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章句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简介,代表作有《楚辞章句》等

个人简介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汉安帝元初中为校书郎,汉顺帝时官侍中,汉桓帝延喜问为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主要功绩 曾参与编修《东观汉记》。并著有《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楚辞章句》到了宋代,有了学者洪兴祖的进一步注解,形成流传甚广的一个楚辞版本——《楚辞补注》,从此以后《楚辞章句》与《楚辞补注》通常并行为《楚辞补注》。 个人作品 《楚辞章句》:《楚辞》的注本,共有十七卷。 《九思》。 赋、诔、书、论及杂文,共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 史书记载 《后汉书卷八十·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楚辞章句》txt全集下载

发私信了,不懂的再问我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急!!!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文章内容: 叙曰:昔者孔子睿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 *** 。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辞。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 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耉,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沈,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辞,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夕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鹥」,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陈辞」,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解析: 《楚辞》研究著作。17卷,东汉王逸撰。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官校书郎。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也是楚辞成书以来的第一部全注本。前16卷注释屈原至刘向的作品,第17卷注释王逸自作的《九思》。关于《九思》注,宋代洪兴祖怀疑是其子王延寿所作,《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王逸自作。根据《九思》中“思丁文兮圣明哲”句。“丁”为武丁,“文”为文王,而注竟释为“丁,当也”,看来《九思》注是后人所作的可能性更大。王逸长于训诂名物,而且籍贯属于故楚,对楚地方 言比较熟悉,注释中多采前人的成说而能有所辨正,抒发新见。每篇前缀有叙文,或加后序,撮其要旨,偶存佚事。所以尽管在释义发微方面不免有汉儒的通病,失之迂曲,但此书仍然是历代楚辞研究者必读的古注本。现 存较好的版本有明夫容馆复宋本17卷,通行的有商务印 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大哥无能 仅此而已

楚辞章句序怎么翻译

1、原文:昔者孔子睿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内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悦。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_,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_”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夕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_”,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成其模范,取其要眇,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2、翻译:以前孔子_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其后周王室衰微,战国群雄纷争,礼仪道德坍塌崩溃,谲诡奸诈丛生于人心,于是杨朱、墨翟、邹衍、孟轲、荀卿、韩非之流,各自以其所学著书立说,有的传述古人,有的借以显达于当世。屈原恪守忠义而造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

如何评价楚辞章句序的好坏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其表达文学观点如下:(1)肯定“怨主刺上”为诗歌正统。王逸指出“且诗人怨主刺上”,屈原是继承了“诗人”的传统,并把王逸比《离骚》为《国风》《小雅》,这是有进步性的。(2)把诗看做经学附庸,认为屈原作《离骚》是“依诗人之义”,是“依托五经以立义”,这是沿袭了儒家的诗论,也有其同限性,有牵强附会之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统治一切文化领域的反映。(3)继承司马迁“发愤著书”的传统。王逸认为,“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而作《离骚》”“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二十五篇”。是屈原心怀国家,却遭到群小的诋毁,楚王的不信任,心中忧愁愤懑,才发为《离骚》《九歌》等作品。(4)他初步意识到文学作品有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玮其文采”,“取其要妙,窃其华藻”。说明王逸已经开始重视屈原作品文采之美的一面。(5)初步意识到好的作品是进步思想、优美形式的统完好统一,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之说,就表达了这种观点的萌芽。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离骚经序曰: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与楚同姓,仕於怀王,为三闾大夫。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流屈原。原乃作离骚经,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投而死也。 离骚经的序言中说 :《离骚》是屈原所写的。屈原与楚国姓氏相同(即屈原是楚国人),在怀王手下做官,官拜三闾大夫。同朝的大夫上官靳尚嫉妒屈原的才能,共同向怀王诋毁屈原。 怀王于是就把屈原流放了。屈原于是作了《离骚》,但屈原因为自身的高洁而不能忍受长久的生活在混浊的世界,于是去了汨罗,自己投河而死了。

楚辞章句的作者简介

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所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哀悼屈原之作《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王叔师集》。《九思》写作时间在汉顺帝时,创作目的,王逸说:“逸与屈原,同土同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禅其辞。” 《九思》在艺术上,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深化主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由九个短篇组成,代屈原抒发忧愤之情。

王逸《楚辞章句 离骚序》翻译

离骚经序曰: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与楚同姓,仕於怀王,为三闾大夫.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流屈原.原乃作离骚经,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投而死也. 离骚经的序言中说 :《离骚》是屈原所写的.屈原与楚国姓氏相同(即屈原是楚国人),在怀王手下做官,官拜三闾大夫.同朝的大夫上官靳尚嫉妒屈原的才能,共同向怀王诋毁屈原.怀王于是就把屈原流放了.屈原于是作了《离骚》,但屈原因为自身的高洁而不能忍受长久的生活在混浊的世界,于是去了汨罗,自己投河而死了.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译文:以前孔子叡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其后周王室衰微,战国群雄纷争,礼仪道德坍塌崩溃,谲诡奸诈丛生于人心,于是杨朱、墨翟、邹衍、孟轲、荀卿、韩非之流,各自以其所学著书立说,有的传述古人,有的借以显达于当世。屈原恪守忠义而造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原文: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出处:出自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逸(生卒年不详),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楚辞学者所重。又作有赋、诔、书、论等21篇,及《汉诗》123篇,今多散佚,仅存《九思》,为哀悼屈原而作。明人辑有《王叔师集》。王逸《楚辞章句》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刘向所整理出来的本子。《汉书·艺文志》说屈原有二十五篇作品,而王逸《楚辞章句》中归到屈原名下的二十四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另外,还收入了宋玉和一些汉代作家的作品:《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其中《九思》是王逸自己的作品,而且也有注,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这不合情理,由此怀疑这一篇是后人增入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逸

后羿射日的《楚辞章句》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选自《楚辞章句》卷三《天问》的注文. (1)并:一起。(2)命:命令。(3)中:射中。(4)皆:都。(5)堕:掉下。(6)故:故意。翻译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花草树木枯死。(于是)尧派后羿射十日,射掉九个太阳,太阳里的九只鸟都死了,它的羽翼都掉了,故意留下它一个太阳。

楚辞章句的作品介绍

《楚辞章句》的每篇前都有序文,另外在《离骚》、《天问》之末还各有一序。这些序文的内容是说明各篇的作者和写作时间,并阐释题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序文集中体现了王逸对《楚辞》的理论认识。王逸用汉代儒家经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楚辞,将屈原独特的人格精神和诗歌艺术都儒学化了。在《楚辞章句序》的末段,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维姜螈”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夕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翳”,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这样,通过把《离骚》中的诗句内容与儒家五经相比附,王逸把《楚辞》完全纳入了儒家思想体系。这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在那个儒家经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客观上却对楚辞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逸还对楚辞的艺术手法有很深刻的理解。他在《离骚经序》中,对楚辞创作中所采用的比兴隐喻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王逸建立了一个“香草美人”的楚辞阐释系统,这个系统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楚辞章句序  <后汉>王逸  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  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中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已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而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怼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讽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昔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鷖”,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译文:  以前孔子叡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  其后周王室衰微,战国群雄纷争,礼仪道德坍塌崩溃,谲诡奸诈丛生于人心,于是杨朱、墨翟、邹衍、孟轲、荀卿、韩非之流,各自以其所学著书立说,有的传述古人,有的借以显达于当世。屈原恪守忠义而造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武帝廓清天下杂说以求正道,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大义正道又得以发扬光大。后世的俊彦豪杰,莫不高山仰止,皆望屈子项背各作词章抒写一时情怀,而辞藻体制皆依《离骚》之制。刘向整理校雠经书时,将其分为十六卷。孝章帝即位,着力挖掘弘扬六艺大道。此时班固、贾逵又各以自己所知修改增删以前存疑之处,各自作了《离骚经章句》。而此之外的十五卷则置之不理。还将“壮”误作“状”,像这样违背原义,叙述有失简要精炼处显而易见。现在我又以自己的学识,在已有文献中扒剔钩沉,与笺注解释相结合,作《楚辞章句》十六卷。虽然不敢说能穷尽其深微奥妙之处,但其主旨大略可显现无疑了。  况且,为人臣的准则是以忠心正直为最高,以坚守气节为优秀。故有以逆耳忠言护持其国家,抛弃生命以成全仁义。基于此,伍子胥逃亡江湖而不遗憾,比干遭剖心而不后悔,然后为忠信榜样,得以名扬天下、荣显后世。如果身怀经世之才而不贡于国家,佯狂而无所作为,国动荡时不能扶持,危难时不能安定,一味优柔,顺而从君上,观望而避祸,即使能得百年之寿,有志之士也必以为耻辱,山野村夫必以为下贱。    看我们的屈原,满怀忠贞,品性高洁,正直如箭矢,如磨刀之石,发言美若丹青,在其位之时,竭忠尽智,被黜之后,奔走呼号连性命也不顾。这行为,是旷世未有之高行,这人,是豪杰中的豪杰。而班固说这是炫耀才能,捧扬自己,纠缠于小人泥潭之中。还认为屈原以椒、兰之物讥刺怨恨怀王,自己欲求高位,而怨尽他人,不被容纳,就愤而沉江自溺,这都是污损高尚,尘蒙清洁之举。以前伯夷、叔齐有国而不居,安分守礼,周灭商后他而不食周粟,直至饿死,这难道能说是欲求高位,而怨尽他人吗?况且诗经上怨刺君上的话是这么说的:“哎呀,你这家伙不知道好歹,就需要耳提面命”。讽谏之语,在这儿最为恳切激进。但孔子删定《诗经.》,还是将其作为《大雅》。两相对照,屈原的言语,算得上是温和有度了,这不正是君王昏聩,耳提面命使其警醒吗?而班固之流以为是炫耀才能,捧扬自己,怨尽他人,实在是有失公允。  那《离骚》行文之时,依托五经以阐发大义。“帝高阳之苗裔”其立意相当于“厥初生民,时惟姜嫄”。“纫秋兰以为佩”相当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昔揽洲之宿莽”,相当于《易》中的“潜龙勿用”。“驷玉虬而乘鷖”,则相当于《易》中的“时乘六龙以御天”。“就重华而陈词”,则相当于《尚书·皋陶谟》一篇中皋陶在舜帝前陈述其谋。登昆仑而涉流沙,就相当于《禹贡》书中描写的九州水土之分布。所以说,才智超群之人其语言博洽,才华横溢之人其见识高远。屈原的文辞完全称得上博洽高远。屈原自沉之后,见闻广博、学问通达之名儒写作词赋之时,莫不效法其形式,遵照其结构框架,吸取其精微奥妙之处,腾挪其华辞丽藻。正所谓,屈原之文有金玉之质,百代罕有匹敌,名垂千古,永世不灭!  

《楚辞章句》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楚辞章句》是《楚辞》的注本,东汉王逸注。战国末年,《楚辞》郁起于南国,后来汉宫重楚声。高祖、武帝均雅善楚辞,文人相继习之,形成汉代辞赋。《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原为16卷。王逸增入一卷《九思》一卷,改编为17卷,书中对《楚辞》各篇作文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以及作者经历,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注释《楚辞》的体例是逐句作解,着重训诂,大多言之有据,他其实是完成了当时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这本书中所凝结的除了他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外,其实还有在他之前获得与他同时的很多汉代学者的辛勤与智慧。 西汉刘安的《离骚传》和司马迁的《屈原列传》都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很高的评价,但东汉班固却不满于屈原怨恨怀王,讥刺椒兰,以为有污清德。而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继承刘安的观点,比《离骚》为《国风》、《小雅》,肯定“怨主刺上”的诗歌传统。 《楚辞章句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全面研究《楚辞》的专论,叙文分为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二、三自然段写屈原作品的产生及流传,为第一部分。 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介绍屈原的作品:“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这里明确指出屈原具有满腔爱国热情,上继《诗经》传统,作赋讽谏,这种正确的认识,是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观点。 第四、五自然段论屈原忠贞高洁的绝世之行,驳班固“明哲保身”“露才扬己”的谬论,为第二部分。 屈原的成就是伟大的,表现在他的忧国忧民的热情,反对邪恶的坚强意志,追求美的理想的执着精神。屈原精神最感人的是他作为一个高尚廉洁、坚贞不屈的艺术形象的巨大魅力。他在《九章涉江》开篇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阐述《离骚》在创作手法上,一经立意的主旨驳班固所谓屈赋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的谬论,同时高度的肯定的屈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和崇高地位。 首先,对比兴手法的运用,是屈原作品的一大特色。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已经比较多地运用了,屈原却对之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在其作品中,凡谈到美人,或比至圣君,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把比兴手法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用鲜明的形象,概括丰富的内容,美化了所描写的对象,升华了所描写的对象的素质、品格。 其次,屈原作品最感染人之处是其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想象的奇幻优美,对理想的追求、坚持和诗人作为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出现等,这在艺术上是伟大的创造。如《离骚》说:“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儜。… …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这一大段通过幻想创造雄伟壮丽的境界。 王逸《楚辞章句》是楚辞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在王逸之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再出现优秀的楚辞注本,晋朝郭璞有《楚辞注》,南朝梁刘杳《离骚草木虫鱼疏》,但是都已经失传,隋朝是释道骞《楚辞音》,今天有敦煌抄本的残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定的《文选》在唐代极为盛行,其中就选有许多《楚辞》的代表作。唐初李善为《文选》做注,但是关于《楚辞》的篇目,全适用王逸的旧注,其后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共注的《五臣注文选》,其中关于楚辞的部分每节都是先引王逸注,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注释,唐代还有陆善经《文选离骚注》,比较有价值,但是也是残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