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子政务联系实际例子及个人发言提纲?

一些政府网站上有很多实例,你可以前往拜读一下,肯定有启发的。

求一篇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你的要求: 一、电子政务的作用(略写,不要超过1500字)二、我国电子政务存建设存在的问题三、加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正文: 一, 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主流的有一下几个观点:1),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供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2),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因此而产生的收益可以减少腐败、提供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子政务界定为: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电子政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它的优越性也在凸显,简单介绍下电子政务的作用和特点. 第一,提高行政效率。高效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电子政务把政府搬到网上,政府通过网络快捷收集和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实行透明、阳光行政,就能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第二,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政府在网上发布政策信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或在政策文件网页上开设意见反馈窗口,就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应急能力。第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第四,提升政府竞争能力。电子政务改造并提升了政府的竞争力,网络时代的政府竞争力必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第五,开辟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渠道。各种各样和各个方面的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政府官员经常看这些批评建议非常有好处。可以广开言路. 电子政务的特点包括虚拟化,无纸化,即时性,技术性等等. 当然我们看到这些特点和优越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都是值得深究的.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电子轻服务.我国在实现政府信息化的进程中,不能回避的突出问题是:政府信息化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具体到电子政务建设上,是“电子”与“政务”的关系问题。所谓“电子”,泛指技术手段的实现。所谓“政务”,泛指政务变革的实现。数年来,我国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采取的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建设的重心偏重于“电子”。突出的特点是: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子政务的硬件建设,“电子型”的建设项目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我国是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始阶段,对电子政务概念和内涵还缺乏全面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引用,政府处于被动位置,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必然。可以说,重“电子”轻“政务”,在我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近几年,全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信息孤岛”、“重复建设”、“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网站沉睡”等现象。尤其在“政务”的实现方面,遇到了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障碍,推进工作进展缓慢,与电子政务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实现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基本能够保证建设需求,技术手段的实现并不困难,而难点是“政务”方面的实现。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型”建设模式已经显现出问题和弊端,因为拥有的技术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绩效。2),我国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发展滞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尽管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建设都花了力气,并且许多单位自认为“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从用户方的调查却显示了相反的信息。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与用户实际需求二者关系”方面,不同地区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应用项目发展滞后,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作为首选项,有意思的是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此的反响比东部和中部更大。也就是说,尽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远远低于东、中部,但被调查者中有更高比例的西部人认为电子政务“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3)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根基不稳 我国多数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被称为“沙滩上的电子政务”。对互联网上的我国电子政务站点进行进一步审视,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多数网站上,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和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位置。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机。于是,这些网站在经历了短暂的热闹后,很快便成为遗忘的角落,用户访问量少,网站缺乏维护,造成电子政务投资的浪费。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其他问题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目前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未全面完成,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设施、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更是距离遥远,整体的物质和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此外,我国电信服务的服务价格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电子政务立法滞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大量问题:首先是内容有限,相当多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网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上信息更新很不及时;其次,政府信息网络比较重视网页的介绍宣传和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缺乏动态反映,也缺乏和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三,加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1),借鉴国外经验韩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对我国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一,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得到国家高层的立法、资金和资源支持;第二,电子政务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综合发展,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政府的任务。电子政务的发展不能离开企业界(尤其是信息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事关国家全局发展战略。应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出发,由国家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的精英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实施;第四,电子政务的实施应与我国当前的各项改革措施紧密配合,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要密切联系我国实际情况,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面对未来发展需要。2),加强宣传吸引参与和互动电子政务要真正发展,决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万民联欢,共同参与。在加强政府网站内容建设的同时,政府部门最好能够利用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对电子政务广为宣传,让广大百姓了解电子政务,并接受电子政务,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过电子政务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应加强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以更亲民、便民的形象吸引群众。3),电子政务不应排斥网民批评网络本身只具有技术性价值,而应用网络技术建成的“电子政府”则意味着信息的公开透明,意味着政务效能的提升;但最重要的是,“电子政府”利用网络技术的特有优势,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平台,以便公众表达利益诉求、提出建议意见以及监督政府行政,最终实现政府行政与民意的无缝对接。政府建立官方网站,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民众诉求并及时回应,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公民权利与增进公民福利。4),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5),健全领导机构,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电子政务既要跨越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与利益,同时也要平衡现有的各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推动电子政务的难点在利益的分割上。所以,没有综合性的权威部门根本无法实施真正的电子政务工程。必须由国务院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是目前比较合适的领导机构,这对于克服地区与部门利益的限制、建设电子政务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和管理机构则可先从部门之间协调开始,成立相关小组。6),加快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培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硬件普及率还相当低,政府的各项政策、命令的发布仍然还是沿用纸张作为传播媒介,公文的收发、采集和汇总还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因此,大力加强公务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迫在眉切,特别是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只有开展有效的针对广大公务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电子政务进一步向前发展。7),建议“中国政府网”设永久性“总理信箱”建议在“中国政府网”上为公民设立永久性的“总理信箱”。这样,老百姓可以与国务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国家“大政方略”上继续献计献策,以便让今后的历届国务院领导班子成员能及时倾听到来自基层群众的声音。开放的政府应当有开放的观念,现代领导应有现代作风。现代网络也是一项不可多得的了解社情民意的资源,如果善于利用,对资政、辅政、廉政,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大有好处。民情、民议、民怨、民困、民需、民权,都是领导人需随时了解的问题和信息。建立畅快的民意机制,可以大大提高执政党的民意知情度,同时增加群众对政府的民信度。参考文献:1,职称论文发表网 2,http://baike.baidu.com/view/2056.htm 3,胡广伟,仲伟俊,梅姝娥.中国政府网站建设现状研究[J].情报学报,2004,23(5):537~546.

如何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申论范文公务员四川自考网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  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  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  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  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  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  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  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五、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  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慧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到“三网一库”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智慧政务的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电子口岸、社会信用、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不断展开研究、设计、立项和建设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和协调,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业务系统和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综合分析、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业务应用系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已日显迫切。当下,这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智慧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六、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智慧政务建设,打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智慧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为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最终交付品,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七、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  作为新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潜在的价值逐渐得到挖掘,关注度不断得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政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也已经启动。未来发展中,智慧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八、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设备占有率低,核心设备差距明显,潜在的战略风险、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为多个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智慧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金鹏信息智慧政务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的特征是什么??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Government,G2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Business,G2B);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Citizen,G2C)。  (一)G2G  G2G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G2G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对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电子公文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等,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在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如公安机关的刑事犯罪记录,审判机关的审判案例,检察机关检察案例等,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作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5.电子办公系统。通过电子网络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办公设施和设备、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  6.电子培训系统。对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应信息时代对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员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培训,员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注册参加培训课程、接受培训,参加考试等。  7.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地测量和评估。  (二)G2B  G2B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G2B主要包括:  1.电子采购与招标。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业,减少循私舞弊和暗箱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2.电子税务。使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  3.电子证照办理。让企业通过因特网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执照,缩短办证周期,减轻企业负担,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更、核销,统计证、土地和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环境评估报告等证件、执照和审批事项的办理。  4.信息咨询服务。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如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信息。  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和集合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政府网站入口,帮助中小企业同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能够负担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等。  (三)G2C  G2C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G2C主要包括:  1.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2.就业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和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  3.电子医疗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  5.公民信息服务。使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  6.交通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  7.公民电子税务。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  8.电子证件服务,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  (四)渐进式发展  电子政务的上述业务内容并不是一出现时就具备了的,而是在电子政务从简单(建立政府网页)到复杂(电子社区或数字城市,同时提供上述多种业务)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说明这个发展过程,即:以实施技术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功能度”、以信息交互程度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复杂度”和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特点的“电子政务成熟度”。如果将政府内部各种办公信息系统作为比较基准的话,那么图2就为我们认识电子政务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纵坐标代表政府提供服务所需要技术的功能难易程度;横坐标反映了政府提供的服务性质和质量对交互程度的要求。交互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政府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复杂程度。政府提供的服务可监督程度越高(包括内外监督),涉及的外部接口越多,则交互程度就越高。斜坐标则代表电子政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同时也表明电子政务越来越能为公众提供贴心的满意服务。

电子政务的应用目的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云海中腾OA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功能亮点:1.督查督办:有效分解、指派、沟通、监控任务,建立一套督查有力、管理透明、落实及时、处理合理的信息化行政督察模式和运营体系,实现政府单位内部工作任务布置、工作进展及完成结果反馈、监查部门对工作进行监控督查,并对工作的进展及督办情况生成相应的督查报表,上报给领导或进行内部通报。2.政务公开:提供对外平台的数据开放门户,可展示需要公开的公文、档案、通知、新闻、事记等。3.大事记:提供可编辑的大事、要事的记录范围,例如人事变动事、重大事件等;提供上级对本级重要领导工作活动记录,本级重要领导工作活动,其他工作和活动等.4.收文管理:企业内部正规收文处理。收文登记人将被发放的发文转成内部收文流程,按标准化办理流程,送交相关领导进行拟办和批示,并送给相关部门承办,传阅等。5.发文管理:企业内部正规发文自动化管理。拟稿人选择权限审批流程进行公文发起,送交相关领导进行审核、会签、签发等操作,到办公室文书科进行发文登记、套红、盖章、分发、归档。6.档案管理:提供统一档案查询界面。可针对档案的类型、著录项进行高级查询;提供案卷管理、卷库管理、档案借阅、文件归档等。7.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提供三维权限共享,六种操作权限控制,多种文件类型快速准确检索。8.领导门户:总览全局,方便领导操作与管理。9.手写签批: 支持压感效果,根据用户用力大小来模拟真实字迹。10.费用管理: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行费用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从集团管理层面、业务操作层面、财务管理视角及IT规划角度来综合考虑利用信息平台解决以上各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规划满足未来长远发展的思路。11.统计报表:自定义图表分析,支持单表和多表分析,支持柱状图、饼图、线形图、漏斗图等多种图形分析,还支持各种统计条件,强力支持企业的各项业务、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决策,外源数据库无开发型连接,即连即用。12、产品全面支持移动办公,可在iOS和Andriod两大平台下的手持移动设备上完成流程的办理和审批,随时随地查阅邮件、新闻、公告、日程、日志、办理工作流、公文待收、公文待阅、个人网盘、公共网盘、通讯簿、职员查询、查阅报表、移动考勤定位签到、计划管理、任务管理、客户管理、讨论区等13、特色定制:提供进一步各功能模块的定制功能,量身制作政务平台的功能需求;对政务门户可区分内、外门户的权限、内容分级管理,自由分配决定及审批发布内容。14、与其它bs、cs等业务系统无缝组合开发,实现统一bs结构单点登陆,权限控制简便安全。

电子政务的特征是什么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Government,G2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Business,G2B);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Citizen,G2C)。?  (一)G2G  G2G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G2G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对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电子公文系统。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等,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地在政府间和政府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在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如公安机关的刑事犯罪记录,审判机关的审判案例,检察机关检察案例等,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作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付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5.电子办公系统。通过电子网络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办公设施和设备、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  6.电子培训系统。对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应信息时代对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员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培训,员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注册参加培训课程、接受培训,参加考试等。?  7.业绩评价系统。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地测量和评估。?  (二)G2B  G2B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G2B主要包括:?  1.电子采购与招标。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业,减少循私舞弊和暗箱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2.电子税务。使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  3.电子证照办理。让企业通过因特网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执照,缩短办证周期,减轻企业负担,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更、核销,统计证、土地和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环境评估报告等证件、执照和审批事项的办理。?  4.信息咨询服务。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利用。如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信息。?  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和集合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政府网站入口,帮助中小企业同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有利的能够负担的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等。?  (三)G2C  G2C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G2C主要包括:?  1.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2.就业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和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  3.电子医疗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  5.公民信息服务。使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  6.交通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  7.公民电子税务。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  8.电子证件服务,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  (四)渐进式发展  电子政务的上述业务内容并不是一出现时就具备了的,而是在电子政务从简单(建立政府网页)到复杂(电子社区或数字城市,同时提供上述多种业务)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说明这个发展过程,即:以实施技术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功能度”、以信息交互程度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复杂度”和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特点的“电子政务成熟度”。如果将政府内部各种办公信息系统作为比较基准的话,那么图2就为我们认识电子政务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纵坐标代表政府提供服务所需要技术的功能难易程度;横坐标反映了政府提供的服务性质和质量对交互程度的要求。交互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政府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复杂程度。政府提供的服务可监督程度越高(包括内外监督),涉及的外部接口越多,则交互程度就越高。斜坐标则代表电子政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同时也表明电子政务越来越能为公众提供贴心的满意服务。

福建省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推动电子政务资源的统筹建设和整合共享,规范我省电子政务管理,提升数字福建发展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应用、监督管理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应当遵循统筹规划、集约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应用、保障安全的原则。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整合全省电子政务资源,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电子政务均衡发展,推进全省政务网络融合和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政务信息化成果平等共享。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机制,保障项目建设和应用所需经费,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电子政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城乡居民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电子政务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电子政务管理部门)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电子政务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发展规划及标准规范,统筹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综合管理和调度使用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组织协调信息资源汇聚共享和开放开发。第七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应用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全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统建共享要求,新建或者共享利用电子政务资源,并负责信息的采集、更新、处理,配合做好数据汇聚共享和开放开发工作。第八条 为电子政务提供技术服务的单位(以下简称技术服务单位)应当按照全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根据职责或者协议承担有关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第九条 应用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以及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所产生的信息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同级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第十条 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网络及信息安全保密规定,确保安全可控。第十一条 对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电子政务规划和我省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全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设区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省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经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备案后,报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第十三条 省级应用单位应当根据全省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本单位、本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方案,并报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备案后实施。  中央国家机关部署的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任务,应当纳入数字福建建设范畴。第十四条 编制全省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必要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规划公布后,制定部门应当就规划的内容向公众提供咨询服务。规划的执行情况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公布后的规划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办理。第十五条 电子政务建设应当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相关规范。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地方标准和相关规范。第十六条 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络由省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组织建设和运行管理。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网络接入工程。应用单位现有专网应当整合到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第十七条 全省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物联网政务应用平台实行统筹规划,可以采用自建或者购买服务方式,由省、设区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组织建设,县(市、区)应用单位统一接入使用市级数据中心和物联网政务应用平台。  应用单位未经批准,不得新建、扩建、改建数据中心。已经建成的部门专用数据中心,应当逐步整合到本级政务数据中心。  应用单位负责整合本系统感知资源。新增感知资源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建设。  应用单位应当向符合数字福建有关规范要求的云平台购买备份服务。

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呈现出哪些共性特点?(1500字左右)

一、电子政务的全球趋势1.“以公众为中心”是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共同特点 研究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规划、报告可以清楚看到“以公众为中心”是其制定电子政务战略的重要出发点,美国2002年电子政务战略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电子政务三原则:1) 以公民为中心,而不是以官僚机构为中心;2) 以结果为导向,大大改善为公民服务的质量;3) 以市场为基础,积极推动创新。 报告指出:“过去以政府机构为中心的做法已经制约政府生产力的提高,限制为公民服务的能力”,必须代之“以公民为中心”的新模式。 英国2000年PIU报告《21世纪政务》以及联合国2002年报告《从全球角度检视电子政务》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充分显示出电子政务越成功的国家也就是对公众服务越重视的国家。2.国内电子政务观念的反差 中国当前多数电子政务的项目还是放在提高政府的监管职能上,公众服务项目并未摆在重要位置,更没有提出电子政务“以公众为中心”的观念。“十五”初期中国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态度清楚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环境下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期望,人们对电子政务的理解和期望离不开国家的整体形势。我们应当思考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促使中国有着与发达国家十分不同的重点?3.中国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强调“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 一个口号的提出离不开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国政务信息化的基础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口号出现之前已经完成政府办公自动化的改造,政府部门的内部业务管理已经在普遍利用信息技术,当互联网技术出现时其改进的重点很容易转向外部联系的优化,关注G2C、G2B的业务,关注政府与公众的联系。但是“十五”初期的中国完全不具备这样的基础,中国推行电子政务首先要有一个补课期。 “十五”初期电子政务强调监管的改进还有一个原因是政府财政的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管理权限上有着分工,财政上分灶吃饭。直接面向公众、面向企业的服务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经费主要支持按条条管理的政府部门,中央政府文件列支的项目主要是条条的项目,电子政务是从中央部委项目开始的,早期精力主要用于监管的改善是必要的。随着电子政务向地方政府的推进,直接面向公众的服务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影响中国电子政务以公众为中心的原因除了首先要完成信息技术补课(办公自动化补课)外,还有经济、国家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二、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观缘何逐渐为人们重视1.电子政务越向基层延伸,以公众为中心就越受重视 随着电子政务的日渐深入,以下一些新变化使更多的人考虑“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1) 电子政务向地方推进,地方政府面对着更多的为公众直接服务的责任;2) 电子政务项目由以条条为主,逐渐转为以块块为主,更多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压力;3) 电子政务越深入基层,会越来越多地面向公众服务的实际问题。 地方基层的工作更加面对公众,会比条条管理部门更多关注公众服务。2.地区经济竞争的压力迫使地方政府服务意识提升 这些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的服务意识越好,一方面是教育宣传的影响,更重要一方面是地区经济竞争的推动。改进政府的服务才能提升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提升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力,已成为加快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这种地区竞争的压力在推动着地方政府提升服务意识,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较快的地区,政府的服务意识改进十分明显。3.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推动中国改善政府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大量的国际合作促进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观念转变、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国际合作越多的地区也是政府服务意识越强的地区,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首先在这些地方引起了政府与社会更多的重视。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呼唤着政府的改革 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国力有了巨大提升,人均GDP接近1500美元,然而过分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的代价迫使中国经济一定要尽快地转变增长方式。由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大量物资消耗的粗放经济转向主要依赖人力智慧资源的知识型经济,需要政府及时地进行职能改革。以监管为主的政府无法有效地调动人力智慧资源,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才能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1.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政府退出对企业经济的直接干预 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政府退出市场经营,专注于市场秩序的维护与公共品的提供。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正是政府对企业经营干预越少的地区,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越好的地区。2.服务型政府提升地区的产业聚集能力 按照迈克尔61波特的地区竞争力理论,形成产业集群是使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吸引相关的企业聚集、市场聚集、人力聚集将成为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一地区如何才能对企业、投资、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政府的服务是先决条件。3.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新的问题是如何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的不满与对立,建立和谐的社会,使经济能够更持续稳定的发展。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社会的公众服务,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红利。公共服务越完善社会也越稳定,经济也才会有更好的增长。4.经济发展和以人为本 “十一五”期间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加快由要素资源导向、投资导向转向创新导向的阶段。创新导向阶段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的知识、智慧、创造力资源,为了调动人才资源政府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政策,政府必须要尽快地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政策上来,提升政府对人才的吸引力已成为新的地区竞争的焦点问题。四、为推动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需要政府做哪些改进?1.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机制的改进 目前电子政务项目的管理模式是由政府某部门提出项目申请,该部门组织编写可行性方案由政府审批并由该部门执行,项目审查也由该部门提出报告,整个过程都在政府内部完成,这就很难建立对项目的硬约束。由政府立项、政府审批及政府执行的做法,显然缺乏外部的监督,很容易造成电子政务项目的短期行为、形象工程。国内电子政务项目的寿命通常不超过一届任期,下届执政伊始即开建自己的电子政务新项目,新任领导愿意建自己的新业绩而不愿去为前任项目收尾,造成电子政务建设的极大浪费。建议停止政府自己立项自己审批的制度,重大的电子政务项目交由人大立项、完成可行性报告审查之后再交由政府执行,可以有效抑制电子政务建设的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2.对电子政务业绩责任长期跟踪并对社会公示 电子政务是一个长效项目,成功的电子政务不仅需要技术开发的成功,还需要在长久持续的运行中不断改进。电子政务效益的长期性与干部的短任期制相互冲突,导致干部注重短期效益,注重人事部门评价而不是电子政务的真正业绩。 建议电子政务的主管负责的年限要尽量长些,不要频繁更换,以促进负责人的长远打算。对干部的审查、考核要做更长时间的跟踪并做长时间的公示,便于追究电子政务失败的历史责任。通过电子政务项目全程向社会公示,改善社会监督的有效性、长期性。项目评审专家必须拿出独立的评审意见, 在网上向社会公示并且长期存档,促使专家对自己的表态长期负责。3.提出具体的电子政务项目效益的评测方法 电子政务项目必须要以明确的应用结果为导向,建立对该项目结果目标的有效测量是保证电子政务项目成功的关键,我们不能以某种通用的效益评测方法来代替每一专门项目特定的测量办法,未能明确提出效果检测办法的项目都是不可靠的项目。在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评价社会效益,即使无法以统一数量来计量社会效益也应设计出具体的观测方法如满意率调查、使用率调查或其它相对稳定、客观的效果测量办法,防止以抽象的社会效益的大帽子来掩盖工作中的无效率行为。4.加强统一价值观的宣传,让社会各方面形成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共识 推动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需要全社会对于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有相对一致的价值观,需要立项机构、审批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及社会舆论有共同的目标,需要有大致相同的尺度来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的,没有认真地教育与宣传很难形成和谐社会的共识,很难实现对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项目的社会效益的理解。政府的改革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政府不能急于去做公众未能理解的好事情。五、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常见内容及对政府改革的推动1.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常见内容1)做好应用导向政府网站 由部门导向转为应用导向需要做很多工作,不仅要在结构进行调整,而且要对业务进行梳理和调整,网站管理要与各业务部门要有很好的自动化连接,防止网站信息与部门业务的不一致。应用导向政府网站非常重要,是以公众为中心的开始。2)实现政务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公开是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3)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服务 通过网络进行服务只是一种服务渠道,更重要的是服务工作本身的质量,这不是仅靠电子政务就能做好的,需要政府多方面努力。很多工作应与条条管理结合起来做,如社会保障系统,条条已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4) 以行政许可法为依据的网上审批2.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怎样推动政府改革1)促进政府透明化 政府的透明化会极大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取得公众的理解与配合,降低政府工作的行政成本,有利于社会的和谐。2)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 推动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反复宣传为公众服务的价值观,反复强调从公众的需求出发,反复强调用公众收到的实际效果来检验电子政务项目的绩效。这一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实践的过程相当于一个有效的政府职能转变观念的培训,有效地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3)增强社会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公众对政府的关注,为更多的公众创造了解政府、监督政府的渠道,大大增强社会对政府的监督能力。同时,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业务将更多的政府服务工作表现在网上,政府的作为显示在网上被逐一记录并被明示,这就为公众对政府监督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推动着社会的民主化,促进公众参政、议政,促进社会公民政治上的成熟也推动着政府改革进程的加快。 六、实事求是制造符合本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政策1.电子政务的建设要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否以公众为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任选的菜单,它需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电子政务的政策要受地区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财政的制约、与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成熟度密切相关,与地方政府信息化基础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区公众关注的问题也大不一样,电子政务的工作必须要选择在当前条件下最有效益的事情而不是照抄外地的成功经验。 经济欠发达地区一定要谨慎研究发达地区的经验而不能照搬,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地区成本效益关系大不一样。电子政务对未来地区发展的贡献应有一个合理的期望,不可过高。一定要对电子政务的项目精选又精选,要将目标效果想得非常清楚才做,不见兔子不撒鹰。2.电子政务的成功需要长时间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必须要有耐心。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并不存在捷径。信息化的建设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工程,知识的积累是跳不过去的,需要不停地在各种细节的问题上改进、改进再改进。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现在正是各地区制定“十一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时期,讨论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并非要求所有地区都按同一模式来行事。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趋势更多适用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产业经济已进入创新导向阶段,推动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有着更现实的需求,但这种方向是否适合于欠发达地区还值得研究。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不要指望推出整齐划一的电子政务政策就会一举解决问题,政府信息化也应当有不同的模式,每个地区都有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要做,电子政务在各地区的工作安排中早一点、晚一点并不要紧,关键是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政策才是最有利于发展的政策。 希望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研究用户视角下电子政务成熟度,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五、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慧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到“三网一库”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智慧政务的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电子口岸、社会信用、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不断展开研究、设计、立项和建设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和协调,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业务系统和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综合分析、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业务应用系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已日显迫切。当下,这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智慧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六、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智慧政务建设,打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智慧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为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最终交付品,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七、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作为新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潜在的价值逐渐得到挖掘,关注度不断得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政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也已经启动。未来发展中,智慧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八、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设备占有率低,核心设备差距明显,潜在的战略风险、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为多个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智慧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金鹏信息网格化软件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怎样的环境基础和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五、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慧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到“三网一库”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智慧政务的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电子口岸、社会信用、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不断展开研究、设计、立项和建设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和协调,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业务系统和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综合分析、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业务应用系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已日显迫切。当下,这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智慧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六、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智慧政务建设,打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智慧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为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最终交付品,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七、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作为新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潜在的价值逐渐得到挖掘,关注度不断得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政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也已经启动。未来发展中,智慧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八、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设备占有率低,核心设备差距明显,潜在的战略风险、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为多个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智慧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现在社会都是数据社会,信息化越来越普及。没系统前痛点如上如果说它有没价值,我个人觉有2点,第一是减少人工操作数据和信息,第二是通过数据去分析单位的实际情况,甚至是通过数据分析采取预警。所以信息共享是常态,业务协同就是实践。总而言之,通过(myapps)协同办公系统也好,文档管理处理也好都是发展趋势和必需。

如何理解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在于管理

信息安全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承载着大量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数据和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安全保障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   一、强化安全保密意识,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是确保政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 目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大都是采用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网络攻击、黑客入侵、病毒泛滥、系统故障、自然灾害、网络窃密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都对电子政务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局的长期性任务。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精神和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关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认识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这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条件。“高度重视”首先要领导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把信息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放到重要的位置,才能及时协调解决信息安全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其次,要通过加强网络保密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对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大力强化公务员队伍的安全保密意识,使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创造条件。二、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  确保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办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安全工作尤其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建立法制和标准,完善制度和规范并很好地执行,就会把不安全因素和失误降到最低限度,使政务信息安全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为此,一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制度。要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抓紧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和技术标准,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规范。要根据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联系本单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实际,本着“堵漏、补缺、管用”的原则,抓紧修订、完善和新建信息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切实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信息安全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要重视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有了制度,不能把它束之高阁。不按制度办事,是造成工作失误和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很多不安全因素和工作漏洞都是由于没有按程序办事所造成的。因此,要组织信息化工作人员反复学习有关制度和规范,使他们熟悉和掌握各项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白信息安全工作的规矩和方法,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规范工作。 四要建立完善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建立后,必须做到行必循之,把规章制度的每一条、每一款落到实处。执行制度主要靠自觉,但必须有严格的监督检查。要通过监督检查建立信息安全工作的激励机制,把信息安全工作与年度考核评比及“争先创优”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各项信息安全工作制度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不定期地对本地和本系统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三、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是做好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 调查显示,在实际的网络安全问题中,约有80%是由于管理问题造成的。因此,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各地、各部门成立的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有本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聘请国内外安全专家组成的安全咨询专家小组。根据建设和应用情况需要,还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执行机构(如“政府安全中心”),负责整个政务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密工作,包括提供相关服务。 另一方面,要在健全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行政一把手(或主管领导同志)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技术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直接责任人,强化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切实把好用人关,对关键岗位实行A、B角色管理;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涉密操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职责,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安全管理经验的复合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为政务信息化把好安全关。四、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五大关系”,是确保信息安全投资效益的最佳选择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往往涉及很大金额。各地、各部门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处理和把握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五大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1、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与安全是信息安全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由此可以派生出其他一些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其中发展是目的,安全是保证。二者关系处理得好,安全会有保障并能促进发展;处理不好,安全就会制约并牵制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就是要加快发展,确保安全。具体讲,就是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确保安全;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加快发展。这里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发展而忽视安全;二是追求绝对安全而制约发展。为此,要坚持电子政务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两手抓”。要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措施,切实保障安全;同时要在适度安全、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培育业务需求,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电子政务事业加快发展。 2、处理好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是由信息安全基本关系派生出来的,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处理得好,安全成本就会下降同时效益提高;处理不好,安全成本就会上升同时效益下降。正确处理好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必须坚持综合平衡。要根据中办发[2003]27号文件中关于“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信息系统不同的安全需求,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确保重点”的要求,一方面千方百计降低安全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安全措施的实际效果,确保满足重点项目、重点部位的安全需求,使有限的安全保障资金充分发挥出良好的使用效益。 3、处理好信息安全与共享(信息公开和保密)的关系。这也是从信息安全基本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开放和发展需要信息资源共享,而网络互联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条件。但信息公开和信息保护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推进信息化建设既要强调资源共享,还要保证信息安全。我们应立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大系统,整体地、动态地看待信息安全与资源共享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去处理问题。在这对矛盾中,目前资源共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各地方、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建设普遍存在“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时,应当紧紧围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确保国家安全和尊重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把当前工作的重点放在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消除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使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4、处理好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也是信息安全体系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管理离不开技术,技术离不开管理;两者紧密相连、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因此,在信息安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管理和技术并重,做到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也就是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在提升技术的基础上强化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手段,但又不能单纯依赖技术。信息化的过程其实是人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何使管理与技术相得益彰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要同时注意防止和克服“重管理、轻技术”和“单纯技术观点”两种倾向,既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作用,又要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怪圈。从理论上看,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技术;技术固然重要,但管理更不容忽视。虽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以业务为主导,从全局的高度部署安全策略,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安全管理,把采取安全技术手段与加强日常管理和健全体制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安全技术手段开发,一手抓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高政务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处理好信息安全工作中应急事件处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要保证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长治久安”,必须着手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安全机制。但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进程中广泛存在且突发性强,所以又必须强调和重视应急事件的处理。一旦出现影响到国家利益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事件,必须能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机的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为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防治有害信息传播,增强对政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监控、管理和保护。其次,要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指挥调度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制度。要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处置预案,加强信息安全应急支援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是错误的。十五”初期中国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态度清楚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环境下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期望,人们对电子政务的理解和期望离不开国家的整体形势。我们应当思考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促使中国有着与发达国家十分不同的重点?中国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强调“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 一个口号的提出离不开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国政务信息化的基础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口号出现之前已经完成政府办公自动化的改造。政府部门的内部业务管理已经在普遍利用信息技术,当互联网技术出现时其改进的重点很容易转向外部联系的优化,关注G2C、G2B的业务,关注政府与公众的联系。但是“十五”初期的中国完全不具备这样的基础。中国推行电子政务首先要有一个补课期。 “十五”初期电子政务强调监管的改进还有一个原因是政府财政的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管理权限上有着分工,财政上分灶吃饭。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1、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2、信息孤岛问题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3、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数字鸿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那么,我们怎样去跨越数字鸿沟呢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整体信息化建设,解决因为年龄、地域、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化不仅要覆盖年轻人群,更要覆盖中老年人以及广大农民,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要。第二,加快电子社区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廉价、便捷的上网平台。最后,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去服务于公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得到更快捷、满意的服务,因此基于不同的客观条件,网站、广播、电话等多种手段可以让公众自由选择,争取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4、电子政务不能搞无米之炊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利用电子化手段,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与整合,建立健全基础性、战略性的政务数据库。从一定意义上讲,充实实在的政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否则,电子政务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一·我国电子政府发展历史  1985年的“海内工程”确立是中国第一次提出电子政务这一概念。一开始我们把建设目标放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方面,逐步使得网络化成为政府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的重要途径。  1993年底,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成为一种潮流风靡,我国为了顺应大的潮流,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初步工程。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三金工程”,分别为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是由四十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经过协调共同发起的倡议,仅仅经过2年的建设截止2001年年初,我国通过gov.cn来注册的政府门户网站域名总数达到四千七百 分之四;已经建成以万维网为基础的政府网站达三千二百多个,绝大多数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建立起自己的办事网站。2007办公室文件批准“十二金”项目,从此中国的电子政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发展,以提高行政监督为重点目标。同年,第二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指出了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也推出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包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关键业务系统,基础信息库和统一的网络平台。由于释放的指导,经过一系列协调部署和施工监理,电子政务在中国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基本实施的重点任务确立并初见成效,但是由于电子政务自身的发展环境的限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我国至此已经构建了电子政务重点建设的大体框架。总体而言,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给政府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2007年,我国电子政务外网站平台投入运行,中央和地方的业务承载要求得到了基本满足,国务院办公室、劳动保障部、国家审计署、文化部、国家监察部等部门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政务外网建设和运用。中央以及地方局域网建设也如火如荼并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多数中央政务部门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  2008年, 我国以gov.com注册的政府域名的网站发展到三万多个, 较2001年数量增长了8倍之多。其中国务院主要部门和省部级主要机关单位基本上实现了一个单位一个网站、地市级政府的网站开通比率已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甚至更多,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的据不完全统计以普及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市等地方电子政务网站已经具备2000多项网上办事和服务的功能。部分地区开始研发并使用“政务呼叫中心”、“网上行政审批大厅”等较为完善的系统进行网上便民服务。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2012年5月我国电子护照正式发放,提高了签证的防伪系数也改善了办理的环境,标志着电子政务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比较晚,系统尚不完善。虽然受 到各种限制,但是近几年发展的成果还是有目共睹的,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初步建立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政府、企事业单位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且初具一定规模;部分区域的城域网架设也已经有了大体的框架。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电子政务网络共享资源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同时提高了我国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办公效率。我国通过不断地努力在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领域也有较大的突破,在政务方面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比如税务中兴通、公安的金盾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广泛和成功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网络不断地深入推广,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民众参与政务了解政务也开始全面化,通过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时事政治,与政府形成有效地互动。

电子政务的基本面是以下哪些方面的变革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五、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慧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到“三网一库”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智慧政务的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电子口岸、社会信用、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不断展开研究、设计、立项和建设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和协调,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业务系统和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综合分析、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业务应用系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已日显迫切。当下,这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智慧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六、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智慧政务建设,打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智慧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为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最终交付品,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七、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作为新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潜在的价值逐渐得到挖掘,关注度不断得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政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也已经启动。未来发展中,智慧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八、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设备占有率低,核心设备差距明显,潜在的战略风险、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为多个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智慧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什么重要意义

推动电子网络政府,从国际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推动政府信息化,首先是为了提高本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能力提升后,就能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化意义重大。具体来讲,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加快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至少有六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点,推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我们从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也使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特别是经济更好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应该同时看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确实对于我们的政府管理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表现在以下这么几点。首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于我们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过去中国没有加入世贸组织以前,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完全可以考虑中国特色,可以不过多的顾及到国际贸易组织的一些规则,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就再不能这样继续了,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包括制定法律也好、行政性法规也好,要充分考虑到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则。也就是说,制定的法律法规不能违反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所以对于我们政府的管理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首先抓紧对过去已经制定法律法规的修订,凡是与世贸组织规则相违背的,不吻合的,我们都要拿掉,或者要修改,有的甚至要废除,对于未来我们制定公共政策,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来进行,这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我们政府管理的第一大挑战。第二方面,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我们政府管理的公共服务也提出了很大挑战,过去中国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基本是一种政府垄断,直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前,还有好多垄断领域,比如铁路、邮电、民航、电讯、电力、金融、保险,这些领域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前,大体是政府垄断的领域。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要逐步开放服务贸易,过去我们开放了技术贸易、货物贸易,但是在服务贸易领域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再不开放就不行了,要按照承诺的时间表逐步开放这些领域,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开放,不仅像内资开放,还要向外资开放,这对于过去长期垄断这些领域来讲,应该说提出的挑战是很严峻的。,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们加快了相关垄断领域的改革重组步伐,比如电力、发电和输电分开,电讯南北分开,金融加快了商业化银行改革的步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对入世在公共服务领域所采取的举措。第三方面,就是对我们的就业,对人生竞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家一个共同看法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从长远来讲伴随着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给我们带来很多就业的机会,但是就短期来看,因为大量的外国资本引入中国以后,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和外国资本竞争时,至少在竞争初期有可能不是人家的竞争对手,有些企业可能要败下阵来,这样有可能在加入世贸组织初期,我们的国有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有可能加剧我们的就业形势。目前我们政府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就业压力很大,成为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就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说很多国有企业的职工在入世初期还要下岗的话,这给我们就业的形势压力更大,与此同时,伴随外资的进入,在优秀人才的增长方面,我们也面临强大的压力,这是入世以后第三个方面对政府的挑战。第四方面,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政府管理的方式提出了很多挑战,比如过去大量行政手段的应用,我们公开性、透明度比较低,审批的范围很大,审批很繁琐,审批制的自由裁量权很多等等,行为不规范,这都是政府管理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所做出的承诺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能不能依法行政,能不能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能不能减少行政手段的应用,能不能减少过多的干预,已成为我们改变政府管理方式,应对入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构建政府信息化,推动电子政务,改变政府管理方案,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等,可以把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得到更多解决,这对提升我们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政府管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一系列的挑战意义重大。  第二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政府决策我们过去主要是大量的决策失误,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巨额的国家财政资金浪费,有人说,如果能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减少的话,一年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所以推动政府信息化,特别对于高层政府机构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决策,但是它可以降低决策者的风险,提高决策者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就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减少大量的财政资金浪费,这对于政府管理意义非常重大。  第三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我们现在政府管理正在朝一个以管理管制向服务的方式转化,政府提供的服务能不能是高质量的,是公众满意的,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如何才能够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的能力呢?改善的途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化,给企业、公众在网上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线服务,这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政府的办事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它的公开性、透明度,这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形象,意义非常重大。  第四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电子政务的最高境界有四句话,就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在线服务。互联互通并不是说所有的政府部门上下左右都要互联互通,而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上下左右之间需要互联互通的,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需要资源共享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信息采集成本。如人口数据,一个权威部门采集的人口数据,能够跟各个其他政府部门所共享,那么其他部门,就不需要再花更多的人力、资金、物力去采集人口数据,用一个共享的人口资源数据,这样节约很多资金,也节约很多时间,所以说实现了互联互通,实现了资源共享。从政府管理的发展来讲,确实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而电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有效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给国家降低大量的管理资金。  第五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强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支持,开拓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电子网络政府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素养,如计算机办公软件不会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都没有,那么你就很难适应公务员岗位要求,可能就要被淘汰。所以,通过构建很多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不仅仅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增加很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化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技能,如果不会,迫使你接受培训,这对提高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意,公务员整体素质应影响深远。  第六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拉动中国IT企业、IT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拉动中国应用性软件产业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我们的应用软件业,整体上和印度还差距比较大,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它的经济实力目前和中国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为什么印度的软件业,特别是应用软件业很发达呢?它大量地运用软件业,软件产品可以出口,我们现在和它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渠道,通过政务信息化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经,特别是带动我们应用软件业的发展,因为搞电子政务好多应用性软件是不能够完全依赖国外的,需要靠我们国家的这些IT企业来开发,所以说推动政府信息化不仅可以拉动IT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可以带动中国应用性软件产业的发展,那么这个意义就很大了,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观点,即推动中国政府信息化,构建中国式的电子网络政府,在当前来讲它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方面,我们在分析中国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的意义所在这个问题时,也会看到中国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通过我们对中国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大体有两个方面目前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客观方面的问题,从客观来讲,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第一,行政管理的复杂性,行政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构建的复杂性;第二,过去这些年,我们在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总体上看,没有制定好总体规划,标准化问题也没有得到高度的关注;第三,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水平比较低,在一定意义上也制约了中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第四,我们的信息安全、政务信息安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重点把第一个问题做个解释,电子政务的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绝不能过于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为什么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有它自身的复杂性呢?关键是政务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一级政府都设了很多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职权,各自行使各自的权力,但是他们又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系统,它要左右配合、上下连动,这是政务管理,政务信息化,它和电子商务企业运作有重大差别,就不同的国家来讲,一个政府设多少个部门,全世界没有统一标准,部门设置的多少,服从于管理指导思想,比如英国、美国,大体是一个,叫做自由市场经济,这个自由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的模式就和我们不完全一样,政府总体是管理的比较间接,很少直接管理,而且各个政府部门的设置也比较粗放,不像我们机构设置的那么多,那么细化。举个例子,比如美国的农业部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三个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美国的“运输部”相当于中国的三个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民航总局。我们是一种细化的设置机构,人家是一种比较粗放的设置,这样一个大布置的管理,我们设置的比较细,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就可能要交叉,就可能影响职能的行使、权力的行使,这对于构建应用性软件,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带来了困难,政务的边界不清楚,职能交叉,那么构建你的系统,应用软件就可能带来麻烦,而我们应用软件的开发是很清晰的,不能模糊,不能说我这次让你一马,你多行使一点权力,下一次我多行使一点,不是这样,模糊不行,在软件开发中必须清晰。所以,我们部门设置比较多,部门之间的职能容易交叉,权力行使容易交叉,那么构建这个系统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再比如,政务的实现,如在网上办一个事情,可能不是一个部门来审批,可能有好几个部门都审批这个事情,如在网上注册一个企业,不仅关系到工商部门,还关系到税务部门,要发税务执照,还关系到银行部门,要验资,同时涉及到工商部门、税务部门、金融部门,那么这几个部门能不能在网上互联互通,就决定企业注册能不能在网上办理,这就是一个政务活动,一个政务工作信息化可能要涉及好几个部门,要求这些部门在网上能够互联互通、协同办公,并联审批,如果不能实现这样一种功能,就无法在网上给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所以,行政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构建的复杂性,这是我阐述的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社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也会影响到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比如美国上网的人数很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人很多,计算机普及率也比我们高得多,而我们和总人口相比,计算机普及率比较低,直接利用网络的人 数也比较少,到今年6月底,中国12 .6亿人口直接利用网络的人大体是6200万,而在美国2.8亿人口,直接利用网络的人数是一亿五千九百万,我们利用网络人数占总人口不到5%,而美国却有59%的人都在利用网络,它的社会信息化水平比我 们要高得多。所以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一个国家政务信息化的水平,我们提出用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是客观方面的四个问题。  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主观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我们看到,在主观方面大体上可以概括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整个公务员队伍,现在涉及540多万人,加上党群机构就是800万人,这个观念有待转变,要从观念上、思想上来接受电子政务这种治理方式,要接受政府信息化带来的政府管理上的变化,如果从观念上、理念上不接受,那么推动政务信息化就会造成大的障碍,第二个问题,传统政务运作管理的过程和惯性。不管国外也好,中国也好,整个是一个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运行,手段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数百年的历史,要通过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构建来改变传统政务的运作,改变这种逐年的管理方式手段,是有相当的难度。第三个问题,我们公务员整体队伍的素质不高,特别是信息化、信息技能方面的技能整体上比较差,水平比较低,这对于政务信息化的推进,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是非常大的问题。因为,系统构建得再好,软件开发得再适用,如果没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公务人员来掌握、使用和应用的话,这些系统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法制建设整体滞后,电子政务、电子网络政府的发展,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必须有一个法制配套的基础,即电子网络政府必须有一个外部好环境,这个环境有很多因素构成,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制建设要及时跟进。  比如信息公开,如果国家没有信息公开条例,或者没有信息公开法,那么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哪些信息需要公开,哪些信息可以不公开,就无法可依了,就有很大的人为性,我认为需要公开的就把它公开,我认为不需要公开的,就不让他公开,给官员的主观意志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国外都有信息公开法、信息披露条例,你该公开的不公开,你是违反法律的,国外叫阳光方案。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一部信息披露、信息公开方面的法规,前不久广州市政府制定了一个全国第一家地方政府制定的信息公开条例,可能是全国第一个。从国家来讲,正在抓紧有关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最终可能要上升到国家的信息公开法。如果没有这个法律支撑的话,电子政务的构建,几乎是寸步难行的,因为构建了系统后,要在网络上公布信息,就有一个法律依据的问题。  再如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现在在物理形态下,这个公章动不动都可以假冒了,被别人开一个假章子使用了。将来,我们构建的电子网络政府,构建的电子政务,要通过虚拟化的章子出现,就是网络上要出现签章,签名,领导的个人签名,要出现公章,那么网络上的章子能不能是一个真实的,能不能是没有一个被篡改过的,能不能保证公章的完整性,保证它的不可抵赖性,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是两个问题,不仅要解决网络章子的法律依据问题,盖好的网络章子要有法律效力,一旦要出现纠纷后,网络上盖的签名和签章有法律效力。第二,能不能不被假冒,如果这些都是电子政务建设,或者说政府信息化的法制环境,不解决相应的立法,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推进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继续进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电子政务的立法,政府信息化的法制建设,使政府信息化有一个好的法律环境,也是电子政务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方面,要在政府管理创新中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它的作用所在,前面内容已经说明了重要性,我们在构建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化时,一定要和政府管理创新、行政体制改革要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紧密结合,我们就可能构建一些失败的系统。如何才能使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政府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呢?这里面有几个观点值得关注。  第一点,作为广大公务员来讲,要树立一种新的政府管理观念,这种新的政府管理理念,观念,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是有限度的,叫有限责任政府的行为理念,政府对社会不承担无限责任,对社会承担的是一种有限责任,不能够像计划体制下,政府扮演一种全能政府的角色,政府管理的事项无所不包,要改变这种全能政府的观念,政府对社会承担责任是有限度的,这是一种新的观念。第二,要坚持政府管理创新,就要坚持由管制、管理走向服务的新观念,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对社会更强调它的管制、管理,而淡化服务;在市场经济下,特别是今天,计划体制下管制的色彩几乎不太存在了,主要是两种职能,就是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管理、服务两者之间,要逐步的更强调服务,政府要强调对纳税人服务,对社会公众,对企业提供永久的服务,树立一种新的服务理念。第三,要逐步树立一种成本效益理念,投入产出理念,政府管理虽然是一种公共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花的是老百姓纳税人交的钱,即使如此,政府管理、公共管理仍然应该强调投入产出,强调成本效益。也就是说,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绝不是可以不讲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的成本,降低管理服务的投入,是一种新的管理,也是国外经过20多年的政府改革,在全世界掀起了一种比较新的管理理念。我们要把政府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的构建,政府信息化推动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广大公务员来讲,首先要接受这种新的管理思念,这对我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我们要把电子政务的推进,把政府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政府管理创新相结合,就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最终要建立起中国的公共行政体制。这种公共行政体制,有几个关系需要认真来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合理的政府职能定位,不同政府、不同层级政府,比如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县区政府,直到乡镇政府,这些不同层级的政府,职能的实现形式是有差异的,所以建立公共行政体制,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政府职能的定位,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和政府管理创新也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个中间,要解决好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构建好公共行政体制,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好三种关系。一是所谓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讲,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降低市场的门槛,也就是说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要让市场来解决,政府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市场不必要的干预,在中国目前这样的条件下,要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搞好国家的经济布局,解决好国有经济计划有序的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的问题,这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从国家的经济结构布局来讲,一方面要靠国家的力量,靠政府的力量来调解市场经济活动,使国家经济结构能够保持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科学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用市场的力量,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尽量少干预,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我们在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计划体制下,我们搞了很多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有规模很大的,也有规模很小的,就是大量的经济成分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但是搞了市场化改革以后,我们越来越看到,国有经济不能全面促进,国有经济可以在一些公共领域存在,但是对大量的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就尽量少作为,或者无作为,大家看到,我们正在有计划的从竞争性的领域中退出,通过对国有经济的改制、改组,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使国有经济焕发新的活力,这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职能配置,解决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除了平常所说的要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现在从中央政府来讲,把直接管理工业经济的部委几乎都撤销了,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几乎大量都撤销了,撤销了以后,仍然有一个如何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预,特别对于原来国有企业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大家看到,2003年,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管委员会,把原来国家经贸委撤销了,把它的职能一部分放在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一部分内贸职能放在商务部,主体职能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使管资产、管人一体化,解决了管资产、管人相分离的现象,这对构建新型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应该会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是要合理的政府职能定位,解决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鼓励行业协会的发展,更多的发挥社会中介系统它的作用。要结合好政府信息化与政府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结合好的关系,找好结合点,在政府职能、公共行政体制创立中,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政府职能定位。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第二个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更好地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使政府的组织、结构的设置逐步按照国际惯例朝着大布置的方向发展,这个非常重要。西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管理多数实行的是一种大布置的管理,所谓大布置的管理,打个比方讲,比如我们家给小孩儿过生日,买了一块蛋糕,这块蛋糕如果吃的人很多,中间分割的刀子就很多,吃的人很少,就简单分割两刀子,那么分割的越多,每块的面积越小,分割的越少,每块的面积就越大,那么和大布置,和部门设置的管理的差别就在这儿。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使用的是一种大布置的管理,那么中国为什么现在相对的部门设置还比较多呢?因为我们是从计划体制下条条管理、部门管理衍变过来的政府组织架构,我们虽然已经市场化改革搞了多年,但是要想使政府组织结构,组织部门的设置走向大布置还有一个过渡。所以从电子政务的构建来想,从细分构建来想,大布置的构建可能比这个部门设置的过多过细构建要容易一点,我还正处在这个过程,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改革,也是一个逐步走向大布置管理的趋势。在这中间,我们也正在不断的采取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些措施,包括行政改革方面的措施,这些都会直接的响到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也会影响到信息化的过程。这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第二个方面,构建公共行政体制。  再一方面,就是要把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相结合,进行深化审批制度的改革。现在我们这套审批制度是计划体制的产物,也是条条专政、部门管理的产物。实际上,西方国家在政府管理过程中间也都用审批管理手段,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经济的管理任何审批都不用,但是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审批管理相比,我们审批制度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是很显然存在的,我们审批的范围过宽,审批过程中缺乏程序,审批的项目过多,审批过程中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最后审批实际上成为政府管理出现腐败非常重要的温床。建立公共行政体制,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各级政府都在推动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审批门槛,规范审批程序,削弱公务员在审批过程当中的自由裁量权,都是我们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非常重要的条件。实际上,推动审批制度改革和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推动政府信息化这两者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再一点就是要改变政府管理方式,坚持依法行政,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更多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提高政府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包括前面讲的要配合信息公开法,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制定,通过构建信息系统,构建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  最后一点,按照信息化的要求,改革政府组织机构和政务流程,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引起政务流程的重新构建,甚至引起政府组织结构的重新调整,通过电子政务的构建,促进政务流程的重新构建,也有必要调整我们的组织结构,这样对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水平,推动电子政府管理的创新,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才是在政务信息化构建中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这两者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的选择。

谈谈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在统筹协调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来推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发展取得成效统筹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和顶层设计逐步健全,电子政务工作体系化、系统化不断加强,建立了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的职能,提高了电子政务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开展了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推动地方解决管理机制不顺、信息系统整合不足、业务系统水平不高、政务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2018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在线服务指数为0.8611,位列第34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各省份都已经建成省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全面优化网上服务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支撑,大部分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已具备网上在线预约预审功能,平均办理时限大幅度压缩。各地“互联网+政务服务”优秀实践不断涌现,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福建省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建设等都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的突出成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成效初显。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要求,持续推进政务信息互通、资源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取得了积极成效。以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为抓手,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有效地将分散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和有序共享,从整体上提升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政务服务水平。通过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可以逐步实现部委业务办理系统和地方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基础信息数据和服务事项的交换共享和联动办理。电子政务逐渐与社会信息化融合发展。电子政务建设逐步从项目建设向服务转变,更多的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到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政务云市场不断扩大,政务云的稳步推进提升了政府信息化的建设效率。随着国家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很多地方政府成立大数据局,将进一步驱动政府数字化转型,随之而来的大数据平台和业务平台将成为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后的必然趋势。各地也正在积极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利用,逐步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相关的数据向社会企业开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更好地调动各个社会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线服务能力尚需提升。第一,服务范围不够广、服务信息不完善。这主要表现为,有少数地方政府没有认真落实“应上尽上”的要求,网上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失衡;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精细化程度不高,准确性、时效性不强,服务信息更新慢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第二,服务集约程度仍需提高,服务软件迭代性不强。目前,许多地方政务服务渠道在线上线下“百花齐放”,但形式分散,服务集约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此外,移动客户端功能模块、业务系统的更新升级也显示出不足,不符合持续优化完善政务服务功能的互联网迭代思维。信息资源孤岛依然存在。目前,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大多基于已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基本采用独立模式建设,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业务协同力度不够,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如公民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信息仍处于分散状态。同时,由于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应用尚未成熟,没有形成高效的协同协调机制,而各地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开放共享进度缓慢,信息共享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这造成各部门、各层级间出现信息孤岛与部门壁垒。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形成。近年来,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仍需完善。电子政务发展处于前列的省市已经出台一些规定和办法,重点解决电子签名、电子证照等法律效力问题,为开展网上政务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涉及到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还缺乏法律保障。此外,如何处理好便捷和安全的平衡,如何厘清隐私保护和安全分享的边界,如何提升安全意识和完善安全机制,也是目前电子政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政民互动机制亟待完善。当前,一些政府网站存在在线服务交互性不强、便民服务模块缺失等问题。例如,“建议咨询”相关板块与“在线咨询”“24小时网上受理”等无缝互动功能存在一定差距,政府部门处理民众诉求建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耗费时间较长、反馈拖沓、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参与机制、沟通机制、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民互动效率,阻碍了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且增加行政成本,因此政民互动机制亟待完善,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未来发展趋势电子政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双轮驱动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治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未来的电子政务发展应更加突出人民需求导向,方便人民及时了解政府信息,畅通政务服务渠道,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此外,完善搭建政民互动平台,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新渠道。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在当前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促进政务服务的业务重组与流程再造,能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推进政务运行一张网、精准化社会治理的形成。数字政府建设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数字政府建设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引领数字时代政府改革与治理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促进多方参与,激发市场活力。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经在整合数据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开放数据对于促进电子政务发展也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应制定数据开放的规划与规范,推进多层次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不断释放政务数据红利。另一方面,关注并建立多方参与机制促进市场参与电子政务的创新工作,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激发市场活力,从而使市场能够充分参与到电子政务的管理、建设与设计中。融合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创新电子政务发展。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迅猛,电子政务发展所依托的技术手段正面临重大飞跃,重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推动实现治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不断提升政府的监管能力、强化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VR技术、生物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将运用到电子政务服务当中,进一步加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性”“连接性”,提高政府服务的即时性与服务效率。(丁艺)来源: 民政部网站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就是要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利用高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的内容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2.就业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和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3.电子医疗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5.公民信息服务使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6.交通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7.公民电子税务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8.电子证件服务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与政务的关系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政府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一种方式。它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推进政府治理的现代化。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服务、电子政务公开等方面。政务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决策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化改造。例如,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来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如在线办理各类证照、政府公共服务等。电子政务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政府服务,如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支付、在线查询等服务。注意事项:这些服务既能够提高政府效率,也能够为公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电子政务公开是指政府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和政务活动,增加政府透明度,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网站、微博等渠道公开政策法规、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也有着积极作用。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法律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  些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现有的信息安全法律框架已经难以适应电子政务信息化模式的发展需求。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成为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  2、技术问题  (1)网络安全规划与网络结构的不合理性。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尚不完善的众多原因,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在规划上经常缺少前瞻性的安全规划,如:IP 地址缺乏统一规划,广播流量可控性差,子网故障隔离性差,重要流量缺乏带宽管理和服务质量优先保证等问题显现明显。  (2)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相对缺乏,技术等素质不过硬。  我国信息化建设相对国对发达国家的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有很大的差异,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也比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不足,信息化核心设备严重依赖国外,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缺乏必要的信息管理和技术改造。尤其是在系统安全和安全协议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3)网络技术与网络设置的不科学,造成了大量的网络安全隐患。  电子政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很容易招致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各种攻击。同时,网络化政务办公导致了政府工作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强,而依赖性必然产生脆弱性,包括技术的脆弱性、社会  的脆弱性、人的脆弱性等等。由于网络技术不够成熟,网络设置不够科学,目前大部分电子政务选用的系统本身存在着安全弱点或隐患,其中包括网络硬件设备的弱点、操作平台的弱点等各种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因特网,而因特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在为我们提供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的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威胁。  3、管理问题  (1)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观念陈旧,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起点低,时间短,至今仍未成熟。几十年来,政府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手工作业,不容易适应信息化办公,对电子政务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仍保留着陈旧的管理理念。另外,对于工作人员,在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问题上还存在不少认知盲区和制约因素。网络是新生事物,许多人一接触它就忙着用于学习、工作和娱乐等,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无暇顾及,安全意识相当淡薄,对网络信息不安全的事实认识不足。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但就其效果而言并不是很理想。  (2)管理体制问题突出,网络安全管理混乱,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相对滞后,造成了很多管理安全漏洞。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只在技术上采取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管理体制的建设,未把保障电子政务安全的“软措施”做细做实,未从管理体制上落实安全责任制,未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和认证机制等。这使电子政务系统存在很多管理安全漏洞,很难做到安全管理的统一协调性,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故障定位不准,追查事故源困难,责任问题牵扯不清,从而造成事件的破坏性后果更为严重。

如何构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

构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需要统筹规划、技术支持和综合治理,以下是构建该体系的关键步骤和要点:1、统筹规划制定全面的信息安全策略和规划,明确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的目标、原则和重点。确保信息安全工作与整体政务信息化发展相协调,提高安全防护水平。2、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包括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技术等,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护。同时,加强研发和应用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3、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安全组织架构、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管理流程。加强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建立安全监测和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威胁和事件。4、风险评估和管理定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重点关注重要数据和系统的安全,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备份、加密、权限控制等,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5、合作与协调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网络安全威胁。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的关键技术和措施:1、强化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智能卡等技术,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权限的合法性。通过访问控制策略和权限管理,限制用户对敏感数据和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2、加强数据加密和传输安全使用强密码算法和加密技术,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采用安全传输协议(如HTTPS)和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3、建立安全监测和事件响应机制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监测和防护网络中的安全威胁。建立安全事件响应团队,及时应对安全事件和应急情况,进行事件溯源和取证,防止事件扩大和重复发生。4、加强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和系统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对常见安全威胁和攻击手段的宣传和防范,减少安全漏洞的出现。5、加强安全审计和监管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关键系统和业务进行安全审计,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加强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监管,确保系统安全性和合规性。

电子政务在中国发展了几年?现状如何?前景怎样?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电子政务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电子政务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榕基软件(002474)、浪潮软件(600756)、华宇软件(300271)、久其软件(002279)、南威软件(603606)、东华软件(002065)等。本文核心数据:电子政务行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发展趋势行业概况1、定义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督,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2、产业链剖析:电子政务服务于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上游行业为IT设备及软件开发工具等软硬件生产制造行业。上游软硬件生产制造行业技术相对成熟,竞争激烈,市场供给充分,随着国产自主可替代计划的推进,电子政务企业对国外提供商的依赖将有所降低。中游是电子政务服务商,包括提供硬件等基础设施产品和软件、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服务于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下游行业主要为政府部门,政府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投入,不断加强其信息化和安全建设。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持续完善阶段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电子政务建设加快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电子政务行业的发展政策,政策内容涉及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等。自2016年“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国试点以来,国家切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动“放管服”改革及政府治理模式的进一步转变。目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发挥作用,各地积极开展政务服务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提升数据共享支撑能力,助力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行业发展现状1、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得分持续上升根据《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在2020年的报告中得分0.795分,较2018年报告中的0.681分有较大提升,全球排名提升了20位,并首次进入“政务发展指数非常高”国家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步,我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社交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创新。但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依然有一定差距。具体来看,在电子政务发展相关指数中,我国通信基础设施指数上升较快,但人力资本指数有所下滑。根据《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在人力资本方面,中国长期徘徊在100名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的短板在于人才的缺失。在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中,既要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也要加大高校在相关领域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电子政务助力政府治理效能持续提升2020年,中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作用更好发挥,电子政务制度规则体系更加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完备,电子政务重大政策举措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我国在线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个国务院部门,接入地方部门300余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和一大批高频热点公共服务,政务服务正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由“分头办”向“协同办”的成效更加明显。目前,我国政务数据共享步伐加快,全国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成,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有效展开,政务信息整合共享工作基本实现“网络通、数据通”的阶段性目标。2020年底,国务院部门40个垂直系统已初步向各级政府部门开放数据共享,开辟数据查询和互认渠道,逐步满足政府服务部门对自然人和企业身份验证、纳税证明、房地产登记、学位证书等约500项数据查询的需求。电子政务支撑行政效能加快提升。2020年1月,全国人大机关在中国人大网上正式开通网上信访平台,积极建设“互联网+信访”工作模式。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务院办公厅依托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充分听取企业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连续第六年在全国两会前开展网民建言征集活动,全国政协委员通过信息化手段履职已成为常态。智慧法院建设推动审判执行全流程依法公开。3、新兴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加快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新技术在电子政务项目中的应用,鼓励在电子政务项目中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绿色节能、模拟仿真等新技术,推动新技术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并且强调要保障电子政务项目安全可控。4、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政府领域的广泛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库、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数字政府市场将保持高速发展状态。2014-2020年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处于不断增长态势,随着我国政府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和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为3682亿元,同比增长9.10%。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高根据中央党校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随着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逐步发挥作用,我国网上政务服务已经由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单向服务阶段,开始迈向以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为特征的整体服务阶段,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显著提升,办事渠道更加便捷,服务流程更加优化。2020年,省级政府方面,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四川、贵州8个省级政府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为非常高(超过90),占比为25.00%。18个省级政府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为高(90-80之间),占比为56.25%。从我国电子政务相关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电子政务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是在湖北、新疆、河北、云南、陕西等地区;其余地方,如宁夏、西藏、黑龙江、青海等省份虽然有企业分布,但是数量极少。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电子政务市场的区域竞争格局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受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电子政务处在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供应商以本地化为主;二是由于电子政务涉及国家安全,电子政务项目多为涉密项目,供应商需具备必要资质并具有值得信赖的企业形象,因此,在某一地区的供应商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2、企业竞争:行业集中度较高电子政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市场参与者众多,每个领域的优势竞争者各不相同。根据IDC数据显示,从建设内容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相关建设目前已进入了平台互联互通和提质增效的深化建设阶段。2020年,在中国电子政务行业中,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是浪潮、太极和烽火,市场份额分别为19.4%、16.8%和7.1%。目前,国内电子政务行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2020年,CR3为43.3%,CR5为54.8%。由于电子政务服务于政府机构,具有行业独特的要求,对新进入者构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另外,项目经验也是进入电子政务行业最大的壁垒之一,在拥有了行业知识和技术积累后,大量的项目经验是电子政务企业不断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条件。电子政务行业中的领先企业能够快速理解需求,并完成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测试、上线和后期维护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进而在行业中持续积累客户资源。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电子政务网络持续完善“十三五”时期我国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电子政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子政务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行政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持续上升根据电子政务相关政策规划,我国将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持续提升“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等在线服务水平。随着我国政府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平稳增长,到2026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超过6500亿元。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基本面是以下哪些方面的变革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五、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慧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到“三网一库”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智慧政务的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电子口岸、社会信用、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不断展开研究、设计、立项和建设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和协调,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业务系统和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综合分析、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业务应用系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已日显迫切。当下,这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智慧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六、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智慧政务建设,打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智慧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为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最终交付品,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七、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作为新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潜在的价值逐渐得到挖掘,关注度不断得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政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也已经启动。未来发展中,智慧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八、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设备占有率低,核心设备差距明显,潜在的战略风险、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为多个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智慧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金鹏信息智慧政务解决方案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关于电子政务的干货有哪些

(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从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出发,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与省以下的办公网物理隔离。要根据决策和业务需求,统一标准,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按照密级与授权对内网进行科学管理。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进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宜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要统一标准、利用统一平台,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约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在运行中逐步完善。(2)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为了提高服务、决策和监管水平,逐步规范政府业务流程,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以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四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金水等八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业务系统建设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3)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为了满足对政务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要组织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设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4)积极推进部门与地方的公共服务建设要加快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开政务和政府信息的步伐,在内部业务网络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近两年重点建设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户网站,促进并整合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防伪打假、扫黄打非等服务。(5)基本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要组织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6)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今年要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快建立和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7)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要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的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今年要制定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预计能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落实培训机构。(8)建立并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和制度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法律规范。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政府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一种方式。它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增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推进政府治理的现代化。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服务、电子政务公开等方面。政务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决策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化改造。例如,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来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如在线办理各类证照、政府公共服务等。电子政务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政府服务,如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支付、在线查询等服务。这些服务既能够提高政府效率,也能够为公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电子政务公开是指政府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和政务活动,增加政府透明度,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网站、微博等渠道公开政策法规、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也有着积极作用。

如何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电子政务受到人文环境的约束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一方面,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人对电子政务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办公模式,对电子化给传统政务办公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认识不足又难以适应。把电子政务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认为电子政务是一个技术问题,从而加强硬件投入,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也不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更不注重信息的收集,使建立起来的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部门利益自我保护根深蒂固。电子政务建设强调政府流程再造,需要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必然会带来政府相关部门利益和部门的消失和权利的削弱,会减少人员等,对发展电子政务的阻力也会增大。   (二)标准化程度低,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   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完全以政府业务流程为导向,各业务系统共享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尽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严禁重复建设”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的规划,政务专网建设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不能支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跨部门业务不能协同。“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建设刚刚开始,制约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三)注重“电子”建设,忽视政府业务流程的改进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和各种软件,政府上网以后,就算建成电子政务。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适应电子政务。传统的政府机构条块分割,职能包罗万象,政府业务数据流程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分配被分割在多个部门,使得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管理,在建立电子政务系统时,各个系统相互独立,技术与规范各不相同,结果是建立起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和业务流程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四)安全存在隐患,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对于电子政务来说,网络的安全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信息时代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总体上看,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政务系统大多分级、分域保护不明确;安全隔离不彻底,内外网承载业务划分与信息安全的要求不对等;密码与信任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安全技术缺乏创新性与自主性,同时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合理改造。呈快速上升趋势的病毒传播和网络攻击等犯罪活动使网络泄密事件屡有发生。这些都存在对电子政务系统构成威协的不安全因素。   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措施   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各级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现状,针对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本文来自范文库 www.china-k.net   (一)健全领导机构,规划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目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地方之间、部门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因此,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一方面,国务院要成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和组织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要统揽全局地设定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安全措施等。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确保各政务部门纵横之间的互连和协同办公,遏止重复建设和降低电子政务成本。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各项标准化措施,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要重点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政府办公特点并与国际标准兼容的电子政务标准,以实现电子政务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跨地区、跨部门业务系统的互联和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保证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智力投资,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人文环境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重要的一个主题是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全民信息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提高。公务员作为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实施。因此,政府要加大智力投资,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人文环境。一方面要对政府公务员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另一方面要进行信息化普及教育,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同时,要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等途径引进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公务员队伍在技术和能力层面上发生质的变化。   (三)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保障电子政务良好运行   信息安全是现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来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息发布、数据保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网络监管法规以及信息采集和关系协调的程序性法规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其次从技术上要加大对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投入,信息网络的安全必须国产化,就必须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重点加强密码技术、身份鉴别技术、预警、网络监管、检测与应急处理、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估、灾难恢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以确保机密部门的信息安全。另外提高公务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也是必要的。并应尽快制定更为详尽的规章制度及安全管理手段,以杜绝内部破坏事件的发生。   (四)加快政府流程再造,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要实现“一站式”的办理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这就需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各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站式服务”,就必须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就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政府部门内部传统的职责分工与层级界限,实现工作方式的动态化、并联化、部门集成化、电子化。要改“职能导向”为“需求导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为核心,其目的是为公众创造有益的服务。通过优化和再造政务流程,可以改变政府的工作模式,淡化部门意识,提升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宏观决策水平。

【“三网”划分电子政务网络】 具体电子政务例子

  政务内网、专网和外网构成了青岛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架构,既满足了业务需求,也符合安全的标准。   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几个指导性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个网络组成。其中,政务内网是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是党政机关公共业务网络,与国际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从文件的解读可以看出,政务内网的联网范围不可能延伸到乡镇这一级政府,且不可能与外网交换信息,因此副省级以下城市中,党政机关业务流转和信息处理的主要平台一般部署在外网。就外网而言,虽然联网范围可以很大,但由于与国际互联网之间通过一定的网络安全设备逻辑隔离,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不断发展,需要打开越来越多的网络设备端口,从而降低了安全性,让越来越多的政务部门不敢用其承载业务流程和信息处理。   另外,国家各部委的纵向骨干网(如金关、金税、金土、金保、计生、统计等部门)互联范围极广,都延伸到了县一级,甚至乡镇一级。这些部门的业务专网基于安全考虑,都独立铺设线路或者通过租用电信运营商的专用VPN来构建了安全可信的虚拟网,都不能直接访问互联网。所以,要想整合各部委的纵向传输骨干网,实现和政府内部办公业务网的互联互通,需要在目前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增加政务专网,作为党政机关内部业务流转和信息处理的主要网络平台。      三网体系架构      青岛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从2006年开始探讨在国家规定的两个网络基础上,增加了政务专网,从而构筑了以“三网”为基本架构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即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   政务内网是涉密的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前提下,覆盖范围尽可能少,对上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互联。   政务专网是党政机关的非涉密内部办公网,主要用于机关非涉密公文、信息的传递和业务流转,它与外网之间不是通过传统的防火墙来隔离,而是通过网闸,仅以数据“摆渡”方式交换信息(网闸的HTTP、FTP、SMTP等通用协议全部关闭或不提供这些协议支持),以便实现公共服务与内部业务流转的衔接。由于“摆渡”方式并不能使专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因此,专网基本不受国际互联网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政务专网不是涉密网,又可实现广泛的内部互联,还可与外网实现安全信息交换。因此,政务专网完全能够作为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内部业务流转和信息处理的主要平台,并形成公共服务的外网受理、内(专)网办理、外网反馈的闭环机制。   政务外网是政府对外服务的业务专网,与国际互联网通过防火墙逻辑隔离,主要用于机关访问国际互联网,发布政府公开信息,受理、反馈公众请求和运行安全级别不需要在政务专网运营的业务。目前青岛市建设的政府公众信息网和政府门户网都属于这一范畴。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政府门户网又与政务外网有所区别。政府门户网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级政务机关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电子政务窗口,它以政务外网信息资源为支撑并整合了各级政务部门的公众信息资源,推进政务公开,扩大服务范围和对外宣传,开展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是政务信息服务的枢纽和接受社会监督的窗口,其主要作用是对外发布政务信息。政务外网不仅具有政府门户网的功能,而且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支撑,承载政府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务外网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户网,也不是简单的政府公众信息网,而是一个介于政务专网和门户网之间的,一个政府对外实现网上办公业务和信息服务的政府对外业务专网。      安全防御体系      2006年以来,我们根据青岛市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信息系统承载多项业务的性质和特点,按照承载电子政务应用的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从第一级自主保护级到第五级专控保护级五类),初步建立与网络安全需求相适应的安全策略和安全设施,重点强化以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密钥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以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为重点的防御设施建设和以安全审计、系统监控、接入控制等为重点的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什么是电子政务?

极其流行,同样也是竞争力极其大的一种商业模式。虽然咐圆国内软件开发公司都发展壮大起来了,但是各山简举地软件开发公司的实逗碧力及资质仍然参差不齐。下面为大家介绍下近期国内软件开发公司的排名汇总。1:华盛恒辉科技有限公司上榜理由:华盛恒辉是一家专注于高端软件定制开发服务和高端建设的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开发制作方案。逗碧在开发、建设到运营推广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我们通过建立对目标客户和用户行山简举为的分山简举析,整合高质量设计和极其新技术,为您打造创意十足、有价值的企业品牌。在军工领域,合作客户包括:中央军委联合参谋(原总参)、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原总后)、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原总装)、装备研究所、战略支援、军事科学院、研究所、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逗碧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一研究所、训练器材所、装备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在民用领域,公司大力拓展民用市场,目前合作的客户包括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济南机务段、东莞轨道交通公司、京港地铁、中国国电集团、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中信银行山简举、华为公司等大型客户。2:五木恒润科技有限公司上榜理由:五木逗碧恒润拥有咐圆员工300多人,技术人员占90%以上,是一家专业的军工信息化建设服务单位,为军工单位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咐圆司设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等上层机构,同时设置总经理职位,由总经理管理公司的具体事务。公司下设有研发部、质量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等机构。公司下辖成都研发中心、西安研发中心、沈阳办事处、天津办事处等分支机构。3、浪潮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首批认定的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中国著名的企业管理软件、分行业ERP及服务供应商,在咨询服务、IT规划、软件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形成了以浪潮ERP系列产品PS、GS、GSP三大主要产品。是目前中国高端企业管理软件领跑者、中国企业咐圆管理软件技术领先者、中国最大的行业ERP与集团管理软件供应商、国内服务满意度最高的管理软件企业。4、德格Dagle德格智能SaaS软件管理系统自德国工业4.0,并且结合国内工厂行业现状而打造的一款工厂智能化信息平台管理软件,具备工厂ERP管理、咐圆SCRM客户关系管理、BPM业务流程管理、OMS订单管理等四大企业业务信息系统,不仅满足企业对生产进行简易管理的需求,并突破局域网应逗碧用的局限性,同时使数据管理延伸到山简举互联网与移动商务,不论是内部的管理应用还是外部的移动应用,都可以在智能SaaS软件管理系统中进行业务流程的管控。

山东省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与开放,提高政府服务与管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应用与服务、安全与保障以及其他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涉及国家秘密的,按照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法规执行。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是指各级行政机关运用信息技术,向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政务数据,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件、资料、图表等各类数据,包括行政机关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依法采集的、依法经授权管理的和因履行职责需要依托政务信息系统形成的数据等。第四条 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管理应当遵循统筹规划、集约建设、整合共享、开放便民、保障安全的原则。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相关工作的领导,将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建设、管理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级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的管理、指导、协调、推进等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托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在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本级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发展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省级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发展规划,制定本系统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相关建设专项规划,并报省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备案。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发、维护或者购买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相关建设项目,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审核;涉及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家投资补助的,按照有关投资的法律、法规执行。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省级电子政务云节点,并统筹全省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监管,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云服务管理体系。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级电子政务云节点的建设、运行和监管,并将建设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不得新建电子政务云节点;已经建设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按照规定逐步归并整合。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托省级或者市级电子政务云节点开展部署业务系统、应用管理等活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级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对政务服务的支撑能力。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等共性应用支撑系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为各级行政机关开展政务服务提供保障。第三章 政务数据管理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政务数据的汇聚和统筹管理。第十五条 政务数据实行目录管理。  省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省级政务数据总目录,统筹全省政务数据目录编制工作。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本级政务数据总目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的具体要求,编制本部门的政务数据目录,明确政务数据的分类、格式、属性、更新时限、共享类型、共享方式、使用要求等内容,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大数据工作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政务数据目录更新机制;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修改或者本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发生变化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更新本部门政务数据目录。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哪些

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就是要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利用高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的内容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2.就业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和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3.电子医疗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的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5.公民信息服务使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工作。6.交通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7.公民电子税务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8.电子证件服务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如何促进政务公开?

推进政务公开,需要从各个制度层面逐步推行,目前可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契机,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形成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体系。  其次,依法清权确权,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府各个部门要狠抓清权确权,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权力事项、工作规则、流程图等,便于社会各界了解和监督。   再次,创新审批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努力将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改革现场审批方式,建立网上审批平台,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最后,把握公开重点,不断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各级行政机关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特点,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本部门的核心权力为重点,不断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争取让政务公开的工作。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的意义?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提高政府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电子政务有利于帮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效率。政府的信息网络覆盖面宽,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多元化服务。②有利于加强监管、促进政务公开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的业务流程通过电子政务平台自动实现,从而减少了传统政务过程中可能的暗箱操作,实现了政务的公开化、透明化。③有利于改善公众服务、提升政府形象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提高为公众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政府形象,电子政务使政府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④有利于促进政府改革创新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实施电子政务,向公众开放并提供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最主要的特征。

4.为什么说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论述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为了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为了解决由政府高额财政赤字、低效率、管理失控引起的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高质量服务能力失去信心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绩效管理的改革措施。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者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①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的障碍,尤其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对于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求、加入WTO的国际开放形势、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显得十分滞后。为此,十六大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②因而,借鉴欧美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理念和技术,以绩效为本实行管理,将有助于建成民主、法治、公开、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从而推动社会健康快速转型。一、绩效管理有助于发展电子政务,促进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主要标志,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必然是容纳农业化向工业化,工业化向信息化的“双重社会转型”。为此,必须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③,“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④,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轨道,实现社会的信息化,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信息化,使“双重社会转型”成为现实。而政府的信息化无疑是社会信息化的关键和龙头,这是因为:首先,社会实施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生活与国民经济每一个领域的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的参与合作,且耗资庞大,只有政府才有足够的权威和力量去引导和调节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开展这项工作。其次,社会信息化就是实现社会信息自由流动和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利用。政府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是信息市场中极其重要的供给方,只有政府的公共信息开放,才能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活跃信息市场,满足人们生活与企业经营的需要,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实施电子政务,实现传统政府向数字政府的转化,最终建立电子政府。正因如此,建设电子政府成了中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也是实现“双重社会转型”的关键。在中国,时至2001年6月30日已建成5181个政府数据库,但由于电子政府的建设嫁接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理念,绝大部分政府的数据库仅向内部和研究机构开放,不对社会开放,而且向社会提供的信息缺乏规范,随意性极大,信息的采集、加工、维护均存在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建起的网站乏人问津,成为信息海洋中一个又一个分割的信息孤岛,远未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电子政府运行特点相吻合的电子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体系。西方国家的电子政府成功经验表明:电子政府建设往往需要与绩效管理相配套,通过制订科学的绩效评估项目,以软评估和硬评估相结合(软指标是由社会大众对电子政府的评价,硬指标是由社会相关部门承担的对电子政府的绩效审计),从而使电子政务以最低的行政成本,提供最多、最好、最快捷的政府信息服务。可见,只有把电子政府建设纳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技术之下,通过设计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再造政府运作流程,创新并整合其服务,电子政府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社会的关键和龙头作用,并促进中国社会更快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转型。二、绩效管理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有效形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并推动了社会结构其它方面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但应看到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初步建立,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不完善,生产力发展还面临许多体制性的障碍,尤其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还留有计划经济痕迹,政府权力至上,重重审批,管的过多过死,效率低下,寻租活动盛行。因而,必须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全面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绩效管理作为一种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地转变政府的职能,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1.绩效管理有利于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是一种“全能政府”,政府的经济权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当好“掌舵者”、“监督者”而不是“划桨者”,把社会能自我管理的事物“还”权于社会,逐步培养社会自治能力。与此相应,政府在管理方式上要顺应这一潮流,缩小公共领域,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垄断,放松规制,在公共产品提供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而绩效管理正42市场化需求的新型管理方式,它通过合同出租和非国有化等多种形式把原先由政府垄断的部分职能市场化,由企业主体通过竞争来提供,或者通过合同与政府采购等形式,以竞争招标方式交由社会承担。这就为各公共服务供给部门(包括政府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非盈利部门)之间展开竞争,创造市场动力,促进市场发育与成长,同时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政府管理低效率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并最终有利于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2.绩效管理有利于实现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中国政府是行政管制型的,就是事事需要审批和政府许可。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妨碍了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滋生了贪污腐败、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的现象。而且,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审批后的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后续监督,往往导致行政行为管理失控和市场秩序混乱。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不仅要取消和归并审批项目和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行政管理的理念,改变行政体系主体中心主义价值观,以公众的意志和公共利益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由于绩效管理以“服务、顾客至上”为管理理念,强调倾听顾客的声音,要求政府的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都紧紧围绕公众这一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展开,按照顾客的要求提供服务、让顾客作出选择,并以公众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政府运行的最大使命和重要考核变量,因而能使政府由直接干预和管制经济运行的“管制政府”向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服务政府”的转变。三、绩效管理有助于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推动向开放社会的转型。封闭还是开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尤其是加入WTO,中国将更加开放地融入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之中。绩效测评既包括系统内的多向评估(上下级之间,同级各部门之间),又包括系统外的评估(即公众对政府、公众对行政领导、公众对政府公务员的评价),为了能使评估客观真实地进行,必须把政府的各种相关信息,如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办事规程、政策与法规、服务种类及质量,重大决策过程都向社会和民众开放,自觉接受民众和中介组织、社会媒体的监督。同时,绩效管理为了有效地收集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传递与反馈的信息,如对服务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抱怨和建议,对公共服务与资源的选择等,必须建立多向的沟通渠道,并确保其畅通,以提高政府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对公众需要的回应能力。可见,绩效管理不仅增强了政府部门之间、公众与政府、政府公务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将有力地促进了政府公务开放,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开放。四、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度和政务的透明度,实现向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转型。随着经济结构的社会转型必然带来政治结构的社会转型,即从传统伦理道德型的“人治”社会转向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基本上还是走一条人治道路,政治权力、社会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少数领导人的手中,法治充其量只是作为主要的辅助机制,人民的政治参与度较低。改革开放之后,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正式启动,依法行政、民主行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政府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体制弊端,这不仅限制了民众参与管理的程度,弱化了民众的参与意识,降低了政务的透明度,而且还造成了层出不穷的贪污腐败,权钱交易、黑箱操作等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为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采用与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相吻合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而绩效管理是一种被实践证明能较好地实现民众参与,保证社会公正的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管理模式。1.绩效管理强调公民、组织和团体参与公共行政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体现了行政民主和依法行政的理念。强化行政参与,加强公民与行政的对话,是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的基本途径。绩效管理由于注重在绩效评估者与政府公共部门之间,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信息收集、传递与反馈的机制,这一机制使政府在制定政策前能充分考虑民意,广泛地建立接受利益表达的制度性渠道,在拟定方案、进行利益综合时更加注意征求专家和中立组织的意见,这就给予公众和专业机构更多参与决策、监督决策实施的机会。不仅如此,绩效管理以公众满意度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在具体实施绩效考评时,通过市民或顾客的抽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测量公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务员的满意程度,并把测量结果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从而使政务真正体现民意,实现主权在民的宪政理念,并推动了社会民主化和法治化。2.绩效管理通过分权来加强组织内部成员及公民、社会的自主性,更大程度地实现民主化、法治化。绩效管理通过推行“权力分散的政府来放松规制和上下级控制,实行参与性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帮助雇员们的个人成长,并建立劳资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通过这些方法,在政府活动中进行权力分散”⑤。它强调给政府部门的普通员工以更多的自主权,让组织成员参与组织内部的运作,增进组织效能,使得政府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分享权利与承担责任,从而提高了组织内部普通员工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并且,绩效管理还通过向公民和社会及中介组织的分权,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垄断,通过合同、出租、政府采购、竞争招标等多种形式把政府的部分职能市场化,借助行政合同,以契约一方的主体身份参与管理。这种遵循社会法的一般规则,受社会法制约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依法行政的理念,而且增强了公民和社会的自主性,使政府行政更具有民主性。3.绩效管理通过行政公开提高了行政透明度,实现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行政公开包括政务的公开,公民具有建议、选择和反对的自由两方面内容。绩效管理一方面通过定时向社会公开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绩效目标,公开政府的行为及其结果,让公民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监督、考核政府职能部门项目实施情况,使政务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另一方面,还通过实行公共服务的公开竞标,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使不透明行使公共权力的机会最小化。政务的公开不仅有利于充分防止权力腐败,而且迫使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效率,依法办事。此外,绩效管理让公共项目所服务的客户拥有更多的建议、选择、反对的自由来提高其影响力。包括进行客户调查,设立免费咨询电话,利用全面质量管理法,追踪客户的不满和抱怨;并通过凭单制和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给客户以更多的选择权,从而加强了公民和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体现了民主与平等的法治精神。综上所述,政府绩效管理作为一种适应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全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思路,对中国建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能为社会转型扫清体制性的障碍,促使社会转型沿快速、健康的方向推进。

电子政务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电子政务对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在信息社会中,政府扮演着“服务者”、“管理者”和“消费者”三重角色。推进电子政务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的作用正好在这三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1.电子政务改变了政府的服务方式,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根据服务者角色的要求,电子政务将重点推进监督电子化、资料电子化、交流电子化和市场电子化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监督电子化就是要在网上公开政府各部门的名称、职能、组织结构和办事章程等信息,以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的监督;资料电子化就是要在网上公布政府所掌握的有关信息供公众查询,为公众提供信息咨询;交流电子化就是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流的桥梁,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市场电子化就是要建立面向供需双方的专业化网上市场,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高政府的亲和力与公信力,营造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  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的大多数部门和大多数公务员承担的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旧有的政府组织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满足国家需要而采取的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公共服务职能为辅。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政府职能的重心已经转变为以公共服务为主,以行政管理为辅。电子政务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公众享受政府的“一站式”服务,即:公众一次性地将办理业务所需的证明材料或其他文件传递给一个政府业务处理入口,不必再一个一个“衙门”去拜访。所以说,电子政务有效地改变政府的公众形象,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2.电子政务创新了政府的管理体制,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根据管理者角色的要求,电子政务将重点推进办公电子化、调控电子化、监督电子化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办公电子化就是政府上网办公,把交税、项目审批等与政府有关的工作全部放到网上完成;调控电子化就是政府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发布电子命令,实现在价格、税收和信贷三方面的调控职能;监督电子化就是政府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施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并完成由有形市场管理向虚拟市场管理的转变。所有这些,都将大大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矩构。纵向层级制的行政组织系统由纵向的若干层次构成,每一下级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除最高层外,每一层次依地域行政单位划分为若干板块。层次越低块数越多,层次越高块数越少,整个系统形成一个金字塔状。横向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由横向的若干部门构成,甲部门不对乙部门负责,每一部门均直接对管理对象实施管理,每一部门行使不同的且多是单一和专门的管理职能。从而使每一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系统内部实施垂直领导。电子政务的推进,直接导致了政府从组织结构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政府由过去串行式的办公方式改变为并行式办公方式,组成协调统一的后台工作系统。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大量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交互式办公。为适应政府管理中的这些变革,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一过程推进,将逐步导致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进而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  3.电子政务拉动了政府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繁荣  根据消费者角色的要求,电子政务将重点推进政府采购、电子招标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形式、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为政府部门和所属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服务;电子招标是指通过网络向全国各企业公开招标来购买商品。  政府不只是国家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社会的消费者,政府每年用来购买公共用品的支出占GDP的7%-15%。据国匙网政府采购研究中心(www.echinakey.com)研究人员分析,今年由于政府大力推广电子政务,我国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IT市场的需求迅猛扩张。去年全国政府采购的总量为640亿左右,其中预计有1/5为IT产品和服务采购。今年采购额度将突破1000亿,其中IT业所占的份额还要大,至少可以达到200亿以上的规模。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将为我国民族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市场商机,进而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  总之,互联网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时代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之间的关系和原有的流动特征,而且由于信息疆界的全球化、自由化,使信息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信息势能大小所形成的权力、利益差别使互联网将具有财富的重新分配和权利秩序的重新确定功能。因而,未来信息社会的权力中心将位于信息中心和资本中心。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尤其是政府信息化的发展;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脚步,建设服务型政府;3、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公共服务水平;4、促进了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技能;5、降低了风险,提升电子政务项目的可行性

政府CIO如何用电子政务规划管理与实施

一、政府CIO战略管理重点 组织信息战略类似于建筑设计蓝图,它要在组织发展战略所涉及的领域内,为组织的信息化提供一个全方位和长远的设计框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跨越各大系统、覆盖全国的宏大规模,要花费数千亿元的资金,必须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才能取得成功。在解决了这项建设的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之后,重要的是使党和国家的电子政务战略变为具体的行动。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是指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发展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决策以及对政府资源进行的总体配置。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是以政府管理创新为实质的概念,它是在创新思维指导下,回答电子政务是什么?做什么?怎样做? 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是政府组织对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协同性、抗争性的方案的谋划。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政府高层管理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努力才能形成,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要负起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责任。 1.电子政务战略管理的过程和重点 对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管理,是构筑在政府信息化战略基础上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科学,是政府组织这个生态系统在处理自身与环境关系过程中实现其宗旨的管理过程,它包括电子政务战略的制定(分析选择)、评价、实施和控制。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将政府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评价、实施和控制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加以管理,以便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Effectiveness and ciecy)。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将电子政务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框架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管理,以利于提高电子政务的整体优化程度。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十分重视政府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时代,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到环境的高度制约。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公共管理的发展程度确实与这个国家的公民、企业及自身需求息息相关。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重点关注电子政务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包含了一系列中期、短期计划和行动计划。另一方面,对战略实施结果的评价和控制,往往成为新一轮战略制定的依据和基矗 2.电子政务战略管理的主要阶段 电子政务的战略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战略分析阶段:对战略目标、条件、技术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 (2)战略选择阶段:选出一套可供执行的战略,并为战略的实施制定政策和计划。 (3)战略实施阶段: ·设计与战略相一致的组织结构,这个组织结构应能保证战略任务、责任和决策权限在组织中的合理分配。 ·建立各项管理系统。 ·处理各项矛盾和冲突。 对信息技术、信息革命、电子政务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是电子政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前提,也为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评价、战略实施和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3.政府CIO与IT管理 在电子政务中政务是核心,电子是支撑。而解决好支撑问题的关键是拥有可*、有效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管理。 信息技术管理者,尤其是政府CIO的核心任务是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应用成果稳步推进,电子政务沿着战略规划的目标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IT管理还相当薄弱,职能不到位,高级、中级政务均无CIO,系统建设即使失败了找不到责任人,很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现象、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范围和投资规模极不相符。IT管理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和成败。 4.政府CIO和技术队伍是电子政务建设中lT管理的核心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JT管理是控制成本,节约投资,稳步推进,长远发展和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CIO的基本职责是贯彻落实党政领导一把手的信息化战略,将其转化为技术性的应用规划等信息化战术任务,把握正确方向,确保经费使用合理,确保电子政务战略得到可*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升级和长远发展。 实践证明,政府CIO的素质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从政府CIO的职责来看,他们拥有的核心能力应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1)信息战略能力; (2)信息技术管理能力; (3)信息技术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信息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 5.电子政务是“一把手+政府CIO”工程 目前各国积极推进的电子政务实际上是“一把手+政府CIO”工程。构筑信息化管理营运新体系,造就以政府CIO为核心的干部队伍,培养21世纪信息化领军人材,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客观需要和今后的必然选择。 联想到美国国会早已通过了有关C10的法令,各州政府和各联邦机构都设有专职CIO这一高级行政职务,负责信息技术管理;且电子政务管理体制中设有CIO委员会这一管理和议事机构,他们的做法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方法 电子政务规划是从政府业务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战略角度考虑,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实施措施和步骤等所做出的统筹安排。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投入资金多、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建设时间长、业务需求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政府影响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决定了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把电子政务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项规划,在规划中应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保证规划设计的高质量。 (一)电子政务规划的前期工作 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电子政务规划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务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是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的“龙头”和依据。一般来说,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时,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家和本地区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是什么,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2)需要制定的规划属于哪一种规划?电子政务有多种规划方法。如按照时间跨度可以分为近期、中期、长期规划;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能解决多个问题的若干项集合规划;按照建设范围可以分为行业或部门的电子政务规划(条条系统管理的建设规划,如税务、工商系统的电子政务规划)、地方电子政务规划(块块系统管理的建设规划,如一个市的电子政务规划)、国家级电子政务规划。 (3)本地区、本部门当前政务信息化的情况如何,包括政府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人员和制度的准备情况、现有系统的性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4)实施电子政务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府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做出可行性论证。 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规划,要求规划班子的组成人员不仅对技术有全面的掌握,同时还需要对国内外电子政务应用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政府部门运作特点及部门间协作运行模式有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可实际*作的、效果明显的电子政务整体规划。 (二)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电子政务规划中应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全局性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电子政务规划,要从本部门、本地区公共管理的全局出发,要与国家的要求一致,防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政务绩效主导 规划应以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政务绩效为主线,根据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政务绩效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推导出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能采取先提网络、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任务,再寻找政务需求的方法。 3.前瞻性 电子政务从需求分析到实现,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周期,政府职能转变、机构调整又是各级政府面临的现实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的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要防止电子政务固化不合理的职能分工和流程。 4.突出重点 电子政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成功,需要制度、人才、资金和其他条件的支持,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规划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 5.整合资源 规划一定要对已有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总之,我国的电子政务规划要依据党的“十六大”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总体策略, 以及地方十五发展规划和信息化重点,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为指针,充分考虑业务发展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应用促发展,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改善我国信息基础结构和综合信息环境状况,充分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及有限目标的分析。 (三) 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内容 1、指导思想 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做好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关键。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明确目标,才能保障规划方向的正确。综合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在编制电子政务规划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如下所述。 (1)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电子政务的规划设计是涉及一级政府或一个部门发展全局的大事。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态势,清楚了解国家提出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总体发展思路,同时还要理清本级政府自身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需求和所掌握的现实资源条件。 在编制电子政务规划中,还要看到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及基础条件有很大差别。因此,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现实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综合信息环境制定出既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实际要求的建设规划。 (2)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部署,近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第一,建设两个平台(政务内网平台及政务外网平台)和一个门户网站;第二,建设四个重要的数据库(即人口、法人机构、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库)。此外,还要建设和完善一批急需的业务系统。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的统一决策和总体战略布署,明确自己的建设任务。 电子政务的建设项目庞杂,应用系统名目繁多。在进行项目规划时,要按照重要程度对项目进行分类,然后,按轻重缓急合理确定优先项目和重点项目。 (3)组织保证、统筹协调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较为长期的战略系统工程,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应既懂技术、又精于管理。该负责人直接参与高层管理决策;负责统筹协调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及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负责电子政务的规划与管理;管理组织的业务流程;制定组织的信息政策和基础标准,为实施电子政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效益评价;负责推动电子政务的宣 传、咨询和必要的培训工作以及组织的内外协调与沟通工作。没有最高决策者的决心、没有组织负责人的统筹协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电子政务的建设难见成效。 (4)技术可*、安全实用 推行电子政务,大量的政务处理依赖于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可*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电子政务的系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可*性。 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和实用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损失,甚至会危及到国家的安全。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管理层面的,在电子政务规划中,这两方面的安全措施都要充分考虑。此外,对系统的安全强度设定还要考虑恰当,如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不高的系统提出过高的安全要求,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实用性,主要指的是所规划出的电子政务系统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办公及用户对象的需要,应使其无需经过复杂的培训就能方便地使用该系统。因此,要求在电子政务规划过程中,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使用对象的工作特点和*作水平,使所设计的电子政务系统切实符合实用要求。 2、现状与问题 政府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是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基本参考,对目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剖析也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打好重要基矗只有将信息化的整体形势和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现状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因此,在电子政务规划中要首先说清楚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尤其是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3、 目标选择、任务与措施 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一般从提高政府内部管理绩效,推动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现代化政府的出发点进行考虑。 电子政务的建设任务是建设目标的具体化,措施是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完成的基本保证。 (四) 电子政务规划的步骤 1.调研 应对影响规划的所有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至少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情况清楚。通过调研,要对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2)内容详细。对于规划中要涉及的需求、目标、任务、措施等都要进行细致的调研。从目前业务流程是什么样的,各个流程环节分别是谁在做,如何实现结构化分解、逻辑化重组、数字化表达,以及实施电子政务的制度基储人才、资金问题等都要进行认真的调研,要有第一手详细的资料。 (3)结论明确。通过现状调研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明确,包括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应能确认。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在充分了解政府业务和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方案。它是电子政务规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否确定出合理的需求将决定整个系统实施的成效。 需求分析是对现状调研结果的分析,内容包括:本部门或本地区政府目前的管理方式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的业务流程运行情况;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状况;现有的信息系统哪些能够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新业务发展的要求;现有的综合信息环境状况,等等。 通过进行需求分析,依据当地的综合信息环境和已掌握的资源,政府要确定如何实施、何时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以及确定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需求分析一定要分析到具体业务,不仅要对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大职能的业务需求分类列出,还要特别注意克服需求分析不是从政府、企业、居民的实际要求考虑,而是为了购买网络设备凭空编造出虚假需求的倾向,要防止从技术层面看需求,脱离实际讲需求,不从提高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空谈需求。 3.确定目标 根据我国目前信息基础结构状况和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首选目标是加强政府业务监管,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全面完善对企业和社会居民的服务水平。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政府的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为主线,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其他阶段性具体目标。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各个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这个目标又可以分解成具体实施的几个阶段性目标进行,最终形成功能强大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 4.明确任务 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电子政务规划目标的具体化,既包括了做什么,又包括了怎么做。任务应该与需求分析里的某个具体需求相对应,是为解决需求分析里提出的目标所做的工作。从规划的角度看,明确任务是具体目标与实现路径的有机结合。 5.制定措施 为保障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支持。为保证这些措施的实施还要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措施的制定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有可*作性,资金一定要能够落实,责任一定要落实到位。 (五)电子政务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转变而持续进行的渐进过程。因此,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中,应以建设基础平台和关键支撑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各个应用功能系统为阶段目标,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逐渐与其他各个分立的政务应用系统,以及各类信息业务支撑体系融合并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务体系。 1.电子政务建设优先级的选择 在规划电子政务实施方案时,党政一把手和cIo必须对业务部门所提出的各种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及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优先级别。优先级的确定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建设。经济效益显著的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涉及增加税收、财务管理、资源和计划管理,以及营造良好市场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电子政 务项目主要涉及面向居民的各种服务系统、警察与公安系统、公共教育和文化系统、医疗与保健系统,以及环境保护和环境信息系统等。从政府自身建设出发确定优先级,主要包括提高政府核心业务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增加政府依法执政的透明度和反腐倡廉、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等。

实现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属于什么问题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  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  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  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  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  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  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  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五、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  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慧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到“三网一库”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智慧政务的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电子口岸、社会信用、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不断展开研究、设计、立项和建设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和协调,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业务系统和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综合分析、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业务应用系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已日显迫切。当下,这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智慧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六、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智慧政务建设,打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智慧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为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最终交付品,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七、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  作为新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潜在的价值逐渐得到挖掘,关注度不断得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政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也已经启动。未来发展中,智慧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八、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设备占有率低,核心设备差距明显,潜在的战略风险、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为多个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智慧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金鹏信息智慧政务软件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包括什么内容

  推动电子政务,从整体国际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推动政府信息化,首先是为了提高本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能力提升后,就能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化意义重大。就中国目前条件下,加快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推动政府信息化,特别对于高层政府机构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决策,但是它可以降低决策者的风险,提高决策者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就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减少大量的财政资金浪费,这对于政府管理意义非常重大。二、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  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化,给企业、公众在网上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线服务,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政府的办事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它的公开性、透明度,这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形象,意义非常重大。三、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就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在线服务。互联互通并不是说所有的政府部门上下左右都要互联互通,而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上下左右之间需要互联互通的,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需要资源共享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信息采集成本。  从政府管理的发展来讲,确实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而电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有效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给国家降低大量的管理资金。四、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强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支持,开拓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电子网络政府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通过构建很多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不仅仅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增加很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化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技能,如果不会,迫使你接受培训,这对提高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益,对公务员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五、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  我们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渠道,通过政务信息化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经,特别是带动我国应用软件业的发展,因为搞电子政务好多应用性软件是不能够完全依赖国外的,需要靠我们国家的这些IT企业来开发,所以说推动政府信息化不仅可以拉动IT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可以带动中国应用性软件产业的发展,那么这个意义就很大了,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观点,即推动中国政府信息化,构建中国式的电子网络政府,在当前来讲它有很重要的意义。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软件

国外的电子政务组织机构中,一般设立哪个职位的专职电子政务领导

一、政府CIO战略管理重点 组织信息战略类似于建筑设计蓝图,它要在组织发展战略所涉及的领域内,为组织的信息化提供一个全方位和长远的设计框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跨越各大系统、覆盖全国的宏大规模,要花费数千亿元的资金,必须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才能取得成功。在解决了这项建设的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之后,重要的是使党和国家的电子政务战略变为具体的行动。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是指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发展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决策以及对政府资源进行的总体配置。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是以政府管理创新为实质的概念,它是在创新思维指导下,回答电子政务是什么?做什么?怎样做? 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是政府组织对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协同性、抗争性的方案的谋划。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必须依靠政府高层管理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努力才能形成,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要负起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责任。 1.电子政务战略管理的过程和重点 对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管理,是构筑在政府信息化战略基础上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科学,是政府组织这个生态系统在处理自身与环境关系过程中实现其宗旨的管理过程,它包括电子政务战略的制定(分析选择)、评价、实施和控制。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将政府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评价、实施和控制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加以管理,以便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Effectiveness and ciecy)。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将电子政务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框架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管理,以利于提高电子政务的整体优化程度。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十分重视政府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信息时代,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到环境的高度制约。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公共管理的发展程度确实与这个国家的公民、企业及自身需求息息相关。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重点关注电子政务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包含了一系列中期、短期计划和行动计划。另一方面,对战略实施结果的评价和控制,往往成为新一轮战略制定的依据和基矗 2.电子政务战略管理的主要阶段 电子政务的战略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战略分析阶段:对战略目标、条件、技术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 (2)战略选择阶段:选出一套可供执行的战略,并为战略的实施制定政策和计划。 (3)战略实施阶段: ·设计与战略相一致的组织结构,这个组织结构应能保证战略任务、责任和决策权限在组织中的合理分配。 ·建立各项管理系统。 ·处理各项矛盾和冲突。 对信息技术、信息革命、电子政务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是电子政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前提,也为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评价、战略实施和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3.政府CIO与IT管理 在电子政务中政务是核心,电子是支撑。而解决好支撑问题的关键是拥有可*、有效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管理。 信息技术管理者,尤其是政府CIO的核心任务是有效控制建设成本,应用成果稳步推进,电子政务沿着战略规划的目标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IT管理还相当薄弱,职能不到位,高级、中级政务均无CIO,系统建设即使失败了找不到责任人,很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现象、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范围和投资规模极不相符。IT管理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和成败。 4.政府CIO和技术队伍是电子政务建设中lT管理的核心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JT管理是控制成本,节约投资,稳步推进,长远发展和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CIO的基本职责是贯彻落实党政领导一把手的信息化战略,将其转化为技术性的应用规划等信息化战术任务,把握正确方向,确保经费使用合理,确保电子政务战略得到可*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升级和长远发展。 实践证明,政府CIO的素质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从政府CIO的职责来看,他们拥有的核心能力应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1)信息战略能力; (2)信息技术管理能力; (3)信息技术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信息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 5.电子政务是“一把手+政府CIO”工程 目前各国积极推进的电子政务实际上是“一把手+政府CIO”工程。构筑信息化管理营运新体系,造就以政府CIO为核心的干部队伍,培养21世纪信息化领军人材,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客观需要和今后的必然选择。 联想到美国国会早已通过了有关C10的法令,各州政府和各联邦机构都设有专职CIO这一高级行政职务,负责信息技术管理;且电子政务管理体制中设有CIO委员会这一管理和议事机构,他们的做法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方法 电子政务规划是从政府业务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战略角度考虑,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实施措施和步骤等所做出的统筹安排。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投入资金多、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建设时间长、业务需求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政府影响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决定了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要把电子政务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项规划,在规划中应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保证规划设计的高质量。 (一)电子政务规划的前期工作 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电子政务规划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务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是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的“龙头”和依据。一般来说,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时,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家和本地区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是什么,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2)需要制定的规划属于哪一种规划?电子政务有多种规划方法。如按照时间跨度可以分为近期、中期、长期规划;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能解决多个问题的若干项集合规划;按照建设范围可以分为行业或部门的电子政务规划(条条系统管理的建设规划,如税务、工商系统的电子政务规划)、地方电子政务规划(块块系统管理的建设规划,如一个市的电子政务规划)、国家级电子政务规划。 (3)本地区、本部门当前政务信息化的情况如何,包括政府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人员和制度的准备情况、现有系统的性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4)实施电子政务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府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做出可行性论证。 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规划,要求规划班子的组成人员不仅对技术有全面的掌握,同时还需要对国内外电子政务应用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政府部门运作特点及部门间协作运行模式有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可实际*作的、效果明显的电子政务整体规划。 (二)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电子政务规划中应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全局性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电子政务规划,要从本部门、本地区公共管理的全局出发,要与国家的要求一致,防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政务绩效主导 规划应以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政务绩效为主线,根据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政务绩效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推导出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能采取先提中国络、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任务,再寻找政务需求的方法。 3.前瞻性 电子政务从需求分析到实现,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周期,政府职能转变、机构调整又是各级政府面临的现实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的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要防止电子政务固化不合理的职能分工和流程。 4.突出重点 电子政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成功,需要制度、人才、资金和其他条件的支持,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规划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 5.整合资源 规划一定要对已有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总之,我国的电子政务规划要依据党的“十六大”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总体策略, 以及地方十五发展规划和信息化重点,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为指针,充分考虑业务发展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应用促发展,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改善我国信息基础结构和综合信息环境状况,充分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及有限目标的分析。 (三) 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内容 1、指导思想 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做好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关键。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明确目标,才能保障规划方向的正确。综合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在编制电子政务规划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如下所述。 (1)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电子政务的规划设计是涉及一级政府或一个部门发展全局的大事。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态势,清楚了解国家提出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总体发展思路,同时还要理清本级政府自身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需求和所掌握的现实资源条件。 在编制电子政务规划中,还要看到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及基础条件有很大差别。因此,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现实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综合信息环境制定出既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实际要求的建设规划。 (2)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部署,近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第一,建设两个平台(政务内中国平台及政务外中国平台)和一个门户中国站;第二,建设四个重要的数据库(即人口、法人机构、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库)。此外,还要建设和完善一批中国需的业务系统。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的统一决策和总体战略布署,明确自己的建设任务。 电子政务的建设项目庞杂,应用系统名目繁多。在进行项目规划时,要按照重要程度对项目进行分类,然后,按轻重缓中国合理确定优先项目和重点项目。 (3)组织保证、统筹协调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较为长期的战略系统工程,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应既懂技术、又精于管理。该负责人直接参与高层管理决策;负责统筹协调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及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负责电子政务的规划与管理;管理组织的业务流程;制定组织的信息政策和基础标准,为实施电子政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效益评价;负责推动电子政务的宣 传、咨询和必要的培训工作以及组织的内外协调与沟通工作。没有最高决策者的决心、没有组织负责人的统筹协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电子政务的建设难见成效。 (4)技术可*、安全实用 推行电子政务,大量的政务处理依赖于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可*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电子政务的系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可*性。 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和实用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损失,甚至会危及到国家的安全。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管理层面的,在电子政务规划中,这两方面的安全措施都要充分考虑。此外,对系统的安全强度设定还要考虑恰当,如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不高的系统提出过高的安全要求,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实用性,主要指的是所规划出的电子政务系统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办公及用户对象的需要,应使其无需经过复杂的培训就能方便地使用该系统。因此,要求在电子政务规划过程中,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使用对象的工作特点和*作水平,使所设计的电子政务系统切实符合实用要求。 2、现状与问题 政府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是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基本参考,对目前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剖析也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打好重要基矗只有将信息化的整体形势和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现状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因此,在电子政务规划中要首先说清楚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尤其是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3、 目标选择、任务与措施 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一般从提高政府内部管理绩效,推动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现代化政府的出发点进行考虑。 电子政务的建设任务是建设目标的具体化,措施是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完成的基本保证。 (四) 电子政务规划的步骤 1.调研 应对影响规划的所有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至少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情况清楚。通过调研,要对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2)内容详细。对于规划中要涉及的需求、目标、任务、措施等都要进行细致的调研。从目前业务流程是什么样的,各个流程环节分别是谁在做,如何实现结构化分解、逻辑化重组、数字化表达,以及实施电子政务的制度基储人才、资金问题等都要进行认真的调研,要有第一手详细的资料。 (3)结论明确。通过现状调研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明确,包括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应能确认。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在充分了解政府业务和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方案。它是电子政务规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否确定出合理的需求将决定整个系统实施的成效。 需求分析是对现状调研结果的分析,内容包括:本部门或本地区政府目前的管理方式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的业务流程运行情况;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状况;现有的信息系统哪些能够满足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新业务发展的要求;现有的综合信息环境状况,等等。 通过进行需求分析,依据当地的综合信息环境和已掌握的资源,政府要确定如何实施、何时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以及确定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需求分析一定要分析到具体业务,不仅要对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大职能的业务需求分类列出,还要特别注意克服需求分析不是从政府、企业、居民的实际要求考虑,而是为了购买中国络设备凭空编造出虚假需求的倾向,要防止从技术层面看需求,脱离实际讲需求,不从提高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空谈需求。 3.确定目标 根据我国目前信息基础结构状况和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首选目标是加强政府业务监管,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全面完善对企业和社会居民的服务水平。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政府的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为主线,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其他阶段性具体目标。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各个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这个目标又可以分解成具体实施的几个阶段性目标进行,最终形成功能强大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 4.明确任务 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电子政务规划目标的具体化,既包括了做什么,又包括了怎么做。任务应该与需求分析里的某个具体需求相对应,是为解决需求分析里提出的目标所做的工作。从规划的角度看,明确任务是具体目标与实现路径的有机结合。 5.制定措施 为保障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支持。为保证这些措施的实施还要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措施的制定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有可*作性,资金一定要能够落实,责任一定要落实到位。 (五)电子政务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转变而持续进行的渐进过程。因此,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中,应以建设基础平台和关键支撑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各个应用功能系统为阶段目标,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逐渐与其他各个分立的政务应用系统,以及各类信息业务支撑体系融合并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务体系。 1.电子政务建设优先级的选择 在规划电子政务实施方案时,党政一把手和cIo必须对业务部门所提出的各种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及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优先级别。优先级的确定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建设。经济效益显著的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涉及增加税收、财务管理、资源和计划管理,以及营造良好市场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电子政 务项目主要涉及面向居民的各种服务系统、警察与公安系统、公共教育和文化系统、医疗与保健系统,以及环境保护和环境信息系统等。从政府自身建设出发确定优先级,主要包括提高政府核心业务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增加政府依法执政的透明度和反腐倡廉、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等

智慧城市建设对电子政务提出哪些新要求

  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入和发展,智慧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以来,加快智慧政务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要深化智慧政务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一、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  智慧政务发展容易陷入误区:以工程建设为导向,认为简化审批、加快建设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就能较好地提高政府履职能力。这种以工程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增强智慧政务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智慧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智慧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给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带来各种困难。因此,亟需切实加强智慧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三、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是平等关系。“社会治理”弥补了“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得以创新和拓展。智慧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  1、规范社会共建机制,打造以政府主导为一体,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为两翼的社会共治模式。  2、规范监督和保障机制,规范参与方的权、责、利。  3、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四、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  据统计,政府拥有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之多,但有关部门调研的38个部委涉及的80个专网里,实现横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这对数据尴尬刻画了目前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数据壁垒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务业务数据成指数量级增长,但由于各业务系统技术标准、开发环境、系统架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客观上对政府部门数据共享造成了技术屏障。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  1、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  3、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五、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  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慧政务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网到“三网一库”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智慧政务的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电子口岸、社会信用、食品和药品监管、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重点信息系统项目不断展开研究、设计、立项和建设工作。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和协调,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业务系统和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完善综合分析、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业务应用系统,为领导决策指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在大数据时代已日显迫切。当下,这些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智慧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六、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  长期以来,智慧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智慧政务建设,打造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智慧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转变为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最终交付品,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七、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  作为新兴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潜在的价值逐渐得到挖掘,关注度不断得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政务建设,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智慧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目前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也已经启动。未来发展中,智慧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八、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设备占有率低,核心设备差距明显,潜在的战略风险、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严重威胁着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为多个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智慧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金鹏信息网格化软件。

电子政务分类中,G to C是什么意思

B 肯定不会错的 G是government 就是政府 C是customer就是顾客 也就是公民啦

我国现阶段建设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求解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但由于电子政务是一种新生事物,其技术理性与技术要求远远超出了政府管理的现实情况,这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过程中凸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正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及建设电子政务意义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 1.能够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可以从多方面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如众所周知,政府每年用在文件印刷的费用是巨大的。如果这些文件在内部网站上可以查到,那么就不必花太多的钱在纸上,这样又可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随着政府采用数字系统,软件将改造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成本。 2.可以更高效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随时可以详细地知晓政府政务,从而有助于减少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化解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通常是一国内最大的“企业”,如果它带头使用技术,就会自动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技能,并推动全国转移到信息市场去。政府靠行政命令或提供诱因能带动所有跟它合作业务的公司。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 4.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行为,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 (二)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发展电子政务任务十分紧迫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我国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北航副校长怀进鹏指出: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也指出,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政府电子政务规划。 (四)电子政务立法严重滞后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发布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加拿大政府发布《利用新技术更新政府服务规划》。各国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政府电子政务。如英国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美国成立了信息技术理事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效力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公文和通知的传送仍然以书面的为最权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强化信息网络意识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设政府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以现代化手段指导政府行政。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各方关系,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建设的规范化。另外,政府公务员特别是管理者领导者,要强化网络意识,不仅要把电子政府当作“一种新技术形式”来看待,更要把它当作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实践,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技术为现代的政府服务。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就我国目前实际,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要有政府公务员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工作都是技术等硬件的配合。为此,要健全、完善政府专网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政府专网。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保障电子政务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 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所进行的彻底变革。同时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多引进、介绍、学习国际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注重信息资源整合 在国务院中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切勿造成信息的“条块分割”;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对一些拟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要纳入到全国性规划中,对已投入使用和在建的电子政务应逐渐过渡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下,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四)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制和法律环境 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石,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关的立法已势在必行。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电子政务整体立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法必须有法可依,立法的滞后或不完善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因此,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必不可缺。从目前来看,与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有必要适当加快。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法、电子签名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身份证法、信息资源的管理传递交换条例等;而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加快研究和制定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已有的法规尚不够健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从事犯罪活动日前猖獗,这势必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而我国目前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还分散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等法律、法规中;它们还不够系统、全面,其具体操作也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网络安全,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用的法律——《网络刑法》,旨在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语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电子化政务建设无疑会成为它摧城拔寨的利器,但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篇幅有限,作者能力不足、见识有限,只能粗略地论述以下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看法,有待更多的学者、专家去探索。(作者:陈庆魁 彭渝 编选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是现代行政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向正确吗

  推动电子政务,从整体国际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推动政府信息化,首先是为了提高本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能力提升后,就能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化意义重大。就中国目前条件下,加快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推动政府信息化,特别对于高层政府机构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决策,但是它可以降低决策者的风险,提高决策者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就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减少大量的财政资金浪费,这对于政府管理意义非常重大。  二、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  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化,给企业、公众在网上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线服务,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政府的办事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它的公开性、透明度,这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形象,意义非常重大。  三、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就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在线服务。互联互通并不是说所有的政府部门上下左右都要互联互通,而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上下左右之间需要互联互通的,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需要资源共享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信息采集成本。  从政府管理的发展来讲,确实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而电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有效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给国家降低大量的管理资金。  四、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强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支持,开拓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电子网络政府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通过构建很多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不仅仅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增加很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化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技能,如果不会,迫使你接受培训,这对提高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益,对公务员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  我们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渠道,通过政务信息化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经,特别是带动我国应用软件业的发展,因为搞电子政务好多应用性软件是不能够完全依赖国外的,www.jpsycn.com 需要靠我们国家的这些IT企业来开发,所以说推动政府信息化不仅可以拉动IT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可以带动中国应用性软件产业的发展,那么这个意义就很大了,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观点,即推动中国政府信息化,构建中国式的电子网络政府,在当前来讲它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商务

下面从电子政务的国家战略地位以及其所产生的政府改革效应方面分析其推行的必要性。一、 电子政务的国家战略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政府也确立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我国推进信息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原因为:世界信息化进程表明,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线性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忽视工业发展,片面发展信息化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有走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就业的新型工业道路才是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正确思路。由于发达国家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信息化发展又需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所以,我国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把信息化放到与工业化同样重要的高度,以充分利用新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如今,我国已具备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实力,也拥有必需的人才资源,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国家信息化战略决策,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就一定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同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向更高发展阶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2、“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政府管理和服务,从而大大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满足社会及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首先,政府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龙头。政府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消费者,对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推动、引导和示范作用。只有公共信息开放,才能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活跃信息市场,使信息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信息化奠定基础,带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其次,政府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国家信息化,应率先实现政府信息化。3、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国家信息化先行建设的重点,是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电子政务之所以被给予高度重视,是因为推行电子政务将使各级政府带头整合当地的信息资源,使之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为信息化奠定基础。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电子政务的实现将产生强劲的示范辐射,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国把电子政务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电子政务建设对国家信息化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这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其直接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带动了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其间接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行政事务处理的网络化,带动企业信息化以及家庭与社区的信息化,即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二、电子政务的政府改革效应电子政务的突出价值,还在于它能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对传统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等进行革新,切实实现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方面转化,使政府更加以服务于公众为中心。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引发包括行政权力体系、行政组织结构、政府工作方式等在内的一系列政府变革。1、电子政务促动行政权力结构变迁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合理调整、配置行政权力,恰当运用行政权力是实现和提高行政效能的关键。电子政务的实施使行政权力结构在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迁。具体表现在决策方式发生转变,决策由垄断趋于分散;决策权的行使范围收缩;政府对信息的控制权受到削弱;集权状态被打破,权力流变存在分散趋势等方面。其中,权力流变的分散趋势体现在:一是权力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散,从官僚体制的顶端和中枢向体制的下层和外围分散;二是从政治形态的权力体制向社会形态的组织体制分散,即权力从体制内向体制外分散;三是权力从个人权威型向体制权威型转变,权力不是集中在某一具体人的手中,而是集中在合法的体制中。2、电子政务推动行政组织结构重组电子政务的实施,引起行政组织存在的结构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行政组织中公务行为等的全方位变革。具体表现在加速了行政组织的重组;促进了行政组织运作方式的民主化发展等方面。其中,行政组织运作方式的民主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民主化;二是行政组织外部运作方式的民主化。3、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工作方式转变随着电子政政务工程的逐步实施,政府将逐步实现办公手段自动化、业务工作的程序化和管理的科学化。这些都将工作方式发生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的转变;从职能分工型向综合多能型的转变;从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和要求有更多的团队合作等。4、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电子政务对行政效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将逐步打破传统政府由于服务垄断而产生的信息垄断,使公众得以迅速、及时、快捷地掌握充分的信息,对特定组织的效率进行科学评判和监督,同时确定理想的效率水平和评价标准,使政府的工作流程日趋标准化、规范化,为定量测定行政效率提供客观依据和可行性;二是将提高效率的重点放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层面上;三是提供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工具。5、电子政务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促进平等和规范化服务随着电子政务的实施,信息的开放,少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非法操作的空间将被极大地压缩,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被置于一个个的“鱼缸”之中,所有审批的程序流程都是可视的,每一个部门的办事情况都可以被看到,从而增加了政府办事的透明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暗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政府运作成为阳光作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公开性,保护了公众的利益。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更为有效。电子政务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载体,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

电子政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基础应当具有哪些特征

  推动电子政务,从整体国际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推动政府信息化,首先是为了提高本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能力提升后,就能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化意义重大。就中国目前条件下,加快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推动政府信息化,特别对于高层政府机构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决策,但是它可以降低决策者的风险,提高决策者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就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减少大量的财政资金浪费,这对于政府管理意义非常重大。  二、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  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化,给企业、公众在网上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线服务,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政府的办事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它的公开性、透明度,这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形象,意义非常重大。  三、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就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在线服务。互联互通并不是说所有的政府部门上下左右都要互联互通,而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上下左右之间需要互联互通的,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需要资源共享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信息采集成本。  从政府管理的发展来讲,确实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而电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有效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给国家降低大量的管理资金。  四、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强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支持,开拓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电子网络政府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通过构建很多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不仅仅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增加很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化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技能,如果不会,迫使你接受培训,这对提高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益,对公务员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  我们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渠道,通过政务信息化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经,特别是带动我国应用软件业的发展,因为搞电子政务好多应用性软件是不能够完全依赖国外的,需要靠我们国家的这些IT企业来开发,所以说推动政府信息化不仅可以拉动IT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可以带动中国应用性软件产业的发展,那么这个意义就很大了,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观点,即推动中国政府信息化,构建中国式的电子网络政府,在当前来讲它有很重要的意义,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软件。

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之间有什么关系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说,政府信息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作为凌驾在社会之上的权威公共部门,政府在整个信息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并要率先实现信息化,那么,电子政务则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具体途径。也就是说,通过在政务活动中不断地扩大电子政务的范围,逐步推动政府信息化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这意义上说,政府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具体政务功罪电子化的过程,也可以说,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一种手段。

电子政务对社会民主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

  推动电子政务,从整体国际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推动政府信息化,首先是为了提高本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能力提升后,就能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化意义重大。就中国目前条件下,加快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推动政府信息化,特别对于高层政府机构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决策,但是它可以降低决策者的风险,提高决策者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就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减少大量的财政资金浪费,这对于政府管理意义非常重大。  二、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  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化,给企业、公众在网上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线服务,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政府的办事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它的公开性、透明度,这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形象,意义非常重大。  三、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就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在线服务。互联互通并不是说所有的政府部门上下左右都要互联互通,而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上下左右之间需要互联互通的,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需要资源共享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信息采集成本。  从政府管理的发展来讲,确实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而电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有效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给国家降低大量的管理资金。  四、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强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支持,开拓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电子网络政府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通过构建很多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不仅仅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增加很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化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技能,如果不会,迫使你接受培训,这对提高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益,对公务员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  我们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渠道,通过政务信息化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经,特别是带动我国应用软件业的发展,因为搞电子政务好多应用性软件是不能够完全依赖国外的,需要靠我们国家的这些IT企业来开发,所以说推动政府信息化不仅可以拉动IT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可以带动中国应用性软件产业的发展,那么这个意义就很大了,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观点,即推动中国政府信息化,构建中国式的电子网络政府,在当前来讲它有很重要的意义,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软件。

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的区别是什么

1.办公手段不同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最显著的区别。传统政务办公模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人们到政府部门办事,要到各管辖部门的所在地,如果涉及到不同的部门,更是费时费力。微处理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脑不仅进人企业和政府机构,而且还进人了千家万户,这为人类社会进人信息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特网几乎以连年翻番的发展速度在全球推广应用,电子邮件可以在瞬息之间将大量资料发往世界各地。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一边是个人电脑和其他智能设备进入企业、政府机构和百姓家庭;一边又将全球的信息设备通过因特网互联,使人们可以随时传递、交换和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利用的频率,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进人信息时代。可以说,信息时代因特网在发挥政府职能和实施政府管理方面均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政府通过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网络发布的信息,远比以往通过纸质介质发布的信息容量大、速度快、形式灵活。 2.行政业务流程不同 实现行政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是电子政务的核心,是与传统政务的重要区别。传统政务的机构设置是管理层次多,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较慢,费用较多,信息失真率较高,往往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造成了机构臃肿膨胀、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能降低等不良后果。电子政务的发展使信息传递高效。快捷,使政府扭转机构膨胀的局面成为可能。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适度地减少管理层次,拓宽管理幅度,这不但能保证信息传递的高速度,也那低颀成本,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利用率、政府还可以使行政流程尽量优化、标准化,使大量常规性、例行性的事务电子化,这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人员的管理劳动强度,又可以使政府内部的领导层与执行层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直接对话,从而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政府的运作方式,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方便。 3.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 直接与公众沟通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的之一,也是与传统政务的又一重要区别。传统政务容易疏远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也容易使中间环节缺乏有力的民主监督,以致发生腐败现象。而电子政务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标是政府对公众的需求反应更快捷,更直接地为人民服务。政府通过因特网可以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办事章程和各项政策法规,提高办事效率和执法的透明度,促进勤政廉政建设;同时,普通公众也可以在网上与政府领导人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反映大众呼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便于发扬民主。 政府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和大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互动。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政务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支持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可阻挡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电子政务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构成部分。政府作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必须积极顺应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发展潮流,把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与政府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电子政务对社会民主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推动电子政务,从整体国际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推动政府信息化,首先是为了提高本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能力提升后,就能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化意义重大。就中国目前条件下,加快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推动政府信息化,特别对于高层政府机构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决策,但是它可以降低决策者的风险,提高决策者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就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减少大量的财政资金浪费,这对于政府管理意义非常重大。  二、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  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化,给企业、公众在网上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线服务,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政府的办事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它的公开性、透明度,这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形象,意义非常重大。  三、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就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在线服务。互联互通并不是说所有的政府部门上下左右都要互联互通,而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上下左右之间需要互联互通的,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需要资源共享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信息采集成本。  从政府管理的发展来讲,确实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而电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有效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给国家降低大量的管理资金。  四、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强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支持,开拓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电子网络政府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通过构建很多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不仅仅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增加很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化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技能,如果不会,迫使你接受培训,这对提高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益,对公务员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  我们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渠道,通过政务信息化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经,特别是带动我国应用软件业的发展,因为搞电子政务好多应用性软件是不能够完全依赖国外的,需要靠我们国家的这些IT企业来开发,所以说推动政府信息化不仅可以拉动IT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可以带动中国应用性软件产业的发展,那么这个意义就很大了,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观点,即推动中国政府信息化,构建中国式的电子网络政府,在当前来讲它有很重要的意义,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软件。

电子政务需要互联互通的软件支撑平台_具体电子政务例子

     随着全国电子政务工程的全面开展实施,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展现出来。东方通科技作为长期服务于政府信息化的中间件平台软件专业公司,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发现最明显的的问题就是不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一方面,政府垂直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不同垂直业务系统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城市的电子政务工程,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甚至将其作为电子政务的首要工程来考虑……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化的建设依赖于与社会、经济的基础,同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在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讲,信息化的发展通常需要经历这样六个阶段:   (1) 内部提高工作效率阶段,人们应用计算机大大提高了日常琐碎的重复计算工作;   (2) 内部信息共享阶段,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的信息共享,降低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增强了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3) 内部信息融合阶段;通过数据共享与业务规范自动化实现,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4) 外部提高工作效率阶段,单位之间建立数据交换的标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解决产业链的信息交换速度,提升整体行业的竞争力;   (5) 外部信息共享阶段,整个产业链中的各个单位,形成整体的信息共享,为整体行业服务,推动行业的发展;   (6) 外部信息融合阶段,整个产业链形成完全的信息系统融合,完全不存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信息交换屏障,社会资源可以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   在我们国家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同样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80年代初,政府机关最早开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经济数据统计服务的。90年代,政府办公自动化成为信息化主要建设目标,围绕办公自动化,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政府部门,也开始了自身业务系统的建设。90年代末,互联网高速发展,政府上网工程迅速开展,很快辐射所有的城市级政府部门。进入21世纪,以电子政务工程“三网一库”建设为标志,“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工程、网上审批一站式办公、城市一卡通、部门办公自动化、综合经济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城市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进入全面规划和实施阶段。   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来看,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政府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直接相关。   信息化建设主要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内部的强制性行政指令。   采用的IT技术基本上表现出与国际同步发展的趋势。   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区域,在政府内部不同的部门,差异化很大。      非均衡性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处于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信息化的建设同样处于非均衡的状态。不同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很大,同一地区的不同政府机构系统建设也有很大不同。从理论上分析,即使是在统一城市的在不同环境下,信息化建设也处于不同的阶段。相当多的部门机构,还是将计算机作为日常办公的工具,正在以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为目标,进行联网建设。而医保系统要求医保中心、各医院、药店必须形成信息共享,医保系统正在逐渐与银行、统一市民卡中心、人口数据库、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融合。   从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政府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从现有的基础着手,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信息系统必然要求进行融合。如何解决好现在的业务系统建设,未来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解决非均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管理和不同阶段建设目标规划问题。      互联互通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不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发展速度很快,不同的业务系统,建设目标要求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化。统一技术标准不失为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IT技术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技术标准远远落后于技术创新。期待统一标准后,在进行系统建设,或者完全采用现有成熟的(或者说是相对落后)的标准,来进行系统建设,显然是不可取的。应该说,技术标准的建设,也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进行研究探索。同样,政府正在处于职能改革的过程中,部门之间的系统协同,也很难拿出明确的业务标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看起来应该是一个技术问题,但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需要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的发展,开放的需要,政府职能改革的需求,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辐射国民经济各个角落。如果没有灵活的、可扩展的电子政务平台,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政府不同的职能机构需要互联互通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重点。多年形成的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权利,很难在短期内得以转变。   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不仅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举措,更多的目的也在于,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梳理政府行政审批业务职能,并加以整改,通过对敏感行政审批业务,转变政府职能,全面体现政府为企业和市民服务的思想,提升政府的公众形象。   经过调研,一般一个地级市,行政审批业务约1200多项,几乎每项审批业务都涉及多个市级委办局甚至区县的委办局,业务流转方式纵横交错,异常复杂。真正实现行政审批制度在网上实现,必须首先实现委办局的互联互通,必须建设灵活的、可管理的电子政务平台。   一方面,平台必须支持不同委办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一方面,平台也必须支持审批的各类业务数据整和。      三、打通信息化工程与基础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人口数据库、城市地理信息库、综合经济数据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无论是基于便民服务的市民卡系统,还是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社保工程都必须与城市基础数据库相联。否则,会对信息资源造成浪费,加大了不必要的投资。数据共享,也必须依赖支持异构数据整和的数据交换平台。      互联互通的解决方式      貌似简单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看起来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认清问题的实质,用最简捷、便于操作的手段来解决。   电子政务标准建设、平台建设、业务系统建设实际是需要同步来进行,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核心在于建立实用的电子政务平台,通过可扩充的电子政务核心平台,根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阶段的目标要求,一方面,将原有成熟的业务系统集成到平台,在新建业务系统充分考虑与平台的互联,为系统融合作好充分准备。   这对电子政务核心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立可扩充的电子政务平台,当连接的业务系统很少时,平台可以很小,当然投资也很少;当连接的业务系统很多时,平台也同时扩充,完全可以支撑各类复杂的应用连接;   平台可以承接各种原有技术标准的业务系统,支持未来各项XML数据标准,化很少的投入,就可以与技术保持标准同步;   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支持不断的业务变化;   开放式架构,支持各类主流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产品。   东方通科技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打造着相应的平台软件产品。东方通科技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数据交换和应用整合方面的集成开发工作,1993年就推出了第一个用于数据可靠传输的中间件产品TongLINK/Q,2002年推出基于J2EE的应用服务器TongWeb,2003年又推出了应用集成平台TongIntegrator,用户及金融、保险、电信、政府等行业。   2002年,公司经过长时期的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完全采用开放式技术机构,形成了电子政务平台解决方案,既与原有的产品线密切衔接,又完全支持国际主流的中间件产品,使电子政务的应用开发,更为简单。

电子政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是

电子政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是:电子政务可以使企业通过网络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各种证件和执照、可以使企业访问政府拥有的政务数据网、可以为中小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花帮助。电子政务是从政府业务角度上讲的,是政府机构应用电子信息化和网络通讯手段,将管理与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电子政务的重点在于“政务”,即政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务的包含了电子政府与政府信息化,而电子政府也是政府信息化的一个外在表现。政府信息化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对公民的电子政府。

发展电子政务有什么意义

首先,提高政府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电子政务有利于帮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效率,同时实施电子政务可积极推动政府优化办公流程和机构的精简等工作。政府的信息网络覆盖面宽,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多元化服务。其次,加强监管、促进政务公开。可以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各权力机构业务运行的监管,并可以实现政府相关信息和业务处理流程的公开化。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的业务流程通过电子政务平台自动实现,其处理过程、处理的时间、处理的结果、处理的依据对上级领导、相关公众、政府工作人员都是可知的,从而减少了传统政务过程中可能的暗箱操作,实现了政务的公开化、透明化。第三,改善公众服务、提升政府形象。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提高为公众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政府形象,电子政务使政府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第四,促进政府改革。实施电子政务是当前政府信息化的主要形式,目前,各级内部政务的信息化已经初步形成,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实施电子政务,即以数字网络为基础将政府政务集成起来,向公众开放并提供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最主要的特征。第五,通过政府信息化,推动社会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政府率先信息化对一个地区信息化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政府率先实现信息化才会带动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应用步伐。同时,实施电子政务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哪两种推动方式

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电子政务近几年来在概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综观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虽然这些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做法方面有许多差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值得我们注意。(1)改善对企业和公众服务是普遍目标选择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西方国家在确定电子政务的目标时,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他们认为,在电子化政务战略中,如果没有为公民服务以及运行效率衡量的目标,电子政务的发展就将是失败的。为此,西方国家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把改善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2)电子政务的发展普遍与政府改革紧密地结合近20年来,西方国家在社会压力、财政压力以及经济全球化压力下,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为了巩固这些改革成果,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把推动政府信息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把巩固改革成果与推动政府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收到了显著效果。(3)遵循“长远规划、由易到难、分阶段实施”的建设原则比如美国把电子政务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实施,按照美国的规划,到2005年将有35%的政府将处于第二阶段;到2010年,绝大多数现有政府部门将按照电子政府的要求被改造。这说明电子政府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像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步实施。(4)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美国于1993年制定并颁布了《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1994年又提出了《政府资讯科技服务远景》,从而确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目标。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纲领”,对未来的政府信息化做了周密的安排。英国在1996年颁布“直接政府绿皮书”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做出了系统规划,并提出了近期和无期目标。加拿大在1994年由工业部长提出了一份有关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框架,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化的问题被作为主要内容。(5)利用互联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集成利用互联网络实现政府资源共享和集成,一方面是由于发达国家经过持续近五十年的信息化努力,政府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种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基本完成,有可能利用互联网将政府的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向政府外部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重新构造政府和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上者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机会和平台。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在概念上和业务范围上有区别吗?有和区别?谢谢!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说,政府信息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作为凌驾在社会之上的权威公共部门,政府在整个信息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并要率先实现信息化,那么,电子政务则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具体途径。也就是说,通过在政务活动中不断地扩大电子政务的范围,逐步推动政府信息化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这意义上说,政府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具体政务功罪电子化的过程,也可以说,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一种手段。

2、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下面从电子政务的国家战略地位以及其所产生的政府改革效应方面分析其推行的必要性。一、电子政务的国家战略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政府也确立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我国推进信息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原因为:世界信息化进程表明,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线性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忽视工业发展,片面发展信息化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有走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就业的新型工业道路才是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正确思路。由于发达国家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信息化发展又需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所以,我国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把信息化放到与工业化同样重要的高度,以充分利用新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如今,我国已具备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实力,也拥有必需的人才资源,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国家信息化战略决策,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就一定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同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向更高发展阶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2、“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政府管理和服务,从而大大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满足社会及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首先,政府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龙头。政府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消费者,对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推动、引导和示范作用。只有公共信息开放,才能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活跃信息市场,使信息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信息化奠定基础,带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其次,政府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国家信息化,应率先实现政府信息化。3、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国家信息化先行建设的重点,是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电子政务之所以被给予高度重视,是因为推行电子政务将使各级政府带头整合当地的信息资源,使之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为信息化奠定基础。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电子政务的实现将产生强劲的示范辐射,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国把电子政务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电子政务建设对国家信息化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这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其直接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带动了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其间接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行政事务处理的网络化,带动企业信息化以及家庭与社区的信息化,即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二、电子政务的政府改革效应电子政务的突出价值,还在于它能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对传统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等进行革新,切实实现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方面转化,使政府更加以服务于公众为中心。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引发包括行政权力体系、行政组织结构、政府工作方式等在内的一系列政府变革。1、电子政务促动行政权力结构变迁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合理调整、配置行政权力,恰当运用行政权力是实现和提高行政效能的关键。电子政务的实施使行政权力结构在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迁。具体表现在决策方式发生转变,决策由垄断趋于分散;决策权的行使范围收缩;政府对信息的控制权受到削弱;集权状态被打破,权力流变存在分散趋势等方面。其中,权力流变的分散趋势体现在:一是权力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散,从官僚体制的顶端和中枢向体制的下层和外围分散;二是从政治形态的权力体制向社会形态的组织体制分散,即权力从体制内向体制外分散;三是权力从个人权威型向体制权威型转变,权力不是集中在某一具体人的手中,而是集中在合法的体制中。2、电子政务推动行政组织结构重组电子政务的实施,引起行政组织存在的结构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行政组织中公务行为等的全方位变革。具体表现在加速了行政组织的重组;促进了行政组织运作方式的民主化发展等方面。其中,行政组织运作方式的民主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民主化;二是行政组织外部运作方式的民主化。3、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工作方式转变随着电子政政务工程的逐步实施,政府将逐步实现办公手段自动化、业务工作的程序化和管理的科学化。这些都将工作方式发生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的转变;从职能分工型向综合多能型的转变;从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和要求有更多的团队合作等。4、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电子政务对行政效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将逐步打破传统政府由于服务垄断而产生的信息垄断,使公众得以迅速、及时、快捷地掌握充分的信息,对特定组织的效率进行科学评判和监督,同时确定理想的效率水平和评价标准,使政府的工作流程日趋标准化、规范化,为定量测定行政效率提供客观依据和可行性;二是将提高效率的重点放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层面上;三是提供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工具。5、电子政务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促进平等和规范化服务随着电子政务的实施,信息的开放,少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非法操作的空间将被极大地压缩,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被置于一个个的“鱼缸”之中,所有审批的程序流程都是可视的,每一个部门的办事情况都可以被看到,从而增加了政府办事的透明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暗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政府运作成为阳光作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公开性,保护了公众的利益。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更为有效。电子政务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载体,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6、电子政务促进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电子政务的实施将有利于行政决策向着合理、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提高了政府的理性决策能力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强化了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降低了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三是收缩了行政决策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价值追求。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实现什么

  推动电子政务,从整体国际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推动政府信息化,首先是为了提高本国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政府能力提升后,就能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化意义重大。就中国目前条件下,加快政府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推动政府信息化,特别对于高层政府机构可以构建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决策,但是它可以降低决策者的风险,提高决策者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就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减少大量的财政资金浪费,这对于政府管理意义非常重大。二、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  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化,给企业、公众在网上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线服务,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政府的办事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它的公开性、透明度,这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形象,意义非常重大。三、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  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就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在线服务。互联互通并不是说所有的政府部门上下左右都要互联互通,而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上下左右之间需要互联互通的,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需要资源共享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信息采集成本。  从政府管理的发展来讲,确实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而电子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有效处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给国家降低大量的管理资金。四、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公务人员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强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的支持,开拓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电子网络政府对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通过构建很多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不仅仅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增加很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化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技能,如果不会,迫使你接受培训,这对提高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益,对公务员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五、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  我们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很多渠道,通过政务信息化能够拉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经,特别是带动我国应用软件业的发展,因为搞电子政务好多应用性软件是不能够完全依赖国外的,需要靠我们国家的这些IT企业来开发,所以说推动政府信息化不仅可以拉动IT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可以带动中国应用性软件产业的发展,那么这个意义就很大了,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观点,即推动中国政府信息化,构建中国式的电子网络政府,在当前来讲它有很重要的意义,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软件。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有哪些区别?政府信息化都包括哪些目标

1.办公手段不同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是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最显著的区别。传统政务办公模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人们到政府部门办事,要到各管辖部门的所在地,如果涉及到不同的部门,更是费时费力。微处理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脑不仅进人企业和政府机构,而且还进人了千家万户,这为人类社会进人信息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特网几乎以连年翻番的发展速度在全球推广应用,电子邮件可以在瞬息之间将大量资料发往世界各地。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一边是个人电脑和其他智能设备进入企业、政府机构和百姓家庭;一边又将全球的信息设备通过因特网互联,使人们可以随时传递、交换和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利用的频率,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进人信息时代。可以说,信息时代因特网在发挥政府职能和实施政府管理方面均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政府通过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网络发布的信息,远比以往通过纸质介质发布的信息容量大、速度快、形式灵活。 2.行政业务流程不同 实现行政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是电子政务的核心,是与传统政务的重要区别。传统政务的机构设置是管理层次多,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较慢,费用较多,信息失真率较高,往往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造成了机构臃肿膨胀、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能降低等不良后果。电子政务的发展使信息传递高效。快捷,使政府扭转机构膨胀的局面成为可能。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适度地减少管理层次,拓宽管理幅度,这不但能保证信息传递的高速度,也那低颀成本,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利用率、政府还可以使行政流程尽量优化、标准化,使大量常规性、例行性的事务电子化,这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人员的管理劳动强度,又可以使政府内部的领导层与执行层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直接对话,从而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政府的运作方式,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方便。 3.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 直接与公众沟通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的之一,也是与传统政务的又一重要区别。传统政务容易疏远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也容易使中间环节缺乏有力的民主监督,以致发生腐败现象。而电子政务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标是政府对公众的需求反应更快捷,更直接地为人民服务。政府通过因特网可以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办事章程和各项政策法规,提高办事效率和执法的透明度,促进勤政廉政建设;同时,普通公众也可以在网上与政府领导人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反映大众呼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便于发扬民主。 政府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和大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互动。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政务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支持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可阻挡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电子政务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构成部分。政府作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必须积极顺应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发展潮流,把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与政府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电子政务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这题目太大了,没法说啊

对全省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及推广方面有何建议和意见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阿坝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的要求,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加强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切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着力于搭建政务网络平台,分开办事程序,公开政策法规,搭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增强服务力,依托电子政务,再造政务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下发后,为加快推进全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州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州长为组长,州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为副组长,州政府办公室、州发改委、州财政局、阿坝电信分公司、州政府采购办为成员单位的阿坝州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办公室,确定了阿坝州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年度目标,落实了工作机构和措施。二、完善网络,实现网络纵横互联互通,建设统一网络平台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精神,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州到县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坚持统一规划,协同建设,整合资源,避免分割的原则,我州拟建一个覆盖州、县、乡三级,带宽高,稳定性强,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外网体系,实现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把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成为全州政府系统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阿坝州电子政务外网是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全州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主要承担全州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非国家秘密的信息交换和业务互动以及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务。该网上联省电子政务外网,横向与州级各部门连接,纵向与各县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统一连接;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国际互联网络逻辑隔离。近日,全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框架已经顺利搭建,即将实现全州政府系统网上政务运行,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软件。电子政务外网依托阿坝电信分公司的网络资源,建成以州数据中心和县数据中心为骨干,同级部门为接入点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本着“一个平台,一个网络”的政务外网建设原则,提供委办局自上而下的业务网络(纵网)和委办局之间的互联网络(横网)服务。阿坝州电子政务外网采用“王”字型广域网络结构,电子政务外网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典型的三层结构,各个接入单位的局域网构成用户层。核心层使用ATM链路,完成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汇聚层完成各接入用户的数据汇总,通过一条线路送到骨干层。我州电子政务外网采用VPN技术。通过VPN服务,为各个接入单位实现透明的“纵网”联接;并通过VPN技术建设“横网”。各个“纵网”之间实现了IP地址的重叠,原则上“纵网”保留其系统内部规划的IP使用方案。在电子政务外网上合理解决了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问题,由此各政务部门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企业、外商等的办公服务功能;实现公务人员到因特网上查询信息,获取资料的功能。解决方案本着从VPN内出口实现对互联网的访问功能,“纵网”和“横网”都是采取这样的解决方案。区别在于“横网”主要实现“一网式”服务,建设电子政务的门户网站,“纵网”就是单向访问互联网。这样利于管理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如“纵网”可以自行和分期实现与互联网的联接。该方式的明显特点是整个网络与互联网联接只有一个总出口,可以与运营商协商,直接将总出口联接在互联网的骨干上,达到缩短访问路径,提高访问效率,并可以根据通信量的实际需要灵活扩展带宽。三、大力开展应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一)积极建设网上公文处理系统,为无纸化办公打基础州政府办公室与西辰软件公司合作,建立了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系统,构建了公文运行从收文、起草、审核、签发、发文、存档、调阅等全过程的网上公文流程系统,初步开展了运行,下一步在全州政府系统全面推行,为全面实施无纸化办公奠定了基础。(二)积极推进行政服务审批网上办理,构建阿坝州政府“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积极推进行政服务审批网上办理,是实现政府行政审批现代化和信息化及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目的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和办公管理技术。在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多任务,多功能的综合性联合审批自动化系统;实现为审批申请人、政府审批受理部门、政府相关领导提供优质、高效的业务管理和事务处理平台,提高机关窗口工作效率,加强监督,以更好的地为百姓服务,并为各级领导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服务。通过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大厅模式在时限、审批过程长等方面的不足,提供高效率、透明公开、全天候的在线交互服务虚拟大厅。使政务服务具有符合行政执法机关要求规范行政许可权力、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施政,改善机关形象,以及作为执法对象的自然人要求政府机关实现“便民、及时、公正、参与”的双重需要特性。通过“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运用,创新政府行政审批管理新模式,建成一个网上咨询、申请、审批、投诉、监督、语音信息通知等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实现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从而拉近企业、群众与政府部门间的距离,打造“阳光服务”型政府。近期,实现了州级44个部门512项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理,即将实现公众、企业、投资者通过“中国阿坝州”网站,在互联网上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实现了“十一五”期间州级行政审批项目100%网上审批的目标。四、突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扎实开展公共服务,不断扩大网上服务功能从200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政府互联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开始筹备阿坝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阿坝州”)建设。对网站的建设目标、风格、总体结构、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并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中国·阿坝州自2003年9月25日开通到2006年7月13日,主页点击数已超过109万人次。今年,我们对阿坝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阿坝州”进行了全面改版,改版原则是按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及国务院办公厅信息化办公室提出的《中国政府网站建设指南》、《门户网站建设与规范》、《地方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以“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三大功能为基础,以“实用、好用和够用”为原则,结合阿坝州实际,以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为设计制作标准,开发具有当前全国地市(州)一流水平的政府门户网网站和政务办公业务网网站,在设计开发理念上充分体现政府“亲民、爱民”的理念,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体现公务人员办公操作性强以及一定的超前意识和超前发展空间,力争达到引领新一轮政府门户网网站潮流的目的。改版后的“中国阿坝州”网站,我们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划分为“公众”、“企业”、“投资者”、“旅游者”四个板块,体现便民原则。公设主栏目24个,主栏目下的一级栏目90个,二级固定栏目95个,根据需要可以添加若干新栏目。一是树立阿坝发展新形象。坚持以“世界聚焦阿坝,阿坝走向世界”为目标,努力塑造“美丽富饶迈向全国藏区第一州的新阿坝”的外宣形象,在网站上增强了信息公开的力度,强化了“今日阿坝”反映州情动态这个品牌栏目,更加注重信息的更新,体现网站的生命力;增设了“网上阿坝”栏目,添加了视频功能,为网站注入了活力。图文并茂、声像皆备全面反映了阿坝州美丽诱人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藏羌风情、丰富的资源禀赋、辉煌的建设成就、热情朴实的民风、优惠的投资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全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有为、努力进取、争当第一的豪情壮志。二是切实推进在线办事。将政务外网的行政审批系统通过网上虚拟大厅,实现政务外网与门户网的连接,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本网站办理户籍、就业、社保等事务,企业和投资者可以通过本网站下载表格,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并实现在线查询办理流程和结果。旅游者可以通过网站查询阿坝州各旅游景区资料、旅游线路情况,实现网上订票、订房、购物、旅游投诉等。提高网站在线服务力、在线应用力和电子政务实现度。三是把网站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崭新平台,增强政务公开。开设了政府文件查询,统计公报、公务员招考、政府采购、财政预决算及专项经费执行发布,干部任免公示等栏目。把凡属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需要群众和社会广泛监督的不涉密政府文件全部上网公布。把政府各项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向社会公开,让广大老百姓知晓政府工作、支持政府工作、监督政府工作。将政府各项工作的安排布置以及政府承诺公诸于众,把政策交给广大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把全州的招商项目、优惠政策予以公布,公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了招商工作透明度,自觉抵制“暗箱操作”,为每一位来州投资者提供平等的优惠政策知情权,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四是增强公众参与性,把网站建成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我们完善了州长信箱栏目,增设了网上调查、民意征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网上信访等栏目。把这些栏目,作为政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的窗口,作为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直接监督的桥梁,作为州长们增强执行力、加强督查督办的重要手段。五、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保密,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针对阿坝州是全省第二大藏区的实际,我们特别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工作,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藏区稳定的高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工作。一是强化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政府(部门)领导分管信息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各县政府、州级各部门一位负责人分管信息工作,有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工作人员,大部分县和部门都明确了负责人和专职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为切实推进政务外网建设工作,州政府要求各县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二是制定了《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办公室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印发全州各县、各部门参照执行,使刚刚起步的全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网络管理和信息保密有章可循,安全保密措施得到细化,增强了可操作性。五是对全州政府系统的上“双网”计算机进行了清理,做到了党政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坚决做到涉密计算机不上网、涉密信息不上网。加大了对有害信息的监控力度,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了病毒入侵。始终坚持涉密信息不上网,民族问题信息不上网,社会稳定问题不上网,民族宗教问题不上网,工作秘密不上网。全州政府系统严格遵守了信息与网络的安全保密制度,严格上网信息的审核,全年无泄密事件,无重要数据丢失现象发生。虽然我州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兄弟市州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与发达市州差距更远,我们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上还存在很大困难,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上还有很多要作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快工作进度,提高电子政务水平。

对全省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及推广方面有何建议和意见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阿坝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的要求,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加强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切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着力于搭建政务网络平台,分开办事程序,公开政策法规,搭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增强服务力,依托电子政务,再造政务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下发后,为加快推进全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州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州长为组长,州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为副组长,州政府办公室、州发改委、州财政局、阿坝电信分公司、州政府采购办为成员单位的阿坝州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办公室,确定了阿坝州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年度目标,落实了工作机构和措施。  二、完善网络,实现网络纵横互联互通,建设统一网络平台  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精神,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州到县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坚持统一规划,协同建设,  整合资源,避免分割的原则,我州拟建一个覆盖州、县、乡三级,带宽高,稳定性强,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外网体系,实现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  把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成为全州政府系统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阿坝州电子政务外网是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全州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主要承担全州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非国家秘密的信息交换和业务互动以及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务。该网上联省电子政务外网,横向与州级各部门连接,纵向与各县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统一连接;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国际互联网络逻辑隔离。  近日,全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框架已经顺利搭建,即将实现全州政府系统网上政务运行,金鹏信息电子政务软件。  电子政务外网依托阿坝电信分公司的网络资源,建成以州数据中心和县数据中心为骨干,同级部门为接入点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本着“一个平台,一个网络”的政务外网建设原则,提供委办局自上而下的业务网络(纵网)和委办局之间的互联网络(横网)服务。  阿坝州电子政务外网采用“王”字型广域网络结构,电子政务外网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典型的三层结构,各个接入单位的局域网构成用户层。核心层使用ATM链路,完成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汇聚层完成各接入用户的数据汇总,通过一条线路送到骨干层。  我州电子政务外网采用VPN技术。通过VPN服务,为各个接入单位实现透明的“纵网”联接;并通过VPN技术建设“横网”。各个“纵网”之间实现了IP地址的重叠,原则上“纵网”保留其系统内部规划的IP使用方案。  在电子政务外网上合理解决了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问题,由此各政务部门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企业、外商等的办公服务功能;实现公务人员到因特网上查询信息,获取资料的功能。解决方案本着从VPN内出口实现对互联网的访问功能,“纵网”和“横网”都是采取这样的解决方案。区别在于“横网”主要实现“一网式”服务,建设电子政务的门户网站,“纵网”就是单向访问互联网。这样利于管理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如“纵网”可以自行和分期实现与互联网的联接。该方式的明显特点是整个网络与互联网联接只有一个总出口,可以与运营商协商,直接将总出口联接在互联网的骨干上,达到缩短访问路径,提高访问效率,并可以根据通信量的实际需要灵活扩展带宽。  三、大力开展应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一)积极建设网上公文处理系统,为无纸化办公打基础  州政府办公室与西辰软件公司合作,建立了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系统,构建了公文运行从收文、起草、审核、签发、发文、存档、调阅等全过程的网上公文流程系统,初步开展了运行,下一步在全州政府系统全面推行,为全面实施无纸化办公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推进行政服务审批网上办理,构建阿坝州政府“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  积极推进行政服务审批网上办理,是实现政府行政审批现代化和信息化及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目的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和办公管理技术。在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多任务,多功能的综合性联合审批自动化系统;实现为审批申请人、政府审批受理部门、政府相关领导提供优质、高效的业务管理和事务处理平台,提高机关窗口工作效率,加强监督,以更好的地为百姓服务,并为各级领导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服务。  通过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大厅模式在时限、审批过程长等方面的不足,提供高效率、透明公开、全天候的在线交互服务虚拟大厅。使政务服务具有符合行政执法机关要求规范行政许可权力、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施政,改善机关形象,以及作为执法对象的自然人要求政府机关实现“便民、及时、公正、参与”的双重需要特性。  通过“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运用,创新政府行政审批管理新模式,建成一个网上咨询、申请、审批、投诉、监督、语音信息通知等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实现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从而拉近企业、群众与政府部门间的距离,打造“阳光服务”型政府。  近期,实现了州级44个部门512项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理,即将实现公众、企业、投资者通过“中国阿坝州”网站,在互联网上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实现了“十一五”期间州级行政审批项目100%网上审批的目标。  四、突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扎实开展公共服务,不断扩大网上服务功能  从200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政府互联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开始筹备阿坝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阿坝州”)建设。对网站的建设目标、风格、总体结构、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并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中国·阿坝州自2003年9月25日开通到2006年7月13日,主页点击数已超过109万人次。  今年,我们对阿坝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阿坝州”进行了全面改版,改版原则是按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及国务院办公厅信息化办公室提出的《中国政府网站建设指南》、《门户网站建设与规范》、《地方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以“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三大功能为基础,以“实用、好用和够用”为原则,结合阿坝州实际,以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为设计制作标准,开发具有当前全国地市(州)一流水平的政府门户网网站和政务办公业务网网站,在设计开发理念上充分体现政府“亲民、爱民”的理念,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体现公务人员办公操作性强以及一定的超前意识和超前发展空间,力争达到引领新一轮政府门户网网站潮流的目的。  改版后的“中国阿坝州”网站,我们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划分为“公众”、“企业”、“投资者”、“旅游者”四个板块,体现便民原则。公设主栏目24个,主栏目下的一级栏目90个,二级固定栏目95个,根据需要可以添加若干新栏目。  一是树立阿坝发展新形象。坚持以“世界聚焦阿坝,阿坝走向世界”为目标,努力塑造“美丽富饶迈向全国藏区第一州的新阿坝”的外宣形象,在网站上增强了信息公开的力度,强化了“今日阿坝”反映州情动态这个品牌栏目,更加注重信息的更新,体现网站的生命力;增设了“网上阿坝”栏目,添加了视频功能,为网站注入了活力。图文并茂、声像皆备全面反映了阿坝州美丽诱人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藏羌风情、丰富的资源禀赋、辉煌的建设成就、热情朴实的民风、优惠的投资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全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有为、努力进取、争当第一的豪情壮志。  二是切实推进在线办事。将政务外网的行政审批系统通过网上虚拟大厅,实现政务外网与门户网的连接,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本网站办理户籍、就业、社保等事务,企业和投资者可以通过本网站下载表格,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并实现在线查询办理流程和结果。旅游者可以通过网站查询阿坝州各旅游景区资料、旅游线路情况,实现网上订票、订房、购物、旅游投诉等。提高网站在线服务力、在线应用力和电子政务实现度。  三是把网站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崭新平台,增强政务公开。开设了政府文件查询,统计公报、公务员招考、政府采购、财政预决算及专项经费执行发布,干部任免公示等栏目。把凡属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需要群众和社会广泛监督的不涉密政府文件全部上网公布。把政府各项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向社会公开,让广大老百姓知晓政府工作、支持政府工作、监督政府工作。将政府各项工作的安排布置以及政府承诺公诸于众,把政策交给广大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把全州的招商项目、优惠政策予以公布,公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了招商工作透明度,自觉抵制“暗箱操作”,为每一位来州投资者提供平等的优惠政策知情权,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四是增强公众参与性,把网站建成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我们完善了州长信箱栏目,增设了网上调查、民意征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网上信访等栏目。把这些栏目,作为政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的窗口,作为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直接监督的桥梁,作为州长们增强执行力、加强督查督办的重要手段。  五、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保密,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针对阿坝州是全省第二大藏区的实际,我们特别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工作,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藏区稳定的高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工作。  一是强化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政府(部门)领导分管信息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各县政府、州级各部门一位负责人分管信息工作,有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工作人员,大部分县和部门都明确了负责人和专职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为切实推进政务外网建设工作,州政府要求各县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二是制定了《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办公室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印发全州各县、各部门参照执行,使刚刚起步的全州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网络管理和信息保密有章可循,安全保密措施得到细化,增强了可操作性。五是对全州政府系统的上“双网”计算机进行了清理,做到了党政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坚决做到涉密计算机不上网、涉密信息不上网。加大了对有害信息的监控力度,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了病毒入侵。  始终坚持涉密信息不上网,民族问题信息不上网,社会稳定问题不上网,民族宗教问题不上网,工作秘密不上网。全州政府系统严格遵守了信息与网络的安全保密制度,严格上网信息的审核,全年无泄密事件,无重要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虽然我州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兄弟市州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与发达市州差距更远,我们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上还存在很大困难,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上还有很多要作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快工作进度,提高电子政务水平。

、浅析电子政务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z这两者关系大了

如何进行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

加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  (一)提高能力素质是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   对于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人才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合格的电子政务人才较少,电子政务人才结合不合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我国现行电子政务系统调查显示,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组织优化工作少,线下工作程序复制多;另外还有电子政务管理者与建设开发者存在知识和能力不平衡现象。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人才的能力素质,还要保证电子政务人才是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人才,力求使电子政务人才能够在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等多个方面都上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改革管理体制是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人才管理体制与现实还存在着一些矛盾,首先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之间拥有某种身份界限。电子政务领导者他们是公务员身份,而政府所属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则属于事业编制。因为身份不同所以对于实现政务与电子之间的融合时受到严格制约;其次电子政务负责人的组织地位不高。政府部门下属的信息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性质,所以他们的组织地位与业务发展不同步。   根据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从对现在的管理体制改革人手,从而使改革后的管理体制更加有益于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另外,对于电子政务人才在专业管理体制上要突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者定位,以及在政府内部的交流和互动。   (三)强化教育培训是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但现阶段人才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现电子政务开发与应用的需要。对于电子政务学科建设专业设计十分相近,课程设置也极相似,对此与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目标就会相差很远,这种随意性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就会大大降低人才队伍产出效能。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首先可以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与培养管理制度;其次建立系统的教育与培养引导机制;最后建立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认证制度。  在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电子政务工作的工作效率,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电子政务人才的参与和努力,电子政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所以对于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作为一项长久的工作来抓。只有保证电子政务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才能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工作有序和高效的开展。

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现状的特点,有哪些?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是比较好的,现在的症状也是非常的繁荣的。

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主要特征

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农村信息化水平低,网络基础设施差,投资少,农村居民地理位置分散,农村居民更加关注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农业学生信息和行政审批需求,分阶段实施,时间跨度大,建设周期长,以电子商务为主,以电子商务推动电子政务,最终实现“政商分开”。国外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经验:美国和加拿大的电子政务建设与中国同步启动,硬件设施的技术水平相近,但美国和加拿大的管理成熟度在世界上迅速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农业部将部门组织电子政务的发展成熟过程确定为五个阶段:初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推广、集成控制、信息技术管理、信息共享和组织成熟度。显然,前三个阶段都是机构的业务流程,即选用电脑软硬件技术和技术共享,以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主要是拥有属性技术。后两个阶段是组织管理阶段,主要是拥有属性组织结构变革管理和信息技术效率。在美国和加拿大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初期,出现了“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现象。

电子政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不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依照什么有关规定

电子政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第四十八条 电子政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第十二条 安全保护措施应当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第十三条 运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和责任制,保障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运营者的主要负责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负总责,领导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工作,组织研究解决重大网络安全问题。  第十四条 运营者应当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并对专门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审查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五条 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评价考核制度,拟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计划;  (二)组织推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开展网络安全监测、检测和风险评估;  (三)按照国家及行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处置网络安全事件;  (四)认定网络安全关键岗位,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工作考核,提出奖励和惩处建议;  (五)组织网络安全教育、培训;  (六)履行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建立健全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制度;  (七)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服务实施安全管理;  (八)按照规定报告网络安全事件和重要事项。

建设行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初探?

伴随着 Internet 的广泛应用,其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分析建设行业电子政务系统面临的威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御策略确保信息网络安全,已成为建设行业电子政务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公共服务网的网络环境,都是采用 TCP/IP 协议而建立的,该协议以开放和自由为基础,从协议规划、服务模式、网络管理等方面均缺乏周密的安全性设计,所以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本身就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1]。对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包括网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网上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内部人员使用盗版光盘,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违法违规操作等,这些问题都会引起网络拥堵,计算机工作站无法使用、网络交换机不工作、与互联网相连的路由器阻塞、网络系统瘫痪、信息产品失控等严重后果。数据作为系统最终的元素是信息安全保障的根本,对电子政务而言更为重要,它涉及国家机密、部门工作秘密、内部敏感信息和开放服务信息。其主要安全隐患是窃取、篡改、假冒、抵赖、销毁。政务公开与网络安全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政务公开”要求通畅信息网络交流,而“网络安全”则要求严格控制信息访问权限,这是由于各种信息交流可能直接引起网络的连通,连通则会引起信息安全问题。同时,电子政务系统一般都是涉密系统,黑客很可能因为某种目的渗透到政府部门,很容易通过网络安全防护不严密的环节直接攻击系统漏洞,利用漏洞窃取涉密信息,或篡改、假冒用户身份,阻塞正常的网络信息服务等。此外,操作系统也存在来自 Internet 的黑客攻击;内部工作人员不分网络性质,随意利用办公网络终端与 Internet 联接,加上恶意病毒无规律性的连续侵袭等,这些都形成了目前电子政务安全的主要隐患。 1 建设行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建设事业主要包括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工程建设三大领域;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咨询业四大行业。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兴省工作要求,按照建设部提出的《建设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五”计划》,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方针,积极组建局域网络,基本实现了与 Internet 的连接,如江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996 年就完成了百兆局域网络、10 兆带宽信息交换到桌面的建设任务。先后构建了“苏建设信息网”、“苏工程建设网”、“苏建筑业网”等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开发完成了“苏省建筑企业资质网上申报系统”、“苏省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系统”和 “苏省建设工程承发包管理信息系统”等。同时,根据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的要求,制定了计算机信息安全和保密规定,并将网络区分为内外两个独立的体系,即内网和外网,其中,内网运行的是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视频点播系统。机要部门的涉密信息与省委、省政府政务内网相连,并严格实施内、外网物理隔离,以确保涉密信息安全可靠地进行交换。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建设行业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低级别的设防状态。仅网站和邮件系统就曾多次遭到黑客的攻击或侵入、或被篡改页面、或数据库数据被破坏、或遭受尼姆达(Nimda)等一波接一波的病毒攻击,这些都造成了大量重要数据资料的损坏,部分业务系统的瘫痪。网络中心有时只得被迫关闭服务器进行系统恢复、杀毒和治理,导致网站系统服务中断,给用户造成了很大不便和不良影响。当前建设行业的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研究,还处在忙于封堵现有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阶段。要彻底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和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迫切需要从建设行业信息安全体系整体规划着手,在建立全方位的防护体系的同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行业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确保涉密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交换。建设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主要存在 4 个方面的隐患:(1)数据库服务器和 Web 服务器在同一台服务器上,网站一旦遭受黑客攻击,作为电子政务的核心-数据库将遭受灭顶之灾。(2)整个局域网都在一个子网内,没有实现网段划分,局域网内部任何一台电脑感染了采用黑客攻击方式发出的病毒,就会威胁到所有局域网内部的所有的工作站。(3)尽管网络中心通过防火墙实现了内部局域网与 internet 连接安全区分隔,但由于局域网 internet访问与外部连接共享同一网络通道,一旦防火墙被攻破,缺乏有效网络安全手段的内部局域网及重要资源将暴露在黑客面前,后果不堪设想。(4)局域网内互联网与局域网之间没有装备网络入侵侦测系统。对于网络内部和外部用户的误操作,资源滥用和恶意行为都不能有效阻止和报警,即使装有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安装网络入侵侦测系统和防火墙,才能对信息网络破坏行为进行阻止和报警。因此,各级建设行政部门要建立高效的电子政务系统,首先需要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没有安全的网络做保障,要建立一个能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服务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就无从谈起。2 建设行业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安全策略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的“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借鉴浙江等兄弟省市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经验,提出建设行业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应当遵循“管理为上、策略联动、层层设防、立体防护”的原则。(1)管理为上原则。“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电子政务的安全建设中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提供多种便捷的应用,帮助人们提高工作的效率,而同时因为许多管理上的原因,使信息网络不安全、不稳定。特别是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网络的安全问题,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信息网络安全方面警惕性不高,这样就导致了运行效率的低下,浪费了投资,严重时会引起泄密事件。(2)策略联动原则。管理及技术解决方案的策略联动是一个最好的途径。首先,要在一个总体安全及管理的方针下对各部门的安全管理策略进行协调,使这个系统在保证其安全性的时候,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其运行效率。其次,在产品和技术的层面上又能够使一种技术与另一种技术相互联系,取长补短,达到真正的有机结合,实现全面防护和管理。(3)层层设防原则。在安全管理时要考虑到多层次的问题,包括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管理层面涉及到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 2 个方面,一是要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策略,并用高效、经济的方法来实现。二是在黑客破坏或入侵某个系统时采取多种方法,包括搭线窃听、IP 伪装、利用网络协议和应用漏洞等。这些地方都需要得到良好地保护,而一个安全方法和安全技术是无法实现全部防护的,所以,需要全面规划,层层设防。(4)立体防护原则。在策划和实施一个网络安全及管理系统的时候,需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去设计。要使这个网络安全及管理系统跟随目前安全与管理发展的潮流,解决目前和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与管理问题,这样就需要在网络安全及管理系统设计之初就使这个系统是多维的、可扩展的系统,以适应目前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其次,还要对系统进行分割,决定哪些是迫切需要的,需马上实施;哪些是长远考虑的,需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3 建设行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电子政务的安全目标是:保护政务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信息资产的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电子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为抵御上述威胁而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3]。鉴于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面临的是一场高技术的对抗,涉及法律、规章、标准、技术、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4]。结合目前建设行业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结构特点,提出以下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3.1 物理层安全解决方案从物理环境角度讲,地震、水灾、火灾、雷击等环境事故,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电磁干扰,线路截获等,都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保障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物理层的安全设计应从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线路安全 3 个方面考虑。采取的措施包括:机房屏蔽、电源接地、布线隐蔽、数据传输加密和数据安全存储等。另外,根据中央保密委有关文件规定,凡是计算机同时具有内网和外网的应用需求,必须采取网络安全隔离技术,在计算机终端安装隔离卡,使内网与外网之间从根本上实现物理隔离,防止涉密信息通过外网泄漏。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有何作用?

贾宝玉袭人(蕊珠)、晴雯、麝月、秋纹、碧痕、春燕、四儿、芳官、茜雪、佳蕙、坠儿、檀云、绮霰、良儿、媚人、墨雨、紫绡、李嬷嬷(奶母)、宋嬷嬷、茗烟、扫红、锄药、伴鹤、李贵、扫花、引泉、挑云、双瑞、双寿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讲,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民族等各方面的因素。由于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而其内部事务的管理只是为前者服务的,居于次要位置,因而,政府与社会企业等行政外部环境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政府成为最大的应对者,面对WTO规则的公平竞争、自由贸易、透明度、国民待遇等原则的要求,政府以何种方式和面貌去迎接挑战,是行政环境与政府关系的又一新内容。综合来看,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政务的实施强化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现代行政是一种服务型行政,而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不是自身的单向性活动,它需要在与社会和公众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这不同于传统的权力行政,政府主要职能是运用权力从事社会管理活动,而忽视公众的需求和意愿。在现代行政中,尽管政府既是社会秩序的管理者,又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使得政府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可能发生错位的情况,但电子政务的运作模式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政府与公众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促使政府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政府通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利用网络平台公开政府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实现了行政管理的准确、快捷和互动。公众通过完整享有自身的知情权,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反馈到政府部门中,从而体现自己的政治参与权,这种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成败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2)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开放性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秩序的管理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以及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开放性是其本身的一个固有属性。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必将面临更为剧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进一步开放,而电子政务的实施从技术上提供了政府开放性扩大的可能性。首先是政务信息的开放,政府通过网站和政务公开,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依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其次是政务活动的开放,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承担的各项公共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方法等,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地接受政府的“一站式”全天候的服务,并对政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反馈。(3)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一种好的政府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现代政府在忙于处理复杂多样的行政事务的同时,应特别注重通过同国内外各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关系,树立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立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为行政管理导入了全新的理念,将有利于塑造中国各级政府的网上形象。它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度;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增加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有利于行政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快捷、权威地发布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政府的全面建设。

电子政务考题:信息加密是指隐藏数据的?

信息加密是指隐藏数据的信息。通常而言,现阶段最为有效的信息加密方式,就是对原始数字信息(明文)按照一定的一定方式(算法)换算成其余有规律的数字信息(密文),然后在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加密信息进行读取的过程。(1)明文:即原始的信息数据;(2)密文:经过加密后的信息数据;(3)加密方式:要加密传输中的数据流,一般采用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三种方式;(4)加(解)密算法:是指密文和明文之间实现置换或转换 的规则和步骤,DES 算法、RSA 算法和 IDEA 算法是目前信息数据 通信中最为常用的三种加密算法;(5)密钥:是指信息数据加密(由明文变密文)和解密(由 密文变明文)过程中使用的可变参数,它直接影响信息数据加密 和解密的结果。一般信息加密技术及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用的普遍性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的互联网加密技术种类繁多,但是可以将其粗略的分为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信息加密相关技术在人们使用电子设备时,接触最为频繁的信息加密技术就是密码算法。密码算法也称密码,本质是应用于加密操作的数学函数。早期应用的密码多是受限制算法类型,受限制算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有效作用,但是结合当前信息加密需要来看,受限制算法显然已经无法达到要求;在大规模用户组织使用受限制算法时,密码的保密性难以得到保障,如果某一用户不慎泄露密码,其他用户就要及时更换算法类型,否则便会有信息泄露的风险,由此也可以认识到受限制算法的局限性。当然,目前按互联网信息加密技术已经稳妥的解决了这种问题,现代密码的使用需要借助密钥解密,用户群体的密钥在广阔无际的密钥空间中任意变换,这极大加强了信息加密的安全属性。

电子政务规划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技术模型控制、适应传统管理工作需求   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在得出了业务资源及关系模型和业务资源权限控制模型后,再结合机关单位办公实际,梳理传统管理工作需求,把机关单位的传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通过技术模型的形式固定了。  还有像传统的规章制度中对文件传阅控制、处理规定等,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就通过查询授权功能在技术上实现。  提炼标准模型  在创新的业务核心模型基础上,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为了保障业务核心模型的有效实现和规划,再提炼了业务标准模型。  统一数据库结构设计 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通过数据标准规范,统一了各子系统的数据结构标准,从数据底层实现了标准统一,为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提供了统一结构基础。  统一系统和基础信息资源分类 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通过统一各业务及应用子系统之间的系统和基础信息资源分类,实现了信息资源支撑的统一,从而为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关联相互交换提供了统一数据基础。  业务数据标准化保障了业务模型在数据层次的统一,确保了业务模型数据标准。  统一主界面布局与统一应用层次 在业务数据标准统一基础上,为了确保业务核心模型在电子技术实现后的规范和方便应用,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又创新实现了系统布局和展示层的标准,还可以为应用层次划分标准,从而方便用户对系统的规范使用。  制定设计模型  创新了业务核心模型,提炼了业务标准后,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针对各种办公业务资源,从业务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经验,又创新制定了基于业务核心模型基础上的业务设计模型,业务设计模型的创新又在于归纳可复用各业务功能模块上面。  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中,业务设计模型的创新在于提炼可复用各业务功能模块。以往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块不清晰,系统建设杂乱无章,很多建设工作重复,这不仅仅耗费了大量资金,而且不利于系统的长远发展和推广应用。  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从建设的实践中,从功能模块层提炼出了可复用的各业务功能模块,以方便系统的继续发展和建设,局部见图2

移动电子政务的移动电子政务案例

浙江移动通信公司为杭州市政府提供了市长热线短信平台全面解决方案,杭州市民遇到难题除了打市长热线之外,还可以马上发送手机短信到“12345”市长公开电话手机短信平台向市长反映,避免了以往“12345”市长热线拨打难的问题。广州移动通信公司为广州市政府提供了基于SMS短信、WAP手机上网和GPRS专线接入等方式的政府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并在公安、水利、交通等政府部门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大连市政府目前正在使用政府内部移动办公系统,通过政府短信服务平台,公务员可以将自己的电子邮件系统与手机短信联动,一旦收到邮件,就会得到手机短信通知、并且知道是谁发的,以便及时回复。江苏省太仓市公安局的警务信息能够通过公安无线网络平台进行传递,警务人员随身携带一种特制的PDA,在排查犯罪嫌疑人员和处罚违章车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例如,对于可疑人员,警务人员可以根据其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即时查询此人的档案数据,马上确定此人是否是在逃犯、犯罪嫌疑人等。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四川省绵阳市财政局对原有的网络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提供更便利的移动性和安全性,有更自由的网络应用;二是随着单位使用网络的人员增加,需要增加更多的接入点,原有的网络必须得到拓展。绵阳市财政局的办公楼一共有5层,只有第2层和第5层已经布线,其余3层还没有布线。在绵阳市财政局内部局域网改造过程中,由于采纳了“以无线局域网络为主的,在局部范围内采用有线网络”解决方案,结果用非常少的设备就做到了很大面积的覆盖。绵阳市财政局内部局域网改造项目实施以后,整个大楼的工作区域均可获得了极佳的信号覆盖效果,每个接入点的信号都可以很好地覆盖到办公室的每个角落,同时通过对系统信道进行了优化和对系统进行了加密,保证了用户不受到黑客的侵入,使网络在获得良好移动性的同时能够获得安全的访问。此外,无线网络解决方案有效地取代了传统电缆、光缆的铺设,保护了办公楼建筑物的完整性和原有的网络投资。值得一提的是,无线网络方案总造价比有线网络方案还要低。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内容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全面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是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基础信息库、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建设项目。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项目建设单位是指中央政务部门和参与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申请,组织或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项目审批部门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审批部门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会同有关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 申报和审批管理第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研究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申请。第七条 电子政务项目原则上包括以下审批环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对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及特殊情况的,可简化为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第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要求》(附件1)的规定,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报送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或报国务院审批后下达批复。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应专门组织项目需求分析,形成需求分析报告送项目审批部门组织专家提出咨询意见,作为编制项目建议书的参考。第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附件2)的规定,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或报国务院审批后下达批复。第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审批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编制要求》(附件3)的规定,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报送项目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委托专门评审机构评审后审核批复。第十一条 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共建的电子政务项目,由中央政务部门牵头组织地方政务部门共同编制项目建议书,涉及地方的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摸,应征求地方发展改革部门的意见。项目审批部门整体批复项目建议书后,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由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分别编制,并报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按照项目建议书批复要求审批地方政务部门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事先征求中央政务部门的意见。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审批方面有专门规定的,可参照地方规定执行。第十二条 中央和地方共建的需要申请中央财政性资金补助的地方电子政务项目,应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1号)的规定,由地方政务部门组织编制资金申请报告,经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审查并报项目审批部门审批。补助资金可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一次或分次下达。第十三条 项目审批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的批复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批复中核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总投资概算和其他控制指标原则上应严格遵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建议书批复内容有重大变更的,应重新报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有重大变更或变更投资超出已批复总投资额度10%的,应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有少量调整且其调整内容未超出已批复总投资额度10%的,需在提交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时以独立章节对调整部分进行定量补充说明。第三章 建设管理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责任制,并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等制度。第十五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确定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责任人,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责任人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报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建设进度、概算控制等情况。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领导应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管理及运行管理等负总责。第十六条 电子政务项目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并遵从优先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原则。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法并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时核准的招标内容和招标方式组织招标采购,确定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中标单位。项目建设单位与中标单位订立合同,并严格履行合同。第十八条 电子政务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委托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工程监理。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于每年7月底和次年1月底前,向项目审批部门、财政部门报告项目上半年和全年建设进度和概预算执行情况。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审批部门批复的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实施项目建设。如有特殊情况,主要建设内容或投资概算确需调整的,必须事先向项目审批部门提交调整报告,履行报批手续。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重大设计变更而导致超概算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再受理事后调概申请。第二十一条 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工程严重逾期、投资重大损失等问题,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向项目审批部门报告,项目审批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可要求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整改和暂停项目建设。第四章 资金管理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可申请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应用需求分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的编制、专家咨询评审等工作。项目审批部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批准下达前期工作经费,前期工作经费计入项目总投资。第二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获得批复及具备开工建设条件后,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年度资金使用计划申请,项目审批部门将其作为下达年度中央投资计划的依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未获批复前,原则上不予下达项目建设资金。对确需提前安排资金的电子政务项目(如用于购地、购房、拆迁等),项目建设单位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资金使用申请,说明要提前安排资金的原因及理由,经项目审批部门批准后,下达项目建设资金。第二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财政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第五章 监督管理第二十五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接受项目审批部门及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第二十六条 项目审批部门负责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稽察,主要监督检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项目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和概算控制等情况。对稽察过程中发现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及批复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可要求项目建设单位限期整改或遵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可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暂缓拨付建设资金、暂停项目建设、直至终止项目。第二十七条 有关部门依法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的采购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实施监督管理。第二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及相关部门应当协助稽察、审计等监督管理工作,如实提供建设项目有关的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隐匿、瞒报。第六章 验收评价管理第二十九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实行验收和后评价制度。第三十条 电子政务项目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大纲》(附件4,以下简称《验收工作大纲》)的相关规定开展验收工作。项目验收包括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初步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验收工作大纲》要求自行组织;竣工验收由项目审批部门或其组织成立的电子政务项目竣工验收委员会组织;对建设规模较小或建设内容较简单的电子政务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可委托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验收。第三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后的半年内,组织完成建设项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初步验收工作。初步验收合格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并将项目建设总结、初步验收报告、财务报告、审计报告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等文件作为附件一并上报。项目审批部门应适时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建设单位未按期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的,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第三十二条 项目审批部门根据电子政务项目验收后的运行情况,可适时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建设项目的系统运行效率、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后评价。后评价认为建设项目未实现批复的建设目标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建设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可对其进行通报批评。第七章 运行管理第三十三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实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制。项目建设单位应确立项目运行机构,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落实运行维护费用。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运行和维护。第三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专业机构应按照风险评估的相关规定,对建成项目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验其网络和信息系统对安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保障信息安全目标的实现。第八章 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 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截留、挪用电子政务项目资金等,由有关部门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惩处;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或因管理不善、弄虚作假,造成严重超概算、质量低劣、损失浪费、安全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的,项目审批部门可予以通报批评,并提请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九章 附 则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要求(提 纲)第一章 项目简介1.项目名称2.项目建设单位和负责人、项目责任人3.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4.项目概况5.主要结论和建议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2.现有信息系统装备和信息化应用状况3.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4.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第四章 需求分析1.与政务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政务目标分析2.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和业务量分析3.信息量分析与预测4.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1.建设原则和策略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4.总体设计方案第六章 本期项目建设方案1.建设目标与主要建设内容2.标准规范建设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建设4.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5.网络系统建设6.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建设7.安全系统建设8.其他(终端、备份、运维等)系统建设9.主要软硬件选型原则和软硬件配置清单10.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第七章 环保、消防、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节能1.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2.消防措施3.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4.节能目标及措施第八章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1.项目领导、实施和运维机构及组织管理2.人员配置3.人员培训需求和计划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第十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的有关说明2.项目总投资估算3.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4.中央对地方的资金补贴方案第十一章 效益与风险分析1.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2.项目风险与风险对策附表:1.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2.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工作量初步核算表3.项目总投资估算表4.项目资金来源表附件: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及与项目有关的政策、技术、经济资料。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提 纲)第一章 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5.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7.经济与社会效益8.相对项目建议书批复的调整情况9.主要结论与建议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第三章 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与政务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政务目标分析2.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和业务量分析3.信息量分析与预测4.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5.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现状与差距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四章 总体建设方案1.建设原则和策略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4.总体设计方案第五章 本期项目建设方案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建设方案4.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5.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建设方案6.终端系统建设方案7.网络系统建设方案8.安全系统建设方案9.备份系统建设方案10.运行维护系统建设方案11.其他系统建设方案12.主要软硬件选型原则和详细软硬件配置清单13.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方案14.建设方案相对项目建议书批复变更调整情况的详细说明第六章 项目招标方案1.招标范围2.招标方式3.招标组织形式第七章 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和卫生1.环境影响分析2.环保措施及方案3.消防措施4.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第八章 节能分析1.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2.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4.能耗指标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等内容第九章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培训1.领导和管理机构2.项目实施机构3.运行维护机构4.技术力量和人员配置5.人员培训方案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1.项目建设期2.实施进度计划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1.投资估算的有关说明2.项目总投资估算3.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4.资金使用计划5.项目运行维护经费估算第十二章 效益与评价指标分析1.经济效益分析2.社会效益分析3.项目评价指标分析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1.风险识别和分析2.风险对策和管理附表:1.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2.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工作量核算表3.项目招投标范围和方式表4.项目总投资估算表5.项目资金来源和运用表6.项目运行维护费估算表附件:可研报告编制依据,有关的政策、技术、经济资料。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 投 资 概 算 编 制 要 求(提 纲)第一章 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3.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单位4.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依据5.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7.效益及风险8.相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调整情况9.主要结论与建议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第三章 需求分析1.政务业务目标需求分析结论2.系统功能指标3.信息量指标4.系统性能指标第四章 总体建设方案1.总体设计原则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第五章 本期项目设计方案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4.应用支撑系统设计5.应用系统设计6.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设计7.终端系统及接口设计8.网络系统设计9.安全系统设计10.备份系统设计11.运行维护系统设计12.其他系统设计13.系统配置及软硬件选型原则14.系统软硬件配置清单15.系统软硬件物理部署方案16.机房及配套工程设计17.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设计18.初步设计方案相对可研报告批复变更调整情况的详细说明第六章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1.领导和管理机构2.项目实施机构3.运行维护机构4.核准的项目招标方案5.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管理方案6.相关管理制度第七章 人员配置与培训1.人员配置计划2.人员培训方案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第九章 初步设计概算1.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说明2.初步设计投资概算书3.资金筹措及投资计划第十章 风险及效益分析1.风险分析及对策2.效益分析附表:1.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2.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工作量核算表附件: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编制依据,有关的政策、技术、经济资料。附图:1.系统网络拓扑图2.系统软硬件物理布置图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大纲(提 纲)一、验收时限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完成半年内,项目建设单位应完成初步验收工作,并向项目审批部门提交竣工验收的申请报告。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经项目审批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期进行竣工验收。二、验收任务(一)审查项目的建设目标、规模、内容、质量及资金使用等情况。(二)审核项目形成的资产情况。(三)评价项目交付使用情况。(四)检查项目建设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情况。三、验收依据(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关于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相关标准。(二)经批准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报告及批复文件。(三)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四)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报告及批复文件。(五)建设项目的合同文件、施工图、设备和软件技术说明书。四、验收条件(一)建设项目确定的网络、应用、安全等主体工程和辅助设施,已按照设计建成,能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二)建设项目确定的网络、应用、安全等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经测试和试运行合格。(三)建设项目涉及的系统运行环境的保护、安全、消防等设施已按照设计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并经试运行合格。(四)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能适应项目正常运行的需要。(五)完成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初步的财务决算。(六)档案文件整理齐全。五、验收组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一般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一)建设项目的初步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本大纲规定组织,并提出初步验收报告。(二)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一般由项目审批部门或其组织成立的电子政务项目竣工验收委员会组织;建设规模较小或建设内容较简单的建设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可委托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六、初步验收(一)项目建设单位依据合同组织单项验收,形成单项或专项验收报告。(二)项目建设单位或相关单位组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三)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工程、技术、财务和档案等进行验收,形成初步验收报告。(四)项目建设单位向项目审批单位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七、竣工验收(一)组织竣工验收的单位(机构)组建竣工验收委员会,下设专家组。(二)专家组负责开展竣工验收的先期基础性工作,重点检查项目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招标采购、档案资料、预(概)算执行和财务决算等情况,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三)竣工验收委员会基于专家组评价意见提出竣工验收报告。

如何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移动通信和移动计算的发展给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最早的移动政务研究文献《移动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英国游牧项目及其启示》在对移动政务发展趋势的分析中明确的提出了这个观点。传统的电子政务注重于通过在互联网建立政府门户网站,从而为公众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移动政务,主要是指无线通讯及移动计算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移动通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移动政务超越传统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充分应用移动技术将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为公众提供普遍服务。移动技术因其能支持随时随地交互的特性并能直接为向公众提供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支持,使得政府工作人员能直接在现场而不是局限在办公室给公众提供便民服务,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改善服务水平方面,也具有极大的潜力。《执法城管通移动应用服务平台设计与应用》以北京智慧城管建设及其移动政务应用为例,提出移动政务的兴起和发展,为政府治理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了公共服务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移动技术在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可拓展对公众的服务渠道、提升公众服务能力,还可进一步提升对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和服务支撑能力,为突破传统的政府服务提供范式,为实现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打造流畅政府提供新机遇。移动政务的发展使得公共服务提供更加便捷,响应速度更加敏捷,有效的应对公共管理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公共信息双向传递更为畅通和及时。移动政务不仅应用于对外的公共服务,也应用于对内的政府运行管理。移动政务应用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一线在场感和现场经验的结合,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效率,是提升对公共事务一线管理和现场服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公共管理和服务范式转变的重要动力。移动通讯网的广泛普及催生了“短信经济”、“拇指文化”,比因特网高得多的覆盖率和使用率使得其在为公众提供服务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无线网络也比有线网络的建设更加方便和经济,为跨越数字鸿沟、创新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契机。《移动政务推动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提出,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藉着高覆盖率的移动通讯网、高速无线网络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移动信息终端,移动技术的使用开辟了广阔的移动交互空间。由于移动交互的吸引力及普适计算的快速发展, 未来移动信息终端与无线网络将不亚于现在计算机与网络的规模与影响。移动政务的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敏捷、透明、责任、更具回应性的流畅政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普遍服务及和谐管理。政府部门应 高度重视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技术给公共管理与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诺兰模型_基于诺兰模型的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引言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以1999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为标志[1],进而开始受到重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外部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今非昔比,我国和美国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差距由二十几年缩短到了几年,政府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困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其实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有章可循的,这就是诺兰模型[2]。   诺兰模型   美国著名信息化系统专家诺兰(Nolan)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对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诺兰模型。分析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道路及一般规律。   诺兰认为,某一范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必须经过六个阶段,描述如下:   1.初始;这个阶段配备的计算机主要用于专业半专业人员,初步开发单机版管理应用程序。   2.扩散;计算机开始普及,少数部门尝试的成功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到多数部门,部门内部的事务处里效率得到提高。   3.控制;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计算机在电子政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缺乏全局的考虑,这一阶段各应用系统不协调,并且投入增长迅速但是却未能取得相应的效益。政府开始组建高层参与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开始从计算机管理向数据管理转换。   4.集成;人们开始使用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全面规划、建设与改造信息系统。建立集中式数据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5.管理;系统集成和整合以及硬件投资基本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开始逐步发挥作用,信息资源进入整合利用和提高阶段。   6.成熟;信息系统实现对电子政务应用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政府系统决策水平得到提高,计算机的作用大大地发挥出来。数据处理和整合与需求相匹配,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一般来说,模型的各个阶段是不可跳跃的。如没有哪个组织可以不经扩散阶段,就直接进入集成阶段,因为只有当组织内部的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意识到各部门之间的系统不兼容,系统集成才会受到重视而得到实施[3]。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诺兰模型对我们认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诺兰模型分析,可以清楚的描述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以及当前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特征。   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诺兰模型分析   初始阶段   在1999年之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刚刚起步,应用项目很少,范围有限。直到1993年被视为中国“电子政务”前身的“三金工程”的启动才正式拉开了我国信息化的序幕。因为当时还没有正式提出“电子政务”的概念,政府信息化多以“办公自动化”为表现形式;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电子办公设备的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属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初始阶段。   扩散阶段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以1999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为标志,进而开始受到重视。到2003年之前基本上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包括:部门内部的软硬件普及、外部计算机网络的铺设。各级政府以“政府上网工程”为契机,成立各自的部门网站、门户网站。在这一阶段,得益于INTERNET快速发展,以及为公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的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工具。   控制阶段   2003年至今,我国电子政务应用依托完善的大规模基础网络,进入一个应用深化期,其基本特征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这一时期,电子政务的各项“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各种应用得到深化。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构建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新途径,如政府微博[3]这种全新的应用模式。另外,电子政务的各项“软环境”如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等也逐步完善,管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   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基本都处在控制阶段的中期,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向集成阶段迈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也符合这一阶段的诺兰模型规律。主要表现如下:   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不够明确和规范   实施电子政务,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总是先要做好总体规划。而我们的电子政务发展到今天,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成长经历,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原因,各级政府没有办法在先做好充足的整体规划,然后再实施电子政务。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电子政务网络结构、电子政务的“内涵”等方面的理解千差万别,这必然导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协调难度加大,建成以后也难以有效的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效益的发挥。   管理体制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跨部门、跨地区、中央和地方间的协调,主要依赖国家领导小组开会协调以及相关单位主要领导间的协调。在一些先进国家,往往在最高决策层之下,设立常设的协调机制,如美国的首席信息官(CIO)委员会[4],加拿大的首席信息官办公室(CIOB)等制度,而我国于2008年成立的工业信息化部,机构设置层级过低,其职能注重产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很难担当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的重任。   电子政务建设统筹严重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投资的热点,中央和地方投入巨大。2011年,思林博德市场咨询(Springboard Research)在报告“中国政府相关客户的IT购买行为研究”中预测中国政府相关客户(包括政府部门、医疗保障、教育部门等)在IT投入上超过428亿美元,这占中国大陆总体IT支出的43.7%[5]。   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统筹严重不足,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等机制,电子政务项目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审查、监督、评价以及对技术需求的深入有效审查,导致电子政务重建设,轻服务,超前购买贵重设备、软硬件设备更新不断,追求建设独立体系不愿集中共享等现象存在,造成巨大浪费。   电子政务对内办公效率有所提高,对外公共服务仍旧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电子政务”被提高到作为加快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种重要途径的高度。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等对内办公为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足。   此外,电子政务的法治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不够完善以及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水平低下等等,都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的今后发展趋势与展望   强化电子政务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将迈入集成阶段,其主要举措就是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由诺兰模型可知,这是进行总体规划的最好时机。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各地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文本普遍强调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普遍提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技术、业务、信息资源应用、绩效管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明确总体架构设计的具体内容,从互操作性角度加强资源共享,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效益和效能[6]。   重组和提高电子政务决策与应用推进机构及级别   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经验,将国家的电子政务综合协调机构设在最高行政长官的管理决策机构中,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可以强化工业信息化部职能,或者扩大国办电子政务办公室的工作范围,甚至重建国信办[7],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重得到广泛运用,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而智能终端和3G的普及将带动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必将掀起新一轮电子政务发展浪潮。   信息安全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   在电子政务应用中会涉及大量保密信息和敏感信息,保障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而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大的企业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应用创新的同时,也将带来未知的信息安全隐患。针对政府云、移动电子政务、政府物联网等新应用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语   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外部环境与十几年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仍然处于从控制阶段向集成阶段演进的过程,根据诺兰模型的发展规律,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使命,需要国家、地方两个层面的紧密配合,同时也需要社会大环境、公民意识、企业参与等诸多因素的大力支持[8]。电子政务将逐步发展、完善乃至进入理想的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燕燕,基于诺兰模型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分析-以K公司为例[J]管理观察,2011(2);84-85   [2] 汪玉凯,吴倚天,中国电子政务的十年回顾与发展展望(上)[J]. 行政管理改革,2009(3);49-54,60   [3]沈哲磊, IT职业发展与诺兰模型[EB/OL].2005-05-01, / details/370041   [4] 温尊平,廖文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研究-基于诺兰模型和施诺特模型 [J]. 情报杂志2007(1); 16-19   [5]中国政府相关客户IT投入超428亿美元[EB/OL]2011-03-13 doc/0/640/640695.shtml   [6] 2011年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2012年展望[EB/OL]2011-12-13 com.cn/research-insights/article/20948.html   [7] 2009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EB/OL]2010-01-19 structure/xwzx/hydtxx_2441_1.htm   [8] 汪玉凯,吴倚天,中国电子政务的十年回顾与发展展望(下)[J]. 行政管理改革,2009(4);53-59   娱乐与安全:车用操作系统的未来主战场   过去一两年,国内的汽车厂商也开始自己研发和生产、出口高端汽车。因此给操作系统厂商QNX带来机会,据该公司亚太区销售总监Kimm Krueger称,目前已有很多本土汽车厂商采用了基于QNX的车载电子系统。下一步,QNX希望将业务从高端向中低端延伸。   QNX的操作系统能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保障。针对汽车业,QNX即将推出CAR 2应用平台,并预集成了多项QNX及其合作伙伴在汽车业积累的先进技术和成熟方案,该平台主要被汽车生产商和一级供应商用于信息娱乐系统的快速开发。随着本土汽车厂商的研发和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汽车安全上投入更大的精力。   以前,汽车车载电子系统用到32位处理器(CPU)的只有信息娱乐系统,其他的系统例如发动机控制、行车控制等都使用比较简单的硬件和软件。但是随着新能源车/电动车的出现,很多客户已经需要在车控系统里采用32位处理器,这就带动了市场对操作系统更大的需求:例如,电动车的动力来自于蓄电池,电池的管理、控制、更新、补充等等都将是新的问题,如何根据实际的路况提示驾驶者,当前电量还能维持多久,最近的可充电或可更换电池的服务站在哪里,选择哪条路径会在电力耗完之前确保能够到达服务站等。这些功能的实现和服务的提供都需要比较复杂的计算和多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   Kimm称,目前全球已经有250种以上的车型应用了QNX系统,用于超过2000万辆汽车的车载电子系统中。比较保守的估计,QNX在汽车车载电子系统的前装市场占有率是60%或以上。因为QNX系统的灵活、高效以及上佳的用户体验,世界上各大知名汽车厂商都采用了基于QNX的车载系统,如奥迪的MMI+,路虎的电子仪表,通用的安吉星等。(王莹)

信息化大社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给电子政务带来哪些影响变化

在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下,“社会治理”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代表和领导人民掌握政权、运行治权的过程,是强调在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统筹各方的格局下,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人民群众各方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治国理政。“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层面。其中,“社会治理体系”是保障治国理政有效运行的各项制度所构成的制度体系,“社会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现阶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现代国家制度,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和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电子政务作为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模式,对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电子政务有助于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并促进治理结构扁平化、网络化,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优化社会治理环境,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电子政务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1、电子政务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新时期,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加快了简政放权的步伐,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2、使政府服务更加丰富多样传统的政府服务很难覆盖所有领域,而电子政务利用统一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为公众提供直观简便的多领域、多元化服务。3、推动政府服务更加专业和精准电子政务可以根据用户偏好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实现政府服务个性化定制,提高用户满意度。比如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化政府和公众间的互动,进一步优化服务项目。二、促进社会治理结构转型1、在强化党的领导的基础上有效推进治理结构转型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以中国共产党统筹领导下的多方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电子政务通过问政平台和网络监督增强党的执政公信力和执行力,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基础。同时,电子政务倒逼政府不断简政放权,有利于加快形成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发挥作用的新型治理结构。2、通过网络渠道促进治理结构扁平化和高效化网络问政加强了高层决策者和行政执行层以及民众的直接联系,简化了行政程序和层级,扩大了管理幅度,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3、基于业务系统的创新加强跨部门网络化联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跨部门联动平台的建立成为可能,进而可真正建立围绕活动连续运作的工作体制。比较典型的是全国普遍建立的行政审批大厅和部分网络审批平台,以及可提供多部门审批的一站式服务和远程、网络审批。三、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升级1、互联网的开放公开特性不断强化公众参与电子政务为社会其他主体参与治理提供了新型渠道,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更快捷高效地参与治理,社会治理的多元参与特征会不断加强。2、基础数据库建设使社会治理更加客观有效电子政务的推广使政府能够获取原先难得到的各类公众信息,政府核心业务数据库和基础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政府和公众的决策行为将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而得到优化,社会治理将更加客观有效。3、电子政务平台使社会治理流程更加透明科学电子政务将传统的人格化管理转变为系统程序化管理,让政府工作受到同事、公众和媒体多角度的监督,杜绝可能的“暗箱”操作和其他腐败行为。四、推动社会治理环境优化1、通过多元化平台不断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电子政务倒逼相关体制机制不断革新,加快了相关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革。如政务一站式服务带动了全国政务系统公共服务大厅的建设和推广,通过建立网络举报和监督平台、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来推进反腐倡廉和医疗体制改革等。2、利用互联网监督转变行政工作作风电子政务有利于推动绩效管理,有效地对政务服务进行评估和奖惩。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管理环节的业务协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3、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网上听证等新的网络问政平台丰富了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渠道,使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赢得公众信任,见下表:金鹏信息智慧政务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安全防范技术有哪些

电子政务安全防范技术有反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虚拟专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物理隔离系统。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就是要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利用高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开展信息化改造,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的内容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对学校和学生提供;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2、就业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时机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3、电子医疗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简单地来讲就是指运用电子化手段所实施的国家管理工作。电子政务或数字政府,是指政府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和响应民意的过程,是创新政府管理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路径之一。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如何打通"信息孤岛"?实现电子政务

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平安城市等基础框架之上建立的全新实体,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有效融合,自动和实时地感知现实世界中人和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由云计算中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与控制,为城市管理和公众提供各种智能化的服务。从国家政策来看,中国“863计划”智慧城市项目总体技术体系架构在科技部863计划“智慧城市(一期)”项目的支持下,863计划智慧城市项目(一期)总体组提出了“六横两纵”的智慧城市技术框架。“六横”层层递进,最下层的是城市的感知层,再是传输层,再上面依次分别是处理层、支撑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最上面是智慧应用层,贯穿全局的是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标准与评测。而要真正实现智慧城市,必须引入大数据技术,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的需求,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才能实现海量数据的搜集、处理、加工、分析,并真正作用于具体细分行业:一、大数据融合技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城市系统之间由于标准问题无法有效集成,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在大数据融合技术领域,一方面要加强大数据标准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海量异构数据建模与融合、海量异构数据列存储与索引等关键技术研发,为给予底层数据集成的信息共享提供标准和技术保障。二、大数据处理技术大规模数据在智慧城市系统流动过程中,出于传输效率、数据质量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需要对大规模数据进行预处理。大数据处理技术往往需要与基于云计算的并行分布式技术相结合,这也是目前国际产业界普遍采用的技术方案。三、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为智慧城市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决策支持能力。相比于大数据融合和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更为复杂,是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行业用户对大数据技术的需求日渐明显,大数据行业应用遍地开花。小编通过金鹏信息在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的探索,分享一些国内外的实际案例供借鉴。1.国内的智慧城市2013年3月,北京市的“智慧朝阳服务网”正式上线。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处理、分析手段,从支撑库提炼出数据后发送到服务管理系统,然后通过服务门户,包括微信、微博、移动应用、服务网站、机顶盒等多元化的方式与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沟通。2.国外的智慧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3.智慧医疗金鹏信息医疗制定了基于英特尔大数据解决方案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在郑州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解决方案。经过反复测试和调优,这一区域卫生大数据计算架构可以满足海量数据(一亿条以上记录数)的高并发检索和实时数据分析的性能要求,满足了“智慧”的大数据需求。4.智慧警务通过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视频智慧分析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网络、移动警务智能系统、数字集成等前沿科技,实现警务工作现代化、智能化、流程化、可视化。5.智慧交通郑州建立智能公交系统,使公交车信息就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如最近的一辆公交车还有5分钟到站,满员;下一辆公交车还有10分钟到站,有空座,可以选择乘坐;下楼2分钟,走到站台1分钟,余下7分钟,还有时间坐下喝杯热茶。6.智慧消防郑州建立智能消防系统,报警人只需拨打119,系统将立刻定位报警人当前位置,并调用位置所在区域监控摄像头,确定灾情地点和火势情况。7.智慧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进行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金鹏信息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什么什么什

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如文献、数据、软件、设备等)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群体免费或有偿地提供使用和获取的过程。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网络和云计算技术,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共享和利用全球各地的信息资源。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信息利用率,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促进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依靠多种手段和机制。例如,建立数字图书馆、在线数据库和开放获取出版物;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和标准;组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和合作等。总之,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信息资源共享具有以下重要性:1、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从而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2、降低成本: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不需要重复建立相同的信息系统或购买相同的信息资源,可以节省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3、加强协作与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促进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合作关系。4、实现信息民主化:信息资源共享可以让更多的人们免费或者低成本地获得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平等和民主化,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资源共享在当前高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的数字时代中,对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