劳动力便宜、地价便宜、政策优惠、市场广阔、资源丰富。3、影响:(1)对移出地区:利于集中国内生产要素发展新的主导产业;能一直处于高附加值的开发和营销环节;环境得到改善。不利的是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失业人口。(2)对移入地区:利于加快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不利的是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且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严重,易带来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我国沿海地区向内陆的产业转移;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16. 怎样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基本思路】主要从资源能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答题要点】1.开发条件:(1)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2)市场广阔;(3)交通条件好(距市场近)2.基地建设:(1)扩大资源开采量;(2)发展交通,提高资源外运能力;(3)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4)发展对该类资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业。3.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典型案例】我国某个地区矿产资源能源开发的问题,如晋煤、新疆天然气、川气等的开发。17. 怎样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 主要从开发的自然条件、综合开发的措施分析。【答题要点】(一)开发的自然条件:1.地形: 流速,影响水力和航行;2.气候:影响水量,水力资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资源。(二)开发内容:1.总体思路(1)山地(分水岭):保护植被生态、水量水质(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最集中):重点保护生态环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质(4)矿产资源:决定发展工业 2.开发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修大坝 梯级开发b.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三)水库修建利弊分析1.利同上,略2.弊:(1)淹没农田、聚落、文物古迹、风景名胜;(2)影响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化减少;(3)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4)库区水量增发增多,造成水资源损失;(5)库区水流减慢,泥沙淤积,减少库容;(6)下游水量减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减少,影响滩涂增长,鱼类生存环境。【典型案例】我国西部水电大开发,阿斯旺水坝利弊分析。18. 怎样分析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基本思路】从本地区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种植面积变化等方面考虑。【答题要点】1.本地区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2.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3.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发展花卉、乳畜、蔬菜等产值高的农业。4.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典型案例】 我国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地理

A不解释D中国东部根据风向应该选D

谁能提供高中地理知识总结,我的地理很差啊

你买本书呗

高中地理答题思路及技巧?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谁有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谢谢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地理听课评语

地理是一门比较靠近理科的文科,很多东西需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所以,面对一群文科思维的文科生,地理老师要使出浑身解数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听课评语,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不足: 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拓展阅读: 一、高中地理试卷评讲课几种典型误区 1、核对答案。 这种只核对答案而不进行评讲的形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综合题等根本无法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谈不上对评讲内容的巩固、强化,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2、逐题评讲。 一些教师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做流水账,这样讲一张试卷往往要花上两三课时才能评讲完。这样,既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收益甚微。 3、重点评讲。 对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不评讲,错误较多的试题采取重点评讲。这种做法虽比前两种好,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就题论题。学生的收获只会解一道题,不能旁通一类题,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暴露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一节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智力、非智力因素等诸方面),有的放矢地确定。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试卷讲评前对试卷的分析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学生答题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充分,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2. 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有些试卷讲评课学生收获不大,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评时不分轻重,面面俱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试卷评讲课变成了“讲座”,只注重知识的呈现,对试题的处理与平时的习题教学等同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能得到质的提高。 3. 学生主体参与不够,讲评不够深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好的,试卷讲评课教学也不例外。 三、备试卷评讲课的基本环节 1、订正试卷。 这一环节强调时间性,要在试卷的评讲前就要完成,要不然学生上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分组讨论,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可以找个自习的时间,把试卷的答案印发给学生,在试卷的评讲前让学生自主订正。 2、统计分数 表扬和批评在教学中可以起到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一开始就讲题目,要磨刀不误砍柴功。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用EXCEL软件进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统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算均分,再按照分数段进行统计,哪些人在哪个分数段内,最终找到受表扬和受批评的名单,但注意不公布每个学生的具体分数和在班上的排名。 3、统计错误率 (1)统计到题目:如2009年南通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每题的错误率是多少,找到错误率高的题目,这些也是学生存在问题的地方,我们教师就要在课前认真的备课和准备。 (2)统计到一类问题:如自然地理的错题有哪些,人文地理的错题有哪些,区域地理的错题有哪些,进行试卷的分类,知道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教学中才好进行补救。 (3)统计到人:这样讲题的时候才(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高中地理听课评语)能有的放矢,讲题中可以让做错的同学进行错误思路的回放,并进行迅速的纠错,这样才能及时的补救,最终事半功倍。 (4)统计到方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张试卷中,用同类的解题方法的题目有两个甚至是多个,教学中,我们可以分类进行讲解,比如那些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讲解;哪些可以用读图法讲解等进行方法的归类。 4、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错因分析:审题、运算、易错、易混淆、重难点 (2)、思路点拨:找出思考的切入口、关键字句 (3)、教学手段:巧妙提问、板演、讨论(注意设计问题的入手、问题的对象选取、问题的难易度等) (4)、疑难解决:(用判断式、辨析式、延伸式、拓展式、归纳式、巩固式等方法) (5)、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 5、变式练习 针对试卷错误多的习题准备些变式巩固习题,教学中我们讲的`习题不仅仅是试题的本身,而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教学才真正能实现减负增效。 6、印发表格,如《高中地理试卷评讲自纠自评表》和《课堂评价表》等 四、试卷评讲课的课堂实施步骤 经过以上6个步骤的认真备课,下边笔者以2009年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为例,浅谈一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评讲效果,减时增效,最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宣布考试基本情况。在讲评课开始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次测试的基本情况。即最高分是多少,优秀率为多少,及格率为多少,以及各分数段的人数,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提出表扬和批评,但不公布每个学生的具体分数和在班上的排名。 3、进行分组讨论,如5人一组,则分为5组,每组选出组长。 4、导入新课:分享成功、找出增长点自由朗读:在课前梳理的重点、易错点(约5分钟) 5、发自评表,分组进行讨论找出评讲的重难点,然后找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教师:针对每人的分析报告,分组讨论,找出个性的问题,将每小组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小组讨论、发自纠自评表,要求填写(约10分钟) (注:×××中学试卷评讲自纠自评表) 教师:每组小组长将小组内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一组:28(2)差异原因、29(2)日本英国工业扩散原因 二组:6岩石圈、29、11、13工业区域、27(1)、26审题、31B 三组:6岩石圈、9人口迁移、11工业区位、29工业发展比较 四组:2、6、9、12、13、22、27、28、19 地球运动、岩石圈、人口迁移、工业、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分析 五组:共性问题:9题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影响、10题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共同优势区位、13题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17农业科技水平高的地区 6、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师生探究并进行变式巩固 (1)共性问题分析:1、地理原理理解不深 学生1:排除法做, 学生2:首先确定是喀斯特地貌 学生3:先确定A,结合喀斯特地貌,以沉积岩为主 变式训练: 生4,选C,问这幅图中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2)共性问题分析2:基本概念不清晰 生5:定位这里是哪里?定位为非洲,确定甲、乙的植被,气候类型,然后再看答案 生6:首先是单一指标,植被类型的划分有过渡地带,边界是模糊的 生7:植被是虚的,排除。D有草原、荒漠,说明差异大 问:其他组有什么建议? 生8:既然图例是植被,说明找地图册、翻书,师:研究的区域相关概念 变式训练 生9:排除法分析,学生思维非常正确 (3)共性问题分析: 变式训练: 7、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方法点拨 (1)审题干:中心问题 (2)审材料:图片信息、方字信息。如第25题:读图名图例 (3)审设问:关健词(表现、结果等) 8、课堂默写,相互批改,及时巩固。 (1)为保证华北地区的供水安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的区位条件? (3)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 9、学案上完成我的新收获和填写课堂评价区: 五、试卷评讲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1、狠抓典型试题、总结发散和变化。试卷讲评前,教师应把试题逐一分析,并对试题进行恰当地分类,即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必须有所选择,遵循典型性原则。一是选择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二是选择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三是选择出错较多的题等来进行讲评。 2、讲评及时准确,分析错例及原因。测验是学生独立思考最好的实践。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方能奏效。 3、注重学生心理,分析思路和规律。试卷评讲课的教学过程中,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 总之,试卷评讲课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反馈和总结。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地理高中课堂效益,才能符合江苏省教育新政减负增效的要求,才能最终实现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 重庆的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技巧

  高中地理答题的模板有哪些?不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答题模板技巧”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技巧   答题模板有哪些   一、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 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以、、、为主;   2. 地势起伏状况;海拔;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5. 主要的地质灾害等;   二、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四、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取决于纬度、气候);   4.凌汛:有无(取决于冰期及流向—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蕴藏量(是否丰富);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五、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   4.空气密度;   六、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考试策略   1.拿到试卷,不要急于答题。先要按照要求填写好区县、学校、准考证号码、姓名等。先确定本场考试有几页试卷,有没有漏页、白页。考试铃声未响老师是不让答卷的,但你可以思考题目的答案,铃声一响立刻动笔。   2.做完选择题都要立即涂答题卡,且涂完后再检查一遍。切不可等做完整份试卷再涂卡,这样往往会因时间紧涂不完;不要用铅笔答题;但画图要用铅笔。   3.总览全卷,按顺序答卷,不要漏答考题。答题时先易后难,保证会的题目不丢分,稍难的题目尽量得分。遇到难题,要敢于舍弃,不可恋战。须知不可能每题必得,要敢于放弃,有失才有得。   4.审题要认真,答题要规范,检查要细致。   拓展阅读:高中学习时间和计划安排   日常学习时间安排   1、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5~6小时。   2、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上19:30-23:0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   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宜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统筹规划,但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例如:你数学定的是2个小时,但2小时过后任务还没有完成,建议你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复习科目。千万不要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4、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建议把安排设置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可以把知识点没有吃牢做错的题目放在错题本里面,做一个归纳,方便你们以后的查阅和复习。   5、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避免偏科现象。   6、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记住,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7、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死抠或置之不理,寻找老师为你解答吧!   8、每天晚饭前后和父母散散步,既锻炼了身体,呼吸了新鲜空气,又增进了沟通。   学习计划的制定   高中生每天要学的内容很多,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本来能学好的东西也学不好,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运用计划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磨炼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学习计划也应该因人而异,但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黄金时间来记忆:首先应该抓住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来安排记忆,提高效率。一般而言,早上6:00–7:00头脑清醒,记忆效果比较好,上午、下午都有课程安排学习比较紧张,中午休息30–50分钟可以缓解疲劳,以便下午有充沛的精力学习。而每天如果不能保证7–8小时睡眠,记忆效果也会降低。   尊重自己生物钟:由于生理条件和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人们的生活节律和最佳感觉也往往不尽相同。有的人的学习最佳时间在上午,有的人在下午,还有的同学感觉晚上学习效率最高。在了解了自己的最佳学习时段之后,按照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佳感觉时间去做,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要有时间限制:为了提效率,在制定计划时,要适当给自己“压力”,对每一科目的预习和复习要做到三限制:即限定时间、限定速度、限定准确率。这种目标明确,有压力的学习,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每学习完一部分时,都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会更充满信心地复习下去。   对照计划反省:计划一旦制定,就要雷打不动地完成,如有完不成的,也应立即在次日加倍补上。如:反省自己,当天的计划完成了没有,明天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果完成的好时可奖励自己一次;如果完成的不好时可惩罚自己一次。这样做,既有约束力又有可操作性,每天都会感到在进步。一段时间后,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计划做出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促进学习。   公开学习计划:少数高中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样的同学在制定学习计划后,最好向家长、老师或者同学宣布。这样做一方面会起到监督作用,也会起到一个强迫约束效果,当自己不能坚持时,马上就会想到:“是否别人会笑话自己意志薄弱”或者“太没出息了”,因此就能坚持到底,“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实行自己的计划”。   日常学习技巧   1.平时要自学   高一新生要主动、有计划地进行巩固、理解、拓展、领悟式的自学,学习内容和练习量因人而异。   2.形成概念网络   进入高中,概念学习、理解很重要,学生要联系概念产生的背景,通过正、反比较,掌握概念与概念的区别,并形成概念网络。   3.良好学习习惯不可少   a.准确运算。运用合理步骤,寻找简化的途径,提高运算的成功率。   b.课堂上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这是最重要的。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无论是听课还是解题,都要注意反思、检验。   c.不盲目做课外资料。及时归纳单元、章节,抓典型问题,不盲目使用课外资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辅导材料系统地训练。

高中地理高考答题技巧

你好,高中地理答题思路主要是这个: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  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1)流域广,支流多;  (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判定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十一、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望采纳,谢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地理复习资料txt

高中地理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简介:高中地理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方法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有一定难度。作为考生,除了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答题技巧也很重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 (1)直选法 直选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查识记性知识的试题而言的,这类高考地理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高考地理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虽然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少试卷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需用直选法来解答的选择题。 (2)图文转换法 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教材中的图表,认真分析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分析各种类型图的一般 方法 。对于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试着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记忆和理解,如转绘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某日全球各地昼长的分布图等。在答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高考地理答题效率。 (3)排除法 大多数同学在解答高考地理选择题时多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高考地理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二.文综选择题怎么蒙 1、在作答高考文综选择题时首先要掌握清楚出题人的出题意图,有些文综题型其实并没有考生想的那么复杂,出题人其实就是从一个最潜心的角度去出题的,反而是考生们把这道题想的过于复杂了,因此给自己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诸多困难,因此掌握出题人的出题意图对于文综选择题的作答十分必要。 2、文综选择题的第二个蒙题技巧和解题方法就是找到与材料想匹配的关键词,有些文综选择题其实在所给出的材料问题上就已经明确了答题方向和答案所在,因此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答文综选择题时看清所给材料的主要时间点和立场,然后再回到答案中找到相匹配的选项,就能轻易做出答案了。 3、文综选择题的每一个问题和正确答案都是有相应的依据可寻的,在作答文综考试任何一个科目的选择题时都要找到答案的依据,而不是凭空随意的作出选择。 三.地理选择题秒杀 高考地理选择题秒杀技巧-仔细审题 第一件事就是仔细审题,仔细审题是做选择题的关键,因为选择题的迷惑性比较大,其答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全盘皆错,所以仔细审题,对做选择题尤其的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的意思和要求。 高考地理选择题秒杀技巧-认真筛选 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所以需要认真分析,可以通过对现象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限定语,得出题干中的引申义,对地理特征,现象进行纵横对比,正反区分,明显现象发生的区域与时限。 高考地理选择题秒杀技巧-果断确定 在认真审题的前提下,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选择后不要轻易改动,如果经过一番考虑后,仍然不能确定正确答案,就选上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打上问号,等做完全部试题之后,在岁有疑问的地方重点检查,如果在检查的时候还不能有把握的确定正确选项时,记住一条,别动就选这一条,如果过分推敲,受心理暗示影响,反而会怀疑正确的选项。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相关 文章 : ★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满分 ★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 ★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选择题 ★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主观题 ★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常考内容 ★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图表题 ★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选择题答题 ★ 高中地理答题解题技巧方法 ★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2020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