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刘健的成果与荣誉

发表的相关论文:(影响因子参照JCR2009版,引用次数依据Web of Science2011年2月18日检索结果)1) Liu J, Divoux A, Sun J, Zhang J, Clément K, Glickman JN, Sukhova GK, Wolters PJ, Du J, Doria A, Libby P, Blumberg RS, Kahn BB, Shi GP. Genetic Deficiency and pharmacological stabilization of mast cells reduces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diabetes in mice. Nat Med. 2009; 15(8):940-947. (SCI 27.136) (被引用次数:29)2) Liu J, Sukhova GK, Sun JS, Xu WH, Libby P, Shi GP. Lysosomal cysteine proteases in atherosclerosi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4; 24(8):1359-1366. (SCI, 7.235) (被引用次数:116)3) Liu J, Sukhova GK, Yang JT, Sun J, Ma L, Ren A, Xu WH, Fu H, Dolganov GM, Hu C, Libby P, Shi GP. Cathepsin L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in huma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therosclerosis, and vascular cells. Atherosclerosis. 2006;184(2):302-311. (SCI, 4.552) (被引用次数:53)4) Liu J, Ma L, Yang J, Ren A, Sun Z, Yan G, Sun J, Fu H, Xu W, Hu C, Shi GP. Increased serum cathepsin 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 and diabetes. Atherosclerosis. 2006;186(2):411-419. (SCI, 4.552) (被引用次数:18)5) Liu J, Shi GP, Zhang WQ, Zhang GR, Xu WH. Cathepsin L function in insect moulting: molecular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in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Insect Mol Biol. 2006; 15(6):823-834. (SCI, 2.568) (被引用次数:18)6) Zimonjic DB, Liu J, Xu WH, Zhou X, Popescu NC, Shi GP. Assignment of murine placental cathepsin R to mouse chromosome bands 13B2-B3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Cytogenet Genome Res. 2005; 111(1):96. (SCI, 1.729)7) Sun J, Sukhova GK, Yang M, Wolters PJ, MacFarlane LA, Libby P, Sun C, Zhang Y, Liu J, Ennis TL, Knispel R, Xiong W, Thompson RW, Baxter BT, Shi GP. Mast cells modulate the pathogenesis of elastase-induc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n mice. J Clin Invest. 2007; 117(11):3359-3368. (SCI, 15.387)8) Yang M, Zhang Y, Pan J, Sun J, Liu J, Libby P, Sukhova GK, Doria A, Katunuma N, Peroni OD, Guerre-Millo M, Kahn BB, Clement K, Shi GP. Cathepsin L activity controls adipogenesis and glucose tolerance. Nat Cell Biol. 2007; 9(8):970-977.(SCI, 19.527)9) Tang B, Chen X, Liu Y, Tian H, Liu J, Hu J, Xu W, Zhang W.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of a membrane-bound trehalase from Spodoptera exigua. BMC Mol Biol. 2008; 20(9):51. (SCI, 2.848)10) Yang M, Sun J, Zhang T, Liu J, Zhang J, Shi MA, Darakhshan F, Guerre-Millo M, Clement K, Gelb BD, Dolgnov G, Shi GP. Deficiency and inhibition of cathepsin K reduce body weight gain and increase glucose metabolism in mice.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8;28(12):2202- 2208. (SCI, 7.235)11) Wei ZJ, Liao AM, Zhang HX, Liu J, Jiang ST. 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silkworm pupal oil apply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Bioresour Technol. 2009;100(18):4214-4219. (SCI, 4.253)12) Sun J, Zhang J, Lindholdt JS, Sukhova GK, Liu J, Pejler G, Gurish MF, Stevens RL, Libby P,Thompson RW, Shi GP. Critical role of mast cell chymase in mouse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formation. Circulation. 2009;120:973-982 (SCI, 14.816)13) Yu W, Liu J, Shi MA, Wang J, Xiang M, Kitamoto S, Wang B, Sukhova GK, Murphy GF, Orasanu G, Grubb A, Shi GP.Cystatin C Deficiency Promotes Epidermal Dysplasia in K14-HPV16 Transgenic Mice. PLoS One. 2010; 5(11):e13973(SCI, 4.351)

南昌起义又取得什么革命成果呢?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周丽娜的学术成果

  论文:  英语听力障碍成因及解决对策(外语电化教学)获院优秀论文三等奖  论大学英语词汇多维教学模式 Sino-Us English Teaching(美)美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教育评论)21世纪美语新词特点及发展趋势 (外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翻译与语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北方论丛)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策略与原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建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面向新世纪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美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综述及启示 (科教文汇)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 (大学英语学术版)探求思维异同掌握语言本质 (21st Century 英语教育)运用过程教学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外语教学与研究)建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面向新世纪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中的交互活动研究(中外社科论坛)Principles for Oral Task Design (语言学应用与研究)语言学习策略优化训练模式(外语教育)任务设计与任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四届中国外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轻松学单词:collar workers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 Bling bling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yummy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get over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lipstick theme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dogsit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cold turkey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a catch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Casual Friday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cool与cold 英语学习.下旬刊  轻松学单词:hang out 英语学习.下旬刊  著作:初级英语水平考试进阶(海南出版社)大学英语写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译著:荣格成人心理与发展(华夏出版社)留学美国加拿大指南(人民大学出版社)

梁恒的科研成果

Heng Liang, Jing Xue, Tian Li, Yayan Wu, A rapi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for the assay of human urinary Proline and Hydroxyproline, Luminescence, 2005, 20, 287-291Yayan Wu, Tian Li, Heng Liang, Jing Xue,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bupivacaine in plasma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tris(2,2′-bipyridyl)ruthenium(II)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Luminescence, 2005, 20, 352-357Liang Heng, Liu Ying, Recursion equations in predicting band width under gradient elution, J. Chromatogr. A, 2004, 1040, 19-31Heng Liang, Xiao-Long Liu, Lagrangian Description of Nonlinear Chromatography, Science China (Series B), 2004, 47(6), 443-452范军, 梁恒, 石晓强, 微流控电泳芯片中化学发光信号的分段门限小波降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5, 26(11) 2010-2014薛静, 梁恒,李甜, 武亚艳, 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人尿中脯氨酸和羟脯氨酸, 分析化学, 2005, 33(6), 785-788石晓强, 梁恒, 范军, 微流控芯片二维电泳研究进展, 分析化学, 2005, 33(5), 735-739梁恒, 邢建宇, 刘希成, 黄黎明, 山茱萸作用鼠IgA肾病的肾组织差异蛋白质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5, 39(6), 650-655梁恒, 刘小龙, 非线性色谱的Lagrangian描述方法, 中国科学B, 2004, 34(5), 411-418梁恒, 非平衡热力学非平衡分离理论与整体多段动态优化控制分离过程, 分析化学新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组编, 科学出版社, 2002, 11, p117-129Heng Liang, Yan-hua Dong, State Recursion Equations in Linear Column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Processes,Chinese, Acta Chimica Sinica, 2002, 60(6)1088-1094Heng Liang, Wei-Hua. Tan, Integral Optimizing Functional Indicating Separation Efficiency in Discrete Space-Time Format, Acta Chimica Sinica, 2000,58(8)935-941,ChineseHeng Liang, Ying Wang and Qiang Wang: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and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sozymes of salivary amylase and dental caries, J. Chromatogr. B, 1999,724, 381-388, English.Li Ya-Ping, Yu Lie, Xie You-Bei and Heng Liang, (1999): Irreversible Thermodynamic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eparation Process and Optimal Control, ACTA Chimical SINICA, 57,281-288, Chinese.Heng Liang and Bingcheng Lin, The integral optimizing function of separation efficiency, J. Chromatogr. A, 1999,841, 133-146,EnglishHeng Liang and Bingcheng Lin, Review: “Frameworks of separation theories from two separate worlds: Dynamics and thermodynamics”, J. Chromatogr. A, 828(1998), 3-17, EnglishHeng Liang, Defang Chen and Bingcheng Lin, “Conformational parameter of solutes in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J.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32(1998) (No.8), 72-76, Chinese.Heng Liang, Xinyan Zhou and Bingcheng Lin, (1998): Entropy balance equation of solute system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J.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32 (No.6), 70-73, Chinese.Heng Liang, Shiju Wang, Shuqin Wang and Bingcheng Lin, “Migration equation of proteins in capillary sieve electrophoresis”, J.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32 (1998) (No.1), 76-79]. Chinese.Heng Liang, Zhenggang Wang, Bingchen Lin, Chenggang Xu and Fu Ruonong,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 separation model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J. Chromalogr. A, 763(1997), 237-251, English.

凝聚态物理实验方面取得典型成果是什么

太阳能电池。又称为“太阳能芯片”或“光电池”,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光电半导体薄片,是通过凝聚态物理实验方面取得的典型成果材料,它只要被满足一定照度条件的光照到,瞬间就可输出电压及在有回路的情况下产生电流。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发成果有哪些?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珞瑜路,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图书馆,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文献传递成员馆,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二期参建单位。那么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发成果有哪些呢? 1、 文献开发。据2020年6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建设有6个特色数据库——华大文库、桂子文库、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数据库、校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辛亥革命研究文献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人物库。 2、 项目开发。据2020年6月图书馆官网显示,新馆内设有学校的2个985平台项目——教师教育资源中心和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教师教育资源中心以数字文献资源为支撑,以数字化服务为主要形式,将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与现代化的信息共享空间实现了融合。人文艺术教育中心面向师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艺术展示,用以提升学校文化特色,探索高校图书馆参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 以上就是对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发成果有哪些的全部内容。

丁肇中寻找J粒子的实验是什么时候取得成功并向全世界公布这一成果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丁肇中到美国东海岸的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开始了寻找J粒子的实验计划。丁肇中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项实验的复杂性。他说:“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颗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对研究小组的成员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容许在工作中马马虎虎。“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丁肇中兴奋极了,但这位严谨慎重的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项成果。从8月到10月,他带领其他实验室人员又反复进行实验,直到取得了无懈可击的数据,才于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成果。

2022国基成果导入方法

导入方法如下:即从NSFC生成的成果导入;第三方导入:即从科研之友导入成果;手工导入:即手工填写录入成果。

南京晓庄学院拥有哪些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

学校秉承“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80余个科研项目获得“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0余项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重点项目成果

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 该项目自1987年开始建设,在数据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上硕果累累。CNIC联合中国科学院内45个研究所,已建成专业数据库388个,总数据量达13TB,通过中国科技网向国内外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项目于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列入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重大专项和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重点项目。承担的NCFC工程首次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0年11月,国家计委批复NCFC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担建设任务。 1993年11月,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实现了与Internet全功能连接,并投入运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NCFC主干网于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开通每秒5万亿次深腾6800的远程计算服务 深腾6800于2004年5月18日正式对外提供远程计算服务。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在国内的设置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百所”联网工程的建设基于Web的虚拟博物馆群——中国科普博览开通中国科学院视频会议系统中国科学院网络(CASNET)升级改造项目中国科学院邮件系统项目中-美-俄环球科教网络(GLORIAD)CNNIC主导制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IETF标准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科学数据网格”项目CNNIC在全国重新部署域名顶级节点互联网地址资源快速增长CNNIC权威发布系列统计报告CN域名进入IPv6时代科学数据库标准规范建设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科学数据库支撑服务《中国科学院主页》项目

诺记轮胎的测试成果

来自芬兰的高级轮胎制造商诺记轮胎赢得了七个测试,冠绝群雄。德国汽车杂志《Auto Bild exemplary》,《Auto Bild test winner》,《auto Test test winner》都给予诺记轮胎最高级别的评价。诺记轮胎是所有被测试轮胎中干地与湿地刹车距离最短的。诺记轮胎赢得了2012年德国汽车杂志夏季轮胎测试的冠军。这些杂志包括《Auto Bild》,《Auto Zeitung》,《auto Test》,《gute Fahrt》,《Auto Bild allrad》,《pro mobile》和《Firmenauto Transporter》。《Auto Bild exemplary》,《Auto Zeitung test winner》,《auto Test test winner》和《Auto Bild allrad exemplary》均给予诺记轮胎最高的评价,表明作为全球冬季轮胎领导品牌的诺记轮胎所生产的夏季轮胎具有杰出的性能。诺记轮胎在《auto motor sport》的夏季轮胎测试中排名第二,位列“特别推荐”的行列。德国汽车联合会ADAC和消费者保护机构的杂志《test Stiftung Warentest》将诺记轮胎评为干地刹车性能为“非常好”,湿地刹车性能为“好”,燃油消耗性能为“好”。在欧罗巴汽车协会(ACE)轮胎测试中和德国的汽车杂志《sport auto》的评级都是“推荐”。诺记轮胎的SUV系列在最新的《Auto Zeitung》测试中也是“非常推荐”。 《Auto Bild》称赞它是“最短刹车距离的值得信赖的多面手”和“低燃料消耗”。《Auto Bild》和《auto Test》称赞Nokian Z G2:“强项:在干湿表面拥有最短刹车距离的值得信赖的多面手,较好的操控准确性,稳定的方向控制,以及低油耗。”它的刹车距离将近28米(!),比被测试的50个轮胎中最差的的湿滑路面刹车距离短22米。“Nokian Z G2有最好的抓地力”,能够保证最大的安全性能。 “诺记轮胎赢了这场较量”“测试结果〉〉诺记轮胎赢了这场较量”《gute Farht》的标题是这样说的。“Nokian Z G2/诺记轮胎第一次取得了轮胎测试的胜利。”“诺记轮胎完全值得这场胜利,芬兰品牌不仅在湿滑路面取得了好成绩,在滚动阻力方面也非常优秀,取得了这两项性能的平衡。”《Auto Bild allrad》给予了Nokian Z G2极其正面的评价:“强项:在湿滑路面拥有杰出的性能,在干燥路面表现同样优秀,非常安静。”“测试的大赢家是相对较小的芬兰制造商诺记轮胎,它们在路面上表现杰出。它们在湿滑路面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杰出的刹车性能”,“最低的滚动阻力”—来自《auto motor sport verdict》的评价来自《auto motor sport verdict》的评论是卓越的:“湿滑路面上拥有杰出的刹车性能,测试中最低的滚动阻力,舒适性好,噪音水平低。”来自《Firmenauto》的评价亦是如此。诺记轮胎拥有湿滑路面上最短的刹车距离。 测试结果证明诺记轮胎能够提供较高的安全性能以及节省燃料。在干燥路面和湿滑路面具有的最短的刹车距离必然会拯救生命,防患于未然。能够在湿滑路面的及时刹车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湿滑路面的刹车距离比干燥路面长。诺记轮胎只需消耗小量的燃料,因为滚动阻力更低。当你常年驾驶里程数较高,以及油价高企时,节省燃料就会显得重要。然而你不需要因为降低燃料消耗量而降低安全系数。您当然希望在干燥及潮湿环境中都能安全驾驶。夏天的大雨需要轮胎与湿滑的地面紧密接触,从而保证足够的牵引力,夏季的暴风雨特别需要防水滑的安全性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天气晴好,因此良好的干燥性能是必要的。轮胎必须提供精准的操控性能,快速的转向响应能力以及强的抓地力。只有这样你才能感觉到安全,才能真正享受驾驶。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享受悠长的假期而不受噪音的干扰。获得优胜的Nokian Z G2依据高速、高性能车已经运动型车的需求而设计,能够提供16至20寸的34个规格,速度级别可以是W(270km/h)和Y(300km/h)。对于SUV来说,可以提供从17寸至22寸的16个规格,速度级别分别是V(240km/h),W(270km/h)和Y(300km/h)。这里是完整的测试报告:《Auto Bild》 9/2012 + 8/2012, 《Auto Zeitung》 6/2012, 《auto Test》 4/2012, 《gute Fahrt》 3/2012, 《Auto Bild allrad》 4/2012, 《pro mobil》 4/2012, 《Firmenauto Transporter》 4/2012, 《auto motor sport》 7/2012, 《ADAC Motorwelt》 3/2012, 《Test》 3/2012, 《ACE Lenkrad》 2/2012, 《sport auto》 4/2012, 《Auto Zeitung》 15/2011 and 《Firmenauto》 4/2012。诺记轮胎-领导世界冬季轮胎的专家诺记轮胎,作为引领全球冬季轮胎的专家,是全球唯一一家聚焦在为北方条件下安全运输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商。公司具有创造性的乘用车轮胎、轻卡轮胎以及重型机械轮胎的主要市场聚集在下雪、森林以及季节变化频繁等对驾驶条件较高的地区。诺记轮胎同样为中欧以及西欧提供特别量身定制的方案,这些方案同样适合用其他大部分地区的使用。作为冬季轮胎的发明者,公司一直在发展、测试和申请专利以推动安全驾驶。全球第一条冬季轮胎发明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寒冷的气温和寒风。从那时起,为北方条件量身定制的高级轮胎便开始了它的征途。诺记轮胎--全球最北的轮胎制造商在它位于芬兰伊瓦洛的测试场测试极端气候下轮胎的表现。该测试场位于北极圈向北300公里。90年代初,诺记轮胎成为第一家测试冬季轮胎半融雪打滑的厂商。2002年,诺记轮胎推出了Nokian WR系列冬季轮胎,这是全球第一条为快速驾驶而设计的冰雪轮胎。2007年诺记轮胎推出更新产品Nokian WR G2,这是一款被盛赞为超强的抓地力,特别能够防止半融雪打滑的轮胎。诺记轮胎的夏季轮胎也是多项测试的赢家,能够提供高级别的安全,同时节约燃料。诺记轮胎赢得了“Auto Bild” (9/2012 + 8/2012), “Auto Zeitung” (6/2012), “auto Test” (4/2012), “gute Fahrt” (3/2012), “Auto Bild allrad” (4/2012), “pro mobil” (4/2012) and “Firmenauto Transporter” (4/2012)的评测冠军。来自芬兰的高级轮胎制造商诺记轮胎在这些评测中获得了七次冠军,冠绝群雄。来自《Auto Bild exemplary》,《Auto Zeitung test winner》,《auto Test test winnner》,《gute Farht recommendation》和《Auto Bild allrad exemplary》的最高评价分别展现出作为冬季轮胎全球领导者在夏季轮胎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诺记轮胎在《auto motor sport》(7/2012)的夏季轮胎测试中排名第二,位列“特别推荐”的行列。德国汽车联合会ADAC(3/2012)和消费者保护机构的杂志《test Stiftung Warentest》(3/2012)将诺记轮胎评为干地刹车性能为“非常好”,湿地刹车性能为“好”,燃油消耗性能为“好”。在欧罗巴汽车协会轮胎测试(2/2012)中和德国的汽车杂志《sport auto》(4/2012)的评级都是“推荐”。诺记轮胎的SUV系列在最新的《Auto Zeitung》(15/2011)测试中也是“非常推荐”。诺记轮胎的冬季及夏季轮胎是在芬兰恶劣条件下的路面开发和测试的,能够提供高品质及高等级的安全性能。向环境致敬是诺记轮胎基本价值观之一。我们公司有一套能够系统降低环境危害的办法。诺记轮胎这个品牌既是代表环保高级轮胎。诺记轮胎是全球第一家使用精制低芳香添加剂的轮胎制造商。原材料及其他材料的选择都是为防止不必要的环境破换为优先考虑。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及俄罗斯,诺记轮胎的品牌价值观深入消费者心中。诺记轮胎2011年的净收入达到14.56亿欧元,共有员工3900人。公司拥有的Vianor轮胎连锁店超过910家,分布于23个国家。

大连理工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七秩芳华路 大连理工大学 从一二九街起步 艰苦奋斗铸就”一校 两地 三区” 办学之格局 七秩育人心 大连理工大学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 数十万毕业生奋战在各行各业 创造无数佳绩 七秩强国志 大工人写下科技史册多项第一 以创新之动力 襄助复兴之伟业 七十载风雨洗礼 七十载砥砺前行 初心 使命 梦想 责任 让大工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与新时代一同前行 70年初心相照 使命递续 70年薪火相传 同心同行 由党创办 与国同行 70年前 大工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 踏上征程 红色基因自诞生之日起 就镌刻在大工人的血脉中 从建校之初招贤纳士 艰苦创业 到1960年跻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奠定了一流学府基业 改革开放后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 硕果累累 大工人始终戮力前行 实现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跨越 进入新时代 大工勇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工将”四个服务”的历史使命牢牢扛在肩上 初心不忘 脚步弥坚 七十年不懈拼搏 追求卓越 形成了”海纳百川 自强不息 厚德笃学 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 成为一代代大工人共同的思想财富与价值追求 更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不竭动力 群贤毕至立德树人 坚定方向涵育英才 与祖国和衷共济 同向同行 一流大学汇聚一流教师 强校兴学 教师为本 近年来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环境 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生态圈 在一大批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 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的带领下 大工以一流人才托起一流事业 一流大学哺育一流英才 含英哺华 育人为先 70年来 大工始终牢记党的嘱托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率先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率先开设大学生德育课 率先倡导创新教育 率先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 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利用优越的工程训练设施和创新实践基地 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在大工 创新在大工”的名片愈发闪亮 大工坚持构建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成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 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面对全球化浪潮 大工首倡一流大学”同窗友情育成”计划 与中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理工科学生留学中国的一个首选学校 开展了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 让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一流大学 家国情怀 世界胸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大工积极构建全球朋友圈 同英 美 德 日等国家的 国际知名大学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及科研合作 一批蜚声国际的学术大师受聘担任名誉教授 外籍教师比例 留学生比例 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持续攀升 完善的第二课堂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工学子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提供源源动力 今天 他们在这里叩问人生价值 探索学术新知 涵养高尚人格 明天 他们将从这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 七十载桃李芬芳 大连理工大学已经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数十万优秀人才 涌现出一大批治国栋梁 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 他们肩负着一代代大工人 兴校强国的责任与使命 在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勇担科教兴国大任 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工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频共振 同梦同行 一流大学一流科研创新 一流学科建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大工始终与祖国 同呼吸 共命运 学校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打造学科高峰高原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学校现已形成以理工为主 理 工 经 管 文 法 哲 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目前 学校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机械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力学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七个学科进入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A类” 10个学科跻身”QS学科排名”世界前500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大工积极构建面向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体系 支持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学校拥有一批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 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基地及一批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和科研团队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年来 学校两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通过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让知识创造价值 让智慧更加高远 学校开创性地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使其成为重要办学特色 实施知识产权强校工程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分布各地的校外研究院 一批核心的知识产权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实现科技与经济 成果与产业相融合 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扎根东北 服务辽宁 “东北产学研工作的旗帜” 这一美誉称颂着生于此长于此的情怀与担当 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 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 建校之初 老一辈大工人扛起科学强国的重任 进入新时代 大工人在长征五号火箭 C919大飞机 首搜国产航母 蛟龙号深潜器 港珠澳大桥等一项又一项”大国工程”中 刻上了大工人开拓创新的印记 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 诠释了大工人的初心所在 见证了大工人践行”四个服务”的使命担当 面朝大海 以海的胸怀拥抱新时代 春暖花开 以花的绽放开启新征程 70年光阴流转 70年坚守开拓 70年逐梦前行 与信仰同行 赤子之心血脉相承永葆红色品格 与祖国同行 同心同德 勇做兴校强国中流砥柱 与时代同行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 担当复兴使命 与梦想同行 用一往无前的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大工智慧与大工力量

喻莉的科研工作及成果

[1] 国家863课题:具有独立可信机制的AdHoc可信路由协议研究[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广义随机网络演算的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分析模型[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共变正交和联合优化的多媒体网络性能预测模型[4] 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基于光电融合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研究[5] 国际合作:未来移动通信泛在业务与应用研究 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1] 2008年 湖北省科技奖励技术发明一等奖[2] 2007年“信息产业十大重大技术发明”[3] 2007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发表论文  [1] Qiang Guo, Li Yu. An Outage-Optimal Distributed Coded Cooperation Scheme Based On Opportunistic Relaying, Proc. of IEEE WCNC 2009.[2] 喻莉,孙智超。基于快速转发服务机制的端到端延迟上界研究。信号处理,2009.10[3] 徐士麟,喻莉,朱光喜。一种基于概率更新的自适应混合熵编码。通信学报,2008.05[4] 田妮莉,喻莉。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FIR神经网络的广域网网络流量预测模型。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8.11[5] 白云,喻莉。基于FFT 计算平稳过程概率密度函数的改进算法。通信学报,2007.08[6] 喻莉,戴锐。视频编码中算术编码的二进制化研究。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7.09[7] 喻莉,徐士麟。视频编码系统中的环路滤波方法研究。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6.07

李赞的研究成果

手机互动百科网李赞[画家]更多义项笔名礼赞,1996年出生,汉族,河南省泌阳县人,90后书画新秀。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青云书画社社长、青云画院校长、河南工程学院绘画部部长。绘画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展览并获奖。分享基本信息中文名:李赞  笔 名:礼赞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996年  出生地:河南省泌阳县  职 业:画家、设计师  就读院校:河南工程学院  微博:礼赞的微博  代表作品  《国色凝香》、《天香》、《湘江秋色》、 《纸上春秋》、《草木生》个人经历 李赞自幼喜欢诗词书画,先后受到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画家霍春阳老师,著名画家、新牡丹画派开创者王绣老师的教导。 在中学时期,受到学校美术老师孟凡哲的照顾,坚持练习绘画基本功,每天放学后,在学校画室练习至深夜,冬夏不弃,多才多艺,诗词、篆刻、摄影、鉴赏均有涉猎。 李赞绘画作品李赞绘画作品李赞和王绣老师李赞和王绣老师[1]李赞绘画工写不挡,尤以写意花鸟为长,追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笔墨,师大家造化,以墨写神。其牡丹作品,雅而传神、清秀而不俗,受到著名画家、新牡丹画派开创者王绣老师教导,称赞其作品继往开来,勇于创新,并欣然为其题词。其作品先后在省其作品先后在省内外获奖,并被领导及知名人士收藏。个人荣誉2012年 《天香》获驻马店市美协书画展“一等奖”2013年 《国色倾城》获中国青少年书画展“金奖”2014年 《草木生》获第六届中国青少年书画新秀展“一等奖” 2015年 《墨弦序》获河南工程学院第三届校园达人秀“三等奖”2015年 设计作品《孔雀》获河南工程学院第九届宿舍文化节“最佳创意奖”2016年 《菊花》获河南省第三届高校书画大赛“三等奖” 2016年 摄影作品《雪忆》获中共泌阳县委宣传部“优秀奖”

如何将自然拼读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三年级教材中新增加的“Letters and sounds”这部分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当下流行的“phonics”教学法。Phonics,即字母拼读法(又译自然拼音)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发音规则,它主要教授英文字母(letter)与语音(sound)间的对应关系,是美国、加拿大本土孩子的必修课程。在初级英语中70%的单词在拼读时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旦掌握了这种发音规则就不必去翻查字典而能够顺利地将单词读出。一旦孩子们学习了这种不用音标的发音规律可以很快学会拼读不认识的单词,提前进入阅读领域,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快乐、有趣。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实施“phonics”教学呢?简单来说,“phonics”教学可分为四步:发音(Pronunciation)、拼读(Spelling)、运用(Practice)、书写(Writing)。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phonics”教学法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以下环节:   首先是必须要学会26个字母的发音(name of letter)。这个阶段的时间可以长些,但是必须保证全班有95%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的发出26个字母的名称音(name of letter).这点掌握好了,会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建议教师在教授这26个字母的发音时候,可以让每个学生带上一面小镜子,当教师在发音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以及对这镜子来纠正自己的发音,嘴形及舌位。另外,新教材中,我们把26个字母分开放在每个单元中,教师可以先教学字母发音后再进行拼读教学;或者按照整体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先集中进行26个字母的发音教学,等全部完成后再按照每单元的教学安排进行拼读教学。

黑洞高清照片发布,科学团队有何关于黑洞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发现了黑洞里面隐藏的一些事物,而且从黑洞里面发现了许多非常有价值意义的东西,获得了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还在研究中。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科研成果

王大成 我国典型低硒环境特征与调控研究(411723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4万蒋晓慧 新型可聚合缓蚀剂的合成及其在碳钢表面的原位聚合研究(21176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0万何 龙 基于2-(乙酰氧基甲基)烯丙基三甲基硅烷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211021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5万蒋 静 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设计、微波非水液相合成和光催化机理研究(211031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5万敬林海 3-(1-砜基烷基)氮杂吲哚和氮杂吲唑类化合物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研究(211021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万1 LiA1H4复合纳米体系的储氢性能研究 苟兴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071131 41 2010-10-112 呋喃衍生物在不对称Fridedl-Crafts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刘全忠 省青年基金委项目   2010JQ0049 7 2010-3-183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苟兴龙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NCET-10-0890 NCET-10-0890 25 2010-3-184 环境污染修复新材料的制备及在印染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蒋晓慧 省教育厅项目   10ZA022 3 2010-11-105 过渡金属催化的水相中三氮唑类化合物的“一锅法”合成及其在医药合成中的应用 敬林海 省教育厅项目   10ZA026 3 2010-11-106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不对称合成新工艺研究 康泰然 省教育厅项目   10ZB016 2 2010-11-107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 杨春艳 省教育厅项目   10ZC013 1 2010-11-108 稻草秸秆天然纤维素基球形磁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对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 陈中兰 省教育厅项目   10ZC123 1 2010-12-219 MTBE装置DCS优化控制技术应用 张运陶 地、市、厅、局等政府部门项目 川财建[2010]98号 川财建(2010)98号 20 2010-6-3010 “三酶”联产工艺及胰激肽原酶、弹性酶原料药仿 杨秀培 企、事业单位委托 四川顺生制药有限公司 四川顺生制药 20 2010-3-1911 环形通道毛细管电泳及其临床分析应用研究 杨秀培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教技司(2010)114号 201194 2 2010-7-1812 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 杨秀培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川教函(2010)518号 KYTD201008 10 2010-10-111 Fast removal of organic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AC/ferrospinel composite 艾伦弘 SCI3区 DESALINATION2 Poly(N-methylaniline)/Montmorillonite Composite: Chemic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Water Treatment 艾伦弘 SCI4区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B: Physics3 Catalyst/template-free synthesis and dy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monodisperse carbon submicrospheres 艾伦弘 SCI3区 materials letters4 活性碳/CoFe2O4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艾伦弘 CSCD 应用化学5 Uniform polyaniline microspheres: A novel adsorbent for dye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艾伦弘 SCI2区 Synthetic Metals6 Facil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pyrrole/Co3O4 nanocomposites with adjustable intrinsic electroconductivity 艾伦弘 SCI3区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7 Frequency-dependent dielectric and electric modulus properties of Li–Ni–Sm–Fe–O spinel embedded in conducting polymer 艾伦弘 SCI3区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吴骊珠的科研成果

1、梁文静; 高学旺; 邢令宝; 孟庆元; 钟建基; 雷涛; 佟振合; 吴骊珠, 新型多吡啶Pt(Ⅱ)配合物可见光催化的N-苯基四氢异喹啉交叉脱氢偶联反应,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05期, pp 447-454, 2014/9/15.2、Zhang, Hui-Hui; Liu, Bin; Wang, Jing; Feng, Ke; Chen, Bin; Tung, Chen-Ho; *Wu, Li-Zhu, Graphene-supported small-sized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made by facile photochemical approaches, Tetrahedron, 70(36), pp 6188-6192, 2014/9/9.3、Peng, Rong-Peng; Wang, Xiao-Jun; Xing, Ling-Bao; Wu, Cheng-Juan; *Chen, Bin; Ji, Hai-Feng; Wu, Li-Zhu; Tung, Chen-Ho,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Fluoride Ion Sensors Based on Microcantilevers Modified with Hydrogel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4(9), pp 6632-6637, 2014/9.4、Xie, Nan; Feng, Ke; Chen, Bin; *Zhao, Ming; Zhang, Li-Ping; Tung, Chen-Ho; Wu, Li-Zhu; Peng, Shiqi, A modular designed copolymer with anti-thrombotic activity and imaging capabilit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50(67), pp 9539-9542, 2014/8/28.5、*Wang, Lin; Ma, Zhi-Gang; Wei, Xiao-Jing; Meng, Qing-Yuan; Yang, Deng-Tao; Du, Shao-Fu; Chen, Zi-Fei; Wu, Li-Zhu; Liu, Qiang, Synthesis of 2-substituted pyrimidines and benzoxazoles via a visible-light-driven organocatalytic aerobic oxidation: enhancement of the reaction rate and selectivity by a base, Green Chemistry, 16(8), pp 3752-3757, 2014/8.6、Wang, Jing; *Feng, Ke; Zhang, Hui-Hui; Chen, Bin; Li, Zhi-Jun; Meng, Qing-Yuan; Zhang, Li-Ping; Tung, Chen-Ho; Wu, Li-Zhu,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by combining water soluble graphene with cobalt salts, Beilstein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5卷, pp 1167-1174, 2014/7/29.7、*Wu, Li-Zhu; Chen, Bin; Li, Zhi-Jun; Tung, Chen-Ho, Enhance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Protons to Hydrogen via Molecular Assembly,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7(7), pp 2177-2185, 2014/7.8、Li, Zhi-Jun; Fan, Xiang-Bing; Li, Xu-Bing; Li, Jia-Xin; Ye, Chen; Wang, Jiu-Ju; Yu, Shan; Li, Cheng-Bo; Gao, Yu-Ji; Meng, Qing-Yuan; Tung, Chen-Ho; *Wu, Li-Zhu, Visible Light Catalysis-Assisted Assembly of Ni-h-QD Hollow Nanospheres in Situ via Hydrogen Bubb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6(23), pp 8261-8268, 2014/6/11.9、*Wu, Li-Zhu, Special Issue of Solar Cells and Solar Fuel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32(6), p 459, 2014/6.10、*Wang, Jiu-Ju; Li, Zhi-Jun; Li, Xu-Bing; Fan, Xiang-Bing; Meng, Qing-Yuan; Yu, Shan; Li, Cheng-Bo; Li, Jia-Xin; Tung, Chen-Ho; Wu, Li-Zhu,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Glycerol and Water over Nickel-Hybrid Cadmium Sulfide Quantum Dots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Chemsuschem, 7(5), pp 1468-1475, 2014/5.11、Zhong, Jian-Ji; Meng, Qing-Yuan; Liu, Bin; Li, Xu-Bing; Gao, Xue-Wang; Lei, Tao; Wu, Cheng-Juan; Li, Zhi-Jun; Tung, Chen-Ho; *Wu, Li-Zhu, Cross-Coupl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Homogeneous Solution without Noble Metals, Organic Letters, 16(7), pp 1988-1991, 2014/4/4.12、Li, Xu-Bing; Li, Zhi-Jun; Gao, Yu-Ji; Meng, Qing-Yuan; Yu, Shan; Weiss, Richard G.; Tung, Chen-Ho; *Wu, Li-Zhu,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Interface-Directed Transformation of Thiols to Disulfides and Molecular Hydrogen by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of Quantum Dot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3(8), pp 2085-2089, 2014/2/17.13、Wang, Bao; Sun, Bin; *Wang, Xiaomei; Ye, Changqing; Ding, Ping; Liang, Zuoqin; Chen, Zhigang; Tao, Xutang; Wu, Lizhu, Efficient Triplet Sensitizers of Palladium(II) Tetraphenylporphyrins for Upconversion-Powered Photoelectrochemistry,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8(3), pp 1417-1425, 2014/1/23.14、Song, Tao; Zhou, Bo; Peng, Guang-Wei; Zhang, Qing-Bao; Wu, Li-Zhu; *Liu, Qiang; Wang, Yong, Aerobic Oxidative Coupling of Resveratrol and its Analogues by Visible Light Using Mesoporous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mpg-C3N4) as a Bioinspired Catalyst,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20(3), pp 678-682, 2014/1/13.15、Shang, Lu; Bian, Tong; Zhang, Baihui; Zhang, Donghui; Wu, Li-Zhu; Tung, Chen-Ho; *Yin, Yadong; *Zhang, Tierui, Graphene-Supported Ultrafine Metal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by Mesoporous Silica: Robust Catalysts for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3(1), pp 250-254, 2014/1/3.16、Peng, Hui-Qing; Xu, Jiang-Fei; Chen, Yu-Zhe; Wu, Li-Zhu; Tung, Chen-Ho; *Yang, Qing-Zheng, Water-dispersible nanospheres of hydrogen-bonded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mimicking light-harvesting system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50(11), pp 1334-1337, 2014.17、Xie, Nan; *Feng, Ke; Chen, Bin; Zhao, Ming; *Peng, Shiqi; Zhang, Li-Ping; Tung, Chen-Ho; *Wu, Li-Zhu, Water-soluble copolymeric materials: switchable NIR two-photon fluorescence imaging agents for living cancer cel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5), pp 502-510, 2014.18、Yang, Xiu-Jie; *Chen, Bin; Li, Xu-Bing; Zheng, Li-Qiang; Wu, Li-Zhu; Tung, Chen-Ho, Photocatalytic organic transformation by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highly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oxidation of primary aromatic amines to their imines under ambient aerobic condition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50(50), pp 6664-6667, 2014.19、*Yang, Xiu-Jie; Chen, Bin; Zheng, Li-Qiang; Wu, Li-Zhu; Tung, Chen-Ho, Highly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functionalized nitrobenzenes, Green Chemistry, 16(3), pp 1082-1086, 2014.20、钟建基; 孟庆元; 陈彬; 佟振合; 吴骊珠, 非贵金属均相催化交叉偶联放氢反应, 中国化学会, p 1, 中国北京, 2014.等234条科研成果请查看科研之友。

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

Hello!关于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想得到具体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一、教学成果截止至2022年11月,浙江理工大学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出版7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二、教学资源学校名称为“浙江理工大学”(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简称“浙理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该校有本科专业68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35个专业类。三、师资力量浙江理工大学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南京农业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

Hello!关于南京农业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都想得到具体的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1、学校简介南京农业大学(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南农、南农大或南京农大),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科研成果截至2023年4月,学校“十二五”以来,到位科研经费90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3、教学成果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南京农业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曲东的科研成果

任教以来,讲授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土壤分析》、《环境监测》、《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与污染控制》及《土壤污染与防治》等基础和专业课程。担任中国农业出版社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的主编。 拓晓骅,朱辉,王保莉,曲东.淹水培养过程中水稻土地杆菌科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6): 1165-1171 武传东, 闫倩,辛亮,王保莉, 曲东. 长期施用氮肥和磷肥对渭北旱塬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多样性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4): 743-749 周莉娜,孙丽蓉,毛晖,曲东. 黄腐酸抗旱营养剂对小麦和玉米生长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1):154-158 Weijie Yi, Baoli Wang, Dong Qu. Diversity of isolates able to perform dissimilatory-iron reduction, from paddy soil amended different organic carbon sources.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2,11(19):4407-4417 Baowei Yang, Meili Xi, Shenghui Cui, Xiuli Zhang, Jinling Shen, Min Sheng, Dong Qu, Xin Wang, Jianghong Meng. Mutations in gyrase and topoisomerase genes associated with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in Salmonella serovars from retail meat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2, 45: 935-939 Chao Zhu,Shu-Hong Xia,Bao-li Wang,Dong Qu. Variation of Anaeromyxobacter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Abundance in Paddy Soil Slurry over flooding time.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 6(28): 6107-6118 夏淑红, 由焦化, 王保莉, 曲东. 淹水时间对水稻土中厌氧粘细菌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1, 19(5): 793-800 武传东, 辛亮, 李秀颖, 王保莉, 曲东.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黑垆土氨氧化古菌丰度和群落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0): 4230-4239 易维洁, 孙丽蓉, 曲东. 控制光照条件下添加SO4对水稻土中Fe(III)还原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8): 1580-1585 朱超,Ratering S, 曲东, Schnell S. 短期淹水培养对水稻土中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丰度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1, 31(15): 796-804 王保莉, 岑剑, 武传东, 曲东. 过量施肥下氮素形态对旱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7): 1351-1356 陈秦, 赵佳佳, 曲东, 朱超. 渤海沉积物中微生物铁还原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 30(6): 1172-1179 由焦化, 夏淑红, 王保莉, 曲东. 淹水时间对水稻土中地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 微生物学报,2011, 51(6): 796-804 Weijie YI, Dong QU, Baoli WANG, Chao ZHU.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microbial Fe(III) reduction on heavy metals pollution in paddy soil. In: 20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3, Xi"an, China: IEEE Press, 1757-1760. 李惠民,程林,王保莉,曲东.水稻土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RFLP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5): 111-116 卫亚红, 刘杰, 曲东. 布洛芬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报,2011,51(5):586-594 易维洁, 曲东, 王庆.水稻土不同淹水培养周期对微生物Fe(III)还原能力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133-3140 易维洁, 曲东, 黄婉玉, 王庆.淹水培养时间对水稻土中Fe(III)异化还原能力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9):1723-1729 赵佳佳, 易维洁, 曲东. 渤海沉积物中氧化铁的异化还原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9):1789-1794 刘桂婷,程林,王保莉,赵其国,曲东.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土旱塬黑垆土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13):2706-2714 程林,刘桂婷,王保莉,曲东. 渭北旱塬长期施肥试验中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7):1333-1340 Baowei Yang, Dong Qu, Xiuli Zhang, Jinling Shen, Shenghui Cui, Ying Shi, Meili Xi, Min Sheng, Shuai Zhi, Jianghong Meng.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almonella serovars in retail meats of marketplace in Shaanx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0,141: 63-72 杨保伟, 曲东,申进玲等. 陕西食源沙门氏菌耐药及相关基因. 微生物学报,2010,50(6):788-796 杨保伟,张秀丽, 曲东等. 2007-2008陕西部分零售畜禽肉沙门氏菌血清型和基因型. 微生物学报,2010,50(5):654-660 李杨,王保莉,朱超,曲东. 不同施肥水平下旱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RFLP分析. 土壤学报,2010,47(2):347-353 李杨, 岑剑, 王保莉, 曲东. 氮肥缺失对旱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2):199-203 邱睿, 王兆, 王保莉, 曲东. 干旱胁迫下硫对小麦叶片GSH含量及GSH-PX活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2):148-152 王静, 曲东, 易维洁. 不同浓度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5):908-913 周雁胜,王保莉,曲东. b-琼脂糖酶I DagA 的原核表达和活性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17(1):132-137 HE Jiangzhou, QU Dong. Dissimilatory Fe(III)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ddy Soil Extract Cultures Treated With Glucose or Fatty Aci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20(9): 1103-1108 孙丽蓉,曲东,卫亚红. 光照对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影响. 土壤学报,2008,45(4):628-634. Dong QU, Baoli WANG. Suppression on methanogenesis by microbial iron(III) reduction in anaerobic paddy soil. In: Xuhong Qian, Jingping Qu.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ok of Abstracts of the 12th Asian Pacific Confede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Vol-2,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08, pp277. 易维洁,曲东. 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有机酸的铁还原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148-152. 关舒元,曲东.水稻土中铁还原菌株P4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117-123. 卫亚红, 张晓燕, 曲东.2, 4- D 除草剂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6):2183-2188. 孔祥瑞,曲东,周莉娜. 硫营养对重金属胁迫下作物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57-2262. 朱超,王保莉,曲东. 玉米根系ST和ATPS部分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742-1746. D Qu, B-L Wang, H Mao. Effect of Iron(III) Reduction on Cr(VI) Reduction in Paddy Soil. In: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elem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mediation and human health. Yongguan ZHU, N Lepp, R Naidu. Beijing: Tsighau University Press, 2007, 233-234. Han Jian-gang,Zhu Yong-li, Bai Hong-ying, Qu Dong, Chu Jin-yu, Wu Chun-du. N2O Emissions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Regime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7,78:284-287. 曹宁,陈新平,张福锁,曲东.从土壤肥力变化预测中国未来磷肥需求. 土壤学报,2007,44(3):536-543. 曹宁,曲东. 水稻土中铁还原与无机磷有效性的关系.土壤通报,2007,38(3):504-507. 孙丽蓉,曲东. 电子穿梭物质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192-198. 黄懿梅,安韶山,曲东,赵伟峰.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与演变.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1):152-155. 陈昕,王保莉,曲东,张燕.小麦硫转运蛋白基因半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2):309-313. 刘贝贝,曲东.不同重金属离子对异化铁(Ⅲ)还原过程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9):115-120. 刘硕,曲东.苯系物作为唯一电子供体对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0):101-106. 李松,曲东.厌氧混合培养下Cr(Ⅵ)的微生物还原能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0):107-112. 孙宏飞,曲东,张磊.混合培养中晶体磷酸铁的异化还原能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173-178. 沈玉芳,曲东,王保莉,张兴昌.干旱胁迫下磷营养对不同作物苗期根系导水率的影响.作物学报,2005,31(2):214-218. 曲东,贺江舟,孙丽蓉. 不同水稻土中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4):97-101. 毛晖,曲东,周莉娜.稻田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铬对异化铁还原和铬还原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235-237. 曲东,孙丽蓉,李松. 异化铁还原对水稻土CH4、CO2及N2O形成的抑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8):111-116. 黄懿梅,安韶山,曲东,李盟军.两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氮方法的比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6):830-835. Qu Dong,Stefan R,Schnell S. Microbial Reduction of Weakly Crystalline Iron(III) Oxides and Suppression on Methanogenesis in Paddy Soil.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4, 72(6):1172-1181. 曲东,周莉娜,王保莉,邵丽丽,刘硕. 硫营养对小麦苗期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1):40-43. H. Jian-gang, L. Zhan-bin, Z. Yong-li, B. Hong-ying, Q. Dong.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N2O Emissions under Different L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4, 73:205—212. 沈玉芳,曲东,王保莉.干旱低磷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导水率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4,24(9):1578-1582. 孙丽蓉, 曲东,王旭刚. 土壤微团聚体中氧化铁的异化还原能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2(10):47-50. 陈昕,王保莉,曲东.植物硫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0):1966-1971. 黄懿梅,曲东,李国学. 调理剂在鸡粪锯末堆肥中的保氮效果. 环境科学,2003,24(2):156-160. 曲东,张一平,Schnell S,Conrad R. 添加氧化铁对水稻土中H2、CO2和CH4形成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3,14(8):1313-1316. 曲东,张一平,Schnell S,Conrad R. 水稻土中铁氧化物的厌氧还原及其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土壤学报,2003,(6):858-863. 曲东,Schnell S. 外源氧化铁对水稻土甲烷形成的抑制,环境科学学报,2002,22(1):65-69. 韩建刚,白红英,曲东. 地膜覆盖对土壤中N2O排放通量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2002,22(3):286-288. 曲东, Schnell S,Conrad R. 外源氧化铁对水稻土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25-1428. 曲东,Schnell S. 纯培养条件下不同氧化铁的微生物还原能力,微生物学报,2001,41(6):744-749.

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50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特别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把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这一基本方略,庄严地载入了宪法。这就为我们国家跨世纪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决定和体现国家的本质。同时,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都要采取一定的政体来实现统治阶级对国家的管理。世界上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国家,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政体。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根本的是由这个国家的国体决定的。不同性质的国家,采取的政治制度就会不同。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及现实情况不同,因此,同一性质的国家所采取的政治制度又有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把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我们要建立的新的国家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这种政体的建立,经历了长期实践过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建立了参议会形式的抗日民主政权;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了人民代表会议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议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议,中央人民政府着手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并开始起草宪法草案和选举法草案。1953年,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在全国开展了选民登记工作和进行普选。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由人民选举自己代表的活动在全国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投票的选民共有2.7亿人,选举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0多万名。到195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并选出了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54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大会还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国家机关,奠定了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地行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它们代表人民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重大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可靠保证。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有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实行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度,是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需要和结果,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权形式。我国实行的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议会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集体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组成人员、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负责人员实行监督并有权罢免,以保证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照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这种制度,使政府、法院、检察院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行政管理权、审判权和检察权。而资产阶级议会是立法机关,总统不由议会产生,而且对议会制定的法律有否决权,还可以解散议会。第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对原选区或选民负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由他们选出的代表。代表如果不按人民的意愿办事,原选举单位和选民可以撤换甚至罢免,这种制度就能保证代表要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利益。而西方议会议员选出后,在任期内选民是不能撤换的。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最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使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运。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制度。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巩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  1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差额选举  选举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政治权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选举制度作了许多改革和完善,先后四次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首先,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1979年修改选举法时,把直接选举代表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到在县一级的范围内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人民群众对本县人员的情况比较熟悉和了解,实行直接选举,有利于发扬民主,能把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选为代表,也便于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县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十分重要,它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基础,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是选举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的另一个重大措施,是实行差额选举。1979年修改选举法时,确立了差额选举的原则。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在直接选举中,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3至1倍;在间接选举中,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5至1/2。差额选举可以更好、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选出他们认为真正能够代表他们意志和利益的人。  2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人大常委会的组织  我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各民族、各地方、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需要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人数太少了不行,一般每年开一次会,不便经常进行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加强和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实质上成为代表各方面的常务代表,人数较少,可以经常开会,讨论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为此,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进一步加强了常委会的组织,主要是:  第一,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这样就可以使绝大多数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兼任其他职务,是专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从职责上讲,人大常委会要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不宜兼职;从时间、精力上讲,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十分繁重,可以集中精力把常委会的工作做好。  第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1979年以前只有全国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大都没有常委会,而是由人民委员会也就是人民政府行使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的职权。为了发挥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1979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新宪法肯定了这一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地方各级人大通过其设立的常委会开展经常性的工作,进一步发挥地方权力机关的作用;(2)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题下,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有利于在法制统一的原则下发挥地方的积极性;(3)由人大常委会任免法院副院长、审判员、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改变过去由地方人民政府任免的办法,有利于保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4)有利于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可以撤换由它选出的上一级人大代表。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常委会,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第三,增设了常设的专门委员会。1982年通过新宪法以前,全国人大的常设专门委员会只有两个,即法案委员会和民族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只在开大会时活动。为了加强人大工作,按照新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陆续增设了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现有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九个专门委员会。这些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向大会或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一般先经专门委员会审议,这样做的好处很多。(1)由于专门委员会各有分工,便于分门别类地专门讨论问题;(2)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对有关问题比较熟悉,研究有关的专门问题时,能够更深入、更周到;(3)提议案的单位和有关部门可以列席会议发表意见,有助于客观、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有助于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定能够更加符合实际。  为了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审议、决定问题时,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便利代表、委员履行职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会议次数、召开的日期和程序。为了使代表和委员在开会前,能够对会议审议的问题做好准备,以便更好地发扬民主,进行审议,要求在一定期限前将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法律草案告诉代表和委员。常委会审议法律案一般实行三审制,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大会和常委会审议工作报告时,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法院、检察院要派人参加会议,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常委会举行会议时,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列席会议,以便反映各地的意见,等等。通过完善民主的程序,更好地发扬民主,使人大和常委会通过的议案,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事务权力的基本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的审议、研究,形成为法律,变为国家意志,变成全体人民和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任免以及对各类国家机构工作的监督,实现人民的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项议案的审议过程,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所选拔、推荐的干部接受人民群众检验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党对国家领导的过程。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李玉峰的代表性论文成果

1、Li Yufeng, Wang Yunpu, Gao Xiaohui. Composites of Polystyrene Sulfonic Acid (PSSA)-Polyaniline and Montmorillonite Clay: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2006. A43, 2: 405-415. (SCI) 2、Li Yu Feng,Yu Zhou Mao,Zhu Jing Jing.Preparation of Fluorocarbon Acrylic Emulsion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Modified by Versatate Carbon.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151:57-60 (EI)3、Li Yu Feng, Zeng Zhao Po,Wang Di.Polyaniline/Fluorocarbon Composite Emulsion Coatings for Anticorrosion to Mild Steel.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151: 323-326(EI)4、Li Yu Feng,Wang Hong Chao, Xiang Zhong Yuan.Synthesis of self-stratifying polyacrylate latex containing silicon.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151:337-340(EI)5、Li Yufeng, Gao Xiaohui, Zhu Honglei. Water-based Polyaniline/Montmorillonite/Epoxy Composite Coatings for the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Mild Stee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9. 79-82: 1067- 1070(EI) 6、Yufeng Li, Liu Yang, Xiaohui Gao. Polyaniline/Epoxy Composite Emulsion Coatings for Anticorrosion to Mild Stee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152-153: 1890-1893(EI)7、Xiaohui Gao, Yufeng Li, Zhoumao Yu.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re-shell Type Versatate-fluorocarbon Emulsi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183-185: 2055-2058(EI) 8、Li Yufeng, Gao Xiaohui, Yang Liu. Water-based Polyaniline/Montmorillonite /Fluorocarbon Emulsion Composite Coatings for the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Mild Steel.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2010.5(国际会议)9、Li Yufeng, Polyaniline/Montmorillonite Clay and Epoxy Composite Coatings for the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Mild Steel. 1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2006.7(国际会议)10、Li Yufeng,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ite Coatings of Polyaniline /Montmorillonite Clay and Epoxy. IUPAC 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vel Materials and Synthesis. 2006. 7(国际会议)11、Li Yufeng, Modified Asphalt for Highway Pavements with SBR and Asphltite. The 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Chemistry and Functional Polymer. 2003.11(国际会议)12、李玉峰,高晓辉. 聚苯乙烯磺酸掺杂聚苯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8, 21(3): 322-326 (核心)13、李玉峰,赵向飞,高晓辉. 叔碳改性氟碳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涂料工业. 2010.40(9): 16-20 (核心)14、李玉峰,祝洪雷,高晓辉. 水分散性聚苯胺/环氧树脂乳液复合防腐蚀涂层研究. 热固性树脂. 2010. 25(3): 35-37 (核心)15、高晓辉,李玉峰,杨柳. 聚苯胺/环氧树脂复合乳液防腐蚀性能研究. 热固性树脂. 2010. 25(6): 29-32(核心)16、高晓辉,李玉峰. 水分散体叔氟共聚乳液的研究. 涂料工业. 2005.8(核心)17、李玉峰,高晓辉,祝洪雷. 聚苯胺-氟碳乳液复合防腐蚀涂层材料研究. 化工生产与技术2006,13(6):1-318、李玉峰,高晓辉,朱月红. 核壳型叔碳改性氟碳乳液的制备. 氟硅涂料年会. 上海, 2010, 8: 33-3619、李玉峰,祝洪雷,高晓辉. 聚苯胺/氟碳乳液复合涂层的防腐蚀性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9, 25(6): 61-6420、李玉峰,水性氟碳涂料及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21、李玉峰,王雅珍,刘喜军,等. “水分散体聚苯胺复合防腐蚀涂层材料的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1511434),2010.7通过成果鉴定(国内先进)22、李玉峰,高晓辉,张晓红,等. “水性叔氟乳液的制备及环境友好涂料的开发”,齐齐哈尔市科技局工业攻关项目(GYGG-0810-1)2010.7通过成果鉴定(国内领先)获奖成果及荣誉称号获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环境杯科技奖二等奖1项;2007-2009年度齐齐哈尔大学教学优质奖;2010年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度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

Hello!关于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想得到具体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一、教学成果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建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95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获全国性学会社会力量笑乎奖一等奖2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旁升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到账科研经费总计25.59亿元。二、教学资源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1个省运搏部级科研平台,10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三、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0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86人,包括教授355人、副教授600人。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王晓慧的研究成果

⒈博士论文阶段参加“86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合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制备最小尺寸达到10nm 以下的复合氧化物铁电纳米材料,对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研究。⒉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承担“六角晶系铁氧体纳米隐身材料的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纳米复合隐身材料。同时,发明了氧化物(TiO2)纳米催化剂,用于高分子材料(双马莱酸)的聚合反应。使聚合反应温度降低,使材料的耐热性明显增强。成果通过江苏省科委的技术鉴定。⒊清华大学材料系做博士后研究,作为骨干主要参加“高性能钛酸钡基X7R MLCC材料的研究” “863”计划的课题。制备出高性能钛酸钡基X7R MLCC材料。已获授权专利一项。制备出X7R402和X7R502两种的片式电容。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做博士后,提出无压烧结技术(两段法)成功制备出氧化钇纳米陶瓷,开拓了制备纳米陶瓷材料的全新方法。论文已在英国“NATURE”上发表(2000年3月)。⒌高性能低温烧结铁氧体片感材料及元件:基于纳米粉无压烧结技术实现了900℃低温烧结,研制出细晶高磁导率NiCuZn铁氧体片感材料(mi ³1000)及甚高频应用的Z型平面六角铁氧体材料。制备出大感量(100mH)片式电感及片式微型平面变压器。获授权发明专利中国三项,日本一项,美国两项。⒍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多层陶瓷电容器材料与关键技术(“863”重大项目):突破了新一代高性能贱金属内电极多层陶瓷电容器(BME-MLCC)薄层化、微型化关键技术,制备纳米BaTiO3通过精细调控陶瓷“芯-壳”结构和无压烧结技术,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X7R和Y5V)BME-MLCC瓷料和军用高介温度稳定型MLCC材料。申请发明专利七项,已获授权专利美国一项,中国一项。⒎信息功能纳米/亚微米晶陶瓷的尺寸效应及控制原理(973项目):无压烧结制备出纳米/亚微米晶功能陶瓷,研究了铁电、铁氧体等纳米/亚微米晶陶瓷烧结机理和无晶粒生长的动力学临界区域。系统研究了纳米/亚微米晶BaTiO3、NiCuZn铁氧体尺寸效应与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首次无压烧结制备出99.6%的8nm BaTiO3陶瓷,并实验证明晶粒尺寸小到8nm依然保持铁电性。8.通过电化学方法成功地在金属钛基底上成功制备出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纳米管阵列面积大、均匀排列、管(孔)径10-100nm、长度达到1.1μm。通过控制不同的退火温度,得到不同晶型的氧化钛单晶纳米管。这种单晶纳米管阵列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和超亲水性。这种阵列结构独特,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在催化、光电子、生物及太阳能电池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多潜在的应用前景。【论文与专利】: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9项:其中11项已获授权(包括3项美国专利和1项日本专利)。【 代表性学术论文】 :⒈Wang,XH,Chen IW,Sintering of Nanoceramics,Nanomaterials Handbook ,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FL. USA , 2006,Jan. chapter 12th,page 359-382.⒉Tian,ZB; Wang,XH; Shu,LK; Wang,T; Song,TH; Gui,ZL; Li,LT,Preparation of Nano BaTiO3-Based Ceramics for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Application by Chemical Coating Method,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92 ⑷:830-833 20093.Yang,Y; Wang,XH; Sun,CK; Li,LT,Structure study of single crystal BaTiO3 nanotube arrays produced by the hydrothermal method, Nanotechnology, 20 ⑸: Art No. 055709 20094.Yang,Y; Wang,XH; Zhong,CF; Sun,CK; Li,LT,Ferroelectric PbTiO3 nanotube arrays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Applied Physics Letters,92 ⑿: Art No. 122907 2008⒌Wang XH,Deng XY,Wen H,Li,LT,Phase transition and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of bulk dense nanograin barium titanate ceramics,Appl.Phys.Lett .89 ⒃: Art. No. 162902 OCT 16 2006⒍Deng XY,Wang XH,Chen LL,Wen H,Li LT,Observation of ferroelectric domain patterns in nanocrystalline BaTiO 3 ceramics,Appl.Phys.Lett . 89 ⒂: Art. No. 152901 OCT 9 2006⒎Deng XY,Wang XH,Wen H,Chen LL,Chen L,Li LT,Appl.Phys.Lett . 88 (25): Art. No. 252905 JUN 19 2006⒏Wang,XH , Deng X Y , Bai H. L.,Chen,IW,Two-Step Sintering of Ceramics with Constant Grain-Size,Ⅱ. BaTiO 3 and Ni-Cu-Zn Ferrite , J. Amer. Ceram. Soc.,89 ⑵438-443 , 2006⒐Wen H,Wang,XH,Chen RZ,and Li LT,Modeling of Dielectric Behaviors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s under Direct Current Bias Field,J. Amer. Ceram. Soc.,89 ⑵550-556 , 2006⒑Deng X Y,Wang,XH,Wen H,Kang AG,Gui ZL and Li LT,Phase Transitions in Nanocrystalline Barium Titanate Ceramics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J. Amer. Ceram. Soc.,89 ⑶1059-1064 , 2006⒒Zhao JL,Wang,XH,Sun TY,Li LT. In situ- templated synthesis of anatase single crystal nanotube arrays. Nanotechnology,16:2450~2454 , 2005⒓Zhao,JL; Wang,XH ; Chen,RZ; Li,LT , Fabrication of titanium oxide nanotube arrays by anodic oxidation ,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134 ⑽: 705-710 , JUN 2005⒔Wang,XH ; Li,LT; Su,SY; Gui,ZL , Novel ferrimagnetic material for fabricating multilayer chip inductors -Low-temperature-sintered Ba 3 Co 2-x Zn x Fe 24 O 41 hexaferrites , J. Amer. Ceram. Soc.,88 ⑵: 478-480 FEB 2005⒕Wang,XH ; Li,LT; Su,SY; Gui,ZL; Yue,ZX; Zhou,J,Low-temperature sintering and high frequency properties of Cu-modified Co⑵Z hexaferrite,J. Euro. Ceram. Soc,23 ⑸: 715-720 APR 2003⒖Wang,XH and Li,LT et al.,Synthesis of Cu-modified Co 2 Z hexagonal with planar structure by a citrate precursor method,J. Magn . Magr . Mater,234⑵:63-68 , 2001⒗Chen I-W and Wang,XH,Sintering Dense Nanocrystalline Ceramics without Final-stage Grain Growth,Nature,404,168 , 2000

刘亚猛的学术成果

——刘亚猛,1984,语义场与英语修辞 [J],《福建外语》第2期。——刘亚猛,1986, 上下文与上下文分析 [J],《福建外语》第2期。——Liu, Yameng. 1989. The Making of Elizabeth Drury: The Voice of God in `An Anatomy of the World` [J]. The John Donne Journal 8.1 2: 89 102.[造出一个伊利莎白·德如瑞来:约翰·唐恩“解剖世界”一诗中的上帝之声。 发表于《约翰·唐恩学刊》1989年第1-2期合刊。]——Liu, Yameng. 1991. Aristotle and the Stasis Theory [J]. Rhetoric Society Quarterly21.1: 53 59.[亚里士多德与争议点理论。 发表于《北美修辞学会季刊》1991年第1期。]——Young, Richard, and Yameng Liu (eds.). 1994. Landmark Essays on Rhetorical Invention in Writing. Eds [C]. Davis, CA: Hermagoras Press, 1994.[《有关修辞发明的标志性论文》。与美国当代著名修辞理论家Richard Young 教授合编,1994年由美国赫尔玛格拉斯出版社出版]——Liu, Yameng. 1995. Disciplinary Politic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eneric Triad in Classical Rhetoric [J]. College English 57.1: 9-26.[学科间竞争在古典修辞三大演说体裁的体制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表于美国全国大学英语教师联合会会刊《大学英语》1995年第1期。——Liu, Yameng. 1995. The Dilemma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哲学论辩中的两难。 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5年出版的《第3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Liu, Yameng. 1995. Rhetoric and Reflexivity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28.4: 333-49.[修辞与反思。发表于西方修辞理论最权威的刊物《哲学与修辞》1995年第4期。]——Liu, Yameng. 1996. Three Issues in the Argumentative Conception of Early Chinese Discourse [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6.1: 33-58.[从“百家争鸣”的角度理解中国先秦话语时存在的三大问题。发表于西方比较文化研究最权威刊物《东西方哲学》1996年第1期。]——Liu, Yameng. 1996.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Oratory: An Anatomy of a Paradigm in Comparative Rhetoric [J]. Rhetoric Review 14.2 : 318-35.[捕捉中国修辞的本质:对一个比较修辞范式的解剖。发表于美国最权威的修辞理论刊物之一《修辞评论》1996年第2期。]——Liu, Yameng. 1996. Confucius.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New York: Garland. 139-140.[孔子的修辞思想。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百科全书》条目之一]——Liu, Yameng. 1996. Correctness.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New York: Garland, 1996. 151-53.[正确性。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百科全书》条目之一]——Liu, Yameng. 1997. Unintelligibility or Defeat: The Issue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J]. Argumentation 11.4: 479-91.[要么各说各的话要么甘拜下风?哲学论辩中不同观点的相互接触。发表于国际论辩理论最权威刊物《论辩》1997年第4期]——Liu, Yameng. 1997. Authority, Presumption, and Invention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30.4: 413-27.[权威,设定和修辞发明。《哲学与修辞》1997年第4期。]——Liu, Yameng, and Richard E. Young. 1998. “Disciplinary Assumptions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 Structural Tensions in the Pedagogy of Rhetoric” [J]. JAC 18.3: 475-88.[当代西方修辞教育的学科认定和机构要求之间的矛盾。发表于美国作文理论最权威刊物《高级作文学刊》1998年第3期]——Liu, Yameng. 1999. “Self, Other, In-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position Reader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 In Xin Liu Gale and Fredric G. Gale (eds.). (Re)Visioning Composition Textbooks: Conflicts of Culture, Ideology, and Pedagogy. Albany: SUNY Press. 69-92.[跨文化作文教科书与文化身份的构筑。发表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作文教科书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思想之间的冲突》一书]——Liu, Yameng. 1999. Justify My Position in Your Terms: Cross-cultural Argument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Argumentation 13.3 (1999): 297-315.[以你的道理来支持我的立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论辩。《论辩》1999年第3期。]——Liu, Yameng. 1999. “Thou Shalt Not Work Both Sides of the Aisle: Dick Morris, Ideology,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Flow of Rhetorical Resources” [A]. In Jack Selzer and Sharon Crowley (eds.). Rhetorical Bodies [C]. Madison: U of Wisconsin P. 314-25.[意识形态对修辞资源流向的调节。发表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修辞体》一书]——Liu, Yameng. 1999. From Arguing Within to Arguing Across Boundaries: Globalization as a New Challenge to Argumentation Studi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519-23.[界内论辩到跨界论辩:全球化对论辩研究的挑战。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9年出版的《第4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一书]——Liu, Yameng. 2000. “Contrastive Rhetoric/Comparative Rhetoric.” In Coming of Age: The Advanced Writing Curriculum. Eds. Linda Shamoon, et al. Portsmouth: Boynton/Cook, 2000. 71-75.[对比修辞学和比较修辞学。发表于美国Boynton/Cook学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高级写作科程设计》一书]——Liu, Yameng. 2002. Invention and Inventiveness: A Postmodern Redaction. In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al Invention. Eds. Janet Atwill and Janice Lauer.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从后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修辞发明与发明性。 发表于美国田纳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有关修辞发明的当代理论观点》一书。]——Liu, Yameng. 2003. “Beyond Wartime Propaganda: Argumentation and Hostil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and Democracy”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679-690.[超越战时宣传:信息和民主时代战争与论辩的关系。 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2003年出版的《第5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Liu, Yameng. 2004. Argument in a Nutshell: Condensation as a Transfiguring Mechanism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Argumentation 18.1: 43-59.[一言以论之:浓缩作为论辩的变形手段。 发表于国际论辩学会会刊《论辩》2004年第1期。]——Liu, Yameng. 2004. “Rhetoric and the Invention of Ancient Chinese Discourse.” Rhetoric Before and Beyond the Greeks. Eds. Carol Lipson & Roberta Binkley. New York: SUNY. 147-164. [“修辞与中国先秦话语的发明.” 长篇英文论文. 发表于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古希腊之前和之外的修辞传统》一书]——刘亚猛,2004,跨文化“交流失迷”及其因应之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刘亚猛, 2004,关联与修辞 [J]. 《外语教学与研究》36.4 (2004): 252-55.——刘亚猛,2004,风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学术文化与中西学术翻译.《中国翻译》25.6 (2004): 44-48.——刘亚猛,2004, 西方修辞学科建设:迷惘与希望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2004).——刘亚猛,2004,《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 北京:三联书店, 2004.——刘亚猛,2005,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 [J].《中国翻译》26.5 (2005): 40-45.——刘亚猛,2006,诠释与修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刘亚猛,2006,二十世纪美国修辞的宣言——评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 《修辞学习》——刘亚猛,2007, 修辞与当代西方史学论争 《修辞学习》——刘亚猛,2009,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范式转换及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模式 《修辞学习》——刘亚猛,2010, 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的两个特点及其缘由 《当代修辞学》——刘亚猛,2010,言说与秩序:轴心时期中西语言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及其当代含义 《浙江大学学报》——刘亚猛,朱纯深 2011,Rhetoric as the Antistrophos of pragmatics: Toward a Competition of Cooperati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求成果写真最火资源~高清的最好,谢谢!!

https://photo.baidu.com/photo/wap/albumShare/invite/DLWzUaORfE?from=zdCGXZ点击链接-加入相册-可批量下载/无限存储,不定期更新我整理了一批内容,楼主康康~求采纳求采纳!喜欢的话可以加入相册嗷!

能力分解,技能(skill)的特征是什么?a直接产生业绩成果b用动词描述的c是能够迁

一,原题解释:【多选题】能力分解,技能(Skill)的特征是什么()。A.直接产生业绩成果B.用动词描述的C.是能够迁移的D.利于找到工作答案:C,D二,技能的定义1.技能是指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2.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部的实际操作动作,又包括头脑内部的智力动作。3.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动作的熟练程度影响活动的效率和速度。对于任何一种新的动作,初学者都感生疏,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练习才能较完善地掌握动作系统,达到自动化程度。4.动作系统的自动化程程。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有密切关系。首先,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相辅相承、互相促进。5.其次,技能与能力密切联系。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具备各种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智能的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三,技能的特点凡是技能都具有以下的特点。1.技能不是生下来就会的。技能是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它是经过练习才逐渐形成的。2.技能只是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动作所组成,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有一部分是有意识的,另一部分是自动化了的。3.技能要受一定的意识控制。技能只是意识的成分比较少,并不是完全不受人的意识的控制,因为技能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部分。

能力分解,技能(skill)的特征是什么?a直接产生业绩成果b用动词描述的c是能够迁

能力分解,技能(Skill)的特征是什么(是能够迁移的、利于找到工作)。A.直接产生业绩成果B.用动词描述的C.是能够迁移的D.利于找到工作。答案解析:C,D。拓展:一、技能的概念。技能是指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部的实际操作动作,又包括头脑内部的智力动作。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动作的熟练程度影响活动的效率和速度。对于任何一种新的动作,初学者都感生疏,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练习才能较完善地掌握动作系统,达到自动化程度。动作系统的自动化程程。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有密切关系。首先,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其次,技能与能力密切联系。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具备各种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智能的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二、操作技能培养。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3、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和次数。4、正确掌握对练习速度和质量的要求。5、加强动觉控制的练习。6、及时了解练习的反馈信息。

李博的科研成果

Bo Li, Yukiya Hakuta, Hiromichi Hayashi, Synthesis of potassium titanoniobate in supercritical and subcritical water and investigations on its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39 (1): 63-69, 2006.Bo Li, Yukiya Hakuta, Hiromichi Hayashi,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crystalline rectangular titanoniobate particl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3): 1732-1734, 2005.Bo Li, Yukiya Hakuta, Hiromichi Hayashi,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potassium niobate in supercritical fluid,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35 (3): 254-259, 2005.Bo Li, Hitoshi Kasai, Hidetoshi Oikawa, Shuji Okada, Kunio Arai, Hachiro Nakanishi, Mono-dispersed quinacridone nanocrystals prepared by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liquid crystallization method,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3, 365-367, 2003.Hiromichi Hayashi, Yukiya Hakuta, Bo Li, The potassium niobate fine crystal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Patent 2004-068232.

泰山学院拥有哪些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

各位学弟学妹,学长带大家了解一下咱们学校的情况,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泰山学院科技成果:学校2002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省部级项目38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20项、市厅级科研成果获奖855项。“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学校简介:泰山学院,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1958年成立的泰安师范专科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创办的泰安府官立师范学堂。1999年,泰安市市属5所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泰安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泰山学院。 2017年,学校成为山东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78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有15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万余人,有教职工1500余人。

丽水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

hello,各位学弟学妹们,相信大家对我们学校还没有一个深入了解吧,那我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教学成果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以上就是简单介绍一下,欢迎大家报考我们学校哦。

丽水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

科研成果截至2023年4月,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横向项目700多项,先后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梁希科普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9项。[11]截至2021年9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4项。

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今发展成果如何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2022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大一委三项决议。

郭彦林的学术成果

1.郭彦林,张庆林,王小安,波浪腹板梁平面外稳定承载力理论和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第43卷第11期,2010年11月。2.郭彦林,张庆林,王小安,波浪腹板工形构件抗剪承载力理论和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第43卷第10期,2010年10月。3.郭彦林 王小安 张庆林. 波浪腹板变截面压弯构件稳定承载力设计方法和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10年第9期。4.郭彦林,郭宇飞,纯压钢管桁架拱的平面内稳定性能及设计方法,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8期。5.郭彦林,郭宇飞,林冰,四边形截面空间钢管桁架拱平面内稳定性及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8期。6.郭彦林,王永海等:广州新电视塔底部透空区外筒群柱面外稳定承载力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0年第1期。7.郭彦林,王昆,田广宇,张博浩:宝安体育场屋盖张拉结构施工环境温度的影响分析,建筑结构,2010年7期。8.郭彦林,田广宇,张博浩,王昆:车辐式结构施工环境温度对成型状态的影响分析, 建筑结构,2010年7期。9.郭彦林,田广宇等: 车幅式结构基于一次二阶矩可靠度指标β的索长误差控制限值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第4期。10.郭彦林,江磊鑫:双矩管带肋约束型装配式防屈曲支撑的设计方法,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2期,2010年6月。11.赵瑛,郭彦林,防屈曲支撑框架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结构,2010年1期。12.郭彦林,江磊鑫:型钢组合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结构,2010年1期。13.Yanlin Guo, Jie Wang. Instability behavior and application of prismatic multi-tube latticed steel column.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65( 2009), 12-22.14.郭彦林,周明,董全利: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弹塑性抗剪极限承载力与滞回性能研究,工程力学,2009年2期。15.郭彦林,董全利,周明: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滞回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第1期。16.郭彦林,林冰,郭宇飞:焊接工字型截面抛物线拱平面内稳定承载力试验与理论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09年第3期。17.郭彦林,江磊鑫,张婀娜: 卷边翼缘工形构件压弯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承载力设计理论,工业建筑,2009年第9期。18.郭彦林,高巍:CCTV新台址主楼外框筒米形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6月,第29卷第3期。19.郭彦林,盛和太: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SRC组合柱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第3期。20.郭彦林,田广宇,刘学武:地基不均匀沉降对CCTV新台址主楼变形预调值的影响及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第3期。21.郭彦林,刘禄宇,王永海等:广州新电视塔细腰段整体模型稳定性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第8期。22.郭彦林,黄李骥:腹板开洞钢拱的平面内稳定极限承载力设计理论和方法. 建筑结构学报, 2007年第3期。23.Guo Yanlin, Zhang Qinlin. Instability Behavior of H-shaped Members with Sinusoidal Web,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n-walled Structures, Holiday Inn Surfers Paradise, Gold Coast, Australia,June, 2008.24.郭彦林,刘建彬,蔡益燕:结构的消能减震与防屈曲耗能支撑,建筑结构,2005年第8期。25.郭彦林,王高宁:车辐结构平面内弹性稳定承载力及设计建议,空间结构,2006年第1期。26.郭彦林,潘涌:变截面工字型柱面内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2004年第1期。27.郭彦林,崔晓强:滑动索系结构的统一分析方法——冷冻升温法,工程力学,2003年第4期。28.郭彦林,兰勇等: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梭形格构柱稳定承载力足尺寸破坏性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02年第5期。29.郭彦林,窦超,王永海等: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体育场整体模型稳定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第4期。30.郭彦林,窦超,深圳大运会主体育场单层空间折面网格结构性能研究及设计,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第4期。31.郭彦林,兰涛,田广宇等:泰达市民文化广场金字塔钢结构及幕墙支承体系性能研究与设计,建筑结构,2010年第3期。32.郭彦林,刘学武,赵瑛等:国家体育场钢结构安装方案研究,施工技术,2006年12期。33.郭彦林,邓科,林冰:梭形柱的稳定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工业建筑,2007年第7期。34.郭彦林,王永海,刘学武等:A380机库整体提升施工技术一体化建模分析及应用,工业建筑,2007年第9期。35.郭彦林,江磊鑫,田广宇等:车幅式张拉结构张拉过程模拟分析及张拉方案研究,施工技术,2009年第3期。36.田广宇,郭彦林等:求解车辐式结构自应力模态的逐点去约束法,空间结构,2009年4期。37.郭彦林,田广宇,刘学武:温度变化对CCTV新台址主楼大悬臂合拢的影响,施工技术,2008年第5期。38.郭彦林,田广宇等: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力学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施工技术,2011年第1期。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议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如何评价Frank L.Lewis的学术成果及其团队现状

在把RL应用到控制领域的过程中,Lewis教授的团队做出了大量重要的工作。根据我肤浅的认识,他们的主要贡献至少包含以下两点:RL用于研究控制问题,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是稳定性的分析。计算机领域里研究的Reinforcement learning是不怎么在意稳定性的,比如AlphaGo下围棋,状态空间就是围棋棋盘上的361个点,棋子无论如何不会下到棋盘外面。但是控制问题里面,状态空间是连续的而且是无界的,因此怎么确保稳定性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Lewis教授和他的团队对于RL用于控制时的稳定性方面的分析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另外,计算机领域的RL考虑的系统往往是离散时间的,对于连续时间的系统,他们的普遍做法是用离散系统来近似。从本质上看,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的贝尔曼方程的结构是很不一样的。所以离散时间系统里很好用的Q-learning方法,没法直接推广到连续时间系统。Lewis教授团队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他们做了重要的奠基行工作, 是的RL可以用来精确的解决连续时间系统的问题,并提出了Integral-Reinforcement-Learning这一新的理论框架。

莫迪访问中国的主要成果

1、印度的IL&FS Energy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达成了Nana Layja 4000MW火力发电站项目的协议 . Jindal钢铁与电力公司(Jindal Steel and Power Ltd、娱乐业领域. 印度的Bharti Airtel Ltd. 印度的Adani Group与保利协鑫集团就在蒙德拉经济区(Mundra SEZ)建设光伏产业园区以及天然气行业合作签订了框架性协议。2、印度的Essel Solar公司与中国的晶澳太阳能公司签订了关于建设太阳能电池生产设施的谅解备忘录.与谨之微进出口有限公司达成了在印度制造高科技生产资料的协议 . 印度古吉拉特邦工矿业管理部下属的工业促进局与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了在古吉拉特邦建设工业园区的协议 。3、签订了在Kakinada建设2000英亩的经济开发区生产高端设备的谅解备忘录 .与中国的明阳风电集团公司及明阳风电与印度信实企业集团(Reliance ADA Group)共同出资的合资企业Global wind power Ltd. 印度的Axis Energy Ventures India Pvt. 印度Bushan Power and Steel limited(BPSL)与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热轧钢卷项目的协议 。4、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经印度电信管理局批准的设备购买融资协议 . 印度Infosys Technologies (China) Co. 印度的Bharti Airtel Ltd. 印度的Sun Group与中国的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签订了五年内实现5000MW太阳能发电产能以及相关太阳能电池组制造计划的谅解备忘录 .与中国工商银行签订了关于信用融资的谅解备忘录 . 印度的Autolite India Ltd,从可再生能源。5、与天合能源(Trina Solar)签订了在印度建设光伏产业园区生产500MW光伏组件以及500MW的光伏太阳能模块的谅解备忘录,这必将使中印之间经贸。6、印度EROS Group与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中印电影领域共同合作和发展的协议 . 印度EROS Group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共同拍摄玄奘电影的协议 。等等。

宿州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

Hello!关于宿州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想得到具体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成果截至2018年6月,学校拥有中国国家级基金项目1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6项,14项成果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3个新品种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获批3项地方标准,与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0多项;“十二五”以来,获省(厅)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41项,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一类526篇,二类400篇,出版教材、专著近210余部。二、教学成果截至2022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学生年均获省级以上奖项400多项。三、院系专业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宿州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的相关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宿州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

Hello!关于宿州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想得到具体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一、院系专业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6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二、师资力量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6人、副高级专枯腊业技术职务260人、枯腊博士360余人。现有省优秀教师11人、省教学名师27人、教坛新秀3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入选安徽省“特支计划”2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级科技特派员6人。与省内外7所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0人。三、科研成果学校拥有中国国家级基金项目1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6项,14项成果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3个新品种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获批3项地方标准,与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没老滑作协议500多项;“十二五”以来,获省(厅)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41项,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一类526篇,二类400篇,出版教材、专含尺著近210余部。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宿州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的相关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含尺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对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有何意义

摘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有关政府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制度,主要目标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均等化目标意味着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公平分享,也有助于区域 经济 、城乡经济协调 发展 。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许多方面背离均等化目标,不利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关键词: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共物品;均等化;改革发展成果;分享Abstract: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is an inter-government allocation of public financial resources whose main aim is to equalize public services, which means equal share of public materials and services so as to encourag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rural and urban economies. It seems that the regime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in present China is against the aim of equalization in many respects and thus is not conducive to equal share of the fruits of the reform.Key Words: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public materials; equalization; fruits of the reform; share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内涵解析依公共财政 理论 ,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供应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含公共服务)具有不同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 影响 任何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即公共物品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零,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其二是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不能有效排除不愿为公共物品支付费用的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由于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如果公共物品交由私人在市场上提供,就会出现自己不提供而希望他人提供、自己免费享用的“搭便车”现象,导致公共物品市场供应不足或根本没有供应,出现市场失灵,因此一般认为公共物品只能由公共提供即政府提供,而不能由私人在市场中提供。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后,可以征税的方式强制公共物品消费者支付费用,以解决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收费难题。实际上像国防这种消费上的边际成本为零的纯公共物品是很少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大多属准公共物品,如水电气、基础设施、 教育 服务、医疗服务、公园、博物馆等,这其中有的具有 自然 垄断性质如水电气、城市公交等,有的具有正的外部性即通常所说的公益事业的公益性质如教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这些准公共物品在容量范围内才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并且可以有效排除不愿支付费用者,因此,准公共物品的部分成本可以市场收费的方式向受益者收取。国家通过强制征税或市场收费等方式为公共物品的供应筹集资金,形成公共财政资源,然后在不同公共物品提供者之间分配公共财政资源。实际上,公共物品是由不同级别的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分别提供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间分配公共财政资源。公共财政资源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间进行分配包括三个层次并分别对应三项基本的公共财政制度。(一)分税制财政体制 所谓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指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财政体制。这里所谓的事权,指各级政府承担的事务性职责,显示国家 政治 权力在不同级别政府之间的划分。这本来属于宪政而不是财政 问题 ,但在公共财政框架中,这些事务性职责被解读为供应公共物品的职责,因而,应得到相应的财力保障。分税财政体制的基本意义就在于通过划分税种使承担公共物品供应职责的各级政府拥有自主财源,能够根据本地居民的偏好自主决定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范围与数量。可见,分税财政体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体现财政分权思想并追求财政分权所带来的好处,如制约权力,遏制任何政府对公共开支的垄断从而出现使用上的低效率等 [1]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只是对公共财政资源的初次分配。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经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税所筹集的财政收入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向本地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物品的需要;相反,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由于税源充沛,通过同样税种所筹集的财政收入非常可观,超过提供基本公共物品的需要。换句话说,分税财政体制可能在政府间造成财力不均衡现象。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纵向财力不均衡,即不同级别政府间财政能力不同,财权与事权不平衡;其二是横向财力不均衡,即同一级别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间财政能力不同,财权与事权不平衡。这种财力不均衡导致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要么减少公共物品的供应,要么通过非正式制度安排为公共物品融资(这正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的原因)。分税制所带来的政府间财力不均衡的制度性解决办法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整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它的存在以分税制为前提,实质是在分税制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政府间利益格局基础上的公共财政资源的再分配。体现财政分权思想的分税制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利益相对独立并因此而拥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自主财源。只是因为按税种划分的各级政府的自主财源,可能产生政府间财政能力不均衡现象,才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予以解决。其实,财政均衡目标在财政集权制下可以方便地实现,即由中央政府集中全国的财政收入再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不过在财政集权制下,地方政府被视作中央政府的附庸,没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独立的人格,中央政府分配财政资源给地方政府是按中央意志进行的,并不存在转移支付制度。此外,在财政学中,财政支出被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分为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与对居民的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的转移支付仅指政府间的公共财政资源的单向转移,不包括对个人(家庭、 企业 等)的转移支付。这种政府间公共财政资金的单向转移,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也包括财政资金在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转移。多数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只涉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只有少数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涉及下级对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上解)和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三)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通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及调整等程序解决公共财政资源在不同公共物品中的配置,决定政府向居民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种类和数量。不同的预算安排意味着不同的公共物品组合。由于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及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具体提供的,因此预算的实质就是在各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间分配公共财政资源。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政府间分配和再分配公共财政资源,为预算分配提供了制度和资金保障。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一般认为,均衡财政能力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包括纵向财政均衡与横向财政均衡。纵向财政均衡指各级政府所拥有的财力与其所承担的事务性职责大体平衡,即财权与事权平衡,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责任大体相当。每一级政府都依法或依上级政府的委托承担相应的职责,为履行这些职责必须有相应的资金保证,纵向财政均衡的目标旨在为各级政府履行职能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保障。虽然各级政府依法承担的职责是不能放弃的,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必将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可见纵向财政均衡的目标是由政府职能的法定性和不可放弃性所决定的。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中,政府职能被表述为财政职能。虽然政府(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因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并不完全一致,但两者大体上存在对应关系。按照马斯格雷夫的观点,国家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稳定经济、收入再分配三项。宏观经济稳定职能即一般所谓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只能归中央政府,因为中央政府拥有对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垄断权。收入再分配职能也主要归中央政府,因为如果地方政府主导收入再分配的话,实施积极的收入再分配的地区将吸引更多低收入者并使高收入者移出该地区,结果导致收入分配政策失败。因此,地方政府主要行使资源配置职能,即将公共财政资源用于生产或资助生产公共物品并提供给辖区居民 [2] 。由于中央政府不仅负责提供如国防、外交等全国性公共物品的职能,而且承担宏观经济调控及收入再分配职能,因此在通过分税制进行公共财政资源的初次分配时,更多地向中央政府倾斜,结果导致中央政府集中的财政资源大大超过其履行职能所需,而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政府所获自主财力远不能满足其承担职能的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分配是导致纵向财政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并且在我国,由于 法律 上对各级政府事权划分不甚明晰,上级政府往往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职责交给下级政府办理,而在财政资源的分配上则倾向于掌控更多财源。这种事权下沉、财权上浮(向上集中)的现象加剧了政府间财力不均衡现象,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政府其事权与财权不平衡的现象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其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纵向财政均衡目标上没能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我国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财政困境、债务规模过大的主要原因。横向财政均衡是指同一级别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财政能力基本相同,旨在使同级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均等化。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水平取决于政府所掌控的公共财政资源的规模。例如我国经济上的落后使得我国政府以前对义务教育这一公共物品所承担的责任有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在不断增大,开始具备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的财政能力。横向财政均衡的目标只是使同级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相同,但这一公共服务水平本身并不是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决定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税负水平密切相关,税法的制定就决定了一国的全部产出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比例。横向财政均衡的目标是在一国用于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财政资源规模既定的前提下,使不同的地区提供的公共物品水平基本相同。在我国,分税制对公共财政资源划一的分配办法必将使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通过自主财源所集中的财政收入差别较大,从而使不同地区提供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不尽相同。均等化的目标就是通过财政资源从财力较强的地区向财力较弱的地区的转移支付来平衡这种财力差距。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三种情形: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我国称上解)、同级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除德国等少数国家建立了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外,多数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只涉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这里的问题是均等化目标如何通过上级对下级的转移支付实现?这除了要求应根据提供相同水平公共物品的不同财政能力决定对同级但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数额外,还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央政府集中足够的公共财政资源以使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不具有提供均等化所要求的公共物品水平的财政能力,否则单靠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无法实现均等化目标的,还必须辅之以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即相对提供均等化公共物品而财力有余的地方政府应将多余的财力上解给上级政府。可见,理论上讲,仅靠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也可实现均等化目标,而不必诉诸横向转移支付。但如果因此而导致地方政府通过分税制而拥有的自主财源非常有限的话,那么通过分税制而实行财政分权的意义将遭到削弱,因此应辅之以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上解),而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只是将上解上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直接转移给同级政府,没有存在的必然性。公共物品均等化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公共物品均等化意味着 社会 公平,意味着公共物品的公平分享,对这一目标的任何偏离都可能影响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我们认为,公共物品均等化应以居民对公共物品的人均消费水平来衡量,而这种人均消费水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因此公共物品均等化就意味着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基本相同,其制度含义就是原则上应按人均财政支出水平 计算 财政转移支付的数额。均等化目标并不要求不同地区居民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在种类、数量与质量方面都相同,而是人均消费水平相同。因为不同地区居民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具有差异性,例如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京津、京沪、广深对城际快速列车有消费需求,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道路 交通 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则只是满足客货运输的基本需要,高速度所带来的高消费已经超出其经济发展水平所需求的消费水平。 农村 需要水利设施和农业 科技 服务等,而城镇则需要城市交通、公园及绿化等市政建设。此外,相同的公共物品在不同地区的提供成本是不同的,例如在高原地区与在平原地区修建相同质量的道路的成本就不同,在城市和农村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的成本也会因为人工成本的差异而不同。这样,相同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可能因为公共物品成本上的差异并不一定带来相同的人均公共物品消费水平。尽管如此,我们仍强烈主张,象多数国家如德国等一样,以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来衡量公共物品均等化目标。因为对于地方政府所提供的众多公共物品而言,成本因素所带来的有利与不利可能相互抵消,对均等化目标的干扰可能并没有想象的大,而且要精确测算各种因素对均等化目标的干扰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不赞同多数学者所主张的“因素法”,“因素法”不仅人为地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复杂化,而且可能成为利益博弈的目标而影响制度的公平性与稳定性。不从公共物品的消费者的角度而是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评价均等化目标是否更为可取?例如把公共物品分解为具体项目,分别计算各地提供相同水平的公共物品所需的成本即财政支出数额,累加在一起即可得出各地为实现均等化目标所需的财政支出数额并可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转移支付数额。表面上看,这一思路有其合理性。首先是可能有效克服成本因素对均等化目标的干扰。其次,不同的公共物品其受益者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受益者的人数可能与各地的总人口正相关,也可能不相干,分项计算比不考虑公共物品的具体项目而按总人口计算实现均等化目标所需的财政支出数额似乎更 科学 。然而分项计算的问题更多。首先是各地居民对公共物品偏好的差异性决定了缺乏界定相同的公共物品消费水平的一致性基础。其次,如教育、医疗等大多数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实际受益人数都与总人口正相关,因此以总人口为基础计算而不是按 医院 床位数、在校学生人数等实际项目计算所需财政支出数额并非没有道理。相反,按具体项目计算有可能演变为对既得利益的维护或者对不合理现实的迁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分项计算仍然需要确定同一公共物品的相同消费水平的衡量标准,这一衡量标准仍然离不开以总人口为基础的平均消费水平,比如每1万人的床位数、在校学生人数、公路长度等。问题的实质是,公共物品的均等化本身这就意味着一国的全体居民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中获益程度基本相同,因此均等化目标最终还是以公共物品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来衡量。与均等化目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界定宏观经济调控与均等化目标的关系,因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制多数是背离均等化目标的,例如宏观调控的非均衡发展目标就意味着公共财政资源向优先发展地区倾斜。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应该以中央政府在转移支付后的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实施,同样地方政府在辖区内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只能于财政转移支付后所实际拥有的财力限度内实施。换句话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捍卫社会公平即公共物品均等化为基本目标而原则上不承担宏观调控职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体现在预算安排中。这种定位使宏观调控不致干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目标,但也表明以均等化所指示的公共财政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并非公共财政制度的唯一目标,也不具绝对优先性,为矫正市场失灵而进行的宏观调控允许公共财政资源的倾斜性配置。其实,转移支付本身也不是以均等化为惟一目标,例如附条件的转移支付很多时候就体现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目的。除财政均衡目标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否还存在其他目标?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前面提到的附条件的转移支付(专项补助)主要不是以均等化为目标,其中的某些补助项目就旨在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专项转移支付由于限定了用途,地方政府只能用于指定的用途,不能挪作他用,实质上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干预,即用来实现中央政府认为必须保证的某些基本公共物品。专项转移支付有时用来弥补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所产生的跨辖区的外溢性。但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大不仅蚕食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使分税制所体现的财政分权有名无实,而且可能使均等化目标不能实现,因此理论界更倾向于不附条件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这种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均等化为目标,但在我国还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及边境地区提高转移支付数额,表明我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渗进了政治目标。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意义以公共物品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宪政基础之一是宪法所规定的平等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所有公民都应平等地享有权利并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享有权利,不仅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平等权利,而且包括享受公共物品方面的平等权利。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管居住在何处,都有权享有均等化的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这本应是平等原则题中应有之义,但遗憾的是我们通常关注私法性权利的平等和政治权利的平等,而忽略了同等重要的享有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事实上,虽然福利水平不同,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资源占整个国民产出的比例不尽相同,但即使最低福利水平国家也占有相当比例,这表明一国的经济资源用于公共物品的部分相对于用于私人物品的部分并非无足轻重,在福利国家前者甚至远高于后者。因此对公共物品的平等消费权利其意义不亚于平等参与市场活动的权利。公民平等享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对于保障基本人权即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国《基本法》明定“公民生存条件一致性”为公民权利 [3] 。可以想象,强大的国防、良好的治安不仅能够强有力地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而且也是谋求个人的发展所必须的外部环境,因而也有利于公民发展权的实现。此外,很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如道路交通、水电气、通信设施、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虽然与公民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直接关系不大,但与经济发展及公民个人的发展关系极大。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信设施,缩短了市场参与者的空间距离,极大地方便了市场中物资、人员及信息的交流,是市场经济发展必备的基础条件,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与物质保障。政府直接为个人提供的(准)公共服务,如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不仅为公民发展权的实现提供了条件,而且缩减了公民在参与市场竞争时由于外在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起点不公平,有利于公民个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总之,平等享有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对于保障基本人权即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另外一个宪政基础就是基本人权保障。需要指出的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只保障各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不涉及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具体种类的安排,这是预算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只是保障以政府辖区为界的居民的集体人权,并经预算制度间接保障公民的个体人权。公民依据宪法平等享有公共物品的权利使公民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得到有力保障,对于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化改革,整个国民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注目。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所必然伴随的一个现象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非常突出,改革发展成果并没有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公平分享。这种状况不改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从改革发展中获益,能够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经引起各界高度关注。我们认为,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既包括市场所提供的私人物品的公平分享,也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公平分享。公共物品更有理由公平分享,因为私人物品的公平分享可能一定程度上牺牲市场效率,但公共物品本来就不是由市场提供的,不直接涉及市场效率问题,并且依公共物品的本质公共物品不属于特定社会成员的私人产权范围,理应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享。市场提供效率,政府提供公平,这话虽不完全正确,例如政府为维护宏观经济稳定而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很多时候需要依靠资源与权利的倾斜配置,对效率的考量压倒了对公平的追求,但有关公共财政资源分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不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基本目标已成理论界的共识。如果私人物品的分配即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维护市场效率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则是必然的选择。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该象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成为维护社会公平的坚实的制度基础。公民平等享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对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意义重大。简单地指责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机制导致少数社会成员从改革发展中获益更多可能是不理性的。实质上讲,众多社会成员较少从改革发展中获益其主要原因恰恰是这些社会成员没能平等分享到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二个,其一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公共财政资源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二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游离于公共财政体制之外,很少分享到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天津理工大学海运学院的近五年的科研成果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来源及编号 时间 1 轮机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金建国 天津市教委: B01-0818 2013.10-2015.9在研 2 航海技术专业“卓越计划”配套实施工程: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应对新规则新挑战 荣雷 天津市教委: B01-0818 2013.10-2015.9在研 3 主推进动力装置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德福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YB09-40 2009.12-2011.11 4 轮机自动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宗涛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 YB08-27 2008.12-2010.12 5 船舶主机遥控系统实践教学研究 王宗涛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 YB11-23 2011.12-2013.12 6 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船电工艺和电气测试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荭娜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YB(09—39) 2009.12-2011.11 7 STCW10公约下船电专业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李荭娜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YB(13—35) 2013.10- 2015.12 8 三维仿真技术在动力设备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韩佳颖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 YB10-26 2010.12-2012.12 9 船舶保安意识与职责的教学研究 李修强 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YB12-24 2012.11-2014.10 10 基于交际能力培养的航海英语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王婷 天津理工大学YB12-23 2013.1-2014.12 11 航海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估研究与实践 王婷 天津理工大学YB09-41 2011.1-2012.12 韩佳颖,《动力设备操作与管理实操讲义》王永洲,《动力设备拆装讲义》李修强,《船舶电站操作讲义》李红娜,《船舶电工工艺和电气测试》王宗涛,《轮机工程实验讲义》航海教研室,《船舶操纵模拟器实验指导书》航海教研室,《GMDSS模拟器实验指导书》 序号 项目名称 来源及编号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主持人/参加人 1 电控喷射分层稀燃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研究 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090416 2009-2012 3 张德福 2 计算机辅助天文船位 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 2011.11-2013.11 4 赵薪 3 集装箱装卸仿真关键技术的研究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 2013.11-2015.12 4 赵猛 4 基于XML人机交互的船用急救软件开发研究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20801 2012.11-2014.11 3 李荭娜 序号 项目名称 来源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主持人 1 电子海图及数字天象视景模拟航行训练系统的开发研究 天津海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13.3.20-2013.5.30 82 荣雷 2 船舶综合船桥系统的管理控制核心基于电子海图的航行工作站的研究开发 大连高新区科技有限公司 2013.3.18-2013.5.30 80 荣雷 3 SMIT柴油机负载研制 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2011.4-2012.12 20 金建国 4 潜水型压差传感器 天津海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12.10-2013.12 10 金建国 5 螺旋锥齿轮数控仿真软件系统 天津天大精益数控技术有限公司 2012.4-2013.12 22 韩佳颖 序号 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 刊物名称 论文收录 1 Effect of Unstable Motion on the Braking Performance of a Tugboat 荣雷 2013 Computer-Aided Design, Manufacturing,Modeling and SimulationⅡ EI : 20130515974024 2 Comparison between Vessel"s Displacements Calculated by Bonjean Curves and Hydrostatic Curves 荣雷 2013 Advances in Mechatronic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EI : 20130615997287 3 从走锚全损事故到走锚后的应急预案 荣雷 2012 船海工程 核心 4 Design of simulating control system on marine oily water separator 金建国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712-715, p 2836-2839, 2013. EI : 20133016541281 5 Design of combustion scheduling simulating control system on marine auxiliary boiler 金建国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694 697,p 2139-2142, 2013 EI : 20132416421210 6 A Review of Biodiesel Appication on Marine Engine 张德福 2013 Renew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EI :20134717003801 7 SWD6LTM410C船用柴油机拉缸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张德福 2011 中国修船 核心 8 一例船用柴油机气阀烧蚀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张德福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9 船用柴油机液压气阀敲击事故的分析与排除 张德福 2011 中国修船 核心 10 船用柴油机气缸注油器发展及故障分析 张德福 2012 中国修船 核心 11 基于解析计算的螺旋锥齿轮切削仿真算法 韩佳颖 2010 农业机械学报 EI:20110313600505重要 12 准双曲面齿轮啮齿仿真与齿面接触分析 韩佳颖 2010 机械设计 重要 13 螺旋锥齿轮滚切加工瞬时切削厚度控制方法 韩佳颖 2013 机械设计 重要 14 螺旋锥齿轮滚切加工残留高度的精确计算 韩佳颖 2012 机械科学与技术 核心 15 基于VRML的虚拟拆装训练系统的实现 韩佳颖 2012 船海工程 核心 16 准双曲面齿轮切削仿真及齿面误差分析 韩佳颖 2010 制造技术与机床 核心 17 船舶货舱温度遥测系统的设计 李荭娜 2013 船海工程 核心 18 Design of the Improved CPR Simul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Telemetry 李荭娜 2013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433-435.Part2 EI:20134716999221 19 Hardware design of CPR Simul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CM 李荭娜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1 Proceedings EI:20114614518289 20 Microscopy photoelasticity for studying crazes in polycarbonate 王宗涛 2010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37-38,pp:648-651 EI : 20110213560140 21 Formulating state equations of RLCM active network over F(z) 王宗涛 2010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 pp:3771-3774 EI :20111013723451 22 F(z)域上RLCM有缘网络的拓扑分析 王宗涛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3 船舶锅炉低硫燃油使用分析 王宗涛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4 轮机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王宗涛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5 轮机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王宗涛 2010 船海工程 核心 26 F(z)域上RLCM有源网络的拓扑分析 王宗涛 2010 船海工程 核心 27 邦戎曲线与静水力曲线计算船舶排水量的比较 崔建辉 2013 航海技术 核心 28 海峡型散货船载量的计算 崔建辉 2012 航海技术 核心 29 Research of computer assisted astronomical positioning algorithm 赵薪 2010 CISP2009 EI:20100212631261 30 某船辅机连杆大端轴承内孔变形的修复 张金良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本专业培养适应船舶电气控制的要求,掌握电气、电子(包括电力电子、通讯电子)、控制及其网络技术等知识,符合国际海事组织STCW国际公约中规定的“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 与“无线电通讯”三项高级海员职能要求,能够胜任现代船舶各项自动装置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维修工作的船舶电子电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主要适任于航运企业和海员劳务外派单位船舶的高级船员,也可在航运企业从事机务管理工作,在船厂从事船舶修造工作,或者到海事和船检部门从事船舶安全检查及船舶检验工作。

河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

Hello!关于河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想得到具体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一、教学成果根据2023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河北省教学成果奖67项。《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是河北工业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被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航空航天数据库》( CSA-Aerospace )定期收录。二、师资力量学校有教职员工2600余人,有专任教师1777人、外聘教师 445 人;290余人具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省部级以上专家称号。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高层次人才(含双聘)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三、教学资源学校有3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评估),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部级一流课程62门,上线国际平台在线开放课程5门。获批国家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获批“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建设项目34项、省部级建设项目141项;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河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费俊杰的科研成果

标记*表示为通讯联系人(影响因子源自07年IF数据)1 Xiaoqin Wen, Junjie Fei*, Xiaoming Chen, Lanhua Yi, Fang Ge and Meihua Huang,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trifluralin using a nanostructuring electrode with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vailable online 9 June 2008, (SCI源刊,影响因子3.135)2 Junjie Fei*, Xiaoqin Wen, LanhuaYi, Fang Ge, Ying Zhang, Meihua Huang, Xiaoming Chen,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diethylstilbestrol by a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platinum nanoparticles composite film electrode,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Published online 27 May 2008 (SCI收录,影响因子1.417)3 Junjie Fei*, Xiaoqin Wen, Ying Zhang, Lanhua Yi, Xiaoming Chen*, Hui Cao, 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of trace doxorubicin at a nanotitania/nafion composite film modified electrode in the presence of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Microchimica Acta, Published online 4 April 2008 (SCI源刊,影响因子1.959)4 Peihong Deng, Junjie Fei*, Jun Zhang, Junan Li, Determination of Trace Copper by Adsorptive Voltammetry Using a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Electroanalysis (2008) 20 (11) 1215-1219. (SCI源刊,影响因子2.949)5 DENG PeiHong, FEI JunJie, ZHANG Jun, Li JuNan, Trace determination of zirconium using anodic adsorptive voltammetry at a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 (11): 1665-1670. (SCI源刊,影响因子0.770)6 邓培红,费俊杰,张军,黎拒难,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碳糊电极阳极吸附伏安法测定痕量锆,科学通报,(2008) 53 (8): 888-892.7 Lifeng Tan, Hui Chao, Junjie Fei, Guojun Su, Sheng Zhang, Yue Xia, and Liangnian Ji, DNA-Binding and Photocleavage Behaviour of [Ru(bpy)2(MDPZ)]2+,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8, 61(5): 376-381. (SCI源刊,影响因子2.360)8 Li-Feng Tan, Hui Chao, Kang-Cheng Zhen, Jun-Jie Fei, Fang Wang, Yang-Fan Zhou and Liang-Nian Ji, Effects of the ancillary ligands of polypyridyl ruthenium(II) complexes on the DNA-binding and photocleavage behaviors, Polyhedron (2007) 26 (18): 5458-5468 (SCI源刊,影响因子1.756)9 Junjie Fei*, Yan Peng, Hongyan Tan, Xiaoming Chen, Jing Yang, Junan Li, Study on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of rhein using a nanoparticle composite film modified electrode, Bioelectrochemistry (2007) 70 (2): 369-374 (SCI源刊,影响因子2.992) Full Text10 费俊杰*,谭红艳,陈小明, 黎拒难.锇联吡啶氧化还原聚合物膜修饰电极对肾上腺素的电催化氧化及安培检测,《催化学报》(2006) 27(07) 619-623. (SCIE源刊,影响因子0.596)11 Junjie Fei, Kangbing Wu, Fang Wang, Shengshui Hu. Glucose nanosensors based on redox polymer/glucose oxidase modified carbon fiber nanoelectrodes, Talanta,(2005) 65 (4): 918-924 (SCI,EI源刊,影响因子3.374)12 Junjie Fei*, Kangbing Wu, Lanhua Yi, and Junan Li. Low Potential Ampe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at a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Dihexadecyl Hydrogen Phosphate Composite Film Modified Electrode, 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 (2005) 26 (9):1403-1409 (SCI源刊,影响因子 1.156)13 Junjie Fei, Shengshui Hu*. Osmium Redox Polymer Film Electrode and Its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towards the Oxidation of Epinephrine: Electrochemical Quartz-Crystal Microbalance and Voltametric Characterization, 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2005) 41 (12): 1296-1304 (SCI源刊,影响因子0.263) F14 Junjie Fei, Liming Luo, Shengshui Hu*, Zhiqiang Gao. Ampe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at a electrodeposited redox polymer film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Electroanalysis (2004) 16 (4): 319-323 (SCI源刊,影响因子2.949)15 Junjie Fei, Kangbing Wu, Yunhua Wu, Shengshui Hu*. Electrocatalytical oxidation of uric acid at an electrodeposited redox polymer film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2004) 8 (5): 316-321 (SCI源刊,影响因子1.535)16 Junjie Fei, Yunhua Wu, Xiaobo Ji, Jing Wang, Shengshui Hu*, and Zhiqiang Gao. An amperometric biosensor for glucose based on electrodeposited redox polymer/glucose oxidase film on a gold electrode, Analytical Sciences (2003) 19 (9): 1259-1263. (SCI源刊,影响因子1.508)17 费俊杰,黎拒难*,易芬云.槲皮素化学修饰碳糊电极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铅.《分析化学》(2001) 29(8)916-918 (SCI收录,影响因子0.513)18 Kangbing Wu, Junjie Fei, Shengshui Hu*.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 and serotonin on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coated with a film of carbon nanotubes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3) 318(1) 100-106. (SCI源刊,影响因子3.002)19 Kangbing Wu, Junjie Fei, Wen Bai, Shengshui Hu*.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of DNA, guanine and adenine at a nanostructured film-modified electrode,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3) 376 (2): 205–209. (SCI源刊,影响因子2.867)20 Yanyi Sun, Junjie Fei, Kangbing Wu, Shengshui Hu*. Simultaneous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xanthine and uric acid at a nanoparticle film electrode,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3) 375 (4): 544–549. (SCI源刊,影响因子2.867)21 Fang Wang, Junjie Fei, Shengshui Hu*,The influence of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on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yroxine reduction at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electrode,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4) 39 (1-2): 91-101. (SCI源刊,影响因子2.109)22 Qiong He, Junjie Fei, Shengshui Hu*. Voltammetric method based on an ion-pairing reac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mount of iodide at carbon-paste electrodes, Analytical Sciences (2003) 19 (5): 681-686. (SCI源刊,影响因子1.508)23 Shaofang Lu, Junjie Fei, Qiong He, Shengshui Hu*, Application of a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film coated electrod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 Leached from plastic waste samples, Chemia Analityczna- Chemical Analysis (2004) 49 (5): 607-617. (SCI源刊,影响因子0.529)24 吕少仿,费俊杰*.头孢噻肟纳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分析应用.《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 49 (2)157-16125 费俊杰,王俊芬,黎拒难*,易芬云. 槲皮素修饰碳糊电极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人血清中铜.《分析科学学报》 (2001) 17(5)375-37826 费俊杰,黎拒难*,易兵,易芬云. 测定人发中铜的桑色素修饰碳糊电极吸附溶出伏安法.《分析测试学报》(2001) 20(2)13-1627 费俊杰,黎拒难*,易芬云. 桑色素修饰碳糊电极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人尿中痕量铅.《理化检验》 (化学分册) (2002) 38(4)166-16928 Fei Junjie, Sun Yanyi Hu Shengshui, Gao Zhiqiang*, Electrocatalysis at a thin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film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echnical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NSTI Nanotechnology Conference and Trade Show, Boston, MA, MAR 07-11, 2004, Volume 3, 260-263. NSTI NANOTECH 2004, VOL 3, TECHNICAL PROCEEDINGS : 260-263, 2004 (ISTP 收录)

张广宇的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自2001年起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物性与器件研究。主要结果有:1. 实验上第一次合成了石墨纳米锥结构和纳米螺旋纤维2. 发展了一种等离子体辅助的化学气相生长技术来生长高质量、定向、大面积的单壁碳纳米管阵列3. 深入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表面的原子氢的化学吸附/脱附行为及导致的金属-半导体转变4. 利用等离子体刻蚀手段实现了金属性单壁碳纳米管的选择性刻蚀,成功制备出纯半导体纳米管大功率场效应管器件发表及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他人引用次数超过500次。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0篇,包括Science 2篇, PNAS 1篇, JACS 1篇,等等。近期5篇代表性工作:1. G. Y. Zhang, X. Jiang & E. G. Wang, Tubular Graphite cones, Science 300, 472 (2003)2. G. Y. Zhang, D. Mann, L. Zhang, A. Javey, Y. M. Li, E. Yenilmez, Q. Wang, J. P. McVittie, Y. Nishi, J. Gibbons & H. Dai, Ultra-high-yield growth of vertical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Hidden role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PNAS 102, 16141 (2005).3. G. Y. Zhang, P. F. Qi, X. R. Wang, Y. R. Lu, D. Mann, X. L. Li & H. Dai, Hydrogenation, Hydrocarbonation and etching of 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JACS 128, 6026 (2006).4. G. Y. Zhang, P. F. Qi, X. R. Wang, Y. R. Lu, X. L. Li, R. Tu, S. Bangsaruntip, D. Mann, L. Zhang & H. Dai, Selectively Etching of Metallic Carbon Nanotubes by Gas-phase Reaction, Science 314, 974 (2006).5. X. L. Li, G. Y. Zhang, X.D. Bai, X. M. Sun, X. R. Wang, E. G. Wang and H. Dai, Highly Conducting Graphene Sheets and Langmuir-Blodgett Films, Nature Nanotechnology 3, 538 (2008)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目前承担的课题有: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课题、物理所人才启动计划资助课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资助课题等。

关绍康的个人成果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务院,2004年)2、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2006年)3、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厅,1998年)4、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人民政府,2006年)5、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省人事厅,1998年)6、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厅,1998年)7、河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委组织部,2000年)8、河南省学科与学位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9、郑州市三育人先进个人(郑州市教委、工会,1996年) ⒈H.X. Wang,S.K. Guan,X. Wang,et al. Invitro degradation and mechanical integrity of Mg–Zn–Ca alloy coated withCa-deficient hydroxyapatite by the pulse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ActaBiomaterialia,2010,6⑸: 1743-1748⒉ Jun Wang,Liguo Wang,Shaokang Guan,etal. M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as sub-rapid solidificationMg–Zn–Y–Nd alloy in dynamic simulated body fluid for vascular stentapplic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Medicine. DOI:10.1007/s10856-010-4063-z⒊Wei XF,Sun YF,Guan SK,et al.Compressive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CuZrAl alloy plates containing martensitic phas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9,517(1-2): 375-380⒋ Hu JH,Guan SK,Zhang CL,et al.Corrosion protection of AZ31 magnesium alloy by a TiO2 coating prepared by LPDmethod.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2009,203⒁: 2017-2020⒌ Wen CL,Guan SK,Peng L,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degradation behavior of AZ31 alloy surface modified bybone-like hydroxyapatite for implant application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9,255(13-14): 6433-6438⒍ Guan SK,Wu LH,Wang P. Hot forgeabilityand die-forging forming of semi-continuously cast AZ70 magnesium alloy.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9,499(1-2): 187-191⒎ Guan SK,Zhang CX,Wang LG,et al. Phaseselection of ternary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during solidification of high zincmagnesium alloy.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8,18⑶: 593-597⒏ Zhu SJ,Guan SK,Yang Q,et al.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nucleation kinetics of rapidly solidifiedMg7ZnxY(0.55Zr) alloys. MAGNESIUM TECHNOLOGY 2008. Magnesium Technology Series:299-304⒐ Guan SK,Peng L,Wen CL,et al.Electrochemical fabrica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the hydroxyapatite coatingon magnesium alloy for implanted applications. MAGNESIUM TECHNOLOGY 2008:367-371⒑ Guan SK,Wu LH,Wang LG. Flow stress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semi-continuous casting AZ70 Mg-alloy duringhot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CHINA. 2008,18⑵: 315-320⒒ Guan SK,Zhu SJ,Wang LG,et al.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ouble hot-extruded AZ80+xSr wroughtalloy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7,17⑹:1143-1151⒓ Wang YX,Guan SK,Zeng XQ,et al.Effects of R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8Zn-4Almagnesium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6,416(1-2): 109-118 ⑴ 关绍康;张春香;王建强;王迎新;石广新 含硅的高锌镁合金及其制备工艺,授权专利号:ZL200310110192.3⑵ 关绍康;卢广玺;陈海军;石广新 Al-Mg-Si-Cu-Ti-Sr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授权专利号:ZL 200410010234.0⑶ 关绍康;王利国;张保丰;朱世杰;张梅;耿家源. Mg-Al-Si-Mn-Ca合金制备方法,授权专利号:ZL 200510048417.6.⑷ 关绍康;胡俊华;任晨星;赵红亮;王利国;李庆奎;朱世杰一种镁合金负载纳米TiO2光催化薄膜的制备方法,授权专利号:ZL 200510017748.3⑸ 关绍康;任晨星;曹文博;胡俊华;孙玉峰;刘晓芳 一种镁合金表面直接纳米二氧化钛化学复合镀的方法,授权专利号:ZL 200510107254.4⑹ 关绍康;陈 旷;胡保健;梁允勇 一种高效高性能A356合金低压铸造轮毂的热处理方法,授权专利号:ZL 200610017600.4⑺ 关绍康;吴立鸿;赵红亮;王利国;王 盼. 利用铸态镁合金进行超塑性锻造成形的方法,授权专利号:ZL 200710193056.3⑻ 关绍康;王迎新;赵红亮;石广新一种含稀土高锌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申请专利号:03126341.0⑼ 关绍康;温翠莲;王利国;赵晶;王项. 一种纳米HAP涂层/镁合金复合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申请专利号:200810049023.6.⑽ 关绍康;王焕新;王利国;王项;朱世杰;任晨星 纯镁或镁合金表面羟基磷灰石涂层的脉冲电沉积制备方法,申请专利号:200910065998.2

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瑞典皇家科学院3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为发现引力波作出的贡献,。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因为他们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和发现引力波方面的贡献。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是可以弯曲的,有质量的物体在其中运动,就会产生引力波。这就好比石头丢进水里会产生水波,引力波因此常被称作“时空的涟漪”。但普通物体产生的这种引力波极为微弱,连爱因斯坦自己也认为很可能无法观测到。事实上,LIGO项目所观测到的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在仪器中只引起了比原子核还要小得多的变化。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百年来,许多预言,如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但引力波一直没有被探测到。因此,引力波又被称作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求一首适合成果展示的背景乐或者歌曲

夜的钢琴曲(五) 纯音乐 石进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成果

一、成果:(一)、工业革命成果:1、1765年的珍妮纺纱机,发明者是英国哈格里夫斯;2、1779年的骡机,发明者是英国克隆普顿;3、1785年的水力织布机,发明者是英国卡特莱特;4、1785年的改良蒸汽机,发明者是英国瓦特;5、1807年的轮船,发明者是美国富尔顿;6、1814年的蒸汽机车,发明者是英国史蒂芬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 (塑料、人造纤维)二、简介:1、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

哈喽!关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就由我这个学长结合学校资料来给大家解答下吧!希望大家报读我们学校哦。1、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4%,副教授以上占专任教师的26%,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学院建有各类实验室67个,建有南京板桥实训基地,基地设备设施齐全,教学功能健全。2、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9项,交通运输部行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成含尺果奖特等奖1项,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3、教学资源学校共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含尺国家创新发展行没老滑动计没老滑枯腊划骨干专业7个,央财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3个,交通运输部示范专业点3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骨干专业5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2个。以上就是学长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枯腊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三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张凯锋的主要学术成果

[1] Chan KC,Wang CL,Zhang KF.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electrocodeposited Ni/SiC composite. Scripta Mater. 2004,(51),605-609 (SCI,他引12次,IF2.887)[2] Guoqing Chen,Kaifeng Zhang,Guofeng WANG,Wenbo Han. The superplastic deep drawing of a fine-grained alumina-zirconia ceramiccomposite and its cavitation behavior.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04(30),2157-2162. (SCI,他引3次,IF1.369)[3] Yin,D.L.; Zhang,K.F.; Wang,G.F.; Han,W.B. Warm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hot-rolled AZ31 Mg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 A,2005,392⑴: 320-325. (SCI他引49次,IF1.806)[4] Chan,K.C.,Wang,G.F.,Wang,C.L. and Zhang,K.F.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strain rate superplasticity of the electrodeposited Ni/ Si3N4(W) composite. Scripta Mater. 2005 (53),1285-1290. (SCI,他引2次,IF2.887)[5] Chan,K.C.,Wang,G.F.,Wang,C.L. and Zhang,K.F. Low temperature superplastic gas pressure forming of electrodeposited Ni/SiCpnanocomposites.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2005(404),108-116. (SCI,IF1.806)[6] D.L. Yin,K.F. Zhang,G.F. Wang and W.B. Han. Superplasticity and cavitation in AZ31 Mg allo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MaterialsLetters,2005,59⒁ :1714-1718. (SCI,IF1.748)[7] Wang,G.F.,Chan,K.C.,and Zhang,K.F. Low temperature superplasticity of nanocrystalline electrodeposited Ni-Co alloy. ScriptaMaterial 2006 (54),765-770. (SCI,他引9次,IF2.887)[8] Kaifeng Zhang,Guofeng Wang. Fabrication and superplasticity of Al2O3/3Y-TZP laminated composite. J Europ Ceram Soc. 2006 (26),253-257(SCI,IF1.58)[9] X.F. Li,K.F. Zhang,G.F. Wang. Preparation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amorphous Fe78Si9B13/nano-Ni laminated composite. Materialsletters. 2007(61),4901-4905. (SCI,IF1.748)[10] Wang F,Zhang KF,Wang GF. Texture in superplastically deformed alumina-zirconia composites.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2008(491),476-482. (SCI,IF1.806)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1] Zhang,Kaifeng,Ding Shui,Wang,Guofeng. Different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nanocrystalline Ni and ZrO2/Ninanocomposite. Materials letters. 2008(62),719-722. (SCI,他引1次,IF1.748)[12] Li XF,Zhang KF. Improved tensile ductility of amorphous Fe78Si9B13 alloy using electrodeposited nano-Ni. J. Non-cryst. Solids,,2008,354(26): 3088-3092 (SCI,他引1次,IF1.449)[13] X.F. Li,K.F. Zhang,G.F. Wang,W.B. Han.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amorphous Fe78Si9B13 allo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354 (2008) 1061–1065. (SCI,他引1次,IF1.449)[14] Yu,J.L. Zhang,K.F.; Wang,G.F. Superplasticity of multiphase fine-grained Nb-16Si-2Fe refractory alloy. Intermetallics,2008v 16,n 10,p 1167-1170. (SCI,IF2.034)[15] Yu,J.L. Zhang,K.F. Tensile properties of multiphase refractory Nb-16Si-2Fe in situ composite. Scripta Materialia,2008v 59,n 7,p714-717. (SCI,IF2.887)[16] Zhang,Chunping,Zhang,Kaifeng; Wang,Guofeng. Superplasticity of fine grained |? -TiAl based alloy synthesized by pulse currentauxiliary sintering. Materials Letters,2009v 63,n 24-25,p 2153-2156. (SCI,IF1.748)[17] Lu,Zhen,Zhang,K.F.Crystal distribution and molecule orientation of micro injection molded polypropylene microstructured parts .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2009 v 49,n 8,p 1661-1665 (SCI,IF1.245)[18] Zhang,ChunPing,Zhang,KaiFeng. Tensile behaviors of fine-grained |? -TiAl based alloys synthesized by pulse current auxiliary sintering.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9v 520,n 1-2,p 101-104. (SCI,IF1.806)[19] Yu,J.L. Zhang,K.F.; Li,Z.K.; Zheng,X.; Wang,G.F.; Bai,R. Fracture toughness of a hot-extruded multiphase Nb-10Si-2Fe in situcomposite. Scripta Materialia,2009v 61,n 6,p 620-623. (SCI,IF2.887)[20] Zhang,K.F.; Kun,L. Classification of size effects and similarity evaluating method in micro form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2009v 209,n 11,p 4949-4953. (SCI,IF1.1)[21] Li,Xifeng; Chen,Jun; Zhang,Kaifeng.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amorphous Fe78Si9B13/nano-Ni laminatedcomposite. Materials and Design,2009v 30,n 7,p 2665-2669. (SCI,IF1.107)[22] Zhang,Chunping, Zhang,Kaifeng. Superplasticity of a |? -TiAl alloy and its microstructure and cavity evolution in deformation. Journal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10,v 492,n 1-2,p 236-240. (SCI,IF1.51)[23] Wang,X.L.,Zhang,K.F. Mechanical alloying,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Nb-16Si allo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2010 v490,n 1-2,p 677-683. (SCI,IF1.51)[24] Yan,H.H.,Zhang,K.F. Processing of multi-sheet structures of an aluminum alloy by laser welding/superplastic forming. Materials andDesign,2010v 31,n 4,p 2220-2223. (SCI,IF1.107)

宣益民的科研成果

1、Yuanpei Xu; *Yimin Xuan; Lili Yang, Full-spectrum photon management of solar cell structures for photovoltaic–thermoelectric hybrid system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103卷, pp 533-541, 2015/10.2、Yong Chen; *Yimin Xuan,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nanoscale radiative heat flux between two objects,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and Radiative Transfer, 158卷, pp 52-60, 2015/6.3、Da Yun; *Xuan Yimin,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erformance of nanostructured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Solar Energy, 115卷, pp 109-119, 2015/5.4、Qiang Li; XinYi Zhu; YiMin Xuan, Modeling heat generation in high power density nanometer scale GaAs/InGaAs/AlGaAs PHEM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81卷, pp 130-136, 2015/2.5、Pengfei Xu; Qiang Li; Yimin Xuan, Enhanced boiling heat transfer on composite porous surf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80卷, pp 107-114, 2015/1.6、Lili Yang; *Yimin Xuan, Broadband and multi angle enhanced antireflection ofsilicon solar cells by compound random nanostructures,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 151卷, pp 5-12, 2015 1月.7、Li Qiang; Zhu Xinyi; *Xuan Yimin, Modeling heat generation in high power density nanometer scale GaAs/InGaAs/AlGaAs PHEM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81卷, pp 130-136, 2015.8、*Li Qiang; Tie Peng; Xuan Yimin, Investigation on heat transfer feature of R134a spray cooling, 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 60卷, pp 182-187, 2015.9、Jin Zhang; *Yimin Xuan; Lili Yang, Performance estimation of photovoltaic–thermoelectric hybrid systems, Energy, 78卷, pp 895-903, 2014/12/15.10、Desong Fan; Qiang Li; Yimin Xuan; Ping Dai, Variable emissivity property of magnetron sputtering thermochromic film, Thin Solid Films, 570卷, pp 123-128, 2014/11/3.11、张玉涛; *宣益民, 宽光谱太阳能电池减反表面光谱特性研究, 2014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2014/10/31-2014/11/2, 西安, 2014/10/31.12、笪云; *宣益民, 纳米结构硅薄膜太阳电池的温度特性研究, 2014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2014/10/31-2014/11/2, 西安, 2014/10/31.13、徐元培; *宣益民; 杨理理, 纳米表面二维周期复合结构全波段光谱控制特性研究, 2014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 2014/10/31-2014/11/2, 西安, 2014/10/31.14、杨理理; *宣益民, 亚波长缓变折射率结构热辐射光谱特性研究, 2014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 2014/10/31-2014/11/2, 西安, 2014/10/31.15、Cui Tengfei; Li Qiang; *Xuan Yimi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ngineered regular rough surfaces in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71(1), pp 400-409, 2014/10/5.16、段慧玲; 宣益民, 等离激元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08期, pp 833-838, 2014/8/20.17、Yutao Zhang; *Yimin Xuan, Bioinspired structured surface for wide-band antireflection, The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ano-Micro Thermal Radiation, 2014/6/7-2014/6/9, Shanghai, 2014/6/7.18、Yimin Xuan, An overview of micro/nanoscaled thermal radi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Photonics and Nanostructures-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12(2), pp 93-113, 2014/4.19、*宣益民, 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理论与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03期, pp 269-279, 2014/3/20.20、Peng Tie; Qiang Li; Yimin Xua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Cu–water nanofluids in the jet arrays impingement cooling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77卷, pp 199-205, 2014/3.等407条科研成果请查看科研之友。

朱庆华的研究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基金项目包括: 国家级基金5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1025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7720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70202006,2007年后评估为“特优,成果简介收录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度报告》基金巡礼中);2009年度NSFC-JSPS协议项目;2003-2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才计划项目2项,分别为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霍英东教育基金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其他省部级项目6项,包括辽宁省社会发展攻关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和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4项,分别用于邀请美国、加拿大专家来华合作研究和到德国学术交流。(1)基于外部动力和内部资源系统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70772085);  (2)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生态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2003年1月-2005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70202006),后评估为“特优”(2007年7月20日),收录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度报告》基金巡礼中;  (3)中日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扩散模型实证研究(2009年4月1日-2011年12月31日),2009年度NSFC-JSPS协议项目;  (4)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制与绩效提升实现机理研究(2009年1月-2011年12月),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082)  (5)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规划与对策研究(2003年7月-2005年6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JY001);  (6)基于博弈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与方法研究(2004年3月4日-2007年3月3日),霍英东教育基金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91082);  (7)供应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2007年1-2008年12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06JHQYB0025);  (8)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研究(2006年1月-2008年12月),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2180);  (9)资源环境与辽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8年1月-2009年6月),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07CJL026);  (10)绿色采购提高企业绩效的方法与应用研究(2002年1月-2004年12月),省博士启动基金(2002102090);  (11)面向国际竞争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2004年1月-12月),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03]406号);  (12)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模型研究(2008年5月15日-6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70810107002);  (13)绿色供应链管理与循环经济发展(2006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70610107033);  (14)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产品生态设计(2005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70510107030);  (15)工业园可持续管理研讨会(2004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70410207028);  承担的其他项目:  (1)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态规划(2008年5-12月),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成本核算研究(2008年5-12月),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  (3)中-日环境管理比较研究(2008年1-6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4)大连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9-12月),大连市纵向课题(大发改投字[2006]588号,大财指建[2006]784号);  (5)中国制造企业环境管理效率研究(2004年1-12月),日本绩优中心计划——环境管理和国际合作社会能力,日方负责单位为广岛大学国际开发与合作研究学院;  (6)绿色供应链管理教材和教科书开发(2003年3-8月),CIDA Tier 1(加拿大国际发展署重大项目资助,S-61562)子课题;  (7)大连高新技术园区七贤岭生态规划(2006年4-12月),副组长;  (8)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2005年3-12月),执行负责人;  (9)大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5年5月-2006年5月),执行负责人;  (10)大连双D港生态工业园规划(2004年4月-2004年8月),副组长,主要负责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管理规划和生态产业链规划;  (11)天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2002年5月-2003年4月),副组长,主要负责一体化固体废物资源管理规划、企业生态设计指南和政策规划;  (12)烟台开发区生态规划(2002年1月-6月),副组长,主要负责企业绿色供应链规划与设计;  (13)绿色供应链评估方法研究(2000年10月-2001年4月),香港理工大学资助;  (14)绿色供应链的建立、评估与管理(2000年9月-2001年8月),本校小额资助;  (15)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产品生态设计评估方法研究(2001年9月-2002年8月),管理学院小额资助;  (16)大连-香港环保人员环保意识比较研究(2000年6月-12月),香港理工大学资助;  (17)大连-香港企业领导环保意识比较研究(2000年4月-9月),香港理工大学资助,第二负责人,主要负责大连市企业经理环境意识研究;  (18)生态工业园运营管理模式研究(2000年7月-2001年6月),大连市科委项目,第二负责人。  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的项目主要有:  (1)基于GIS的大连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2005年7月-2007年6月),大连市留学回国启动基金(2005J22JH015),第二参与人;  (2)碧流河流域GIS数字化管理中心示范工程(2005年7月-2007年6月),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第三参与人;  (3)中国沿海社区生态规划与环境管理,CIDA Tier1(加拿大国际发展署重大项目,S-61562)(2002-2007),申请者为主要参加者,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等,总经费400万加元(约合人民币2600万元);  (4)大连保税区生态规划(2005年6-12月);  (5)黑龙江省甘南县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规划(2005年3-12月);  (6)营口港A港池生态规划(2005年3-12月);  (7)营口港仙人岛港区生态规划(2005年6月-2006年12月),排名第三;  (8)大连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2002年3月-2003年1月),副组长,主要负责案例搜集、翻译和加入WTO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规划。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1)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  (2)企业环境管理  (3)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  (4)博弈论应用研究作为第一参加人(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71033004)。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副组长承担完成国际合作、政府委托和横向咨询课题18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各类课题8项。 国外学术期刊: (1)朱庆华,柳卿,‘Eco-design planning in a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pany: Benchmarking its parent company",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录用);  (2)朱庆华,耿涌,Fujita Tsuyoshi,Shizuka Hashimoto (2010),‘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leading manufacturers: Case studies in Japanese large companies",Management Research News,33(4),April 2010;  (3)耿涌,朱庆华, Brent Doberstein,and Tsuyoshi Fujita (2009), ‘Implementing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at the Regional Level: a review of progress in Dalian", China, Waste Management,29,996-1002,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1.123,2006年1.223,2007年1.338)、EI检索,Available online 19 September 2008;  (4)朱庆华, Jo Crotty and Joseph Sarkis(2008),‘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journal,7(4):467-488,SSCI检索;  (5)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size in the adoption of GSCM practices in Chin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5(6):322-337,Published Online: 14 Feb 2008.  (6)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Confirmation of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GSCM implemen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11:261-273,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1.008,2006年1.183,2007年0.995)、SSCI检索(检索号:260AK)、EI检索(检索号:075211002346),200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2008-LN0164;  (7)朱庆华, Joseph Sarkis,J.J.Cordeiro and Kee-hung Lai(2008), ‘Firm level predictors of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Volume 36, Issue 4, August 2008, Pages 577-591,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0.648,2006年0.663,2007年1.327)、SSCI检索(检索号228OY);  (8)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8),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Closing the Loop",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Vol 44/1 pp 1-18,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0.904,2006年0.896,2007年1)、SSCI检索(检索号:231GG);  (9)朱庆华, Joseph Sarkis(2007),‘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on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45(18-19):4333-4355,SCI检索(2006年影响因子0.799,2007年0.56,检索号216DD)、SSCI检索(检索号:216DD)、EI检索(检索号073610804393,September,2007;  (10)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2007), ‘Initiatives and outcomes of GSCM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85(1):179-189,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1.163,2006年1.477,2007年1.446)、SSCI检索(检索号:205UF);  (11)耿勇,Murray Height,朱庆华(2007).‘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Sustainable Development,15,121-133,SSCI检索(检索号170NV);  (12)朱庆华, Joseph Sarkis and Kee-hung Lai (2007),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5(11-12):1041-1052,SCI(影响因子2005年0.832,2006年0.762,2007年1.073,检索号165FD)、SSCI检索、EI检索(检索号071110486724);  (13)耿勇,朱庆华,Murray Height(2007),‘Planning for 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t the Industrial Park Level: A Case of Tianjin, China", Waste Management,27(1):141-150,SCI检索(影响因子2005年1.123,2006年1.223,2007年1.338,检索号115UZ)、EI检索(检索号064610234691),200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2008-LN0022;  (14)朱庆华, E. Lowe, Yuan-an Wei, Donald Barnes(2007),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Guitang Group",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1(1):31-42,SCI(2007年1.962,检索号139LP)和EI双检索(检索号070710426813);  (15)朱庆华,Joseph Sarkis(2006), ‘An inter-sectoral comparis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Drivers and practic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4(5):472-486, SCI(影响因子2005年0.832,2006年0.762,2007年1.073,检索号015ZE)、SSCI检索和EI双检索(检索号06049662063),2007年大连市自然科学奖(论文类)二等奖(证书编号:2007-133);  (16)朱庆华,Joseph Sarkis, 耿勇(2005),‘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5(5):449-468, SSCI检索(检索号946EC),影响因子2006年0.597;  (17)朱庆华,耿勇(2005)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relations between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mo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Forum(in German), 13 (1): 65-70;  (18)朱庆华,Raymond Cote (2004). ‘Integra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o an embryonic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Guitang Group",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2 (8-10): 1025-1035,SCI检索(2004年影响因子0.688;2005年影响因子0.832)、EI检索;  (19)朱庆华,Joseph Sarkis (2004). ‘Relationships between operational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among early adopter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2(3):265-289,SCI检索(影响因子2004年1.955;2005年1.419;2006年2.042;2007年1.851)、EI检索,2004年期刊最优秀三篇论文之一;  (20)朱庆华,J. Sarkis (2004). ‘The link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firms of differing size: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siz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13(3): 53-64;  (21)朱庆华,耿勇(2002)."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supplier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Practice,2002年8月发表,Issue 35,PP27-40.  发表录用中文期刊文章52篇。  编著 (1)朱庆华、耿勇,《工业生态设计》(22.3万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25.4万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 2004年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三篇最优论文之一(2005年8月),Elsevi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undation of APICS,2005年8月,JOM 2004 Finalist Paper Award。2007年获得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8年获得辽宁省2005-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2009年获得AOM(Academy of Management)美国管理学会年会最优论文。参与项目曾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薛国强的科研成果与代表性论著

发表文章104篇,其中SCI文章30篇;获得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知识产权1)薛国强,李貅2011SR044801瞬变电磁场三维数值计算程序软件   2)周楠楠,薛国强2011SR045282任意形状回线源瞬变电磁全区视电阻率正演计算系统   3)薛国强,李貅2011SR037013瞬变电磁微分电导成像系统   4)薛国强,闫述,苏艳萍2012SR092883地下板状体TEM响应数值计算可视化软件   5)薛国强,李貅2011SR04521 任意角度CSAMT正演计算   6)薛国强,李貅2011SR045207瞬变电磁一维正演计算程序软件   7)薛国强,杨超 瞬变电磁发射装置和瞬变电磁发射系统 ZL201220377224(实用新型)   8)薛国强,周楠楠,陈卫营 瞬变电磁探测接收功能主控装置 ZL201220377322(实用新型)   9)薛国强,闫述,周楠楠,瞬变电磁直接时间域处理方法技术 ZL201110181011(发明专利)   10)薛国强,李貅 一种矿充水采空区检测方法 ZL201110363286(发明专利)   11)薛国强,闫述,陈卫营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全场区探测方法 ZL201110181018(发明专利)2014 Qinghua Cao,Margaret Richardson Ansah,Jianguo Zang,Guoqiang Xue. Wireless Remote High Temperature Monitoring System for Xinjiang Coal Fire Field. Near-Surface Geophysics and Urbanization, P299-304 Shu Yan,Guoqiang Xue,Weizhong Qiu. Conductor Shield and Prospecting for Water-filled Goaf in Multilayer. Near-Surface Geophysics and Urbanization, P315-319. NanNan Zhou,Guoqiang Xue,He-yuan Wang. Direct Time-domain Solution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Homogeneous Conductive Full Space. Near-Surface Geophysics and Urbanization, P406-411. Weiying Chen,Guoqiang Xue. Effective Skin Depth of whole EM Field Due to a Grounded Wire Source. Near-Surface Geophysics and Urbanization, p412-416 Hai Li,Guoqiang Xu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EM to a Thin Layer. Near-Surface Geophysics and Urbanization, P418-422. G.Q Xue, L.J Gelius. ,P.A Sakyi, N.N.Zhou , W.Y.Chen, B.C.Su,H. Li, H.S. Zhong , and Y.P.Su Discovery of a hidden BIF deposit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by integrated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2014 DOI: 10.1016/ j. oregeorev. 05. 0074 Guoqiang Xue, Shu Yan Weiying Chen, Nannan Zhou,Li Hai. Revealing the study on electric-component CSAE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al discovery in China JEEG 已录用,2014年12月发表 Guo-qiang Xue, Nan-Nan Zhou, Wei-ying Chen, Hai Li1, Shu Yan.201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 3-m Transmitter Loop for TEM Survey in Mountainous Areas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JEEG) , JEEG 2014, 19(1), p.3-12 XUE Guo-Qiang, WANG He-Yuan, YAN Shu, ZHOU Nan-Nan. Time-domain Green function solution for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inese Journal Geophysics, 2014, 57(2): 671-678 2013-2010 XUE Guo-qiang, CHEN Wei-ying, ZHOU Nan-nan Li Hai and Zhong Hua-sen, Understanding of grounded-wire TEM soundingwith near-source configuration. J Geophys Remote Sensing, accepted Guo-Qiang X, Wei-Ying C, Nan-Nan Z, Hai L, Hua-Sen Z (2013) Understanding ofGrounded-Wire TEM Sounding with Near-Source Configuration. J Geophys RemoteSensing 2:113. doi:10.4172/2169-0049.1000113 Guo-qiang Xue, Nan-Nan Zhou, Wei-ying Chen, Hai Li, Shu Ya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 3-m Transmitter Loop for TEM Survey in Mountainous Areas JEEG 2013 , accepted G.Q. Xue, J.L.Cheng, N.N.Zhou, H.Li.2013.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Coal water-filled Mined-out Voids Using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 A Case Study in Shanxi, China Enviromental Earth Sciences doi:10.1007/s12665-013-2375-2(SCI) G.Q. Xue, J.L.Cheng, N.N.Zhou, H.Li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Coal water-filled Mined-out Voids Using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 A Case Study in Shanxi, China Enviromental Earth Sciences doi:10.1007/s12665-013-2375-2 Zhou N N, Xue G Q. 2014. The ratio apparent resistivity definition of rectangular-loop TEM.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103(2014):152-160 (SCI) . Zhou Nan-nan, Xue Guo-qiang, Wang He-yuan. Comparison of the time-domain electromagnetic field from an infinitesimal point charge and dipole source. Applied Geophysics, 2013,10(3):349-356(SCI). G.Q. Xue, Gelius, L.Xiu 3-D Pseudo-seismic Imaging of TEM data– a Feasibility Study.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3, 61(S1), : 561–571doi:10.1111/j.1365-2478.2012. 01109. G.Q.Xue X.Li 2012 Physical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TEM Configuration, Enviro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2) 67:1291–1298.DOI: 10.1007/s12665-012-1572-8 G. Q. Xue, K.Z.Qin, X.Li ,G.M.Li,.Z.P Qi ,N.N.Zhou. 2012. Discovery of the Large-scale Porphyry Molybednum Deposit in Tibet through Modified TEM Exploration Method,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JEEG) , 17(1) 19-25 G.Q.Xue, C.Y. Bai and S.Yan 2012. Deep sounding TEM investigation method based on a modified fixed central-loop system,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76(2012)23-32 G.Q. Xue, C.Y BAI, and X. LI,2012.Extracting Virtual Reflection Wave From TEM data Based on Regularizing Method,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69 (7) 1269-1282. DOI 10.1007/s00024-011-0392-1 B.Guo, G.Q. Xue , X. Li , Y.A Liu. 2012.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imaging technique of TEM data.Exploration Geophysics.43:137-148, doi:org/10. 1071/EG11034 Xue GQ, Zhou NN .2012.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a. J Geophys Remote Sensing 1:e106. doi:10.4172/2169-0049.1000e106 Xue GQ. 2012. Control-source Electromagnetic Exploration and Open Access Journals. J Geophys Remote Sensing 1:e102. doi: 10. 4172 / jgrs. 1000e102 Guo-Qiang Xue. 2012. Open Access Journals of Geo-science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magnetic Exploration Journal of Geology & geoscience. doi. org/10.4172 /jgg.1000e106 G. Q. Xue, Y. J. Yan and X. LI,2011 Control of Wave-Form Dispersion Effect and Applications in TEM Imaging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Underground Objects,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JGE) 8 (2011 03) 195–201 G. Q. Xue · Y. J. Yan · J. L. Cheng, 2011, Researches on detection of 3-D underground cave basedon TEM technique. Environ Earth Sci (2011) 64:425–430 Zhou Nan-nan, Xue Guo-qiang Li Xiu. An Optimized Method for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 Applied Informatics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25, 2011, pp 82-87 (EI) ,DOI:10.1007/978-3-642-23220-6_10 G. Q. Xue, E.A Elzein ,S.Yan,W.Y.chen, N.N.Zhou 2011 Effect and application of CSAMT single components, Australian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s 5(7):833-842 G. Q. Xue, E. A. Elzein Mohammed, W. B. Guo,The Response of Large-loop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university Africa journal of science (U.A.J.S., Vol.1, 18-31.) Guo Wenbo, Xue Guoqiang, 2010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ple small-aperture TEM system, DECEMBER PREVIEW 17-22. Guo wenbo,Xue guoqiang,Li xiu.Inversion of TEM Conductive Thin Layer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The 3rd 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Wuhan City Chinese.December4-5,2010(PACIIA2010). IEEE Press.IEEE Catalog Number:CFP1048F-PRT.ISBN:978-1-4244-9945-8. P454-458 XUE Guo-Qiang, CHEN Wei-Ying, ZHOU Nan-Nan, LI Hai. Short-offset TEM technique with a grounded wire source for deep sounding. Chinese Journal Geophysics, 2013, 56(1): 255-261 Li Xiu, XUE Guo-Qiang, LIU Yin-Ai, QIAN Jian-Bing. A research on TEM imaging method based on synthetic-aperture techn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2, 55(1): 333-340 XUE Guo-Qiang, YAN Shu, ZHOU Nan-Nan.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errors caused by dipole hypothesis of large-loop TEM respons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1, 54(9): 2389-2396 XUE Guo-Qiang, LI Xiu, QI Zhi-Peng, FAN Tao, ZHOU Nan-Nan. Study of sharpen the wave-form of TEM pseudo-seismic.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1, 54(5): 1384-1390 LI Xiu, QI Zhi-Peng, XUE Guo-Qiang, FAN Tao, ZHU Hong-Wei. Three dimensional curved surface continuation image based on TEM pseudo wave-field.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 2010, 53(12): 3005-3011 2009-2006 Guo wenbo,Xue guoqiang,Li xiu. TEM S-inversion in Tunnel prediction. 2009年10月美国休斯顿第79届SEG年会. G. Q. Xue, Y. J. Yan,X.Li, Pseudo-Seismic Wavelet Transformation of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Response in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7, Vol. 34, L16405, doi:10.1029/2007GL031116, G. Q. Xue, Y. J. Yan,X.Li, Q.Y.Di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S-inversion in Tunnelprediction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7, Vol. 34, L18403, doi:10.1029/2007GL031080, XUE Guo-Qiang;LI Xiu. The technology of TEM tunnel prediction imag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 2008, 51(3): 894-900 GUO Wenue011Bo;SONG Jianue011Ping;LI Xiu;XUE Guoue011Qiang;FAN Jinue011Sheng.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borehole electrical survey in layered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49(5): 1561-1566. GUO Wenue011BoLI XiuXUE Guoue011Qiang SONG Jianue011PingGU Linue011Sheng. A study of the interpretation system for TEM tomography.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5, 48(6): 1400-1405 2002-2005 Li xiu, Xue guoqiang, Song jianping,Guo wenbo, Wu junjie, Sheng meifang. Conductive Sheet Inversion of TEM Data Using an Genetic Algorithm in the Feasible Region of Adaptive Shrinkage. Applied Geophysics.2005, 2(4) Xue Guoqiang, Song Jianping, Lixiu. Calculate the Feature Parameter of TEM Imaging to Subsurface. 计算物理国际会议2004,5 Xue Guoqiang, Song Jianping, Quan Hongjuan, Yan Shu.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Analysis Of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Detecting Underground Cave. 中国国际电磁会议 Xue Guoqiang, Song Jianping, Yanshu. Detecting The Cavity with one of Non-seismic Methods, TLE 04 25(EI已检索ISSN:1070-485X CODEN:LEEDFF) XueGuoqiang, SongJianping, LiXiu. Imaging The Electrical Interface of TEM by The Feature Parameter of Reflection Coefficient.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2,11(4):39-42 LI Xiu XUE Guo Qiang SONG Jianue011PingGUO Wenue011Bo WU Junue011Jie. An optimize method for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ue011wave field conversion.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5, 48(5): 1185-1190. XUE Guo Qiang LI Xiu SONG Jianue011Ping GUO Wenue011Bo.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loop sourc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imag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4, 47(2): 338-343.

目前,从基因组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动物疾病(如乙肝等)的成果有哪些啊?要有成果的而且要从基因组的角度出

乙肝病毒(HBV)的基因组DNA结构很奇特,是一环状的部分双螺旋结构,长约3.2kb。其中的2/3为双螺旋结构,1/3为单链,这就是说,DNA中的两条链不等长。长链的5"端与3"端无共价连接,而是与一种蛋白质共价相连。长链的5"端以250-300对碱基互补结合。长链为负链,短链为正链。短链的长度视病毒而异,一般长约1.6-2.8kb,约为长链的2/3。短链之间的空隙可由病毒颗粒中的DNA聚合酶充填。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感染人类最小的双链DNA病毒。为了能在细胞内独立复制,病毒在很小的基因组中尽量容纳大量的遗传信息。因而HBV的基因组结构显得特别精密浓缩,充分利用其遗传物质。 重叠的基因序列比较多,HBV基因组中已确定的开放读框有4个,分别编码病毒的核壳(C)和包膜(S)蛋白,病毒复制酶(聚合酶)及一种似乎与病毒基因表达有关的蛋白质X。在S基因前面的两个小ORFs与S基因ORF属于同一个读框,可以将ORFS通读下去,编码两种S蛋白相关的抗原,这两种抗原也存在于病毒颗粒的表面,这两个抗原分别称为前-S1(pre-S1)和前-S2(pre-S2)。同样,在ORFC前面也有一短的ORF,称为前-C(pre-C),编码一较大的C蛋白相关抗原。所有这些ORF都在负链DNA(长链)上,其中S基因完全重叠于聚合酶基因中,X基因与聚合酶基因、C基因重叠,C基因与聚合酶也有重叠。最近,Miller等人在HBV基因组中又发现两个ORF,即ORF-5和ORF-6,这两个ORFs与X基因重叠,其中ORF6不是由负链DNA编码的,而是由正链DNA编码。这两个ORF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调节序列位于基因内部,这也是HBV节约使用遗传物质的一种方式。与HBV基团组复制有关的序列有:短链顺向复制序列(DR1和DR2)和U5样序列(因与反转录病毒末端的U5序列类似面得名)。DR1和U5位于前-CORF中,是合成DNA长链的起始部位,DR2位于聚合酶基因与X基因重叠处,是DNA短链合成的起始部位。 与HBV基因表达有关的信号序列有4种:[1]启动子,[2]增强子,[3]polyA附加信号,[4]糖皮质激素敏感因子(GRE)。由于HBV基因组中的基因分别转录于3种HBVmRNA转录本上,因此,相应地在病毒基因组中每一转录本近5"端也至少应有3种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虽然这些启动子的基因序列尚不知,但这些启动子显然存在于编码蛋白质序列内。增强子(ENH)位于聚合酶基因中;polyA附加信号位于CORF中;而GRE位于SORF和聚合酶基因中。GRE是与激素受体结构的DNA片段,结合后能使某一已知基因转录水平增加。 GRE有许多增强子的特征:[1]是起顺式作用的因子,[2]在转录的两个方向均有作用,[3]在距其调节的基因不同距离处均可起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HBV基因组结构严密,组织高效,在已知的病毒中是罕见的。HBVDNA不但在结构上有其独特的地方,而且其DNA复制过程也非常特别。当HBVDNA进入宿主细胞后,首先成为完整的闭环双螺旋DNA,以负链为模板合成全长的“+”链RNA(称为前基因组RNA)。该“+”链RNA被包装在未成熟的核心样颗粒中,同时还有DNA聚合酶和一种蛋白质也被包装在颗粒中。在该颗粒中“+”链RNA作为模板由反转录酶催化合成“-”链DNA,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腺病毒DNA的复制相似,因为在“-"链DNA的5"端也有共价结合的蛋白质。“+”链DNA的合成便以该负链DNA为模板和一段RNA为引物而聚合延伸,核心样病毒颗粒在这过程中也成为成熟的病毒颗粒。这时,正链DNA仍没有合成完毕,因而造成病毒基因组两条DNA链长度不一样。

董利民的学术成果

·董董利民,毛泓,叶惠,王雅鹏.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及其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3(5):73-74,69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土地整理市场融资机制研究[J].江汉论坛,2003(12):40-41董利民,毛泓,张明,王雅鹏.土地整理融资的市场化取向设计[J].商业时代,2003(23):62-63董利民,邓建红,张明.土地整理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方法运用举隅[J].见: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编,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1-184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刍议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保护[J].生态经济,2004(2):33-35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我国土地整理证券化设计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2):55-57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土地整理的地价评估运作方式探索[J].湖北农业科学,2004(2):4-6董利民,张明,王雅鹏.可持续土地整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J].商业时代,2004(6):61董利民,陈波.老河口市土地整理项目投融资方式分析[J].见:王雅鹏主编,湖北三农问题探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报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11-319张明,董利民,王雅鹏.经营城市的新视角:城市土地整理[J].广东土地科学,2005(1):18-21董利民,张明,伍黎芝.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1):12-16董利民,张明.房县大木厂镇马回湾土地整理项目融资与效益分析[J].见:王雅鹏主编,湖北三农问题研究(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7-42董利民,陈波.浠水县土地整理项目投融资方式分析[J].见:王雅鹏主编,湖北三农问题研究(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43-348查文胜,董利民.论我国土地整理的政策性金融资金运行机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1):46-51张明,董利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土地整理项目风险评估模型[J].湖北农业科学,2006(4):396-399董利民,张学忙.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研究[J].见:王雅鹏主编,湖北三农问题破解(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5-2006年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09-119董利民.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开发山区‘绿色"宝库[J].温思美、罗必良主编《技术、制度与发展》(第三届“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中国数字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版董利民.WTO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对策[J].陈柏槐主编《WTO与湖北农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董利民.试析农民增收的两大体制困境[J].湖北社会科学(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9期董利民.农村税费改革的体制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理论月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9期董利民.关于武汉发展都市农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06年1期董利民.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灾害与粮食安全问题[J].广东农业科学(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6年8期董利民.关于打造绿色品牌发展武汉都市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6年10期董利民.小农经济下的农业产业化[J].安徽农业科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6年21期董利民.武汉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对策[J].北京农学院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7年2期董利民等.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融合的产业结构和体系构造—以洱海流域为例[J].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董利民等.中国木本油料与生物质能源发展问题研究[J].江汉论坛,2010(4):24~26董利民等.基于3R原则的洱源县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10):2609~2613董利民,彭婵,陈志红.江汉平原水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潜力研究[J].Proceedingsof2011TheConferenceonWaterResourcesProtection,PreventionofWaterPollu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ologySeminar,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年版:165-169董利民等.基于水环境保护下的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湖北农业科学,2011(2):426~429董利民等.洱海水污染动态模型的构建及分析研究[J].生态经济,2011(10):384~388董利民等.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17):3535~3539黄文佳,吴秋君,董利民.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机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755-1758董利民等.长沙市都市农业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7):3908-3911吴秋君,黄文佳,董利民.基于日内瓦模式的梁子湖旅游开发研究[J].价值工程,2012,270(31):3-4李凌宜,彭婵,田原,董利民.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的国外经验借鉴[J].价值工程,2012(8):318-320DongLi-min,2006.AnAnalysisonRiskofUrbanLandConsolidation(ULC)ProjectBasedonPrincipal-AgentTheory.In:ZhangHenry,ChenLisa.Gaoyu.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ISTP收录).QrientAcademicForum,pp.661–665.DongLi-min,2006.Pathselectionofchina"ssmallandmedium-siazedenterprisestoavoldERPblackhole.In:ZhangHenry,ChenLisa.ProceedingsofTheEighthWestLak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MB(ISTP收录).QrientAcademicForum,pp.343–347.DongLi-min,2006.Ontheestablishmentofchina"screitguaranteesystemfor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In:ZhangHenry,ChenLisa.ProceedingsofTheEighthWestLak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MB(ISTP收录).QrientAcademicForum,pp.1561–1564.DongLi-min.EnvironmentRe-constructionisSustainableStrategyforDevelopingPoorRegionsinCentralandWesternChinaProceedingsof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ISTP收录)DongLi-min.ModelFormulationforAnalyzingSocialStructure,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ErhaiLakeBasin2009.Proceedingsforthe“Euro-Asian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4rd)”Ghana2009.11(ISTP收录)DongLi-min.ModellingofInexactMulti-objectioveProgrammingforPlanningfor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ErhaiLakeBasin.Proceedingsfor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ManagementandServiceSciences”2009.10(EI收录)DongLi-min.Technologydesignforcontrollingcultivationcontaminationinerhaibasinbasedonthetheoryofrecyclingeconomy(EI收录),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ergy,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ICEED2010:2219~2223DongLi-min.LandecologicalsecurityassessmentforbaiautonomousprefectureofdalibaserusingPSRmodel-withdatain2009ascase(EI收录),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ergy,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ICEED2010:2172~2177DongLi-min.ResearchonthesoilandwaterconservationdivisionmanagementmodeinErhaiLakeBasin(EI收录),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ComputationTechnologyandAutomatiom,ICICTA2011:158~161。 ·董利民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00BJY070),资助金额4万元,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中西部地区水土资源保护与永续利用”(2000ZDXM77000),资助金额12万元,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参与湖北省重大项目“新的历史阶段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资助金额7万元,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得湖北省重大科研成果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董利民主持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资助项目“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资助金额8万元,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土地整理融资理论与融资机制创新研究”(2005AA404B06),资助金额2万元,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西部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研究”(70473028),资助金额14万元,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第二主持人)·董利民参与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有效促进武汉市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研究”(20044005070-10-26),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费来源武汉市科技局,资助金额1万元,已通过专家鉴定。(第二负责人)。·董利民主持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武汉市都市农业规划与推动发展研究”(20064003113-21),资助金额3万元,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武汉市软科学计划项目“武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目标、成效预测及评价研究”(2006-018),资助金额4万元,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城市土地整理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2007AA401C24),资助金额2万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专项项目“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资助金额4万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已通过专家鉴定。·董利民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土地整理风险管理研究”(07JA630077),资助金额5万元,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利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韩建平的学术成果

技术规程、标准:甘肃省地方标准.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建筑构造图集(DBJT25-99-2003,甘02G10).兰州:甘肃省建设厅,2003.  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兰州: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教材:[1]陈兴冲主编,韩建平、王琳副主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21世纪高等学校本科系列教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2]周云、张文芳、宗兰、韩建平等编著.土木工程抗震(新世纪土木工程专业“实用创新型”系列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2011(第二版)、2013(第三版)[3]赵顺波主编,徐成祥、周新刚副主编,韩建平等参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百校土木工程专业通用教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主要论文:1.韩建平,王洪涛,刘云帅.基于概率性人行荷载模型的楼板结构振动分析[J].工程力学,2014,31(2):81-87.2.韩建平,陈军,邹新磊.基于性能的非线性黏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与抗倒塌能力评估[J].建筑结构,2014,44(4):63-68,29.3.X.W.Ye,Y.H.Su,J.P.Han.AState-of-the-ArtReviewonFatigueLifeAssessmentofSteelBridges[J].MathematicalProblemsinEngineering,vol.2014,ArticleID956473,13pages,2014.doi:10.1155/2014/956473.4.JianpingHan,JunChen.Numericalsimulationonmoment-rotationbehaviorforunbondedpost-tensionedprecastconcretebeam-columnconnections[C].Proc.5thIntl.SymposiumonInnovation&SustainabilityofStructuresinCivilEngineering:458-463,Harbin,2013.5.韩建平,魏宏亮.基于不同地震事件数据的竖向地震动特性统计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S1):127-133.(EI)6.韩建平,郑沛娟,骆勇鹏,谢强,王苍和.一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在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J].工程力学,2013,30(S):99-103.(EI)7.韩建平,骆勇鹏.基于响应面法的结构有限元模型静动力修正理论及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33(5):128-137.8.韩建平,骆勇鹏.基于响应面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有限元模型静动力修正[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11):53-61.9.韩建平,陈军.无粘结后张预制混凝土梁柱自复位节点基本力学特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33(6):47-52.10.韩建平,邹新磊,夏润乔.不同连接方式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3,25(1):94-99.11.韩建平,周伟.汶川地震竖向地震动特征初步分析[J].工程力学,2012,29(12):211-219.(EI)12.韩建平,王洪涛,李林.无填充墙基础隔震砸悦框架在环境激励下的动力特性[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32(4):182-187.13.韩建平,杨军平.考虑结构构件退化特性评估大震下RC框架抗整体性倒塌能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32(6):111-122.14.韩建平,刘海鹏.利用探地雷达检测金属矿山井巷支护体混凝土[J].甘肃科学学报,2012,24(2):93-96.15.冯兴科,韩建平,李慧.填充墙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拟与分析[C].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沈阳,2012,III:234-238.16.韩建平,郑沛娟,骆勇鹏,谢强,王苍和.一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在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C].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沈阳,2012,I:178-183.17.韩建平,周伟,李慧.基于汶川地震数据的地震动强度指标与中长周期SDOF体系最大响应相关性[J].工程力学,2011,28(10):185-196.(EI)18.韩建平,王洪涛,刘云帅,杜永峰,李慧.环境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主要动力特性研究.振动与冲击,2011,30(11):266-271.(EI)19.卢文胜,韩建平,吕西林,周颖,钱江.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结构整体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3):90-98.(EI)20.罗维刚,韩建平,钱炯,周伟.基于Hilbert_Huang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及振动台试验验证[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1):49-54.21.韩建平,柴巧利.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应用新进展[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28(3):18-23.22.韩建平,冯兴科,柴巧利,杨军平.汶川地震受损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28(3):12-17.23.韩建平,李林,王洪涛,钱炯.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随机减量技术的模态参数识别[J].世界地震工程,2011,27(1):72-77.24.JianpingHan,WeiZhou,QingYan.CorrelationbetweengroundmotionintensityindicesandmaximumresponsesofbilinearSDOFsystemwith1.0speriod[C].Proc.Intl.SymposiumonInnovation&SustainabilityofStructuresinCivilEngineering:1435-1440,Xiamen,2011.(CPCI-S)25.JianpingHan,HongtaoWang,YunshuaiLiu,WeigangLuo.Dynamiccharacteristicsofbase-isolatedRCframestructuresunderambientexcitation[C].Proc.FifthIntl.SymposiumonEnvironmentalVibration:292-298,Chengdu,2011.(CPCI-S)26.韩建平,李达文.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自然激励技术的模态参数识别[J].工程力学,2010,27(8):54-59.(EI)27.韩建平,钱炯,董小军.采用镜像延拓和RBF神经网络处理EMD中端点效应[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0,30(4):414-417,474.(EI)28.韩建平,周伟.基于汶川地震记录的地震动强度指标与SDOF体系响应的相关性[J].土木工程学报,2010,43(S):10-15.(EI)29.韩建平,董小军,周伟.基于振动台试验的RC框架模型修正及模拟损伤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30(5):87-92.30.韩建平,李达文,王飞行.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随机子空间识别的模态参数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30(1):53-59.31.韩建平,李晓松.基于性能的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设计分析*[J].建筑结构,2010,40(S2):110-113.32.韩建平,邹新磊,罗熠,王洪涛.汶川地震甘肃严重影响区砖混房屋震害特点及鉴定加固[C].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2(S2):41-44,48.33.韩建平,董小军,罗维刚,钱炯,王飞行,李达文.某在役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拱渡槽的耐久性评定[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31(2):71-75.34.韩建平,董小军,钱炯.基于环境振动测试的钢筋混凝土渡槽空腹桁架拱有限元模型修正[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35(5):122-125.35.JianpingHan,XilinLu,FeixingWang.Comparisonofmodalparameteridentificationalgorithmsbasedonshakingtablemodeltestdata[C].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OpticalEngineering,2008,73750K-1-7.(EI)36.韩建平,阎茹,李慧.基于性能的黏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抗震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28(1):175-181.37.韩建平,杨文侠,李慧.钢筋混凝土楼板-预应力空间桁架组合体系的静动力非线性分析[J].建筑科学,2008,24(5):59-63.38.韩建平,王飞行,王志华.钻芯法检测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若干问题探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0(2):109-117.39.韩建平,王飞行,李慧.基于振动台试验的模态参数识别算法比较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25(3):57-60.40.罗维刚,钱炯,韩建平,裴海瑜,董小军.在役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拱渡槽检测及状态评估[J].甘肃科学学报,2008,20(4):115-119.41.韩建平,杨文侠.预应力空间组合桁架减振加固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工程实践及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S2):318-321.(EI)42.韩建平,吕西林,李慧.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要求[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27(4):15-23.43.韩建平,王飞行,李达文,张俊文,陈刚.某矿区典型井巷支护体检测及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7):167-173,180.44.韩建平,阎茹,杜永峰.粘弹性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能力谱分析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28(6):43-48.45.韩建平,李慧,杜永峰,白中伟.装设粘弹性阻尼器钢筋混凝土结构弹性时程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117-120.46.韩建平,白中伟,杜永峰,李慧.基于工程结构减振控制目的的形状记忆合金材性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4):94-97.47.韩建平,李慧,杜永峰.装设粘弹性阻尼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实用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1):117-122.48.李慧,姚云龙,杜永峰,党育,韩建平.叠层橡胶支座与柱串联体系动力失稳特性探讨[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1):18-23.49.党育,杜永峰,李慧,韩建平.基础隔震结构的耗能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3):100-104.50.韩建平,张贵文,宋彧,李慧.房屋纠倾中地基土体刚度调节的理论与实践[J].结构工程师,2004,3:43-46,31.51.杜永峰,党育,李慧,张迪,姚云龙,韩建平.基于非比例阻尼模型的隔震结构动力分析软件[J].建筑结构,2004,34(6):32-35.52.韩建平,李慧,杜永峰,宋彧,党育.智能材料与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2,28(1):80-84.53.韩建平,李慧,李庆福,苏长吉.湿陷性黄土地区大直径挖孔扩底灌注桩实用设计方法[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2,28(2):97-99.54.杜永峰,张迪,党育,姚云龙,韩建平.基础隔震结构简化模型的振动参数识别[J].世界地震工程,2001,17(2):53-58.55.杜永峰,狄生奎,尹维祥,韩建平.隔震结构等代体系动力响应的小参数逼近解法[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0,26(2):72-77.

汪腾锋的理论成果及著作

多年来,结合律师业务,利用工作之余积极研究经贸和法学理论,先后在《国际贸易问题》、《世贸组织动态与研究》、《国际商务》、《中国律师》、《律师与法制》、《中国民营》、《鹏程杂志》、《国际商报》、《中国律师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法制报》、《深圳晚报》、《晶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有线电视台、深圳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律师在线》等国家和地方众多杂志、报纸、电视和网站及大型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经贸及法律论著十余篇、文章百余篇。一、著作 : 1999年10月为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撰写编著《技术交易实务》一书。二、部分论文 :1:1995年 《论一国两制与中国区际法律冲突》(95年第4期《深圳特区法制》)2:1995年 《我国外贸企业国际反倾销问题及其对对策研究》(95年6期《深圳特区法制》)3:1996年 《建立我国外贸反倾销应诉机制的思考》(96年第3期《国际贸易问题》/96年第2期《律师与法制》)4:1998年 《反倾销案件认识误区》(1998年1月7日《中国律师报》)5:1998年 《保护知识产权与维护市场秩序》(1998年12月21日《深圳法制报》第8版)6:1999年 《技术交易合同主体及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99年12月5日《国际商报》第6版/99年9月19日深圳电视台《法制纵横》专栏)7:2000年 《反倾销案件中电子文件证据问题的研究》(2001年10月全国律协国际专业委会员年会论文集,后被众多刊物转载、文集辑录。)8:2001年 《中国入世:反倾销与保障措施》(2001年第7期《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1年11月《中国律师》)9:2001年《有奖销售奖券空号消费侵权案辨析》(2001年12月《律师与法制》)10:2002年 《中国入世与律师专业定位:论执业品格与专业定位对中国律师业发展的影响》(2002年9月12日第10版《深圳法制报》)11:2004年 《从彩电反倾销案谈律师执业操守与律师生存环境》(2004年第9期《中国民营》)12:2004年 《我机电企业在反倾销涉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对技巧》(2004年10月第96届广交会商务部研讨会演讲论文)13:2004年《深圳律师业现状之片面观》(2004年7月《律师与法制》)13:2005年 《科学认识中国频遭国外反倾销深层原有及应对举措》(2005年第2期《中国律师》)14:2008年《基层社区是我国律师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2008 年12月第四届中国青年律师论坛优秀论文演讲发言)15:2009年《关于律师业的新思索》 (2009年12月《中国律师观察网》及2010年2月《中国律师》杂志发表)16:2010年《律师职业悟性漫谈》 (2011年1月《中国律师杂志发表》)注:上述是汪腾锋论文文章中的一部分,其中数篇论文已被重要学术专著或教科书摘编引用。

哪位英语高手帮忙翻译一下!!非常感谢!!有诚意者请不要用软件直译敷衍哦~~~(根据成果适当的奖励)

适当的奖励:)

“阶段性成果”用英语怎么说

阶段性成果Stage resultsPeriodical results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Periodic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pollution-control work of key rivervalleys, key regions and key cities.

贾仲孝的学术成果

[1] The convergence of generalized Lanczos methods for largeunsymmetric eigenproblems, SIAM Journal on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16 (3) (1995): 843-862.[2] A block incomplete orthogonalization method for largenonsymmetric eigenproblems, BIT, 34 (4) (1995): 516-539.[3] On IOM(q): the incomplete orthogonalization method forlarge unsymmetric linear systems,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3 (6) (1996): 491-512.[4] Refined iterative algorithms based onArnoldi"s process for large unsymmetric eigenproblems, Linear Algebra andIts Applications, 259 (1997): 1-23.[5] A refined iterative algorithm based on theblock Arnoldi process for large unsymmetric eigenproblems, Linear Algebraand Its Applications, 270(1998): 171-189.[6] Generalized block Lanczosmethods for large unsymmetric eigenproblems, Numerische Mathematik, 80(2(1998):239-266.[7] 解非对称线性方程组的不完全广义最小残量法, 中国科学(A辑), 28 (8)(1998): 694-702.On IGMRES: an incomplete generalized minimalresidual method for large unsymmetriclinear system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41 (12)(1998): 1178-1188.[8] 求解大规模非Hermite线性方程组的Krylov子空间型方法的收敛性分析, 数学学报, 41 (5) (1998): 915-924.The convergence of Krylov subspace methods forlarge unsymmetric linear system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New Series, 14(4) (1998): 507-518.[9]Polynomi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approximate eigenvectors by the refinedArnoldi method and an implicitly restarted refined Arnoldi algorithm, Linear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287 (1999): 191-214.[10] 解大规模矩阵特征问题的复合正交投影方法, 中国科学(A辑),29 (3)(1999): 224-232.Compositeorthogonal projection methods for large matrix eigenproblem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42 (6) (1999): 577-585.[11]Arnoldi type algorithms for large unsymmetric multiple eigenvalue problems, Journal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17 (3)(1999): 257-274.[12] A refined subspaceiteration algorithm for large sparse eigenproblems, Applied NumericalMathematics,32(1)(2000): 35-52.[13]Some recursions on Arnoldi"s method and IOM for large non-Hermitian linearsystems,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39 (3/4) (2000):125-129.[14] Jia Z. and Elsner L., Improving eigenvectors in Arnoldi"smethod,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18 (3) (2000): 365-376.[15] JiaZ. and Stewart G.W., An analysis of the Rayleigh-Ritz method for approximating eigenspaces,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70(234)(2001):637-647.[16] On residuals of refinedprojection methods for large matrix eigenproblems,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with Applications. 41 (7/8) (2001): 813-820.[17] The refined harmonicArnoldi method and an implicitly restarted refined algorithm for computinginterior eigenpairs of large matrices, Applied Numerical Mathematics, 42(4) (2002): 489-512.[18] Chen G. and Jia Z.A reverse order implicit Q-theorem and the Arnoldi process, Journal of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20 (5) (2002): 519-524.[19] JiaZ. and Zhang Y., A refined invert-and-shift Arnoldi algorithm for largegeneralized unsymmetric eigenproblems,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Applications, 44 (8/9) (2002): 1117-1127.[20] Jia Z. and Niu D.,An implicitly restarted refined bidiagonalization Lanczos method for computinga partial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IAM Journal on Matrix Analysis andApplications, 25(1)(2003):246-265.[21] Chen G and Jia Z,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comparisons of GMRES and WZ-GMRES,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with Applications, 47 (8/9) (2004):1335-1350.[22] Chen G and Jia Z.,An analogue of the results of Saad and Stewart for harmonic Ritz vectors, Journal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67 (2004): 493-498.[23] Some theoretical comparisons of refined Ritz vectors and Ritz vectors, Sciencein China, Series A, 47 (Suppl.) (2004): 222-233. [24]Feng S. and Jia Z., A refined Jacobi-Davidson method and its correctionequation,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49 (2/3) (2005):417-427.[25]The convergence of harmonic Ritz values, harmonic Ritz vectors and refinedharmonic Ritz vectors,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74 (251)(2005): 1441-1456.[26] Chen G. and Jia Z.,A refined harmonic Rayleigh-Ritz procedure and an explicitly restarted refinedharmonic Arnoldi algorithm,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41(2005):615-627.[27] Using cross-productmatrices to compute the SVD,Numerical Algorithms, 42 (1) (2006): 31-61.[28] Jia Z. and Sun Y., AQR decomposition based solver for the least squares problem from the minimalresidual method,Journal of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25 (5) (2007): 531—542.[29] 贾仲孝,王震,非精确Rayleigh商迭代和非精确的简化Jacobi-Davidson方法的收敛性分析,中国科学,A辑,38 (4) (2008): 365-376.Jia Z. and Wang Z., Aconvergence analysis of the inexact Rayleigh quotient iteration and simplifiedJacobi-Davidson method for the large Hermitian matrix eigenproblem,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51 (12)(2008): 2205—2216.[30] Jia Z. and Zhu B., A power sparse approximate inversepreconditioning procedure for large linear systems,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 16 (4) (2009):259—299.[31] Applications of the Conjugate Gradient (CG) method in optimal surfaceparameter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Computer Mathematics, 87 (5)(2010): 1032—1039.[32] Jia Z. andNiu D., A refined harmonic Lanczos bidiagonalization method and an implicitlyrestarted algorithm for computing the smallest singular triplets of largematrices, 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Computing, 32 (2) (2010): 714--744.[33] Some properties of LSQR for large sparse linearleast squares problems, Journal of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23 (4)(2010): 815--821.[34] Duan C. and Jia Z., A global harmonicArnoldi method for large non-Hermitian eigenproblems with an application tomultiple eigenvalue problems, Journal of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34 (2010): 845—860.[35] E K.-W Chu, H.-Y Fan, Z.Jia, T. Li and W.-W Lin, The Rayleigh-Ritz method, refinement and Arnoldiprocess for periodic matrix pair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Applied Mathematics, 235 (2011): 2626—2639.[36] Duan D and Jia Z.,A global Arnoldi method for large non-Hermitian eigenproblems with specialapplications to multiple eigenproblems,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5 (4) (2011): 1497—1525.[37] Li B. and Jia Z.,Some results on condition numbers of the scaled total least squares problems,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435 (3)(2011): 674—686.[38] On convergence of the inexact Rayleigh quotientiteration with MINRE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Applied Mathematics, 236 (2012): 4276—4295.[39] Jia Z. and Sun Y., SHIRRA: A refined variant of SHIRAfor the Skew-Hamiltonian/Hamiltonian (SHH) pencil eigenvalue problem,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7(1) (2013): 259—274.[40] On convergence of theinexact Rayleigh quotient iteration with the Lanczos method used for solvinglinear systems, Science ChinaMathematics, 56 (10)(2013): 2145—2160.[41] Jia Z. and Li B., Onthe condition number of the total least squares problem, Numerische Mathematik, 125 (1) (2013): 61—87.[42] Jia Z. and Zhang Q.,An approach to making SPAI and PSAI preconditioning effective for largeirregular sparse linear systems, SIAM Journal onScientific Computing, 35 (4) (2013):A1903—A1927.[43] Huang T-M, Jia Z.and Lin W-W., On the convergence of Ritz pairs andrefined Ritz vectors for quadratic eigenvalue problems, BIT Numerical Mathematics, 53 (4) (2013): 941—958.[44] Jia Z. and Zhang Q., Robustdropping criteria for F-norm minimization based sparse approximate inversepreconditioning, BIT NumericalMathematics, 53( 4) (2013): 959—985.[45] Jia Z. and LiC., On inner iterations in the shift-invert residual Arnoldi method andthe Jacobi--Davidson method, ScienceChina Mathematics,accepted, August, 2013.[46] Jia Z.and Li C., Harmonic and refined harmonic shift-invert residual Arnoldi andJacobi--Davidsonmethods for interior eigenvalue problems,arXiv: math/1210.4658, 2012.[47] Jia Z.and Lv H.,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es of Krylov subspace approximations tomatrix functions, arXiv: math/1303.7219, 2013.[48] Jia Z., Lin W.-W and Liu C.-S. An inexact Noda iteration for computingthe smallest eigenpair of an irreducible $M$-matrix, arXiv:math/1309.3926, 2013.

遵义会议的成果是什么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陈义旺的科研成果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7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待省长办公会通过),获2007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以及南昌大学创新团队计划等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其中Adv. Funct. Mater. (SCI IF 6.8), Chem. Mater. (SCI IF 4.8), Macromolecules (SCI IF 4.0)。获2007年度南昌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的2003级硕士研究生刘冬梅和2005级硕士研究生邓琦岚分别获得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论文创新奖;指导的作品“新型三层纳米复合防雾型聚丙烯流延薄膜”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自2004年以来为本科生主讲《高分子物理》核心课程,为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讲《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材料合成与制备》以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多门核心课程,主讲的《高分子物理》获南昌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已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7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催化烯烃和炔烃衍生物聚合。代表性论文(High Impact Journals):1)Yiwang Chen*, Qilan Deng, Jichun Xiao, Huarong Nie, Lichuan Wu, Weihua Zhou, Biwu Huang, Controlled Grafting fro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via Reverse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nd Antifouling Properties, Polymer 48 (26), 7604-7613 (2007).2)Xiaohui He, Yiwang Chen*, Yongming Liu, Shuxian Yu, Sanguo Hong, Qing Wu,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of Norbornene Using Bis-(β-ketoamino) nickel(II)/B(C6F5)3 Catalytic Systems,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5 (20), 4733-4743 (2007).3) Yiwang Chen*, Dongmei Liu, Qilan Deng, Xiaohui He, Xiaofeng Wang,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Directly Fro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Surface and Antifouling Properties,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4 (11), 3434-3443 (2006).4)Yiwang Chen*, Wei Sun, Qilan Deng, Lie Chen, Controlled Grafting from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Films by Surface-Initiated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4 (9), 3071-3082 (2006).5)Lie Chen, Yiwang Chen*, Daijun Zha, Yan Yang,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Polyacetylenes with Directly Attached Bis(4-alkoxyphenyl)terephthalate Mesogens as Pendants,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4 (8), 2499-2509 (2006).6)Yiwang Chen*, Lie Chen, Xiaofeng Wang, Xiaohui He, Nanoporous SiLK Dielectric Films Prepared from Free-radical Graft Polymerization and Thermolysis, Macromol. Chem. Phys. 206(24), 2483-2489 (2005)7)Yiwang Chen*, E. T. Kang, K. G. Neoh, Preparation of Hollow Silica Nanospheres by Surface-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n Polymer Latex Templates, Adv. FunctionalMater. 15 (1), 113-117 (2005).8)Yiwang Chen, Wencai Wang, Weihong Yu, Zeliang Yuan, E. T. Kang, K. G. Neoh, Berit Krauter, and Andreas Greiner, Nanoporous Low-k Polyimide Films via Poly(amic acid)s with Grafted Poly(ethylene glycol) Side Chains from the RAFT-mediated Process, Adv. Functional Mater. 14 (5), 471-478 (2004).9)Yiwang Chen, Wencai Wang, Weihong Yu, E. T. Kang, K. G. Neoh, Rohitkumar H. Vora, Chong-Kim Ong, Lin-Feng Chen, Ultra-Low-k Materials Based on Nanoporous Fluorinated Polyimide with Well-defined Pores via the RAFT-moderated Graft Polymerization Process, J. Mater. Chem. 14 (9), 1406-1412 (2004).10)Yiwang Chen, Zhihong Jia, Andreas Schaper, Magnus Kristiansen, Paul Smith, Ralf Wombacher, Joachim H. Wendorff, Andreas Greiner, Hydrolytic and 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liquid-crystalline aromatic/aliphatic copolyesters, Biomacromolecules 5 (1), 11-16 (2004).11)Yiwang Chen, Lei Ying, Weihong Yu, E. T. Kang, and K. G. Neoh,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with Grafted Poly(ethylene glycol) Side Chains via the RAFT-mediated Process and Pore Size Control of the Copolymer Membranes, Macromolecules 36 (25), 9451-9457 (2003).12)Yiwang Chen, Ralf Wombacher, Joachim H. Wendorff, Jeroen Visjager, Paul Smith, Andreas Greiner, Design,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ew Biodegradable Aromatic/aliphatic Liquid Crystalline Copolyesters, Biomacromolecules 4 (4), 974-980 (2003).13)Yiwang Chen, Ralf Wombacher, Joachim H. Wendorff, Andreas Greiner, Thermotropic aromatic/lactide copolyesters with lateral methoxyethyleneoxy substituents, Chem. Mater. 15 (3), 694-698 (2003).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这四种类型的评价目的、方法与功效各不相同。在CIPP模式运用中,评价者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各种评价既可以在方案实施前使用,也可以方案实施中使用。可以实施一种评价,也可以实施几种评价。这完全取决于评价听取人的需要,它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模式。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它主张评价是一项系统工具,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评价活动中,评价设计大纲和实施流程是必要的。CIPP评价模式的优势是回答了泰勒模式中部分疑难问题,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其局限性是缺乏价值判断、可能为决策者政治上的便利提供虚假伪证以及其适用范围仍受到挑战。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

Hello!关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都想得到具体的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1、学校专业截至2022年4月,学校下设26个教学机构,3个合作办学学院,4所附属学校(含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开设98个本科专业(其中普通师范专业24个,职业教育师范专业20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2、科研成果2020年,学校组织申报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类科研项目42个类别767项,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33项。3、教学资源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32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重庆邮电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新生季到了,是时候给学弟学妹们讲讲重庆医科大学了!重庆医科大学相对来说在非211、985医学院校中是比较好的。甚至比某些211医学院实力还要强一些。一、科研成果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800余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00余项,其中包括了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2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连续9年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连续四届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建有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工业物联网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大数据智能计算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60余个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多粒度认知计算理论及应用创新研究群体”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择优支持计划,“移动信息终端与测试技术”等近30个团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群体/团队。三、教学成果截至2022年11月,重庆邮电大学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2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参加“互联网+”大赛、数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成绩一直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000余项,部省级奖励4000余项。u1s1,学校当然也还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但是是真的觉得重医很好很好,来到重庆不后悔,来到重医更不会后悔!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2010年科研成果作者 发表刊物 级别 成果名称 期(时间) 三大机构检索情况 江善和 控制工程 D 均匀设计在粒子群算法参数设定中的应用 2010年第2期   章礼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D 基于量子费希尔信息的纠缠判据 2010年第10期   郑江云 计算机工程 D 基于感觉容量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 2010年第8期   黄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D 基于中剖面kd-树的光线跟踪加速算法 2010年第28期   余春日 中国科学G辑 D Ne-HF散射的非弹性分波截面 2009年第2期   余春日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D HF+He密耦散射的半经典研究 2010年第6期   余春日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 HF-He振转相互作用势及其散射动力学 2010年第6期   尤建村 光子学报 D 不同泵浦光下Nd:GdVO4晶体输出特性 2010年第10期   张平伟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 辨识lorenz混沌系统所有参数的一种新方法 2010年第4期   尹训昌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 正方形晶格上反铁磁Gauss模型的相变 2010年第5期   张朝龙 电子技术应用 D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LSSVM入侵检测模型 2010年第10期   刘万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D 耗散腔中两二能级原子态的自旋压缩,量子Fisher信息和最大自旋涨落 2010年第6期   江善和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WCICA2010) EI Two Sub-Swarms Evolutionar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sed on Team Progress Learning 2010年7月   李彦梅 实验流体力学 EI 上游弯头对内锥流量计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2010年第1期   李彦梅 仪器仪表学报 EI 上游双弯头对内锥流量计的性能影响 2009年第11期   江巨浪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EI Fast Algorithm for Texture Synthesis on Surfaces 2009年11月   吴磊 计算物理 EI 外伸梁差分离散系统的模态反问题 2010年第5期   吴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非匀质简支梁在反对称模态下振动的反问题 2010年第10期   章礼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SCI SCHEME FOR ENTANGLEMENT CONCENTRATION OF UNKNOWN W CLASS STATES IN BAD CAVITIES 2010年6月 SCI四区 马业万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 Optical Properties of Plasmon Resonances with Ag/SiO2/Ag Multi-Layer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2010年2月 SCI四区 马业万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 Theoretical studies of optical propert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2010年第2期 SCI四区 陈春霞 Physica B SCI elastic anomalies in the perovskite manganite La0.5Ca0.5MnO3 2010年第6期 SCI四区 刘万芳 Int J Theor Phys SCI Quantum Fisher Information in the Generalized One-axis Twisting Model 2010年第49卷 SCI四区 刘万芳 Int J Theor Phys SCI Quantum Fisher Information in Two-Qubit Pure States 2010年第49卷 SCI四区 江善和 软件导刊 其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09年第12期   郑江云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其他 基于信噪比的自适应双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2010年第2期   何敏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无阻尼情况下Duffing方程解的研究 2010年第4期   李彦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0年第2期   李彦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扰流对大口径内锥流量计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2010年第3期   郭玉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Proteus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0年第16期   江贵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雷德利克-邝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2010年第1期   吴文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Matlab辅助教学 2010年3月   张平伟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其他 基于混沌系统反同步辨识系统所有参数 2010年第4期   张平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利用低维混沌系统广义同步实现高保密通讯 2010年第1期   王其申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振动中的轴对称膜的差分离散模型及其验证 2010年第1期   刘万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其他 类氢离子中电子瞬时动能与势能关系的讨论 2010年第4期   江伟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其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的模式选择 2010年第2期   査长礼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他 小型造纸厂节能电控系统改造设计 2010年第3期

葛肖虹的研究成果

主持承担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1978—1980年主持承担北京密云地区地震地质研究,即墙子路-喜峰口、马坊断裂,密云水库东侧葡萄园断裂的活动构造研究,成果获北京市198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1986年参加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攀西裂谷”和南方碳酸盐岩找油第20-1项,为三级课题W-5-7(D)项目负责人,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87年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1991年主持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海石油管理局资源评价项目“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果《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由国家科委作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正式登记,颁发证书(证书编号:017094),获1997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入编1998年度《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成果公报》,并颁发证书(登记号:202766);1990—1995年参加主持地质矿产部“八五”重大专项项目《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多学科综合研究》项目(85-06-202),为项目副负责人,负责组织项目技术工作实施与管理;1993—1996年主持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吐-哈石油会战指挥部委托项目《吐鲁番-哈密盆地构造复位研究》,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9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1997—2000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科学部编号49772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际合作项目《阿尔金断裂带运动学变形年代学研究》(99国科金外资助字49910130800号;2000国科金外资助字40010131363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海石油管理局项目《格斯断槽与柴西地区含油气评价》;2001-2004年主持承担吉林大学、青海油田分公司、奥地利 萨尔茨堡大学 地质-古生物系国际合作项目《阿尔金断裂、昆仑山前推覆体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形成的控制及柴西地区有利Ⅱ级油气聚集带的预测》,为项目总负责人;2003-2005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山构造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沉降的时代耦合研究》(科学部编号:40272099)。发表的论文/专著:1.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吴光大、刘永江等,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地学前缘,2006,13(6):118-1302.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中国大型走滑断裂的复位研究与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地质通报,2006,25(9-10):1022-10273. 任收麦、葛肖虹、杨振宇、林源贤、胡勇等,36Cl 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地质学报,2006,80(8):1110-11174. Liu, Y.-J., Neubauer, F., Genser, J., Takasu, A., Ge, X.-H. and Handler, R. 40Ar/39Ar ages of the blueschist facies pelitic schists from Qingshuigou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Island Arc, 2006, 15(1), in press.5. A.B. Rieser, Y. Liu, J. Genser, F. Neubauer, R. Handler, X. Ge. Uniform Permian 40Ar/39Ar detrital mica ages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NW China): where is the source? Terra Nova,2006,18:79-87, doi: 10.1111/j.1365-3121.2005.00666.x.6. 葛肖虹、任收麦,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第四纪研究,2005,25(4):484-489;7. A.B. Rieser, F. Neubauer, Y. Liu, X. Ge. Sandstone provenance of north-western sectors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Cenozoic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Tectonic vs. climatic control. Sedimentary Geology,2005,177:1-18.8. 王亚东,刘永江,常丽华,Andrea B.Rieser, 计桂霞,沉积物粒度分析在阿尔金山隆升研究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2), 155-1629.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第四纪研究,2004,24(1):67-73;10. 任收麦, 葛肖虹, 刘永江, 常丽华, 吴光大, 袁四化,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地质通报, 2004, 23(9-10): 926-932.11.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86-39112. Y. Liu, J. Genser, X. Ge, F. Neubauer, G. Friedl, L. Chang, S. Ren, R. Handler. 40Ar/39Ar age evidence for Altyn Faul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we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 48(18): 2024-2030.13. 刘永江, 葛肖虹, J. Genser, F. Neubauer, G. Friedl, 常丽华, 任收麦, 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的40Ar/39Ar年龄证据,科学通报, 2003, 48(12):1335-1341.14.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中国地质,2002,29(4):346-350;15.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叶慧文、刘俊来等,对阿尔金断裂科学问题的再认识,地质科学,2001,36(3):319-325;16.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刘俊来等,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石油学报,2001,22(5):1-5;17. 葛肖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新认识,第二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会议文集,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2000,A369-A371;18.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香港大学,2001,67-69;19.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刘俊来、N. Franz、J. Genser、潘宏勋、任收麦,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地球学报,2001,22(1),23-28;20. Yongjiang Liu, J. Genser, F. Neubauer and Ge Xiaohong. Blueschists from Qingshuigou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 China. Schweizerische Mineralogische und Petrographische Mitteilungen;21.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Yongjiang Liu, Xiaohong Ge. The Aka&acute;sai basin: an active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to the Altyn orogen, China? Geologische Rundchau;22.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陈文等,阿尔金断裂变形岩激光微区40Ar/39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科学通报,2000,45(19):2101-2104;SCI检索23. Liu Yongjiang, Ye Huiwen, Ge Xiaohong, Liu Junlai, Pan Hongxun, Chen Wen,Laser Probe 40Ar/39Ar Dating of Micas on The Deformed Rocks From Altyn Fau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ons, Western C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Suppl.):233-234;24. Ge Xiaohong, Liu Yongjiang, Ye Huiwen, Liu Junlai, Pan Hongxun, Ren Shoumai,Research Progress of Altyn Fault in Western C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Suppl.):243-244;25. 葛肖虹、刘俊来,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岩石学报,2000,16(1):59-66;SCI检索26. 潘宏勋、葛肖虹、刘俊来,对祁连山北缘榆木山隆起的质疑,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1):9-13;27. 陈文、葛肖虹、刘新宇、刘永江、张思红、叶慧文,用激光微区40Ar/39Ar定年技术研究阿尔金断裂系变形作用时代,2000 Extended Abstracts with Program-The Second World Chinese Conference on Geological Sciences,2000,A351-A355;28. Liu Junlai, Pan Hongxun、Ge Xiaohong et al.,An early stage faulting along the Altun mountain range-microstructural evidences.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1999,2(2):160-165;29. 葛肖虹,中亚大陆一次重要的板内会聚事件,地学前缘,1999,6(4):330;30. 葛肖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若干问题的新认识,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34-35;31.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董清水、朱晓军、柳平,新疆东北部大地构造的新认识,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93-104;32. 葛肖虹、刘俊来,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地学前缘,1999,6(4):223~230;33. 葛肖虹、张梅生、刘永江、叶慧文、石采东,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现代地质,1998,12(3):295~301;34. 葛肖虹,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战略思考,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第6集:12-18;35. 葛肖虹,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思考,勘探家,1997,2(3):53-59;36.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董清水、柳平,试论吐鲁番-哈密盆地为剪切-背驮型盆地,地质论评,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43(6):561-568;37. 葛肖虹、段吉业、刘先文、王锡魁,中国西北的大陆构造,地质矿产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5年年报: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9-18;38. Ge Xiaohong,Zan Shuqin and Wang Changgui,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urfan-Hami basin,<Tectonics of China>,Geological Beijing,1996,p.107-173;39. Ge Xiaohong,Duan Jiye,Liu Xianwen and Wang Xikui,Continental tectonics of northwest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1996,Vol.1,p.262;40. Ge Xiaohong,Wang Xikui,Zan Shuqin,Dong Qingshui and Liu Ping,The piggyback Turfan-Hami basin,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1996,Vol.1,p.336;41. 葛肖虹、王锡魁、 昝淑芹、董清水、柳平,吐鲁番-哈密背驮式盆地的特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前缘,1995,2(4):241-244;42. Ge Xiaohong,Mesozoic collision tectonics in eastern Jilin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a coexistence of two tectonic regimes,IGCP-321 ,Proceedings of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1994;43. 刘先文、申宁华、葛肖虹,吉黑东部中生代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4:385-389;44. 段吉业、葛肖虹,论塔里木-扬子板块及其古地理格局,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22(3):260-268;45. 葛肖虹、段吉业、李才、杨惠心、田玉山,阿尔金断裂与西北大地构造格局的新认识,《地球科学进展》:39,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46. 张贻侠、葛肖虹、陈琦,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简介,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41-47;47. Ge Xiaohong,A new recognition of the Altun fault zone and geotectonic pattern of north-west China,IGCP-321.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48. ,publishing house:1991,125~128;49. 葛肖虹,吉林东部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轮廓,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现代地质》,1990,4(1):107-113;50. Ge xiaohong,Recognition of the Yanyuan nappe terrane,western Sichuan, China,Earth Science series, 1990, Vol.13,p.269-270;51. 葛肖虹,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地质论评:地质出版社,1989,35(3):254-261;52. 葛肖虹,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特征与形成,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17(2):143-154;53. 葛肖虹,川西盐源推覆构造初探,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4,1期:36-43;54. 崔盛芹、杨振升、仇甘霖、葛肖虹,燕山地区晚元古代(震旦亚代)古构造演化史,26届世界地质大会交流论文集(构造地质),1980,117-127

Surfer成果后导出图片文件后尺寸大小的问题求助

请问你到底想要得怎么样的图片?你需要明确的是,导出bmp或jpg等图片,只能设置分辨率,图形就是surfer中显示的那个样子,它是依据页面设置和坐标系的比例显示的,如果你想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设置坐标的比例,在图形的属性对话框下有scale选项下可以设置比例,至于surfer图纸坐标默认是英寸,但也可以改为厘米,在file→preferences→drawing选项卡可以改变单位,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

马军的论著成果

Degradation of atrazine by manganese-catalysed ozonation: Influence of humic substances Ma J., Graham N.J.D. 1999年2月 Water Research Influence of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s 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arbon nanotube in ozonation Zhengqian Liu, Jun Ma*, Yuhong Cui, Lei Zhao, Beiping Zhang 2010年11月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A study on the multifunction of ferrous chloride in the formation o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Ma, Jun ;Wang, Zhenghui ;Pan, Mingbin ;Guo, Yufeng 2009年9月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Adsorptive fractionation of humic acid at air-water interfaces Jun Ma, Jin Jiang, Suyan Pang, Jin Guo 2007年7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AFM study on the sorbed NOM and its fractions isolated from River Songhua Guo J., Ma J* 2006年5月 Water Research Aggregation Kinetics of Manganese Dioxide Colloids in Aqueous Solution: Influence of Humic Substances and Biomacromolecules Xiaoliu Huangfu , Jin Jiang, Jun Ma *, Yongze Liu , and Jing Yang 2013年8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Carbon nanotube supported platinum catalysts for the ozonation of oxalic acid in aqueous solutions Zhengqian Liu, Jun Ma*, Yuhong Cui 2008年5月 Carbon Carbon nanotube supported platinum catalysts for the ozonation of oxalic acid in aqueous solutions Liu, Zheng-Qian; Ma, Jun*; Cui, Yu-Hong 2008年5月 Carbon Catalytic ozonati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 by ceramic honeycomb-supported manganese Lei Zhao, Jun Ma*, Zhizhong Sun, XuedongZhai 2008年9月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Catalytic ozonati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 by ceramic honeycomb-supported manganese Zhao, Lei; Ma, Jun*; Sun, Zhi-zhong 2008年9月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algal organic matter and formation of DBPs from chlor(am)ination Fang, Jingyun; Yang, Xin ; Ma, Jun* ; Shang, Chii; Zhao, Quan 2010年12月 Water Research Comment on Adsorption of Hydroxyl- and Amino-Substituted Aromatics to Carbon Nanotubes Jiang, Jin; Pang, Su-Yan; Ma, Jun* 2009年5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ent on Polyoxometalate-Enhanced Oxi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Nanoparticulate Zero-Valent Iron Jiang, Jin;Pang, Su-Yan;Ma, Jun* 2008年11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mparative study of ozonation and synthetic goethite-catalyzed ozonation of individual NOM fractions isolated and fractionated Zhang, Tao ;Lu, Jinfeng ;Ma, Jun* ;Qiang, Zhimin 2008年5月 Water Research Comparison of Permanganate Preoxidation and Preozonation on Algae Containing Water: Cell Integrity, Characteristics Pengchao Xie, Jun Ma*, Jingyun Fang, Yinghong Guan, Siyang Yue, Xuchun Li, and Liwei Chen 2013年11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Dechlorination of chlorophenols mediated by carbon nanotubes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Jiang, Jin; Pang, Su-Yan; Ma, Jun* 2009年7月 Carbon Degradation of atrazine by manganese-catalysed ozonation-influence of radical scavengers Ma J., Graham N.J.D. 2000年10月 Water Research Effect of ozonation pretreatment 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Zhengqian Liu, Jun Ma*, Yuhong Cui, Beiping Zhang 2009年11月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Effect of pH on MnOx/GAC catalyzed ozonation for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Ma J., Sui M.H., Zhang T., Guan C.Y. 2005年3月 Water Research Effectiveness and mechanism of potassium ferrate(VI) preoxidation for algae removal by coagulation Ma J., Liu W. 2002年2月 Water Research Efficient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Monochloroacetic Acid by Sulfite/UV Process Xuchun Li, Jun Ma*, Guifang Liu, Jingyun Fang, SiyangYue, Yinghong Guan, Liwei Chen, and Xiaowei Liu 2012年7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Enhanced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PVDF/PVP-g-MMT Nanocomposit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Based on the NVP-Grafted Polymerization Wang Panpan; Ma Jun*; Wang Zhenghui 2012年3月 LANGMUIR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Ozonation by Cordierite-Supported Copper for the Degradation Zhao, Lei; Sun, Zhizhong; Ma, Jun* 2009年5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Formation of carbonaceous and nitrogenous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from the chlorina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ng,Jingyun ; Ma,Jun* ; Yang, Xin ; Shang, Chi 2010年5月 Water Research In Situ Surface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Thin-Film Composite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s for Enhanced Organic Fouling Resistance Xinglin Lu, Santiago Romero-Vargas Castrillón, Devin L Shaffer, Jun Ma*, and Menachem Elimelech 2013年9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Influence of pH on the Formation of Sulfate and Hydroxyl Radicals in the UV/Peroxymonosulfate System Guan, Ying-Hong ; Ma, Jun *; Li, Xu-Chun ; Fang, Jing-Yun ; Chen, Li-Wei 2011年11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Mechanism of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ozon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 with modified ceramic honeycomb Zhao, Lei; Ma, Jun*; Sun, Zhizhong 2009年7月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Mechanism of influence of initial pH on the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 by ceramic honeycomb catalytic ozona Lei Zhao, Jun Ma*, Zhizhong Sun, Xuedong Zhai 2008年6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Minimizing bromate formation with cerium dioxide during ozonation of bromide-containing water Zhang, Tao ;Chen, Weipeng ;Ma, Jun *;Qiang, Zhimin 2008年8月 Water Research No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xyl Radical Initiation and Surface Group of Ceramic Honeycomb Supported Metals ... Zhao, Lei; Sun, Zhizhong; Ma, Jun* 2009年6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Oxidation of Phenolic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by Potassium Permanganate in Synthetic and Real Waters Jiang Jin; Pang Su-Yan; Ma Jun*; Liu Huiling 2012年2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Oxidation of Sulfoxides and Arsenic(III) in Corrosion of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by Oxygen Pang, Su-Yan ; Jiang, Jin; Ma, Jun* 2011年1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Oxidation of Triclosan by Permanganate (Mn(VII)): Importance of Ligands and In Situ Formed Manganese Oxides Jin Jiang, SuyanPang, Jun Ma* 2009年11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Oxidation products and pathway of ceramic honeycomb-catalyzed ozonati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 Zhao, Lei; Ma, Jun*; Sun, Zhi-zhong 2008年5月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Rapid Acceleration of Ferrous Iron/Peroxymonosulfate Oxi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by Promoting Fe(III)/Fe(II) Cycle with Hydr Jing Zou, Jun Ma*, Liwei Chen, Xuchun Li, Yinghong Guan, Pengchao Xie, and Chao Pan 2013年9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Response to Comment on Oxidation of Sulfoxides and Arsenic(III) in Corrosion of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by Oxygen Pang, Su-Yan ; Jiang, Jin ; Ma, Jun* 2011年4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Role of Ligands in Permanganate Oxidation of Organics Jiang, Jin ; Pang, Su-Yan ; Ma, Jun* 2010年6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Strong Enhancement on Fenton Oxidation by Addition of Hydroxylamine to Accelerate the F Chen Liwei; Ma Jun*; Li Xuchun 2011年3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Surface hydroxyl groups of synthetic alpha-FeOOH in promoting (OH)-O-center dot generation from aqueous ozone Zhang, Tao; Li, Chunjuan; Ma, Jun* 2008年7月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Synergetic Effect of Ultrasound with Dual Field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 Lei Zhao, Jun Ma*, Xuedong Zhai 2009年7月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Ma J., Graham (1999) Manganese-catalysed ozonation for the destruction of atrazine-Effect of humic substances. Water Research, 33(3), 785-793, 1999. Ma J. and Graham N.J.D. (2000) Degradation of atrazine by manganese-catalysed ozonation-influence of radical scavengers. Water Research, 34(15), 2000, 3822-3828. Ma J. and Liu W. (2002) Effectiveness and mechanism of potassium ferrate(VI) preoxidation for algae removal by coagulation. Water Research, 36, 871-878. Ma J. and Liu W. (2002) Effectiveness of ferrate (VI) preoxidation in enhancing the coagulation of surface waters. Water Research, 36 (20): 4959-4962. Ma J., Graham N.(1997)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manganese-catalysed ozonation for the destruction of atrazine. Ozone Science & Engineering, 19(3), 227-240. Ma J., Li G.B., Chen Z.L. (2001) Enhanced coagulation of surface waters with high organic content by permanganate preoxidation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1( 1), 51-61. 马军、李圭白。化学预氧化技术,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水资源及给水处理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4万字。

青科大经管学院优秀教师成果?

任燕,获得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效果奖一等奖、青岛科技大学教学效果奖二等奖近年来,独立出版学术专著2部,与他人合撰著作3部。以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CSSCI等核心期刊5篇。主持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研究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其他各类纵向和横向课题20余项。等

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用英语怎么说???

adopTed

吴丹的教科研及成果

制造工程基础 (课号30120233, 本科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 (课号40120613, 本科生)机械系统课程设计 (课号40120522, 本科生)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生命科学精密微操作 在精密超精密加工方面,研制出带宽为200Hz和10kHz的两种快速刀具伺服系统(Fast Tool Servo,FTS),解决了快速刀具伺服机构行程和频响之间的矛盾,以及FTS精密运动控制问题,并分别应用于精密非圆车削和非轴对称微结构表面的超精密车削中。将变速加工引入非圆车削,从理论上揭示了变速加工提高非圆车削稳定性和精度的机理,建立了实际应用变速加工的有效方法。通过理论建模与有限元分析,阐明了超精密非轴对称车削成形机理。此外,结合国家国防重大需求,深入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构件高效精密制孔机理与工艺研究,从理论上揭示叠层构件精密成形机理和刀具磨损机制,探索实现新型制孔工艺,满足军工重点型号工程应用需求。在生命科学精密微操作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863重点项目“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设备”。提出原位冷冻研磨离心的蛋白质提取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效率和蛋白回收率低的问题;建立了狭缝针接触分样的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揭示了狭缝针微阵列制备的机理,研制成功生物样品微阵列制备系统,并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进行示范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以细胞显微注射为背景,首次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综合细胞骨架与细胞膜特性的细胞微结构模型,并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力生物学实验室合作,深入研究细胞力学特性和损伤机理,以提高显微注射操作效率和细胞成活率。 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传承求实作风,践行求真理念,培育求新思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探索与实践(2010)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机械大类培养模式下制造工程基础平台课的创建与实践(2010)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机器人创新设计实践教学研究-探究课、SRT、科技竞赛相衔接的教学模式探索(2009)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MOS仿人足球机器人实践教学平台(200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大行程微位移机构的智能中凸变椭圆活塞数控车削系统(1997)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集成化智能化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1996) 1. 主要科研项目:[1]2012-2015,面向微注射的细胞力学建模表征与参数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2]2012-2014,数字化装配技术研究,企业资助项目[3]2012-2014,碳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构件精密制孔机理与工艺研究,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项目[4]2012-2013,手机摄像头自动对焦装置的研究与开发,企业资助[5]2009-2011, 生命科学微量样品自动化操作设备, 国家863重点项目.[6]2009-2011, 微结构表面的超精密车削机理与精度提高技术,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由探索项目.[7]2008-2011, 面向生命科学的机器人微纳理论与技术研究,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8]2007-2009, 电磁驱动超高频响直线式微进给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07-2009, 军民两用智能移动机器人, 企业资助.[10]2007-2008, 高精度装夹技术及应用, 包头市科委项目.[11]2006-2008, 超声引导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机器人系统的开发, 北京市科委十一五重大项目.[12]2002-2004, 利用变速加工提高非圆车削精度的机理和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2002-2003, 中型柔性组合夹具元件设计及其软件开发, 企业资助.[14]2001-2002, 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下属八厂CIMS初步设计, 企业资助.[15]2001-2002, 中国三江航天集团车间合理化, 企业资助.[16]1998-2000, 采用信息元法面向并行工程CAPP框架系统, 国家863项目.[17]1999-2000, 基于异地PDM的分布式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国家863重点项目.[18]1997-1999, 基于重复控制的直线伺服单元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1993-1995, 金刚石微粉砂轮超精密磨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89-1992, 高频响大行程微进给机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 2. 主要论文[1]Dan Wu, Ken Chen.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of nonlinear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via the describing function method.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13. (online, doi:10.1109/TIE.2012.2203777)[2]Fei Liu, Dan Wu, Roger D. Kamm, Ken Chen. Analysis of nanoprobe penetration through a lipid bilayer.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Biomembranes. (Available online 20 March 2013)[3]Fei Liu, Dan Wu, Ken Chen. The Simplest Creeping Gait for a Quadruped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3. (online,doi: 10.1177/0954406212444987)[4]Dan Wu, Libin Song, Ken Chen,Fei Liu. Modelling and hydrostatic analysis of contact printing microarrays by quill p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12, 54(1): 206-212. (SCI: 881AS)[5]Dan Wu, Shunyan Zhou, Xiaodan Xie. Design and control of an electromagnetic fast tool servo with high bandwidth. 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2011, 5(2):217-223. (SCI: 752DC)[6]Dan Wu, Ken Chen. Chatter suppression in fast tool servo-assisted turning by spindle speed var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2010, 50(12): 1038-1047. (SCI: 683BW)[7]Dan Wu, Xiaodan Xie, Shunyan Zhou. Design of a normal stress electromagnetic fast linear actua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10, 46(4):1007-1014. (SCI: 572TG)[8]Dan Wu, Ken Che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recision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for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s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9, 56(7): 2746-2753. (SCI: 466XD).[9]Dan Wu, Tong Zhao, Ken Chen, Xiankui Wang. Application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to variable spindle speed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2009, 49(5):419-423. (SCI: 430BI).[10]Dan Wu, Ken Chen, Xiankui Wang. An investigation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variable spindle speed machining to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9, 44(11):1094-1105. (SCI: 495HO)[11]Dan Wu, Ken Chen, Xiankui Wang. Tracking control and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noncircular mach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2007, 47(15): 2207-2217. (SCI: 233DB).[12]Danpu Zhao, Jing Xu, Dan Wu, Ken Chen, Chengrong Li. Gait definition and successive gait-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for a quadruped.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2, 25(1):29-37. (SCI: 879QG)[13]Dan Wu, Xiankui Wang, Tong Zhao, Weilong Lv. Application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to tracking control of a fast tool servo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lications, Toronto, Canada, 2005: 547-552. (EI: 2006259952183).[14]Dan Wu, Xiankui Wang, Ken Chen, Wangmin Yi.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for machining stability in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edings of ASPE 19th Annual Meeting, Orlando, USA, 2004.[15]Dan Wu, Xiankui Wang, Tong Zhao. Profile Precision Analysis and Enhancement for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Nano Technology, Changsha, China, 2002: 265-270.[16]Dan Wu, Xiankui Wang, Zhizhong Li. oncurrent Process Planning for Machined Parts.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7(5): 481-487.[17]Dan Wu, Xiankui Wang, Zhiqiang Wei. Research on Key Techniques of Distributed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2000: 847-852.[18]Dan Wu, Xiankui Wang. Software Stiffness in Linear Motor Micro-feed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with China, Hongkong, 1993:449-451.[19]Danpu Zhao, Dan Wu, Ken Chen. A Gait generation and Transition Method for Quadruped Walking Machine.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Accepted)[20]Danpu Zhao, Dan Wu, , Yi Qiang, et al. The design of bionic joints: a lesson from synovial joint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Sanya, China, 2008: 788-792. (EI: 20083811570179).[21]Danpu Zhao, Dan Wu, , Ken Chen. The mechanism and feasibility of self-assembly with capillary forc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 335: 234-239. (EI: 20071210498649)[22]Xiankui Wang, Dan Wu. Research on the Linear Motor Micro-feed Mechanism.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ion Research, Hefei, China, 1991: 1961-1964.[23]Xiankui Wang, Dan Wu, Yuan Zheju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Linear Motor Micro-feed Device with High Frequency Response, Long Travel and High Accuracy. Annals of CIRP, 1991,40(1):379-382.[24]吴丹,周顺燕,谢晓丹. 快速刀具伺服系统的精密自抗扰控制. 第29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 2010, 6101-6106. 北京:2010.7.29~31. (EI: 20105113503685)[25]吴丹, 谢晓丹, 王先逵. 快速刀具伺服机构的研究进展.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11):1379-1385. EI:20082911382698.[26]吴丹,冯平法,刘莉. 创新生产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sup.): 72-79.[27]吴丹, 孙京海, 王先逵. 非轴对称车削成型方法探讨.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46(11): 1832-1835. (EI: 20070510399859)[28]吴丹, 王先逵, 赵旦谱, 等. 变速非圆车削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 2004, 8(8):1-5.[29]吴丹, 王先逵, 易旺民, 等. 重复控制及其在变速非圆车削中的应用. 中国机械工程, 2004, 15(5):446-449. INSPEC: 8154007.[30]吴丹, 王先逵, 赵彤, 等. 非圆车削中刀具运动实现方法.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43(11):1472-1475. (EI: 2004148103118)[31]吴丹, 王先逵, 魏志强, 等. 基于协同服务平台的分布式产品数据管理. 清华大学学报, 2002, 42(6): 791-794. (EI: 2002417130770).[32]吴丹, 王先逵, 魏志强, 等. 异地数字化产品定义及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02, 38(11): 71-74.[33]吴丹, 王先逵, 魏志强. 飞机产品数字化定义技术. 航空制造技术, 2001, (8): 21-25.[34]刘飞,吴丹,陈恳,宋立滨,潘玉龙. 微阵列制备机器人分向前馈误差补偿控制. 清华大学学报,2010. (已录用)[35]潘玉龙,吴丹,宋立滨,刘飞,陈恳. 多孔板微阵列制备机器人系统的设计. 机器人. 2010. (已录用)[36]谢晓丹,王博超,吴丹. 电磁驱动快速刀具伺服机构的电磁场和驱动力.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8(8): 1298-1301. (EI: 20083611520701)[37]吕伟龙, 吴丹, 王先逵, 等. 自抗扰精密跟踪运动控制器的设计.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7(2): 190-193. (EI: 20071610558158)[38]赵旦谱, 吴丹, 陈恳. 毛细力驱动自组装定位原理. 清华大学学报, 2005, 45(11): 1480-1483. (EI: 2006049663742)[39]易旺民, 吴丹, 高杨, 等. 用于非圆车削的离散重复控制算法.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44(8):1064-1066. (EI: 2004488687128)[40]王先逵, 吴丹, 刘成颖, 等. 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航空制造技术, 2002, (5): 17-20.[41]王先逵, 吴丹. 制造技术中的模糊逻辑决策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0, 11(2): 157-162.[42]王先逵, 吴丹, 刘成颖.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综述. 中国机械工程, 1999, (5):570-576. 3. 发明专利[1]一种整体式的点样针清洗装置. ZL 200910241631.1, 2011年授权. (排名第1)[2]一种轮足两用机器人腿. ZL 200810057401.5, 2011年授权. (排名第1)[3]管道喷涂机器人及其作业轨迹规划方法. ZL 200910090827.5, 2011年授权. (排名第4)[4]轮足两用式移动机器人. ZL 200810056851.2, 2010年授权. (排名第1)[5]仿生轮足两用式机器人. ZL 200810057399.1, 2010年授权. (排名第1)[6]纸浆模塑制品的复合成形方法. ZL 98126393.3, 2003年授权. (排名第3)[7]高频响大行程高精度微进给装置. ZL 95107471.7, 2000年授权. (排名第2)[8]金刚石微粉砂轮的软弹性修整法. ZL 95105340.X, 2000年授权. (排名第3)

门洪华的V.学术成果

V-1.学术论文迄今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学习时报》等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其中50余篇学术论文为《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卷、《中国外交》卷、《世界经济》卷等全文转载。中国战略研究1、“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78-187页2、“中美印日俄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国强民的中国大战略”,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第26-41页3、“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83-89页4、“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第63-68页5、“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2期,第4-13页6、“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14-19页7、“中国崛起的战略应对之道”,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第9-16页8、“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2期,第11-13页9、“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第54-58页10、“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45页11、“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第33-44页12、“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7-53页13、“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17-22页14、“中国对外开放与融入世界”,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4期,第15-25页15、“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兼论中国大战略的谋划”,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3期,第23-30页16、“研究中国东亚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意义”,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3期,第26-35页17、“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18、“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16-21页19、“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第68-73页20、“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15-26页21、“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第37-46页22、“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13-20页23、“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第61-65页24、“国家利益与战略视野——关于中日关系的调研与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第4-11页25、“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9-46页26、“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建构”,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第13-20页27、“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若干思考”,载《开放导报》2008年第3期,第17-23页28、“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58页29、“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1期,第53-67页30、“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前瞻”,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56-71页31、“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及其经验总结”,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8-32页32、“世界转型与中国的战略取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1期,第35-36页33、“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变迁研究(1949-2009)”,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期,第44-54页34、“中国大国关系的历史演进(1949-2009)”,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1-17页35、“中国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分析与对策”,载《国际观察》2010年第6期,第64-71页36、“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1期,第70-77页37、“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载《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10-18页38、“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年)”,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54-66页大国战略研究39、弛张有度,斗和相兼——试析冷战后的美日关系”,载《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2期,第96-104页40、“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载《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第22-32页41、“U.S. Cross-Century Global Strategy and the UN”, ForeignAffairs Journal, No.55, March 2000, pp.19-3242、“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74-88页43、“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第51-55页44、“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争鸣及其启示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2期,第18-26页45、“应对国家失败的补救措施——兼论中美安全合作的战略性”,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第7-32页46、“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第133-142页47、“关于美国大战略的框架性分析”,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第22-29页48、“霸权之翼——兼论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5期,第47-52页49、“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第17-24页50、“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第60-66页51、“美国霸权与美欧关系”,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0-18页52、“扩大共同利益,进一步稳定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第24-30页53、“金融危机与美元霸权的变迁”,载《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第44-47页54、“国际战略惯性与苏联的命运”,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84-192页55、“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182-202页56、“中国对美国的主流战略认知“,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东亚战略研究57、“聚焦东亚:中美的冲突与合作”,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第84-89页58、“美国霸权与东亚:一种制度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9期,第36-47页59、“中日关系改善及其对东亚的贡献”(日文),载《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报》2007年第11期,第77-78页60、“中国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的变革”,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第16-26页61、“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战略应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8期,第16-22页62、“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第70-86页63、“EastAsian Order Form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diana Journal ofGlobal Legal Studies, Vol.17, No.1, Winter 2010, pp.47-82.64、“共同利益与东亚合作”,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第93-108页 65、“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历史进程、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62-74页国际关系理论66、“国际机制理论的批判与前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11期,第17-22页67、“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的比较”,载《欧洲》2000年第2期,第12-18页68、“国际机制理论流派评析”,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2000年夏季卷,第155-164页69、“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第23-29页(《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70、“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第40-44页71、“集体安全辨析”,载《欧洲》2001年第5期,第10-17页72、“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7-22页73、“论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131-138页74、“全球化与国际机制:理论上的启示”,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45-50页75、“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现状的评估报告”,载《欧洲》2002年第3期,第90-105页76、“建构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纲领——关于《权力与相互依赖》的一种解读”,载《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1-122页77、“合法性、有效性与局限性——评估国际机制作用的理论框架”,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冬季卷,第137-176页78、“论国际关系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之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42-43页79、“关于世界秩序蓝图的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第7期,第35-36页80、“罗伯特·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3-118页81、“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第7-31页82、“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8-31页83、“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第70-78页其 他84、“联合国机制浅析”,载《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第44-50页85、“联合国人权机制:一种框架性分析”,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第75-82页86、“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载《国际观察》2002年第3期,第1-8页87、“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创新”,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第17-21页88、“否决权机制及其未来”,载《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第14-27页(《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全文转载)89、“阿根廷危机管理:教训、经验与启示”,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第78-85页90、“社会结构、政党危机与2009年大选前景——关于德国政党体制变迁的调研与思考”,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第37-44页V-2.学术著作专 著1、《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006年,远景基金会繁体字版2006年3、《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5、《中国国际战略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6、 《修远集——门洪华调研录》,社会科学文献社2012年 合 著与主编1、《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2、《解读美国大战略》(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3、《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中国:软实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6、《中国改变世界》(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7、《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9、《中国外交大布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0、《中国战略报告第一辑: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思路》,人民出版社2013年V-3.学术译著独 译1、《权力与相互依赖》(RobertKeohane and Joseph Nye Jr., Power andInterdependenc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2011年第四版2、《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RobertKeohane and Men Honghua, eds., Liberalism,Power and Governance in a Partially Globalized World, 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硬权力与软权力》(Joseph S. Nyeand Men Honghua, eds.,Hard and SoftPower: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G.John Ikenberry, After Victory: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W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主 译1、《探究世界秩序》(Tommy Coh, The Quest for World Order, The Instituteof Policy Studies, Singapore, 1998)(第一译者),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2、《国富国穷》(David S.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New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8)(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1年(本译著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2001年度、2004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3、《从财富到权力——美国世界地位的独特起源》(Fareed Zakaria, FromWealth to Power: 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98)(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1年4、《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AshleyJ. Tellis et al,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RAND, 2001)(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2年(本译著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2002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合 译1、《中国西部四十年》(A. DoakBarnett, China"s Far West: Four Decadesof Chang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合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2、《全球化世界的治理》(Joseph Nye,ed.,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合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3、《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安全驱动的战略选择》(Michele A. Flournoy, ed., QDR 2001 Strategy – 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Washington: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合译),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4、《世界政治中的探索与争鸣》(PeterKatzenstein, Robert Keohane, and Stephen Krasner, eds.,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MITPress, 1999)(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校 译1、《国际化与国内政治》(RobertKeohane et 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Domestic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关贸总协定法律及其实务指南》(Guide to GATT Law and Practice, WTO, 1995)(总译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杨小军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编《行政法》,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杜1989年版。副主编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独著《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理论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主编《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主编《行政诉讼法学》,陕西旅游出版杜1999年版。主编《行政法治探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主编《行政强制与行政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副主编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教材《行政法原理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独著《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独著《行政处罚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版。合著《法定行政程序实证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版。分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独著《国家赔偿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独著《重大行政案件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独著《行政诉讼问题研究与制度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主编《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二十世纪西方国家行政权的扩张”,《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法院主持行政诉讼中的几个问题”,《政治与法律》1987年第1期。“试析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差异”,《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关于检察机关参加行政诉讼的探讨”,《法学与实践》1988年第2期。“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思考”,《法律科学》1991年第2期,该文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转。“内外行政法律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法学研究》1993年第1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法学》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关于建立与完善行政法学分论体系的思考”,《法律科学》1994年增刊。“行政诉讼补证问题探析”,《当代法学》1998年第3期。“析行政诉讼上的授权与委托”,《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行政处罚量化理论探析”,《法律科学》1998年增刊。“政府机关推行合同管理应当遵守的若干法律规则”,《经济改革》1998年第4期。“我国行政法治的发展——制度与理论”,《人文杂志》1998年增刊。“关于仲裁与第三人的法律思考”,《经济改革》1998年仲裁专刊。“论行政合同的特征、法律性质”,《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试论行政强制措施与刑事强措施的区别及其与行政诉讼的关系”,《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司法制度》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依法行政的概念新探”,《东吴法学》1998年号,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经验的民主与理性的宪政”,《法治研究》,1998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正确认识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模式”,《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司法制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关于行政认定行为的法律思考”,《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行政强制设定权的原则与规则”,《求是学刊》2000年第4期。“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与归责标准”,《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怠于履行行政义务及其赔偿责任”,《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行政被告资格错别“辨析”应该改成“辨析””,《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司法制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程序违法撤销与重作行政行为的限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对行政复议书面审查方式的异议”,《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该文被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年第10期上全文转载。“怠于履行职责的国家赔偿责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国家赔偿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和谐社会与纠纷解决制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5月号“行政诉讼案件理论的发展与检讨”,《政法论坛》2005年第5期。“中国国家赔偿法的立法与实践”,《中国法律》2005年12号。“行政法律规范的冲突”,《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会议纪要"与行政诉讼”,《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影响与利害关系”,《法治论丛》2006年第4期。“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和谐社会”,载于《和谐社会建设与纠纷解决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5月版。“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认定标准之检讨”,《法商研究》2007年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契约与依法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我国刑事赔偿范围辨析”,《人民检察》2007年第18期。“契约对行政职权法定原则的影响及其正当规则”,《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政府应急法制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第11期。“从兰州牛肉拉面最高限价看政府如何依法行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2期。“国家赔偿制度革新与国家赔偿法的修改”,载于《宪法与行政法治演讲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行政立法”,载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0月版。“拒绝签字致孕妇胎儿双死亡案件的法律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从法律视角看服务型政府”,《法治论丛》2008年第6期。“市民要看政府‘账本"的法律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期。“试论行政作为请求权”,《北方法学》2009年第1期。“行政不作为形式及其违法性”,《重庆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行政不作为问责的性质与构成要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独著。“论公民的政府信息知情权”,《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若干法律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反思”,《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创新体制机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载于《政府法制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作用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10月。“校园绑架案引发的‘公开"讨论”,《人民法院报》2009年12月20日。参编法学研究生精品教材《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22章,行政赔偿,5万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5月版。“消费券的法律问题”,国家行政学院《送阅件》,2009年3月10日。“扩大住房公积金用途的法律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国家行政学院《送阅件》2009年4月23日。“重视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宣传教育的建议”,国家行政学院《送阅件》第52号。“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国家行政学院《送阅件》第59号,2009年11月11日。“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家经济权益”,国家行政学院送阅件第46号,2010年5月18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潜伏"性缺陷”,《海峡法学》2010年第1期。“城管执法机构性质与城管执法体制”,《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4期。“‘全裸"乡政府所公开的信息”,《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4期。“契约与依法行政”,《全球时代下的行政契约》,2010年6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契约与行政职权法定原则”,《全球时代下的行政契约》,2010年6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家赔偿法修改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城管执法机构性质与城管执法体制”,《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4期。“‘全裸"乡政府所公开的信息”,《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4期。“官员问责从风暴走向常态 2009年被问责官员超7000”,2010年01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规范执法裁量权的制度建设”,《学习时报》2010年5月3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载于《科学发展与行政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出版。“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家经济权益”,国家行政学院送阅件第46号,2010年5月18日。“民族地区矛盾纠纷调处的问题与建义”,国家行政学院送阅件第84号,2010年10月28日。

聂珍钊的主要成果

主要著作1. 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2. 《英语诗歌形式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 《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 《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 《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与罗良功合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6. 《外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主要论文1. 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理论前沿》,2005/22.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13. 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文艺报》,2006年8月17日4.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6/25.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访聂珍钊教授,《学习与探索》,2006/56. 剑桥学术传统与研究方法:从利维斯谈起,《外国文学研究》,2004/67. 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004/58. 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学习与探索》,2006/59. 文学批评的四个阶段及社会责任,《学习时报》,2006/6/2410. 《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11. 关于建设20世纪西方文学史教材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

陈中浙的学术成果

专著1、专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2、专著《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中华书局,2008年10月。3、专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4、专著《陈中浙书法篆刻作品选》,西泠印社,2000年3月。5、专著《中国书法家年鉴·篆刻卷·陈中浙卷》,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6、专著《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书系·陈中浙卷》,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7、专著《当代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陈中浙卷》,澳门出版社,2010年7月。8、专著《学而时习之——陈南璋书法作品选》,澳门出版社,2013年3月。论文1、《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文史哲》2001年9月24日)2、《儒家“六天”说辨析》(《孔子研究》2002年第三期)3、《日本城市寺院世俗化分析》(卡乐B日本研究基金《2001-2002年度研究课题成果汇编》,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2002年)4、《关于奉献的境界与层次》(《人民日报》2003年6月2日)5、《求其放心》(《国展书家谈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0月)6、《苏轼绘画“形神”观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7、《论苏轼“寓意而不留意”书画观的禅门精神》(《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8、《苏轼的“无法之法”及其禅门精神》(《书法》2004年第10期)9、《论苏轼的书画“悦人思想”》(《中国书法》2004年10期)10、《苏轼与佛僧交往考》(《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11、《对“六天”说的辨析》(上)(《学园》第六期1998年)12、《对“六天”说的辨析》(下)(《学园》第六期1998年)13、《<诗>与郭店楚简<缁衣>篇》(原文日语,作者薮敏裕,《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二期)14、《老庄哲学中的“人与自然”》(《浙江日报》2005年3月7日)15、《刘宋天师道的“六天”说》(《中国道教》(2005年第3期)16、《论苏轼“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汝信、张道一主编《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四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17、《董其昌“自成体势”书法观的禅门精神 》(《书法报》2005年11月28日(总第1091期))18、《董其昌“参活句”的书法体悟论》(《书法报》2005年12月12日)19、《董其昌的佛禅因缘》(《中国书法》2006年第1期)20、《何为“群居和一”》(《浙江日报》2006年4月3日)21、《读出大境界——我的一点人生感悟》(《温州日报》2006年4月28日)22、《“一超直入如来地”——论“文人画”与禅宗》(《清华美术》2006年4月,总第2期)23、《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自然之美》(《学习时报·党校教育专刊》2006年5月8日,第152期)24、《铁肩妙手映丹青——李大钊书法》(《中国书法》2006年第7期)25、《和谐社会的儒家哲学基础——以荀子“群居和一”的理想政治为中心》(《哲学研究》2007年第五期)26、《从董狐的“书法不隐”看史官的命运》(《学习时报》2007年第174期)27、《古长安文化之旅——兵马俑之思》(《学习时报》)2007年第177期)28、《古长安文化之旅——雁塔碑林》(《学习时报》)2007年第180期)29、《古长安文化之旅——丝路古瓦》(《学习时报》)2007年第178期)30、《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政治意义》(《中国书法》2008年第十期)31、《荀子的成才论》(《群言》2008年第九期)32、《论荀子的“养人之欲”观》(《哲学研究》2008年第十期)33、《论荀子的“上下俱富”思想》(《孔子研究》2008年第六期)34、《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人民日报》2008年11月4日)35、《荀子的“明分”之道》(《光明日报》2008年11月3日)36、《兵法与书法》(《解放军报》2008年10月27日)37、《荀子“开源节流”思想的现代意义》(《学习时报》2008年11月3日)39、CCTV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华文明》第四集《理性光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撰稿人。中国中央电视台第1、4、9套播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DVD),2008年。40、《论苏轼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之关系》(王晓纯、吴晚云主编《大学生GE阅读》第三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41、《先秦儒家政治理想建构的文化基础》(《哲学动态》2009年第十期)42、《孔子的理想与无奈》(《光明日报》2009年3月16日)43、《传统书画的社会作用与政治意义》(李四龙主编《佛学与国学》,九州岛出版社2009年)44、《庄子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贾高建主编《哲学与社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45、《董其昌“顿悟成佛”式的习古精神》(《中国书法》2010年第三期)46、《禅宗在今天》(王杰主编《领导干部国学课二十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47、《禅宗与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30日)48、《“以艺入仕,匡世正名”:董其昌书画艺术的政治影响分析》(《书法导报》2011年7月)49、《笔挟风涛屈万夫:论毛泽东的书法》(《中华书画家》2011年7月总第21期)课题1、主持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董其昌书画美学与禅宗思想》批准号:06CZX023。已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2、主持2001-2002年度卡乐B日本研究基金项目:《日本城市寺院世俗化分析》3、主持2004年度中央党校哲学部研究基金项目:《苏轼“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4、主持2005年度中央党校三项基金项目研究生精品课程:《解放以来出土儒家文献系统研究》5、主持2009年度中央党校哲学部研究基金项目:《先秦儒家政治理想研究》6、主持第二届中央党校人才强校基金优秀教研人才项目:《中国当代社会与儒家思想》。开设课程在中央党校为研究生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坛经》、《老庄哲学》、《孙子兵法》以及《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为干部班开设《禅宗与中国文化》、《孟子》导读、《中国书画艺术赏析》课。近年来,还多次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的邀请举办专题讲座。

张中秀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著作:2005,《税收筹划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企业纳税筹划实务》,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税务律师—为纳税人保驾护航》,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管理层收购---中外比较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企业年金—中国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稳健理财—全方位控制现金流》,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纳税筹划宝典》,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关联交易内幕》,人大出版社2003,《新纳税筹划及案例点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征纳往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合法节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关联交易》,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新世纪个人纳税筹划》,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公司避税节税转嫁筹划》,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最新八荐会计准则指南》,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现代企业合理避税筹划》,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导》》,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征税往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最新纳税筹划案例及点评》,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纳税筹划》(主笔,第2部分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纳税筹划案例点评》,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现金流量表的设计与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现代企业的合理避税策划》,中国工商联出版社1999,《企业如何进行纳税筹划》,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企业纳税最佳方案设计全书》,企业管理出版社论文:2003,《增值税纳税筹划案例分析》,《税收与市场调查》第2期2003,《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转让定价”的稽查》,《税务与市场调查》第4期2003,《企业所得税法规与会计制度差异比较》,《税收与市场调查》第6期2003,《企业资产重组中的纳税筹划策略分析》,《税收与市场调查》第7期2001,《纳税筹划目的分析》,《中国税务通网络杂志》第1期2001,《WTO与中国税制走势》,《中国税务通网络杂志》第1期2000,《给积极财政政策提个醒》,《工商时报》,2000-07-01刊2000,《论费改税的实质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0-07-01刊2000,《企业设立中的税收策划》,《中国税务报》筹划周刊,2000-08-01刊2000,《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体制》,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0-08-01刊2000,《法律与管理——税法篇》,新华出版社1999,《论外延增税法》,《中国税务报》,1999-05-10刊1999,《论合理避税的策划》,《科技日报》,1999-05-23刊1999,《增值税十大节税方法》,《投资与理财》第7期

卢家楣的研究成果

1.《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3.《心理学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4.《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5.《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的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6.《学习心理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7.《情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修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以情优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情感教学心理学》(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3.《心理学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4.《学习心理与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3.《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4.《愉快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5.《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6.《高校教与育的心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17.《现代青年心理探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 1.情绪智力的基础:情绪觉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2013,3.2.青少年负性情绪事件性质判断偏向的情绪弹性与性别效应.心理科学,2013,2.3.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基于客体引起的认知评价.心理科学,2012,6.4.情绪调节的理论观点、相关模型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12,6.5.外倾个体何以有更多正性情绪体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2012,3.6.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2012,3.7.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f MaternalLove in Mothers.Brain Topography, 2012,4.8.Late positive potentials in affective pictureprocessing during adolescence.Neuroscience Letters,2012,5.9.Time course of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during a facial Go/Nogo task.BiologicalPsychology, 2012,6.10.我国青少年理智情感现状调查研究.教育研究,2012,1.11.心境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心理科学,2012,1.12.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现状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11,6.13.青少年气质对其情绪调节的影响:教师情感能力的作用.心理科学,2011,4.14.青少年情绪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11,3.15.我国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教育研究,2010,12.16.我国当代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10,6.17.国外现代气质研究的理论取向与展望.心理科学,2010,5.18.大学生情绪归因模式建构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10,3.19.初中生写作效能感研究.心理科学,2010,2.20.青少年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心理科学.2010,1.21.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心理学报,2009,12.22.高职生压力源及应付方式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9,6.23.论青少年情感素质.教育研究,2009,10.24.对大学生外语口语焦虑状态的聚类分析.心理科学,2009,5.25.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趋同的关系.心理科学,2009,4.26.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9,3.27.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9,2.28.大学生情绪社会分享的公众观.心理科学,2009,1.29.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8,12.30.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8,4.31.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研究.心理科学,2008,6.32.情绪智力结构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8,5.33.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6.34.教学领域的情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教育研究,2007,12.35.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测评.心理科学,2007,6.36.中小学生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心理科学,2007,5.37.初中生数学焦虑的调查及其调控研究.心理科学,2006,3.38.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心理科学,2006,6.39.论情感教学模式.教育研究,2006,12.40.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6.41.对情绪智力的探讨.心理科学,2005,5.42.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2005,3.43.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的进展及未来展望.心理科学,2005,6.44.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心理科学,2004,6.45.教学基本矛盾新论.教育研究,2004,5期.46.绿白两种颜色纸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3,6.47.对中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现状的学生调查.课程·教材·教法,2002,10.48.超出预期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4.49.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影响.心理学报,2002,4.50.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教育研究,2002,12.51.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2001,6.52.发掘情感因素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1,6.53.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教育研究,2001,8.54.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2000,1.55.学习的苦乐观新论.教育研究,2000,10.56.师范专业基础课心理学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10.57.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赋予情感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0,6. 1.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青年情感素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的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3.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的研究》4.主持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国家级课题《情感教学的模式、策略和评价体系》5.主持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教学的情感目标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6.主持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从情感维度系统优化中学教学的研究》7.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的研究》8.主持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的研究》9.主持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情感教育心理学博士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0.主持上海市课程建设重点项目《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课程改革》 1.主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建设学科《情感教育心理学》2.主持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2.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3.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4.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5.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6.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3)7.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8.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8)9.全国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育奖(1993)10.全国首届宝钢优秀教师奖(并获特等奖提名)(1994)11.全国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2004)12.上海市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13.上海市育才奖(2001)14.上海市教育科研个人先进(2005)15.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2011)16.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17.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2000)18.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19.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0.上海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

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

Hello!关于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都想得到具体的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一、学校简介山东交通学院,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首批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二、师资力量校现有教职工近190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近6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90余人,硕士学位近900人,研究生导师170余人。学校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部级优秀教师15人,15人入选省部级重点人才工程。三、教学成果2018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该校10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本科教学成果9项获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研究生教育成果1项(一等奖)。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咱们学院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