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沈阳铁路局阜新人才培训基地学习两学一做感言

武汉桥工段党委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抓实学习教育主要内容、活化教育成果运用,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序推进、效果明显。抓党委中心组带头学习。为了使全段学习形成良好态势,这个段班子成员在当前防洪防胀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紧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摆布,精心安排,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利用班后和中午间休,静下心来,组织学习党章和系列讲话,开展深度研讨,撰写学习体会,对照党章查找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班子带头学习,为全段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立标打样,起到了示范作用。抓支部党员学习。这个段党委做出具体学习计划安排,为全段1304名党员订做学习教育笔记本,组织班子成员分工分片包保。深入京广线、武九线、汉宜线和各支线24个党总(支)部,指导车间“两学一做”学习迅速腾达教育空间。利用“三会一课”组织全段党员学党章、学系列讲话;同时,为全段24名专职党组织书记进行众多创新民主考评,找一线党员、职工群众谈话,征求党员群众对开展学习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教育成果运用。这个段党委十分注重学用结合,做到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在学习教育中,先后在一线党支部建立党员包保设备责任区,在武东线路车间建立党建基础工作示范点,充分利用党内品牌创建工程,活化教育成果,并将这些教育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安全生产和经营改革实践中,为确保全段实现安全、促进企业和谐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网站建设与学会工作信息化——以中国土地学会网站建设为例

钱锋1 杨征2(1.中国土地学会办公室,北京,100035;2.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学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学会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学会的工作效率和生存能力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本文以中国土地学会网站建设为例,对如何利用网站建设促进学会工作信息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网站建设;学会工作;会员管理;信息化在Internet时代,学会向公众展示的最迅捷渠道是互联网,学会应在互联网上有位置、有形象、有信息。因此,建立学会网站,利用网站发布学会活动信息,开展学会活动;通过网站加强与广大会员的联系与沟通,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学会服务广大会员的能力,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增加学会的吸引力。中国土地学会网站建设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1 中国土地学会的网站建设中国土地学会网站从2004年11月开始筹备,2005年6月25日,也就是第15个全国土地日开通试运行。中国土地学会网站建设得到了国土资源系统有关领导、各省级土地学会、团体会员单位以及土地方面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首先制定出网站建设的规划方案,对网站的目标、内容、功能、作用、使用方式进行了设计,力求做到定位准确、功能架构合理、内容充实。网站开通后,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内容越来越丰富,功能也不断完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在中国土地学会领导和网站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土地学会网站已初具规模,并不断收到专家学者的稿件及网友留言,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平台。网站现有数据1400余条,其中,网站开通前存量信息有300 条,开通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更新信息1100余条。网站自2005年6月25日开通至2006年10月31日,共有25万人次访问了网站的96万次页面,其中2006年6月27日访问数最多,达到1046人次;平均每天551人次访问;平均每天2201个页面被访问(图1)。做为一个专业的学术网站,中国土地学会网站对学会提高为会员服务水平、扩大学会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取得可喜成绩。1.1 中国土地学会网站主要栏目及内容网站共设置一级栏目19个,如:学会动态、学术交流、媒体热点、学科建设、土地科普、教育培训等;二级栏目有14个。图1 网站综合分析图在中国土地学会网站中,除汇集学会以往活动的历史资料外,还及时发布学会活动的即时信息,宣传土地管理中的新观点及有关土地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网站实现学会的成果展示、会刊联系,优化信息的流通渠道。与此相关栏目包括学会动态、媒体热点、土地科普等。(1)学会动态栏目:主要发布学会近期开展的各项活动的信息,目前已发布动态图文信息70条;约1万1千人访问近2万次页面;平均每天有16人访问。(2)媒体热点栏目:主要发布各处转载的有关土地方面热点问题,目前已发布动态信息400余条;约3千人访问近5 000次页面。(3)土地科普栏目:学会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及土地科普知识和小常识,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土地科学的了解和关心程度。参与了“中国科协国际性全国性纪念日推广宣传活动”,与搜狐网科学频道共同完成“全国土地日”专题制作,在搜狐网科学频道和中国土地学会网上同时播出。(4)学术交流栏目:主要发布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综述;专家观点,国内、国际间学术交流情况等。目前已发布动态图文信息88 条,约4 万人访问了近8 万次页面;平均每天有62人访问。1.2 专题论坛围绕国土资源部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上与土地管理有关的热点问题,网站专门开辟了一些专题论坛,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发表观点和看法,并开辟留言箱,反馈网民的意见和问题,由专家解答,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相关专题论坛包括如下内容。(1)《物权法》论坛:为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征求对《物权法(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学会于2005年7月18日起开设了物权法论坛,设置了网上调查、物权法(草案)摘要、名词解释、媒体聚焦、留言反馈等栏目。近300余人参与了物权法的网上调查,效果良好。(2)土地规划论坛:为了配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学会开设了“土地规划论坛”。对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网上调查,同时就如何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如何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问题,如何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问题,如何统筹区域土地利用问题,如何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如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实现公众参与问题,如何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问题等开展了网上讨论。专题设置了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网上调查,专家观点、意见与建议,会议综述,媒体聚焦,请您留言等栏目。论坛发布专家论文20余篇,近200余人参与了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网上调查。(3)6.25论坛:连续开办了4届土地日论坛,发布土地专家论文81篇,其余未发布的文章也在其他媒体上有刊登,论坛还开设了网民留言信箱,并及时反馈网民信息,同时发布各大媒体的相关信息。(4)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20周年系列活动:为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20周年,由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发起,在6.25 前后开展了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20周年系列活动,总结土地管理经验,宣传土地管理法规和政策,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土地管理效率。活动期间学会网站与人民网房产频道、国土资源新闻网等12家网站联合全程直播了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20周年座谈会,并开设网上访谈、网上论坛、网上报道、图片新闻等栏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5)网上直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年9月17日,学会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分会场举办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为主题的第4单元会场。配合此次会议,学会网站做了网上直播,及时发布会议内容和相关视频、图片。1.3 会员网上登记和管理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会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能力,中国土地学会开发了中国土地学会会员登记和管理系统,以及中国土地学会个人会员数据库,链接在网站会员天地栏目。中国土地学会会员登记和管理系统采用了B/S 结构,开发环境采用的是IIS+SQL SERVER+ASP,该系统基于角色权限管理,具备了申请、统计、查询、打印、修改个人资料等功能。通过网站进行会员登记、管理和服务,借助互联网开展会员登记和新会员发展工作,有效提高了数据库中会员资料的准确性和实效性。2 网站建设对学会工作的影响根据中国土地学会的经验,网站建设对学会工作有以下影响。2.1 网站是宣传学会形象、发布学会信息的窗口学会网站的功能之一是能够建立有效的学会形象宣传、风采展示、会刊宣传,打造学会形象。作为学会的网站,需要面向社会,服务于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网站的建立可以使学会充分利用网络快捷、跨地域优势进行信息传递,对学会的活动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对促进学会开展学术研讨、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学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又为网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2 网站是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广阔平台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具有范围广、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并且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专题论坛、网上调查,通过与公众和广大会员的互动,形成学术沙龙。一方面增加了学会为会员服务的手段;另一方面增加学会网站的吸引力,扩大了学会的社会影响。2.3 网站是学会进行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手段随着学会网站的发展,网站的功能逐渐从树立形象、发布信息过渡到使用网站来开展学会工作。建设工作型网站已经成为学会开展学术活动、组织建设和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学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通过在网站开展个人会员网上重新登记工作,将使会员数据库的内容准确、完整,并可由会员本人及时更新、补充,具有一定时效性。而个人会员登记和管理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高效,将极大地提高会员组织管理的工作效率。利用网站中的个人会员登记和管理系统,可以初步实现会员登记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3 加强学会网站建设,促进学会工作信息化学会工作的信息化,就是指在学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学会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学会运行效率和生存发展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化。实现学会工作信息化,要进一步加强学会网站的建设,提高学会网站的技术含量,不断改善网站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就中国土地学会网站而言,还需对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进行改进和完善。3.1 会员及组织工作管理功能在基本完成个人会员网上重新登记工作和完善学会网站功能的基础上,落实个人会员登记号制度,使学会能够根据个人会员登记号对会员参加学术活动的情况、获奖情况、参加分支机构活动情况以及个人会费缴纳状况进行统计和查询,并通过奖励积极参加学术活动的会员,提高会员参与学会活动的积极性。在健全会员数据库的基础上,创建学会的专家库,逐步建立会员的多元结构,实现会员的分级管理。3.2 作为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平台的功能在网上发布的所有信息,其电子版存入网站信息库,随着时间推移,内容不断增加,成为学会日常主要工作的数据库,对学会档案管理、数据统计、资料检索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网站将开发会议报名系统、论文提交系统、学会书刊发行系统等其他功能,进一步提高学会工作信息化水平。3.3 网站互动功能进一步开发网站的留言等互动功能,在服务会员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会员参与学会网站的建设,同时为土地科学的发展进言献策。3.4 会员服务功能学会可通过网站向会员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并及时征询会员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在学会网站上设立会员服务区,会员个人凭会员登记号登陆,该区能够为会员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料,为会员提供相互联系和沟通的平台。此外,在会员登记和管理系统中增加对会员的留言查看功能、通知功能、文章著作检索功能,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同时还为个人会员设置网页、与团体会员单位网站建立链接,使网站真正成为网上土地科技工作者之家。

如何让当地学生接受乡土文化教育

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身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乡土之爱是自我与家庭、亲友、邻里之爱的延伸,也是社会、国家、世界和人类之爱的基础。从人生起点开始进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知识,融入乡土之爱,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识,它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一、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  1、人口大流动造成了乡土文化的失传 当代中国的人口特色是独子化、少子化、大流动迁徙。中西部青壮年大量流入东部沿海城市务工,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进城。教育公平化制度大力推行,学前教育不受户籍制度限制,越来越多农村孩子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据2010年人口普查,在浙江省温州市912万人常住人口中,来自市外的流入人口284万人,其中省外流入272万人,以江西、贵州、安徽、湖北、四川为多。省外户籍的学前儿童占全市学前儿童的四分之一。全市少数民族种类51个、人数3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19万人,土家族、苗族取代畲族、回族,成为全市两大少数民族。  2、崇洋媚外思潮冲击着本土文化 全球化和开放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国际文化的学习交流正在加速前进。一方面是人们感叹小孩子都不会说方言了,另一方面是英语教育如火如荼,以国际品牌加盟的英语早教班每小时收费150-300元,洋节、洋快餐遍地开花,与孩子们频频亲密接触,这些导致了部分家长不知不觉地将乡土文化丢弃了。  3、农业及农耕文明的衰落 传统乡土文化基于对土地的热爱,人们讴歌着“大地是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种地不挣钱,种地脏、累、穷,社会缺乏对农民这个传统职业的尊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不仅是儿童的问题,很多家长、教师也是如此。生态恶化趋势加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现代城市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家长忙于工作、事业,栖息大自然的诗意浪漫的文化生活氛围不浓,城市一些居住小区缺乏地域环境特色,缺乏社区群体生活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凝聚力。  二、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学家都提倡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最初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费希特对民族主义教育的觉醒与倡导。早期乡土教育受自然主义的影响,主要是以儿童生活的直观对象——家乡故土为空间认识出发点,引导儿童了解生存的周边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20世纪以来,随着乡土意义的深化与扩展,乡土教育延为民族整体性文化教育。美国教育家村威认为,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写道,人类在出生后,有人类特有的“精神胚胎”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非常喜爱,不管那里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也会感觉到从其他地方无法找到快乐。”“心理的这种吸引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今天,我们必须把儿童看作联系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明水平的纽带。婴儿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如果我们想引入新的思想,改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在自然特征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必须以儿童作为工具,成年人则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就必须借助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新文化运动以来,陈独秀、费孝通、徐特立等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乡土教育和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程”、“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陈鹤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都是乡土教育思想的光辉展现。潘光旦先生看来,造成国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爱国之道,始于一乡;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天下。正视幼儿园乡土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辨析乡土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继往开来、传承发扬前辈教育学家的理论思想,积极探索实践“土得掉渣”的新课程。  三、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  乡土教育从娃娃抓起,必须是一种包含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模式,除了培养乡土意识之外,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以下整理几点笔者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 幼儿园可以按照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的时序,结合地方传统美食、节日活动,构建有韵律节奏的乡土文化教育。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春季开园时,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设计制作元宵花灯,装饰教学楼。清明节时,让孩子们捣绵菜,动手做  清明饼。端午节,学唱《龙舟竞渡》的歌曲,学习敲鼓打锣等民间乐器,用五色线编织彩蛋袋子、粽子状的香囊。除了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还可以教一些应时的古代诗词或者方言童谣、民歌,如乐清民歌《对鸟》、温州童谣《叮叮当》。

大学的有机化学可以零基础地学习吗?甚至没有无机化学基础呢?

我想你都愿意零基础地学有机,那也可以零基础顺便把无机学学吧,没有无机的基础还是有些麻烦的,我就是无机没学好,弄得后来学有机都没兴趣。至少无机的元素那部分内容我觉得还是在有机的反应中很有用

大学时间很多,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大学学习更多的是自学,自学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能专心致志,明确目标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具体明确的目标可以产生具体结果,也就是说目标具有结果导向性。再说的具体点就是:我们只有很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们大脑才会提前做好准备,调整好状态、心态去面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目标不能是长期目标(如果是,还必须把它细分),它的时间间隔一定要合适,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随着时间的间隔产生松动和减弱。其次,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先明确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就是感受时间的长度和时间段内能做多少事。例如:设定十分钟“倒计时”,看在这段时间内能完成多少事;接着,先“预估”完成某项任务(读书、作业、工作等)的所需时间,然后再和“实际”所需时间做比较分析。如此经常练习,就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任务所需的时间长短,进而预留足够的时间,完成各项任务。其次,制定确实可行的作息表,张贴在房间的显眼处。如果接连几天,都无法依照预定时间作息,应找出原因并做调整。制定作息表的关键在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规则,“自己做得来”的内在意识会比较乐意遵守。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我们的时间管理能力自然会提高。其三,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大学的自学更多的是靠自己去阅读学习,而且有效阅读也是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所以提升学习能力最基本的要先“学会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相对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倍左右,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一些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再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并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要学着做点读书笔记,记录一下书本的脉络主旨、主要人物、事迹、以及阅读感悟(思考)等,一些优美词句也可以摘抄一下。其四,要学会自我监视。人总是有惰性的,所以要学会检视自己。定期做纪录并检视,写下自己想要改善的问题、列出错误的地方、检讨学习心得:“我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或方法?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解题中有没有什么遗漏或错误?将来如何避免?在日后的学习中要怎样做比较好?”这些自我评价的过程,会使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优、弱点,找到出现具体问题的具体原因原因。

开平二中招生外地学生吗

开平二中不招生外地学生,必须是本地户籍、或者学区内有购房的。开平二中一般指开平市第二中学开平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46年秋天,至2017年已有71年的办学历史。是江门市一级学校,开平市文化(环境)建设标兵单位,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开平市第二中学地处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全国重点镇、广东省省级中心镇——水口镇,

秦皇岛北戴河火车站到秦皇岛上庄坨河北柳江盆地地学实习中心有多远?有没有大坡?》可以骑自行车去吗?

可以椅车去很近的

如何有效地学习高中化学

如《中学生理化报》设有学法指导。如化合与分解、三” 1.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科技,还可以怎样做,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在设计实验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化合价,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所以、点燃或加热时均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且放出大量的热,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同时,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温室效应、“词”、分子,注意精选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一般都要以实验为手段加以验证或探究完成而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描述及表达物质变化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化学术语。 二,还要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问题。 (三)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送. 立足结构,掌握它是很重要的、同素异形体。不懂化学用语。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生化知识切入点为光合作用,使理解加深。 三,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备好“错题本”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 总之. 拓展知识,重点知识要掌握、差量法等。 2.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要把化学学好,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一,进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化学式,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归纳,分别进行观察。如学习氧气时、步骤、极值法、平均值法,应“一横,培养分析问题。所谓“化学用语”是指化学科学在交流,订一份质量高。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趣味化学、竞赛辅导,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质量总和”、化学用语的学习 (一)化学用语枣学习化学的工具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动手等能力。 此外。它们一般都是用简明精炼的词句表达出来、三慢竖”。),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但必须克服盲目做题而陷入题海。即先把容器横放、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要尽量拓展思维、程序合理,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结构,要经常翻阅复习、三直立”,以及思路和疑难点。 2.抓关键 在全面看的基础上,不能搞题海战术、解题技巧。如对含碳元素的相关物质可构建碳链知识网络系统记忆、歌诀记忆法、补充和深化、相互干扰的知识。但练习要有针对性,抓住教材中的重点;质量守恒定律重点理解“参加反应”:锌的活动性比氢强、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勤练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 (4)化学用语分散记,易得电子,掌握和应用化学科学、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在做题时不要只就题论题,相信同学们会轻松地把化学学好的。在学习了许多物质后,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记忆牢固,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整体理解,乱”的特点、生活化学及科技动态等栏目,认真反复琢磨,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而一个氧分子又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的:守恒法,对于工农业生产、概念辨析。 3.理思路 看书时要积极思考,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值得一读,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能源,思考如何做,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应注意“一贴,基础知识点多而杂,部分探索、大胆试验,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同系物、认真听课,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归纳法。那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对双基不仅要正确理解。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 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 一,如元素符号、难点,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基本操作的训练到复杂实验的设计都要认真操作. 及时反馈,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 (5)交叉知识切点记,精练习题 学完每一章节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难点知识。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3.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化学方程式等。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时。 六,积极思考外、原子。如同位素. 注重学法,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四。在解题过程中。 (3)类似知识归类记、实用性强的同步辅导材料很有必要、社会,所以。 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从简单的常用仪器的使用。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 1.全面看 全面看一节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做。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通过思考,可以通过比较,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现象和要领、关键和本质的问题,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须思考,便于今后复习。如在做计算题时,许多物质在常温、三靠”、提高解题技巧和掌握解题方法,所以应学会巧记,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二:“整体枣部分枣整体”,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制法和用途,是研究化学的工具、质量)。 五。 ******************************************************************************* 如何学好高中化学 欧伟婵老师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要积极参与认真去做,即整体感知、关系式法。 二,难,并进行重整,从而达到“知其然。 五,课本中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最好机会,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不变”,随着知识的积累、操作方便。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做好笔记、“相等”,而物质的性质又制约了物质的存在方式。 二,也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提高学习效果,抓住“三个守恒”(元素。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了解物质性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免打破容器。如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为“能改变”,以便于牢固掌握。例如:在观察铜、及时复习,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人试管底部、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好题、电学等、一题多变或寻求一解多题规律,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对平时出现的错题。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更重要的是应用,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等按知识阶梯分散到各章节记忆。如H2和CO的性质、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使知识条理化、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把感性知识升华,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所以: (1)对偶知识对比记,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分散、思维,掌握化学用语 所谓“双基”即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H2和CO2的制备装置等、浮力,而铜没有氢活泼,应“一斜、臭氧空洞、学会巧记 由于要记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掌握实验的原理。在研究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化学性质、导向性准,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即使试管倾斜。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赤潮现象等。常见的有效学法有、二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阅读课外读物 为了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动手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重视实验。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二低、呼吸作用。在解法上尽量一题多解。学习时不要只局限于熟记。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所以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三。 (二)写好记好化学式的方法 1.掌握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2.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三)掌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抓住反应规律 2.联系实验现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 *******************************************************************************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 钱国明 李克森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要能熟练掌握,要善于将相关物质构建成知识网络、章节训练、杠杆原理,即装置简单、严密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环境及人类的生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象明显. 理解双基。 六,准确无误地去理解、“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鉴别与鉴定等定性定量分析时,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如元素、原子,提高学习效果 初三化学是启蒙化学,灵活运用。 (2)物质性质网络记: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应抓住其结构来了解物质性质。因此学好化学必须注重学法:氧气是由许多氧分子组成的。 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是教与学的良师益友。 三、氧化与还原等。 四,有些学生会因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化学成绩下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物化知识切入点为密度,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平时做实验,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估算法、压强、重力,检查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适当选做一些经典习题、归纳知识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 总之、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抓住课本、去记忆

如何有效地学习高中化学?

1、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计划,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学习计划包括单元学习计划,学期学习计划等等,只有设计好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才能在学习的时候有个目标和方向。2、每节化学课前,都要好好预习一下本节课化学教材中要学习的内容,比如方程式、反应原理、概念等等,对于不清楚的问题标记下来,一定要做到对于哪些内容不了解心知肚明,只有这样才能对要学习的东西有个大体的了解。3、当然学好化学最关键的是要上课认真听讲,由于化学知识比较零碎,一定要做好课堂笔记,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按照老师的思路学习,并且要积极的思考问题。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目,所以会专门有一些实验课,对于要做的实验首先要搞清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等,然后在实验课上认真做实验,并且认真去观察,而且要做好实验的记录,当然做实验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许做实验的一些习惯都可能是考试要考的内容。5、加强课外阅读,拓展知识层面,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么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为此学生除了精读课本外,为了拓展知识视野、归纳知识内容、提高解题技巧和掌握解题方法,订一份质量高、导向性准、实用性强的同步辅导材料很有必要。

如何系统地学习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而在这个知识泛滥的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读书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或者贪多求全,只重量而不重质,只是把机械记忆一些知识点而不加运用。首先,我们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 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为什么要看《××》公开课 ?是因为它们很时髦,进了排行榜单?还是因为朋友或者老师的推荐?又或者,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可能会对我有点用?2. 在你画线或者记笔记的时候,你是依凭什么来判断哪些值得记、哪些不值得记的?是不是无法给出一个特定的标准,很多时候只是凭感觉?是不是有时候觉得可记的太多,认真一点的话半本书都能给抄下来,有时候又觉得无处下手?3. 在你为你的笔记做完了所有的整理工作,或者画出一张完备的思维导图以后,你真的觉得一切都完成了吗?是不是觉得我记下的这些东西,只是存放在那里,我依旧不知道怎么用?是不是觉得,我只是又积累了好多资料,然后安慰自己说,未来的某一天我总会用上它们?我们应该筛选、评判和整合新知识和旧知识,并把它们融汇成一个自给的整体;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寻找和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同时反思自己的经验,最后,把它们创造性地整合成一个系统。实际上,我们常常只是零散、随机地去涉猎学习材料,有时甚至去了解一些不相干的知识。而这种学习的结果,就是得到一盘知识的散砂。而提问,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这些问题就像一根根富有韧性的细线, 帮我们把各种知识、经验、观念和方法串在了一起,使散落的砂砾变成一串串富有光泽的珍珠项链。

如何简单、快速、系统地学习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靠自己努力去适应、去改变、去征服。首先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知道自己在企业是什么角色,职责任务是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职、担其任、负其责、享其利。企业为每一个员工都提供了平等演出的舞台,但这仅只是创造了外部环境,究竟你能不能表演得好,还得靠个人的能力。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树立榜样----树立一个你期望其他人学习的好榜样。榜样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更多地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获取信息,他们看到你做的比听到你说的效果要大得多。 “领导就是榜样”是对领导者最精干和生动的描述。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能激发他人跟随你一起工作,以取得共同目标,而且能创立一种机会和成长并存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想抓住机遇,做出显著业绩。在了解的基础上信任员工,给她舞台让她充分发挥。当然,要让下属长期保持旺盛的士气,决非如此简单。不仅要制订一套详细的法则制度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薪酬奖励分配方案,给每一位员工提供公平、适当的竞争环境;还应当采取许多其它的激励方法,比如:尊重、关爱、赞美、宽容下属,物质奖励等。还有,给下属指出奋斗的目标、帮助下属规划出其发展的蓝图、恰到好处的批评等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的综合活力,达到最佳状态。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能够让员工体验解决难题、分享成功的乐趣,而且能够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这个团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这个团队有价值的贡献者。管理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不仅能解决许多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问题,更能让团队成员知道团队需要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形成和谐的团队。管理者必须了解团队中每个人有形的和无形的需求,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或引导改变他们的需求。随着你这方面能力的加强,团队成员会更有活力、更有聚合力、更忠诚。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应专注某些主要方面,其中一项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及时向员工通报公司的销售情况、重要交易、经营业绩和重大事项,可使员工及时了解公司的情况,尤其是那些振奋人心的合同、业绩、人物和事件能够很大程度上鼓励和刺激员工,激发大家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其次管理者在创造目标和价值的同时,也担负创造公正、公平和支持环境的任务。通过聆听员工意见,响应需求,促进行为结果,帮助完成目标;领导才能不是表现在告诉别人如何完成工作,而是如何使别人有能力完成它。最后,持续不断地吸取知识和磨练自身技能,以维护作为领导者的地位。现代社会,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随时做出快速反应,组织的前瞻性日益成为竞争的砝码。新的思想、概念、工具层出不穷,要求领导者对决策进行反省,并用开放的态度广泛地学习。与此同时,整个组织也将逐渐向开放的学习型组织转变。有科学家预言,未来的领导,由于变化越来越快,持续的学习和改革将是唯一不变的任务。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能够广泛听取、吸收信息意见,审时度势,从时间、战略和全局上考虑和分析问题,抓住时机,确立目标。同时,力图将目标明确化、愿景化,使下属真正理解并建立信心,持久投入,成为组织的信仰和价值观。

刚进工地学习土建技术员,从零开始,没基础,请问都学什么?还有怎么才能看会图纸,图纸符号都表示什么?

先可以研究这本图集。再看看建筑识图入门。

大学期间如何高效地学习?

蒙,三长一短选最短,啥也不会就选c.应该不会听懵逼。

你们那里的高中是什么授课方式?我们这里原来是传统授课方式,去年学校组织去外地学习,带回来了杜郎口教

大人,元芳是这么看滴。 首先决定教学方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学问层次(这种东西就要多讲,反复讲,不断讲) 2.学生层次(多方面原因造成不同学生对新知识,难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如此,老师在讲课授课时就要注意学生分层,知识点分层。要让差学生能接受,好学生能学到新东西) 我个人认为,一切教学手段应学问层次,学生层次这两个中心问题而产生的,方法不在新不新,而在于是否实用。 第三点,就是学生的思想工作了,如何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主动学。努力把传统的,老实讲,学生听;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传统模式改变为,学生讲问题,老师帮助解决问题的这种向上的模式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毕竟知识摆在那里,主动去学才是第一的方法。

为什么外国人学中文会那么难?而中国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学会?

母语

钢琴伴奏该如何系统地学习呢?

多练,熟能生巧。但要把握好节奏

如何系统地学习数据挖掘

看数据挖掘方面的算法理论时经常感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天书一般,例如看svm的数学证明,EM算法..,感觉知识跳跃比较大,那么数据挖掘系统的学习过程是怎么样?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习数据挖掘之前应该明白几点:数据挖掘目前在中国的尚未流行开,犹如屠龙之技。数据初期的准备通常占整个数据挖掘项目工作量的70%左右。数据挖掘本身融合了统计学、数据库和机器学习等学科,并不是新的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更适合业务人员学习(相比技术人员学习业务来的更高效)数据挖掘适用于传统的BI(报表、OLAP等)无法支持的领域。数据挖掘项目通常需要重复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如果你阅读了以上内容觉得可以接受,那么继续往下看。 学习一门技术要和行业靠拢,没有行业背景的技术如空中楼阁。技术尤其是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发展是宽泛且快速更替的(十年前做网页设计都能成立公司),一般人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全方位的掌握所有技术细节。但是技术在结合行业之后就能够独当一面了,一方面有利于抓住用户痛点和刚性需求,另一方面能够累计行业经验,使用互联网思维跨界让你更容易取得成功。不要在学习技术时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会失去你的核心竞争力。一、目前国内的数据挖掘人员工作领域大致可分为三类。数据分析师:在拥有行业数据的电商、金融、电信、咨询等行业里做业务咨询,商务智能,出分析报告。数据挖掘工程师:在多媒体、电商、搜索、社交等大数据相关行业里做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和分析。科学研究方向: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研究院等高大上科研机构研究新算法效率改进及未来应用。二、说说各工作领域需要掌握的技能。 (1).数据分析师需要有深厚的数理统计基础,但是对程序开发能力不做要求。需要熟练使用主流的数据挖掘(或统计分析)工具如Business Analytics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 Software(SAS)、SPSS、EXCEL等。需要对与所在行业有关的一切核心数据有深入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数据敏感性培养。经典图书推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推荐David Freedman版、《业务建模与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导论》、《SAS编程与数据挖掘商业案例》、《Clementine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 》、《Excel 2007 VBA参考大全》、《IBM SPSS Statistics 19 Statistical Procedures Companion》等。(2).数据挖掘工程师需要理解主流机器学习算法的原理和应用。需要熟悉至少一门编程语言如(Python、C、C++、Java、Delphi等)。需要理解数据库原理,能够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据库(Mysql、SQL、DB2、Oracle等),能够明白MapReduce的原理操作以及熟练使用Hadoop系列工具更好。经典图书推荐:《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机器学习实战》、《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数据库系统概论》、《算法导论》、《Web数据挖掘》、《 Python标准库》、《thinking in Java》、《Thinking in C++》、《数据结构》等。(3).科学研究方向需要深入学习数据挖掘的理论基础,包括关联规则挖掘 (Apriori和FPTree)、分类算法(C4.5、KNN、Logistic Regression、SVM等) 、聚类算法 (Kmeans、Spectral Clustering)。目标可以先吃透数据挖掘10大算法各自的使用情况和优缺点。相对SAS、SPSS来说R语言更适合科研人员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因为R软件是完全免费的,而且开放的社区环境提供多种附加工具包支持,更适合进行统计计算分析研究。虽然目前在国内流行度不高,但是强烈推荐。可以尝试改进一些主流算法使其更加快速高效,例如实现Hadoop平台下的SVM云算法调用平台--web 工程调用hadoop集群。需要广而深的阅读世界著名会议论文跟踪热点技术。如KDD,ICML,IJCAI,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CDM 等等;还有数据挖掘相关领域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Data,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Homepage,IEEE Xplore: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等。可以尝试参加数据挖掘比赛培养全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Sig KDD ,Kaggle: Go from Big Data to Big Analytics等。可以尝试为一些开源项目贡献自己的代码,比如Apache Mahout: Scalable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myrrix等(具体可以在SourceForge或GitHub.上发现更多好玩的项目)。经典图书推荐:《机器学习》 《模式分类》《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统计学习方法》《数据挖掘实用机器学习技术》《R语言实践》,英文素质是科研人才必备的《Machine Learning: A Probabilistic Perspective》《Scaling up Machine Learning :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Approaches》《Data Mining Using SAS Enterprise Miner : A Case Study Approach》《Python for Data Analysis》等。三、以下是通信行业数据挖掘工程师的工作感受。 真正从数据挖掘项目实践的角度讲,沟通能力对挖掘的兴趣爱好是最重要的,有了爱好才可以愿意钻研,有了不错的沟通能力,才可以正确理解业务问题,才能正确把业务问题转化成挖掘问题,才可以在相关不同专业人才之间清楚表达你的意图和想法,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我认为沟通能力和兴趣爱好是个人的数据挖掘的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学到的;而其他的相关专业知识谁都可以学,算不上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数据仓库专家、程序员、统计师等等都要扔砖头了,对不起,我没有别的意思,你们的专业对于数据挖掘都很重要,大家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但是作为单独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这些领域都能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最重要的核心,我想应该是数据挖掘技能和相关业务能力吧(从另外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可以看, 比如一个迷你型的挖掘项目,一个懂得市场营销和数据挖掘技能的人应该可以胜任。这其中他虽然不懂数据仓库,但是简单的Excel就足以胜任高打6万个样本的数据处理;他虽然不懂专业的展示展现技能,但是只要他自己看的懂就行了,这就无需什么展示展现;前面说过,统计技能是应该掌握的,这对一个人的迷你项目很重要;他虽然不懂编程,但是专业挖掘工具和挖掘技能足够让他操练的;这样在迷你项目中,一个懂得挖掘技能和市场营销业务能力的人就可以圆满完成了,甚至在一个数据源中根据业务需求可以无穷无尽的挖掘不同的项目思路,试问就是这个迷你项目,单纯的一个数据仓库专家、单纯的一个程序员、单纯的一个展示展现技师、甚至单纯的一个挖掘技术专家,都是无法胜任的)。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为什么沟通能力的重要,这些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想要有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行数据挖掘项目实践,你说没有好的沟通能力行吗? 数据挖掘能力只能在项目实践的熔炉中提升、升华,所以跟着项目学挖掘是最有效的捷径。国外学习挖掘的人都是一开始跟着老板做项目,刚开始不懂不要紧,越不懂越知道应该学什么,才能学得越快越有效果。我不知道国内的数据挖掘学生是怎样学的,但是从网上的一些论坛看,很多都是纸上谈兵,这样很浪费时间,很没有效率。 另外现在国内关于数据挖掘的概念都很混乱,很多BI只是局限在报表的展示和简单的统计分析,却也号称是数据挖掘;另一方面,国内真正规模化实施数据挖掘的行业是屈指可数(银行、保险公司、移动通讯),其他行业的应用就只能算是小规模的,比如很多大学都有些相关的挖掘课题、挖掘项目,但都比较分散,而且都是处于摸索阶段,但是我相信数据挖掘在中国一定是好的前景,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讲到移动方面的实践案例,如果你是来自移动的话,你一定知道国内有家叫华院分析的公司(申明,我跟这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站在数据挖掘者的角度分析过中国大多数的号称数据挖掘服务公司,觉得华院还不错,比很多徒有虚名的大公司来得更实际),他们的业务现在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中国省级移动公司的分析挖掘项目,你上网搜索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一些详细的资料吧。我对华院分析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2002年这个公司白手起家,自己不懂不要紧,一边自学一边开始拓展客户,到现在在中国的移动通讯市场全面开花,的确佩服佩服呀。他们最开始都是用EXCEL处理数据,用肉眼比较选择比较不同的模型,你可以想象这其中的艰难吧。 至于移动通讯的具体的数据挖掘的应用,那太多了,比如不同话费套餐的制订、客户流失模型、不同服务交叉销售模型、不同客户对优惠的弹性分析、客户群体细分模型、不同客户生命周期模型、渠道选择模型、恶意欺诈预警模型,太多了,记住,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移动中可以发现太多的挖掘项目。最后告诉你一个秘密,当你数据挖掘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无论什么行业,其实数据挖掘的应用有大部分是重合的相似的,这样你会觉得更轻松。

如何系统地学习数据挖掘

找一本教材,个人推荐李航的《统计机器学习》可以去看网易上关于机器学习的公开课,是Standford的Prof. Ng的视频课程,超级棒。结合教材和视频,将机器学习算法的公式推一遍,然后用Matlab或者python跑一跑数据,找点感觉。对于数学也要加强,特别在概率论方面。最后特别重要的是,一定要实践,可以DataCastle上找些比赛

矿产勘查中多源地学数据融合技术

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信息都是区域地质及成矿作用不同侧面的反映,因此在它们之间进行成矿信息的融合是必然的。矿产勘查中的多源数据融合包括: ①定性和定量数据的融合; ②相同分辨率的不同平台测量数据的融合; ③不同分辨率不同平台测量数据的融合。目前,大多数融合主要是在多源遥感信息之间进行,如进行多传感器、多时相和多频谱的图像融合,还无法在图像处理中自动将非图像数据加入进去,在具体操作中只能通过GIS 数据库的数据综合叠加来实现对多源数据进行图像对图像的融合。以下将就矿产勘查中多源地学图像的融合过程进行介绍。1. 物化探数据生成图像物化探数据在空间结构上有网格化数据和不规则数据两种,对于网格化数据,根据所需像素密度应用插值技术生成图像,插值的方法有双三次样条、双线性插值,后者是最简单实用的一种。经过插值后的图像可以是二值、灰度或彩色的,为了进一步处理,通常将其处理成灰度图像,根据具体应用,灰阶可以为 16 或 256。离散数据可以先进行网格化再插值,当然也可以直接用三角网插值。对于矢量 GIS 地质数据,例如地层、岩性、断裂等,由于其属性的复杂性,可进行二次开发,按照属性意义生成图像。2. 图像的配准和镶嵌目前,大多数 GIS 和图像软件都实现了这两项功能,基本原理是在两幅图像上找出若干个同名地物,利用坐标变换将需要配准的图像坐标变换为标准坐标,把分幅图像拼接为一幅图像,以便于下一步处理。3. 图像的地学专业化处理及信息提取基于地学目标对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进行各种预处理,如遥感数据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提取、空间滤波、频率滤波、主成分分析、分形分析和纹理分析等处理; 对于物探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化极、延拓、匹配滤波等数值处理,提取目标体不同特征的结构信息;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的目的是要找出化探异常区,关键问题是确定异常下限,通过多种计算方法,得到异常区的分布图像。4. 多源地学数据的融合矿产勘查中所用的信息源有遥感信息和地、物、化探信息,遥感信息具有高的光谱信息,色彩鲜艳,视域广,直观性强和综合信息丰富的特点,对地面地质特征 ( 地层、岩性、构造等) 、地形地貌和岩石裸露、水系分布均可直接提取; 地质与物化探信息则对具体目标有指示能力,可以看作一种影像的强度,参与图像的融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融合方法可采用 HIS 变换、K-L 变换、像元加权融合等方法来实现。复习思考题1. 遥感矿产解译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2. 遥感常见的找矿解译标志有哪些?3.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识别矿体露头?4.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利用铁帽及氧化露头追索矿体?5. 地质构造对找矿的控制作用有哪些?6. 在遥感图像上如何利用围岩蚀变进行找矿?7. 地貌标志在遥感找矿中有哪些?8. 如何利用植物特征进行示矿信息的提取?9. 如何应用 TM / ETM + 遥感影像识别蚀变矿物?10. 简述 TM / ETM + 遥感影像的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的处理方法。11. 如何建立区域遥感找矿模式?12. 地质找矿中多源地学数据有何特点?13. 简述矿产勘查中多源地学数据融合过程。

请问,怎么有步骤地学好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语言这门专业?

1. "我想学好基础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不多说,有这心就往下看。2. "我应该准备些什么? "a. 这本橙书: 《算法 第四版》 --亚马逊中文版: amazon.cn 的页面 --线上资源: Algorithms, 4th Edition by Robert Sedgewick and Kevin Wayneb. 注册Coursera, 依次加入这2门课: <算法, 第一部分> <算法, 第二部分>Part 1: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algs4partIPart 2: https://class.coursera.org/algs4partII-006如果没开课, 就先标记, 这样开课时会通过邮箱提示你.3. "我应该做些什么? "先熟读书内1.1和1.2, 最好把课后习题都做一做. 网站上开课后(即使已经开课几周了, 没关系), 跟住上课内容: 课本知识 + 视频内容 + 课件重点+ Exercises (独立完成且满分) + Programming Assignments (独立完成且尽量满分) + Job Interview Questions. 从Part 1到Part 2, 跟住, 跟住, 跟住!关于做书后练习题,参见:算法 第四版(algorithms 4th edition ) 这本书有配套的习题答案吗? - 孟祥丰的回答4. "我学完了呢!"再去跟隔壁斯坦福的算法公开课, 他还给证书! 因为参考书籍基本上就是是《CLRS》, 所以也就是强迫自己去仔细研读算法导论. ---课程名称: <算法设计与分析, 第一部分> <算法设计与分析, 第二部分> ---课程地址 Part 1: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algo Part 2: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algo2

如何系统地学习物理学史呢?

物理学史是科学发展史,而科学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和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楼主可以多关注些物理学类的科普书,关于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看下《鬼脸物理课》,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

如何正确地学习驾驶?

在学车过程中,我的教练教了我许多开车的小技巧,这些技巧对我来说是非常受用一生的。以下是我在学车过程中学到的一些开车小技巧,我将详细罗列它们:首先是要仔细 观察交通信号和标志:这是开车的基本技巧之一。要时刻注意交通信号灯和道路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2. 使用后视镜:后视镜是驾驶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后方交通情况。学会正确使用后视镜,包括调整角度和时机,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3. 制动和加速控制:学会控制制动和加速踏板的力度和时机非常重要。平稳的制动和加速可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减少磨损,并提高燃油效率。4. 转弯技巧:转弯是驾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学会正确的转弯技巧,包括观察盲区、使用转向灯、选择正确的转弯速度和角度,可以确保安全和顺畅的转弯操作。5. 倒车技巧:倒车是许多驾驶员感到困扰的一项任务。学会正确的倒车技巧,包括观察后方、使用后视镜和倒车镜、控制方向盘和踏板等,可以让倒车过程更加顺利和安全。6. 注意盲区:盲区是指驾驶员无法直接看到的区域。在转弯、变道或倒车时,要特别注意盲区,使用后视镜和倒车镜观察盲区,以确保周围没有其他车辆或行人。7. 维护车辆:学会正确地维护车辆可以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安全性能。包括定期更换机油、检查轮胎气压、保持车辆清洁和整洁等。8. 驾驶姿势:正确的驾驶姿势对于舒适和安全的驾驶非常重要。调整座椅、方向盘和后视镜的位置,保持身体放松并保持正确的坐姿,可以减少疲劳并提高对车辆的控制力。9. 预判和观察:在驾驶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觉,预判可能的危险和突发情况,并及时采取行动。观察前方、后方和侧方的交通情况,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使用转向灯提前示意自己的行驶意图。10. 自我控制:开车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要保持冷静、耐心和礼貌,避免过度的速度和激烈的驾驶行为,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这些开车小技巧是我在学车过程中学到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教训。它们不仅在考试中帮助我通过驾驶考试,也在日常驾驶中帮助我保持安全和顺畅的驾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我相信这些技巧会继续受用于我一生...

各类微束分析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微束痕量元素分析对矿物学、岩石学和地质学具有重大意义。人们力图通过研制离子探针来实现微区痕量元素的分析。由于离子探针本身的特点,尽管其检测痕量元素的灵敏可达 ng/g 量级,却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定量分析结果,矿物的痕量元素的离子探针分析仍一直局限于非常小的范围内。近年发展起来的同步辐射 X 射线荧光分析,因受设备的限制,分析微区较大,分析精度较差,也未能较好地进入实用阶段。X 射线荧光探针也有着与同步辐射相似的问题,即由于 X 射线光斑直径较大,能量较小,定量分析方法尚不成熟,分析灵敏度也很有限,较好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数十 μg/g。近年发展起来的激光共振谱仪曾被人喻为单原子探针,其实在实际使用中定量分析的难度较大; 更为致命的是,一次只能分析一个元素,速度慢,操作复杂。电子束激发的 X 荧光分析探测极限可以降到几十个 μg/g,但定量分析的准确度较差,微区也较大,缺乏实际利用价值。与上述分析方法相比较,尽管质子探针痕量元素的分析只在世界上极少数实验室可以实现,但其分析的微区大小和定量准确度比较而言较满意一些,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开发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少数实验室正在探索的电子探针痕量元素分析,以其准确度好,分析方法简便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激光-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检测限可达 ng/g 级,测定元素多,速度快,是近年来微区分析领域的热点。近年来,新一代电子探针、离子探针和激光等离子体质谱的发展引人注目,极大地促进了许多相关的地学研究。这几种仪器在微区化学成分分析方面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越性,如离子探针在分析稀土元素方面有较好的功能,激光等离子质谱分析元素的范围更宽。但是,这两种分析方法灵敏度虽然都较高,可空间分辨率尚不太理想,对试样有一定的破坏。各类微束分析技术各有其特点,在元素分析方面的比较见表88.2。表88.2 常见微区分析技术性能比较下面简介在地学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部分微束分析技术。1)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它是微束分析技术中最早和最成熟的分析技术,其特点是定量效果最佳、不破坏样品。以原位微区、微粒微量、快速简便,以及能同时进行成分、形态、结构、物性等多方面的分析,受到人们普遍地关注;尤其是在成分分析方面,其优越性更为显著,在地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详见第一分册第二篇有关章节和本篇第89章的介绍。2)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离子微探针。该分析技术近年来在地球科学中发挥了引人注目的作用,已成为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包括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分析工具。其重要应用为:原位同位素分析———在锆石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精确测定锆石晶体(一般为数十至数百微米大小)不同部位的年龄;还能够测定地球物质和太阳系物质的硫、铅、钛、铪、镁等具有成因示踪意义的同位素等。元素含量分析———如对矿物中稀土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的测定;半导体材料中痕量超痕量成分分析(对半导体材料中硼、磷、砷杂质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10原子/cm3);针对微小试样的微区分析(可分析2~8μm油烟粒子中20多种元素浓度,尤其是H、Li、B、C、O等超轻元素)等。空间分布分析———试样表面组成及其在平面方向的分布的面分析,以及由固体表层自浅而深逐层测定元素浓度分布的纵深分析。有时,需要将面分析与纵深分析相结合,以便得到更多的信息。3)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具有极高的测定灵敏度,分析方便快速,在岩石矿物的原位微区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方面极具潜力的新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是十分活跃的研究热点。详细介绍见本篇第90章。4)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分辨率为3~6nm,在地质试样微区形态研究中得到应用:古生物学研究———有孔虫、硅藻、介形虫、孢粉、古植物等微体化石及化石的微细结构的研究,对种、属的划分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石英颗粒研究———石英表面形态、石英颗粒的来源及其经历的地质作用的研究,对其成岩和沉积作用环境等作出解释。石油地质及工程地质学方面———对岩石的微孔隙与微裂隙的研究、对碎屑岩的胶结物的研究等,为油气的储存和运移以及地下水的运动等提供微观依据。透射电镜放大倍数高(可达200万倍)、分辨率高(可达~1nm),可把形貌观察、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近代地学研究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用于测定矿物的晶体形态、表面结构、晶格缺陷、位错、岩石的变形、长石的成分等。5)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的激光束斑可缩小至1μm,可同时获得许多固态、液态包裹体的成分、结构、状态等多方面的信息,在地学中的应用主要为:子矿物包裹体研究———如超高压岩石中高压矿物的准确鉴定。我国几个超高压带的研究中几乎没有例外地都把细微激光拉曼光谱的研究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常见矿物中超高压子矿物的分析鉴定,准确地确定了超高压的存在,并对高压带的演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激光拉曼光谱仪可以作为鉴定流体包裹体中未知子矿物的较为可靠手段之一。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应用在油(气)田的研究,以及金属矿床的成矿专属性、微细矿物的鉴定和识别、金矿中有机成矿流体以及包裹体盐度的测定等方面,为研究矿床成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演化过程、成矿规律等提供依据,研究成矿热液的地球化学环境等。沉积岩中有机质或有机碳质的研究———用于推测源岩的埋藏历史、沉积环境以及综合评价其生油、气潜力,判别沉积岩中有机质的热成熟度,建立拉曼光谱碳质地温计(适合温度200~500℃)。随着矿床学研究的重点由固体地质向流体地质转移,拉曼光谱在石油地质和流体地质学研究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水溶液激光拉曼光谱上O-H展宽区(2800~3800cm-1)对盐浓度的改变非常敏感,通过计算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的偏移参数,可以确定包裹体溶液(室温)的盐度,准确度可达到±1%,是一种快速、简便、无损的盐度测定方法,将在矿产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宝(玉)石矿床的研究———主要用于对矿床成因的研究和宝(玉)石质量的评价。微束分析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是一个有待在地学中大显身手的分析技术领域。本篇着重介绍在地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和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其他微区分析技术如激光拉曼光谱、二次离子质谱、电子显微镜等的介绍,可参见第一分册第二篇有关章节。参考文献周剑雄.1980.微区分析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本章编写人:周剑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如何更好地学习语言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时候,要利用以前所学的语言的功底,但是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有些人执着于一种理念:“这就是写所有程序必须遵循的方法”。这就像本来只有一个榔头,有人给了一个螺丝刀,于是就说“哎,这不是一把好榔头,但是应该可以倒着拿螺丝刀,用螺丝刀来砸东西。”虽然得到了一个很烂的榔头,但事实上它确实一把很不错的螺丝刀。所以应该对所有的事物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对新的事物,方法保持一个开发而积极的心态,才能真正了解它,了解它的独特之处。选择一门语言,往往选择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观。所以,了解一门语言的历史和哲学观非常重要。要知道这门语言是谁创建的,为什么创建,如何发展起来的,适合那些领域,以及解决问题的哲学是什么对学习语言很有帮助。

各地学校事故解决了吗现在

各地学校事故现在没有解决。法制晚报讯 近日,湖南湘潭校车翻入水沟,导致11人死亡,其中包括8名幼儿,再次敲响了校车安全警钟。据媒体公开报道,《法制晚报》盘点发现,2010年至今近5年来,全国至少发生43起,约8成均有致死情况,死亡人数达到153人,其中多数是幼儿。根据事后说明显示,车辆超载成为校车事故的罪魁祸首,司机无行车资质及车辆不符合规定也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专家表示,除了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外,避免校车意外发生更好的方式就是,哪里有居民哪里就办学,布点均衡,尤其是在边远地区,从而避免学生不得已选择“黑校车”上学。数说 4年多43起校车事故153人亡盘点发现,2010年至今,全国共发生了43起校车事故,其中,悲剧发生最多的是2011年,共发生了14起。那一年,震惊全国的当属发生在江苏徐州的“12.12校车事故”,这起事故被定性为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这起由一辆私营客车充当的校车,在送49名学生回家途中侧翻滑入水沟,导致车内15人死亡,8人受伤的悲剧。随后,国务院安委办专门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大校车交通安全源头管理。2012年3月28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正式通过,对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进行规范。条例要求,生产校车的企业应当保证所生产包括改装在内的校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由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人员驾驶。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都需要制定合理的运行方案。然而,尽管此后教育部也年年重申各地应遵循该条例保障校车安全,但梳理统计发现,在此条例颁布前的两年半时间里,共发生了22起校车安全事故,而此后校车事故量也并没有锐减,至今依然发生了21起,与此前数量相当。可见,条例的出台与教育部的多次强调并没有遏制校车事故频发的苗头。校车事故不仅在数量上惊人,在后果上也令人揪心。盘点发现,这43起事故,每起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共造成了153人死亡,且多数是幼儿。其中,有6起死亡事故的死亡人数超过10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向表示,国家明确规定政府部门要主导校车的配备,但是从现在来看,各地政府部门并没有承担这部分的责任,而是由学校自己配备,这就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也就没有明确的责任保障体系,那么最后的追责也是一笔糊涂账。超载 成校车安全第一杀手盘点发现,在这43起校车事故中,多数都涉及超载,仅有3起明确显示不存在超载现象。超载成为“悲剧”第一杀手。据公开报道,致死人数最多的为“甘肃庆阳正宁特大交通事故”,非法改装校车因雾天超速,与货车相撞,导致22人死亡,其中有19名幼儿。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在意外发生时无应对能力,使得幼儿园成为校车安全重灾区。比如,由于超载,车内孩子数量多,湖北荆州市两名4岁儿童被老师遗忘在校车内,直至下午放学才被发现,送医已回天乏术。据了解,该校车为非法改装车,狭窄的车厢经常挤进去二三十个孩子,长期超载。据《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校车载人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不得以任何理由超员。梳理发现,这些事故中,有的学校临时雇用社会车辆,每月收取学生100元的乘车费用,但因超载严重,部分学生有时要站着乘车。几乎所有的涉事校车都不符合标准,无证非法改装“黑车”、使用无照报废车辆,甚至农用三轮也能充当校车。江苏如皋一私人幼儿园校车送孩子回家时,一名4岁女童被活活憋死。原来,7座的面包车内竟然挤进去26人。而在甘肃正宁特大校车事故中,核载9人的改装金杯校车实载人数竟然达到了64人,足足超出6倍多。超载是校车出事的主因,存在监管不善的问题,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法晚采访时表示,政府管理部门仅仅监管还不够,必须要负起责任。他说,大家都对校车事故很敏感,但过了“敏感期”后,社会对此类事故的感知就会进入麻痹状态。因此,公众的群体追责意识不强,受害者一般都是接受赔偿。同时,各地政府应对此类舆论热点问题时也有更多的技巧来回避责任。重灾区 过半为村镇基层学校梳理发现,发生事故的43所学校中,过半为村镇学校,共计23所,其他也多为区县级基层学校。例如,刚刚发生的湖南湘潭校车事故,湖南省教育厅通报称,目前调查初步判断,校车存在超载,雨湖区响塘乡金侨村乐乐旺幼儿园的校车驾驶员郑友华存在未按审定路线行驶的情况。此外,这些乡村学校中,校车标准不过关,有些甚至没有经过教育部门审批、未获办学资质或借址办学。如,超载导致2人死亡的北京门头沟腾龙幼儿园,还存在借址办学;教委也表示,该幼儿园未注册,属于非法办学。同时,涉事车司机曾吸毒贩毒有多次前科,这也与校车管理条例规定严重不符。长期关注校车安全问题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静波曾表示,《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两年多,城市校车安全性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基层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该如何保护这些地区的校车安全问题?王静波认为:“第一个要对基层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学校、幼儿园,教育行政机关要合理布局。对于幼儿园,要保障就近入学。第二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对于校车保障,如果依赖当地的财政可能是难以弥补的,这就需要中央财政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来保障校车安全。”解析 幼儿园要布点均衡加大补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校车安全问题,每年都会出台红头文件,但是校车安全问题依然时有发生,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是因为《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里并没有明确政府的保障责任,而是仅仅指明了政府的监管责任。比如说,政府只是去查学校是否有不合格校车,如果有就依法取缔,但是取缔完就不再追究了。如果明确政府的主体保障责任,出了问题直接追究政府的责任,校车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程方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建议,各地方要出台一些更细化的关于学生安全责任方面的政策法律,由于红头文件并没有明确的责任和奖惩,因此光发红头文件是没有用的。另一方面,要加强校车的资格准入,包括对校车的车检、驾驶人的资格审查等方面要更严格、更全面。盘点发现,很多校车事故中家长称送孩子坐黑校车很无奈,因为距离太远、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对此,储朝晖认为:“实际上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一些偏远地区要不要办幼儿教育,要不要享受到公共幼儿教育资源的问题”。储朝晖表示,解决方式就是需要政府转变思维,不仅仅是办中型幼儿园,还要办小型幼儿园,哪里有居民哪里就需要办幼儿园,布点要均衡,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程方平指出,其实从诸多由校车引发的安全问题上可以折射出这些年“撤点并校”的做法确实有些弊端,给学生上学带来很多困难。过分集中的学校导致学生上学路途更远。因此,教育部在前两年已经开始调整,把过去关闭的乡村小学再恢复。他山之石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都有专为校车制定的法律,多达500多项。其中包括对校车坚固性和安全性的规定,校车安全系数是其他交通工具的40倍。校车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是一样的,甚至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加拿大:加拿大校车被誉为“世界第一安全校车”,校车事故死亡率为零。除法规严格外,加拿大校车颜色、款式和配备都是统一的,每个座位都配备有安全带。在加拿大,成为校车驾驶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日本:2007年7月27日某幼儿园校车接孩子上学时,一位老师误以为所有孩子都下车了,将最后一排一儿童遗忘车内,导致其中暑死亡。此后,日本开始重视校车安全,各幼儿园和小学明确规定,校车上除驾驶人外,还得有两名老师帮着照顾孩子。奥地利:奥地利校车以9座面包车为主,车上的每一个座位都必须配有安全带,行车时每个孩子必须系安全带,由驾驶人负责检查,一个座位一个人,因此不会出现超载现象。

如何高效地学习初二的中国历史?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贾母——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

地学前缘中文版和英文版是对应的吗

是。根据查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显示,截止2023年8月16日,地学前缘有中文版和英文版,这两个版本在学术内容和质量上是对应的。《地学前缘英文版》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主办的期刊。

论旅游地学、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陈安泽(中国地质科学院)一、旅游地学的含义概要地讲、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为旅游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含义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整,1985年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将其含义列入会章第2条:“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在1991年陈安泽、卢云亭等著的《旅游地学概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层次更深定义:“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及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在即将出版的《旅游地学大辞典》中,又将旅游地学的定义进行了扩展及细化,即“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旅游地学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学科(美学、环境科学、景观科学和旅游学等)的知识与方法,以研究旅游业中的各类问题:①主要研究构成旅游业的客体要素——旅游资源。重点研究自然旅游资源,探讨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科学普及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保护方法、区域及景区旅游规划利用等;研究人文景观资源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石窟、园林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②还研究旅游业的主体要素——旅游客源市场,如游客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因地理、气候因素产生的变化等。③研究旅游业的媒体要素——旅游接待设施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旅游道路,建筑物的选址、选线,地基稳定性评价,休疗地的各种地学背景场(放射性、磁、电、微量元素、负氧离子……)。④还重点研究地质公园建设、科学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科学解说体系建立等。旅游地学是全方位地为中国走向科学旅游时代服务的学科”。二、旅游地学产生的背景从研究学科发展史获得的经验看,一门学科的诞生主要取决两大因素:①社会的需求是产生新学科的原动力,是促使新学科建立的发动机,是客观因素,或称之为外在因素;②学科自身向外扩展的需要,是产生新学科的依据,是促使新学科发展的内在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在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才能出现,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的,旅游地学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和人们的创造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大发展和旅游业的空前繁荣。而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持才能健康发展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资源支撑,尤其需要山水景观自然美学资源的支撑,而地学在提供自然景观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社会的需求推动着地学为旅游服务,推动着旅游地学的诞生。是改革开放促使大批地学家走向了为旅游服务的大潮中,在为旅游服务中,使地学工作者认识到古老的地球科学蕴涵着向外扩展的无限活力,旅游业使其大有用武之地。她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理论和工作方法,一经和旅游的需求相结合,便碰撞出新的火花,一门地学与旅游相交叉的学科“旅游地学”便应运而生。值得提出是地学理论和方法为创立旅游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地学理论的支撑,凭空创造一门新学科是绝不可能的。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古老的地球科学要想焕发青春,必须大力向边际扩张,必须与其他科学相杂交,而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地学的理论与方法,才是创立旅游地学新学科的依据和内因。众所周知,在1978年前我国尚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不存在产生旅游地学的社会条件。归根结底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才使这两种因素有机的会合在一起,旅游地学是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产儿。三、旅游地学为促进中国地质公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地学公园的概念是在地学家为旅游服务中产生的,并在1985年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在向国务院“关于开发旅游事业中要加强地学调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正式提出。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还多次向地矿部领导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但都因时机不成熟而被搁置。直到1999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陈安泽作为特邀专家在会上作报告时再次提出建立地质公园问题,并传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欧洲都已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计划。由于国内外建立地质公园的形势已经成熟,大会接受了这个提议,这次会议在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上起到了关键作用。2000年春国土资源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并于当年评审通过了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等11处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学研究会组织专家为地质公园的申报、评审、开园条件、规划管理等提供了一系列文件草案,并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为地质公园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树立了范例。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又对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评价准则、保护办法、对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包括公园主副碑、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电影馆、地质景区景点景物解说牌、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地质公园科学普及活动、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体制、旅游设施、经费筹措等提出了一整套的规章、办法、技术要求等。总之,旅游地学倡导了中国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为其准备了理论基础,准备了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培养和准备了一大批地质公园人才,从而保证了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2009年研究会还提出了改革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批准办法的建议,并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实行。今后,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时间由一年一次改为二年一次,将申报批准一次完成改为:①申报评审通过取得建设资格;②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为期三年);③经实地考核达到验收标准后方可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三步走的办法。从此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2处,国家地质公园139处(含中国香港国家地质公园),另有44处已取得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建立省级地质公园100余处。我国台湾还建立了村级地质公园,一个地质门类齐全、管理等级有序、分布宽广的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建立。旅游地学已经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创立作出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为中国地质公园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稳步向“四化”(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进军中作出新贡献。四、旅游地学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旅游地学和中国旅游产业几乎是同时成长起来的,在众多为促进中国旅游业成长壮大而服务的学科中,旅游地学是走在最前列,旅游地学理论、旅游地学组织、旅游地学家为中国旅游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1.旅游地学组织的贡献旅游地学组织是团结旅游地学家的纽带和沟通政府旅游管理机构和其他旅游团体的桥梁,是旅游地学家交流研究工作成果、服务于旅游业的坚实平台。中国旅游地学组织的最大贡献是把整个旅游地学界团结在一起,甚至团结了中国为旅游服务其他界别的中坚力量,用学术交流的方式,探讨中国旅游业各个发展阶段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工作方法问题,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开拓总结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为各级政府发展、管理、规划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咨询。中国旅游业的创立、发展、壮大与旅游地学组织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成立25年来共召开了24届学术年会和若干专题研讨会,每次会议都坚持召开一个促进会议东道主省、市、县的旅游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与会专家对当地旅游业的产业类型定位,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旅游资源评价、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科普等提出系统意见和建议。每个承办县市的旅游业都得到国家级旅游地学专家的会诊,每次年会之后其旅游业都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河南云台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宁大金湖、安徽天柱山……旅游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就是最好的实例。2.旅游地学理论和旅游地学家的贡献正如伟大的革命家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旅游地学理论在指导旅游业发展上功不可没。《旅游地学》学科是中国人创立的,是中国旅游地学界和旅游界同仁共同创立的,不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在中国旅游地学学科创建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开拓者有吴传钧、陈传康、郭来喜、卢云亭、杨冠雄、谢凝高、苏文才、宋立夫、尹泽生、郭康、王清廉、周进步、吴胜明、辛建荣等;地质界同时起步,其开拓者有殷维汉、陈安泽、李维信、张尔匡、陈茂勋、马恒玮、付中平、陶奎元、殷继成、王功恰、陈诗才、吴承基等;而支持旅游地学发展的领导与科学家有孙大光、夏国治、孙文盛、寿嘉华、杜一力、赵逊、姜建军、黄汲清、侯仁之、高振西、李春昱、李廷栋、陈梦雄、沈其韩、翟裕生、张宗祜、卢耀如、赵鹏大、肖序常、戎嘉余、刘嘉麒等;值得说明的是在旅游地学发展中成长起来一大批中青年旅游地学家、他们是保继刚、彭德成、吴必虎、田明中、彭华、俞孔坚、杨颖瑜、刘峰、严国泰、许学工、鄢志武、杨振之、郭福生、范晓、何银武、王衍用、王雷亭、张忠慧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地学理论和指导旅游业发展、地质公园建设及风景区建设等一系列法规、标准、指南、办法等,对中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旅游地学家除在理论、政策、方略上对中国旅游业作出重大贡献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实践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笔者所知,第一个全国旅游规划、绝大部分省级旅游规划、大部分区域旅游规划、众多的旅游专项规划、景区规划、全国的地质公园的申报书、综合研究报告、公园规划都是旅游地学家主持编制的。直到现在旅游地学家仍是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各种旅游产品规划的中坚力量,中国旅游业的半边天空是靠旅游地学家支撑的。五、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史上的里程碑“里程碑”在辞海中的定义如下:设在路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常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据此,笔者提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在中国地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判断,以供商榷。1.从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地质资源观地质资源在过去系指矿产资源,它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油气等燃料矿产,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矿产有经济开发价值,在利用它们时必须从地下挖掘出来,或加以提炼,或进行特殊加工处理。因开采和提炼矿产往往会遗留下许多废渣、废气和废水,造成环境污染,治理废旧矿山环境消除矿业污染要化去巨大代价。旅游地学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一种新的地质资源观,即地质景观资源。认为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奇峰、异洞、秀水、特殊石景、构造形迹、古生物遗存、甚至地质灾害遗迹大多具有资源的性质和经济开发价值。地质景观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基础。对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建立评价体系,制订规划、利用科学解说的方案和保护措施,成为旅游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致使许多过去认为没有成矿价值的所谓“穷山恶水”成了可供人们观赏游憇、休闲康乐、求知求美的珍贵资源。在利用地质景观资源时,既不必移动他们位置,又不必改变他们原来的物理化学性质,只需设立必要的游赏设施,即可成为旅游胜地,而且可以永续利用,被形容为“永远开不完的金矿”。新的地景资源观,是旅游地学的一大贡献。2.从实践上大大扩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地质工作历史上第一次把普查地质景观资源(地质遗迹)列入地质调查项目,第一次把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管理列入国土资源部工作任务。地质工作除了寻找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矿产资源外,扩展到可以寻找评价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地质景观旅游资源,使国土地质工作更加全面地为满足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是地学工作史上的大事。3.地球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普及旅游地学把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作为研究重点,地质公园的建立更是把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列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规定地质公园必须建设完善的科学解说设施。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换为科普读物,一座地质公园就是一处普及地球科学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已建成地质公园博物馆127处,建成地质科普基地187处,设立地质景点景物解说牌2.1万个,出版各种地学科普读物500种500多万册,举办科普活动、学术会议585次,向进入地质公园的11亿人次游人普及了地学知识。这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上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规模最大,普及面最广的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活动,而且这个活动将持续开展下去,这在地质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4.找到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有人认为一门科学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工作者,而事实证明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深深扎根于公众之中,才能持续发展。旅游地学的建立特别是地质公园的出现,把深奥的地学知识,空前地介绍到公众之中,已逐步成为公众游山玩水的重要话题,探寻山水景观之由来,寻索地球形成演化的奥秘,已成21世纪知识青年的需求,许多年青人因受地质景观知识的影响而立志报告地质院校,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开拓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5.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已成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支柱旅游地学理论已成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和成为引导中国旅游业迈入科学旅游时代的主要因素,地质公园的出现已成为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重要标志。旅游地学工作者是支撑中国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旅游政策咨询的中坚力量,地学在为旅游业服务中走在了所有学科的前列,已成发展中国旅游的支柱。综上所述,旅游地学和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是地学界的大事,是地学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标志和里程碑,是中国园林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旅游地学是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大潮中兴起的,是在旅游业持续发展中成长的,是全体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产物,是历史机遇的产儿。虽然走过25年的路程,但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亟待发展和完善。回顾25年成绩可喜,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前途光明。参考文献[1]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陈安泽.旅游地学的诞生及其面临的任务.见:旅游学刊增刊.旅游学刊增刊杂志社,1988[3]陈安泽.旅游地学在旅游业发展中前进.见:中国区域地质增刊.中国区域地质编辑部,1994[4]陈安泽.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而作.旅游学刊,2006,4(21):71~77[5]陈安泽.中国地质景观论.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10~144[6]陈安泽.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7]陈安泽,姜建军,李明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与展望.见:旅游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文献计量学与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

1.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中国早在数年前就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邓小平同志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而学术期刊是科技及先进文化的载体,面对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面对信息通讯技术及信息处理现代化方式日臻完善的今天,作为载体的学术期刊就应先行一步,高瞻远瞩这是形势使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在发表科技论文、科技成果获奖和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科技论文一般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性论文,它是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研究最直接产出形式之一。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效率,特别是论文的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以及科研人员科技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国内外管理人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如利用模糊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其中,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文献计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通过对文献特征的统计分析,来研究文献体系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文献的变化规律和科学管理。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情报学以外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科学技术生产效率的评价,使决策者可以对科技研究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简单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例如出版著作数、发表论文数、被引用次数等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部门中作为考核、奖惩、晋升职工的评估依据。这些简单指标的组合,就可以评价大学、研究所、工业公司以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能力。在近10年中,文献计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各方面更趋成熟,研究层次更趋深入,定量化描述的手段与方法也日益改善。同时寻求更系统全面的数据集合,更现代化的文献数据处理手段,最终有效地指导文献情报工作。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应用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外对此十分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匈牙利、印度等许多国家不仅把文献计量指标作为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从管理的高度,认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献计量学应用所必需的大量数据,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我国著名学者赵红洲、蒋国华等人曾经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并以“学术榜”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起,国家科委为了从一个侧面评价我国学科发展、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及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成就,委托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今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利用ISI的三套出版物,对我国学者从1983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接着,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从1998年起也逐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简称《指标集》)。集内有100多项统计指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有关方法,对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及其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该书的内容包括:统计源概貌,机构研究计量统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研究计量指标,地区研究计量指标,科技基金计量指标,合作研究计量指标,人才研究计量指标,文献评价计量指标。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连续资助了6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使其研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由于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与其它社会评价指标的功能是一致的,而且其研究成果和计量数据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与支持,因而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事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这是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显著特点与趋势之一。2.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建立的背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建立正规的文献信息计量工具,为应用提供大规模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来源,必须依托较为适宜的文献数据库才能进行。目前国内文献计量学研究大多利用SCI为数据源进行统计研究,但在本研究进行项目调研中发现SCI创建时间较短,在可追溯性方面不如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检索工具(如地质学方面有200多年收录史的GeoRef),虽然SCI收录5000多种期刊,但由于其专业覆盖面很广,故每个学科的收录数量都不够。并且SCI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各科学间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此外SCI中没有“分类号”一项,不能按学科进行分类检索,因此用它进行某学科的统计就很困难,一些文献统计项目为了用SCI进行各学科综合统计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对原始数据重新进行分类等加工、录入,这一点可反映出数据源选定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工作的结果和效率。可以认为利用SCI对国内外地球科学进行分学科和领域论文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论文使用的分析测试方法统计分析,论文研究的区域分布统计分析,论文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本项目组自行设计并完成了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公共查询系统技术实现对地学文献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输出,实现地学文献的信息化管理。(1)系统运行环境:a.服务器: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I 800、RAM/256M、Disk/20G;b.客户机:DINDWOS 9X或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 350、RAM/64M、Disk/9G;c.网络:互联网;d.数据库:MS-SQL 2000。(2)系统结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采用了三级B/S体系结构,三层结构包括客户机、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这种方式又称瘦客户机系统,在客户机端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应用代码。客户机负责数据结果的显示和用户请求的提交。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和处理用户的请求。而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所有的空间数据和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是提出请求,所有的响应都在服务器端完成。其中,Web服务器位于系统的中间,是原型系统的枢纽与核心部分,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前端是Client/Brower,中间是Web Server,后端是Sql Server。图1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的结构图(3)系统总体功能:a.数据库管理:实现数据输入与维护、查询、显示输出等,系统也提供Web环境下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可在远程或本地进行编辑、浏览、维护。b.系统可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初评估、总评估:依据文献查询结果进行学科、主题、作者、研究单位、研究区域等相关度的统计和分析。c.数据交换功能:系统可通过转换工具将数据转换为其它标准格式,如2709等国标数据。d.系统具有完整的桌面管理和帮助系统。(4)系统构成框图(图2)与主要功能图(图3)。图2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的构成框图(5)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在中文WIN2000下利用SQL2000、ULTRADEV、VBSCRIPT进行开发。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选定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建库主要收集和利用《GeoRef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eoRef)、《中国地质文献库及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DS)作为数据源,GeoRef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在1982年开始引进的美国地质调查所信息中心所建的地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北美地区自1785 年以来的和世界上其它地区自1933年以来的地质文献,包含了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上公认的5000余种期刊、会议资料等,总共约220万余条,其收录范围覆盖了地球科学近40 个类目,是目前国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检索数据库。GDS由中国地质图书馆所建,收录1985 年至今的400 余种期刊、专著、论文集和国际会议中文资料,累积文献量达20 余万条,收录范围基本覆盖了地球科学、土地科学等40个类目,是我国地球科学和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最大型的检索系统,是国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数据库。选取上述两个数据库作为本系统数据源的主要原因是:①GDS的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等诸多方面与GeoRef接轨,建库依据了文献计量学的结果;②两种数据库均有较为严格选刊标准,收录文献的种类较多,即将国家级单位主持的地球科学类专业杂志悉数收录,也将一些地方主办、流通区域有限因而影响较小的地球科学杂志收录;③两种数据库收录时间较长,GeoRef已有200年数据,GDS的数据年限已有近19年,非常适合于我们对多年来地球科学论文情况进行分析;④两种数据库的分类系统设立既遵循了地球科学的学科分类,又是从检索文献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GDS是参考了GeoRef的类目名(表1、表2)。所以根据GeoRef和GDS得到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代表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水平。不足之处是两种数据库都缺少引文分析。图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示意图表1 GeoRef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表2 GDS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续表3.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实例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是利用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检索提取科技人员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科技人员群落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榜的测定;检索提取分类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演变和发展趋势分析。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选项有:题目、作者/单位、刊名、出版社、出版年、卷、页、文献索取号、语言、载体形态、关键词、分类号、文献识别号、记录状态、文献类型、目录级别、文献载体、ISSN号、ISBN号、会议、版次。如想了解我国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通过系统选择框架结构中“出版年”,输入“年代(1997、1998、…2001)”,检索出各年代收录的全部文献,再选择系统框架结构中的“作者/单位”输入、并通过Excel运算处理,即可得到如下的统计数据(表3)。表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1997~2001年收录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国内外学科结构统计分析利用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对GeoRef数据库100年、GDS数据库15年期刊论文进行学科的统计分析,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利用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进行检索,GeoRef数据库的检索式:分类号的字段代码、GDS数据库的检索式:选择检索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输入分类代码,采用上述方法我们采集了国外100年、国内15年的分类数据,编制了国际地质科学体系学科结构的百年演变图及国内地质学科体系学科结构近20年演变图(详见第一章)。中外综合性期刊地学论文对比研究(1)《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辑)》、《Nature》和《Science》的地学学科结构的统计分析《Nature》和《Science》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主办的世界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所发表的地学文章一般都反映了地质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而《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也可以算是我国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4种杂志的学科结构,反映了近年来地质科学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及其变化趋势。比较4种期刊可知,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的论文数都居于其它学科之上,说明近年来对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日趋重视。词频统计结果也表明与其相关的术语出现最多,如“第四纪”、“新生代”、“全新世”等。因为第四纪从时间上离人类活动的历史最近,因此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气候变化等,无不与我们人类的生存这个重大问题密切相关。《Science》和《Nature》上关于宇宙地质(或球外地质)的论文排名在前5位,比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的排名要靠前。球外地质实际上也是一个涉及到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科学问题,当然它还反映了我们对地球起源等根本问题的不懈探索。之所以国内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与国家经济实力、技术设备水平有关,其次是对人类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从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外两著名期刊上关于经济地质(包括矿产、能源等)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国内两大期刊在油气地质、金属矿床两类论文数量均名列前茅,这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矿产、能源的需求量大有关。另外,地质找矿仍然在我国地质工作中占相当大比重,这方面的成果(论文)也就很多。(2)《Nature》和《Science》国别分布的统计分析从表4、表5可看出,前10位除中国之外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更是遥遥领先,英、法、德为第二梯队,明显落后于美国。这表明只有经济上相对强大了,科技的发展才能得到有力支持。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也很重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因而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之所以能够跻身前10强,说明我国在地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表4 在《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图4反映了过去20多年以来我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地学论文的情况,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近6年以来迅速攀升,表明我国地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受到国际上的重视。表5 在《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图4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地学论文数量变化曲线(3)《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机构分布的统计分析对《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4种期刊1996~2001年每一年不同单位发表论文数的多少进行了排序,从图5、图6看,在《Natur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58%、28%、15%、11%、0.2%;《Scienc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47%、27%、0.4%、0.05%、24%,大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研究所。这与《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情况完全相反(表6、表7)。从表6、表7中可以看出,我国发表地学论文最多的单位是研究所,其次才是大学或学院。按发表论文的多少进行排序的结果表明,中科院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及其所属各实验室发表论文数最多,其次为地科院、地震局、海洋局等所属研究所。中科院论文数遥遥领先于其它研究所。大学中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排名未分先后)。图5《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图6《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表6《中国科学D辑》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表7《科学通报》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中外期刊地学论文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根据选定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采集和分析了16000多个数据,从而对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能源地质学、行星与宇宙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地质观测技术等研究学科和领域进行了专题调研,反映了研究领域的变化趋势(详见学科分述部分)。

地质学创始人翁文灏及七名地学院士编著的地震成果

李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一、引言馆藏地震资料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地震系统所收藏的地震资料所类比,但它是我国地震资料的一部分。馆藏地震资料的技术参考价值,受当时调查的手段、方法,专业等方面的限制,其参考价值越来越低,但它史料价值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降低。笔者从史料角度出发,对我国著名地质、地震专家编著的地震资料进行介绍,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佐证。二、我国著名地质专家、学者编著的地震资料馆藏有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地质工作创始人翁文灏等老一辈地质专家编著的地震资料,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院士/学部位员,共8名院士编著的地震资料(表1)。表1 我国著名地质专家、学者编著的地震资料续表三、资料介绍1.翁文灏馆藏翁文灏先生编著的地震资料共4档。《调查民国六.一月至三月地震说明》该资料记载: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综合各省依时刻、烈度和方向三项内容资料可知,除霍山等处地震时间超过1个月外,一般可分三次:一月二十四日上午为第一次;二月二十二日为第二次;三月一日为第三次。第一次和第二次地震震源大致相同,皆在皖鄂豫三省之交境处,同震线形状相近;第三次报告资料不多,从无制图。三次地震以第一次地震最烈,影响最广。前两次地震震源所在地大抵在霍山、商城、麻城和罗田之间。此区由太古宇片麻岩和结晶片岩构成。正是其间的断裂活动造成了这样的地震。从地震史料上看,霍山一带千余年来一直有地震,而且每次历时很久。《调查甘肃地震大略报告》对1920年12月甘肃大地震造成的损失,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甘肃大地震震灾范围在兰山、泾原、渭川和宁夏四道,尤以泾原道之海原固原隆德静宁诸县灾情最严重;震中由海原东南、固原西北、复向南经静宁之西达道渭之西部成一带状;震中地恰好处在东侧中生界与西侧太古宇、元古宇接触薄弱地带,当属构造地震。此次大地震发生于12月16日晚八时左右,随后小震不断,至25日又有大震发生。甘肃全省地震死亡人数达24万人,牲畜损失无数。同时造成道路和河流堵塞。世界地震死亡人数少有超过10万人。甘肃此次惨重地震灾害盖因于建在黄土中和黄土上的土窑土屋,发育垂直节理的黄土。它们一旦受断裂错动,极易坍塌。《甘肃地震考节要》1920年12月甘肃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山崩川塞,尤为世界罕见,遂引起学者研究之热心。然于甘肃地震遗漏颇多,其结论颇嫌渺茫。兹以宣统年修之甘肃新通志为本,参考研究可知:13世纪前记载,每十年必有一次地震,14世纪以来记载较详,至少每四年必有一次地震;若把倒房毁城伤人称为破坏性地震,那么从公元前8世纪至今,计有68次。平均每100年3次;若从14世纪以来起算,则每100年有7次。明清两朝,甘肃省破坏性地震共有20次。地震迁移往复周年为30年。大震后余震烈度较弱,其间有烈度突高者,但其震中已经迁移,不在原处。甘肃省大地震的原因并非火山,而与地质构造有关。《调查甘肃地震意见》提出了防治计划:甘肃地震比他省多,平均每4年有地震一次,每15年有伤人毁屋的大震一次。鉴于甘肃灾情之重,预防地震要改变人民居住方式、避免地震火灾,减少损失,还要造林固土,防止山崩;山崩堵塞的河流须急开通,以免上游涨溢为患。据地震史料,中国各省平均每年有地震一次。地震灾害常见。故政府应拨款派员调查研究。首先设置地震计、次设地震机构和培养专门人材。日本有关地震研究诸多方面可以参考。2.邓起东(地质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馆藏邓起东独著或合著的地质资料共2种。1)《安阳、邯郸、沙河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活动趋势的初步分析》:①华北平原地震活动与相对隆起背景上最新活动的断陷构造有直接关系;②华北平原地震发育区为北东向隆起与东西向坳陷、北东向坳陷与东西向隆起复合区。因此,安阳、邯郸、沙河渡口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安阳地区位于汤阴地堑之上,为一隆起背景上断陷,近期活动明显,为地震活动危险区;邯郸地区位于太行山与临清坳陷交界处,有近代活动性地带,但为北东向坳陷与东西向坳陷复合区,危险程度次于安阳;沙河渡口地区位于普遍上升的太行山基岩出露区,无大规模深大断裂活动,地震活动性较小。2)《中国地震构造的主要特征》:中国不仅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且地震广泛分布于全国大多数省区,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均有6级以上地震记载。它们与我国现代地震构造及其活动性有密切联系。本文介绍了中国地震活动分区和板内断块构造以及活动断裂、断陷盆地与地震的关系。研究表明,6级以上强震活动与各断块区及次断块间的活动深大断裂和新断陷盆地带有密切的关系,而6级以下地震则比较分散,震区无明显的构造标志。我国板内应力场,一方面来源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另一方面是由各地区地质构造发展特征及地壳厚度变化、深部物质的重力均衡作用产生地区性的垂直附加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在华北断块区表现较突出,新疆断块区也有所表现,华南则相对较弱。由于水平和垂直作用力的叠加和联合作用正是我国构造活动复杂化的根本原因。3.丁国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馆藏丁国瑜独著或合著的地质资料共2种,以地震地质研究资料为主。《富蕴地震断裂带》本资料以丰富的实际资料和图片对富蕴地震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特征作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发震的二台断裂的新活动以及阿尔泰地区的区域构造环境、区域构造应力场、现代地壳运动和动力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富蕴地震断裂带的研究阐述了研究地震断层的方法和途径。《中国地震断层研究》论文集选编的论文,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多年来进行地震断层考察、实验及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地震断层的几何形态、运动状况、动力学过程等方面,资料比较丰富,并附有大量插图和照片。对从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工程等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有关院校师生有一定参考价值。4.马瑾(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馆藏马瑾编著的地震资料1档《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唐山地震区行政区划属唐山市管辖。经过地质调查,了解到唐山地区有多组断层,构造复杂,存在多个应力集中点。其中以唐山、滦县(卢龙)、宁河(黄庄洼)应力集中程较高。它们之间密切关联,所以地震展布面大。唐山本身的发震模式主要是由于北东向断层与东西向断层交而不会。唐山附近高应力区域大,最大剪应力值高,而且平均应力也很高,造成了酝酿高能量地震的条件,也不易产生前震。唐山地震发生本身是由于北东向沧东断裂与东西向怀来、兴隆断裂活动的结果。而宁河、滦县地震则是由于唐山地震发生,促使其应力进一步提高而发展。在特定的区域应力条件下有些点虽具备了发震的构造条件,但不具备发震的应力条件(应力不高),这就可以从“危险区”中把它们排除。5.陈庆宣[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力学家]馆藏陈庆宣先生编著的地震资料1档《甘肃山丹地震调查报告》1954年2月11日山丹地震,发生在山丹城北龙首山之破拉马顶一带。龙首山绵亘于山丹县城以北,西起弱水,东止永昌以上,长约170km。龙首山主要由南山系石英岩,石英岩质砂岩,千枚岩,结晶石灰岩所组成,不整合于上石炭纪太原系之下。祁连山龙首山当祁吕系山字型构造之西翼。龙首山及祁连山南山系岩层和片理走向大约在北60°西左右,红色花岗岩也大体沿着这个方向侵入。民乐南祁连山玉带沟中南山系灰色薄层细砂岩中有北50°西冲断层,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40°,同时发生许多彼此平行的北55°西的小正断层,断面向北东倾斜25°,自下而上依次向北东错动,断距自10cm至20余cm。6.王竹泉[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区域地质学家、煤田地质学家]馆藏王竹泉先生编著的地震资料2档《京东地震》京东地震自1934年9月23日大震之后,仍不时发生小震,偶亦有较巨之震。发生地震的原因为:渤海地带原为地壳下沉之区域,愈向渤海中心下沉之速度愈大,反之愈近山地其下沉速度愈小,至进入山地则变为上升。在渤海与山地之衔接处,地下易发生不平衡之潜势。当此种潜势逾过一定限度则爆发为断层,而巨震起矣。滦县附近为渤海与山地之衔接地带,故为震中所在地,而生剧震。《平东地震调查报告》资料以1945年9月23日滦县地震为引言,记述了北京东部滦县唐山等地历史地震频率、震级、地震灾害程度等。并对不同震级造成不同灾害进行了描述。此资料对今后地震预报、防灾减灾等有一定参考价值。7.谢家荣[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谢家荣院士编著的地震资料1档《1920年12月甘肃地震报告》1920年12月16日甘肃特大地震发生时刻最早为晚6时35分至47分,大多在7~8时。17日刮大风,黄沙飞天。大震呜声最高,余震呜声较低。大震前没有小震,大震后小震多至几十、几百次。此次甘肃大地震共死亡234177人,这是世界上也未曾有过的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穴居黄土、以黄土做围墙以及震发季节和时刻都有关系。此次大地震发生山崩、河道堵塞的地面裂缝甚多。而建筑物倒塌主要与东北西南的地震动力方向有密切关系。甘肃海原、固原、静宁、通渭、隆德、会宁和靖远七县地震烈度达到十级。重灾面积达2万多km2。从上述NE—SW向带状震中分布来看,此次大地震为断裂活动所致。四、结语馆藏地震资料,仅是全国地质资料馆珍藏地质资料的“一小部分”。它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调查了甘肃等大地震的起因、造成的损失,提出了防治规划。这些资料虽然在现今地震地质调查,制定防灾、减灾规划中技术参考价值越来越小,但今后的编史修志中的史料价值将会得到体现。

地学核心期刊,哪个容易发表一些,速度也快一些?

连地学都搞不明白 百度一下吧

地学方面的国内核心杂志都有哪些?

地学吧,很好

地质公园——地学内蕴的科学性

一、概述地质公园是可以观赏丰富的、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的风景区。地质遗迹是指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迹象,例如有的地方过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积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还会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个地方曾经有火山喷发,便会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颈等与火山有关的岩石和构造;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方,会有泥石流的堆积物,可以看到转化为泥石流的松散体所处的地貌和构造位置……所有这些可以据之推断出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物质现象,都叫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的记录,地学就是根据地质遗迹研究地球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地质公园是欣赏风景区的地质科学性的部分。建设地质公园的目的,首先是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旅游中学到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其次是满足广大旅游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游的科学品位,提高风景区的美学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质和地球运动的规律,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以提高风景区的经济收入;第三,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因为批准为地质公园后,将禁止采矿等一切破坏环境的活动。目前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挂有多块牌子,有各式各样的名称,这些不同名称的公园,都是风景区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自然风光强调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森林着重于景区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长环境与特征,从中得到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知识;地质公园除了强调美学特征、植被环境以外,更着重于山水的成因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及部分学者的意见,本书分6类地质公园进行介绍。二、剖面地质公园1.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2月10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开园。公园位于蓟县之北,燕山山脉南坡,总面积342km2 ,公园核心地带面积9km2 ,地质遗迹为中、新元古界标准层型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全国和全球地层对比的依据,这就是它的巨大科学价值。公园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变质轻微,叠层石等古生物化石丰富,地层厚度近万米,真实地记录了地球距今18 亿~8 亿年的地质历史,被国内外地质学家推崇为世界上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层型剖面”。2.浙江常山国家地质公园浙江常山地区奥陶系剖面研究比较详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金钉子”地质剖面,作为全球该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这个“金钉子”位于常山黄泥塘,其底界以一种特殊的笔石的首先出现为标志,是距今4.6亿年左右的地层剖面。3.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中北部洛川县城南的黑木沟,两岸边坡出露的黄土剖面是250万年来地质历史的产物,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公园面积约9km2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在大气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奇异的黄土地貌景观。在南北长3~5 km的范围内,有圆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黄土柱,有长约数丈、宽约数尺的黄土桥,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见底的黄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丰富的黄土雕塑,有横立的黄土墙和垂直的黄土裂隙……公园内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黄土剖面,是研究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古气候变化及其他地质事件的重要资料。刘东生院士认为:“洛川黄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为完整的大陆地质记录之一,它记录了距今240万年以来所发生的地质事件,有助于重建中国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纪地质事件的历史,并有可能以此认识现代地质过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黄土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详,可以划分出几个十分重要的极性变化和年代标定点,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黄土记录中最为连续、完整的剖面。”张宗祜院士指出:“黄土高原整个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动,这种变化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序列载体中都有表现,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铁气候序列表现得最为完整、清晰。”“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具有时代特殊价值的属种还是很少的……像陕西洛川黑木沟剖面的黄土地层中集中出现的化石产地是不多见的,也是十分典型的。”三、生物遗迹地质公园1.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生物演化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距今25 亿~5.4 亿年的元古宙已发现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将元古宙称为菌藻植物时代。元古宙末期,除藻类大量繁育外,还出现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其中有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介壳动物。由于这些动物缺乏坚硬骨骼,保存下来的多为动物躯体的印痕化石和遗迹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时代突然出现大量动物化石,地质界称其为生物大爆发。我国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就记录了一次生物大爆发事件。云南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分为4阶: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沧浪铺阶、龙王庙阶,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就记录在梅树村阶地层内。梅树村阶以云南晋宁以北7km的梅树村剖面为层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亿年) 40 多个门类、100 余种动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疑难动物化石等。由于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见精美的生物软体印痕化石,为研究寒武纪早期生物大爆发及这个时期的动物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系统演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实物资料,是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这些化石称为“澄江动物化石群”,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距今5.8亿年)、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化石群”(距今5.15亿年)并列为“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被称为“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地区,总占地面积18km2 ,山势顺地层走向延展,中心区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带长20km,宽4.5km,核心保护区面积1.2km2 ,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已采集化石3万余块。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1991年4 月23 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了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2001年1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认为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使脊椎动物出现的时间提前了6000 万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感叹:“澄江古生物化石将是科研永远的大厦”。此处经科学鉴定的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了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2.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恐龙是已经灭绝的古代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2.25亿~0.65亿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恐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温顺的”。世界上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900~1200个属。在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陈列厅中展出的完好恐龙骨架达18 具,这18 具恐龙中有3具属于杂食性,个体长1.4~2.8m;有5具属肉食性,个体长4~8.9m;有10具为植食性,其中3具个体长4.3~7m,另7具个体巨大,长9~20m。所有这18具恐龙化石在时代上都属侏罗纪。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在恐龙化石群的发掘现场——大山铺,距自贡市11km,建筑面积6000m2 ,有两个发掘现场,在这两个现场可以看到从砂岩中剥离出来的恐龙骨骼化石,堆积重叠,纵横交错,十分壮观。我国国家地质公园中的恐龙地质公园还有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3.硅化木地质公园(1)辽西木化石群辽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义县一些山区,它们大都保持原始树桩形态,大的直径达1m以上,表层树皮裂痕依稀可见。最长的石树桩,出露部分长3m有余,树桩上年轮清晰,其年代属侏罗纪,与北票含煤层的时代相当,原来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2)延庆木化石群在北京延庆县城东北白河北岸长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个木化石群。这些木化石高低参差、密密麻麻,堪称奇观。木化石较坚硬,有的出露地表几十厘米,有的达1m多,直径约1~2m。多呈短树桩状,表面为褐黄色和灰白色,树皮纹路和断面年轮清晰。延庆木化石群世所罕见,这里原是湖泊,树木被埋入地下,经硅化形成。(3)自贡硅化木四川自贡市凉高山附近的长山岭,有一株举世无双的硅化木,主干长23m,直径1.3m。此硅化木坚实晶莹,树纹纤维清晰,在阳光照射下,像宝石般闪闪发光。它埋藏于侏罗纪砂岩中。(4)亚利桑那州化石林美国亚利桑那州阿达马那镇的化石林,数以千计的石化树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径平均1m左右,长15~25m之间,最长达40m,其周围还有零散的化石木块。这些石化树木年轮清晰,宛如大块的碧玉玛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密集的石化树干区有6处,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测此处原有的森林被洪水冲刷,木质发生矿化作用,又被铁锰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斓的化石树。4.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临朐县上林乡。富含化石的岩层出现在一个采矿坑内,最上层是风化的土壤,第二层是第四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层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层,最下面是砂砾岩。硅藻土层由硅藻的遗体经黏土胶结而成,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800万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层极薄,像书页,其中赋存的化石像动植物画册一样,又被称为“万卷书”。硅藻土曾作为一种非金属矿床开采,1980年此处成为我国第一个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区后才停采。哺乳类动物化石包括鹿、犀牛、猪、马、熊、鼠、蝙蝠等17个属18个种,其中以柄杯鹿数量最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奔跑姿态。鸟类骨壁很薄,很难保存为化石。1976年在此发现了一具完整的鸟类化石,轰动了中国古生物学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迄今已发现6种鸟类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块蛇化石即发现于此,在其骨骼的两侧还可看到鳞片压在岩石上的痕迹。两栖类有6个以上的种,可以看到蛙的幼体——蝌蚪和长着尾巴的青蛙,还见到青蛙和鱼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鱼、水草、树叶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虫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点:数量庞大,保存完美,形态生动。昆虫身上最易腐烂、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这里保存下来,并呈现展翅高飞的姿态。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样门类齐全,数量丰富,保存完好,不少叶子能见到清晰的叶脉。花最容易凋谢,但却能保存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实属举世罕见。在1800万年前山旺地区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种动物在此生活,后来火山喷发,湖泊不复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毁灭。四、构造遗迹地质公园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珍奇的构造地质遗迹包括以下5个方面:1)两期褶皱的叠加。早期发生过走向南北的紧密褶皱,以后又发生了东西向的褶皱,这两期褶皱叠加在一起。2)背斜与地垒的叠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两翼各形成一条正断层,于是这个古老的背斜成为地垒。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处倒转,使太古宇与元古宇间的不整合面直立,并成为壁立的悬崖;元古宇顶部石英砂岩水平产出,不整合于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两个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顶部石英砂岩沉积时,古地貌应为向西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坛山峰顶这个小范围内,东边的岩层薄、层数少,西边的岩层厚、层数多。4)活跃的新构造运动。王屋山地区地面上升的构造运动活跃,其依据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则是两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铁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区内至少有4期阶地;④以寒武系为对比依据,可以计算出天台山相对于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叠系为对比依据可以大体计算出相对于南面丘陵区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区为对比依据可以计算出相对于华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区山顶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沟谷切割;⑥景区南缘断层,可见太古宙地层与第四系黄土的断层接触,说明第四纪时山体仍在上升,断层仍在活动。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由于王屋山地区有活跃的新构造运动,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个周期均展现于小范围内,是研究土地发展及保护的珍贵的科学资源:①公园主景区裸露岩石上,由于风化作用有极薄的黏土矿物生成,是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区河谷阶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区以东为华北平原的边缘,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区以南的丘陵处于平原上升后遭侵蚀的阶段,山顶是良田,谷底则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园主景区土地已被全部剥蚀,岩石裸露,是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却与土地萌生期重合。2.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构造遗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可以看到的构造遗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在嵩山地质公园内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亿年以来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个地质时期的地层。2)能见到华北地区几乎所有的构造运动遗迹:距今25 亿年前发生于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间的嵩阳运动,距今18 亿年前发生于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间的中岳运动,距今5.43亿年前发生于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间的少林运动,以及石炭纪和奥陶纪间的不整合面。嵩山以众多不整合面汇聚一堂为特征。3)坚硬的石英岩褶皱成各种复杂的形态,倒转、平卧褶皱到处可见。在三皇寨景区还可见到因褶皱石英岩岩层直立的壮观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层笔直耸立,直逼苍穹,布满整个峡谷,如万卷“倚天巨册”,气势恢宏雄伟。五、矿物矿床地质公园矿床地质公园对人类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游者总是感觉矿床很神秘,巨大的矿床对地质专业人员更是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现在似乎还没有建设矿床地质公园,因为公园的建设可能会对矿山生产带来影响,而未开采的矿床因各种原因更不会建为公园。那些已经采完闭坑的大型矿床,可以在露天采矿场或地下采场建设地质公园。这既是对采矿破坏环境的整治,又能有经济上的收入,还能开展全面系统的科普教育。六、地貌地质公园本书所介绍的各个风景区都可以称为地貌地质公园。七、地质灾害地质公园1.龙门山构造地质公园世界上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多次,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国唐山地震死亡人数在30 万左右。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死亡83万人,可见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四川龙门山已建成国家构造地质公园,鉴于这里是大地震的频发区,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大地震的遗迹又多,应以此构造地质公园作为宣传地震防险避灾的地质公园。龙门山延展于四川盆地西侧,长约500km,是一个中生代以来的叠瓦逆冲断裂带,大地震就是其运动的结果。其逆冲断层面倾向北西,龙门山体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质学家赵亚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内发现了白鹿顶、小鱼洞一带的飞来峰,确定了这一推覆构造。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华北裂谷都将地壳向西推挤,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龙门山之下时,龙门山的块体便被挤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挤压推覆一次便发生一次地震。地块的移动下插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余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岭地区之间发生,直到能量全部释放,推覆块体的位置取得平衡后,余震才停止。本地段发生过以下大地震:1933年叠溪地震(7.5级) ,1941年黑水地震(6级),1958年北川地震(6.2级),1960年松潘地震(6.75 级),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级),2008年汶川地震(8 级)。在75年内发生了6 次大地震,约12年一次,足见频度之高。从上述数据同时还可看出,间隔时间愈长地震的强度愈高,破坏性愈大。2.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东南黔江的北部,南连酉阳,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东部包括湖北咸丰县一角。中心区为小南海,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成因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余千米。据《黔江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发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长1170m、宽1040m、高67.5m的大坝,截断溪流,漫淹20余里,形成湖泊,并在其附近湖北咸丰境内形成4个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长5km,最宽处1km,最深50余米,有板夹溪等5条溪流注入,水质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鲜见”。据中国科学院专家考察,当时地震震级为6.3级,地震的破坏烈度为Ⅷ度。地震时山体滑塌10余千米,4500×104m3的崩滑体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遗迹区还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当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断崖绝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滚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径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这些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国家地震局于2001年为小南海颁发了“黔江小南海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两块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价值得到了社会公认。3.东寨港东寨港位于海南岛琼山区,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据历史记载,东寨港原是一片陆地,1605年大地震沉没了72个村庄,随之成为海港,港湾中生长有大量红树。7~10m深的海水里,村庄废墟、断垣残壁、农田道路清晰可见。4.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与林芝县交界处,主体位于波密县易贡乡,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总面积为2160km2。地质公园以易贡巨型山体崩塌地质遗迹为特色。易贡巨型山体崩塌体的体积达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达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运距达640m,最大水平位移为6700~7000m,堆积体达到3×108m3 ,其他遗迹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喷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贡堰塞湖区遗迹、易贡藏布-帕隆藏布断裂带与易贡-鲁朗走滑断裂构造遗迹、易贡堰塞湖决口遗迹、易贡堰塞湖溃决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遗迹、古冰川活动遗迹及相应的地质生态环境等。本区降水量丰富,断裂作用加上冰川冻融对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导致的侵蚀切割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河谷边坡的掏蚀、失稳,促进了崩塌、滑坡的发生。然而易贡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却是地壳的快速上升与陡峭河谷的形成。15 万年来大峡谷地区地壳抬升速度达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故易贡扎木弄沟巨型崩塌、滑坡是这些独特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溃决—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链是在别的地区极难见到的。沿易贡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长条形堰塞湖中云雾缥缈;湖滩平原、湖滨台地,果林茂密,茶园垅垅,此处为西藏第一处茶园,所产珠峰圣茶闻名遐迩。5.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翠华山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其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积5.2km2 ,主要由残峰断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组成。残峰断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华峰及山崩临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险峻,直冲云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齐峻峭,如玉案倒竖。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条长1500多米、宽260~900m、高差约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涛的壮景。翠华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铜墙铁壁横亘翠华山中,两端被高达200余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条长近千米、高200 多米、宽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崩塌石海,总量3×108m3 ,石块巨大,集中分布在翠华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叠置,宛如石头的海洋,波澜起伏。崩塌过程中石块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个洞穴。其中冰、风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结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风洞由两块巨石顶端相撑形成,洞中冷风嗖嗖,盛夏六月,凉风习习。还有小风洞、蝙蝠洞等许多奇洞。堰塞湖共有3处。甘湫池为干涸之湖;另一处由于泥沙堆积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体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长600m,宽100~300m,水深5~12m,可划船、垂钓等。

小学生如何高效率地学习

1在上课之前,特别是在上自己不那么擅长的课之前,一定要先预习.先看看今天老师要讲的内容,看看自己在哪方面会有问题,理解不了2在上课前几分钟应该静下心来,做好上课的准备拿好课本,笔,纸,等.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集中精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动脑思考,同时在自己之前预习时有问题的地方特别认真听老师的分析,同时做一些重要的笔记3如果上完课后仍有不理解的地方,课后一定要及时与老师交流,获得解答以解决自己的困惑

用垂直地震方法研究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地壳上部的拆离断层

杨宝俊 刘财 韩立国 张海江 何敏(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长春 130026)摘要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以下简称为MS断面)是由全球地学断面计划确定的中国境内11条地学断面之一。在MS断面上完成了130km的垂直反射地震的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资料采集的主要因素是源能量,资料处理的主要手段是偏移、宽带滤波,资料解释的主要目标是地壳结构及其地质意义。在130km长的反射剖面上发现地壳上部的多组低角度断裂,即拆离断层。这些断层特征各异;具有共同的成因背景,即太平洋板块向西斜向俯冲,在西太平洋陆缘的地壳上部产生压扭应力场。这种应力场的作用前缘至少达到泰康东一带。该拆离断层又发生了后期的拉张活动,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拆离断层对断陷盆地在成因、幅度、沉积岩相、油气目标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关键词 MS断面 拆离断层 断陷盆地1 引言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是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为实施全球地学断面计划而拟定的我国境内11条地学断面之一[1~3]。MS地学断面的位置见图1。断面的研究目的是查明东亚大陆边缘中国东北地域的岩石圈结构,以便有助于建立西太平洋陆缘大陆岩石圈地球动力学模型。从地质演化的角度看,该断面域涉及两个时代不同的板块对接带,一个是 近的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的近南北向对接带,叠加在另一个较老的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近东西向对接带上[4,5]。70年代,美国Cornell大学J.F.Oliver教授负责组建了COCORP(Consortium for Continental Reflection Profiling)。该机构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人工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地壳的深部结构与重要的地表地质构造的成因,进而揭示各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弄清整个地壳的演化规律。从1983年以来,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组织了类似COCORP的机构,并且开展了垂直反射地震工作[6]。1.1 大地构造研究垂直反射地震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接收道距小、排列短,由地球内返回的地震波能量较强;处理系统手段多;成果清晰,可靠性优于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便于与其他方法、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已经用垂直反射地震方法研究地壳的反射结构模式,包括叠层状、衍射型、鳄鱼型、陡倾与缓倾、双重反射、鱼骨型、随深度减弱型等[7,8];对反射性的下地壳提出了几种可能,即伸展构造、镁铁质侵入体、流体填充层、残留的沉积层理[9~12];关于Moho的研究,首先发现它不是一个面,而是一个速度递变或互变层,此外发现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中Moho的发育程度不一,具有横向不均匀性[13~15];用深反射方法研究了碰撞和俯冲构造,与盆地和伸展构造的地震反射可能存在亮点信息不同,那里常表现为地壳中上部的鳄鱼构造[16~18];而用反射地震研究走滑构造则较少。比较了克拉通与活动带的反射地震特征[19,20]。研究表明,反射地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性质,是地球内部复杂构造的一种物理反映[21,22]。图1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位置1.2 三个实例近年来,垂直反射地震研究在资料采集、处理与解决地质问题诸方面有相当大的进步。例如在Bering shelf-Chukchi Sea上成功进行的3000km深部地壳反射剖面,利用汽枪组合作震源,25m道间距,40次覆盖,18s记录。用这条剖面详细研究了陆壳种类和特征、陆块边界、深部沉积盆地(Navarin,Norton,Hope,Chukchi)成因以及造山带与低角度正断层之间的关系等[23]。又如著名的INDEPTH(International Deep Profiling of Tibet and the Himalaya)研究,已经成功地得到长度为300km的深部反射剖面,在它的资料采集中结合宽角与非纵观测,也结合沿线的重、磁资料的采集。初步解释表明,印度陆壳向Tethyan Himalaya俯冲的顶部在25~41km之间变化,莫霍面的深度达到75km,更深的莫霍面尚在追踪之中,青藏高原的隆升起因于印度陆壳的俯冲[24]。再如COCORP与全球深部地震剖面研究,包括Project CRATON,Project URSEIS,COCORP Superdeep,COCORP in Hyper-space以及3D COCORP[25]。1.3 发展趋势深部反射地震剖面用于盆地研究,主要朝着提高准确度的目标发展;还可与广角地震测深相结合,有效地控制区域构造与速度分布;应用于几项专门问题,包括地壳正断层的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洋陆过渡带的陆壳结构等,都已取得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应用三分量接收器采用3D深部地震观测的采集技术一定会对垂直反射地震在深部地质研究中的贡献达到空前的程度。此外,深部地震反射技术注意到了成像效果(叠前、全三维)、速度模型、反射振幅的真实性、模型技术等。诸如此类的进展可参见1994年9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关于大陆和陆缘的反射地震探查第六届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6~28]。1.4 拆离断层在MS断面域上完成了130km长的垂直反射地震研究,具体位置见图2。着重研究中国松辽盆地的成因,松辽盆地基底的性质,对130km断面的各种地球物理资料的控制,盆地范围内地震波速度的分布及其地质意义,地壳结构特征,关于Moho的基本问题,松辽盆地深层油气目标评价等科学问题。研究发现,在130km长的反射剖面上存在地壳上部的多组低角度断裂,即拆离断层。虽然这些断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具有共同的成因,即太平洋板块向西斜向俯冲,在西太平洋陆缘的地壳上部所产生的压扭应力场。拆离断层对松辽断陷盆地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包括盆地的成因、盆地的空间范围、沉积岩相以及油气目标评价等。图2 断面走廊域130km长的垂直反射地震剖面位置2 130km长反射地震剖面的采集与处理技术130km长的反射地震剖面由五段组成,即泰康至安达的AB与CD段,长度为60km,安达GH段24km,肇州IJ段36km,哈尔滨KL段约10km。其中AB与CD段使用可控震源,GH、IJ、KL段使用炸药震源。对于可控震源,为了得到14s的记录,通常需要不低于4台的震源车,定点振次也比较重要。对于炸药震源,自炮井向下传播的有效能量是重要参数,为了产生较大的震源激发能量,炸药量固然重要,但是井深是更重要的参数,最好井要打到潜水面以下几米,然后使用成型炸药;组合井距需要考虑到爆炸半径与激发岩性。覆盖次数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存在叠加的平均效应,影响横向分辨率。关于资料处理技术。首先,有效炮道的选取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其次是提取合理的速度参数,一方面用于其后的有关处理,另一方面是为了得到深度资料,本文采用改进的Dix公式(加权补偿)计算层速度;第三,粗叠加结果提供主要反射层的一般表现,具有检验已使用技术的效果与为以下的处理指明方向的作用,对于深部构造研究而言,粗叠加是事半功倍的技术;第四,叠后反褶积是选件,如果使用偏移技术,其前不可以进行反褶积的处理;第五,粗叠加结果出现较陡界面时,则需要进行偏移处理;第六,尽可能使用宽带滤波技术,以保持震相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动力学研究。130km长的反射地震资料处理结果为波形加变面积时间剖面,为便于地质解释,由震相相位峰值连线得到相应的线状图,见图3。图3 断面走廊域130km长的垂直反射地震线状结构3 在130km长反射剖面上拆离断层的基本特征为了叙述方便,把在反射剖面上出现的拆离断层分别作如下命名:安达、肇州、哈尔滨、大庆附近下部的拆离断层分别叫作AD1,ZD2,HD3和DD4。为了描述这四组拆离断层的基本特征,对反射剖面的震相与反射层进行具体分析,得到表1。四组拆离断层的特征表明:(1)拆离断层面作为对地震波反射的界面,由于位于深4~15km,相当于中浅层反射界面,所得到的地震波记录具有视主频高、震相相位适中的特点,这对震相追踪、正演模拟、构造成图都是有利的;(2)这四组拆离断层分布在130km范围内,就震相连续性、视倾角大小、振幅强度分析,都是以AD1为中心,向两侧发生变化,即连续性变差,视倾角变小,振幅变弱,表明形成这些拆离断层的应力场在安达附近较强;(3)虽然这四组断层的形状基本是线性的,但是断层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即从单斜、相交变到双层,甚至呈现带状结构,这表明除了出现拆离断层的地球介质有横向变化外,形成这些拆离断层的应力作用是复杂的;(4)由图3可见,HD3尚可向东延伸;其余三组拆离断层底部收敛面深度基本一致,约为14km,这一深度与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范围是一致的,表明拆离断层存在的范围构造稳定性较差。表1 拆离断层的基本特征4 对拆离断层的地质解释中国东北部主要受两次大的构造演化阶段的影响,即早期西伯利亚古板块与中朝板块的拼接和晚期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作用。在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拼接过程中,松嫩微板块沿嫩江断裂向大兴安岭微板块俯冲、碰撞,致使兴蒙海槽闭合,产生深部岩浆侵入和一系列NNE或NE向逆掩断层。印支运动打破了中国东部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开始了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29~33]。4.1 成因与发育过程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演化时期主要分为俯冲-走滑转换期(200~110Ma)、斜向俯冲引张期(110~45Ma)、正向俯冲伸展期<45Ma)三个发展期[33~39]。(1)俯冲-走滑期。在早、中侏罗世(200~145Ma),日本库拉板块NW向俯冲于亚洲大陆之下,板内主压应力由SN向转变为WNW-ESE,在上部地壳产生大量具有推覆、走滑性质的构造,包括MS断面域内测得的多组拆离断层。由于这阶段的应力场以压扭为主,使在构造上主要表现为韧性剪切变形和大型推覆,火山活动不强[40,41]。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5~110Ma),太平洋内伊泽奈崎板块快速向北运动,与陆缘小角度相交,产生斜向俯冲,表现为边界转换-剪切滑动[42]。大洋板块对亚洲大陆存在侧向挤压,由于板内应力场的变化,使原NE向走滑带继续发展,运动幅度加大,并明显具有拉分的性质。这时松辽盆地发生裂谷沉降作用,使盆地具有走滑、伸展共存的特征。(2)斜向俯冲引张期。在早白垩世—始新世(110~45Ma),伊泽奈崎板块对东亚陆缘进行斜向俯冲,东亚陆缘成为以地体拼贴为主的增生带。大陆内部,左旋走滑仍占主导作用,但引张作用十分显著。松辽盆地在走滑-引张机制下沿底部拆离面拉伸。盆地具有裂谷后沉降的性质,受区域引张应力体系的影响,形成半地堑式盆地群,张应力增加了构造沉降的幅度。(3)正向俯冲伸展期。始新世(45Ma)开始,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正向俯冲,板内以伸展引张作用为主,松辽盆地继续接受沉积。在中新世,引张作用达到最高峰,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差异性升降运动也由此开始。4.2地质意义现代地震研究结果表明[43~45],岩石圈上地幔和下部地壳可以以塑性流动的形式实现远程板块边界力的传递,而这些力的释放多发生在10~35km剪切破裂为主的多震层内。渐新世以来印度板块的北冲作用力巨大,由于远程传递效应与侧向挤压的间接作用,势必会对东亚大陆上部地壳产生活化影响;此外,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所产生的东亚陆缘的多组拆离断层也有使该范围地壳上部不稳定的作用,致使在这130km范围内浅震震源深度多集中于深10~20km,以深15km左右为常见。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斜向俯冲,产生了如下的构造单元:①弧前地体走滑拼贴带。由于这些地体的拼贴,致使俯冲带不断向洋后撤[46,47]。②岛弧区。一般规律是斜向俯冲不发育岛弧或发育不典型[48]。③弧后走滑构造-钙碱岩浆活动区。在俯冲地幔楔形体的后方,往往出现与海沟方向平行的走滑断层,沿这些走滑断层,可产生一定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一些拉分盆地,它兼有一定的伸展性质,可称之为走滑-伸展复合盆地或斜向伸展盆地[49,50]。随着大洋板块对陆缘斜向俯冲的进展,在岛弧区两侧,都可在上部地壳产生推覆断层构造,并且由于弧前区所受到的俯冲作用大,致使推覆断层引起逆牵引构造,而在弧后区即使推覆断层比较清楚,也难以引起牵引断层。在弧后产生推覆断层的不同部位,其应力场作用也有强弱区别。在MS断面的130km剖面内,以AD1最为清楚,基本可以说,由于大洋板块向西的斜向俯冲对地壳上部产生的应力场,在弧后盆地范围内以安达附近的应力场最强,并且该应力场作用前缘至少位于MS断面的泰康附近。拆离断层的形态与存在范围可由描述它的横向长度、视倾角以及埋深等参数加以确定。与沿拆离断层发生的引张作用大小一起,可以确定松辽断陷盆地的空间范围;在盆地断坳期内,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纪与白垩纪地层,这些地层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这表明拆离断层对松辽盆地深层油气目标评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5 结论在MS断面上完成了130km长的垂直反射地震研究工作。为了产生有效的震源激发能量,井深是重要参数;覆盖次数也不是越高越好。在资料处理中作用较大的步骤包括选取有效炮道、提取合理的速度参数、粗叠加、选件反褶积、偏移技术的应用、宽带滤波等。通过对130km长反射地震剖面上多组拆离断层特征参数的研究,认为拆离断层面作为中浅层反射界面,其震相连续性好,视主频高,有利于构造成图;形成这些拆离断层的应力场在安达附近较强;拆离断层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拆离断层的底部收敛面深度约为14km,与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基本一致。在早、中侏罗世,日本库拉板块NW向俯冲于亚洲大陆之下,在上部地壳产生大量具有推覆、走滑性质的构造,其中包括MS断面域内测得的多组拆离断层。在早白垩世—始新世,伊泽奈崎板块对东亚陆缘进行斜向俯冲,松辽盆地在走滑-引张机制下沿底部拆离面拉伸。拆离断层的形态、存在范围与沿该拆离断层发生的引张作用一起,可以确定松辽断陷盆地的空间范围;拆离断层对松辽盆地深层油气目标评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渐新世以来印度板块的北冲作用力巨大,由于远程传递效应与侧向挤压的间接作用,对东亚大陆的上部地壳产生活化影响;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所产生的东亚陆缘的多组拆离断层也有使该范围地壳上部不稳定的作用。致使在这130km长的范围内,浅震震源深度多集中于15km左右。在弧后产生的推覆断层的不同部位,其应力场作用有强弱的区别。在MS断面的130km剖面内,大洋板块向西的斜向俯冲对地壳上部产生的应力场在弧后盆地范围内以安达附近为最强,并且该应力场作用前缘至少位于MS断面的泰康附近。致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L.D.Brown教授在地震波速度计算方面给予了指导;在推覆构造性质方面与美国席拉丘兹大学的K.D.Nelson教授进行了有益的讨论;滕吉文研究员在地球物理特征的描述、板块俯冲的效应以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刘光鼎教授和E.Mensah先生审校了该文的英文初稿。我们一并致谢。参考文献[1] J.W.H.Monger.The 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s project.Episode,1986,9:217~222.[2] H.J.Gotze and J.W.H.Monger.The 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s project:achievements and future goal.Episode,1991,14:131~138.[3] K.Fuchs.The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e program.Episode,1990,13:239~246.[4] 魏斯禹,滕吉文,王谦身等.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 叶慧文,张兴洲,周裕文.从蓝片岩及蛇绿岩特点看满洲里—绥芬河断面岩石圈结构与演化.见:M-SGT地质课题组.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的地质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6] 吴其斌.国外地震反射研究的现状.地质科技情报,1993,12(1):85~91.[7] S.L.Kelmperer,L.D.Brown,J.E.Oliver,et al..Some results of COCOR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ing in the Grenville-age Adirondack Mountains.J.Earth Sci.,1985,22:141~153.[8] R.W.Allmendinger,K.D.Nelson,C.J.Potter,et al..Deep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Geology,1987,15:304~310.[9] L.D.Brown.Lower continental crust:Variations mapped by COCORP deep seismic profi ling.Annal.Geophy.,1987,5:325~330.[10] A.G.Green,B.Mikhereit,A.Davidson,et al..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Grenville front and adjacent terranes.Geophy.,1988,16:788~792.[11] S.B.Smithson.Contrasting types of lower crust.Am.Geology.Monogr.,1989,51:53~63.[12] L.D.Brown.A new map of crustal“terranes”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OCORP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ing.Geophys.J.Int.,1991,105:3~13.[13] L.W.Braiie and C.S.Chiang.The continental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Results from near-vertical and wide-angle seismic reflection studies.In:M.Barazangi and L.D.Brown(Eds).Reflection seismology:A global perspective.Washington,DC:Am.Geophys.Union,Geodyn.Ser.,1986,13;257~272.[14] C.M.Jarchew and G.A.Thompson.The nature of the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Aun.Rev.Earth Planet Sei.,1989,7:475~506.[15] R.Meissner and Th.Wever.The possible role of fluids for the structuring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Earth Sci.Rev.,1992,32:19~32.[16] R.Meissner.Rupture,creep,lamellae and crocodiles happenings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Tera nova,1989,11:17~18.[17] R.Meissner,Th.Wever and P.Sadowiak.Continental collisions and seismic signature.Geophy.J.Int.,1991,105:15~23.[18] C.Bois.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eismic reflections in collision belts.Geophys.J.Int.,1991,105:55~69.[19] K.D.Nelson.A unified view of craton evolution motivated by recent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results.Geophys.J.Int.,1991,105:25~35.[20] P.Sadowiak,Th.Wever and R.Meissner.Deep seismic reflectivity patterns in specific tectonic units of 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Geophy.J.Int.,1991,105:45~54.[21] K.D.Nelson,J.A.Arnow,J.H.McBride,et al..New COCORP profiling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Part 1):Late Palaeozoic Suture and Mesozoic rift basin.Geology,1985,13:714~718.[22] R.Meissner and Th.Wever.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rust according to deep reflection data from the Ger-man Variscides.In:M.Barazangi and L.D.Brown(Eds).Reflection seismology:A global perspective.Washing-ton,DC:Am.Geophys.Union,Geodyn.Ser.,1996,13:31~42.[23] S.L.Klemperer and the Bering-Chukchi Working Group.Preliminary results of deep seismic profiling between Alaska and Russia,Bering Shelf-Chukchi Sea(abs.).In:Association of Hungarian Geophysicists(Eds.).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ismic Reflection Probing of the Continents and their Margins:Program & Absrtracts.Budapest,Hungary,1994.[24] K.D.Nelson,Zhao Wenjin and Project INDEPTH Team.INDEPTH deep profiling of the Himalayan collision zone(abs.).In:Association of Hungarian Geophysicists(Eds.).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ismic Reflection Probing of the Continents and their Margins:Program & Abstracts.Budapest,Hungary,1994.[25] L.D.Brown and Cornell Deep Seismic Research Group.COCORP and global deep seismic profiling(abs.).In:Association of Hungarian Geophysicists(Eds.).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ismic Reflection Probing of the Continents and their Margins:Program & Abstracts.Budapest,Hungary,1994.[26] S.R.Taylor and S.M.Melennan.The continental crust:Its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85.[27] S.M.Wickham.Evolution of the lower crust.Nature,1988,333:119~120.[28] Association of Hungarian Geophysicists(Eds.).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ismic Reflection Probing of the Continents and their Margins:Program & Abstracts.Budapest,Hungary,1994.[29]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地质学报,1977,2:117~135.[30] 李春昱,汤跃庆.亚洲古板块划分以及有关问题.地质学报,1983,57:1~8.[31] 王鸿祯,杨森楠,李思田.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及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地质学报,1983,3:213~223.[32]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3] 叶茂,张世红,吴福元.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古生代构造单元及其地质演化.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24:241~245.[34] A.Aydin and A.Nur.Evolution of pull-apart basins and their scale independence.Tectonics,1982,1:91~105.[35] 陈焕疆.论板块大地构造与油气盆地分析(第一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36] E.V.Artyushkov.Role of crustal stretching on subsidence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Tectonophysics,1992,215:187~208.[37] D.H.W.Hutton and R.J.Reavy.Strike-slip tectonics and granite petrogenesis.Tectonics,1992,11:960~967.[38] 汪筱林,刘立,刘招君.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结构及构造演化.见:M-SGT地质课题组.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的地质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39] 刘招君,汪筱林,刘万洙等.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松辽—海拉尔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见:M-SGT地质课题组.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的地质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40] B.P.Werniche.Low-angle normal faults in the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nappe tectonics in an extending orogen.Nature,1981,291:645~648.[41] G.Radel and H.J.Melosh.A mechanical basis for low-angle normal faulting in the Basin Range.EOS,1987,68:1149.[42] J.M.E.Beck.On the mechanism oftectonic transport in zones of oblique subduction.Tectonophysics,1983,93:1~12.[43] 黄培华,傅容珊.中国岩石层底面地幔对流状态的探讨.地球物理学报,1983,26,39~47.[44] 王绳祖.亚洲大陆岩石圈多层构造模型和塑性流动网络.地质学报,1993,67:1~18.[45] N.L.Carter and M.C.Tsenn.Flow properties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e.Tectonophysics,1987,136:27~63.[46] 水谷伸治郎,邵济安,张庆龙.那丹哈达地体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的关系.地质学报,1989,3:204~215.[47] G.Kimura,M.Takahashi and M.Kono.Mesozoic collision-extrusion tectonics in eastern Asia.Tectonophysics,1990,181:15~23.[48] L.M.Parfenor and B.A.Natalin.Mo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northeastern Asia.Tectonophysics,1986,127:291~304.[49] G.Kinura.Oblique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forearc tectonics of the Kuril arc.Geology,1986,14:404~407.[50] J.P.Platt.Mechanics of oblique convergence.IGC(abs.),1992,29:413.

宁德—湖口地学断面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时代——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捕获锆石年龄证据

赵凤清 金文山 甘晓春(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 300170)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摘要 宁德—湖口断面东起福建省宁德市,西至江西省湖口市,穿越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东南缘。华夏地块出露的最老的结晶基底为2400~2000Ma古元古代岩石,扬子地块最老的结晶基底为2200~2000Ma的古元古代岩石。这些基底岩石已遭受角闪岩相(华夏地块)或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扬子地块东南缘)变质作用的改造,大体代表了断面穿越两地块的中地壳特征。火成岩的tDM和火成岩中捕获和/或继承锆石年龄变化于2750~2500Ma,有些达3100Ma,揭示了下地壳的年龄信息。华夏地块的大量花岗质岩石为S型且具负的εNd值,表明下地壳物质组成主体为长英质成分。华夏地块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的εNd值为—11~—8,而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的εNd为—6~—1,显示出随着时代的演化,华夏地块下地壳的物质组成由“富花岗质”(富集型)向“贫花岗质”(贫瘠型)方向演化,这主要是受地壳分异作用以及地幔物质添加作用的影响。扬子地块东南缘的花岗质岩石和酸性火山岩虽然主体仍以过铝S型为主,但其εNd值变化于—6~+4之间,表明扬子地块的下地壳有较多的地幔物质加入,造成其下地壳的成分成熟度低于华夏地块。关键词 宁德—湖口断面 下地壳的成分和时代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tDM 捕获锆石年龄1 引言探讨大陆下地壳的时代和物质组成是一项十分艰难的研究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大陆地壳的形成具有十分复杂的历史和过程,同时人们也缺乏对深部地壳不均匀性的深入了解。近些年来在探讨下地壳信息方面已做了较多的尝试,如地震反射和衍射方法[4,14]、岩浆岩的深源包体的研究[12,13]以及对出露的深部地壳剖面的研究[1,2]。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时代演化发生很大变化,那么怎样才能描绘这一动力学过程呢?地球化学,尤其是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用作一种探针来剖析这个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来探讨宁德—湖口断面下地壳的性质。2 宁德—湖口地学断面的地震波速结构近些年来,华南已相继完成了宁德—湖口[15]、温州—屯溪[18]、泉州—黑水[11]数条地学断面(图1),其中宁德—湖口断面东起福建的宁德,经政和、崇安、乐平,至江西的湖口,穿越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两大构造单元。地震波速结构揭示出断面走廊的地壳厚度约为30km,可划分出上、中、下地壳,界限约在10km和20km。上地壳的Vp为4.6~6.0km/s,密度为2.67~2.75g/cm3,主要由沉积岩、花岗质岩石和板岩、千枚岩之类的变质岩石组成。中地壳Vp由6.06km/s到6.25km/s,密度由2.79g/cm3到2.85g/cm3,主要由角闪岩相变质的岩石组成,其中在断面的东端(政和以东)在14km至17km深度之间,存在低速层(Vp≈5.9km/s),很可能属滑脱构造层性质。下地壳的Vp为6.30~7.15km/s,和长英质—镁铁质麻粒岩的Vp一致。下地壳的上部Vp≤7.0km/s,和酸性—中性麻粒岩的Vp吻合[14],下地壳的底部Vp>7.0km/s,表明其成分偏镁铁质成分,指示有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图1 华南构造格架及地学断面位置略图断面1、2、3分别代表温州—屯溪、宁德—湖口和泉州—黑水断面3 断面走廊的变质基底华夏地块的变质基底包括了三大构造层(图2):古元古代的麻源群、中元古代的马面山群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长汀超群(或称之为长汀浅变质岩系)。图2 宁德—湖口地学断面走廊地质略图,主要表示变质基底的分布及特点1—古元古代地层;2—中元古代地层;3—新元古代地层;4—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5—寒武纪—白垩纪地层;6—第四纪;7—花岗质岩石麻源群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这套岩石已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其p=400~650MPa,T=550~680℃[7],表明其埋深大致由16km至24km。麻源群上部的岩石流体包裹体以H2O为主,而下部则主要为CO2+H2O。麻源群地层至少遭受四期变形,前两期为韧性—塑性流变机制共轴叠加的平卧(或等斜)褶皱,大量的颗粒锆石U-Pb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为2400~2000Ma[3]。马面山群与麻源群多呈构造接触关系,主要由变质的双峰式细碧—角斑岩(岩性为绿帘斜长角闪岩和钠长变粒岩)、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和石英岩。这套地层已遭受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同位素年龄值显示马面山群成岩时代为1400~1000Ma。长汀超群呈构造关系和麻源群接触,为一套绿片岩相变质的岩石组合,下部岩性为斜长云母石英片岩、石英黑云片岩,上部为浅变质的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千枚岩和杂砂岩。综上所述,麻源岩的岩石组合大致反映了宁德—湖口断面东段华夏地块的中地壳的特点,长汀超群可能代表上地壳褶皱基底的特点,马面山群分布比较局限,从特点上看可能处于中地壳和上地壳的过渡带。在扬子地块的东南缘,变质基底包括古元古代的星子群和中元古代的双桥山群(图2)。星子群出露于庐山附近,主要由十字石榴黑云片岩、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组成,夹有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和不纯大理岩。岩石的变质程度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其T=530~600℃,p=400~570MPa,估计埋深大约在15~20km,由此推测星子群岩石组合反映了扬子地块东南块东南缘中地壳的特点。颗粒锆石U-Pb年龄表明其时代为2200~2000Ma。双桥山群和星子群呈构造接触,主要由绢云母板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粉砂岩、杂砂岩和凝灰质板岩为主,夹有双峰式细碧角斑岩建造,岩石主体遭受低绿片岩相变质,局部达高绿片岩相,年龄为1700(?)~1000Ma。4 断面的下地壳时代沿断面走廊未见麻粒岩地体出露,因此下地壳的时代主要依靠Nd的模式年龄(tDM)和火成岩的捕获锆石年龄进行示踪研究。锆石是一种硅酸岩矿物,从理论上它应从SiO2饱和—过饱和岩浆中结晶,因此岩浆岩中捕获/或继承锆石时代揭示出深部长英质基底的时代信息。基性岩的tDM可以用来粗略估计“早期造壳时代(early crust formation age)”,而长英质火成岩的tDM可以解释为源岩的地壳滞留年龄(residence age)。4.1 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时代前人对该区火成岩的同位素测年工作已发现一些大于2500Ma的年龄,朱玉磷(1985)发表的新桥花岗闪长岩的微量锆石U-Pb年龄为2713Ma,尔后,又相继报道了一些老的U-Pb年龄信息:汤湖花岗岩年龄2516Ma[9],清湖岩体2642Ma[10],德化花岗岩3051Ma年龄[17]。最近周新华(1992)在江绍断裂附近陈蔡群斜长角闪岩中获得了(3125±184)Ma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这些年龄值多落在2750~2500Ma区间内,少数点达到3100Ma,揭示出华夏地块下地壳形成时代的信息。使用颗粒锆石U-Pb测年也发现华夏地块存在2415~2589Ma的年龄(表1),进一步佐证在华夏地块深部存在2750~2500Ma的长英质基底。表1 断面走廊火成岩的捕获锆石U-Pb分析① 误差为2σ;②对空白和稀释剂已作校正;③对空白、稀释剂和初始铅已作校正。华夏地块的花岗岩分布非常广泛,侵位时代从古元古代延续至中生代,其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化学特点显示出S型花岗岩特征,表明这些花岗岩主体是由深部长英质基底深熔作用的产物。因此花岗岩可以视为一种探针来分析下地壳时代和成分。中条期花岗质岩石(1900士100)Ma的tDM为2602~2674Ma(表2,图3),其fsm/Nd和εNd变化很小,表明其同位素组成基本上没受到后期AFC过程的明显影响,因此2600~2700Ma大致可看作中条期花岗质岩石的源岩时代。表2 华夏地块Sm、Nd同位素分析数据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400~450Ma)的tDM年龄多数落在1800~2500Ma区间内(表2,图3),这一时限和麻源群的时代大体吻合。野外证据表明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与麻源群之间多呈侵入关系,并非麻源群分熔作用的产物,因此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的源岩时代应大于2500Ma。燕山期花岗质岩石(100~120Ma)的tDM变化较大,但总体上小于2000Ma(表2,图3)。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具高的εNd值,暗示其源岩已遭受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作用的影响,幔源物质添加作用可能是造成tDM年龄偏低的主要原因。图3 华夏地块tDM年龄直方图1—中条期花岗岩;2—加里东期花岗岩;3—燕山期花岗岩图4 华夏地块斜长角闪岩的tDM年龄直方图(原始数据见赵凤清等,1995)1—古元古代;2—中元古代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的tDM年龄已归纳于图4中,麻源群的斜长角闪岩的tDM主体在2400~2600Ma以及2000~2300Ma两个时间段内,马面山群的tDM为2000~2300Ma,揭示出华夏地块早期多期次地幔岩浆的底板垫托时代多发育在2000~2300Ma以及2400~2600Ma。4.2 扬子地块(东南缘)下地壳的时代扬子地块(东南缘)岩浆岩中许多捕获锆石的颗粒锆石U-Pb年龄大于2.2Ga(表1),大致可划分为2700~2800Ma和2200~2450Ma两个时间段内,揭示出扬子地块东南缘深部地壳长英质基底的时代信息,一些酸性火成岩的tDM年龄也佐证这一认识(表3)。表3 扬子地块赣东北火成岩的Sm、Nd同位素分析数据① 全岩;②斜长角闪岩;③角闪石。基性火山岩的tDM变化很大,多数变化于2000~2400Ma和1300~1700Ma两个区间内,有一些tDM达2600~2800Ma(表3),指示了扬子地块东南缘发生了深部地壳的底板垫托作用的时代。5 断面走廊下地壳的成分火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揭示出下地壳主体由长英质岩石组成,但成分变化十分复杂,两个地块下地壳成分存在较明显差异,在下地壳的不同深度层次成分也不尽相同,随着地质的演化下地壳的成分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5.1 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成分中条期花岗质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主体为S型,少量为I型或I型和S型的过渡型。花岗质岩石的εNd为-3.1~-2.6,147Sm/144Nd值为0.10~0.14,表明源岩应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加里东期花岗岩为高钾的钙碱性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主体以S型花岗岩为主。花岗质岩石具负的εNd值(-11~-8)和低的147Sm/144Nd值(0.1~0.14),表明它们应来源于“花岗质富集”的源岩。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包括碱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以及二长花岗岩,在燕山晚期出现碱性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显示这期花岗质岩石主体仍以S型为主,但较之前两期花岗岩其A型和I型相对于S型的比例增生。燕山期花岗岩的εNd为-6~-1,也明显高于前两期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类似燕山期其它类型的花岗岩[20],表明它们的源岩是相似的,应来源于古老的地壳岩石的分熔作用,碱性花岗岩具有较高εNd,意味着有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图5表示的是εNd随时代的演化过程,由此反映出中条期的下地壳成分演化程度要高于中条期(前者更富长英质),加里东期下地壳成分演化程度要高于燕山期。加里东期花岗岩的εNd值的特点表明其源岩基本上没受到地幔物质添加,因此由中条期至加里东期下地壳成分变化可能是受地壳分异作用影响的结果。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具较高的εNd值,其源岩很可能是地壳和受地幔物质添加的混合体,表明由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下地壳成分变化是受地幔物质添加的影响。图5 华夏地块花岗岩的εNd—t图解反映εNd随时代演化特点5.2 扬子地块下地壳的组成扬子地块东南缘晋宁期花岗质岩石(900Ga±500Ma)主要为钙碱性岩浆岩,岩石类型包括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在有些岩体中含有富铝矿物(堇青石、石榴子石、黑云母)包体以及夕线片岩岩石包体[25]。地球化学特点也显示出S型特点。晋宁期花岗岩具较高的εNd值(-6~+4)(图6)和低的87Sr/86Sr值,表明其源岩中有大量的地幔物质加入。此外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结合带,出露有M型花岗岩,也佐证扬子地块东南缘较之华夏地块在物质组成上更偏基性。新元古代的流纹岩(800~900Ma)从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也具有S型特征,然而其εNd值为-1.9~+2.8,显示出与晋宁期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6 结论通过对宁德—湖口地学断面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可能获取到断面走廊下地壳性质的一些信息,将其归纳为:① 花岗质岩石和酸性火山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成分主体由长英质组成,尤其是在地壳形成的早期阶段。地球物理资料也显示出同样的信息,宁德—湖口断面的地震波速结构反映下地壳除在局部地段的底部外,主体上Vp<7.0km/s,这一特征和酸性—中性麻粒岩的Vp值范围吻合。图6 扬子地块岩浆岩的εNd—t图解② 两个地块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扬子地块下地壳在物质成分上较之华夏地块演化程度较差,表明扬子地块的下地壳有更为强烈的地幔物质加入。③ 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结果显示出下地壳的成分随着地质演化发生较大的变化,总体的演化趋势由“富花岗质”向“贫花岗质”方向转化,其原因可能是受地壳分异作用以及地幔物质添加作用改造的结果。④ 通过对火成岩的tDM年龄和捕获锆石的年龄详细研究,断面走廊下地壳可能形成于2750~2500Ma,有些于3100~3000Ma已形成。尔后,地幔物质添加(以底板垫托方式为主)比较发育,华夏地块的时限为2400~2600Ma和2200~2300Ma,扬子地块则发生于2000~2400Ma和1300~1600Ma两个时间段内。参考文献[1]D.M.Fountain and M.H.Salisbury.Exposed cross section through the continental crust:Implication for crustal structure,petrology and evolution.Earth Planet.Sci.Lett.,1981,90,263~277.[2]D.M.Fountain,R.Arculus and R.W.Kay.Continental lower crust.Elsevier:Amsterdam,1992.[3]甘晓春,李惠民,孙大中,庄建民.闽北前寒武纪基底的地质年代学研究.福建地质,1993,12,17~32.[4]W.S.Holbrook,W.D.Mooney and N.I.Christensen.The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deep crust.In:Continental lower crust.D.M Fountain,R.Arculus and R.W.Kay(eds).1~43,Elsevier,1992.[5]黄萱,孙继民,D.J.Depaolo,吴克隆.福建白垩纪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研究.岩石学报,1986,2,50~63.[6]黄萱,D.J.Depaolo.华南古生代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和华南基底.岩石学报,1989,5,28~36.[7]金文山等.福建前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福建地质,1993,12,240~261.[8]B.M.John,X.H.Zhou and J.L.Li.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aiwan: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Tectonophysics,1990,183,145~160.[9]李献华,M.Matsumoto,桂训唐.华南汤湖花岗岩中25亿年太古宙残留锆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初探.科学通报,1989,3,206~209.[10]H.Martin,B.Bonin,J.Didier等.中国东南部福州花岗质杂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91,2,101~117.[11]秦葆湖.台湾黑水地学大断面所揭示的湖南深部构造.湖南地质,1991,10,89~96.[12]R.L.Rudnick and S.R.Taylor.The composition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lower crust:a xenolith study.J.Geophy.Res.,1987,92,13981~14005.[13]R.L.Rudnick.Xenoliths-samples of the lower continental crust.In:continental lower crust.D.M.Fountain,R.Arculus and R.W.Kay(eds).Elsevier,1992,269~316.[14]J.B.Smithson.A physical model of the lower crust from north America ba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data.In:The Nature of the lower Continertal Crust.J.B.Dawson et al.(eds).23~34.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1986,24.[15]王椿镛,林中洋,陈学波.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5,38,590~598.[16]王银喜等.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地质论评,1992,38,525~531.[17]王振民.华夏古陆及其相关地质问题的新认识.见:福建省地学论文集.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1996,116~136.[18]熊绍柏,赖明惠,刘宏宾,于桂生等.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李继亮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250~256.[19]袁忠信,张宗清.南岭花岗岩类岩石Sm、Nd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地质论评,1992,38,1~15.[20]张理刚.中国东部富碱侵入岩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模式及地质意义.地球科学,1994,19,227~234.[21]赵凤清,陈云剑,李荣安.闽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多期变形和构造层次.福建地质,1993,12,33~40.[22]赵凤清,金文山,甘晓春.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安徽地质,1994,4,73~81.[23]赵凤清,金文山,甘晓春等.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特征及深部地壳性质.地球学报,1995,3,235~245.[24]周新华,胡世玲,任胜利,李继亮.东南超壳多阶段构造演化同位素年代学制约.见: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李继亮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69~77.[25]周新民,王德滋.皖南低87Sr/86Sr初始比值的过铝花岗闪长岩及其成因.岩石学报,1988,8,37~44.[26]朱玉磷.对新桥岩体时代的讨论.中国区域地质,1988,4,353~357.

地学和地理学一样吗

地理培训地理学,地球的表面,以及在各种自然和人为现象(地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为目的的科学家研究的地理环境。 从事研究,形成了物质的地球和地球的构造探索形成和发展的地球,和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人士,地质学家说。 简单点说,地理学研究地表地质研究地下。

如何根据小学语文特点,进行有效地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把他们综合起来当。不过,他们很吵的时候有必要的批评一下。要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下去操场观察一下。

地学文化名词解释

地学文化是以家园为核心,融合传统文化、自然文化、科技文化为特色,并依托学校系统教育、社会活动、公共场所等,共同建设的一种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如何快速高效地学习外语

多说多练,看原版电影,熟练语法。加油!

石漠化治理的地学理论

一、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建立地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为:从地学的角度开展地质环境的整治,通过对岩溶山区岩、土、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高环境承载力,实现对脆弱环境条件的改善,用以协调人类需要与资源承载力矛盾,平衡岩溶山区人类生活和生产对资源需求,并为其他学科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地质基础平台,实现从源头上杜绝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据此,从脆弱岩溶地质环境整治的角度建立石漠化整治地学模式,使之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和治理工程体系的补充。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体系石漠化和贫困好似一对“孪生兄弟”,其发生和发展都是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产物,并且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实证明,只有解决了山区群众的生存条件和温饱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实现了脱贫,才有可能有效实现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否则,地表整治工程实施再多,也难以杜绝毁林开荒,较好地实现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石漠化生态修复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而石漠化的防治必须与农村脱贫相结合,而要促使农村脱贫的重要措施则是改善岩溶山区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通过科学的途径和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环境承载力,提高石漠化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岩溶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但应对已出现的石漠化“景观”进行整治、修复,促使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防止新的石漠化以及遏制已发生中、轻度石漠化的地区石漠化加剧发展。实现“防”、“治”结合,“标”、“本”兼治,使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治。鉴于此,石漠化治理的工程概括起来应包含石漠化生态修复和石漠化预防两个子系统。在石漠化生态修复子系统中,目前有效的工程手段主要为以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面积为目的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工程,通过植被恢复涵养水土,逐步使已经发生石漠化的区域的植被得到有效的恢复,环境得到改善。工程实施中应充分重视的问题为根据石漠化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树(草)种类对地质环境的适宜性,并考虑经济合理性,合理地选择树种和草种。石漠化预防子系统则应主要针对石漠化的成因,由实施系统的、以防止新的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工程措施组成。石漠化发生和发展受两个方面的因素控制,一是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二是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是造成环境承载力低下的根源,而导致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的原因则是人类生存对资源“过高”的需求与岩溶山区低下的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的结果。因而在石漠化预防子系统中,防治工程应围绕着协调岩溶山区环境承载力与需求的矛盾,遏制可能引发和加剧石漠化的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来确定。主要的工程措施包括以增加可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的地质环境的改善,以减少石漠化区环境压力为目的的生态移民,以及以降低对自然资源需求为目的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为此,石漠化的综合整治工程模式可概括为图2-11所示。图2-11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模式框图三、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理论建立的依据在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工程体系中,相对来说,石漠化预防子系统是一项综合性和科学性更强、更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实践表明,尽管国家对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治理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也在局部试验点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部分老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或改善,而新的石漠化仍在继续发生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还大于治理恢复的速度。通过调查统计证实,20世纪以来,岩溶山区石漠化正以一个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仅从1987年到1999年12年间,我国整个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面积从8.30万平方千米扩大到10.51万平方千米,净增石漠化面积2.21万平方千米;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从1985年的1.3888万平方千米扩大到2005年3.7597万平方千米,净增石漠化面积2.37万平方千米。上述石漠化面积中,尚不包括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已经得到改善的部分。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的治理工程较多地集中在对已发生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的工程上,而在针对防止新的石漠化发生和发展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经费的投入方面则相对不足,而且预防的工程手段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采取了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移民来减少石漠化区人口;通过地表“三小”水利工程的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庭院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来满足石漠化区人口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沼气工程、小水电工程等解决石漠化区居民的燃料结构,避免和减少燃料缺乏而产生的森林砍伐。并利用上述治理工程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石漠化综合整治模式,通过这些治理模式和工程措施的实施,减少石漠化区人类生活和生产对自然资源过多依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漠化区人类对资源的需要与环境承载力矛盾,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众脱贫,减少甚至杜绝了毁林开荒和过度的边坡垦殖,并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保障,达到防止新的石漠化发生发展,实现对石漠化的有效治理。但是,这些治理模式都存在共同的问题———工程措施多集中在对地表生物圈的控制和干预,而对控制生态环境特征的岩溶地质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考虑得较少,对岩溶地质背景的基础作用重视不够,所包含的工程措施都仍然基于在原始的脆弱岩溶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被动地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致使石漠化治理缺乏良好的资源环境支撑,其表现为:①一些地表水利工程建设缺乏可靠的水源保障。②部分生态移民安置基地不足。③土质贫瘠始终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适宜的地球化学背景支撑。其结果导致人畜饮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耕地灌溉缺乏水源保障,农作物产量提高不大、品质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然低下,贫困人口得不到脱贫,甚至一些原来已经脱贫的人口和地区又重新返贫。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进行石漠化的治理,但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石漠化仍然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可见,岩溶地区自然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质量、石漠化的发展、石漠化治理等一切工程活动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没有良好的环境基础,人类的一切工程活动都难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因此,石漠化的治理还应首先在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对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实施整治,通过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开发、合理利用石漠化区的潜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脆弱的地质环境,为石漠化治理中水利工程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以及其他治理措施提供良好的地质基础支撑和资源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修复、土地整理、水利水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等工程进行综合整治,石漠化防治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岩溶地质环境的整治工作是石漠化整治工作的基础。四、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的是集地质学、岩石矿物学、岩溶学、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农业地质学为一体,并以其为指导,从地学的角度对石漠化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模式的主要内涵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有效开发天然地质资源,包括岩溶地下水资源、岩土矿物元素资源、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废弃土地等资源,提高石漠化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环境容量),为石漠化区民众提供生活和生产必需的基本条件,解决或缓解人类需要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矛盾,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林、牧)产品品质,推动岩溶山区脱贫进程,遏制或减少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促进退耕还林,最终实现石漠化的有效治理。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研究不仅正视天然条件下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性,更强调人为科学手段干扰下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岩溶山区脆弱环境的可改善性。针对岩溶山区“地表缺水、少土、土质贫瘠”的脆弱生态特征,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一是针对地表水资源缺乏,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解决地表缺水区人畜饮水,并为农田灌溉提供水源,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改善石漠化区人民生存条件;二是合理开发众多的洪涝洼地,恢复水毁土地的利用,缓解石山区“少土”问题,为生态移民提供安置基地;三是根据岩、土、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植(作)物的适宜性,编制农业种植规划,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地质依据。同时,研究和开发植(作)物生长所需的岩石矿物元素,补充碳酸盐岩分布区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不足。

研究生和导师(教授)去外地学术交流,有时间限制吗,大概几天。

不一定 , 因为你资质不够 , 说白了就是给导师打下手的

土地退化遥感地学认知理论

( 一) 土地退化遥感地学认知从广义上理解,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认知过程即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过程。在对土地退化空间信息的理解与认识过程中,有关尺度、空间和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尺度”对于区分 “对象”和 “环境”尤为重要; 认知空间将土地类型的典型特征感知图像、信念、知识和记忆,进一步形成认知图像空间; 符号空间是对空间信息的符号化表达。对土地退化空间信息的认知包括三个层次,即土地类型空间特征认知、土地空间对象认知和土地类型空间格局认知。“空间特征”又是 “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空间格局”是基于 “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认知的符号记录。“空间对象”与 “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如耕地类型是 “空间对象”,耕地的 “空间特征”可在地图空间与影像空间中识别耕地,耕地的空间分布表达了 “空间格局”。地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包括地质学和地理学等传统学科,土地资源学是地学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土地退化遥感监测与评价中,尤其是地学分析方法即地学认知方法在土地退化遥感监测与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遥感影像是通过传感器获得的反映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属于比较典型的复杂而具有不确定性的图像类型。对遥感影像的认知,一是对遥感未带回的信息进行补充,二是依赖原有的二维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相关关系,来分析推断遥感影像未反映的信息,这将需要地学知识的支持 ( 陈述彭等,1990) 。因此,土地退化遥感地学认知需要在一定地学分析模型支持下,融合基础地理信息和地学知识,模拟专家对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的功能和过程,目的是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反映土地退化特征和分布规律的特征模式,为进一步决策分析提供空间特征分布规律。土地退化遥感地学认知是以地学知识为依托,其中涉及地学的信号层知识、物理层知识和语义层知识 ( 骆剑承,2000) 。信号层知识反映二维平面的遥感影像本身固有的基本地学特征,如土地类型的基本波谱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等; 物理层知识则细化到反映遥感影像的土地单元、分布规律或土地退化结构和成像形式 ( 如纹理特征、地块大小与形状等) ; 语义层知识是更深层次地对土地对象的地学属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通过一定的语义进行描述。( 二) 土地退化遥感地学认知理论结构地学认知理论是建立在地学理论和地学方法论基础上,在认知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以模拟地学专家的逻辑与形象思维的方式为目的发展而成。地学认知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地学思维研究、地学认知过程研究、地学认知分析研究、空间行为决策符号系统等 ( 鲁学军等,2004) 。土地退化遥感地学认知过程即模拟地学专家对土地退化遥感影像的综合地学解译与决策分析的过程,对遥感影像中包含的土地类型进行描述、识别、分类和解译,提取遥感影像中的土地类型,判别其大小、结构、相互关系等地学属性、特征和内在规律,对蕴涵在遥感影像中的地学知识进行挖掘和表达,并进一步融合地学模型,进行地学现象和地学过程预测与决策分析。遥感地学认知理论的核心是认知模型,认知模型从低到高分别包括遥感影像的信息传输及基本处理分析、影像认知理解、逻辑认知理解、知识发现与决策分析等多个层次的综合过程 ( 骆剑承等,2001) 。遥感影像主要通过像元亮度值及色彩的差异或其空间梯度变化来反映不同地物间的差异。像元间的亮度及色彩差异反映了地物的光谱信息的差异,而空间变化的差异则反映了地物的空间信息,这是理解遥感影像的物理依据。数理统计理论、概率论、遥感信息理论、地统计学理论等是对遥感影像进行基本处理的理论主线; 人工神经网络和进化理论是进行图像认知的理论主线; 遥感信息理论、知识处理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是进行遥感影像逻辑认知的理论主线; 系统论、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运筹学理论等是进行知识挖掘与决策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 ( 图 3 -2) 。图 3 -2 遥感地学认知的理论结构

遥感地学分析方法简介

遥感器能获取到的只是成像瞬间,成像地区地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二维(平面)的综合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一部分对地质解译有用。对地质解译有用、无用的信息相互联系又相互干扰。如上文所述地表坡残积物和植被与当地母岩有联系,可以据此来分析母岩性质;同时坡残积物和植被又掩盖基岩,干扰了对岩性信息的识别。因而所有解译(不仅仅指地质解译)都存在不确定性与多解性。为提高地质解译的质量,解译人员的地学知识与工作经验,正确遵从一些解译原则,合理地运用遥感地学分析的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地质解译的原则:①从已知到未知,②先易后难,先从标志最清楚地段到较模糊地段,③先整体后局部,④先目视预解译到其他方法,④先从构造解译入手,⑤图像解译与野外调查相结合。《遥感地学分析》(陈述彭,1990)一书,概括了遥感地学分析的主要方法。(一)遥感资料的相关分析法在一定区域内各种景观要素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往往是一事物的存在反映其它事物的存在;一种现象可指示另一种现象的存在。地质解译时,可以根据地质规律的认识,用相关分析法进行解译。如第九章引用美国内华达州金场地区寻找多金属矿的例子。就是通过地质研究,确定该区矿化主要与内生作用的热液蚀变有关,而热液蚀变岩石又与未蚀变的岩石地物反射波谱不同,利用比值法等图像增强处理,来识别区域蚀变,从而用它来作为找多金属矿的重要标志。(二)交叉分析法遥感地学研究为了取长补短,常常需要多种技术方法交叉使用。如光学图像处理,目视解译,计算机数字图像增强等交叉进行。在建立区域典型的岩性-地层解译标志时,也需要预解译,野外验证,再解译,反复补充修改,使建立的解译标志更有代表性,用它来指导解译。在利用数字图像增强处理时,也是经过预处理,野外地物波谱测试分析,验证,再修改增强处理方案,从中选定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三)环境本底法所谓本底,就是某种地学信息的区域正常特征或正常背景值。如区域地球化学中某种元素的背景值。如某种岩性(如花岗岩)的平均反射波谱值等等。这些通过归纳总结,实测,统计分析得来的正常特征和正常背景值就是正常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区分出异常来。有了地貌异常,色彩异常,波谱异常和某些成矿元素的异常,才能指导各种地质分析和研究。所以环境本底的建立非常重要,也要非常慎重。(四)信息复合法信息复合是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如地质)信息之间的复合。复合时通过资料的空间配准与内容复合,产生一组新的空间信息或一组新的合成图像。目的是为了突出有用的地质信息,减免和抑制无用信息,改善图像质量,提高解译和研究的能力。详见第十一章。(五)历史对比法历史对比是利用遥感图像资料的时间信息,把不同时间的同一地区或同名地物,进行多时间的对比,作动态分析。如对黄河、长江口三角洲的发育特点的分析,对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侵蚀的分析,对某城市的发展动态分析,对洪水灾害(如1992年对太湖地区洪水的SAR图像对比分析)等。从历史对比中归纳总结出其发展动态与规律,指导划规与治理工作。(六)系列制图法用它来表示研究地区的地学分析各种成果。这也是地质工作中非常常用的方法。如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成矿研究,地史古地理分析都常用的方法。系列制图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必须以同一遥感信息源为制图的基础,②有统一的制图规范与分类原则,③按一定逻辑顺序依次派生出各种专题图件来。如构造解译时,用增强处理的遥感图像,编制出同一地区的线性构造、环状构造等解译图件来。然后再派生出不同走向方法的线性构造图及线性构造等密度图,线性构造交(叉)点等密度图来。第十二章介绍的山西太原幅农业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系列图就是一个例子。(七)地理信息系统它是管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最近十年来遥感工作发展很快的一种技术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为地学遥感提供辅助信息,有助地质遥感数据分类和应用,提高地质分析的质量与速度。在第十三章作专门介绍。(八)其它地质学分析方法地质解译时还会用到地质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如根据交切关系来判定断裂、岩脉、矿脉的新老关系,用构造地质学知识来判明遥感图像上断裂的两盘相对运动等。在此不一一介绍。

办理助学贷款填的那个“生源地学生资助中心”那里填什么

办理助学贷款的流程:1、贷款受理部门提出贷款申请;2、准备材料 。准备相关材料到当地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借款人需将申请表填写完整并印章齐全;3、审核材料 。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本人到登记领表的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出具身份证明材料(含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身份证及复印件、学生证或录取通知书、户口簿)复印件需要两份、申请表和邮储账号,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审查;4、签订合同 。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本人签订《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签订借款合同同时授权邮政储蓄银行从上述账户中扣收贷款本息;5、合同回执寄返。借款合同签订完毕后,学生可持合同到高校报到,从2011年起学生只需到高校资助中心办理电子回执,无需再邮寄纸质回执。报到后30日内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未收到回执(最迟不得超过10月30日),视同学生撤销借款申请;6、贷款发放与支付。根据合同约定,邮储银行将在合同约定日期发放贷款,并将贷款资金电汇至借款学生所在高校指定账户;7、偿还贷款。借款学生毕业后,学生及其共同借款人负责按借款合同约定,按时在个人账户中存入足额资金。

我想系统地学习炒股,请问该怎么做呀

“老钱庄”股票论坛有关于所有股票问题的答案、推荐大家去看看哦。

板块学说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地学界的“主流理论”

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科学的殿堂,有如庙堂。在庙堂里,谁专政,其观点可以一枝独秀。

如何更好地学习dubbo源代码

一、Dubbo整体架构1、Dubbo与Spring的整合Dubbo在使用上可以做到非常简单,不管是Provider还是Consumer都可以通过Spring的配置文件进行配置,配置完之后,就可以像使用spring bean一样进行服务暴露和调用了,完全看不到dubbo api的存在。这是因为dubbo使用了spring提供的可扩展Schema自定义配置支持。在spring配置文件中,可以像、这样进行配置。META-INF下的spring.handlers文件中指定了dubbo的xml解析类:DubboNamespaceHandler。像前面的被解析成ServiceConfig,被解析成ReferenceConfig等等。 2、jdk spi扩展由于Dubbo是开源框架,必须要提供很多的可扩展点。Dubbo是通过扩展jdk spi机制来实现可扩展的。具体来说,就是在META-INF目录下,放置文件名为接口全称,文件中为key、value键值对,value为具体实现类的全类名,key为标志值。由于dubbo使用了url总线的设计,即很多参数通过URL对象来传递,在实际中,具体要用到哪个值,可以通过url中的参数值来指定。 Dubbo对spi的扩展是通过ExtensionLoader来实现的,查看ExtensionLoader的源码,可以看到Dubbo对jdk spi做了三个方面的扩展: (1)jdk spi仅仅通过接口类名获取所有实现,而ExtensionLoader则通过接口类名和key值获取一个实现;(2)Adaptive实现,就是生成一个代理类,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调用时的一些参数动态决定要调用的类了。 (3)自动包装实现,这种实现的类一般是自动激活的,常用于包装类,比如Protocol的两个实现类:ProtocolFilterWrapper、ProtocolListenerWrapper。 3、url总线设计Dubbo为了使得各层解耦,采用了url总线的设计。我们通常的设计会把层与层之间的交互参数做成Model,这样层与层之间沟通成本比较大,扩展起来也比较麻烦。因此,Dubbo把各层之间的通信都采用url的形式。比如,注册中心启动时,参数的url为: registry://0.0.0.0:9090?codec=registry&transporter=netty 这就表示当前是注册中心,绑定到所有ip,端口是9090,解析器类型是registry,使用的底层网络通信框架是netty。 二、Dubbo启动过程Dubbo分为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provider)、服务消费者(consumer)三个部分。 1、注册中心启动过程注册中心的启动过程,主要看两个类:RegistrySynchronizer、RegistryReceiver,两个类的初始化方法都是start。 RegistrySynchronizer的start方法: (1)把所有配置信息load到内存;(2)把当前注册中心信息保存到数据库; (3)启动5个定时器。 5个定时器的功能是: (1)AutoRedirectTask,自动重定向定时器。默认1小时运行1次。如果当前注册中心的连接数高于平均值的1.2倍,则将多出来的连接数重定向到其他注册中心上,以达到注册中心集群的连接数均衡。 (2)DirtyCheckTask,脏数据检查定时器。作用是:分别检查缓存provider、数据库provider、缓存consumer、数据库consumer的数据,清除脏数据;清理不存活的provider和consumer数据;对于缓存中的存在的provider或consumer而数据库不存在,重新注册和订阅。 (3)ChangedClearTask,changes变更表的定时清理任务。作用是读取changes表,清除过期数据。 (4)AlivedCheckTask,注册中心存活状态定时检查,会定时更新registries表的expire字段,用以判断注册中心的存活状态。如果有新的注册中心,发送同步消息,将当前所有注册中心的地址通知到所有客户端。 (5)ChangedCheckTask,变更检查定时器。检查changes表的变更,检查类型包括:参数覆盖变更、路由变更、服务消费者变更、权重变更、负载均衡变更。 RegistryReceiver的start方法:启动注册中心服务。默认使用netty框架,绑定本机的9090端口。最后启动服务的过程是在NettyServer来完成的。接收消息时,抛开dubbo协议的解码器,调用类的顺序是 NettyHandler-》NettyServer-》MultiMessageHandler-》HeartbeatHandler-》AllDispatcher-》DecodeHandler-》HeaderExchangeHandler-》RegistryReceiver-》RegistryValidator-》RegistryFailover-》RegistryExecutor。2、provider启动过程provider的启动过程是从ServiceConfig的export方法开始进行的,具体步骤是: (1)进行本地jvm的暴露,不开放任何端口,以提供injvm这种形式的调用,这种调用只是本地调用,不涉及进程间通信。 (2)调用RegistryProtocol的export。 (3)调用DubboProtocol的export,默认开启20880端口,用以提供接收consumer的远程调用服务。 (4)通过新建RemoteRegistry来建立与注册中心的连接。 (5)将服务地址注册到注册中心。 (6)去注册中心订阅自己的服务。 3、consumer启动过程consumer的启动过程是通过ReferenceConfig的get方法进行的,具体步骤是: (1)通过新建RemoteRegistry来建立与注册中心的连接。 (2)新建RegistryDirectory并向注册中心订阅服务,RegistryDirectory用以维护注册中心获取的服务相关信息。 (3)创建代理类,发起consumer远程调用时,实际调用的是InvokerInvocationHandler。 三、实际调用过程consumer端发起调用时,实际调用经过的类是: 1、consumer: InvokerInvocationHandler-》MockClusterInvoker(如果配置了Mock,则直接调用本地Mock类)-》FailoverClusterInvoker(负载均衡,容错机制,默认在发生错误的情况下,进行两次重试)-》RegistryDirectory$InvokerDelegete-》ConsumerContextFilter-》FutureFilter->DubboInvoker NettyServer-》MultiMessageHandler-》HeartbeatHandler-》AllDispatcher-》DecodeHandler-》HeaderExchangeHandler-》DubboProtocol.requestHandler-》EchoFilter-》ClassLoaderFilter-》GenericFilter-》ContextFilter-》ExceptionFilter-》TimeoutFilter-》MonitorFilter-》TraceFilter-》实际service。四、Dubbo使用的设计模式1、工厂模式ServiceConfig中有个字段,代码是这样的: private static final Protocol protocol = ExtensionLoader.getExtensionLoader(Protocol.class).getAdaptiveExtension();Dubbo里有很多这种代码。这也是一种工厂模式,只是实现类的获取采用了jdk spi的机制。这么实现的优点是可扩展性强,想要扩展实现,只需要在classpath下增加个文件就可以了,代码零侵入。另外,像上面的Adaptive实现,可以做到调用时动态决定调用哪个实现,但是由于这种实现采用了动态代理,会造成代码调试比较麻烦,需要分析出实际调用的实现类。 2、装饰器模式Dubbo在启动和调用阶段都大量使用了装饰器模式。以Provider提供的调用链为例,具体的调用链代码是在ProtocolFilterWrapper的buildInvokerChain完成的,具体是将注解中含有group=provider的Filter实现,按照order排序,最后的调用顺序是 EchoFilter-》ClassLoaderFilter-》GenericFilter-》ContextFilter-》ExceptionFilter-》TimeoutFilter-》MonitorFilter-》TraceFilter。更确切地说,这里是装饰器和责任链模式的混合使用。例如,EchoFilter的作用是判断是否是回声测试请求,是的话直接返回内容,这是一种责任链的体现。而像ClassLoaderFilter则只是在主功能上添加了功能,更改当前线程的ClassLoader,这是典型的装饰器模式。 3、观察者模式Dubbo的provider启动时,需要与注册中心交互,先注册自己的服务,再订阅自己的服务,订阅时,采用了观察者模式,开启一个listener。注册中心会每5秒定时检查是否有服务更新,如果有更新,向该服务的提供者发送一个notify消息,provider接受到notify消息后,即运行NotifyListener的notify方法,执行监听器方法。 4、动态代理模式Dubbo扩展jdk spi的类ExtensionLoader的Adaptive实现是典型的动态代理实现。Dubbo需要灵活地控制实现类,即在调用阶段动态地根据参数决定调用哪个实现类,所以采用先生成代理类的方法,能够做到灵活的调用。生成代理类的代码是ExtensionLoader的createAdaptiveExtensionClassCode方法。代理类的主要逻辑是,获取URL参数中指定参数的值作为获取实现类的key。

如何更好地学习dubbo源代码

1、Dubbo与Spring的整合 Dubbo在使用上可以做到非常简单,不管是Provider还是Consumer都可以通过Spring的配置文件进行配置,配置完之后,就可以像使用 spring bean一样进行服务暴露和调用了,完全看不到dubbo api的存在。这是因为dubbo使用了spring提供的可扩展Schema自定义配置支持。在spring配置文件中,可以像、这样进行配置。 META-INF下的spring.handlers文件中指定了dubbo的xml解析类:DubboNamespaceHandler。像前面的被解 析成ServiceConfig,被解析成ReferenceConfig等等。 2、jdk spi扩展 由于Dubbo是开源框架,必须要提供很多的可扩展点。Dubbo是通过扩展jdk spi机制来实现可扩展的。具体来说,就是在META-INF目录下,放置文件名为接口全称,文件中为key、value键值对,value为具体实现类 的全类名,key为标志值。由于dubbo使用了url总线的设计,即很多参数通过URL对象来传递,在实际中,具体要用到哪个值,可以通过url中的参 数值来指定。 Dubbo对spi的扩展是通过ExtensionLoader来实现的,查看ExtensionLoader的源码,可以看到Dubbo对jdk spi做了三个方面的扩展:(1)jdk spi仅仅通过接口类名获取所有实现,而ExtensionLoader则通过接口类名和key值获取一个实现;(2)Adaptive实现,就是生成一个代理类,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调用时的一些参数动态决定要调用的类了。(3)自动包装实现,这种实现的类一般是自动激活的,常用于包装类,比如Protocol的两个实现类:ProtocolFilterWrapper、ProtocolListenerWrapper。 3、url总线设计 Dubbo为了使得各层解耦,采用了url总线的设计。我们通常的设计会把层与层之间的交互参数做成Model,这样层与层之间沟通成本比较大,扩展起来也比较麻烦。因此,Dubbo把各层之间的通信都采用url的形式。比如,注册中心启动时,参数的url为: registry://0.0.0.0:9090?codec=registry&transporter=netty 这就表示当前是注册中心,绑定到所有ip,端口是9090,解析器类型是registry,使用的底层网络通信框架是netty。 二、Dubbo启动过程Dubbo分为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provider)、服务消费者(consumer)三个部分。 1、注册中心启动过程 注册中心的启动过程,主要看两个类:RegistrySynchronizer、RegistryReceiver,两个类的初始化方法都是start。 RegistrySynchronizer的start方法:(1)把所有配置信息load到内存;(2)把当前注册中心信息保存到数据库;(3)启动5个定时器。 5个定时器的功能是: (1)AutoRedirectTask,自动重定向定时器。默认1小时运行1次。如果当前注册中心的连接数高于平均值的1.2倍,则将多出来的连接数重定向到其他注册中心上,以达到注册中心集群的连接数均衡。 (2)DirtyCheckTask,脏数据检查定时器。作用是:分别检查缓存provider、数据库provider、缓存consumer、数据库 consumer的数据,清除脏数据;清理不存活的provider和consumer数据;对于缓存中的存在的provider或consumer而数 据库不存在,重新注册和订阅。 (3)ChangedClearTask,changes变更表的定时清理任务。作用是读取changes表,清除过期数据。 (4)AlivedCheckTask,注册中心存活状态定时检查,会定时更新registries表的expire字段,用以判断注册中心的存活状态。如果有新的注册中心,发送同步消息,将当前所有注册中心的地址通知到所有客户端。 (5)ChangedCheckTask,变更检查定时器。检查changes表的变更,检查类型包括:参数覆盖变更、路由变更、服务消费者变更、权重变更、负载均衡变更。

反思:中国人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地学习外语

一方面,我们还延续某种文化惯性,缺乏热爱和捍卫汉语文化的自觉;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土豪”习气、“暴发户”心理可能导致的盲目自大和文化锁国“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样的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也似乎在不知不觉间认同了。至于是谁提出的,有什么依据,却很少有人追问。事实上,它出自法国作家都德那篇著名的《最后一课》。当时,法国人正经受普鲁士入侵,马上就要失去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作者在小说中大声疾呼,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永远以母语为傲。即便在今天,外国人如果用英语问路,很多法国人即便会说英语,还是坚持以法语对话,法国人对自己语言的热爱近乎“偏执”,被称为“法语的傲慢”。大概就在同一时代,因为中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挫败,更加悠久灿烂的汉语和汉文化备受归咎,甚至被形容为“中世纪的茅坑”。这样激烈的观点今天已经不再流行,但它仍然以某种隐蔽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譬如,不仅评职称要考核外语,连幼儿园也标榜“双语”教学。在一档知名的儿童节目中,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小朋友,看到西红柿脱口而出的竟是“tomato”。中国人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地学习外语?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曾经遭遇闭关锁国,备感文明上的落伍,希望摆脱“走向世界的挫折”,能够“走出去”“带回来”,融入全球,共同发展。而外语正是我们了解和进入外部世界的工具,善用外语,促进交流,让我们不至于陷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境地,能够更加自主地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和成功经验。但无论如何,母语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民族的根基和命脉。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要达到人类文化的最高境界,不同的语言可谓殊途而同归。掌握不好自己的母语,等于放弃了最天然亲近的文化母体,舍此而别求他国语言文化,不啻南辕北辙。近几年来,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动,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长,世界“汉语热”逐渐升温,今天,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有120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在600多所中小学[微博]开设了孔子课堂。我们也适时地自觉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可以说中国文化传播迎来了百年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待文化自我和文化他者的态度,尤其要重新审视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还延续近代以来的文化惯性而缺少对汉语的热爱,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之美,没有捍卫汉语文化的自觉;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土豪”习气、“暴发户”心理可能导致的盲目自大和文化锁国。日益强大的中国,更应该以一种从容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自立于世界,这首先体现在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的态度上。热爱母语,善用外语,不仅关系到国家整体的软实力,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事业发展、文化认同乃至心灵安顿。

请问如何快速高效地学习好英语语法应用和口语的练习?谢谢!

最近我在戴维斯英语培训机构学习,觉得效果很好,学到了语法,也提高了口语能力。还是到专业机构学好些。

学习语言应该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学,翻译成英语用actively还是active.为什么

用actively, 修饰动词用副词,不用形容词

上下班途中如何有效地学习英语呢?

首先你需要的是,有一个座位,这是你学习的前提。有座位的好处是你可以最大程度,使用你的双手,你的眼睛,你的耳朵,疲劳度会很低。那么当你想用笔来做点标注,写点东西的时候,就会很方便了。那么该分情况来说说了。坐着的时候比较适合来看一些书籍,进行朗读。这时车上发动机的噪音就会帮你的忙了。我想一般人都会了解,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在车上用中文聊天,旁人自然不会在意,如果这时你朗读英文呢?别人自然会侧目,如果你脸皮厚还好说,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过这一关。那么我想一些噪音的意义还是必要的,既可以掩盖你的英文发音,不至于让人侧目,又可以使你专注,练习抗干扰能力。到每一站时,你还可以休息个几十秒,然后开车后再练习,真是劳逸结合了。每次当我搭上公车,发现有座位时,真是要感谢上天,这意味着这次旅途会有满满的收获,可是并非每次都是这么幸运,没有座位时该如何。这个时候的学习就分为两部分,听力和单词。前面说的噪音优势,在这里就会是劣势,除非没的选择,不然我不会使用,尤其是听力需要安静的环境,而且最好没有干扰,如果别的乘客碰了一下什么的,连续语音流马上就会被打断。在效率上会打折扣,这时利用手机记忆单词就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还需要一只手把扶手什么的。单词软件尽量选择竖屏的,现在手机大,横屏的,一只手也不够用。那么总结来说,你有座就可以朗读,阅读语法书籍,大部分的操作都归于纸面就可以。如果站着最好就是单词训练。但是最最重要的能力是注意力集中,如果不能专心一致,一切都是空谈,公车左摇右摆,周围是中文环境,乘客嘈杂,身体接触都会成为影响你学习效率的因素。这几年的学习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专心一致的能力。我可以一动不动的连续学习三四个小时,并且注意力不分散,劳累时调节十几分钟,又可以继续学习。当然这也是我的极限了。与在公交车上这几年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当然我并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在公交车上学习,这也是当时的客观因素所致,如果有更好的环境我想也没必要这样,毕竟效率只是一半一半。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所以学生时代是最适合学习的时期,这话一点不错。所以我建议,如果LZ能找好老师,尽量去寻找,节省时间。如果LZ真的打算自己来,那么就做好计划吧,每天你要做什么,完成度多少,还有哪些没完成。时间要精确掌握,每日,每周,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