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

一、长三角的概念 对于长三角,可从地理概念、工业经济概念及泛长三角的概念等不同角度来理解,但目前通常从工业经济角度来分析,即长三角是指由苏、浙、沪两省一市15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性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本文即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 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民间自发推动为重要特征的阶段、以企业联合推动为主的阶段、以市场和政府推动型为主的阶段、以市场推动型为主的阶段。 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合作的内容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表现为“五化”,即交通一体化、人才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政策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是指长三角政府共同规划,在未来5年内,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尽快建立以公汽、地铁、轻轨为主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骨架体系,减少对汽车的需求以形成高效率、高强度、高密度、清洁的城市空间。尽快建设沪通(上海—南通)大通道、杭州湾大通道,打通上海—宁波的快捷通道。 人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整合实现突破。长三角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书》。15个城市的人事部门还在专业技术职务、异地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务员互派等6个制度层面开展合作。 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标志。它包括商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产权市场一体化、信用市场一体化等。目前,长三角已建立起了一批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过百亿元的商品市场。据统计,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三角就有6个,其中包括华东不锈钢中心批发市场、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宁波开发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原料市场等。 政策一体化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长三角的产业分工按照“一个发展极(上海),两个支撑点(南京、杭州),五条发展轴(沪宁、沪杭、杭甬、宁通、宁杭)”的基本格局展开。各市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长三角各个城市已建立了一批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特色,如上海以金融、证券、信息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以信息、汽车、电子、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南京的石化、电子业,杭州的轻纺、旅游业,宁波的石化,舟山的海水捕捞和养殖都具有相当规模。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模式1、苏南模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所谓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中国城郊经济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通过城乡结合,“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使农工商协调和平稳发展,并进而带动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典型路子。它反映了中国70年代开始形成的乡镇集体经济和乡镇工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在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主体和地方经济主体的发展轨迹。新世纪初叶,苏南模式进入创新与提高阶段。如要与原来的苏南模式有所区别,则可称新苏南模式。新苏南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在原有的苏南模式基础上,经过创新演进所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三以三坚持”,即以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具体看,新苏南模式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外向型经济。以外促内、内外互动是苏南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国际化的一大特色。苏南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但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苏南一直在“外”字上做文章,坚持“两头在外”和“三外(外经、外贸、外资)一起上”,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战略。统计数据显示,苏南外贸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数10个百分点。外资依存度高出全国平均数2倍多。园区经济。苏南把开发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苏南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0家,省级开发区38家,如苏州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基本上是在19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经过7-9年的大规模建设,现在这些园区已进入产出阶段。园区不仅是苏南发展的外资高地;园区还是苏南发展的产业高地;园区更是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混合型经济。苏南乡镇企业的改制实质意味着传统意义的集体经济趋于消亡,代替它的是个私经济和混合经济。苏南民营经济发展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乡镇企业改制以后,企业出资主体变成了民间资本为主;另一来源是十五大以后在各级政府鼓励下,民间新的投资热情高涨。另外,由于苏南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心脏地带,与上海浦东近在咫尺,劳动力素质较高,很多跨国公司都选中苏南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因此,随着中外合资合作的发展、企业横向联合的展开、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推行,中资和外资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苏南地区已形成多种形式的混合经济。城市化。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目前,苏南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走上城市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苏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并进的。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苏南地区通过开发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都市圈规划等战略措施,逐步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这不仅有助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如今,苏南城乡企业的界限已明显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总部及其营销中心逐步进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场中心,利用城市第三产业,利用城市厂商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新一轮的城市化进一步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2、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指温州人民率先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富民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总结温州模式三条重要的经验是:一是发展市场经济,二是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三是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体现在以下特征:时代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而温州模式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同时,由于温州模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有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民本性。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是在缺乏国家投入的前提下靠老百姓自己发展起来的,所以,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是一种“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是“以民为本”,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民本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民本经济是按人民自己的意志、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财富和配置资源的。温州模式是民本经济的集中体现,是百姓经济的典型代表。百姓是经济的主体,是产权的主体,是创造财富和配置资源的主体。这正是温州模式存在和发展极其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区际性。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范式的温州模式,区际化或区际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重视发挥温州急剧增长的私人储蓄及私人投资在区域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重视跨地区的贸易在总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温州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l4个沿海城市之一,全国首批农村改革实验区之一,并且是全国第一个金融改革试点和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温州已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24个“国字号”金名片,显示了国际性轻工城的强大实力。“炒房”、“炒煤”、“炒车”,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四处寻找创业增值机会。现如今温州的市场与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正由贸易区际化向国际化拓展。创新性。温州模式的灵魂是创新。凡是到过温州的人,就不难发现温州人在思想观念、运行机制、企业制度、政府职能等方面都在大胆创新。温州人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本地实际相结合,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率先进行市场改革,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市场,率先推行金融浮动利率,率先经营包机航线,率先建设中外合资的地方铁路,率先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率先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率先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率先建立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现在又正在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领跑城市”,到2010年,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化的工业、商贸、港口、旅游城市。如此等等,无一不体现出温州人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精神。发展性。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温州模式不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而是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不是一成不变、永远如此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范式。温州模式的发展要保持其持久的内在生命力,不仅取决于温州模式自身的不断创新和有序演进,取决于温州经济与文化、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取决于温州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和发展,还要取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3、浦东模式20世纪90年代浦东通过开发区龙头的带动形成了由都市经济支持的中心城区和开发区、由城镇经济支撑的中小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开发区—中小城镇”体系,因此我们把这种以开发区带动整个地区城市化的方式称为浦东模式。浦东开发开放是在我国一个特大型国际大城市里进行的,具有全方位、多领域、高起点的特点。它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推动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浦东新区在开发战略上要注重塑造以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群为支柱的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市功能;要多元化地筹措资金,保证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要制订和推行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使国内外投资者较快地适应办事程序,便于对投资的回报作出基本预测;要处理好新区建设和上海旧城改造的关系,以东西联动等方式把城市建设推上新台阶;要搞好土地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开发的效益。这五个方面是浦东开发开放带有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鉴于此,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浦东开发开放要实施五个战略,这些也是浦东模式的特征: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先行”。浦东新区的起步,是金融贸易先行,先行发展金融、商贸等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浦东开发开放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为新区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为今后上海真正成为金融中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自己的商业街、商业中心、中央商务区,开展出口贸易等,使上海成为全国各省市产品的大贸易市场和亚太地区货物集散中心之一。其次,城市化也是一个基础设施的发展过程。当时对上海来讲,浦东新区之所以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区域,根本原因是越江交通不方便。因此,开发开放浦东,头等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以越江交通、通讯、能源等项目为重点,把浦东浦西连为一体,这样浦西的经济能量自然会顺势蔓延,形成千军万马开发浦东的燎原之势,使浦东成为城市布局合理、交通网络完善、通讯系统便捷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多功能新城区。最后,城市化更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过程。通过吸引技术含量高的内外资项目,移植世界先进技术,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实现越过一般工业化直接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跨越。多元化筹集资金。要把浦东新区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新城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时估计,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前五年,基础设施、基建项目和工业、商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资需要近百亿美元。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中央的政策资金、新区财政收入和土地批租收入、内联投资、发行证券、外商投资、国外贷款、国内金融机构融资等等。以政策为第一推动力。在中央的支持下,当时浦东新区不仅有全国各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全部优惠政策,而且在第三产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浦东特有的新的开放政策。例如,允许外国企业在浦东新区开办百货商店、超级商场等第三产业;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为浦东开发开放自行审批发行人民币股票和B种股票;允许在外高桥设立中国开放度最大的保税区,也就是自由贸易区。正是在中央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在浦东新区率先进行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建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外贸公司和零售商业企业等试点,把对外开放扩展到金融、贸易、电讯、会展、旅游以及律师、会计、咨询、教育、医疗等服务贸易领域。东西联动、城乡一体化。浦东开发要以浦西为依托,让浦西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浦东开发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浦东开发又推动了浦西的改造和发展,为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历史的发展机遇。通过浦东浦西联动发展、功能互补,实现管理体制一体化、城市规划一体化、市政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促使上海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当时,市政府特别确定浦东未来的城市化地区,融入上海的城市规划布局。浦东陆家嘴中心地区2平方公里同浦西的外滩、南京路4平方公里,共同构成上海的中央商务区;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28平方公里,与浦西30平方公里共同组成上海市的中心商业区;内环线内浦西80平方公里与浦东40平方公里共同构成上海市的中心区域;沿着浦江两岸,外环线内浦西的400平方公里和浦东的200平方公里共同形成上海的主城区。综合管理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基础资源。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浦东从开发开放之初就十分重视对土地资本的管理。从土地预征到一级市场批租出让,从二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到房地产交易,都形成了一套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实行土地预征,控制土地潜在效益(这种做法相当于现在的土地储备)。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和使用性质的情况下,把这部分土地由农村集体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转为国家所有、国家管理,这样有效地控制征地费用的上涨,降低开发成本,使开发建设带来的部分土地级差增值效益留在国家手中。二是国家投资成片开发,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市政府和浦东新区管委会投资成片土地的开发建设,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国资开发公司,并把成片土地批租出让给这些开发公司,由这些开发公司组建合资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进行“七通一平”建设,然后再转让。三是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规范土地二级市场。明确规定所有内外商投资的项目,必须符合浦东新区的总体规划。凡是没有项目或者项目不符合规划的,一律不批土地。对于拿了土地、项目迟迟不开工、资金长期不到位的,就收回土地。四是实行补地价政策,防止国家土地资源流失。五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节等。三、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目标和协调机制1、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发展格局及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及东亚地区的发展现状与条件,长江三角洲的战略定位应是: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中国的知识产业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咨询、信息服务、旅游及宾馆业为主导,第一产业以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为特征。从这一战略定位的要求出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体现“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特点。高起点——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方向,不仅是为了以整体优势面向国内市场,在国内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而且更是为了参与国际经济循环,面向国际市场竞争。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中国地域分工体系发展过程中,使长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经济循环的接轨区和融合区,充分发挥极化和扩散效应。高层次——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其关键在于增强知识生产、分配与使用的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国内率先成为创新和创新应用的中心,率先建立科技先导型经济。因此,区域合作的重点应放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未来技术利用的高层次上,通过合作加快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提高研究与开发能力,从而带动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多方位——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范围,应该是在扩大地区间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基础上的多方位全面合作。即使各成员经济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发展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好处,又有与区域外发展经济联系的充分空间。因此,除了已经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外,还要进一步开展以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全面合作,以及电信、咨询方面和服务业领域的尝试性合作。新模式——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形式,应该是在形成利益互动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开创更为规范、更为紧密的长期合作局面。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密度城市群的特点,构建有某种特定内化结构系统、开放系统及系统结构巨大的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要求,其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经济主导地位,未来10年内力争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成为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点和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支点,带动全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成为新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的基地,并且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改造和创新基地,在长江经济带及全国起产业示范作用;培育和完善上海的城市综合功能,增强其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巩固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作用,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为此,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比较优势,加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成为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半紧密型区域经济联合体;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个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区域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区域经济外向化、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共同体。3、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为了在一个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框架内展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实现其总体目标,除了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外,首先要确立若干基本原则:互惠互利,共同繁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不能期望用行政推动型方式来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而要以利益关系为纽带,以经济促动型为主的方式来推进,具体模式有二:一是市场群落——商业城镇——城镇网络——区域经济网络——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二是企业群落——企业城——城镇网络——区域经济网络——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在此过程中,不能靠损害一个地区的利益去增加另一个地区的利益,而要在充分尊重各地不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的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好处,取得“双赢”局面。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区域合作的目的在于获取分工协作的好处,使总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应通过市场选择,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按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合作。通过区域内的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充分利用各地有利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尽可能节约人、财、物的消耗,使不具有产业绝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很少的地区也能获得较充分的发展机会,使具有许多产业绝对优势的地区能够集中配置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具有更高绝对利益的产业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的协调力量,通过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扩展地区合作秩序,深化区域分工体系。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引导与推动,消除区域合作中的各种行政性保障和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以保证区域合作的有序化。多边协调,互相联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是两省一市的整体性合作,不能搞双边关系协调,而要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形成多边协调关系,形成区域内整体性行动,实现各地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4、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发展的协调机制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协调机制的设计大致有两种类型可供选择:一是制度化的协调机制;二是非制度化的协调机制。这两种协调机制的运作方式及内容是不同的,其成效也有所不同。 四、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比较制度化 非制度化缔结条约或协议,具有法律强制性 由领导人作出承诺,缺乏法律效力进行集体谈判 采取集体磋商形式组成严密的组织 松散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区域紧密型合作与发展,但这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如中央和地方关系,行政体制框架、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经济关联等。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实行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尚不具备,宜通过“倡导式”的机制不断扩大地区合作的范围。从原则上来说,采取“自主参与,集体协商,共同承诺”的方针,其行事方式应是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资源和渐进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事务,采取协商一致和非约束性的运作方式。具体构想为:把设定区域发展目标作为推动力。也就是,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内容;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行动议程;通过单边行动和集体行为来落实议程。这样,目标本身就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一个动力机制。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定期召开市场高层会议,为各地政府就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协商并形成共识提供必要的经常性机制。它既有灵活性(包括在议程安排和进行承诺,就有了“隐形压力”,必须完成。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在商贸、旅游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今后,“协调会”作为一个制度化的议事机构要继续发挥自身作用,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及城乡之间的合作向高层次、宽领域、紧密型方向发展。建立起一套功能性的机构。除负责日常联络和组织工作的秘书处外,还应设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它们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研究分析和组织职能,并越来越具有一定的常设性质。如可设立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委员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管理委员会、太湖流域环境保护与治理委员会等专业或综合职能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和区域共同发展基金制度。要按照区域开发银行的模式。组建长江三角洲开发银行,参与国家投资项目的“拼盘开发”融资,也可以按照商业银行法则,经过严格审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开发项目实行一般商业贷款或短期融资。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区域共同发展基金,使协调机构具有相当的经济调控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以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及民间的跨地区合作组织。例如,建立在政府指导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合商会和行业协会,大企业联合会和企业联谊会,产权交易联合中心和证券交易中心,以及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和长江三角洲发展研究中心等。作为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倡导式”协调机制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行为方式。为了形成这种协调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实际的东西来逐步启动,先易后难,从时间中走出一条路来,逐步予以完善。以后随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淡化政府产值业绩考核,以及经济区划功能逐步替代行政区划功能,这种协调机制可以进一步转向制度化的正规方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全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而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自近代以来的150 多年的时间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842-1949)该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1949~1978年)该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沿江五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情况,深入交流了三省一市今年以来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综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重点围绕“共同谋划‘十三五"长三角协同发展新篇章”的主题,就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重点专题合作、完善合作发展机制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

上海周边买房,汾湖是我个人最看好的城市:第一:地理位置足够近。汾湖到上海市中心仅需30分钟,规划中的苏州轨交10号线经苏州南站到“水乡客厅”与上海17号线、嘉兴3号线贯通。第二: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至2035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第三:产业优势。现有各类企业2800多家,拥有永鼎股份、康力电梯、东吴水泥、欧普照明,四家上市公司。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汾湖科创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第四:百湖之城,环境优美。汾湖全区水域覆盖率达40%,辖区内河荡湖泊相融交错,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城”。汾湖买房看看嘉乐城嘉乐城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核心,所在的中央城区拥有大渠荡、三白荡、洋砂荡、元荡等众多水域,城市依水而建。毗邻华润万家、星巴克、上影国际影城,汾湖性价比高楼盘,面积111-127㎡三房两卫双阳台瞰景高层。汾湖嘉乐城坐落于苏州市吴江汾湖开发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至上海市中心仅需30分钟,苏州轨交10号线经苏州南站到“水乡客厅”与上海17号线、嘉兴3号线贯通,交通便捷。拥有大渠荡、三白荡、洋砂荡、元荡等众多水域,三面环湖,一线湖景资源。汾湖嘉乐城位于汾湖行政、金融、教育、商业中心,紧邻华润万家、上影国际影城、星巴克,拥有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国际学校,教育无忧。吴江第五人民医院,农贸市场环顾,生活便利。嘉乐城现有面积111-127㎡三房两卫双阳台瞰景高层即将开售。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长三角的发展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另外还有冲积成陆的江海平原(即南通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县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

城市群、都市圈简介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以 京津冀城市群 、 长三角城市群 、 粤港澳大湾区 、 成渝城市群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中原城市群 、 关中平原城市群 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以 北京 、 天津 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 上海 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以 香港 、 澳门 、 广州 、 深圳 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 重庆 、 成都 、 武汉 、 郑州 、 西安 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 可以理解为:城市群是由若干个都市圈构成的广域城镇化形态,其内部应该包含若干个中心城市。在体量和层级上,都市圈要低于城市群的概念。 世界上公认的城市群有: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3)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4)美国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5)英格兰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其核心组成部分是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这日本三大都市圈,也包括三大都市圈外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其他城市。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城市群是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区。 中原城市群下有郑州、洛阳两大都市圈。 郑州都市圈以郑州为中心,覆盖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四市。 洛阳都市圈以洛阳为中心,覆盖济源、孟州、汝州、义马、渑池等县市。 都市圈特征: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 1、交通便捷:公路网、轨道上的都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物流网(通道+枢纽+网络) 2、都市圈内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信息网络一体化布局。 二、产业分工协作 1、城市功能互补。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三、市场开放统一 1、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金融服务一体化。 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1、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社会 保障接轨衔接。政务服务联通互认。 五、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未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必将是政治中心、经济金融中心、交通中心、高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中心,是一个都市圈的最高价值中心。

什么是增长极战略,城市群应如何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

顾名思义,增长极就是增长的极点,体现在国家战略中就是部分城市和区域成为某一经济板块的核心增长区域,要求其本身具有良好的资源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并有可能在政策的偏倚下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或城市。现实中体现在东部沿海率先开发开放,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成为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三大地理区块拉动辐射全国经济发展。微观看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又是上述三大区域的核心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为例,你之前也是问过的。中原城市群北接京津冀、南倚武汉都市圈(或者说是中三角),西接以关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要想在周边区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的增长极,引领中国经济,任重而道远。可以看到,河南公路、铁路、高速等区域性大规模基础设施已经建成,接下来要做的是完善交通体系,比如增加陇海线、京广货运量的提升,(高铁转移客流),拉通对外交通打造经济腹地,建设客货航线。而是要培育等级鲜明的城镇体系,河南省户籍人口超过1亿,依照其他国家发展水平(韩国,日本),未来20年,郑州将成长为1000万人的大都市(我说的是城市居住人口而不是整个辖区人口,和现在近千万居民不是一个概念)。郑东新区的建设就是拉宽郑州城市框架,提升国际竞争力,引导河南经济辐射与发展的重要的极点,郑东新区的金融、高新科技、高校都是将来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引导和发展引擎。当然中原城市群周边需要衔接城市,比如洛阳、开封、许昌、信阳、安阳等等,还有下面的县,这样来看,才能称得上是城市群,如果县市很弱,那就不能成为中原城市群,仅能够成为郑州都会圈罢了。加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协作,比如总部在郑州城区,物流在郑州下辖的新郑航空产业园,规模生产基地在洛阳、开封,配套产业园在河南省不同的县市,商品自由流通,人才相互流动,科技资源依市场配置,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经济人才等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这不仅仅是中原经济区该做的,这也是整个中国需要做的

城市群的解释城市群的解释是什么

城市群的词语解释是:又称“城镇群”。是若干城市集中发展的地方。一种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若干卫星城镇,组成城市群体,如上海、伦敦等大城市与周围城镇组成的城市群。另一种是若干座规模相仿的城市组成的多核心城市群体,如德国鲁尔区的城市群。城市群的词语解释是:又称“城镇群”。是若干城市集中发展的地方。一种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若干卫星城镇,组成城市群体,如上海、伦敦等大城市与周围城镇组成的城市群。另一种是若干座规模相仿的城市组成的多核心城市群体,如德国鲁尔区的城市群。结构是:城(左右结构)市(上下结构)群(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拼音是:chéngshìqún。注音是:ㄔㄥ_ㄕ_ㄑㄨㄣ_。城市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网络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目前全球范围内普遍认同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六个: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012年,《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2015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带。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关于城市群的成语卖法市恩群威群胆三街两市利市三倍监市履_群策群力柳营花市门庭如市大行大市黑云压城城欲摧关于城市群的词语千金市骨三街两市市无二价门庭如市市民文学柳营花市利市三倍卖法市恩日中为市管城子关于城市群的造句1、基于网络城市模型,以城市首位度,城市群序位规模分布为参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特征。2、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群、全球化、财税省直管县是驱动金华城市群演化的主要动力。3、在辽中南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现状来制定物流发展规划。4、为了确保城市自来水供应,长株潭城市群采取上游补水、江心取水、筑堰围水等应急措施,应对水荒。5、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农民切身得益又对全省农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许昌作为“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的曲型城市之一,经济文化建设居全省前列。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城市群的详细信息

我国有哪几个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徐州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哈尔滨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长春城市群、合肥城市群。

请问济宁市属于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吗?

没听说过,应该不属于

我国四大城市群有哪些

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

城市群有哪些

1、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2、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3、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4、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5、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6、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7、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8、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9、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10、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为什么打造黄河中游城市群

1.三大省会城市牵手,黄河中游城市群因此而诞生长江中游城市群其实由三个城市群组成,即武汉城市...2.黄河中游城市群三大中心城市的隐忧郑州,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最近十几年时间不仅成为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而且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让它成功获批国家...西安,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心城市。虽然西安是大西北地区的第一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是西北第...3.黄河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契合度最高的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圆心、半径5七七千米区域内最j的城市群,是我国如口密度最j的区域之一,是一个非常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河南省地处中原,号称“天下之中”.故选:D.

城市群有哪些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等。 1、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 2、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3、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4、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5、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6、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7、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8、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9、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10、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 、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中国31个城市群都包括哪些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 、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中原城市群多少个城市

中原城市群有26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百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以及33个县城,340个建制镇,土地度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问占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答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原地区第一位。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回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答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多关于中原城市群多少个城市,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e3a62161609840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几个城市

中原城市群有26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百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以及33个县城,340个建制镇。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回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答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15个城市群是哪几个

1.长三角城市群、 2. 珠三角城市群、 3. 京津冀城市群、 4. 半岛城市群、 5. 辽中南城市群、 6. 海峡西岸城市群、 7. 中原城市群、 8. 徐州城市群、 9. 武汉城市群、 10. 成渝城市群、 11. 长株潭城市群、 12. 哈尔滨城市群、 13. 关中城市群、 14. 长春城市群、 15. 合肥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为什么没南阳

南阳是中国商人的鼻祖“陶朱公”范蠡的故乡,应该说,南阳人经商是有历史传统的。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考量标准的时代,南阳该如何定位?众所周知,河南省政府搞出了个“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即以郑州为中心,郑汴洛为第一群落,焦作、新乡、商丘、漯河、平顶山等为关联的“中原城市群”,当然,毫无疑问,位于河南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南阳、信阳无从提及,由此我们要问:南阳该如何定位?一直以来,南阳是个几乎被河南省遗忘的城市,这可能基于南阳的楚文化背景与郑、韩、魏、齐等地的文化略有差异,南阳的江汉流域水土和北部黄河流域水土不同,还因为南阳地处偏远,南山相阻,则恰如远邦了。的确,南阳在古中国被称作“南方”,东汉南阳的发达即因为南阳的“南方”地位,南阳的风土人情在宛如碗底的盆地自成体系,也成为南阳与北部河南格格不入的一个原因。无论如何,河南崛起的大规划里没有南阳的份儿,那么南阳该何去何从?在河南,各地市经济总量南阳两年来一直居于河南省第二位,GDP总量居于郑州之后洛阳之前,但老实说,南阳的县属经济发达是南阳居于高位的一个原因。当然,从客观来说,南阳位于郑州和武汉两大经济圈之间,郑州的经济无法辐射到南阳,武汉的经济也无法辐射到南阳,南阳成为两个省会城市都无法施加影响的城市。坏事也是好事,毫无疑问,凭南阳人的聪明才智和南阳目前的经济实力,以及南阳新的交通枢纽的位置,南阳可以完全罔顾其它,将自己发展成为郑州和武汉之间新的中心城市,以此来定位,南阳人必须拿出大的气魄,将城市定位于足可以与省会城市比肩的大都市格局。非如此,则不足以与此区位相称矣!

中原城市群规划国务院可能批复吗

已经批复了

急求,什么是增长极战略,中原城市群建设如何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求解答

顾名思义,增长极就是增长的极点,体现在国家战略中就是部分城市和区域成为某一经济板块的核心增长区域,要求其本身具有良好的资源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并有可能在政策的偏倚下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或城市。现实中体现在东部沿海率先开发开放,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成为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三大地理区块拉动辐射全国经济发展。微观看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又是上述三大区域的核心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北接京津冀、南倚武汉都市圈(或者说是中三角),西接以关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要想在周边区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的增长极,引领中国经济,任重而道远。可以看到,河南公路、铁路、高速等区域性大规模基础设施已经建成,接下来要做的是完善交通体系,比如增加陇海线、京广货运量的提升,(高铁转移客流),拉通对外交通打造经济腹地,建设客货航线。而是要培育等级鲜明的城镇体系,河南省户籍人口超过1亿,依照其他国家发展水平(韩国,日本),未来20年,郑州将成长为1000万人的大都市(我说的是城市居住人口而不是整个辖区人口,和现在近千万居民不是一个概念)。郑东新区的建设就是拉宽郑州城市框架,提升国际竞争力,引导河南经济辐射与发展的重要的极点,郑东新区的金融、高新科技、高校都是将来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引导和发展引擎。当然中原城市群周边需要衔接城市,比如洛阳、开封、许昌、信阳、安阳等等,还有下面的县,这样来看,才能称得上是城市群,如果县市很弱,那就不能成为中原城市群,仅能够成为郑州都会圈罢了。加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协作,比如总部在郑州城区,物流在郑州下辖的新郑航空产业园,规模生产基地在洛阳、开封,配套产业园在河南省不同的县市,商品自由流通,人才相互流动,科技资源依市场配置,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经济人才等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这不仅仅是中原经济区该做的,这也是整个中国需要做的

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对吗?

可以这么说。洛阳定都的13个王朝分别是1.夏(前2000-前1600,共计400年):二里头遗址2. 商(前1600-前1300,共计300年):西亳商城遗址3. 西周(前1046-前771,共计276年):都于洛邑成周4.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共计515年):都于洛邑5. 西汉(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前202)2月建都至5月迁都长安6. 东汉(25年-190年,196年,共167年):都于雒阳7. 曹魏(220年-265年,共计46年),都于洛阳8. 西晋(265年-313年,共计48年):都于洛阳9. 北魏(494年-534年,共计41年):都于洛阳10. 隋(605年-619年,共计15年):都于洛阳11. 唐(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天授元年(690年)-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昭宗天复四年(904年)-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共计92年):都于洛阳12. 后梁(909年-913年,共计5年):都于洛阳13. 后唐(923年-936年,共计14年):都于洛阳14. 后晋(936年-938年)

中原城市群形成有哪些影响

河流,地形,气候,等,河流是古时交通线和饮水所需,地形当然找平坦开阔处(当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气候可以找迎风坡或背分风坡。还有经济因素

加快培育中原城市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加快中原城市群的产业融合步伐  产业融合发展能否实现显著突破是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并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深入的分工协作形成城市特色、区域特色,有利于形成集群优势,推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重新布局,对解决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郑洛两市产业竞争力、强化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带动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流动、提升城市共建区域的示范效应。中原城市群的产业融合要充分考虑地方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一要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链条,即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在城市之间强化精细分工、密切产业链条的基础上,从更高层面打造保障价值实现的价值链和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链。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与产业链相配套的物流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强化产业增值空间和发展能力。二要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平台,即信息平台、创新平台、融资平台。在中原城市群产业带交汇的节点城市——郑州、洛阳、新乡,合理布局,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支撑平台。通过打造基于产业技术关联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发挥信息化作用,推动同产业或关联产业间的企业购并重组、剥离外围功能,打造企业航母,以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为主体实现融合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建立政府风险投资机构、规划引导民间资本等方式建立融资平台,解决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三要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支撑,即人才支撑、文化支撑、制度支撑。通过积极引进、培育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使企业和产业能够实现创新发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在企业专精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通过建立以创新驱动发展、融合推动发展、人才支撑发展等产业文化支撑和相应的制度支撑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理念。  (二)强化郑洛产业双核作用  郑州和洛阳两市经济规模占中原城市群的一半左右。强化郑洛产业双核作用,不仅能增强郑洛两市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而且两市产业融合发展能对中原城市群发挥更大的示范效应。一要明确郑州和洛阳的功能和产业定位。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首位城市要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金融、物流、信息、教育等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打造总部经济。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要依据特有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把自身打造为中原城市群的生产中心和创新中心,并着力整合河南省西部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二要积极推进郑洛城区产业向外转移。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缺乏支柱产业的状况。而郑州和洛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资源显得尤为不足,土地不足和市区交通拥挤制约了城市的产业发展。因此,应大力推动郑洛中间城镇发展,让其周边小城镇作为都市产业转移区或城市功能区。三要着力推动郑洛产业融合发展。根据两市产业分布情况,着力推动两市轻纺、食品、机械、冶金、建材等产业进一步深化分工,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通过行业内或跨行业并购等方式实现两市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进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有利于降低城市间的交易费用和制度成本,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加快流动,是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一,进一步加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巩固并培育郑州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公路、航空高效衔接的物流中心,逐步实现九城间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形成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多种方式相互衔接的大物流立体格局。第二,推进中原城市群电信、金融一体化。在郑汴新区推进电信、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电信、金融一体化范围,争取尽早实现中原城市群内电信跨城漫游、金融异地零费用,以增强金融、信息服务支持产业集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第三,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建立生态环保治理的区域内协调磋商机制,防治因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跨城污染等问题。四是探索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在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方面,逐步缩小城市间的价格差异和服务质量差异。  (四)加强城市连接区域的开发  城市连接区域开发是消除城市边界、推动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城市连接地带一般都是各市的经济薄弱地带或新经济区,开发成本相对较低。要规划好中原城市群产业布局,在中心城市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注意在主要交通干线附近的城市连接区域(如吉利区、巩义、偃师、修武、新郑等地)布局产业园区,推动城市间关联产业融合发展。还要推动城市组团发展,根据城市间距离,以地级市为支点,以县级市为连接,推动“平顶山——许昌——漯河”、“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洛阳——济源”等城市组团,实现“城市——城市组团——城市群”的发展模式。进一步规范城市新区(新城)建设,使城市新区(新城)成为带动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从现实需要出发,中原城市群应在如下几个方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制度框架。通过搭建一个有规范制度作保证、省级决策和市级协调机制作推动、各部门顺应市场竞争作调整的九城融合发展制度框架,保障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城市融合得以顺利开展。二是成立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研究制定城市融合过程中的产业、基建和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划,解决跨区域的教育、生态、卫生等重大问题。三是建立各城市协调沟通机制,形成定期的九市市长工作会制度和不定期的部门跨城会商机制,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相关产业之间的顺利融合和中原城市群的融合发展。

中原城市群是败笔

题主是否想询问“中原城市群是败笔吗”?不是。中原城市群是为争取国家政策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没有得到国家的承认,也就是说,国家没有意愿把它打造成一个城市群,并不是一个败笔,是起步较早的一个规划了。

中原城市群是败笔

你好请问是问中原城市群是败笔吗?中原城市群不是败笔。因为中原城市群是一个伪概念,中原城市群是为争取国家政策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只是一个概念是:1、它没有一项符合城市群的特点.如,它没有核心城市.有人可能说郑州是核心城市,非也,郑州在长三和珠三里,可能前五都排不上,如果把郑州的几个强县拿掉,它与洛阳新乡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洛阳。2、它没有得到国家的承认.也就是说,国家没有意愿把它打造成一个城市群.这表明,它在将来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概念只在河南省内炒作,在省外和国家层次上,很少被提到.特别是在国家发展规划,各种文件上根本没提过.这绝不是偶然的。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中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属集聚型[20]。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显。另外,城市分布以 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4条动脉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一条主轴和3条副轴构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4条动脉,而那些分布于由发达的省级公路和密集的县乡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上的城镇,构成了城市网络的支脉。众多的支脉与4条动脉相互交错,构成了城市网络雏形。其间东部地区网络支脉不够发育,城市网络密度相对较小,城市群整体网络功能降低。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优化要有整体和局部之分,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有所侧重。2020年前后,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两圈。第一圈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圈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等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周围7个卫星城镇为节点构成的郑州都市圈,以除郑州以外几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以及除中原城市群城市之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包括周围邻近省份部分城市在内构成的外围辐射圈。在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基础上采取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应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模式。双核。即主核心城市郑州、副核心城市洛阳。依靠郑州牵引中原城市群进而牵引全河南省,显得势单力薄,势必形成弱核牵引状态。而且,在短时期内急速扩张郑州市的规模,靠行政力量“催生”其综合实力,或者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商业奇迹”,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下,西距郑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从“一五”起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洛阳,自然就理应进入空间布局优化的视线。如果以郑州为主核,以洛阳为副核,形成双核牵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雄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改观,将会更有说服力。四带。第一带为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二带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三带是由连接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的铁路和公路构成的复合轴线;第四带是由连接漯河、平顶山等市的漯阜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洛阳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至上海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与此对应,分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陇海产业发展带)、新郑漯京广产业轴、新焦济南太行产业轴、洛平漯产业轴等4个产业发展轴带。这4条轴线和4个产业发展轴带相对应,构成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4条重要的“经脉”。一个三角。指以平顶山、许昌、漯河三市为节点,依托其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城市群西南部发展的“成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郑州—开封—商丘—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组成的成长多边形,南部有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组成的成长三角形。相比之下,南部平-许-漯成长三角区位条件便利,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进一步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搞好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做到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群南部地区的“金三角”。

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的优势区位条件

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是:1、交通优势: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地处中国中部,交通便利,郑州是世界最大的货运机场和国内最大的高铁枢纽之一,其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辐射范围广,方便快捷。2、地理位置优势:郑州地处华北、华中、华东腹地,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地理位置优越,同时郑州也在中原城市群中心位置,周边有许多重要城市和物流中心,形成了较完善的区域内部的物流网络。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包括哪些城市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原城市群正式跻身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范围涵盖河南、河北、陕西、安徽、山东等5省30个市,将重点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原城市群由5省30市组成,其中14个城市为核心发展区,并联动辐射其他16市。根据规划: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济源市、鹤壁市、商丘市、周口市和山西省晋城市、安徽省亳州市为核心发展区。联动辐射: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西省长治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等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

中原城市群主要指哪些城市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中东部,涵盖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5省30座地级市所构成的具有高度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中国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几个城市

中原城市群有26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百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以及33个县城,340个建制镇。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回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答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几个城市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

1、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 2、山西省南部的长治、晋城、运城三市,河北省南部的邢台、邯郸二市。 3、山东省西南部的聊城、菏泽。 4、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阳、亳州等5省30座地级市,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

中原城市群的简介

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 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建设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宏观战略,也是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干途径。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开封为副中心,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许昌、济源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中国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 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并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 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长葛、汝州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外围带。 城市生产总值/亿元人口/万人人均生产总值/万元郑州市7315.20937.87.80洛阳市3500.00667.85.24许昌市 2270.00431.55.26新乡市1982.25570.83.47焦作市1929.00352.35.48平顶山市1748.90402.74.34开封市1600.00454.93.52漯河市1040.40260.14.00济源市500.5072.46.91合计21886.254150.35.27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几个城市

该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等。根据快懂百科资料,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开封为新兴副中心,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正式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也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城市群七个中心是哪七个?

万州、黔江、绵阳、南充、乐山、泸州、宜宾。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扩展资料:《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提升核心地区,培育发展潜力地区,促进要素聚集,形成集约高效、疏密有致的空间开发格局,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绵阳国家科技城等创新资源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加快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发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建设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渝城市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2020年中国要建成几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1月30日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中国将加快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确保2020年建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天水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指出,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所辖省份应全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并逐步向乡村延伸,开展森林乡村建设。此外,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推动森林城市群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并探索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据了解,2016年8月,国家林业局将珠三角地区确定为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其中,珠三角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涉及的9个城市中已有7个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彭有冬表示,要将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相结合,并争取将其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和奖补政策范围。目前,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20个城市群中,森林城市群占到15个。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正积极建设森林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速度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了,城市绿化也要跟得上。

到2020年将建成几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我国正加快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全国有20多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 到2020年将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据介绍,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天水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在《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将“着力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列为8项主要任务之一,并在珠三角开展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建设,在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上实现率先突破。目前,珠三角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涉及的9个城市中已有7个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和省级森林城市群将在今年内完成中长期规划编制。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所在省份将全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并逐步向乡村延伸。

我国在2020年会建成个多少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据了解,中国将加快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确保2020年建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天水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指出,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所辖省份应全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并逐步向乡村延伸,开展森林乡村建设。此外,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推动森林城市群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并探索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据了解,2016年8月,国家林业局将珠三角地区确定为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其中,珠三角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涉及的9个城市中已有7个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彭有冬表示,要将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相结合,并争取将其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和奖补政策范围。目前,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20个城市群中,森林城市群占到15个。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正积极建设森林城市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速度加快。

智慧城市群 国内外目前做了哪些研究与建设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互联网+”双引擎驱动而来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可以预见,智慧城市在我国必将迎来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从引入智慧城市的理念,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的试点城市,前后不过5年时间。5年来,我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探索中成长,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注重形式到追求实效、从封闭单一走向合作共赢。具体来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日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一、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设计分散、各自运营的特点,比如公安部门负责建设智能监控系统,行政服务中心牵头优化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卫生部门负责智慧医疗等等,系统与系统之间由于标准、技术、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很难成为协同高效的整体,这就让智慧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运营效率。一些新试点的智慧城市在建设时开始注意规避这类问题,从顶层架构设计、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到咨询规划、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交由专业化机构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统一进行建设、布局和维护。比如郑州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到了全国前列,就是采用了金鹏信息公司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从顶层设计入手,结合银川的区域优势,全面规划了10大系统13个模块,不像其他项目只做交通或政务等一个或两个模块,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而不仅仅是单个部门的数据共享,大幅度提高了智慧城市的运营效率。二、采用多元化的运营模式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主体究竟应该是谁,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很多试点城市走过一段弯路。建设初期,由于盲目跟风,很多城市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全部由政府主导、地方财政出钱,这就造成一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智慧交通等投入资金量比较大的领域,由于地方财政资金难以持续地承担项目建设和后续运维费用而中途搁置或者不能正常发挥功效。实践证明,在资金、技术、人才、服务、基础设施等诸多要素都受到制约的前提下,要想确保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具有可持续性,就必须摒弃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传统观念,引进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共同推进,采用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模式创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PPP商业运营模式,由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建设和运营维护中的一系列难题。三、建设开放式的信息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和数据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慧城市在运营过程中,数据量会呈现爆发式增长,比如城市交通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行业数据、人口数据等等,这些数据的应用和分析水平,直接决定了智慧城市的运营效率。但是,目前我们很多城市的数据都是相对孤立和封闭的,往往不向外界开放,这一现象也被称之为“信息孤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本身管理体制的问题。大数据是智慧城市运营的基础,没有开放共享的数据支撑就谈不上真正的智慧城市。目前,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数据开放计划,不断扩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对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来讲,运用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四、注重实用性的建设理念  不管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多少领域和部门、由谁来参与完成,它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方便城市管理,为老百姓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因此,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以民生为导向,重点关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比如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交通、智慧防灾、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七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务实推进”的基本原则,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实用性的要求决定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充分考虑城市的实际需求,发挥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个性特点,避免由于照搬照抄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五、推进融合化的发展路径  智慧城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建设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园区”“智慧企业”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当前,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商和运营商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将其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鹏信息公司提出的“智慧城市2.0”,就强调与城市整体的产业规划结合起来,比如推进国家重大战略政策落地,建设跨境电商、电子口岸的园区,推进产业升级,以大数据运营的思路来落实信息惠民、拉动信息消费等等。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是走一条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升级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软件。

中国城市化进阶之路:三大城市群崛起 角逐世界级城市群

编者按一百年来,中国从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到城镇人口占将近三分之二,城市数量、质量和规模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势头依然不减。中国14亿人口中,9亿人居住在城镇,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63.9%,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镇化率目标仅相差1.1个百分点。在保持高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也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经济有巨大飞跃,在城市治理上也不乏亮点,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营商环境优化、治理模式创新……无论古今,无论东西方,对于城市的本质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于人。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人口红利消退的情况下,城镇化率的提升,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又一股力量。不少大中城市放宽落户条件,甚至零门槛落户。人,尤其是人才,成为各个城市竞相争夺的对象,吸引来之后还要留住,这已经成为众多城市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内在动力。而在城市不断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城市群、都市圈自然形成,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抓手。城市群内部加速一体化、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分割对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不合理限制,各个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形成良性发展态势。都市圈内部联系更为紧密,有的城市与周边地区甚至规划都能实现一张蓝图,这将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在未来与世界城市的竞争中,中国城市仍有不少需要提升的空间,住房、上学、就医、工作等人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其中重要的方向。(李博)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早在2006年,“十一五”规划就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将大都市和小城镇两个角度统筹起来。直至“十三五”规划对中国城市群格局明确定调,重点发展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在内的19个城市群,从“一群城市”迈入“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清晰。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城市群建设已初具规模。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批准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9年2月及同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印发。三大城市群全部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从全球角度而言,真正意义上对城市群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法国学者戈特曼考察完北美城市化后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他认为,“大都市带”是指几个规模相近、地域相邻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共同组成了区域中心、呈组团式或块状分布的都市圈,进而形成一个“大都市带”。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六个,分别是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如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城市群正朝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方向加速推进。迈向世界级城市群,不仅意味着指标规模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意味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北京。视觉中国中国城市群演进之路在西方一开始对城市群的研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集聚区已受到关注。1976年,尽管当时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前夕,戈特曼认为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并把它列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这在学界影响广泛,也使长三角城市群一直备受国际关注。在国内,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沿海城市制造业商贸业快速发展,人口大量涌入,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等设想也在萌芽。不过,当时围绕城镇化讨论更多的是,究竟“走大都市还是走小城镇”路线。“十五”规划中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2006年,“十一五”规划是思路转变的关键节点。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就将大都市和小城镇两个角度统筹起来。并点名三大城市群的支撑作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自此,中国迎来城市群战略时代。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下发,拉开了跨省城市群规划的序幕。此后多地城市群规划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炉,“十三五”规划中包括了19个城市群。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意味着在城市和省级行政边界之外,已形成另一套衡量区域发展的体系。确定了怎么做,接下来是具体的推进。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各地城市群规划尺度较大,多个城市跨省合作并非易事。由此催生了2019年都市圈战略的“出世”,由国家层面力推,强调核心大都市支撑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规划尺度的缩小,让城市间协同的“抓手”更加实在,同时也以都市圈支撑城市群的发展。2020年,在成渝城市群的框架下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体现了这一思路的变化。进一步看,实际上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一体化”就指明了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任务是逐步消除行政壁垒,让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从解放思想、制度改革入手,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而这也是全国城市群、都市圈推进的重点。至此,我国城市群战略也迈出深入推进的跨越性一步。三大城市群各具特色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两大关键词。实际上,一体化的探索早在1982年就已经启动。这一年,国务院决定建立上海经济区,包括当时的苏锡常和杭嘉湖等地。199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包括长三角15个城市。2005年,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2016年起,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开始向国家战略迈进。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合肥、芜湖等8个城市正式纳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比之下,“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根据规划纲要,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节点之年。北京自贸区在这一年横空出世,定位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迈向新高度。如今,一个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已基本形成。一方面,北京的“大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成效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符合“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中期目标。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协同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围绕产业联动发展,三地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带动津冀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其中,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金隅·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京能集团鑫华源智能停车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作进入快速融合通道。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更多定位于“开放”。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包括4大核心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三种流通货币的条件下,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打造开放新高地,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国际上尚无先例。其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领域。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9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00公里,核心区密度约8.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纽约、东京都市圈。根据《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实施方案》,到2022年底将形成大湾区“12312”交通圈,实现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水平。广州。视觉中国深圳。视觉中国用“一体化”发挥乘数效应在国际城市群之间的较量中,如何提高我国城市群的竞争力?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方面这涉及单个城市实力的提升,比如科技产业的创新、宜居宜业水平及市民教育水平的提升等。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城市在许多世界城市榜单中极速跃升。不仅是四大一线城市,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横向看,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可“做文章”。若仅以单个城市着眼,不同行政区之间难免发生恶性竞争。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发展城市群的关键一点正是如何把地理上的城市组团变为内部有机联系的城市群。这需要在“一盘棋”的理念下通过行政壁垒的逐步消除、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协同与对接,达到1 1>2甚至是乘数效应,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近年来,城市群协作也迎来跨越式发展。在省际“断头路”方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观察到,前些年有网友在论坛中感叹江浙沪比珠三角更常碰到“断头路”。一个原因在于长三角许多地方涉及跨省边界,例如以前上海与江苏一些交界处往来要花数倍时间绕行。而上海与周边苏州等城市已形成较为密切的产业联系,边界两侧的城镇也渴望融合发展。伴随一体化战略的“东风”,2018年6月苏浙沪皖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为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踩下油门。开工后,有相关城镇政府工作人员感叹,8年前就在设想两地联通后借势发展度假旅游,如今终于可以落地了。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从世界经验来看,大都市圈中一些小城镇为“上班族”提供度假休闲等服务是常见的城市分工方式,也是市场所向。促进要素的有序流通,改进阻碍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最近三年,长三角作为城市群中主攻“一体化”的载体,许多细分领域的协作越发“活络”,也将一体化推向纵深,形成示范效应。产业层面,当下产业联盟的建设形成一股热潮,全面开花。有的由政府牵头推动,例如在工信部门指导下上海发起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融合创新产业联盟。更多的由行业自行发起,例如长三角工业设计产业联盟,这类平台为各地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多方的沟通合作提供更多空间。同时,三省一市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在力求推动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发展,包括营商环境联建、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这将为城市群中的市场主体拓展业务、开展合作带来便利。在民众更直接感知的公共服务方面,力度尤大。截至2020年6月,长三角有57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了异地门诊直接结算信息平台,居民到参保地备案后,就能到异地医院门诊刷医保卡结算,个人病历信息也已互通。另外,2020年青嘉吴三地还首次实现了跨省域中职招生。视野向南,近期港式家庭医生入驻深圳前海,内地与香港医疗体系正加速对接。视野向北,北京首条跨省域轨道交通河北段26日开工建设,北京与河北联系更为紧密。在“一盘棋”的理念框架下,三大城市群正在苦练内功,携手发挥叠加效应,在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中再迈台阶。返回21经济网首页>>

发展山西中部城市群是由什么最先提出的

山西近期编制的《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2030)》明确提出,将以生态宜居宜业为突破,以创新要素集聚为抓手,以产业协同发展为支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等一体化发展。未来将从六个方面进行具体推进:一是坚持共建共享,着力建设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二是坚持协同共进,着力构建高端集群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坚持开放共赢,着力创新活力充沛的统一市场机制。四是坚持统筹共荣,着力形成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格局。五是坚持绿色共保,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六是坚持民生共享,着力提升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水平。u2003u2003目前山西已经开工了国家物流枢纽互联互通工程、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晋享云课堂”教育教学共同体、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等12个一体化项目。

中原城市群的建设目标

大郑州的中心组团要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要向外围卫星城市转移、扩散。郑东新区要发展为中央商务区和“新经济”聚集区,而外围卫星城如巩义、新密、新郑、中牟及桥北新区等要以发展产业为主,共同支撑大郑州作为河南乃至中部地区产业空间组织中心的功能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将郑州发展成为一座集行政、商贸、交通、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大郑州的范围包括郑州市区及其紧密联系的卫星城市。基本思想是催育大郑州,强化核心城市的地位、职能和经济的空间组织作用。以发展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郑东新区为契机,着力发展“三港五区”,使其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到500万,成为中国大郑州中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荥阳市纳入郑州市区范围,作为城市功能区进行建设和发展;突出巩义市在大郑州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郑洛之间的支撑点;调整行政区划,将黄河以北的桥北新区和温县、武陟、原阳等县的部分地区纳人大郑州的发展范围,实现跨河发展,使大郑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左右,成为能够与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相比肩和互补的特大都市。郑州市积极向东和向北方向发展,重点建设郑东新区(圃田组团),加快花园口组团发展,继续搞好中心城区组团、须水组团和航空港区组团建设。城市街区、道路的建设努力体现文化特征,建筑造型突出个性。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体现以人为本。2020年,郑州都市圈人口规模将达到1000至1200万人.中心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人,市区面积500平方公里。在郑州都市圈范围内率先消除二元结构,把郑州市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都市。充分发挥郑州交通、信息枢纽的区位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吸引中外金融机构在郑州设立分支机构,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金融机构聚集区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会计、税务、律师、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把郑州建成中国中西部地区中介机构集中、竞争力强的城市。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化工和食品制造业,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使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郑州都市圈城市体系建设。荥阳、新密、新郑三市及中牟县和上街区,与郑州距离在30~50公里之间,巩义、登封等市距离在70公里内,郑州与周边7个市(县区)以农田(都市型农业)、绿地隔离,产业互补,形成了核心一卫星城结构。进一步加快巩义、登封等卫星城市建设,荥阳、新郑等市县适时撤市(县)设区,完善郑州都市圈城市体系。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获悉,《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已于22日在北京通过评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评审论证会。该规划将于本月底报省政府审批,通过后将进入实施建设阶段。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非农产业占95%以上,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6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 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超过75%。 专家评审建议,将中原城市群列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以及中部崛起战略体制改革实验区,加大对中原城市群内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支持力度,返还国税支持中原城市群人口城市化,把郑州提升为副省级城市,在建设用地方面对中原城市群给予更多支持。专家普遍认为,从空间关系和中部崛起的实际需要来看,中原城市群应该以郑州为中心,在2小时经济圈内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安阳、鹤壁、濮阳、驻马店以及山西的晋城、长治和山东菏泽等18个省辖(管)市的城市密集区。中原城市群应先建设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经济圈内的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省辖(管)市。据了解,在中西部地区,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国家发改委2010年8月25日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将支持重点地区发展,包括落实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和相关规划。实施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发改委指出,要抓紧研究中原城市群发展有关问题。指导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调整完善中部地区“两个比照”政策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意见,研究制定加快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还提出,加快构建沿长江经济带、沿陇海经济带、沿京广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此外,意见提出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支持资源型城市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支持,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高起点建设一批精品旅游区。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强化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等原则,《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研究报告》对各大城市进行了功能定位。郑州:将发展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洛阳:将成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河南省重要的科研基地,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以历史文化和花卉为主的旅游中心城市。开封:将成为中原城市群新兴副中心城市,定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重要的轻纺、食品、医药和精细化工基地,郑州都市圈的重要功能区。新乡:将发展为中原城市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河南省职业培训基地,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原城市群北部区域物流中心。焦作:定位为中原城市群的能源、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国际山水旅游城市。许昌:定位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平顶山:定位为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河南省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基地。漯河:立足于成为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中原城市群南部区域物流中心。济源:将成为中原城市群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以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城市。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中原城市群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强化郑州市的中心定位,提升洛阳市的副中心地位,发展壮大其他支点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2020年,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0~400万人;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6个城市全部进入大城市行列;济源、巩义、偃师3市进入大城市行列;中等城市达到17个、小城市22个。 根据研究规划,在2020年前后,中原城市群将建成城镇布局合理、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一体化区域,形成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5%,城镇化率超过60%,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柱。在“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东西发展轴线的郑汴洛工业走廊、南北方向的新郑许漯产业轴线和新焦济产业带、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带已具雏形。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另外,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将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2014年1月16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省长谢伏瞻在工作报告中透露,2013年,中原城市群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城市管理学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益处:(1) 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 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 )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 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长三角密集出台土地新政:中国最大城市群释放建设空间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明确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其中提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并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u2003u200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长三角密集出台土地新政,加速建立土地二级市场、承接国家在宅基地盘活和用地审批权下放等方面的试点。u2003u2003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桂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强调,技术手段的加强和管理流程等的提升,也让用地审批权下放成为可能,避免权限下放后一些地方的土地审批出现失控。u2003u2003但整个制度的考验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地方政府能否用好这一权限,这将给地方统筹规划带来挑战。如何做好省级规划?东南西北中如何布局?亟待地方政府探索破局。u2003u2003长三角密集出台土地新政u2003u2003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安徽将在18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确保盘活利用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业农村。u2003u2003安徽也成为自去年9月底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后,率先启动试点的省份。u2003u2003不仅是安徽,今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土地改革中频频出手。u2003u20035月8日,上海市印发新版《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办法》,明确上海土地交易活动目的之一为“实现土地高质量利用”,并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纳入交易范围,新增诚信管理条款依法限制或禁止失信主体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活动。u2003u2003浙江《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实施意见》于5月15日刚结束意见征求,拟于2020年底,全省初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u2003u2003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等七部门则于去年底联合制定了《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实施意见》,将搭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交易平台。u2003u2003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提出,2020年要完善建设用地市场制度,加强一、二级市场联动建立健全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u2003u2003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长三角地区要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依法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土地整治机制政策创新试点。u2003u2003在这一方面,4月9日举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显示,对于土地管理,示范区执委会已牵头研究形成示范区存量土地盘活初步方案,将为示范区建设拓展新的空间。u2003u2003避免“三大误区”u2003u2003不仅是地方政府在推动试点落地和政策完善,国家层面也在给长三角放权试点。u2003u2003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首批在8个省份试点下放用地审批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在试点范围中。u2003u2003“此前‘额度管理、严格审批"的审批方法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个很好的项目推进作用,但还是有两个缺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近日在“浦山讲坛”上称,一是由于审批层级高、环节多、事权错位,中央一级审批范围比较宽,也承担了部分应该由地方人民政府承担的事权。二是虽然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项目审批还是垂直的。每个重大项目都是报国土部、国务院来批准,这也有效率低的一面。u2003u2003此次将用地审批权下放给8个试点省份,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实际上压实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责任。过去由国务院审批的项目,一定程度存在着地方组件不认真,把关不严格的情况。现在权力给了地方,责任也给了地方,不按规则审查,将承担责任和后果,这就是所说的“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u2003u2003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桂华看来,用地审批权的下放,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通过改革来促进地方在城镇化发展中的积极性,在城市布局、产业发展上给予地方更大空间。但他也强调,土地本身是生产要素,不投入劳动就不会有产出。地方不能简单认为土地制度改革就能够解决城镇化发展中改的问题,推动农村发展,土地要素的配置应要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安排。u2003u20034月9日,浙江省政府召开承接国家用地审批权工作座谈会。其中谈到,要特别避免“三大误区”,即误认为国家对用地“松绑”,误认为省里可通融的余地大了,误认为用地审批就是自然资源部门的事。要坚持粮食安全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不放松、三条红线等用途管制要求不放松、用地审查审批标准不放松。u2003u2003《江苏省承接国家委托用地审批权试点实施方案》近日已对外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将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组织实施试点,开展建设用地审查、审核、审批等承接委托事项相关工作。u2003u2003黄奇帆认为,用地审批权的下放给土地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城市群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他指出,中央这个决定对建设用地审批权的下放,重在“布局”调整,目的是提高“效率”,而不是建设用地规模“增量”。改革会加速产业项目落地,这次审批权下放以后,试点城市占用基本农田的基建项目不用报国务院审批,而是由试点省市灵活处理。产业项目、基建项目的效率会更高,从而加速试点省市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些中心城市,发展会进一步加快。u2003u2003值得注意的是,审批权下放的这8个试点省市,均位于我国主要城市群中。黄奇帆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要扶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不再是追求城市平均化发展。此次审批权下放,将促进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建设空间扩张,改变城市群土地供给的格局,改变土地资源配置的理念,城市格局将迎来新的较大的变化。u2003u2003上述自然资源部负责人还表示,国务院将建立健全省级人民政府用地审批工作评价机制,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结果,对试点省份进行动态调整,对连续排名靠后或考核不合格的试点省份,国务院将收回委托。u2003u2003桂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技术手段的加强和管理流程等的提升,也让用地审批权下放成为可能,避免权限下放后一些地方的土地审批出现失控。但整个制度的考验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地方政府能都用好这一权限,这将给地方统筹规划带来挑战。如何做好省级规划?东南西北中如何布局?亟待地方政府探索破局。u2003u2003跨区域交易解决发达地区用地指标u2003u2003不仅是要审批权下放,“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也是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举措之一。u2003u200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明确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提出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u2003u2003为何要在此时探索跨区域指标交易?u2003u2003黄奇帆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缺,资源供给和空间保障的矛盾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直辖市和东部等省份普遍存在着补充耕地的缺口。相反,土地资源富集的地区可补充的耕地后备资源很多,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土地价值难以实现。u2003u200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从2017年开始,国家就逐步放开耕地占补平衡条件和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省域调剂的试点。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并部署。报告提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支持乡村振兴。u2003u2003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探索“三区三州”及深度贫困县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内开展交易。跨省域调剂由国家统一下达调剂任务,统一实施调剂价格,统一资金收取和支出,实现东西部调剂资金的整体平衡。u2003u2003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加强土地统一管理,探索建立跨区域统筹用地指标、盘活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u2003u2003探索土地二级市场u2003u2003尽管当前各地指标交易模式不同程度呈现出市场化的倾向,取得了积极的制度效果,黄奇帆坦言,目前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不足和机制扭曲的问题。包括:交易价格实施政府指导价、指标流转使用的区域局限、指标流转的二级市场目前还不健全和耕地占补平衡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u2003u2003从二级市场来看,黄奇帆认为,尽管重庆地票交易中形成了二级市场的雏形,允许地票有限度的转让,并创造性地赋予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收益权及地票的质押融资功能,但健全规范统一的二级市场仍有待时日。二级市场的匮乏也使得指标的转让退出渠道不畅,制约了指标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u2003u200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长三角已经开始在探索二级市场的交易。截至记者发稿时,上海已印发新版土地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安徽也已出台二级市场相关交易的实施意见;浙江方案刚结束意见征求,江苏明确2020年要加强一、二级市场联动建立健全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u2003u2003谈及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的探索建立,桂华认为,从目前情况看,预计交易规模不会特别大。他认为,全国性的土地扩张性用地阶段已经结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不是大幅度扩张,而是增加密度,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u2003u2003因而,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土地改革试点还是要重视中央政府的调控作用,小范围进行试点,大范围上中央要做好全国统筹规划。u2003u2003“我国土地改革总体上是比较稳妥的,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对于小范围的试点,一定要及时总结,可以试对也可以试错,给予地方空间探索在用地审批权和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等的改革。”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烟威都市区”解读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烟威都市区”解读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正式对外公布,威海作为四区之一的“烟威都市区”一部分,被纳入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图,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烟威都市区的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烟威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规划》提出构建“两圈四区”总体布局,“两圈”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四区”即烟威都市区、东滨都市区、济枣菏都市区、临日都市区。   其中,烟威都市区以烟台市区、威海市区为核心,近期将蓬莱、荣成纳入都市区范围,总人口达到55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420万人;远期将龙口、莱州、招远、栖霞、乳山等市纳入,总人口达到9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750万人。   将烟威都市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先行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具有国际影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高品质生态宜居区。   《规划》提出,推进烟威两市一体化发展,强化核心区产业互动、交通互联、平台共建、设施共享,整合提升沿海城镇发展带,促进滨海空间高效利用。加快文登南海新区建设,推动与威海主城区联动一体化发展。加快海洋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滨海旅游一体化。依托中韩自贸协定落地,加快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文莱高速,加强烟台和威海港群分工与协作。强化胶东半岛丘陵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共同建设半岛中部生态核心区。   深挖海洋产业优势   《规划》就“推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作出部署。鼓励各区域发挥特色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协同和产业配套协作,增强高端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产业协调布局上,《规划》给出了“山东半岛重点产业布局引导”。装备制造方面,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造修船基地,济南、烟台、威海、泰安、滨州、德州核电、风电及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烟台、威海形成新能源、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新医药产业集群。海洋产业方面,着力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海洋生物产业集群,青岛、烟台、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海洋装备制造业集群,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化工产业集群,烟台、威海、潍坊、青岛、日照等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集群。   支持威海建设国家级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创新平台方面,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济南、青岛(含青岛西海岸片区)、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开放创新先导区。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网络。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   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加强城市群对外交通建设。《规划》指出,将推动与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开展中韩陆海汽车直达运输,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适时启动威海至韩国西海岸的中韩海底隧道预研,探讨建立山东半岛与日韩港口战略联盟,不断完善与日韩的交通网络。   完善城市群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鲁南高铁、济郑高铁、潍莱高铁、沿海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青连铁路、聊泰铁路、黄大铁路、龙烟铁路、青岛-海阳-荣成城际、菏徐铁路等项目。   加快城市内部轨道交通建设,推进济南、青岛地铁和轻轨建设,启动烟台、潍坊、淄博、临沂、济宁、威海、日照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鼓励100万人以上城市建设地铁或轻轨线路,城市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数达到1500公里以上。   构建紧密协作港口群,形成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日照港为两翼,威海、潍坊、东营、滨州港为重要组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的现代化港口群。 ;

京津冀为什么没有成为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发达城市群?

我认为没有发展成为像珠三角和长三角那么发达是因为各种因素,比如经济、地理位置等等。历史因素: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因为商贸尤其是对外贸易繁盛起来的。京津冀,特别是在北京,由于政治原因的兴盛,动态发展模式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如两个三角都是冲积平原,上海,广州,深圳跟周边城市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政策因素城市集群效应在珠三角长三角很明显。城市集群效应可以资源共享,然后共同发展经济,优势很多。一般来讲,当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以一个或几个区域性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落,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空间联系和经济联系,并且具备一定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形态时,就是城市集群效应了。就比如说在长三角地带,从21个相对较小的城市出发,比如绍兴、湖州、镇江和泰州,你可以在三小时内获得一个或多个大城市,除了杭州,一线城市上海、南京、苏州和宁波也形成了自己的辐射范围,这将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辐射范围的扩大。经济因素: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发展,就比如说从公路的维度来看,长三角的确在城市公路链接密度和区域内城市发展平均水平上较为成熟。新一酱将公路圈内所有城市的新一线城市指数取标准差计算出了“圈内城市差距指数”,它是代表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差异的指标。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城镇密度本身就要比京津地区大,这样社会需求量也就更大,并且城镇与城镇之间交互机会也就更多。这样本身机会就多,并且一旦某地发展起来了就很容易为其他地区所模仿与学习,形成整体氛围的提升。所以京津地区相对的“荒凉”也不利于它自身的成长。

长江头到长江尾经过的城市群

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群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现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 ,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