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

一、构建产业体系,加强集群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不是独立的,而是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既有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多层次联合发展,又有三次产业的相互促进。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实现县域内各产业的关联、组合发展。主导产业生产技术先进,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主导产业的导向,积极做好专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产业集群。二是实现各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基本环节,产业集聚区、专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商务中心区是集群发展的战略重点,各产业园区的协调均衡发展能够加强三次产业的联系,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实现各产业园区低碳环保发展。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设生态宜居郏县”奋斗目标为工作要求和标准,形成优化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共识。  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  近年来,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由于多年的快速增长,投资总额已接近GDP总额,投资增幅的上行空间变窄,持续增长压力日显。因此,必须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提高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高新产业体系,把新兴高新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工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服务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引导社会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资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农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加快土地流转,延伸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推进各集聚区内项目建设进度,紧抓建成项目的投产达产。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开工条件,争取尽早动工建设,对久拖不动的项目启动退出机制。坚持实行企业全程跟踪服务制度,解决问题,积极支持,促进项目尽早投产、达产,尽早将投资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注重科技发展,强化创新驱动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和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关键。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发展的要素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实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范机制。积极申报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结合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探索建立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面向社会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研究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培养、引进、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紧扣产城互动,发展惠及群众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发展应与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思路,统筹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和城市建设,强化功能集合构建。推进产业园区内金融、邮政、卫生医疗、生活服务区等功能设施项目的建设;推进城镇与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规划和设施建设的无缝衔接和功能共享,提升产业集聚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二是以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是人口集聚,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向。要及时引导和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并且注重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突出抓好什么打造离线形象特色产业集群

为了打造离线形象特色产业集群,首先需要突出抓好区域产业特色,以便将产业定位到特定的区域,构建形象特色。其次,要加强产业交叉融合,汇聚众多行业资源,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再次,要抓好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基础设施,促进各个业态的有序发展。最后,要建立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激发资源的活力,持续延续产业集群的形象特色。

产业集群的特征

1,空间集聚性特征,2,柔性专业化特征,3,社会网络化特征,4,植根性特征。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二是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

成都12个产业集群在哪里

成都12个产业集群在成都淮州新城。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经优化调整后,全市产业生态圈共12个、产业功能区共66个,其中涉及金堂的有成都淮州新城、成都欧洲产业城和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

产业集群一般多大

千亿级。产业集群应有四个标准。一是规模。产业集群必须要相当规模,千亿元级以上甚至万亿元级以上。二是数量。要具有世界一流创新能力的企业数量。三是能力。一定要有一批具有世界级创新能力的企业。四是产业链的完整性。以医疗设备而言,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极为复杂的领域,从基础的元器件到软件、应用等,涉及众多行业发展。

伊犁州8+1+1产业集群是什么

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新疆将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以“八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包括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指的是什么

应该是弄像汽车城那样把!

山东产业集群那么少?

题主是否想询问“山东产业集群那么少是原因是什么”原因有地理位置不利、历史原因和投资环境与政策支持不足。1、地理位置不利:山东省地处华北地区,与东北、华东等地相对较远,交通、物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便利,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历史原因:山东省的工业化起步较晚,相对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山东省在工业化进程中缺乏一些先天的优势和基础,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对较少。3、投资环境与政策支持不足:相比于其他一些地区,山东省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至关重要,缺乏这方面的支持也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深圳20+8产业集群都有哪些

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以及海洋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8大未来产业: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作者:企业资助。“20+8”产业集群政策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及优势企业

截至目前, 河北省共119个产业集群, 可以划分为22个产业板块。 其中在数量、体量与产值方面, 以 制造业、纺织业、食品业 较为突出。 同时, 产业集群的分布与发展深度依赖 地域资源禀赋与技术禀赋, 经过多年发展, 逐步呈现明显的地域布局特征和集群发展优势。 石家庄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辛集市皮革产业集群 作为辛集市最大的支柱产业和最靓丽的城市名片,皮革服装业是全市从业人员最多、 社会 影响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从制革到制衣、制鞋、皮具等为主要产品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目前,辛集市有皮革服装企业184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4家,年产裘皮5000万张、皮具2650万件、皮衣750万件、皮鞋450万双,年销售额730亿元,带动了16万人的就业。2020年,规上皮革业企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68.8%,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72.2%。 皮革服装行业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37%,制革行业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23%,构筑了以辛集国际皮革城为龙头,与制衣、制革工业区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02、高邑县建陶产业集群 高邑陶瓷基地是继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四川夹江之后的全国第五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目前,建陶产业已成为高邑的第一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35%,占河北省瓷砖产能的46%,占全国建陶业总产量的8%,政府财政收入的55%以上来自产区内的数十家陶企上交的利税。 全县拥有建陶生产企业26家、生产线36条。高邑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建筑陶瓷名县、河北省建筑陶瓷特色产业基地、河北省建筑陶瓷特色产业基地、河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荣誉称号。 保定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安国中药材产业集群 素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美誉的安国是中国四大中药都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材出口基地之一。 目前, 安国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5万亩以上,中药饮片年生产能力超10万吨。 安国中药产业经济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形成了从种植、科研、加工、生产、经销到使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吸引了北京同仁堂、中国中药等9家上市企业集聚。 02、定州市 汽车 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定州市成为河北省的“ 汽车 及零部件产业名市”,拥有55万辆整车产能、60家配套企业,形成了以长安为龙头,众多 汽车 零部件企业跟进发展的产业链条。 目前,新能源 汽车 已列为定州市 汽车 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北京智行鸿远 汽车 公司与长安轻型车公司以定州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产业项目为依托,合力打造集研发、实验、生产、销售和检测于一体的国内最大新能源 汽车 产业基地。 沧州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黄骅市 汽车 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近年来,黄骅市 汽车 产业基本形成了集改装 汽车 制造、 汽车 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汽车 销售和维修保养一体的行业体系,以及以乡镇汽配企业为主体的 汽车 零部件产业格局。 在北汽集团的带动下,200多家 汽车 配套企业相继在黄骅落地,先后建成北汽集团(黄骅) 汽车 基地、北汽新能源 汽车 (黄骅)产业基地、龙创 汽车 产业园及多个专业化 汽车 产业园,形成了集研发设计、模具制造、整车生产、专用车改装、零部件制造、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02、河间市工艺玻璃产业集群 “中国工艺玻璃之都”“中国耐热玻璃生产基地”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河北省河间市工艺玻璃制造行业,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河间市积极打造工艺玻璃产业集群,推动工艺玻璃制造产业提档升级,逐步发展形成涵盖工业仪器、工艺酒具、工艺茶具等七大类上千种规格的产品体系。 目前,河间市拥有工艺玻璃制品生产企业252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年产值达70多亿元,产品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承德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平泉市食用菌产业集群 平泉市是华北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食用菌品种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 培育了食用菌生产加工龙头企业3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产品销往16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近1000万美元。 目前,平泉市的食用菌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19年底,全市食用菌基地面积达到6.5万亩,生产规模达到6.4亿袋,产量6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70亿,位列全国县级第一位。 邯郸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永年区标准件产业集群 永年区有“中国紧固件之都”美誉,是全国最大的标准件生产销售集散地。 全区拥有紧固件企业1600多家,产品种类包括螺丝、螺栓、索具、异形件等50多个大类、1万多个规格型号,年产量460万吨,产值超过300亿元,产销量超过全国市场的50%。 目前,永年标准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镇,还成功地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02、鸡泽县辣椒和食品产业集群 鸡泽县是全国知名、北方最大的辣椒种植、加工和销售集散基地。 鸡泽县常年种植辣椒8万亩,占河北省辣椒种植面积的近30%,年产鲜椒16万余吨,辣椒加工企业130余家,年加工鲜椒60万吨,年产值达46亿元以上。 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5家。 鸡泽辣椒所含辣椒素和维生素居全国辣椒品种之首, 是国家地理标识商标认证产品。 衡水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安平丝网产业集群 丝网产业是安平县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其产品有6大系列、400多个品种、6000多种规格,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建筑、造纸、医药、 汽车 制造、畜牧养殖等工农业生产、生活以及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精尖领域。 县内丝网企业多达1.3万家, 从业人员达21万人。 目前,安平丝网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5%,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 安平县被国家授予“中国丝网产业基地”“中国丝网产销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中国丝网织造名城”“中国丝网之都”等荣誉称号。 02、冀州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冀州区是河北省唯一以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为主导产业的县市区,是中国医疗器械四大县级市生产基地之一,护理床、防褥疮气床垫、拐杖、轮椅等四大单品网络销售量在国内排名第一。 全区共有医疗器械注册品种61个,其中一类品种52个,占总数的86%;二类品种9个,占总数的14%。 目前,冀州现有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生产企业172家,相关配套企业300余家。 2019年,区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 廊坊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固安新型显示产业高地 河北固安已成为中国新型显示产业杰出的区域代表,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已形成了年产手机用显示模组1.5亿片、OLED发光材料3吨、彩色光阻产品3千吨、AMOLED玻璃基板36万片的产能规模。 拥有新型显示企业52家,产业总投资超过了300亿元。 其中,京东方 科技 集团在固安建立的生产基地的液晶显示模组产能位列国内第一。 02、霸州都市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霸州都市休闲食品产业园属于霸州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园区之一,占地6200亩。霸州市积极引入休闲与烘焙食品产业龙头企业,以共享型中央厨房为特色,全力打造“舌尖上的产业新城”。 霸州都市食品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已开始显现,目前,食品产业园已引进食品生产企业47家, 总投资150亿元。 2020年,霸州市都市食品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超50亿元,并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项目北京产业转移类食品项目18个。 秦皇岛市产业集群/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昌黎毛皮产业集群 昌黎县皮毛产业经过40余年培育,至2019年,全县毛皮动物养殖总量达860万只, 貉皮总产量居全国首位, 年交易皮张1600万张,交易量占全省50%, 是全国最大的皮张交易中心。 位于昌黎县荒佃庄镇的昌黎皮毛交易市场, 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皮交易基地。 “昌黎貉皮”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昌黎皮毛”获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02、昌黎红葡萄酒产业集群 昌黎县红葡萄酒产业形成了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酒瓶制造、软木塞生产、葡萄深加工等技术科研与检测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涌现出“华夏长城”“朗格斯”“地王”“越千年”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目前, 昌黎县各类葡萄种植基地达5万多亩, 现有葡萄酿酒企业27家, 特色家庭酒堡6家,总加工能力14万吨, 昌黎葡萄酒产业链年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 唐山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 、滦南县钢锹产业集群 滦南县钢锹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现有企业263家,其中生产企业83家、配套企业85家、相关三产95家,拥有国家级专利100余项、中国驰名商标4个,产品包括14大类1000多个品种,年产量2.8亿把(件),年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 产品出口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创汇近8000万美元, 钢锹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5%, 占全国出口份额的90%以上。 02、滦南县医疗手套生产基地 滦南县着力打造医疗手套生产基地,目前滦南县拥有中红普林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唐山蓝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唐山鸿蕴医疗用品有限公司3家医疗手套生产大型企业,年生产能力达239亿只,是国内重要的防护手套生产基地。 产品广泛应用于科研、食品加工、医疗卫生等领域, 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 当地企业的销售额达到50亿元, 出口创汇5.38亿美元, 整体利润30.8亿元。 邢台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临西县轴承产业集群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临西轴承在全国乃至世界轴承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现有轴承上下游企业49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年吞吐钢材54万吨,生产能力7.5亿套。 产品涵盖3000多个型号,注册商标145件, 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欧美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形成了“卖遍全国,走向世界”的销售网络。 02、隆尧县食品产业集群 隆尧耕地农业基础较好, 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 目前, 隆尧县食品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以今麦郎为龙头的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拥有各类食品制造及配套企业100余家,实现产值117.41亿元,上缴税金3.045亿元,占全县税收比重的32.8%。 形成了以方便面、饮品为主导, 兼有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打造了一批优秀食品品牌, 并吸引了十几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前来合资合作或投资落户。 张家口市产业集群 优势集群 01、怀安县千亿级 汽车 产业集群 作为张家口市唯一的 汽车 工业 旅游 基地,怀安县经济开发区南山 汽车 产业园规划面积23.45平方公里,目标是打造集 汽车 研发、制造、测试、运动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 汽车 城。 怀安县把引进 汽车 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沃尔沃发动机张家口工厂和领克整车张家口工厂为龙头, 相继吸引入驻企业38家,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 02、怀来县沙城葡萄酒产业集群 怀来县所处的北纬40度地区是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 这里的葡萄栽培已有1200年 历史 , 是中国古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目前, 怀来县拥有葡萄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酿酒葡萄6.5万亩,葡萄年产量超过15.6万吨,葡萄酒年产量5万吨,葡萄酒总销量占国产葡萄酒市场份额的16%,拥有39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其中不乏中粮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这样的行业巨头。 怀来县在全国县级葡萄酒产区中的葡萄种植面积、葡萄酒加工生产能力、葡萄酒产销量均位居第二。

如何理解海洋产业集群的概念?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什么叫产业链,什么叫产业集群,举例说明~~

建议你解读一下德隆。它的发展和主营是你所提出问题可以给出答案的最佳案例。

我国目前有哪些产业集群?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工作

第一,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国际竞争的激烈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对那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来说,要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向产业集群演化。对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则要向以高附加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把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手段。  要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如从国内外引进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融入各地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重点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培育本地创新型“种子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创新型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交流。建立吸纳和使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制度和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要有计划地推进区域教育体系建设,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  第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非常关键。  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主要包括:一是要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和城乡分割体制,打破地区垄断,理顺扭曲的价格机制尤其是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开辟更广阔的要素来源渠道;二是完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促进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三是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宽容失败、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区域创新文化,塑造区域品牌等。  第四,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仅靠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要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银企合作,规范信用担保,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维护企业权益;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在集群内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区域整体营销,推进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产业集群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产业集群统计体系和数据库,绘制全国产业集群地理分布图等。

产业集群指什么

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其实说白了,就是大量企业扎堆生产

中国的海洋产业集群是什么?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高邮经济开发区的八大产业集群

一、汽车产业,主要投资20亿元道爵新能源电动汽车、投资10亿元金雷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投资10亿元精佳汽摩轮毂(世界500强企业——中信戴卡公司)、总投资3000万美元美国德韧集团汽车零部件。 将形成年产新能源电动汽车17万辆的规模,并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成为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服务和零部件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二、钢铁产业,主要投资50亿元江苏沿海钢铁集团秦邮特种钢、投资30亿元无锡兆顺不锈钢中板等企业 三、电池产业是高邮开发区又一特色产业,开发区吸引了一批中国一流储能电池企业入驻——美国艾诺斯集团、爱力生电池、海德森智能电网、华富电池、山水新能源、雄韬电源、易事特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在这里集群发展,成为我省唯一的高性能电池产业基地。 四、机械制造产业,主要有航天水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华兴石油机械、高扬煤矿机械、和益电动工具、申发机电等企业; 五、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有波司登制衣、雅鹿制衣、永辉丙纶等企业,年产各类服装超过5000万件; 六、医药食品产业,主要有中韩合资的韩国一洋制药(一洋药品株式会社研制的一种抗白血病新药即将投入生产,疗效比现有国内产品增加了30-40倍,成本却降低了1/3。 )、沪港新亚制药、天健药业、双兔米业等企业; 七、电子电气产业,主要有传艺科技、电子触摸屏、广源电缆、宏远电子、亿利通科技、均英光电、华盟电子等企业,其中柔性线路板和高压电极箔产销量占全球的35%以上; 八、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有投资60亿元康博高纯硅、华尔光电、新潮光伏等企业。 建立了科技创业中心,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用房达15万平方米;建有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和5个省级研发中心。

中国哪些地区有产业集群?

1.东北地区。辽宁海参制品、青芥辣根制品、锦州沟帮子熏鸡、大连水果罐头、沈阳新民酸菜制品产业集群;吉林辣白菜制品、通化山葡萄酒、长白山矿泉水产业集群;黑龙江婴配乳粉、非转基因大豆制品产业集群等。2.华北地区。北京清香型白酒、烤鸭产业集群;天津麻花、独流老醋产业集群;河北老白干香型白酒、大名芝麻香油、板栗制品、辣椒红色素、唐山河鲀制品产业集群;山西清香型白酒、老陈醋产业集群;内蒙古呼和浩特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3.华中地区。湖北孝感米酒、黄石保健酒、武汉热干面制品、鸭制品和休闲食品、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湖南安化黑茶产业集群;河南漯河肉制品、方便食品、红枣制品、南阳黄酒、道口烧鸡、信阳毛尖、长葛蜂产品产业集群;江西酱鸭产业集群等。4.华南地区。广东茂名月饼、凉茶、酱油、广式腊味制品、潮汕牛肉丸制品、饶平盐焗鸡、罗非鱼制品产业集群;广西柳州螺蛳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饼产业集群;海南椰子制品产业集群等。5.华东地区。山东阿胶制品、平邑水果罐头、龙口粉丝、海参制品、海带制品、海洋食品、德州扒鸡、烟台葡萄酒、禹城功能糖产业集群;江苏高邮鸭蛋制品、镇江香醋、宿迁浓香型白酒、南通海苔制品、靖江肉脯产业集群;安徽浓香型白酒、坚果制品、符离集烧鸡、臭鳜鱼制品产业集群;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萧山萝卜干、金华火腿、舟山鱿鱼、浙江桐庐、江山蜂产品产业集群;福建茶、沙县小吃、烤鳗、鱼糜制品、藻类制品产业集群;上海午餐肉罐头产业集群等。

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工作

第一,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国际竞争的激烈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对那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来说,要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向产业集群演化。对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则要向以高附加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把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手段。  要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如从国内外引进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融入各地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重点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培育本地创新型“种子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创新型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交流。建立吸纳和使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制度和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要有计划地推进区域教育体系建设,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  第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非常关键。  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主要包括:一是要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和城乡分割体制,打破地区垄断,理顺扭曲的价格机制尤其是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开辟更广阔的要素来源渠道;二是完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促进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三是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宽容失败、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区域创新文化,塑造区域品牌等。  第四,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仅靠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要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银企合作,规范信用担保,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维护企业权益;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在集群内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区域整体营销,推进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产业集群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产业集群统计体系和数据库,绘制全国产业集群地理分布图等。

我国沿海形成了哪些产业集群?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以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集群为例说明产业集群的类型演进?

不是专业人士,带你找点资料。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 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 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编辑本段]【产业集群发展总体特点】   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机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  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写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步壮大发展提供条件。如绍兴的中国纺织城、温州的纽扣市场、台州路桥的塑料制品市场都是年交易规模在几百亿以上的专业市场。其中,绍兴县的轻纺面料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 [编辑本段]【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   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没有企业之间和企业领导人之间的深刻信任,任何形式的契约都难达到合作的预期目标。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   3、产业集群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   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 个方面: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 要。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ies),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 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 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 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 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 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因为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 移到其他地区。   4、产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 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 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 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编辑本段]【产业集群概念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编辑本段]什么是影视产业集群   影视产业集群,即与影视产业密切相关的,如影视拍摄、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产品营销、影视宣传等影视制作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聚集一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有多少产业集群?

地理位置划分,有北京烤鸭、辽宁海参、山东阿胶、海南椰子、郫县豆瓣……看看还有哪些1.东北地区。辽宁海参制品、青芥辣根制品、锦州沟帮子熏鸡、大连水果罐头、沈阳新民酸菜制品产业集群;吉林辣白菜制品、通化山葡萄酒、长白山矿泉水产业集群;黑龙江婴配乳粉、非转基因大豆制品产业集群等。2.华北地区。北京清香型白酒、烤鸭产业集群;天津麻花、独流老醋产业集群;河北老白干香型白酒、大名芝麻香油、板栗制品、辣椒红色素、唐山河鲀制品产业集群;山西清香型白酒、老陈醋产业集群;内蒙古呼和浩特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3.华中地区。湖北孝感米酒、黄石保健酒、武汉热干面制品、鸭制品和休闲食品、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湖南安化黑茶产业集群;河南漯河肉制品、方便食品、红枣制品、南阳黄酒、道口烧鸡、信阳毛尖、长葛蜂产品产业集群;江西酱鸭产业集群等。4.华南地区。广东茂名月饼、凉茶、酱油、广式腊味制品、潮汕牛肉丸制品、饶平盐焗鸡、罗非鱼制品产业集群;广西柳州螺蛳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饼产业集群;海南椰子制品产业集群等。5.华东地区。山东阿胶制品、平邑水果罐头、龙口粉丝、海参制品、海带制品、海洋食品、德州扒鸡、烟台葡萄酒、禹城功能糖产业集群;江苏高邮鸭蛋制品、镇江香醋、宿迁浓香型白酒、南通海苔制品、靖江肉脯产业集群;安徽浓香型白酒、坚果制品、符离集烧鸡、臭鳜鱼制品产业集群;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萧山萝卜干、金华火腿、舟山鱿鱼、浙江桐庐、江山蜂产品产业集群;福建茶、沙县小吃、烤鳗、鱼糜制品、藻类制品产业集群;上海午餐肉罐头产业集群等。6.西北地区。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枸杞制品、乳制品和牛羊肉制品产业集群;新疆馕制品、番茄制品、红枣制品、核桃制品、甜菜糖、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集群;青海牦牛制品、青稞制品、枸杞制品产业集群;陕西苹果制品、羊乳、凤香型白酒产业集群;甘肃牦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7.西南地区。川浓香型白酒、眉山泡菜、郫县豆瓣、遂宁肉类罐头产业集群;云南普洱茶、咖啡制品、甘蔗糖、宣威火腿、核桃制品产业集群;贵州辣椒制品、刺梨制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西藏天然饮用水、青稞制品产业集群;重庆小面制品、涪陵榨菜、川渝火锅底料产业集群等。

产业集群的概念?

简单点,就是同类产业或者相关产业在某一区域的聚集,是为产业集群。比如温州的编制、石墨,佛山的陶瓷,深圳的通信行业等。如果想详细学习,可以参考http://www.chinacluster.org/df_jy.php。保准你成为专家!

我国的海洋产业集群有哪些?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我国有哪些地方的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1.东北地区。辽宁海参制品、青芥辣根制品、锦州沟帮子熏鸡、大连水果罐头、沈阳新民酸菜制品产业集群;吉林辣白菜制品、通化山葡萄酒、长白山矿泉水产业集群;黑龙江婴配乳粉、非转基因大豆制品产业集群等。2.华北地区。北京清香型白酒、烤鸭产业集群;天津麻花、独流老醋产业集群;河北老白干香型白酒、大名芝麻香油、板栗制品、辣椒红色素、唐山河鲀制品产业集群;山西清香型白酒、老陈醋产业集群;内蒙古呼和浩特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3.华中地区。湖北孝感米酒、黄石保健酒、武汉热干面制品、鸭制品和休闲食品、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湖南安化黑茶产业集群;河南漯河肉制品、方便食品、红枣制品、南阳黄酒、道口烧鸡、信阳毛尖、长葛蜂产品产业集群;江西酱鸭产业集群等。4.华南地区。广东茂名月饼、凉茶、酱油、广式腊味制品、潮汕牛肉丸制品、饶平盐焗鸡、罗非鱼制品产业集群;广西柳州螺蛳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饼产业集群;海南椰子制品产业集群等。5.华东地区。山东阿胶制品、平邑水果罐头、龙口粉丝、海参制品、海带制品、海洋食品、德州扒鸡、烟台葡萄酒、禹城功能糖产业集群;江苏高邮鸭蛋制品、镇江香醋、宿迁浓香型白酒、南通海苔制品、靖江肉脯产业集群;安徽浓香型白酒、坚果制品、符离集烧鸡、臭鳜鱼制品产业集群;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萧山萝卜干、金华火腿、舟山鱿鱼、浙江桐庐、江山蜂产品产业集群;福建茶、沙县小吃、烤鳗、鱼糜制品、藻类制品产业集群;上海午餐肉罐头产业集群等。

有哪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中国这么大,美食如此多,各地都有拿得出手的好吃的,3月29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除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意见》还推出了“全国美食地图”。东北地区:辽宁海参制品、青芥辣根制品、锦州沟帮子熏鸡、大连水果罐头、沈阳新民酸菜制品产业集群;吉林辣白菜制品、通化山葡萄酒、长白山矿泉水产业集群;黑龙江婴配乳粉、非转基因大豆制品产业集群等。华北地区:北京清香型白酒、烤鸭产业集群;天津麻花、独流老醋产业集群;河北老白干香型白酒、大名芝麻香油、板粟制品、辣椒红色素、唐山河鲤制品产业集群;山西清香型白酒、老陈醋产业集群;内蒙古呼和浩特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华中地区:湖北孝感米酒、黄石保健酒、武汉热干面制品、鸭制品和休闲食品、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湖南安化黑茶产业集群;河南漯河肉制品、方便食品、红枣制品、南阳黄酒、道口烧鸡、信阳毛尖、长葛蜂产品产业集群;江西酱鸭产业集群等。华南地区:广东茂名月饼、凉茶、酱油、广式腊味制品、潮汕牛肉丸制品、饶平盐焗鸡、罗非鱼制品产业集群;广西柳州螺顿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饼产业集群;海南椰子制品产业集群等。华东地区:山东阿胶制品、平邑水果罐头、龙口粉丝、海参制品、海带制品、海洋食品、德州扒鸡、烟台葡萄酒、禹城功能糖产业集群;江苏高邮鸭蛋制品、镇江香醋、宿迁浓香型白酒、南通海苔制品、靖江肉脯产业集群;安徽浓香型白酒、坚果制品、符离集烧鸡、臭鳜鱼制品产业集群;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萧山萝卜干、金华火腿、舟山鱿鱼、浙江桐庐、江山蜂产品产业集群;福建茶、沙县小吃、烤殿、鱼糜制品、藻类制品产业集群;上海午餐肉罐头产业集群等。西北地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枸杞制品、乳制品和牛羊肉制品产业集群;新疆馕制品、番茄制品、红枣制品、核桃制品、甜菜糖、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集群;青海牦牛制品、青稞制品、枸杞制品产业集群;陕西苹果制品、羊乳、凤香型白酒产业集群;甘肃牦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西南地区:四川浓香型白酒、眉山泡菜、郫县豆瓣、遂宁肉类罐头产业集群;云南普洱茶、咖啡制品、甘蔗糖、宣威火腿、核桃制品产业集群;贵州辣椒制品、刺梨制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西藏天然饮用水、青稞制品产业集群;重庆小面制品、涪陵榨菜、川渝火锅底料产业集群等。除了按地区划分,还有按产品品类划分,快来看看你的家乡有没有入榜。官方认证“全国美食地图”来了:快看看你家乡上榜没官方认证“全国美食地图”来了:快看看你家乡上榜没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北科建的园区项目,比如嘉兴智富城、长春北湖科技园、青岛蓝生园等,是产业集群的实际案例,产业集聚效应的实际案例。

我国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的原因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的机理是通过地域的邻近性来获得与促进分工效率,同时降低因频繁交易而产生过高的交易费用。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等,都是著名的产业集群。我国汽车工业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的内部配套所导致的,尤其是配套点过于分散,配套规模过小。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局面仍未改观。不少地方政府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在汽车工业赢利效应的示范下,新的汽车项目纷纷上马。由于整个汽车工业竞争不充分,汽车项目赢利过于容易,导致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地区间封锁仍较为严重。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在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中,先进的整车、发动机厂和落后的配套厂同时并存,既严重影响了区域内的协作配套,也增加了主机厂的采购成本。汽车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了,不仅涉及了上游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和玻璃,以及提供装备的机械、电子、电器等一系列部门,而且其产业链还要延伸到销售市场网络、汽车修理、汽车配件、道路交通以及金融、保险等诸多行业。只有从产业价值增值的角度,使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合力,才能造就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罗百辉认为,加强企业间分工协作,实施产业集群化,可以实现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也可以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供一条可行途径。罗百辉指出,在未来几十年中,我国汽车产业一直都将面对着持续的、巨大的、但却是日益精致的市场需求,而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又如此问题重重,这一矛盾要求我国汽车产业必须尽快地采用基于产业集群的战略方式来提升竞争优势。他认为,根据我国汽车产量地理集中的现状,选择几个区域作为汽车发展方式予以发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的产业集群有哪些地方?

1.东北地区。辽宁海参制品、青芥辣根制品、锦州沟帮子熏鸡、大连水果罐头、沈阳新民酸菜制品产业集群;吉林辣白菜制品、通化山葡萄酒、长白山矿泉水产业集群;黑龙江婴配乳粉、非转基因大豆制品产业集群等。2.华北地区。北京清香型白酒、烤鸭产业集群;天津麻花、独流老醋产业集群;河北老白干香型白酒、大名芝麻香油、板栗制品、辣椒红色素、唐山河鲀制品产业集群;山西清香型白酒、老陈醋产业集群;内蒙古呼和浩特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3.华中地区。湖北孝感米酒、黄石保健酒、武汉热干面制品、鸭制品和休闲食品、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湖南安化黑茶产业集群;河南漯河肉制品、方便食品、红枣制品、南阳黄酒、道口烧鸡、信阳毛尖、长葛蜂产品产业集群;江西酱鸭产业集群等。4.华南地区。广东茂名月饼、凉茶、酱油、广式腊味制品、潮汕牛肉丸制品、饶平盐焗鸡、罗非鱼制品产业集群;广西柳州螺蛳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饼产业集群;海南椰子制品产业集群等。5.华东地区。山东阿胶制品、平邑水果罐头、龙口粉丝、海参制品、海带制品、海洋食品、德州扒鸡、烟台葡萄酒、禹城功能糖产业集群;江苏高邮鸭蛋制品、镇江香醋、宿迁浓香型白酒、南通海苔制品、靖江肉脯产业集群;安徽浓香型白酒、坚果制品、符离集烧鸡、臭鳜鱼制品产业集群;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萧山萝卜干、金华火腿、舟山鱿鱼、浙江桐庐、江山蜂产品产业集群;福建茶、沙县小吃、烤鳗、鱼糜制品、藻类制品产业集群;上海午餐肉罐头产业集群等。

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影响

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 个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 要。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将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ies),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 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由于同类企业较多,竞争压力激励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不断学习;企业间邻近,带来了现场参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竞争的区域环境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 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 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 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在产业集群形成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因为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 移到其他地区。 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 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 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 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51020产业集群是指什么?

51020产业集群是指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具体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能源、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引进产业价值链中高端项目、产业研发项目,引进行业头部企业、终端产业企业,全力建链补链强链。51020产业的特点根据行动方案,武汉城市圈将基本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产业格局,城市圈经济形态进一步提升,有力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优势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合力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未来三年,武汉城市圈将聚焦重点产业做好项目同引,精准精细绘制产业招商地图,明晰产业图谱、目标企业清单、产业聚集区域,城市圈各城市坚持错位发展,深耕主导产业不动摇,挂图作战,重点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武汉城市圈还将积极探索园区共建,推动产业承接、企业配套、市场融入、技术引进、资本融通等,强化资源链接,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探索园外园、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等领域招商,促进双方毗邻地区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 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 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希望采纳

产业集群的简介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 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 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样七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写作创造了条件。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步壮大发展提供条件。如绍兴的中国纺织城、温州的纽扣市场、台州路桥的塑料制品市场都是年交易规模在几百亿以上的专业市场。其中,绍兴县的轻纺面料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第七,集群企业具有明显的学习效应。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产生,其学习效应呈裂变式扩张,例如,印度南部泰米蓝多州提若普尔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占据印度国内85%的市场份额,用短短10 多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印度棉织品加工和出口中心;得益于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惠普等一大批半导体领域的制造企业都发展迅猛。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如何理解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什么意思

产业集群亦称“竞争性集群”。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公会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 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民间组织等的互动。

产业集群的优势和意义

产业集群概述产业集群是指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经济组织形式,它是指在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内,由许多企业和其他机构组成的相互关联的网络。这些企业或机构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互通、知识共享、技术交流等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具备竞争优势的经济整体。产业集群的优势产业集群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能够在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等方面形成优势;其次,能够提高供应链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再者,能够吸引人才,促进投资和就业;最后,能够通过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和协作程度,提高整个地区或行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意义产业集群具有以下意义:一方面,能够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提高区域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能够通过合理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全局协作,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集群,包括原材料加工、制造业、销售和服务性企业等;二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群集,主要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三是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集群,例如欧洲的“金融城”、“技术城”、美国的“硅谷”。产业集群的管理策略产业集群的管理策略包括:一是促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合作,创造共赢局面;二是创造优良的商业环境和政策环境,提高企业的发展信心;三是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物流体系和营销体系,提高集群内的效率和产能;四是加强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提高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近年来,全球各地的产业集群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例如,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制造业集群、美国的硅谷高科技集群、德国的机床产业集群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在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进步。

什么是产业集群投资

就是产业中和起来一起进行投资

大数据产业集群创新特征有哪些

大数据产业集群是指以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为核心,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组成的区域性、产业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其创新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大数据产业集群通常涵盖了多个领域、行业和组织,可以汇聚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投资机构等,并通过开放式的合作模式来促进产业协同创新。2、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大数据产业集群往往以创新引领为核心,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通过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园区内企业和组织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从而实现集群内部的技术优势转化和商业价值输出。3、聚集效应的经济规模:大数据产业集群具有聚集效应,使得在同一地域内的企业和组织能够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协同等产生经济规模效应,提高集群的整体竞争力。4、开放式的创新环境:大数据产业集群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给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创新平台和资源支持。5、效率与可持续性:大数据产业集群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强化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集群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也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保证集群的长期稳健发展。

赣州1+5+n产业集群是什么

赣州1+5+n产业集群是指赣州培育1个产值超5000亿元、5个超2000亿元、N个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这是《赣州市“1+5+N”工业倍增升级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内容,赣州市将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产业集群、企业倍增升级目标。以“两城两谷两带”为核心,坚定发展首位产业,壮大“1+5+N”产业集群,努力构建赣州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什么叫产业集群

你这个问题有点大,你先搞清楚明白循环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源的本质,运行的驱动条件和推动力。将这个分散,细化,扩散,就明白了产业集群。

如何迅速打造产业集群

(一)迅速打造产业集群的核心方式1、立地成佛围绕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立足于传统产业或本地优势资源,迅速梳理出主导产业链、促进要素聚集,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做强做大主导产业链,吸引配套产业链,建设支撑产业链,演进为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的、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如余姚塑料产业集群、江苏吴江丝绸产业集群都是此类典型案例。2、中心开花实施先聚焦中心、后周边开花的策略。先集中政策资源迅速引进或培育一个或两三个规模较大、产业带动力较强并且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形成中心;然后倾斜政策重点吸引配套,鼓励配套技术、设备、产品投资商、配套服务商进入,逐步形成大配套产业集群。例如许昌以瑞贝卡公司为龙头,汇集了龙正、神龙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制品企业112家、个体生产专业户900多家,发制品产业链上从业人员近15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加工基地。3、市场拉动通过建立或者升级专业市场,促使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研发设计、装备制造、产品制造、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产业有机地结合,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大产业集群,最典型的如义乌的小商品产业集群,就是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4、研发驱动围绕研发中心,聚集创新要素,通过研发技术产业化、研发服务全球化,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各产业环节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大学的作用下,在某个区域、产业或产品上依托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最典型的如美国硅谷,成为了全球最著名的创新产业集群,是国际知名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风投资金的融汇地。5、OEM聚集通过代工型企业的聚集,自动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外商或港澳台商先投资零配件企业,然后通过再投资和吸引其他同行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一种是境外大企业投资兴办规模较大的终端产品企业,拉动国内外配套企业跟进投资,形成产业集群。前者多在开放的早期,后者主要是近几年较多。这些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广东等地,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精密机械产业等为重点,这些产业集群形成较大规模后,当地技术研发力量以及配套企业的数量也逐年增长。6、2.5产业汇聚2.5产业,又称生产性服务业,它像一种双栖动物,兼有第二产业(工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特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生产者,它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架构了生产与服务的一体化,又具备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生活中所见到的金融、保险、管理咨询、仓储、人力资源等等都可以被纳入2.5产业的范畴。它们一般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特点,不仅自身创造价值,也能助力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利用2.5产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可分离性, 2.5产业正被北上广深、江浙等发达地区所重视,开始专门打造2.5产业聚集中心,形成2.5产业集群,例如金融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广告产业集群、设计产业集群(如深圳设计之都),把发展2.5产业集群提高到了促进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度。(二)迅速打造产业集群的主要抓手1、“抓住牛鼻子”——促进集群要素集中化“牵牛要牵牛鼻子”,要快速打造产业集群,关键是要促进集群要素迅速集中。要素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最初阶段,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要素集中阶段,政府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产业集聚区的选址,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规划产业布局,并通过减免税费、降低土地出让金、增强政府补贴等政策措施来吸引要素的集聚。以市场拉动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为例,关键就是吸引需求、汇聚商家。例如苏州木渎镇的汽车商贸产业集群,最开始的时候是大力引进4S店,在汇集大量4S店后,苏州人买车基本上都到木渎,买卖市场开始形成,为后面的汽车用品市场、二手车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个汽车商贸集群形成过程中,最初汇聚4S店就是整个产业集群的启动环节,而4S店就是关键要素。2、“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化在找到牛鼻子、汇聚关键要素之后,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就要逐步转移到突出集群的主导产业上来,通过“补链”,即把主导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补充完整、拉长主导产业链环节,达到“纵向成链”的目的。这个阶段要把优惠政策的重点放在吸引与现有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具有“食物链”关系的商家进来,鼓励“以商招商”,强化重点环节招商。以研发驱动的产业集群为例,例如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研发科技人员关键要素汇集后,随后的产业化、市场化环节就显得尤其重要,有了研发技术,就鼓励生厂商、贸易商大量进入,现在的中关村产业集群就是一个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3、“增粗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规模化在“纵向成链“之后,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就要放到“强链”上来,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鼓励适度竞争,吸引相关企业进入,达到“横向成群”的目的。从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来看,各环节大量企业的相互竞争,不但不会削弱产业集群竞争力,反而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有效扩大集群的市场规模。4、“扩散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区域化在完成上述三个阶段后,产业集群的主导特征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已基本完成,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要转移到“大配套”上来,鼓励各种配套企业以及其它紧密关联、广泛关联的企业进入,促进集聚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推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快速上升。最重要的是广泛配套主导产业链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知识、技术外溢,并强力辐射周边产业,引导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真正实现产业集群区域化。

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工作

第一,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国际竞争的激烈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对那些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来说,要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向产业集群演化。对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则要向以高附加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把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手段。  要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如从国内外引进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融入各地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重点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各地培育本地创新型“种子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服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创新型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交流。建立吸纳和使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制度和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要有计划地推进区域教育体系建设,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  第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非常关键。  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主要包括:一是要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和城乡分割体制,打破地区垄断,理顺扭曲的价格机制尤其是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开辟更广阔的要素来源渠道;二是完善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促进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三是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宽容失败、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区域创新文化,塑造区域品牌等。  第四,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仅靠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要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银企合作,规范信用担保,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维护企业权益;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在集群内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区域整体营销,推进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产业集群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产业集群统计体系和数据库,绘制全国产业集群地理分布图等。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区有什么区别?

所谓工业园区是指工业相对集中的地方,这些工业企业经营领域可能完全不一样,没有交集。而产业集群区就不一样了,它不只是企业集中的地方,而且这些企业之间还有可能存在一定关系,比如生产产品属于同类型产品,或者属于同类产品的不同层次(高端、中端、低端),或者属于同一行业的上下游,属于协作、配套关系。

如何加强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引资规划针对开发

高邮经济开发区的八大产业集群

一、汽车产业,主要投资20亿元道爵新能源电动汽车、投资10亿元金雷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投资10亿元精佳汽摩轮毂(世界500强企业——中信戴卡公司)、总投资3000万美元美国德韧集团汽车零部件。将形成年产新能源电动汽车17万辆的规模,并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成为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服务和零部件生产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二、钢铁产业,主要投资50亿元江苏沿海钢铁集团秦邮特种钢、投资30亿元无锡兆顺不锈钢中板等企业 三、电池产业是高邮开发区又一特色产业,开发区吸引了一批中国一流储能电池企业入驻——美国艾诺斯集团、爱力生电池、海德森智能电网、华富电池、山水新能源、雄韬电源、易事特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在这里集群发展,成为我省唯一的高性能电池产业基地。 四、机械制造产业,主要有航天水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华兴石油机械、高扬煤矿机械、和益电动工具、申发机电等企业; 五、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有波司登制衣、雅鹿制衣、永辉丙纶等企业,年产各类服装超过5000万件; 六、医药食品产业,主要有中韩合资的韩国一洋制药(一洋药品株式会社研制的一种抗白血病新药即将投入生产,疗效比现有国内产品增加了30-40倍,成本却降低了1/3。)、沪港新亚制药、天健药业、双兔米业等企业; 七、电子电气产业,主要有传艺科技、电子触摸屏、广源电缆、宏远电子、亿利通科技、均英光电、华盟电子等企业,其中柔性线路板和高压电极箔产销量占全球的35%以上; 八、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有投资60亿元康博高纯硅、华尔光电、新潮光伏等企业。建立了科技创业中心,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用房达15万平方米;建有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和5个省级研发中心。

什么是文化产业集群

1、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成的产业组织,它包括了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所有上、下游企业; 2、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消费需求、生产资源、支撑产业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 3、消费需求:公众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创意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4、生产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资本资源、设施资源; 5、支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 6、环境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过程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我国海洋产业集群有哪些?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51020产业集群是指什么

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哪?如何推进落实? 5大支柱,万亿实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推动疫后经济重振、加速“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进程的关键时期,必须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湖北制造向质量效率型、高端引领型转变。 为此,我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及转型方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能源、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确定为“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且到2025年,5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均要突破1万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产业上,我省在保障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和运营稳定的同时,将招引上下游企业做好配套,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领域融合应用,拓展应用场景,打造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等核心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上,我省将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共享化发展趋势,强化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和创新能力,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打造万亿汉江汽车产业走廊,建成全国重要的专用汽车基地及示范区、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研发生产示范区。 现代化工及能源方面,我省将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瞄准“双碳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及循环经济战略。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化工及能源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大健康产业上,我省将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化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为关键,围绕生物技术药物、创新药、高端制剂、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科学引导大健康产业国际化创新、全产业链布局、集群化配套生长、内涵式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产品加工上,我省将重点推进粮油加工业、酿酒及饮料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果蔬加工及精制茶叶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膳食消费结构改善,满足城乡居民更高层次的食品消费需求。 千亿产业,组“梯队” 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是万亿级支柱产业的配套与支撑,包括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纺织、绿色建材、低碳冶金、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商务服务。 在高端装备领域,我省将按照“关键突破、集成创新、集群发展”的思路,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聚焦重点领域,突破核心部件、关键技术、重大装备产业化瓶颈,扩大智能制造模式普及推广,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示范。 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成型装备被摆在重要位置。我省将依托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重、华中数控等,加快筹建数控工控创新中心,巩固重型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机床、中高端数控系统等优势。依托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大力发展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激光成套设备、激光应用系统等,形成较为完善的激光产业链。 先进材料上,我省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高端金属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新型生态环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增强先进材料对湖北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 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即,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北斗及应用、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数控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电、安全应急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光通信及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信息网络、软件及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数字创意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一:高二地理必修3产业集聚意义 有利于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链,节约成本。 2.共同利用信息和基础设施。 3.提高资源利用率。 4.促进产业转移,形成扩散效应。 问题二:产品差异化策略对产业集聚发展有什么作用 差异化策略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策略时所采用最多的竞争策略之一,所谓差异化策略就是指企业自身的产品、服务、人员、形象等各方面,区别于竞争者的营销策略。使客户或者消费者能够区分开来,选择自身比较偏好的产品或服务。 产业集聚是各地产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引进上游的龙头企业,带动下游企业投资进入,已成为招商引资的一种有效形式。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产业集群的支撑。而坚持“差异化发展”道路,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问题三:工业集聚带来的好处 第一,有利于共用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信息。第二有利于形成产业琏条,形成上下游产业。第三,有利于城市规划。 问题四:工业集聚的好处 联合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可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缩短交通运输线,节省基建投资和降低生产成本 能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生产更多的廉价产品和减少污染 有利于专业化和协作化,便于生产经营管理 问题五:如何理解产业集聚的植根性,对企业组织有何积极作用? 植根性来源于经济社会学,其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中。集群内企业不仅仅是地理上靠近,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 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顶任、理解和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满意成为区内最有价值的资源。产业集群是一种积极参与全球分工而又与本地社会文化高度融合的本地化的产业聚集。 问题六:产业生态化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 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生态经济区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第一,推行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改变传统的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造和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变污染末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清洁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效果,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以清洁生产为技术创新的导向,主要包括清洁资源能源的开发、清洁生产工艺的创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废物资源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在推进清洁生产过程中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生态产业是利用生态经济原理和产业生态理论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等产业体系。在生态产业中,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物――末端治理”的单向式线性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环流动经济模式。通过产业调整,促使生产过程的废物、污染物实现资源化和排放减量化,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达到生态整体优化。 第三,完成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为了实现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的转变,需要按照提升产业生态效率的标准对现有产业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特别是对依托江铜、新钢等大型企业的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生态化改造。通过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与布局,实现原料和产品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鼓励创新,淘汰、改造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实施清洁生产,做好污染控制和废物资源化工作,应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自动化、数字化和非物质化水平。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并重,推动产品向系列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第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新型工业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向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改变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粗放经营造成的资源低效率使用及由于高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问题,实现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同时高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正在兴起的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优势产业,建成一批高科技、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的产业园区,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其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效应,树立产业生态化的先进典型企业和园区,为加快实现产业生态化提供示范和借鉴,以点带面,逐步扩大产业生态的普及面,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 问题七:人力资源产业园的建设建设给当地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这个应该不会,暂时还是比较新的模式: 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给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同行们一个快速学习、共同成长的机会。“人力资源服务业”是我国原创的概念,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市场经济的现状,并与行业定位相吻合。在过去的几年中,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化进程的全速推进、我国人口的增长与劳动力大流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大踏步地发展起来了。当前,国际人才竞争加剧,我们人力资源服务工作肩负重任,要尽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成型和快速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业内要更多地相互学习、切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给了各个机构一个这样学习、切磋的场所和氛围。 第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乃至拉伸。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有多种业务形态,包括招聘、派遣、猎头、培训、咨询、外包、代理等等。产业园将众多不同业态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这样,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就会产生商机的嫁接,就会产生不同的链条结合,产业链可能会由此而形成。另外,行业广度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比如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相关或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为核心的领域,也可以集聚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来,如财务、法务、心理咨询、科技中介、健康服务、专利服务、保险服务、技能鉴定等。 第三,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提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是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的平台。目前,我们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社会认识度还有待提高。做好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我们的形象也就出来了。各地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也印证了我们这样一个认识。 第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具有孵化器功能,可以培养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园内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的健康成长。 第五,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有利于塑造优质品牌,助力品牌企业的发展壮大。我们是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服务大国,应该在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上居于世界领先之位,应该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 第六,人力资源服务业自身也在产生良好的效益。没有良好效益的行业,很难有良好的前景。在经济领域就要有经济性的驱动力。宁波八骏湾人力资源产业园每年产值达3500多万,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经过亿,园区内的一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也很好,好多已开始跨国收购业务。 问题八:国家中心城市的影响意义 国家中心城市侧重于对国内的影响,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位于中国城镇体系中最高位置的城市。其对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类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的中心城市;而对内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特征: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 中心城市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其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从主要特征上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代表,是国家或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组织和资源配置的中枢,是国家科技文化创新中心,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起着配置国家资源、主导经济社会发展和连接国内外的重要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城市自身地位的巩固和提升,直接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请问什么是产业集群

说白了就是企业扎堆。。。。王辑慈在这方面研究较多浙江省、广东的产业集群比较发达,可以去考察一下

产业集群具有什么特征?

一个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至少包括以下四大特征: (一)空间集聚性特征 (二)柔性专业化特征 (三)社会网络化特征 (四)植根性(embededness)特征

中国八大产业集群都有哪些?

地理位置划分,有北京烤鸭、辽宁海参、山东阿胶、海南椰子、郫县豆瓣……看看还有哪些1.东北地区。辽宁海参制品、青芥辣根制品、锦州沟帮子熏鸡、大连水果罐头、沈阳新民酸菜制品产业集群;吉林辣白菜制品、通化山葡萄酒、长白山矿泉水产业集群;黑龙江婴配乳粉、非转基因大豆制品产业集群等。2.华北地区。北京清香型白酒、烤鸭产业集群;天津麻花、独流老醋产业集群;河北老白干香型白酒、大名芝麻香油、板栗制品、辣椒红色素、唐山河鲀制品产业集群;山西清香型白酒、老陈醋产业集群;内蒙古呼和浩特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3.华中地区。湖北孝感米酒、黄石保健酒、武汉热干面制品、鸭制品和休闲食品、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湖南安化黑茶产业集群;河南漯河肉制品、方便食品、红枣制品、南阳黄酒、道口烧鸡、信阳毛尖、长葛蜂产品产业集群;江西酱鸭产业集群等。4.华南地区。广东茂名月饼、凉茶、酱油、广式腊味制品、潮汕牛肉丸制品、饶平盐焗鸡、罗非鱼制品产业集群;广西柳州螺蛳粉及特色米粉、水牛乳、甘蔗糖、六堡茶、桂酒、合浦月饼产业集群;海南椰子制品产业集群等。5.华东地区。山东阿胶制品、平邑水果罐头、龙口粉丝、海参制品、海带制品、海洋食品、德州扒鸡、烟台葡萄酒、禹城功能糖产业集群;江苏高邮鸭蛋制品、镇江香醋、宿迁浓香型白酒、南通海苔制品、靖江肉脯产业集群;安徽浓香型白酒、坚果制品、符离集烧鸡、臭鳜鱼制品产业集群;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萧山萝卜干、金华火腿、舟山鱿鱼、浙江桐庐、江山蜂产品产业集群;福建茶、沙县小吃、烤鳗、鱼糜制品、藻类制品产业集群;上海午餐肉罐头产业集群等。6.西北地区。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枸杞制品、乳制品和牛羊肉制品产业集群;新疆馕制品、番茄制品、红枣制品、核桃制品、甜菜糖、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集群;青海牦牛制品、青稞制品、枸杞制品产业集群;陕西苹果制品、羊乳、凤香型白酒产业集群;甘肃牦牛乳制品产业集群等。7.西南地区。川浓香型白酒、眉山泡菜、郫县豆瓣、遂宁肉类罐头产业集群;云南普洱茶、咖啡制品、甘蔗糖、宣威火腿、核桃制品产业集群;贵州辣椒制品、刺梨制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西藏天然饮用水、青稞制品产业集群;重庆小面制品、涪陵榨菜、川渝火锅底料产业集群等。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区别如下:1.性质不同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群亦称“产业簇群”、“竞争性集群”、“波特集群”。2.形成类型不同产业集聚是指向性集聚和经济联系集聚。产业集群是创新型产业集群和资源型产业集群。3.特点不同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集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集群

新疆维吾尔自2022年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是指什么

1、全会不仅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蓝图,还提出培育壮大油气生产加工等八大产业集群。2、全力推进八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建设喀什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具有喀什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什么叫产业集群化?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产业集群英文名称:industrialcluster定义: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亦称“产业簇群”、“竞争性集群”、“波特集群”。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公会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如信息技术企业和相关厂商、相关机构等在美国硅谷的聚集。美国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并详加论述。有助于相互竞争…

51020产业集群是指什么?

51020产业集群是指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具体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能源、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引进产业价值链中高端项目、产业研发项目,引进行业头部企业、终端产业企业,全力建链补链强链。10个5000亿级优势产业,是万亿级支柱产业的配套与支撑,包括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纺织、绿色建材、低碳冶金、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商务服务。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北斗及应用等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光通信及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1020产业集群相关内容武汉城市圈还将积极探索园区共建,推动产业承接、企业配套、市场融入、技术引进、资本融通等,强化资源链接,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探索园外园,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等领域招商,促进双方毗邻地区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目前湖北是绿色建材业务主战场,黄冈等武汉城市圈市县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希望能与城市圈各市建立战略合作,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共赢。

名词解释: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 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什么意思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亦称“产业簇群”、“竞争性集群”、“波特集群”。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如信息技术企业和相关厂商、相关机构等在美国硅谷的聚集。 扩展资料   作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具体说明北京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

  在当代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如何保持优势、抢占先机、全面提升北京服务业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显著的产业特征为高成长、高增值、高科技含量和强辐射性。简单讲,现代服务业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和一部分经过改造“再现青春活力”的传统服务业两部分。参照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现代服务业可划分为四大类,即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涵盖现代金融、社会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房地产、教育培训业等行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市场由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共同决定,当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不能适应服务需求的变化时,市场必将要求服务业蓬勃发展。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可以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的机制,从而能强力拉动都市经济的发展。被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典范的印度软件业,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过去十年间,印度软件年增长率在40%以上,仅软件业产值一项就超过了gdp的1%,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在我国,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物。1997年,“现代服务业”的名称首次正式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任务。未来15-20年,我国事实上已处于适合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明显,科技信息发达、人才荟萃、资本密集、市场旺盛、奥运和cepa契机,再加上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这一切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市委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整体水平,突出发展具有首都优势的服务业,保持第三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今后一段时期,优先发展符合首都特点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最富现实意义的战略选择。  二、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现代服务业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北京市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3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亿元,增速为10%,占整个gdp的比重为61.6%,高居全国第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北京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59%。  但比较而言,北京的服务业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表现在总量依然偏小,比重依然偏低。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3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业比重均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达到70%以上,北京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上海相比,虽然北京的相对数高出了13.2个百分点(上海为48.4%),但绝对数却只有上海的74.5%(2003年,上海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27亿元)。  表1近几年国内几大城市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略)  2、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改造提升,但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北京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在发展中逐步调整和优化。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金融、会展、社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2003年,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7.3亿元,增长11%,在首都服务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继续得以巩固。  但总体看来,内部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2003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占全市gdp比重高达61.6%,但其中多半是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教育、信息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还不到10%。与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其它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尤其是符合首都比较优势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会展业、现代物流业等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另外,产业结构升级亟需加快,优势产业群有待培育,现代服务业与二产之间的关联效应、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还远未实现。  3、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步伐稳步推进,较完善的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服务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单一和封闭格局已被打破,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功能比较齐全、大中小配套、城乡互接的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但与首都城市功能的要求相比,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仍显滞后。受行政性垄断、行业和开放度的限制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市场化仍然不足,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多,门槛高,严重抑制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非盈利行业协会、商会发育缓慢,服务市场现代交易功能匮乏,直接导致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突出表现为:有钱可以买到大众化服务、一般服务和各项单项服务,难以买到高级服务、差别化服务、优质服务和复合性服务。  4、现代服务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但总体上技术含量仍然不高,服务业竞争力亟待加强。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科技投资,北京现代服务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位置。但总的来看,现代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仍然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含量高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相匹配。再加上受服务业人才职业化机制不畅的制约,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落后,导致服务成本昂贵,服务业竞争力不强,整个行业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表2我国几大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排名表(略)  5、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集聚辐射功能增强,但各自为战现象严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  北京市近年来逐步形成了王府井、西单、金融街、cbd、中关村等一批现代服务业相对聚集的区域,中心城区产业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但在不断集聚人气和财气的同时,由于所在各区自行建设,也日益暴露出定位雷同、特色不鲜明、功能欠缺、过于密集在中心城区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相对滞后,目前迟迟未出台切实可行的统一发展规划。而反观上海、深圳等市近年来纷纷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另外,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城乡服务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中心城区虽然服务业发达,但内在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自强机制较差,尚难以形成世界一流服务业聚集的局面。  三、加快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不断丰富首都经济内涵,完善首都城市功能的需要。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对首都经济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就目前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几驾“马车”而言,传统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增大,一批传统工业产业处于萎缩调整状态;高新技术产业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其他领域尚未形成规模经营。未来一段时间,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为北京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北京要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未来北京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更需要有配套的城市服务功能做支撑。因此,从保持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高度出发,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的要求出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首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首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随着首都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本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水、土地等资源枯竭问题的突显使工、农业生产将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服务将更多的作为中间投入融入工、农业生产中;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工、农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产业服务化”的现象将不断出现在工、农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这一切都将使现代服务业成为首都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因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首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顺应产业发展和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趋势,努力承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发达国家服务业国际转移已蔚然成风。在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国际服务领域资本、国外服务型跨国企业将带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冲击国内市场,北京只有抢得先机,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主动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才能适应各种挑战,避免被动局面。承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各种国际性活动进入北京、各种国际机构和人员进入北京、大批旅游观光人员进入北京所产生的服务需求,都要求北京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从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出发,从北京加快国际化建设和迎接奥运的高度出发,北京理应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加快发展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以制定合理发展规划为依托,构建更为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北京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决定了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并辅以现代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创新发展思路,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制定“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尽快出台未来一段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区域规划,调整市区用地结构,减少中心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工业用地比重,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积极支持面向郊区的新型服务业发展,改变当前商务楼宇各自为战的市场自发状态,从整体战略布局上助推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强产业规划,确立产业定位,选准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业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会展、房地产、新型旅游等为主的城市功能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知识性服务业,形成符合首都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  2、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改革。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建设,构建完善规范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突破体制障碍,积极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首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市场性整合中扩大企业规模,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进一步加快社会化建设,整合完善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由内部自主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的转变,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政府机构,其后勤服务要面向社会开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专业服务镇、专业服务街,通过城镇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服务业水平差距。  3、加强科技进步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提升北京现代服务业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的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要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流动组织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要求的新机制,有效整合首都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现代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北京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继续加快实施“数字北京”工程,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推进社区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的发展,使首都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位置。  4、加快国际化建设,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产业本身的特性使现代服务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高度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北京作为首都,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外商在京投资现代服务业。重点是鼓励现代服务业领域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服务中心、财务中心等入住cbd、金融街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以cepa为契机,继续深化京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致力于吸引更多的香港服务产业、服务机构进入北京市场,吸引更多的香港服务专才来北京创业,全面带动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加强京港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环境,加强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联合招商,确立多种合作模式,发展民间往来。  5、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建设服务型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北京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以国内外“猎头”为主转向建立更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大力强化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营造服务氛围,建设服务文明,完善服务功能,加强服务管理,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1995年6月全国第一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在江苏海门诞生,历经10年探索发展,目前全国经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特色产业基地已达109家。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10年,是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的10年。10年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已从低成本优势的产业集群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过渡。他们在推动特色产业的集群、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总结交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0年来的经验,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了《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专辑,今天我们选择刊登专辑中科技部徐冠华部长、马颂德副部长以及火炬中心主任梁桂、副主任胡世辉的署名文章,希望能在实施科技“十一五”、加快自主创新、稳步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是自主创新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近10年来,在实施火炬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和技术优势,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迅速成长。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已认定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09家。实践表明,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发展地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助推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但我们必须看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基地内有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营还比较粗放,很多产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还处于低端地位;基地企业之间产业联系的紧密程度还不很高,产业聚集效果还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状况亟须改变。在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上,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关键,真正把自主创新摆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强集成创新。对基地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品、技术要组织联合攻关,务求突破,以增强基地的整体竞争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基地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和产业联盟建设,通过建立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信用担保融资平台等,支持创新网络发展,促进创新集群的整体技术升级。  第四,切实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对基地自主创新的组织协调。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在总结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协调,整合资源,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基地技术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  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0年建设成绩可喜,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自主创新这个中心环节,使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自主创新低端产业集群向上游突破必由之路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主任梁桂  产业集群往往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产业集群相继产生,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础。但这些产业集群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受到高端上游的封锁。如何寻求整体突破,国家应制定怎样的政策进行引导与支持,事关重大。对地方而言,其利益驱动主要是一般性的产业驱动;但对国家来说,一般性的产业驱动,是远远不够的。  一、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成功  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温床,是创新的外力。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础,而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的政策主要在于: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与产业的性质并无直接的联系,因为在高技术产业里有低技术,而在低技术产业里有高技术,关键是要发挥区域的核心能力。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做法是,国家或地方为了促进集群的发展,通常在一个或几个集群形成之后,对集群采取一系列推动、治理和创新政策,即实施集群创导,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条可行路径。  政府在集群创导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取代市场经济,否则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二、产业集群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初在广东、浙江与北京同期出现的,且三种形成方式与结果各不相同。其中,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本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目前,在我国已经产生了两种集聚力量。一种是人工的集聚,即高新区、经开区;另一种就是产业集聚,它是一种自然的集聚。人工集聚是带着美好的意愿,希望把高校、研究院所、企业都搬到一个地方,然后让这些机构间发生互动联系,带来产学研联盟,从而带来创新,这是一个完全人工的苗圃。因为在计划体系下,国家没有创新系统,只有通过计划进行安排。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到市场体系,无限政府变成了有限政府,大学、企业、研究院所都在走向市场。这些市场体系下的创新元素,要形成纵向联系,只有通过市场链条才能结合在一起。  三、低端产业集群要向上游突破,形成创新集群  目前,中国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大约有1300个,多表现为价值链低端的集聚。比如周庄的传感器集群,浙江慈溪的家电集群等等。  浙江临海是中国模具业集聚地,有700~800家的模具企业。把临海纳入到全球价值链的是日本企业。日本企业认为在临海能够降低成本,于是把厂房从东南亚其他地方搬到中国。当地一些嗅觉灵敏的民营企业家,纷纷开始接活。但发展到一定阶段,还是这样接活,产品就容易形成库存。这样,一方面,随着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另一方面,又处在产业链低端,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大,利润空间更加有限。于是,临海的企业决定挺进欧美,但这时就出现了问题,日本企业开始封锁他们的技术和他们在欧美的市场。  临海的经验表明,虽然低端产业也能顺利地介入到全球价值链,但由于整个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封锁还将不断加剧,特别是在企业家经验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下游企业难以发展和生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国际封锁,强化自主创新,把低端的产业集群做到上游去。国际封锁实际上是利益集团的封锁,因为越到高端利润越高,资源消耗越少。面对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个,就是依靠自主创新向上游突破。  对我国而言,创新集群对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具有启发和政策指导意义。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大公司和很长的流水线,小企业只能依附于大企业,为大企业加工零配件,并认为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动集中在大企业,小企业一般不能进行创新活动,其技术进步依赖大企业的技术转移。但创新集群概念能改变人们关于发展传统产业的思路,即传统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大量同类、相近或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某一地域进行集聚而形成所谓“规模效应”,并且创新活动也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或几个大企业,而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创新网络,能够经常地、大量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我国一些地区的实践也说明,传统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活动能相互促进,形成传统产业的创新集群,从而促使传统产业迅速发展。  提高特色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  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新形势下,特色产业基地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首先,特色产业基地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规模小,科技条件薄弱,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和竞争力提升的贡献还未充分显示出来;其次,创新网络发育不足,相关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政府等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联不够,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区域分布不平衡,特色产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足。  为此,推进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要目标,以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宗旨,遵循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科技对区域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提高特色产业基地竞争力,全面推进其良性快速发展。  一、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统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10年,是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

产业集群理论的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3.产业区位理论和新产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ber)在其1909年著作《工业区位论》中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他认为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一个企业规模的增大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而若干个企业集群在一个地点同样也能给各个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多的成本,技术设备发展的专业化、搜寻劳动力的相关成本的降低,也都促进了企业集聚。他把集聚带来的好处视为成本的节省和收益的增加,正是成本的节约促使企业产生了集聚的动因。专业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批量购买规模和销售的规模,使企业享有购买原材料的便利和顺利实现产品交易,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效率。企业集聚有利于道路、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集聚。新产业区理论从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在对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爱米利亚—罗马格纳等高技术产业综合体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新产业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资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正如长期研究硅谷特征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森宁所说:“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是因为硅谷有了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此后,又出现了欧洲学派,它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科学家组成的GREMI(GroupementdeRechercheEupopeensurlesMilieuxInnovalieurs)小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他们的主要概念是文化环境(Milieu)。这个概念把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使该理论流派相当有影响力。5创新环境理论认为产业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个社区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增加辅助的贸易和专业化服务,满足众多公司的需求,为采用更加专业化的机构创造条件。企业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以及组织创新的好处。创新环境研究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强调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强调社会根植性。Capello(1999)、Hart&Simmie(1997)等人研究发现,在创新地区中,创新厂商群聚在特定区域,但通常保留他们彼此独立运作,群聚区域内厂商运用的是区内良好的环境特质。4.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也与产业集群的形成紧密相关。增长极概念及其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在分析经济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增长时,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和“增长极”的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它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者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者是有关共同合同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而所谓增长极是集中了推动性单位的特定区域。佩鲁认为推动性单位具有三个特点:(1)新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2)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直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业;(3)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增长极同时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5.技术创新理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集群。因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幷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仅仅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倾向于、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熊彼特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外,创新的群集和增长的非周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上述认识,有两点是极为重要的: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要艰难得多,一旦突破入门障碍,对后来者的启迪,包括观念、认识、信心及行为都有极大激励;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首次创新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都会给后来者提供少走弯路,快速实现创新成功幷较快获得超过社会平均赢利能力的机会的借鉴。两点重要性造成的结果将是客观诱导后来者蜂拥而至,即形成技术创新的群集现象。历史上有颇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由于合成材料在化学上的相似性,某公司的首次创新肯定会增加下一项发明的可能性;计算机问世后引发的多次再创新和换代产品的周期迅速缩短,正是群集的功绩。6.基于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供应链和市场战略下,投入要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地区获取,但运输成本的降低幷未使许多公司不把公司设立在原料来源地或者大的市场所在地。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ePorter)率先提出全球经济下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10产业集群在竞争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其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波特提出了由四种关键要素所形成的“钻石体系”理论,从竞争力角度对集群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虽然群内企业的惨烈竞争暂时降低了利润,但相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却建立起竞争优势。7.其它与集群相关的观点(1)钱颖一(1999)运用“栖息地”(habitat)的概念来解释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集群区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它至少包括七个方面的因素:①开放型的生产结构;②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③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④容许失败;⑤生活和工作观;⑥外国移民多;⑦美国的全国创业板股票交易系统(NASDAQ)市场。(2)台湾学者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台湾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之间紧密的产业集群关系是台湾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陈慧娟、吴秉恩,2000)。这种集群关系是建立在群内企业之间彼此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王如玉、曾淑婉;1992),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群内企业安定的主要力量。由同家庭、同民族、同乡、同学、同事等所形成的关系在无形中规范幷维持了集群区内的运作次序(陈介玄,1994)。(3)内地学者对于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特别是在江浙地区。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在江浙的迅速发展,江浙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区域经济(方民生,1997;张仁寿,1999;武云亮,2003)、产权制度(应焕红,2001)、制度变迁(朱康对,1999;林毅夫,2003)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者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0;吴国林,2001);北京大学王缉慈(2001)把企业集群看成是适合创新的空间,幷将其中原由归结为地理邻近和社会根植两组效应。(4)日本学者青木昌彦(MasahikoAoki,2001)从创业投资者对创新企业的控制权角度入手,提出了“只能在一群创新式企业和一组创业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背景之下才能理解硅谷模式”,幷提出了锦标赛制度的创业资本治理机制。青木主要从企业治理角度探讨企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开创了企业集群研究的一个崭新思路。但他过分强调代理人市场对企业治理机制形成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它方面。(5)Dunning(1988)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区域优势取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位置状况、基础设施等,而这些正是聚集效应的体现。Dunning(1993)又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不仅要考虑传统的要素及其成本,又要考虑聚集经济和交易成本、动态外在经济性”。(6)Krugman(1991)从区域经济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工业活动的集中性,聚集效应的关键是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聚集能导致生产某一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进而产生递增的规模效应。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加快提升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水平

  中小企业是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经济总量,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小企业集聚化成长的特征相当明显。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503个,实现增加值l万亿元,营业收入4万亿元。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中,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聚,集中优质发展要素,对于破解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代表性产业集群   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4年),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苏南乡镇企业以对外开放为动力,率先承接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由分散经营逐步走向集中发展,全省形成上百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工业集中区,企业集群开始形成。第二阶段(2004—2009年),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全省乡镇企业经过转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在政府引导下,各地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紧密有机集聚,增强产业关联度和协作性,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第三阶段(2009—至今),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依靠人才、技术、品牌支撑,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入产业集聚发展提升阶段。2010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省级层面对中小企业集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特色产业比重,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目前已认定50个省特色产业集群和35个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   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总体上看,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五大类产业集群:   ——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近20年来,苏南地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亮点纷呈,以各类开发区、工业园为载体吸引外资,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态势,形成了LED、笔记本电脑、手机部件等多个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摩托罗拉、飞利浦、明基、华硕等跨国公司和台企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呈现出研发一体化、技术本土化的趋势。随着跨国企业的进驻,我省中小配套企业和竞争厂商也不断跟进,苏南地区逐渐形成横向、纵向的产业联系,供应链上下游逐步趋于完整。   ——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通过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领头羊”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中小企业通过为龙头企业配套,形成了熔盛重工、徐工机械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   ——市场和资源带动型产业集群。立足发挥地方传统优势,主要通过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此类产业集群分布全省各地,各县(市)都培育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科技驱动型产业集群。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方向。涌现出无锡新区旺庄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南京软件产业集群和以常州光伏光电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跨区域联动产业集群。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3年起,经省政府批准,江阴、靖江共同设立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通过多年努力,该园区已引进各类项目50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15个,吸引外资32亿美元,初步建成船舶制造、海洋工程、重钢结构、特种车辆等四大产业集群。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设南北共建园区30个,一批新的跨区域联动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崛起。   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现状与特点   我省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得到极大发展。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503个,入驻企业9.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万户,从业人员672万人,实现增加值1万亿元,营业收入4万亿元。产业集聚区中,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有220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110个,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9个。全省形成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62个。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呈现出以下特点:   聚焦高新产业。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涵盖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纺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石化、船舶等重点产业,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十一五”以来,在产业集聚发展定位上,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光伏发电、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培养新兴产业集群。风电设备制造业在盐城盐都以及阜宁、江阴、无锡惠山都已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光伏产业在无锡、常州、扬州、徐州等地已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盐城、宜兴、江都等地环保设备制造业发展特色显著。   推动专业集聚。为实现高起点发展,2010年下半年来,我省制定实施集聚示范区标准,共认定35个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其中苏南17个,苏中9个,苏北9个,主要分布在IT产业、机械装备制造、电线电缆、轻工、涤纶化纤丝、家纺、硅资源加工、环保装备、精密机械、汽车配件、工程电器、汽摩配件、电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入驻企业10000余户。   区域竞相发展。2010年,苏南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经济总量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实缴税金总额分别占全省产业集聚的46%、54%、52%;苏中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实缴税金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8%、28%、26%;苏北地区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实缴税金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18%、22%。苏中、苏北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挥后发优势,运用土地和资源等方面有利条件,规划布局、发展态势呈现崭新格局和起色,起点高、后劲足特征明显,总量上增长较快,在集聚规划及园区建设上也取得长足进步,一些苏北特色产业园区的规模和总量开始赶超苏南地区。

从百亿级贸易额到千亿级产业集群!林产品国际交易中心为何花落大连?

大连自贸片区一角 不久之后,以这里为原点,林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将正式在大连起航。 在此前一天召开的首届中国(大连)国际林产品高峰论坛上,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管委会分别同中林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吉林森工集团、大亚圣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林产品(大连)国际交易中心。 对此,大连市副市长靳国卫表示,大连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进出口贸易、转运与加工口岸,在发展林产品国际贸易上有着区位和口岸、产业基础、开放环境等优势。未来,大连将加快打造立足东北亚、辐射全球的林产品加工、贸易与服务体系。 林产品国际市场突围 全球疫情肆虐,国内许多行业备受冲击,进口依存度超过60%的林业产业亦在其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产品贸易和市场发展迅速。2019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7.56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其中家具、地板、木门、人造板、竹材、松香及经济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进入2020年,外销量大的林业产品如家具、胶合板等,均面临着较大的出口压力。 这里既有疫情影响,也有欧美国家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打压因素。石峰对此开出的对策是:“我们将组织行业企业,抓紧研讨产业升级与功能转型问题。” 中欧班列的开通让“笨重”的林产品进出口有了新的阵地。据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中欧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君介绍:2018年,中欧班列开通了6360列;2019年增加到了8225列,其中去程4525列、回程3700列,回程比例非常高;今年1-9月,在疫情背景下,仍开通了8756列,超过了去年全年,其中中俄班列占了70%,回程班列主要就是从俄罗斯始发、满载锯材的列车。 现在,林产品国际贸易又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战场,主场地就在东北亚地区核心口岸大连。 据悉,首届中国(大连)林产品进出口博览会,由国家林草局、大连市人民政府作为指导单位,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和大连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将于2021年11月举行。从那时起起,博览会每年在大连举办一届,并永远落户大连。 “中国(大连)林产品进出口博览会的创意举办,是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同大连片区管委会联手打造的‘大连1+2三炮联响"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林产品(大连)国际交易中心"的运营相配套,是改革开放至今林业行业举办的唯一的进出口专业性展会。”石峰称。 首届中国(大连)国际林产品高峰论坛现场 第二步,在“林产品(大连)国际经贸中心”稳定运营的基础上,争取获批转型升级为“林产品(大连)国际交易中心”;5年内整合加工、贸易以及配套金融服务,总产值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看齐;十年内,力争在交易额、市场份额、综合服务业态、供给体系对国内外的适配性等方面,在东北亚乃至更大的世界区域,具有鲜明的引导支撑作用。 据石峰介绍,交易中心一是搭建大宗进口木材、木制品、森林食品等林产品现货交易平台;二是在大商所木材期货上市业务正式开展后,同大商所联合开展期、现货联动交易,创新和增大“交易中心”的经营空间;三是在庄河港前区,建设同“交易中心”运营能力相匹配的“国内外木材加工贸易园区”;四是利用大连自贸片区的大窑湾港区和大窑湾综合保税区,发展集装箱运输方式下的高端家装木材进口业务,形成高端木材临港加工与贸易分拨中心。 大连片区内国际先进装备博览中心示意图 为什么是大连? “大连是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城市,是东北地区经济体量最大、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在靳国卫看来,大连在打造国际交易中心上有着天然优势。 大连市副市长靳国卫 而据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原商务参赞陈林在峰会上介绍,中国与俄罗斯自2000年以来主要林产品双边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互相为对方的第一大主要林产品出口目的国和进口来源国;其中,俄罗斯出口中国贸易额占比最大的为锯材,原木、木浆、纸和纸板三项合计贸易额与锯材相当。 大连自贸片区办公大厅显示屏 今年以来,随着“双循环”战略部署的加快实施,大连作为我国重要的进出口贸易与加工口岸,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明后两年还有望签署中日韩自贸区协定,其面向东北亚乃至全球的战略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 “就林产业而言,大连背靠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辐射东北、华北林产品市场,对外与俄、日、韩木业深度合作,特别是作为世界前十位贸易大国的中日韩自贸区合作一旦确立后,将会形成一个超过15亿人口的大市场。”靳国卫表示,将大连市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木业中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历史 性机遇。 数据显示,每年大连70%以上(近3亿吨)的港口货运总量、90%以上的国际物流、东北地区95%以上的外贸集装箱出自大连自贸片区。 首届中国(大连)国际林产品高峰论坛现场

我国目前木材加工装备行业有哪四大产业集群

这个行业产业集群如下:1、通过查询中国木材网信息,南方产业集群:以广东、福建和江苏省为代表。这些地区以木材加工、生产和销售为主,具有完善的产业链、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广泛的市场拓展渠道。2、北方产业集群:以山东、河北和辽宁省为代表。这些地区的木材加工以刨花板、纤维板为主,具有较高的产能规模、较快的产能扩张速度和较低的生产成本。3、西部产业集群:以四川、湖南和贵州省为代表。这些地区集中了丰富的木材资源,以竹子、刨花板为主要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4、东北产业集群: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为代表。这里有大量的林区资源,以纸张生产、板材加工为主要业务,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同质化和产业集群的关系

荆楚网消息(记者李柯 实习生袁安琪)4月16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在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应辩证看待区域产业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这个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于合军表示,一方面区域产业同质化的核心或者关键,是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的相互蚕食,如果把内部竞争合理引导,防止产生恶性竞争的话,在一定区域的同质化反而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比如在规划里面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这三个中心对于几大板块、对于城市群当中的各个城市都是适用的。我们围绕把整个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争取能够在这个主导产业方面形成产业集群,让全产业链在这个区域进行布局,我们的整体竞争力也就提升了。因为,毕竟就单个城市来说,实力和竞争力还是要弱一些,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话,竞争力就会更强。  另一方面,如何避免内部的同质竞争,需要我们对大的主导产业框架进行细分。比如在规划的有关专栏当中,以及在专门针对产业发展的表述里面,就对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进行了明确。比如,生物产业重点要在哪儿发展、光电产业重点在哪儿发展、家电产业要在哪儿发展等等,在一些细分行业上也对于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进行了不同要求,从而推动构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格局,形成整体合力。  于合军说,搞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核心要解决的或者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让城市群中各个单元城市能够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总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所在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包括生活习惯各个方面都很相近。经贸往来也是依托于水道和公路铁路沿线,十分密切。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有很多的共性,包括你刚才讲到的存在一些同质化的问题。当然,他们在一些产业的细分上也有不同的分工,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我们在规划里面,就如何推进错位发展、如何对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等进行了安排,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总体。  一是在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方面,提出要根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地理空间的容纳能力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着眼于推动人口的适度集聚与有序转移,兼顾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突出和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引领和带动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科学培育和合理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不同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定位准了,就便于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二是加强产业分工协作。说到同质化,必然涉及到产业,因此我们在规划中,专门有一章对产业分工协作进行突出强调,推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和协同发展。  三是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我们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集约节约的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借助合作联动、优化开发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破坏环境,提升集约程度。从各个城市的内部看,要着力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各类资源、要素和设施的利用效率与共享水平,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向勤俭节俭、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专门规划建设了一个“绿心”,这就是跨区域规划所体现的一种优势。如果只是单个城市和单个区域的规划,它就会往往只考虑自己的事。而我们搞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分工布局,在促进节约集约方面下了一些功夫,着了很多的笔墨。  四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在规划里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保障农村农民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公正权利和合理利益,着力构建农村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王桂东互联网产业集群是哪里人呢

王桂东互联网产业集群的创始人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人。

互联网产业集群合法吗?

互联网产业集群是个中性词,通过这个是看不出来的,还要看它的具体运行操作程序判定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动力与环节优化_互联网集群是不是真的

  作者简介:ue5e7颜新平(1974- ),男,江苏溧阳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后勤保障中心供汽管理部主任,南京仙林大学管理城办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产业体系。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世界各国得到迅猛发展。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四级动力,并将其放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五个环节中探讨其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提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集群;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100-04   文化创意产业是拥有一定文化内涵,凝结个人创造力和天分,融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与先进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能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知识的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以从知识创新的角度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多级动力   驱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要有四级动力:   一级动力属于创意产业领域内的无意识动力,主要依靠非正式交流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创意工作者之间无意识的知识交流和知识溢出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创意组织机构间的知识共享和扩散。   二级动力属于创意产业领域内的有意识动力,主要依靠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和交互学习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创意工作者之间的主动交互学习和创意企业之间主动协调合作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含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主体按一定有序的方式组织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多元化互补和整合。   三级动力属于非创意产业领域的有意识动力,主要依靠交流机制、契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其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条例来促进创意人才和创意组织与其他领域组织间的交流,在一定政策制度、服务和资金等的保障下促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断进行知识的创新。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政府宏观政策和制度法规的保障、金融信贷机构的资金保障,还有中介机构的服务提供。   四级动力属于非创意产业领域的无意识动力,主要依靠非正式交流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其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集群创意人才与那些非创意产业领域人才的交流,如家人聚餐、朋友聚会和社区活动等;集群所在区域的地域特征和商业模式;集群所在区域的人文气息,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全球经济大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动力要素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创意产业领域外的知识与创意产业领域内的知识融合,促进集群内创意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意人才思维的进一步活跃,以加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进程。   这四级动力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级动力因素呈现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它们的共存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始终在本地化与开放化动态均衡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演化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要环节   1.知识创新的“分析”环节   从创意产业领域内隐性知识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显性知识的转化,都是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的。商户对创意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反馈信息以及供应商提供的新信息、新设备、新理念等都会加速创意工作者和创意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脚步。集群内创意人才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非正式人际交流,如午餐休息偶遇时的交谈、相互学习的过程等也会加速各自所在创意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即经过多次对隐性知识的分析过程从而加速知识的显性化进程。再次,创意企业的项目合作和战略联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它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含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主体组织起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和整合。在合作的基础上,各个创意企业内隐性知识拥有者各以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而加强了创意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这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快速转化。由此可见,在“知识分析”环节,知识创新主要由非正式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和交互学习机制驱动,也就是说主要由一级动力和二级动力来驱动。   2.知识创新的“联想”环节   从创意产业领域内显性知识到非创意产业领域现象知识的转化是发生在两个不同领域之中的。在创意工作者每天与创意团队工作人员和其他非创意产业领域人员的接触过程中,非创意产业领域新知识的冲击会使创意工作者将非本领域内的知识联想进本领域之内。创意人才与非创意产业领域人才的交流活动带来的其它领域的现象知识,还有其它领域的多样化刺激,可以为创意工作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联想”机会。由于创意工作者身处集群之中,集群所在区域的政策法规、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知识都会不断冲击创意工作者的头脑。外部刺激带来的知识联想可以大力活跃创意工作者的思维,从而加速知识的创新进程。所以,在“知识联想”环节,主要动力机制是交流机制、契约机制、保障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也就是说主要由三级动力和四级动力来驱动。   3.知识创新的“融入”环节   从非创意产业领域隐性知识到新一轮创意产业领域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是将非本领域隐性知识融入本领域隐性知识的过程,是对本领域知识结构的重塑过程。创意工作者和创意团队在吸收其它领域宝贵隐性知识的过程中,将自身知识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带着这种融合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而这种融合的知识对创意产业领域的创意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引和推动作用。然而,这种“知识融入”的过程最好是不要间断的,因为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是很不容易掌握和运用的。所以,在“知识融入”环节,主要动力机制是非正式交流机制和交互学习机制,也就是说主要由一级动力和二级动力来驱动。

苏州工业软件产业集群有哪些

苏州(金鸡湖)软件产业园、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苏高新软件园。1、根据苏州政府官网公开信息得知,苏州(金鸡湖)软件产业园园区将坚持“短期协同实现重点突破,长期融合形成信创先导”的建设路径,围绕工业软件特色领域高质量发展,发挥金鸡湖软件产业园要素集聚和支撑引领作用,突破一批工业软件核心关键技术,聚集、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信创企业,打造一批引领性产品和应用,进一步构建“四链”深度融合、开源开放的创新生态,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齐头并进,高水平建设工业软件产业创新集群。2、根据苏州政府官网公开信息得知,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位于苏州吴中,以“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建设为目标,聚焦工控系统、工业互联网、在线新经济、数字安全四大重点领域,结合产业前沿趋势,加强数字孪生、空天信息、元宇宙等领域前瞻布局,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培育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3、根据苏州政府官网公开信息得知,苏高新软件园位于苏州科技城核心区域,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苏州软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高新区和苏州科技城发展服务外包的核心载体。重点发展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数字多媒体、网络软件等软件产业。

互联网产业集群靠谱吗_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分析  近年来,许多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在关注集群范畴下的技术创新活动,认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是产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创新优势来源的解释也存在着差异。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渐渐达成了一则共识,即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网络中的结点及其联结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一)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这五个组织。在这五个要素当中,企业是集群网络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成员,是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最直接的行为主体。集群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能不断为企业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科研院所中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成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直接创办新的企业。地方政府主要是为集群内部知识、信息的传递以及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建立正确引导社会走向的投资机制、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来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一般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各种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可以有效协调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专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群发展的 “黏合剂”。金融机构,为集群中的其他结点尤其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如当地的国有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以及借贷资本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二)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模型   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网络之间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对于保持集群网络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强,集群通常只能完成全球产业链中的一部分环节。因此,本文在构建集群网络结构模型时,除了考虑到上面提到的几个要素,还要将集群的外部环境纳入其中。根据这些要素对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性与紧密性,可以把集群的网络分为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和外围网络层三个层次,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1.核心网络层。企业构成的核心网络层是通过一定的产业链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为垂直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基于产业关联的供需关系,以及水平产业链上竞争企业、互补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这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核心网络的一般特征。   2.辅助网络层。第二层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主要是为核心网络中的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本以及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等向核心层的流动和传递。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直接参与到创新当中,而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创新活动,主要是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有效促进创新的形成。   3.外围网络层。该网络层是对集群网络的一个补充。集群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外部市场以及外部其他相关行为主体。其中,社会文化对创新有着牵引与导向的作用,网络成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越是接近,其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就越高,硅谷的成功就是根植于该地区深层次的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这种自由宽松的社会文化。   二、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分析   (一)基于核心网络层的创新互动   集群的核心网络层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企业网络,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合关系,即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企业几乎都可以在集群内接触到以下三类知识源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一是来自从事相似生产经营活动的竞争者的知识和来自从事互补或关联产品生产的相关企业的知识;二是来自上游供应商的知识,一般依附在供应商所提供的资本品上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三是来自客户的知识,主要是客户的需求信息、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并且涉及所订购产品的原型实现和制造工艺。这些知识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并围绕在企业的周围,核心网络里的企业通过技术学习,将这些知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输送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促进技术的创新。   一般而言,这种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学习是高技术能力企业对低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拉动”过程,因为只有高技术能力的企业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研发新产品和技术,或是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去接受外来引进的新技术。我们可以用“位势”来解释这种技术能力非均衡的现象,高技术能力企业是高位势企业,低技术能力企业是低位势企业,两者之间技术能力的差异即为企业技术能力的“势差”。   图2 企业技术学习流程图   如图2的左图所示,在一条产业链中,某个高位势企业形成之后就会产生技术的势差,这种势差会对其邻近的生产环节产生影响,在横向产业链上表现为同行之间的模仿学习,纵向产业链上则表现为上下游企业对自己配套技术的提升。邻近企业技术能力提高之后又会通过波动效应带动整条产业链,最终使产业链整体技术能力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是“以点带线”的技术学习方式。还有一种“线拉点”的情况,如图2的右图所示。当同一条产业链上大部分环节的企业技术都提升时,如果还有某个环节技术比较低下,就会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瓶颈,那么该环节由于受到前后环节的压力会努力提升技术,若实在提升不了,就会再产生新的企业来替代该企业的位置。新生企业通常会比原有产业链中的技术水平高一些,且具有管理优势和成本优势,又会带动整条产业链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般来说,高位势企业对低位势企业的技术拉动并不是一种主动的技术转移。核心网络内技术学习的方式主要有:1.企业人员之间的流动。人员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可以大大促进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企业间的传递,而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流动可能会带来技术领先企业创新效益的外溢。当然,这种人员流动的速率不能过高,否则会破坏知识的持续性积累,削弱企业的研发能力。2.企业之间人员的非正式沟通。这是集群内知识流通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溢出和分享,而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能够使不同企业的员工分享交流中的智力溢出。3.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这种合作互动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创新,各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技术的创新。核心网络层中的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关系,为企业之间结成技术联盟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提供了组织基础。4.企业衍生。衍生出的新企业与母企业之间紧密的联系加速了集群内部的人才和知识流动,也促进了当地企业间正式合作关系的建立和非正式沟通。

去哪查询地区产业集群分析报告

国家统计局、统计局等。根据人人文库相关资料可知查询地区产业集群分析报告去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因为政府部门通常会发布各行业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产业集群的意思就是相关的产业,相互抱团,相互在一起,共同发展就成一个产业,集团,已达到做强做大的目的,以更好地加强针叶之间的交流和技术成长

我国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如何?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中国的哪些产业集群属于海洋经济?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我国的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如何?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海洋经济有哪些产业集群?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扩展资料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构建辽宁软件外包产业集群簇的可行性分析] 立项可行性分析报告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辽政发[2011]22号)指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实施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三大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道路的有效途径。辽宁省发展软件外包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在辽宁省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城市大连的影响和指导下,辽宁省各城市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同时,更要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对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辽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构建辽宁软件外包产业集群簇的战略意义   (一)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国际转移仍然占据产业布局调整重心的同时,服务业国际转移明显加快。伴随现代服务业的兴起,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正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新兴领域。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产业转型的绿色引擎,也是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发展辽宁软件外包业,是辽宁省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赶超世界软件和信息业发达地区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   在推进建设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新战略中,辽宁省把软件和信息产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支持,能够发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窗口和发动机作用,使辽宁沿海经济带不仅成为产业资本的聚集带,而且成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高科技成果应用的聚集带,促进辽宁沿海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和一体化,实现携手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促进辽宁软件产业的战略升级   当前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世界转移调整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辽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辽宁作为中国东北改革开放的省份,信息服务业已经迅速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辽宁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发展,在大连市、沈阳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宁软件外包产业集群簇,促进辽宁软件产业的战略升级。   二、构建辽宁软件外包产业集群簇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辽宁软件外包产业的整体规划和指导思想,选择大连、沈阳两个优先发展的城市为代表,分析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集聚优势。   (一)大连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分析   1. 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 1-4月辽宁省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额7.5亿美元,其中大连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额7.2亿美元,占全省 96%。大连软件重点发展区域中,逐步涌现出大连软件园、旅顺南路产业带等一批重点软件园区。2011年,高新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数达到960多家,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全年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同比增长50%。全面开展“十大软件园区”建设,中国航天软件园、海辉国际软件园、软通动力软件园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专业软件园区超过20个,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   2.荣获“国家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称号   从1998年开始,大连高新区就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作为主导产业。发展至今,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在企业规模、平均增速、销售收入、产学合作、品牌形象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2011年11月,科技部授予大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称号,成为全国惟一的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2012年新春伊始,国家工信部又授予大连高新区全国首批软件和信息服务类“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称号。   (二)沈阳软件外包产业发展分析   1. 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省会城市,沈阳具有更多的便利条件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沈阳市到2011年底实现国际外包收入近4亿美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现在已建成东大软件园和沈阳动漫产业基地,正在建设沈阳软件出口基地、辽宁先锋软件园等外包产业园区。全市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进入产业园区, 90%以上的国际外包收入来自外包产业园区内的企业。2011年,全市实现软件外包收入9722.5万美元,同比增长7%。软件外包收入市场涉及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日出口软件7559.5万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7.8%。相比大连市,沈阳市软件外包企业数量、规模等还远远不足,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不明显。   2.沈阳及周边地区联合进行产业集群发展   在沈阳周边一些城市,也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和软件外包产业。例如沈阳浑南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抚顺的李石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建成“中国智能产业高地”和“东北知识经济新城”;铁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这些表明沈阳与沈阳周边一些城市联合发展服务外包业,就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基础,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基本显现,对各城市经济及辽宁省经济也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构建辽宁软件外包产业集群簇的基础保证   (一)大连、沈阳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辽宁作为中国东北改革开放的省份,信息服务业已经迅速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辽宁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发展,形成了一批以软件及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等为代表的外包产业集群,大连市、沈阳及周边地区也成为重要集群代表,近几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增量调结构,以大连沈阳为重点城市的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为辽宁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及产业集群簇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沈阳经济区的建立推进了区域经济合作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区域经济实力较强。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开始逐渐减少制造业的比重,服务业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的一部分,对促进产业结构的改变有较大的影响,使得沈阳经济区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沈阳经济区的形成把沈阳及其周边的7个城市聚集到一起,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基本显现。

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 要: 本文对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成功关键因素以及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完善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结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群;广州汽车;对策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有助于提升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而发展的,但不同国家的集群化方式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本田日产丰田先后在广州落户,广州汽车工业重新崛起,正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本文就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进行初步研究。   1. 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现有三大基地:东部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基地、北部的花都从化基地及南部的南沙番禺基地。   东部基地主要由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黄埔汽车产业园和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组成   ① 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由永和经济区、东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城东部地区等组成。该基地在“十五”期间已投入39.2亿元,“十一五”期间再投入35亿元建设。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20多家,主要有加特可、本田技研、欧姆龙、光宝电子等世界著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公司投资的企业。位于科学城的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广州威凯检测技术研究所)规模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为企业提供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   ② 黄埔汽车产业园。   黄埔汽车产业园位于广州东部,总面积5平方公里,广汽本田第一工厂和东风本田发动机厂位于该区。广汽本田一厂年生产能力达24万辆轿车,东风本田发动机年生产能力已达36万台并将扩产至48万台。   ③ 增城汽车产业基地。   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紧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规划建设面积2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80多家,区内的广汽本田二厂首期已完成年生产能力12万辆轿车的建设,二期将建成24万辆轿车的年生产能力。福耀玻璃、日本电装、广汽本田(增城)SP物流中心等著名企业已落户该基地。   2.北部汽车产业基地由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和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组成   ①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   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15平方公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已引进日产汽车、万宝井汽车部件、康奈可汽车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10多家汽车相关的项目,其中,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拥有年产36万辆的生产线和24万台发动机项目。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是日产在海外的第三个研发中心。到2010年,花都区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将达到5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② 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从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位于从化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投资总额达4.14亿美元的中日合资广汽日野汽车生产项目已在该基地落户。该项目占地1.06平方公里,以生产高档重卡、牵引车为主,计划首期形成年产重卡2万辆、轻卡3万辆的规模,于2009年中投产。同时,丰力轮胎、万墩动力、坤江汽配等1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落户从化并投入生产。   3.南部汽车产业基地由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和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组成   ① 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南沙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面积21.5平方公里,由A、B两区组成。A区占地20多平方公里,以广汽丰田项目为龙头,包括了广汽丰田整车及发动机、日本电装、丰铁汽车部件等项目及其配套的零部件、物流、服务企业。B区占地1.5平方公里,是高标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入园企业可以自行买地建厂,也可以采用租赁厂房的方式投资建厂,目前已有2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该基地建有全国首个汽车专用码头——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面积为 42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3600辆车,形成十分通畅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海上物流通道,成为亚洲最大的海上汽车物流枢纽。   ② 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番禺汽车产业基地由现代产业园汽车产业基地和万洲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组成。现代产业园汽车产业基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工业区内。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生产基地坐落在该产业园,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总投资68亿元;其中研发占地0.3平方公里,投资30亿元;生产工厂占地1.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投资38亿元。广汽集团番禺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整车工厂一期生产能力10万辆/年,二期生产能力20万辆/年;发动机工厂一期生产能力10万台/年,二期能力25万台/年;首款产品为安全、环保、节能的三厢中高级轿车,将于2010年下半年投放市场。广汽集团番禺汽车研发基地以汽车工程研究院为核心,承担自主技术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研发任务,为自主品牌生产基地提供整车、发动机和变速器系列产品,发展与国际同步的产业核心技术,将进一步增强广州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万洲汽车零配件产业园位于番禺南部,规划面积1.77平方公里。番禺汽车产业基地拥有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番禺巨大汽车音响设备有限公司等近5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4.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经济和工业基础。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最大的轿车消费市场,占了全国市场的1 / 4,这是广州发展汽车工业、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市场基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形成产业集群对工业基础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广州拥有全国40 个工业门类中的37 个,是华南地区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拥有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较强。宽松和发达的经济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广州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汽车产业集群的根本原因。   在经营方式上,在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业的带动下,各中小企业按照大企业的要求,为其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配件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广州通过整车工业吸引和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通过零部件产业发展托起广州整车工业壮大的产业链投资方式形成了广州汽车整车与零配件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产品结构上,广州的汽车产品结构逐步改善,形成了包括高、中、低档轿车,大中型客车,轻型卡车,各种改装车及相关配套零部件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结构的扩大促进了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5.当前广州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广州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汽车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还处于集群的初级阶段。广州汽车产业更多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少。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汽车厂家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实行内部配套,使得整个交易处于集团内部,企业得不到集群带来的外部效益以及知识共享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   2.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分散,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我国汽车企业无论大小还是合资与否都各自拥有大量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病,使得汽车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非常高,专业化程度低。广州汽车工业也有类似情况。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体系是不经济的,不仅导致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也制约着汽车零部件业本身的发展。此外,在一个广州市同时并存多个汽车产业基地,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3.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一个产业不能单独形成竞争力,还必须有相关产业的支持。而汽车工业又是关联度极高的制造业,不仅涉及到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和机械电子等部门,而且其产业链延伸到道路交通、金融保险等诸多行业。一方面,汽车工业的发展会带动这些相关产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这些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广州汽车相关产业如电子技术和服务贸易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工业日益精益发展的需要。   4.广州汽车产业集群规模偏小。虽然广州市汽车产业近几年发展很快, 汽车工业产值排在全国前列, 但与上海和长春还有较大差距。目前, 广州市规模最大的汽车厂家是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东风日产乘用车有限公司, 但规模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在核心技术、产能、市场覆盖面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扩展。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对策

浙江诸暨 做强产业集群 提升综合竞争力 打造国际一流的珠宝产加销中心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继岗诸暨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区域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6万。诸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诸暨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活力迸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4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12位,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县级市第5位,是浙江省首批示范文明城市、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和体育强市,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市,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件、中国名牌产品19只、自营进出口权企业66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480余家,与6个国家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并在中国香港、俄罗斯等地成立了诸暨人联谊会。诸暨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继岗“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在诸暨”。珍珠是诸暨市的重点块状产业和最具成长性的优势产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交易基地之一。近年来,诸暨的珍珠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集聚效应日益显现,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一方独特的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华东国际珠宝城的兴建,为诸暨市打造国际一流的珠宝产加销中心奠定了基础。一、诸暨市珍珠产业的发展现状诸暨作为中国珍珠之乡,珍珠养殖规模和质量继续走在前列。全市淡水珍珠养殖面积达38万亩,养殖户达3000多户,遍布全国五大淡水湖区域,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3%,全国总产量的80%。珍珠养殖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在养殖方式上由幼蚌放养向成蚌再养转变;在养殖技术上由粗放型向高肥、高密型转变;在养殖规模上由“面大量小”的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面小量大”的经营户集中连片规模养殖转变,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1.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全市拥有珍珠深加工企业315家,贸易企业162家,其中销售额超5000万元珍珠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8家。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首发上市已于2006年8月月26日获中国证监委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是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全市珍珠产业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3只,中国珠宝行业驰名品牌5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件、名牌产品4只。由中国诸暨珠宝城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投资兴建的诸暨国际珠宝城项目于2006年1月24日举行签约仪式3.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拥有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级研发中心2家,省级质量检测中心1家,与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三年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超过20个。珍珠养殖技术进一步提升,高档珠产出率不断提高,异形珠和大颗粒有核珠的养殖技术有新的突破,珍珠加工的漂白增光技术日趋先进,对低价值珍珠深加工利用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4.市场营销更趋多元。采用进驻大型商店设专营店、在大中型城市开设专卖店、在批发市场开设分店和网络销售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国内销售市场,并以香港市场为依托,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开设国外分公司等途径扩大对外贸易,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4月18日,首届西施文化节第五届中国(国际)珍珠节在诸暨开幕。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洲其、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龙安定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5.珠宝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香港民生集团和我市珍珠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投资30亿元建设华东国际珠宝城,联合打造集珍珠、珠宝、首饰加工制造、研发设计、批发交易和会展服务于一体的国际珠宝首饰产业中心。这一项目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备受全球珠宝商的瞩目,海内外考察招商团纷至沓来。2006年8月28日,华东国际珠宝城一期盛大开盘,目前商铺租售总量已占一期总量的70%。6.产业链条不断拓展。诸暨市山下湖珍珠产品加工园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同意保留的产业园区,也是浙江省22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吸引了众多外地珍珠和珠宝制造企业入园,催生了珍珠与贵重金属及玉石制品的整合,集聚了一大批与珍珠或珍珠产业相关的企业及服务机构,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二、诸暨市珍珠珠宝产业的发展规划当前,珍珠产业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提升珍珠产业竞争力,是我市“十一五”时期的重要课题。我们的总体目标是:依托珍珠产业集群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由单一的珍珠向整个珠宝行业拓展;积极推进珠宝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华东国际珠宝城,全面推进珍珠产业升级,全方位提升珠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到“十一五”末,把诸暨市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珠宝产加销中心”。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争取新的突破:一是进一步加快珠宝产业集聚。加快提升珍珠产业集群,基本建成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区二期;建成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形成珠宝产业集群。二是进一步提升珍珠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争取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企业40家,超亿元企业20家,超5亿元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3家,培育上市企业2~3家。珍珠产业链不断延伸,珍珠产业的附加值不断提高,高档珠率达25%以上,珍珠年深加工能力达1500吨,实现年产值250亿元。三是进一步打响知名品牌。加大基地建设、企业创牌和珠宝城招商力度,大力提升诸暨珍珠的整体品牌,争取到2010年,拥有中国名牌、驰名商标10只,省级名牌、著名商标15只;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85%,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65%。三、打造国际珠宝产加销中心的对策举措1.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升珍珠产业园区的效益。集群是珍珠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当前要素制约严重的情况下,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园区的效益和内涵至关重要。一是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把加快培育提升产业集群作为做大做强珍珠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准确定位,打造特色,扩张优势,推进专业化协作,提高集群化水平。二是积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加工开发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在全球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群,引领中小企业和整个珍珠产业的全面升级。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珍珠产业循环经济与生态园区建设,形成绿色价值创新体系、生态经济核算体系及生态技术支撑体系,促进珍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5月24日,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及诸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珠宝界珍珠商贸洽谈会在浙江诸暨举行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珍珠产业链延伸拓展。我市珍珠产业虽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但目前珍珠企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珍珠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是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实施差异化发展,在珍珠产业价值链中找准最佳位置,实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企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坚持“立足珍珠,提升珍珠,超越珍珠”的发展思路,以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一期启用为契机,引进其他贵金属、宝石、首饰、饰品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努力在珍珠饰品、工艺品、化妆品、药品、营养品及珍珠与其他贵金属、宝玉石结合等领域大胆创新,并加快向商贸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延伸拓展,促进珍珠产业转型升级。3.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拓展国际国内终端市场。中国珍珠产业之所以出现高产低值现象,品牌的缺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软肋”。要转变竞争方式,整合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多方面的力量,以科技为先导、质量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珍珠产业的集群品牌,全面提高珍珠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建立珍珠产业技术标准、推广实施、检测检验、质量监督、服务保障等五大体系,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二是积极引导珍珠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加大珍珠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品牌培育力度,着力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珠宝展,举办珍珠节、贸易洽谈会、展销会、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充分利用转业媒体和自办媒体,整合各种资源,进一步提升诸暨珍珠的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产品质量,维护珍珠产业的市场秩序和区域品牌。山下湖珍珠深加工车间4.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珍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是一个产业提升竞争力的灵魂所在。要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增强珍珠产业自主核心技术的聚集强度和创新能力。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按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打造珍珠行业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集群技术创新支持体系,解决产业集群中的共性技术难题。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链,加大对珍珠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关键技术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珍珠产品的附加值,使产业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错位竞争、异质竞争。三是以人才为根本,认真做好珍珠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规划,出台激励政策,营造“重视人才、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多种途径,打造一支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者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产业工人队伍,着力破解人才瓶颈。珍珠加工现场5.发挥市场带动作用,构筑珠宝产业持续发展的平台。诸暨珍珠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建设。诸暨珍珠市场30多年来已历经五次变迁,每一次市场升级都极大地推动了珍珠产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一部市场变迁史就是诸暨珍珠产业发展的历史缩影。目前,第六代珍珠市场——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一期已盛大开盘,这是诸暨珍珠产业依托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市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的核心项目。诸暨市委、市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华东国际珠宝城的建设、发展,恪守互惠互利原则,努力把珠宝城建设成为“世界珍珠珠宝交易中心”、“ 国际珍珠珠宝交易平台”,并将以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全球珠宝商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公平、开放、诚信的发展环境。竞技之美——第三届中国淡水珍珠首饰设计大奖赛二等奖作品21世纪是交流与合作的世纪,随着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珠宝产业也将迎来行业进一步细分与整合并重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强交流与合作无疑是推动多方共赢的有效措施。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强与兄弟城市的交流,探讨建设珠宝特色产业基地的经验,寻求合作共赢的途径,携手共创中国珠宝产业更加辉煌的明天!华东国际珠宝城总体鸟瞰图
 1 2  下一页  尾页