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问题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法律逻辑学 用真值表分析问题

有一个人分不到,如果乙分不到则甲也分不到就有两个人了,所以乙一定分得到。由乙的话得出,如果丁分不到,则乙和甲至少有一个得不到,也跟只有一个人得不到有冲突,所以也不是丁。再看丁的话,如果丙分不到,则丁和乙里面也至少一个得不到。也冲突。不是乙不是丁不是丙,所以是甲得不到,代入题目符合题设

规范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

规范分析问题的问题,分析问题就客观性,这个确实主观性,客观性都要有的

分析问题的思路

分析问题的思路 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是要讲究思路的,只有找到问题得根源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计划,下面分享有关于分析问题的思路的相关内容,一起跟随我来看看吧。 分析问题的思路1 一、识别和选择问题 1、确定主题:决定和选择目标问题 2、问题细分:列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细分至可控制的问题 3、选择: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4、陈述问题:明确陈述问题的现状和目标重复 二、分析问题的根源 1、确定需要的数据并制定收集计划 2、收集相关数据 3、用图表表示数据 4、根据经验群举可能产生的原因 5、从图示数据中得出结论确定原因 三、制定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筛选解决方案,制定计划 1、制定行动计划 2、分析可能不符合的情况,并制定对应整改/纠正/预防措施 3、针对执行情况制定评估方案 五、实施解决方案( 应有明确的执行计划和负责人 ) 六、评估和标准化 1、评估结果,并与预期结果相比较 2、核查是否存在由解决方案引起的新问题 3、成功做法更新流程化,新的标准或设定文件化 分析问题的思路2 步骤一: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问题乍一看会觉得很简单,不就那么一回事嘛。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明确的。你可以试着问一下自己:问题只有一个还是多个?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问题吗? 另外,表明目标也是一种触及问题实质的方法。你想实现什么目标?想发现什么?有了明确目标,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清晰了。 在明确问题与目标的同时,还要尽量收集问题相关的信息,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不妨咨询问题相关的普通人或专家,查询网络资料、书本信息或其他参考。 步骤二:拆解分析问题。 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问题,其原因在于不会拆解问题。拆解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动手操作的小问题。拆解问题可以激发我们我们去思考问题,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一般一个复杂问题可以拆分为3-5个分支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直拆分下去),经过拆分得到一个个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举个例子,假如你想要提高阅读能力,你可以把提高阅读能力拆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提高阅读记忆”等,然后再拆分,比如把提高阅读速度拆分成“训练打开视幅、训练感知能力、减少回视、克服默读”等等。以此类推,在不断拆分的分支下面,问题会越来越聚焦,从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变成了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慢慢的你会发现“提高阅读能力”这个问题可能变成用“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来训练,以及用“提问阅读法、便签读书法、九宫格笔记法”来读书等具体实际的问题上。 步骤三: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明确问题、分数数据,以及拆解问题,我们就会得到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个时候,可以先进行小范围操作来检验成效。在落实方案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问题得以解决,那说明此方案合适且奏效。如若不然,就需要重新找寻其他替代方案,重新开始。

如何分析问题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在管理中,通常把实际状况与应有的要求标准之间的差异叫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问题分析法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是确定问题。是不是问题,要看实际状况与要求标准有无偏差;第二步是进一步的分析问题,即把问题分解为各个比较小的问题,区分出紧急、严重性或可能性等问题。然后制订研究这些问题的先后程序;第三步是说明什么是偏差、什么不是偏差、并提出问题;第四步是找出可能导致偏差的各种因素,如人员的减少、新换的设备、方法的改变等;第五步是从上述各因素中,最后肯定什么是产生偏差的真正原因,并经过检查核实。这里,遵循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阶段;第二步是明确问题阶段;第三步和第四步是提出假设阶段;第五步是检验假设阶段。

高代问题,也可能是多元统计分析问题,求解答过程

这个是高等代数里的题就是求行列式的值利用行列式=特征值的积来证明过程如下:

电子商务经济学与网络经济学的异同在哪里?各自研究和分析问题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在电子商务经济学的分

网络经济学是研究网络上的经济的学术。电子商务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的学术,只是把它用电脑来统计研究罢了

行政法案例分析问题,满意给分,急!

1.A市政府发布红头档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因为他针对特定的明确的对象(全市各级各部门),而且A市政府发布红头档是一个整体的决定,该决定涉及的行为虽然有时间段,但该决定的执行是通过一次性行为完成的。2.B、C市有关部门出台的档是抽象行政行为。虽然是不合法的。但是他没有针对具体的对象,并且能够反复适用。(对经销啤酒的外地商,一律不办委批证)3.不具有, B、C市有关部门出台的文件叫其他行政规范性行为,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但不是行政立法。他无权直接为相对方设置权利和义务。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4.不合法。主体不合法包括引用法律不合法。行为不合法。程序不合法没有交付当事人行政处罚决定书等。

管理学案例分析问题

案例分析包括: (一)选择案例类型案例也叫个案或实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象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技术调研工作中。人们往往把案例归纳为描述评价型与分析决策型两大类。描述评价型案例描述了解决某些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这样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其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以便从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而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介绍了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很显然,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上分析决策型案例在优于描述评价型案例。 (二)案例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个工作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员今后管理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快速阅读、做扎记、抓要点、列题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待各方面。 (三)案例分析的主要环节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2、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课堂发言,全班讨论; 4、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四)案例分析的要求 1、就是要对所指定的将供集体讨论的案例做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与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轻重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做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作为建议供集体讨论; 2、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有条理的口述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 3、在案例学习中还要做好学习记录; 4、对撰写案例的书面分析报告的看法与要求。 (五)案例分析的考核 1、具体考核标准要求答出分析案例时所用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案例提供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分析、解释和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过程的充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2、考核方式 (1)由本课程责任教师安排,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或提交书面报告,并记入平时成绩; (2)完成作业中的案例分析题,记入形成型考核成绩; (3)完成期末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记入终结型考核成绩。

管理学的案例分析问题(高分)

3.离职

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处理好什么的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主要需要处理好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 System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基本方法: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如何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系统性思维】就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的全局活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性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思维模式,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人们观察事物带来整体的观感。——定义: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全局观。——概述: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系统性思维的特征:——1、整体性——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贯穿于系统思维运动的始终,也体现在系统思维的成果之中。整体性是建立在整体与部分之辩证关系基础上的。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造成的。而整体也正是依据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实行对部分的支配;——2、结构性——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就是把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指导,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最优结构,进而获得最佳系统功能。 ——系统结构是与系统功能紧密相连的,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内部表征,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部表现。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问题是在于,与人相联系的系统其结构才决定其功能,表现为优化结构和非优化结构同功能的关系。优化结构就能产生最佳功能,非优化结构不能产生最佳功能,这是结构决定功能的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观点;——3、立体性——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型的立体思维。它以纵横交错的现代科学知识为思维参照系,使思维对象处于纵横交错的交叉点上。在思维的具体过程中,系统思维方式把思维客体作为系统整体来思考,既注意进行纵向比较,又注意进行横向比较;既注意了解思维对象与其他客体的横向联系,又能认识思维对象的纵向发展,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思维对象的规定性;——4、动态性——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生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都不是静态的,都与时间密切相关,并会随时间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及其分部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二是系统都具有开放的性质,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因此,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并不是讲系统没有什么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处在不断演化之中;——5、综合性——综合,本身是人的思维的一个方面,任何思维过程都包含着综合和综合的因素。然而,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并不等同于思维过程中的综合方面,它是比“机械的综合”、“线性的综合”更为高级的综合。——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涵:—— 一是任何系统整体都是这些或那些要素为特定目的而构成的综合体;—— 二是任何系统整体的研究,都必须对它的成分、层次、结构、功能、内外联系方式的立体网络作全面的综合的考察,才能从多侧面、多因果、多功能、多效益上把握系统整体。——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已经是非线性的综合,是从“部分相加等于整体”上升到“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综合,它对于分析由多因素、从变量、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的整体是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思维的方法:——1、整体法——整体法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2、结构法——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3、要素法——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4、功能法——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在建立系统的目标之前,为什么必须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结果

需求分析奠定了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基础。我们在建造软件系统这座大厦的时候,如果需求分析的基础不够坚实和牢固,那么往往会导致软件系统问题百出,甚至被马上丢弃。在建造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经常习惯地沿用一些不规范的方法,其后果便是产生一条鸿沟──开发者开发的与用户所想得到的软件存在着巨大的“期望差异”。 因此“需求”这个名词的定义不仅仅是从用户角度对系统外部行为的描述,以及从开发人员角度对系统内部特性的描述,其关键的一点是“需求”必须文档化。 需求的类型 软件需求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 除此之外,每个系统还有各种非功能需求。 业务需求(BusinessRequirement)表示组织或客户高层次的目标。业务需求通常来自项目投资人、购买产品的客户、实际用户的管理者、市场营销部门或产品策划部门。业务需求描述了组织为什么要开发一个系统,即组织希望达到的目标。使用前景和范围(vision and scope)文档来记录业务需求,这份文档有时也被称作项目轮廓图或市场需求(project charter 或 market requirement)文档。 用户需求(UserRequirement)描述的是用户的目标,或用户要求系统必须能完成的任务。用例、场景描述和事件响应表都是表达用户需求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用户需求描述了用户能使用系统来做些什么。 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规定开发人员必须在产品中实现的软件功能,用户利用这些功能来完成任务,满足业务需求。功能需求有时也被称作行为需求(behavioral requirement),因为习惯上总是用“应该”对其进行描述:“系统应该发送电子邮件来通知用户已接受其预定”。功能需求描述是开发人员需要实现什么。 非功能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 定义了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的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包括系统的完整性(联机帮助、 数据管理、用户管理、软件发布管理、在线升级等)、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对技术和业务的适应性等。 需求分析的任务 1 解决的问题 1) 齐全、准确地找出目标系统全部的功能、性能、限制; 2) 找出全部的输入流、输出流; 3) 找出所有的加工; 4) 产生完整的分层的DFD、数据字典、加工的描述; 5) 补充的意见。 2 综合要求 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系统功能要求,系统性能要求,运行要求,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 3 任务 图1为需求分析任务图,需求分析阶段要完成的具体明确的最终任务就是形成一份经开发方和用户认可或达成共识的软件需求分析文档(需求规格说明书、修改后的项目开发计划、初步的用户手册、确认测试计划、数据要求说明书)。这个文档能清晰准确地说明系统将要开发什么,能够规定出详细的技术需求,包括所有面向用户、面向机器和其它软件系统的接口。可以说需求文档在开发过程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完成软件开发第一阶段的需求分析任务,提高质量,需求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在客户与开发方之间建立对需求的共同理解,维护需求与其他工作成果的一致性,并控制需求的变更,主要体现在跟踪和控制需求变更管理。需求管理是开发工作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很高层次的系统行为,涉及整个开发过程和产品本身。 需求分析的方法 需求分析方法由对软件问题的信息域和功能域的系统分析过程及其表示方法组成,大多数的需求分析方法是由信息驱动的。信息域具有三种属性: 信息流、信息内容和信息结构。 常用的需求分析方法有: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分析方法(SA),面向数据结构的Jackson方法(JSD),面向数据结构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开发方法(DSSD),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OOA)等。选择那种方法要根据哪些资源在什么时间对开发人员有效,不能盲目套用。这里着重阐述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分析方法(SA)。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分析方法 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是面向数据流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是需求分析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 SA也是一种建模活动,该方法使用简单易读符号,根据软件内部数据传递、变换的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描绘出满足功能要求的软件模型。适用于数据处理类型软件的需求分析,这一方法除了简单,容易掌握之外,还能和设计阶段的结构化设计(SD)衔接,从而取得良好的设计结果。 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分析策略 SA方法的基本手段:“分解”和“抽象”。这是系统开发技术中控制复杂性的两种手段。它先将系统“抽象”成一个模型,此模型是有输入和输出并有系统名称的盒子,然后打开这个盒子,对它进行逐层分解,直到能被理解,可以实现为止。因此分析的策略是自顶向下,逐层加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图2。 结构化分析方法使用工具 SA方法利用图形等半形式化的描述方式表达需求,简明易懂,用它们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主要部分。描述工具是 1) 数据流图:描述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 2) 数据字典:定义了数据流图中每一个图形元素。 3) 描述加工逻辑的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详细描述数据流图中不能被再分解的每一个加工。 由于分析中的主要依据是数据传递及数据变换所形成的数据流,所以结构化分析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数据流图的分析方法,最终结果是产生需求规格说明书,该文档包括一套数据流图,对数据流图中的成分进行定义的一本数据字典及对加工逻辑的描述。 结构化分析步骤 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的具体步骤是: 1) 了解当前系统的工作流程,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通过对当前系统的详细调查,了解当前系统的工作过程,同时收集资料、文件、数据、报表等,将看到的、听到的、收集到的信息和情况用图形描述出来。也就是用一个模型来反映自己对当前系统的理解,如画系统流程图。 2)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反映了系统“怎么做”的具体实现,去掉物理模型中非本质的因素,抽取出本质的因素,构造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反映了当前系统“做什么”的功能。 3)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比较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4) 作进一步补充和优化。为了对目标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 说明目标系统的人机界面。 说明至今尚未详细考虑的细节(包括出错处理、系统的启动与结束、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系统性能方面的需求等)。 其他(系统特有的其他必须满足的性能和限制,也需要用适当的形式做出书面记录。 分析阶段结束时,系统分析员必须和用户再次认真地审查系统文件,争取在系统开始设计之前,尽可能地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并及时纠正,直至用户确认这个模型表达了他们的要求后,系统文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等)才作为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的“合同”而最后得到确定。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1) 优点: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软件需求分析中公认的、有成效的、技术成熟的、使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它较适合于开发数据处理类型软件的需求分析,该方法利用图形等半形式化工具表达需求,简明易读,也易于使用,为后一阶段的设计、测试、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缺点:① 传统的SA方法主要用于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主要工具DFD体现了系统“做什么”的功能,但它仅是一个静态模型,没有反映处理的顺序,即控制流程。因此,不适合描述实时控制系统。② 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数据库技术,使许多大型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数据都组织成数据库的形式,SA方法使用DFD在分析与描述“数据要求”方面是有局限的,DFD应与数据库技术中的实体联系图(ER图)结合起来(如同IDEF0功能模型与IDEF1信息模型相结合一样)。ER图能增加对数据存储的细节以及数据与数据之间,数据与处理过程之间关系的理解,还解决了在DD中所包含的数据内容表示问题,这样才能较完整的描述用户对系统的需求。③ 对于一些频繁的人机交互的软件系统,如飞机订票、银行管理等系统,用户最关系的是如何使用它,输入命令、操作方式、系统响应方式、输出格式等都是用户需求的重要方面,DFD不适合描述人机界面系统的需求,SA方法往往对这一部分用自然语言作补充。④ 描述软件需求的精确性有待提高。 5 需求的变更 在开发项目过程中,用户随时会提出一些新的需求,要求开发方解决,这些需求的提出,有时在开发阶段中有时在开发阶段后。这种在需求分析的两个相邻子阶段中,或者在迭代周期的需求分析中,后一段或周期的需求分析结果与前一次不一致,我们把这种不一致称为需求变更。产生需求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方与用户的沟通不够。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方与用户没有很好的交流,开发方就根据用户提供的大概信息,自己推导出用户的需求。通过这种需求分析得出的需求往往会和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导致用户提出更改需求。2) 项目的实施周期过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对整个系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他们会对模块的界面、功能和性能方面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3) 技术更新过快。由于技术的快速更新, 企业可能引进一些新的设备, 而这些设备可能就会与我们的目标系统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这一变化可能发生在解决用户原先问题之前或者之中,那么开发方不得不加入这一新的需求。[3]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发生需求变更,以及保证需求分析的高稳定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分工明确,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各有不同的职责。系统分析员处在用户和程序员之间,沟通用户和开发人员的认识和见解。系统分析员一方面要协助用户对所开发的软件提出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和程序员充分交换意见,探讨其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如图3所示,系统分析员在需求分析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开发方与用户进行协作和交流。在用户提出需求变更时系统分析员应该认真听取用户的要求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分析需求变更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同时向用户说明这些需求变更会对整个项目的开发带来的不良后果。3) 合同约束。由于需求变更可能会对整个项目产生影响,所以,开发方和用户在签定项目合同时,可以对需求变更增加一些相关的合同条款。4) 建立需求文档并进行版本控制。需求分析的最终成果是一份客户和开发方对所开发的产品达成共识的系统文档。有了这份文档, 即使开发方人员的角色有所变动,也不会对需求分析的前期工作有所影响。对每次的需求变更都用一个新的版本来标识。5) 需求评审和设立需求基线。为了让开发方详细了解用户的需求,让不同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需求进行验证,作为需求的提出者(用户方),在需求评审过程中,往往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同时,也是对需求进行最后确认的机会,可以有效减少需求变更的发生。需求在通过正式评审和批准之后,应该确定需求基线,进一步的需求变更将在此基线的基础上,依照项目定义的变更过程进行。设置需求基线可以将变更引起的麻烦减至最小。 软件架构(softwarearchitecture)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 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_(计算机科学)来实现。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软件构架是一个容易理解的概念,多数工程师(尤其是经验不多的工程师)会从直觉上来认识它,但要给出精确的定义很困难。特别是,很难明确地区分设计和构架:构架属于设计的一方面,它集中于某些具体的特征。在“软件构架简介”中,David Garlan 和 Mary Shaw认为软件构架是有关如下问题的设计层次:“在计算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之外,设计并确定系统整体结构成为了新的问题。结构问题包括总体组织结构和全局控制结构;通信、同步和数据访问的协议;设计元素的功能分配;物理分布;设计元素的组成;定标与性能;备选设计的选择。但构架不仅是结构;IEEE Working Groupon Architecture 把其定义为“系统在其环境中的最高层概念”。构架还包括“符合”系统完整性、经济约束条件、审美需求和样式。它并不仅注重对内部的考虑,而且还在系统的用户环境和开发环境中对系统进行整体考虑,即同时注重对外部的考虑。在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中,软件系统的构架(在某一给定点)是指系统重要构件的组织或结构,这些重要构件通过接口与不断减小的构件与接口所组成的构件进行交互。从和目的、主题、材料和结构的联系上来说,软件架构可以和建筑物的架构相比拟。一个软件架构师需要有广泛的软件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经验来事实和管理软件产品的高级设计。软件架构师定义和设计软件的模块化,模块之间的交互,用户界面风格,对外接口方法,创新的设计特性,以及高层事物的对象操作、逻辑和流程。一般而言,软件系统的架构(Architecture)有两个要素:它是一个软件系统从整体到部分的最高层次的划分。一个系统通常是由元件组成的,而这些元件如何形成、相互之间如何发生作用,则是关于这个系统本身结构的重要信息。详细地说,就是要包括架构元件(Architecture Component)、联结器(Connector)、任务流(Task-flow)。所谓架构元素,也就是组成系统的核心"砖瓦",而联结器则描述这些元件之间通讯的路径、通讯的机制、通讯的预期结果,任务流则描述系统如何使用这些元件和联结器完成某一项需求。建造一个系统所作出的最高层次的、以后难以更改的,商业的和技术的决定。建造一个系统之前会有很多的重要决定需要事先作出,而一旦系统开始进行详细设计甚至建造,这些决定就很难更改甚至无法更改。显然,这样的决定必定是有关系统设计成败的最重要决定,必须经过非常慎重的研究和考察。对于较大的通常应用应该使用框架,可能节省不少时间.。能使你很轻松的开发出一款软件来。

怎样运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问题?

这种问题就是指的一种指导思想,按照这种逻辑去分析

公考申论指导:分析问题产生原因试题类型

一、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试题涵义 申论给定材料是反映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既然存在着某一问题或现象,必然会有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试题就是要求应试者针对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给出分析并进行条理性的解释,目的在于考察应试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原因类的试题,在部分省份的考试中曾经出现过,国考没有单独这种类型的试题,但是在概括或概述试题类型中也曾有关专门要求。赵同勤认为今后可能成为必考的试题类型之一。 2003年国考试题: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分析恰当”就是要求对产生事故的原因给予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北京市2006年试题:假定你是北京市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供领导参考。 山东省2004年试题: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泔水油”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山东省2006年试题:“是非在心口难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一种精神的缺失,请你就此及其因由进行评述,字数不超过400字。 广东省2005年试题:请你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回答超限超载屡禁不止的核心问题,并分析其屡治不愈的原因。 江苏省2006年试题:用400字以内的篇幅分析造成给定材料中(除第4—8段材料以外)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原因。(20分) 福建省2006年试题:志愿服务的前提是无偿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提倡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请围绕给定材料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字数限300字内。 河北省2006年试题: 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分析公交车上不让座的原因。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根据给定材料分析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300字 河北省2007年试题:分析造成商业贿赂普遍存在的原因。 二、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试题类型 从国考和各省份的考试试题来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是对整个材料中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这种试题类型要求分析全面,回答具有整体性。 2.是针对材料中某一个特定问题或专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第一种类型不同,它只是针对其中几个段落和某一特定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要求作答。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小学生知识面小,思维单一,方法简单,故处理问题的能力薄弱。尤其是应用题,学生失分多。充分暴露出我们小学生在数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据初中数学教师返回的信息,小学的尖子生到了中学后不一定是尖子生了,相反有些小学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到初中后一下子冒起来,特别严重的是初二“大滑坡”,相当一部分像小学那样死记硬背的学生,半天掌握不到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一点儿数学能力都提不高的学生,当然会学习数学愈来愈吃力,愈来愈学不走,所以造成了“大滑坡现象”。我不想在这里驳斥中学数学教师的偏见,也不想辩解这一现象的其它诸多原因。我就姑且承认这些事实,解剖一下自己要不要得。我们小学的数学教学是没有初中数学那样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小学生懂得道理不多,也不需要掌握过多的道理。只要会1+1=2就行,至于为什么1+1=2,那就是小学生掌握不了的了,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师讲一个例子,学生照着做就行了,依“葫芦”画“瓢”,画得来就是对的,再加上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应付小学那点考试是绰绰有余的。至于数学方法的传授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我不敢说其他的数学老师,就我自己而言是认识不够,没有把它摆在相当重的位置,或者说在我平时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点儿忽略。我应该在这方面为我的学生做点什么了。从这以后,我就注重了对小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谈不上取得了什么成就,教久了也有那么一点儿启发和经验,把它写出来与同仁们共勉。首先要让小学生爱数学,喜欢数学。在这方面小学生是具有很好的基础的,带有“童真和童趣”的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好奇,都感兴趣。他们喜欢看故事书,喜欢听童话,喜欢“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这一点。在数学上,他们最喜欢问的就是“老师,这道题对不对?”或者就是“它哪儿错了”,至于其它的数学方面就很少问了。究其原因分析,数学课本的趣味性不强,枯燥无味,理论性过强,死板老套,所具有的抽象性也没有“憧憬”。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教师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就算成绩优异的班级,他们也是喜欢数学的分数,而不是喜欢本来面目的数学。数学课本无兴趣,为什么我们教师不把它变得有兴趣呢?我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穿插了与本堂课有关的趣味数学,有时给他们讲一讲趣味数学故事;有时和他们一道做一做趣味数学游戏;有时也安排趣味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有时也设置趣味数学问题;甚至讲一个与数学有关的笑话来增加我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现在网络发达,只要你有心,这种趣味数学知识太多了,你完全可以把你的数学课搞得有声有色。花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法。兴趣是动力的使者,没有兴趣,其它一切妄谈。其次要让小学生提得出问题。学生不是不问数学问题,而是没有数学问题可问,提不出数学问题,或者说不懂得方法提出数学问题,问不得法。我在小学生中作过调查,就一堂课的内容而言,除了课本上原原本本问题之外,优生勉强可以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中等生就难了,差生更是云里雾里。当你把知识点和例题讲透彻后,你来到差生面前问他懂没有,他说懂了,问他有没有问题,他说没有。你还真以为他懂了,结果他还是做不来。他为什么不懂装懂?就是他根本提不出问题。我发现这个原因后,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就侧重于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每堂课教学之前让学生预习,并且要求他们设置问题,不低于5个,尽量考虑所提问题有价值,有针对性。课堂上,我一般拿前几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组内讨论研究哪两个问题有价值到班上交流,之后我再点评,同时也讲一讲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一两学期实践摸索,我发现我的学生由不能提问到能提出问题了,由提出一般问题到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了。我终于解决了学生不会提问这一难题,并且提问水平越来越高,更加成熟。第三让小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这儿我首推的是数学实验法,小学生数理知识性不强,不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完全可以做一做,实践出真知。比如我在讲正方形的周长时,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就布置了这么一道题:在一块边长为4米正方形的草坪四周种树,从正方形的角开始,每隔0.5米种一颗树,那么一共能种多少颗?如果学生不动手做数学实验,想当然认为一边种8颗,那么4边就是32颗那就错了。而做了数学实验的同学,他不但得出正确的答案是28颗,而且他还完全有可能从中悟出为什么少4颗的道理,比起你老师口若悬河的讲解,他更容易懂得多。在讲列式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抓住问题,问题是敲门砖,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数量关系是什么,需要哪两个条件,已知条件中有没有,如果没有又把它当做第二问题,又去确定新的数量关系和条件,并且画出“树状图”,不要怕麻烦,它使本题的结构层次一目了然,列综合算式也不容易错,在作业中,我首先改“树状图”再改算式。坚持一个学期后,我发现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明显有所提高。最后让学生分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解决问题是分析问题的必然选择。只要把问题吃透,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我告诉我的学生,要学会归纳和总结,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哪一类的问题,比如平均数问题、百分数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等等,综合法、分析法、还原法、假设法、对应法、化归法等等。遇到较难的应用题利用转化的思想,看能不能把它转化成与“速度、时间、路程”有关的简单应用题或者是转化成与“单价、数量、总价”有关的简单应用题。而有些简单的应用题,我又把它类比拓展演变成较深较复杂的其它类型的应用题。特别过深的应用题,我教会学生一步一步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应用题来做。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是新课标的实践体现,更是新课标的成效目标。以上只是我的教学一点儿经验而已,很肤浅。愿与同仁们进一步探讨。

固定资产投资的案例分析问题

(1)8%×(1-25%)×40%+[4%+1.4 ×(9%-4%)]×60%=2.4%+6.6%=9%(2)初始现金流量=10000000+3000000=13000000(元) 年折旧=10000000 ×(1-5%)/5=1900000(元) 1~4年经营现金流量=50000×300×(1-25%)-(200 × 50000+600000)×(1-25%) +1900000×25%-545000=11250000-7950000+475000-545000=3230000(元) 回收残值流量=1000000-(1000000-500000)×25%=1000000-125000=875000(元) 回收营运资本=3000000元 第5年年末现金流量净额=3230000+875000+3000000=7105000(元) (3)投资的净现值=-13000000+3230000×(P/A,9%,4)+7105000×(P/F,9%,5)= -13000000+3230000 × 3.2397+7105000×0.6499=-13000000+10464231+ 4617539.5=2081770.5(元)

申论辅导: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试题解答技巧

回答这种试题,应根据上述的类型区别对待。   1。针对材料中某一特定问题的原因分析试题解答技巧   首先界定所指的特定问题是什么,要求比较具体单一,界定准确。   其次,针对特定问题寻找与此有关的段落,一般而言,这样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几个相邻的段落。   再次,找到关于原因内容的表达内容,尤其是哪些句子对此最有代表性,给予圈注。   最后,归纳出几个具体而不同的原因,条理性分别列出,应学会使用符合要求的句式表达,即变成否定性的句子或肯定性的否定含义的句子。   2。针对整个问题原因分析的试题解答技巧   这种类型的试题应侧重从给定资料的全文中去总结归纳,比第一种试题类型要相对复杂和综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概括材料中每一个段落的涵义,找出与原因有关的内容。与原因有关的表现形式为:常常使用带有否定性的句子,如监管不严,法规不健全,认识上存在误区等明显的句式。   其次,梳理出关于该问题的所有原因的内容,综合成一个不同方面的有机体,形成一个分析原因的条理性内容。   最后,根据需要可以适当的具有开头的形式,条理的分析要求具体的原因和简要的解释,避免只有表示原因的词语而无具体的解释。   下面通过部分省市曾经出现过的试题给以分析。   2006年河北省申论试题:根据给定材料分析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300字   根据阅读得知,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段落就集中在给定资料的第五部分。   材料5、   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农民缺乏科学知识,文化生活匮乏是主要原因,当前大多数农村群众不看书,不读报,文化生活形式单调,其他的业余生活也少的可怜。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但现在真正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并不大,而年青人留在农村的更少。现在留守在农村的人口中,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很难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真正主角。即使是留在农村的年青人,也大多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很多已经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不再像上一代人,他们不愿意投身于现在的农村文化活动当中,以至于出现了文化建设主角的缺失。   现行的农村文化事业主要还是以地方政府的管理为主,乡镇文化站、广播站等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在其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但其工作人员往往要担负其他的事务,而不能专职从事文化工作。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文化机构定性为经营单位,在经费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却导致了对其管理上的混乱,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主体缺位,无法实现有效管理。   另外,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一说到农村文化建设,马上想到就是放几场电影、唱几台戏,要不就是搞个篮球赛,这是很多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忽略了农村真正的文化需求。文化不是一时的热闹,文化更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宣泄情绪、调剂精神的效能。农村文化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缓解一些农民产生的失落感和边缘感。   第一步:界定所问试题所针对的段落(上述段落即是)   第二步:概括出每一段落中与原因有关的句子   本段最主要的一句话是:缺乏科学知识,文化生活匮乏是文化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   本段的最后一句话已经点出问题原因的解释:文化建设主角的缺失。   本段最后一句话归纳了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主体缺位,无法实现有效管理。   本段第一句就解释了问题出现的原因: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第三步:根据要求,写成符合要求的答题形式   包括开头、主体部分,要求:开头简练,直接入题,主体条理清楚,解释准确。   目前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缺乏科学知识,文化生活匮乏是文化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农村群众不看书,不读报,知识贫乏,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第二,文化建设主角的缺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目前农村的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已经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即使回到农村也不愿投身文化建设,留在农村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主角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主体缺位是另一个原因。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属于事业编制,工作繁杂,加之逐步经营化,使得管理上更加混乱。   第四,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农村文化在一般人眼中就是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放电影、打篮球等,没有认识到其在沟通人际关系、宣泄情绪、调剂精神的效能。   2007年北京应届招考申论试题:试分析造成目前我国行业自律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第一步:找出与之相关的段落:   第二段:目前我国各行业大多建立了行业自律协会,有行业自律公约,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尴尬:某市7家液化气经销企业曾联合拟定《市区燃气行业自律协议书》、“处罚规定”等,对液化气实行统一批发价、统一分配利润,还统一将批发价由每瓶38元抬高到40元;火红一时的“全国牙防组”所做的认证,竟是一个没有认证资格的“认证”;百姓非常信赖的“3.15”标志,也被一些企业好好涮了一通,使全国消委会的形象大大受损;近日,中央电视台又曝出新闻,所谓“抗菌认证”标志是由无认证资格的中国抗菌协会导演的假货。   这些案例多少都有政府背景或专业背景,这些组织或单位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以至老百姓把他们的“认证”作为购买商品或消费的的重要依据。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诚信的“杀伤力”巨大。与此相似的所谓“认证”、“标志”“排名”活动,还有很多,而且仍在蒙骗社会。   第三段:对待违法规定,发达国家的法律“棍子”更硬得多,狠得多。美国的证券经济公司—一美林集团,因向投资者发布与美林资银行业务客户有关的过于乐观的报告,被法院罚款l亿美元,而且还面临监管部门调查和巨额民事赔偿。专家介绍,在发达国家,由于法律完善,执行严厉,使得各行企业一旦违规违法就必然身败名裂,倾家荡产。比如,在美国金融市场200多年的历,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公司在受到刑事起诉后能继续生存。   第九段:近几年,湖北啤酒行业发展迅猛。由于各大啤酒企业都与所在地政府存在某种特殊关系,使市场竞争变得错综复杂。例如武穴市政府就曾号召市民“爱我武穴,喝我武啤”。并用红头文件为当地啤酒打市场。然而,这种啤酒在其他两个城市却被红头文件的“拳头”打出了市场。另外,众多啤酒企业为谋求更大市场份额而在打价格战。湖北酒业协会负责人指出,低价竞争大大削弱了企业赢利水平,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如果啤酒企业间不能达成共识谋求自律,湖北啤酒业可能出现全面亏损。因此,该省召开了行业协调会,各企业负责人一致同意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各类啤酒的最低出厂价,形成由各大啤酒企业一把手签名认可的行业自律协议。同时,由协会出面协调省级工商部门,调查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全行业利益。   第十五段:在中国这个尚不够成熟的市场上,恶性价格战屡见不鲜,导致相关行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事实证明,恶性价格战没有赢家,一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陷入亏损,濒临破产的困境。规范的商品经济可通过市场调节来调控市场,但在我国的许多市场领域却未发生明显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市场高质量产品未能给予应有的回报,对假冒伪劣和以次充好的产品没有给予坚决的清理,这是市场未能得到优化、市场价格得以长期在生产成本线以下运行的根本原因。   第二步:分析其中的原因:   1、行业协会与企业存在利益链条,部分出于利益驱动。   2、对待违法规定,发达国家的法律“棍子”更硬得多,专家介绍,在发达国家,由于法律完善,执行严厉,使得各行企业一旦违规违法就必然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3、在中国这个尚不够成熟的市场上,恶性价格战屡见不鲜,导致相关行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另外,众多啤酒企业为谋求更大市场份额而在打价格战。湖北酒业协会负责人指出,低价竞争大大削弱了企业赢利水平,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第三步:总结出具有不同角度的原因。   最后归结为:1、立法不完善;2、市场发育不成熟;3、利益驱动;4、企业发展缺乏规模。   2006年申论试题:“是非在心口难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一种精神的缺失,请你就此及其因由进行评述,字数不超过400字。

分析问题原因的方法

1、用5why分析法进行原因分析。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虽为5个为什么,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主要是必须找到根本原因为止,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2、5why法的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创新思维训练,可运用“7W5H”方法分析问题。

创新思维训练,可运用“7W5H”方法分析问题。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相关知识】 “7W5H”用于发现问题,奥斯本检核可用于分析问题。

电路分析问题

计算过程如下

什么是自动控制的系统?什么是系统的观点?如何应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反馈原理自动地调节或控制过程变量的系统。这类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组件,用于监测过程变量(例如温度、压力、速度等),将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预定的控制目标。系统观点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强调整体性、相互关联性和动态性。从系统观点出发,我们将一个问题或现象看作是一个整体,包含许多相互关联和互动的部分。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应用系统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系统的边界和组成部分: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并识别出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输入、输出、控制器、执行器等。描述系统的结构和关系:接下来,我们需要描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响系统的整体行为。确定系统的目标和性能指标:了解系统的目标和性能指标有助于我们评估系统的效果,从而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特点,包括稳定性、灵敏度、鲁棒性等,以便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优化系统性能:在分析和理解系统行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调整系统参数、结构和控制策略,以优化系统性能并达到预期目标。实施并评估解决方案:将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到实际系统中,并持续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以便对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调整。通过运用系统观点,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在工程、经济、生态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矛盾论为什么越看越糊涂,如何应用矛盾论分析问题?

矛盾论越看越糊涂是因为原理还没懂,可以从头到尾,多看几遍,应用矛盾论分析问题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分析事物的两面性。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坚持一分为二,说“两句话”,会“两手抓”。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医诊治疾病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第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矛盾论分析:矛盾论给的是认识的形式正确性判断标准,它决定了什么样的认识形式是正确的。 但是它不能直接导出这个认识本身。 而且,不符合矛盾论的认识一定是有偏差的,但是符合矛盾论,也不代表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