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能力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大家都说科研最重要的是耐心,我觉得我是坐的住的人,但不知道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本科实...

问问你们的有科研能力的专业课老师,让他们帮你评估一下

我市某中学正在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意在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1、科技周活动迎来创新春风;题目2、创新活动丰富多彩;题目3、创新的灵感与实践。 爱科学,勤动手;求创新,不畏难,搞发明,能创造,手不累、心不烦,高科技,乐趣多,成长快,栋梁才,利百姓,报国家。

折垃圾桶的几种折法 可以锻炼动手能力

一、简易的垃圾桶: 1、准备好材料:纸张。随便一张纸就可以,但要用长方形的,这里用一张笔记本的纸张为例。 2、首先将纸张两边沿着长度折两下。 3、接着把这张纸张对折起来,对折的方向不能反。 4、对折起来后,沿着当前的方向,用手拿起右下角,沿着长方形的对角折起来,形成一个三角形,另一面同理。 5、接着拿起三角形左边角折叠,三角的位置刚好顶到直角位置,嵌到里面。 6、另外一边跟上面步骤5一样。 7、再将下方三角往上折叠,嵌到里面,另一边一样。 8、到这一步后,拿起纸张,从中间拉开,捋平整来,一个简易的垃圾桶就完成啦。当然,纸张越好的话,就越好看。 二、圆筒垃圾桶: 1、首先将纸张裁剪成方形,然后将其中一面朝上,再将顶边和底边向后方进行对折,在纸张的中间制作出一个峰痕来。 2、然后再将纸张下部向上翻折,翻折的幅度折痕即可,幅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然后还原,留下折痕。 3、再将折纸模型右边部分向左边小幅度的折叠。 4、将胶水涂抹右边部分上。然后将折纸模型卷起来,将其粘贴到左边。 5、将右边部分用手指向内按压,峰痕形成的部位与幅度。 6、然后再将右边点向中间按压,这个时候两个点会交汇在一起。 7、前面的步骤完成之后。这个时候逆时针按照第六步相同的操作继续将折纸模型的上边缘向内按压。 8、当所有的按压都完成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折纸模型样式了。再添加一些胶水在底部,将其固定起来。并且用手指调整平整。 9、这样垃圾桶就完成了。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一、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操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让学生利用学具拼成一个三角形模型,一个四边形模型,然后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通过感知体验,学生便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学生能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教师又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时,老师设疑:“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调动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六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调动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三、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思维也就可以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而且,自主探究,自己动手,还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猜想验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素描的特点和功能就是培养__?__从素描开始呢?答案是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吗?

造型能力,灵感

如何在综合实践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元素,应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作为教育的单元,应拓展教育的大环境,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践课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努力挖掘、整合、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实践和探索。 一、利用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创设学生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学校教育环境不应局限于校内,应努力挖掘校外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课程更应该引导学生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并对教育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备,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适宜的学习氛围。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养成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学校周边历史和教育环境特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地理位置处于丰台区花乡,这里种植花卉的历史非常悠久。 据史书记载,花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从汉到隋唐,从辽金到元,从明清到今天,历代“为京师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可谓流芳百世。 这为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历史基奠和文化氛围。 我校周边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 有花卉种植培育基地、花卉园艺展览公园、大型的花卉交易中心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这为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以“花卉文化”为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教育环境,开发花卉课程,一直是我校开展特色教育和校本课程的主题。 我校也逐步形成了以“花卉研究”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 因此,在分析了校内、外教育资源,学生年龄和家庭特点,以及现代花卉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我与花卉》、《插花艺术的研究》、《走进花卉大观园》等确定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新课题,从而不断构建、完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 2、挖掘学习内外环境,营造学生实践氛围,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设环境。 分析学生,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特点,营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多重环境。 如插花艺术,是近代逐渐流行并广泛应用各种社会场所的花卉造型创作的艺术形式。 它美观大方,造型优美,寓意深远,制作简单,深受花卉爱好者的喜爱。 四年级学生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这项课程,正好处于小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黄金区,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意识。 此外,四年级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意识不断形成,这些是开展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环境。 插花的制作,正好符合花乡花卉教育这个大的主题,正好可以利用花乡花卉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再如《走进花卉大观园》单元的实施充分挖掘了外部资源。 世界花卉大观园,2005年被评为“精品公园”。 其建园宗旨是:游世界花卉大观园,饱揽中外各国的奇花异草、珍稀树木和经典风景园林,是集观光旅游、科普文化等活动于一体的独具花卉特色的大型植物园。 玉泉营花卉市场,“花山花海花乡情,买花就到玉泉营”。 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 每周六上午,花卉展销厅还为爱花者举办小型花卉养植培训班和插花入门初期培训班,解答养花爱花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又如花神庙苗圃,集多种花卉、绿化苗木、盆景、观叶植物等园林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于一身,是学生实践的花卉基地。 这些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在环境。 3、利用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发挥学生家长支持力量,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为了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课程开发,我校积极与校外花卉教育基地进行联系,为学生进行校外调查与实践创设了条件。 学生在世界花卉大观园里通过游览参观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了解各种花卉的知识,欣赏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特点;在玉泉营花卉市场,学生可以从专业人士那里了解各种花材含义、特点和价格,学习简单插花的知识;在花神庙苗圃,学生可以从花农那里了解各种花卉的种植经验,亲身体会插花制作的过程。 此外,学生家长的教育促进力量也不容忽视,许多家长都为此次课程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例如:在研究《加工花材》这一课程中,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孩子提供了很多漂亮的鲜花作为花材,甚至有的家长在上课当天的中午亲自把鲜花送到学校。 又如:在进行参观实践时,我们遇到了学生多,场地少的困难,后来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一部分家长为我们提供参观的场所。 学生们分成五组进行实地参观、调查,一些家长还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指导,最后学生们的收获都非常多,效果非常好。 家长们的这种大力支持,让我们倍受感动。 通过在学校教育基地的参观实践和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 二、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我校开发了《花卉与科学》校本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加以利用。 “插花艺术”与以前花卉的种植、花卉的分类等花卉课程相比较,其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整理、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动手实践、艺术创新和客观评价等综合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涉及,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渗透,充分发挥了插花艺术这一校本课程资源的效力,为更全面、更系统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1、开展丰富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调研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学生学习各个阶段,提供必要的丰富实践信息,为培养学生实践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保证。 如《插花艺术的研究》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范围。 实践调查的范围可以分为校内调查和校外调查,家庭调查和社区调查等等。 在进行综合实践课程《插花艺术的研究》的调查中,学生们选择了多种的调查范围。 有针对“常用花卉知识”和“常用插花的形式”等问题的校内调查,有针对“花材的采收期、寓意、价格”等问题的校外调查,有针对“插花的用途”和“家庭常用花卉”等问题的家庭调查,有针对“社区花坛的设计及日常养护”等问题的社区调查。 学生们从中掌握了选择不同实践调查的范围的方法。 (2)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形式。 实践调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调查中,学生们有利用实地调查的、有进行电话采访的、有利用网络进行调查的,还有咨询家长的,方式灵活多样,效果良好。 学生们从中掌握了灵活多样的实践调查形式。 (3)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方法。 实践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 在进行调查中,学生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对花卉技术人员进行了插花知识的调查,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对花卉和插花的知识进行了查阅。 此外还利用了问卷法和观察法,调查了有关插花的知识和技巧。 学生们从中掌握了不同的实用调查方法。 2、合理有效的整合资源,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 学生们通过分组调查,收集到了许多关于花材和插花的各种知识和信息。 面对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和分析。 学生们首先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把各种信息进行了分类,其次对于一类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然后将这一类的信息进行了数据统计,填写了调查表,有的还制作了统计图,最后,再对调查表或统计图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合理整合、分析这一实践活动,掌握了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探究方法的科学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但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没有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所以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指导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感知觉活动。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科学现象,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科学探究中,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首先,努力为学生创设观察条件。 挖掘学校教育环境资源,为学生提供观察所需要的设施、环境和条件。 然后,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耐心讲解,率先垂范;针对现场操作,要作好现场指导;可以设计、印发观察记录表。 (2)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们对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应树立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才能推动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因此,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观察中、在查阅资料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指导查找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书籍资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的凝结。 查找书籍资料就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的智慧,利用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 小学生知识经验少,活动空间有限,因此,小学生查找资料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经验之不足,获得丰富的知识,掌握多方面的信息资料。 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知道获得资料的途径。 第二、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 第三、知道如何查找所需的资料。 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和查找资料方法三个方面的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综合实践的常用科学研究方法。 4、实施科学的分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的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力量,形成合力,为解决综合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比较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1)合作前重协调,让每名小组成员都发挥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个人行为,探究离不开群体。 每一个活动主题确定以后,学生便组成研究小组。 组成小组时我们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我们再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分配和分工进行协调,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合作中重帮助,让每名小组成员共同促进和提高。 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 所以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愿帮助”的思想,其次是培养学生“会帮助”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树立“愿帮助”的思想,我们创设了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会得到别人无私的帮助。 再进行角色的换位,进行心灵的撞击,真正地发自内心树立愿意帮助别人,而且是不计报酬,不需任何回报的。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会帮助”的能力培养。 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 所以活动中为了避免这种弊端,要求学生多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其次合作时,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干,即使出现问题,也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互相帮助解决的,待学生在最无助的时候再给与帮助。 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设计、活动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互相帮助,这样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3)合作后重评价,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整 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小组合作活动后的评价。 首先进行自评,主要是对自己的学习成效(学到了什么)和学习过程(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有没有完成的不好的职责)的评价。 然后对他人进行评价:在你们一组中,你觉得谁表现得好,为什么?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在小组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5、通过细化的操作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动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插花结合起来,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从操作中形成动手的能力。 (1)细化操作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操作方法。 如在进行花材的加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加工花材的对象可分为花朵的加工方法和叶材的加工方法。 而花朵的加工方法又细化为金属丝缠绕法和金属丝穿心法。 具体的一种加工方法,它适合哪些花朵,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用途,都进行了教学上的细化。 这样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操作性很强。 (2)利用视频和教师指导,让学生学会操作技巧。 不论是加工花材的方法和各种的插花艺术创作,都有比较详尽的录像指导,仿佛亲手教学生操作一样。 而且,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插花视频录像内容,可以自己控制录像的播放。 这样学生即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插花的类型,还可以重复的观察插花细节,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再加上教师的亲自指导,及时解决录像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更是如虎添翼了。 6、鼓励发散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 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操作中发展思维。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7、客观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评价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成绩的好坏。 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 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因此应当注重以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 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 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 三、延伸资源深度、广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目标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学科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观念,站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全面地开展内部认知心理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既让学生学会了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1、立足生活世界,重视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在自然、社会、生活里,只要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身边处处有问题,有的问题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完善就可以成为课题,课程的实施是在选题过程中起步、逐渐展开的。 “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深入感悟。 这样得出的结果不说是终身难忘的,但必将是刻骨铭心的。 2、注重问题探究,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始终强调主题研究活动着眼点不在于“研究”,而在于学习和体验,学生在“课题”任务驱动下,要完成查找资料、记录过程、处理信息、撰写结题报告等一系列任务。 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需要互相协作、交流,需要接受如何进行选题、开题、观察记录、调查访谈、结题和展示等知识与技能训练。 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研究”性质的学习,既是自主而又是合作状态下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知识,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强调综合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主题研究活动的选题、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制作演示文稿等一系列活动中,很自然的融入信息技术教育,有的课题活动需要进行社区调查或社会考察,有的课题活动需要实践操作,有的课题活动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实现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情意的综合,学生参与的是主体性实践活动。 从综合实践活动特有的培养功能看,应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利用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创设学生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延伸资源深度、广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目标。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要使小学生逐步具备这些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很强,知识教学必须通过学生上机操作练习来巩固与检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时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所谓“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感受完成任务的快乐。当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 二.情感参与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而兴趣支配人们的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因此,有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讲到画图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平时我们都是在图画纸上画画,今天我们一起在计算机中画画好吗?”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在计算机里怎样画画?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想自己去研究、去动手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针对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实行“分层教学”策略。在备课时应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现实发展水平,提出与目标相匹配的易、中、难三个档次的教学要求。在上机辅导时也要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辅导也要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比较弱一些的学生对他们的辅导要更加有耐心,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他们比能力较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应把辅导重点放在操作能力弱的学生身上,可以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辅导,让他们尽快能够赶上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一点对于每个教师来讲也是最难实施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画作模式   美术是一门动手的艺术,但是艺术的来源是大脑,大脑的灵感和想象首先勾勒出画作的基础形态,再通过手去展示在画布上,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有画可作,非常利于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室可通过场景描述,讲故事,实物特征描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基本思路,然后激发学生自主想象画作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想象的画面来作画,不会拘泥于同一个模型,这样每个学生的画都不一样,各有特点,学生之间互相观赏,激发学生不断作画的积极性。   例如在《好看的棒棒糖》一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描述一下棒棒糖的大概样子,假如有一个棒棒糖,棒棒糖是一个水果的形状,有着水果的颜色,棒棒糖的小棍子有不同的颜色,同学们,请你们自己想象棒棒糖是什么样子的,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看看大家的棒棒糖,最后看看课本上的棒棒糖,大家会不会画呢。   二、欣赏画作,开拓学生眼界思维   现代社会,多媒体已经非常普遍的应用到孩子的课堂,为课堂的趣味性带来了很大帮助,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画作和美术素材,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可以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激发美学审美,培养美学感知,扩大视野和思路,有助于在自己作画时,可以吸收所学的精华,注入到自己的画作中,提升美学品味,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发展道路奠定结实的基础。   例如《画家笔下的童话》一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图画插画,童话世界角色的美术作品等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看过的通话故事,画一画自己看到的童话世界,童话人物,让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的方式,提高欣赏插画的能力,并且在绘本画作中培养最基础的能力。   三、接触实物,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爱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会让学生坐好,别乱动,而在新课堂上,尤其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动起来”的热情,课堂上加入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合理的情景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要合理应用教学案例,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构建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实习自我鉴定(思想,学习态度,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个时候才知道,其实幼师还是很好当的,只要你用正心态去对待。就在这样忙碌的实习生活里,一年也就这样过去了。这一年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